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¹´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106...

105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an-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謝孟如[1] 柯勇全[2] 彭心燕[2]

    摘 要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乃為洄游體系計畫裡

    進階型實驗教育計畫,其計畫核心價值為強調「實驗性」與「創新

    性」,引領青年觀察農村、深化議題剖析、提出創新構想、進而組

    隊以合作實踐的方式測試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以創新思維模式進行

    進階型策略研擬與實驗計畫之進行。106 年度二次方計畫入選八組學

    生團隊,計畫屬性類別橫跨「防災產品科技應用」、「文化復興與

    技藝傳承」、「特色遊程試驗開發」、「老屋及閒置空間修繕」、

    「精緻農產行銷推廣」、「城鄉產銷與在地資源系統整合」、「換

    工實驗平台建置」、「群眾募資新行銷手法」等八項議題操作,有

    別於水保局其他推動青年農村參與計畫差異特色在於本計畫具備完

    整輔導機制設計,入選團隊可媒合一位固定業師在執行期間定期給

    予計畫諮詢輔導建議,並透過業師於該計畫領域其專業能力與資源

    鏈結(人力、物力、知識力),加速團隊計畫落實操作面之可行性,為

    農村議題嘗試找出新解方、青年回農創造新模式。

    關鍵字:大專生洄游農村、實驗創新

    〔1〕 孚宮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reau,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2

    前言

    為永續經營農村,讓青年學子了解臺灣農村的美好,進而促使

    參與及投入農村再生與發展,期望藉由青年學子進入農村,於農村

    中累積生活及服務的體驗,為農村注入新活力;大專生洄游農村二

    次方行動計畫將延續辦理鼓勵歷屆大專生洄游農村青年回到農村,

    藉由提出創新性及實驗性計畫,落實夢想。

    計畫推動方式

    本計畫係延續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的深化計畫,旨在鼓勵歷屆

    大專生洄游農村青年再次以農村議題為主軸,提出創新實驗計畫,

    其計畫範圍可包含:生產、技術、工法、教育、服務、行銷或科技…

    等領域,藉此落實青春夢想。然而,由於這是一個創新+實驗的計

    畫,因此,計畫引導策略為本計畫核心工作項目。基於此認知,希

    冀以培養專案執行訓練概念,為年輕人帶入資訊交流、意見溝通與

    經驗記錄累積,並建立一套完整輔導及入選團隊管考機制。

    輔導機制設計

    本計畫遴選業界具實務經驗的經理人擔任各計畫執行團隊的指

    導業師,並根據過去經驗受聘業師與計畫執行團隊每一個月必須針

    對自己的執行計畫進行至少兩次的討論,協助本年度入選團隊之計

    畫輔導,且配合承辦單位與主管單位進行各組業師輔導討論會議。

    各組業師擬站在入選計畫團隊的立場上思考計畫需求,除了給予輔

    導意見之外,也必須陪伴各組團隊找出疑問並協助解決問題。從過

    去經驗中,每一組入選團隊都設有輔導業師,但本年度考量過去兩

    屆執行經驗,發現團隊計畫具備有跨領域的需求,因此,將以前業

    師的單一輔導制度,修改為【輔導業師+專家諮詢】並行制度,專家

    諮詢非常態性輔導,而是以該組業師評估後對輔導團隊提出建議啟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3

    動,希望提供每一個個案計畫在不同發展階段時,都能透過不同領

    域專業諮詢提供資訊與資源,以完備輔導機制。

    圖 1 輔導機制角色關係圖

    管考機制設計

    三方檢核記錄表

    本計畫專案管理記錄表的設計分為 A、B、C 三種不同的表格。

    A 表學生團隊執行進度表為學生團隊的週記錄表,記錄表中必須紀

    錄他們實驗、會議討論心得與感想,也能加上自我評量或與業師相

    處的情況內容。B 表為業師雙週的輔導記錄表,主要紀錄業師對這

    組學生的看法、建議事項與交辦給輔導團注意與追縱的事項。C 表

    則是輔導團的訪視記錄表,紀錄重點著重在模式建立的過程、模式

    內容修正因素、學生與輔導業師的溝通相處、學生表現觀察,與業

    師輔導方式觀察。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4

    這三種表格都必須繳交於輔導團處,維持保密、彼此並不互通,

    這樣的機制設計有助於維護各種不同關係人的立場,也可以讓不同

    的關係人不必擔心任何後果,詳實紀錄。

    這三類不同立場與角度的表格設計,有兩個優點,一、輔導團

    能真實評估各學生團隊計畫執行狀況,進行三方資料比對,達到更

    加緊密的資料累積、狀況瞭解,以及計畫執行優劣之評估。二、學

    生團隊常常忙於實驗計畫的執行,而疏於進行紀錄與報告的撰寫,

    因此,當團隊到期中與期末審查時,他們仍可以透過該記錄表,向

    委員與主管單位清楚交代個案的實驗過程與成敗結果。

    圖 2 二次方計畫各執行記錄設計關係圖

    審查制度

    為求個案能於執行期間如期、如質的將計畫推動,本計畫乃納

    入期中、期末審查與計畫執行期間委員現地訪視,對於學生團隊來

    說,都是階段性成果驗收時間。此外,為求可清楚陳述個案的計畫

    價值主張與策略,這個機制也同時訓練了撰寫講稿、簡報或影片拍

    攝的能力。進而達到隱性的學生團隊時間管理,也同時管理各組輔

    導業師的共同進度。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5

    業師圓桌會議

    為使輔導團隊、主管機關與輔導業師間有更高的輔導共識策

    略,本計畫設計有兩階段業師圓桌會議,期望透過三方溝通機會,

    讓彼此更瞭解學生計畫執行方向,這樣可以讓三方在一年期的計畫

    中,以不同立場協助創新計畫的引導與建議。此外,在討論會議可

    以了解學生計畫執行的過程與結果,是否受到業師輔導的方向而有

    所調整,如此可以對各組學生計畫發展、學生特質有更深一層瞭解。

    輔導團隊與主管單位,也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與立場中,依循業

    師專業意見協助學生計畫執行時的建議與引導,讓學生能透過不同

    角度,但相同目標立場下以不同的語言理解計畫執行的方法與策

    略。本年度三場業師圓桌會議,在不同的階段,以「共識建立」、

    「計畫成果分享」與「輔導經驗分享與機制回饋」三個不同的議題

    進行討論。

    執行成果

    活動及課程設計

    106 年度二次方行動計畫,為學生量身打造系列教育活動設計,

    並且在適當的時間點,以計畫執行的時間為學習階段設計之依據,

    安排審查制度,讓學生能有「建立時間安排」與「策略安排」的觀

    念。活動與會議的安排均以「管理」的概念為基礎,參酌時間規劃

    教育與協助學生團隊計畫執行規劃訓練為策略目,來做活動規劃的

    設計。活動設計共有:計畫說明會、提案工作坊、甄選會議、增能

    訓練營、學生團隊的期中審查會議、三場交流會與業師圓桌會議、

    成果發表會與青年會師活動。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6

    圖 3 二次方全年度活動規劃

    增能訓練營

    主題增能課程兩天一夜的訓練營,設定以共通主題「價值主張、

    創新思考、農業行銷、計畫說明」四大主題課程,借此機會與各領

    域專家輪番討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計畫,提供全面審視評

    估的機會,從中修正計畫價值主張與提升操作策略的可行性,並與

    其間進行業師媒合。兩天一夜除增能課程設計外,亦增加團隊間交

    流與合作機會,透過訓練營也再次提醒團隊計畫核心價值為大膽實

    驗創新方法與確實紀錄實驗過程的重要性。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7

    增能訓練營活動情形 主題增能課程討論情形

    學生團隊執行成果

    青履客(輔導業師:Me 棗居自然農園陳淑惠創辦人)

    團隊是在洄游競賽駐村後發現「農村產業缺工」相當嚴重,參

    加二次方計畫就以建立「青年換工機制」的操作模式設計為計畫目

    標,透過在公館石墻三年紮根觀察,第一年在地產業週期調查與資

    源盤點,第二年建立初步操作機制與實驗測試,到今年已經累計百

    位青年參與換工;換工的產業也從紅棗到洛神,今年更跨域協助西

    湖柚農的採收;參與換工的年齡層也從青年至退休族群,更開始有

    國際青年參與。在累積三年的換工經驗下,今年嘗試擴展換工模式,

    從原先單一體驗型換工,發展專業型技能換工,來解決石墻村產業

    以外的其他農村問題,逐步朝向發展多元換工模式。

    圖 4 換工模式架構圖

    求海人日記(輔導業師:幸福果食股份有限公司簡家旗執行長)

    三位成員為澎湖在地青年,因關注家鄉青年越來越疏離地方人

    化,澎湖人昔日賴以維生特有的潮間漁法沒落,因此以「石滬修復

    技法紀錄」與「復興澎湖潮間漁法體驗」為計畫目標。修復一座石

    滬需要大量人力與超過百萬的經費,團隊發現澎湖觀光人潮多,一

    般人卻不容易進入到石滬場域,便以此缺口著手設計環境體驗教育

    的創新模式,計畫執行至今已累積百位親子、青年參與石滬的修復,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8

    更連結博幼基金會做在地回饋,教育在地兒童從小了解祖先的傳統

    百年智慧。

    圖 5 求海人計畫模式流程圖

    旅人食通信(輔導業師:雲林斗南鎮農會精米工廠蔡清德廠長)

    四位青年受日本食通信理念感動,希望從「改變消費者觀念、

    讓消費者重視生產者、到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藉此實驗日本食

    通信「隨刊附食材模式」在台灣的市場接受度與可調整性,期望透

    過不斷的討論,積累出更符合台灣在地的刊物附食材銷售運送模

    式。以「旅人」為食通信之名,是希望打破地域框架,透過旅人行

    腳的觀點去體驗在地農村人事物的美好價值,不僅傳達食材產物、

    生產者之間的關係,更傳遞背後土地、自然環境的故事,做一本有

    廣度、深度、溫度的刊物。

    圖 6 旅人食通信營運模式圖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9

    跟著土匪去闖蕩 Part2(輔導業師:虎尾科大梁大慶老師)

    延續去年協助嘉義番路鄉公興社區的餐食開發,今年以在地文

    化為本進行地方特色遊程設計,以公興社區歷史地名「土匪山」規

    劃設計融入土匪文化意象,整合社區特有豐富生態來創造社區價

    值,在實驗性操作修正後的成果,慢慢轉移由社區自主性運作,以

    「創意遊程情境互動體驗」,協助社區建立「新型態遊程營運模式」。

    圖 7 旅遊試驗模組架構圖

    南勢里山產業整合行動(輔導業師:正修科大黃廣華老師)

    團隊成員為臺南東山區南勢社區返鄉三年的在地青年,在長期

    觀察龍眼產業推廣不易,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的問題,今年試圖以「地

    產地銷」、「城鄉夥伴」的目標,連結臺南市區多家知名餐廳開發

    一系列龍眼(桂圓)、東山咖啡為主的餐食設計,嘗試為在地產業找到

    新出路,並以創新料理顛覆龍眼的傳統食用方式來提升消費者接受

    度。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0

    圖 8 南勢里山光點架構圖

    游,洄來(輔導業師:果子文創魏彰志總經理)

    四位青年以自身攝影專長,期望協助返鄉回農青年與社區以新

    起的群眾募資模式來籌備資金與市場測試。募資如何快速吸引大眾

    目光,影片佔有相當關鍵因素。利用短短幾分鐘影片展現產品特色、

    如何解決使用者痛點、及有溫度傳遞資訊,都是一支好的募資影片

    基本構成要素,期望透過青年的互相協力創造共好的農村價值。

    圖 9 農村募資實驗架構圖

    與老屋重修舊好(輔導業師:福爾摩沙雲創基地張進鑫總經理)

    面對多數農村社區老屋閒置率越來越高的共同議題及都市創業

    青年面臨高額租金壓力,三位青年將透過協助社區進行空屋盤點、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1

    調查、紀錄、關係人訪談…等步驟,活化社區閒置空間、重現每個

    老屋的特色與價值,並媒合有意經營青年找到其適合使用的空間型

    態,是該團隊二次方計畫的核心價值。

    圖 10 老屋活化經營模式圖

    HELPMET(巨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治中總經理)

    智慧型安全帽是以傳統緊急照明燈為構想,防災機制在智慧科

    技融入可更臻完善,Helpmet 導入智慧型管理系統,結合 GPS 定位、

    防災 APP…等,便於急難發生時人員清點、資訊回報。安全帽可頭

    戴、手提、壁掛等多元應用方式,燈源設計以 LED 燈條的崁入,可

    提供災害發生斷電時主動性與被動性光源,協助人員避難逃生。

    圖 11 農村募資實驗架構圖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2

    成果發表會

    今年嘗試將成果發表會結合大型活動參展「雜學校-亞洲創新教

    育博覽會」,本屆共有亞洲各國超過 120 個團隊參展,容納多元的

    創新教育內容,提供一般民眾、教育者與產學界一個互動交流平台。

    為期四天展期增加團隊曝光及水土保持局青年相關計畫合併行銷宣

    傳,有效主動索取系列計畫紙本簡介及詢問計畫報名資訊者計超過

    2,500 位,四天總觀展人次超過 5 萬人次(策展方公布數據)。除提供

    學生團隊主動面對社會大眾解說該執行計畫之內容,透過不斷重複

    說明,訓練建構完整邏輯描述,活動期間大眾鼓勵與反饋也讓團隊

    可以清楚自我計畫價值、計畫盲點與社會大眾關心的農村問題、蒐

    集數據和可再調整修正的項目,作為後續計畫調整之基礎資料。本

    次成果發表亦邀請部份 106 年度青年回留農村示範計畫青年團隊與

    歷屆洄游二次方團隊參與,展現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長期的努力

    下,青年回農多元議題參與的政策綜效。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3

    圖 12 成果發表會現場活動照片

    結論與建議

    經本計畫推動歷程之觀察,在業師輔導頻率上,各組計畫在期

    中審查會議前計畫尚於探索議題分析與執行策略擬定,輔導次數宜

    每月至少兩次(以 106 年度而言,各組前兩個月輔導次數皆高於四

    次);期中審查會議後,團隊進入執行階段每月建議可縮減為至少一

    次。部分團隊無法完整朝業師給予建議方向推進,透過三方管理紀

    錄表即可將此脈絡記錄下來,有助於個案報告的脈絡分析與累積,

    有助於後續同屬性參與團隊知識傳遞及策略修正。

    輔導團隊訪視定位以「計畫執行觀察、團隊成員陪伴、執行狀

    況記錄、協助困難解決」四項目標為主,輔導紀錄表則採紀錄團隊

    歷次訪視會議進度報告情形、遭遇問題、業師意見…等進行影像及

    文字記錄,其功能是希望針對個案計畫發展歷程有一詳實記錄,並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推廣計畫

    14

    隨時可追蹤個案問題解決狀況及團隊成員問題,此外,輔導團隊與

    業師輔導紀錄其表格設計內容亦有所調整,業師紀錄表著重於歷次

    執行建議,輔導團隊著重於觀察紀錄,其內容有助於資料交叉分析

    比對的完整性。

    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計畫是鼓勵歷屆洄游青年,持續延續以

    「創新」、「實驗」的新方法,以自我專長解決所觀察到的農漁村

    困境及議題,進而研擬策略實際嘗試實驗操作,輔以業界具實務經

    驗之經理人給予輔導及資源協助,加速及提升團隊計畫可行性。經

    本年度計畫執行推動歷程觀察,本計畫特色在於具備完整輔導機制

    設計、專案執行管理、長時間實驗累積及實務能力操作經驗。參與

    該項計畫之團隊成員,可從中獲取許多在學校未能觸及的實務執行

    經驗,與建構青年回留農村創業與紮根的基礎能力,激發青年持續

    參與農村、解決農村問題的契機。在本年度青年回留農村示範計畫

    試驗性運作之後,水保局青年返鄉回農的多元接軌方案更趨完備,

    從青年大學時期參與洄游系列計畫引動學子關注農村、體驗農村、

    參與農村,乃至就業後持續性投入農村事物、從事相關工作,建立

    青年永續回留農村與地方共好的經營模式,創造青年「社會影響力」

    與價值。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方泓元[1] 柯勇全[2] 鄭至涵[2]

    摘 要

    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在延續前六屆的經驗及傳承下,

    繼續扮演著全臺灣各大專院校與農村社區交流的重要媒介,並透過

    競賽模式,讓同學們於暑假期間,實際進入農村駐村、去了解農村

    及發掘問題,並運用自己專長及創意,嘗試去解決農村問題,造成

    同學及農村社區的改變;洄游農村計畫不僅讓同學的創意,得以發

    揮,也讓農村社區注入年輕的活力。

    透過在全臺灣 41 所大專院校中所辦理的 46 場校園說明會,共

    計吸引 69隊報名參賽,經 2階段甄選後,除選出 20個團隊駐村外;

    亦有 19個未入選的團隊,仍依原計畫自力駐村;更有來自於越南胡

    志明市農林大學與中興大學,共同組隊,來臺觀摩並實際參與駐村。

    而在企業參與部分,除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繼續合作

    外;以「稻田裡的餐桌」聞名的幸福果食也與洄游競賽跨域合作;

    而共識營的授課講師,更以創集團的名義,號召許多企業,透過洄

    游補給箱的模式,為同學加油打氣。

    素有專案管理界奧斯卡大獎之稱的「專案管理標竿企業獎

    (EPBA)」及「華人十大傑出專案經理人獎(TOPM)」,水保局在連續

    四年入圍並獲獎後,今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再度獲得「專案

    管理標竿企業獎(EPBA)」的典範企業獎及「華人十大傑出專案經理

    人獎(TOPM)」。

    歷經 7 年的淬鍊後,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

    體系,透過體驗、實作及創新延續等模式,讓同學們可從農 stay、

    洄游競賽以及 2 次方行動等多元管道,與農村深度接軌,引領著更

    多的年輕學子,從農村中尋找他們的夢想。

    〔1〕碩泰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reau,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16

    一、 前言

    (一) 計畫緣起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係以全國大專院校教師及學生為主

    體,農村再生政策為輔助,由師生組隊報名參加,選擇一個農村

    社區,提出協助農村公共事務之「駐村計畫書」,於駐村期間運

    用學生專長及創意落實計畫構想。106 年度本計畫延續前六屆辦

    理構想,並擴大「洄游系列計畫」,搭配大專院校課程、洄游二

    次方及農 stay,讓更多擁有熱情的年輕學子進入農村,瞭解農村

    再生的精神,將新想法及創意融入農村,讓更多農村社區能因年

    輕人的助益而改變。

    從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為起點,水保局建構的一系列與農村

    多元接軌計畫,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透過完整

    的機制及輔導,結合自己的專長及興趣,了解農村、協助農村及

    回留農村,也為農村帶進更多創意與活力,讓農村社區有更多元

    的發展空間及機會。

    (二) 企業參與

    1. 今年除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持續參與外,幸福果食亦提

    供超級夢行者獎項,並擔任評審,碩泰公關亦透過創集團,以

    洄游補給箱形式導入企業資源,共有興農企業、德國小甘菊(玫

    瑰花蕾)、新萬仁實業、泰山企業、聯華食品及臺灣土雞王(凱

    馨實業)參與,並提供同學駐村所需之補給品。

    2. 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除提供洄游競賽之金銀銅獎、創新

    實驗獎、人文關懷獎、環境永續獎及空間活化等獎項之全額獎

    金外,更與洄游競賽共同宣傳,資源共享;並於本身計畫中特

    別增設大專青年組,讓報名參加洄游競賽的同學,可同時報名

    參加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讓同學可獲得更多的經費及資源,去

    執行計畫。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17

    3. 以「稻田裡的餐桌」聞名的幸福果食,今年也與洄游計畫跨域

    合作,不僅擔任洄游競賽評審,同時提供超級夢行者獎項,更

    擔任 2 次方行動計畫的業師;讓同學們的計畫不僅更接近實務

    層面,同時也讓同學們有機會實際參與餐桌計畫的籌辦工作。

    (三) 歷屆洄游回顧

    1.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的初衷,僅僅只是希望大專學生利用暑期

    接觸農村,了解農村,並藉由學生年輕的活力及創意,去擾動

    社區,讓社區有動能去推動農村再生,從而創造出政策、社區

    及學生 3 贏的成果;歷經 7 年的淬鍊後,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

    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體系,透過體驗、實作及創新延續等模

    式,讓大專學生可從農 stay、洄游競賽以及 2 次方行動等多元

    管道,與農村深度接軌。

    2. 歷屆辦理特色如下:

    表 1 歷屆洄游競賽大事記

    參賽隊數 駐村隊數 各屆特色

    第一屆 30 10 首度辦理:全國最大規模農村駐村活動

    第二屆 28 10 第一屆洄游成員擔任小隊輔

    第三屆 87 20 首度辦理:校園說明會

    第四屆 72 20 設計學院參賽隊數,首度超過農學院

    12隊未入選團隊,自力駐村

    第五屆 83 20

    首度辦理:第一屆大專生洄游農 Stay及第一

    屆大專生洄游二次方行動計畫

    獲獎紀錄:2015 年全球教育創新獎亞洲區銅

    第六屆 40 20

    獲獎紀錄: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

    建立參與及建議制度,獲行政院核定為「公

    義社會與優質文教」類組特等獎

    企業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第七屆 69 20

    獲獎紀錄:專案管理標竿企業獎(EPBA)之典

    範企業獎及華人十大傑出專案經理人獎

    (TOPM)。

    企業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幸

    福果食及洄游補給箱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18

    國際參與:越南胡志明市農林大學來台參與

    駐村

    二、 計畫成果

    (一) 舉辦大專洄游校園說明會

    3. 共聯絡 81 校,含 129 個學院及 166 個系所,並於 41 所大專院

    校辦理 46 場次校園說明會,參與老師 57 人,學生 3235 人。

    4. 截至 5 月 15 日報名截止日,共 69 隊報名參賽,代表校系 35

    校 52 系,際參與 53 校、142 個科系,521 位同學參與。

    5. 69 個報名團隊中,與說明會相關的有 45 隊,農 stay 有 22 隊,

    校園共創計畫有 8 隊,同時參與洄游競賽及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者有 23 隊。

    6. 共有 23 個報名團隊選擇 I need you 登錄之 22 個社區為駐村社

    區,其中屏東縣萬巒鄉赤山社區被 2 個報名團隊同時選為駐村

    社區。

    (二) 駐村團隊甄選及培訓

    1. 經歷二階段審查後,自報名之 69 隊中,遴選 20 隊,於暑假期

    間實際進駐農駐村。

    2. 6 月 28 日至 30 日於苗栗縣造橋鄉香格里拉樂園辦理,20 個駐

    村團隊計 170 位同學,其中 147 位同學參與共識營。

    3. 共辦理成果展現、影片紀錄、社區實務、駐村計畫、創意發想

    與展現、及駐村須知等 6 堂多元課程,及邀請 6 位歷屆洄游學

    長姐分別分享有效執行計畫、溝通與領導、人文關懷案例、創

    新實驗案例、空間活化案例及環境永續案例,並實地參訪苗栗

    縣銅鏡社區、流東社區及龍昇社區等 3 社區,並進行分組討論

    及分享等交流活動。

    4. 問卷共發出 147 份,回收 142 份,調查成果顯示,課程最高滿

    意度的分為駐村計畫、駐村須知及社區實務;社區體驗為同學

    印象最深刻之活動,其次為晚上的討論分享及建議;如何知道

    有洄游競賽,以老師介紹、同學或朋友介紹及參加過的學長推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19

    薦為最高,其次為說明會;為何會參加洄游競賽,以很有意義、

    挑戰自己及感覺有趣 3 項為最多。

    5. 入選駐村團隊名單如下:

    表 2 第七屆入選駐村團隊名單

    序號 代表學校 系所 隊名 駐村社區

    1 嶺東科技大學 創意產品設計系 走著橋團隊 彰化縣花壇鄉

    橋頭社區

    2 嶺東科技大學 創意產品設計系 築色茶香 南投縣鹿谷鄉

    竹豐社區

    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稻城之子 宜蘭縣員山鄉

    內城社區

    4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作客竹森 苗栗縣銅鑼鄉

    竹森社區

    5 南臺科技大學 創新產品設計系 七石.添 彰化縣彰化市

    石牌社區

    6 國立中興大學 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

    學程 興豐作浪

    南投縣仁愛鄉

    南豐社區

    7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 商品設計系 將 · 衍 臺南市將軍區

    將軍社區

    8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三民誌 彰化縣田中鎮

    三民社區

    9 南臺科技大學 創新產品設計系 興八客 彰化縣大村鄉

    新興社區

    10 逢甲大學 經濟系 番轉壢西平 苗栗縣卓蘭鎮

    壢西坪社區

    11 大葉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我們蔗一家 臺南市佳里區

    延平社區

    12 崑山科技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係 自然產生 臺南市山上區

    玉峯社區

    13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國際管理學士學位學

    程 頂 high囝仔

    雲林縣東勢鄉

    程海社區

    14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系 霧谷勿藜 屏東縣霧台鄉

    大武社區

    15 東海大學 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

    學位學程 學蓆蒜數

    臺南市學甲區

    一秀社區

    16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服務業經營管理碩士作伙.成功 澎湖縣湖西鄉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0

    序號 代表學校 系所 隊名 駐村社區

    班 成功社區

    17 中原大學 建築系 旺來,望來 屏東縣萬巒鄉

    赤山社區

    18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共同教育中心 基隆女巫 基隆市中正區

    長潭社區

    19 崑山科技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系 菱聚力 臺南市官田區

    官田社區

    20 朝陽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心事夏人摘 臺南市玉井區

    望明、層林社區

    (三) 駐村訪視

    1. 自 7 月 12 日起至 8 月 8 日止,共計執行期初訪視 20 場,期初

    訪視相關紀錄,以駐村快報型式,發布於臉書。

    2. 自 8 月 2 日至 8 月 26 日止,共辦理 21 場次之訪視日審查,除

    辦理洄游競賽 20 個團隊之訪視日審查外,亦辦理由越南胡志

    明農林大學與國立中興大學共同組成之 Linghtning 國際觀摩

    團隊,訪視日審查相關紀錄,以訪視日系列型式,發布於臉書

    3. 為使企業於暑假期期間即能參與洄游,創集團及碩泰公關,對

    企業發出邀請,共同關懷洄游駐村團隊,並說明洄游涵義及歷

    年成果,獲得興農集團、德國小甘菊、聯華食品、泰山企業、

    臺灣土雞王及新萬仁認同,將提供同學駐村期間生活所需之補

    給。

    4. 企業補給品規劃為 60 份,分於期初訪視及訪視日審查時提供

    給 21 個駐村團隊 2 波段之元氣洄游補給箱外,亦寄送元氣補

    給箱給 19 個未入選而自力駐村之團隊。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1

    (四) 成果發表會暨頒獎典禮

    1. 9月 7日(星期四)至 9日(星期六)於華南銀行總行國際會議中心

    辦理。

    2. 駐村團隊攤位含共設置 22 個攤位,其中包含洄游團隊及國際

    觀摩團隊等 21 個攤位。

    3. 9 月 8 日之成果發表會,共 352 人出席,含評審委員 12 人、1

    家媒體、洄游團隊 179 人及社區民眾 65 人。

    4. 9 月 9 日之頒獎典禮,共 339 人,包含農委會林聰賢主委、信

    義企業集團周莊雲策略長等來賓 38 人、9 家媒體、洄游團隊

    169 人及社區民眾 65 人。

    5. 共頒發金獎 1 隊、銀獎 2 隊、銅獎 3 隊;空間活化獎、人文關

    懷獎、環境永續獎及創新實驗獎等 4 獎項各 3 隊,共 12 隊;

    超級夢行者獎項 10 名。

    6. 獲獎名單如下:

    表 2 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獲獎名單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2

    獎項 隊名 校系 得獎者

    超級夢行者

    走著橋團隊 嶺東科技大學創意 胡〇浩

    築色茶香 嶺東科技大學創意 蕭〇蓴

    稻城之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羅〇淵、王〇涯

    番轉壢西坪 逢甲大學 簡〇宸

    自然產生 崑山科技大學 徐〇翔

    作伙。成功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劉〇妤

    旺來,望來 中原大學 黃〇委

    菱聚力 崑山科技大學 鐘〇霖

    心事夏人摘 朝陽科技大學 宋〇晴

    獎項 隊名 代表學校 駐村社區

    金獎 霧谷勿藜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社區

    銀獎 心事夏人摘 朝陽科技大學 臺南市玉井區望明、層林

    社區

    銀獎 自然產生 崑山科技大學 臺南市山上區玉峯社區

    銅獎 走著橋團隊 嶺東科技大學 彰化縣花壇鄉橋頭社區

    銅獎 築色茶香 嶺東科技大學 南投縣鹿谷鄉竹豐社區

    銅獎 將 · 衍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 臺南市將軍區將軍社區

    空間活化獎

    霧谷勿藜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社區

    作客竹森 國立政治大學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

    學蓆蒜數 東海大學 臺南市學甲區一秀社區

    人文關懷獎

    三民誌 國立成功大學 彰化縣田中鎮三民社區

    我們蔗一家 大葉大學 臺南市佳里區延平社區

    興豐作浪 國立中興大學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社區

    環境永續獎

    基隆女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基隆市中正區長潭社區

    作伙.成功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澎湖縣湖西鄉成功社區

    心事夏人摘 朝陽科技大學 臺南市玉井區望明、層林

    社區

    創新實驗獎

    興八客 南臺科技大學 彰化縣大村鄉新興社區

    自然產生 崑山科技大學 臺南市山上區玉峯社區

    稻城之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3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4

    (五) 成果專輯

    1. 印製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成果專書「Young!青村」2000 本,

    內容包含序、認識洄游、洄游行動、洄游之光、洄游二次方

    等章節,共計 210 頁。

    2. 影像成果紀錄,共完成 3 分鐘之洄游競賽前導片、5 分鐘之校

    園說明會簡報檔影像版及第 7 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紀錄精

    華版等 3 支影片。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5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6

    (六) 行銷及宣傳活動

    1. 自洄游起跑至頒獎典禮期間,共計獲得 142 則媒體報導,其

    中報紙 33 則,網路 103 則及電視 6 則。

    2. 國際交流:

    (1) 協助辦理 7 月 8 日國際觀摩隊駐村開跑記者會,並邀請媒

    體採訪,並做影像及影片紀錄。

    (2) 辦理 8 月 8 日國際觀摩隊訪視。

    (3) 邀請國際觀摩隊於成果發表會及頒獎典禮會場時參與展

    出,惟因國際駐村團隊 9 月已結束駐村行程,由共同組隊

    之中興大學團員擔任場地布置及現場解說工作。

    表 3 媒體報導一覽表

    期間 報紙 網路 電視

    競賽期間 33 89 5

    成表期間 0 14 1

    小計 33 103 6

    合計 142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7

    三、 結論與建議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不僅僅是個競賽,更是一個學生與農村

    接軌的方程式,洄游競賽不僅讓年輕的創意及活力去擾動社區,讓

    社區能有新的發展契機,也讓同學了解農村,進而引發興趣,參與

    後續 2 次方行動計畫,甚至畢業後於農業相關領域中工作,或是在

    農村創業,形成一個政府政策、農村發展及學校學生的正向循環。

    經推動洄游就賽的觀察,競賽的創意多元化及後續 2 次方、回

    農計畫等創業準備的歷練,是學校及老師們對洄游競賽最看重的地

    方,亦是將洄游駐村學生導向新農業十大政策的一大關鍵點,因次

    建議,洄游競賽後續之 2 次方、回農計畫等相關計畫,仍應持續擴

    大推動,並開拓更多的創業準備等歷練計畫,讓從在校學生能依循

    洄遊系列計畫,引導至農村領域發會及創業,才能讓年輕的新血源

    源不絕地灌溉農村。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106 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28

    四、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條例,2010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2016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陳苑菁[1] 柯勇全[2] 曾之力[2]

    摘 要

    臺灣正面臨嚴重農耕人口不足的問題,為永續經營農村,水土

    保持局積極透過各種方式鼓勵青年回留農村,106 年分別辦理校園共

    創及青年回留計畫,其中校園共創計畫即鼓勵大專院校教師結合校

    園課程帶領青年學子進入農村場域,強化學生對臺灣農村的知識與

    了解,以期成為其未來參與及投入農村再生與發展之契機;而青年

    回留計畫則是輔助經費鼓勵青年回到農村發展解決農村問題或創造

    新經營模,而針對各項校園共創及青年回留農村推動成功案例及亮

    點,透過專管規劃包含網路監控機制、訪視、專書出版、成果發表

    會等多元方式紀錄並彙集成果,並利用行銷規劃讓更多世代的民眾

    看見農村的創新價值。

    本案「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自 106 年 5 月進行 107

    年至 1 月,執行近九個月的時間,完成 8 場區域工作坊、1 場成果發

    會、網路監控機制 1 式及透過實地走訪完成農學共創成果專書 1 式

    並印製 2000 本,並完成 4 期 8 頁的商周雜誌廣編。

    在行銷宣傳,則運用商業周刊加值回饋數位版面,包含專欄部

    落格、每日電子報熱門文字、商周 EDM、商周 FACEBOOK 貼文、

    農來作夥 FB 操作一式及影音製作等,透過整合行銷擴大宣傳族群,

    塑造青年回留的熱血氛圍

    綜上所述,本案觸達人次部份包含平面、網路及 Facebook 宣傳,

    至 107 年 1 月月 31 日前共計觸及 5,941,000 人次,確實達成效益極

    大化的目標。

    〔1〕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Business Weekly Group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reau,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0

    一、 前言

    (一) 計畫緣起

    為達到永續經營農村,結合校園課程增加青年學子對臺灣農村的

    知識與了解,進而促使參與及投入農村再生與發展之可能,期望以校

    園課程帶領學子進入農村,累積農村生活及服務體驗,鼓勵青年回到

    農村發展工作之機會,針對各項校園共創及青年回留農村推動成功案

    例及亮點,透過專書出版、成果發表會等多元方式紀錄並彙集成果,

    以期讓更多世代的民眾看見農村的創新價值。

    (二) 計畫目的

    本專案目標分為兩大面向,可分為針對主要目標-受輔助團隊青年

    透過工作坊、成果發表會、專書等的辦理,達到「培植增能 激勵輔導」

    的青年回留政策功能的發揮;針對次要目標-農業相關青年及一般社會

    大眾透過成果發表,平面及網路媒體行銷等的宣導進行溝通,以達到

    「農村風氣 氛圍營造」的目標,增加民眾對農業議題的關注!

    (三) 參與團隊

    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評選之大專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簡稱為

    校園共創計畫)受輔助校園團隊共 30 組,青年回留創新研究計畫受輔助

    之青年團隊,30 組個人組及 26 組合創組,總計 98 組團隊納入本次計

    畫的專管對象。

    表 1 青年回留創新研究計畫受輔助名單

    序號 申請人/單位 序號 申請人/單位

    個人組 合創組

    1 廖怡雅 1 苗栗縣大湖鄉草莓觀光文史發展協會

    2 高世忠 2 有限責任苗栗縣有機良食生產合作社

    3 蘇郁暄 3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4 林鍵樺 4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

    5 蔡威德 5 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6 溫心榆 6 彰化縣埔鹽鄉廍子社區發展協會

    7 賴盟欽 7 宜蘭縣多必優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

    8 傅兆銘 8 高雄市杉林區集來社區發展協會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1

    9 蔣沛妍 9 宜蘭縣冬山鄉中山社區發展協會

    10 陳胤丰 10 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

    11 林秉賢 11 臺中市東勢區軟埤坑休閒產業發展協會

    12 徐振捷 12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

    13 林建叡 13 社團法人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發展協會

    14 林禹丞 14 南投縣鹿谷鄉竹豐社區發展協會

    15 鄧仙姿 15 新竹縣北埔鄉南外社區發展協會

    16 謝丙寅 16 臺中市太平區興隆社區發展協會

    17 陳彥杞 17 雲林縣虎尾鎮北溪社區發展協會

    18 林筱菁 18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農村再生促進會

    19 葉丞皓 19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20 林信成 20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社區永續發展協會

    21 許明揚 21 臺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

    22 陸冠全 22 高雄市大樹區統嶺社區發展協會

    23 洪佳輝 23 嘉義縣布袋鎮東港社區發展協會

    24 楊紳泰 24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

    25 陳怡君 25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26 鄧秉鈞 26 花蓮縣壽豐鄉樹湖愛鄉協進會

    27 葉瓊玉

    28 陳雍山

    29 張博仁

    30 江昱威

    表 2 校園共創計畫受輔助名單

    序號 申請單位 科系 計畫主持人

    1 大仁科技大學 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李正忠/副教授

    2 大葉大學 餐旅管理系 鄭信男/副教授

    3 中華大學 景觀建築學系 陳湘媛/副教授

    4 中華大學 景觀建築學系 李奕樵/副教授

    5 中華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 胡寶元/助理教授

    6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餐旅管理系 黃裕文/助理教授

    7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商品設計系 郭藤安/助理教授

    8 弘光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系 涂卉/助理教授

    9 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系 呂佳茹/副教授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2

    10 亞洲大學 室內設計系 詹鎔瑄/講師

    11 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 許昌賢/副教授

    12 東南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施君翰/副教授

    13 長榮大學 資訊管理系 陳建勳/助理教授

    14 長榮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莊立民/副教授

    15 長榮大學 媒體設計科技學系 黃婧華/助理教授

    16 長榮大學 台灣研究所 温振華/教授

    17 長榮大學 數位內容設計學系 林清峰/助理教授

    18 長榮大學 美術系 利庭芳/助理教授

    19 國立中興大學 行銷學系 吳志文/副教授

    20 國立成功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蕭惠中/助理教授

    21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系生理所 蔡美玲/副教授

    22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暨休閒遊憩系 黃士哲/副教授

    23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休閒遊憩系 林俊男/副教授

    24 國立屏東大學 商業自動化與管理學系 李國榮/副教授

    25 國立屏東大學 科普傳播學系 鄧宗聖/副教授

    26 國立屏東大學 電腦與通訊學系 劉仁俊/副教授

    2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黃琴扉/助理教授

    28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管理系暨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劉修祥/教授

    29 國立嘉義大學 園藝學系 沈榮壽/教授

    30 國立嘉義大學 景觀學系 江彥政/副教授

    3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 鄭健雄/教授

    3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 丁冰和/教授

    33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 侯純純/副教授

    34 國立臺東大學 生命科學系 劉炯錫/教授

    35 國立聯合大學 文化觀光產業學系 馮祥勇/副教授

    36 國立聯合大學 文化觀光產業學系 范以欣/副教授

    37 崑山科技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系 蔡佩芳/副教授

    38 崑山科技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系 陳薇薇/助理教授

    39 慈濟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邱奕儒/副教授

    40 靜宜大學 台灣文學系 劉仲倫/助理教授

    41 靜宜大學 會計學系 劉沂佩/教授

    42 蘭陽技術學院 化妝品應用系 王全祿/副教授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3

    (四) 專案策略與宣傳目標對象

    1.專案架構

    表 3 專案執行總表

    2.專案策略

    透過紙本廣編、專書、成果發表等方式,結合商周議題詮釋,將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之案例加以推波,滾動社群討論聲量,激發新農

    與各界更多對話,讓青年回留成為就業新選擇,故在專案執行過程中,

    特別以激勵方式取代監控,鼓勵團隊達成任務獲得宣傳曝光的機會;

    善用新媒體行銷,擴大社群擴散力,運用商周.com、Facebook 等新媒

    體行銷、串聯相關社群專頁,滾動宣傳,觸及更多新生代網路族群;

    項次 服務項目 工作內容

    1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

    留農村相關資料收

    集及辦理分區工作

    計畫執行期間辦理不定期實地訪查。

    辦理 8 場北中南東區域工作坊。

    2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

    留農村行銷宣傳

    至少刊登 8 頁於知名雜誌上 4 期。

    網路傳播農村再生相關成果及亮點露出至少 20 則。

    3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

    留農村成果發表會

    辦理成果發表會或論壇 1 場

    發表會企劃內容包括:流程規劃、會場租借、會場佈置、

    活動管控與接待、專業司儀與活動攝(錄)影、活動資料

    製作、文宣、海報、邀請函、餐點、出席費及前後媒體露

    出(新聞稿)及媒體相關文宣等。

    4

    彙編「校園共創與青

    年回留農村成果專

    書」

    彙整年度計畫推動成果,並製作編輯為成果專書

    專書規格及數量如下:1.尺寸-17cm 以上×23cm 以上。2.

    紙質-紙質封面 200gsm 以上,內頁 100gsm 以上。3.數量-

    彩色印刷至少 150 頁(含封面及封底),印製 2,000 本

    5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

    留農村常態性專案

    紀錄報告

    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及提供常態性報表,回覆各補助單位執

    行狀況。

    定期撰寫專案管理進度報告,依狀況調整管理機制。

    6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

    留農村專案建置網

    路監控機制及實地

    查訪執行

    建置活動網頁查核點機制,訂定前、中、後期查核項目。

    視個案需求,隨機派員瞭解查核受補助單位,至少 20 次。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4

    透過工作坊執行、成果分享會之展示,進行培力與扎根,期待創造農

    業新未來。

    二、 執行成果

    區域工作坊

    依照團隊所在區域舉行專案驅動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結合相關產、學、官

    等資源,邀請具有農業經營與再造、農產品牌轉型、農業行銷等實務經驗的農業

    產業專家擔任評審,做為參與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之個人及合創團隊

    的專案執行查核機制,並分為期中及期末 2階段查核,共計 8場次。

    1. 期中工作坊於 7 月 25 日、26 日、27 日、28 日舉辦,參與對象

    為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之個人組與合創組,共計 56

    組。

    2. 期末工作坊則於 12 月 5 日、6 日、12 日、13 日舉辦,參與對象

    為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之個人組與合創組,共計 55

    組。

    3. 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原有 26 組合創組及 32 組個

    人組,共計 56 組團隊參與青年回留計畫,經一整年 2 階段的工

    作坊審查,最終 19 組合創組及 27 組個人組通過查核,共 46 組

    通過。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5

    圖 1 期中工作坊現場照片

    圖 0 期末工作坊現場照片

    成果分享會

    1. 對象主要以參與校園共創計畫之受輔助團隊為主辦理計畫成

    果分享。

    2. 107 年 12 月 20 日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 30 分在台大醫院國際

    會議中心 301 室辦理,分享會內容著重於教學創新方法的展現

    及交流,透過交流對話,達到相互觀摩學習的目標。

    3. 成果分享會分為動態及靜態 2 大區塊,動態為主舞台區,靜態

    為成果展示區,活動流程依照多元跨域參與、創新解決問題及

    啟發與回饋,三大主題分組,每組上臺進行分享,分享後接續

    進行同主題的焦點對談,透過主題對談讓臺上的各計畫團隊分

    享彼此的經驗及觀點,同步安排 sli.do 線上提問機制,增進與臺

    下觀眾交流的機會,除外也在活動最後規劃 2018 年的大專院校

    農村實踐計畫的說明,強化大專院校農村實踐計畫的宣傳效益。

    4. 活動當天除了邀請參與校園共創計畫之 42 個計畫團隊,還有許

    多對創新教育及農業發展有興趣的民眾一起與會,總計有 213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6

    人參與本次成果分享會的活動。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7

    圖 3 成果分享會現場照片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8

    5. 媒體宣傳效益:本次成果分享會活動前及活動後皆有新聞露出,包

    含教育電台、pchome 新聞、yahoo 等網路新聞,共計 20 則。

    圖 4 成果分享會媒體報導

    成果專書

    專書特色

    為協助主辦單位所推動「106 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 階

    段成果,以書面彙整記錄形式留作參與人員紀念也作為後續宣傳與推廣使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39

    用,對於 42 個計畫團隊,進行採訪、攝影、專書編製等作業,並以「翻轉

    學習.共創農好印象」、「創新啟發.共創農好經濟」、「跨域參與.共創農

    好生活」三大主題歸納計畫內容,呈現全書各種教育創新精神。

    專書規格

    尺寸:大於寬 17cm×長 23cm。

    紙質:封面 200 磅,內頁 100 磅。

    數量:彩色印刷,192 頁(未含封面及封底),印製 2,000 本。

    表 1 成果專書落版說明

    內容 頁數

    開門書名頁 1

    目錄頁 6

    局長的話 2

    推薦序 2p*2 4

    計畫緣起、入選計畫總表 4

    各篇章開門頁 2p*3 6

    案例 4p*42 168

    版權頁 1

    總頁數 192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40

    圖 4 成果分享會媒體報導

    行銷宣傳

    針對主辦單位所推動「106 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與「106

    年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商周整合集團內包括平面、網路、

    以及社群影音等跨媒體行銷資源,呼應本次專案策略以激勵方式取代監

    控、擴大社群擴散力,規劃全年度行銷宣傳,以商周的媒體價值與效益,

    增加水保局、兩個計畫的所有相關人員媒體曝光,有效提升民眾對於本案

    的認知度!

    1. 用紙本談議題-商業周刊 8 頁

    於全台最具議題影響力、具備高度保存價值與傳閱效益的紙本《商業

    周刊》規劃廣編報導,傳遞「農村再生」的政策展望、創新思維,突顯水

    保局對於農業改革的投入用心,及對於台灣農村發展能量延續與突破的重

    要性。

    2. 以網路搶曝光

    整合商周數位平台資源,包含商周.com 封面故事、專欄部落格、EDM、

    商周每日電子報、熱門文字快訊、商周 Facebook 粉絲團、商周 alive Facebook

    粉絲團等,以充分展現申請計畫的學校科系、個人、合創團隊在全台各農

    村的努力過程與成果,藉由網路管道展現各個計畫為農村帶來的新面貌與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41

    心感動,同時提供宣傳舞台,讓參與計畫的所有老師、學生、青年與團隊,

    都能體認到實踐理念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意義與價值,能夠更有信心投入在

    計畫的執行與發揚。

    3. 善用社群分享感染更廣泛受眾:

    將「分享」的精神融入到各個行銷宣傳企劃當中,透過粉絲專

    頁經營,利用青農點點名、農村好物及線上成果展等單元,藉由社

    群的人際分享,感染更多對於農村感到陌生、對議題認識有限的網

    友,破除一般青年與民眾對於農村的刻板印象與預設立場,進而引

    發了解全新農村的好奇心與動機。

    圖 5 商周雜誌跨頁廣編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42

    圖 6 商周.com 平台宣傳

    圖 7 商周 FACEBOOK 宣傳

    圖 8 Facebook 社群分享宣傳

    影音製作 5+1 支

    透過影片傳遞的故事感染力,遠勝過文字的說明!商周規劃針對計畫執

    行進度優良、案例精彩的團隊,拍攝 5 支團隊專訪影片,透過每支長度 3 分

    鐘左右的影片,協助受訪團隊打開知名度,+1 支成果分享會精華影片並做為

    更多元豐富的宣傳素材提供主辦單位運用。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43

    圖 9 影音製作

    宣傳效益

    本案所規劃之整體行銷宣傳包含 8 頁商周雜誌廣編;4 次每日電子報及 5 次

    商周 EDM;4 次商周.com 及 4 次 ALIVE Facebook 貼文,及農來作夥

    FACEBOOK 系列主題貼文-青農點點名、農村好物線上成果分享會等,總計

    觸及約 5,941,000 人次以上,有效擴大議題的宣傳族群。

    除此之外專案執行間參與的團隊或民眾也給予一些正向的回饋,如下

    ●長榮大學美術系利庭芳助理教授回饋: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校園共創與青年回留專管計畫

    44

    在此計劃執行過程,學生與村民頻繁的互動,身長在不同的世

    代與生活環境上的差異,提供這個機會讓彼此瞭解。對我來說,這

    是青年進入農村的起點,期盼再未來有更多面向的改變正在發酵。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郭藤安助理教授回饋:

    非常美好的農村實踐共創體驗,對社區與師生而言皆是極具成

    長契機的三贏模式。

    ●合創組林楗樺的影片在商周.com Facebook 的貼文後有民眾特別

    留言農村經濟,改善,年輕人就回來;影片主人林楗樺也留言表

    示得到滿滿的感觸及感動。

    三、 結論

    青年回留及校園共創計畫,讓農村有了新氣象,透過青年回留

    計畫讓鼓勵青年返鄉幫助農村解決問題開創新商機,而校園共創計

    畫則是讓老師以創新教案融入農業概念帶領學生走入農村場域,幫

    助農村引進更多的創意,並注入新能量促進農村再生。

    不論是鼓勵青年回留或從教育向下扎根,皆有助於促進農村發

    展,產生正向能量,活化農村再生,因此建議持續推動,不僅可以

    透過青年或學生創意幫助農村社區多元發展,更是農村人才的培

    育,並可再輔以媒體宣傳有利於全民了解農村再生的價值與特色,

    營造農村再生的意象氛圍,凝聚全民共識,創新農村新價值。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計畫編號:106RH045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計畫主持人 :陳甫彥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計畫總顧問 :于國華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董事

    (本報告書內容及建議純屬執行單位意見,僅供本局施政參考)

    摘要

    自 2017 年 3 月,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承接啟動,於花東地區開

    始展開本計畫之資源盤點、聚落串連與再設計,遴選出三處六點,

    作為內容試點,並以在地平台的網路串連,作流量與人群的匯聚測

    試。2017 年,以「文化鳳林、生態光復、農業池上」作為開啟,透

    過創新地圖的設計與擘劃,社區與在地夥伴的串連,希望能開啟「聚

    落亮點」,使無論是居住在花東,或是外地的旅人,都能以新眼光看

    見聚落之美。2018 年,延伸展開的一年中,聚焦於「大池上聚落圈」

    作為操作聚落,落實總規所提出策略方案。透過標的效益操作,增

    加花東縱谷及外界對「萬物糧倉」理念的認同,並邀請更多夥伴,

    攜手共創未來慶典。

    關鍵詞: 花東縱谷、農村旅遊、萬物糧倉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2

    East Rift Valley Granary Festivities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reau

    ABSTRACT

    Since March 2017, Creativ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 continued

    and initiated the project to make recourse inventory as well as connect and rede-

    sign villages in East Rift Valley. Six locations in three places are selected to be

    the testing spots; they are linked via a local platform on the Internet to test its

    flow rate of the its effectiveness to gather people. In 2017, with “Fenglin Culture,

    Guangfu Ecology, Chishang Agriculture” as the initiation, the foundation hopes

    to underline “the highlights of villages” through designing and drawing a new

    map and connecting communities with the local people. Resident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as well as travelers from other places will thus be able to view the beauty

    of these villages in a new light. In 2018, By creating the highlights of “Great

    Chishang,” this project will be the operating target of pioneering practices.

    Thirdly, this project will establish and promote the brand of the foundation in

    2018. Via manipulating the target benefit, this project will also enhance and

    strengthen residents’ as well as outside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idea and belief of

    the “Granary of All Things.”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project will invite more

    partners to join us and to create future festivals with us.

    Keywords: East Rift , Rural Tourism, East Rift Valley Granary Festivities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一、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緣起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於 2017 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發起,以花東縱谷作為地域範疇,實踐翻轉在

    地經濟的初心。本計畫以在地棲居的人民為核心,從地方出發,實

    踐「鄉村為展場,大地為庫房」,打造立基於生態美學之上的縱谷新

    品牌。日本有「里山倡議」,臺灣的美地花東,應有屬於自己的「縱

    谷主義」-兼顧生態、生活、生產三面向,創新地圖的文化設計,

    並與社區與在地夥伴串連,希望開啟「聚落亮點」,使無論是居住在

    花東,或是外地的旅人,都能以新眼光看見地方之美。

    「萬物糧倉」,為計畫總綱,以打造農村的永續與自然共生,並

    推動永續發展為原則,尊重於土地上的天、地、人、山、水,發展

    產業時更站在環境優先的基礎上,共創未來的契機。「大地慶典」,

    落實經濟翻轉的執行策略,試圖重申地方慶典與農村日常的互補價

    值,本計畫不已消耗型的大型活動為目標,讓生態博物館概念,透

    過地方節慶的策劃與周邊串連,進一步引導旅客,自由且有序地在

    縱谷間觀光體驗。當農業與藝術、農業與文化、農業與社區、農業

    與科技等彼此會串,鄉村產業彷彿一條美麗的珍珠串鍊,能將大、

    小亮點串起,透過新媒介、新策略的操作,為鄉村賦予新的生命。

    在 2017 年提出「萬物糧倉」總體規劃後,依循其中的「內容、

    平台、行銷」原型向下發展,形塑在城鄉發展中的智慧資本。2018

    年啟動延展系列活動,落實總規的策略方案,將花東縱谷範圍內的

    聚落節點的關係重構,並透過在地產業輔導深耕、平台行銷議題擾

    動等,如以池上鄉為核心站,可向外擴散到花蓮富里、羅山、臺東

    關山、鹿野等周邊亮點鄉鎮,旅客足跡能在花蓮市及臺東市外,產

    出新的停留機會,讓縱谷呈現重疊擴散的多元旅遊同心圓。

    2018 年,以聚落策展內容示範操作與行銷亮點之方式啟動,嫁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4

    接公、私部門,串連社區與在地企業、店家,兼顧農村發展的三面

    向「生態、農業、文化」,作為農村再生成果的展現,透過青年群聚

    的形塑、聚落的再設計,使產業的新鏈結產生,讓人真的能「留在

    花東」、「流入花東」。聚落亮點計畫預期達成效益:一、將策略理論

    與實戰操作交融,依需求操略修正原有行動方案規劃;二、銜接規

    劃期(2017)與正式開展(2018-2020)的三年藍圖計畫;三、2018

    年為品牌建立與推廣,透過標的效益操作,增加花東縱谷及外界對

    「萬物糧倉」理念的認同,並邀請更多夥伴,攜手共創未來慶典,

    也是是臺灣未來發展循環經濟,面對第四消費時代—幸福經濟時

    代,所擘劃的長遠指南。

    二、 策展論述與主題設定

    從領域到地域,整合設計、藝術、農業和文創等跨界領域,從

    鄉村到城鎮,從產地到餐桌,從食農教育到農業改革。開枝散葉,

    形成具有接地力的互動網絡。從農村再生計畫的精神出發,鼓勵青

    年、新移民的落地生活,並扶植中小型農創企業發展,在三方向的

    努力下:強化食農教育、鼓勵廢物循環利用、推廣友善環境耕作,

    達成循環經濟的實踐,搭建農村再生的成果展現,\物產豐饒、幸福

    安居的鄉村,就是大地的慶典!

    本計畫透過一個慶典,二個建設為操作核心,分述如下:

    一個慶典:慶典 4.0 落地執行方案(第四章)。藉由網路資訊系統,連結優化

    諮詢服務,引導遊客自由而有序的在縱谷區域中旅遊,活動內容

    可以更為分散但又更為互動。

    二個建設:人的建設與農創平台服務建設(第三章)為縱谷創造永續發展機

    制。

    計畫設計吸引地方自主產生參與聯合意願,並結合區域內既有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5

    社群平台,讓青創/農創轉運站,能在計畫執行過程中,擁有繼續

    營運下去的合作機會。再者,透過引流觀光足跡,促進循環經濟的

    流動,進而落實生態博物館思維,建立縱谷品牌。

    三、 人的建設:策展操作與藝術家駐區規劃

    (一) 以縱谷主義創造在地經濟

    里山地景在花東縱谷中充滿著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將里山精神

    結合地方產業落實在生活與環境中,仍舊需要透過許多手段以及改

    造方式,從友善與生態場域的環境契合延伸到對於生活方式的認

    同,所以必須要逐步地改變在地的住民思維,再投入相關地方產業

    提升與改造的作法,讓地方產業能有不同的體恤自然需求以及環境

    保護的概念,再調整合一的觀光與旅遊策略,使得地方產業與遊客

    不再是地域環境的使用負擔,而是妥善運用自然並且減輕衝擊的策

    實施。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所肩負的發展精神,就是要在自然平

    衡中找出合適未來花東縱谷地域發展的型態與方式,也將花東縱谷

    的未來發展融入里山精神地被實踐,將整體的地方產業配搭自然與

    時序的條件下,衍生出讓花東縱谷成為臺灣里山實踐的新亮點。

    將花東縱谷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結合一地之地域

    (Territory)、遺產(Heritage)、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居

    民(Population),運用人文地產景五個維度的交乘,展現地方特色。

    在農村的發展中,由文化、生態、農業三面向交織,萬物糧倉發掘

    聚落內更深刻的內涵,並透過串連、轉化、加值方式,讓聚落美學

    得以彰顯。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6

    圖 1 花東縱谷農業、生態、文化聚落特色圖

    萬物糧倉從生態博物館概念出發,聚落節點都可發展為生態博

    物館的展場。把花東縱谷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不以鄉鎮市區來作

    劃分,而以同時具備顯著文化特色、發展潛力,且同時具備服務機

    能,能扮演「核心館」角色者為主。並以核心館向外發射出衛星站,

    帶動聚落的啟動。

    (二) 文化策展、產業輔導、在地經濟、品牌創造

    藉由地方文化策展,搭配在地產業輔導提升作業,透過策展產

    出的過程操作,將花東縱谷地方產業、農業、文創、有機與觀光各

    式產業資源結合,透過產業輔導與藝術慶典的融入概念,實踐花東

    縱谷「萬物糧倉」的地方品牌,也使在地產業與觀光活動合流演繹

    縱谷主義及發揮生態博物館精神。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7

    以現有盤點資料為主軸,再配合職人百選計畫所選出可參與計

    畫改造之對象,投入專家診斷與產業輔導之改造手法,重新詮釋花

    東縱谷地區的地方產業樣貌,使生活與在地重新結合自然的地景與

    一個具有地方品牌的希望,整體計畫將以在地產業提升為主,再以

    旅遊創造為輔的推動目標為導向。

    (三) 串連與擴散:「1 x 5 x 10 x 100 =∞」

    經由 2017 年盤整與走訪,透過「5 x 10 x 100 =∞」為擴散操作

    口訣。5 個大型點注入資源,並尋求策略機關串連,以共同成就之方

    式操作節點,這些大型點將與在地建設及創作結合,成為聚落博物

    館,更藉表演藝術大型演出帶進人潮。10 個中型點以聚落內亮點節

    點為遴選基礎,在所有的操作上,中型點是最可發揮創意的地方。

    將風格仍未強烈的中型點推波助瀾,有助新亮點的開發。100 個小型

    點是花東縱谷中,如珍珠般閃耀的節點,讓這些節點能相連成美麗

    的珍珠串鍊。除這些縱谷內的相連外,更透過外部區域的串連,發

    揮力量。

    四、 2018前導計畫規劃說明

    先期預備推動計畫因主要於策展推動以及聚落輔導的規劃作

    業,建議以池上作為整體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執行核心,再依據在地

    資源的匯集及在地參與,作為整體未來 2019 年大地慶典活動的展開

    軸帶起始中心。先期預備推動計畫預計於 2018 年辦理預備將 2019

    年大地慶典活動予以推行,主要的工作具有 4 項工作類別分別為「聚

    落藝術展點設置營造試作」、「人的建設:聚落策展建置與產業創生

    輔導」、「資訊平台建設」以及「整合行銷試行」等,為次一年度整

    體性活動進行預備與宣傳。達到耕耘池上,放眼縱谷的效果。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8

    圖 2 先期預備推動計畫執行概念

    在花東縱谷中,池上鄉位於花蓮縣與臺東縣的交界之處,除了

    伯朗大道具知名度,增添造訪民眾外,更可肩負起「縱谷心臟」的

    角色,在文化、農業、生態三方都有可見的發展性。故 2018 年首先

    遴選池上作為核心站,並向南北延伸,至富里鄉、關山鎮、鹿野鄉,

    互相串連,從聚落產業輔導、策展內容實驗,到對外行銷操作與客

    群經營,延續 2017 年落實的三處六點經驗,經營池上成為亮點聚落。

    (一) 工作的創造:產業輔導與地方品牌

    「工作創造」基礎推動圈創造偏鄉或地域型態產業的就業機

    會,建置出農創、觀光、工藝、保種與農業研究的花東縱谷,打造

    出地場產業的活性化、工作機會創造增加以及促進偏鄉的住居率。

    (二) 旅遊的創造:產業支援與體驗旅遊

    以創新設計與文化策展概念,促成在地旅遊體驗的深化,並使

    聚落美學得以彰顯。透過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社區活動、教育活

    動等方式,結合旅遊創造,帶動觀光遊憩的休憩產業與活動推展。

    (三) 地域品牌風格設計

    以「萬物糧倉在地產業輔導提升計畫」設計整體地域性主題,

    並就地方產業未來市場評估後建置推動策略及方法,衍生花東縱谷

    地域性品牌設計,以及建構後續市場通路規劃與計畫實施之策略。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9

    (四) 產業聯盟組織推動及建置

    產業聯盟組織推動概念來自於日本地方創生增加就業的策略之

    一,先以相同產業或異業結盟的方式建構一跨產業或跨區域之聯盟

    組織,先從同業與異業間的互助與學習過程磨合在地地方產業之業

    者,在業者間產生互相信任與共同情誼後,以地方打造為公司的概

    念。

    (五) 聚落產業輔導

    產業振興執行依據遴選各類產業專家診斷後之個案建議,篩選

    急需改造之個案,設計實質的產業改造構想執行,計畫所選出各式

    職人,作為受輔個案為主要輔導宣傳對象,並邀集專家進行個人、

    產業、營運以及經營空間的各向度改造預備,同時也針對現有受輔

    職人、公司或組織營運的狀況,調整改善的可能方向與操作方式作

    完整的規劃與輔導項目的確認,並將受輔職人作為後續宣傳的對

    象,思考如何將職人及其商品或產業在計畫中投入合宜有效的宣傳

    或推廣策略。

    (六) 地方產業市集

    一種全新的社區培力結合地方產業與文創的扶植基地概念,以

    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與青年培植作為基地發展的主要目標,在整體執

    行概念上即是地域中創新、培植與育成的共同平台,非常合適對於

    特定區域之地方產業或文創青年進駐的創業學習、產業鏈結、共同

    工作與分享辦公室空間設備的全新產業推動場域概念場所。

    五、 2018三大主題慶典

    大地慶典透過三年的藍圖擾動計畫,在不同的聚落亮點包裝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10

    下,可以發展出地方創生模型,故於盤點後,節選出三大點作為 2018

    年的啟動重點,並結合既有熱門節慶時間進行串連試行。以目前花

    東縱谷區域節慶,集中於農曆年節(寒假)、暑假與秋季。除前面兩

    個配合學校假期外,秋季因應稻田秋收的特殊景象,逐年累積活動

    熱潮,且在富里、池上的音樂活動連動,試行跨縣市的活動主題包

    裝,不僅是地方節慶的聯合展現,更納入跨區域、跨單位的資源策

    動,為 2019 達到試行基礎。

    (一) 冬賞紅藜季 2018.2.1-3.10

    臺東農曆春節期間最美麗的盛事「2018 臺東紅藜季」將在 2 月

    1 日到 2 月 28 日,於臺東森林公園盛大舉行,今年以「臺東紅藜大

    地藝術」為主軸,強調「食農教育」與「可食地景」,並建置大型裝

    置藝術作品,以呈現「體驗式互動教學」之精隨。本分局於 2 月 9

    日(星期五)舉辦臺東紅藜季開幕記者會,帶動臺東紅藜的多級化產業

    活動,開啟地方特色產業的新契機,讓各界認識臺東紅藜的價值。

    逢冬迎春,是萬物更新的時光,前一年累積的綠色飲食、有機

    生活、米食文化,將更上一層次。在大地慶典設計上,開始由特地

    聚落,延伸至縱谷全線開啟。

    (二) 夏遊藝術季 2018.7.1-8.10

    暑期的夏日花東,以大池上計畫啟動池上周邊鄉鎮,跨區串連

    池關鹿米食廊道,並聯合地方節慶活動資訊,如:臺灣國際熱氣球

    嘉年華、花東聯合豐年祭,自 7 月 1 日起至 8 月 10 日,展現「農之

    舞台」的產業特色,遊客可體驗關山米國學校的農食體驗、關山老

    街的老街漫遊、鹿野迷路美食、社區深度導覽活動等等,走入鄉鎮,

    實踐萬物糧倉旅遊新風潮。以「農之舞台」(池上聚落)作為出發,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11

    橫向串連池關鹿米食廊道,與有機驛站聚落主題相互匯串,在既有

    花東慶典基礎上互相加乘,並以活動搭配相佐,既宣傳地方節慶,

    也展現「萬物糧倉」聚落生活型態,更創造「大地慶典」的獨特內

    涵。

    (三) 秋收音樂季 2018.10.10-11.20

    秋遊花東有藝思,從 10 月 10 日起至 11 月 20 日,用藝術串起

    縱谷花東,結合在地特色店家、創新遊程體驗、在地問客棧等,帶

    領遊客進入縱谷鄉村,除深度生態旅遊外,用生活日常敘述體驗有

    機、自然農作的永續價值,並在池上秋收音樂祭與富里穀稻秋聲山

    谷草地音樂節的接續響應,在天地為伍的自然舞台下,享受東部的

    自由空氣。

    豐收之際,延續 6-8 月設計,同樣以池上作為核心站,向外發

    射。並以「米倉故事館」(關上、鹿野、池上、海端)聚落串連,作

    為第二主題展場。讓夏季的池上豐饒,能延展到秋收之際,並向外

    發射到花蓮、臺東之其他區域。

    六、 結論與建議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以看見地方生態美學為策展核心,藉

    人、文、地、產、景的整合,使地方獨特性被彰顯。從最初盤點,

    到透過節慶操作與農創平臺介接,讓地方美學得以再現與被經驗,

    地方經濟得以創造未來循環;這種打破時空慣例,重新結構「點、

    線、面」間的關係,是指向永續發展的路標。

    生態美學強調的特性有三:存在、家園與棲居。存在所指為強

    調人和世界的關連,由身體、知覺延展而開,不再是對表淺形式的

    推崇,而轉向注重生存本質。家園所指為人與生態、人與環境的共

    生關係,人類僅是地球的一份子,在積極開發之際,更因以千年、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12

    億年為計算歲時,尋找具永續性的方式。而棲居所談,是人詩意的

    在大地上安居,不再是帶著觀光客的眼光,而是強調「人在環境」、

    「人在生態」中的真實體驗。

    深度體驗的創造,使人和地方有了連結,不是單純把藝術放在

    大地上,也非一味開發經濟忽略土地,在鄉村產業中,更強調生態、

    文化、農業三者夾揉後所展現的樣貌,這樣的風貌是「人─自然─

    社會」三者的動態平衡關係。透過地方生態美學的展現,能了解在

    地人(insider)棲居於聚落的方式,並看見「人─地方」、「地方─社

    會」間的串連。

    花東縱谷具有豐富生態、多元聚落風貌。「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打破時間、空間慣例思考,以未來農村作為藍圖,透過時空重組、

    虛實整合,將地方風土化為可善加轉化的地方資本,再藉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科技操作平臺創新,

    讓「看不見的」地方生態美學,用「看得見」的方式使大家驚豔。

    「縱谷主義」是「三生」主義:生態、生產、生活。

    在這裡,重新思考自然、生態、環境、產業、山林水系保育與

    人類生活的關係。「縱谷主義」反對「人定勝天」,認為「人要敬天」。

    GDP 有價、但環境無價,「縱谷主義」反對以環境為代價、超過生態

    承受的非永續發展。「縱谷主義」尊重在地智慧,讓生活者在此安居,

    經營人與自然的和平對話與休養生息。

    「縱谷主義」需要行動。在這裡,各種行動已經展開;這些行

    動零星發生、個別進行,卻串連成面,彰顯了共同的理想和價值。

    這些人的付出和實踐,正在創造縱谷價值。這些努力,共同構成「縱

    谷主義」的支架、血肉與靈魂。

    從一種認知、一種價值信仰到一種力量,「縱谷主義」需要更多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13

    人參與;它的價值,並不僅限於後山縱谷,而是臺灣未來「三生」

    前途的尋找與實驗。我們必須共同支持與關心臺灣後山的保護與保

    育。「縱谷主義」通過對於地方智慧的收集和整理,推動小規模活動

    的示範和測試,引起更多民眾對於縱谷未來的關心和參與,凝聚共

    識,探討屬於縱谷的發展原則與保育行動。

    「縱谷主義」將領導臺灣思考,面對全球的產業、經濟、社會

    轉型調整,我們需要什麼樣態度的生活、生產和生態,呼應創新價

    值的典範轉移。

    縱谷主義的成功有兩個關鍵字,留,流。

    要解決人和土地的關係,人能留下且溫飽,方有永續可能性。

    但經濟轉型下的農村,農業難以支持生計,復以都市和工業界的工

    作機會吸引,推力和拉力互相作用,人留不住,往外流出。要留人,

    就要有資源流入。農村普遍存在的老農問題,人留住了,農產銷出

    帶來資源流入不足,年輕人外出工作賺錢流入老家,支持老人留在

    家裡。所以留和流,是面對問題的根本。

    七、 參考文獻

    1. 于國華(2016)。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未出

    版博士論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北京。

    2.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

    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 的連結」。臺北:臉譜出版。

    3. 北川富朗(2014)。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 10

    種創新思維。臺北市:遠流。

    4. 沈婷茹(2018)。藝術作為地方生態美學之媒介——以港口部落為

    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臺北。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花東縱谷大地慶典推動計畫

    14

    5. 周靈芝(2012)。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臺北市:南方家園

    文化。

    6. 彭鋒(2005)。完美的自然:當代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隘三鄉區域亮點整合發展規劃

    大隘三鄉區域亮點整合發展規劃

    陳冠宇 Kuanyu Chne [1] 梁大慶 Liang, Da Qing [2]

    高伯宗 Kao, Po Tsung [3]

    摘 要

    為配合「農村再生 2.0」之施行,對區域性農村產業之亮點發展

    需要,以新竹縣寶山鄉、北埔鄉、峨眉鄉,現有的環境資源與課題

    為出發點,調查、盤點地區性資源特色與發展潛力,選定營造主軸

    與區域,策化營造重點。過程強調社區由下而上循序漸進參與,另

    外,還有由上而下之跨域合作計畫,係由中央整合相關領域部門,

    如:縣府、鄉公所、農會、農糧署、農改場及產業單位之專業,協

    助社區基礎生活生產條件改善,促進社區產業活化。

    透過三生與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將目前發展的概念做規劃勾

    勒,並蒐集地方行政單位與相關人士,對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想像與

    藍圖,把學理層面與地方建設進行策略性的整合,期許本案可以建

    構為『生態實踐、地景藝術、友善人文、友善人文、節水節能、綠

    色環保、深度體驗、食農教育、深度體驗』等多元機能的永續農村

    發展區域。另外運用文化、生態及產業旅遊核心策略,進行相關產

    業經濟等基礎建設整備調查及規劃,以課題分析及因應策略,順勢

    扶植農村產業發展,藉此帶動小農、青農、導覽、休閒旅遊…等相

    關領域人才的在地創(就)業;最後得以促進人口回流、生態保護、產

    業升級及創新,達成里山(地)之願景目標。

    關鍵詞:大隘三鄉、區域亮點、由下而上、區域規劃

    〔1〕新綠地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New Greenland Landscape Design

    〔2〕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

    National Formosa University ,Department Leisure & Recreation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Taipei Branch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reau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 106 年度水土保持成果發表會論文(農村再生 II)

    大隘三鄉區域亮點整合發展規劃

    16

    前言

    為配合「農村再生 2.0」之施行,對區域性農村產業之亮點發展

    需要,調查、盤點地區性資源特色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