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13
2011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June 25, pp441-453 - 441 -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Bricolag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and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Social Network Perceptive 謝如梅 Ru-Mei Hsieh 1 * 莊為傑 Wei-Chieh Chuang 2 方世杰 Shih-Chieh Fang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如何透過資源的拼湊來建構新事業機會,其中, 將「資源」一詞聚焦於社會網絡人脈資源上,並以 Baker & Nelson (2005)所提出之「就地 取材」、「新用途的資源重組」、「將就著用」三種拼湊特性加以探討。此外,本研究進一步 分析創業經驗(新手創業者與連續創業者)在此關係中之影響效果。由於本研究為初探性 研究,採以深度訪談方式,訪問 10 家資訊科技產業之創業者,研究發現創業者均大量使 用社會網絡資源,藉以拼湊與建構出新事業機會,並受到創業經驗而有所差異。最後,提 出研究意涵與建議。 關鍵字:資源拼湊、新事業機會、社會網絡、創業經驗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the entrepreneurs how to create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through resources bricolage, in particular, social network resource. Based on Baker & Nelson (2005), bricolage includes “resources at hand”, “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 and “making do”. Moreover, this paper consider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novice and serial entrepreneurs) is important context factor. The paper is an exploratory study and interview 10 IT entrepreneurs. We found entrepreneurs use lots of social network resource bricolage and create to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by their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Keywords: bricolage, new venture opportunity, social network,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1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通訊作者:912 屏東縣內埔鄉老碑村學府路段 1 號, 聯絡電話:08-7703202 7948E-mail: [email protected])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3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作者感謝 10 位受訪創業家的熱心協助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Aug-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June 25, pp441-453

- 441 -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Bricolag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and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Social Network Perceptive

謝如梅 Ru-Mei Hsieh1* 莊為傑 Wei-Chieh Chuang2 方世杰 Shih-Chieh Fang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如何透過資源的拼湊來建構新事業機會,其中,

將「資源」一詞聚焦於社會網絡人脈資源上,並以 Baker & Nelson (2005)所提出之「就地

取材」、「新用途的資源重組」、「將就著用」三種拼湊特性加以探討。此外,本研究進一步

分析創業經驗(新手創業者與連續創業者)在此關係中之影響效果。由於本研究為初探性

研究,採以深度訪談方式,訪問 10 家資訊科技產業之創業者,研究發現創業者均大量使

用社會網絡資源,藉以拼湊與建構出新事業機會,並受到創業經驗而有所差異。最後,提

出研究意涵與建議。

關鍵字:資源拼湊、新事業機會、社會網絡、創業經驗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the entrepreneurs how to create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through resources bricolage, in particular, social network resource. Based on Baker & Nelson (2005), bricolage includes “resources at hand”, “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 and “making do”. Moreover, this paper consider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novice and serial entrepreneurs) is important context factor. The paper is an exploratory study and interview 10 IT entrepreneurs. We found entrepreneurs use lots of social network resource bricolage and create to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by their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Keywords: bricolage, new venture opportunity, social network,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1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通訊作者:912 屏東縣內埔鄉老碑村學府路段 1 號,

聯絡電話:08-7703202 轉 7948,E-mail: [email protected])。 2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3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作者感謝 10 位受訪創業家的熱心協助

Page 2: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42 -

壹、緒論

在現今的經濟變動的時代,創新、多元與冒險精神,已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動力,國

內中小企業占總企業家數 97.91%(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0),更擁有彈性大、反應快、

機動力強的特性;但許多新創事業在缺乏足夠的資金、設備、經驗與人脈的情況下,面臨

資金、技術、人力資源不足的高度挑戰,導致創業失敗的比率居高不下(溫肇東、蔡淑梨、

張道恆,2000)。

創業研究強調從無到有的創設過程,往往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打造新創企業,因此,

創業者無不在創業過程中,致力於尋求資源,且利用拼湊方式來解決問題,進而生存與發

展 (Baker & Nelson, 2005)。 本研究根據 Baker & Nelson (2005)之論點,以拼湊 (bricolage)之觀點探討創業者建立新事業與打造新機會的過程。拼湊概念最早來自於法國人類學者

Lévi-Strauss (1966)觀察原始民族所著之「野性的思考 (La pensee sauvage)」一書中,拼湊

之三種特質,包括「就地取材 (Resource at hand)」、「創造新用途的資源重組 (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將就著用 (making do)」,並探討創業者如何透過此三種

方式來獲取新事業所需資源。

此外,為進一步深化 Baker & Nelson (2005)之資源的拼湊概念,本研究將「資源」聚

焦於創業者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之上,亦即,人脈資源。在眾多類型的資源中,創業

者致力透過自身的社會網絡關係,來向外推展尋求各種資源,並試圖尋求所欠缺的資金、

人力、技術。本研究認為創業家利用社會網絡關係之拼湊(例如親朋好友),即為 Baker & Nelson (2005)所指之利用手邊一切事物就地取材,並且透過東敲西補的方式來重組或找出

新價值的手法 (Lévi-Strauss, 1966;陳意文,2009)。簡言之,本文旨在探討創業者如何透

過社會網絡關係之拼湊,進一步解決問題或創造新事業機會。

其次,過去研究指出創業者之知識與社會網絡關係,與其創業經驗有非常密切之關係 (Westhead, Wcbasaran, Wright, & Binks, 2005),換言之,創業「新手(Novice)」與「連續 (Serial)」之創業者,其在社會網絡關係方面應有高度之差異性,本研究進一步將創業者分為新手與

連續創業者兩類,區分兩者之社會網絡資源拼湊的區隔。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創業者在從無到有建立新事業的過程中,將人脈關係加以拼湊,

進而打造出新機會,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問題:1. 創業者如何透過社會網絡資源拼湊的方

式來創造新事業機會?2. 哪些因素會影響創業者之社會網絡資源拼湊的方式?

貳、文獻探討

一、資源拼湊 (Resources Bricolage)

(一)概念定義

「拼湊」(Bricolage)一詞,原自於法語,亦稱為 (Bricoleur)「做零工」、「修理自己的

Page 3: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43 -

東西」,在韋氏國際字典 (Webstet’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64)定義為利用手

邊所及一切的東西來建構的一種工作型態(一種塑造方式或思考結構)。由於拼湊方式組

合的結構和程序,並不是透過理性的規劃,而是運用手邊現有的資源,或是一些不完整的

工具或零件,以即興 (improvisation)方式做臨時發揮,進一步重建一套新的組合模式或素

材應用的概念。事實上,拼湊的目的是尋找資源的適解,而非最佳解。

Lévi-Strauss (1966)在提出拼湊概念時,並未明確定義(Baker, 2005),但是管理領域已

開始運用拼湊觀點來說明組織內的特殊情況,因此有待更多學者投入與應用 (Cunha, 2005;陳意文,2009)。Chunha (2005)以拼湊概念探討組織的資源管理,將拼湊定義為「從可取

的素材中,創造資源新的應用,用以解決意外的問題」,而 Baker, Miner, & Eesley (2003)則依循 Lévi-Strauss 的概念,認為拼湊是「動手組合手邊的資源,用以解決新的問題或創

造新的機會」,並且歸納的三大特質,包含「就地取材 (resource at hand)」、「創造新用途

的資源組合 (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和「將就著用 (making do)」。本

研究根據 Baker & Nelson (2005)、陳意文 (2009)的研究,將拼湊定義成「以手邊既有資源

為基礎,就地取材在將就著用的過程中,經由摸索工具及材料的特質,重組資源並找出新

用途。」

(二)資源拼湊之特性

1. 就地取材(resource at hand)

在 Lévi-Strauss (1966)提出的拼湊概念中,其主張運用手邊現有的資源,以「就地取

材」方式應付環境的變化,這樣的概念也運用在不同的領域,包含人類學、管理、文化、

傳播、設計與資訊系統等的建立與開發。例如:在現有的資訊科技的資訊系統研究,系統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系統資源,藉由不同的組合方式,來混合拼湊系統的全貌 (Lanzara, 1999)。本研究認為,

就地取材是將手邊既有的資源做為基礎,是一種垂手可得的資源或者是隨時可以取用的,

取得者是屬於「主動地」重新透過這些資源來拼湊出新機會或解決問題。

2. 創造新用途的資源重組 (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

拼湊的資源組合方式,是在不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利用手邊現存之物來運行資源的組

合,並在有限時間下,將參差不齊的工具或材料,不斷透過拼湊組合,在方法與素材的變

化下,出現全新的面貌 (Lévi-Strauss, 1966)。例如:Agard (2009)在資源相當有限的坦尼西

亞 (Tanzania)進行安寧照護計劃,由於缺乏資金聘請醫護人員與其他開支,在這樣資源匱

乏的環境,計劃人員重新思考該國家特性,透過傳教義工方式召募人材,並進一步訓練成

計劃成員,使計劃得以順利執行並減少開支。

本研究認為,創造新用途的資源重組,是利用既有資源,以重新檢視和組合方式,來

找尋素材與素材之間的新用途,是可以將不同屬性的素材重新定義再進一步組合成新的價

值或解決現有問題。

Page 4: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44 -

3. 將就著用 (making do)

Lévi-Strauss (1966)表示在拼湊過程中,透過不斷地將就著用親自動手做才能與手邊既

有的工具或素材進行對話,並從中看出特殊的訊息 (messages)或信號 (signs);而這樣的

拼湊手法意思近似於「自己動手做 (do it yourself)」(陳意文,2009)。例如:在 Domenico, Haugh, & Tracey (2010)在研究英國八家企業的拼湊過程,發現是透過現有的土地資產與利

益關係人的運用,透過不斷勸導與參與來使利益關係人認知創造社會價值。本研究認為,

將就著用是以現有資源,持續對資源對話,而不進一步探討其定義或彌補新的資源,屬於

被動情況下將身旁所有僅可接觸的資源拿來做運用,而不假他人之手。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拼湊定義為「重新檢視現有的資源特質與方法,將就著就地取材

並重新組合,創造新的用途或解決問題」。意即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重新觀察盤點現有

資源的本質、特色或方法,並將就著將現有的資源重新組合或定義來解決現有問題或創造

新的機會與用途。

二、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

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s)是每個人可擁有的最有力資產之一 (Elfring & Hulsink, 2003),因為其提供了人們由他人處獲得權力、資訊、知識及資本等之管道,創業者可透

由社會網絡的建立來獲得有價值的資訊與資源。尤其創業者通常會擁有廣泛的朋友、熟人

以及同事,他們可以利用社會網絡關係來獲取所需的資源和機會,因此這些網絡關係提供

他們環境相關的資訊,而且能讓創業家為自己以及企業建立名聲與信譽(劉常勇、謝如梅,

2007)。

社會網絡的概念可追溯至社會學與人類學方面之研究,Mitchell (1969)將社會網絡定

義為某一群體中,個體間特定之連結關係,包括正式與非正式之人際關係。更具體的說,

網絡就是點 (nodes)與點間連線所構成之結構,而所謂之”點”可以為個人、團隊或組織 (Borgatti & Foster, 2003)。Kristiansen (2004)指出社會網絡是由核心行動者 (actors)與其他

熟識者之間的正式與非正式連結所構成的。

過去社會網絡的研究重點多著眼於行動者與他人關係的「內涵」,以及個人在關係結

構中的「位置」。例如 Granovetter (1973)提出連結強度的概念,並以「接觸的頻率、關係

的情感密度、熟悉程度與行動者的互惠承諾」等四項準則來評量連結強度,並可分為強連

結 (strong ties)與弱連結 (weak ties)兩大類。另一方面,Burt 強調聯合其它網絡位置的人

來減低社會結構的限制以取得結構利益。根據 Burt (1992)的結構洞 (structural holes)理論

指出,行動者在兩個沒有直接關係的群體之間建立橋樑,藉由非重複性的網絡群體關係連

結,可達到較高的資訊效率與控制利益。換言之,當行動者利用同樣的努力來連結更多非

重複的網絡群體時,則具有較高的效率,有助於獲得更多異質性的資訊。

本研究將社會網絡定義為「在人、團體與組織間的彼此互相連結的一種有形與無形的

可以進一步創造新的價值與資源連結的關係」,意即社會網絡在有形上是技術或資金、無

形上是知識與友誼的資源連結關係,而這些關係可以進一步碰撞出新的事業機會或結合來

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Page 5: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45 -

三、新事業機會 (New Venture Opportunities)

機會 (opportunity)是創業的第一步,創業者首先需發掘或創造出新事業機會,才能進

一步發展出具有潛力的創業活動(謝如梅、劉常勇,2009)。過去研究從不同觀點探討機

會存在本質,包括客觀辨識論與主觀創造論,前者是指機會是客觀存在於市場中,等待具

有較佳知識與資訊認知能力之創業者辨識與發掘 (Shane, 2000);後者則是指機會本身可能

並非明確存在,必須依靠創業者的獨特知識與經驗,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評估與發展,不

斷地創新與創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機會。本研究所採之觀點為後者,認為機會應透過

創業者將資源拼湊而產生,因此受到主觀建構所影響。簡言之,機會是指開創新事業的可

能性,也就是經由重新組合資源來創造一個新的方法-目的 (means-ends)架構,並相信能

由其中獲得利潤 (Shane, 2003)。

其次,機會並非為單一時點的固定現象,儘管起初被認為是好的機會,也可能在環境時間

的變動中與進一步地分析發展下而被否決;而一個不被看好的機會在不同時空背景與資源

配置下反而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契機。因此對機會的體認應為「儘管創造新價值的模式還未

被明確定義,但未被充分運用的資源或新的技術能力仍然提供了創造潛在顧客新價值的可

能性與契機」(Ardichvili, Cardozo, & Ray, 2003)。換言之,本研究所討論之機會並非單指

創業之初的第一個原始機會,而是泛指創業過程中不斷出現與改變之新事業機會。本研究

將創業機會定義為「創業家透過本身的知識、資源與認知能力,去發掘與創造市場上的新

資源組合,或是新方式來達到創新的目的,並且能夠透過實際的行動來獲取利潤」。

四、創業經驗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過去研究指出創業經驗對於創業者的知識與社會網絡能力有關鍵之影響(劉常勇、謝

如梅、陳韋廷,2007),初次創業者在缺乏經驗與能力的情況下,往往需從錯誤中不斷學

習與改進,當創業者重複於第二次、第三次以後,則具備有相當程度之經驗累積,其社會

網絡關係之廣度與深度亦隨之擴大。

創業家的相關研究中,Westhead et al. (2005)以三種不同的創業者角色新手 (Novice)、連續 (Serial)、投資組合 (Portfolio)中針對 354 個創業者探討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在提供

資源時,是否要提供額外的措施來進而增加新手創業池 (entrepreneurial pool ),發現投資

組合型的創業者比連續創業者和新手擁有更多樣化的經驗、資源和成長前景,並且表示新

手創業者受到資源不足(技能和知識)的關係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資訊蒐集、機會辨識

或發展等)和貢獻,並且建議新手創業者應透過經驗豐富的成功創業家分享來獲取技能。

事實上,創業是漸進過程,許多創業者亦是透過從新手的過程進而轉為連續創業或者投資

組合型創業的角色,其中,學習創業失敗的經驗會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Ucbasaran, Westhead, Wright, & Flores, 2010)。劉常勇等人(2007)指出創業者在創業後即產生了許多新的責任關

係與利益關係,無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個新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創業者首先必須釐清外部有

哪些具相關性的角色,接著要確認相互的利害關係,並思考相處應對之道。諸如上下游廠

Page 6: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46 -

商、競爭者、顧客、社福團體、產業協助機構、政府、人民以至於環境等,都是創業者所

必須面對的外部利害關係人;有些是創業家會主動去接觸以獲得所需資源、有些則是創業

家被迫去處理交易問題以消除營運阻力。

創業過程中所致力發展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將能擴展創業者的人脈與網絡關係,一方

面能提高社會網絡的規模,使創業者在創業社群中擁有較高的能見度,另一方面能夠藉由

與某些重要人物的熟識,來提高社會網絡中所獲得的資訊與資源的品質。更具體地說,利

害關係人網絡的建立,將有助於創業家獲得更多有利於創業的資訊與資源,而這些優勢將

有助於創業者對未來的事業機會之創造。

因此本研究的創業經驗以 Westhead et al. (2005) 「新手 (Novice)」、連續 (Serial)兩種

創業者角色作為創業家分類,並將創業經驗定義為「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所累積的獨特資

源與能力」。

參、研究方法

一、個案選擇與訪談方式

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旨在透過實際面對面訪談,藉以了解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如

何透過社會網絡關係之拼湊來發現或創造出新事業機會,並且以創業經驗作為關鍵要素,

探討在新手創業者與連續創業者之間的差異。

近年來資訊科技與網路創業者遽增,並且成為新興創業行業的首選之一,本研究擇定

資訊科技業之創業者,以青創總會、育成中心、南港軟體及高雄軟體科學園區的推薦名單

中,找尋願意配合且有知名度的創業者,以十位符合條件的公司創辦人作為受訪者。個案

研究之對象需符合下列條件:(1)公司創辦人;(2)企業目前仍營運中;(3)屬於資訊科技產

業(包含硬體、軟體)。此外,為考量樣本豐富度,本研究亦針對地區(台北、桃園、台

南、高雄)、性別(2 位女性、8 位男性)、創業經驗(1-4 次均有)、年齡(30-50 歲)進

行多元資料收集。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事先設計主要的訪談問題,但提問內容不受預設問

題侷限,並依據受訪者回應內容來發問。每次約 1.5 小時,經受訪者同意全程錄音,訪談

後逐將錄音檔轉為文字檔,從中取得重要且相關資訊。訪談時間為 2010 年 10 月至 2011年 2 月間。主要訪談問題包括:1. 基本資料:年齡、學歷、公司年齡、創業次數、工作

經驗;2. 創業過程中,人脈是如何被拼湊建立與經營? 3. 創業過程中,建立人脈過程發

現新事業機會的內涵? 4. 重視的人脈有哪些?

肆、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取得訪談資料後,整理各受訪者的基本資料、資源拼湊、社會網絡類型與新事

業機會,並將蒐集到的資料取以代碼分類,再將結果與拼湊的概念配對,編碼如下表 1。

Page 7: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47 -

表 1 受訪者基本資料與編碼

分類編碼 訪談公司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資源拼湊

F1 就地取材 √ √ √ √ √ √ √ √ F2 新用途的重組 √ √ √ √ √ F3 將就著用 √ √ √ √ √

新事業機會 F4 新事業機會 √ √ √ √ √ √ √ √ √ √

創業者

F5 創業次數 1 2 2 2 4 1 2 2 4 1 F6 工作經驗 10 21 13 15 9 10 23 30 15 20 F7 公司年齡 4 3 2 4 15 5 3 20 8 8 F8 學歷* M M C C C C M D M M F9 被動 √ √ √ F10 主動 √ √ √ √ √ √ √

管道

F11 客戶 √ √ √ √ √ √ √ F12 朋友 √ √ √ √ √ F13 公司 √ √ √ √ √ F14 協會 √ √ √ √ F15 學校 √ √ √ √ √ √ √ F16 政府 √ √ √ √

*附註:C 指學士學歷,M 指碩士學歷,D 指博士學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資料分析

(一)就地取材

1. 新手創業者

第一次創業者相對較缺乏社會網絡資源,尤其是越年輕的創業者往往僅能從身邊管道

找尋資源拼湊的可能性,例如多位新手創業家均表示剛開始創業時均是從校園發跡,舉凡

學校裡的教授、育成中心,甚至是同學,皆成為創業人脈資源取材的管道。而此種人脈資

源往往在親近與密切互動關係之上,而給予較大的支持與協助,但相對而言,因為網絡關

係較少,故能發展出之新機會通常較小、創新程度亦較低。

參加教學活動,我認識一個新的朋友,是做麵產品,認識見過兩次面,剛好電腦有規

劃需求就打給我,因此就變成他們電腦顧問(C6F1-1)。

2. 連續創業者

就地取材是指主動將隨手可得的資源拿來運用,對於連續創業者而言,當其創業經驗

Page 8: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48 -

越豐富,甚至不斷跨領域時,其社會網絡範圍擴張速度很快,甚至當該創業者建立一定程

度之知名度與聲譽後,許多新機會將會自動接洽。由於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多,在網絡管

道的使用上也越加多元,有時候一些簡單的交談即可能整合異業結合的結盟機會。

偶然的機會,2008 年底參加一個研討會,某公司一個執行副總,跟他碰到面,交換

名片,聊到說最近我們開始要申請一個新領域產品,剛好他也在談他們公司經營的困境,

產品都要綁約兩年,兩年到後又要再想新的點子,今天別的公司送的比較好就往別的公司

去,光是要想搭配的組合都想到頭破掉,那時候想到,如果你的東西配合我的軟體,只要

我的東西好用,客戶用了就黏住,他也認同,這樣可以談談看,就發展出新的合作方案

(C4F1-1)。

(二)新用途的資源重組

1. 新手創業者

雖然創業者之社會網絡資源是現有的,但是為了創業所需的新目的與用途而進行資源

重組,往往可以為新事業帶來截然不同之創新機會 (Baker & Nelson, 2005)。創業者藉由

原本的異業合作的的夥伴,共同發揮彼此自身領域的專業,結合出新的事業機會價值。

我出來創業第一年就是研發,研發就是要一年,我也是屬於五十萬書房創業的那種,

然後一些夥伴,初期沒辦法聘進來,有一些就是用衛星合作的方式在進行,做到快完成的

時候,我以前異業合作的夥伴在某公司,幫我介紹他們一個投資的…我們就吃午餐…有一

半時間在喝紅酒,然後有一半時間在談我們在做什麼…..談現在遊戲產業現在怎麼樣…老

闆就說,那就交代你了,就跨進影視這一塊(C10F2-1)。

2. 連續創業者

連續創業者在使用網絡資源重組方面更加明顯,因為當人脈不斷擴大,各種新事業機

會不斷在許多場合產生與創造,在對於產業的專業與經驗下,往往能夠透過原先社會網絡

關係重組為新的機會。

我們專門在寫網路的軟體,剛好這過程裡面遇到有一個做倉儲物流的,他需要一些軟

體,我們就接了這樣的一個 project,做了這個軟體以後發現許多大型購物網站的訂單都經

過這個軟體在處理,剛好我們的客戶是物流商,這些人我通通都認識,某天我在想,為什

麼同樣的流程只開放這些大網站用,小網站為什麼不做?我看一看我們來弄好了。所以不

是我要做那件事情才認識那些人,是認識那些人時候,有次我們在講話聊天時候談到為什

麼只有大網站在用?觀念從這邊來,然後我們就這樣下來一做就做了五年(C2F2-1)。

(三)將就著用

1. 新手創業者

Page 9: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49 -

許多新手創業者受限於社會網絡關係有限,在創業初期往往僅能藉由身邊現有管道來

產生新機會,有時候甚至是在被動狀態下配合。某位受訪者表示他深信秉持著將產品做好

的心態,顧客就會藉由口碑介紹新的顧客與機會給他們,但他們並未透過網絡關係去積極

拓展與建立新機會。

在一個產學合作計劃下就累積了 A 公司這樣的客戶,越做越好,A 公司就覺得這個團

隊不錯,我們的報價跟 H 公司類似,我們的品質又比 H 公司好,客戶主動問我們要不要

成立公司,而不是我們自己成立公司(C1F3-1)。

2. 連續創業者

連續創業者在第一次創業經驗後,逐漸累積聲譽資本,在非刻意經營的情況下,有許

多現有關係不斷找上門,為公司帶來新的事業機會。

人家想創業找我,為什麼?也是因為口碑嘛!透過朋友介紹到你,覺得你不錯想找你

一起合作,所以說人脈做法是,別人有資源想找你進到他資源體系,他可能就是代表一些

比較營運資源,不管是資金或者是一些廠商或企業的人脈,那我們這樣的結合就可以開啟

一個 business(C5F3-1)。

二、結果分析

經由前述訪談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資訊科技產業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確會透過

大量的拼湊社會網絡關係來建構出新機會,不論是採用就地取材、新用途的資源重組與將

就著用之方式,均能或多或少為創業活動帶來新機會。例如在「就地取材」的部份,創業

者普遍會積極參與研討會或自身領域有關的活動,雖並非刻意去接觸與拉關係,而是試圖

以朋友的角度提出一些解決方式來協助他人,然而,多位受訪者表示這樣方式能提升人脈

彼此的信任感,進而為未來合作建立契機。其次,在「新用途的資源重組」的部份,新機

會反而常常是偶然即興創作下的產物,創業者並不會特意思考人脈的資源如何重組或結合,

而是在各種與人接觸的場合而激盪出的火花。再者,「將就著用」的部份則屬於創業者被

動於經營人脈的情況下,自身的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一定信譽或友誼關係,使得新機會能不

斷建立在現有顧客的推薦與介紹下產生。

研究發現一:創業者會透過社會網絡資源拼湊方式創造出新事業機會。

此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新手創業者與連續創業者之社會網絡的廣度與深度差異甚大,

將導致資源拼湊方式上有所不同,較為明顯之差別在於初次創業者傾向使用原有在學校或

公司的人脈關係,而連續創業者因社交圈擴大且已建立聲譽,因此會有許多跨領域結合的

新機會。再者,新手創業者雖因受限於網絡資源不足,而積極拓展人脈與商機,然而卻較

常使用就地取材與將就著用,在新用途的資源重組部分則顯得創新程度不足。相反地,連

續創業者對於產業觀察敏銳、三教九流朋友眾多,即使是採行同樣的拼湊方式,卻較能創

造出截然不同於原先營運的新事業機會。因此,本研究推論創業經驗對於社會網絡資源拼

湊方式及新事業機會有所差異。

Page 10: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50 -

研究發現二:創業經驗將影響創業者之社會網絡資源拼湊方式及新事業機會。

表 2 訪談結果重點整理

拼湊 創業者 管道 內涵

就地

取材

新手創業者 協會、學校、

政府

建立朋友關係之後,透過後來朋友關係的經營,提升

彼此信任感而產生專業上需求,因而取得新的機會。

連續創業者 學校、政府 主動參加活動認識朋友後,經過聊天情況下,發現技

術能力可以協助解決,因而產生不同領域的新事業機

會。

新用

途的

資源

重組

新手創業者 客戶、朋友、

公司、協會

原先的公司異業夥伴的溝通管道變成友情後,進一步

透過彼此不同領域的專業構想,結合成新的創業機會

與價值。

連續創業者 客戶、公司 透過原有的客戶的經營不斷討論,在不經意的情況下

發現自己的技術能力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多價值,也為

自己帶來不同的新創業機會。

將就

著用

新手創業者 客戶、學校、

政府 透過學校與公家機關協助建立人脈後,成為客戶眼中

的關鍵中間人,因而提供新事業機會。

連續創業者 客戶、公司 經過幾次創業所累積的人脈,在過程中建立一定程度

的信譽,使得機會來自於原本的人脈關係,而不是主

動取爭取或尋找出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根據 Baker & Nelson (2005)所提之拼湊之資源建構觀點,進一步聚焦於社會網

絡資源之上,並探討創業者如何透過社會網絡關係拼湊出新的事業機會。雖然拼湊概念起

源 Lévi-Strauss (1966),卻直到近年才發展出更為細緻的概念,並且被管理領域所關注與

使用,因此不論是在理論概念或是實證研究上均相當缺乏。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從探索性

研究的角度出發,藉由創業家深度訪談來挖掘此概念背後的內涵,期能為後續研究提供新

的資料與方向建議。

在此研究中,我們發現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會大量使用社會網絡資源,每位受訪者均

表示社會網絡是創業中非常關鍵與重要的一環,足見此研究主題之必要性。然而再進一步

整理訪談資料後,我們也發現不論是拼湊手法、亦或是新事業機會的品質,均相當多元與

複雜,在此初探性研究中,我們僅提出創業經驗是不可忽視的情境變數。過去對於創業經

驗、社會網絡與新事業機會之研究雖多,但從拼湊觀點加以探討則是一大挑戰,本研究建

議未來研究可加入創業者人格特質、性別等因素加以考量,應能發現更多深入的研究意

涵。

Page 11: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51 -

在實務上,我們建議創業者應更深入地去思考社會網絡所能帶來的利益與成本,絕大

多數的創業者均異口同聲表示他們的社會網絡關係是以先以朋友做起,而不是單純就利益

或者合作夥伴關係來拼湊出自己所要的社會網絡,他們認為一旦人脈關係建立在具體生意

利益上,也很容易反被人脈所困,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此顯露無遺。

二、研究限制與建議

由於本研究為針對創業家的社會網絡資源拼湊與新事業機會之間內涵與關係的探索

性研究,並且僅訪談 10 位資訊科技產業的創業者,因此在外部效度部份受到訪談樣本的

數量與產業類型所影響,並無法完全表達所有創業家的狀態,僅能透過部份創業家探尋拼

湊之間的關係以及是如何拼湊出的情況,以做為後續研究之參考。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

將樣本數量增加,透過量化的方式來釐清「資源拼湊」的三種概念對發現新機會的關連性

與強弱。另外,也能夠以不同產業的角度探究其拼湊的過程;亦或創業家不同的型態來驗

證拼湊的真正關連性。

參考文獻

洪正明 (2007)。「社會會網絡觀點探討網路集中度對技術創新之影響-兼論專屬資產之調節

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春季號,第七卷,第一期,頁 87-108。

陳意文 (2009)。「創新產品的資源拼湊與價值實現之研究:採新資源基礎觀點之定性與定

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

溫肇東、蔡淑梨、張道恆 (2000)。「技術創業者在育成中心之加值研究」。國科會計畫「技術創造力特性與開發研究」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0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2011 年 5 月 1 日,取自:

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

劉常勇、謝如梅、陳韋廷 (2007)。「建構創業經驗與機會確認之關係架構」。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第三期,51-72 頁。

謝如梅、劉常勇 (2009)。「創新機會辨識:創業警覺能力、先前知識與資訊獲取之關聯性

研究」。組織與管理,第二卷,第二期,頁 77-107。

Ardichvili, A., Cardozo, R., & Ray, S. (2003).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1), 105-123.

Aagard, M. (2009). Bricolage: Making do with what is at hand. Creative Nursing, 15(2), 82-84. Barnes, J. 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1),

39-58. Barney, J. B. (1986). 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32(10), 1231-1241 Burt , R .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Baker, T., Miner, A. S., & Eesley, D. T. (2003). 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 Research Policy, 32, 255-276.

Baker, T. & Nelson, R. E. (2005).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Page 12: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2011 第 14 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 452 -

through entreprenurial bricola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0, 329-366. Cunha, M. P. (2005). Bricolage in organization ‘ FUENL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474,

Uninversidad Nova de Lisboam, Faculdada de Economia.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882784)

Dean, T. J. & Mcmullen, J. S. (2002). Market failure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 Membership Directory, F1-F6

Domenico, M. D., Haugh, H., & Tracey, P. (2010). Social bricolage: Theorizing social value creation in social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Jul2010, 34(4), 681-703.

Elfring, T. & Hulsink, W. (2003).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1, 409-422.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114-134.

Garud, R., & Karnoe, P. (2003). 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 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olicy, 32(2), 277-300.

Gruber, M., MacMillan, I. C., & Thompson, J. D. (2008). Look before you leap: Market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in emerging technology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54(9), 1652-1665

Kristiansen, S. (2004). Social Networks and Business Success: The Role of Subcultures in an African Contex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63(5), 1149-1171.

Klyver, K. & Hindle, K. (2007).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at different stages of business formation.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15(1), 22-38.

Levi-Strauss, C. (1966). The savage mind(La pensee suavage). London: Weidenfeld & Niolson. Lanzara, G. F. (1999). Between transient constructs and persistent structures: Designing systems

in action.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8, 331-349.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Analyse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entral African towns. Engl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Ucbasaran, D., Westhead, P., Wright, M., & Flores, M. (2010). The nature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business failure and comparative optimism.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5, 541-555.

Shane, S. (2000).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1(4), 448-469.

Shane, S. (2003). 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Shinnar, R. S., Aguilera, M. B., & Lyons, T. S. (2011). Co-ethnic markets: Financial penalty or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Townsed, D. M. & Harkins, J. A. (2005). Clairvoyance or something sinister: A model of market insight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pR1-R6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Walker, G., Kogut, B., & Shan, W. (1997). Social capital,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Page 13: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是建構在舊系統的基本上,而小型元件即是複雜系統的基底,因此程式設計師利用現有的

資源拼湊、創業經驗與新事業機會之初探性研究:社會網絡觀點

- 453 -

an industry network. Organization Science, 8(2), 109-125. Wright, Mi., Robbie, K., & Ennew, C. (1997). Serial Entrepreneurs.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8, 251-268. Westhead, P., Ucbasaran, D., Wright, M., & Binks, M. (2005). Novice, Serial and portfolio

entrepreneur behaviour and contribution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5, 1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