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科技大學ir.lib.ks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6387/2/專題製作.pdf ·...

57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四年制大學部 專題製作期末報告書 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 組員:4970Q010 黃嘉笙 4970Q045 許賜安 4970Q074 涂錦祥 4970Q076 潘龍在 4970Q089 林廷威 指導老師:柯文長 老師 中華民國一百年三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Ja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四年制大學部

    專題製作期末報告書

    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

    組員:4970Q010 黃嘉笙 4970Q045 許賜安 4970Q074 涂錦祥 4970Q076 潘龍在 4970Q089 林廷威

    指導老師:柯文長 老師

    中華民國一百年三月

  • 1

  • 2

  • 3

    摘 要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與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的挑戰,如何有效的提出較競爭對手

    快速且符合顧客需求的新產品,對於企業而言是很重要的任務。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新產品設計規劃的一項重要工具。新產品開發團隊可以藉由 QFD 的活動清楚地知道顧客的期望與需求,並且有系統的評估所提供的新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顧客的需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是分析潛在失效風險的一種系統化分析工具。藉由 FMEA 活動,將有助於確認、刪除或降低新產品開發初期的潛在失效因子,對於提升新產品開發的可靠性與安

    全性提供了有價值且重要的風險管理決策參考資訊。進行 QFD 與 FMEA 活動需耗費很多的人力與時間,特別是跨國的新產品開發團隊,經常受制於時空的限制,而影響

    評估的時間。此外,在傳統的新產品設計規劃階段,FMEA 活動經常在 QFD 活動完成後才進行。為有效縮短新產品設計規劃的時間,本專題建立一個 QFD 與 FMEA 的電子化平台,並且利用同步工程的概念,在 QFD 活動的過程中即同步進行 FMEA 的評估活動,以有效縮短新產品設計規劃的時間。本專題所提出的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

    策分析工具不僅可以協助企業發展滿足顧客需求的新產品設計需求,同時可以同步評

    估新產品設計需求的潛在風險。本專題的結果將有助於決策者進行適當的資源調度,

    減少新產品設計變更的次數,以加速新產品上市的時程。

  • 4

    目 錄 摘 要 ........................................................................................................... 1

    目 錄 ........................................................................................................... 4

    圖目錄 ........................................................................................................... 5

    表目錄 ........................................................................................................... 6

    第一章 緒論.................................................................................................. 7

    1.1 背景介紹 .............................................................................................................7 1.2 專題動機 .............................................................................................................7 1.3 專題目的 .............................................................................................................8 1.4 專題限制 .............................................................................................................8 1.5 專題架構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2.1 品質機能展開 ................................................................................................... 10 2.2 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 11 2.3 同步工程........................................................................................................... 11 2.4 電子化介紹與相關應用 ...................................................................................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4

    3.1 品質屋的相關組成 ............................................................................................ 14 3.2 FMEA 演算公式 ................................................................................................ 21 3.3 系統架構 ........................................................................................................... 22 3.4 系統流程 ........................................................................................................... 23 3.5 開發系統之硬體與軟體 .................................................................................... 28

    第四章 專題成果與討論 ............................................................................ 29

    4.1 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介面、實例的說明與結果 ........................... 29 4.2 專題討論........................................................................................................... 46

    第五章 專題結論與未來發展 .................................................................... 46

    參考資料 ..................................................................................................... 47

  • 5

    附錄一、專題製作時程圖 .......................................................................... 49

    附錄二、專題組員心得 .............................................................................. 52

    圖目錄

    圖一:專題流程架構 ........................................................................................................9 圖二:品質屋的架構 ...................................................................................................... 14 圖三:系統架構圖.......................................................................................................... 22 圖四:系統流程圖(一) ................................................................................................... 24 圖五:系統流程圖(二) ................................................................................................... 25 圖六:系統流程圖(三) ................................................................................................... 26 圖七:系統流程圖(四) ................................................................................................... 27 圖八:登入介面 ............................................................................................................. 29 圖十:客戶需求 ............................................................................................................. 30 圖十一:重要性權重 ...................................................................................................... 31 圖十二:確認通知.......................................................................................................... 31 圖十三:傳送通知-TCRI 已計算完成 ........................................................................... 31 圖十四:傳送通知-TCRI 以計算完成 ........................................................................... 32 圖十五:價值 ................................................................................................................. 32 圖十六:PLAN ............................................................................................................... 33 圖十七:設計需求.......................................................................................................... 34 圖十八:確認通知.......................................................................................................... 34 圖十九:傳送通知-完成第一次評估 ............................................................................. 35 圖二十:關係矩陣.......................................................................................................... 35 圖二十一:正規劃設計需求權重 .................................................................................. 36 圖二十二:品質屋.......................................................................................................... 37 圖二十四:功能介面 ...................................................................................................... 38 圖二十五:產品分析 ...................................................................................................... 38 圖二十六:風險分析案例 .............................................................................................. 39 圖二十七:潛在失效模式 .............................................................................................. 40 圖二十八:潛在失效結果 .............................................................................................. 41 圖二十九:潛在失效原因 .............................................................................................. 42 圖三十:現行檢測方法 .................................................................................................. 43 圖三十一:三項風險指標評估結果 ............................................................................... 44 圖三十二:新增成功 ...................................................................................................... 44

  • 6

    圖三十三:風險評估結果 .............................................................................................. 45 圖三十四:確認通知 ...................................................................................................... 45 圖三十五:傳送通知-產品已完成潛在失效風險分析 .................................................. 45 圖三十六:離開本系統 .................................................................................................. 46

    表目錄

    表一:客戶需求的重要性評比 ...................................................................................... 15 表二:比較後的賣點 ...................................................................................................... 15 表三:價值評比 ............................................................................................................. 16 表四:各項客戶需求的權重值 ...................................................................................... 16 表五:各項設計需求相關矩陣的關係強弱程度(TR) .................................................... 18 表六:客戶需求與客戶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LR) ........................................................ 19 表七: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R) .......................................................... 19 表八:TR 與 R 計算後的關係矩陣(TRR) ...................................................................... 19 表九:TRR 與 LR 計算後的關係矩陣(NR) ................................................................... 20 表十:嚴重性 (S) 評估標準 ......................................................................................... 21 表十一:發生率 (O) 評估標準 ..................................................................................... 21 表十二:難檢度 (D) 評估標準 ..................................................................................... 22

  • 7

    第一章 緒論

    新產品開發活動包括新產品設計規劃、次系統設計、製程規劃與製造規劃。新產

    品設計規劃是新產品開發活動中唯一與顧客直接對話的階段。透過對顧客需求的了解

    與評估,發展新產品開發初期的技術可行性評估。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QFD)與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都是在新產品設計規劃的活動中的重要分析工具。本專題製作,利用同步工程的概念

    發展 QFD 與 FMEA 的電子化整合平台,以期有效的加速新產品設計規劃的時程,縮短新產品開發的時間。本章內容包括第一節是在介紹 QFD、FMEA 的背景由來,第二節開始說明選擇電子化 QFD 與 FMEA 作為專題製作主題的動機,第三節是專題的目的,要説明電子化 QFD 結合 FMEA 之同步工程預期達到的效果,第四節是說明本專題成果在應用上的限制。 1.1 背景介紹

    品質機能展開法(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QFD)是新產品發展的系統化工具,將顧客需求(CRs)轉換成設計需求(DRs),決定新產品之設計需求的優先順序。自1960 年代後半誕生於日本,可用來協調市場行銷、製造、研發設計等部門的結構化方法,使提供之服務能符合顧客的需求。換言之,及納入顧客的聲音作為改善服務品

    質的依據,進而設計出符合顧客需求的服務,使產品或服務在事前就能符合顧客需

    求。藉此建立產品或製程特性之設計需求的優先權[1]。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他是可靠性解析手法中與 FTA 手法同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失效要因解析手法。用以分析新產品潛在失效模式的影響、原因與檢測方

    式等風險分析指標之結果,決定各項潛在失效模式之風險優先值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係使用表單來解析,當構成系統最下層之零件或機器發生失效時,上層之子系統或系統會受到何種影響的手法,藉此手法可以解析出系統的可靠性、安全

    性等受到的影響,並且指出可能導致重大失效之零件或機器。FMEA 可應用於產品開發、設計、製造、維修等不同階段,透過腦力激盪方式集合眾人的智慧,針對特定的

    產品思考潛在的風險,進一步深入潛在風險對產品的影響的程度,可能發生的原因,

    評估可能發生的頻率及問題發生後被使用者發現的難易程度等,並進一步以嚴重性 (severity, S)、發生率 (occurrence, O)及檢測的難易度 (detectability, D),計算出風險優先數(Risk priority number,RPN) [2] 。

    1.2 專題動機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化的市場風潮下,產品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快速回

    應顧客需求益顯重要。現今企業新產品開發均依照 ISO 標準執行,FMEA 是 ISO 標準內之標準作業流程。傳統上,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先利用 QFD 收集顧客需求,並發展回應顧客需求之設計需求,接著,再針對各項設計需求進行 FMEA 之風險評

  • 8

    估。QFD 與 FMEA 活動獨立進行且耗用很多的時間。事實上,QFD 與 FMEA 兩者都是以需求為出發,本專題擬探討如何運用同步工程的概念把 QFD 與 FMEA 做結合,建立企業內部對建立設計需求與產品風險分析的溝通平台,讓產品在設計初期就

    能了解到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又能知道滿足顧客需求的失效風險。本專題擬運用電

    子化結合 QFD 與 FMEA 之分析與評估作業,以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效率。

    1.3 專題目的 發展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不僅善用資資訊科技於企業之新產品開發

    活動,而且符合無紙化的環保意識的推展。本專題所發展之電子化 QFD 與 FMEA 整合平台,不但可以改善新產品設計規畫活動之資訊轉換與傳遞的速度,同時改善傳統

    耗時費工的收集顧客需求與無效資料分析;並使用同步工程的概念,利用 FMEA 針對 QFD 中的設計需求中進行潛在失效風險作評估,以降低新產品設計規劃的設計變更次數,可有效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及降低產品開發過程所投入之成本。

    本專題製作的主要目的為以下三點: 1. 建立電子化 QFD 平台,解決傳統 QFD 過於繁雜的步驟及程序。 2. 使用FMEA評估DRs的潛在失效風險,作為新產品設計規劃的預防行動(preventive

    action),FMEA 之分析結果可視為新產品開發績效評估的領先指標。 3. 運用同步工程的概念,在 DRs 產生後同時進行風險評估與發展 QFD 之關係矩陣,

    縮短新產品開發之時程。 1.4 專題限制

    QFD 可以應用在四個階段,設計規劃、零組件設計、製程規劃、生產規劃,依應用計畫的內容需求,不同的分析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失效模式與相關的風險評估。由

    於專題時間上的限制,本專題只針對產品設計規劃為對象,發展結合 QFD 與 FMEA之新產品開發決策支援工具,本系統只適用於在相同市場區隔下的企業內部,無法提

    供外部遠端登入,QFD的模式雖然也可用於企業對消費者(Business to Customer , B2C)的商業型態,但在收集資料的對象與範圍過於龐大,而且在時間及經驗上略為不足,

    所以本專題採用 B2B 的模式進行 QFD 的建構。 1.5 專題架構流程

    專題小組成立後,首先積極與指導老師討論專題方向與題目。決定了題目後,開

    始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文獻探討。透過文獻的研讀一方面了解 QFD 與 FMEA 的相關知識並發展本專題的期初報告內容,本專題的製作流程,如圖一所示。

  • 9

    / / / /( ) ( )

    ( )

    QFD FMEA

    圖一:專題流程架構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介紹 QFD 與 FMEA 的發展與組成,並探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與品質機能展開(QFD) 在各個領域運用情形。在第一節將簡述 QFD 的發展與介紹QFD 的相關應用,第二節是簡述 FMEA 的發展與介紹 FMEA 的相關應用。第三節是介紹 QFD 與 FMEA 同步工程的介紹,最後,第四節將針對電子化的介紹與相關應用。

    2.1 品質機能展開 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種製造產品前的一種規劃工具,是在 1955 年時赤尾洋二所提出的工具,1972 年時,將“品質機能展開”定義為「一有系統的展開各產品品質與其對應的流程元素之間的關係之方法」:將顧客的需

    求轉換為代替的特色,來確保完成品的設計品質 [1]。 品質機能展開是透過系統性的手法,將顧客或消費者的需求確實轉化成為工程特

    質的需求或是技術衡量,並且決定其重要性,使得產品或服務在事前就能夠完成品質

    保證,符合顧客的需求。依照 American Supplier Institute 的定義,品質機能展開是一種系統,將顧客的需要轉換成為適當的企業的需求,包括研究到產品設計及發展、製

    造、分配、實行及行銷、銷售及服務等方面所帶來的好處包括減少設計成本、縮短設

    計時間,並且可以促進團隊的合作等 [3]。品質機能展開是一套可用來協調市場行銷、製造、研發設計等部門的結構化方法,使提供之服務能符合顧客的需求。吳信宏 [4]利用品質機能展開的基本規劃工具,品質屋(House of quality, HOQ),透過品質屋的建構能夠把顧客需求轉換成技術需求去符合特定的目標需求,以及公司組織如何達成

    特定需求使產品在設計之初即能考慮顧客需求。在實務上,日本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

    在 1972 年首次應用品質機能展開系統,經過四年的發展及案例研究之後,品質機能展開便被日本的豐田汽車成功的應用於小客車的生產上,而現今 QFD 應用已擴充至連續型流程製造業、服務業、軟體工程及資訊系統開發、教育業、企業戰略計畫等,

    其中包括日本的石橋輪胎、神戶造船廠、豐田汽車、美國福特汽車等產業。以職業棒

    球場地為例,針對實際觀賞球賽之觀眾球迷進行調查分析,探討觀眾球迷對於職棒球

    場的服務品質需求,並以 QFD 來協助職棒球場找出最有效的服務品質改善策略,並透過 HOQ 來呈現評估過程與結果,使棒球觀眾球迷之需求與服務設計與管理需求之品質技術能更緊密的結合,並提供政府及認養球場之企業擬定改善服務品質之具體方

    案及執行優先順序,以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增加觀眾球迷人數及觀賞球賽之滿意度

    [5]。在品質機能展開的細部過程可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品規劃,利用品質屋將顧客需求詳細的展開到產品特性上;第二階段是組件展開,將產品特性展開到元

    件特性;第三階段是製程規劃,將元件特性展開到製程設計;第四階段是作業規劃,

    將製程設計展開到作業架構。第一、二階段通常運用在產品規劃、設計期,第三、四

    階段則進入製造、生產期 [6]。

  • 11

    2.2 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在 1950 年初,美國格魯曼公司(Grumman)首先提出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並應用於飛機操控系統之失效分析 [7]。1960 年初,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的將 FMEA 正式啟用在航太工業;1970 年美國將 FMEA 作業標準化後,許多日本工業公司也廣泛使用 FMEA 技術,而國內企業對產品的失效分析也愈來愈重視,甚至更多產業在產品設計或製程中運用 FMEA 技術來評估風險與設計缺失,作為事先預防潛在重大異常的發生以及促進設計改良的工具。FMEA 也可應用於產品生命週期的各階段上,依應用計畫的內容需求,不同的分析方式會產生不同的

    失效模式。 實施 FMEA 作業流程步驟,先找出所有潛在的失效模式,再依每一個模式分析

    出可能產生的影響結果,再分析出所造成的原因並決定出現行控制的方法,將上述的

    步驟訂定等級評分表給予嚴重度(S)、發生度(O)、難檢度(D)三者數值,進一步評估風險優先指數(RPN),依據 RPN 的高低擬定改善策略並執行,最後再次評估改善前的 RPN 結果,針對改善前後的 RPN 值作比較,評估是否有效改善了問題。FMEA手法廣泛地被應用在系統設計研發、開發時的可靠性、維護性及安全性等相關解析手

    法,以及當做指出產品生產製造及使用階段中之品質管理改善事項的手法等。FMEA為自航太工業首先發展應用的管理技術,在國防電力、電子、機械及汽車、建築等產

    業亦已成功地被應用,而各產業的應用部分在於設計及製造過程的事先預防活動,成

    功導入的重點為事前改善對策而不是事後矯正行動。在系統及產品設計以及製程規劃

    時期成功地應 FMEA 時,可減少產品及製程的變更或容易執行變更,更可將潛在性的失效模式事先與以預防,是有效的可靠度分析技術之一,值得實施及推廣。此文章

    也提到,作者小野寺勝重先生歸納出日本產業在 FMEA 手法之應用被廣泛地應用在汽車、電力、航空、宇宙、建築、住宅、家電、通訊等產業,且應用在企劃開發、設

    計、製造、試驗、建造、操作運轉及維護保養等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的應用情形

    相當廣泛[2]。FMEA 可應用在系統產品週期的任一階段中,依應用計畫內容之需要,以不同分析方式深淺程度實施,已達到最佳的實施效益。而產品的生命週期大致上可

    以區分為理念設計、設計研發、生產製造、使用與維修、耗損與廢棄五個階段。以製

    造業來舉例,製造業在有限的成本與利潤下,為了快速開發新產品,而忽略了產品品

    質與可靠性,影響到使用者對產品的信賴。陳文彬[8]探討滅火器設計初期的缺點,以推廣的手法(Expanded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EFMEA)分析方法為主,與傳統的 FMEA 手法做比較,讓選取關鍵失效模式時更為客觀,提高了產品的可靠度。 2.3 同步工程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為能永續經營,就必須以多元化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

    的需求。面對顧客多變性及個人化需求,以顧客為導向的產品設計與同步工程概念就

    受到充分的重視與討論。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亦稱為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SE),是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在 1986 年所提出的一種系統性的思考模式,使用並行的方法,對於產品的開發過程或製造過程進行改善設計。同步工程並不

  • 12

    是一種新的技術,而是一種理念與方法,因此目前在產業界中,被使用得相當廣泛。

    同步工程在近年來被重視的主要原因,在於經由同步工程的實施可有效縮短產品開發

    時間,及降低產品開發過程所投入之成本 。 雖然 QFD 與 FMEA 的方法都很重要,但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將兩者作獨立的探

    討。事實上 QFD 與 FMEA 兩者都是以需求為出發點,所以近年來也有少數學者將QFD 與 FMEA 進行相關性的探討。其中提到 FMECA (Failure mode & effect criticality analysis)與 QFD 必須進行基礎資訊檔案建立,週而復始的循環使用,使兩者之間的資訊更充實完整。則認為要發展高品質的產品,對於產品零件之品質與失效模式需依據

    以顧客需求為基礎的 QFD 及 FMEA 技術來展開。然而,上述之研究卻未能提出一具體的整合性方法。 QFD 不能有效地發現產品在生產製程中或在產品推出後所隱藏的品質問題。為了克服 QFD 技術的缺失,蔡介元等人[9]提出一個 QFD 與 FMEA 整合模式,計算每一可能失效模式的 RPN 值。RPN 值則代表了此一元件的失效風險,數值越高代表失效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將傳統的 FMEA 表格做一修改,增加了一個 FMEA 權重指數 F 反應至 QFD 的分析中。曾俊傑等人[10]則運用在顧客稽核管理系統上,此管理系統包含 4 階段,其程序為將顧客稽核缺失視為顧客的需求,運用 QFD 排列出組織中須被改善的作業∕程序的優先次序,最後以 FMEA 中的 RPN 評核提列的矯正∕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水平展開於某一廠區提列的矯正∕預防措施至其它廠區,以事前防範問題。杜春長等人[11]提出設計的可維修性直接影響產品的保固維護成本,而同步工程的設計理念主張在初期設計階段便進行維修事宜性的評估,以 QFD 對應出功能零件與使用需求之間的關連性,進而找出零件的故障嚴重性,再結合零件的故障偵

    測困難性,求得零件故障影響指標。杜春長並提出產品維修事宜性的分析架構,估計

    每一維修模態的維修成本,用以評估零組件壽命及零件陳列設計。 2.4 電子化介紹與相關應用

    當前電子商業時代的來臨,利用網路互傳資訊的方式,將傳統的紙上作業變成數

    位傳輸,可大幅減輕採購作業的負擔。對製造業者而言,電子化採購的好處不僅是將

    交易、運輸、倉儲及收款作業電子化,更可以藉著顧客採購之資料分析,精確地預測

    顧客的需求,同時可進一步達成低庫存及快速地滿足顧客之需求等功能[12]。為了符合現階段的市場需求及特性,製造者在生產的過程中要不斷變更生產的命令和步驟以

    期達到客製化的目標,因此需要一個資訊系統來管理製造相關的資訊,而生產線也需

    要一個能提供快速應變能力的資訊系統,且易於管理、維護與整合。面對加入 WTO後中國大陸等落後國家之低勞動成本的挑戰,台灣的經濟競爭力面臨很大的危機。為

    了解決這樣的危機,有幾個思考方向可供參考,不過在此只提出一個思考方向降低本

    身的生產成本[13]。其方法有引進更好的管理手段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產流程等。生產流程的自動化與資訊化,可以幫助製造系統獲得更好的效率,

    藉以提高產品品質與產能並降低生產成本。李月婷 [14]利用 IDEFM(Integration definition for function modeling)模型工具表達專案執行過程各階段的流程架構,再以

  • 13

    商業模型分析法深度探究企業營運模式,將分析結果建立在軟體系統平台上,建構出

    一套電子化系統,讓企業各功能組織與作業流程做有效統整,增加企業營運與新產品

    開發流程效率。葉志祥[15]探討營建業電子化發展的現況與困境,主要缺乏以正確的方式去管理人力資源,為解決上述問題,利用 ASP.NET 開發一個人力資源資訊管理系統,結合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建立三個資料庫保留重要的相關知識與資訊,以利使用者查詢與利用,降低營建業作業的難度,加強營建業的人事管理。錢才瑋等

    人[16]利用微軟公司的小畫家繪圖系統設計電子化的手術紀錄之病歷作業,醫生能夠直接閱覽手術圖檔,減少醫院門診抽送病歷的人力。

    從上述發現,電子化工具改善了傳統單機作業的缺點,具有可立即查詢資訊與分

    析的功能,能快速的在不同地區進行同步更新的動作,方便資料的交換與共享,讓各

    功能組織與作業流程做有效統整,減少繁雜的作業程序,也節省了作業時間。改善容

    易出差錯的紙筆作業和人工建檔的問題,以具體的圖形化與整合性評估資訊來展現,

    有效地進行資料的管理與更新維護。

  •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在介紹專題的方法及步驟,第一節說明 QFD 的架構及相關的演算公式,第二節說明 FMEA 的架構及相關的演算公式,第三節介紹本專題的相關系統流程,第四節介紹開發系統之硬體與軟體。 3.1 品質屋的相關組成

    一個典型的品質屋,如圖二所示,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組成:1. 客戶需求; 2. 規劃矩陣;3. 設計需求;4. 各項設計需求的相關矩陣;5. 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的關係矩陣;6. 綜合評比。 品質屋各主要組成的內涵描述如下: 1. 客戶需求:這是品質屋的輸入端,也是客戶聲音的收集處。客戶會以消費者的觀

    點或語言來表達對產品有關功能、特性、可靠度等方面的需求。本專題採用問卷

    調查的方式來收集客戶需求的內容。 2. 規劃矩陣:這個區域主要用來計算客戶需求權重值。其主要的組成元素包括:(1) 客

    戶需求之重要性評比、(2)賣點 (Sales point, SP)、(3)功能、(4)單位成本、(5)價值、(6) 原始權重、(7) 正規化權重。 主要的組成要素如下:

    (1) 客戶需求的重要性評比 TCRI:以客戶重視的加權平均值來代表每一項客戶需求的重視程度,並考慮客戶的重要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權重 0。

    C

    WCRITCRI

    jc

    C

    1cjc

    j

    ×=∑

    = , j=1,2,…,J. (1)

    圖二:品質屋的架構

  • 15

    CRI:客戶需求的權重。 j:第幾個客戶需求(列)。 c:第幾個客戶(欄)。 W:客戶的權重。 C:客戶數。 1~5 數字:代表客戶對每一項客戶需求的重視程度,分別為很不重視、不重視、普通、

    重視、很重視。 例一:依照表一客戶對各項需求的重視程度,賦予每位客戶不同的權重,假設三家客

    戶的權重分別為 wc1=0.5、wc2=0.3、wc3=0.2。利用(1)式,如表一所示:

    13

    0.230.330.53TCRI1 =

    ×+×+×=

    1.673

    0.250.350.55TCRI2 =

    ×+×+×=

    1.53

    0.240.340.55TCRI3 =

    ×+×+×=

    1.53

    0.250.350.54TCRI4 =

    ×+×+×=

    1.133

    0.250.330.53TCRI5 =

    ×+×+×=

    表一:客戶需求的重要性評比

    客戶需求及重要性 C1 C2 C3 TCRIj 1.產品外觀 CR1 3 3 3 1 2.散熱性能 CR2 5 5 5 1.67 3.電性性能 CR3 5 4 4 1.5 4.可靠度 CR4 4 5 5 1.5 5.產品品整度 CR5 3 3 5 1.13

    表二:比較後的賣點

    CRj SPj 1.產品外觀 CR1 5 2.散熱性能 CR2 3 3.電性性能 CR3 1 4.可靠度 CR4 3

    5.產品性能 CR5 5

  • 16

    (2) 賣點(Sales point, SP):賣點的評估,代表設計需求回應是否具競爭性。 一般採用的評估尺度為 5、3、1 代表賣點的強、中、弱。承上例,賣點評估結果,如表二所示。

    (3) 機能(function, F):滿足顧客需求之產品機能,一般採用的評估尺度為 5、3、1 代表機能的強度:強、中、弱。

    (4) 單位成本(unit cost, C):對完成某機能所需花費的單位成本,一般採用的評估尺度為 5、3、1 代表單位成本的高、中、低。

    (5) 價值(Vj):以成本為考量的價值觀點,需考慮機能(Fj)與單位成本(Cj)。 jjj CFV / (2)

    承上例,價值評估結果,如表三所示。 (6) 原始權重(WCRj):評估各項客戶需求的權重,需考慮客戶需求對客戶的重要性

    (TCRI)、價值(Vj)與賣點(SPj)。 jjjj SPVTCRIWCR (3)

    (7) 正規化權重(NCRj):為求得一致性的權重值,將所有客戶需求的原始權重值予以正規化。

    ∑1

    NCRj J

    jj

    j

    WCR

    WCR

    , j=1,2,…,J (4)

    例二:利用(3)(4)式根據表四各項客戶需求的權重值,計算原始權重(WCRj)、正規化權重(NCRj)。

    表三:價值評比

    CRj Fj Cj Vj 產品外觀 CR1 1 3 0.3

    散熱性能 CR2 5 5 1

    電性性能 CR3 3 1 3

    可靠度 CR4 5 1 5 產品性能 CR5 1 5 0.2

    表四:各項客戶需求的權重值

    CRj CRIj Vj SPj 1.產品外觀 CR1 3.75 0.3 5 2.散熱性能 CR2 6.25 1 3 3.電性性能 CR3 5.5 3 1 4.可靠度 CR4 6.25 5 3 5.產品品整度 CR5 4.58 0.2 5

  • 17

    WCR1= CRI1 V1 SP1 =3.75 0.3 1.5 = 1.69 WCR2= CRI2 V2 SP2 =6.25 1 1.25 = 7.81 WCR3= CRI3 V3 SP3 =5.5 3 1 = 16.5 WCR4= CRI4 V4 SP4 =6.25 5 1.25 = 39.06 WCR5= CRI5 V5 SP5 =4.58 0.2 1.5 = 1.37

    0.0337.106.395.1681.769.1

    69.1

    WCRWCRWCRWCRWCRWCR

    NCR154321

    1

    =++++

    =

    ++++=

    0.1337.106.395.1681.769.1

    81.7

    WCRWCRWCRWCRWCRWCR

    NCR254321

    2

    =++++

    =

    ++++=

    0.2737.106.395.1681.769.1

    5.16

    WCRWCRWCRWCRWCRWCR

    NCR354321

    3

    =++++

    =

    ++++=

    0.6537.106.395.1681.769.1

    06.39

    WCRWCRWCRWCRWCRWCR

    NCR454321

    4

    =++++

    =

    ++++=

    0.0237.106.395.1681.769.1

    37.1

    WCRWCRWCRWCRWCRWCR

    NCR554321

    5

    =++++

    =

    ++++=

    3. 設計需求:針對第 1 項客戶端的輸入資訊,供應端開始作出回應的第一步,在這

    個過程中必須先透過第 2 項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並轉換成設計人員所能理解的技術資訊,然後由設計人員提出適當的設計需求回應,以進行產品設計前的可行

    性評估工作。 4. 各項設計需求的相關矩陣:這個矩陣顯示各項設計需求間的相關程度,有助於設

    計人員在設計規劃上的分析與取捨,特別是設計上會產生衝突的設計需求,必須

    特別的注意。一般,採“5-4-3-2-1” 五點尺度來代表相關強弱為“正強相關”、“正弱

  • 18

    相關”、“無相關”、“負弱相關”、“負強相關”等五種程度。 例三:假設評估後,各項設計需求的相關矩陣關係程度,如表五所示:

    5. 各項客戶需求的相關矩陣:這個矩陣顯示各項客戶需求間的相關程度,有助於設

    計人員在設計規劃上的分析與取捨,特別是設計上會產生衝突的設計需求,必須

    特別的注意。一般,採“5-4-3-2-1” 五點尺度來代表相關強弱為“正強相關”、“正弱相關”、“無相關”、“負弱相關”、“負強相關”等五種程度。 例四:假設評估後,客戶需求與客戶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如表六所示:

    6. 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關係矩陣是品質屋的主體,用來表示聲音

    與設計回應之關係程度。

    ∑∑

    = =

    = L

    1l

    L

    1plp

    Wpj

    L

    1plppj

    jl

    TRR

    TRRRTR ;TRpl:第 p 個 DR 與第 l 個 DR 之相關程度 (5)

    ∑∑

    = =

    = J

    1j

    J

    1qqljq

    J

    1qqljq

    jl

    TRRLR

    TRRLRNR ;LRjq:第 j 個 CR 與第 q 個 CR 之相關程度 (6)

    例五:假設評估後,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如表七所示,之後根

    據表五、表七,用第 6 項計算關係矩陣,結果如表九所示,最後根據表六、表八,用第 7 項計算關係矩陣,結果,如表九所示。

    表五:各項設計需求相關矩陣的關係強弱程度(TR)

    DR1 DR2 DR3 DR4 DR5 DR1 5 DR2 3 5 DR3 3 4 5 DR4 3 3 3 5 DR5 3 1 3 3 5

  • 19

    表六:客戶需求與客戶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LR)

    CR1 CR2 CR3 CR4 CR5 CR1 5 CR2 3 5 CR3 3 5 5 CR4 3 3 3 5 CR5 3 3 3 4 5

    表七: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回應的關係矩陣(R)

    DR1 DR2 DR3 DR4 DR5 CR1 5 5 1 CR2 1 1 CR3 1 5 CR4 9 1 CR5 1

    • 以 R21 為例:

    ∑∑

    = =

    = L

    1l

    L

    1p1pp2

    L

    1p1pp2

    21

    TRR

    TRRTRR

    =(R21 × TR11 + R22 × TR21 + R23 × TR31 + R24 × TR41 + R25 × TR51) / ( R21 × TR11 + R22 × TR21 + R23 × TR31 + R24 × TR41 + R25 × TR51 + R21 × TR12 + R22 × TR22 + R23 × TR32 + R24 × TR42 + R25 × TR52 + R21 × TR13 + R22 × TR23 + R23 × TR33 + R24 × TR43 + R25 × TR53 + R21 × TR14 + R22 × TR24 + R23 × TR34 + R24 × TR44 + R25 × TR54 + R21 × TR15 + R22 × TR25 + R23 × TR35 + R24 × TR45 + R25 × TR55) TRR21=(1×5 + 0×3 + 0×3 + 1×3 + 0×3) / (1×5 + 0×3 + 0×3 + 1×3 + 0×3 + 1×3 + 0

    ×5 + 0×4 + 1×3 + 0×1 + 1×3 + 0×4 + 0×5 + 1×3 + 0×3 + 1×3 + 0×3 + 0 ×3 + 1×5 + 0×3 + 1×3 + 0×1 + 0×3 + 1×3 + 0×5)

    =8/34=0.235

    表八:TR 與 R 計算後的關係矩陣(TRR)

    DR1 DR2 DR3 DR4 DR5 CR1 0.249 0.259 0.135 CR2 0.235 0.235 CR3 0.196 0.275 CR4 0.289 0.088 CR5 0.294

  • 20

    表九:TRR 與 LR 計算後的關係矩陣(NR)

    DR1 DR2 DR3 DR4 DR5 CR1 0.169 0.081 0.073 CR2 0.262 0.283 CR3 0.260 0.281 CR4 0.304 0.208 CR5 0.442

    7. 設計需求回應的優先順序:一般由關係矩陣及客戶需求的正規化權重值來計 算設計需求回應之優先順序。如果客戶需求與設計需求的關係矩陣為:

    JLj

    l

    NRNR

    NRNR

    ......

    ......

    ...

    1

    111

    , j = 1, 2, …, J. (CR), l = 1, 2, …, L (DR)

    則設計需求的評比值WDR,如下式:

    JLj

    l

    jl

    NRNR

    NRNR

    NCRNCRWDR

    ...,,...

    ...,..,.

    ...,,

    ,...,

    1

    111

    1 , l = 1, 2, …, L (DR) (7)

    以上,依據圖一簡介品質屋的重要組成與計算方程式。下一節,將介紹品質屋的

    建構程序,結合上述的運算方法將可獲得一個較客觀的設計需求回應優先順序的資

    訊,評比愈高的設計需求回應表示對提升客戶需求的滿意度愈具影響力。

  • 21

    3.2 FMEA 演算公式 風險優先數(RPN)是由嚴重性、發生率、難檢度三項風險指標的評估結果之相乘

    積而得。 DOS RPN (8)

    傳統 S、O、D 之評估標準,如表十至十二所示

    表十:嚴重性 (S) 評估標準 效 應 標準:效應的嚴重性 級 別

    危險無警告 當一個潛在失效模式影響安全和(或)涉及與政府規定不符

    時,非常高的嚴重性等級,失效會在無警告的情況下發生性 10

    危 險 當一個潛在失效模式影響安全和(或)涉及與政府規定不符

    時,很高的嚴重性等級,失效會在有警告的情況下發生 9

    甚 高 產品 100%報廢,功能無法運作,喪失基本功能 8

    高 產品經分類後部份(少於100)報廢,功能能運作,但功能下降,顧客不滿意 7

    中 等 部份產品(少許)不得不報廢(需要挑揀),功能能運作,

    但某些舒適/方便性不能作動,顧客有些不舒服 6

    低 功能能運作,但某些舒適/方便性功能下降,顧客有點不滿 5

    甚 低 配合性、亮度與異音這一項不合要求,大多數顧客注意到的

    缺陷 4

    很 小 配合性、亮度與異音這一項不合要求,一般顧客注意到的缺

    陷 3

    微 乎 其 微 配合性、亮度與異音這一項不合要求,敏銳的顧客注意到的

    缺陷 2

    無 顧客無法發現的缺陷 1

    表十一:發生率 (O) 評估標準 發 生 率 的 等 級 可 能 的 發 生 率 級 別

    甚高:失效幾乎不可避免 >=1/2 10

    1/3 9

    高:反覆發生的失效 1/8 8 1/20 7

    中等:偶爾發生的失效 1/80 6 1/400 5

    1/2000 4

    低:相對很少發生的失效 1/15000 3

    1/150000 2 極低:失效不太可能

  • 22

    表十二:難檢度 (D) 評估標準

    檢 測 標準:在組件或元件釋出至生產或裝配作業之前被設

    計控制檢測出來之可能性 級 別

    幾 乎 不 可 能 現在沒有已知的控制以檢測失效模式 10 幾乎微乎其微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極其微乎其微 9 絕 少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絕少 8 甚 低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甚低 7

    低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較低 6 中 等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中等 5 適 度 的 高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不低 4

    高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較高 3

    甚 高 現行的控制幾乎可以確定能檢測出失效模式,憑藉相

    似的製程,可靠的控制室已知的 2

    幾 乎 可 確 定 現行的控制將檢測出失效模式的可能性及其微乎其微 1 3.3 系統架構

    圖三:系統架構圖

  • 23

    3.4 系統流程 本節為 QFD 與 FMEA 的建構流程與本研究所使用的開發工具說明

    以下為 QFD 的整體流程:

    步驟 1:在登入畫面,員工輸入帳號、密碼以及驗證碼來驗證身份,驗證確認無誤後進入步驟 2 的功能表介面。

    步驟 2:在功能表介面中,業務人員能選擇“編輯客戶需求”則開始步驟 3 中的客戶需求介面開始編輯客戶需求;QFD 人員能選擇“設計需求分析”進入步驟 5 開始執行 QFD 的主要流程。

    步驟 3:在客戶需求介面,開始輸入從各個客戶蒐集而來的各項需求,並輸入各項需求的重要性與滿意度。輸入完成後按下確認,即可將資料儲存致資料庫,當

    資料量到達可分析 TCRI 之時即可點選“計算 TCRI”進行 TCRI 之計算,並結束填寫客戶需求的工作並發送 e-Mail 通知 QFD 團隊 TCRI 已完成。

    步驟 5:進入 V 介面,輸入單位成本值(C)、輸入機能值(F)之後,系統會自動帶出 TCRI的數值,按下一步進入步驟 6。

    步驟 6:進入規劃矩陣介面,選擇 SP 值,、以及步驟 5 的所有數值,並自動計算出WCR 與 NCR 值,按下一步後進入步驟 7。

    步驟 7:進入設計需求介面,開始輸入能呼應所有客戶需求的設計需求,DR 值出來後系統會把 DR 值匯入資料庫,系統會直接帶出客戶需求以及上一步驟中所帶出的 NCR 值,按下一步進入步驟 8。寄發 e-Mail 通知 FMEA 團隊進行設計需求的風險評估。

    步驟 8:進入關係矩陣介面,輸入左矩陣、頂矩陣與關係矩陣中關係強弱的數值,其中左矩陣與頂矩陣為必填項目,輸入完後按下一步進入步驟 9。

    步驟 9:進入設計需求回應介面,系統會自動帶出計算後的關係矩陣、將 NCR 值帶入後所算出的 WDR 值,以及正規化後的 NDR 值,按下一步進入步驟 10。

    步驟 10:進入品質屋介面,系統帶出步驟 6 規劃矩陣介面所有數值、步驟 8 關係矩陣介面的所有數值,以及步驟 9 設計需求回應介面的 NDR 值,全部展開。按下顯示 RPN 值,系統將顯示設計需求的 RPN 值。按下“儲存/列印”,系統將所展示的圖儲存以及列印的動作,最後,按下離開結束本系統。

    以下為 FMEA 的整體流程:

    步驟 1:在登入畫面,員工輸入帳號、密碼以及驗證碼來驗證身份,驗證確認無誤後進入步驟 2 的功能表介面。

    步驟 2:在功能表介面中,FMEA 人員能選擇“風險分析”則開始步驟 3 中的風險評估。

    步驟 3:進入風險評估的介面,系統會匯出資料庫的 DR 值在選擇須評估風險的設計需求後輸入潛在失效模式、提出失效模式結果並評估嚴重度(S)、提出失效模式原因並評估發生率(D)、提出失效模式偵測方法並評估難檢度(D) ,按

  • 24

    下一步進入步驟 3。

    步驟 4:系統計算出風險優先指數 RPN 值並顯示,按下一步進入步驟 5

    步驟 5:系統排序出風險優先指數 RPN 值並顯示這時系統會把 RPN 值匯入資料庫,按下離開結束本系統。這時即可寄發 e-Mail 通知 QFD 團隊設計需求的風險評估已完成。

    圖四:系統流程圖(一)

  • 25

    QFD

    SPVFC

    V

    VPLAN

    SPWCR NCR

    F C

    圖五:系統流程圖(二)

  • 26

    圖六:系統流程圖(三)

  • 27

    圖七:系統流程圖(四)

  • 28

    3.5 開發系統之硬體與軟體

    (1)軟體需求:

    (i)系統架構-Visual Basic 2008 程式語言

    本專題使用 Visual Basic 2008 撰寫系統架構。Visual Basic 2008 以視覺化設計、互動的開發環境及資料連結,當需要某個元件時,可以從旁邊工具箱拖曳出

    所代表的元件圖名稱,可簡化程式開發程序。且 Visual Basic 2008 可以與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Express 資料庫作連結,不但節省許多偵錯的時間,也是許多應用軟體的共通語言,所以本小組利用Visual Basic 2008來撰寫系統設計。

    (ii)Client/Server 應用程式-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Express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Express 為資料庫開發工具,適用在 Client/Server架構的應用程式,可為內嵌的應用程式用戶端、簡易的 WEB 應用程式和本機資料存放區,提供豐富的功能、資料保護和效能。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Express採用容易部署且可以快速原型化的設計,包含圖形化管理工具,以及強大的報告

    與進階文字搜尋功能,非常適合用於小型伺服器,所以本小組選擇它當作我們的

    Server 應用程式。

    (2)硬體設備規格:

    1. CPU (中央處理器):Intel Celeron Dual Core T3000 雙核心處理器-1.8G 2. 硬碟容量:500GB,5400 RPM 3. RAM (記憶體):3GB DDRII 667MHz 4. L2 快取記憶體:1MB 5. LCD 解析度:1280 × 1024 6. 主機板晶片:Intel GL40 7. 顯示晶片:Intel GMA 4500MHD 8. 光碟機:DVD RW 雙層燒錄+ SuperMulti(固定式)

  • 29

    第四章 專題成果與討論 本章在於介紹本專題的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操作流程說明與個案實

    例說明、結果呈現與討論,第一節介紹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介面、實例的

    說明與結果,第二節說明專題討論。 4.1 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介面、實例的說明與結果 本專題的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操作說明: 業務:填寫客戶需求:登入介面→功能介面→按“編輯客戶需求” →輸入客戶的需求、

    重要性及滿意度。 工程人員:進入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登入介面→功能介面→按“設計需

    求分析” →重要性權重介面→價值介面→規劃矩陣介面→設計需求介面→左矩陣、頂矩陣與關係矩陣介面→設計需求回應→品質屋介面。

    1. 登入介面(圖八):在登入介面中,由業務部員工輸入使用者名稱、密碼、驗證碼後

    按確定,顯示登入成功或錯誤的提示訊息。登入成功後會進入功能介面,如圖九

    所示。 2. 功能介面(圖九):

    2.1. 編輯客戶需求:業務人員能點擊進入“編輯客戶需求”。 2.2. 設計需求分析:此時工程人員尚未能進入“設計需求分析”流程。 2.3. 風險分析:此時風險部員工尚未能進入“風險分析”流程。

    圖八:登入介面 圖九:功能介面

  • 30

    3. 客戶需求介面(圖十): 3.1. 新增功能:選擇產品名稱、客戶編號、客戶的需求、重要性,將這筆資料新

    增到資料庫。畫面只顯示新增後的該筆資料。 錯誤提示:若無輸入數值或無需求,則會出現錯誤訊息。若輸入的需求資料

    重複,則會提示是否取代原先資料。 3.2. 刪除功能:選擇產品名稱、客戶編號、客戶需求,用產品編號、需求查詢這

    筆資料後,確認是否要刪除。畫面只顯示被刪除的該筆資料。 錯誤提示:若無輸入數值或無需求,則會出現錯誤訊息。

    3.3. 上一步:返回功能介面,如圖九所示。 3.4. 計算 TCRI:進入重要性權重介面,如圖十一所示,計算 TCRI。 3.5. 重新整理功能:會將此客戶增加過的客戶需求資料全部顯示。 3.6. 確認功能:讓客戶確認資料是否正確,確認後,將資料存入資料庫並結束工

    作。

    圖十:客戶需求

  • 31

    4. 重要性權重介面(圖十一):在重要性權重介面,員工先選擇產品編號、重視度、需求客戶,選擇完後自動算出 TCRI 值。 4.1. 上一步功能:回到客戶需求介面,如圖十所示。 4.2. 登出:詢問是否登出系統,選擇是否要登出。回到登入介面並寄出信件通知工程人員客戶需求之 TCRI 計算已完成,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一:重要性權重

    圖十二:確認通知

    圖十三:傳送通知-TCRI已計算完成

  • 32

    5. 功能介面(圖十四):在登入介面,如圖八所示,由工程部員工輸入使用者名稱、密碼、驗證碼後按確定,顯示登入成功或錯誤的提示訊息。登入成功後會進入功能

    介面進行設計需求分析。

    圖十四:傳送通知-TCRI以計算完成

    6. 價值介面(圖十五):

    6.1. 進入價值介面: 選擇產品編號、機能、單位成本,自動計算出價值。 6.2. 上一步功能:回到功能介面,如圖十四所示。

    6.3. 下一步功能:進入 PLAN 介面,如圖十六所示。

    圖十五:價值

  • 33

    7. PLAN 介面(圖十六): 7.1. 進入 PLAN 介面: 選擇賣點並與重要性權重、機能、單位成本、價值自動計

    算出 WCR 與 NCR。 7.2. 上一步功能:回到價值介面,如圖十五所示。 7.3. 下一步功能:進入設計需求介面,如圖十七所示。

    圖十六:PLAN 8. 設計需求介面(圖十七):

    8.1. 新增功能:選擇設計需求編號與相對應的設計需求,將這筆資料新增到資料庫。畫面只顯示新增後的該筆資料。 錯誤提示:若無輸入數值或無需求,則會出現錯誤訊息。若輸入的需求資料

    重複,則會提示是否取代原先資料。

  • 34

    8.2. 刪除功能:選擇設計需求編號與相對應的設計需求、需求查詢這筆資料後,確認是否要刪除。畫面只顯示被刪除的該筆資料。 錯誤提示:若無輸入數值或無需求,則會出現錯誤訊息。

    8.3. 重新整理功能:會將此客戶增加過的客戶需求資料全部顯示。 8.4. 上一步功能:回到 PLAN 介面,如圖十六所示。 8.5. 下一步功能:寄發 e-mail 通知 FMEA 小組進行風險分析,如圖十八所示,

    進入關係矩陣,如圖二十所示。

    圖十七:設計需求

    圖十八:確認通知

  • 35

    圖十九:傳送通知-完成第一次評估

    9. 關係矩陣介面(圖二十):

    9.1. 選擇頂矩陣、左矩陣、關係矩陣。 9.2. 上一步功能:回到設計需求介面,如圖十七所示。 9.3. 下一步功能:進入正規劃設計需求權重介面,如圖二十一所示。

    圖二十:關係矩陣

  • 36

    10. 正規劃設計需求權重介面(圖二十一): 10.1. 上一步功能:回到關係矩陣介面,如圖二十所示。 10.2. 下一步功能:進入品質屋介面,如圖二十二所示。

    圖二十一:正規劃設計需求權重

    11. 品質屋介面(圖二十二):

    11.1. 儲存/列印:儲存並且列印。 11.2. 上一步功能:回到正規劃設計需求權重介面,如圖二十一所示。 11.3. FMEA 結果:進入風險分析結果,如圖二十三所示。 11.4. 登出:回到登入介面,如圖八所示。 11.5. 離開:離開本系統。

  • 37

    圖二十二:品質屋

    圖二十三:風險分析結果

  • 38

    12. 功能介面(圖二十四):在登入介面中,如圖八所示,由風險部員工輸入使用者名稱、密碼、驗證碼後按確定,顯示登入成功或錯誤的提示訊息。登入成功後會進入 功能介面進行風險分析。

    圖二十四:功能介面

    13. 產品分析介面(圖二十五):

    13.1. 產品編號:選擇要進行潛在失效模式分析的產品編號,畫面即顯示被查詢 的該筆產品名稱。 13.2. 案例查詢:進入風險分析案例,如圖二十六所示。 13.3. 上一步:回到功能介面,如圖二十四所示。 13.4. 登出:回到登入介面,如圖八所示。 13.5. 離開:結束本系統。

    圖二十五:產品分析

  • 39

    14. 風險分析案例介面(圖二十六): 14.1. 刪除:依序選擇設計需求編號、潛在失效模式、潛在失效結果、潛在失效 原因、現行檢測方法,將該筆資料刪除。

    圖二十六:風險分析案例

    15. 潛在失效模式介面(圖二十七): 15.1. 確定:輸入該產品的設計需求編號,按下此鍵,出現對應的設計需求名稱 。 15.2. 潛在失效模式:輸入該產品的潛在失效模式,如資料庫已存在其他筆潛在 失效模式,可經由下拉式選單選取。 15.3. 功能介面:回到產品分析,如圖二十五所示。 15.4. 潛在失效結果:進入潛在失效結果,如圖二十八所示。

  • 40

    圖二十七:潛在失效模式

    16. 潛在失效結果介面(圖二十八): 16.1. 潛在失效結果:根據該產品的潛在失效模式,輸入可能發生的潛在失效結 果,如已存在其他筆潛在失效結果,可經由下拉式選單選取。 16.2. 評估準則:顯示嚴重性評估標準等級表。 16.3. 潛在失效模式:回到潛在失效模式,如圖二十七所示。 16.4. 潛在失效原因:進入潛在失效原因,如圖二十九所示。

  • 41

    圖二十八:潛在失效結果

    17. 潛在失效原因介面(圖二十九): 17.1. 潛在失效原因:根據該產品的潛在失效結果,輸入可能的潛在失效原因, 如已存在其他筆潛在失效結果,可經由下拉式選單選取。 17.2. 評估準則:顯示嚴重性評估標準等級表。 17.3. 潛在失效結果:回到潛在失效結果,如圖二十八所示。 17.4. 現行檢測方法:進入現行檢測方法,如圖三十所示。

  • 42

    圖二十九:潛在失效原因

    18. 現行檢測方法介面(圖三十): 18.1. 現行檢測方法:根據該產品的潛在失效原因,輸入可行的檢測方法。 18.2. 評估準則:顯示嚴重性評估標準等級表。 18.3. 潛在失效原因:回到潛在失效原因,如圖二十九所示。 18.4. 確認:進入三項風險指標評估準則,如圖三十一所示。

  • 43

    圖三十:現行檢測方法

    19. 三項風險指標評估結果介面(圖三十一): 19.1. 返回設計需求:回到潛在失效模式,如圖二十七所示。 19.2. 現行檢測方法:回到現行檢測方法,如圖三十所示。 19.3. 新增:新增該筆資料,如圖三十二所示。

  • 44

    圖三十一:三項風險指標評估結果

    圖三十二:新增成功

    20. 風險評估結果介面(圖三十三): 20.1. 返回失效結果:回到潛在失效結果,如圖二十八所示。 20.2. 返回失效原因:回到潛在失效原因,如圖二十九所示。 20.3. 返回檢測方法:回到現行檢測方法,如圖三十所示。 20.4. 返回產品分析:回到產品分析,如圖二十五所示。 20.5. 確認通知:確認通知,如圖三十四所示。 20.6. 離開:離開本系統,如圖三十六所示。

  • 45

    圖三十三:風險評估結果

    圖三十四:確認通知

    圖三十五:傳送通知-產品已完成潛在失效風險分析

  • 46

    圖三十六:離開本系統

    4.2 專題討論 本專題使用 Visual Basic 2008 結合 SQL Server 2008 撰寫系統架構,以視覺化設

    計、互動的開發環境及資料連結,當需要某個元件時,可以從旁邊工具箱拖曳出所代

    表的元件圖名稱,可簡化程式開發程序。本專題所發展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

    具,對於產品開發時期之風險評估,提供有效整合 FMEA 的分析流程作業與 QFD 的設計需求平台使產品或服務在事前就能符合顧客需求。在 FMEA 中,必須先利用 QFD收集顧客需求取得新產品開發的相關資料,並發展回應顧客需求之設計需求,以進行

    風險分析。所有分析過的資料轉變成知識範例庫做儲存,以便之後有相類似之專案分

    析問題亦可從中得到相關知識或提出更好的分析內容,協助新產品開發團隊做出適合

    的新產品決策。

    第五章 專題結論與未來發展 第一節 結論與整體改善

    發展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不僅善用資資訊科技於企業之新產品開發

    活動,而且符合無紙化的環保意識的推展。本專題所發展之電子化 QFD 與 FMEA 整合平台,不但可以改善新產品設計規畫活動之資訊轉換與傳遞的速度,同時改善傳統

    耗時費工的收集顧客需求與無效資料分析;並使用同步工程的概念,利用 FMEA 針對 QFD 中的設計需求中進行潛在失效風險作評估,針對 RPN 較高或超出預設門檻值提出改善的對策,以預防產品或服務的潛在失效風險發生,以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品質

    及可靠性,及產品風險的改善。本專題所發展之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不僅

    可以降低新產品設計規劃的設計變更次數,有效縮短產品開發時間,更可降低產品開

    發過程所投入之成本。本專題建立 QFD 與 FMEA 之結合,於新產品開發初期,能增進各部門間傳遞資料的速度同時改善傳統耗時費工的收集顧客需求與無效資料分

    析。並使用 FMEA 針對 QFD 中的設計需求中的潛在失效風險作評估,在經由同步工程的實施可有效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及降低產品開發過程所投入之成本。 第二節 未來發展

    在 e 化時代,網際網路已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而本專題是以內部網路做連結不能

  • 47

    使用網際網路,未來可在公司內部架設一台伺服器方便範例庫的儲存與維護,也可轉

    型為 web-based 版的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平台,亦可設置前後平台,前台先讓客戶填寫風險設計需求的資料,後台可馬上收到訊息做即時處理,能將產品風險分析

    的時間更為縮短,也能配合這講求效率的 e 化社會。

    參考資料

    [1] 蘇朝墩,專訪QFD發明人-品質大師赤尾洋二博士,品質月刊,第30卷,第11期,2003,17~19。

    [2] 李政儒,應用FMEA在建築物中央空調與煙控併用系統風險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自動化及控制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邱敏鑑、吳信宏,品質機能展開用於價值管理之探討,價值管理,第三期,2002,1-8。

    [4] 吳信宏,運用定性規劃於品質機能展開之決策過程,價值管理,第四期,2003,26-31。

    [5] 林樹旺、林士彥、張良漢、黃詩怡,職業棒球場地服務品質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委員會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一卷,第一期,2005,1-24。

    [6] 周宗翰,應用價值工程與QFD於產品設計,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

    [7] 楊憲忠,利用FMEA於新設產線工程招標選商最佳化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8] 陳文彬,推廣與傳統的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比較-以滅火器產品設計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5。

    [9] 蔡介元、許盛堡、陳麗君,「建構一個QFD 與FMEA 之同步工程整合架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8屆品質管理研討會,2002,297-304。

    [10] 曾俊傑、童超塵、廖乃毅,運用品質機能展開及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建構顧客稽核管理系統。品質學報,第15卷,第5期,2008,313-322。

    [11] 杜春長 余志成,「產品維修適宜性的自動化分析」,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第11屆自動化科技研討會,1999,1387-1394。

    [12] 林佳宏,電子化採購之策略與風險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00。

    [13] 林漢章,XML為基之電子化工作指導書系統設計與實作,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4] 李月婷,紡織業導入新產品開發管理系統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48

    [15] 葉志祥,營建人力資源資訊管理系統之探討與構建-以橋樑工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16] 錢才瑋、王文中、溫義輝和林宏榮,微軟小畫家應用在手術紀錄電子化之設計與介紹,醫療資訊雜誌,第 18 卷,第 4 期,2009,43-52。

  • 49

    附錄一、專題製作時程圖

  • 50

  • 51

  • 52

    附錄二、專題組員心得 組員:黃嘉笙

    專題是大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於它,在一年前我們還是懵懵懂懂的到

    底專題是在做什麼?該怎麼做?又能學到什麼?好多好多的問號在腦中浮現,但現在我能很確定的告訴你做「專題」是個能讓你學習到很多東西的機會,不僅是團隊合作的

    精神還是專業知識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而這些都將是我們之後出社會最需要培養

    的能力,而專題就是讓我們提早接觸類似業界的運作情境。 在大三下大家開始忙著找組員還有指導老師,而我也被這種緊張的氣氛所感染警覺不能再慢吞吞的,於是我們幾位較要好的朋友們就湊成了一組,接著就是要找指導

    老師但我們卻沒有任何的想法,每位老師都有他們專業的地方,一時間我們找不到到

    底自己想學的是什麼,最後是向學長姐們打聽哪位老師比較好,最後找了柯文長老

    師,題目是把學長姐做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品質機能展開與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這

    兩個東西都是第一次聽過,所以我們開始找資料去了解這些是在做什麼,最後再把蒐

    集來的資料做彙整,於是我們漸漸了解到這兩種系統的作用是什麼了。 從不懂到了解,雖然有時很懊惱、挫折,不過幸好有組員的分工合作,把種種的

    難關一一解決,那種喜悅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最後感謝各個組員的配合也讓我有學

    習到如何當個組長最重要的是感謝老師的叮嚀與帶領下讓我們能順利的完成此專題。

  • 53

    組員:許賜安 我們的專題題目是新產品設計規劃之決策分析工具,第一次做專題,寫的方式、

    內容,都是我不清楚不熟悉的,我們專題主要是將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與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的系統做結合,我們這組一開始也都不懂這是什麼樣的東西,在經過老師的講解後,才

    逐漸認識什麼是 QFD 什麼是 FMEA,是用在哪方面上。 從寒假開始先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文章,當中有不懂的,老師也會講解給我們

    聽,才了解到 QFD 是針對新產品開發的設計評估為主的工具,而 FMEA 這個分析工具在產品生命週期的發展階段是很重要的技術。經過初步的了解與認識後,開始規劃

    系統的流程。

    接著在專題期初報告期間,我們開始撰寫報告書,在這段期間,從老師身上學習

    到文章裡的圖、表要放在每頁的天或地,字體、字型要一致,而當再參考別人的文章

    來撰寫報告書時,需要注意,否則就會造成文章的抄襲,在有引用到的文章上需要註

    明來源,這部分我們除了再三的閱讀及修改外,也請老師給了一些建議,經過多次修

    改之後,總算完成了報告書。 在期初報告完之後,就要準備系統開發,製作專題過程中要撰寫程式碼,當然我

    們對程式都不會,只好上網查詢或者去找書來看,在這段期間有發生大大小小的事

    情,也有遭遇到挫折與困難,但我們也是努力堅持下去,一一去克服解決問題,這也

    是在考驗團隊的默契與合作,當然最後還是有找出問題並解決,完成了期末系統成果。

    經過一段時間,也了解如何去寫一個系統並結合資料庫,而上台報告也是一種訓練,因為少許的課程有上台報告,所以上台時難免會緊張,講話都會結結巴巴的,但

    老師都要我們把它當作是在職場上上班,再為老闆或是客戶講解,因為在職場上可不

    比學校報告,因為職場上可能攸關生存的機會,如果沒把握好,那後面的人就會擠掉

    你,雖然這一年專題做得很辛苦,但也值得,當然自己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不過

    專題所得到的經驗,將來對職場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 54

    組員:涂錦祥 我們這組的專題題目是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與品質機能展開的結合,剛開始跟老

    師面談的時候,老師跟我們大致介紹這兩個不同的系統,光聽就覺得這兩個系統很

    難,而且還要把這兩個系統結合起來,聽完後就不禁開始擔心我們做不做得出來,不

    過不做又不行,所以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剛開始時,老師要我們先去蒐集資料並閱讀這詞彙的意義及相關應用,不過要把

    這兩種系統結合的資料真的不多,在這學習當中我們也從老師那邊聽到許多相關資訊

    及一些相關建議,蒐集了這麼多相關資料,終於慢慢了解對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用

    途及幫助的應用層級有多大還有品質機能展開對新產品開發的重要性。不過要把這兩

    種系統結合的資料真的不多,剛開始找的資料做 PPT 報告都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不過老師還是很辛苦的幫我們修改與給我們很多的建議,我們也在這建議中漸漸的成

    長。 在期初報告前,在忙著期初報告的東西,這一個階段沒有遇到瓶頸,不過在期初

    報告結束後,我們遇到了極大的問題,就是不知該如何起手,最後我們只能從頭學起,

    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再學程式,但當我學完裡面的操作後,其實並不像我想的那麼難

    懂、複雜,而後我們後面的東西就依個接著一個做出來,這真是凡事起頭難,且這些

    軟體都有可能在未來我們將會碰到的軟體其中之一,只是老師先讓我們去學習罷了。 在專題製作期間,我在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也從中學習到跟組員的互動及互

    相幫助;在報告上,我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但老師給予一些上台報告的經驗讓我

    們自己去揣摩在職場上的報告情形,且必須該怎麼去面對主管,雖然這過程我克服很

    久,但我最終還是從中學習到報告的經驗,雖然在這一年中做得很辛苦,但現在看到

    小組的成果一一呈現在大家面前,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喜悅,且這些都是在課堂上所學

    習不到的東西。

  • 55

    組員:潘龍在 當指導老師給我們這主題時,我對於這個主題非常的陌生,很慶幸我們的指導老

    師會逼我們在規定時間內發表研究參考文獻的心得,我們這組的人都非常的被動,一

    定要在有壓力的情況之下才會認真,雖然如此,每次還是都要等到規定時間快到了大

    家才會開始抱佛腳,大家都在前一天晚上拼到半夜,如果不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

    可能整組都要垮台,一開始自己研究參考文獻時不太可能全部東西都看懂,我們組員

    除了黃嘉笙之外都住同一棟,方便一起討論,在報告時老師都會順便指導我們報告的

    台風,以及內容的錯誤,再詳細的介紹 QFD 與 FMEA 主要的流程、功用、以及現有的運用,並為我們說明在參考文獻中我們不懂的地方,讓我們進一步了解 QFD 與FMEA。 以往 QFD 與 FMEA 幾乎都是獨立進行,在合併時流程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大家的努力與老師指導下在期初報告時完成了最初的構想,並且順利的通過了期初報告。 不過在軟體開發時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就是整組的人程式設計都不是很擅長,我就更慘了,一、二年級時程式設計完全爆胎就算了,連資料庫都被當,可以說是一個

    電腦白痴,只好在學長姐的程式中研究寫法,萬事起頭難這句話真的很貼切,一開始

    的登錄做了三到四天才寫出來,之後程式是越來越熟悉進展當然是越來越快,一天可

    以寫個好幾頁,終於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順利的完成,雖然最初版本在暑假就已經完

    成,指導老師也非常的用心,只要有時間都會要求我們設計出更人性化的介面,並且

    提出一些參考,在更新數次之後順利在期末報告前完成了。 期末報告真的遇到很多問題,我們雖然當天提早到,不過她們設備都還沒用好我們提早到也無法先測試,在報告途中因為電腦解析度讓我們的圖無法正確並完整的顯

    示,我們只能以技術性的跳過,雖然底下老師並不太刁難,但是還是覺得滿可惜的,

    畢竟表現不如理想。 在這專題製作過程中讓我學到了非常多,研究碩士論文或是學術性的雜誌,是以往都沒有的經驗,以及整組在製作程式中,同時將資料庫、QFD、FMEA 分開製作,最後再重整,充分發揮團隊的分工以及合作。

  • 56

    組員:林廷威 不知不覺專題已經結束了,想當初聽到要作專題,還在想說專題到底是什麼東

    西,而且題目竟然是要把兩個系統給結合起來。一做才知道完蛋了,這個專題要用到

    資料庫以及程式的連接,可是我們這組的組員資料庫以及程式都不擅長阿!我們這組唯一好的地方就是作專題所有人都會到場,只是當時每個組員對於這個專題都不知道

    從何下手,所以當時我們組員來到學校就是先對電腦發呆,然後就開始聊起天來……最後無功而返。

    直到第四天還是第五天我們突破了登入系統,當時只是打完帳號密碼登入時,我

    們每個人都雀躍不已,終於跨出了專題實作的第一步,不像之前又無功而返了。只是

    高興並沒有持續得太久,畢竟登入系統只是最基本的,困難的還在後頭,所以我們又

    遇到瓶頸了,這是每個人都不想見到的,因為每次遇到瓶頸就會卡很多天,頭也會痛

    很多天,但是專題就是這樣還是得想辦法突破。有時候聽老師講解一下就覺得應該可

    以搞出來,沒想到實作的時候卻遇到更多的難題,就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一樣。 最終期末報告前,由於組員們的團結分工,我們做出了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跟品

    質機能展開的結合系統,雖然不是最完美的系統,但是是各個組員努力的結晶系統。

    最後我要感謝柯文長老師以及專題團隊的組員,感謝你們讓我學習到什麼是專題,學

    習到要互相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