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

20
149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范光中 許永河 摘 要 高齡化是21世紀全球人口的趨勢,人口結構高齡化現象將對人類的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產生重大衝擊。本文先從人口成長概況、人口年齡 組群結構變化、人口老化指數、扶養比、潛在支持比、父母贍養比以及 性別結構等七個人口指數討論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瞭解我國人口高 齡化所隱含的潛在社經問題。繼而以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變動的認知為 基礎,討論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社經挑戰。 在高齡化的趨勢下,需依據人口年齡結構建構彈性退休年齡體制方 可維持勞動市場平衡;奠基於高齡人口消費型態所發展出的新興財貨與 勞務市場則將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配合年金制度建立穩健的金融體 系可以透過穩定資產價格確保高齡者的生活所需;而退休金制度的改革 則可以維持健全的政府財政。提昇高齡者勞動參與率、促進技術升級則 將成為高齡化社會經濟成長的有效政策方向。提供高齡者所需的健康照 護則是未來政府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透過年金制度建構社會支持系統 則是政府目前需立即面對的衝擊及挑戰。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105(3)149-168關鍵詞:人口老化、社經問題、整合研究 〔綜論〕 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 通訊作者:許永河 通訊處:中華民國台南市大學路 1 號(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 電話:(886) 6-2757575 Ext. 50258 傳真:(886) 6-2766491 E-mail: [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49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范光中 許永河

    摘 要

    高齡化是21世紀全球人口的趨勢,人口結構高齡化現象將對人類的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產生重大衝擊。本文先從人口成長概況、人口年齡

    組群結構變化、人口老化指數、扶養比、潛在支持比、父母贍養比以及

    性別結構等七個人口指數討論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瞭解我國人口高

    齡化所隱含的潛在社經問題。繼而以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變動的認知為

    基礎,討論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社經挑戰。

    在高齡化的趨勢下,需依據人口年齡結構建構彈性退休年齡體制方

    可維持勞動市場平衡;奠基於高齡人口消費型態所發展出的新興財貨與

    勞務市場則將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配合年金制度建立穩健的金融體

    系可以透過穩定資產價格確保高齡者的生活所需;而退休金制度的改革

    則可以維持健全的政府財政。提昇高齡者勞動參與率、促進技術升級則

    將成為高齡化社會經濟成長的有效政策方向。提供高齡者所需的健康照

    護則是未來政府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透過年金制度建構社會支持系統

    則是政府目前需立即面對的衝擊及挑戰。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10;5(3):149-168)

    關鍵詞:人口老化、社經問題、整合研究

    〔綜論〕

    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 通訊作者:許永河 通訊處:中華民國台南市大學路 1 號(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 電話:(886) 6-2757575 Ext. 50258 傳真:(886) 6-2766491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50

    一、前言

    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的問題。自西方

    工業化國家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以來,

    近數十年此一趨勢蔓延至許多新興工業

    化國家。我國、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即於

    過去二十年間相繼步入高齡化國家的行

    列。預計在21世紀末期,許多現在處於

    低度開發的國家亦將邁入高齡化社會。

    高齡化是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下出現的

    無法逆轉趨勢,其過程正對全球人類的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產生重大衝擊。而

    高齡化的加速發展,更成為世界各國未

    來生活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挑戰。

    人口老化是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之

    死 亡 率 減 緩 以 及 預 期 餘 命 (life

    expectancy)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果。

    人口結構高齡化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將面

    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長壽是人類

    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但隨著壽命延

    長,人口老化的結果使退休人口增加,

    青壯勞動人口相對萎縮。這樣的發展衝

    擊現有社會安全體系及社會福利制度的

    安全性,進而衍生政治面及社會面的改

    革壓力。除此之外,高齡人口的增加對

    於健康照護系統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例如,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預期會使社

    會中行動不便人口及老年慢性病增加,

    此一發展使得全民健康保險和全民社會

    安全體系的健全性與持續性面臨更大的

    挑戰。

    另一方面,人口老化併同少子化的

    結果,使得家庭結構產生改變。教育程

    度的提高及都市化的結果,傳統社會的

    生活方式及價值體系不斷遭受挑戰。已

    婚的青壯年夫妻面臨工作競爭及撫育下

    一代的生活壓力下,很難同時照顧雙方

    的高齡父母。由此,三代同堂的現象將

    越來越少,這導致高齡者倚賴家庭成員

    照護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而高齡者需要

    社會體系或政府提供生活照護的需求將

    愈來愈大。此外,伴隨人口老化的青壯

    勞動人口相對縮減,將對未來的經濟成

    長產生不利的衝擊,進而衍生勞動市場

    供需失調、貿易條件惡化和儲蓄等經濟

    衝擊。我們的社會有如何才能支應愈來

    愈多高齡人口的照護需求?高齡人口的

    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如何才得以維持?

    如何因應高齡化調整相關的醫護制度、

    社會保險制度以及政策?諸如此類問題

    處理的迫切性將隨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劇

    而迅速地浮出檯面。

    就我國之人口老化情況來說,在

    1990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佔

    總人口的比率約為6.2%,亦即每16人之

    中就有一位高齡者。然而到了2009年,

    此一高齡人口比已攀升至10.63%(每9.4

    人之中就有一位高齡者)。依據行政院

    經建會之人口推估,到了2025年我國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達

    20.1%,亦即每五人中就有一位高齡

    者,而至2056年此一比率預估將達37.5

    %[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一國65

    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7%時,即進入高

    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14%時

    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如果超過

    20 %則為超級高齡社會( super-aged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51

    society)。就我國人口老化情況與其他

    國家的對比來看,美國與日本分別於

    1942年及1970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台灣

    與韓國則於1993年及2000年分別進入高

    齡化社會。以高齡化的速度來看,台灣

    較美國與日本人口老化速度為快;美國

    預計於2013年進入高齡社會,而日本早

    於1994年即邁入高齡社會,台灣與韓國

    預計將於2017年與2019年分別進入高齡

    社會(表1)。然而美國從高齡化社會步

    入高齡社會,費時72年,但日本與台灣

    均費時24年,韓國則僅費時19年。然而,

    台灣與韓國從高齡社會邁入超級高齡社

    會分別費時8年與7年,僅為美國社會的

    一半時間。

    快速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是多面向

    的,本文探討高齡化現象對我國社會及

    經濟所可能產生的挑戰,期盼扮演拋磚

    引玉之角色,提升大眾對相關問題之認

    知。本文第二節以國內外統計結果歸納

    整理,說明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狀況。

    從人口成長概況、人口年齡組群結構變

    化、人口老化指數、扶養比、潛在支持

    比、父母贍養比以及性別結構等七個人

    口指數討論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瞭

    解我國人口高齡化所隱含的潛在社經問

    題。第三節則以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變

    動的認知為基礎,配合國內外研究文

    獻,從七個面向討論高齡化社會所面臨

    的社經挑戰,分別介紹高齡化對勞動市

    場、消費型態與財貨市場、金融市場、

    政府財政、經濟成長、健康照護以及社

    會支持系統所產生的衝擊及挑戰。第四

    節則作總結。

    二、我國人口結構動態

    (一) 我國人口成長概況

    我國男性零歲之預期餘命在1957年

    為59.73歲,在2008年已增加到75.59歲,

    同期間女性之預期餘命則從63.25歲增

    加到81.94歲(圖1)。60歲者之平均餘

    命,男性在1957年為12.89歲,但在2008

    年則已增至21.09歲;女性同期間之預期

    餘命則從15.82歲增加到24.70歲(圖2)。

    [4]三十年間兩性的平均餘命都大幅的

    提升。此外,兩性零歲之預期平均餘命

    表1 美、日、韓、台四國人口高齡化時間對比

    變化所耗時間(年數)

    高齡化社會

    (高齡人口達7%)高齡社會

    (高齡人口達14%)超級高齡社會

    (高齡人口超過 20%) 高齡人口 7%→14%

    高齡人口 14%→20%

    美國 1942 2013 2028 72 16 日本 1970 1994 2006 24 12 台灣 1993 2017 2025 24 8 韓國 2000 2019 2026 19 7 資料來源:整理自聯合國人口局(Population Division, UN), 網址: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2[2] 暨行政院主計處全國統計資料人口靜態統計,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3]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52

    的差從1957年的3.52年提高至2008年的

    6.35年;兩性60歲之預期平均餘命的差

    從1957年的2.93年提高至2008年的3.61

    年,兩性預期餘命的差距也在擴大中。

    因此可以預期我國社會高齡化的結果,

    也將顯現高齡者女性化的現象。

    我國之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每年每千人裡面新生兒人數)在1970年

    為千分之27.18,但在2009年則僅為千分

    之 8.3;粗死亡率在 1970年為千分之

    4.91,至2009年僅緩慢增加至千分之6.22

    (圖3)。由於出生率下降使總人口的增

    加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只要粗出生率

    大於粗死亡率,儘管增加率已出現下降

    的趨勢,總人口仍將呈現增加的現象,

    然而人口結構則將逐漸朝向高齡化發

    展。

    由圖3可以看到自1970年以來粗死

    亡率約維持在5‰的水準,且有微幅上升

    的趨勢。很明顯地,過去這段期間平均

    餘命的提昇並未降低粗死亡率。其主要

    的原因是近年來高齡人口比例漸增,而

    55

    60

    65

    70

    75

    80

    8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男性0歲平均餘命 女性0歲平均餘命

    圖1 我國人口零歲之預期餘命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簡易生命表,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xls [4]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195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男性60歲平均餘命 女性60歲平均餘命

    圖2 我國人口60歲之預期餘命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簡易生命表,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xls [4]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53

    高齡者死亡率較高。事實上,如果以年

    齡區分,各年齡層的死亡率在過去的幾

    十年間都有顯著的下降趨勢(表2)。由

    此可知,醫療水準的提昇確實提高了平

    均預期餘命,平均死亡率則不易有顯著

    下降的現象發生。

    0

    5

    10

    15

    20

    25

    30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人口自然增加率 總人口增加率

    圖3 我國人口增加趨勢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歷年之年終人口靜態統計及全年人口動態統計資料, 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a09800.xls [5]

    表2 臺灣地區歷年年齡結構別死亡率 單位:每十萬人口 年 別 總 計 0 1 ~ 4 5 ~ 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80~84 85 +

    民國 73 年 470 734 96 42 35 80 107 116 142 207 307 465 670 1,039 1,647 2,666 4,255 6,876 10,273 17,825民國 74 年 476 720 97 40 37 79 108 116 138 194 288 433 652 1,001 1,615 2,664 4,343 6,639 10,363 17,683民國 75 年 485 641 90 40 34 91 110 117 138 190 284 432 635 979 1,579 2,638 4,334 6,715 10,419 17,651民國 76 年 487 549 80 41 37 106 110 117 136 188 282 418 633 952 1,531 2,541 4,269 6,457 10,291 17,247民國 77 年 511 605 80 37 38 109 113 124 142 193 278 429 653 963 1,527 2,492 4,286 6,678 10,664 18,121民國 78 年 511 590 81 36 39 107 110 128 149 192 286 435 624 938 1,473 2,492 4,117 6,571 9,977 16,936民國 79 年 515 570 76 35 37 96 105 121 145 199 277 412 615 949 1,470 2,407 4,077 6,683 9,565 16,228民國 80 年 511 514 74 32 33 88 105 121 144 192 262 412 610 898 1,441 2,255 3,836 6,451 9,550 15,788民國 81 年 527 541 70 30 33 88 100 117 143 186 268 404 589 903 1,444 2,252 3,808 6,457 9,678 16,463民國 82 年 524 508 66 31 35 95 102 118 142 189 270 401 580 888 1,394 2,186 3,557 6,109 9,183 15,628民國 83 年* 532 544 59 28 32 94 100 110 142 191 273 399 583 901 1,373 2,160 3,466 5,876 9,098 15,535民國 84 年 555 712 57 26 33 87 106 113 138 192 266 399 587 881 1,402 2,167 3,554 5,901 9,395 15,766民國 85 年 562 716 58 26 29 85 92 107 142 191 269 394 598 899 1,385 2,108 3,438 5,723 9,390 16,034民國 86 年 552 678 58 23 26 78 80 105 136 192 268 376 590 836 1,310 2,071 3,266 5,329 8,921 15,230民國 87 年 558 635 59 23 26 72 83 94 130 192 268 367 555 839 1,298 2,053 3,177 5,248 8,885 15,075民國 88 年 568 656 56 28 31 70 78 95 130 185 263 372 551 825 1,283 2,000 3,182 5,127 8,566 15,210民國 89 年 561 636 46 20 21 65 78 88 124 177 260 368 524 808 1,209 1,922 3,053 4,973 8,146 14,688民國 90 年 567 578 44 20 19 58 72 82 119 176 252 356 520 812 1,200 1,908 3,042 4,820 7,998 14,422民國 91 年 565 549 44 16 17 52 67 87 113 168 241 347 500 762 1,157 1,830 2,959 4,704 7,754 14,093民國 92 年 576 487 40 20 18 48 64 81 118 167 241 345 503 739 1,144 1,814 2,906 4,661 7,508 14,144民國 93 年 590 540 37 16 17 53 64 82 118 173 251 356 499 729 1,117 1,749 2,862 4,577 7,605 13,919

    附 註:*本表資料自民國八十三年起含金門縣及連江縣。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系列(一)死因統計>上卷>93年度死因統計摘要>歷年死因統計>,

    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E6%AD%BB%E5%9B%A0%E6%91%98%E8%A6%81/93%E5%B9%B4/%E8%A1%A831.xls[6]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54

    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自1970

    年以來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於1984年

    則已降至2.06的人口替代臨界值,其後

    總生育率均低於替代率,至2009年底育

    齡婦女的總生育率僅為1.03(圖4)。前

    述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使得台灣高齡

    人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

    比率逐年提高,在1973年達7.1%,我國

    自此步入高齡化社會之行列。

    (二) 人口年齡組群結構變化

    就人口年齡組群之結構變化而言,

    由於生育率下降的結果,0-14歲的幼年

    人口隨著時間呈現持續遞減的現象;另

    一方面,醫療技術與條件的提升使得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則是隨著時間呈現持

    續遞增的現象。

    自1990到2009年這20年間,台灣地

    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0%

    增長至14%,而15歲以下的人口比例則

    是從26%減至16%。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

    預測資料顯示,自2009年至2050年,台

    灣六十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將會提升至將近40%左右,約為15歲以

    下人口的4倍。另依據行政院經建會之人

    口推估之中推估顯示,我國經濟活動人

    口(15歲至64歲人口)於2015年後將出

    現下降,而於2016年高齡(65歲以上)

    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其後我國社會便

    進入高齡社會階段。圖5顯示幼年人口、

    經濟活動人口及高齡人口之趨勢,2010

    年後的資料為經建會之中推估數;圖中

    三條垂直線所對應之橫軸座標時間,分

    別表示我國開始步入高齡化、高齡與超

    級高齡社會的年度,分別是1993年、2017

    年與2025年。

    2.17

    2.06

    1.03

    7.04

    0

    1

    2

    3

    4

    5

    6

    7

    8

    1951

    1961

    1971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0/00

    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圖4 我國婦女生育率(1951-200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 > 全國統計資料 > 人口 > 生命統計, 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595&mp=1 [7]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55

    0

    4,000,000

    8,000,000

    12,000,000

    16,000,000

    20,000,00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圖5 我國人口年齡組群結構趨勢(1974-205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 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1]

    (三) 人口老化指數(Aging Index)

    老化指數是一國65歲以上(含65歲)老年人口對0-14歲人口的百分比,係衡量一地區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標。從1990年至2009年,台灣地區的老化指數從38%增加到65%,短短20年時間,成長了近兩倍之多。而根據經建會的人口推估

    資料顯示,由於少子女化及人口高齡化

    之結果,幼年人口及高齡者將於2016年皆接近於314 萬人,人口老化指數為100。之後,幼年人口續減及高齡者續增 , 2056 年 人 口 老 化 指 數 將 高 達369.7,即幼年人口與高齡者之比約為0.3:1[1]。

    此外,就我國之老化指數與亞太其

    他國家的老化速度比較(表3),過去十年間我國老化指數僅次於日本,但高於

    其他亞太國家,顯示我國將是繼日本之

    後,第一個快速人口老化的亞太國家。

    老化指數不斷攀升的結果,社會資源在

    高齡人口與幼年人口間的分配勢必出現

    相互排擠的壓力,有限的社會資源是否

    應優先分配於幼兒保健及教育的用途,

    或者應以高齡者的醫療照護及福利支出

    為優先使用目的,將成為政策制訂者不

    得不面對的難題。

    (四) 扶養比(Dependency Ratio)

    扶養比係指依賴人口對有工作能力

    人口的比率,亦即幼年人口(0-14歲人口)及高齡人口(65歲以上人口)之總和對青壯年人口(15-64歲人口)之比率;扶養比用指數來表示即每100個有工作能力人口應扶養多少個依賴人口。另幼年人口

    依賴比(young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係指工作年齡人口對幼齡人口的負擔指數,而高齡人口依賴比(old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則係指工作年齡人口對高齡人口的負擔指數。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56

    表3 亞太國家老化指數 單位:% 國 別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中華民國 37.6 39.4 40.9 42.3 44.2 46.6 49.0 52.1 55.2 58.1 菲 律 賓 9.2 9.4 9.5 9.8 10.0 10.2 10.4 10.6 10.9 11.2 泰 國 24.0 25.4 26.9 28.4 29.9 31.4 32.9 34.6 36.3 38.1 馬來西亞 11.1 11.3 11.6 11.8 12.1 12.4 12.8 13.1 13.3 13.6 印 度 12.5 12.8 13.1 13.4 13.8 14.1 14.5 15.0 15.4 15.9 新 加 坡 29.9 30.7 32.7 32.3 38.9 36.9 39.8 41.2 43.9 45.1 日 本 107.6 113.0 119.1 125.1 130.5 135.8 140.3 145.8 152.6 158.8 南 韓 30.4 32.3 34.3 36.3 38.7 41.3 44.1 47.3 51.0 55.1 中國大陸 30.6 31.9 27.3 28.7 30.1 31.8 33.6 35.6 37.1 38.5

    資料來源:節錄自內政部統計處資料,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1.xls [8]

    0

    20

    40

    60

    80

    10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扶養比 高齡倚賴比 幼年倚賴比 圖6 我國之扶養比及倚賴比(1974-205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2008年至2056年人口推計, 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1]

    我國之扶養比在 1974年到 2009年

    間,呈急速下降趨勢,短短35年內,從

    65.5下降到36.9(圖6)。隨著幼年人口

    持續下降、高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人

    口之扶養比在2014年左右開始出現往上

    攀升的現象,約莫在2054年左右,台灣

    社會將面臨一個青壯年人須承受約一個

    老年人或一個幼兒的社會負擔。

    (五) 潛在支持比(Potential Support

    Ratio)

    此一比率係另一種衡量經濟生產者

    與倚賴者之間倚賴程度的指標,它是高

    齡倚賴比的倒數,亦即65歲以上退休人

    口對15-64歲之經濟活躍人口的比值;此

    一比率顯示經濟體中平均多少工作人口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57

    (15-64歲者)必須支持一名65歲以上之

    高齡人口的生計。

    我國由於人口老化的結果,潛在支

    持比呈現一路下滑的趨勢(圖7)。1974

    年我國社會約需17.9名工作人口支持一

    名65歲以上之人口之生活,在1993年邁

    入高齡化社會時約需9.5名工作人口支

    持一名65歲以上之人口,而邁入高齡社

    會之2017年,潛在支持比降為5.2,邁入

    超級高齡社會時(2025年)則續降至

    3.4,到了2056年,潛在支持比降為1.4。

    換言之,在2056年台灣社會大約每1.4名

    工作人口就必須承擔養活一名高齡人口

    的責任。此一潛在支持比的一路下降,

    顯示隨著人口老化的程度加深,工作人

    口的社會負擔將大幅加重。

    0

    4

    8

    12

    16

    2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圖7 我國之潛在支持比(1974-205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2008年至2056年人口推計,網址:http://www.cepd. gov.tw/m1.aspx?sNo=0000455 [8]

    (六) 父母贍養比(Parent Support

    Ratio)

    儘管長壽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五

    福臨門」之一福,然而活得愈久,生理

    及健康情況將愈退化,生活自理能力自

    然降低,因此高齡者在生活對他人的倚

    賴度便愈來愈高。人口結構高齡化使得

    更多50歲或60歲的準老人必須照顧尚在

    人世的高齡父母或親人。父母贍養比係

    85歲以上之高齡老人對50-64歲準老人

    的比率,此一比率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家

    庭需要照顧家庭中高齡成員之程度,但

    也備用來衡量一個社會平均需要多少準

    老人來照顧一位父母那一代的老人。

    對於父母的照顧,一般情況是一對

    準高齡夫妻照顧兩對高齡年老父母,其

    可能的情況是準老人夫妻與其中一方的

    耄耋父母同住,也可能完全不與耄耋父

    母同住。不管其是否與耄耋父母同居,

    在婦女的生育率低於替代率的情況下,

    未來獨生子女負擔照顧耄耋父母的情況

    會愈來愈嚴重。依據聯合國人口局

    (Population Division, United Nations)

    資料,全球在1950年大約是每100名準老

    人照顧低於二名高齡老人,但到了2000

    年,此一比率已變成每百名準老人照顧4

    名高齡老人,而在2050年全球之父母贍

    養比預計將達到11的水準[9]。

    就台灣的情況而言,平均每百名準

    高齡者於1974年需贍養一位85歲以上的

    高齡者;在我國社會進入高齡化的1993

    年,平均每百名準老人需負擔贍養3名高

    齡者;2017年父母贍養比增高為10,2031

    年後這個比值急遽增加,預估到了2056

    年每百名準老人將負擔40位85歲以上高

    齡人口的贍養責任(圖8),此一數字遠

    遠高過全球的平均水準。因此可以預期

    的是我國人口高齡化的結果,不僅未來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58

    經濟活躍人口對高齡者之負擔加重,準

    高齡者對85歲以上人口的贍養負擔亦將

    加重,未來我國之國民所得能否負擔此

    一社會發展趨勢、老人年金及其餘社會

    安全體系能否持續性提供高齡者之支

    持,將是極大之挑戰。

    0

    10

    20

    30

    40

    5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圖8 我國之父母贍養比 (1974-205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2008年至2056年人口推計,網址:http://www.cepd. gov. tw/m1.aspx?sNo=0000455 [8]

    (七) 性別結構

    台灣光復後的人口動態,因為生育

    率下降以及女性平均壽命高過男性的現

    象,人口高齡化也帶來兩性結構偏向女

    性化的結果,尤其是低齡及高齡兩端的

    人口性別不平衡的情況更為嚴重。高齡

    化帶來社會中的高齡寡婦比率增加,總

    人口中男女性別結構自2016年起即逐漸

    出現女多於男的現象。圖9中列示1990

    年2010年2030年及2050年之我國人口金

    字塔。金字塔中縱軸數字為人口的年

    齡,左右兩側之線條圖分別表示男(左)

    女(右)兩性之各年齡佔總人口比。對

    比四個人口金字塔所顯示的年齡及性別

    比率變化,顯示我國人口老化的過程伴

    隨著高齡婦女化的現象,同時在2050年

    也25歲以下人口男女兩性的比率也出現

    女多於男的現象。上寬下廣的倒金字塔

    形狀,意味著未來我國社會之支持體系

    將出現不穩定的現象,而青少年及高齡

    人口女多於男,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利弊

    為何,值得深思。

    三、人口老化的社經衝擊

    全球性的人口老化問題是史無前例

    的、普遍性的、永久性的現象,而且此

    一現象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具有重

    大且長期的影響。就經濟面而言,人口

    老化將對經濟成長、儲蓄、投資、消費、

    勞動力市場、退休金、稅金與代間移轉

    產生影響。在社會領域,家庭組成、生

    活安排、住宅需求、遷徙趨勢、流行病

    與保健服務需求等面向皆因人口老化而

    改變;而在政治方面,人口老化也會造

    成投票模式的改變,透過選舉結果,間

    接對公共政策之制訂及跨世代資源分配

    造成影響。

    前節中對我國人口結構的老化現象

    作了一些說明,本節討論人口老化對社

    經體系的衝擊。人口老化的社經衝擊,

    約略可以從圖10所列舉的七個部門及衍

    申的影響來瞭解,各個可能受影響之面

    向均可以是一個深入研究的主題,本節

    僅就其基本觀念作扼要討論。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59

    圖9 我國之人口結構金字塔(1990-2050)

    資料來源:美國普查局之國際統計資料庫(U.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網址:http://www.census.gov/ipc/www/idb/index.php [10]

    圖10 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社經衝擊示意圖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60

    (一) 勞動市場

    人口老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在於

    中高齡勞動佔總勞動人口之比重增加,

    青壯年勞動人口相對減少,此現象不僅

    改變勞動市場的勞動力結構及就業結

    構,也改變勞動與資本的相對結構,進

    而影響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以及產品市

    場的消費需求。

    活得愈久,並不表示就工作得愈

    久,有許多人選擇提早退休,但也有許

    多高齡者希望再進入職場卻不得其門而

    入。勞動者何時退休及退休後是否再找

    工作的規劃,主要受個人所得及財富水

    準高低、個人的生活規劃以及社會制度

    等因素所左右。在預期餘命愈來愈高且

    醫療水準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在65歲依

    法規退休或提早退休者的健康情況仍

    佳,都還能勝任職場的工作環境。社會

    如能吸納這些高齡人口,提供適當的工

    作機會,除了可以避免有用的人力資源

    浪費,減緩人口高齡化對經濟成長的衝

    擊外,另可提昇高齡人口的經濟自主能

    力,降低整體社會負擔。

    近年來,經濟景氣狀況欠佳所造成

    的青年失業問題引發相當多的關注。部

    分原因就在於勞動市場與產業結構的調

    整速度不足。高齡勞動者與青年勞動者

    在勞動市場中成為彼此競爭的對象。兩

    族群相互牽制也成為彼此無法在勞動市

    場中發揮生產力的原因。伴隨著台灣的

    社會結構邁入高齡化的過程,在過去的

    二十年來平均教育程度大幅提昇,延緩

    了青年進入職場的時間,對供過於求的

    勞動市場稍有緩和作用,部分地減緩了

    失業率攀高的壓力。但另一方面,教育

    水準的提昇代表的社會資源的投入,近

    年來青年就業狀況不如預期反映出的是

    教育資源投資的無效率。但如果以高齡

    勞動者退出職場作為提昇青年勞動者就

    業率為代價,又會造成高齡勞動人力資

    源的浪費。Fann [11]即透過個別勞動者

    人力資源投資、就業、生育等決策說明

    高齡化社會勞動市場將使社會呈M型化

    發展。

    然而,辛炳隆[12]及鄭凱方、吳惠

    林[13]等均指出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機

    會遠較其他族群低。就改善高齡者的再

    就業機會而言,社會應創造高齡者就業

    的友善環境,降低工作場所的年齡歧

    視,並提供高齡者就業機會之訊息管

    道,如設立專職之高齡就業媒合機構

    等,以媒合勞資雙方之需求,善用高齡

    者之工作經驗,降低因為人口老化所帶

    來的衝擊[14]。事實上,延長勞動者就

    業時間(延後退休年齡)將是確保經濟

    長期穩定成長重要政策方向。

    (二) 消費型態與財貨市場

    家計單位對財貨與勞務的消費需

    求,會隨家庭成員的組成、年齡結構的

    改變而有改變。一般而言,年輕族群對

    休閒性消費的需求較年長者為高,高齡

    者之消費則較偏向健康相關之財貨或家

    庭勞務,包括保健食品及藥品、健康及

    生活照護之服務,以及生活輔具之需求

    等。可預期的是隨著人口老化,整個社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61

    會對健康與長期照護的服務支出會增

    加,且因退休老人居住在家庭的時間較

    長,也會導致住宅及能源支出提高,相

    對的對娛樂及交通支出會減少,食物及

    衣服的支出則相對固定。除了消費財貨

    特質的差異外,年輕族群與高齡者的收

    入也會影響消費的需求。高齡者在考量

    未來收入的限制下往往會對消費較為節

    制,年輕族群則在預期未來收入與借貸

    市場的融通下形成較高的消費需求。

    高齡化社會之商品及勞務市場的發

    展,導致許多服務業都將因此而改變其

    傳統之經營方式以因應高齡者消費型態

    的改變,並將帶動周邊產業的蓬勃發

    展。針對高齡者設計的安養照顧機構、

    醫療及人壽保險以及生前契約的殯葬服

    務方式的興起,都是高齡社會的產物。

    台灣近年地下電台藥品廣告之氾濫,其

    廣告多以高齡者為訴求對象,也是高齡

    社會的另類商機。此外,除了高齡者生

    活輔具業會因高齡化而進一步發展外,

    未來超級市場或便利商店可能因為高齡

    化而提供額外之社區外送服務。

    (三) 金融市場

    人口老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包括

    幾個面向:1.人口老化對總金融資產之

    衝擊;2.人口老化對金融資產需求之影

    響;3.人口老化對金融資產價格之衝

    擊;4.年金與金融市場結構關係等。

    Auerbach & Herrmann [15] 依據歐洲社

    會的經驗,對高齡化社會的金融市場、

    貨幣政策問題及經濟發展問題有完整的

    討論。

    人口老化的結果,對社會之儲蓄行

    為及金融市場的結構將產生重大影響。

    1945年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口目前已達

    退休年齡,大量嬰兒潮退休人口未來勢

    將出售其工作期間所累積的金融資產,

    用以支應其退休後的生活。嬰兒潮退休

    人口不斷拋售資產的結果,將使金融資

    產的價格產生下降的壓力,進而產生資

    產價值縮水的現象。此一推論,即是所

    謂 資 產 溶 解 假 說 ( assets meltdown

    hypothesis)。資產溶解有資產價格下降

    與下降幅度的程度問題,有學者認為戰

    後嬰兒潮人口之退休或許導致資產價格

    下降,但不必然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

    [16]。

    高齡社會的年金制度需要金融市場

    的制度面配合,包括金融市場需有充足

    的儲蓄工具、保險保單,以及健全的金

    融監督制度等。在退休金不足以支應生

    活所需,且經濟情況不穩定的情況下,

    高齡者會避開高風險的金融資產,選擇

    收益穩定的固定收益資產(如政府債

    券)。穩健的金融市場經營管理,尤其

    是提供報酬穩定之長期債券作為儲蓄的

    標的,對高齡者的經濟安全將有助益。

    然而,金融市場中銀行及資產管理人的

    「道德風險」問題,將是高齡者資產價

    值是否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場監督制度並提供合

    理的資產保險,是高齡社會資產市場監

    督的重要政策議題。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62

    (四) 政府財政

    勞動力老化的結果,使得支持非勞

    動人口的經濟產出下降,其影響是社會

    安全支出的財政收入來源萎縮,老人年

    金及醫療照護體系恐將難以維持,青壯

    人口的稅賦可能因此增加,而年輕族群

    之教育經費亦恐因老人福利支出增加而

    受排擠,引發社會公平及倫理的爭議。

    Gokhale & Raffelhüschen [17] 探討

    美國及歐洲國家面對逐漸增加的退休人

    口,優渥的退休金給付對財政制度的挑

    戰。Faruqee & Mühleisen [18] 探討日本

    人口老化及產出下降對日本政府財政收

    支的衝擊。Aaberge 等人[19] 以人口老

    化、勞動供給改變、稅收及移轉性福利

    支出,建構一般均衡模型,探討高齡化

    社會政府財政的健全性(sustainability),

    並探討財政維持的前提下,高齡社會財

    政制度的改革。 另Eskesen [20]以奧地

    利為研究對象,其實證結果認為奧地利

    之財政體系將無法支應高齡社會之退休

    金給付。前述諸研究的模型或研究對象

    雖然不一,但共同結論是為了維持財政

    的健全,應該改革退休金制度。

    (五) 經濟成長

    人口高齡化導致勞動人口的成長出

    現趨緩的態勢,再加少子化的結果,勞

    動力最後出現負成長狀況。由於勞動是

    產出過程所投入的重要生產因素,勞動

    力下降將對產出及經濟成長產生不利的

    影響。Foot [21] 建構一個解釋人口結構

    變動對總產出影響的簡單關係式:

    ( )( )( )( )( )Q Q H H E E L L W W P P= (1)

    其中,Q為實質產出, H 為每一受

    雇員工的平均工作時數, E 為受雇員工

    人數, L為勞動力(labor force)人數,

    W 經濟活動年齡人口數, P 則為總人口

    數。在實質資本固定的前提下,將(1)

    式取對數後,顯示一個經濟體系的總產

    出成長的貢獻來源,可以解構成幾個部

    分:每小時生產力的變動(Q H )、 勞

    動者的努力狀況(以每年每以受雇勞動

    者平均工作時數表示,H E )、勞動就業

    率( E L )、勞動參與率(成年人口參與經

    濟活動之比率,L W )、總人口中成年人

    口之比重 (W P )以及人口之多寡 ( P )。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之人口推估(中

    推估),我國人口成長將在2016年出現

    負成長的現象,其後隨著人口老化,人

    口成長率將持續下降。假設未來的勞動

    參與率維持在目前的水準,總產出將因

    人口結構的變化而產生長期下降的趨

    勢。Hsu [22]依據經建會的人口推估資

    料,分析人口高齡化對經濟成長的影

    響,並模擬可能減緩對產出不利衝擊的

    因素,結果顯示持續提升生育率、提升

    勞動就業率,以及提高勞動參與率等,

    均可減緩人口老化的不利衝擊。

    面對人口老化,如何藉由政策來提

    高勞動參與率、促進技術進步以提升勞

    動生產力,或延遲退休年齡,或引進國

    外技術性勞動來填補國內技術性勞動短

    缺的現象,將是為來經濟成長政策及移

    民政策的挑戰。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63

    (六) 健康照護

    高齡者的健康照護的目的,在維持

    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尊嚴,此項

    照護工作需要家庭、社會與政府來共同

    提供。然而因為快速的人口老化及都市

    化,使得傳統大家庭的制度及家庭支持

    體系難以維持,高齡者倚賴家庭成員照

    護的希望將愈來愈難以實現。傳統家庭

    照護功能遭受挑戰的原因,不外以下數

    端:1.少子化的結果,使得能照顧年老

    父母的子女數減少,再加上現代化的結

    果,子女通常外出謀生無法與父母同

    住;2.少子化使得工作族群對父母協助

    育嬰的需求降低,因而減少三代同堂甚

    至大家庭的需求,這個現象在高社經地

    位族群尤其顯著;3.教育程度的提高及

    所得機會的增加,導致對高齡者提供親

    族照護的認知和態度改變,為了照護高

    齡者而犧牲工作的機會成本提高[23];

    4.婦女勞動參與的增加導致過去倚賴家

    中婦女提供高齡者照護的傳統難以維

    持。因此,在家庭結構改變及家庭成員

    照護功能難以發揮的情況下,高齡者的

    照護需要政府或社區涉入之需求將愈來

    愈高[24]。

    高齡者倚賴社會或政府提供照護,

    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如何提供

    照護?由誰負責照護?接受居家照護或

    入住高齡照護機構?照護成本由誰負

    擔?類此問題將是高齡健康照護制度所

    需面對的基本問題。然而在高齡成為普

    遍現象時,城鄉發展差距所顯現的醫療

    資源分配差異,導致偏遠或離島地區高

    齡照護資源相對短缺,如何改善此一現

    象以提高偏遠地區高齡者的照護,亦是

    重要課題。更有甚者,隨著人口老化,

    醫療專業人才亦將面臨退休,導致醫

    師、醫藥及醫護等專業人才短缺之現

    象,未來醫護產業如何因應此一挑戰,

    亦是高齡化社會需要綢繆之問題[25]。

    (七) 社會支持系統

    公共年金制度已是先進國家重要的

    老年生活保障措施,也是社會安全制度

    重要的一環,然而老年人口所需之社會

    安全照護支出通常是經常性及長期性

    的,因此對政府財政會形成沈重負擔。

    年金制度的設計在追求社會安全。社會

    保險體系中公共與私人角色的區分,以

    及如何維持合理的社會安全體系,應是

    年金制度設計的重點。

    自1980年之後,在戰後嬰兒潮出生

    的人口已逐漸進入高齡階段,各國因人

    口結構老化、經濟衰退與財政困難,為

    了維持社會安全制度莫不開始對公共年

    金制度進行改革。改革方式包括私有

    化、公共年金儲金化或是公積金制、市

    場趨向、分權化與去規則化、以及延後

    退休年齡等。世界銀行針對全球性的老

    人退休金危機,揭櫫老人經濟保障的建

    構機制,認為健全的老人照護及養老制

    度應至少包含三個支柱,亦即由政策規

    劃(policy managed)、雇主負責(privately

    managed),以及個人自願(voluntary

    pillar)等方向,由政府、企業及勞工三

    者共同挹注退休基金,藉此建立並鞏固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64

    老人經濟安全制度[26]。

    就年金或退休制度而言,我國目前

    之制度設計並不完善,而且有多頭馬車

    之現象[27]。目前較具制度性的退休給

    付制度,主要是公教人員、軍人及勞工

    退休制度[28],以及老年榮民的安養給

    付制度。其他可以享有老人福利的對

    象,包含老農津貼及一般國民的老人福

    利津貼等。在一個即將面臨普遍性老化

    問題的台灣,如何統整規劃老人年金,

    追求社會安全,建立一個完善的退休給

    付制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四、結語

    就我國之人口老化情況來說,在

    2006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佔

    總人口的比率約為10%。未來的二十年

    內,老年人口比例將呈現倍增的成長趨

    勢。更有甚者,台灣近年來的老化速度

    已超過法國、瑞典等高齡化國家。高齡

    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已經深切影響國內

    社會結構並將牽動經濟發展的脈動。高

    齡化社會帶來的不僅是人口結構的變

    遷,更會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模式。人

    口結構老化的趨勢通常與少子化或低出

    生率的現象同時存在,人口老化社會高

    齡人口與青壯人口的比率出現嚴重失

    衡,對經濟、政治及社會的衝擊便開始

    出現。

    就經濟面而言,高齡化現象將影響

    整個經濟體系之消費、投資、儲蓄,也

    影響年金、退休給付以及政府之財政收

    支,亦將影響勞動市場之勞動供需及產

    業結構,最終將影響長期之經濟發展。

    就社會面而言,在高齡化社會家庭人口

    減少,家庭成員間已無法如過去般負擔

    老人的照護安養責任,亟需社會之安養

    照護制度的支援。高齡者通常身體機能

    衰退,行動不便,不僅住屋及居家環境

    的需求改變,且需長期的醫療保健制度

    之支持。就政治面而言,高齡化社會之

    人口結構改變亦影響投票行為及公民參

    與,對公共政策之形成亦有相當之影響。

    就消費結構而言,高齡人口由於生

    理機能衰退,行動日趨不便,其對交通

    支出的需求減少,但醫療健康產品及生

    活輔助設施的需求日增,此種消費型態

    改變,對產業結構產生衝擊。此外,受

    限於退休制度與社會結構,高齡人口的

    就業可能性下降、所得減少,連帶地使

    其消費能力下降。由此,高齡化社會的

    總消費亦將隨高齡化的步調提昇而逐漸

    衰退。這類改變也對產業結構及勞動市

    場就業機會產生衝擊。因此如何保障白

    髮族穩定收入不僅關係其老年之生活品

    質,也影響產業發展、勞動就業與經濟

    成長。

    高齡化社會的勞動市場中高齡勞動

    者因其形體老邁以致就業機會不多,即

    或有工作機會,大抵屬於低報酬的非經

    常性工作,因此白髮族所得的主要來源

    不再是勞動所得,而是退休給付或其他

    資產所得。在一個具有完善退休制度的

    經濟體系,退休金或年金成為老年人口

    穩定收入的來源,其他資產孳息收入則

    成為其輔助收入的重要來源,然而此一

    輔助收入往往隨資產之種類及資本市場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65

    之波動而波動。如果經濟體系有健全的

    資本市場,亦有穩健管理的避險工具,

    則勞動者退休前之儲蓄投入資本市場不

    僅可以保值,亦可成為退休後穩定收入

    之來源。因此,健全資本市場的存在不

    僅可以保障勞動者退休後的生活,也可

    能因此而使勞動者提前退休,進而影響

    勞動市場的勞動供需。

    退休金或年金制度的設計,其本意

    在於提供符合給付條件者基本經濟生活

    安全。年金制度除「基礎年金」外,在

    制度設計上亦有所謂「附加年金制」、

    「儲金制」及「可攜帶式年金」等差異。

    不同的年金或老年保險制度,不僅影響

    高齡人口的所得與生活水準,亦將影響

    青壯勞動的自提退休金數額,而年金豐

    厚與否,亦影響勞動者是否提早退休的

    決策。因此,年金制度不僅影響政府財

    政收支及高齡人口的福利照護能力,也

    影響跨世代間的儲蓄能力與所得分配,

    進而影響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及金融市

    場。

    本文就台灣的人口老化情況作介

    紹,並討論幾個受到影響的社會面向,

    提供對高齡化社會議題有興趣者入門的

    方便。高齡人口如何活得健康長壽,是

    醫藥衛生與健康照護體系關心的議題,

    然而在一個人口結構呈倒金字塔型的社

    會,如何讓老人活得幸福,並維持相當

    的經濟成長,則是一個牽涉到政治、經

    濟與社會變遷的全面性結構問題。因

    此,人口老化的研究是一個整合型的研

    究議題,期盼藉本文拋磚引玉,更盼未

    來有更多的研究團對投入此議題之研

    究。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2008年至2056

    年人口推計。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

    000455 [June 19, 2010 accessed]

    2. 聯合國人口局(Population Division,

    UN)。

    http://esa.un.org/unpp/index.asp?panel=2

    [June 19, 2010 accessed]

    3. 行政院主計處全國統計資料人口靜態

    統計。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

    5408&CtNode=4594 [June 19, 2010

    accessed]

    4. 內政部統計處:簡易生命表。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

    xls [June 19, 2010 accessed]

    5.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歷年之年終

    人口靜態統計及全年人口動態統計資

    料。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a098

    00.xls [June 19, 2010 accessed]

    6.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系列

    (一)死因統計 >上卷 >93年度死因

    統計摘要 >歷年死因統計 >。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E

    6%AD%BB%E5%9B%A0%E6%91%98

    %E8%A6%81/93%E5%B9%B4/%E8%

    A1%A831.xls [June 19, 2010 accessed]

    7.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 >

  • 台灣老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第 5 卷第 3 期

    166

    全國統計資料 > 人口 > 生命統計。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

    5409&CtNode=4595&mp=1 [June 19,

    2010 accessed]

    8.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資料。

    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1

    .xls [June 19, 2010 accessed]

    9. United Nation, World Population Aging:

    1950-2050.

    http://www.un.org/esa/population/public

    ations/worldageing19502050/ [June 19,

    2010 accessed]

    10. 資料來源:美國普查局之國際統計資料

    庫(U.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http://www.census.gov/ipc/www/idb/ind

    ex.php [June 19, 2010 accessed]

    11. Fann G: Population aging and wage

    inequality.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prospects of Aging Economy.

    Taiwan, Tainan; 2009.

    12. 辛炳隆:當前失業問題成因之探討。「當

    前失業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2001。

    13. 鄭凱方、吳惠林: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

    畫與促進就業。臺灣經濟論衡 2006;

    4:1-44。

    14. 許瓊文、楊雅婷:銀髮貴族經濟力活化

    策略。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2007;5:

    35-50。

    15. Auerbach AJ, Herrmann H (Eds.):

    Ageing, Financial Markets and

    Monetary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2002.

    16. Poterba, JM: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RB Kansas City - Economic

    Review 2004; 89: 43-53.

    17. Gokhale J, Bernd R: Population aging

    and fiscal poli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Reviews 1999.

    https://www.clevelandfed.org/research/R

    eview/1999/99-q4-gokhale.pdf [June 19,

    2010 accessed]

    18. Faruqee H, Mühleisen M: Population

    aging in Japan: demographic shock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3; 15: 185-210.

    19. Aaberge R, Colombino U, Holmoy E,

    et al: Population ageing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 an integrated micro-macro

    analysis of required tax changes.

    Discussion Papers No. 367, Statistics

    Norway, Research Department, February

    2004.

    20. Eskesen LL: Population aging and long-

    term 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Austria. IMF

    Working Paper No. 02/2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02.

    21. Foot DK: Population aging. In: Leonard

    J, Ragan C, St-Hilaire F, eds. A canadian

    priorities agenda: policy choices to

    improve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

    Being. Montre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2007: 181-213.

    http://www.footwork.com/irpp_pop_agin

    g.pdf. [June 19, 2010 accessed]

  • Vol.5 No.3 范光中 等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167

    22. Hsu Y: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aiwan. In: WEAI

    pacific rim conference; Kyoto, Japan

    2009 March.

    23. 羅紀瓊: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

    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預測 1987;

    18:83-107。

    24. 陳肇男:90年代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

    排。於胡勝正主編,1999年老人問題與

    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

    會,1999。

    25. 關於高齡社會的醫療專業人力問題,紐

    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之Center for

    Health Workforce Studies有相當豐富的

    資源可供參考。http://chws.albany.edu/

    [June 19, 2010 accessed]

    26. Holzmann R, Hinz R: Old 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th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5.

    http://www.egm.org.tr/kutuphane/Old_A

    ge_Income_Support_Complete.pdf.

    [June 19, 2010 accessed]

    27. 唐文慧、葉書毓:國民年金及勞退新制

    立法過程之比較:政體中心的觀點。研

    究台灣 2006;1:59-107。

    28. 辛炳隆、何金巡、林建甫、周麗芳:臺

    灣勞保年金制度的總體經濟計量分

    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2009;40:

    127-79。

  • [Review Article]

    168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Taiwan

    Guang-Jong Fann, Yuan-Ho Hsu

    Abstract

    Aging is an inevitable and irreversible demographic phenomenon of the 21st century. It is not only a demographical trend but also a socio-economic issue trigger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o established social norms and lifestyles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can afford to overlook. Taiwan has been an aging economy since 1993 and is inevitably among one of the economies that has to tackle the aging challenges.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highlight seven aspects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Taiwan. Based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ized demographic trends in Taiwan, we proceed to characterize several social/economic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economy, including those on labor market, economic growth, commodity market, financial market, government finance, health care and social support system.

    We find it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more flexible retirement structure so as to accommodate the changing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labor market of an ag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needs of an aging population, constructing new commodity and service market may help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 stable financial market reduces the fluctuation in asset value, thereby helping aged citizens live in a financially secured manner. A reform of the labore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is need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balance budget. Both promoting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expedit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Providing healthcare for senior citizens will be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measures for the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an aging population. Building up a comprehensive social-support system via the pension system, though a steep challenge for the government, will be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economy.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2010; 5(3): 149-168)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o-Economic Issues, Integrated Studi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orrespondence to: Yuan-Ho Hsu, Ph.D. 1, University Road, Tainan, TAIW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el: (886) 6-2757575 Ext. 50258 Fax: (886) 6-2766491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