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横桥浅说 -...

1
52岁的李惠芳是盐湖区北城初中一名物 理老师,同时也是一位遐迩闻名的剪纸艺人。 2006 年 ,李 惠 芳 上 初 中 的 女 儿 要 学 毛 笔 字,由刘丙寅老师教授,刘丙寅的老伴李建肖 是位剪纸艺术家。在接送女儿过程中,李惠芳 经常看到李建肖剪纸,还经常与她聊“剪纸”, 听她讲剪纸的“历史沿革”“作品分类”“方法技 巧”和“民俗风情”。李建肖见李惠芳这样喜欢 剪纸,便鼓励她学习剪纸。就这样,她跟着李 建肖学习了两年,初步掌握了剪纸的方法和技 能。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京开幕。市 剪纸协会有个会员提议用2008只生肖鼠剪纸 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李建肖鼓励李惠芳剪100 只“生肖鼠”。李惠芳白天上课,晚上查资料, 构图、画图、创作,一鼓作气剪了 300只形态各 异的“生肖鼠”。就这样,她的剪纸越来越多, 参赛作品越来越丰富,奖项也像雪花一样飞 来。她还参加了区、市、省和全国剪纸协会,并 被推选为运城市剪纸协会副秘书长。 刚开始,李惠芳剪的多是民俗风情、花鸟 虫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作品的时代性越来 越 强 。 2009 年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60 周 年 ,她 在 盐 湖区大型书画剪纸庆典活动中创作了《民富国 强福满园》,荣获一等奖;2011 年,在盐湖区庆 祝建党90周年书画剪纸展活动中,她创作的 《欢乐》,荣获一等奖;2016 年,在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71周年时,她创作出系列剪纸作品《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奇袭明阳堡》等; 在全国反腐倡廉与廉政建设中,她创作《路路 清廉》《清正廉明》等剪纸作品;在德孝文化建 设中,她设计了24幅作品,前12幅讲舜帝德孝 仁爱,后12幅讲社会新风尚。为了用德孝思 想武装青少年一代,她还为北城初中创作了3 个系列 72幅“家风家训”剪纸作品;为了反映 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她创作了《安居乐 业》《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剪纸 作品;为了迎接 2022 年冬奥会,她创作了《中 华腾飞》等剪纸作品;为配合运城市委、市政府 关于“古中国雄姿,新运城倩影”的宣传活动, 她创作了《昔日南风歌 今日运城情》剪纸作 品……其中,许多作品荣获区、市、省、国家级 等级奖。 2015 年 是 羊 年 ,中 央 宣 传 部 组 织 剪 窗 花 公 益活动,正逢李惠芳生病期间,但她坚持设计 剪成“福泽绵长”图案。中宣部在此基础上加 进了“中华有福 诚信是福”和核心价值观24 个字。这次剪纸公益活动运城只有李惠芳一 人入选,山西也只有两个人。李惠芳和中宣部 签订“授权书”:同意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 文明网网站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后,长期刊载 传播;同意中国文明网授权浙江(义乌)中国小 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费使用 5年。 2016 年 至 2018 年 ,李 惠 芳 接 连 参 加 了“ 市 各界人士迎新春联谊会”、区第一届桃花节、市 第二届关公旅游节、市第二届果品博览会、市 首届五小企业工业产品博览会等剪纸公益活 动。李惠芳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剪纸,还对喜欢 剪纸的人免费施教。几年来,李惠芳在社会上 教了数百个剪纸爱好者。她还利用暑假在她 居住的四季绿城社区办了两期剪纸工艺课堂, 每期一周,参加学习60余人次,最大的78岁, 最小的年仅4岁。 由于有李惠芳这个剪纸艺人,盐湖区北 城初中从2016年起就把剪纸正式列入课程, 每周一节课,每周二、三为剪纸社团活动 日。2017年,李惠芳着手编写剪纸校本课程 教材。其间,她查阅大量资料,广泛征求有 经验的剪纸艺术家意见,六易其稿之后,终 于完成十余万字的校本课程教材《剪纸艺 术》上、下两册,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李惠芳还特别注 意让学生练习“剪纸”基本功,并带领学生 创 作 了 《向 雷 锋 同 志 学 习》《雷 锋 精 神 代 代 传》等7幅剪纸作品,入选全国剪纸大赛并 获得奖项。北城初中被评为国家级中华优秀 文 化 艺 术 (剪 纸) 传 承 学 校 。 她以剪纸做公益 —记运城市剪纸协会副秘书长李惠芳 ■王志英 本报讯(记 王爱玲 )近 日,《行走稷山 —稷山当代优 秀文学作品选》出 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 稷山本土作者与 外地作者状写稷 山的优秀作品90 余篇,分小说篇、 散文篇、诗歌篇、 报告文学篇、历史 及其他篇五大部 分,约 35 万字。 近年来,稷山 县文学创作十分 活跃,众多本土作 家创作的讴歌时 代、反映现实、关 注民生的文学作 品层出不穷,一大 批优秀小说、散 文、诗歌等作品, 以鲜明的艺术形 式展现在人们面 前。为了客观真 实反映全县10年 来文学创作取得 的丰硕成果,该县 文联与作家协会 利用一年多时间 编辑出版了该书。 省作协副主 席李骏虎在序言 中写道:在这样一 块土地上,养育出 数不胜数的文学 人才,也是一种常 态的存在。从耄耋老人到“80 后”新秀,文脉传承完整而结构合 理,既有本乡本土的作者,也有在 外工作的游子,但所有的作品都 是围绕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来 写,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大多是接 地气、有生活的珍贵文字。 该书总编、稷山县作协主席 郑天虎说,该书的出版发行,对爱 好文学创作的作者来说,是一种 巨大的精神鼓励,将带动更多的 人加入到作协队伍中来,使新世 纪稷山文学天幕的群星更加璀 璨。 涑水横桥,由于其所在地今永济市卿头镇的历史隶属关系,曾先后 被古虞乡、猗氏、临晋三县分别命名为“八景”之一。一条小河流上的 普通桥梁,在不同时期被三个县列入“八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是极 为罕见的。 据 清 光 绪 十 二 年 (1883)《虞 乡 县 志》, 千 百 年 来 、 久 负 盛 名 的 “ 虞 乡八景”为:灵峰皓月、王官瀑布、伍湖渔舟、涑水横桥、百梯红叶、 方山积雪、五老夕晖、石钟晓鸣。 涑水横桥,是指原虞乡县东北约 50里的卿头镇,古名横桥镇。涑水 河进入运城盆地自东向西流,桥都是南北桥,到卿头后折向南,到曾家 营村拐西经永济开张镇石桥村,从开张村、郭家庄流入伍姓湖。 历史上,虞乡先后更名数十次之多。唐尧时称畿内 (都城所在地); 虞舜时称冀州,商周称虞;春秋时属魏,称解梁;秦称河东县,汉称解 县 ; 到 北 魏 始 光 三 年 (426) 改 安 定 县 , 太 和 十 一 年 (487) 改 南 解 县 , 虞乡始称绥化县。北周保定元年(561)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 隋大业九年(613)徙废。故治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唐武德元年(618)别 置虞乡县,属蒲州,开元九年(721)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 县。元至元三年(1266),因地震虞乡城被夷为平地,并入临晋县长达464 年。清雍正八年(1730)复置,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1947年4月解 放,民国三十六年(1947)9月卿头划归解县,1954年同解县合并为解虞 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今属永济市。 作为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虞乡以其地理 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厚、风土人情淳朴和物产丰 硕充盈而称著于世,如闻名中外的五老峰、伍姓 湖、王官瀑布、“中国古橡树”等风景名胜和司空 图、柳宗元、阎敬铭等历史文化名人,给这片热土 增添了亮丽色彩。 位于涑水河之滨的卿头镇,地处中条山北麓, 涑水盆地,濒临千年运城盐池。 卿头因镇之西头地势低洼,最早名称“坑头”, 后因“坑”字不佳,盛唐时更名为卿头,并在此设 镇。宋、元、明时称为横桥镇,清时恢复“卿头”之 称。在镇东门竖立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临晋县 县令题写的“横桥古镇”四个苍劲大字,并用青石 镌刻,镶嵌在雄伟高大的门额上,可惜在1956年 被拆除。 横桥镇在元至元三年(1266)以前曾分别归虞 乡 、猗 氏 县 管 辖 ,1266 年 — 1730 年 归 临 晋 县 管 辖 。 清 雍 正 八 年(1730)复 归 虞 乡 。民 国 三 十 六 年 (1947)9 月 卿 头 划 归 解 县 ,1950 年 4 月 卿 头 村 划 归 虞乡县。1954年,解县与虞乡县合并,称解虞县。 1958 年 11 月,解虞县、永济县并入运城县。1961 年,永济县与运城县分设,卿头划归永济。 古时涑水河从镇东门外流过,河上有桥。据 《卿头村志》载,该桥创建于五代(907—979)年间。 桥面由若干条石横砌,桥下有明洪武二年(1369) 石刻碑记。石桥桥面条石侧面阴刻“明洪武十六年 (1383)□□临晋县重修”“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重修”题记。桥东西走向,三孔,全长 7.85 米,宽 3.52 米,中孔宽 2.23 米,次孔宽 1.62 米。条石铺砌 桥面,金刚墙由条石、石碌碡垒砌。 此桥是该村及临河两岸村民通往蒲州府、虞 乡、解县(解州)、安邑、猗氏、临晋等县的必经之 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周边茶楼酒肆,商贸繁 华。时人记曰:“桃花奔流,玉栏尽锁,遥望行人往 来如踏鳌背……”明李章有《咏涑水潆回》、清王恭 先有《涑水横桥》等诗,王恭先的《涑水横桥》云: “三月桃花涑水平,绿杨堤外一桥横;玉栏尽锁鼋 鳖睡,金镜夜开蟾兔明。不见车书通万里,也看来 往老书生;如今莫问题诗手,石柱年来半已倾。” 上至五代十国、下到元明清千余年间,一直被 誉为虞乡、猗氏、临晋县“八景”之一的涑水横桥即 指此桥。 后因涑水改道,桥亦倾圮,“八景”成为传说。 1985 年 10 月 1 日,涑水横桥被永济县(1994 年1月永济撤县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 涑水河是怎样改道的呢?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某 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光辉历史。我 们的祖先择水而居,与水为邻,在春雨和甘霖里笑 颜,在泥泞和洪流中拼搏。从古至今,概莫例外。 位处黄土高原、临涑水河而居的卿头镇,情况 如何呢?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陈村峪,长200.5公 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出河东闻喜县 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 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 也。”其流域面积5548多平方公里,范围包括运城 市的绛县、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的绝大部 分和平陆、万荣的一部分。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孕育了中华早期 文明。尧、舜、禹、嫘祖、张仪、关羽、李冰、王维、张 说、杨玉环、“裴氏家族”、司马光、关汉卿等历史名 人,就由她的乳汁哺育而成。涑水河属间歇性季节 河流,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1956 年 — 2000 年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为 547.6 毫 米 ,汛 期 占 全 年 降 水 量 的 65%以 上 ,非 汛 期 河 道 成 为 排 污 河道。其河床上宽下窄,上陡下缓,洪水集中,是季 节性水文特征明显的河流,挟沙量大,有史以来的 防洪任务均较大。如清光绪《解州志》载,“惟是安 邑以上,河宽水深,一入猗氏,河身窄浅”。在蒲州 境内,“始自猗氏,历临晋、永济至河地一百里,长 一万八千丈”。“涑水中尾亦多窄”(文中,安邑、猗 氏、临晋均为古县名—笔者注)。 毗邻盐池的涑水河,由于在运城盆地低洼闭 流,汛期暴雨造成局部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历史上 对 盐 池 威 胁 很 大 。史 载 :运 城 自 1798 年 到 1989 年 191 年间,共发生洪灾 41 次,平均 4.6 年一次。最严 重的洪灾发生于1958年7月16日,涑水河洪峰达 每秒 6554 立方米,淹没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 济 5 县(市、区)225 个村庄,倒塌房屋 23000 余间, 死亡530人。洪水冲入盐池造成巨大损失,6.6万 吨食盐、22万担芒硝产品从盐池冲出,下游地区 的 盐 湖 、永 济 有 12.5 万 亩 良 田 成 为 盐 碱 下 湿 地 。 有鉴于此,历代盐运主管部门,千百年来无数 次对其进行人工改道,其中动用数万民夫进行较 大改道就有三次。清光绪《猗氏县志》载:“……折 而南经祁村及临晋之南村、卿头等村,合姚暹渠入 伍姓湖。虽世代莫考,然故老相传犹能道其疏鉴之 概焉。此涑水初改之道也。至明弘治十六年 (1503),巡 盐 曾 大 有 复 虑 害 盐 ,疏 请 西 浚 新 道 八 十 里,自崔家湾引而西,经祁任、智光等村,历临晋 境,至蒲州孟明桥入河,是为涑水新道。”涑水河河 道一次次偏北、偏西改道,确保了盐池安全。 涑水河含沙量较大,临河而居的卿头镇两岸 为了防洪,人们不断加固河堤、修筑堤坝,导致河 床愈修愈高,成为“地上河”,再加上保护盐池的人 为因素,涑水河改道在所难免。但究竟何时改道, 经向周边村庄耄耋老者再三了解,并查阅大量资 料,均无明确答案。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 其一,根据上述明弘治年间,巡盐曾大有组织 人力对河道进行整治,其新开河道绕过卿头,从村 北的猗氏县境内约15里流向伍姓湖,原河道废弃 已515年。 其二,根据石桥桥面条石侧面阴刻“清康熙四 十七年(1708)重修”题记推算,310 年前的涑水河 还在卿头镇流淌,其河道废弃约在二三百年间。 涑水西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论怎样,涑水河改道、古河道废弃、“虞乡八 景”之一消失,是不争的事实。 涑水横桥历史悠久,建筑形制保存完整,是涑 水河古河道上难得的平桥。尤其是石桥下堆置石 碌碡、石条,上置石条横跨金刚墙以作桥面,金刚 墙两侧施有铁裆固定桥面石,使桥面与金刚墙合 为一体,整体结构简单实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对于石材受力以及河流流水作用力的认识。 该桥位于卿头村涑水河段上,历经明清两代 重修,对于研究卿头村镇历史、道路交通以及涑水 河古河道水文地理情况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石桥不仅是当地村民心中的“根”,更是当代新农 村建设中卿头村独有的“个性地标”。 随着河道废弃、“八景”消失,那清澈见底、鱼 虾嬉戏的涑水,茶楼酒肆、热闹繁华的场景以及人 们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盛况,一去而不复还。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风雨侵蚀及人为破 坏等因素影响,该桥桥面条石风化破损、断裂塌 落,明清两代题记风化剥蚀严重,西边金刚墙石碌 碡丢失,金刚墙两端铁裆丢失,望柱栏板不存,桥 面、桥底垃圾堆积、覆土掩埋等。村民对此呼声强 烈。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专门批示当地文物部门, 要求对横桥以保护为主,加强管理,突出其历史文 化价值,让历史文物“说话”,成为当地回顾历史、 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乡村文化集中展演的 平台。 为此,在上级文物部门支持下,永济市文物局 委托运城市文物技术服务中心对涑水横桥进行详 细勘察测绘,完成其性质特征、保存现状、残损现 状及成因评定分析,以此为依据制订修缮设计方 案。通过考古勘探手段,确认该段河床宽度仅为 12米。 经过几个月修建,涑水横桥基本恢复原貌:东 西走向,三孔,全长 7.85 米,宽 3.52 米,中孔宽 2.23 米,次孔宽 1.62米。条石铺砌桥面,三道掏当桥面 均由8条宽窄不等花岗岩条石横置于金刚墙上。 桥面下由料石、石碌碡垒砌金刚墙,金刚墙高约 2.7米,厚约0.6米。两边金刚墙为三层石碌碡垒 砌,其上端平置有一层料石上承桥面。分水金刚墙 则为两层石碌碡垒砌后,其上置三层料石上承桥 面。金刚墙凤凰台上均凿有卯口,以设实心铁裆固 定桥面石。同时划定保护范围,竖立保护标志、警 示牌、简介牌等,设立了围护栏杆,责成专人负责。 我们相信,传统文物建筑遗存,是加强人民群 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古老村落文化理解的具 象表达,是乡民自觉或无意识寻找的一种价值归 属与心理认同。保护好的文物遗存,可以成为当地 群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对人们价值观念与社会互 动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本村落特有的 “故事”文化元素特征。 上图为修葺后的涑水横桥 教师节感赋 杏坛花放飘书香,千紫万红竞向阳。 甘做人梯磨铁肩,乐当路石砺风霜。 常思报国轻名利,沥血传薪重栋梁。 烛焰蚕丝犹未已,愿献余热铸辉煌。 姚奠中 国学大师气如山,壮志豪情寄云天。 窗外冰雪封大地,梦中红日照山川。 古今圣贤慕庄荀,九州风范就屈迁。 专著颇丰桃李艳,书画篆刻播宇寰。 于作人 于先生是我1956年就读康中时的外 语老师,北京人,军事院校毕业,曾先后在 几个机场任俄语翻译,后转业到运工作,尔 后调京仍执教到离休。 执教康中正华年,英姿尽现口碑间。 学子常念恩师梦,风采着意京华园。 绛帐传授千秋铭,桃李逢时万树绽。 悠悠意蕴情无价,路遥心倾思绵绵。 张保安 桃艳李芳满园春,冰清玉洁老蚕心。 数学海洋泛舟渡,楚河汉界率军拼。 天地远兮世纷繁,甲子折进情醇真。 问师健康长寿诀,胸阔虚静多养神。 王俊堂 数学名师业精专,桃艳李芳敬师贤。 心关学子情殷切,力倾绛帐老弥坚。 学海寻幽夕阳好,科技探奥秋月圆。 专论等身竹为友,晚晴延年乐悠然。 周庆义 杏苑笔坛永世功,春风未改老仙翁。 才华四溢多新意,铁笔千钧有古风。 墨染鹤鸣书裴柳,朱图花绽颂河东。 风雨沧桑志不渝,德高世范英俊名。 读《柏林与柳林》 近读于作人老师由京所寄新著,收获 多多;又适值先生九轶华诞,特以诗为贺。 “双林”挺秀霞满天,诗文并茂抒华年。 昨日绵绵思往事,今朝脉脉成佳篇。 峦峰壑谷藏胸壁,吐纳意导过眼端。 青春丹心图报国,白发豪情乐超然。 教师节抒怀 □马文海 晓月启智耀轮台,慈恩化雨润泽开。 传经授道寒暑远,鬓霜烛火磊栋材。 蜡炬燃成金色梦,桃李无言颐四海。 粉笔一柱擎天地,豪歌慷慨广襟怀。 教师颂组诗 □胡学剑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黄冠轶 9月8日,来自太原师范学院的160余名大学 生在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体验非遗项目桃木 雕刻工艺。 图为芮城永乐桃木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 艳军在向大学生讲解桃木剑的制作工艺。 特约摄影 肖永杰 9 月 8 日晚,来自闻喜县 13 个乡(镇)的 200 多 位农民朋友在县人民广场表演广场舞。 自闻喜县文化局在全县农村倡导开展“跳起广 场舞、快乐强体魄”活动以来,当地广场舞、戏曲等文 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了当地群文艺苑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 特约摄影 温徐旺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Feb-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涑水横桥浅说 - epaper.sxycrb.com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1809/11/0efa4f93-20a1-45ac-af59... · 剪纸协会有个会员提议用2008只生肖鼠剪纸 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李建肖鼓励李惠芳剪100

52 岁的李惠芳是盐湖区北城初中一名物理老师,同时也是一位遐迩闻名的剪纸艺人。

2006 年,李惠芳上初中的女儿要学毛笔字,由刘丙寅老师教授,刘丙寅的老伴李建肖是位剪纸艺术家。在接送女儿过程中,李惠芳经常看到李建肖剪纸,还经常与她聊“剪纸”,听她讲剪纸的“历史沿革”“作品分类”“方法技巧”和“民俗风情”。李建肖见李惠芳这样喜欢剪纸,便鼓励她学习剪纸。就这样,她跟着李建肖学习了两年,初步掌握了剪纸的方法和技能。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在京开幕。市剪纸协会有个会员提议用 2008 只生肖鼠剪纸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李建肖鼓励李惠芳剪 100只“生肖鼠”。李惠芳白天上课,晚上查资料,构图、画图、创作,一鼓作气剪了 300 只形态各异的“生肖鼠”。就这样,她的剪纸越来越多,参赛作品越来越丰富,奖项也像雪花一样飞来。她还参加了区、市、省和全国剪纸协会,并被推选为运城市剪纸协会副秘书长。

刚开始,李惠芳剪的多是民俗风情、花鸟虫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作品的时代性越来越强。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她在盐湖区大型书画剪纸庆典活动中创作了《民富国强福满园》,荣获一等奖;2011 年,在盐湖区庆祝建党 90 周年书画剪纸展活动中,她创作的

《欢乐》,荣获一等奖;2016 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1 周年时,她创作出系列剪纸作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奇袭明阳堡》等;在全国反腐倡廉与廉政建设中,她创作《路路清廉》《清正廉明》等剪纸作品;在德孝文化建设中,她设计了 24 幅作品,前 12 幅讲舜帝德孝仁爱,后 12 幅讲社会新风尚。为了用德孝思想武装青少年一代,她还为北城初中创作了 3个系列 72 幅“家风家训”剪纸作品;为了反映改革开放 40 年伟大成就,她创作了《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剪纸作品;为了迎接 2022 年冬奥会,她创作了《中华腾飞》等剪纸作品;为配合运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古中国雄姿,新运城倩影”的宣传活动,她创作了《昔日南风歌 今日运城情》剪纸作品……其中,许多作品荣获区、市、省、国家级等级奖。

2015 年是羊年,中央宣传部组织剪窗花公益活动,正逢李惠芳生病期间,但她坚持设计剪成“福泽绵长”图案。中宣部在此基础上加进了“中华有福 诚信是福”和核心价值观 24个字。这次剪纸公益活动运城只有李惠芳一人入选,山西也只有两个人。李惠芳和中宣部签订“授权书”:同意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后,长期刊载

传播;同意中国文明网授权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费使用 5年。

2016 年至 2018 年,李惠芳接连参加了“市各界人士迎新春联谊会”、区第一届桃花节、市第二届关公旅游节、市第二届果品博览会、市首届五小企业工业产品博览会等剪纸公益活动。李惠芳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剪纸,还对喜欢剪纸的人免费施教。几年来,李惠芳在社会上教了数百个剪纸爱好者。她还利用暑假在她居住的四季绿城社区办了两期剪纸工艺课堂,每期一周,参加学习 60 余人次,最大的 78 岁,最小的年仅 4岁。

由于有李惠芳这个剪纸艺人,盐湖区北城初中从 2016 年起就把剪纸正式列入课程,每 周 一 节 课 , 每 周 二 、 三 为 剪 纸 社 团 活 动日。2017 年,李惠芳着手编写剪纸校本课程教材。其间,她查阅大量资料,广泛征求有经验的剪纸艺术家意见,六易其稿之后,终于 完 成 十 余 万 字 的 校 本 课 程 教 材 《剪 纸 艺术》 上、下两册,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李惠芳还特别注意让学生练习“剪纸”基本功,并带领学生创作了 《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代代传》 等 7 幅剪纸作品,入选全国剪纸大赛并获得奖项。北城初中被评为国家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剪纸) 传承学校。

她 以 剪 纸 做 公 益——记运城市剪纸协会副秘书长李惠芳

■王志英

本 报 讯( 记者 王 爱 玲 )近日 ,《 行 走 稷 山—— 稷 山 当 代 优秀文学作品选》出版发行。

该 书 收 录 了稷 山 本 土 作 者 与外 地 作 者 状 写 稷山 的 优 秀 作 品 90余 篇 ,分 小 说 篇 、散 文 篇 、诗 歌 篇 、报告文学篇、历史及 其 他 篇 五 大 部分,约 35万字。

近 年 来 ,稷 山县 文 学 创 作 十 分活跃,众多本土作家 创 作 的 讴 歌 时代 、反 映 现 实 、关注 民 生 的 文 学 作品层出不穷,一大批 优 秀 小 说 、散文 、诗 歌 等 作 品 ,以 鲜 明 的 艺 术 形式 展 现 在 人 们 面前 。 为 了 客 观 真实 反 映 全 县 10 年来 文 学 创 作 取 得的丰硕成果,该县文 联 与 作 家 协 会利 用 一 年 多 时 间编辑出版了该书。

省 作 协 副 主席 李 骏 虎 在 序 言中写道: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养育出数 不 胜 数 的 文 学人才,也是一种常态 的 存 在 。 从 耄 耋 老 人 到“80后”新秀,文脉传承完整而结构合理,既有本乡本土的作者,也有在外工作的游子,但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来写,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大多是接地气、有生活的珍贵文字。

该书总编、稷山县作协主席郑天虎说,该书的出版发行,对爱好文学创作的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励,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作协队伍中来,使新世纪稷山文学天幕的群星更加璀璨。

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出版发行

涑水横桥,由于其所在地今永济市卿头镇的历史隶属关系,曾先后被古虞乡、猗氏、临晋三县分别命名为“八景”之一。一条小河流上的普通桥梁,在不同时期被三个县列入“八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是极为罕见的。

据清光绪十二年 (1883)《虞乡县志》,千百年来、久负盛名的“虞乡八景”为:灵峰皓月、王官瀑布、伍湖渔舟、涑水横桥、百梯红叶、方山积雪、五老夕晖、石钟晓鸣。

涑水横桥,是指原虞乡县东北约 50 里的卿头镇,古名横桥镇。涑水河进入运城盆地自东向西流,桥都是南北桥,到卿头后折向南,到曾家营村拐西经永济开张镇石桥村,从开张村、郭家庄流入伍姓湖。

历史上,虞乡先后更名数十次之多。唐尧时称畿内 (都城所在地);虞舜时称冀州,商周称虞;春秋时属魏,称解梁;秦称河东县,汉称解县;到北魏始光三年 (426) 改安定县,太和十一年 (487) 改南解县,虞乡始称绥化县。北周保定元年(561)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613)徙废。故治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唐武德元年(618)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开元九年(721)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元至元三年(1266),因地震虞乡城被夷为平地,并入临晋县长达 464年。清雍正八年(1730)复置,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1947 年 4 月解放,民国三十六年 (1947) 9 月卿头划归解县,1954 年同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 年并入运城县,今属永济市。

﹃虞乡八景﹄之一

涑水横桥浅说

作为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虞乡以其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厚、风土人情淳朴和物产丰硕充盈而称著于世,如闻名中外的五老峰、伍姓湖、王官瀑布、“中国古橡树”等风景名胜和司空图、柳宗元、阎敬铭等历史文化名人,给这片热土增添了亮丽色彩。

位于涑水河之滨的卿头镇,地处中条山北麓,涑水盆地,濒临千年运城盐池。

卿头因镇之西头地势低洼,最早名称“坑头”,后因“坑”字不佳,盛唐时更名为卿头,并在此设镇。宋、元、明时称为横桥镇,清时恢复“卿头”之称。在镇东门竖立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临晋县县令题写的“横桥古镇”四个苍劲大字,并用青石镌刻,镶嵌在雄伟高大的门额上,可惜在 1956 年被拆除。

横桥镇在元至元三年(1266)以前曾分别归虞乡、猗氏县管辖,1266 年—1730 年归临晋县管辖。清 雍 正 八 年(1730)复 归 虞 乡 。民 国 三 十 六 年

(1947)9 月卿头划归解县,1950 年 4 月卿头村划归虞乡县。1954 年,解县与虞乡县合并,称解虞县。1958 年 11 月,解虞县、永济县并入运城县。1961年,永济县与运城县分设,卿头划归永济。

古时涑水河从镇东门外流过,河上有桥。据《卿头村志》载,该桥创建于五代(907—979)年间。桥面由若干条石横砌,桥下有明洪武二年(1369)石刻碑记。石桥桥面条石侧面阴刻“明洪武十六年

(1383)□□临晋县重修”“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题记。桥东西走向,三孔,全长 7.85 米,宽3.52 米,中孔宽 2.23 米,次孔宽 1.62 米。条石铺砌桥面,金刚墙由条石、石碌碡垒砌。

此桥是该村及临河两岸村民通往蒲州府、虞乡、解县(解州)、安邑、猗氏、临晋等县的必经之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周边茶楼酒肆,商贸繁华。时人记曰:“桃花奔流,玉栏尽锁,遥望行人往来如踏鳌背……”明李章有《咏涑水潆回》、清王恭先有《涑水横桥》等诗,王恭先的《涑水横桥》云:

“三月桃花涑水平,绿杨堤外一桥横;玉栏尽锁鼋鳖睡,金镜夜开蟾兔明。不见车书通万里,也看来往老书生;如今莫问题诗手,石柱年来半已倾。”

上至五代十国、下到元明清千余年间,一直被誉为虞乡、猗氏、临晋县“八景”之一的涑水横桥即指此桥。

后因涑水改道,桥亦倾圮,“八景”成为传说。1985 年 10 月 1 日,涑水横桥被永济县(1994

年 1 月永济撤县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涑水河是怎样改道的呢?水是万物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某

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光辉历史。我们的祖先择水而居,与水为邻,在春雨和甘霖里笑颜,在泥泞和洪流中拼搏。从古至今,概莫例外。

位处黄土高原、临涑水河而居的卿头镇,情况如何呢?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陈村峪,长 200.5 公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其流域面积 5548 多平方公里,范围包括运城市的绛县、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的绝大部分和平陆、万荣的一部分。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孕育了中华早期文明。尧、舜、禹、嫘祖、张仪、关羽、李冰、王维、张说、杨玉环、“裴氏家族”、司马光、关汉卿等历史名人,就由她的乳汁哺育而成。涑水河属间歇性季节河流,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1956年—2000 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47.6 毫米,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 65%以上,非汛期河道成为排污河道。其河床上宽下窄,上陡下缓,洪水集中,是季节性水文特征明显的河流,挟沙量大,有史以来的防洪任务均较大。如清光绪《解州志》载,“惟是安邑以上,河宽水深,一入猗氏,河身窄浅”。在蒲州境内,“始自猗氏,历临晋、永济至河地一百里,长一万八千丈”。“涑水中尾亦多窄”(文中,安邑、猗氏、临晋均为古县名——笔者注)。

毗邻盐池的涑水河,由于在运城盆地低洼闭流,汛期暴雨造成局部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历史上对盐池威胁很大。史载:运城自 1798 年到 1989 年191 年间,共发生洪灾 41 次,平均 4.6 年一次。最严重的洪灾发生于 1958 年 7月 16日,涑水河洪峰达

每秒 6554 立方米,淹没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 5 县(市、区)225 个村庄,倒塌房屋 23000 余间,死亡 530 人。洪水冲入盐池造成巨大损失,6.6 万吨食盐、22 万担芒硝产品从盐池冲出,下游地区的盐湖、永济有 12.5万亩良田成为盐碱下湿地。

有鉴于此,历代盐运主管部门,千百年来无数次对其进行人工改道,其中动用数万民夫进行较大改道就有三次。清光绪《猗氏县志》载:“……折而南经祁村及临晋之南村、卿头等村,合姚暹渠入伍姓湖。虽世代莫考,然故老相传犹能道其疏鉴之概 焉 。此 涑 水 初 改 之 道 也 。至 明 弘 治 十 六 年(1503),巡盐曾大有复虑害盐,疏请西浚新道八十里,自崔家湾引而西,经祁任、智光等村,历临晋境,至蒲州孟明桥入河,是为涑水新道。”涑水河河道一次次偏北、偏西改道,确保了盐池安全。

涑水河含沙量较大,临河而居的卿头镇两岸为了防洪,人们不断加固河堤、修筑堤坝,导致河床愈修愈高,成为“地上河”,再加上保护盐池的人为因素,涑水河改道在所难免。但究竟何时改道,经向周边村庄耄耋老者再三了解,并查阅大量资料,均无明确答案。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

其一,根据上述明弘治年间,巡盐曾大有组织人力对河道进行整治,其新开河道绕过卿头,从村北的猗氏县境内约 15 里流向伍姓湖,原河道废弃已 515年。

其二,根据石桥桥面条石侧面阴刻“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题记推算,310 年前的涑水河还在卿头镇流淌,其河道废弃约在二三百年间。

涑水西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怎样,涑水河改道、古河道废弃、“虞乡八

景”之一消失,是不争的事实。

涑水横桥历史悠久,建筑形制保存完整,是涑水河古河道上难得的平桥。尤其是石桥下堆置石碌碡、石条,上置石条横跨金刚墙以作桥面,金刚墙两侧施有铁裆固定桥面石,使桥面与金刚墙合为一体,整体结构简单实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石材受力以及河流流水作用力的认识。

该桥位于卿头村涑水河段上,历经明清两代重修,对于研究卿头村镇历史、道路交通以及涑水河古河道水文地理情况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石桥不仅是当地村民心中的“根”,更是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卿头村独有的“个性地标”。

随着河道废弃、“八景”消失,那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涑水,茶楼酒肆、热闹繁华的场景以及人们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盛况,一去而不复还。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该桥桥面条石风化破损、断裂塌落,明清两代题记风化剥蚀严重,西边金刚墙石碌碡丢失,金刚墙两端铁裆丢失,望柱栏板不存,桥面、桥底垃圾堆积、覆土掩埋等。村民对此呼声强烈。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专门批示当地文物部门,要求对横桥以保护为主,加强管理,突出其历史文化价值,让历史文物“说话”,成为当地回顾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乡村文化集中展演的平台。

为此,在上级文物部门支持下,永济市文物局委托运城市文物技术服务中心对涑水横桥进行详细勘察测绘,完成其性质特征、保存现状、残损现状及成因评定分析,以此为依据制订修缮设计方案。通过考古勘探手段,确认该段河床宽度仅为12米。

经过几个月修建,涑水横桥基本恢复原貌:东西走向,三孔,全长 7.85 米,宽 3.52 米,中孔宽 2.23米,次孔宽 1.62 米。条石铺砌桥面,三道掏当桥面均由 8 条宽窄不等花岗岩条石横置于金刚墙上。桥面下由料石、石碌碡垒砌金刚墙,金刚墙高约2.7 米,厚约 0.6 米。两边金刚墙为三层石碌碡垒砌,其上端平置有一层料石上承桥面。分水金刚墙则为两层石碌碡垒砌后,其上置三层料石上承桥面。金刚墙凤凰台上均凿有卯口,以设实心铁裆固定桥面石。同时划定保护范围,竖立保护标志、警示牌、简介牌等,设立了围护栏杆,责成专人负责。

我们相信,传统文物建筑遗存,是加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古老村落文化理解的具象表达,是乡民自觉或无意识寻找的一种价值归属与心理认同。保护好的文物遗存,可以成为当地群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对人们价值观念与社会互动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本村落特有的

“故事”文化元素特征。上图为修葺后的涑水横桥

教师节感赋

杏坛花放飘书香,千紫万红竞向阳。

甘做人梯磨铁肩,乐当路石砺风霜。

常思报国轻名利,沥血传薪重栋梁。

烛焰蚕丝犹未已,愿献余热铸辉煌。

姚奠中

国学大师气如山,壮志豪情寄云天。

窗外冰雪封大地,梦中红日照山川。

古今圣贤慕庄荀,九州风范就屈迁。

专著颇丰桃李艳,书画篆刻播宇寰。

于作人

于先生是我 1956 年就读康中时的外

语老师,北京人,军事院校毕业,曾先后在

几个机场任俄语翻译,后转业到运工作,尔

后调京仍执教到离休。

执教康中正华年,英姿尽现口碑间。

学子常念恩师梦,风采着意京华园。

绛帐传授千秋铭,桃李逢时万树绽。

悠悠意蕴情无价,路遥心倾思绵绵。

张保安

桃艳李芳满园春,冰清玉洁老蚕心。

数学海洋泛舟渡,楚河汉界率军拼。

天地远兮世纷繁,甲子折进情醇真。

问师健康长寿诀,胸阔虚静多养神。

王俊堂

数学名师业精专,桃艳李芳敬师贤。

心关学子情殷切,力倾绛帐老弥坚。

学海寻幽夕阳好,科技探奥秋月圆。

专论等身竹为友,晚晴延年乐悠然。

周庆义

杏苑笔坛永世功,春风未改老仙翁。才华四溢多新意,铁笔千钧有古风。墨染鹤鸣书裴柳,朱图花绽颂河东。风雨沧桑志不渝,德高世范英俊名。

读《柏林与柳林》

近读于作人老师由京所寄新著,收获多多;又适值先生九轶华诞,特以诗为贺。

“双林”挺秀霞满天,诗文并茂抒华年。昨日绵绵思往事,今朝脉脉成佳篇。峦峰壑谷藏胸壁,吐纳意导过眼端。青春丹心图报国,白发豪情乐超然。

教师节抒怀□马文海

晓月启智耀轮台,慈恩化雨润泽开。传经授道寒暑远,鬓霜烛火磊栋材。蜡炬燃成金色梦,桃李无言颐四海。粉笔一柱擎天地,豪歌慷慨广襟怀。

教师颂组诗□胡学剑

文 化 2018年9月 11日 星期二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黄冠轶

⬆9 月 8 日,来自太原师范学院的 160 余名大学生在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体验非遗项目桃木雕刻工艺。

图为芮城永乐桃木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艳军在向大学生讲解桃木剑的制作工艺。

特约摄影 肖永杰 摄

⬆9 月 8 日晚,来自闻喜县 13 个乡(镇)的 200 多位农民朋友在县人民广场表演广场舞。

自闻喜县文化局在全县农村倡导开展“跳起广

场舞、快乐强体魄”活动以来,当地广场舞、戏曲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了当地群文艺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约摄影 温徐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