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剪纸人生 - shm.com.cn€¦ ·...

1
2020.3.18 星期三 责编/王欣 美编/谭希光 文检/于华 A16 乐·玩 YMG 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 摄影报道 一剪快意江湖,一纸足慰平生,说的就是他的剪纸人生吧。他剪,精巧纤妙,引人入胜;他藏,帧帧精品,不 舍释手;他写,上下纵横,直击人心……他是一名“三栖”剪纸艺术家,剪、藏加上研究,他就是山东省剪纸学会 副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强。 为了传承好剪纸技艺,李强除了自己手把手 带徒弟,现在还在烟台职业学院、烟台艺校和烟台 老年大学担任主讲,也经常走进社区、青少年宫公 益宣讲剪纸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会给一 笔钱,但这笔钱不应用在我自己的生活上,而是应 该用在保护、传承上。”李强的心里,装的是剪纸的 未来,而不是自己。 除了教书育人,李强将自己的研究发表到相 关刊物上,普及剪纸艺术。在 2007 年 1 月份的《中 华文化画报》上,李强撰写的《烟台民间剪纸》就详 细地讲述了烟台剪纸的历史渊源、种类、用途等, 还附上了他所收集的精美剪纸图样。2013年,由 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李强撰写的中国剪纸著作《中 国剪纸》出版发行,全书 400 多页,详尽介绍了他在 剪纸收藏、研究上的所成。李强发扬光大了烟台 独有的大型剪纸种类—窗裙,成为目前全国唯 一能掌握制作金箔剪纸技术和装裱的传承人,其 作品自 1988 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 20 余次。 对于剪纸传承的困难,李强坦言,虽然现在剪 纸传承人不少,但真正能了解剪纸历史,恢复老样 式的人却寥寥无几。 “现在的剪纸,大多都是单一色 调。要重拾老样,需要多读书、多研究。”另外,经济 利益也成了制约剪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简单 的例子,前段时间,我用了 80 多个小时恢复了一幅 老式窗裙,有人出五千块钱来买。可这钱,跟我的 付出相比,仍是不成正比的。这就是很多人虽然喜 欢,但却不愿意在剪纸上‘浪费时间’的原因。” 好在李强从教书中收获了欣慰,不少学生对 剪纸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而且给予了创新发扬, “服装专业的学生把剪纸样式用在中国风的衣服 上,幼师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把剪纸艺术带到孩子 们中间去。我鼓励学生,剪纸很简单,没什么难 的,好不好只是熟练程度而已。但真正深入下去, 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去创作新的东西,那才是一道 关,需要真正痴迷热爱,才能打通。我要教传统文 化,就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了。”李强说,他愿意在传 承剪纸艺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早只是为了收集,为了将剪纸 艺术融入自己的画作中。但藏品多 了,李强发现,很多剪纸他根本看不 懂。 “你要借鉴剪纸作品里的艺术表 现形式,起码要懂得它表达的是什 么,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含义。”不 懂咋办?就去问,去打听。问谁呢? 李强想到了专门下乡收古董的那些 人,“不要小看收古董的,他们每个人 都是一个‘专家’,对于村子的历史、 典故、风俗,出过哪些文人、大官,他 们都了如指掌”。李强跟着他们,找 到了很多自己找不到的好东西,懂的 越来越多,收获也越来越丰富。 收藏过程中,李强也有几件至今 想起来还后悔的事,“一次我去市场, 看到一个大窗裙,我给他一幅 1500元,他不干。其实可以给他更 高的价格,但我没买,我怕高价买了, 市场价就抬起来了,对我以后的收藏 不利。这套大窗裙就这么错过了,再 也没见到。”还有一套,李强天天挂在 嘴上,也错过了,那是一个大的棺材 花,“好多人忌讳,我不介意,当时他 要两千,我想把价格压一下,但他咬 死了,谈了两次就不卖了”。 越研究,李强越觉得剪纸中的奥 秘无穷。“这感觉有点像考古,就拿朝 代来说吧,如何证明这个剪纸属于哪 个年代的,就属于考古方面的东西。 比如麒麟,明代是卧着的,到了清代 之后才站起来。在我手里有的包括 元代和明代的南音演奏剪纸以及明 中期的剪纸。有流传在蓬莱、莱州 的,里面有关于戚继光练兵的作品, 比如‘盾牌舞’、‘小刀舞’。当然也不 排除是后人仿的,但年代不会晚于明 后期。再就是南音,从历史文献记 载,南音在山东到了明中期就没有 了。但福山一带流传着南音演奏窗 花,这就能充分断定是明早期的东 西,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明代的窗花 跟瓷器一样,给人以粗犷的感觉,不 细腻。胶东的风格是在清乾隆之后 才形成的。” 如今,李强手中有二十多万种剪 纸样式,“据我的调查研究,烟台剪纸 的种类应该在三十多万种,其中有单 色、多色剪纸,还有染色、填充色,光 勾墨线,不同地方采用的手法也不 同。再就是题材,什么节日剪什么样 式,都是有讲究的。”在李强的研究 中,剪纸并不像如今只是春节时候才 会用,端午节、七月七、元宵节,都有 各自对应的剪纸作品。而且剪纸虽 然小名窗花,但实际上不全是贴在窗 上的,“剪纸的应用非常广泛,墙裙、 顶棚、笸箩,都会用到剪纸,还有的剪 纸像窗裙是挂在窗外面的,还有挂在 门楼外面的。不同的地方,剪纸的风 格也不同,比如烟台各个县市区的剪 纸就各有特点。” 既然想收藏剪纸,那就得经常到 农村去,那里才有剪纸艺术的沃土。 李强原本在烟台市最早的一批个 体商场步步高商场做管理,初次试水 改革大潮,步步高的经营非常成功。 李强还兼管着另外两家商场、两家练 歌房,一年的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已 达到20多万元,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文 数字。但是繁忙的工作让他没有时间 下乡,这让他满怀焦虑。一方面他告 诉自己,越早挖掘越有利于保护,一方 面,他又很难舍弃高薪的工作。 下乡时,他进出有“老物件”的老 人家,甚至也翻过垃圾堆,让李强感 动的是,有些老人在了解了他的想法 后,会无偿把剪纸样式交给他,但也 有的老人非常珍惜自己的收藏,说什 么也不给。每逢遇到这样的老人,李 强的魂儿就被老人不舍得放手的剪 纸勾走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 就三番五次。让李强难过的是,很多 时候,当再去时,老人已经不在了,他 的后辈也把那些珍贵的资料烧掉或 者扔了。这让他更加有了紧迫感。 2004 年,李强终于下定决心,放 弃高薪工作,开始了真正无牵无挂的 下乡路。虽然从开始下乡到现在有 三十多年了,但李强最“过瘾”的下 乡,还是从辞职后开始的。在这十六 年间,他的藏品日渐增多。 说起李强的剪纸缘起,还得从 51年前开始。当时,9岁的李强有一 个心灵手巧的祖母—陈凤枝。“到 祖母这一辈,我们家族已经传承了 10 代剪纸艺术。”那时的李强对于剪 纸的喜爱,缘于他的美术天赋。李强 的剪纸,和很多大闺女、小媳妇学习 的剪纸不同,她们大多是剪来美化家 居、增添吉祥喜气,李强则是把它当 成一种艺术来学习和传承。 1980 年,李强开始学习画画。 1985年,和李强一起学习画国画的 小伙伴们热衷于“寻根”,想把中国传 统民间艺术融入到绘画中。李强想 起了自己9岁就开始学习的剪纸,就 决定把民间剪纸作为自己“寻根”的 方向。 他回到老家,向祖母求助,讨要 剪纸作品,“我记得奶奶当时留下了 三大本剪纸样式的画册,就埋在屋后 的地里。”他拿着镐头去刨,却发现这 三本册子早已成了“渣”,“册子没了, 奶奶就带着我去邻居家拜访,结果发 现,很多老手艺人都没有了,他们的 作品也都湮灭了。”那时,李强模糊地 意识到,他有责任保护好这一民间艺 术,把它发扬传承下 去。“不能失传,我当时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想法,想把这个东西留 下来。毕竟再不挖掘 保留下来,这些东西会 越来越少。” 最早开始收集民 间剪纸作品时,李强的 想法很单纯,但随着他收集剪纸的深 入,便越来越迷恋剪纸艺术,沉浸其 中难以自拔。“当时也没想到,自己和 剪纸能拥有这么长久的缘分。” 再不挖掘保留下来,这些好东西会越来越少 放弃二十万年薪,“专职”跑农村搞剪纸 不要小看贩古董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专家” 他的心里 装的是剪纸的未来 半个世纪的剪纸人生 寻访玩家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半个世纪的剪纸人生 - shm.com.cn€¦ · 关刊物上,普及剪纸艺术。在2007年1月份的《中 华文化画报》上,李强撰写的《烟台民间剪纸》就详

2020.3.18 星期三责编/王欣 美编/谭希光 文检/于华A16 乐·玩

YMG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 摄影报道一剪快意江湖,一纸足慰平生,说的就是他的剪纸人生吧。他剪,精巧纤妙,引人入胜;他藏,帧帧精品,不

舍释手;他写,上下纵横,直击人心……他是一名“三栖”剪纸艺术家,剪、藏加上研究,他就是山东省剪纸学会副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强。

为了传承好剪纸技艺,李强除了自己手把手带徒弟,现在还在烟台职业学院、烟台艺校和烟台老年大学担任主讲,也经常走进社区、青少年宫公益宣讲剪纸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会给一笔钱,但这笔钱不应用在我自己的生活上,而是应该用在保护、传承上。”李强的心里,装的是剪纸的未来,而不是自己。

除了教书育人,李强将自己的研究发表到相关刊物上,普及剪纸艺术。在2007年1月份的《中华文化画报》上,李强撰写的《烟台民间剪纸》就详细地讲述了烟台剪纸的历史渊源、种类、用途等,还附上了他所收集的精美剪纸图样。2013年,由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李强撰写的中国剪纸著作《中国剪纸》出版发行,全书400多页,详尽介绍了他在剪纸收藏、研究上的所成。李强发扬光大了烟台独有的大型剪纸种类——窗裙,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能掌握制作金箔剪纸技术和装裱的传承人,其作品自1988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次。

对于剪纸传承的困难,李强坦言,虽然现在剪纸传承人不少,但真正能了解剪纸历史,恢复老样式的人却寥寥无几。“现在的剪纸,大多都是单一色调。要重拾老样,需要多读书、多研究。”另外,经济利益也成了制约剪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我用了80多个小时恢复了一幅老式窗裙,有人出五千块钱来买。可这钱,跟我的付出相比,仍是不成正比的。这就是很多人虽然喜欢,但却不愿意在剪纸上‘浪费时间’的原因。”

好在李强从教书中收获了欣慰,不少学生对剪纸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而且给予了创新发扬,

“服装专业的学生把剪纸样式用在中国风的衣服上,幼师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把剪纸艺术带到孩子们中间去。我鼓励学生,剪纸很简单,没什么难的,好不好只是熟练程度而已。但真正深入下去,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去创作新的东西,那才是一道关,需要真正痴迷热爱,才能打通。我要教传统文化,就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了。”李强说,他愿意在传承剪纸艺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早只是为了收集,为了将剪纸艺术融入自己的画作中。但藏品多了,李强发现,很多剪纸他根本看不懂。

“你要借鉴剪纸作品里的艺术表现形式,起码要懂得它表达的是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含义。”不懂咋办?就去问,去打听。问谁呢?李强想到了专门下乡收古董的那些人,“不要小看收古董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专家’,对于村子的历史、典故、风俗,出过哪些文人、大官,他们都了如指掌”。李强跟着他们,找到了很多自己找不到的好东西,懂的越来越多,收获也越来越丰富。

收藏过程中,李强也有几件至今想起来还后悔的事,“一次我去市场,看 到 一 个 大 窗 裙 ,我 给 他 一 幅1500元,他不干。其实可以给他更高的价格,但我没买,我怕高价买了,市场价就抬起来了,对我以后的收藏

不利。这套大窗裙就这么错过了,再也没见到。”还有一套,李强天天挂在嘴上,也错过了,那是一个大的棺材花,“好多人忌讳,我不介意,当时他要两千,我想把价格压一下,但他咬死了,谈了两次就不卖了”。

越研究,李强越觉得剪纸中的奥秘无穷。“这感觉有点像考古,就拿朝代来说吧,如何证明这个剪纸属于哪个年代的,就属于考古方面的东西。比如麒麟,明代是卧着的,到了清代之后才站起来。在我手里有的包括元代和明代的南音演奏剪纸以及明中期的剪纸。有流传在蓬莱、莱州的,里面有关于戚继光练兵的作品,比如‘盾牌舞’、‘小刀舞’。当然也不排除是后人仿的,但年代不会晚于明后期。再就是南音,从历史文献记载,南音在山东到了明中期就没有了。但福山一带流传着南音演奏窗花,这就能充分断定是明早期的东

西,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明代的窗花跟瓷器一样,给人以粗犷的感觉,不细腻。胶东的风格是在清乾隆之后才形成的。”

如今,李强手中有二十多万种剪纸样式,“据我的调查研究,烟台剪纸的种类应该在三十多万种,其中有单色、多色剪纸,还有染色、填充色,光勾墨线,不同地方采用的手法也不同。再就是题材,什么节日剪什么样式,都是有讲究的。”在李强的研究中,剪纸并不像如今只是春节时候才会用,端午节、七月七、元宵节,都有各自对应的剪纸作品。而且剪纸虽然小名窗花,但实际上不全是贴在窗上的,“剪纸的应用非常广泛,墙裙、顶棚、笸箩,都会用到剪纸,还有的剪纸像窗裙是挂在窗外面的,还有挂在门楼外面的。不同的地方,剪纸的风格也不同,比如烟台各个县市区的剪纸就各有特点。”

既然想收藏剪纸,那就得经常到农村去,那里才有剪纸艺术的沃土。

李强原本在烟台市最早的一批个体商场步步高商场做管理,初次试水改革大潮,步步高的经营非常成功。李强还兼管着另外两家商场、两家练歌房,一年的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已达到20多万元,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但是繁忙的工作让他没有时间下乡,这让他满怀焦虑。一方面他告

诉自己,越早挖掘越有利于保护,一方面,他又很难舍弃高薪的工作。

下乡时,他进出有“老物件”的老人家,甚至也翻过垃圾堆,让李强感动的是,有些老人在了解了他的想法后,会无偿把剪纸样式交给他,但也有的老人非常珍惜自己的收藏,说什么也不给。每逢遇到这样的老人,李强的魂儿就被老人不舍得放手的剪纸勾走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

就三番五次。让李强难过的是,很多时候,当再去时,老人已经不在了,他的后辈也把那些珍贵的资料烧掉或者扔了。这让他更加有了紧迫感。

2004年,李强终于下定决心,放弃高薪工作,开始了真正无牵无挂的下乡路。虽然从开始下乡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但李强最“过瘾”的下乡,还是从辞职后开始的。在这十六年间,他的藏品日渐增多。

说起李强的剪纸缘起,还得从51年前开始。当时,9岁的李强有一个心灵手巧的祖母——陈凤枝。“到祖母这一辈,我们家族已经传承了10代剪纸艺术。”那时的李强对于剪纸的喜爱,缘于他的美术天赋。李强的剪纸,和很多大闺女、小媳妇学习的剪纸不同,她们大多是剪来美化家居、增添吉祥喜气,李强则是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来学习和传承。

1980 年,李强开始学习画画。1985年,和李强一起学习画国画的小伙伴们热衷于“寻根”,想把中国传

统民间艺术融入到绘画中。李强想起了自己9岁就开始学习的剪纸,就决定把民间剪纸作为自己“寻根”的方向。

他回到老家,向祖母求助,讨要剪纸作品,“我记得奶奶当时留下了三大本剪纸样式的画册,就埋在屋后的地里。”他拿着镐头去刨,却发现这三本册子早已成了“渣”,“册子没了,奶奶就带着我去邻居家拜访,结果发现,很多老手艺人都没有了,他们的作品也都湮灭了。”那时,李强模糊地意识到,他有责任保护好这一民间艺

术,把它发扬传承下去。“不能失传,我当时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想把这个东西留下来。毕竟再不挖掘保留下来,这些东西会越来越少。”

最早开始收集民间剪纸作品时,李强的想法很单纯,但随着他收集剪纸的深入,便越来越迷恋剪纸艺术,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当时也没想到,自己和剪纸能拥有这么长久的缘分。”

再不挖掘保留下来,这些好东西会越来越少

放弃二十万年薪,“专职”跑农村搞剪纸

不要小看贩古董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专家”

他的心里装的是剪纸的未来

半个世纪的剪纸人生寻访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