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 9/22/2016  ·...

1
14 13 11年来,她为数千名患者送上临终关怀,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11年来,她为数千名患者送上临终关怀,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2016年9月 4日 前段时间,知名演员宋丹丹在其微博上发布了几张照片。照片中,宋丹丹和母亲面对面侧身躺 在两张床上,母女两人睡着却一直拉着手。宋丹丹配文,感动众多网友:“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 故唯有拉着手才睡得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 我呢……’”随后,宋丹丹再次发微博,宣布其母去世,“临终前我一直拉着她的手。” 在自己的微博里,宋丹丹还转发了一篇关于临终关怀的文章。宋丹丹说:“我们很庆幸在妈妈 临终时给了她最正确的关怀。” 生老病死,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人们希望能够在亲人们的陪 伴下,有尊严地、尽量减轻痛苦地离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而此前,“临终关怀”已经在西方经历 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当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正渐渐成为医疗、养老方面的民生新需 求。但是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在沈阳的发展,与其面临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华商晨报记者 王丽娜 华商晨报记者 蔡敏强 摄 宁养病房副主任王玉梅拉着一名癌症晚期患者的手进行安慰 王玉梅和一名患者交流 几十把用过的手杖、那些老花镜…… 在这里,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一段人生。 我们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生命,却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眼看着孩子呼吸减弱,我一直没有松开她的手” 46岁的王玉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病房副主任。 11年来,她陪伴着特殊的患者,用非药物治疗来缓解他们的痛苦和恐惧,使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而对于这份整日面对离别的工作,她的心中并没有害怕,只有不舍,因为她视患者为家人。 2005年,王玉梅遇到了让她最为刻骨铭心的病人——一对患了骨肉瘤的小兄妹。 两个孩子大大的眼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没有了半边 手臂,一个没有了一条腿。 至今还记得那个温暖的下午,她握着小女孩的小手,抚摸着她的脸颊,抱着孩子轻轻的一吻,只为 让宝贝静静地感受着这世界最后一次的美好。 阳光照进病房,看着孩子微笑着慢慢闭上了眼睛,呼吸也慢慢减弱,她哭了,任泪水从眼角流下, 却一直没有松开孩子的手。 那是惟一的一次,在之后的11年中,她再也没有接过儿童患者。 “我真的受不了,看着那么小的生命在我身边离开,我真的无法承受。”王玉梅说,孩子的父母当 时因为害怕看到孩子离开而选择站在病房门外,其实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父亲去世时我曾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都后悔” 8月25日,见到王玉梅时,她正在办公室和护士长交流工作。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配上宁养病房独有的舒缓室,让这个病房显得更像是一间可以放松心灵的教 室。 在宁养病房内,一位大爷安静地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到王玉梅,他立刻起身,在护工的搀扶下握 住了王玉梅的手。 “今天咋样?高兴不?”王玉梅左手握着大爷的手,右手拖着老人的脸颊,仿佛是父女般亲密。 “好,我看见你就全好了。”大爷说,他特别感谢王玉梅的照顾,每天都会来看看他,帮他按摩、 陪他聊天。 走出病房,王玉梅没有急着走进下一间病房,而是走回了办公室。 “我可喜欢那个老爷子了,每次看到他都会让我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自己的坚持。”王玉梅说话 时,眼眶红了。 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她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从前。如果那个时候她懂得了宁养,在父亲去世时, 就不会只剩下彷徨、无助、抓狂。 自从那次开始,王玉梅从医院的感染科离开,去国外学习了4个月的宁养。 “从感染科到宁养,是因为父亲去世时我的手足无措。”王玉梅说,她现在想起来都会后悔,后悔 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时间没有尊重老人的意愿。 “给数千人送临终关怀,有人笑着慢慢闭上眼睛” 11年来,王玉梅已经先后为数千人送过临终关怀,每次握着“家人”的手离开时,她已经不会像第 一次那样流泪,更多的是祝福。 采访当天,王玉梅看到微博上宋丹丹老师握着母亲的手送别母亲,她也曾无数次想象这样握着自己 父亲的手送他离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 9/22/2016  · 在宁养病房内,一位大爷安静地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到王玉梅,他立刻起身,在护工的搀扶下握

1413

11年来,她为数千名患者送上临终关怀,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11年来,她为数千名患者送上临终关怀,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2016年9月4日

前段时间,知名演员宋丹丹在其微博上发布了几张照片。照片中,宋丹丹和母亲面对面侧身躺

在两张床上,母女两人睡着却一直拉着手。宋丹丹配文,感动众多网友:“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

故唯有拉着手才睡得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

我呢……’”随后,宋丹丹再次发微博,宣布其母去世,“临终前我一直拉着她的手。”

在自己的微博里,宋丹丹还转发了一篇关于临终关怀的文章。宋丹丹说:“我们很庆幸在妈妈

临终时给了她最正确的关怀。”

生老病死,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人们希望能够在亲人们的陪

伴下,有尊严地、尽量减轻痛苦地离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而此前,“临终关怀”已经在西方经历

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当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正渐渐成为医疗、养老方面的民生新需

求。但是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在沈阳的发展,与其面临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华商晨报记者 王丽娜

华商晨报记者 蔡敏强 摄

宁养病房副主任王玉梅拉着一名癌症晚期患者的手进行安慰王玉梅和一名患者交流

几十把用过的手杖、那些老花镜……

在这里,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一段人生。

我们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生命,却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眼看着孩子呼吸减弱,我一直没有松开她的手”

46岁的王玉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病房副主任。

11年来,她陪伴着特殊的患者,用非药物治疗来缓解他们的痛苦和恐惧,使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而对于这份整日面对离别的工作,她的心中并没有害怕,只有不舍,因为她视患者为家人。

2005年,王玉梅遇到了让她最为刻骨铭心的病人——一对患了骨肉瘤的小兄妹。

两个孩子大大的眼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没有了半边

手臂,一个没有了一条腿。

至今还记得那个温暖的下午,她握着小女孩的小手,抚摸着她的脸颊,抱着孩子轻轻的一吻,只为

让宝贝静静地感受着这世界最后一次的美好。

阳光照进病房,看着孩子微笑着慢慢闭上了眼睛,呼吸也慢慢减弱,她哭了,任泪水从眼角流下,

却一直没有松开孩子的手。

那是惟一的一次,在之后的11年中,她再也没有接过儿童患者。

“我真的受不了,看着那么小的生命在我身边离开,我真的无法承受。”王玉梅说,孩子的父母当

时因为害怕看到孩子离开而选择站在病房门外,其实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父亲去世时我曾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都后悔”

8月25日,见到王玉梅时,她正在办公室和护士长交流工作。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配上宁养病房独有的舒缓室,让这个病房显得更像是一间可以放松心灵的教

室。

在宁养病房内,一位大爷安静地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到王玉梅,他立刻起身,在护工的搀扶下握

住了王玉梅的手。

“今天咋样?高兴不?”王玉梅左手握着大爷的手,右手拖着老人的脸颊,仿佛是父女般亲密。

“好,我看见你就全好了。”大爷说,他特别感谢王玉梅的照顾,每天都会来看看他,帮他按摩、

陪他聊天。

走出病房,王玉梅没有急着走进下一间病房,而是走回了办公室。

“我可喜欢那个老爷子了,每次看到他都会让我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自己的坚持。”王玉梅说话

时,眼眶红了。

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她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从前。如果那个时候她懂得了宁养,在父亲去世时,

就不会只剩下彷徨、无助、抓狂。

自从那次开始,王玉梅从医院的感染科离开,去国外学习了4个月的宁养。

“从感染科到宁养,是因为父亲去世时我的手足无措。”王玉梅说,她现在想起来都会后悔,后悔

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时间没有尊重老人的意愿。

“给数千人送临终关怀,有人笑着慢慢闭上眼睛”

11年来,王玉梅已经先后为数千人送过临终关怀,每次握着“家人”的手离开时,她已经不会像第

一次那样流泪,更多的是祝福。

采访当天,王玉梅看到微博上宋丹丹老师握着母亲的手送别母亲,她也曾无数次想象这样握着自己

父亲的手送他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