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新时期滇池治理—— 攻坚克难...

1
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新时期滇池治理 攻坚克难 精准治污 本报记者 浦美玲 文/图 昆明新闻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编辑/熊洪涛 美编/王超 制作/王玉敏 9 今日观察 昆速览 本 报 讯(记 者 浦 美 玲)日,官渡区召开中国(云南)自由 贸易试验区背景下产业发展论 坛。国内外有关专家、重点企业代 表等 200 余人齐聚一堂,畅谈自 贸试验区背景下官渡区产业发 展,共谋区域发展大计。 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 验区昆明片区 76 平方公里范围 内,官渡区占近 60 平方公里,是 全省、全市自贸试验区面积最 大、地位最核心、资源最丰富的 区域。“官渡区要以商务会展、国 际商贸、金融服务、大健康为主 导,未来立足昆明城市新中心, 打 造 跨 国 型 总 部、区 域 型 总 部、 智能型总部等总部经济战略高 地。”仲量联行董事、成都公司总 经理谢凌从专业咨询的角度给 出自己的见解。 “制度创新是中国(云南)自 由贸易试验区官渡区域的重要突 破点。”中山大学教授符正平在圆 桌对话时建议,官渡区应从人才 培育、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 打好政策创新的组合拳,注重产 业链条集群化和空间集聚化,紧 抓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证照 分离”改革契机营造市场化、国际 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论坛上,官渡区还为 5 位专 家代表颁发了中国(云南)自由贸 易试验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聘 书,签订了云南省昆华国际医院、 首金商务中心、龙湖天街、云南省 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 4 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协议,与北京、 深圳、成都 3 5 家公司签订招商 引资服务中心协议,并向 5 位企 业家授予招商大使证书,达到了 联动高校、政企合作、双赢发展的 论坛效果。 本报讯(记者 浦美玲 通讯 员 赵俊良)2019 年,石林彝族自 治县纪委监委派驻机构紧密结合 驻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和行业特 点,将监督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 中、放在心里,充分发挥“探头”和 “前哨”作用。截至目前, 13 个派 驻纪检监察组共发现问题 67 个, 处理 83 人。 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各派 驻纪检监察组按照“纪委监委干 什么,派驻机构就干什么”,主动 做纪委监委的“千里眼”“顺风 耳”,把监督的探头聚焦在重点 人、重点事、重要节点,将精力集 中在抓预防、抓建制、抓“关键少 数”,以示范表率引领绝大多数, 推动驻在部门各级党组织全面担 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有效利用“驻”的优势,结合 驻在部门的权力事项、业务流程 等,聚焦“三重一大”、专项资金、 行政权力运行等风险事项,有针 对性的开展“嵌入式”监督,将监 督触角深入单位各项业务、各个 环节,实现谈心谈话常态化、走访 调研常态化、监督检查常态化、约 谈提醒常态化。 2019 年以来, 13 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共开展监督检 35 次,开展廉政谈话 289 人次。 石林县发挥派驻监督“探头” “前哨”作用 本报讯(记者 龙舟) “我的 同学是聂耳,我自豪,我骄傲。” 近日,昆明市关工委、昆明市文 史研究馆共同举办的“聂耳从昆 明走向世界”主题活动在昆明市 五华区长春小学举行。 1918 年到 1922 年,聂耳就读 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即长春小学 的前身。当天活动中,主办方为长 春小学的师生赠送了新书《聂耳从 昆明走向世界》,希望更好地保护 和传承聂耳留给昆明的精神文化 遗产,传承红色基因,促进青少年 健康成长。 《聂耳从昆明走向世界》一书 由昆明市文史研究馆组织专家团 队编撰,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是 一本人物传记,又是一本历史读 物。课题组专家们挖掘历史档案, 深研文物史料,访谈当事人和实 地寻访聂耳生活印记,首次以聂 耳生长的昆明地域文化为背景, 用新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真 实的聂耳。 近年来,为更好的继承和弘 扬聂耳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顽强奋 斗的精神,长春小学校开展了一 系列聂耳精神实践德育活动。当 天,长春小学小聂耳剧社的同学 们上演课本剧表演《我的同学是 聂耳》; “聂耳文化”讲解员为大家 解说校园中的“壮志摇篮”聂耳基 地;小聂耳民乐团演奏了《卖报 歌》《翠湖春晓》。这些精彩的节 目将聂耳故事、聂耳音乐作品、聂 耳精神融合在一起,带领大家一 同走进聂耳的小学时光,感受聂 耳爱国爱民的时代精神。 走进聂耳母校 感悟聂耳精神 远看湖波映山斜,近迎滇池 南岸风正吹,全家老少皆欢乐,别 是一番美景在眼前……在美丽的 滇池南岸,“七彩云南·古滇名城” 作为云南省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 首,从初期规划到落地执行,每一 步都稳健扎实;作为云南面向世 界的重要窗口,古滇正将一切优 质 资 源 转 变 为 可 视、可 触、可 听、 可感的生活美好。 7 年的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一座国际级的文化旅 游名城已初具规模;在不断的开 拓创新中,古滇助力云南文旅产 业转型升级,正重塑着世界对昆 明的无限美好想象。 新时代 打造文旅转型升级“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把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 为战略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如何 通过文化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优化 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需要,是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方向 性问题;各地政府推动文旅转型升 级的工作迫在眉睫。 2012 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 作出建设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 项目的战略决策,并把“七彩云南· 古滇名城”项目列为十大项目之首 时,深耕文旅行业多年的诺仕达 集团“春江水暖鸭先知”,将作为 云南重点民营企业的使命和情怀 与政府高瞻远瞩的发展趋势结 合,“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应运而 生,开始了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 级的道路。 古滇集团地产事业部副总裁、 地产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彪万 雄告诉记者,当时,昆明虽然旅游 资源丰厚,但游客大多是在昆明 “中转”,然后直奔大理、丽江等目 的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 动下,昆明到底靠什么留住游客? 古滇如何助力昆明旅游转型升 级?经过深入思考,古滇在成立之 初,就有了“四个一”的明确目标, 即:建设一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 区、一个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一 个集中展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区的窗口、一个世界级的健康生 活目的地。 事实上, 7 年的披荆斩棘,古滇 已形成了集产城一体、文旅一体、 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示范于一体的 项目,家庭游、亲子游、体验游、自 驾游在这里发展起来,跟原来市场 上传统的观光游、团队游形成了明 显差异,游客量的持续稳增长和好 评不断,也证明了古滇战略的高瞻 远瞩和运营实力。 很多走访、体验过古滇生活的 相关人士都认为,古滇的出现,不 仅改变了昆明从旅游过境地变为 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同时随着昆明 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古滇成为 了昆明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更重 要的是,古滇成为了昆明文化旅游 和云南省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标 杆和形成了示范性效应。 全域游 推进云南文旅新跨越 彪万雄分析,目前两个方面的 转变对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 要。一是家庭财富收入积累越来越 多,物质生活的满足之余,人们还需 要精神层面的满足;二是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病、社会病,人 口高密集、建筑高密度、交通高拥 挤、生活高压力等等导致人们需要 寻找另一片乐土,去找到好地方去 休闲度假。 看到这些变化和需求,除了基 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古滇更要做的 是软件上的转型升级,围绕“为何 人们要到古滇?到古滇能干什么?” 就能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 有着丰富运营能力的古滇团队 将休闲度假的客户目标群体分为三 类人群: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和儿 童群体。根据不同目标群的不同需 求,古滇建成了环境主导型、环境示 范型的湿地公园、滇海古渡、大码 头、樱花谷等环境配套先行项目;针 对老年群体,古滇建成了温泉、养老 小镇、康复疗养医院、老年大学等, 在老年大学里还有健身房、图书馆、 影音室、手工教室等等的配套设施; 针对儿童,古滇又建成了像七彩云 南·欢乐世界等,随之而带来的游客 居住方面,古滇又形成了像皇冠假 日酒店、怡心园餐饮等配套。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古滇 主动适应旅游需求新变化,基础设 施的完善,满足了家庭游、亲子游、 自驾游等新型的出游方式,古滇全 域旅游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 成。”彪万雄说。 大众旅游时代,匠心雕琢方能 成就不朽传奇,古滇一直以开拓创 新为引擎,在旅游业态丰富、产品 开发、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全面 升级,真正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 玩得好,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 推动文旅转型的重要抓手,实现高 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本报记者 张玉菊 发展全域旅游 助力转型升级 —古滇重塑文旅新形象侧记之一 专家把脉自贸试验区背景下 官渡区产业发展 图说 30 多年来,滇池历经了水质由 好变坏再到改善的过程。 20 世纪 50 年代滇池水质多为 I 类。随着城 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大量污染物 进入滇池,到20 世纪80 年代末草海、 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 V 类、 类,到 20 世纪 90 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 V 类,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经 20 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近 年来滇池水质不断好转。 2016 年滇池 全湖水质首次从劣V 类提升为V 类, 摘掉了“劣V 类”帽子,并一直稳定保 持到2017 年。 2018 年,滇池全湖水质 又从 V 类升至 IV 类,为 1988 年建立 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 年以来的最 好水质。 2019 1 11 月,滇池全湖 水质继续保持IV 类。 “滇池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令人 钦佩。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 术都在滇池治理中体现了,可以说, 该用的手段都用了,该上的工程都 上了,然而后面要啃的骨头会更大 更硬,滇池治理即将进入另一个攻 坚克难的新时期。” 2019 12 14 日,昆明市召开滇池保护治理专家 咨询会,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滇 池保护治理出谋划策、献智献力。 滇池治理 进入一个攻坚克难新时期 滇池位于城市下方,属半封闭 宽浅型高原湖泊,水体自净能力 弱,其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 艰巨性。会上,这一观点得到院士 专家的认可。 “当前,必须看到滇池治理工 作的成就,也要看到其艰巨性和长 期性,在短期内希望滇池水质有非 常显著的改善,是不符合自然生态 的发展规律,是不现实的。”清华大 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涛认为,在 GDP 不断增长、人囗不断增加、城 市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造成污染 物负荷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滇池 水质非但没有进一步恶化,而是得 到持续改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 的成就。 然而,滇池要达到类水标准,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 个历史时期。“据我们的测算,滇池 底泥中总磷的含量大于 3 万吨,总 氮含量大于 7 万吨。总磷潜在可释 放总量是滇池类水体允许容量的 289 倍,总氮潜在可释放总量是滇池 类水体允许容量的 19 倍。可以想 象,滇池治理任重而道远。”王洪涛 建议,随着入湖水质的提升,底泥释 放污染物对滇池水质的影响日趋严 重,控制底泥污染是实现滇池治理 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 “滇池水环境改善到了一个瓶 颈期,从类水上升为类水,所 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巨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 所研究员吴庆龙建议,滇池治理已 经走在全国湖泊治理的前列,下一 步,要把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恢复 放在并重的位置上,现在的滇池正 好处在水生态恢复的窗口期,要科 学统筹、精准实施,让藻类占优势 变成水生植物占优势,这有助于让 滇池水质稳定在类,并且向过渡。 “滇池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需要做 长期的准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 担当精神,需要党委政府一届接着 一届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 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在咨 询会上认为。 客观制定目标 实施科学决策 “从边际效应来看,一个湖泊治 理到了瓶颈阶段,要突破是很困难 的。滇池的保护治理要采取保守的 态度。”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毕军 建议,完全、彻底在短期内解决污染 问题,不太现实,要用系统、务实、客 观的态度来制定滇池治理目标。根 据国外的湖泊治理经验,首先要明 确优先解决的问题和可以实现的目 标,有所为有所不为。 山东大学教授张林波建议,制 定滇池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要 充分考虑滇池治理这 5 年在未来 50 年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制 定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滇 池治理中长期战略。 不少专家提出,滇池治理已经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施了大量的 工程,但缺乏一个为政府综合决策 提供科学支撑的平台。比如,下一 步该怎么办?工程实施会产生什么 样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供决 策参考的依据和支撑。对此,王洪 涛建议,从“十四五”开始,应该研 究滇池流域空、地、水一体化数值 模拟器,通过环境、水利、遥感等多 学科交叉和多部门联合,建立我国 第一个流域范围的大气水、地表 水、地下水整体模拟系统,把与滇 池有关的所有数据包括点源、面 源、工业源、生活源、污水处理厂、 截污工程等都纳入该模拟系统,再 把水生态系统也扩充进来。通过这 一模拟器,对工程实施、城乡规划 等各种情况对滇池水质、水量的影 响等进行科学模拟和推演,从而对 滇池保护治理提供长期、稳定的综 合管理和决策支撑。 毕军认为,滇池治理科学决策 还要重视风险管控,提升环境治理 质量。滇池治理存在季节性、区域 性和事故性的风险点,要在原来的 基础上把风险点梳理出来,做好风 险管控。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城 市和流域的承载力,反过来进行科 学决策、谨慎制定治理目标。 精准治污 严格监管 对于确立滇池治理今后保护 治理的思路和理念,中国工程院院 士、环境工程专家朱利中建议,首 先要精准治滇,搞清楚滇池主要污 染因子氮磷、 COD 的来源和贡献 率,包括工业点源、城镇面源、农村 农业面源以及大气沉降等污染源, 进一步精准治污;其次要高效治 滇,包括全力控源截污、摸清管道 运行、实施环湖截污、进行底泥疏 浚、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 等;再次是生态治滇,用自然的力 量、生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滇池水 质,改善生态系统,遏制蓝藻暴发; 最后是协同治滇,要综合环境污染 防治手段,协同推进滇池治理。 王洪涛谈到,要实现科学治 污、精准治污,还要进一步查清滇 池底泥所含污染物的量、释放能力 和对滇池水质的影响,要继续实施 底泥疏浚和污泥的环境无害化处 理工程,进行滇池底泥疏浚效果的 后评估研究。 “容易发生蓝藻水华,是滇池治 理的难点和特点所在。”中国工程院 院士、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 家吴丰昌认为,这是滇池水温、气温 条件和水体自净能力弱所致,可以 说,滇池治理比任何湖泊都要难,花 钱还要更多、监管还要更难。下一 步,建议提升管理、监督的效能,通 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监测管理平 台,总结出符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的湖泊保护治理及监管体制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王桥建 议,现在要坐下来深入分析问题,根 据多年的监测资料,认真分析数据、 查找原因,找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把主要矛盾抓出来。通过遥感监测 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测系统,实施 动态监管,利用最有效的监测数据, 实施最严格的监管。 张林波也认为,要通过强化管 理和技术手段加强精准治滇,利用 水污染指纹等溯源技术,严厉打击 偷排漏排行为。 本报讯 (记者 李桀 通讯 员 刘磊) 嵩明县住建局从统筹 协调、党建引领和行业规范三方 面着力,有效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群 众的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 明、亮点突出的物业管理工作路 子,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物管类投诉信访明显下降,群众获 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据介绍,嵩明县共有注册物 业服务企业 60 余家,物业管理专 业人员 300 余人,受委托管理的 物业项目 30 余个,管理各类物业 总面积累计约 90 余万平方米,服 务对象约 15000 余户。 2019 年,嵩 明县共处理涉及物管类的投诉信 访 40 余份,比 2018 年减少 20 份,处理率 100%。在统筹协调方 面,嵩明县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小 区内违规养犬、大规模养鸡、私搭 乱建等行为进行查处。在党建引 领方面,嵩明县住建局深入业主 中间进行矛盾化解,许多小区成 立联合党支部,由社区居委会派 员任支部书记,选派业主、物业服 务企业的党员任支部委员,党支 部作为小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 社区居委会之间的联系枢纽,在 涉及小区重大事项上共同决策, 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共同构 建和谐小区。在行业规范方面,嵩 明县住建局成立物业管理工作领 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在物业管理 中的职责,细化业主、业主委员会 的组建及履职要求,对物管行业 行为进行规范。 嵩明县着力提升物业管理工作能力 每天下午3至5点,只要天 气晴朗,昆明大观楼南园的庾园 池塘边,就有一群架着“长枪短 炮”的“打鸟”人,少时八九人,多 时二三十人。每当有小鸟飞进池 塘时,就响起一阵阵的相机快门 声。没鸟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交 流心得体会,分享拍摄技巧和图 片,不少人叫得出不同种类的小 鸟名称,对小鸟的特性、习性和姿 态也都熟悉。这帮人以退休人员 为主,带着旅行椅子,泡壶茶,坐 在树下边喝边拍,度过快乐的拍 摄时光。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庾园池塘边有群 庾园池塘边有群 打鸟 打鸟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新时期滇池治理—— 攻坚克难 精准治污yndaily.yunnan.cn/images/2020-01/02/09/2020010209_pdf.pdf · 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新时期滇池治理——

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新时期滇池治理——

攻坚克难 精准治污本报记者 浦美玲 文/图

昆明新闻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编辑/熊洪涛 美编/王超 制作/王玉敏 9

> 今日观察

昆速览

本报讯(记者 浦美玲)近日,官渡区召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产业发展论坛。国内外有关专家、重点企业代表等 200余人齐聚一堂,畅谈自贸试验区背景下官渡区产业发展,共谋区域发展大计。

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 76平方公里范围内,官渡区占近 60平方公里,是全省、全市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地位最核心、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官渡区要以商务会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大健康为主导,未来立足昆明城市新中心,打造跨国型总部、区域型总部、智能型总部等总部经济战略高地。”仲量联行董事、成都公司总经理谢凌从专业咨询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见解。

“制度创新是中国(云南)自

由贸易试验区官渡区域的重要突破点。”中山大学教授符正平在圆桌对话时建议,官渡区应从人才培育、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打好政策创新的组合拳,注重产业链条集群化和空间集聚化,紧抓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证照分离”改革契机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论坛上,官渡区还为 5位专家代表颁发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聘书,签订了云南省昆华国际医院、首金商务中心、龙湖天街、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4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协议,与北京、深圳、成都3地5家公司签订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协议,并向 5位企业家授予招商大使证书,达到了联动高校、政企合作、双赢发展的论坛效果。

本报讯(记者 浦美玲 通讯员 赵俊良)2019年,石林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派驻机构紧密结合驻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和行业特点,将监督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放在心里,充分发挥“探头”和

“前哨”作用。截至目前,13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共发现问题67个,处理83人。

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各派驻纪检监察组按照“纪委监委干什么,派驻机构就干什么”,主动做纪委监委的“千里眼”“顺风耳”,把监督的探头聚焦在重点人、重点事、重要节点,将精力集

中在抓预防、抓建制、抓“关键少数”,以示范表率引领绝大多数,推动驻在部门各级党组织全面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有效利用“驻”的优势,结合驻在部门的权力事项、业务流程等,聚焦“三重一大”、专项资金、行政权力运行等风险事项,有针对性的开展“嵌入式”监督,将监督触角深入单位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现谈心谈话常态化、走访调研常态化、监督检查常态化、约谈提醒常态化。2019年以来,13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共开展监督检查35次,开展廉政谈话289人次。

石林县发挥派驻监督“探头”“前哨”作用

本报讯(记者 龙舟)“我的同学是聂耳,我自豪,我骄傲。”近日,昆明市关工委、昆明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举办的“聂耳从昆明走向世界”主题活动在昆明市五华区长春小学举行。

1918年到1922年,聂耳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即长春小学的前身。当天活动中,主办方为长春小学的师生赠送了新书《聂耳从昆明走向世界》,希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聂耳留给昆明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聂耳从昆明走向世界》一书由昆明市文史研究馆组织专家团队编撰,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是一本人物传记,又是一本历史读物。课题组专家们挖掘历史档案,

深研文物史料,访谈当事人和实地寻访聂耳生活印记,首次以聂耳生长的昆明地域文化为背景,用新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聂耳。

近年来,为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聂耳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顽强奋斗的精神,长春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聂耳精神实践德育活动。当天,长春小学小聂耳剧社的同学们上演课本剧表演《我的同学是聂耳》;“聂耳文化”讲解员为大家解说校园中的“壮志摇篮”聂耳基地;小聂耳民乐团演奏了《卖报歌》《翠湖春晓》。这些精彩的节目将聂耳故事、聂耳音乐作品、聂耳精神融合在一起,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聂耳的小学时光,感受聂耳爱国爱民的时代精神。

走进聂耳母校 感悟聂耳精神

远看湖波映山斜,近迎滇池南岸风正吹,全家老少皆欢乐,别是一番美景在眼前……在美丽的滇池南岸,“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作为云南省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首,从初期规划到落地执行,每一步都稳健扎实;作为云南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古滇正将一切优质资源转变为可视、可触、可听、可感的生活美好。7年的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一座国际级的文化旅游名城已初具规模;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古滇助力云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正重塑着世界对昆明的无限美好想象。

新时代打造文旅转型升级“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战略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优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方向性问题;各地政府推动文旅转型升级的工作迫在眉睫。

2012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战略决策,并把“七彩云南·

古滇名城”项目列为十大项目之首时,深耕文旅行业多年的诺仕达集团“春江水暖鸭先知”,将作为云南重点民营企业的使命和情怀与政府高瞻远瞩的发展趋势结合,“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应运而生,开始了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古滇集团地产事业部副总裁、地产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彪万雄告诉记者,当时,昆明虽然旅游资源丰厚,但游客大多是在昆明

“中转”,然后直奔大理、丽江等目的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昆明到底靠什么留住游客?古滇如何助力昆明旅游转型升级?经过深入思考,古滇在成立之初,就有了“四个一”的明确目标,即:建设一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个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一个集中展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窗口、一个世界级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事实上,7年的披荆斩棘,古滇已形成了集产城一体、文旅一体、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示范于一体的项目,家庭游、亲子游、体验游、自驾游在这里发展起来,跟原来市场上传统的观光游、团队游形成了明显差异,游客量的持续稳增长和好

评不断,也证明了古滇战略的高瞻远瞩和运营实力。

很多走访、体验过古滇生活的相关人士都认为,古滇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昆明从旅游过境地变为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同时随着昆明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古滇成为了昆明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更重要的是,古滇成为了昆明文化旅游和云南省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标杆和形成了示范性效应。

全域游推进云南文旅新跨越

彪万雄分析,目前两个方面的转变对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一是家庭财富收入积累越来越多,物质生活的满足之余,人们还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二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病、社会病,人口高密集、建筑高密度、交通高拥挤、生活高压力等等导致人们需要寻找另一片乐土,去找到好地方去休闲度假。

看到这些变化和需求,除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古滇更要做的是软件上的转型升级,围绕“为何人们要到古滇?到古滇能干什么?”就能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

有着丰富运营能力的古滇团队将休闲度假的客户目标群体分为三类人群: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和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目标群的不同需求,古滇建成了环境主导型、环境示范型的湿地公园、滇海古渡、大码头、樱花谷等环境配套先行项目;针对老年群体,古滇建成了温泉、养老小镇、康复疗养医院、老年大学等,在老年大学里还有健身房、图书馆、影音室、手工教室等等的配套设施;针对儿童,古滇又建成了像七彩云南·欢乐世界等,随之而带来的游客居住方面,古滇又形成了像皇冠假日酒店、怡心园餐饮等配套。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古滇主动适应旅游需求新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满足了家庭游、亲子游、自驾游等新型的出游方式,古滇全域旅游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彪万雄说。

大众旅游时代,匠心雕琢方能成就不朽传奇,古滇一直以开拓创新为引擎,在旅游业态丰富、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全面升级,真正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玩得好,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文旅转型的重要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本报记者 张玉菊

发展全域旅游 助力转型升级——古滇重塑文旅新形象侧记之一

专家把脉自贸试验区背景下官渡区产业发展

图 说

30多年来,滇池历经了水质由好变坏再到改善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滇池水质多为 I至Ⅱ类。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大量污染物进入滇池,到20世纪80年代末草海、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V类、Ⅳ类,到20世纪90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V类,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近年来滇池水质不断好转。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首次从劣V类提升为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并一直稳定保持到2017年。2018年,滇池全湖水质又从V类升至 IV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1至11月,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IV类。

“滇池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令人钦佩。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都在滇池治理中体现了,可以说,该用的手段都用了,该上的工程都上了,然而后面要啃的骨头会更大更硬,滇池治理即将进入另一个攻坚克难的新时期。”2019年 12月 14日,昆明市召开滇池保护治理专家咨询会,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滇池保护治理出谋划策、献智献力。

滇池治理进入一个攻坚克难新时期

滇池位于城市下方,属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弱,其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会上,这一观点得到院士专家的认可。

“当前,必须看到滇池治理工作的成就,也要看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短期内希望滇池水质有非常显著的改善,是不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是不现实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涛认为,在GDP不断增长、人囗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造成污染物负荷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滇池水质非但没有进一步恶化,而是得到持续改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滇池要达到Ⅲ类水标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历史时期。“据我们的测算,滇池底泥中总磷的含量大于 3万吨,总氮含量大于 7万吨。总磷潜在可释

放总量是滇池Ⅲ类水体允许容量的289倍,总氮潜在可释放总量是滇池Ⅲ类水体允许容量的19倍。可以想象,滇池治理任重而道远。”王洪涛建议,随着入湖水质的提升,底泥释放污染物对滇池水质的影响日趋严重,控制底泥污染是实现滇池治理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

“滇池水环境改善到了一个瓶颈期,从Ⅳ类水上升为Ⅲ类水,所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巨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吴庆龙建议,滇池治理已经走在全国湖泊治理的前列,下一步,要把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恢复放在并重的位置上,现在的滇池正好处在水生态恢复的窗口期,要科学统筹、精准实施,让藻类占优势变成水生植物占优势,这有助于让滇池水质稳定在Ⅳ类,并且向Ⅲ类过渡。

“滇池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需要做长期的准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需要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在咨询会上认为。

客观制定目标实施科学决策

“从边际效应来看,一个湖泊治理到了瓶颈阶段,要突破是很困难的。滇池的保护治理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毕军建议,完全、彻底在短期内解决污染问题,不太现实,要用系统、务实、客

观的态度来制定滇池治理目标。根据国外的湖泊治理经验,首先要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和可以实现的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

山东大学教授张林波建议,制定滇池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要充分考虑滇池治理这5年在未来50年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制定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滇池治理中长期战略。

不少专家提出,滇池治理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施了大量的工程,但缺乏一个为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平台。比如,下一步该怎么办?工程实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供决策参考的依据和支撑。对此,王洪涛建议,从“十四五”开始,应该研究滇池流域空、地、水一体化数值模拟器,通过环境、水利、遥感等多学科交叉和多部门联合,建立我国第一个流域范围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整体模拟系统,把与滇池有关的所有数据包括点源、面源、工业源、生活源、污水处理厂、截污工程等都纳入该模拟系统,再把水生态系统也扩充进来。通过这一模拟器,对工程实施、城乡规划等各种情况对滇池水质、水量的影响等进行科学模拟和推演,从而对滇池保护治理提供长期、稳定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支撑。

毕军认为,滇池治理科学决策还要重视风险管控,提升环境治理质量。滇池治理存在季节性、区域性和事故性的风险点,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把风险点梳理出来,做好风险管控。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城

市和流域的承载力,反过来进行科学决策、谨慎制定治理目标。

精准治污严格监管

对于确立滇池治理今后保护治理的思路和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朱利中建议,首先要精准治滇,搞清楚滇池主要污染因子氮磷、COD 的来源和贡献率,包括工业点源、城镇面源、农村农业面源以及大气沉降等污染源,进一步精准治污;其次要高效治滇,包括全力控源截污、摸清管道运行、实施环湖截污、进行底泥疏浚、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等;再次是生态治滇,用自然的力量、生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滇池水质,改善生态系统,遏制蓝藻暴发;最后是协同治滇,要综合环境污染防治手段,协同推进滇池治理。

王洪涛谈到,要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还要进一步查清滇池底泥所含污染物的量、释放能力和对滇池水质的影响,要继续实施底泥疏浚和污泥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工程,进行滇池底泥疏浚效果的后评估研究。

“容易发生蓝藻水华,是滇池治理的难点和特点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吴丰昌认为,这是滇池水温、气温条件和水体自净能力弱所致,可以说,滇池治理比任何湖泊都要难,花钱还要更多、监管还要更难。下一步,建议提升管理、监督的效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监测管理平台,总结出符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湖泊保护治理及监管体制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王桥建议,现在要坐下来深入分析问题,根据多年的监测资料,认真分析数据、查找原因,找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把主要矛盾抓出来。通过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测系统,实施动态监管,利用最有效的监测数据,实施最严格的监管。

张林波也认为,要通过强化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精准治滇,利用水污染指纹等溯源技术,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行为。

本报讯 (记者 李桀 通讯员 刘磊)嵩明县住建局从统筹协调、党建引领和行业规范三方面着力,有效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群众的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物业管理工作路子,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物管类投诉信访明显下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据介绍,嵩明县共有注册物业服务企业60余家,物业管理专业人员 300余人,受委托管理的物业项目30余个,管理各类物业总面积累计约90余万平方米,服务对象约15000余户。2019年,嵩明县共处理涉及物管类的投诉信访 40余份,比 2018年减少 20余份,处理率 100%。在统筹协调方

面,嵩明县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小区内违规养犬、大规模养鸡、私搭乱建等行为进行查处。在党建引领方面,嵩明县住建局深入业主中间进行矛盾化解,许多小区成立联合党支部,由社区居委会派员任支部书记,选派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的党员任支部委员,党支部作为小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委会之间的联系枢纽,在涉及小区重大事项上共同决策,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共同构建和谐小区。在行业规范方面,嵩明县住建局成立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在物业管理中的职责,细化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及履职要求,对物管行业行为进行规范。

嵩明县着力提升物业管理工作能力

每天下午3至5点,只要天气晴朗,昆明大观楼南园的庾园池塘边,就有一群架着“长枪短炮”的“打鸟”人,少时八九人,多时二三十人。每当有小鸟飞进池塘时,就响起一阵阵的相机快门声。没鸟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交

流心得体会,分享拍摄技巧和图片,不少人叫得出不同种类的小鸟名称,对小鸟的特性、习性和姿态也都熟悉。这帮人以退休人员为主,带着旅行椅子,泡壶茶,坐在树下边喝边拍,度过快乐的拍摄时光。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庾园池塘边有群庾园池塘边有群““打鸟打鸟””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