b4 书写者 -...

1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B4 书写者 编辑/尚晓岚 美编/路虓辉 责校/董一凡 岁末年初,是辞旧迎新的时节。虽然我们不愿意说 再见,但是《青阅读》专刊还是要和大家告个别了。 纸媒的黄昏是这些年来一直被提及的话题。在新 媒体的冲击下,像《唐顿庄园》里每天早上打开一份被熨 过的报纸,坐在餐桌前边喝早餐茶边看新闻,大约已经 是遥不可及的优雅了,而阅读这件小事也在这个人们的 注意力都被八卦段子小视频分散的年代,变得让很多人 敬而远之。如果《青阅读》专刊存在的这些岁月里,能让 你感受到些许报纸的美丽和温度,能吸引你去翻阅几本 书,了解一些写作者和知识,那么它的存在便是产生过 价值与意义了。 虽然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是真到了这一天还是有 点小难过,毕竟这个团队在一起共事许多年,为每一位 读者烹制了各种各样不敢说是珍馐美馔但也无愧于心 的可口的书之宴。真心感谢所有读过、喜欢过我们这份 专刊的朋友,相逢就是有缘,感谢过去数年间的每一次 相遇。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虽然我们只能从纸间暂 别了,但是我们还会在微信公号和《北京青年报》倾力 打造的“北京头条”App上继续耕作。希望在未来的日 子里,还可以在电子平台上遇见你,而你的目光还能 透过变换了的容颜认得那些曾给你带来过暖意的文 字。那时,愿我们还可以互道一声,嘿,原来你也在这 里呀。 微信编辑 六年零七个月的奖赏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一个即将卸任转岗的报纸读书版编辑先掉一回书袋: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 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 又何也?” 这段文字出自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常被用来说明唐宋之际从手抄文化到印 刷文化的变迁。印刷术的普及,让人们挥别了“手抄本”,迎来“纸质书”的新时代。苏轼 对新潮流怀有忧虑:书既多又易得,可人们的知识思想不仅没有超过前人,反而一个个 都不读书了……他的感慨,今天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一千年过去了,技术和知识生产再度迎来根本性的变革。夕阳下的印刷文化强调 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由“纸和印”到“电与网”的大变迁已经启程,将为人类文化带来怎 样的后果则言之尚早。在这不可逆转的潮流里,送别《青阅读》专刊实在也谈不上什么 意外。 纸寿千年,刷屏十秒。我在国图的展览中看到过珍贵的宋版书,纸墨如新,异常精 美。那些创造了它们的文人、匠人、商人,可曾想到过一千年后还会有人凝视着自己的 作品? 一千年太久。自 2012 年 6 月至 2018 年 12 月,《青阅读》专刊曾以报纸的形态存在 于世,共六年零七个月。我的妄念是,一百年后,还会有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抖落灰尘, 翻开《青阅读》 —他们或许会感觉到,这份读书专刊的思路、选题、采访、文章以及推选 的年度人物、年度图书等等,都和同时期的媒体不太一样。它试图透过一本本书、一位 位受访人去访问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参与到变革时代的文化建设之中。愿后来者真正 拥有“重返历史现场”的想象力,能够从这“不同”之中稍稍窥见 21 世纪前期极为复杂的 社会文化面貌。 朝露夕晖,岁岁年年。亲爱的读者,感谢您这些年来的陪伴和鼓励。还有一束束看 不见的鲜花,要献给我们的作者,谢谢大家带来的真知灼见。正是读者和作者的目光, 师长和友人的鼓励,让我感到身为《青阅读》专刊的编辑,并不仅仅是一份赚取“五斗米” 的工作,这六年零七个月,是全部职业生涯中的一份奖赏。 辞旧意味着迎新。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拥有阅读的习惯,就获得了人生中的一根定 海神针,能让我们面对未来不忧不惧、勉力前行。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祝愿大家2019年好运。 编辑 上交了今天B1版的报道,我知道,告别的时候真的到了。 和 2018 年挥手告别,和过去的六年挥手告别,和《青阅读》专刊挥手告别。 温庭筠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谢谢每一位读者,过去的每一个周五,你们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看我写的文字。在 你们无言的陪伴里,我从实习记者走到大学毕业,从一个年轻的报道者渐渐知道自己 的方向:做一个前人未曾定义过的文化社科记者,走一条前人很少走过的“文化社会 报道”的道路。无论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我仍会继续陪伴你们,看野径云俱黑,或 江船火独明。 姜夔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今年我一直熬夜写稿的 24 小时营业的“桥咖啡”停业,我失去了向朋友讲述“在 这里的每一张桌子上写过什么稿”的机会,但所有与报道有关的过去,我都记得。谢 谢每一本我报道过的书,每一场我参加过的活动,每一个我关注过的议题,每一位坐 在我对面的书写者,每一位出版界的老师。所有的你们构筑起一所属于我的“在人间 的学校”,让我在这里继续读书,开始一次没有学历证明的无止境的求索。我会让这 所学校永远“在人间”,让其间的知识关照社会现实,也平等地关怀到每一个人。 欧阳修说,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是,我永远的读者老张、老陶和奶奶;特别是,圆首的 秘书、斯芬克斯、武师傅,还有楚楚,在《青阅读》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都无私地贡献 了力量。我们从“实事求是”出发,仍一同走在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路上,请 继续一起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把疯狂猜词的纸条贴满我家的墙。 柳永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谢谢晓春、晓岚、净植和梦禹,在我们一起建造起的这个家园里,我们不知道度过 了多少个周四夜晚,不知道路过了多少患难与共,这些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礼物;不管 未来岁月还将怎样流浪,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彼此照亮。 赫尔岑说,《往事与随想》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 希望《青阅读》是时代借我这个小记者之笔留下的一段底片。 杜甫说,不废江河万古流。 2012 年 6 月,我来到《青阅读》,做了第一次采访,写了第一篇报道,那是一间已经 消失的工厂,工人们自发筹写的回忆录。 2018 年 12 月,我翻出这篇文章,用当年第一篇报道的标题,画下我在《青阅读》的 最后一个句号时光留下的不只是记忆。 记者 小的时候,长辈总是教导,“告别”的意思,就是先告 知再离开,这是一种礼貌。所以才会有今天写下的这些 文字。 在报社未来的新战略新布局当中,《青阅读》专刊明 年将不复存在,作为《青阅读》版面的编辑,我也将被分 配到新的岗位。正式的告别,当然不只是为了礼貌,更 多是由衷的感谢—感谢《青阅读》六年多来给予我的 养分和愉快,感谢所有支持和陪伴了《青阅读》诞生和成 长的人们,感谢那些优秀的受访者和出色的作者们,感 谢报纸对面我看不到的热情读者们,还感谢我最好的同 事们……感谢这一切带来的美好,也希望我留给大家 的,美好在其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然后道一声各自珍重吧—想象中的告别应该到 此为止,不必太煽情,不必给别人增加太多负担。 然而就从上周开始,闻讯的作者和朋友们不断地通 过社交网络给我发来他们喜欢的《青阅读》版面、文章, 还有他们搜罗到的网上陌生的读者对《青阅读》的善意 表达,并不算多,也许也就十几条,却彻底搅乱了我原本 以为平静的内心。那些版面、那些评论并不集中于某一 时刻,而是贯穿了《青阅读》自 2012 年 6 月创刊至今,它 们令我猝不及防地被融穿了记忆,被时光沉淀的感情一 层层泛起:震惊、感动、惊喜、欣慰……还夹杂着复杂的 遗憾和伤感:原本只觉得做了本职工作而已,却原来还 被一些人喜欢、惦念;原来时间不光会掩盖曾经发生的, 也会把一点一点的曾经积累为成绩。 原来我们还做过这么多事情呢。 我们那么早就好奇心十足地讨论了新媒体兴起对 阅读的挑战、网络文学的生产内幕、新一代青年文化、劳 动议题和工友诗歌、莎士比亚风行世界的原因、《平凡的 世界》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大众经典、AI未必会愿意变 成人、漫画出版的兴起、英国情报部门为何盛产作家,还 有“美书馆”版面对书籍装帧艺术持续的关注和探讨 ……六年多以来,我们感兴趣的、涉及各种社会热点和 知识冷点的题目,自己都忘了,读者却记得。我们还热 衷挖掘名著背后那些以往不被人注意的思想脉络、历史 背景,深究一种植物千年流变中的全球化贸易和交流、 一颗钻石隐藏的帝国兴衰和殖民历史……我们的采访 名单上有一长串中外一流作家和学者的名字,也有不曾 被镁光灯照到的读书人……我们在小开版16版的时 代,还有谈论读书如何刷新了三观、八卦臧否阅读圈趣 事的栏目,读者还念念不忘我们的“阶梯阅读推荐 榜” —是啊,科幻开始变热,我们一开始就搬来大神刘 慈欣从“入门级”到“骨灰级”推荐科幻书目指导阅读呢 (他真的是克拉克粉丝啊)。 好多的事,不经提醒我也未必记得,而且认为,随着 时光它们也终将淡去。世界变化这么快,信息裂变如此 多,一份名叫《青阅读》的阅读专刊曾经存在过几年并没 有多么重要,更不要说让人记住它曾做过什么。然而, 在即将告别的最后一刻,那些为数不多的、用“记住”来 向我道别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仍然让我深受震动: 他们教会我“记住”的重要,不是因为被肯定而骄傲或者 因被遗忘而失落,而是不要忘记自己做过什么,不要忘 记自己的来时路,不要忘记自己是为了什么走在路上。 而和《青阅读》一起走过的路,回首看看,走得很实在,今 后告别它的路,我也不会迷失方向。 所以,最后,我还是要回到感谢。深深地感谢! 就此别过,愿你我都好。 编辑 与书有缘 人生还真有阴差阳错这回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出校门的我报考了刚创刊的《博览群书》杂志,人生第一份职业就开 始与书结缘。 没想到兜兜转转,自己后来的人生轨迹再没离开这个圈圈。 退休前最后几年,终于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做了一份独立的阅读周刊。 能一直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我很知足;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们并肩努力,我特幸运。 《青阅读》专刊的团队始终是最棒的! 《青阅读》专刊的读者们、作者们始终是最棒的! 《青阅读》创办六年多来,得到了报社的大力支持。如今,报社实施战略转型,“北京头条”App 上线,专刊虽然落幕了,但北青报对书的重视不会改变。未来的岁月里,有关阅读的内容将在App 上继续呈现,另外也将有报纸读书版伴随大家走过春夏秋冬。 告别了 2018,祝愿将要走向新媒体岗位的《青阅读》团队的小伙伴,以及读者们、作者们不忘 初心、心想事成! 主编 告,而后别 时光留下的不只是记忆 感谢每一次相遇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4 书写者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28/B04/bjbqb20181228B04.pdf消失的工厂,工人们自发筹写的回忆录。 2018年12月,我翻出这篇文章,用当年第一篇报道的标题,画下我在《青阅读》的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B4书写者编辑/尚晓岚美编/路虓辉责校/董一凡

岁末年初,是辞旧迎新的时节。虽然我们不愿意说再见,但是《青阅读》专刊还是要和大家告个别了。

纸媒的黄昏是这些年来一直被提及的话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像《唐顿庄园》里每天早上打开一份被熨过的报纸,坐在餐桌前边喝早餐茶边看新闻,大约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优雅了,而阅读这件小事也在这个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八卦段子小视频分散的年代,变得让很多人敬而远之。如果《青阅读》专刊存在的这些岁月里,能让你感受到些许报纸的美丽和温度,能吸引你去翻阅几本书,了解一些写作者和知识,那么它的存在便是产生过价值与意义了。

虽然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是真到了这一天还是有点小难过,毕竟这个团队在一起共事许多年,为每一位读者烹制了各种各样不敢说是珍馐美馔但也无愧于心的可口的书之宴。真心感谢所有读过、喜欢过我们这份专刊的朋友,相逢就是有缘,感谢过去数年间的每一次相遇。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虽然我们只能从纸间暂别了,但是我们还会在微信公号和《北京青年报》倾力打造的“北京头条”App上继续耕作。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可以在电子平台上遇见你,而你的目光还能透过变换了的容颜认得那些曾给你带来过暖意的文字。那时,愿我们还可以互道一声,嘿,原来你也在这里呀。

微信编辑

六年零七个月的奖赏亲爱的读者,请允许一个即将卸任转岗的报纸读书版编辑先掉一回书袋: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这段文字出自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常被用来说明唐宋之际从手抄文化到印刷文化的变迁。印刷术的普及,让人们挥别了“手抄本”,迎来“纸质书”的新时代。苏轼对新潮流怀有忧虑:书既多又易得,可人们的知识思想不仅没有超过前人,反而一个个都不读书了……他的感慨,今天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一千年过去了,技术和知识生产再度迎来根本性的变革。夕阳下的印刷文化强调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由“纸和印”到“电与网”的大变迁已经启程,将为人类文化带来怎样的后果则言之尚早。在这不可逆转的潮流里,送别《青阅读》专刊实在也谈不上什么意外。

纸寿千年,刷屏十秒。我在国图的展览中看到过珍贵的宋版书,纸墨如新,异常精美。那些创造了它们的文人、匠人、商人,可曾想到过一千年后还会有人凝视着自己的作品?

一千年太久。自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青阅读》专刊曾以报纸的形态存在于世,共六年零七个月。我的妄念是,一百年后,还会有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抖落灰尘,翻开《青阅读》——他们或许会感觉到,这份读书专刊的思路、选题、采访、文章以及推选的年度人物、年度图书等等,都和同时期的媒体不太一样。它试图透过一本本书、一位位受访人去访问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参与到变革时代的文化建设之中。愿后来者真正拥有“重返历史现场”的想象力,能够从这“不同”之中稍稍窥见21世纪前期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面貌。

朝露夕晖,岁岁年年。亲爱的读者,感谢您这些年来的陪伴和鼓励。还有一束束看不见的鲜花,要献给我们的作者,谢谢大家带来的真知灼见。正是读者和作者的目光,师长和友人的鼓励,让我感到身为《青阅读》专刊的编辑,并不仅仅是一份赚取“五斗米”的工作,这六年零七个月,是全部职业生涯中的一份奖赏。

辞旧意味着迎新。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拥有阅读的习惯,就获得了人生中的一根定海神针,能让我们面对未来不忧不惧、勉力前行。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祝愿大家2019年好运。编辑

上交了今天B1版的报道,我知道,告别的时候真的到了。和2018年挥手告别,和过去的六年挥手告别,和《青阅读》专刊挥手告别。温庭筠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谢谢每一位读者,过去的每一个周五,你们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看我写的文字。在

你们无言的陪伴里,我从实习记者走到大学毕业,从一个年轻的报道者渐渐知道自己的方向:做一个前人未曾定义过的文化社科记者,走一条前人很少走过的“文化社会报道”的道路。无论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我仍会继续陪伴你们,看野径云俱黑,或江船火独明。

姜夔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今年我一直熬夜写稿的24小时营业的“桥咖啡”停业,我失去了向朋友讲述“在

这里的每一张桌子上写过什么稿”的机会,但所有与报道有关的过去,我都记得。谢谢每一本我报道过的书,每一场我参加过的活动,每一个我关注过的议题,每一位坐在我对面的书写者,每一位出版界的老师。所有的你们构筑起一所属于我的“在人间的学校”,让我在这里继续读书,开始一次没有学历证明的无止境的求索。我会让这所学校永远“在人间”,让其间的知识关照社会现实,也平等地关怀到每一个人。

欧阳修说,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是,我永远的读者老张、老陶和奶奶;特别是,圆首的

秘书、斯芬克斯、武师傅,还有楚楚,在《青阅读》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都无私地贡献了力量。我们从“实事求是”出发,仍一同走在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路上,请继续一起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把疯狂猜词的纸条贴满我家的墙。

柳永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谢谢晓春、晓岚、净植和梦禹,在我们一起建造起的这个家园里,我们不知道度过

了多少个周四夜晚,不知道路过了多少患难与共,这些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礼物;不管未来岁月还将怎样流浪,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彼此照亮。

赫尔岑说,《往事与随想》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希望《青阅读》是时代借我这个小记者之笔留下的一段底片。杜甫说,不废江河万古流。2012年6月,我来到《青阅读》,做了第一次采访,写了第一篇报道,那是一间已经

消失的工厂,工人们自发筹写的回忆录。2018年12月,我翻出这篇文章,用当年第一篇报道的标题,画下我在《青阅读》的

最后一个句号——时光留下的不只是记忆。

记者

小的时候,长辈总是教导,“告别”的意思,就是先告知再离开,这是一种礼貌。所以才会有今天写下的这些文字。

在报社未来的新战略新布局当中,《青阅读》专刊明年将不复存在,作为《青阅读》版面的编辑,我也将被分配到新的岗位。正式的告别,当然不只是为了礼貌,更多是由衷的感谢——感谢《青阅读》六年多来给予我的养分和愉快,感谢所有支持和陪伴了《青阅读》诞生和成长的人们,感谢那些优秀的受访者和出色的作者们,感谢报纸对面我看不到的热情读者们,还感谢我最好的同事们……感谢这一切带来的美好,也希望我留给大家的,美好在其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然后道一声各自珍重吧——想象中的告别应该到此为止,不必太煽情,不必给别人增加太多负担。

然而就从上周开始,闻讯的作者和朋友们不断地通过社交网络给我发来他们喜欢的《青阅读》版面、文章,还有他们搜罗到的网上陌生的读者对《青阅读》的善意表达,并不算多,也许也就十几条,却彻底搅乱了我原本以为平静的内心。那些版面、那些评论并不集中于某一时刻,而是贯穿了《青阅读》自2012年6月创刊至今,它们令我猝不及防地被融穿了记忆,被时光沉淀的感情一层层泛起:震惊、感动、惊喜、欣慰……还夹杂着复杂的遗憾和伤感:原本只觉得做了本职工作而已,却原来还被一些人喜欢、惦念;原来时间不光会掩盖曾经发生的,也会把一点一点的曾经积累为成绩。

原来我们还做过这么多事情呢。我们那么早就好奇心十足地讨论了新媒体兴起对

阅读的挑战、网络文学的生产内幕、新一代青年文化、劳动议题和工友诗歌、莎士比亚风行世界的原因、《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大众经典、AI未必会愿意变成人、漫画出版的兴起、英国情报部门为何盛产作家,还有“美书馆”版面对书籍装帧艺术持续的关注和探讨……六年多以来,我们感兴趣的、涉及各种社会热点和知识冷点的题目,自己都忘了,读者却记得。我们还热衷挖掘名著背后那些以往不被人注意的思想脉络、历史背景,深究一种植物千年流变中的全球化贸易和交流、一颗钻石隐藏的帝国兴衰和殖民历史……我们的采访名单上有一长串中外一流作家和学者的名字,也有不曾被镁光灯照到的读书人……我们在小开版16版的时代,还有谈论读书如何刷新了三观、八卦臧否阅读圈趣事的栏目,读者还念念不忘我们的“阶梯阅读推荐榜”——是啊,科幻开始变热,我们一开始就搬来大神刘慈欣从“入门级”到“骨灰级”推荐科幻书目指导阅读呢(他真的是克拉克粉丝啊)。

好多的事,不经提醒我也未必记得,而且认为,随着时光它们也终将淡去。世界变化这么快,信息裂变如此多,一份名叫《青阅读》的阅读专刊曾经存在过几年并没有多么重要,更不要说让人记住它曾做过什么。然而,在即将告别的最后一刻,那些为数不多的、用“记住”来向我道别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仍然让我深受震动:他们教会我“记住”的重要,不是因为被肯定而骄傲或者因被遗忘而失落,而是不要忘记自己做过什么,不要忘记自己的来时路,不要忘记自己是为了什么走在路上。而和《青阅读》一起走过的路,回首看看,走得很实在,今后告别它的路,我也不会迷失方向。

所以,最后,我还是要回到感谢。深深地感谢!就此别过,愿你我都好。

编辑

与书有缘人生还真有阴差阳错这回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出校门的我报考了刚创刊的《博览群书》杂志,人生第一份职业就开

始与书结缘。没想到兜兜转转,自己后来的人生轨迹再没离开这个圈圈。退休前最后几年,终于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做了一份独立的阅读周刊。能一直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我很知足;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们并肩努力,我特幸运。《青阅读》专刊的团队始终是最棒的!《青阅读》专刊的读者们、作者们始终是最棒的!《青阅读》创办六年多来,得到了报社的大力支持。如今,报社实施战略转型,“北京头条”App

上线,专刊虽然落幕了,但北青报对书的重视不会改变。未来的岁月里,有关阅读的内容将在App上继续呈现,另外也将有报纸读书版伴随大家走过春夏秋冬。

告别了2018,祝愿将要走向新媒体岗位的《青阅读》团队的小伙伴,以及读者们、作者们不忘初心、心想事成!

主编

告,而后别

时光留下的不只是记忆

感谢每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