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的“十字感悟” -...

1
西岳学鲲 写文章的“十字感悟” 杂谈随感 减负 (漫画) 王晓东 文史札记 古今中外,许多贤士伟人都是写文章的 高手。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或抒发远大的政 治抱负,或探寻深邃的精神世界,或阐述高明 的哲理旨趣,或鼓舞强大的团队奋进,书写着 浓墨重彩的锦绣华章。笔者结合平时的读书 体会和写作实践,并借鉴当代文章大家的独 到见解,梳理出写文章的“十字感悟”,即多 读、常写、求精、尚上、成己。 多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多读书、读好书是写好文章的 基础和前提。要读好“有字书”和“无字书”两 种书。“有字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历史、科技、法律、军事、语言等各领域书籍。 面对信息洪流的潮涌翻腾、时事热点的频繁 切换以及荒腔杂音的时隐时现,更需要读者 保持好读书、读好书的沉稳定力。茫茫书山 中,经典著作是定准方向、登堂升殿的不二捷 径。品读经典,能使读者站位更高、眼界更 阔。什么是“无字书”呢?周恩来在南开大学 读书时有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 字句处读书”。 “无字句处”指的就是生活和社 会实践。“无字书”中有大文章,在山川风物、 史地形迹中体味风土民俗,于耳提面命、观察 交流中深思人情练达,在为国为民、做人做事 中增长阅历识见……从而知行合一地领悟 “有字书”、品味“无字书”,积累独特的人生经 历,打造深刻的思想涵养,造就扎实的理论功 底,进而为写好文章夯实牢固的基础。 常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写作水平, 要经常动笔,练就“两项功夫”。一是比照垒砖 砌墙,练就码字功夫。这是基本功的学习与训 练过程,像砖瓦工砌墙,拿起一块砖,对照图纸 或者线坠,看看适合放在什么地方。文字是砖 瓦材料,逻辑是规矩绳墨,图纸是谋篇布局。 开始可能砌歪、放错,就像文字里不成熟的句 子,文章中不突出或前后矛盾的观点等,但是 一定要坚持,硬着头皮“码”下去。哪怕是“屉 中小句”、“豆腐块微章”,只要不拒细小,不懈 坚持,终将有成。二是尝试匠师合一,练就缀 文功夫。工匠垒砖砌墙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 由匠为师的转变,不但能垒好一面墙,还能建 造一所房子甚至一座城堡。此时,为文者已具 备语言的驾驭、文字的选择和文章的构架等能 力,对整个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都有统筹考 虑和系统安排,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知 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能够洞察世事幽微,升 华阅历见解,实现写文章由浅显到精深,从必 然到自由的华丽转身。 求精 若要写出好文章,需要做到主题内容精 益求精,实践“三个一”的写作程序。首先,标 题要“一字传神”。一篇好文章,正文可以千 言万语,但标题一定要千锤百炼。这需要对 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对文题的精准定位, 将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思想通过标题精炼传 神地呈现给读者。其次,结构要“一气呵 成”。要重视结构布局,做到成竹在胸,气势 连贯。写文章前要反复思谋,在心中勾勒出 基本结构、框架,立好文章的四梁八柱,掂量 好先后顺序,拿捏好语言尺度。如苏轼所谓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 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最后,内容要 “一纸千秋”。文章要有价值,有现实性、启迪 性和指导意义,得到行之弥远。一般应通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将思 想内容准确阐释,使其丰富饱满。要把握好 “义理、考据、辞章”三条准则。义理,就是观 点,一篇好文章要立论准确,立意高远。考 据,就是论据,根据正确的论点去收集充分、 准确的论据,再去客观论证的过程。辞章,就 是写作技巧,包括语言、修辞、章法和风格等 表现形式。根据文章的基本格调统筹考虑语 言、句式、修辞等细节手法,以求整篇格协调 合,浑然一体。要把握好“准确性、鲜明性、生 动性”三种品质。准确性,指基本立场、观点、 方法要正确,否则个别判断推理即使正确,也 无法挽救全篇。鲜明性,不仅指观点和材料 的统一,还指观点的突出,不突出即不鲜明。 生动性,指抽象中穿插具体的人、单位和事 实,文章尽管在理性讨论工作,但应有感情、 有情绪,要运用好正反对照、借古增色、变化 格式、一波三折等技巧。 尚上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 下。”尚上,就是取法乎上,写文章要力争上 游,追求目标和境界。有境界,方能成高格。 要树立“四为目标”,即为自己提素质、为 中心服好务、为上级出经验、为单位树形象。 为自己提素质,是从个人层面说的。我们每个 人,都是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掌 握本领,更好地投入社会实践。包括文字写作 在内的业务素质,均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 渐进提高的。为中心服好务,是从业务工作层 面说的。党和政府的不同部门,所从事的业务 工作不尽相同,只有将中心工作干好,才能不 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中心任务的完成,离不 开文字写作的承载,需要做到以文辅政。为上 级出经验,是从领导级次层面说的。上级部门 对下级单位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了解,需要文 字材料。出色的下级单位,能够及时总结出工 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为上级领导部门决策提 供依据,推动任务有效完成,得到事半功倍效 果。为单位树形象,是从个人与集体关系层面 说的。团队良好形象的树立,需要每个成员的 贡献。写作水平扎实和能力高超的人,能够通 过文字材料,在更广阔的平台载体上,展现个 人风采,宣传组织形象。 要做到“四字修炼”,即简、清、润、新。 “简”,就是文章要简约、精炼。为文者要明白 以简约文字表达深刻内涵的道理。要防止文 字冗长繁琐,不能“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 长”。 “清”,就是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文字写 作要做到文章纲目关系准确,标题级级清晰, 段落层层分明,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 看得明明白白。“润”,指文章的修改,求人改 稿即叫“润色”。好电影剪辑而出,好文章修 改而成。 “改章难于造篇”,文章修改的过程是 艰难的,也最能反映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水平。 “新”,就是文章要有新意。汤之《盘铭》 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记载。文学艺术 要不断推陈出新, “笔墨当随时代”。 要追求“四层境界”。王梦奎将文章写作 境界划为四个层面,即浅入浅出、浅入深出、 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是其中最 难、最高的境界。一般来说,精品文章都是以 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深刻道理或独到见 解。与“深入浅出”相比,“浅入浅出”有浮光 掠影之嫌,“浅入深出”有故作深沉之态,“深 入深出”有悖于常理之虑,故在写作中当据文 章体裁,区别作为追求。妙文佳作应当“事如 春梦了无痕”,而非“为赋新词强说愁”。 要谨防“四项禁忌”。假意、粉饰、做作、 卖弄是写文章的禁忌。正如鲁迅在《作文秘 诀》中说: “写好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 作,勿卖弄。’” 成己 成己,就是文章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特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 “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一 家之言,即是有作者个人的观点,也可以理解 为作者要敢于去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文章 风格,敢于去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理念和思 想。笔者一直喜爱古体诗词创作,写小句已 成为生活和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在个人诗歌 集《情沃心田》自序中曾写道“‘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我最欣赏的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诗文观。诗贵含情,亦贵承文 载道。为诗文者,应该承载历史使命,把握时 代脉搏,缘事抒发情怀,铁肩担当道义。” 从读书到写作,从历练到成熟,这是一个 理性成长的过程。而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有诸 多感性的实践和觉悟。古人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的感悟,说明仅有理性的思考还 远远不够,还要有感而发、付诸笔端,这样的文 章才生动鲜活。两者结合得好,下起笔来才能 得心应手、笔有神助,进而妙笔生花! 回归,不抬眼寻找路途。从 不迷路,向前走。家的方向,在心 底闪烁光芒…… 在中午或者傍晚,一群羊突 然闯入视野。不像白云迭落,沿 沟壑流动。战利品装满腹腔,幸 福的一团兵士在回归…… 无欺的无期,不争的远征。 和善的目光,抵达相伴共享各取 所需的原野…… 它们用原始的方式,践行人 类永恒的追求大地的青草取之不尽,河流 清澈,永续流动……是谁用纤指 在纯净空气中弹奏霞光?是谁站 立山巅瞭望,传递更宽阔的和平? 用不眨动的双眸注视,表达 爱,永远体悟人类青春的初恋…… 回归,青草无语,注视或者欢 送。它们用奉献,向获得者表达 无私……树木在风中摇曳稠密向 上的叶群。它们一旦折枝,把残 酷的命运,交付给羊群无争的食 物。它们用羊群咀嚼的窸窣声 响,述说无怨不悔,无怨无悔…… 沿着历史的古道,向前走,似 乎踏着曾经的沙石,在流水中行 进。它们深陷于古老历史车轮辗 转的回声里…… 不是在探索历史,不是在追 溯已往,它们用前进的四足书写 历史…… 在傍晚或者黎明,在宽阔或 者狭窄的路途,狂风震颤着周边 摇摆着的林木。 牧羊者用神鞭的炸响指挥着 平安的方向它们用洁白无瑕的梦想和向 往信仰着牧主。 永远的胜利永远的平安永远 的祥和永远的前方在关键的时刻,在更大上天 需求的召唤里,它们用无知供生 的胆怯,用无知供生的高呼,轮流 抵达一种囊括一切的无私无获的 奉献里羊群无言,无泣;羊群低头, 无欺。步入云端的高雅、高尚和 高贵。 源头的清新,河流的古老。 风之手抚过,自带体温,低头,向 紧贴地面,啃食青草,自我供 养;挤出羊奶,喂养一代又一代阶 级兄弟…… 回归,不是安歇,不是寻找; 回归,不是复古,不是讨要…… 一群羊,回到更阔大的加工 厂劳动反刍,咀嚼,造奶;粉身,供 养,传承…… 无限的回归,抵达文明的原 始…… 无边的视野,放牧永生的羊 群…… 裴矩(547 年~627 年),河东 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我国隋唐 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 地理学家,史誉“交通中西,功比 张骞”。 有经略四方之志的隋炀帝即 位后,一方面开拓疆域;一方面遣 使,通过陆路和海路与沿线国家进 行交通,打破了南北朝之后中原地 区与西域的隔绝状态,扩大了隋对 西域等地的了解。隋朝中期,河西 走廊的张掖成为中西贸易中心,西 域诸国都在此与中国互市,兴盛时 有三四十个西域国家。为增进对 西域的了解与经营,隋炀帝派遣裴 矩去张掖主持互市。 到张掖后,裴矩利用监管关 市的职务便利,检阅书籍,接触拜 访外国商人和使臣,了解西域各 国的山川险易与风俗民情,撰成 《西域图记》三卷,记载了西域四 十四国的情况及隋国西北的对外 交通道路,并附图描绘地理形势、 人物服饰。这本书仅敦煌遗存有 残卷,《隋书·裴矩传》中保存的该 书序言,记录了从中西交通的咽 喉之地敦煌出发,到达西海(今地 中海)的三条通道。裴矩将它们 称为北道、中道和南道,这就是自 汉以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裴矩在 序言中还认为只要派遣使臣,友 好结交西域诸国,就可以降服突 厥、吐谷浑,统一华夏。 裴矩的建议深受隋炀帝赞 赏,他把返回京城的裴矩叫至跟 前,询问西域诸国情况。随后第 二次派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实 施经营西域的方略。裴矩首先是 打击吐谷浑和突厥势力,重新开 通丝绸之路。他利用出使铁勒的 机会,劝说铁勒与隋朝联合攻击 吐谷浑,结果吐谷浑大败投降,隋 朝有了吐谷浑的领地,开始设置 机构进行管理,进而西进占领伊 吾,并建新伊吾城。新伊吾城迈 出了畅通西域的关键一步。为了 进一步经略西域、消灭突厥势力, 裴矩采用“合强离弱”的反间策 略,使突厥分离而自相残杀,结果 突厥衰弱,归附隋朝。至此,交通 西域的三条道路完全畅通。其次 是加强与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 为吸引西域诸国贸易,裴矩降低 关税甚至免除税款,对诸国使臣 和商人厚礼相待,招引了西域多 国的使臣和商人。他频繁奔波于 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和敦煌等 地,对战争中废弃的驿站重新恢 复和设置,西域诸国商人经张掖 到长安时,沿途驿站无偿提供食 宿。隋朝也派遣使者到高昌、伊 吾等国,介绍贸易政策和发展前 景,不断扩大外贸的影响力,效果 非常明显。隋炀帝时,西域三十 余国频至中原“朝贡”。西域诸国 商人也纷纷来长安、洛阳等地经 商。隋炀帝在大兴(今西安)建国 门外设立四方馆,接待四方使客。 公元 609 年,隋炀帝西巡,驻 扎焉支山(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 县),高昌王等西域三十余国首 领、使者都身佩金玉,焚香奏乐, 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武威、张掖 一带的百姓盛装打扮前来观看, 周围数十里车马堵塞,人流如 潮。隋炀帝在观风行殿设宴款待 高昌王等多国首领和使臣,这是 河西走廊历史上空前的盛会。 此后,裴矩因西域诸国朝贡 者多,奏隋炀帝获准,征四方奇技 异艺,又在洛阳皇城端门外举行集 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盛会,洛阳“三 市”(东市、西市、南市)店铺皆设帷 帐,盛列酒食,邀请西域诸藩首领、 各国使者和商人参加,其乐融融。 裴矩苦心经营丝绸古道,加 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 进了隋朝与西域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大发展了中国古代丝绸之 路交通,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大贡献。 散文诗 回归的羊群 武建华 编辑∶杨呈霞 电话:0371-65795713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式∶魏静敏 校对∶段俊韶 社址 郑州市农业路东 28 号 邮政编码 450008 印刷 河南日报社彩印厂 广告经营许可证 豫工商广字第 035 号 全年定价 258 元 零售价 0.80 元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4 农村版 也许是久居内陆的原因,我心中总有一 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希冀能独自和大海相约, 孑然一身,徜徉在浩瀚无际、潮起潮落的海 边,倾听着海浪的私语,让心灵和自己自由交 谈。也还曾想在黄昏日落的时候欣赏云卷云 舒,一任汹涌的波浪撞击着海边的礁石、沙 滩,一次又一次漫过我落寞孤单的心房…… 我的家乡远离大海,坐落于黄河北岸豫 西北。我的祖辈世代繁衍生息于斯,悲欢离 合于斯,我曾经那一串串童年的欢声笑语也 洒落于斯。在这片土地上,我完成了从童年、 少年到青年的蜕变。在我许许多多破碎如鳞 片的记忆中,至今尚能俯拾的就是她的秋 季。在芳香四溢的田野上,金黄的玉米棒子、 红色的高粱穗儿在阳光下颔首摇曳,大豆挺 起丰满的胸膛伴秋风沙沙作响,洁白的棉花 美如天边盛开的云朵,半空中翩飞的蝴蝶不 时与田间的庄稼轻声耳语,此时的田野美若 一幅静美与动感交织的自然油画。 那时,黄土地盛产的粗粮赶走了我的饥 饿,母亲用自己从田地中收获的棉花纺织成 粗布衣服,我的身体像庄稼一样拔节、生长。 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那片土地也能把大 自然的宝藏之一野菜无私地馈赠给我们,成 为我少年餐桌上营养丰富、清新可口的食材 之一。多少年之后,我还能说出很多野菜的 药用价值,也深感家乡那片土地的神奇。 虽然远离大海,但眼前的这条咆哮奔涌 的黄河,吸引我努力地去想象海的模样。我 曾吟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诗句,想象着天风海雨向我迎面扑来 的感觉。我的家乡在大平原,无从登高极目 远眺,只能想象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 一泻千里,百转千回的雄壮与豪放。但是心 中憧憬已久的那片海又是什么样子?书中和 歌曲里常说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 一位老船长……海水蓝蓝,白云悠悠,可以挽 起裤腿,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身后留下一 串串长长的脚印。缘于此,直至参加工作若 干年后,我对大海总有一种魂牵梦萦的向 往。苦思冥想的时间长了,又悲叹人生短促 匆忙,继而生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的感慨与无奈。 大海依旧很遥远,像梦一样难以企及。 但是,我脚下的这片黄色的土地,深情而无私 地哺育着我孱弱的身躯,抚慰着我时而惊悸 无助,时而疲惫彷徨的心灵。那时的大海,对 我来说始终只是一个名字。我日日吮吸着黄 河的乳汁渐渐长大,直到有一天,当我听到村 上的老人说“黄河的尽头就是海”的话语后, 我一时平静的内心,又激荡起对海的渴望。 我于是追逐着黄河的波涛一路向东,如夸父 逐日一般,希望能在不远处看到黄河的尽 头。我一路奔跑着、跳跃着,踏歌而行,我与 对岸连绵起伏的群山赛跑,与天上的朵朵白 云对话,迎着萧瑟的风,一遍遍呼喊着大海的 名字。但是,那时的大海始终没有应答…… 有时,人生有无奈也有欢歌,一个人的时 候,我便常常蹲坐在田野旁边的土丘上,仰望 着蓝蓝的天。憧憬与梦想被腌渍在时有酸楚、 时有欢乐的土地。不远处,袅袅炊烟随风飘出 村庄,消散在夕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生活看 上去平淡似水,让我感到百无聊赖,无所适从。 在40年前仲秋的一个美丽的清晨,我心 中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家中的半导体收音机传 来一条新闻: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结 束。会议决定,今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 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今年恢复高 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 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犹如春天里一声惊雷让万物苏醒,这条 电波在全国成千上万适龄青年中掀起巨大波 澜。对我而言,更犹如雨后的风,清爽而惬 意,吹走了心中厚积的阴霾和曾经寂寥的心 情;又像让飘零在茫茫大海的一叶扁舟,在风 雨飘摇中望见了美丽的海岸线。 那段岁月是需要经得起煎熬和辛苦的,而 战胜自我的信心来自意志的较量。火热的激 情过后,我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知识的贫乏。 面对需要补缺的繁重课程,我常常怀疑我的大 学梦是否虚幻和奢侈,是否像大海一样遥远? 同样是一个美丽的清晨,收音机播送了一 篇配乐散文《海滩上的石子》。故事梗概是, “我”和大姐同在农场劳动,大姐一直想复习报 考自己喜欢的大学物理专业,期望把“老三届” 失去的损失补回来,但无奈耽误的功课太多, 学习感到特别吃力甚至想到放弃。“我”不气 馁,讲了一个海滩上的石子的故事和大姐共 勉:古希腊有一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 吃,嗓音微弱。他虽然身体虚弱,但意志十分 顽强,为了克服从小就有的口吃和咬字不清等 毛病,他曾到海边对着波涛练嗓子,把小石子 放在口中来纠正发音,攀登高山以增加肺活 量,对着镜子练习姿势。经过勤修苦练,终于 成为知名的演说家……“我”鼓励大姐说,你就 是那位演说家,咱俩都是那位演说家! 40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个冬日里美丽的 清晨。听罢广播后,推开窗户向外望去,刺骨 的寒风呼啸而来,顽皮的雪花飘飘洒洒,为大 地铺上了一层洁净的毛毯,一眼望去,窗外的 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我当时的心情,如 同雪后的空气一样明净、清新。 后来呢? “我”的那位大姐是否成功了?我 无从得知。我只知道,那篇配乐散文送给了我 一个励志的信物—海滩上的石子。带着这 颗海滩上的石子,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和全 国成千上万个热血青年参加了祖国的考试。 在此之前曾经经历诸多的得与失,欢笑与 泪水,让我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后来我终于发 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有强壮的体格、火红的梦 想,还要有坚定的勇气和心中那份永恒的执 着。于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我追逐黄河的 波浪一直奔向海岸线,去寻找这颗海滩上的石 子,也像古希腊那位演说家一样,把它含在嘴 里,记在心里;于是,我也不去猜想,自己是否 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也不去猜想,明天的身后会不会有疾风骤 雨,既然目标是海岸线,任凭长路上独留我孤 单的影子和深深的脚窝,我也会无怨无悔。 我又一次去探望从家乡流过的这条古老 的黄河。她从茫茫的青藏高原跨越崇山峻岭, 横贯河套平原,奔腾于高山深谷之中,穿行风 陵渡调头东去,经过中原大地后匆匆奔向渤海 之滨。尽管她历尽九曲十八弯,或“山重水 复”,或“柳暗花明”,曲曲折折,但一直没有停 下奔向大海的脚步,因为她的归宿是大海。 大海是黄河永远的梦…… (原载于 2017 年 06 月 21 日《人民日报》) 随笔 海滩上的石子 雒应良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写文章的“十字感悟” - dahe.cn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17-06/23/04/HNRBN04B08ZPC62… · 减 负 (漫画) 王晓东 绘 文史札记 古今中外,许多贤士伟人都是写文章的

﹃交通中西,功比张骞﹄

□岳学鲲

写文章的“十字感悟”

□孙统一

■杂谈随感

减 负 (漫画) 王晓东 绘

■文史札记

古今中外,许多贤士伟人都是写文章的

高手。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或抒发远大的政

治抱负,或探寻深邃的精神世界,或阐述高明

的哲理旨趣,或鼓舞强大的团队奋进,书写着

浓墨重彩的锦绣华章。笔者结合平时的读书

体会和写作实践,并借鉴当代文章大家的独

到见解,梳理出写文章的“十字感悟”,即多

读、常写、求精、尚上、成己。

多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多读书、读好书是写好文章的

基础和前提。要读好“有字书”和“无字书”两

种书。“有字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历史、科技、法律、军事、语言等各领域书籍。

面对信息洪流的潮涌翻腾、时事热点的频繁

切换以及荒腔杂音的时隐时现,更需要读者

保持好读书、读好书的沉稳定力。茫茫书山

中,经典著作是定准方向、登堂升殿的不二捷

径。品读经典,能使读者站位更高、眼界更

阔。什么是“无字书”呢?周恩来在南开大学

读书时有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

字句处读书”。“无字句处”指的就是生活和社

会实践。“无字书”中有大文章,在山川风物、

史地形迹中体味风土民俗,于耳提面命、观察

交流中深思人情练达,在为国为民、做人做事

中增长阅历识见……从而知行合一地领悟

“有字书”、品味“无字书”,积累独特的人生经

历,打造深刻的思想涵养,造就扎实的理论功

底,进而为写好文章夯实牢固的基础。

常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写作水平,

要经常动笔,练就“两项功夫”。一是比照垒砖

砌墙,练就码字功夫。这是基本功的学习与训

练过程,像砖瓦工砌墙,拿起一块砖,对照图纸

或者线坠,看看适合放在什么地方。文字是砖

瓦材料,逻辑是规矩绳墨,图纸是谋篇布局。

开始可能砌歪、放错,就像文字里不成熟的句

子,文章中不突出或前后矛盾的观点等,但是

一定要坚持,硬着头皮“码”下去。哪怕是“屉

中小句”、“豆腐块微章”,只要不拒细小,不懈

坚持,终将有成。二是尝试匠师合一,练就缀

文功夫。工匠垒砖砌墙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

由匠为师的转变,不但能垒好一面墙,还能建

造一所房子甚至一座城堡。此时,为文者已具

备语言的驾驭、文字的选择和文章的构架等能

力,对整个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都有统筹考

虑和系统安排,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知

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能够洞察世事幽微,升

华阅历见解,实现写文章由浅显到精深,从必

然到自由的华丽转身。

求精

若要写出好文章,需要做到主题内容精

益求精,实践“三个一”的写作程序。首先,标

题要“一字传神”。一篇好文章,正文可以千

言万语,但标题一定要千锤百炼。这需要对

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对文题的精准定位,

将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思想通过标题精炼传

神地呈现给读者。其次,结构要“一气呵

成”。要重视结构布局,做到成竹在胸,气势

连贯。写文章前要反复思谋,在心中勾勒出

基本结构、框架,立好文章的四梁八柱,掂量

好先后顺序,拿捏好语言尺度。如苏轼所谓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

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最后,内容要

“一纸千秋”。文章要有价值,有现实性、启迪

性和指导意义,得到行之弥远。一般应通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将思

想内容准确阐释,使其丰富饱满。要把握好

“义理、考据、辞章”三条准则。义理,就是观

点,一篇好文章要立论准确,立意高远。考

据,就是论据,根据正确的论点去收集充分、

准确的论据,再去客观论证的过程。辞章,就

是写作技巧,包括语言、修辞、章法和风格等

表现形式。根据文章的基本格调统筹考虑语

言、句式、修辞等细节手法,以求整篇格协调

合,浑然一体。要把握好“准确性、鲜明性、生

动性”三种品质。准确性,指基本立场、观点、

方法要正确,否则个别判断推理即使正确,也

无法挽救全篇。鲜明性,不仅指观点和材料

的统一,还指观点的突出,不突出即不鲜明。

生动性,指抽象中穿插具体的人、单位和事

实,文章尽管在理性讨论工作,但应有感情、

有情绪,要运用好正反对照、借古增色、变化

格式、一波三折等技巧。

尚上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

下。”尚上,就是取法乎上,写文章要力争上

游,追求目标和境界。有境界,方能成高格。

要树立“四为目标”,即为自己提素质、为

中心服好务、为上级出经验、为单位树形象。

为自己提素质,是从个人层面说的。我们每个

人,都是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掌

握本领,更好地投入社会实践。包括文字写作

在内的业务素质,均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

渐进提高的。为中心服好务,是从业务工作层

面说的。党和政府的不同部门,所从事的业务

工作不尽相同,只有将中心工作干好,才能不

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中心任务的完成,离不

开文字写作的承载,需要做到以文辅政。为上

级出经验,是从领导级次层面说的。上级部门

对下级单位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了解,需要文

字材料。出色的下级单位,能够及时总结出工

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为上级领导部门决策提

供依据,推动任务有效完成,得到事半功倍效

果。为单位树形象,是从个人与集体关系层面

说的。团队良好形象的树立,需要每个成员的

贡献。写作水平扎实和能力高超的人,能够通

过文字材料,在更广阔的平台载体上,展现个

人风采,宣传组织形象。

要做到“四字修炼”,即简、清、润、新。

“简”,就是文章要简约、精炼。为文者要明白

以简约文字表达深刻内涵的道理。要防止文

字冗长繁琐,不能“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

长”。“清”,就是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文字写

作要做到文章纲目关系准确,标题级级清晰,

段落层层分明,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

看得明明白白。“润”,指文章的修改,求人改

稿即叫“润色”。好电影剪辑而出,好文章修

改而成。“改章难于造篇”,文章修改的过程是

艰难的,也最能反映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水平。“新”,就是文章要有新意。汤之《盘铭》

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记载。文学艺术

要不断推陈出新,“笔墨当随时代”。

要追求“四层境界”。王梦奎将文章写作

境界划为四个层面,即浅入浅出、浅入深出、

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是其中最

难、最高的境界。一般来说,精品文章都是以

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深刻道理或独到见

解。与“深入浅出”相比,“浅入浅出”有浮光

掠影之嫌,“浅入深出”有故作深沉之态,“深

入深出”有悖于常理之虑,故在写作中当据文

章体裁,区别作为追求。妙文佳作应当“事如

春梦了无痕”,而非“为赋新词强说愁”。

要谨防“四项禁忌”。假意、粉饰、做作、

卖弄是写文章的禁忌。正如鲁迅在《作文秘

诀》中说:“写好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

作,勿卖弄。’”

成己

成己,就是文章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特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一

家之言,即是有作者个人的观点,也可以理解

为作者要敢于去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文章

风格,敢于去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理念和思

想。笔者一直喜爱古体诗词创作,写小句已

成为生活和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在个人诗歌

集《情沃心田》自序中曾写道“‘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我最欣赏的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诗文观。诗贵含情,亦贵承文

载道。为诗文者,应该承载历史使命,把握时

代脉搏,缘事抒发情怀,铁肩担当道义。”

从读书到写作,从历练到成熟,这是一个

理性成长的过程。而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有诸

多感性的实践和觉悟。古人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的感悟,说明仅有理性的思考还

远远不够,还要有感而发、付诸笔端,这样的文

章才生动鲜活。两者结合得好,下起笔来才能

得心应手、笔有神助,进而妙笔生花!

回归,不抬眼寻找路途。从

不迷路,向前走。家的方向,在心

底闪烁光芒……

在中午或者傍晚,一群羊突

然闯入视野。不像白云迭落,沿

沟壑流动。战利品装满腹腔,幸

福的一团兵士在回归……

无欺的无期,不争的远征。

和善的目光,抵达相伴共享各取

所需的原野……

它们用原始的方式,践行人

类永恒的追求——

大地的青草取之不尽,河流

清澈,永续流动……是谁用纤指

在纯净空气中弹奏霞光?是谁站

立山巅瞭望,传递更宽阔的和平?

用不眨动的双眸注视,表达

爱,永远体悟人类青春的初恋……

回归,青草无语,注视或者欢

送。它们用奉献,向获得者表达

无私……树木在风中摇曳稠密向

上的叶群。它们一旦折枝,把残

酷的命运,交付给羊群无争的食

物。它们用羊群咀嚼的窸窣声

响,述说——

无怨不悔,无怨无悔……

沿着历史的古道,向前走,似

乎踏着曾经的沙石,在流水中行

进。它们深陷于古老历史车轮辗

转的回声里……

不是在探索历史,不是在追

溯已往,它们用前进的四足书写

历史……

在傍晚或者黎明,在宽阔或

者狭窄的路途,狂风震颤着周边

摇摆着的林木。

牧羊者用神鞭的炸响指挥着

平安的方向——

它们用洁白无瑕的梦想和向

往信仰着牧主。

永远的胜利永远的平安永远

的祥和永远的前方——

在关键的时刻,在更大上天

需求的召唤里,它们用无知供生

的胆怯,用无知供生的高呼,轮流

抵达一种囊括一切的无私无获的

奉献里——

羊群无言,无泣;羊群低头,

无欺。步入云端的高雅、高尚和

高贵。

源头的清新,河流的古老。

风之手抚过,自带体温,低头,向

前——

紧贴地面,啃食青草,自我供

养;挤出羊奶,喂养一代又一代阶

级兄弟……

回归,不是安歇,不是寻找;

回归,不是复古,不是讨要……

一群羊,回到更阔大的加工

厂劳动——

反刍,咀嚼,造奶;粉身,供

养,传承……

无限的回归,抵达文明的原

始……

无边的视野,放牧永生的羊

群……

裴矩(547年~627年),河东

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我国隋唐

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

地理学家,史誉“交通中西,功比

张骞”。

有经略四方之志的隋炀帝即

位后,一方面开拓疆域;一方面遣

使,通过陆路和海路与沿线国家进

行交通,打破了南北朝之后中原地

区与西域的隔绝状态,扩大了隋对

西域等地的了解。隋朝中期,河西

走廊的张掖成为中西贸易中心,西

域诸国都在此与中国互市,兴盛时

有三四十个西域国家。为增进对

西域的了解与经营,隋炀帝派遣裴

矩去张掖主持互市。

到张掖后,裴矩利用监管关

市的职务便利,检阅书籍,接触拜

访外国商人和使臣,了解西域各

国的山川险易与风俗民情,撰成

《西域图记》三卷,记载了西域四

十四国的情况及隋国西北的对外

交通道路,并附图描绘地理形势、

人物服饰。这本书仅敦煌遗存有

残卷,《隋书·裴矩传》中保存的该

书序言,记录了从中西交通的咽

喉之地敦煌出发,到达西海(今地

中海)的三条通道。裴矩将它们

称为北道、中道和南道,这就是自

汉以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裴矩在

序言中还认为只要派遣使臣,友

好结交西域诸国,就可以降服突

厥、吐谷浑,统一华夏。

裴矩的建议深受隋炀帝赞

赏,他把返回京城的裴矩叫至跟

前,询问西域诸国情况。随后第

二次派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实

施经营西域的方略。裴矩首先是

打击吐谷浑和突厥势力,重新开

通丝绸之路。他利用出使铁勒的

机会,劝说铁勒与隋朝联合攻击

吐谷浑,结果吐谷浑大败投降,隋

朝有了吐谷浑的领地,开始设置

机构进行管理,进而西进占领伊

吾,并建新伊吾城。新伊吾城迈

出了畅通西域的关键一步。为了

进一步经略西域、消灭突厥势力,

裴矩采用“合强离弱”的反间策

略,使突厥分离而自相残杀,结果

突厥衰弱,归附隋朝。至此,交通

西域的三条道路完全畅通。其次

是加强与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

为吸引西域诸国贸易,裴矩降低

关税甚至免除税款,对诸国使臣

和商人厚礼相待,招引了西域多

国的使臣和商人。他频繁奔波于

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和敦煌等

地,对战争中废弃的驿站重新恢

复和设置,西域诸国商人经张掖

到长安时,沿途驿站无偿提供食

宿。隋朝也派遣使者到高昌、伊

吾等国,介绍贸易政策和发展前

景,不断扩大外贸的影响力,效果

非常明显。隋炀帝时,西域三十

余国频至中原“朝贡”。西域诸国

商人也纷纷来长安、洛阳等地经

商。隋炀帝在大兴(今西安)建国

门外设立四方馆,接待四方使客。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驻

扎焉支山(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

县),高昌王等西域三十余国首

领、使者都身佩金玉,焚香奏乐,

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武威、张掖

一带的百姓盛装打扮前来观看,

周围数十里车马堵塞,人流如

潮。隋炀帝在观风行殿设宴款待

高昌王等多国首领和使臣,这是

河西走廊历史上空前的盛会。

此后,裴矩因西域诸国朝贡

者多,奏隋炀帝获准,征四方奇技

异艺,又在洛阳皇城端门外举行集

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盛会,洛阳“三

市”(东市、西市、南市)店铺皆设帷

帐,盛列酒食,邀请西域诸藩首领、

各国使者和商人参加,其乐融融。

裴矩苦心经营丝绸古道,加

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

进了隋朝与西域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大发展了中国古代丝绸之

路交通,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大贡献。

——

裴矩苦心经营促古丝路畅通

■散文诗

回归的羊群□武建华

编辑∶杨呈霞 电话:0371-65795713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式∶魏静敏 校对∶段俊韶作品

社址 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 邮政编码 450008 印刷 河南日报社彩印厂 广告经营许可证 豫工商广字第035号 全年定价258元 零售价0.80元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4 农村版

也许是久居内陆的原因,我心中总有一

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希冀能独自和大海相约,

孑然一身,徜徉在浩瀚无际、潮起潮落的海

边,倾听着海浪的私语,让心灵和自己自由交

谈。也还曾想在黄昏日落的时候欣赏云卷云

舒,一任汹涌的波浪撞击着海边的礁石、沙

滩,一次又一次漫过我落寞孤单的心房……

我的家乡远离大海,坐落于黄河北岸豫

西北。我的祖辈世代繁衍生息于斯,悲欢离

合于斯,我曾经那一串串童年的欢声笑语也

洒落于斯。在这片土地上,我完成了从童年、

少年到青年的蜕变。在我许许多多破碎如鳞

片的记忆中,至今尚能俯拾的就是她的秋

季。在芳香四溢的田野上,金黄的玉米棒子、

红色的高粱穗儿在阳光下颔首摇曳,大豆挺

起丰满的胸膛伴秋风沙沙作响,洁白的棉花

美如天边盛开的云朵,半空中翩飞的蝴蝶不

时与田间的庄稼轻声耳语,此时的田野美若

一幅静美与动感交织的自然油画。

那时,黄土地盛产的粗粮赶走了我的饥

饿,母亲用自己从田地中收获的棉花纺织成

粗布衣服,我的身体像庄稼一样拔节、生长。

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那片土地也能把大

自然的宝藏之一野菜无私地馈赠给我们,成

为我少年餐桌上营养丰富、清新可口的食材

之一。多少年之后,我还能说出很多野菜的

药用价值,也深感家乡那片土地的神奇。

虽然远离大海,但眼前的这条咆哮奔涌

的黄河,吸引我努力地去想象海的模样。我

曾吟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诗句,想象着天风海雨向我迎面扑来

的感觉。我的家乡在大平原,无从登高极目

远眺,只能想象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

一泻千里,百转千回的雄壮与豪放。但是心

中憧憬已久的那片海又是什么样子?书中和

歌曲里常说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

一位老船长……海水蓝蓝,白云悠悠,可以挽

起裤腿,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身后留下一

串串长长的脚印。缘于此,直至参加工作若

干年后,我对大海总有一种魂牵梦萦的向

往。苦思冥想的时间长了,又悲叹人生短促

匆忙,继而生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的感慨与无奈。

大海依旧很遥远,像梦一样难以企及。

但是,我脚下的这片黄色的土地,深情而无私

地哺育着我孱弱的身躯,抚慰着我时而惊悸

无助,时而疲惫彷徨的心灵。那时的大海,对

我来说始终只是一个名字。我日日吮吸着黄

河的乳汁渐渐长大,直到有一天,当我听到村

上的老人说“黄河的尽头就是海”的话语后,

我一时平静的内心,又激荡起对海的渴望。

我于是追逐着黄河的波涛一路向东,如夸父

逐日一般,希望能在不远处看到黄河的尽

头。我一路奔跑着、跳跃着,踏歌而行,我与

对岸连绵起伏的群山赛跑,与天上的朵朵白

云对话,迎着萧瑟的风,一遍遍呼喊着大海的

名字。但是,那时的大海始终没有应答……

有时,人生有无奈也有欢歌,一个人的时

候,我便常常蹲坐在田野旁边的土丘上,仰望

着蓝蓝的天。憧憬与梦想被腌渍在时有酸楚、

时有欢乐的土地。不远处,袅袅炊烟随风飘出

村庄,消散在夕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生活看

上去平淡似水,让我感到百无聊赖,无所适从。

在40年前仲秋的一个美丽的清晨,我心

中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家中的半导体收音机传

来一条新闻: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结

束。会议决定,今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

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今年恢复高

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

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犹如春天里一声惊雷让万物苏醒,这条

电波在全国成千上万适龄青年中掀起巨大波

澜。对我而言,更犹如雨后的风,清爽而惬

意,吹走了心中厚积的阴霾和曾经寂寥的心

情;又像让飘零在茫茫大海的一叶扁舟,在风

雨飘摇中望见了美丽的海岸线。

那段岁月是需要经得起煎熬和辛苦的,而

战胜自我的信心来自意志的较量。火热的激

情过后,我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知识的贫乏。

面对需要补缺的繁重课程,我常常怀疑我的大

学梦是否虚幻和奢侈,是否像大海一样遥远?

同样是一个美丽的清晨,收音机播送了一

篇配乐散文《海滩上的石子》。故事梗概是,

“我”和大姐同在农场劳动,大姐一直想复习报

考自己喜欢的大学物理专业,期望把“老三届”

失去的损失补回来,但无奈耽误的功课太多,

学习感到特别吃力甚至想到放弃。“我”不气

馁,讲了一个海滩上的石子的故事和大姐共

勉:古希腊有一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

吃,嗓音微弱。他虽然身体虚弱,但意志十分

顽强,为了克服从小就有的口吃和咬字不清等

毛病,他曾到海边对着波涛练嗓子,把小石子

放在口中来纠正发音,攀登高山以增加肺活

量,对着镜子练习姿势。经过勤修苦练,终于

成为知名的演说家……“我”鼓励大姐说,你就

是那位演说家,咱俩都是那位演说家!

40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个冬日里美丽的

清晨。听罢广播后,推开窗户向外望去,刺骨

的寒风呼啸而来,顽皮的雪花飘飘洒洒,为大

地铺上了一层洁净的毛毯,一眼望去,窗外的

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我当时的心情,如

同雪后的空气一样明净、清新。

后来呢?“我”的那位大姐是否成功了?我

无从得知。我只知道,那篇配乐散文送给了我

一个励志的信物——海滩上的石子。带着这

颗海滩上的石子,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和全

国成千上万个热血青年参加了祖国的考试。

在此之前曾经经历诸多的得与失,欢笑与

泪水,让我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后来我终于发

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有强壮的体格、火红的梦

想,还要有坚定的勇气和心中那份永恒的执

着。于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我追逐黄河的

波浪一直奔向海岸线,去寻找这颗海滩上的石

子,也像古希腊那位演说家一样,把它含在嘴

里,记在心里;于是,我也不去猜想,自己是否

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也不去猜想,明天的身后会不会有疾风骤

雨,既然目标是海岸线,任凭长路上独留我孤

单的影子和深深的脚窝,我也会无怨无悔。

我又一次去探望从家乡流过的这条古老

的黄河。她从茫茫的青藏高原跨越崇山峻岭,

横贯河套平原,奔腾于高山深谷之中,穿行风

陵渡调头东去,经过中原大地后匆匆奔向渤海

之滨。尽管她历尽九曲十八弯,或“山重水

复”,或“柳暗花明”,曲曲折折,但一直没有停

下奔向大海的脚步,因为她的归宿是大海。

大海是黄河永远的梦……

(原载于2017年06月21日《人民日报》)

随笔 ■ 海滩上的石子□雒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