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16
1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文榮光 西方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華人的關係理論彼此相通也互異,前者以個人主義 為中心,後者則以關係主義為中心。本文嘗試從文獻回顧與臨床病例研究心得 中,提出一個關係導向的理論模式,並檢討關係理論的臨床意涵。根據華人文 化人類學與社會心理學者自 1940 年代所發展而成的關係理論,「關係」的利害 在於它影響人際交往、人情面子、權利義務、與人生意義等華人的心理行為與 價值體系。其後果影響到當事者的健康幸福甚至生死命運。其理論模式的基本 假說是患者的主觀人生意義價值信念中,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家人,為了與他或 她形成共生關係的最親密他人而活。換言之,其個人的價值乃由「關係己」決 定,而「關係己」的生死命運則依存於其共生關係體。本文以憂鬱症病患有自 殺企圖者為例,探討關係理論應用在臨床上,特別是心理治療,的可能價值與 意義。 關鍵詞:關係,客體關係,自殺,關係導向心理治療 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分院精神科系 通信作者地址:文榮光,833 高雄縣鳥松鄉大埤路 123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系 受理日期:2004 6 28 日;修正日期:2004 7 21 日;接受日期:2004 9 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Feb-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關係取向心理治療關係取向心理治療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文榮光

西方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華人的關係理論彼此相通也互異,前者以個人主義

為中心,後者則以關係主義為中心。本文嘗試從文獻回顧與臨床病例研究心得

中,提出一個關係導向的理論模式,並檢討關係理論的臨床意涵。根據華人文

化人類學與社會心理學者自 1940年代所發展而成的關係理論,「關係」的利害

在於它影響人際交往、人情面子、權利義務、與人生意義等華人的心理行為與

價值體系。其後果影響到當事者的健康幸福甚至生死命運。其理論模式的基本

假說是患者的主觀人生意義價值信念中,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家人,為了與他或

她形成共生關係的最親密他人而活。換言之,其個人的價值乃由「關係己」決

定,而「關係己」的生死命運則依存於其共生關係體。本文以憂鬱症病患有自

殺企圖者為例,探討關係理論應用在臨床上,特別是心理治療,的可能價值與

意義。

關鍵詞:關係,客體關係,自殺,關係導向心理治療

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分院精神科系

通信作者地址:文榮光,833高雄縣鳥松鄉大埤路 123號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系

受理日期:2004年 6月 28日;修正日期:2004年 7月 21日;接受日期:2004年

9月 14日

Page 2: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2

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心理學界對本土心理學研究領域上已開拓一片新的

園地,而且成果卓越。特別是華人的關係主義與新儒學的理論模式。至於如何將

本土心理學運用在華人的心理病理與心理治療學,以及精神醫學的領域,是值得

研討的議題。

國內本土心理治療的研究發展,雖然步調較慢,成果有限,但是近年來,卻

已逐漸興起一股學習與研究的熱潮,特別是對精神分析導向與認知行為治療等西

式心理治療模式的興趣。若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能應用在精神醫學臨床領域

上,將有助於現代精神醫學的發展,能兼顧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需求。本文希望簡

介華人關係理論的精華,並探討其理論模式在臨床精神醫學界,特別是自殺學與

心理治療,可能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認識關係理論認識關係理論認識關係理論認識關係理論

關係理論的兩位主要理論家何友暉與黃光國使用的名詞是關係主義

(Relationalism) [2,24-28,40,41],但筆者鑒於關係主義的發展,歷經費孝通 [1]、許

烺光 [31-34]、楊國樞 [17]、何友暉 [29]、林南 [44]、楊中芳 [16]、與黃光國 [37-40]

等學者的創見、闡釋與研究,分別從「差序格局」、「社會心理均衡」與「人」、「社

會取向」、「關係取向」、「關係資本」,「關係與人情」,到「儒家關係主義」等學說,

真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足以成為一套理論。故以關係理論稱之。

關係理論的基本論點是:在中國的文化裡,自我並不是一個個的自我,它對

自己的存在、獨特性、方向感、目標和意願均沒有很強的自覺。自我與非自我間

的界線不清,人我的疆界不明。中國人的自我可稱為中國人的自我可稱為中國人的自我可稱為中國人的自我可稱為「「「「關係性自我關係性自我關係性自我關係性自我」(」(」(」(在本文中以在本文中以在本文中以在本文中以

「「「「關係己關係己關係己關係己」」」」稱之稱之稱之稱之),),),),它對其他人的存在具有高度的覺察能力它對其他人的存在具有高度的覺察能力它對其他人的存在具有高度的覺察能力它對其他人的存在具有高度的覺察能力。。。。別人在自己現象世界

的出現與自我的浮現,已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我與他人同體,並在現象世界

中分化開來,形成「在他人關係中的自我」 [2]。

關於關於關於關於「「「「自己自己自己自己」」」」(self)與別人與別人與別人與別人(other)的的的的界線界線界線界線(boundary)如何定義如何定義如何定義如何定義,,,,在關係理論的範在關係理論的範在關係理論的範在關係理論的範

疇裡疇裡疇裡疇裡,,,,這是屬於社會心理領域上的抽象意涵這是屬於社會心理領域上的抽象意涵這是屬於社會心理領域上的抽象意涵這是屬於社會心理領域上的抽象意涵,,,,而非生物醫學的具體分界而非生物醫學的具體分界而非生物醫學的具體分界而非生物醫學的具體分界。。。。根據根據根據根據

Page 3: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3

Harris(1989),,,,人具有三個層面人具有三個層面人具有三個層面人具有三個層面,,,,一是個體一是個體一是個體一是個體(Individual),,,,二是個人二是個人二是個人二是個人(person),,,,三是三是三是三是

自己自己自己自己(Self),,,,其主要建構因素分別來自生物學其主要建構因素分別來自生物學其主要建構因素分別來自生物學其主要建構因素分別來自生物學、、、、社會學社會學社會學社會學、、、、與心理學與心理學與心理學與心理學。。。。兩個人之間的兩個人之間的兩個人之間的兩個人之間的

關係關係關係關係,,,,理論上是互動與辯證理論上是互動與辯證理論上是互動與辯證理論上是互動與辯證(dialectial)的的的的;「;「;「;「自己自己自己自己」」」」與與與與「「「「別人別人別人別人」」」」的界線的界線的界線的界線,,,,也是動態也是動態也是動態也是動態

可交流與改變的可交流與改變的可交流與改變的可交流與改變的,,,,尤其是在心理的層面尤其是在心理的層面尤其是在心理的層面尤其是在心理的層面,,,,例如例如例如例如,,,,客體關係的理論客體關係的理論客體關係的理論客體關係的理論。。。。至於個人的社至於個人的社至於個人的社至於個人的社

會角色會角色會角色會角色(role)亦然亦然亦然亦然,,,,而個體雖然相對而言較為穩定具體而個體雖然相對而言較為穩定具體而個體雖然相對而言較為穩定具體而個體雖然相對而言較為穩定具體,,,,但仍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但仍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但仍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但仍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根據關係理論的主張根據關係理論的主張根據關係理論的主張根據關係理論的主張,「,「,「,「自己自己自己自己」」」」至少含有至少含有至少含有至少含有「「「「關係己關係己關係己關係己」」」」與與與與「「「「個人己個人己個人己個人己」」」」兩個成分兩個成分兩個成分兩個成分,,,,

而兩者之間而兩者之間而兩者之間而兩者之間,,,,和自己與別人之間一樣和自己與別人之間一樣和自己與別人之間一樣和自己與別人之間一樣,,,,也是相通互動的也是相通互動的也是相通互動的也是相通互動的。。。。只是隨著個人主義導向只是隨著個人主義導向只是隨著個人主義導向只是隨著個人主義導向

或關係主義導向的強弱而表現不同的社會心理以及生病行為現象或關係主義導向的強弱而表現不同的社會心理以及生病行為現象或關係主義導向的強弱而表現不同的社會心理以及生病行為現象或關係主義導向的強弱而表現不同的社會心理以及生病行為現象 [35]。。。。

然而華人是否沒有「自己」的存在?其實關係主義的論述並未否定華人仍有自

我或自己的存在,但是強調:相對於西方人而言,華人較偏重關係的取向。本文作

者認為在諸多學者之中,許烺光與何友暉較貼近臨床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的領

域,故難免會突顯「關係己」的重要性,但並未否定華人自己的存在,「關係」的

利害在於它影響人際交往、人情面子、權利義務、與人生意義等華人的心理行為

與價值體系。其後果影響到當事者的健康幸福甚至生死命運。後來儒家所推崇的

倫理關係則被強調,並且應用來詮釋本土精神病患的生病行為[15]。不過,現在關

係主義似乎「獨尊」儒家,尚未顧及華人傳統的道家、佛家、陰陽家、與薩滿信

仰等民間思想。儒學算是顯學(或陽學),其他學說可算是隱學(或陰學),關係理

論若能納入相當於西方有關意識潛意識學說的華人陰陽學說,則其應用層面將更

深遠 [6,51]。

至於當代在神經科學與生物精神醫學界成為主流顯學的認知神經生物學與分

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已被引用來闡釋創傷後遺症等及精神分析理論(含客體關係含客體關係含客體關係含客體關係

與依附關係等理論與依附關係等理論與依附關係等理論與依附關係等理論))))的生物學基礎 [23]。也許,將來關係理論在神經科學與認知

心理學及臨床心理學領域上有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值得我們期待。

關係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假說關係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假說關係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假說關係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假說:以自殺為例以自殺為例以自殺為例以自殺為例

晚近美國客體關係理論與心理治療學家 Scharff D.E.和 Scharff J.S. [47]兩人特

別重視客體關係的人際互動層面,他們大力推廣客體關係配偶治療、家族治療以

及婚姻與性治療,成果卓著。雖然客體關係理論在國際上多少可通用,但在華人

本土文化脈絡中應用時,勢須有所調適。筆者嘗試根據華人關係理論的架構,修

Page 4: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4

整客體關係理論的基本模型。其重點在突顯華人關係理論中「關係己」與西方客

體關係理論中的「個人己」的相對關係。

若以企圖自殺或自殺未遂的病患為例,其動機如何?其社會心理的關係影響

如何?筆者引申關係理論,提出以下假說:

1.患者的主觀人生意義價值信念中,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家人,為了與他或她形

成共生關係最親密的他人而活。換言之,其自我的價值乃由「關係己」決定,而

「關係己」的生死命運則依存於其共生關係體。這種假說所根據的理論基礎正是

前述關係主義,而和西方以個人主義為導向的客體關係理論形成對比。

2.患者的「關係己」所珍惜的價值體系,如果發生嚴重的失落或傷害時,則可

能產生自殺的動機。

3.患者的「關係己」是其「個人」(自我)的一部分,他或她自我的強弱將影

響其「關係己」承受(或包容)失落創傷與壓力的能力。

4.在患者的「內在世界」中,其「關係己」和其共生的「關係客體」形成「共

生關係體」,兩者之間若發生衝突傷害而導致共生關係體破裂與分離,則患者可能

產生自殺的動機。

5.共生關係體所生存的維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或其生活圈的社會文化

脈絡,將影響其發展狀況。在患者承受來自內外的壓力時,維持環境的資源強弱

或肯定與否將影響他或她的生命力。

關係分析與關係導向心理治療理論模式關係分析與關係導向心理治療理論模式關係分析與關係導向心理治療理論模式關係分析與關係導向心理治療理論模式

根據關係理論所導向的心理治療模式特徵有兩方面。其一是關係分析,其評

估解析的焦點不是個體內在世界潛意識的病理癥結,而是個體內在外在的人際關

係。當然,西方客體關係理論所關注的自己(self)與客體(object)的潛在關係也包含

在內。唯評估取向在華人的關係理論中,較偏重群體主義,而客體關係理論則較

偏重個人主義。換句話說,此時所做的重點不是精神心理分析,而是關係心理分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32-34]

所創人的心理社會圖(圖一),及黃光國 [36]所創,儒家庶人倫理中的「仁-義-

禮」倫理體系。其二是關係治療,其處理焦點不在個體內在世界的潛意識癥結及

分離個體化的重要性,而是其內在外在世界人際關係交流互動所產生的問題,特

別注意共生關係的和諧與否。換句話說,治療的對象是以個案的「關係己」為焦

點。而治療的目標則是幫助「它」重建和諧關係(社會心理均衡)。在治療策略上,

Page 5: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5

治療師將和患者建立較親近的良好關係,形成一暫時性治療性的「共生關係體」,

然後幫助患者調整其「有障礙的共生關係體」以達到治療目的。

筆者根據過去的研究成果與從事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家族、或團體)的豐

富經驗與心得,加上相關的文獻回顧,在此提出一個關係分析與關係導向心理治

療的理論模式。如表一(「關係」相對於「個人」導向心理治療對照表)所示,兩

者在做精神(心理)病理的分析,以及心理治療的策略時有相當明顯的對比,前

者以關係主義為中心,後者則以個人主義為中心。

雖然晚近美國心理治療學界已有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與

以關係為中心的心理治療(Relationship-centered psychotherapy)學派興起 ,但其理

論基礎仍然是以個人主義為導向的,而其特點是在治療方法上,將焦點投注在人

際關係與治療關係的課題上 [22,30]。

關係理論的臨床實證研究關係理論的臨床實證研究關係理論的臨床實證研究關係理論的臨床實證研究

筆者根據過去的研究成果與從事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家族、或團體)的豐

富經驗與心得,研究發現自傷個案之可能相關危險因子為人格違常、曾經使用過

禁藥、童年與父母分離史、年齡較輕(小於 30歲)、女性,臨床上必須加強處理[4];

根據筆者一項國科會研究 CCRT分析顯示,「主要他人」絶大部分集中於『家人』

與『親密關係』中;核心衝突關係發現:個案的「主要他人」衝突對象以家人最

多,其次才是親密關係(如配偶),至於與治療者關係出現甚少,此與國外情形相

比具有文化上的差異 [5]。夏允中等人 [11,12]研究指出,中國文化強調群體主義,

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不同文化下可能會造成分離-個體化的不同,而台灣

樣本在相關量表的分數上的確高於美國樣本。

另一方面,當我們參考西方的客體關係理論時 [47,48],我們可發現,現有華

人關係理論的不足之處在於並未深入詮釋個體內在世界的自己與他人關係,以及

個體在成長期間關係形成的心理發展學課題。此外絕大部分有關關係理論的實証

研究對象是正常人口或大學生樣本,以精神科或其他科病患為對象的研究才剛起

步而已 [13],因此,關係理論的臨床效度與應用價值如何,有待進行臨床上的實

証研究來證明,何況如今其基礎理論已相當完備,而等待應用的時機也已成熟。

而以憂鬱症與自殺行為做為研究對象,將是驗證關係理論的臨床效度與學術價值

的好題材。

Page 6: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6

接下來的疑問是什麼樣的研究策略較適合這些議題?流行病學以量化為主的

研究已善盡其所長,接下來的問題既屬於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則質性研究的策略

可能是最佳選擇。特別是上述有關價值、尊嚴、面子、身分、義務與人生意義等

變項皆深受本土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因此,本土導向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研究

值得積極進行。但此時我們所要引用合適的本土社會心理學理論是什麼?根據筆

者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及文獻回顧的結果,以「關係」為關鍵詞的一個詮釋華人心

理與行為的理論體系,無疑地,最適於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參考架構。

在精神醫療實務上,自殺及其防治是最重要的課題。自殺行為相關問題的研

究已成為一門學問,國內相關學界也習以為常引用西方國家學者研發的理論於學

術或實務工作上,這種趨勢在心理衛生或精神醫學界更為明顯。不管是文化人類

學、社會學、心理學、精神分析或生物精神醫學(分子生物或基因學)的理論幾

乎都是如此。因此,第一個疑問是國內(或國際上)有無適用於本土病患自殺行

為詮釋或研究的理論可參考?

自殺的詮釋自殺的詮釋自殺的詮釋自殺的詮釋::::失落事件的關係理論失落事件的關係理論失落事件的關係理論失落事件的關係理論

舉例來說,罹患憂鬱症的眾多病患之中,為何有部分患者企圖自殺?為何其

他患者免於這樣的危險?根據一份近年可算經典之作的相關期刊論文,Cheng

[20,21]等學者對自殺死亡 117位個案心理解剖的研究報告,發現自殺的心理社會與

精神醫學多重危險因子當中,最引人注意而有趣的發現是,失落事件是僅次於重

鬱症的高危險因子。而且,失落事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失去所珍惜的意念」,所

謂「所珍惜的意念」包括:(1)對關鍵人物之忠貞、承諾、與義務的期望;(2)

對他(她)自己的價值、尊嚴、面子、身分、與才能的自信。(3)關於(人生)

安全意義的渴望與目標。而「失落」在此意指破滅、否定、失敗、或挫折等。

雖然鄭泰安(Cheng)並未強調或提及(可能他尚未注意到關係主義的文獻)「關係」

與「所珍惜的意念」的關聯,但查其在論文中所界定及研究結果中所見,該「意

念」顯然和「關鍵他人」(key person)的「關係」有關,例如:死亡或衝突等。故關

係主義及其承載的華人道德倫理價值觀和自殺行為的相關性可間接得到佐證

[21]。至於所珍惜意念為何如此重要?其作用機轉如何?則尚未有實証研究闡明

之。

Page 7: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7

中國大陸農村婦女自殺死亡率特別高,已引起國際學界的關切。研究發現其

重要相關因素是家庭內的人際關係衝突,有關的詮釋理論已有文獻探討

[19,43,45,50]。但從華人關係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個現象可能反映目前中國農村社

會文化生態環境所孕育的價值觀,例如「重男輕女」與「為他人而活」等,對婦

女的「關係己」,相對於男性,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

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二十歲至四十歲年輕婦女的自殺率,不但是美國同年

齡婦女的八倍左右,這種傳統年輕婦女自殺的狀況,正是「苦媳婦要熬成婆,難

上加難」的最佳寫照 [9,10,14]。

此外,文獻指出:約有 10﹪有自殺意圖的人 10年內會再自殺,突顯自殺未遂

者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對自殺未遂者有進一步的分析與了解,並研發出幫助他們

的心理治療方式是極重要的課題 [18,42, 49]。

顯然,社會心理因素與精神疾病因素是各自獨立的變項,都是自殺的高危險

分子。若患者兩者皆有之,則危險更高。誠如鄭泰安等所言:研究導致自殺的諸

多途徑,以釐清其中涉及的複雜程序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以上的文獻回顧與個案研究資料,可驗證關係理論中所提出的「關係己」

是有效的建構觀念,筆者常常聽到有自殺意圖的憂鬱症中年患者有「過去我都為

了別人而活」的感嘆,另外也常聽到尋求心理治療患者「我要找回自我」的訴求。

可知這些患者的自我平常活在關係己之中而不自覺,直到發生病症或心理危機時

才驚覺「個人己」的存在。經過調整後的西方客體關係理論模型,成為較接近華

人關係理論的樣子,是值得本土心理學界參考的。

筆者過去兩年筆者過去兩年筆者過去兩年筆者過去兩年,,,,對有自殺意念或企圖的憂鬱症患者對有自殺意念或企圖的憂鬱症患者對有自殺意念或企圖的憂鬱症患者對有自殺意念或企圖的憂鬱症患者(男男男男 3 例例例例;;;;女女女女 30 例例例例)做深度做深度做深度做深度

心理治療與個案研究所得資料心理治療與個案研究所得資料心理治療與個案研究所得資料心理治療與個案研究所得資料,,,,進行關係分析與歸納所見的成果進行關係分析與歸納所見的成果進行關係分析與歸納所見的成果進行關係分析與歸納所見的成果,,,,並對相關議題並對相關議題並對相關議題並對相關議題

加以討論加以討論加以討論加以討論。。。。在進行關係分析的評估時在進行關係分析的評估時在進行關係分析的評估時在進行關係分析的評估時,,,,有關變項包含患者的有關變項包含患者的有關變項包含患者的有關變項包含患者的::::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人生價人生價人生價人生價

值觀值觀值觀值觀、、、、主要他人主要他人主要他人主要他人、、、、關係軸向關係軸向關係軸向關係軸向,,,,並針對共生關係體的狀況評估其陽面並針對共生關係體的狀況評估其陽面並針對共生關係體的狀況評估其陽面並針對共生關係體的狀況評估其陽面(意識意識意識意識)與陰面與陰面與陰面與陰面(潛潛潛潛

意識意識意識意識)以及維持環境等變項以及維持環境等變項以及維持環境等變項以及維持環境等變項。。。。陽面狀況分為自己與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作用陽面狀況分為自己與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作用陽面狀況分為自己與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作用陽面狀況分為自己與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作用,,,,陰面狀陰面狀陰面狀陰面狀

況也是如此況也是如此況也是如此況也是如此。。。。至於維持環境的評估則以強至於維持環境的評估則以強至於維持環境的評估則以強至於維持環境的評估則以強、、、、中中中中、、、、弱給予分級弱給予分級弱給予分級弱給予分級。。。。

研究歸納結果可發現患者意圖自殺的動機絕大部分與共生關係體受到威脅有研究歸納結果可發現患者意圖自殺的動機絕大部分與共生關係體受到威脅有研究歸納結果可發現患者意圖自殺的動機絕大部分與共生關係體受到威脅有研究歸納結果可發現患者意圖自殺的動機絕大部分與共生關係體受到威脅有

關關關關,,,,可分四類可分四類可分四類可分四類。。。。第一類是主要他人死亡或重病而分離第一類是主要他人死亡或重病而分離第一類是主要他人死亡或重病而分離第一類是主要他人死亡或重病而分離,,,,第二類是與主要他人發生第二類是與主要他人發生第二類是與主要他人發生第二類是與主要他人發生

衝突而關係分裂衝突而關係分裂衝突而關係分裂衝突而關係分裂,,,,第三類是關係的衝突與變化受到倫理價值觀的譴責第三類是關係的衝突與變化受到倫理價值觀的譴責第三類是關係的衝突與變化受到倫理價值觀的譴責第三類是關係的衝突與變化受到倫理價值觀的譴責,,,,第四類為第四類為第四類為第四類為

Page 8: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8

因人格障礙而無法建因人格障礙而無法建因人格障礙而無法建因人格障礙而無法建立穩定和諧的關係立穩定和諧的關係立穩定和諧的關係立穩定和諧的關係。。。。這些患者雖然都有自殺意圖這些患者雖然都有自殺意圖這些患者雖然都有自殺意圖這些患者雖然都有自殺意圖,,,,所幸多半所幸多半所幸多半所幸多半

有得到維持環境的支持與保護有得到維持環境的支持與保護有得到維持環境的支持與保護有得到維持環境的支持與保護,,,,得得得得免免免免於自殺死亡於自殺死亡於自殺死亡於自殺死亡。。。。當當當當然及時的醫療然及時的醫療然及時的醫療然及時的醫療處置處置處置處置(特特特特別是心別是心別是心別是心

理治療的理治療的理治療的理治療的介入介入介入介入) 有有有有助助助助於化於化於化於化解解解解共生關係體的共生關係體的共生關係體的共生關係體的危危危危機機機機,,,,恢復恢復恢復恢復其其其其均衡均衡均衡均衡與穩定的狀況與穩定的狀況與穩定的狀況與穩定的狀況。。。。這這這這種種種種心心心心

理治療的理治療的理治療的理治療的介入介入介入介入,,,,皆須採皆須採皆須採皆須採用用用用合併家族合併家族合併家族合併家族治療與個別治療的治療與個別治療的治療與個別治療的治療與個別治療的策略策略策略策略,,,,並並並並且善且善且善且善加加加加處處處處理治療者理治療者理治療者理治療者

與病人的與病人的與病人的與病人的「「「「治療關係治療關係治療關係治療關係」」」」(包含陽面與陰面包含陽面與陰面包含陽面與陰面包含陽面與陰面、、、、轉移轉移轉移轉移與與與與反轉移反轉移反轉移反轉移、、、、及及及及投射認投射認投射認投射認同與同與同與同與內射認內射認內射認內射認同同同同

等作用等作用等作用等作用),,,,較能發較能發較能發較能發揮效揮效揮效揮效果果果果[3]。。。。

在心理治療的實務上,筆者等研究小組成員過去的研究資料 [4,7,8,51],常可

也驗證表一所提的關係分析與關係心理治療的理論模式的臨床價值。與西方的個

人主義取向形成強烈對比的東方群體主義取向(也就是關係取向)的臨床景觀,

可從本地患者受到鼓勵追求關係的共生與依存,相對的,西方的自我心理學提倡

的則是追求個體關係的分離與獨立。因此,本土心理治療的策略也須扭轉西方心

理治療的「自我中心」取向,不必迴避病人對治療者的關係訴求,而投注較多心

力於「關係中心」的領域。

至於如何促使患者在關係中求共生與共存、關係導向的目標為何?改變的方

法為何?本文作者建議實際做法是治療者幫助患者跟其「關係人」(主要是家人或伴

侶),認識關係問題,瞭解彼此「關係己」與「個人己」的矛盾與傷害相關致病機

轉;採取「避免衝突」、「同理彼此」、「相互包容」的原則,進而「肯定自己」並

建立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與「和諧關係」。總之,關係導向的心理治療,相對於

個人導向,較重視患者的關係問題,但並未忽略個人問題。在本文所提出的心理

治療理論模式中,兩種治療方法在精神心理病理學的理論基礎及治療策略目標

上,聚焦導向有所不同,可謂「相異其趣、各有千秋」。唯兩者也可相輔相成,針

對不同脈絡背景的患者特性,可加以整合與彈性應用。也由此可見華人關係理論

在臨床上的應用空間可能相當廣大,未來值得相關學界進一步研究與發展。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本論文在此僅作初步的分析與討論,對於關係理論的檢驗也只是起步而已,

期望本土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學界將來能多加關注與進一步研究。

Page 9: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9

筆者自 1987-88年在哈佛大學進修時,參加一個名為「中國、印度、與日本人

格」教授級的系列研討會,並聆聽楊國樞教授應邀列席所做的一次專題演講與討

論之後,對於精神醫學、心理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本土化真諦有了深刻的領

悟。當時曾感嘆說:「出國尋寶,卻發現寶在國內」。回國後如今累積了十多年的

臨床工作經驗、參與觀察研究許多病患的病人誌,並且參考心理學界有關本土心

理研究的成果,筆者終於能夠確信關係理論是臨床心理治療與人文精神醫學本土

化的關鍵。好比扮演著汽車的離合器角色,關係理論的排檔功能將驅動本土醫療

照顧的研究進展。以憂鬱症與自殺行為等議題為例,華人傳統的家族關係與倫理

價值信念在病患心理與行為上多多少少會產生重要的作用。臨床上常見憂鬱患者

因不孝或不貞之指責或怪罪,而萌生嚴重罪惡感與自殺意圖的病例。精神醫學界

對社會心理學界流行的關係理論並不熟知,而病患的自殺行為卻是精神醫療工作

每天須面對的問題,此時若能應用該理論在自殺防治的研究上,將是很值得優先

考慮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1948。

2.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尋求答案。楊國樞、

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9:49-66。

3. 文榮光:關係分析與心理治療:從臨床病歷研究歸納所見。「第二屆『台灣本

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 2003。

4. 李昱、文榮光:南臺灣某綜合醫院自我傷害病患生病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2。

5. 文榮光、張娟鳳:人際困難個案接受短期心理治療的過程與結果研究。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6。

6. 文榮光:從人生信念看精神健康-兼論通靈症與華人人格理論。財團法人精神

Page 10: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0

健康基金會編著:靠岸-尋找台灣人精神健康座標,2002:59-70。

7. 文榮光、楊明仁、黃麗莉、李昱:重鬱症之藥物合併短期動力心理治療:療

效與核心衝突關係主題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

告,2000。

8. 文榮光、李俊毅、李泳萱:西方心理治療在臺灣本土的相容性-從憂鬱症之

短期動力心理治療實證研究到理論模式探討。台灣心理治療學刊創刊號 2003

(出版中)。

9. 孔祥明: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朱瑞玲

主編:婆媳之間-自己人乎?外人乎?(初版)。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01:43-87。

10.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初版)。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5。

11. 夏允中、譚偉象、蔣世光:大學生分離-個體化歷程及其在諮商輔導上的應用,

中國輔導學會發表 1998。

12. 夏允中、譚偉象、蔣世光:大學生分離-個體化歷程與人格特質之關係研究。

中國心理學會發表 1998。

13. 陳淑惠、劉嘉逸:社會取向化的憂鬱之人際機制。華人本土心理學追求卓越

計畫-第五分項計畫-文化、心理病理與治療-子計畫一, 2001。

14. 莊耀嘉: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楊國樞主編:人際關係與人際互

動(初版)。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3-46。

15. 黃光國:華人的關係主義:理論的建構與方法論的考量。「許烺光院士逝世週

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2000。

16. 楊中芳: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楊中芳主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

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1:337-70。

Page 11: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1

17. 楊中芳: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

人、中國心-人格特質。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 93-145。

18. Baldessarini RJ: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uicide behaviors. Am J of Psychiatry 2003;160:1-60.

19. Bertolote JM, Fleischmann A, Leo D, Wasserman D: Suicide and mental disorders:

do we know enough? Am J Psychiatry 2003;183:382-3.

20. Cheng TA: Mental illness and suicide.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52:594-603.

21. Cheng TA, Chen HH, Chen CC, Jenkins R: Psychosocial and psychiatric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Br J Psychiatry

2000;177: 360-5.

22. Eugene W. Kelly, Jr.: Relationship-Centered Counseling: A Humanistic Model of

Integr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7;75:337-45.

23. Fossati P, Hevenor SJ, Graham SJ, et al.: In search of the emotional self: an FMRI study

us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words. Am J Psychiatry 2003 ;160:1938-45.

24. Ho DYF: Relational orient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Bulletin of th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1991;26-7:81-95.

25. Ho DYF: Relational orientation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In:Kim U, Berry JW

eds.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Cultural context.

Newbury Park,1993:240-59.

26. Ho DYF: Selfhood and identity in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and Hinduism:

Constructs with the West .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ety Behavior 1995;25:115-39.

27. Ho DY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dominance: An analysis

based on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8;

1:1-16.

28. Ho DYF: Filial piety and filicide in Chinese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Legend of

Shun and other stories. In:Gielen UP, Comunian AL eds. The Family and Family

Page 12: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2

Therap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taly: Edizioni Lint Trieste ,1998: 134-49.

29. Ho DYF, Chiu CY: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as a metaconstruct: An analysis

based on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Culture and Psychology 1998;4: 349-69.

30. Holly A. Swartz, Ellen Frank, M Katherine Shear, Michael e. Thase, M.A Dana

Fleming, John Scott: A Pilot Study of Brie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mong Women. Psychiatric Services 2004;55:448-50.

31. Hsu FLK, Watrous BG, Lord EM: Culture pattern and adolescent behavior. Int J

Soc Psychiatry 1961;7:33-53.

32. Hsu FLK: 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and Jen: Conceptual tools for advanc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71;73:23-44.

33. Hsu FLK: Filial piety in Japan and China: Borrowing, variation and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971:67-74.

34. Hsu FLK: A hypothesis on kinship and culture. In Hsu FLK eds. Kinship and

Culture. Chicago, 1971: 3-29.

35. Hwang KK: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2;2:163-183.

36. Hwang KK: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ocial-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 (in Chinese). Taipei: Sin-Li, 1995.

37. Hwang KK: Guanxi and mientz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7;7:17-42.

38. Hwang KK: Two moralities: Re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oral reasoning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8;1:211-38.

39. Hwang KK: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age 13: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3

Psychology 1999;2:163-83.

40. Hwang KK: Chinese relationalis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2000;39:155-78.

41. Hwang KK, Liu TW, Han DY , Chen SH : Somatisation ,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onfucian Ethics in Chinese Culture. Wai-On Phoon, Lan Macindoe

eds.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Untangling the Threads: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Communities. Australia :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er ,

2003:47-78.

42. Kaplan, Sadock: Synopsis of psychiatry- behavior sciences. Clin psychiatry

2003:917.

43. Lee CY, Liu SN, Chang CF, Wen JK: Change of core conflict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ho received brie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pilot study in

Taiwan. The Chang Gung Med J 2000;23:458-66.

44. Lin N, Cook N, Burt RS: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2001:275-95.

45. Michael R Philips, Gonghuan Yang, Yanping Zhang, Lijun Wang, Huiyu Ji ,

Maigeng Zhou: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y autopsy study. The Lancet 2002; 360:1728-36.

46. Rayner E: Unconscious logic. New York: Brunner- Routledge, 2003:114-8.

47. Scharff DE,Scharff JS: Object relations couple therapy. USA: Jason Aronson,

1991.

48. Slipp S: Object relations- a dynamic bridg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family

treatment. USA: Jason Aronson , 1991.

49. Stanley B, Gameroff MJ, Michalsen V, Mann JJ: Are suicide attempters who

Page 14: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4

self-mutilate a unique population. Am J Psychiatry 2001;158:427-32.

50. Veronica Pearson, Micheael R Phillips, Fengsheng He, Huiyj Ji :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Young Rural Women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Possibilities for

Prevention.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2002; 32:359-69.

51. Wen JK: Folk belief, illness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in Taiwan. Chang Gung

Med J 1998; 21:1-12.

Table 1. Relations (Guanxi)- oriented v.s. Individual-oriented Psychotherapy

Theoretical Basis of Psychopathology

Ying-Yang Consciousness-Unconsciousness

We-self (Relational Self) I-self (Individual Self)

Social relations Object relations

Familism Individualism

Father-son axis Husband-wife axis

Care taking Caring

Relations disorder Self disorder

Goal of Treatment strategy(治療策略目標)

Ying-Yang balance(陰-陽平衡) Psychosomatic homeostasis(心身均衡)

Symbiotic antagonism(相生相剋) Separation-individualism(分離-個人化)

Dredging counseling(疏導諮商) Psycho-analytic therapy(精神分析治療)

Endurance-containment(忍耐-包容) Confrontation-working through(面質-疏通)

No-self no-me(無己無我) I think I am (我思我在)

Self-sacrifice(自己犧牲) Self-actualization(自己實現)

* Hsu 1971,Reference [34]

Page 15: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5

a.

Individual self

個人己

Relational self

關係己

Figure1: Psychosociogram of Man (Adapted from Hsu, 1971:25)

Page 16: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 - share.wen-clinic.com.twshare.wen-clinic.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5/2005.pdf · 析。至於評估關係親疏遠近,以及分析關係互動的動力學則可參考許烺光

16

Guanxi Oriented and Individual Oriented Psychotherapy

Jung-Kwang Wen, M.D.

Western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s individual-centered, while Chines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s guanxi-centere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oretical models of

guanxi-oriented and individual-oriented psychotherapy. A construct based on

guanxi theory called the “relational self’’ is proposed to interpret psychopathology.

The value of guanxi theory to clinical psychiatry are discussed. (Full Text in

Chinese)

Key words: Guanxi , Object Relations , Guanxi-oriented psychotherap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Kaohsiung

Received: June 28, 2004; revised: July 21, 2004; accepted: September 14, 2004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Dr Jung-Kwang We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123, Ta-Pei Road, Kaohsiung 833,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