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探討 · 2019. 10. 8. · 26 2019, vol.62, no.10 繼 [第 1...

6
26 2019, Vol.62, No.10 續教育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549 病人自主決定權得以實現的前提為病人須有 同意能力,可以理解醫師所為醫療行為之說明, 並經由其個人自願性的做出醫療決定。然而在醫 療過程中,病人可能無意識或意識不清而無法表 達其自我意願時,為了保護病人利益,即有必要 透過代理制度,取得代理人之同意後始可執行醫 療行為。然而,由病人家屬代理為醫療決定時, 其代理的範圍有否限制?因此,有比較各項法律 規範來討論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必要。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規定 由醫療法第 63 條、第 64 條規定可知,同意書 簽署之人除了病人本人外,尚有病人之法定代理 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亦即當病人為未成年 人或病人客觀上因疾病導致其無法親自簽具,或 病人於無意識、昏迷狀態時,決定病人醫療行為 之人,依法規定則由病人之法定代理人、配偶、 親屬或關係人代理之。茲分析如下: 一、病人之法定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之設立乃考量無行為能力人 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等之思慮恐有不週,因而規定 其等為法律行為時,須由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來補 充其行為能力之不足。我國民法中有關「法定代 理人」包括父母 (1) 與監護人 (2) ,其中: ( ) 未成年人之法定監護人 法律上考量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當未成 年人遇到要和其他人做會有法律效果的行為時, 為了避免未成年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需要法 定代理人介入協助。依民法規定,父母是子女的 法定代理人,而且父母對子女有保護及教養的權 利與義務(親權),必須使子女的身體、財產不 受到傷害,還能獲得健全發展。但是若不幸父 母雙方過世了、或是因健康等因素無法對子女照 顧,則另於民法第 1094 條規定:「父母均不能行 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或父母死亡 而無遺囑指定監護人,或遺囑指定之監護人拒絕 就職時,依下列順序定其監護人:一、與未成年 人同居之祖父母。二、與未成年人同居之兄姊。 三、不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 ( 1 )。未能 依第一項之順序定其監護人時,法院得依未成年 子女、四親等內之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其 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 益,就其三親等旁系血親尊親屬、主管機關、社 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為監護人,並得 指定監護之方法 ( 3 )。未成年人無第一項之 監護人,於法院依第三項為其選定確定前,由當 地社會福利主管機關為其監護人 ( 5 )。」 ( ) 成年人之法定監護人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也未必是只有未成人才 指定或選定的;成年人如果因為精神障礙或其他 心智缺陷,而無法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意志,也可 能因此受「監護宣告」後,也有監護人(亦是其 法定代理人);民法第 1110 條規定:「受監護宣 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民法第 1111 條第 1 項規定: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 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 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 冊之人。」該監護人依民法第 1113 條準用民法 1098 條第 1 項規定亦屬於受監護人之法定代理 文∕楊玉隆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探討 全聯會醫事法律智庫委員 彰化縣楊玉隆家庭醫學科診所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Feb-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6 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549

    前 言病人自主決定權得以實現的前提為病人須有

    同意能力,可以理解醫師所為醫療行為之說明,

    並經由其個人自願性的做出醫療決定。然而在醫

    療過程中,病人可能無意識或意識不清而無法表

    達其自我意願時,為了保護病人利益,即有必要

    透過代理制度,取得代理人之同意後始可執行醫

    療行為。然而,由病人家屬代理為醫療決定時,

    其代理的範圍有否限制?因此,有比較各項法律

    規範來討論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必要。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規定

    由醫療法第63條、第64條規定可知,同意書簽署之人除了病人本人外,尚有病人之法定代理

    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亦即當病人為未成年

    人或病人客觀上因疾病導致其無法親自簽具,或

    病人於無意識、昏迷狀態時,決定病人醫療行為

    之人,依法規定則由病人之法定代理人、配偶、

    親屬或關係人代理之。茲分析如下:

    一、病人之法定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之設立乃考量無行為能力人

    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等之思慮恐有不週,因而規定

    其等為法律行為時,須由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來補

    充其行為能力之不足。我國民法中有關「法定代

    理人」包括父母 (1)與監護人 (2),其中:

    (一 )未成年人之法定監護人法律上考量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當未成

    年人遇到要和其他人做會有法律效果的行為時,

    為了避免未成年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需要法

    定代理人介入協助。依民法規定,父母是子女的

    法定代理人,而且父母對子女有保護及教養的權

    利與義務(親權),必須使子女的身體、財產不

    受到傷害,還能獲得健全發展。但是若不幸父

    母雙方過世了、或是因健康等因素無法對子女照

    顧,則另於民法第1094條規定:「父母均不能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或父母死亡

    而無遺囑指定監護人,或遺囑指定之監護人拒絕

    就職時,依下列順序定其監護人:一、與未成年

    人同居之祖父母。二、與未成年人同居之兄姊。

    三、不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 (第1項 )。未能依第一項之順序定其監護人時,法院得依未成年

    子女、四親等內之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其

    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

    益,就其三親等旁系血親尊親屬、主管機關、社

    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為監護人,並得

    指定監護之方法 (第3項 )。未成年人無第一項之監護人,於法院依第三項為其選定確定前,由當

    地社會福利主管機關為其監護人 (第5項 )。」(二 )成年人之法定監護人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也未必是只有未成人才

    指定或選定的;成年人如果因為精神障礙或其他

    心智缺陷,而無法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意志,也可

    能因此受「監護宣告」後,也有監護人(亦是其

    法定代理人);民法第1110條規定:「受監護宣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民法第1111條第1項規定:「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

    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

    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

    冊之人。」該監護人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民法第1098條第1項規定亦屬於受監護人之法定代理

    文∕楊玉隆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探討

    全聯會醫事法律智庫委員

    彰化縣楊玉隆家庭醫學科診所

  • 27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550

    人,故成年人之監護人亦得行使法定代理人之權

    限。 依上開規定可知,法定代理人範圍擴張到

    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等,然

    而,若其等決定關於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

    是否接受手術等醫療行為,是否妥適,畢竟在醫

    療救治之決定係與放棄人格權完整性而又具有高

    度危險性之決定,此關係病人重大利益,自應作

    目的性限縮解釋,只限於其與病人無利害衝突關

    係但於在現實生活中與病人具有緊密關係之人始

    得為病人醫療行為作決定。

    二、病人之配偶

    病人之配偶,係指夫妻而言 (3),男女雙方基

    於自由意願,並依我國民法第982條規定所成立之夫妻關係,該配偶應指合法婚姻關係存續中的

    一方,並不包含事實上夫妻,事實上夫妻應屬

    「關係人」身分。然而,有可能發生與病人最親

    密且在旁照顧之人,並非屬法律上規定之親密關

    係的配偶,此時得否仍由病人之配偶為醫療行為

    之決定?甚至該配偶與病人交惡而欲置其於死地

    時,是否仍由配偶決定病人之醫療行為?於上開

    情況下,應以病人之利益作目的性限縮解釋,限

    於與病人無利害衝突,且在現實生活中與病人具

    有緊密關係之人始得為病人之醫療行為作決定。

    三、病人之親屬

    醫療法第63條、第64條僅規定病人之親屬亦得為簽署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之人,然

    而,並未明確規定親屬之範圍為何?行政院衛生

    署於1994年4月15日發佈之行政命令衛署醫字第83012995號公告可為參考之依據,該公告說明二指稱:醫療法中所稱「親屬」,凡直系、旁

    系血親及姻親均屬之。醫院應以取得病人同意為

    原則,但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病童無法為意思表示

    時,由配偶及親屬為之,並以在場者為準,優先

    順序如下: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成年兄弟姊妹,5、祖父母,6、成年之其他親屬;前開同一順序有數人時,以親等近者為先,親等

    相同者,以年長者為先。而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關

    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婚生子女同,民法第

    1077條定有明文,因此,養兄弟姊妹應包含於親屬的範圍之內。

    四、病人之關係人

    所謂病人之「關係人」,依行政院衛生署於

    2004年10月22日衛署醫字第0930218149號公告「醫療機構施行手術及麻醉告知暨取得病人同意

    指導原則」指出:「病人之關係人,原則上係指

    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人,如同居人、摯友等;

    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

    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

    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實務上常見病人僅

    有看護照顧的情況,而其是否屬於得為病人作醫

    療行為決定之「關係人」?一般而言,看護可分

    為短期聘僱與長期聘僱兩種,若為臨時聘僱之看

    護,因聘僱時間短暫、更換率高,其關係薄弱,

    應不符合關係人之認定;若為長期聘僱之看護,

    該看護依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原則上

    若看護得以理解醫師所為之說明時,看護即得為

    病人之醫療決定,若看護為外籍看護,亦無法理

    解醫師所為之相關說明時,即不宜將看護以關係

    人身分而簽具病人醫療之同意書。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內容

    醫療行為之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是指家屬

    能夠為病人代受或代為意思表示;亦即,醫師說

    明義務的內容得向家屬為之,病人應該接受什麼

    樣的醫療,亦可由家屬來同意或決定。在醫病關

    係中,醫療行為實施的對象是病人本人,且對病

    人生命、身體、健康影響甚鉅,原則上醫師說明

    的對象應向病人為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例

    如病人為未成年人或意識昏迷時,考量這些人做

    醫療決定時會思慮不周,或現實上已經無法做醫

    療決定或有必要經由他人代為或代受意思表示。

    一、法律明定之內容

    (一 )精神衛生法之相關規範未成年人或是嚴重精神疾病之人 (4)於接受特

    殊治療時,需經本人同意外,更重要的是需有保

    護人或法定代理人之同意,規定於精神衛生法第

    50條「施行第47條及前條治療方式之精神醫療機構,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經說明並應依下

    列規定取得書面同意後,始得為之;一、病人為

    成年人 /應經本人同意。但於嚴重病人,得僅經其保護人同意。二、病人為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

  • 28 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551

    應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三、病人為滿七歲之未

    成年人,應經其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但

    於嚴重病人,得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二 )優生保健法之相關規範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實施人工

    流產、結紮手術時,需取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

    之同意,規定於優生保健法第9條第2項「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依前項規定

    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

    同法第10條第2項後段「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施行結紮手術,應得法定代

    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此乃因人工流產危害胎

    兒生命外,亦危害未成年人之身體健康,而結紮

    手術更是具有不可逆的性質,為恐未成年人思慮

    不周,因而規定需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三 )醫療法之相關規範在考慮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權限中最

    重要者,即為病人實施手術或侵入性治療前,須

    有病人或其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之手術同意

    書、麻醉同意書,或侵入性治療同意書後,始可

    為醫療行為,規定於醫療法第63條:「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

    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

    生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

    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

    在此限 (第1項 )。前項同意書之簽具,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無法親自簽具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

    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 (第2項 )。第一項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格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3項 )。」醫療法第64條:「醫療機構實施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侵入性檢查或治療,應向病人或

    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並經

    其同意,簽具同意書後,始得為之 (第1項 )。前項同意書之簽具,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無法親自簽

    具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

    簽具 (第2項 )。」雖然手術或侵入性治療之目的乃為醫治病人疾病,未成年人無法審慎評估相關

    利弊得失,或病人於現實上已經陷入昏迷而無法

    表達其意願時,於此情形下,醫師需取得法定代

    理人或配偶、親屬、關係人簽署之同意書後始可

    進行醫療。雖然限制行為能力人已具備一定程度

    之識別能力,但考量到其思慮可能仍有不周的情

    形,因此規定其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必須得

    到家屬的同意,藉以補充其行為能力之不足 (5)。

    (四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相關規範末成年人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或末

    期病人於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需有

    法定代理人或其最近親屬同意後可為之,規定於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第1項但書,第7條第2項:末期病人是未成年人或意識昏迷時,須由病

    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其最近親屬來補充病人意思能

    力之必要。

    二、類推民法代理規定之內容

    醫療行為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實施的對象

    是病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法益,病人個人的意

    思可否允許透過其他人來代為實現,恐有疑問。

    再者,我國民法關於代理之行使均規範在財產行

    為,身分行為除了未滿七歲之未成年子女被收養(6)或終止收養 (7)可由其法定代理外,其餘身分行

    為均無代理制度適用,因為身分行為與人倫秩序

    有關,特需尊重本人的意思 (8)。國內現行醫療法

    規中,意定代理權之規定僅出現在安寧緩和醫療

    條例第5條第2項:「前項意願書,意願人得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並以書面載明委任意旨,於其

    無法表達意願時,由代理人代為簽署」;亦即病人

    得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於其無法表達意願時,

    由該醫療代理人代為簽署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

    書。此乃因為醫療行為本質上係侵犯病人之身體

    法益,且具有高度危險性,僅在病人陷入昏迷或

    無意識狀態時,才例外允許代理人替病人為醫療

    決定。

    病人為無識別能力之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

    行為能力人處於無識別能力狀態下,或為未滿七

    歲之未成年人。學者認為 (9),此時不論病人為何

    種醫療行為,得適度類推適用民法法定代理之規

    定,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行使同意權,然而,該代

    理同意權之行使仍須符合病人之利益始得為之,

    此乃民法第148條誠實信用原則之必然。除此之外,依民法第1089條第1項規定,父母同為法定代理人時,應共同代理決定,若父母意見不一致

    且屬重大事項時,則依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依子女最佳利益定之。

  • 29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552

    三、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行使之標準

    病人家屬醫療決定權係基於維護病人的利

    益而來,因此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行使必須

    有一定的標準,不可恣意而為,有關病人家屬參

    與醫療決定行使的判斷標準,依據美國學說及判

    決,可分為以下數種不同的看法 (10):

    (一 ) 主觀測試1:替代的判決標準 (�e Substituted Judgment Standard)實務上由於無行為能力之病人並無法親自

    實行其自決權與隱私權,美國的法院發展了代理

    醫療決策之判斷標準以實行無行為能力病人之權

    利,傳統之決策標準包括替代的判斷標準(�e Substituted Judgment Standard)以及最佳利益標準(�e Best Interests Standard)。此標準主要是依據病人在過去有決定能力時,會如何表達其個人

    的想法或意見,作為病人家屬判斷的依據,也就

    是說,無決定能力人在此情況下會做出如同病人

    家屬相同的判斷 (11)。美國New Jersey 州最高法院在1976年的Quinlan一案 (12)中,即將此種判斷標準運用在無決定能力的植物人Karen Ann Quinlan上。在此案中,法院即採用替代的判斷標準,認

    為病人之父親,作為其監護人,有權為病人做出

    的最好決定,乃是如同病人本人處於相同的狀況

    下會做出的決定 (13)。替代的判斷標準在於能夠

    依照病人先前的意願來做決定,然而此標準的缺

    點在於代理人有時並無法完全掌握病人本人的意

    思,造成代理人所作之決定不免加上其個人主觀

    上之判斷 (14)。

    (二 ) 主觀測試2:純粹的自我決定標準 (�e Pure Autonomy Standard):此標準乃是以該病人過去具有決定能力時曾

    經表達過的相關自主偏好 (Relevant Autonomous Preference),作為病人家屬判斷的憑證 (15)。至於病人先前是否有一個書面上的預先指示存在非所

    問,只要能夠確定是出於病人的自主意願,其所

    為的意思表示則應被承認。此標準的優點是排除

    了「替代的判斷標準」可能發生流於病人家屬主

    觀判斷的情形,確實較為符合病人自主的意思,

    然而實際運用上,病人家屬要如何證明病人先前

    所表達的意願,若病人欠缺明確指示時,病人家

    屬即有可能會從病人過去的生活經驗裡「選擇

    性」的做出與病人家屬本人價值觀一致的決定。

    主觀測試僅能運用於在病人有行為能力時,曾明

    確地表達其對於人工維生醫療的偏好之病人。而

    當病人並未曾明確地表達其對於人工維生醫療的

    偏好,但若有一些值得信賴之證據顯示病人會拒

    絕治療時,法院就會採用其他的標準。根據New Jersey州最高法院在Conroy案中,對於84歲身體以及心智上患有疾病而欠缺決定能力的Claire Conroy女士,判斷是否能夠允許其代理人請求撤除餵食管的要求,就是依據此一標準。

    (三) 客觀測試1:最佳利益的標準1 ( T h e B e s t Interest Standard)-有限客觀的測試:而當病人並未曾明確地表達其對於人工維

    生醫療的偏好,但若有一些值得信賴之證據顯示

    病人會拒絕治療時,法院就會採用有限的客觀測

    試。換言之,替代決策者必須衡量治療對病人之

    負擔以及病人所感受之利益。對於那些毫無證據

    顯示病人本人對於維生醫療之觀點的療養院病

    人,法院則是採用純客觀的測試。

    (四 )客觀測試2:最佳利益的標準2 ( T h e B e s t Interest Standard)- 純客觀的測試:純客觀的測試。這是一個更為嚴格之標準,

    必須顯示出病人處於無法忍受之生活,亦即必須

    有反覆、無法避免且嚴重之疼痛,才能得以終止

    治療 (16)。

    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界限

    醫療的目的在於治療疾病、維護身體健康,

    以求病人生命權的保障,因此當病人家屬決定嚴

    重違反病人利益,甚至危害病人生命權時,因為

    生命法益重要性優於財產等其他法益,因此不能

    以維護其他家庭成員之利益為由而危害病人的生

    命法益,故此時家屬所為的醫療決定應予以拒

    絕。倘若病人家屬的醫療決定尚未危及病人的生

    命法益,然而卻違反病人最佳利益時,此時家屬

    所為的醫療決定應否承認,應視具體個案加以分

    析,亦即,應考量家屬拒絕病人接受醫療行為的

    理,與病人接受既醫療行為所獲的利益及病人所

    承受的痛苦、風險及耗損的資源是否相當一併加

    以考量。

    病人家屬決定的權限為何,得以「無效醫療」(17)的概念加以判斷,若家屬的醫療決定符合「無

    效醫療」定義,此時的醫療行為所預期得到的醫

  • 30 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553

    療利益或生活品質小於所耗費的資源或病人所承

    受的痛苦或風險,醫師即應尊重病人家屬拒絕病

    人接受醫療行為的決定。若家屬的醫療決定不符

    合「無效醫療」定義,此時的醫療行為所獲致的

    醫療利益,仍然明顯大於其所消耗的資源或病人

    所承受的痛苦,除非病人家屬有正當理由拒絕接

    受醫療行為,否則其等之醫療決定將被認定為消

    極的權利濫用,已經逾越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

    行使之界限 (18)。

    若病人家屬的醫療決定明顯違反病人重大利

    益且無法證明為病人意願時,可認定該醫療決定

    已經逾越病人家屬決定之權限,該決定係無效,

    醫療人員則引用醫療法第63條、第64條但書規定,逕行對病人為必要的侵入性醫療以醫治病

    人,即便病人家屬早已明確表達拒絕心肺復甦術

    或其他侵入性醫療行為,且預先簽署相關拒絕醫

    療的切結書的情況,醫療人員仍應逕為治療,因

    為醫療法第63條、第64條規定係在保障病人自主決定權而非家屬的決定權,病人本人有權依其意

    願選擇不利於己的醫療決定,然而,病人家屬所

    作的決定若明顯違反病人重大利益且無法證明為

    病人意願時,不僅違反醫療法保障病人的精神,

    且也已經逾越病人家屬決定的權限,應認為該決

    定係無效。

    結 語目前的醫療環境,多數醫師在面臨強勢主

    導醫療決策的家屬決定時,多半會順從家屬的要

    求,一方面可能是病人家屬已經簽署拒絕醫療的

    切結書,為免日後引起醫療糾紛,而不願逕行對

    病人進行侵入性治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醫師未

    能察覺家屬的決定已經逾越其醫療決定的權限,

    然而,醫師必須扮演為病人利益代言人的角色,

    為病人的利益做最後的把關,盡力與病人家屬溝

    通,阻止不利於病人的醫療決定發生,讓意識不

    清的病人生命權能獲得充分的保障。有時可能會

    因覬覦病人之遺產而作出不利於病人病情之醫療

    決定,因而生道德危險的情形。因此,法律規範

    中依親屬親密程度之遠近而定之決定權的先後次

    序,並不一定符合現實生活中與病人具有緊密關

    係之人,甚且亦有發生道德危險可能之情形。因

    此,有學者認為 (19),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

    權限效力並不等同於病人同意之效力,僅只屬於

    「推測病人本人同意意向」的重要參考依據而已,

    亦即,家屬的意見,乃係進行「推測承諾」時的

    參考事項之一,無法完全取代病人之意見。

    至於病人善終之醫療決定相關的難題,橫跨

    醫學、法律、宗教、文化、經濟及心理等領域,

    需要縝密的價值分析來協助病人、醫護人員或家

    屬,以解決臨床所面臨的醫病關係與倫理難題。

    依據「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人拒絕醫療之善終

    權行使,需先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事先

    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在五類特定的臨

    床條件下,可以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

    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再依本

    法第9條第2項之規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應由意願人、二親等內之親屬至少一人及醫療委任代理

    人參與,但二親等內之親屬死亡、失蹤或具特殊

    事由時,得不參與;本法第9條第5項則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就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之

    資格、諮商團隊成員與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循

    事項訂定辨法,以完善此一溝通過程,以避免無

    常到來時的措手不及。年滿二十歲,且有完全行

    為能力者,經書面同意後,即可被指定為醫療委

    任代理人。病人之家屬也可以被委任為醫療委任

    代理人。雖然病人指定了醫療委任代理人,仍應

    該與所有家屬充分溝通本人的醫療選項及善終計

    畫,以避免家屬的誤解,惟依本法病人家屬參與

    善終醫療決定之法定權限與效力至此近已幾無。

    參考資料

    1. 民法第1086條第1項項規定:「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

    之法定代理人。」

    2. 民法第1098條第1項規定:「監護人於監護權限內,

    為受監護人之法定代理人。」

    3. 許多權利的主張,皆以婚姻關係為前提,例如「配

    偶」繼承權、「夫妻」離婚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收養權、監護權、人工生殖技術的利用、醫療文件的

    簽署、保險契約受益人之保險利益的認定、所得稅法

    合併申報、年金請求權,還有民、刑事訴訟程序下的

    拒絕證言權或告訴權等制度,與「配偶」地位有關。

  • 312019, Vol.62, No.10

    繼續教育專欄554

    此處「病人之配偶,係指夫妻而言」單指異性婚。

    至於同性結婚之雙方互稱「配偶」,不以一般「夫

    妻」稱之。

    4.「嚴重病人」之定義,按精神衛生法第5條第2項:

    「本法所稱嚴重病人,係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

    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或

    有明顯傷害他人或自己之虞,或有傷害行為,經專

    科醫師診斷認定者。」

    5.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頁349,2001年2月。

    6. 民法第1079條第2項規定:「未滿七歲未成年人被

    收養時,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

    表示。」

    7. 民法第1080條第3項規定:「養子女未滿七歲者,

    其終止收養關係之意思表示,由收養關係終止後其

    法定代理人之人代為之。」

    8. 王澤鑑,債法原理 (一 )基本理論:債之發生,三

    民,頁310,1999年10月增訂版。

    9. 吳志正,解讀醫病關係Ⅱ—醫療責任體系篇,元

    照,頁142,2006年9月。

    10. 陳信如,呼吸器依賴病患之生命權保障與死亡協

    助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頁79-81,2011年7月。

    11. Norman L. Cantor, Discarding Subst i tuted

    Judgment and Best Interests: A Constructive

    Preference Standard for Dying, Previously

    Competent Patients without Advance Instructions,

    48 RUTGER L. REV. 1193, 12001-3 (1996).

    12. 美國紐澤西21歲的女生Karen Ann Quinlan 能穿

    上所買的衣服,1975年4月開始嚴酷的節食計

    畫,但卻於4月15日參加一場聚會後,因為飲酒

    同時又服用鎮靜劑,造成休克後而陷入深度昏迷

    並成為植物人狀態,必須長期依賴人工呼吸器與

    胃管餵食維生。其父母以活著要有尊嚴為由,要

    求醫師與醫院拔除呼吸器與胃管被拒,故向紐澤

    西法院提出撤除人工呼吸器之請求,但紐澤西法

    院以下列之理由駁回他們的請求:一、在憲法第

    八條修正案下,繼續治療Quinlan不構成「殘忍和

    異常的處罰」。二、人工呼吸器不是特別的治療方

    法,停止他將會構成殺人及安樂死的行為。三、

    Quinlan先前的聲明「她不要以人工延長她的生

    命」在理論上是不成立的。四、憲法上雙親無法

    決定無意識小孩的死亡。幾經上訴至紐澤西最高

    法院,1976年紐澤西最高法院作成判決,廢棄了

    下級法院的判決,允許撤除人工呼吸器。最高法

    院認為對於隱私權的保障應擴展至包含拒絕維生

    醫療的權利,且此拒絕維生治療之權利也應延伸

    至無行為能力之病人身上,雖然Quinlan當時已經

    喪失決定能力,但基於對其隱私權的保障,乃是

    透過她的監護人來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病患會

    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因此其父親可以代表她行使

    撤除人工呼吸器的權利。但判決同時,最高法院

    認為人工呼吸器必須在患者的醫生認為患者已無

    回復的可能,且該判斷需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確

    認,才能決定是否撤除。醫院拔除呼吸器後,她

    竟然回復自主呼吸,而後她被轉到療養院無意識

    的度過約十年接受人工餵食管灌食維生的生活,

    直至1985年6月11日方過世。In re Quinlan, 70

    N.J. 10, 355 A. 2d 647 (1976).

    13. 同本參考資料12,頁644。

    14. 同本參考資料10,頁79-81。

    15. Tom L.Beauchamp & James F. Chi ldress,

    Principles of Medical Ethics 13(4th ed., 2001). at

    100.

    16. Helen L. Siegal, In re Conroy: A limited Right to

    Withhold or Withdraw Artificial Nourishment, 6

    PACE L. REV. 213, 257-58 (1986).

    17. 無效醫療為英文medical futility之譯稱。「utility」

    一字源自拉丁文「utilis」,乃是「易漏」之意。在

    1990年代,Schneideman等人將無效醫療區分為

    「量性」與「質性」的概念,當醫師透過個人或

    學者的經驗,或是藉由實驗數據,認定某種治療

    方法在施行於一百位案例後,成功率低於百分之

    一,即視為「量性無效」(quantitatively futility)。倘

    若經過治療後,病患仍無法恢復意識,或是必須

    永久仰賴重症醫療來照護,則稱為「質性無效」

    (qualitatively futility)。L. J. Schneiderman, N. S.

    Jecker, A. R. Jonsen, Medical futility: Its Meaning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112 Ann Internal Med.

    949, 949-54 (1990).

    18. 同本參考資料10,頁63。

    19. 玉皇玉,強制治療與緊急避難 -評基隆地方法院

    九十五年易字第二二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

    第151期,頁261,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