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yangdaily...

1
地名与方言有什么关系? 地名的含义、命名、使用与方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富阳话是吴语,富阳方言许多 发音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因此在地名标写工作中更要重视方言因素。 FUYANG DAILY 达夫弄·人文 11 2020 8 14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 蒋立波 邮箱地址 | [email protected] 版式设计 | 俞高峰 富阳的方言与地名 大源镇有个“宫前”的地名,处紫 宵宫前而得名。从南宋咸淳四年《临 安志》可知:“紫霄宫,女冠淸妙虚心 大师孙千霞建,绍兴十三年赐额。”此 宫原来是个道观,这个女道士南渡而 来,先在此搭建草观,其后十余年才 建成紫霄宫。 用普通话此“宫”读成“工”,而实 际地名中发音为“钟”。这个宫字方 言读音难道错了吗?研究古汉语音 之后,原来它是古音在地名中的保 留。在古汉语中:“宫、供、龚”这一类 字,古代韵书《唐韵》居戎切,《集韵》、 《韵会》居雄切,《正韵》居中切。用方 音拼读“居中”,这个音正是“钟”。因 此在富阳方言词汇与地名中均发音 为“钟”。除地名“宫前”,富阳话把给 匠作、下乡干部“管饭”叫“zhōng 饭”,几兄弟轮流给年老父母管饭,叫 “轮 zhōng 饭”。这个“zhōng”字,很 多人苦苦搜寻不知何字,其实就是这 个“供”字。姓龚的龚,如古代名人龚 自珍,这个姓如今很多地方仍然发 “钟”的音。 富阳地名中保留古音的还有许 多,如“九”字。新登镇湘河村有地名 “九仰坪”、九儿村有“九岭”、银湖街 道大庄村有“九龙坞”。这些地名中 的“九”均读成“狗”。查上古音(先 秦)与中古音(隋唐),根据语言学家 王力的擬音是【kiu】与【kiəu】(【】内国 际音标,k 相当于汉拼ɡ),就是我们 富阳方言“狗”的近音。地名是一种 文化载体,“宫”与“九”的古音在地名 中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其实,在我们富阳方言中“jiu”音 读成“狗”音还有许多。如“鸠、阄、 酒、久”这一些字,在很多词汇中发音 为“狗”。如斑鸠发音“斑狗”。撮阉 发音“撮勾”。“狗肉朋友”其实是“酒 肉朋友”,指这类人常一起吃酒吃肉, 并非是在吃狗肉。形容衣物皱巴巴 为“狗肉馄饨”,这“狗肉”是指“久 揉”。“揉”这个动词富阳方言中音为 “肉”。 富阳地名中的古汉语发音 富阳境内有许多含“埭”的地名, 如:前埭、中埭、后埭、许家埭、张家 埭、华家埭、羊家埭,等等。 这个“埭”是什么含义?许多人 去查字典,从字典上得知,是堵水的 土坝,如《晋书·谢安传》:“及到新城, 策埭于城北。”防水的土坝,如《晋书· 卷七九·谢玄传》:“堰吕梁水,树栅, 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运漕, 自此公私利便。”此义不假,在许多地 方确实是此义。 但富阳方言中不是此义,是处所 地方。如“前埭”就是前头埭上(上音 浪),前面的地方。“许家埭”是许家的 地方。上述含“埭”的地方,大多处于 沿江平原,在解放前这些地方没有 堤,我村就有“前埭”、“后埭”地名,是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栗树园村中通济 庙为界,庙前面的地方命名为“前 埭”,庙后面地方命名为“后埭”,董家 老祠堂东保留“栗树园”地名。这里 河浦上沒有堰坝,江边防洪堤也是 1954年才修的。现在村中房屋造到 新的地方了,有人开始把新区称作 “新埭上”。可见这里这个“埭”是处 所、地方。 实际上这个表示方位处所的正 字是“墶”,这字是方言“地方,处所” 之义。富阳地名中约定俗成用“埭” 字来代替,并逐渐改发“埭”音。富阳 只有一处地名还用这个字:湖源的 “冠形墶”。由于地区不同,湖源这边 相对沿江地区发音较古,所以有时写 作“塔”。但沿江地区的“别墶里”(别 处地方)发音为“搭”,与湖源接近。 所以对于方言地名,不能单纯查查字 典望文生义来解释。 既然讲到“埭”,顺便提一下,西 湖区转塘镇这个叫“上城埭”的地名, 1988 年 版《杭 州 市 地 名 志·龙 坞 乡》 载:“上城埭,原有盛、程二姓居此,称 为‘盛程埭’,后讹为‘上城埭’”。这 是“盛”发中古音“上”一个很好旁证, 富阳“盛”音为“上”地名有好几个,我 过去讲到过。 富阳地名中“埭”的意思 在富阳万市与桐庐之间有个岭, 叫“红狮岭”。这里可不是非洲也不 是南亚,是沒有狮子的。原来这“红 狮岭”是谐音错写。边界外的桐庐地 界原属於潜县,后划入分水县,而分 水县又并入桐庐县。从嘉庆十七年 《於潜县志》、光绪十九年《於潜县五 里方图》、《新城县五里方图》地图中, 可知这个岭本叫“吴施岭”。民国十 一年《新登县志》图中标为“红丝岭”, 至 2007 年,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中,又 标为“红狮岭”。为什么会标错?是 因为标图者不问地名含义,更不知在 方言中吴姓之“吴”在许多地方发音 与“红”音相近。银湖街道的“洪庄” 地名,本是“吴塚”,吴越国时銭鏐军 中有吴姓女亡葬此。“吴”谐音作 “洪”, “塚”谐变成“庄”。 富春街道步桥这边,古地图上标 有“下洪山”,这“洪”字可不是“吴”。 而是当时人只据“渔”字谐音不解其 义所误标。渔及鱼字的发音,在许多 方言中白读为“洪”。古皇天畈本是 古泻湖洐生的沼泽,山之下是捕鱼之 地,故名下渔。所以现今有些地图上 标为“下渔山”,是正确的。民初地图 上把山下之村标为“下雨村”,显然是 据渔字文读发音谐写为雨字。皇天 畈在明代名为燕子畈,实是“湮滞畈” 的谐音。同样,江南的“唐子畈”,是 唐代古河道斗米湾滞塞形成的畈垟, 本是“唐滞畈”。今不解其义,又谐作 塘子畈。 新登半山桃花节很有名,这里有 个岭,处富阳与桐庐交界线上。这个 岭名据方言谐音有多种不同写法;乌 善岭、乌船岭,又把“船”字误作“般” 字写作“乌般岭”,并进一步错作“乌 盤岭”。2002 年版地图上作“坞墡 岭”,2009 年版地图上又作“坞船 岭”。那么到底是什么岭?正名是乌 墡岭,因其东有乌墡山而名,乌墡山 即灵山。乌墡山,在宋代咸淳《临安 志》中就有记载了:“乌墡山,在县西 十五里折桂乡。”宋诗人孟敬有《乌墡 山》诗:“乌墡乃名山,巑岏拱环抱。 壮观敌崇墉,争高亏太昊。盱眙眼界 宽,俯仰心神挠。云归洞府间,天容 白浩浩。”明李逊、张復均有《乌墡山》 诗。清道光《浙江新城县志》载:“乌 墡山,下有乌墡岭,与桐庐分界。”乌 墡,是一种乌色的粘土。 筲箕,是一种竹丝编制的半球形 篮子,用来淘米的。在老版的《富阳 县地名志》中许多“烧鸡”的地名,当 时编者不知,这些“烧鸡”实际上是 “筲箕”,是因地形像筲箕而名。富阳 处南方,本无烧鸡这类食品,我第一 次知道还是少年时看电影《铁道游击 队》,游击队员提着烧鸡去蒙日本 佬。筲箕是富阳人过去天天要用的。 黄公望隐居地在庙山筲箕肚皮, 宅前凭栏可览富春山水,后有山间台 地。昔台地上有数十亩田地,可供给 食蔬。这个地方确实是个隐居的好 地方。前有垄岗叫“黄蛇垄”,实是 “黄宅垄”,从中透露了黄公望建庐筑 宅隐居此地的信息。 用方言求解山岭地名之义 有许多地名包含方言字,大多数 方言是有正字的,只不过人们不知 道。杭州有江干区,临钱塘江边,从 这我们悟出这个“干”的含义,就是 “边”之义。我们常言“身干焦躁”就 是“身无分文”。这个“干”字正字是 土字旁加个乾隆的乾—“墘”,“干”字 作借用。这字与乾隆的“乾”一样有 二读:乾坤的 qián,干燥的 gān。粤 语中“墘”发 qian 音,我们吴语发 gan 音,但两地含义一样。富阳有许多这 样的地名,如大青宵井村有“庙干”地 名,因为那里原有个庙,庙边上之 义。春江临江村原来就叫“小庙干”。 方言有浊音,普通话没有。峧, 是二山间低矮的岗,富阳有许多这样 的地名。峧字,在富阳方言里是浊 音。许多人根据普通话发音认为不 是此字。尤其是“白石峧”的“峧”。 在清光绪《富阳县志》地图中上许多 地名用的都是这个字:汪家峧、白石 峧、石牛峧、横山峧,隔壁桐庐地名中 也由用“峧”这个字的。富阳档案馆 所存民国时期文件上也是写着“白石 峧”,1958 年 11 月由富阳县计委绘制 的《富阳县人民公社分布全图》上也 是标为“白石峧”。然白石峧的“峧”, 有人写成石字边加个交:“ ”,因此 字获当地人认可,地名办曾上报上级 存档。然在今电脑输入时,这个字常 规输入不了。因此有人从“白石”两 字生义,改字为“皎”,显然此字失去 了“峧”的原有含义。我觉得还是应 恢复用“峧”字为好。 地名中的方言字 东洲街道有座小山,在北支江 边。这个山虽然矮小,然在明朝正统 五年《富春志》中就有记载:“梭山,在 县东二十里,其状若梭故名。”清代志 书上均有这样记载。但是在第二次 地名普查中,有关部门却上报为“梳 山”。梳子是梳头用的,梭子是织布 用的,无论用途与形状均不同。为何 会误?除了不知志书中有正名外,主 因是把方言的“梭”(音苏)与普通话 “梳”(shū)音相混了。富阳方言的 “梳”音是“书”,“梭”(音苏)与“梳” (书)分得很清的。普通话的“梭” (suō)与“梳”(shū)也是分得很清 的。从方言音来确定地名正字,必须 是方言对方言,不能是用方言音来找 普通话义。 地名中方言与普通话音义切勿相混 因种种原因地名标写有很多谐 误,用正字纠正十分必要。如常绿有 个山头标为池坞山,实际上是雉坞 山。上里山柏子岭边那个雉鸡岭,实 是寺基岭,这里曾有古寺,今基尚 存。常绿镇有个山头,上报叫“十三 尖”,而地图上所标为“石沙尖”。常 绿有个热心的章士安老师,到实地观 察,上面是岩石风化后石沙,正是“石 沙尖”。然同一幅地图上所标地名 “西露殿”是错的,应该是“喜乐殿”。 查古县志有殿供有喜乐菩萨。 亭山的瀑布上有个地名,地图上 与民间叫“白鹿庵”或“白路庵”,都错 了。查古县志这里有“白龙庵”。其 下亭山瀑布白练一匹如白龙,故庵叫 白龙庵。这里地名所标“白水壶”也 错了,应是“瀑水坞”。在这一带,方 言把瀑布叫“瀑水”,亭山有瀑水坞, 萧山有大瀑水,临安有瀑水涧,这个 “瀑”写成“白”,还是可以的,因为水 是白的。但“大瀑水”写成“大白狮” 就不对了。 古地图中地名,如果仔细研究, 有时会发现很好的信息。春江街道 有个石竹坞,这个石竹坞的由来有多 种解释也因此有多种写法:因多石竹 而名“石竹坞”,因溪中有石珠而名 “石珠坞”。然在明万历七年《富阳县 图》上,却是“石朱坞”,石头的石,姓 朱的朱。联想元末朱元璋曾兵败过 富阳,先逃入场馒头山月山湾,后又 向东逃上天钟山。再从天钟山从皇 逃坞逃入石竹坞,因朱后为皇帝,所 以叫“皇逃坞”,老年人至今还这么 说,可今地图上谐误成“黄塘坞”。其 不远还有龙过坞,潜人坞、引逃坞。 从这一系列地名中,我们弄清楚明代 “石朱坞”三字中“朱”的含义了,就是 朱元璋。那个“石”又是怎么来的 呢?方言中突然冒出叫“石”,石朱坞 之义就是突然石出个朱元璋。由于 坞口有元兵把管,朱元璋一行又翻山 到了诸佳坞,也许“诸佳坞”地名来自 朱元璋驾到之义。 用方言纠正地名的误标 方言中有些音相近,因此地名地 图工作者要按义来选字。在富阳许 多地名中,环、横、黄三个字的地名用 字相混最为严重。春江街道原民主 村,本叫横路头,这个地名在清光绪 《富阳县志》中记载得很清楚:“横路 头,距城六里半。”然今常错作“环路 头”。地理上,南北为直,东西为横。 此地有东西向横路交于富阳至大源 直路,所以应是横路头,环路头是什 么?不大好理解。 东洲有个环桥头,是从横桥头演 变过来的。因赤松浦是个季节河,下 雨有水停雨无水,人们筑堰截水灌 田。宋代的杨横住在下段,溪流至此 水少得可怜。聪明的他,在赤松浦口 筑一堤堰,潮涨江水入堰,潮退江水 被截住,用作灌溉。因此这条浦叫杨 横浦。浦上那根桥本叫杨横桥。后 简为横桥,再谐作环桥,桥头之村叫 环桥头。 大青有座黄蛇山,然那山下地名 却叫横山下。这山古称为黄山,古有 驿站为黄山铺,可见应是“黄”。显然 “横山下”是从“黄山下”谐变过来 的。黄山下有古驿站黄山铺,铺后有 地名“西邮”,然此“西邮”地名年纪大 的人发音为“西月”。鹳山东有观驿, 观驿为富阳总驿站,方言“观”、“贵” 相混,故“观驿”发音为“贵月”。黄山 铺的村子处富阳城西边,故驿站叫 “西驿”,方言发音“西月”。驿站有邮 递书信功能,又改称“西邮”。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去,因钱塘江 那边江阔浪恶,西行一百里,从富阳 狭中过江。狭中在中埠江段,这里江 面阔仅三百余米。杭州九溪那边有 秦望山,过中村入富阳界有“旋网 山”。城西“秦望桥”发音作“齐梦 桥”。方言“望”发音为“梦”。“秦”的 古音近“齐”。从秦望桥向西,在谢家 溪有“旋网山”,山下有个坞叫齐梦 坞,这说明“旋网山”就是秦望山。过 江到中埠,有“旋网山”,向东过太平, 有“旋网山”(罟山)。这些“旋网山” 都是秦望山。加上绍兴秦望山,这一 路的秦望山串起来,可以看到西行至 富阳狭中过江,过江又东行的路线, 一个大大的 U 字。 方言相混最多的地名 银湖街道有山名“姥岑山”,这个 山在宋代咸淳四年《临安志·九县山 川总图》地图上就有标载了。姥,音 mǔ,古通母,所以民初后又有写作为 “姆岑山”。因“岑”字形如“岺”,开始 时,错作为“姆岺山”,转写“姆岭 山”。1963 年地图上据谐音作“武英 山”,1983 年地图上又作“武林山”, 1998年版与2008年版地图上是“姆岭 山”,还有“武夷山”的。山的西面原 有武林村,此“武林”就是从“姆岑”错 读演变过来的,与杭州的武林无关。 银湖街道还有个含“岑”的地名, 岑坑坞。在明万历七年《杭州府志· 富阳县图》上有标载。这个岑字沒有 读错,但据谐音写作了“城”,写作了 “城坑坞”。 还是银湖街道,唐家坞与沈家坞 有一座山,不同村子却上报了不同的 山名:一村报作“喔麂山”,因麂喔喔 叫而名。另一村报作“野鸡山”,因山 上多野鸡而名。实际上此山叫“丫髻 山”,为西岩山十八景之一,因山有两 峰如丫头双髻而名。因为“丫”字方 言中文白二读,文读者以为是“野”, 白读者以为是“喔”。加上“髻”字与 “麂、鸡”的方言近音,就产生了“喔麂 山”与“野鸡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地 名。 读错音形成的地名 宋代《临安志》中的紫霄宫 1958 年富阳计委制的地图 中,东图人民公社的白石峧地名 作者简介 董仁青, 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机电设计。退休后转入人文 史地等研究。浙江省语言学会方言研究会会员,《富阳区地名志》《富阳古旧地 图集》执行主编之一。 清代地图中的白石峧与汪家峧 董仁青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Nov-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FUYANGDAILY 富阳的方言与地名fydaily.fynews.com.cn/resfile/2020-08-14/11/fyrb2020081411.pdf有“下洪山”,这“洪”字可不是“吴”。 而是当时人只据“渔”字谐音不解其

地名与方言有什么关系?

地名的含义、命名、使用与方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富阳话是吴语,富阳方言许多

发音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因此在地名标写工作中更要重视方言因素。

FUYANG DAILY

达夫弄·人文 11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 蒋立波 邮箱地址 | [email protected] 版式设计 | 俞高峰

富阳的方言与地名

大源镇有个“宫前”的地名,处紫宵宫前而得名。从南宋咸淳四年《临安志》可知:“紫霄宫,女冠淸妙虚心大师孙千霞建,绍兴十三年赐额。”此宫原来是个道观,这个女道士南渡而来,先在此搭建草观,其后十余年才建成紫霄宫。

用普通话此“宫”读成“工”,而实际地名中发音为“钟”。这个宫字方言读音难道错了吗?研究古汉语音之后,原来它是古音在地名中的保留。在古汉语中:“宫、供、龚”这一类字,古代韵书《唐韵》居戎切,《集韵》、

《韵会》居雄切,《正韵》居中切。用方音拼读“居中”,这个音正是“钟”。因

此在富阳方言词汇与地名中均发音为“钟”。除地名“宫前”,富阳话把给匠作、下乡干部“管饭”叫“zhōng饭”,几兄弟轮流给年老父母管饭,叫

“轮zhōng饭”。这个“zhōng”字,很多人苦苦搜寻不知何字,其实就是这个“供”字。姓龚的龚,如古代名人龚自珍,这个姓如今很多地方仍然发

“钟”的音。富阳地名中保留古音的还有许

多,如“九”字。新登镇湘河村有地名“九仰坪”、九儿村有“九岭”、银湖街道大庄村有“九龙坞”。这些地名中的“九”均读成“狗”。查上古音(先秦)与中古音(隋唐),根据语言学家

王力的擬音是【kiu】与【kiəu】(【】内国际音标,k 相当于汉拼ɡ),就是我们富阳方言“狗”的近音。地名是一种文化载体,“宫”与“九”的古音在地名中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其实,在我们富阳方言中“jiu”音读成“狗”音还有许多。如“鸠、阄、酒、久”这一些字,在很多词汇中发音为“狗”。如斑鸠发音“斑狗”。撮阉发音“撮勾”。“狗肉朋友”其实是“酒肉朋友”,指这类人常一起吃酒吃肉,并非是在吃狗肉。形容衣物皱巴巴为“狗肉馄饨”,这“狗肉”是指“久揉”。“揉”这个动词富阳方言中音为

“肉”。

富阳地名中的古汉语发音

富阳境内有许多含“埭”的地名,如:前埭、中埭、后埭、许家埭、张家埭、华家埭、羊家埭,等等。

这个“埭”是什么含义?许多人去查字典,从字典上得知,是堵水的土坝,如《晋书·谢安传》:“及到新城,策埭于城北。”防水的土坝,如《晋书·卷七九·谢玄传》:“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运漕,自此公私利便。”此义不假,在许多地方确实是此义。

但富阳方言中不是此义,是处所地方。如“前埭”就是前头埭上(上音浪),前面的地方。“许家埭”是许家的地方。上述含“埭”的地方,大多处于

沿江平原,在解放前这些地方没有堤,我村就有“前埭”、“后埭”地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栗树园村中通济庙为界,庙前面的地方命名为“前埭”,庙后面地方命名为“后埭”,董家老祠堂东保留“栗树园”地名。这里河浦上沒有堰坝,江边防洪堤也是1954 年才修的。现在村中房屋造到新的地方了,有人开始把新区称作

“新埭上”。可见这里这个“埭”是处所、地方。

实际上这个表示方位处所的正字是“墶”,这字是方言“地方,处所”之义。富阳地名中约定俗成用“埭”字来代替,并逐渐改发“埭”音。富阳

只有一处地名还用这个字:湖源的“冠形墶”。由于地区不同,湖源这边相对沿江地区发音较古,所以有时写作“塔”。但沿江地区的“别墶里”(别处地方)发音为“搭”,与湖源接近。所以对于方言地名,不能单纯查查字典望文生义来解释。

既然讲到“埭”,顺便提一下,西湖区转塘镇这个叫“上城埭”的地名,1988 年版《杭州市地名志·龙坞乡》载:“上城埭,原有盛、程二姓居此,称为‘盛程埭’,后讹为‘上城埭’”。这是“盛”发中古音“上”一个很好旁证,富阳“盛”音为“上”地名有好几个,我过去讲到过。

富阳地名中“埭”的意思

在富阳万市与桐庐之间有个岭,叫“红狮岭”。这里可不是非洲也不是南亚,是沒有狮子的。原来这“红狮岭”是谐音错写。边界外的桐庐地界原属於潜县,后划入分水县,而分水县又并入桐庐县。从嘉庆十七年

《於潜县志》、光绪十九年《於潜县五里方图》、《新城县五里方图》地图中,可知这个岭本叫“吴施岭”。民国十一年《新登县志》图中标为“红丝岭”,至 2007 年,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中,又标为“红狮岭”。为什么会标错?是因为标图者不问地名含义,更不知在方言中吴姓之“吴”在许多地方发音与“红”音相近。银湖街道的“洪庄”地名,本是“吴塚”,吴越国时銭鏐军中有吴姓女亡葬此。“吴”谐音作

“洪”,“塚”谐变成“庄”。富春街道步桥这边,古地图上标

有“下洪山”,这“洪”字可不是“吴”。而是当时人只据“渔”字谐音不解其义所误标。渔及鱼字的发音,在许多方言中白读为“洪”。古皇天畈本是

古泻湖洐生的沼泽,山之下是捕鱼之地,故名下渔。所以现今有些地图上标为“下渔山”,是正确的。民初地图上把山下之村标为“下雨村”,显然是据渔字文读发音谐写为雨字。皇天畈在明代名为燕子畈,实是“湮滞畈”的谐音。同样,江南的“唐子畈”,是唐代古河道斗米湾滞塞形成的畈垟,本是“唐滞畈”。今不解其义,又谐作塘子畈。

新登半山桃花节很有名,这里有个岭,处富阳与桐庐交界线上。这个岭名据方言谐音有多种不同写法;乌善岭、乌船岭,又把“船”字误作“般”字写作“乌般岭”,并进一步错作“乌盤岭”。2002 年版地图上作“坞墡岭 ”,2009 年 版 地 图 上 又 作“ 坞 船岭”。那么到底是什么岭?正名是乌墡岭,因其东有乌墡山而名,乌墡山即灵山。乌墡山,在宋代咸淳《临安志》中就有记载了:“乌墡山,在县西十五里折桂乡。”宋诗人孟敬有《乌墡山》诗:“乌墡乃名山,巑岏拱环抱。

壮观敌崇墉,争高亏太昊。盱眙眼界宽,俯仰心神挠。云归洞府间,天容白浩浩。”明李逊、张復均有《乌墡山》诗。清道光《浙江新城县志》载:“乌墡山,下有乌墡岭,与桐庐分界。”乌墡,是一种乌色的粘土。

筲箕,是一种竹丝编制的半球形篮子,用来淘米的。在老版的《富阳县地名志》中许多“烧鸡”的地名,当时编者不知,这些“烧鸡”实际上是

“筲箕”,是因地形像筲箕而名。富阳处南方,本无烧鸡这类食品,我第一次知道还是少年时看电影《铁道游击队》,游击队员提着烧鸡去蒙日本佬。筲箕是富阳人过去天天要用的。

黄公望隐居地在庙山筲箕肚皮,宅前凭栏可览富春山水,后有山间台地。昔台地上有数十亩田地,可供给食蔬。这个地方确实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前有垄岗叫“黄蛇垄”,实是

“黄宅垄”,从中透露了黄公望建庐筑宅隐居此地的信息。

用方言求解山岭地名之义

有许多地名包含方言字,大多数方言是有正字的,只不过人们不知道。杭州有江干区,临钱塘江边,从这我们悟出这个“干”的含义,就是

“边”之义。我们常言“身干焦躁”就是“身无分文”。这个“干”字正字是土字旁加个乾隆的乾—“墘”,“干”字作借用。这字与乾隆的“乾”一样有二读:乾坤的qián,干燥的gān。粤语中“墘”发 qian 音,我们吴语发 gan音,但两地含义一样。富阳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大青宵井村有“庙干”地

名,因为那里原有个庙,庙边上之义。春江临江村原来就叫“小庙干”。

方言有浊音,普通话没有。峧,是二山间低矮的岗,富阳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峧字,在富阳方言里是浊音。许多人根据普通话发音认为不是此字。尤其是“白石峧”的“峧”。在清光绪《富阳县志》地图中上许多地名用的都是这个字:汪家峧、白石峧、石牛峧、横山峧,隔壁桐庐地名中也由用“峧”这个字的。富阳档案馆所存民国时期文件上也是写着“白石

峧”,1958年11月由富阳县计委绘制的《富阳县人民公社分布全图》上也是标为“白石峧”。然白石峧的“峧”,有人写成石字边加个交:“䂭”,因此字获当地人认可,地名办曾上报上级存档。然在今电脑输入时,这个字常规输入不了。因此有人从“白石”两字生义,改字为“皎”,显然此字失去了“峧”的原有含义。我觉得还是应恢复用“峧”字为好。

地名中的方言字

东洲街道有座小山,在北支江边。这个山虽然矮小,然在明朝正统五年《富春志》中就有记载:“梭山,在县东二十里,其状若梭故名。”清代志书上均有这样记载。但是在第二次地名普查中,有关部门却上报为“梳

山”。梳子是梳头用的,梭子是织布用的,无论用途与形状均不同。为何会误?除了不知志书中有正名外,主因是把方言的“梭”(音苏)与普通话

“梳”(shū)音相混了。富阳方言的“梳”音是“书”,“梭”(音苏)与“梳”

(书)分得很清的。普通话的“梭”(suō)与“梳”(shū)也是分得很清的。从方言音来确定地名正字,必须是方言对方言,不能是用方言音来找普通话义。

地名中方言与普通话音义切勿相混

因种种原因地名标写有很多谐误,用正字纠正十分必要。如常绿有个山头标为池坞山,实际上是雉坞山。上里山柏子岭边那个雉鸡岭,实是寺基岭,这里曾有古寺,今基尚存。常绿镇有个山头,上报叫“十三尖”,而地图上所标为“石沙尖”。常绿有个热心的章士安老师,到实地观察,上面是岩石风化后石沙,正是“石沙尖”。然同一幅地图上所标地名

“西露殿”是错的,应该是“喜乐殿”。查古县志有殿供有喜乐菩萨。

亭山的瀑布上有个地名,地图上与民间叫“白鹿庵”或“白路庵”,都错了。查古县志这里有“白龙庵”。其下亭山瀑布白练一匹如白龙,故庵叫白龙庵。这里地名所标“白水壶”也错了,应是“瀑水坞”。在这一带,方言把瀑布叫“瀑水”,亭山有瀑水坞,萧山有大瀑水,临安有瀑水涧,这个

“瀑”写成“白”,还是可以的,因为水是白的。但“大瀑水”写成“大白狮”就不对了。

古地图中地名,如果仔细研究,有时会发现很好的信息。春江街道有个石竹坞,这个石竹坞的由来有多种解释也因此有多种写法:因多石竹而名“石竹坞”,因溪中有石珠而名

“石珠坞”。然在明万历七年《富阳县图》上,却是“石朱坞”,石头的石,姓朱的朱。联想元末朱元璋曾兵败过富阳,先逃入场馒头山月山湾,后又向东逃上天钟山。再从天钟山从皇逃坞逃入石竹坞,因朱后为皇帝,所以叫“皇逃坞”,老年人至今还这么说,可今地图上谐误成“黄塘坞”。其不远还有龙过坞,潜人坞、引逃坞。从这一系列地名中,我们弄清楚明代

“石朱坞”三字中“朱”的含义了,就是朱元璋。那个“石”又是怎么来的呢?方言中突然冒出叫“石”,石朱坞之义就是突然石出个朱元璋。由于坞口有元兵把管,朱元璋一行又翻山到了诸佳坞,也许“诸佳坞”地名来自朱元璋驾到之义。

用方言纠正地名的误标

方言中有些音相近,因此地名地图工作者要按义来选字。在富阳许多地名中,环、横、黄三个字的地名用字相混最为严重。春江街道原民主村,本叫横路头,这个地名在清光绪

《富阳县志》中记载得很清楚:“横路头,距城六里半。”然今常错作“环路头”。地理上,南北为直,东西为横。此地有东西向横路交于富阳至大源直路,所以应是横路头,环路头是什么?不大好理解。

东洲有个环桥头,是从横桥头演变过来的。因赤松浦是个季节河,下雨有水停雨无水,人们筑堰截水灌田。宋代的杨横住在下段,溪流至此水少得可怜。聪明的他,在赤松浦口筑一堤堰,潮涨江水入堰,潮退江水被截住,用作灌溉。因此这条浦叫杨横浦。浦上那根桥本叫杨横桥。后简为横桥,再谐作环桥,桥头之村叫环桥头。

大青有座黄蛇山,然那山下地名却叫横山下。这山古称为黄山,古有驿站为黄山铺,可见应是“黄”。显然

“横山下”是从“黄山下”谐变过来

的。黄山下有古驿站黄山铺,铺后有地名“西邮”,然此“西邮”地名年纪大的人发音为“西月”。鹳山东有观驿,观驿为富阳总驿站,方言“观”、“贵”相混,故“观驿”发音为“贵月”。黄山铺的村子处富阳城西边,故驿站叫

“西驿”,方言发音“西月”。驿站有邮递书信功能,又改称“西邮”。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去,因钱塘江那边江阔浪恶,西行一百里,从富阳狭中过江。狭中在中埠江段,这里江面阔仅三百余米。杭州九溪那边有秦望山,过中村入富阳界有“旋网山”。城西“秦望桥”发音作“齐梦桥”。方言“望”发音为“梦”。“秦”的古音近“齐”。从秦望桥向西,在谢家溪有“旋网山”,山下有个坞叫齐梦坞,这说明“旋网山”就是秦望山。过江到中埠,有“旋网山”,向东过太平,有“旋网山”(罟山)。这些“旋网山”都是秦望山。加上绍兴秦望山,这一路的秦望山串起来,可以看到西行至富阳狭中过江,过江又东行的路线,一个大大的U字。

方言相混最多的地名

银湖街道有山名“姥岑山”,这个山在宋代咸淳四年《临安志·九县山川总图》地图上就有标载了。姥,音mǔ,古通母,所以民初后又有写作为

“姆岑山”。因“岑”字形如“岺”,开始时,错作为“姆岺山”,转写“姆岭山”。1963 年地图上据谐音作“武英山”,1983 年地图上又作“武林山”,1998年版与2008年版地图上是“姆岭山”,还有“武夷山”的。山的西面原有武林村,此“武林”就是从“姆岑”错读演变过来的,与杭州的武林无关。

银湖街道还有个含“岑”的地名,岑坑坞。在明万历七年《杭州府志·富阳县图》上有标载。这个岑字沒有

读错,但据谐音写作了“城”,写作了“城坑坞”。

还是银湖街道,唐家坞与沈家坞有一座山,不同村子却上报了不同的山名:一村报作“喔麂山”,因麂喔喔叫而名。另一村报作“野鸡山”,因山上多野鸡而名。实际上此山叫“丫髻山”,为西岩山十八景之一,因山有两峰如丫头双髻而名。因为“丫”字方言中文白二读,文读者以为是“野”,白读者以为是“喔”。加上“髻”字与

“麂、鸡”的方言近音,就产生了“喔麂山”与“野鸡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名。

读错音形成的地名

宋代《临安志》中的紫霄宫 1958年富阳计委制的地图中,东图人民公社的白石峧地名

作者简介董仁青,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机电设计。退休后转入人文

史地等研究。浙江省语言学会方言研究会会员,《富阳区地名志》《富阳古旧地图集》执行主编之一。

清代地图中的白石峧与汪家峧

董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