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要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 -...

1
115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 2015 年 10 月 16 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 年 9 月 25 日创刊(总第 3924 期)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93 代号 1-102 星期五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10 月 14 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 调研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的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 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艺术家到基层去、到 人民群众中去,不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创作更 多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 调研过程中,刘奇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并与艺术 家交流。展览展出的作品均为艺术家长年深入生活、 贴近群众,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养分 创作的代表作。刘奇葆称赞这些作品既具有艺术家 的独特艺术风格,又富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他要求办好展览在全国的巡回展出,突出 宣传作品、宣传画家,讲好他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 故事。 刘奇葆对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 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活动开 展以来,大批作家艺术家积极响应,走出书斋、走进基 层,丰富了生活体验,拓宽了创作视野,拉近了与人民 的感情,思想上受到了洗礼,艺术上得到了提高。文 学、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个领域,都 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 刘奇葆指出,艺术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获得无 穷的力量、焕发蓬勃的生机。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 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 事件,也是文艺创作最鲜活、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 要通过深入持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 活动,推动广大艺术家聚焦中国梦主题,加强现实题 材创作,展现追梦的奋斗,见证时代的进步,生动描绘 实现中国梦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更多优秀文 艺作品把当代中国故事讲出来、讲精彩。要建立健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为广大作家艺术家 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 刘奇葆在调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时强调 艺术家要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繁 荣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给人以方向、给人 以信心、给人以力量,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近,中央将印发《关 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的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繁荣文学创作提出明确要 求。近年来,我国文学园地百花竞放、充满活力,特别是涌现 了一大批有分量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长篇小说,构成 了蔚为大观的文学画卷。最近评选揭晓的第九届茅盾文学 奖,就是对近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评奖得 到社会广泛公认,是文学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 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成果。我国文艺事业正处于需求旺盛 的发展时期,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一、坚定对文学价值的信念是作家最可贵 的品质 大凡卓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身 处生活的顺境逆境,还是处于创作的高峰低谷,都始终秉持文 学信念,胸怀一颗对文学的赤子之心,不轻言放弃、不随波逐 流。茅盾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 动荡的年代,他先后流亡武汉、上海、日本,辗转香港、新疆、延 安等地,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 等力作。路遥肝病到了晚期时,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忍受病痛 折磨,呕心沥血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卷。正是因为 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才诞生了这些文学经典。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当我们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会首先落到文学身上。那些 文学大师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是本民族最好的精神标 识,就像巴尔扎克、雨果对于法国,歌德、海涅对于德国,莎士 比亚、拜伦对于英国,普希金、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的意义。 我国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一个 个文学巨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千百年来,这些名 家大师奉献了不计其数的文学经典,让人们在文学的海洋里 得到了精神的滋养、思想的启迪和奋进的动力。 当然,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学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当年 报刊上发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会收到成麻袋的读者来 信,这样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 化产品日益多样,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加多元。在各种因素作 用下,文学创作遇到了一定困难,作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应 当看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文化样式如何演进,文学对文艺 创作的基础作用、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社会人心的涵育 作用,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任何看轻文学、唱衰文学都是肤 浅的、短视的,正如王蒙先生所说,“不要相信文学式微的谣 言”。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著作《中国文化的重建》一书中, 呼吁树立文化自觉。他提出,“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广大作家要树 立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对文学价值的信念,坚定 文学创作的信心,在市场大潮中保持定力,在名利浮躁面前不 忘初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 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二、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 文学的重要使命 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九届共评出40多部 优秀长篇小说,其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高扬现实主 义精神。像改革题材的《冬天里的春天》《沉重的翅膀》,农村 题材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民族题材的《穆斯 林的葬礼》《额尔古纳河右岸》,军事题材的《历史的天空》《英 雄时代》,至今仍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岁月的灰尘从未 掩饰这些作品的光芒。这些作家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 心,关注社会生活、记录时代风云,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 的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这是 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文学 不仅会错过成就辉煌的最佳机会,也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 代。现在的中国,发展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变化之大难以想 象,每天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国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个人的 故事,震撼人心、跌宕曲折、精彩纷呈,这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 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反映,现在文学创作 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不多,反映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 进程的传世之作更少。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自觉站 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 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当代中国的精彩 故事讲出来、讲精彩,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出来、传下去。 中国故事,折射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化,更浓 缩着中国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 中国人的故事,塑造传之久远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刻画的 阿Q、老舍先生塑造的骆驼祥子、赵树理先生笔下的小二黑、 柳青先生提炼的梁生宝,这些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无穷、难以忘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 代特点的新人,改革先锋、科技奇才、商业强人,还有各行各业 追梦圆梦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标志性符 号。如何表现好、塑造好时代新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文 学课题。我们应当下功夫去了解、去提炼,塑造更多生动鲜 明、饱满立体的时代新人形象。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精神坐标,在文学里应当得到正确的、突出的表现。时下,有 一股调侃、诋毁英雄的歪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文学 创作中,应该对英雄心怀崇敬,用最好的文字讲好英雄的故 事,把英雄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中国故事里最闪亮的主人公。 上个世纪30年代,范文澜先生创作了《大丈夫:范文澜说英 雄》,唤起了全社会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我们要像范文澜 先生那样,让那些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丈夫,让他们 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当 看到,人民是历史大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 活水。只要文学存在,人民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就 永不过时。去年以来,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 实践活动,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深入生活、 了解生活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丰富了创作的灵感,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只有牢固树立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的问题,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才能写出 大作、力作、传世之作。我们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双 脚踩在大地上,深耕生活沃土,提炼生活真味,在人民的生产 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使文学创作更有底气、更接 地气、更有生活温度。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和把握生活的问 题。真正的文学,应该向上、向善,充满着活得更好、更光明、 更美丽的力量,即使是悲剧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记 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就不能鼓舞人 民前进。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 主义情怀观照现实,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的本来面 目,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合拍、与人心向背合拍,让人们看到美 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四、在继承借鉴创新的基础上提升文学的 创造力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 100 周年。《新青年》的创办,拉 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一批思 想进步、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学贯中西、革故鼎新,站在新文 化运动的前列,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新道德,创作出一大批 经典之作,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领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美学表 达,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继承、借鉴、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底色,是文学创作想象力的不竭源 泉和深厚土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扎本土、不忘本 根,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古典文学精华,赋予当代文学新 的时代内涵,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始终保持中国 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吸 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学成果,中国当代文学是以开放包容的胸 怀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 繁,一大批外国优秀作家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对当代作家 的创作影响很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繁荣。要在尊重传 统、保持底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借鉴文 学创作的新鲜经验,丰富发展我国文学创作的理念、样式和手 法,增强当代文学的创造活力。 语言文字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 于传承发展母语、提升民族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托尔斯泰、 巴尔扎克、曹雪芹等中外文学巨匠,都对丰富母语作出了重要 贡献。我们打开《红楼梦》,就好像打开了一座民族语言文字 的宝库。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除了思想性以外, 还在于极富特色的语言,他的语言凝练质朴、犀利深刻,具有 强大的艺术张力和穿透力。在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散 文篇幅大都不长,但文字简洁优美,语言筋道、充满灵性。金 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也非常有特 点,文白兼用、雅俗共赏,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不 少人反映,现在有些作品的语言比较粗糙,缺少中国语言文字 的气韵、美感、味道,艺术呈现、艺术魅力不足。这有快餐文化 盛行、创作心态浮躁的问题,也有作家自身文字功力不足的问 题。我们应当有母语自信,以名家为范、向先贤看齐,在锤炼 文字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语言大师,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 的精品力作,为提升母语表现力、创造力作出贡献。 文学评奖是坚持导向、引领创作,推出精品、激励队伍的 重要手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在国内外 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来在评奖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实践证明是 有成效的。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文学评奖工作,把真正优秀 的作品和作家评选出来,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加强对获 奖作品的评论和研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优秀作品。 (本文摘自刘奇葆同志 2015 年 9 月 29 日在与第九届茅盾 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时的讲话,原载《求是》2015 年第 20 期) 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刘奇葆 据新华社电 习近平总书记一年 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0 月 14 日公开发表。“这是总书记在 跟文艺界交心,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嘱 托”, “为文艺界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 了实践方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召开一周年之际,广大文艺工作者读 讲话,道心声,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 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 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 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 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 责任。” 在评论家于平看来,总书记的这段 话给文艺以非常高的地位,即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繁荣不能缺项。这 实际上就将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与大时 代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 看作品。作家王树增说,思想精深、艺术 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应该成 为文学艺术家不断追寻的彼岸,就像追 求真理一样。惟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好 的文艺作品,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 人民期待。 艺术家李雪健认为,对于文艺工作 者而言,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 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搞创 作,塑造出更多精彩的角色,把最好的 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一点,不能光 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将自 己的表演心得总结为四个字—精益 求精,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反复研磨角 色,深入体验生活。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 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 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成为文 艺工作者的共识。 作家熊召政说,作家最好的写作状 态是心中有爱,有爱才能产生激情, 才能写出渴望。而人民才是艺术工作 者爱的主体。讲话指出,“热爱人民 不是一句口号”。文艺工作者更不能 空谈人民,只有心怀着情感,体味着 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与人民 有着灵魂共鸣、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来。同时,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应 该肩负重任、勇于创新,让我们的文 艺作品继续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充分发挥文艺在传播爱国主义、凝聚 民族力量、高扬时代精神方面不可替 代的作用。 不少文艺工作者表示,浮躁之风 是文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对文 艺的最大伤害。评论家张颐武说,文艺 如果变得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就不会 产生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大作品,最终 不但文艺作品流于肤浅低俗,也会伤 及社会精神生活。 讲话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 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 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 和遵循文艺规律。 “好的文艺批评,不是简单地有好 说好,有错说错,而是要提出建设性意 见。”于平说,“批评家也要深入人民深 入生活,体察到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 变化,当艺术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种 变化时,批评家有责任提醒与帮助艺 术家认识。” (周玮 姜潇 史竞男)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 创造更好更多文艺精品 文艺界人士畅谈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 近日,由国家大剧 院历时 3 年打造的歌剧 《骆驼祥子》赴意大利进 行巡演。在 13 天的时间 里,剧组依次在都灵、米 兰、帕尔马、热那亚、佛 罗伦萨等地演出,受到 当地媒体和观众好评。 歌剧《骆驼祥子》由易立 明执导,张国勇担任指 挥。在剧中,无论是舞台 布景,还是服装道具都 极具老北京特色,全剧 在贯穿始终的西洋交响 乐中穿插了大量中国音 乐元素。韩蓬、孙秀苇、 田浩江、宋元明、孙砾、 梁羽丰等歌唱家的倾情 演绎,为观众带来了美 好的艺术享受。 (辛 雯) 中国作协向西藏民族大学 捐赠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图书 本报讯 当地时间 10 月 13 日,在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艺术家韩美林被授 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 娃在为韩美林授奖时说,授予韩美林“和平艺 术家”称号,是为了表彰其“长期以来用艺术 推动和平、为促进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所 作出的积极贡献”。未来,教科文组织希望同 韩美林展开更加全面的合作,尤其是在支持 和帮助有才华的艺术人才方面,要努力让世 界充满艺术和美。 年近80岁的韩美林在发表感言时说,非 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跟上了队伍”,能够同教 科文组织一起守卫地球、呼吁和平。成为教科 文组织“和平艺术家”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 一种使命、一份责任。他将积极参与到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各类与文化艺术教育相关的工作 与国际交流活动之中,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据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巩俐、昆 曲艺术家张军等曾获得这一殊荣。 (欣 闻) 本报讯 10月10日,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作家出版社向西 藏民族大学捐赠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系列图书。中国作协名誉副 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中 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等参加捐赠仪式。西藏民族大学校长扎 西次仁向捐赠单位颁发了捐赠证书。 据悉,中国作协于2013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 展工程”,分别就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扶持重点作品创作、扶持优秀母语 作品翻译、扶持优秀作品出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至今已出版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55卷60册,这是我国第一套以民族 立卷、全面展示55个少数民族新时期文学创作发展情况的丛书,共收录 2218 位作者的 4279 篇作品;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50 卷(蒙、 藏、维、哈、朝 5 种民族文字)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20 卷。 这些图书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还引起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韩 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纷纷表达了引进出版的意向。 其间,丹增还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师生做了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 (张绍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Aug-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艺术家要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5/1016/U3875P843T61D1505F...多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调研过程中,刘奇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深入

115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5年10月16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92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五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10月 14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

调研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的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

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艺术家到基层去、到

人民群众中去,不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创作更

多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

调研过程中,刘奇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并与艺术

家交流。展览展出的作品均为艺术家长年深入生活、

贴近群众,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养分

创作的代表作。刘奇葆称赞这些作品既具有艺术家

的独特艺术风格,又富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他要求办好展览在全国的巡回展出,突出

宣传作品、宣传画家,讲好他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

故事。

刘奇葆对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

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活动开

展以来,大批作家艺术家积极响应,走出书斋、走进基

层,丰富了生活体验,拓宽了创作视野,拉近了与人民

的感情,思想上受到了洗礼,艺术上得到了提高。文

学、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个领域,都

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

刘奇葆指出,艺术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获得无

穷的力量、焕发蓬勃的生机。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

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

事件,也是文艺创作最鲜活、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

要通过深入持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

活动,推动广大艺术家聚焦中国梦主题,加强现实题

材创作,展现追梦的奋斗,见证时代的进步,生动描绘

实现中国梦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更多优秀文

艺作品把当代中国故事讲出来、讲精彩。要建立健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为广大作家艺术家

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

刘奇葆在调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时强调

艺术家要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繁

荣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给人以方向、给人

以信心、给人以力量,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近,中央将印发《关

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的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繁荣文学创作提出明确要

求。近年来,我国文学园地百花竞放、充满活力,特别是涌现

了一大批有分量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长篇小说,构成

了蔚为大观的文学画卷。最近评选揭晓的第九届茅盾文学

奖,就是对近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评奖得

到社会广泛公认,是文学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

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成果。我国文艺事业正处于需求旺盛

的发展时期,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一、坚定对文学价值的信念是作家最可贵的品质

大凡卓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身

处生活的顺境逆境,还是处于创作的高峰低谷,都始终秉持文

学信念,胸怀一颗对文学的赤子之心,不轻言放弃、不随波逐

流。茅盾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

动荡的年代,他先后流亡武汉、上海、日本,辗转香港、新疆、延

安等地,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

等力作。路遥肝病到了晚期时,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忍受病痛

折磨,呕心沥血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卷。正是因为

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才诞生了这些文学经典。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当我们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会首先落到文学身上。那些

文学大师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是本民族最好的精神标

识,就像巴尔扎克、雨果对于法国,歌德、海涅对于德国,莎士

比亚、拜伦对于英国,普希金、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的意义。

我国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一个

个文学巨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千百年来,这些名

家大师奉献了不计其数的文学经典,让人们在文学的海洋里

得到了精神的滋养、思想的启迪和奋进的动力。

当然,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学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当年

报刊上发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会收到成麻袋的读者来

信,这样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

化产品日益多样,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加多元。在各种因素作

用下,文学创作遇到了一定困难,作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应

当看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文化样式如何演进,文学对文艺

创作的基础作用、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社会人心的涵育

作用,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任何看轻文学、唱衰文学都是肤

浅的、短视的,正如王蒙先生所说,“不要相信文学式微的谣

言”。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著作《中国文化的重建》一书中,

呼吁树立文化自觉。他提出,“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广大作家要树

立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对文学价值的信念,坚定

文学创作的信心,在市场大潮中保持定力,在名利浮躁面前不

忘初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

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二、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

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九届共评出40多部

优秀长篇小说,其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高扬现实主

义精神。像改革题材的《冬天里的春天》《沉重的翅膀》,农村

题材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民族题材的《穆斯

林的葬礼》《额尔古纳河右岸》,军事题材的《历史的天空》《英

雄时代》,至今仍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岁月的灰尘从未

掩饰这些作品的光芒。这些作家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

心,关注社会生活、记录时代风云,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

的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这是

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文学

不仅会错过成就辉煌的最佳机会,也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

代。现在的中国,发展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变化之大难以想

象,每天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国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个人的

故事,震撼人心、跌宕曲折、精彩纷呈,这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

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反映,现在文学创作

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不多,反映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

进程的传世之作更少。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自觉站

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

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当代中国的精彩

故事讲出来、讲精彩,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出来、传下去。

中国故事,折射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化,更浓

缩着中国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

中国人的故事,塑造传之久远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刻画的

阿 Q、老舍先生塑造的骆驼祥子、赵树理先生笔下的小二黑、

柳青先生提炼的梁生宝,这些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无穷、难以忘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

代特点的新人,改革先锋、科技奇才、商业强人,还有各行各业

追梦圆梦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标志性符

号。如何表现好、塑造好时代新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文

学课题。我们应当下功夫去了解、去提炼,塑造更多生动鲜

明、饱满立体的时代新人形象。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精神坐标,在文学里应当得到正确的、突出的表现。时下,有

一股调侃、诋毁英雄的歪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文学

创作中,应该对英雄心怀崇敬,用最好的文字讲好英雄的故

事,把英雄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中国故事里最闪亮的主人公。

上个世纪 30 年代,范文澜先生创作了《大丈夫:范文澜说英

雄》,唤起了全社会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我们要像范文澜

先生那样,让那些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丈夫,让他们

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当

看到,人民是历史大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

活水。只要文学存在,人民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就

永不过时。去年以来,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

实践活动,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深入生活、

了解生活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丰富了创作的灵感,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只有牢固树立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的问题,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才能写出

大作、力作、传世之作。我们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双

脚踩在大地上,深耕生活沃土,提炼生活真味,在人民的生产

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使文学创作更有底气、更接

地气、更有生活温度。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和把握生活的问

题。真正的文学,应该向上、向善,充满着活得更好、更光明、

更美丽的力量,即使是悲剧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记

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就不能鼓舞人

民前进。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

主义情怀观照现实,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的本来面

目,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合拍、与人心向背合拍,让人们看到美

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四、在继承借鉴创新的基础上提升文学的创造力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新青年》的创办,拉

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一批思

想进步、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学贯中西、革故鼎新,站在新文

化运动的前列,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新道德,创作出一大批

经典之作,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领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美学表

达,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继承、借鉴、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底色,是文学创作想象力的不竭源

泉和深厚土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扎本土、不忘本

根,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古典文学精华,赋予当代文学新

的时代内涵,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始终保持中国

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吸

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学成果,中国当代文学是以开放包容的胸

怀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

繁,一大批外国优秀作家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对当代作家

的创作影响很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繁荣。要在尊重传

统、保持底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借鉴文

学创作的新鲜经验,丰富发展我国文学创作的理念、样式和手

法,增强当代文学的创造活力。

语言文字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

于传承发展母语、提升民族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托尔斯泰、

巴尔扎克、曹雪芹等中外文学巨匠,都对丰富母语作出了重要

贡献。我们打开《红楼梦》,就好像打开了一座民族语言文字

的宝库。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除了思想性以外,

还在于极富特色的语言,他的语言凝练质朴、犀利深刻,具有

强大的艺术张力和穿透力。在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散

文篇幅大都不长,但文字简洁优美,语言筋道、充满灵性。金

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也非常有特

点,文白兼用、雅俗共赏,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不

少人反映,现在有些作品的语言比较粗糙,缺少中国语言文字

的气韵、美感、味道,艺术呈现、艺术魅力不足。这有快餐文化

盛行、创作心态浮躁的问题,也有作家自身文字功力不足的问

题。我们应当有母语自信,以名家为范、向先贤看齐,在锤炼

文字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语言大师,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

的精品力作,为提升母语表现力、创造力作出贡献。

文学评奖是坚持导向、引领创作,推出精品、激励队伍的

重要手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在国内外

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来在评奖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实践证明是

有成效的。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文学评奖工作,把真正优秀

的作品和作家评选出来,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加强对获

奖作品的评论和研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优秀作品。

(本文摘自刘奇葆同志2015年9月29日在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时的讲话,原载《求是》2015年第20期)

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刘奇葆

据新华社电 习近平总书记一年

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0月14日公开发表。“这是总书记在

跟文艺界交心,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嘱

托”,“为文艺界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

了实践方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召开一周年之际,广大文艺工作者读

讲话,道心声,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

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

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

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

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

责任。”

在评论家于平看来,总书记的这段

话给文艺以非常高的地位,即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繁荣不能缺项。这

实际上就将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与大时

代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

看作品。作家王树增说,思想精深、艺术

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应该成

为文学艺术家不断追寻的彼岸,就像追

求真理一样。惟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好

的文艺作品,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

人民期待。

艺术家李雪健认为,对于文艺工作

者而言,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

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搞创

作,塑造出更多精彩的角色,把最好的

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一点,不能光

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将自

己的表演心得总结为四个字——精益

求精,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反复研磨角

色,深入体验生活。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

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

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成为文

艺工作者的共识。

作家熊召政说,作家最好的写作状

态是心中有爱,有爱才能产生激情,

才能写出渴望。而人民才是艺术工作

者爱的主体。讲话指出,“热爱人民

不是一句口号”。文艺工作者更不能

空谈人民,只有心怀着情感,体味着

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与人民

有着灵魂共鸣、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来。同时,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应

该肩负重任、勇于创新,让我们的文

艺作品继续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充分发挥文艺在传播爱国主义、凝聚

民族力量、高扬时代精神方面不可替

代的作用。

不少文艺工作者表示,浮躁之风

是文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对文

艺的最大伤害。评论家张颐武说,文艺

如果变得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就不会

产生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大作品,最终

不但文艺作品流于肤浅低俗,也会伤

及社会精神生活。

讲话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

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

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

和遵循文艺规律。

“好的文艺批评,不是简单地有好

说好,有错说错,而是要提出建设性意

见。”于平说,“批评家也要深入人民深

入生活,体察到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

变化,当艺术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种

变化时,批评家有责任提醒与帮助艺

术家认识。”

(周玮 姜潇 史竞男)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更好更多文艺精品

——文艺界人士畅谈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

近日,由国家大剧院历时3年打造的歌剧《骆驼祥子》赴意大利进行巡演。在13天的时间里,剧组依次在都灵、米兰、帕尔马、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地演出,受到当地媒体和观众好评。歌剧《骆驼祥子》由易立明执导,张国勇担任指挥。在剧中,无论是舞台布景,还是服装道具都极具老北京特色,全剧在贯穿始终的西洋交响乐中穿插了大量中国音乐元素。韩蓬、孙秀苇、田浩江、宋元明、孙砾、梁羽丰等歌唱家的倾情演绎,为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辛 雯)

中国作协向西藏民族大学捐赠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图书

本报讯 当地时间10月13日,在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艺术家韩美林被授

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

娃在为韩美林授奖时说,授予韩美林“和平艺

术家”称号,是为了表彰其“长期以来用艺术

推动和平、为促进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所

作出的积极贡献”。未来,教科文组织希望同

韩美林展开更加全面的合作,尤其是在支持

和帮助有才华的艺术人才方面,要努力让世

界充满艺术和美。

年近80岁的韩美林在发表感言时说,非

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跟上了队伍”,能够同教

科文组织一起守卫地球、呼吁和平。成为教科

文组织“和平艺术家”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

一种使命、一份责任。他将积极参与到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各类与文化艺术教育相关的工作

与国际交流活动之中,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据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巩俐、昆

曲艺术家张军等曾获得这一殊荣。(欣 闻)

韩美林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本报讯 10月10日,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作家出版社向西

藏民族大学捐赠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系列图书。中国作协名誉副

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中

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等参加捐赠仪式。西藏民族大学校长扎

西次仁向捐赠单位颁发了捐赠证书。

据悉,中国作协于2013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

展工程”,分别就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扶持重点作品创作、扶持优秀母语

作品翻译、扶持优秀作品出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至今已出版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55卷60册,这是我国第一套以民族

立卷、全面展示55个少数民族新时期文学创作发展情况的丛书,共收录

2218位作者的4279篇作品;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50卷(蒙、

藏、维、哈、朝5种民族文字)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20卷。

这些图书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还引起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韩

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纷纷表达了引进出版的意向。

其间,丹增还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师生做了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张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