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教改先声...

1
《六朝文学史》 戴建业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你为什么不道歉》 (美)哈丽特 · 勒纳 著 毕崇毅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 麻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 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 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17世 纪的英格兰诗人约翰 · 邓恩的诗 句直抵人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生活的必需,这样的情感联结 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幸福。但 是,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了裂 痕,我们要如何去修补?能够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真诚地 表达自己的歉意,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真 诚地道歉,我们会吗?或者面对 道歉,我们如何做出回应? 《你为什么不道歉》这本书 就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地道 歉和进行原谅,并提供具体的方 法指导。本书作者哈丽特 · 勒纳 博士是美国备受尊敬的关系专 家和女性心理学家,著有十几部 畅销书。这本关于道歉的方法 论的书籍,是作者20多年的研 究成果。 “人生是有捷径的,人生的 捷径就是认错,当你认错了,别 人才愿意帮你。”樊登读书的创 办者樊登推荐此书时曾这样 讲。“‘对不起’是人类语言中最 有治愈力量的话语。道歉是一 种重要的人际沟通方式、情感疗 愈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很多人 会被这本书的推荐语吸引,但更 吸引人的是本书 12 个章节的层 进式编排和其中的生动案例。 作者从不同难度的道歉讲 起,告诉我们哪些道歉方式可能 会破坏人际关系、不会道歉的人 的问题出在哪里、面对高度自我 保护的犯错者根本意识不到自 己该道歉时怎么办,以及怎样接 受道歉和究竟何为原谅并让自 己内心平静等。作者用大量的 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诚有效 的道歉,列举的五种错误道歉方 法也随处可见。原来我还在生 气,是因为对方的道歉根本就不 真诚,甚至到了羞辱我的地步!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也 会反思自己的道歉行为,并在接 受道歉的时候优雅地回应“谢谢 你的道歉”。“接受道歉只表明你 同意暂停争执,放低姿态,愿意 释放善意并进行进一步沟通,从 而为以后对感到愤怒的话题进 行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会道歉 呢?有时候道歉行为背后唯一的 动机是维护一个人的诚信,让犯 错者和自我内心的关系得到修 复。为此,作者告诉我们,道歉 是一种能力。而且,道歉能力是 一项父母可以馈赠子女的重要 财富。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 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会用令人费 解的方式否定孩子的道歉。如 有捣蛋的学生给老师道歉,老师 却回答“真要对不起的话就不会 捣蛋了”。老师要求道歉和否定 道歉的前后表现自相矛盾,让孩 子完全摸不着头脑。在生活中,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造 成我们情绪不佳的原因之一。 道歉和妥协是一种需要当事 双方进行互动的艺术。面对高 度自我保护的犯错者,作者也给 出了专业建议,如强调事实、言 简意赅、分清责任等。这样的方 法看起来和大多数育儿及成功 学的书有相通之处,关键是谙熟 于心之后是否熟练运用。活好 一生所需要的工具并不多,如果 能娴熟地运用其中几种,人生境 界将完全不同,道歉就是其中一 种。要知道,道歉不是简单的语 言艺术,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责 任与情绪的理智对话,目的是缓 和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的沟通,你 是在为你的幸福努力。 “大多数的人活在平静的绝 望当中,所谓的听天由命,不过 是一种绝望。”可能每个人对梭 罗在《瓦尔登湖》中的这句话有 不一样的理解。联系这本书来 看,因为不道歉以及不会道歉, 我们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 了问题,平静的绝望也是自己一 手造成的。去真诚有效地道歉 以及接受道歉都是对彼此关系 的考量,亲密的关系很难永远不 出问题,学会道歉并提高自己的 道歉能力,是我们需要修炼一生 的能力。 道歉能力是一项重要财富 书人书话 □ 陈建银 大概一年前,62岁的华中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戴建业成了“网红”。更让 人惊讶的是,他的走红靠的是对 中国古代文学的解读点评。戴 建业的许多讲课视频显示,他并 没有像其他“网红”那样对古代 的文学、历史、人物进行故弄玄 虚、无厘头的“雕琢”,他的文学 观其实与全国各高校中文系的 其他教师相差无几。当然,戴 建业的点评确有独到之处,可 以认为是对传统化的文学理解 进行了深化,然后用朴素的语 言做了便于理解的处理。我们 可以将这理解为“深入浅出”的 具象化演绎。 这就是为什么戴建业凭借 浓厚的湖北麻城口音引发网友 热议,却没有如其他“网红”那样 仅仅因为“反差萌”而很快褪去 热度。可以说,戴建业以一种特 殊的方式,激发了网民尤其是年 轻一代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 唐代文学、六朝文学的喜爱。 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 了戴建业的系列作品集,其中最 值得大中学生阅读的就是《六朝 文学史》。六朝文学指的是东汉 末建安年间至隋朝统一之间的 近400年的文学。这一历史时 期的文学承接了汉代和唐代这 两个中国古代最为强盛、文气最 为卓绝豪迈的王朝,涌现出了以 陶渊明为代表的高水平文学家, 还推动了文学体裁的发展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从东汉末年 开始,两汉的经学受到了人们的 怀疑,士人开始从维护传统伦理 转向彰显个性、追求个体的精神 超越。戴建业在《六朝文学史》 开篇就提出,六朝士人个体的觉 醒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理智生 活和精神生活,由此带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出许多注重个体生命 体验的作品,其广度和深度是前 所未有的。 六朝文学起步于建安年间 的诗篇。戴建业在书中指出, 建安诗风的特点是慷慨悲凉, 原因是被两汉经学禁锢了三百 多年的心灵开始觉醒,而战乱 不断的现实则提示人们必须珍 视人生,正视生命短暂与人生 无常的悲哀。而在西晋,“二十 四友”中的左思与刘琨,诗风都 承续着建安风骨。但名气更盛 的陆机和潘岳,作品中更多展 现的是“辞藻绝艳”,与左、刘形 成了鲜明对比。 探讨六朝文学当然要谈陶 渊明。戴建业长期致力于对陶 渊明的研究,在本书中将长期学 术研究的相关成果较为集中而 凝练地进行了介绍。书中指出, 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反映出晋宋 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 征,他与庄周有相似之处,但同 时又能更好地融入世情和生 活。这也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为 什么总能带给人亲切感的原因。 南朝刘宋王朝的元嘉时 期,诗歌在诗情、诗境、诗艺、诗 歌语言和题材等方面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谢灵运带动了山水 诗(纪游诗)的兴起,而这一时 期的另一大文坛重镇当属鲍 照,他重塑了乐府诗的形式和 内涵。 在此之后,诗人庾信促成了 南朝和北朝的诗风融合。这也 使得北朝狂放豪爽的风格与南 朝清新、富有想象的表现手法进 行了嫁接,再加上六朝晚期文学 创作吸收了民歌的特色,为唐朝 诗歌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网红”教授的六朝文学史 眉批新书 《创新大脑》 (美)艾克纳恩 · 戈德堡 著 杨琼译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版 □ 郑渝川 《创新大脑》一书出自享誉 国际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纽约大 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学教授艾克 纳恩 · 戈德堡。本书对创造、创 新进行了深刻的科学解析,指出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派生性现象, 是许多认知特性的产物,具体就 人的大脑来说—创造性过程 与新奇性有关,对应着大脑中的 额叶和右半脑;但另一方面,创 造性过程也受益于对以前积累 知识和概念的良好掌握,这取决 于左半脑。 作者指出,创造性过程要获 得成功需要两种状态交替:“由 额叶超活化的皮质引导的以目 标为导向的持续努力;额叶控制 暂停,额叶功能低下状态中看似 毫无费力地出现的灵感”,两种 状态之间的复杂情况被称为“定 向漫游”。刻意的、长期的努力 加上“定向漫游”,就会得到创造 性火花。 《创新大脑》深入分析了人类 大脑的运行机制。创新、创意是 如何产生的?新问题的解决方 案和新奇内容显然不是凭空产 生的,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书中 将人大脑中的额叶比作“乐高大 师”,意思是说其善于将各种乐 高颗粒拼接成全新的乐高图形。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与人的 右半脑存在密切关系。书中详 细介绍了人的思考尤其是复杂 认知过程,与右半脑中的皮质区 域、皮质通路存在的对应关系。 但在很长时间内,科学界、临床 治疗都轻视了右半脑的作用,而 仅仅看到负责语言的左半脑的 功效,所以在一些手术中非常轻 率地切除了病患的右半脑。另 外,从古至今,全球不少国家和 地区都有歧视左利手的传统,强 迫左利手者改用右手写字、吃 饭、工作,这其实恰恰是因为对 左手习惯(及其对应的右半脑) 密切相关新奇性的不了解。 简单来说,刻意努力与左半 脑存在更直接关联,而“定向漫 游”更多涉及右半脑。书中解析 了科学家、艺术家等精英专家在 深度思考过程中的大脑运行模 式,指出,以刻意努力所积累的 知识、经验、理性分析和思考为 基础,再加上“精神漫游”对于更 多神经网络的激活,创造性火花 就得以真正激活—这种激活 往往会以所谓的“顿悟”体现。 但很显然,“顿悟”绝不可能等同 于瞎想、凭空产生,创新、创意、 创造都必须根植于艰苦奋斗。 很多人都知道,不断接触新 奇事物会延缓人类大脑的衰 老。但在过去一些年里,在中 国、美国等国家,人们都担忧随 着人均收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 和智能手机时间的增加,人的大 脑衰老过程会加快。然而,令人 惊愕的是,过去几十年来,欧美 国家和亚洲国家痴呆病的发病 率却在不断下降,且发病者的平 均年龄在增长;另外,即便是被 确诊为痴呆病的人,比起过去同 样的患病者,多数都能更久地保 持基本的认知能力。《创新大脑》 指出,影响痴呆病发病率、发病 年龄的因素有很多,但新技术的 激增使得人们需要不断地接纳 新鲜事物,所带来并不只是之前 所预想的负面影响,其实也包括 积极影响。 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 域外放眼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13 2019 12 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Aug-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教育民生教改先声 “网红”教授的六朝文学史szjy.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912/13/16da8e3d... · 的道歉,列举的五种错误道歉方 法也随处可见。原来我还在生

《六朝文学史》

戴建业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你为什么不道歉》

(美)哈丽特·勒纳著

毕崇毅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麻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

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

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17世

纪的英格兰诗人约翰·邓恩的诗

句直抵人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生活的必需,这样的情感联结

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幸福。但

是,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了裂

痕,我们要如何去修补?能够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真诚地

表达自己的歉意,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真

诚地道歉,我们会吗?或者面对

道歉,我们如何做出回应?

《你为什么不道歉》这本书

就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地道

歉和进行原谅,并提供具体的方

法指导。本书作者哈丽特·勒纳

博士是美国备受尊敬的关系专

家和女性心理学家,著有十几部

畅销书。这本关于道歉的方法

论的书籍,是作者20多年的研

究成果。

“人生是有捷径的,人生的

捷径就是认错,当你认错了,别

人才愿意帮你。”樊登读书的创

办者樊登推荐此书时曾这样

讲。“‘对不起’是人类语言中最

有治愈力量的话语。道歉是一

种重要的人际沟通方式、情感疗

愈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很多人

会被这本书的推荐语吸引,但更

吸引人的是本书12个章节的层

进式编排和其中的生动案例。

作者从不同难度的道歉讲

起,告诉我们哪些道歉方式可能

会破坏人际关系、不会道歉的人

的问题出在哪里、面对高度自我

保护的犯错者根本意识不到自

己该道歉时怎么办,以及怎样接

受道歉和究竟何为原谅并让自

己内心平静等。作者用大量的

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诚有效

的道歉,列举的五种错误道歉方

法也随处可见。原来我还在生

气,是因为对方的道歉根本就不

真诚,甚至到了羞辱我的地步!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也

会反思自己的道歉行为,并在接

受道歉的时候优雅地回应“谢谢

你的道歉”。“接受道歉只表明你

同意暂停争执,放低姿态,愿意

释放善意并进行进一步沟通,从

而为以后对感到愤怒的话题进

行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会道歉

呢?有时候道歉行为背后唯一的

动机是维护一个人的诚信,让犯

错者和自我内心的关系得到修

复。为此,作者告诉我们,道歉

是一种能力。而且,道歉能力是

一项父母可以馈赠子女的重要

财富。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

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会用令人费

解的方式否定孩子的道歉。如

有捣蛋的学生给老师道歉,老师

却回答“真要对不起的话就不会

捣蛋了”。老师要求道歉和否定

道歉的前后表现自相矛盾,让孩

子完全摸不着头脑。在生活中,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造

成我们情绪不佳的原因之一。

道歉和妥协是一种需要当事

双方进行互动的艺术。面对高

度自我保护的犯错者,作者也给

出了专业建议,如强调事实、言

简意赅、分清责任等。这样的方

法看起来和大多数育儿及成功

学的书有相通之处,关键是谙熟

于心之后是否熟练运用。活好

一生所需要的工具并不多,如果

能娴熟地运用其中几种,人生境

界将完全不同,道歉就是其中一

种。要知道,道歉不是简单的语

言艺术,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责

任与情绪的理智对话,目的是缓

和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的沟通,你

是在为你的幸福努力。

“大多数的人活在平静的绝

望当中,所谓的听天由命,不过

是一种绝望。”可能每个人对梭

罗在《瓦尔登湖》中的这句话有

不一样的理解。联系这本书来

看,因为不道歉以及不会道歉,

我们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

了问题,平静的绝望也是自己一

手造成的。去真诚有效地道歉

以及接受道歉都是对彼此关系

的考量,亲密的关系很难永远不

出问题,学会道歉并提高自己的

道歉能力,是我们需要修炼一生

的能力。

道歉能力是一项重要财富书人书话

□陈建银

大概一年前,62岁的华中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戴建业成了“网红”。更让

人惊讶的是,他的走红靠的是对

中国古代文学的解读点评。戴

建业的许多讲课视频显示,他并

没有像其他“网红”那样对古代

的文学、历史、人物进行故弄玄

虚、无厘头的“雕琢”,他的文学

观其实与全国各高校中文系的

其他教师相差无几。当然,戴

建业的点评确有独到之处,可

以认为是对传统化的文学理解

进行了深化,然后用朴素的语

言做了便于理解的处理。我们

可以将这理解为“深入浅出”的

具象化演绎。

这就是为什么戴建业凭借

浓厚的湖北麻城口音引发网友

热议,却没有如其他“网红”那样

仅仅因为“反差萌”而很快褪去

热度。可以说,戴建业以一种特

殊的方式,激发了网民尤其是年

轻一代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

唐代文学、六朝文学的喜爱。

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

了戴建业的系列作品集,其中最

值得大中学生阅读的就是《六朝

文学史》。六朝文学指的是东汉

末建安年间至隋朝统一之间的

近400年的文学。这一历史时

期的文学承接了汉代和唐代这

两个中国古代最为强盛、文气最

为卓绝豪迈的王朝,涌现出了以

陶渊明为代表的高水平文学家,

还推动了文学体裁的发展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从东汉末年

开始,两汉的经学受到了人们的

怀疑,士人开始从维护传统伦理

转向彰显个性、追求个体的精神

超越。戴建业在《六朝文学史》

开篇就提出,六朝士人个体的觉

醒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理智生

活和精神生活,由此带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出许多注重个体生命

体验的作品,其广度和深度是前

所未有的。

六朝文学起步于建安年间

的诗篇。戴建业在书中指出,

建安诗风的特点是慷慨悲凉,

原因是被两汉经学禁锢了三百

多年的心灵开始觉醒,而战乱

不断的现实则提示人们必须珍

视人生,正视生命短暂与人生

无常的悲哀。而在西晋,“二十

四友”中的左思与刘琨,诗风都

承续着建安风骨。但名气更盛

的陆机和潘岳,作品中更多展

现的是“辞藻绝艳”,与左、刘形

成了鲜明对比。

探讨六朝文学当然要谈陶

渊明。戴建业长期致力于对陶

渊明的研究,在本书中将长期学

术研究的相关成果较为集中而

凝练地进行了介绍。书中指出,

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反映出晋宋

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

征,他与庄周有相似之处,但同

时又能更好地融入世情和生

活。这也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为

什么总能带给人亲切感的原因。

南朝刘宋王朝的元嘉时

期,诗歌在诗情、诗境、诗艺、诗

歌语言和题材等方面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谢灵运带动了山水

诗(纪游诗)的兴起,而这一时

期的另一大文坛重镇当属鲍

照,他重塑了乐府诗的形式和

内涵。

在此之后,诗人庾信促成了

南朝和北朝的诗风融合。这也

使得北朝狂放豪爽的风格与南

朝清新、富有想象的表现手法进

行了嫁接,再加上六朝晚期文学

创作吸收了民歌的特色,为唐朝

诗歌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网红”教授的六朝文学史眉批新书

《创新大脑》

(美)艾克纳恩·戈德堡著

杨琼译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版

□郑渝川

《创新大脑》一书出自享誉

国际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纽约大

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学教授艾克

纳恩·戈德堡。本书对创造、创

新进行了深刻的科学解析,指出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派生性现象,

是许多认知特性的产物,具体就

人的大脑来说——创造性过程

与新奇性有关,对应着大脑中的

额叶和右半脑;但另一方面,创

造性过程也受益于对以前积累

知识和概念的良好掌握,这取决

于左半脑。

作者指出,创造性过程要获

得成功需要两种状态交替:“由

额叶超活化的皮质引导的以目

标为导向的持续努力;额叶控制

暂停,额叶功能低下状态中看似

毫无费力地出现的灵感”,两种

状态之间的复杂情况被称为“定

向漫游”。刻意的、长期的努力

加上“定向漫游”,就会得到创造

性火花。

《创新大脑》深入分析了人类

大脑的运行机制。创新、创意是

如何产生的?新问题的解决方

案和新奇内容显然不是凭空产

生的,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书中

将人大脑中的额叶比作“乐高大

师”,意思是说其善于将各种乐

高颗粒拼接成全新的乐高图形。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与人的

右半脑存在密切关系。书中详

细介绍了人的思考尤其是复杂

认知过程,与右半脑中的皮质区

域、皮质通路存在的对应关系。

但在很长时间内,科学界、临床

治疗都轻视了右半脑的作用,而

仅仅看到负责语言的左半脑的

功效,所以在一些手术中非常轻

率地切除了病患的右半脑。另

外,从古至今,全球不少国家和

地区都有歧视左利手的传统,强

迫左利手者改用右手写字、吃

饭、工作,这其实恰恰是因为对

左手习惯(及其对应的右半脑)

密切相关新奇性的不了解。

简单来说,刻意努力与左半

脑存在更直接关联,而“定向漫

游”更多涉及右半脑。书中解析

了科学家、艺术家等精英专家在

深度思考过程中的大脑运行模

式,指出,以刻意努力所积累的

知识、经验、理性分析和思考为

基础,再加上“精神漫游”对于更

多神经网络的激活,创造性火花

就得以真正激活——这种激活

往往会以所谓的“顿悟”体现。

但很显然,“顿悟”绝不可能等同

于瞎想、凭空产生,创新、创意、

创造都必须根植于艰苦奋斗。

很多人都知道,不断接触新

奇事物会延缓人类大脑的衰

老。但在过去一些年里,在中

国、美国等国家,人们都担忧随

着人均收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

和智能手机时间的增加,人的大

脑衰老过程会加快。然而,令人

惊愕的是,过去几十年来,欧美

国家和亚洲国家痴呆病的发病

率却在不断下降,且发病者的平

均年龄在增长;另外,即便是被

确诊为痴呆病的人,比起过去同

样的患病者,多数都能更久地保

持基本的认知能力。《创新大脑》

指出,影响痴呆病发病率、发病

年龄的因素有很多,但新技术的

激增使得人们需要不断地接纳

新鲜事物,所带来并不只是之前

所预想的负面影响,其实也包括

积极影响。

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域外放眼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13

201 9

年12

月13

星期五

责任编辑吴淼鑫

美术编辑陈晓晴

好书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