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14
52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與「回歸部落 回歸部落 回歸部落 回歸部落」 瓦歷斯.諾幹於 1990 年開始主編《獵人文化》,如同瓦歷斯的一貫文風,刊 物的批判性相當強烈。將近二年的時間,刊物與成員都在為「原住民文化運動」 而努力,並且以訪談各部落的問題來突顯出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相同的困境。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 獵人文化》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壹、內容概要 內容概要 內容概要 內容概要 《獵人文化》是由泰雅族瓦歷斯.諾幹與排灣族利格拉樂.阿烏在台中豐原 創辦,為雜誌形式,1990 8 月推出創刊號,1992 6 月是最後一期,共 18 期,其中第 1112 期(1991.6)為合刊本。合刊本之前的出刊為一個月一期, 從合刊本開始則為二個月一期,皆於當月 27 日出刊 1 。刊物在第 7 期改版,從 32 開本改為 16 開本,內容亦小做調整,改版前第 1 6 期的大部份文章後皆附有 「獵人觀點」做為小評,第 7 期開始則無。刊物每期頁數不定,從 30 頁至 80 頁不等,端視當時的經費與稿件內容來調整;第 11/12 合刊本前多為 48 頁,從 合刊本開始則多為 64 頁。 刊物的內容大致有「原住民文學」、「原住民口語文學」、「原住民觀點」、「獵 人報告」、「文物介紹」等五項 2 ,包括原住民的現代文學(現代詩、散文、小說 等)、口傳文學(神話、傳說等採集記錄)、各族文化介紹與各項觀點議題、部落 報導等等,廣義來說,刊物內容涵蓋了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的精神文化層面。不過, 受限於人力物力之不足,各個方向的比例無法均衡,大致集中在「原住民觀點」 與「獵人報告」二項,而其他關於歷史文物的文章,則部份摘錄其他專家學者的 著作,這也導致文章出現片斷與前後不一的情況時有產生。 雖然《獵人文化》的創辦人與《原報》時有交流,但兩份刊物的走向還是有 很明顯的不同:《原報》著重在「由小見大」,以一族甚至一部落為基礎來做文化 重建,以各部落之間的獨立自治為目標;而《獵人文化》則是「由大見小」,對 象不限某一原住民族,而是關心整個台灣的泛原住民族文化運動,欲傳播原住民 族之間對文化保存與重建普遍的共識。這樣的企圖,我們可從稍後的「主要議題 」與刊物的編後語清楚得知1 4 1930 10 27 5 2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2

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落回歸部落回歸部落」」」」

瓦歷斯.諾幹於 1990年開始主編《獵人文化》,如同瓦歷斯的一貫文風,刊

物的批判性相當強烈。將近二年的時間,刊物與成員都在為「原住民文化運動」

而努力,並且以訪談各部落的問題來突顯出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相同的困境。

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內容分析內容分析內容分析內容分析

壹壹壹壹、、、、內容概要內容概要內容概要內容概要

《獵人文化》是由泰雅族瓦歷斯.諾幹與排灣族利格拉樂.阿烏在台中豐原

創辦,為雜誌形式,1990年 8月推出創刊號,1992年 6月是最後一期,共 18

期,其中第 11、12期(1991.6)為合刊本。合刊本之前的出刊為一個月一期,

從合刊本開始則為二個月一期,皆於當月 27日出刊1。刊物在第 7期改版,從 32

開本改為 16開本,內容亦小做調整,改版前第 1至 6期的大部份文章後皆附有

「獵人觀點」做為小評,第 7期開始則無。刊物每期頁數不定,從 30頁至 80

頁不等,端視當時的經費與稿件內容來調整;第 11/12合刊本前多為 48頁,從

合刊本開始則多為 64頁。

刊物的內容大致有「原住民文學」、「原住民口語文學」、「原住民觀點」、「獵

人報告」、「文物介紹」等五項2,包括原住民的現代文學(現代詩、散文、小說

等)、口傳文學(神話、傳說等採集記錄)、各族文化介紹與各項觀點議題、部落

報導等等,廣義來說,刊物內容涵蓋了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的精神文化層面。不過,

受限於人力物力之不足,各個方向的比例無法均衡,大致集中在「原住民觀點」

與「獵人報告」二項,而其他關於歷史文物的文章,則部份摘錄其他專家學者的

著作,這也導致文章出現片斷與前後不一的情況時有產生。

雖然《獵人文化》的創辦人與《原報》時有交流,但兩份刊物的走向還是有

很明顯的不同:《原報》著重在「由小見大」,以一族甚至一部落為基礎來做文化

重建,以各部落之間的獨立自治為目標;而《獵人文化》則是「由大見小」,對

象不限某一原住民族,而是關心整個台灣的泛原住民族文化運動,欲傳播原住民

族之間對文化保存與重建普遍的共識。這樣的企圖,我們可從稍後的「主要議題

分析」與刊物的〈編後語〉中清楚得知。

1 《獵人文化》第 4期〈編後語〉說明 1930年 10月 27日是「霧社事件」爆發的日子,第 5期〈編後語〉則聲明以每月 27 日做為出刊日,此為提醒編者加快整理歷史的腳步。

2 參見《獵人文化》第 1期〈編後語〉。

Page 2: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3

《獵人文化》每期均有〈編後語〉,用途是加強當期的主題論點以及交代編

者的心路歷程。綜合來說,《獵人文化》的創刊精神定位在「原住民文化運動」

的實踐,與政治訴求為主的街頭運動明顯切割開來:刊物認為原運各面向社會力

的薄弱源於草根組織及教育啟蒙的缺失,當大多數原住民知青戮力在政治抗爭的

同時,相對地弱化了文化的抗爭,為此《獵人文化》亦籌辦「文化生化營」、「民

間學院」及「自我挑戰營」等活動,著力培養草根運動人才與文化工作者,這也

是刊物認為現階段原運應該進行的方向。另一方面,刊物在原運裡則扮演著「資

訊傳播、強化精神戰鬥力與草根組織的結盟」的角色,從事最低層的聯繫跑腿工

作,而非領軍帶頭衝鋒陷陣的人物,因此刊物採取的作法是集合身邊人的力量,

突顯地區性的現實問題,旨在爭取原住民的尊嚴以及求生存的基本利益。

貳貳貳貳、、、、主要議題分析主要議題分析主要議題分析主要議題分析

一一一一、、、、社論社論社論社論

這個專欄的標題名為「番刀出鞘」,取番刀豪邁、銳利的意象,以原住民文

化工作者的立場,揭示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具有對執政者與主流社會「宣戰」

的意義,因此是刊物文章中文字最鋒利、最具批判性的專欄。

「番刀出鞘」的評論範圍很廣,18期共 23 篇文章,涵蓋原住民社會裡的時

事。例如文化方面有第 3期〈原住民文化議題在哪裡?〉,批評文建會舉辦的全

國文化會議大會,竟然沒有將原住民文化議題列入討論範圍,這也是主流文化不

尊重原住民文化很明顯的例子。教育方面有第 9期〈原住民教育本土化〉,呼籲

政府徹底落實「原住民教育本土化」政策,實施雙語教學、設立民族學院、成立

部會級原住民事務單位,勿使其成為空談或口號;第 11/12期〈一座民族學院的

可能性〉,建議盡快成立民族學院,以解決師資教材與教學斷層的問題,並在台

灣各師院針對當地原住民特色開設學科,作為籌劃民族學院的準備。歷史方面有

第 4期〈馬赫坡之死〉、第 11/12期〈「紀念」引起「傷痛」〉等文,前者是作者

在當期「霧社抗暴事件六十週年紀念專號」中,以「霧社事件」的民族反抗精神

對照今日台灣原住民族的處境時,所興起的感慨,後者是「開蘭」195 週年慶時,

對實際上被進犯的原住民一方所發出的不平之鳴,兩者皆呼籲要重新認識歷史,

尋找真正公平正義的族群互動。

在政治方面,第 5期〈向原住民族自治區邁進〉、第 6期〈「一省三市」的山

地鄉情結〉,都呈現出漢人政府與主流社會漠視原住民地區真正的權益,一味以

各種理由自我催眠。其他現實面例如第 13期〈當嘎拉賀遇上觀光〉、第 14期〈祭

典在都市〉與〈安公子入侵部落〉、第 18期〈「被分潤」的台灣原住民〉等等,

則是談論大環境對原住民身心靈的侵蝕與侵略,與原住民身處其中的無奈與痛

苦。

Page 3: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4

二二二二、、、、部落深度報導部落深度報導部落深度報導部落深度報導

這是刊物極為重視、強調的一個議題,藉由深度訪問部落,將各種現實問題

報導出來,隱含對當局與漢人的強烈控訴。

第 1期〈澳花記載〉:花蓮和平附近的澳花部落是礦區,然而開礦的財團金

主並未事先徵詢土地主人的意見,逕行開墾採礦石,政府單位亦不見有效的品質

控管,「開發第一,保育免談」,導致整個澳花部落呈現破落的景象,居民活在土

石流與礦坑坍方的陰影之中。

第 2期〈梅山口的夢魘〉:事件發生地點在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當時玉山

國家公園管理處要在梅山口闢建辦公管理大樓,強迫布農族人遷村。採訪者從族

人的反應中得知,玉管處並未採取所謂的「溝通」,也未尋求居民的支持與參與,

而是以高傲與威迫利誘的態度,聯合當地有力人士要求居民遷村。

第 3期〈十文溪部落的觀察報告〉:座落在谷關西邊的泰雅族十文溪部落,

由於溫泉之故,成為谷關觀光區的一部份,但實質的利益皆被財團、政府與其他

既得利益者囊括,族人得到的卻是不穩定的經濟、混亂的價值觀與生活空間的流

失。

第 6期〈鄒族阿里山鄉的觀察〉,以實地的探訪結果,得出以下結論:阿里

山鄉的現行教育制度並不符合原住民的特質與需要,使學童所受的教育內容受到

體制、師資素養、文化差異等影響,導致發展不均衡;其經濟亦被資本主義與現

行法令鉗制住,不僅實行禁獵使得生態不平衡,而發展高山茶、高冷蔬菜等作物,

亦嚴重破壞山地水土環境。

第 8期〈和平村抗爭水泥專業區〉,描述花蓮和平村反水泥開採的種種活動,

指出政府一面要求促進地方繁榮、維護地方環境,一面促成水泥工業區運作的矛

盾;同時,作者亦提醒運動帶領者切勿一味盲目的抗爭,應顧及和平村未來的前

途與村民實際的需求。

第 11/12期〈南投仁愛鄉觀察報告〉觸及到地方自治的闕如、嚴重的道路運

輸問題、觀光亂象,以及鄉裡的經濟、民生和教育素質問題,最後是川中島所引

發的歷史解釋的議題,說明今日仁愛鄉的種種亂象並非單一事件所引起,然而絕

大部分的後果卻都強迫當地原住民買單。

第 13期〈多納村人文報導〉:多納村位於高雄縣茂林鄉,屬魯凱族。本文主

要處理兩個議題,一是原始林木被林務局與山老鼠濫伐,一是多納村神石差點遭

受某縣議員盜賣,作者藉這兩個事件探討族群認同的命題,以及現代化之衝擊與

適應之道,包括傳統階級制度瓦解與都市原住民的現象。

三三三三、、、、觀光專題觀光專題觀光專題觀光專題

這是《獵人文化》從第 14期至 16期,花了半年的時間,傾全力而做的專題。

Page 4: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5

台灣原住民地區常被納入「觀光」的範圍內,但刊物所探討的不是部落因觀光而

繁榮起來的表象,而是經過國家與資本主義全面性的掠奪開發之後,其所受到的

損傷,在二三十年後的今日變得嚴重而明顯起來。

第 14期為瓦歷斯.尤幹〈家,在國家公園裡——可樂部落的人文觀察〉與

〈因觀光而新興?——嘎拉賀人文觀察〉、劉守崇〈從尊重與權益出發——台東

縣「設置蘭嶼國家公園」座談紀錄〉、花蓮社區發展中心〈請聽雅美族人心聲〉

等四篇。可樂部落與嘎拉賀這兩個部落,分別有觀光的不同命題:可樂部落隸屬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鄰近太魯閣,由於受到國家公園相關法令的牽制,經濟狀

況大受影響,年輕一代多數到城市裡工作,老人家則是與舊部落遺址一起成為國

家公園的觀光資源,表演織布、黥面或是與遊客拍照。嘎拉賀位於北橫的華陵村

新興部落,原本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由於紅檜巨木的發現使其一夕成名,不僅引

起林務單位與山老鼠的覬覦,旅遊業者看中其「觀光潛力」亦想插足分一杯羹,

加上當地青年與媒體的渲染,嘎拉賀終於出現一條從部落到下巴陵的產業道路,

然而部落並沒有足夠的「本錢」跟被迫開放的觀光行為做對抗或合作,作者憂心

其將被惡質的觀光文化給消費殆盡。在蘭嶼這方面,因觀光、核廢料及可能成為

國家公園的情況下,作者以會議紀錄的方式將官方與居民的聲音呈現出來,前篇

是官員與鄉代表的會議溝通,後篇是記錄者到蘭嶼居民家中做實地訪問,有趣的

是兩篇得出的結論大相逕庭,顯示官員與地方人士、當地居民之間嚴重的意見分

歧,前者著重在地方發展,而後者則是實際的生活需要。

第 15期為瓦歷斯.尤幹〈消失中的馬赫坡——關於觀光開發的草根對談〉、

陳永龍〈觀光發展與台灣的原住民〉、王家祥〈我,是一名觀光客〉、巴努〈身為

邵族人〉等四篇。第一篇是對談紀錄,在於談論廬山溫泉觀光區的現象,對談中

發現資本家與財團掌握絕大部份的觀光與土地資源,鑽營法律漏洞,使得廬山地

區違建林立、環境髒亂,但當地原住民卻無力拒絕或改善。第二篇作者從歷史的

角度來看台灣觀光事業四十年來的發展,對於原住民社會而言,不但未蒙其利,

反而帶來了生態的破壞以及文化衝擊,而政府在種種山地政策的中介,則是一個

重要的關鍵所在。第三篇作者反省自己不自覺的觀光客行為,如拍照,對於部落

內的居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傷害;而觀光區的居民亦無力拒絕外來遊客的進入

與侵犯。第四篇作者身為邵族人,親身體會到最早成為觀光勝地的日月潭人文的

變遷,認為只有將邵族隔離於政策、漢人、商業行為之外,才能解決族群存滅的

問題。

第 16期瓦歷斯.尤幹〈一座神話殿堂——東埔、廬山、日月潭的觀光觀察〉

與〈永不再回來的東埔——關於觀光的草根對話〉二篇,共同呈現出來的,都是

國家與資本主義掌握了觀光與土地資源,而遊客亦將當地原住民視為觀光內容的

一部份,「觀光發展」對於原住民社會完全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給居民的尊

嚴造成極深的傷害。

此外,早在第 5期即有阿烏〈在觀光與文化間擺盪的祭典〉、劉桂蘭〈文明

的追尋與文化的悼念〉二篇以邵族祭典觀光化為討論主題的文章。執政者先是以

Page 5: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6

政策強制同化原住民、造成文化快速流失,而「觀光文化」的逐漸入侵,使族人

在金錢與傳統價值中產生價值混亂,部落裡的祭典也漸漸觀光化、商品化,如何

在經濟破產中找尋一個原住文化與觀光文化的平衡點,及獲得一種作為邵族人活

下去的尊嚴,應該邵族追求生存條件的重要思考課題。

四四四四、、、、原住民事件與分析原住民事件與分析原住民事件與分析原住民事件與分析

從第 7期起,《獵人文化》每期都從國內各大報整理出二個月間的原住民事

件,並加以分析評論。而第 13期開始,編者將事件細分為「社會」「政治」「教

育」「文化」等篇,對事件進行更細緻的評析。

我們從新聞的日期與數量可以看出,原住民事件其實每天都出現在各大報版

面上,然而所佔篇幅極小,加上撰筆者可能存在的偏見,使得這類新聞很容易被

忽略。總括來說,一年半的時間裡,原住民社會發生的新聞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

數量與政策牽扯不清,這些新聞所呈現出來的不外乎是執政當局對原住民權益一

貫的漠視、敷衍或恩賜、德政的心態,以及原住民逐漸「覺醒」之後與有關當局

針對其權益的爭取、協商與角力。

五五五五、、、、原住民觀點原住民觀點原住民觀點原住民觀點

這個專欄在《獵人文化》中並無特定的名稱,內容主要是各種具備原住民觀

點的評論。其與「社論」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除了刊物成員外,亦有關心原住民

議題的學者撰稿,使得刊物內容較為多元。例如:創刊號郭建平〈文明侵蝕下的

蘭嶼〉、第 16期周宗經〈蘭嶼雅美族的土地與區分〉、第 17期楊志義〈多一個國

家公園,少一個雅美族?〉等文,從蘭嶼傳統的土地利用談起,直到今日國家政

策下的土地利用所產生的種種問題,突顯政府對於邊緣地區的輕視。第 10期拉

那路〈原住民國大立委尸位素餐〉、第 11/12期路易.拉德烏冷〈原住民立委該

加加油〉與馬戈士革〈談到「山胞省府委員」就搖頭嘆息〉、烏古德〈原住民應

建立選賢與能共識〉等文,對於現任原住民籍政府官員與民代有諸多不滿,認為

這些人都在仰執政者鼻息,無法真正為原住民同胞盡心盡力。第 7期尤稀.達袞

〈重視原住民醫療問題〉與畢號.拉盲〈和平村權益被剝奪〉、第 14期馬騰嶽〈擦

乾眼淚活下去——銅門村余國權夫婦咬牙重建家園〉與陳婉真〈銅門村的輓歌與

悲歌〉等文,直接從原住民生命與人權的角度切入,痛陳執政者與主流社會的種

種作為,是今日原住民苦難的來源。

六六六六、、、、國外少數民族運動國外少數民族運動國外少數民族運動國外少數民族運動

《獵人文化》挑選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地的原住民運動與中國少數民族動

態撰文。前者如創刊號〈加拿大原住民有話要說 印弟安人哈柏一鳴驚人〉,哈柏

Page 6: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7

利用白人所訂的立法程序,阻擾議會就修正案的表決;第 2期〈右捧傳統,左握

文明〉,加拿大印第安人住花園洋房、過著現代化的生活,但仍繼續從事傳統藝

術的行為;同期〈莫霍克族人為土地權而戰〉,莫霍克族為抵制白人在保留區開

闢高爾夫球場,已封鎖當地通道達四個月之久;第 15期〈自治學愛斯基摩〉,藉

由加拿大愛斯基摩人團結起來爭取自治一例,呼籲台灣原住民也要先團結起來。

後者如創刊號〈拿喜人反抗大漢沙文主義〉、〈京族文學引爆研究熱點〉、第 3期

〈雲南,少數民族舞蹈的活寶庫〉等文,說明中國少數民族保存發揚族群文化,

且善用自己族群的特點引起外界關注,是台灣原住民可以學習的一個方向。

七七七七、、、、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歷史文化

(一)歷史重建:如藤井志津枝從第 5期至第 10期的連載〈日據時期對台

灣先住民族的「教化」與「同化」〉、第 11期〈1920年賽夏族抗日事件〉,林華

洲從第 8期至第 13期的〈烽火太魯閣〉、第 16期與第 17期〈歷史上的原住民〉,

第 15期都鳴.巴珊〈湮滅中的台灣史前文化〉,第 16期夷將.拔路兒與拉娃告.

賴歌拉克合撰〈台灣原住民族發展史〉等篇,試圖重建原住民歷史的樣貌,各在

當期刊物裡占極大的篇幅。

(二)神話與傳說:《獵人文化》稱其為「祖先的智慧」,在創刊號中即說明

「特別關注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蒐集與紀錄」,並希望有心人士共襄盛舉,而

大半的刊物內容中都有幾則神話傳說的發表。除了文字形式外,亦有邱若龍以漫

畫呈現這些故事。

(三)現代文學:如第 6期米仂.主卡斯〈路劫〉、莫那能〈我真的不知道〉,

第 8期巴辣夫〈說哇の Amis〉、米仂.主卡斯〈佳阿力,巴登〉,第 14期伊苞〈寂

寞山谷〉,第 17與 18期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的連載;另外還

有第 17期「自我挑戰營」學員作品:A-bing〈斷層的愛與恨〉、I Sing〈山中的

文明人——獵人〉、拉斯達爾〈還債的婚姻〉等三篇。文章均流露原住民被主流

社會與族群欺壓的忿恨與無奈、部落文化的流失與變質、傳統及現代的退讓與妥

協等種種面相,也是原住民現代文學最主要、最常出現的題材。

Page 7: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8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 瓦歷斯瓦歷斯瓦歷斯瓦歷斯....諾幹與諾幹與諾幹與諾幹與「「「「回歸部落回歸部落回歸部落回歸部落」」」」思考思考思考思考

壹壹壹壹、、、、瓦歷斯瓦歷斯瓦歷斯瓦歷斯....諾幹與其書寫特色諾幹與其書寫特色諾幹與其書寫特色諾幹與其書寫特色

一一一一、、、、簡介瓦歷斯簡介瓦歷斯簡介瓦歷斯簡介瓦歷斯

瓦歷斯.諾幹是大安溪北勢群埋伏坪部落的泰雅族人,國中時到東勢求學,

遇到龐大的客家族群使他展開異於童年時期的族群接觸經驗,也第一次明白自己

身上流的血液是如何被異族歧視與排擠。孤單的他也只能期許用聯考成績來為自

己爭取主流社會的認可,終於金榜提名考上台中師專,獲得向上進階的身份地

位。他在師專時代學習寫現代詩,後受到吳晟樸實詩風的感動,以及退伍後好友

吳輝熊的提點,才開始嘗試寫自己部落的故事,這不僅是一個尋根的過程,並逐

漸體認到「自己身為泰雅的一份子,卻遠離原鄉部落的內在空洞,也注意到原住

民族備受國家機器宰制,在現代社會裡窘迫的生存處境」(劉錦燕 2002:26)。

後來,瓦歷斯到梧棲任教時接觸到「老紅帽」與《夏潮》,這些以社會主義

來探討台灣本土問題的思考模式,很能引起他的共鳴,同時開始注意部落的社會

發展,並且加入工黨(後改名為勞動黨)處理原住民問題,親身參與社會運動。

可惜的是,當時的的工運極受執政當局打壓,對弱勢階層或原住民問題並無暇顧

及,於是他便漸漸疏離勞動黨。約莫在 1988 或 89年,他開始寫作評論性的文章,

並且與南部的《原報》夥伴一起編輯、發行刊物。經由這些歷練,瓦歷斯一直在

關注社會各個角落所發生的原住民問題,但他並無特意親身參與政治性質濃厚的

街頭原運,而是持續用一枝健筆發表他的悲憫與憤慨,並且從事文化評論與部落

再造活動,也就是他所謂的「原住民文化運動」。

瓦歷斯於 1990年與阿烏共同創辦《獵人文化》雜誌,做為原住民文化運動

的初步實踐。在這個階段裡,瓦歷斯在部落裡整合族人的共識,倡導原住民運動

必須立下「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指標,在媒體造勢、政治結構鬆動、弱勢團體興

起的社會環境下,進一步以「還我土地」為訴求,但是用政治手段解決的只是眼

前政策問題,更深層的是堅實組成團體的意識形態是否達成族群自我認同的目標

(劉錦燕 2002:29)。

二二二二、、、、瓦歷斯的書寫特色瓦歷斯的書寫特色瓦歷斯的書寫特色瓦歷斯的書寫特色

劉錦燕(2002:30)指出,瓦歷斯.諾幹的書寫風格,大致上可以用回歸部

落為分界,在此之前,他將炮火集中於批判資本主義和國家機器共謀對原住民族

的宰制;在此之後,部落空間經驗和族群歷史的耙梳則加強文章的深度。基於對

Page 8: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59

原住民族的過去以及現在的認知,他的文本裡呈現諸多對於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

的批判,並以部落為中心,自許能完整書寫族群歷史。凡觸及原住民族的議題,

無論是歷史或社會的面向,皆成為其探討的題材。

我們可在《獵人文化》月刊之前或與之同時的作品集當中,更加清楚地觀察

瓦歷斯真正回歸部落前的書寫特色(劉錦燕 2002:30-31)。1990年出版的《永

遠的部落》,所收錄的文章是部落裡現下人事物的生活景況,以及他觀察所得的

感想,充滿對部落族人的悲憫與對現狀的明嘲暗諷。1992年出版的《番刀出鞘》3以社會議題雜文為主,這是瓦歷斯以泛原住民意識反映原住民族在國家機器與

主流文夾擊下困境,揭示喪失歷史情境的原住民族應有的認同危機,用辛辣的筆

調貫串主題,特別著力於文化論述。其中有激昂的族群意識,更有宏闊的未來觀

點。而另一本同年出版的《荒野的呼喚》,則是他從 1990年到 1992年在部落做

田野調查的報導文學作品集4,剖析了現代的都市文明對原住民生活產生的重大

衝擊,與資本主義入侵部落後,不一定帶來錢潮但卻帶來許多無法挽救的山林傷

害5。

瓦歷斯於 1994年回到埋伏坪後,陸續出版《想念族人》(1994)、《伊能再踏

查》(1999)、《番人之眼》(1999)等書,很明顯地已擴展至族群歷史的縱深,並

試圖以歷史重建及回顧來建立族群的自我認同;《戴墨鏡的飛鼠》(1997)則在以

往驃悍、雄渾的文風之中,加入族人輕鬆樂天的筆調,成為應當是最富民族特色

的書寫風格。

《獵人文化》月刊處在上述兩種書寫風格之間,呈現出瓦歷斯環境與心境的

轉折。瓦歷斯選取的文章幾乎都在控訴整個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從古至今對待原

住民的「罪惡」。荷據、清統、日治直到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來者對原住民不斷

進逼,不斷掠奪山地資源,更把不屬於原住民的生活形態與統治政權強加在部落

裡面;當族人不得不離開部落、到都市裡尋求生存之道時,又無情地予以痛擊。

總之,原住民只能等著被同化、被犧牲。因此,瓦歷斯在《獵人文化》發行期間,

是完全站在「對抗」漢人∕主流社會的立場上,將造成族人苦難的原因抽絲剝繭,

突出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的罪惡,以此來建立起族人的共識。另外,瓦歷斯舉辦

文化生活營、民間學院、大專生自我挑戰營等活動,即是在做文化認同、草根人

力資源的培訓工作,為部落塑造更多的文化運動者。

接下來,筆者即以瓦歷斯在《獵人文化》月刊裡的撰文以及「番刀出鞘」專

欄這兩部份,來討論他在這段時期裡的思考。

3 《番刀出鞘》這本作品集與《獵人文化》「番刀出鞘」社論裡的文章不同。

4 《荒野的呼喚》卷二「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及卷三「原住民與觀光」、卷四「原住民與社會變遷」等 8篇文章,皆是《獵人文化》的部落深度報導。

5 參見 台灣文學網 http://web.pu.edu.tw/~chinese/txt/epaper/94epaper_ed/native.htm 2007/11/23

Page 9: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0

貳貳貳貳、、、、瓦歷斯在瓦歷斯在瓦歷斯在瓦歷斯在《《《《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獵人文化》》》》的主要的主要的主要的主要論述論述論述論述

一一一一、、、、對原運的看法對原運的看法對原運的看法對原運的看法

瓦歷斯在刊物中,談論到對原運的看法的文章有二,一是創刊號〈原住民運

動從解構媒體開始〉,一是第 4期〈「霧社事件」將成絕響?——台灣泛原住民族

運動的思考〉。前文認為原住民社會缺乏資訊管道,只能依賴新聞媒體建構的訊

息,使得原住民失去思考、反省的主體意識能力而變成民主政治的「水泥人」,

而這些水泥人的存在正是原運菁英在內部所遭遇的頭號敵人。因此作者呼籲要從

事原運活動便得掌握媒體,而政治刊物是一項可利用的武器。

〈「霧社」〉一文,先從瀏覽歷史事件的方式來說明霧社事件與國民黨山地政

策對原住民社會的影響,接著談論原運從都市發聲所面臨的困境,最後提出對原

運走向的看法,基本上必須面對以下幾個議題的確立及實踐:一、確立原運的戰

場在各族群的部落,二、各族群的社會議題必須由當地同胞去實踐(草根運動的

基礎),三、只有在各族群(或各區域)的議題普遍受到當地同胞的關注,才有

可能進入到原住民族知青整合的階段(泛原住民族運動的認同),四、思考泛原

住民族運動的大戰略,才有可能以策略性手段逼使政府回應原住民議題(對內自

決抑或對外自決的戰略確立),五、原住民族群文化面的提升才是運動的動力及

續航力(思考啟蒙的文化議題),六、站在階段的立場上,考慮結盟的團體。

童信智(2007:154)認為,這段敘述至少透露出幾點訊息:首先,當時原

運戰場的「都市化」現象,模糊問題原點,在長期忽略族人聲音下,最終導致運

動能量渙散;其次,大部份的原住民議題幾乎都由知識份子所掌控,鮮少由部落

族人參與,暴露出抗爭議題的失真;第三,部落族人民族自覺腳步仍趨緩慢,突

顯都市抗爭議題並未落實「部落化」,城鄉間認知上、認同上的落差,阻礙原住

民運動的整合。

另外,瓦歷斯在〈蘭嶼原運的啟示〉文中也提到街頭運動「總希望藉著幾次

的抗爭和短暫的時間就解決問題」,而人民運動最大的本錢在於「時間的積累、

獨立的肉體與公平、正義的正當性」,若是要累積這些本錢,應該就要像他在另

一篇文章〈土地、資本主義與抗爭〉所言,原運必須從文化層面下手,藉文化凝

聚族群意識;原運的菁英人才應該要在部落內培養,加強對族群優質文化的認

識,與族群命運的認同。而在原運組織方面,則以部落主體為優先考量,再向外

尋求同盟;聯合的對象先是部落對部落、族對族,再擴大到所有的台灣原住民族,

形成一個由點而線而面的泛原住民聯盟,又不失各部落的自主性。

因此,瓦歷斯以刊物為教育、啟蒙族人的工具,將原運議題引介到部落裡,

期待族人能親自為自身權益抗爭,也說明他在參與《原報》編輯工作後,再發行

《獵人文化》的原因。

Page 10: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1

二二二二、、、、關於觀光的思考關於觀光的思考關於觀光的思考關於觀光的思考

陳永龍〈觀光發展與台灣的原住民〉(《獵人文化》第 15期)一文指出,台

灣的觀光事業發展大致源於五○年代末的美援時期,提供駐台美軍渡假勝地,開

啟了國際觀光的大門;直到七○年代後,因國內休閒需求的增加,觀光業從提供

以日、美為主的國際觀光市場,轉為提供以國民休閒為主的國內旅遊市場。但是,

在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原住民社會而言,不但未蒙其利,反而帶來了生態

的破壞與文化衝擊。他並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說是原本屬

於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山林資源,被納入平地資本主義市場的結果。其中,政府在

山地種種政策的中介,造成保留地大量流失到財團與投資客手中,此為造成原住

民社會今日困境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所在。

另外,伊象菁(2002:106-107)指出,六○年代山地平地化的政策,山地

保留地沒有所有權與平地的資本進駐部落的情況下開始私下轉讓,日月潭德化

社、十文溪、谷關、東埔及廬山便是最好的例子,失去土地的結果是原住民必須

依循資本主義的規則才能回到土地的懷抱。在看到資本主義在部落所獲得的利益

之後,原住民開始想要群起效尤,於是相信經濟作物可以帶來美好的未來,但是

農產品早已被控制在市場經濟運作下,根本無議價的權利。即使認知資本主義是

毀壞部落的經濟體制的元凶,使得傳統文化分崩離析,但是無奈地還是讓金錢成

為唯一的價值觀,當原住民無法就傳統方式找到自我時,只好在都市裡尋找自我

定位與認同。

將以上兩種論點綜合來說,即是山地觀光發展與資本主義、土地歸屬這種剪

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國家、平地人與財團紛紛拿到原住民的土地,原來的主人

變成僱工,自給自足的生活變成貨幣式經濟。這種關係,以瓦歷斯.諾幹一個「在

山上長大的原住民」經歷來說,所體會到的即是更深刻的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的

罪惡,以及族人因觀光發展而造成的苦難。簡而言之,瓦歷斯認為「觀光事業帶

給原住民的往往是災難多於利益6」,誠如他在《獵人文化》第 16期〈編後語〉

所言:「因為政策上的演變,原住民社會被放置在一切以國家機制的利益為前提

下,所受到的損傷在二十年、三十年後,變得明顯而立即起來。…隨之而來的傷

害,可能就是因應於休閒、旅遊所帶來全面性資本體系的掠奪性開發。」

對此,我們可參考李有成(1994)所指出,瓦歷斯近年來立場極為鮮明的批

判主題即「部落的觀光化」與「原住民文化的商品化」,他同時認為「觀光化及

商品化必須藉由資本的介入,將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模塑為富有異國情調的、可

供觀賞的異己(the other)和客體,因為必須抽離歷史時空,使之成為單純的休

閒工業的一部分。」李有成這段文字,強化了瓦歷斯在《獵人文化》中不斷強調

的「傷害」:「全面性資本體系的掠奪性開發」之後果,也就是「部落觀光化」與

6 參見《獵人文化》第 3期〈在幻想與期待中生存——十文溪部落的觀察報告〉。本文在刊物中的撰文者為「採訪組」,瓦歷斯將其收錄至《荒野的呼喚》,因此本文的作者以瓦歷斯視之。

Page 11: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2

「文化商品化」,原住民社會淪為粗暴的「休閒工業」的一部份。

筆者分析了瓦歷斯在《獵人文化》裡與「觀光」相關的文章後,認為瓦歷斯

在這方面的思考可分為「異族觀光7」、「『有人』與『無人』的國家公園」與「民

族觀光的可能」這三部份。

((((一一一一))))異族觀光異族觀光異族觀光異族觀光

瓦歷斯發現,東埔、廬山、谷關風景區、日月潭這幾個老牌的觀光地區,所

受到「摧殘」亦最深刻,除了過度開發造成環境嚴重破壞之外,當地的原住族群

自尊亦遭受極大的打擊,一如受訪者所反應:「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造成我們

的自卑感,除了土地喪失外,觀光客進來,也把我們當成觀光的一部份,對我們

人性造成很大的傷害。8」而新開發的觀光區如多納村、嘎拉賀等,有著溫泉及

天然森林等自然資源,遊客因這些天然資源前來,居民的向心力也因部落被迫開

放而分裂,還在摸索觀光利益與部落安寧能兩全的方法;但是據瓦歷斯觀察,兩

全其美的方法還沒找到,原來的環境與生活卻早就被遊客與惡質的觀光方式所破

壞殆盡。

具體來說,觀光對原住民立即的傷害與衝擊可能就包括:一、經濟面:資本

家與資金的進入,利益分享總是外來經營者,原住民成為資本體系的勞動者。二、

政治面:原有的部族制度因資本「異化」的結果而質變,甚至人不再信任人。三、

人權面:原住民「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破裂,觀光客視原住民為「可欣賞的

對象」,人與人的平等基礎瓦解,造成原住民信心喪失,尊嚴毀滅。四、文化面:

強勢文化的輸入,如果沒有相應的自主文化來吸納、融合,原住民文化將步向商

品化、規格化被販賣,造成文化尊嚴掃地。五、空間危機面:環境(自然與人文)

的破壞與污染,乃至於土地割裂、拋售、縮小9。

((((二二二二)「)「)「)「無人無人無人無人」」」」與與與與「「「「有人有人有人有人」」」」的國家公園的國家公園的國家公園的國家公園

瓦歷斯在〈梅山口的夢靨〉10文中提出民國 61年公布、72年修訂的「國家

公園法」,第一條「為保護國家將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

樂及研究,特制定本法。」其中多條法令均未考慮被劃入國家公園內之人民需要,

且盡是「防止當地住民對原始生態景觀的破壞」的字眼,並未考慮到當地住民的

生存權、財產權及人權。

7 謝世忠(1994)指出,所謂異族觀光,顧名思義,就是指到一個與己文化、種族、言語、或風俗習慣相異的社區或展示定點參觀他們。異族觀光除了看物看地方,更把看人當作最重要的目的。參見謝世忠 1994:6。

8 參見《獵人文化》第 16期〈一座神話殿堂——東埔、廬山、日月潭的觀光觀察〉。

9 參見《獵人文化》第 14期〈因觀光而新興?——嘎拉賀(華陵村新興部落)人文觀察〉。

10 本文在《獵人文化》的撰文者為「採訪組」,瓦歷斯將其收錄在《荒野的呼喚》一書中,因此其作者以瓦歷斯視之。

Page 12: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3

另外,〈家,在國家公園裡——可樂部落的人文觀察〉一文,以可樂部落族

人的遷移過程,探討當地原住民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關係。統治者為了統治方

便、發展經濟與交通種種理由,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強迫居民搬遷,造成整個太魯

閣國家公園空有「太魯閣」之名,卻完全無人居住,所謂的「太魯閣」只是「風

景」與「史蹟」的代名詞,只剩下部落舊遺址、舊古道、照片與模型,其餘人文

活動闕如,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地下樓所展示的「泰雅文物展示館」般,人

文已被「展覽化」、「圖象化」,只提供觀光客滿足「奇異的、荒野世界的土著生

活風俗」,滿足文明世界欣賞、同情、喟嘆淹沒的原住民圖象。同時,碩果僅存

的紋面老人同樣被納入惡質觀光文化所刻劃的「表演化」、「觀光化」,在觀光據

點與觀光客合照賺取「工資」,或是表演傳統織布給遊客觀賞。

綜合以上二文來看,作者認為,國家公園的設立代表國家以行政管理的力

量,介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因此應以「人」為主體,而非「剝削人」為設計;

國家公園的設置與管理必須要以當地的原住民為重心,原住民有權參與管理、決

策、經營,而非成為被動的景物、商品的一部份。這也是 1984年第一屆「文化

公園世界聯會」的 16點共同議案重點,即「支持與公園有關的『文化團體』應

受到最大的尊重,公園的計劃與管理也應該得到他們的支持。同時,生活在園區

內的人民的傳統生活權利,應受到保障。11」

((((三三三三))))民族觀光的可能民族觀光的可能民族觀光的可能民族觀光的可能

瓦歷斯.諾幹有鑑於現今觀光事業的推展,是由國家與跨國企業或國內財團

所操縱,觀光業成為剝削原住民的工具,經濟利益大多歸於外來經營者、原住民

社會不受尊重、舊有部落制度瓦解、強勢文化未顧及原住民文化,以及居住環境

周邊徹底因觀光遭受破壞與污染12。因此他在〈因觀光而新興?——嘎拉賀人文

觀察〉文中,認為部落若要發展觀光,除了硬體的交通、住宿、標示、公共設施

外,首先就要扶植當地的「人文資源」,不只是重建文化、歷史的面向,還要成

為流動的、活的文化;而在社區主權方面,宜在組織、教育上下功夫,首先建立

合議的模式,培養文化解說員,在經濟利益上宜以集體分配來共享。

換句話說,原住民社區若要發展觀光或旅遊,必須站在自主的基礎上,才不

致於被惡質的觀光行為所吞沒。而原住民在成立該區處理公共事務的社區組織之

前,不宜開放觀光;當地居民亦得設立規則來規範觀光客的行為13。整個觀光旅

遊的發展計劃,必須在「文化尊嚴、社區主權、經濟價值」的共識上才能成立,

這也就相當於具備了民族性、文化性、歷史性、環境性及遊樂性的「民族觀光」。

意即瓦歷斯所提倡的「民族觀光」,是將「自治」的理念落實在觀光面,任何一

個計劃從開始進行到最後的評估、分享,皆由當地住民來擔當。〈當嘎拉賀遇上

11

參見《獵人文化》第 2期〈梅山口的夢靨〉。 12

參見《獵人文化》第 13期〈當嘎拉賀遇上觀光〉。 13

參見《獵人文化》第 13期〈當嘎拉賀遇上觀光〉。

Page 13: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4

觀光〉一文亦提到法令研修與教育工作之重要:瓦歷斯認為「國內觀光業的惡質

化,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法律規範的鬆散,將自由經濟掠奪式的擴張」,因此法律

研修與教育工作便成為提升觀光素質的當務之急,特別是涉及到不同文化的原住

民地區時,更應審慎行事。

三三三三、、、、對原住民知青的期盼對原住民知青的期盼對原住民知青的期盼對原住民知青的期盼

瓦歷斯.諾幹在〈變遷下的原住民——對北區原住民大專生的演講實錄〉中,

對所謂的「原住民知青」下了定義:一、他必須清楚地瞭解到自己的族群在大社

會中的位置是什麼;二、清楚自己能夠提供給原住民社會哪些力量;三、他能夠

決定自己的未來,而不是完全被設計的;四、以族群利益為重,要能認清自己的

族群,能以自己族群為榮。這些同時意謂著原住民知識青年在部落裡是一個民主

的、現代的、獨立的人格。而原住民知青在部落裡的任務,除了提供新生活的資

訊、傳續文化歷史的整理工作外,也要能成為刺激部落自主的民主力量。

由此可知,瓦歷斯認為原住民知識份子在部落裡是處於「領導」的地位,原

住民文化運動必須由原住民知青來推動。而他在〈消失中的馬赫坡——關於觀光

開發的草根對談〉文中亦不斷重複原住民知青責任的重大:他們必須「創造一個

基層的抗拒力量、草根的反對組織、文化再生的個體」,以此「累積實力,一步

步鬆動黨國機器」,「慢慢撐開各項議題的空間」。而原住民知青的任務除了培養

人才、文化重建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則是要能夠「抗拒」「黨國機

器」,不但自己必須抗拒體制的收編,還要協助部落擺脫國家機器的控制。

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 本章結論本章結論本章結論本章結論::::原鄉戰鬥原鄉戰鬥原鄉戰鬥原鄉戰鬥

本章探討的,是瓦歷斯.諾幹主編的《獵人文化》與他在刊物中的論述。由

於瓦歷斯將一貫的辛辣文風反映在刊物中,以及他對街頭原運別有一番想法,筆

者將探討過後得出的觀點整理如下:

一、總共 18期的《獵人文化》刊物,均在訴說原住民個人與民族長久以來

的苦難,而這些苦難是由以漢人為主體的執政者與主流社會造成的,瓦歷斯並未

針對哪一原住族群,而是站在「泛原住民族」的高點,與國家體制及主流社會對

抗,將造成族人苦難的原因抽絲剝繭並且猛烈批判,使筆者不禁認為刊物隱隱透

露出「沒有漢人,明天會更好」或是希望漢人能為造成原住民族長久以來的苦難

來道歉、認錯的想法。

二、瓦歷斯在刊物發行期間的「回歸部落」,還不完全是「人回到部落」的

主張,他主要是把關注焦點回歸「到」部落,以深入報導與訪問、對談的方式,

將部落裡現實的困境表達出來,便能更具體地審視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對部落造

成的莫大傷害,同時較能提出療傷止痛與復健的確實建議,避免像街頭原運那種

Page 14: 第五章 《《《獵人文化獵人文化》》與與與「「「回歸部落回歸部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89/6/n069326010… · 開本改為16

65

過於廣大、空泛的主張,而使部落族人無法接受。

三、在建構「原住民文化運動」很重要的部份,即是開發基層的抗拒力量、

建立草根的反對組織,瓦歷斯認為這是原住民知識份子的責任。原住民知識份子

必須成為部落裡的「領導」,培養草根人才與組織、協助族人認清問題所在,進

而鬆動黨國勢力在部落裡的控制;同時重建部族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才能在抗爭

的時候有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