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見習報告: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71
中醫見習報告: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見習醫師:陳怡婷 報告日期:2006.2.1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Feb-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中醫見習報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見習醫師:陳怡婷

    報告日期:2006.2.17

  • 定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致病原因主要為滑液膜(synovial membrane)發炎引起。它可影響不同的器官,主要影響關節的滑液組織,最後會導致軟硬骨破壞,關節僵直、功能喪失。

  • 流行病學

    類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約佔人口的1%,女性發病人數較男性約高3倍。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加,在老人組則性別差異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見於全世界,可累及各色人種。發病大多在30-50歲,80%病人發病在35-50歲。

  • 病理機轉

    Type Ⅰ Type Ⅱ Type Ⅲ Type Ⅳ以IgE媒介的過敏 以IgG媒介的細

    胞毒殺過敏以免疫複合體媒介的過敏

    細胞媒介的過敏

    抗原誘發肥大細胞及嗜鹹性細胞和IgE交叉連結而釋放血管活化之介質

    抗體直接和細胞表面之抗原作用而誘發經由補體活化或ADCC而破壞細胞

    抗原抗體複合體沉積在不同的組織引起補體的活化並因大量嗜中性球的浸潤而引起發炎反應

    敏感化的TDTH細胞釋放細胞激素而活化了巨噬細胞或Tc細胞,誘發直接的細胞傷害。

    典型的症狀包括全身性過敏或局部的過敏,如枯草熱,氣喘,食物過敏和濕疹。

    典型的症狀包括輸血反應,胎性有核紅血球症和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典型的症狀包括局部的Arthus反應和血清病,壞死性血管炎,腎絲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性狼瘡等全身性的反應。

    典型的症狀包括接觸性皮膚炎,結核樣病變及移植的排斥反應。

  • 病理機轉

    1. 彌漫或局限性組織中的淋巴或漿細胞浸潤,甚至淋巴濾泡形成。

    2. 血管炎,伴隨內膜增生管腔狹小、阻塞,或管壁的纖維蛋白樣壞死。

    3. 類風濕性肉芽腫形成。

    ‧關節腔‧關節外病變‧脈管

  • 類風濕性關節發炎細胞病理

  • 臨床表現

    最常影響到足部的蹠趾關節(MTP),與手部的掌指關節(MCP)及近段指間關節(PIP)

    MTP - 71%

    MCP - 80%

    PIP - 63%

    Elbow joint - 68%

    Shoulder joint – 62%

    Knee joint – 79%

  • 1. 軟組織腫脹(soft tissue swelling)

    關節旁對稱(symmetric)、梭狀(fusiform)的軟組織腫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早期徵象

    2. 骨質疏鬆(periarticular osteoporosis)

    早期的發生於罹患關節周邊的骨質,掌骨、指骨與基底部、腕骨及尺骨、橈骨遠端最為明顯

  • 3. 關節面腐蝕(articularerosion)早期:關節的邊緣

    中後期:破壞關節中央軟骨,

    骨頭產生中心腐蝕

    腐蝕嚴重則可導致關節破壞 ,如pencilling

  • 4. 關節狹窄

    滑液膜結締組織增生會破壞鄰近軟骨,造成關節磨損,進而使關節腔變窄。晚期會塌陷關節腔消失,因此骨頭相互連接(bony ankylosis)

  • 5. 滑液囊腫及假囊腫(synovial cyst, pseudocyst)

    滑液膜結締組織增生造成軟骨下硬骨之破壞,形成一骨頭缺損區域或腔洞化,有時可以和關節腔相通

  • 6. 關節排列不齊(mal-alignment, deformity)

    關節囊和韌帶發炎受損,關節鬆脫,掌指關節向尺骨移位(ulnardeviation)及腕關節向橈骨移位是較常見

  • 7. 關節黏連(joint ankylosis)

    在極晚期,少數的病例可看見關節黏連,最常發生的部位為腕關節中間

    8. 脊柱的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脊柱的主要變化包括寰樞關節(atlantoaxialjoint)、指狀突骨(odontoid process)及骨突(apophyseal)關節面

  • 併發症

    常和治療的過程有關

    類固醇的治療,容易導致全身性骨質疏鬆和骨缺血性壞死,若再加上關節腐蝕,則易產生病理性骨折

    發炎性的結締組織增生磨損肩關節,可造成肩旋轉軸斷裂

  • 在膝蓋,可因為滑液囊分泌增加在膝關節窩處突出一囊腫(Baker's cyst或popliteal cyst)

  • 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以外表徵

    皮膚:血管炎,類風濕結節。

    眼 :上鞏膜炎,鞏膜炎,

    鞏膜軟化穿孔,乾眼症候群。

    肺 :間質性肺炎,纖維化,

    結節性肺炎。

    神經:周邊神經病變。

    心臟:心肌炎,心包膜炎,

    冠狀動脈炎和主動脈炎,瓣膜炎。

    血液:Felty症候群

    (脾臟腫大,白血球減少),貧血。

    其他:類澱粉沈積症。

  • 實驗室檢查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貧血和血小板↑:類風性關節炎活動性相關

    嗜酸性粒細胞↑:提示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病變

    血沉增快(活動期)

    急性期反應性產物:血清銅藍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 診斷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分類性診斷標準

    1. 早晨僵硬:早晨關節僵硬持續1小時才明顯地緩解。2. 三個或更多關節的關節炎:醫生同時觀察到至少3個關節出現軟

    組織腫脹或關節液增生,而無骨質增生。14個可受影響的關節是:左或右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蹠趾關節。

    3. 手部關節(PIP,MCP,或手腕)的關節炎:4. 對稱性關節炎:同時累及身體左右側同一關節。5. 皮下結節:醫生可以觀察到在骨隆起伸肌表面或鄰近關節等部位

    的皮下結節。6. 血清類風濕性因子(RF):用任何方法檢測血清類風濕因子異常,

    但用同樣方法檢測正常對對照組,陽性者應少於5%。7. 位於手部或腕部關節的侵蝕及/或關節周圍的骨質稀少,可於放

    射線照片上見到

    * 標準1-4必須持續6周或是更久,以及須由醫師觀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需要7個標準中有4個符合

  • 鑑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VS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腔變窄 關節腔變窄

    軟骨下囊狀空腔 軟骨下囊狀空腔

    免疫性 退化性

    骨質疏鬆 骨質硬化

    好發小關節 好發大關節

    好發近端指關節 好發遠端指關節

    先侵犯滑膜 先侵犯軟骨

    會產生沾黏 不會產生沾黏

    無骨刺 有骨刺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VS

    痛風(Gouty Arthritis)

    類風濕性關節炎 痛 風

    病因

    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普林代謝紊亂、尿酸沈積

    症狀

    關節紅、腫、痛、熱 關節紅、腫、痛、熱

    好 發部 位

    常見多個周邊關節合併發作

    多為單一關節急性發作,例如腳趾頭

    好 發時 間

    多在清晨有關節僵硬感 多在半夜急性發作

    發 作期

    經常性疼痛 急性痛風每次發作約持續二週

  • 類風濕性關節炎 VS 紅斑性狼瘡關節炎(SLE)

    類風濕性關節炎 紅斑性狼瘡關節炎

    常有左右對稱性 常有左右對稱性

    可能出現關節變形 可能出現關節變形

    晨僵 輕度晨僵

    可能出現皮下結節 可能出現皮下小結節,但較小,淺層性,經治療後也容易消失,

    侵蝕性 非侵蝕性

    關節間軟骨變化 關節間軟骨變化少見

    關節痛由滑膜炎引起 關節痛有時不是由於滑膜炎,而是由於骨梗塞引起骨質壞死

    關節病情較重 關節病情較輕,不常有後遺症

    好發於手、肘、膝、足、肩關節

    侵犯範圍廣

    臨床表現

    以關節症狀為主 全身症狀廣泛而明顯,包括關節炎、肌肉炎、皮膚病變以及腎臟病變或助膜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VS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類風濕性關節炎 強直性脊椎炎

    家族傾向 較明顯(HLA-DR4)

    很明顯(HLA-B27陽性達90-95%)

    性別分佈 女>男 男>女

    年齡分佈 好發於30~50歲 好發於20~30歲

    侵犯關節 好發於小關節,具對稱性,以手指掌關節最多,上肢多於下肢

    好發於大關節,非對稱性,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及脊椎,四肢大關節也可發病,下肢多於上肢

    病理特徵 滑膜炎 附著點炎

    RA factor 80%

  • 治療

    主要目標: 1.預防及控制關節的損傷2.預防關節失去功能3.減輕患者的疼痛4.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 A. 藥物治療理論

    1. RA的藥物治療大多採取“階梯式"(setppedapproach),但目前有兩派的論說是要採取“上階梯式"(step-up approach)或者“下階梯式"(step-down approach)。

    2. 有些醫師認為早期症狀較輕微,而且RA治療的藥物副作用較多,所以不宜在一開始即並用,應可先選用毒性較低的藥物來治療,待症狀控制不理想時,再並用毒性較高的藥物來控制。

    3. 而另一派的醫師則認為,若在早期症狀開始時,即並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治療,迅速將疾病控制下來,以預防及減輕關節的傷害,待症狀緩解時,再慢慢將藥物減量而以低劑量來控制即可。

    4. 雖然目前治療方式仍處於爭議狀態,根據研究顯示,多數醫師偏向于選用“下階梯式"的合併療法。但不管選用那一種治療方式,都無法阻止疾病的進行,只能控制症狀延緩病情惡化。

  • 1.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包括各種抗炎藥物,具有較快速止痛消炎作用。為目前第一線治療的藥物,多為口服製劑,安全性相當高。國內較常用Indocid,Feldene,Voltaren,Relifex,Naproxen,Sulindac,Surgem,Tilcotil等,一般而言,胃潰瘍和胃病變是最常見的副作用。

  • 2緩解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藉由改變病程而使疾病達到緩解之藥物,因其開始作用的時間較長,故稱緩慢作用藥,但維持較長療效,又稱長效藥。該類藥物與NSAID合併使用,以期儘早控制病情,達到緩解。如金製劑. 抗瘧疾藥物等,D-PenicillamineMethotrexate(M.T.X.) CyclophosphamideCyclosporine被視為可根本改善病情。

  • 3類固醇(Steroid)類固醇製劑:可口服、注射或關節腔內注射。此類藥物常用於嚴重關節炎、或合併出現關節外全身性症狀(如有間斷性發燒、類風濕性皮疹、心肌炎、血管炎、眼虹膜睫狀肌炎、及其它內臟疾病等)的全身型患者。此類藥物主要的副作用,包括典型的月亮臉及水牛肩、液體及電解質不平衡、骨質疏鬆、血壓升高、感染、生長遲緩、以及腸胃不適,但在醫師的監測下短期的使用,則少有副作用的發生。如 Predinsone

  • B.外科治療

    1.早期RA(軟骨尚未破壞以前)

    --採用synovectomy(滑膜切除術)。

    2.後期RA(軟骨被破壞了)

    --採用arthroplasty(人工關節)。

  • C.復健治療

    1休息:

    患者在日常活動或工作當中,每小時至少應休息十分鐘;每日睡眠至少八小時,且最好有午休。

    2運動治療:

    一天至少二次;包括主動及輔助性關節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園藝、編織等。另外,在溫水池中進行運動治療,除了可以減輕關節疼痛,促進肌肉放鬆外,並可改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耐力。

  • 3熱療與冷療:

    熱療可以減輕疼痛及肌肉痙攣,使關節活動更容易;濕熱治療又比乾熱治療有效。當只有數個大關節受影響時,可用熱敷袋治療;若手腳小關節受侵犯,則應採石蠟浴熱療。深部熱療的超音波、短波不宜用於急性期和亞急性期,以免加劇關節的發炎及關節軟骨的破壞。

    冷療可暫時止痛及降低肌肉痙攣,因此在運動前以冷敷袋治療疼痛關節,可使運動治療更易進行。

    4支架:

    用於減輕關節負擔,穩定關節並增進功能。

  • 5輔助性器材:

    這些器材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獨立性,不至於因多處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導玫事事需假手他人。與行動能力有關的輔具包括特製拐、助行器及輪椅;與其他活動能力有關的輔具則包括座椅、桌子以及床鋪的修改。

    6心理諮詢:

    患者和家屬均需有面對疾病衝擊的心理準備,最好接受團體諮詢。

    7職業諮詢:

    職業諮詢首先應考慮可否調整工作環境,使患者仍可延續其熟悉的工作,若不可行,則應建議患者接受其他的職業訓練。

  • 自我照護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過度肥胖,因為肥胖會導致關節長期承受過度的負荷。

    日常生活應避免關節過度負荷,使用大肌肉和大關節去承擔較大重量,如肩關節比指關節適合;利用工具與設備,以減少關節磨損,如較重的東西以推車代替手提、上下樓梯多利用扶手梯等。

    不要長期維持同一姿勢;避免半蹲、完全蹲或跪的姿勢。

  • 適度運動,活動不夠容易造成關節僵硬,過份激烈運動也會加速關節磨損。運動時動作必須溫和緩慢,每天運動至少15分鐘,如甩手、左右扭擺、擴胸運動、散步、游泳、騎腳踏車等適合關節炎患者;活動應采漸進式來增加活動量,如果感到關節疼痛,必須暫時停止,活動後要有適當的休息。

    除急性發炎期外,可局部保暖,如熱敷、護膝等,以達到鬆弛肌肉,減輕疼痛的效果。

    隨時注意自己關節是否發紅或腫脹,當發現有任何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制時應立即就醫診治,勿擅自亂服成藥。

  • 參考文獻Greenspan, A. Orthopedic radiology, 2nd ed. Philade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Gohel, K. Dalinka, M.K., Edeiken, J. The serpiginoustract:asign of subacute osteomyelitis>Journal of the CandianAssociation of Radiologists 1973; 24, 337-339Sharif, H.S., Aideyan, O.A., Clark, D.C., et al Brucellarandtuberclous spondylitis:comparative imaging features. Radiology 1989;171, 419-425Golimbu,C., Firooznia, H., Ralli, M. CT osteomyelitis of the spine.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84; 142,159-163Resnick, D. Diagnosis of Bones and Joint Disorders, 3rd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95Sutton, D, Textbook of Radiology and imaging, 6th ed. New York: Chrchill livingstone, 1998Terry R.Y., Lindsay J.R., Essential of Skeletal Radiology, 2nd ed.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1996劉宏文編,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風濕病學,合記圖書出版社Thomas E. Andrecil等原著;楊明道等編譯,Cecil基礎內科學,合記圖書出版社Jean D. Wilson等原著;趙華月主譯,Harrison內科學,12th ed.,合記圖書出版社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中醫分析

  • 定義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病症,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的特點。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痺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範疇,因其病情頑固,久延難癒且疼痛遍及周身多個關節,亦稱“頑痹"、“歷節風"等。

  • 歷史沿革

    《內經》對本病的病因、發病原理、症候分類及其演變等內容均有論述,奠定了中醫對痺證認識的基礎。在病因方面,認為感受風寒濕邪是引起痺證的主要原因。

  • 《素問.痹論》

    “風寒濕三氣雜至,和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還認為痹的產生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飲食居處,為其病本"

    根據病變部位、發病時間不同,而分為皮、脈、肉、筋、骨五痹

  • 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篇》174、175兩條,論述了太陽風濕的辨證與治療:

    “太陽八九日,風濕相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風濕相博,骨節煩疼掣痛,不得曲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證為表陽虛而風邪偏勝,風濕相持在表;去桂加白朮湯證為表陽虛而濕勝於裡;甘草附子湯證為表裡陽氣皆虛,風寒濕邪痹於關節、筋脈。

  • 《華氏中藏經‧卷中‧論痹》在《內經》的基礎上,對痹證病因的論述增加了暑熱的因素。

    最早提出熱痹的名稱,謂:“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

    在古代醫籍中,亦有將痹證稱為厲節、白虎厲節、痛風等病名。

  • 《雜病源流錫犀燭‧諸痹源流》說:“白虎厲節風,痛痹之ㄧ證也,以其痛循厲遍身關節,故曰厲節。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曰白虎厲節"

    《雜病廣要‧厲節》亦說:“厲節,即行痹痛痹之屬唐人或謂之白虎病,宋人則連稱白虎厲節風,又稱痛風"

    有的醫家認為痹證和厲節是兩種疾病,如《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三因方》、《濟生方》等書,均把厲節和痹證分列不同篇章。

  • 中醫病機

  • 1.外在因素:

    外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 以 致 肌 肉 、 關 節 疼 痛 、 麻 木 、 重著、屈伸不利。

    →痺證。

  • 2.內在因素:

    素體不足,正氣偏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痺證。

  • 一、風寒濕邪,侵襲人體

    居處潮濕

    涉水冒雨

    氣候劇變

    冷熱交錯

    以風勝善行而數變,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凝

    澀,使氣血凝滯不通,故疼痛劇烈而成痛痹;濕性黏滯重

    著,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

    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留注經絡→痺證

  • 二、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痺鬱火化熱

    1. 感受風熱之邪,與濕相並,而致風濕熱合邪為患。

    2. 素體陰虛或陰虛有熱等內有蘊熱之體,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

    3. 風寒濕痺日久不癒,邪留經絡關節,鬱而化熱。

    風濕熱邪痺阻經絡關節,以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發熱、脈數,而形成熱痺。

    痺證初病屬實,久則多呈正虛邪實,虛實夾雜之候。

  • 痺證三種病理變化

    一、風寒濕痺或熱痺日久不癒

    →氣血津液運行不暢

    →血脈瘀阻,津液凝聚

    →瘀血痰濁阻痺經絡

    →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

  • 二、病久使氣血傷耗

    →氣血虧虛或肝腎虧損的證候。

  • 三、痺證不癒,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出現臟腑痺的證候。

    以心痺較為常見,《素問.痺論》說:"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 診斷

    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

    發病一般比較緩慢。部分患者開始可能有發熱、汗出、口渴、咽紅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繼之而出現關節症狀;但大多數患者往往起病並不明顯。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長期固定在一處,或刺痛、或麻木、或腫脹。

  • 辨證論治

    症狀分類

    主症 兼證

    病機 治法 主方

    防風湯

    烏頭湯風注寒經濕絡邪關留節

    薏芢湯

    風濕熱邪,留注經絡關節,熱邪偏盛

    白虎桂枝湯

    宣痹湯

    行痹

    游走疼痛,時而上肢,時而下肢,苔白脈浮

    風邪偏盛 袪風通絡散寒除濕

    痛痹

    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苔白,脈浮緊

    寒邪偏盛 溫經散寒袪風除濕

    著痹

    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著,苔白膩,脈濡緩

    濕邪偏盛 除濕通絡袪風散寒

    熱痹

    關節灼熱紅腫,發熱、口渴、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清熱通絡袪風除濕

  • 症狀分類

    主症

    病機 治法 主方

    痰瘀

    阻絡

    桃紅飲

    身痛逐瘀湯

    氣血

    虧虛

    獨活寄生湯

    兼證

    久痹不癒,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舌有瘀點瘀斑,苔膩、脈澀

    邪留不去,血脈瘀阻痰濁凝聚

    化痰袪瘀搜風通絡

    久痹不癒,肢體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脈細

    邪留不去氣血虧虛肝腎不足

    袪風除濕散寒,補益氣血肝腎

  • 常用方之組成:

    防風湯:防風、麻黃、秦艽、葛根、赤茯苓、當歸、杏仁、黃芩、甘草

    烏頭湯:川烏、麻黃、芍藥、黃耆、甘草

    薏仁湯:薏仁、川芎、當歸、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川烏、蒼朮、甘草、生薑

    白虎桂枝湯:石膏、知母、梗米、甘草、桂枝

    宣痹湯: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仁、半夏、蠶砂、赤小豆皮

    桃紅飲:桃紅、紅花、川芎、當歸、威靈仙(煎好加麝香少許沖服)

    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五靈脂、沒藥、香附、牛膝、秦艽、羌活、地龍

    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熟地、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甘草、桂心

    桂枝芍藥知母湯:防風、甘草、麻黃、生薑、蒼朮、附子、桂枝、白芍、知母

  • 單驗方

    1. 威靈仙12克,水煎服。適於風濕痹痛。

    2. 活絡飲(《景岳全書》):由羌活、獨活、當歸、川芎、白朮、甘草組成,具有袪風除濕,養血活血的作用,適用於行痹。

    3. 蠲痹湯(《醫宗金鑒》):由附子、肉桂、羌活、防風、當歸、黃耆、甘草組成,具有溫經散寒,袪風除濕的作用,適用於痛痹。

    4. 蠲痹湯(《濟生方》):由羌活、姜黃、赤茯苓、黃耆、當歸、甘草組成,有去風除濕,通絡止痛及補益氣血的作用,適用於痹證而建氣血不足之證象者。

  • 單驗方

    6. 海桐皮、薑黃各9-12克,煎服,可用於痹證皮膚及肌肉疼痛。

    7. 川烏、防風、白芷各30克,共研細末,熱水調敷患處。

    8. 蘇葉、陳艾各30克、生薑、薤白各60克,共搗爛,和面粉做成餅,烘熱貼患處。

    9. 豨簽草15克,白朮、苡仁各12克,適用於著痹。

    10.五痹湯(《局方》):由羌活、防己、姜黃、白朮、甘草組成,具有去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

    11.七聖散(《局方》):由獨活、防風、杜仲、續斷、牛膝、萆薢、甘草組成,具有去風除濕,補益肝腎的作用,適用於痹證而見肝腎虧虛之證象者。

  • 針灸

    上肢常用穴位:肩(骨禺)、曲池、外關、腕骨、合谷。

    下肢常用穴位:環跳、承扶、梁丘、膝眼、陽陵泉、丘虛、崑崙。

    腰背部常用穴位:水溝、身柱、腰陽關

    方法:

    行痹、熱痹以針為主,並可用皮膚針叩針

    痛痹多灸,痛劇可用隔薑灸

    著痹針灸並施或用溫針、皮膚針、拔罐等法

  • 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0例臨床觀察河南中醫學院

    方法:對照組用西藥炎痛喜康、強的松治療;治療組100例除服用對照組西藥外,另給予補腎除痹膠囊(由本醫院製劑室生產),療程3個月。

    病例資料:

    治療組 對照組

    男:女(人) 24:76 27:73

    年齡 17~65歲 16~65歲

    平均年齡 37.2歲 37.6歲

    病程 5個月~25年 6個月~29年

    RF陽性 86例 91例

    手足X光片有病損 68例 73例

    骨質密度低於正常 36例 37例

  • 治療方法

    對照組:炎痛喜康20mg,每日3次;強的松10mg,每日1次,療程3個月。

    治療組:除服用對照組西藥外(服用方法完全與對照組相同),另給予補腎除痹膠囊,成分為:淫羊藿15g、補骨脂15g、枸杞30g、仙靈脾12g、炒杜仲30g、全蝎12g、蜈蚣3條、白花蛇12g、螞蟻12g、威靈仙12g、桂枝3g、細辛2g、制馬錢子2g、制川烏10g、雞血藤12g、丹參12g。開始時每晚睡前服8粒,兩天後每日早晚各服8粒,根據病人年齡、體重、體質情況和病情輕重可以適當加減,療程3個月。

  • 結果

    組別 病例 臨床治癒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治療組 100 19 52 24 5 95

    對照組 100 1 10 60 19 81

    療效標準治癒:症狀全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正常。顯效:全部症狀消除或主要症狀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可參加勞

    動,主要實驗室檢查正常。有效:主要症狀基本消除,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有明顯進步,生

    活不能自理轉為能自理,或失去工作和勞動能力轉為能力有恢復,主要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症狀和體徵無變化,實驗室檢查指標無改善。

  • 中西結合、針藥併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河北省遷西縣醫院和河北省唐山市第二醫院

    方法:將140例RA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是中西醫結合、針藥併用組60例;B組中西醫結合40組;C組為西藥治療組40例。

    病例資料:

    組別 A組(60例) B組(40例) C組(40例)

    男:女 19:41 11:29 13:27

    年齡 18~63歲 18~65歲 19~60歲

    平均年齡 38.5歲 37.9歲 38.2歲

    病程 1~15年 1~13年 1~14年

  • 治療方法:

    A組:使用西藥甲氨喋呤7.5mg,每週服1次。中藥用桑寄生、雞血藤、烏梢蛇各20g,川續斷、淫羊藿、杜仲、羌活、獨活各15g,稀簽草、蜈蚣、桂枝各10g,地龍12g,青風藤30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分兩次口服。針灸:以足三里、曲池、關元、神闕、肝俞、脾俞、命門穴為主,以局部取穴為輔,每日1次。

    B組:給予中西藥治療,給藥方法同A組。C組:給予MTX治療,給藥方法同A組。

  • 結果

    組別 例數 顯效 進步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A組 60 16 22 16 6 90.0%

    B組 40 10 14 11 5 87.5%

    C組 40 4 10 11 15 62.5%

    另外,採用中西醫結合,針灸並用的方法治療RA療效明顯優於西藥組,在改善晨僵症狀方面療效優於中西醫結合組。

  • 中西醫多途徑給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

    方法:選60例RA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單純西醫治療,治療組30例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再加上中藥內服、外薰、藥浴治療,治療兩個月。

    病例資料

    治療組 對照組

    男:女 7:23 8:22

    年齡 16~72歲 18~69歲

    平均年齡 43.37 41.56歲

    病程 6個月~30年 6個月~32年

  •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採用口服中藥,金銀花25g、當歸15g、玄參15g、山慈菇10g、蜈蚣2條、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神曲15g、甘草10g。畏寒者加桂枝10g、鹿角霜30g、制川烏10g;伴紅腫熱痛者,加忍冬藤30g、連翹15g。每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各ㄧ次,30天為ㄧ療程,連服兩療程。

    中藥薰蒸處方:生川烏10g、生草烏1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尋骨風30g、蕲蛇15g、秦艽15g、續斷15g、桑寄生15g、海風藤30g、雞血藤30g、天仙藤30g、絡石藤30g、紅花15g、松節15g、蜂房10g、制馬前子5g。每次薰蒸45分鐘,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休息五日進行下一療程,共3次療程。

  • 治療方法

    藥浴用藥:仙靈脾10g、龜板10g、生地15g、白芍15g、狗脊15g、淮牛膝15g、骨碎補15g、千年健15g、石楠藤30g、當歸15g、雞血藤30g、鹿銜草30g、續斷15g、桑寄生15g、透骨草15g。每劑濃煎2次,取汁約500ml,ㄧ般10℃以下冷藏,每次用藥100ml,加入藥浴器的水中,浸泡雙足至足三里穴處,每日一次,每次40~60分鐘,溫度約在40~45℃。

    西醫治療:採用NSAID每日用藥1~2次,配合抗風濕藥,每週1次口服,即性活動期配合靜脈輸液治療。

    對照組:僅採用西醫治療,兩組均治療兩個月後觀察。

  • 結果

    療效標準

    治癒:症狀全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ESR、RF、CRP正常。

    顯效:全部症狀消失,或主要症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

    正常工作。

    好轉: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進步,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所恢

    復,實驗室檢查無明顯變化

    無效:和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進步。

    組別 病例 治癒 顯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30 12 10 7 1 96.67%

    對照組 30 3 8 12 7 76.67%

  • 討論

    1. 中西醫治療效果由療效、治療前後的臨床症狀和體徵變化比較,結果比西醫單獨治療效果明顯。

    2. 病証結合是中西醫結合治療RA的基本思路。

    3. 針灸治療RA具有療效肯定,無副作用的優點,另有研究表明,針灸治療RA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調整機體免疫功能,調整RA患者的細胞因子,調節氧自由基等作用。

    4. 中藥薰蒸洗療法可舒筋通絡、發汗不傷營衛,利用藥物煎液,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薰蒸,藉由藥力和熱力,透過皮膚作用達到祛風散寒、除濕驅邪、通絡止痛的目的。有類似西醫熱療如短波、紅外線、超音波等作用。

  • 參考文獻

    中醫內科學,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學科編輯,弘祥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p.342~346

    中醫內科學,張伯臾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p.627~638

    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姚乃禮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p.240~242

    中醫症候鑑別診斷學,姚乃禮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p.147~148,p.216~218,p.230~232,p.779~780

    中醫臨床學雜誌 2004年12月 第16卷 第6期

    湖北中醫雜誌 2005年第27卷 第9期

    四川中醫 2004年第22卷第4期

  • 謝謝大家聆聽指教

    中醫見習報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定義流行病學 病理機轉病理機轉 類風濕性關節發炎細胞病理臨床表現併發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以外表徵 實驗室檢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分類性診斷標準鑑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VS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VS �痛風(Gouty Arthritis) 類風濕性關節炎 VS 紅斑性狼瘡關節炎(SLE) 類風濕性關節炎VS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治療 A. 藥物B.外科治療C.復健治療自我照護參考文獻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定義歷史沿革中醫病機1.外在因素:2.內在因素:一、風寒濕邪,侵襲人體:二、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痺鬱火化熱痺證三種病理變化診斷辨證論治常用方之組成:單驗方單驗方針灸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0例臨床觀察� 河南中醫學院治療方法 結果 中西結合、針藥併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 河北省遷西縣醫院和河北省唐山市第二醫院治療方法:結果 中西醫多途徑給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結果 討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