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廣播產業結構概論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696/266-03.pdf分析如下。二、市場結構鈍化、聽眾結構老化...

12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 102 383 96 . 8 . 2 / 陳東園 一、前言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07.5.23)最新公布的統計資 料顯示,目前台、澎、金、馬地區合法申請立案的廣播電台共計207家,這項 紀錄是自1993年台灣媒體市場開放經營以來,另一項經濟成就創新的產業奇 蹟。如果再加上勢力龐大的地下電台在內,在台灣36,000平方公里土地的天空 上,共飛舞著約320家各式各樣廣播電台的電波,業者想要贏得一席之地,在 經營策略上所顯示出的特質只能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至於整個廣播 產業的結構則呈現出:(一) 市場結構鈍化、聽眾結構老化;(二) 廣電基本法再 修、廣播政策待變;(三) 市場主力依舊、音樂節目持續走紅;(四) 尊重多元弱 勢、分眾市場待展。本文擬就上述之議題綜合各方專家學者之論述予以闡釋 分析如下。 二、市場結構鈍化、聽眾結構老化 台灣廣播產業自1993 年公部門重新開放電波頻率後,在陸續加入市場 的新電台數量大幅成長的同時,電台聽眾的結構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觀察的變 化。根據廣電基金2003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廣播聽眾占總人口 的四成五八,不過連續3年的調查數據也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聽眾比例有逐 年下降的趨勢,40歲以上中年層聽眾的比例,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整體而言,近5 年來台灣的電台數量多維持在原有規模中,因此廣播產 業的市場結構維持穩定狀態。在此同時,電台在聽眾市場的開發成果上,則 呈現出停滯不振的現象,因而影響了廣播廣告市場的規模。根據潤利公司 台灣廣播產業結構概論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Ja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02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 陳東園

一、前言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07.5.23)最新公布的統計資

料顯示,目前台、澎、金、馬地區合法申請立案的廣播電台共計207家,這項

紀錄是自1993年台灣媒體市場開放經營以來,另一項經濟成就創新的產業奇

蹟。如果再加上勢力龐大的地下電台在內,在台灣36,000平方公里土地的天空

上,共飛舞著約320家各式各樣廣播電台的電波,業者想要贏得一席之地,在

經營策略上所顯示出的特質只能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至於整個廣播

產業的結構則呈現出:(一)市場結構鈍化、聽眾結構老化;(二)廣電基本法再

修、廣播政策待變;(三)市場主力依舊、音樂節目持續走紅;(四)尊重多元弱

勢、分眾市場待展。本文擬就上述之議題綜合各方專家學者之論述予以闡釋

分析如下。

二、市場結構鈍化、聽眾結構老化

台灣廣播產業自1993年公部門重新開放電波頻率後,在陸續加入市場

的新電台數量大幅成長的同時,電台聽眾的結構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觀察的變

化。根據廣電基金2003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廣播聽眾占總人口

的四成五八,不過連續3年的調查數據也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聽眾比例有逐

年下降的趨勢,40歲以上中年層聽眾的比例,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整體而言,近5年來台灣的電台數量多維持在原有規模中,因此廣播產

業的市場結構維持穩定狀態。在此同時,電台在聽眾市場的開發成果上,則

呈現出停滯不振的現象,因而影響了廣播廣告市場的規模。根據潤利公司

台灣廣播產業結構概論

103

2004年8月份的分析,台灣地區電台單月廣告金額為277,249,000元,只占五大

媒體有效廣告量總金額的5.26%。

三、廣電基本法再修、廣播政策待變

1993年公部門重新開放電波頻率迄今,公部門的廣播政策一直都沒有

太大的改變。直到2003年,所謂「廣電基本法」的廣電三法進行修改案後,

2004年,林佳龍甫就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時,才積極主導針對廣播產業接連提

出幾項重大政策,這些政策包括廣播頻譜重組、公共廣播集團統整、廣播頻

率再開放等。此外,雖然廣電三法也做了部分的修訂,但面對一波波傳播新

科技的推出及快速轉變的市場結構,顯然這攸關國家廣播事業的根本大法仍

有再增修訂的需求。

早期廣電三法修正旨在禁止黨、政、軍介入媒體經營,因此雖然在廣播

產業領域造成若干電台股權轉移的現象,但對整體產業環境的影響不大。惟

自新聞局在政策中,將改變廣播產業環境實施規劃納入後,廣播頻譜重組的

政策遂正式登場;將FMl04至108兆赫頻段規劃為大功率電台運作的頻段,於

是有原在此一區塊頻段的13個既有電台需要配合政策進行移頻作業,目標是

移至FM92至104兆赫中功率區塊頻段位置。其中公共廣播集團將涵括由警廣

轉型的服務網;由教育電台轉型的文教網;由漢聲電台轉型的族群網;由警

廣、台北廣播電台、高雄廣播電台轉型而來的地方網等四大廣播網。在四大

廣播網中,除了地方網為中功率之外,其餘3個廣播網皆為大功率。預估屆

時可釋出將近1/3以上的公營電台頻率,開放給中功率電台轉型及更有效率使

用,讓小功率電台升級,並將地下電台納入法律管理的機制下。

在廣播頻率再開放的領域計畫中,FM88至92兆赫頻段預計放置25家小功

率電台,FM92至104兆赫頻段為中功率電台頻段,預計開放49家電台申請籌

設。未來將把廣播電台數量控制在200家以內,並將建立「退場」機制,淘汰

表現不佳的業者,讓新業者有機會可以服務聽眾。可以預期行政院新聞局的

這些政策,不只方便管理,而且將更便於聽眾收聽。不過要強調的是,未來

的廣播產業經營發展,仍應以「市場導向」為主,除了去除傳統公部門干預

經營的規制外,應該儘速建構聽眾評鑑節目品質的媒體素養,讓市場機制能

有效運作發揮效益。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04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四、市場主力依舊、音樂節目持續走紅

當前台灣廣播產業的經營業者多已能採行「市場導向」作為經營目標,

追求收聽率極大化的績效。目前收聽率調查機構只有外來的AC Nielsen,至於

一度致力於廣播收聽率調查的廣電基金,則在2002年頗受期待的本土調查機

構—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成立之後,不再從事收聽率調查。可惜的是,因

為業務考量,目前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主力放在電視收視率調查,尚未針對

廣播產業進行收聽率調查。

近3年來,台灣地區廣播電台的領先群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

2004年發生一項頗具參考意義的變化,根據AC Nielsen2004年第3季收聽率調

查,中廣音樂網以10.25%的成績打敗飛碟聯播網的9.9%,勇奪聯播網的冠軍

寶座。這是4年來廣播收聽率龍頭首次易主,改寫多年以來飛碟穩居冠軍的紀

錄。中廣音樂網4年前收聽率只有4.6%,經過多年努力達到10.25%。儘管飛

碟聯播網在第4季重奪寶座,但是這項變化所反映的意義仍值得重視,亦即聽

眾對於音樂性節目的需求增加,因此綜合性電台受到影響。

根據AC Nielsen調查數據,2003年與2004年的收聽率均反映出音樂節目漸

受青睞的趨勢。除了前述2004年第3季聯播網的冠軍寶座易位之外,以音樂性

節目為主的電台收聽率在這兩年一度持續上升,除了中廣音樂網與Hit FM聯

播網之外,還有以南部為主要涵蓋範圍的蘋果線上聯播網,也在2004年第2季

的調查中擠進前6名。

根據2004年AC Nielsen第2季的調查統計顯示,全區收聽率前5名為飛碟聯

播網、中廣音樂網、Kiss聯播網、中廣流行網、Hit FM聯播網。三大都會區

中,大台北地區前5名為飛碟電台、News98、Hit FM、中廣音樂網、ICRT;

大台中地區前5名為Hit FM聯播網的中台灣廣播、大千電台、全國廣播、飛碟

聯播網的真善美電台、台中電台;大高雄地區前5名則為Kiss聯播網、港都電

台、飛碟聯播網的南台灣之聲、中廣音樂網、中廣流行網。

至於2003年第2季,全區收聽率前5名為飛碟聯播網、中廣音樂網、Kiss聯

播網、中廣流行網、Hit FM聯播網。三大都會區,大台北地區前5名為飛碟電

台、News 98、Hit FM、中廣音樂網、台北之音;大台中地區前5名為台中廣

播、大千電台、Hit FM聯播網的中台灣廣播、中廣流行網、中廣音樂網;大

高雄地區前5名則為Kiss聯播網、港都電台、台南知音、中廣流行網、中廣音

樂網。

105

整體而言,台灣廣播產業中的領先群應該未呈現出過於激烈地市場改

變,特別是在全區域的市場表現上更是如此,呈現穩定、微調起伏的占有領

先地位。至於在各都會區中,雖然若干排名略有變動,但是大致仍呈現相互

拉鋸的競爭局面。由於競爭激烈,最能適時改版及貼近聽眾需求的電台,最

後始能逐漸在收聽率上獲得聽眾的肯定,贏得脫穎而出的業績。

五、尊重多元弱勢、分眾市場待展

審視當前台灣廣播產業的經營環境,主要仍維持廣播頻率資源開放以來

的高度競爭形勢。由於商業電台均已採市場導向,因此只注重大眾化、一般

化的聽眾需求,未能真正重視分眾的需求,更遑論弱勢族群。根據兒童福利

聯盟基金會2004年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出,台灣地區兒童廣播節目竟然連總節

目時數的1%都不到。

其實兒童等收聽族群未必是真正不利業務績效的弱勢族群,端看能否積

極開發、長久經營。展望未來的發展,除了公部門可以進一步推動專屬於兒

童的公共廣播網之外,應該積極以政策輔導廣播業者,走向可以永續經營分

眾服務的領域,而廣播業者更應參考先進國家作法,善用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 and positioning)策略,鎖定目標市場聽眾設計節目內容,如此將能

為台灣廣播產業邁向更多元精采成熟的發展奠下基礎。

六、各類型電台的結構分析

(一)調幅廣播電台

FM指一般的調頻廣播(76~108MHz,在台灣為87.5~108MHz、日本為

76~90MHz),FM也是一種調制方式,即使在短波範圍27~30KHz(業餘電

台、太空、人造衛星通訊G波段)間,也有採用調頻(FM)的方式。

根據「無線廣播電視電台設置使用管理辦法」,我國調頻廣播電台分為

大功率、中功率、小功率等3類:

小功率電台 中功率電台 大功率電台

輸出功率 750瓦以下 3,000瓦以下 30,000瓦以下

電波覆蓋範圍 10—15公里 20公里 60公里

資本額 1千萬元—1.5千萬元 5千萬元 5千萬元

資料來源:本文製表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06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自1959年至1993年止,因政府政策因素末能開放電波頻道,供各類電台

的申請設立經營之用,除了漢聲、警察、復興、教育、台北、高雄等調頻軍

公營大功率廣播電台之外,僅有的大功率民營廣播電台,一是「中國廣播公

司」所經營的4個調頻網,另一則是以財團法人名義經營的「台北國際社區廣

播電台(ICRT)」該台早期是接收美軍電台設備繼續播音業務,之後並增設

調頻網。

1993年1月,新聞局與交通部共同宣布開放28個調頻中功率頻道,供民

間設立電台之用,之後共分10個梯次共151家新電台獲准申設經營。同一廣播

區內,小功率電台間頻道間隔為400千赫、中功率電台間頻道間隔約為600千

赫、大功率電台間頻道間隔約為800千赫。如以台北廣播區為例,平均以

600千赫為間隔,則可設置的電台數最多為33個,但由於必須同時滿足相鄰的

基隆及桃、竹廣播區使用頻率需求,所以台北地區可指配使用的調頻電台數

約20餘個。

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民營電台紛紛改為以調頻廣播為主體,民營大功率

電台乃商業營利事業或財團法人性質,對電台節目內容之選擇規劃完全依其

可於市場生存之利基為考量,符合自由競爭開放市場之合理運作模式,廣電

人才需求大增,廣告業務量也大有拓展。因此,有些業者開始去開發一些不

同於以往的聽眾市場,如強調地方性的特色。

自行政院宣布終止無線調頻廣播「遏制匪播」任務後,配合「無線廣播

頻譜重整計畫」,將原指配的調頻廣播頻率收回或調整他用,所有依該任務

獲配頻率之公、民營電台一體適用,同時在兼顧所有公、民營電台的員工權

益下執行本案。

根據前述政策,政府在1983年及1987年衡量當時社會情勢,依「遏制匪

播」任務,以核配或調整方式,將部分電波頻道交予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寶島網及音樂網、警察廣播電台調頻地區治安交通網、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

台(ICRT)、復興廣播電台、台北廣播電台及高雄廣播電台等相關公、民營

廣播電台使用。

隨著政府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兩岸冷戰情勢趨緩的改變、

傳播科技的發展進步,社會各界要求政府去除頻道壟斷的形式,重整開放無

線廣播頻譜,開放調頻廣播頻率申設,以建立新時代廣播秩序的籲求日漸壯

大。於是新聞局在維護落實廣播電視法「電波頻率之分配,力求普遍均衡」

107

的施政目標下,遂邀集交通部郵電司、交通部電信總局積極檢討現今廣播調

頻頻率分配情形,研商提出「無線調頻廣播頻譜重整計畫」。

報禁解除後,政府亦隨之逐步開放調幅、調頻廣播頻道,於是中、小功

率地區性的廣播電台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為因應未來電子媒體競爭激烈

的趨勢,勢必需要全盤研究與規劃調頻電台的未來發展方向,繼續研發數位

廣播(DAB),培育全方位的廣播人才。發揮網路廣播應有之特性與功能,

跨越傳統電台頻道範圍限制,藉電腦網路線上即時收聽,服務更遠、更多的

群眾。加強社區服務與聯繫,使電台成為社區居民共享的頻道資源。

(二)調幅廣播發展概況

調幅廣播(AM)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很快地便發展成為一種重要

的資訊媒體而受到各國的重視。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成為各國軍

事行動中一項新式「武器」,事實上它也在戰場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1951年代是台灣民營電台的發展時期,當時台灣公部門為抵制來自對岸

的廣播統戰與恫嚇,每天以中央廣播電台對大陸播音6小時,實施「全國聯

播」並逐步開放全省各縣市的廣播頻道,讓民營電台申請與設立,以共同肩

負「抵制匪播」與政令宣導的任務。

過去國內廣播電台由於長期處於管制保護及肩負政令宣導的責任,所以

較無市場競爭力,面對自1993年公部門開放民營電台申請後,新興電台執行

較現代的競爭策略,外加名人名嘴加入主持節目的走向,以及時下流行的點

歌音樂節目等,調幅廣播電台所受的影響尤其明顯。

自法令規範變動開放頻道申設後,台灣廣播生態產生一連串的變化,包

括民營電台成為廣播主流、促使廣播媒介地方性的再造、企業化經營管理、

現場節目增加、Call in節目盛行等。

1993年重新開放廣播頻率前,台灣調幅廣播機數量為293部,發射機設置

相隔已達國際工程標準限制,所以自新聞局開放10梯次廣播頻率以來,只核

配出少數的調幅廣播電台,另一個原因在於調幅播音的音質不佳,業者因此

不感興趣所致。

調幅廣播的信號容易受到如地形、建物、自然因素等干擾源的干擾外,

其幅度會隨音頻信號的強弱產生變化。音色方面,調幅廣播使用的無線電頻

段比較窄,所以聽起來高音不豐富,音色也不太好,而隨音頻信號大小變化

的調頻廣播,它的頻帶較調幅廣播寬,所以再現聲音高頻的逼真與豐富性,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08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此外,調頻廣播的雜音也比調幅廣播小。所以目前的調幅頻道,在末進行數

位化前,僅能作為社區電台、短期與長期的受限服務。

對廣播電台來說,最主要的產品便是節目,收入來源為廣告,所以當電

台重新整頓後,相關單位應該要嚴格控管節目內容,要求自製節目,並且鼓

勵電台多與當地資源結合製作節目,增加節目的多樣性與貼近性。

此外,數位科技也為調幅廣播電台帶來新的氣象,由於調幅廣播的音

效品質一直不佳,因此,數位化語音廣播應是未來電子傳播媒體的趨勢,另

外,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通過的調幅廣播工程IBOC(In-Band-On-Channel)

可讓調幅廣播更有效率。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於

2002年10月宣布採用IBOC(In-Band-On-Channel)作為數位音訊廣播的標

準。IBOC系統與現有AM或FM廣播系統相容,即將現有AM或FM頻段內數位

化,IBOC AM頻寬為20KHz,IBOC FM頻寬則為40OKHz,為現行類比廣播的

2倍。由於TR此系統容許數位與類比訊號在同一個頻道上傳送,可以讓聲音的

品質更好,使用IBOC系統在AM調幅頻道上所廣播的音效,將與目前在FM調

幅頻道上的音質類似。

廣播業界對廣播傳送數位化所進行的研發已有20年的時間,數位廣播(

DAB)試驗性的推動也很久,IBOC使用頻率相當有效率,使用IBOC數位廣

播則無須在現有已分配的頻譜上增加任何新需求。另外,RDM是指數字式掃

頻信號發生器,適用於調校調幅、調頻及電視扮音接受機,掃頻範圍覆蓋中

頻、長波、中波、短波及調頻超短波,以上介紹的都是改善未來調幅廣播的

工程技術,茲將其優點分析如下:

1.不必重新申請新的頻道

與現有廣播系統相容,故不必指配新的頻段。此外,可同時廣播原來類

比訊號,使類比到數位的過渡更平順。

2.利於行動接收

IBOC系統採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多

工技術,有利於行動接收。未來運用數位科技提升調幅頻段的效用,可以應

用在重大災害、天災、重大疫情等的救難防治工作上。

109

(三)網路廣播發展概況

1.網路廣播的定義與特性

網路廣播電台係透過網路的方式播放有聲節目內容,閱聽眾以網路族

群為主,具備非同步、互動性、可重複播放、有聲資料庫形式。網路電台與

傳統電台的不同在於媒體覆蓋率不同,它是以「全球」為範圍,可以隨時收

聽,可以自主選定行程收聽,可易地收聽。因此,未來的發展是閱聽人擁有

更大的自主操控權力,所以發展多語文國際性的頻道,轉型成具備影像功能

的網路電台,以提供大型有聲資料庫等都是可行之路。

自1993年開放頻道後,台灣廣播產業的生態環境呈現出市場活潑、內容

多元化的豐富結構,傳統廣播電台為順應世界E化趨勢,紛紛自1996年起成立

廣播網站,除了呈現廣播電台資訊與服務超文本內容外,有些電台更提供線

上即時和隨選收聽服務,試圖將廣播節目的觸角延伸至不同的使用族群,並

且維持、開發新的閱聽眾,分析當前台灣網路電台的經營模式主要可以分為

下列兩種型態:

⑴線上收聽電台

傳統電台的線上播音(Live),例如飛碟電台、KISS RADIO、中廣流行

網、愛樂電台等,實體電台在播放節目的同時,直接透過音效壓縮技術,將

聲音內容轉為數位檔案,運用網路傳送,或是將已播過的節目用同樣的技術

傳送至網路,供網友點選。

⑵網路播音電台

專為網路族而設計製作的廣播節目(Audio On-Demand),純由網際網路

傳送、播放,節目類型多元化,內容多采多姿,和傳統電台相比毫不遜色,

節目製作成本也不低於傳統電台,例如I-Channel、銀河網路電台、清華大學

(THBS)、中山大學西灣放送網(Sound Net)、成大網路電台(Hot Radio)

及台藝之聲網路電台等。

網路廣播利用網路超越空間、時間侷限的特性,將節目以數位化的形式

藉由網路播放,針對不同族群的目標聽眾,提供分眾化的節目,漸漸地產生

了有別於傳統廣播的收聽生態。網路電台的特性在於整合資訊訊號無遠弗屆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10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的傳輸,其中影音資料庫為其最大資產,可隨點隨聽、附加價值大、節目彈

性大、節目多元化,網路電台個人化的情況亦愈加普遍(常勤芬,2001),

茲分述其內容如下:

⑴超時空的傳輸

傳統廣播地域限制較強,網路廣播則依附於網際網路之下,故擁有網際

網路無國界、零時差的特性,屬全球性媒體,打破地域上的限制。

⑵資訊的整合性

網路廣播電台集結網路資訊、平面媒體、廣播聲訊等特色,獨立運作,

充分運用整合性媒體的特色。

⑶影音資料平台的服務

網友上網不僅可收聽網路廣播節目,每個節目每集都有其獨立頁面,只

要伺服主機容量足夠,節目聲音檔及節目頁面可以無限保存、無限開機,媒

體空間不受限制,豐富的圖文及影音資料,形成資源豐富的影音資料庫。

⑷即時收聽的便利

網路廣播透過全球網站連結,輕易突破時間及地域的限制,加上影音

資料庫的特質,網友上網可以隨選隨聽、重複收聽,更可選取收聽過去的節

目,和傳統廣播強烈的時效取向、線性收聽、稍縱即逝的特性有極大差異。

⑸經營附加價值大

網友上網之際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及附加價值。在以往網友上網只能擁有

平面圖文資訊,如今聲音壓縮技術進步,網友在網路廣播電台點選想聽的節

目之後,只要不將聲音傳輸檔的視窗關閉,就算離開電台頁面,網友仍然可

以邊上喜歡的網站,邊收聽點選的節目,此聲音檔不會占用太多的頻寬,對

上網的速度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邊上網邊收聽廣播,除了花費撥接費用

外並不須另外付費,網友何樂而不為。

⑹節目型態多元豐富

網路媒介立法管理的機制,一直是大眾討論的話題,由於當前網際網路

相關法制尚未完備,因此,公部門還未以相關完備的法律來監管它,這也使

得網路廣播較傳統廣播呈現出更大的言論尺度空間。

111

⑺聽眾自由選取節目

在一個網路電台網站中,只要其節目內容夠廣泛、夠多元,同一時間

裡,它可提供不同喜好的閱聽眾去選取他們自己所感興趣的節目。節目由網

友主動選取,而非被動強迫接受,因此各種節目可以並存,並不影響其他網

友收聽權益與喜好。

⑻低成本經營的媒體

網路廣播電台申設成本不若傳統廣播電台,只要透過網路架設個人網

站,通常是向ISP業者租用網站路徑空間、Domain Name註冊申請並具有

sever即可架設網路廣播電台。因此網路廣播電台不論在資金、設備上都不如

傳統廣播的成本高,加上利用電腦成音、轉檔、傳輸等技術簡化,製作成本

大幅降低。

⑼具個性化的特色

由於網路電台具備平價媒體的特質,如同在網際網路上架設個人網站一

般,利用軟體、麥克風及簡單的成音機器,每個人都可以建構自己的網路電

台,成為網路廣播主持人。

2.網路廣播未來的發展

網際網路促進全球性資訊與資源的共享,以往媒體是操縱在公部門、企

業與財團手中,大眾想要站上這樣的舞台,似乎難上加難;現今網路世界中

讓每個人都可擁有自己的舞台,卻也同時替業者贏得商機。當網路的使用率

如同有線電視普及率,網路將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與

傳統媒體相互抗衡,因此網路實踐率高時,網路所創造的私人舞台,遂成為

消費者的最愛。閱聽眾會以喜好創造自我為出發,而網路廣播所建構的龐大

資料庫,遂成為閱聽眾取得音樂與數位影音最佳的來源,我們可以說網路廣

播創造的是音樂與影音型態的易得性。再者,網路廣播為喜好各種音樂類型

的聽眾,提供了一個省錢又理想的選擇;讓專業的DJ、樂評家和樂章等一起

為廣大的聽眾服務。因此,網路廣播遂又稱為是一種新的替代性媒體,它將

人類自中世紀以來所建構的媒體文化,做了一次汰換式的替代。其次,網路

廣播販賣的不只是一個頻道,更是一個專業的音效資料庫平台,更重要的是

它提供了收聽者直接參與其中的機制。

補充教材 廣播節目概論112 383

空 大 學 訊 96 . 8 . 2

未來新一代的廣播將會成為跨媒體、跨行業經營的整合產業新形式,網

路廣播的出現和發展,一方面並不會取代傳統的實體廣播,但它更能為傳統

廣播提供展示能量的場域。「內容稱王(content is king)」將成為在網路時代

競爭的唯一法則,因此未來的廣播必須在節目製播上更加專業,節目類型及

內容更多元,並創造出與聽眾更為互動的情境,讓節目所提供的資訊具有更

實用的價值,如此才能提升傳統廣播經營的競爭力,創造出網路廣播和傳統

廣播雙贏共榮的新局面。

(四)數位廣播的發展概況

在傳播科技全面數位化的潮流興起之後,顯然「數位廣播」將成為一個

新興的主流傳播媒介,環顧傳播媒介在類比系統屹立領導近一個世紀的歷史

後,也終將步入數位化的洪流中。全球數位廣播、數位電視規格主要分為歐

規、美規、日規等,而大陸也正參考歐規制訂自己的規格。目前台灣公部門

已決定採用全球最多國家使用的DVB(數位視訊廣播系統)、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數位音訊廣播系統歐規系統,由於在IC半導體、電腦

等方面有厚實的基礎,台灣廠商目前已掌握DAB等模組技術,同時積極投入

數位電視、數位廣播所使用之關鍵IC開發,希望能夠大幅降低占模組最大成

本的IC價格。

數位廣播(DAB)電台是多重訊號傳輸者(multiplex provider),也是服

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透過數位廣播的平台(1.536MHz),將訊號進

行封包壓縮,使不同節目規劃於同一數位頻率播出。簡而言之,數位廣播電

台就如同「無線多頻道系統」、「無線寬頻網」,運用1.536MHz的頻寬播出

各種音訊、文字與多媒體影音節目內容,數位廣播可以提升聲音品質,更可

擴展收聽範圍。

數位廣播是繼調幅、調頻廣播之後的第3代廣播,是廣播領域中數位式的

革命,也是21世紀社會文化的再次演進。數位廣播具有可同時播送多個CD品

質的立體聲頻道節目,也可同時傳送數據資料頻道。

為因應廣播數位化之全球發展趨勢及國內廣播界、產業界之需求,交

通部電信總局自西元2000年3月1日核准試播,信號標準採已商業化之歐規

Eureka-147系統,公部門相關單位先期進行數位音訊廣播(DAB)試播實驗,

供台灣選定數位音訊廣播(DAB)標準之參考,並加速國內技術累積及市場

形成,使台灣廣播事業早日邁向數位化時代,以順應3C數位化科技整合潮

113

流,增進人民的福祉,預計10年內DAB收音機的市場普及率將可達25%。

若要收聽數位廣播DAB,使用者須有接收器才可收聽,而接收器不論

設於車上或家中,其價格目前大約15,000元左右,預期當價格再降低至5、

6,000元時,聽眾接受的程度將更普遍,因此就數位廣播的發展而言,DAB接

收器價格的普及化,必定與市場規模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其次,另一個問題就是節目內容,現在所有業者,絕大部分並沒有專門

為DAB製作的節目,除了中廣古典音樂網和流行音樂網等專門為DAB的節目

製作外,大部分試播的電台,都是用現行在FM所播的節目,串接於DAB上作

試驗性播出的型態。DAB的發展,雖能夠與各方面的數位傳輸與電腦界面作

結合,但最重要的還是廣播節目內容,這才是DAB最重要的特色和經營利基

所在。有好的廣播的內容,才能吸引到好的聽眾,廣告客戶也才願意投入。

由於FM廣播的市場已到達瓶頸,DAB必須要能夠克服前述的問題,才能突飛

猛進,邁向廣播更寬廣無限的新天地。

廣播數位化已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其成功關鍵在於週延的傳播政

策與管理法規、內容多元化及接收機普及化等,除了需要公部門積極推動之

外,民間才是最大的動力,台灣「數位廣播推動委員會」早於2003年12月成

立,它結合了國內家電業、資訊業、學術研究機構及公部門等各界的力量,

惟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匯聚各界的智慧與實力,積極落實推動台灣廣播數位

化的執行力量。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