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10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Jun-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Page 2: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41 42

戴威:ofo 会和 Google 一样影响世界北大光华本科校友、ofo 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讲述他的创业梦想

编 | 晏琴

再冷的资本寒冬也挡不住明星

创业企业的光芒,尤其是像

ofo 这种在两年前还只是一个梦

想,现在却已然成为准“独角兽”

的企业。

在滴滴成为 ofo 的战略投资者之

后的半个月,2016 年 10 月 10 日,

ofo 宣布获得 1.3 亿美元的最新一

轮融资,小米、中信产业基金以及

投资过 Facebook 的尤里 米尔

纳都赫然在列。

ofo 创始人兼 CEO 戴威雄心勃勃

地说:“终有一天,我们的 ofo

会和 Google 一样,影响世界。”

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的 90 后创业者,怀揣赤诚之心,

敢想敢闯敢做,以下是他分享的精

彩创业故事。

其实我做 ofo 共享单车的出发点非常

简单,就是大学四年丢了五辆自行车。在

北大校园里,没有自行车非常不方便,于

是我就拉着小伙伴们一起琢磨,怎么解决

丢车的问题。

最初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校园福尔摩斯

+ 保安,每天晚上轮流在学校里转悠,希

望能抓到偷车贼。显然这个抢警察饭碗的

办法非常不靠谱,我们就把目光从偷车人

身上转到自行车本身——如何有车骑,解

决骑车难,成了我们研究的焦点。

我们总体的判断是,中国人对骑行的

需求非常大,同时,自行车的存量也非常

大。但并不是想用车的时候,就能拿到车,

因为在需求者和遍地的自行车之间的联系

没有打通。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给每辆

自行车都装上一个车牌,这样就相当于把

它们都做了标记。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共享使用,那

么传统的钥匙和锁用起来就非常不便了。

改用密码锁,就省去了很多麻烦。这样,

大体满足了共享的条件,于是我们就开发

了一个 APP。北大的学生在校园里看到我

们的车,只要从我们的 APP 上获得一个解

锁密码,打开锁就能骑车走了。到了目的地,

把车一锁,整个行程即告结束。

原本一辆车只服务一个人,现在通过

共享,一辆车可以服务十个、甚至更多的人,

使用效率比以前翻了 N 倍。

2015 年 9 月 7 日,ofo 小黄车在北大

上线;10月底ofo走出北大,进入其他学校;

后来,ofo 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的

公共区域投放。收费是学生五毛一小时,

非学生一元一小时。

ofo 的优势:现金流!每天现金收入过百万

我们觉得自己有四点竞争优势:数据

优势,供应链的壁垒,品牌势能,以及规

模优势。但最大的优势还是现金流。目前

ofo 的自行车覆盖了 200 个学校,在 20 多

个城市有团队,订单超过 2000 万,每天的

使用次数超过 50 万,用户量超过 200 万。

200 万用户数虽然看起来不大,但都是付

费的,所以现金流非常好,每天现金的收

入超过一百万。

我们的自行车成本不到 300 元,若按

照 12 个月报废来算折旧的话,每天的折旧

不足1元。一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300辆车,

一天薪水 100 元,平摊到每辆车上,一天

的成本也不足 1 元。而目前我们每辆车每

天能带来 5 到 10 元的收入。所以总体算下

来,毛利大概在 70-80% 左右。

我们的目标是“不做自行车的生产者,

而是做自行车的搬运工。” 最终的希望是

用户把自己的自行车拿出来共享使用,这

是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

创业的六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 2012 年 9 月。当时我在

上大四,并且已经被保研。但我决定去青

海支教一年,等回再继续研究生学业。

于是 2013-2014 年,我到青海大通回

族土族自治县一个非常偏僻的镇上,当了

一年的中学数学老师。那一年过得异常艰

苦,冬天最低气温﹣ 25℃,没有暖气,一

天的伙食费只有 3 元,基本上整天拿着土

豆蘸盐吃。

为了改善伙食,我和其他支教的同学

买了自行车,每到周末就骑车去城里改善

伙食。从镇子到县城大概 17 公里,要骑一

个小时,再骑两个小时就能到西宁。到了

城里我们就去吃肯德基,那时候我一个人

就能吃 150 块钱,因为一个星期不吃肉,

实在是饿。

那段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其中之一就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第二个节点是 2014 年 11 月。当时我

的一个同学在一位 90 级北大师兄的天使基

金公司实习,他告诉我,这位师兄的基金

刚募资到 1.5 亿美金,想找一些年轻人项

目投资。

当时,我们想做一个骑自行车旅行的

产品,组织年轻人去青海、台湾等地骑行。

于是就去见了这位师兄,他津津有味地听

了我支教的故事,立即决定投我们 100 万。

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但那个旅

游项目做得非常艰难,到 2015 年 4 月底,

总共才组了四五个旅行团,几条线路,甚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四年丢了五辆车,触发创业梦想

Page 3: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43 44

至还出过事故:在台湾时,一个队员因为

玩得太激动,从车上翻下去,跌得暂时失

忆了。这个事情把我们吓坏了。

这时,我们的 100 万资金烧得只剩

400 块了。总结失败原因时,孙陶然的《创

业的 36 条军规》给了我们启发:创业一定

要解决真需求,不要做伪需求。伪需求是

want,真需求是 need。want 的东西,用户

不一定会掏钱,need 的东西,用户一定会

掏钱。

那我们 need 什么呢?自行车就是其中

之一啊!找到新方向后,我们硬着头皮又

一次找到那位天使投资人师兄,师兄说:“虽

然我不太看好你这个自行车共享,但经历

了失败,你们的团队也有了成长,我给你

钱!”

2015 年 5 月,拿到第二个 100 万,ofo

开始萌芽,这是第三个重要节点。

下一个节点是 2015 年 10 月底。这时,

ofo 在北大有每天 3000 的订单量了,面临

扩张,而扩张需要资金。我们再次找到天

使投资人师兄,又借到 250 万,整个团队

背上了 600 万的债务,心里还是很忐忑的。

2016 年 1 月 30 日,最重要的转折点来临了。

那时临近春节,我们都准备回家过年

了,公司客服打来一个电话,说某某基金

想投资我们。现在融资寒冬,居然有投资

人主动上门?我不太敢相信,但出于礼貌,

还是按照客服留下的手机号回复了一条短

信:“感谢关注,有时间我去给您汇报。”

没想到对方秒回一条短信:“明早十点,

国贸三期 56 层见。”

第二天,我去了国贸。那是我第一次

见到金沙江的朱啸虎。经过一番商谈,很

快就签署了投资协议。我们的债务压力消

失了,金沙江也带来了很多新的资源。此后,

ofo 的发展进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

另一个节点是在 2016 年的 5 月份。当

时见了一个有名的基金,他们给了一个较

高的估值,并且逼着我们早点签字。那是

第一次有人逼着我们签字,这在以前可是

从来没遇到过的啊。虽然后来我们放弃了

那家,但那一幕情景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梦想:做真正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企业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互联网企

业还没有一个是真正影响世界的,但我觉

得 ofo 有这个机会。因为三公里以内的出

行存在于全世界的每个国家,几乎是每个

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名字“ofo”就是

一个自行车的样子,是不受语言限制、没

有国界的。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选择

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我们也相信,未来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大家都可以通过

ofo 获得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我们还相信,

终有一天,我们的 ofo 会和 Google 一样,

影响世界。

朱勇:莫言人生多艰 坚持方得圆满专访北大光华 MBA 校友、北京金冠方舟纸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这个人就有点认死理儿,只

能专注做一件事,顾多了我

也做不好,”说起自己一直做了

二十多年的纸业,朱勇笑呵呵地这

样自我评价道。而也就是因着这种

“认死理儿”的执着劲和“做一件

事”的专注力,让二十多年前这位

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在北京城里

站住了脚,也让这位总是自我戏称

“纸贩子”的北京金冠方舟纸业物

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勇在纸业的蓝

海里稳驾方舟逐浪前行!

纯粹的创业者“虽然干了二十多年了,但我觉得自

己一直都还是个创业者,一直还在创业阶

段。”步入知命之年的朱勇依旧有着年轻

人的豪气,“我认为我们企业发展的第一

阶段是三十年,我现是在还在往前探索。”

其实早在朱勇进入纸业之初,他就写好了

企业三十年的发展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

为企业的发展做着规划,料想到随着行业

发展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也在谋划着如

何应对价格战……踏准了行业的发展节

奏,对企业的未来充满远瞻感,朱勇似是

天生的企业家,而说到这朱勇总会反驳“没

有谁天生怎么样,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

走,都要靠自己去学、去想。”但不可否

认的一点是如今企业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朱

其实我做 ofo 共享单车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就是大学四年丢了五辆自行车。在北大校

园里,没有自行车非常不方便,于是我就拉着小伙伴们一起琢磨,怎么解决丢车的问题。

最初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校园福尔摩斯+保安,每天晚上轮流在学校里转悠,希望能

抓到偷车贼。显然这个抢警察饭碗的办法非常不靠谱,我们就把目光从偷车人身上转到

自行车本身——如何有车骑,解决骑车难,成了我们研究的焦点。

我们总体的判断是,中国人对骑行的需求非常大,同时,自行车的存量也非常大。

但并不是想用车的时候,就能拿到车,因为在需求者和遍地的自行车之间的联系没有打通。

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给每辆自行车都装上一个车牌,这样就相当于把它们都做了标记。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我们觉得自己有四点竞争优势:数

据优势,供应链的壁垒,品牌势能,以

及规模优势。但最大的优势还是现金流。

目前ofo的自行车覆盖了200个学校,

在20多个城市有团队,订单超过2000

万,每天的使用次数超过50万,用户

量超过200万。200万用户数虽然看起

来不大,但都是付费的,所以现金流非

常好,每天现金的收入超过一百万。

2000

万订单

文 | 贾文渊 高桐欣 编 | 王虔琳

Page 4: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45 46

勇自身过硬的领导力和创造力。

作为一名纯粹的创业者,朱勇几乎没

打过一天工。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还是毕业

包分配,但他毕业后却放着铁饭碗不端,

直接走上了创业之路。谈起动因,朱勇坦

言“穷啊,想多赚点钱,拿工资太死板。”

就这样,当年这位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小

伙子毕业后“为生计所迫”开始了他在京

城的打拼生涯。刚开始是倒腾录音设备,

后又转行做家电经销,经过几年的辛苦打

拼,有了一些积累的朱勇瞅准时机毅然进

入了纸业,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

成立北京金冠方舟纸业物流有限公司,而

90 年代末正值纸业“黄金发展”的开端

之年,金冠方舟用了短短 4 年时间便稳坐

北京市场份额第一的交椅,2006 年后更

一跃成为了华北市场最大的纸张代理商,

从此稳居华北纸业市场的头冠,成为全国

范围内最大的民营纸业经销商。

在虚拟经济勇立潮头的时代,创业尤

其是做实业的难处可想而知。创业初期,

朱勇公司的账上从来没超过20万的现金,

但困难无法阻止朱勇的前进。凭借超乎常

人的坚持力,朱勇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大

胆喊出并实现了“要多少给多少,要多快

给多快,要多大给多大”的企业口号。时

至今日,中国每年 TOP10 的畅销书有 7

本由金冠方舟提供的用纸解决方案;北京

市场 65% 的杂志由金冠方舟供纸,金冠

方舟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如今已是天命之年,回想起自己走过

的创业路,朱勇并不避言其中的艰辛 “创

业这件事情,没经历过的人真是不知道,

真是难上加苦,百般磨砺。有时候苦得撕

心裂肺,也会被逼的想放弃,但是终归只

是个念头。”朱勇虽嘴上说着苦,也总会

在说完时带一串爽朗的笑声,带着历尽沧

桑后的豪气与淡然。“我几乎都成了研究

‘如何不放弃’的专家了,”朱勇打趣道。

“大伙都说坚持,但有谁知道坚持的困难

和苦恼?大伙都看到了成功,可又有谁知

道这背后的艰辛和难熬?”朱勇认为,往

往坚持不下去,都是心性坚持不下去,也

就是心性软弱了。心性的问题是解决支撑

的问题,要找到内心的支撑,想清楚自己

坚持下去换来的是否会有价值。“我坚持

这么多年来的结果就是目前我的公司在国

内属于行业第一的位置,推动了这个行业

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朱勇笃

定地说。

真诚的生活家从初入纸业的创业菜鸟,到担任中国

工商联纸业商会副会长,到成为首届中华

蔡伦奖新锐人物,朱勇一直将提高行业效

率,推动行业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他认

为,从造纸厂到印刷厂的过程,会造成资

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而朱勇带领金冠方

舟在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问题,致力于建

设一条纸业的“高速公路”,打通造纸机

到印刷机间的通道。朱勇觉得这才是创业

的价值,是有意义的事情!

在采访中,朱勇也反复提到“价

值”“意义”,这不仅是他对待事业的信

奉与追求,也是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有

人问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自己没

想着赚多少钱、成为拥有多少财富的有钱

人,我最想要成为能办点实事的人,能做

一份事业的人。”房地产热潮中,很多人

劝他进军房地产或是倒腾几套房子大赚一

笔,他总是“傻傻地”拒绝。“倒腾房子

是挺赚钱,但我觉得意义不大,而且劳心

费神,我不想这样。”

不炒房,不炒股,省去了很多烦扰与

应酬,也让朱勇得以在工作之外用心经营

生活。听场音乐会,打几杆球,跑几圈步,

读几页书,拍几张照……外表看上去颇为

粗线条的朱勇在生活里倒细腻起来。他尤

其喜欢摄影,时常背上相机去旅行,通过

镜头感知着这个世界,也用镜头对这个世

界言说着自己的心思。除了自己摄影,他

也喜欢收藏摄影作品,他选择藏品的标准

也如他这个人一般纯粹,在《中国摄影》

杂志对他的专访中,他讲道,“我不收

PS 过的东西,那些很容易互相拷贝。我

也不喜欢专门为拍卖而创作的作品,这样

的急功近利很容易看穿。”

除了在自己的生活里做一个真诚的生

活家,作为全公司的“老大”,他也在公

司里向自己的员工传播着积极真诚的生活

态度,营造着其乐融融的金冠大家庭。

作为领导者的朱勇有自己的一套管理

方式,个性率直、幽默可亲的他是个十足

“贴心”的领导。他想员工所想,乐员工

所乐,以提升每个员工的生活质量为员工

满意的标准。当下属犯错误时,朱勇从不

选择训斥的方式,即使职业经理人决定对

员工进行相应惩罚,朱勇也总会给员工一

个亲自申辩的机会。“一个成功的老总是

要予人幸福的,领导者不能仅看到宏观的

企业,还要看到构成宏大企业的每一个个

体,看到他们的需求,他们的追求。”朱

勇真诚地说道。

在 2016 年底的北大光华 MBA 分享

会上,朱勇作为嘉宾发言,面对台下众多

年轻的创业者,他没有长篇大论创业经,

而是和他们探讨起人生。他觉得要想创

业得先摆正好心态,浮躁的心态是创业

路上的大敌。“Business 不是 Busy,而是

ness,谐音便是‘意思’,我提倡有意思

的创业,愉快创业。要创业就愉快的创业,

不创业你就愉快的生活,其实愉快生活就

是人生目标。”

朱勇谈起创业时,更多的是一副淡泊

潇洒的神态,这份豁达也来自于他敢于放

权,敢于取舍的创业经历。回想起数年前,

金冠方舟第一次聘请CEO、自己退居幕后,

称谓从朱总变为朱董的时候,朱勇记忆犹

新,“来到办公室坐定之后,不知道应该

干点啥了。隔壁会议室正在开会,我觉得

心痒痒但是又不能推门而入。说老实话,

把企业交出去,我是不放心的,但我在行

动上坚定地支持职业经理人,放权可不是

嘴上说说而已。”对于习惯了忙碌的朱勇

而言,突然闲下来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

朱勇发现,自己有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观

察、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置身事外,反而看得更清了。”

说到敢于取舍,朱勇有着一段忍痛

割爱的经历。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兴

起,朱勇也算是赶了风潮,“我当时投

资 5000 万做了一个‘涂书网’,俗话说:

‘无论是什么时代 , 只要站在风口上 , 猪

都能飞上天 !’我当初也是踌躇满志,以

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但理性

思考之后,朱勇还是把项目卖掉了。他

觉得太耗精力,他总是带着点中原人安

土重迁的思维习惯回到原点去思考,“我

觉得我还是想做纸业,做我的老本行,

不想左顾右盼,我要在当前领域真正做

出价值。”关掉“涂书网”的朱勇虽带

着一丝遗憾但也生出一种幸福感,朱勇

说,那种感觉就像方舟沿着航线,一直

朝着目标方向前进,虽然中途有些风浪,

但前进的方向依旧回得来、看得清,而

且这过程中你还有闲情逸致看看风景。

热情的求知人除了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朱勇也

一直走在求知路上。创业二十余年的朱

勇繁忙之余一直没有离开课堂,他在北

大光华读完 MBA 又读 EMBA,也经常

活跃在国外名校的各类课堂上。

中年重返校园的朱勇特别珍惜课堂

时光,他是班上数得着认真、勤奋的同

学,工作再忙也不愿缺课,总是早早来

到教室,坐在头排,认真听讲、做笔记。

朱勇说,长时间离开课堂,自己就会觉

得有些慌,不知道自己是在忙啥。而回

到课堂,像是给自己做归纳沉淀,能让

自己的心定下来。“但读书也切莫太功

利性,”朱勇拿自己的感受来举例,“我

当时学完也没感觉多大用处,但随着企

业发展,突然就有那么一个时候我意识

到,哦,原来这就是我在课堂上学的内

容啊!”

怀揣“北大梦”来到燕园,从此朱

勇便好像再也没有离去。虽然已经毕业

十余年,但燕园却深深存在朱勇的人生

印记中。他目前任光华 MBA 校友会的

副会长,与众多光华校友一起为学院的

发展出谋划策。朱勇本就是个特别有想

法、有见地的人,在学院 MBA 项目改

革中,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

特别热心地给出建议。北大光华 MBA

联合企业打造的整合实践项目便是由朱

勇来主要牵头负责。整合实践项目作为

一项体验式的必修课是由 MBA 同学组

成小组,在光华教授的指导下,深入企

业执行一个具体的商业项目。整合实践

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助益企业发展,另一

方面促进 MBA 同学从课堂理论到企业

实践的落地。整合项目推出后收到 MBA

学生及参与企业的良好反馈,也让人们

看到国内 MBA 教育的新方向。“真正

的学习不单是走概念,更是要实践,这

样才能创造价值。”谈到整合实践项目

朱勇颇为自豪,“我觉得自己现在又在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北大光华 MBA 分享会上,朱勇作为嘉宾与大家分享他的人生心得

Page 5: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47 48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潘卫国:百年家国梦专访北大光华 EMBA 校友、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董事长潘卫国

近百年前,我们的祖辈挑着

铜匠担子走街串巷,靠勤

劳的双手维持生计,用诚信赢得

了尊重;今天,我们满怀激情,

奋力前行,为追求‘产业兴国,

事业强盛’的共同使命而努力拼

搏!”从走街串巷的铜匠担子到

如今蓬勃发展的南通国盛智能科

技集团,潘卫国的百年家国梦正

在壮阔的长江之畔傲然绽放。

文 | 本刊记者 韩艺华

匠心营运:四代人的坚守钣金制造业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相

对陌生的行业。引用国盛集团董事长潘卫

国本人的话说,这是一个特殊而又低调的

行业。从 1996 年成立南通国盛精密钣金有

限公司到真正创立国盛品牌,一路走来,

潘卫国也成长为一名沉稳的企业家。与这

些生硬的金属打了半辈子交道,如今谈起

钣金、机床等等,潘卫国却是一脸柔情,

因为对潘卫国来说,这些金属正是他梦开

始的地方,更是他们家族的一份坚守。

从祖父那一辈的手艺活,到父亲那一

代的工艺化,再到潘卫国这一代的工厂化,

他们几代人共同见证了钣金制造业在中国

的发展。技术出身的潘卫国的想法很简单,

展望中国 2025,用心做好一件事。要说到

潘卫国和钣金制造业的缘分,可以说是水

到渠成般的自然。高中毕业之后潘卫国便

跟着父辈学习钣金手艺,在父辈们的耳濡

目染之下,当时年轻的潘卫国便有着一份

使命感,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去做、去传

承下去的事情。学了两年手艺后,在县里

的重点培养下,潘卫国前去高校学习专业

的机械工艺。认真的态度加上专业知识的

武装,年轻的潘卫国越做越好,开始在当

地小有名气,什么焊接大赛冠军啦,什么

先进工作者啦,都被他收入囊中。潘卫国

在钣金这一领域越干越起劲儿,用他的话

来说,“这一过程中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更享受的是附加价值的创造过程。”

都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借用一个

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钣金业就好比是机器

世界里的“时尚业”。一件好的机器不仅

要有高性能,更要有一件合身的“衣裳”,

而钣金恰好是业内通用的材料之一。80、

90 年代中国钣金市场上大多充斥着国外的

品牌,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做出一个世界级

的品牌来呢?年纪轻轻的潘卫国不仅敢想,

更是敢干。借着改革开放的机遇,当年已

是年轻的社办厂厂长的他,毅然决然地踏

上了自主创业的路。在当时充斥着国有企

业、集体企业的市场里,没有魄力和实力

是断然无法做出如此令众人匪夷所思的事

情的。20 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南通国盛精

密钣金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南通国盛

智能科技集团,已经成长为一个以“立足

高端制造业,打造中国智能装备优秀品牌

领跑者”为企业愿景的集团公司,国盛钣

金已发展为中国机械类钣金首屈一指的品

牌,成为多家世界一流企业的国内首选合

作伙伴。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自 2005 年开

始,潘卫国领导企业涉足制造加工中心机

床光机及其他相关类型 OEM 机床,且通

过 6 年的努力也成为了金属切削机床生产

商国内品质最好的企业,实现了产销两旺

的局面。2011 年,在国内机床市场非常火

爆的情况下,企业进一步谋求转型升级,

开始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并决定从 OEM

模式向自主品牌(OBM 模式)转型。这是

一次风险极高的战略转型,不仅是在产品

技术领域存在较多新课题亟待解决,还面

临着现有客户在市场销售竞争的情况。但

潘卫国却一如当年般坚定,特别是远在加

拿大留学的儿子也学成归来加入到这份家

族企业的传承中,这让潘卫国对这份家族

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是颇具信心。

何去何从: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吹起了好几个

站在风口上的行业,但也是苦了一众传统

实业从业者。潘卫国认为我们应当更加理

智地看待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网,是

把实物牵起来的(媒介),而我们最先要

从祖父那一辈的手艺活,到父

亲那一代的工艺化,再到潘卫国这

一代的工厂化,他们几代人共同见

证了钣金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技

术出身的潘卫国的想法很简单,展

望中国2025,用心做好一件事。

Page 6: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49 50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做的就是要有好的实物。制造业和互联网绝

对不能本末倒置,要将互联网思维穿插在制

造业当中去。”面对如今纷纷扰扰的社会风

气,潘卫国有自己的担忧,“不管是金融也好,

电子商务也好,都要有实业的支撑,没有实

实在在的物体,一切都不复存在。但现在能

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做制造业,

沉下心来是关键。如果单纯将工作视为赚钱

的机器、上市、套现,那生活也就没多大意

义了,国家也不能前进。”正是怀着这样的

赤诚初心,潘卫国始终坚守实业,在新形势

下不断学习、不断追赶。

就像国盛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品质,

勤奋,创新”这简朴却不简单的八个字一样,

潘卫国带领国盛集团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在新

形势下踏踏实实创新前行,深度践行中国制

造2025关于智能装备高速、高精、高效的要求,

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

位的解决方案。凭借较强的制造实力和无忧

的售后服务,国盛集团已成为德马吉、宝马格、

通快、山特维克、东芝机械、赫斯基、富士

康集团等国际著名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与

国际企业打交道,企业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国家形象,”自小受到良好爱国教育的潘卫

国说道,“所以我们国盛一定得好好做下去,

这也是给国家添光彩的事。”

在国盛内部的企业管理上,潘卫国也倡

导一种“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价值

理念中,始终坚持“国强业胜”的目标,实

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谐共赢。年轻

态的员工队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舒适的

工作环境构成了“快乐国盛”的良好企业文

化氛围。

“不管时代如何变,形势如何变,踏踏

实实去做企业,认认真真去对待自己的员工,

这样的企业肯定会走得长久。”潘卫国诚恳

地说道。

不忘初心:做有情怀的新一代企业家

“产业报国、恩泽社会”是国盛集团持

久不变的社会宗旨。集团积极创造和谐的内

外部发展空间,热心公益事业,努力实现经

济效益“共赢”的局面。近年来国盛集团在

当地热心助学,在多所高校设立奖学金,积

极帮扶教育发展。在潘卫国的带领下,国盛

集团全体员工还参与了为汶川地震灾区、青

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为特殊教育群体捐赠“百年赋”等多个慈善

捐助和社会救助项目。作为一名企业家,在

经商盈利之外,潘卫国也在用一颗温热初心

回馈着这个社会。

潘卫国不仅心系教育、热心助学,他本

人也是位踏实肯学的求知者。工作虽然繁忙,

但他却总要抽出时间回到课堂上来继续充电。

“我自己当年没有很好的条件去读书,如今

年龄大了,有条件了,我也总想多做做学生,

多听听课,这对我的企业发展还有我自身修

养都有帮助。”在学校,潘卫国向来是不迟到、

不早退、认真配合的好学生,就像他做企业

一样,永远不急不缓,从容自在,但只要做

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这种踏实、靠谱的

品性从他的父辈一直传承到他的身上,并将

在他的后代身上继续传承下去。而这种精神

的传承也将伴着国盛一起,在追逐梦想的道

路上愈走愈坚定。Apple、Apple 徽标和 iPhone 是 Apple Inc. 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注册商标。App Store 是 Apple Inc. 的服务标记。

汇聚海量应用,享 VIP 特权!开心不晚点,无聊来“下吧”!百度手机助手,人气安卓应用商店!

《财经》杂志

手机版下载

《财经》杂志

HD 版下载

广告

Page 7: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51 52

走进建国门内大街的光大银行,穿过忙碌的大堂,推开暗红色的木门,

这里俨然是一片静谧的桃花源。阳光透过乳白色的窗帘盈满一室,

四周的墙壁上布满各式书画作品,绚烂的罂粟花、秀挺的竹木、拙朴的

绿植、旷丽的山水、庄重的唐卡、灵动的骏马……似是无主题的随意点缀,

但却又令人感觉这个空间里的一切都息息相通。

艺术空间的创始人是张莉女士,她同时也是北大光华书画艺术协会秘书

长。她总是留着干练的短发,眼眸中闪烁柔和的光亮,待眼前画作如老

友般熟悉亲切,总是不急不缓地向来访者倾述她对艺术的情怀。

张莉:行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专访北大光华 ExEd 校友、北大光华书画艺术协会秘书长张莉

文 | 本刊记者 华天韵 编 | 王虔琳

当“艺术”来敲门20 多岁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张莉踌躇满

志,有志在职场靠自己的能力打拼一片天

地。在澳门五星卫视实习的经历之后,她

来到英事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品牌

经理。张莉凡事倾尽全心全力的劲头让她

得到许多磨砺,先后负责与广电总局合作

举办“中国首届电视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

国际研讨会”等公司大型项目,收获了多

方认可与赞许。

2005 年,一个让她独当一面的机会来

临了。公司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成立了旅游

开发公司,进行古长城古镇的旅游开发业

务,张莉负责公司的组建和初期发展。从

品牌营销转向旅游地产开发,可说是完全

不同的两个领域她从零开始一一做起。她

回忆起那一段岁月,不谈奔忙艰辛,却对

古北口的蓝天白云、群山长城、古镇人家

与叫人起早的小鸟念念不忘。张莉发挥自

己的优势,凭借敏锐的眼光超前捕捉到文

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无限发展空间,并以

此定位包装这个旅游开发项目。2007 年,

她携该项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

栏目,挺进了 36 强,展示了一个创业者的

风采。当时有评委这样点评张莉,“你是

那种在公司留到最后关灯锁门的人 ......”

“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是该拼,那时候

恨不得上天摘月亮去。也不是为了什么升

职加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向自己证明

自己。”张莉一直相信,人生不同的阶段

就该有不同的状态,那段拼搏的岁月,虽

然辛苦,如今想起,仍旧鲜活动人。

成家以后,张莉的人生节奏渐渐缓下来,

她开始专心致志地“经营”家庭。不过,

她并没能真正地闲下来,因为“艺术”找

上了门。

在生下大女儿后,朋友邀请她参与到

隶属中国长城学会的长城书画院,希望她

将经营理念引入画院。在此之前,张莉对

于艺术,除了自己天性中的爱好之外,并

没有过专业接触;她更不会想到,从那一

刻起,“艺术”这个词会在未来成为她人

生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一年下来,张莉基本掌握了书画院的

经营模式,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书画艺术

家,慢慢地开始喜欢这个领域。在光华时

不时与同学们聊起这个话题,时常在书画

院举办展览、参观,张莉发现,虽然商学

院里“重商”,但艺术亦是很多商学校友

的追求。2009 年,在学院的支持、各个项

目校友代表的参与下,光华第一个兴趣导

向类的社团“北大光华书画艺术协会”成

立,同步策划举办大型系列活动“共和国

不会忘记—开国元勋亲人及当代名家书画

展暨北大光华书画协会成立仪式“,全国

人大副委员长、长城学会许嘉璐会长为协

会揭牌。张莉出任协会秘书长,协会每年

义务地为师生校友服务,举办展览、讲座、

公益等活动,搭建商学院与艺术跨界交流

的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精神在校友中的传

承与发展。

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和必然构成

的。张莉说起自己当初毕业时,曾经有一

个进入艺术行业的工作机会摆在她面前,

而她却因执着于传媒专业方向而最终放弃。

“现在想来,好像是舍弃了一条通往艺术

领域的捷径。”不过,艺术还是这样“主动”

地敲开了她的门,兜兜转转,她还是绕到

了艺术圈里。如今,张莉在这个行业已经

不知不觉做了七八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爱好成为责任,艺术成为事业当爱好成为责任,当艺术成为事业,

对张莉来说,就意味着更高的自我要求。

光华书画艺术协会成立至今,一直秉承

协会冒大卫会长提出“专业、品质、公益”

的原则开展工作,致力于把本就存在于

商学院的人文艺术气息凝聚起来,让一

个有形的平台来延续光华与校友之间的

联接。能够代表协会为校友服务,张莉

直言非常幸运,也深感责任在身,对学

院给予的平台与信任充满感恩 !

说起协会至今办过的最难忘的活动,

张莉表示,那是 2012 年 9 月由光华书画

协会主办、与中华少年慈善基金会以及

自闭症儿童机构合作开展的“北大光华

师生及当代名家书画展暨关爱自闭症儿

童慈善拍卖会”。那整整一个夏天,张

莉和伙伴们都在为这件事情奔走。不少

藏家、校友、艺术家们都拿出了艺术品

慷慨相助,拍卖会上更是有 18 件自闭症

儿童美术作品。郭沫若之女、书法家郭

庶英创作了一副郭沫若诗辞的书法作品

作为拍卖会的特别支持:“万山磅礴绿

荫浓,岚色苍茫变化中。待到秋高云气

爽,行看霜叶满天红。” 京剧名家、国

家一级演员、杨派老生的传承人杨少彭,

为画展创作了一幅扇面,在助拍现场唱

了一段《智取威虎山》赢得满堂彩。拍

卖所得的 40 余万善款现场都捐赠给了定

向的慈善项目。张莉表示:“这个活动

聚集天时地利人和,突破了院系、学校

的范围,而在社会的层面获得更大关注

并去帮助另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这也

是光华公益理念的一次精彩践行。”

偶然与光大银行的几次合作奠定了

后续的“阳光艺缘”,银行领导邀请张

莉在光大私行开创一个艺术空间,构建

融汇艺术与金融的平台。这样一个“艺

术经纪”的工作,对张莉来说,又是一

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她咨询了许多艺术

界前辈,他们都愿意给以最大的支持;

张莉又踏上了全新旅程!一个崭新的创

业项目 ---“阳光艺术空间”,就这样

诞生了。

阳光艺术空间起于偶然的机缘,张

莉凡事倾尽全力的劲头依然如故,不过

如今张莉的心态已与二十多岁时大不相

同,她给公司起名“和一”,代表着她

一种新的状态。“和”是中国儒释道文

化的重要共性,崇尚“顺其自然”与“和

而不同”;“一”虽简单却孕育万千变化,

以简对繁,平和如一。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Page 8: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53 54

阳光艺术空间目前已有二十余位合

作艺术家,他们都是从央美、中国艺术

研究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主流学

院派走出来的中青年艺术家,有极好的

师承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处于艺术

道路的上升阶段,潜力巨大。艺术空间

会循环展示这些艺术家们代表作品,并

定期举办各式茶会读书会。这是一个多

方共赢的平台,银行在同质化竞争极强

的时代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个专业、高品

质的艺术氛围与服务,而银行高净值客

户也是艺术家们看重的一个收藏群体,

张莉则把这里看作艺术展示与体验空间,

亦或一个公共客厅。她从一个艺术“参

与者”成为“推动者”,发现价值,帮

助优秀的艺术家们获得艺术道路上的提

升和艺术市场上的认可。而从书画艺术

协会到艺术空间,张莉始终保持着自己

对于艺术的初心,用心感受作品背后的

心灵,寻找有共鸣的声音。张莉和她的

搭档常年奔走于各个展览及艺术学术活

动。 “发现并推动这些才华横溢的艺术

家们,让优秀作品有更多人关注与欣赏,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不

做刻意炒作和包装,我完全相信,这些

艺术品能够在这方空间里觅得自己的知

音,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艺术空间里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所在,

这就是书画协会与光大合作的“阳光艺

术讲堂 。张莉会定期邀请艺术产业链各

个支点的专业资深人士前来分享,包括

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拍卖行老总、

藏家,而听众则是光华的校友、银行客

户以及各界艺术爱好者。

艺术经纪的核心在于“人”,张莉

这样总结。“私人艺术顾问”是她给公

司的定位 ,“和一文化”微信公众号融汇

艺术资讯、艺术品赏析、艺术家专访及

文化观点,与雅昌艺术网画廊频道合作,

为艺术家策展办展主持开幕式 ...... 她的

工作重心从来不是以怎样的价格卖出多

少画,而是去读解艺术市场,了解艺术

家,为他发现合适的藏家;理解收藏家,

为他推荐适宜的藏品。为好作品找到知

音,是张莉最开心的时刻! “我不在艺

术家工作室,就在去那儿的路上 ......”

张莉微笑着描绘起她的工作状态:

煮 茶、 写 字、 画 画、 讨 论, 张 莉 把 自

己置身于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中,从

作 品 的 背 后 去 理 解 他 们。 张 莉 说, 只

有 懂 得 艺 术 家, 才 知 道 怎 么 推 动 他。

而在艺术空间的时候,她则是常常需

要为欣赏者们介绍不同的作品和艺术

家, 对 艺 术 流 派、 作 品 特 点、 市 场 行

情如数家珍。张莉需要去主动识别不

同藏家的需求,而更重要的则是以人

格品行搭建起自己与艺术家与藏家之

间 的 信 任。 这 需 要 经 年 累 月、 持 之 以

恒 地“ 做 人”, 张 莉 笑 谈,“ 这 是 个

越老越有价值”的行业。”

半 路 出 家 的 张 莉 充 分 意 识 到 了 加

强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要成为一个优

秀的艺术经纪人,她对艺术的欣赏与

判断就不能只停留在个人喜好上。张

莉的学习方向有三:艺术家、学院、古

人。要想真正懂得艺术家和作品,还得

亲自提笔体验。墨写到纸上,无关好坏,

但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的身份已大有不

同。张莉和她的团队都报名参加了北大

艺术学院的艺术鉴赏与收藏班,系统地

梳理艺术史,几乎每周末都泡在艺术学

院课堂里。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老师讲

就会有不同的风景,张莉的笔记本被她

密密麻麻记满了老师观点和自己的想法。

从隶书开始,到楷书、篆书,从曹

全碑,到九成宫、峄山碑,张莉临帖断

续已有一年。她称之为“师古人”的过

程,觉得“临帖是一生的功课”。明年,

她准备开始着手学习山水画 ......

说起艺术空间的未来发展,张莉坦

言:“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的顺应并

融入互联网 + 时代下行业变革趋势,但

无论传播形式多么炫酷新潮,艺术行业

真正可贵的还是人的思想与心灵的体验,

而艺术机构的价值就是发现价值”。停

顿了片刻,她忍不住畅想:未来要有一

个更大的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 ......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光华张莉从 2005 年第一次参加光华课程

开始,已经是读了三个光华课程的“老

光华人”了。光华,见证着、陪伴着张

莉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

2005 年,张莉刚刚独当一面担起旅

游公司的事务,深深觉得没有足够的经

验,于是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

学院“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课程。当时

年方二十八的张莉,在一帮中年同学中

显得很青涩。张莉这样形容这个课程,“好

比原来是打游击的,现在上了一遍黄埔

军校。”除了教授在课堂上给出的许多

“宝典”和“工具”,同学间的互动交

流同样可贵。理论给出了一个远方的“光

源”,但是怎样通过实践走向“光源”,

恰恰是经验丰富的同学们给出了很多实

操上的指导。“敢上九天揽月”,那时

为事业而全力拼搏的张莉志向远大。

张莉在光华修的第二个课程是“历

史看管理”项目。张莉觉得,历史给我

们呈现了一个纵向全景,许多现在的困

惑与问题,往往历史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次,

不过是一种循环罢了。张莉希望通过这个

课程重温历史,撷取智慧,润泽心灵。不

过回到光华更大的理由,则是张莉非常想

念燕园的学习氛围,想念同学间的互动与

随之建立的友谊与信任。

去年,张莉报名参加了光华的“商

业领袖”课程,在她的理解中,一个商

业领袖非仅仅是一个“商业精英”,而

是一个更完整的人。“商业领袖”课程

中关于宏观经济、世界格局、音乐、电影、

艺术、宗教、历史等内容,让张莉受益

匪浅。

阳光艺术讲堂、阳光艺术空间,这

两个张莉生命中的进行时,名字都透着

一种光明气象。而张莉亲近的,恰恰是

这种简单而温暖的气质。她以艺术为媒,

以书画为介,在商学院中凝聚起艺术的

氛围,在金融业里辟出一小方桃源地,

柔软了人们西装革履的坚硬外壳,去学

会涵养内心。而她自己,也因为艺术而

愈发平和,行走于艺术与商业间,认真

而不执着。

组织及参与的艺术活动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Page 9: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55 56

2016 年末,光华管理学院 Emba 校友分享会上,作为最年轻的演讲

嘉宾,未及而立之年的薛雨在台上表现得淡定自若,用一组组数据

和影像分享着他对于公益的理解与愿景。他所发起的明珠救援,虽成立

不足两年,却带给这个世界太多的温暖和希望。如他在演讲中的主题——

赤子心,明珠救援便是怀着这样的赤诚初心,在无情的灾难面前挽救着

生命与尊严。

文 | 本刊记者张栋琳 编 | 王虔琳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初心:“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些眼神和伤口”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

级大地震。30 个小时之后,薛雨临时组建

的救援队早于许多专业团队,成为第一支

到达重灾区巴德岗的医疗救援队。在震后

炼狱般的环境下,经历了五天五夜不眠不

休的救援,医疗队队员的体力大量透支,

但仍然与当地的翻译结队,深入需徒步 10

小时以上才能到达的偏远乡村。

在灾后寂静同时充斥着死亡与瘟疫的

村庄,薛雨见到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

一片废墟中,唯一幸存的老者被亲人的尸

体包围着,眼神发直,虽生犹死,虫蝇盘

旋在老人溃烂生蛆的伤口上,薛雨他们花

了好几个小时才帮助老人处理好伤口。“我

永远无法忘记那些眼神和伤口,”薛雨说道,

“面对生命,真的不忍转身。”

直到回国以后翻看救灾时留下的影

像,薛雨才发现那位受救助的老人竟然在

照片里艰难地抽动单侧嘴角,朝镜头露出

了一个笑容——一个僵硬却满含感激的笑

容。“我们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

看到我们,他们就觉得能看得到希望,”

薛雨回忆起那些苦与泪过后的笑,重新发

现了救援的意义,“医治身体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救死扶伤,就要给灾难中无助挣扎

的生命以活下去的希望。”

在这次救援中,亲自走上前线的薛雨

敏锐地发现了公益救援的一些问题。薛雨

表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救灾时常常被质疑中国人的身份,在反复

重申自己“不是日本人”、“不是台湾人”

和“是中国(大陆)人”的无奈里,薛雨

意识到很多人对来自中国的救援缺乏认同,

对中国的认知甚至停留在上个世纪解放初

期的贫穷落后阶段。“而在中国,虽然很

多企业家确实很想做公益,想为灾民做些

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却并不知道该以怎样

的方式去进行,他们也不知道灾民最需要

的是什么样的帮助。”

薛雨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实现更

有效的救援为初心,在尼泊尔地震时临时

组建的救援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明珠救援。

在接下来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明珠救援

(PHR)相继参与了“4.17厄瓜多尔地震”、“海

地飓风‘马修’”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

救援工作,在中国青海和四川、厄瓜多尔、

缅北地区、中东地区等开展并实施多项长

期医疗援助项目。明珠救援从尼泊尔地震

时期的 7 人临时团队,迅速成长为在全球

拥有 5 个驻扎点的国际性非盈利机构,这

一数字将在 2 年后成为 17 个。

革新:“找到一个创新模式,就要把它做精做好”

能够带领明珠救援发展至今,薛雨一

直认为自己“很幸运”。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做公益,我一

开始是经营企业的,包括以前在国外。因

为我有做企业的背景,能够接触到很多单

纯做公益的人接触不到的东西,”薛雨解

释道,“既有资源,不同的背景也启发我

发现一些问题。”

尼泊尔地震发生时,临阵上场的薛雨

对于前线救援没有太多经验,筹备团队的

工作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来

完成。“当时几乎是像写商业计划书一样

完成了援助计划的设计。”薛雨回忆起当

时的情景有些忍俊不禁。

这样一个草创的救援团队,后来却在

尼泊尔被认为是一支专业队伍。“很多人

认为我们成立了很多年,其实我们才成立

二十几个小时。虽然受到好评,但其实当

时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不足。”这一过程中,

薛雨也开始留意其他救援团队的人员构成

与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很多团队,包括

专业团队,其实与想象中不同,虽然很多

成员很有经验,但是由于缺乏企业化的管

理,相对来说,结构就比较松散,所以团

队的效率可能就比较低。”

当时的明珠救援,虽然来不及制定明

确的制度,但薛雨向团队明确了很多严格

的纪律和考核标准。这些现代企业管理中

的制度借鉴,在明珠救援之后的制度建设

中得到了更好的应用。

明珠救援应用的是一套标准作业程

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简 称

SOP)。通过搭建涵盖企业规章、培训资

料、在当地医生的执照、搭建灾区救援点

流程等一系列信息的全球数据 IT 系统,每

个员工在全球所有地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

ID 账号登录系统。薛雨进一步解释道:“我

们在灾区会有很多临时雇员,他们有可能

只是我们的储备雇员,我们可以给他一个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

薛雨: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专访北大光华 ExEd、Guanghua-Kellogg EMBA 校友,明珠救援创始人薛雨

Page 10: 戴威: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 PKU · 是让我更加热爱自行车——自行车是最伟 大的交通工具,骑着它,我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最大努力达到最远的距离。

光华校友Jan.2017

57 58

临时权限,他可以通过系统进入仓库。除

了拿到储备,也能看到他针对标准事务应

该怎么做,按照什么程序。这个模式在企

业里是很常见的,但是在公益领域很少去

使用。”通过 SOP 制度和全球数据 IT 系统,

雇员不需要到北京接受培训,也能够更快

地应对救援任务,同时人事管理的成本得

到控制。

同样参照五百强企业的管理模式,明

珠救援搭建了相较传统更具激励效果的考

评机制:员工可以从临时雇员做起,从执

行项目开始,一段时间后会进行一个考核。

考核达标就可以申请全职雇员,全职雇员

根据层次对应不同的待遇。

凭借这样的高效管理机制,明珠救援

在灾区获得了民众与政府的一致好评。但

凡国际救援,归途时明珠救援总能在机场

收获当地人们的鼓掌送行。薛雨坚定地说:

“找到这种模式后我们就要把它做精做好,

而不是遍地开花。”

探索:“我们希望和企业合作,一 起 发 掘 中 国 公 益 发 展 的 新模式”

厄瓜多尔地震救援期间,遍布的尸体

造成了震区恶劣的气味与细菌的滋生。为

了防止瘟疫的爆发,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

募集用以遮蔽难民营的防雨布。然而,防

雨布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厄瓜多尔当地企业

的生产能力,一时间正在当地进行救援的

公益组织都手足无措,其中不乏美国红十

字会、哥伦比亚红十字会等大型国际组织。

24 小时内,两辆载着 4 万平米防雨布的

卡车到达灾区——这是当时成立不到 1 年

的明珠救援创造的记录。

谈到高效调集物资的经验,薛雨告诉

记者:“我们是和企业进行合作,当时是

和华为合作。华为是当地的大公司,他们

的供应商几乎覆盖全球,政府采购不到的

东西他们就有可能采购到。很多中资企业

都有很大的实力去调动大量的资源从事公

益,他们也很愿意这样做。”

结合自己从商的资源与救援中积累的

经验,薛雨希望做好这种与企业合作的公

益创新模式。

明珠救援最初开展藏区包虫病救治项

目时,凭着对救援队医师过硬技术的信心,

项目的主要行动是派遣医疗队伍赴藏区偏

远地区为少数民族牧民进行手术。包虫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虫卵能够通

过水源、畜产品、排泄物等进行传播,因

此传染性极强,尽管国家对西藏地区有免

费进行包虫病手术的优惠政策,但患病率

依然居高不下。

但很快,明珠救援发现直接手术的方

式收效甚微,“要降低患病率就必须实现

人畜分立,否则传染速度太快。”

随即,明珠救援思考出了援助模式的

调整——与全国企业合作,建设统一管理、

可移动的公益牧场。

这种模式,被薛雨称作是“造血式公

益”。“牧民住进公益牧场,我们便可以

引导他们进行人畜分立,并对包虫病的预

防进行宣传,这样就控制了传染,”薛雨

带着点自豪地对这一创新模式进行抽丝剥

茧的分析,“之前,牧民挖的虫草和生产

的牦牛制品的销路很单一,但公益牧场的

建立使得生产具规模化,产品由企业来优

先收购,这可以给藏民带来更多收入。这

样,藏民就能够承担得起往返医院的交通

和食宿费用,手术也就不成问题了!”

原来,明珠救援团队的考察发现:尽

管手术是免费的,但对于偏远地区的藏民

来说,前往能够进行免费手术的医院往往

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往返车程。如此,租乘

车辆以及食宿的费用往往高达上万元,这

对牧民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如果我们单纯给牧民捐钱,提供

往返和食宿的费用,他们依然不会去做手

术,”薛雨补充道,“一去做手术就可能

会涉及到小孩和牦牛没人看管的情况,

而公益牧场多家共营的模式能够很好地

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企业以前捐赠过很多慈善项

目,这些捐赠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

我们不知道捐赠实际上帮助了多少人,”

薛雨希望能够在明珠救援的公益模式中解

决这个问题,“传统的公益机构依赖企业

的捐款,而我们希望和企业合作,一起发

掘中国公益发展的新模式。”

星火:“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辗转许多国家之后,薛雨深刻地认识

到,中国和中国企业对公益的态度转变,

正站在一个时代的关口。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社会责任感

往往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是在国外的文

化思维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

根本,有没有社会责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

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就没有可持续发

展的动力。”留学经历丰富的薛雨谈到国

内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很深的感触。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中国

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

很多企业的全球化扩展却推进得不尽如人

意,或许就是社会责任层面的缺失。薛雨

认为,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公益模式,或许

是打开企业全球化局面的一条道路。

企业给予灾区的种种救援物资必然被

灾区人民与政府看在眼里,企业对社会责

任的担当将助力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国门。

“前一段时间习主席访问厄瓜多尔

期间,我们很荣幸地上了六次新闻联播,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CNN、BBC 这类大型媒体也都在灾区对我们进行过采访。”薛

雨就与企业合作的公益模式对企业自身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说明,

“这种无形中的软实力的宣传,势必比传统的硬广告更深入人心,

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更为积极”用他的话来说,与企业合作的公

益模式“不是去索求企业做多少金钱的捐赠,而更多的是造血

式扶贫的双赢模式。”

提及未来,薛雨为明珠救援制定了明确的目标:首先要不

断提高专业化程度;其次要增加在全球的布点,具备在全球更

多国家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更重要的则是保持中立性,

成为真正的国际公益组织。

“现在很多想法可能都还是愿景,等待付诸实践,但是我

们会努力一直走下去,让大家见证我们的成长,”薛雨平静中

带着笃定,“希望有一天明珠救援能真正成为由中国人发起的

国际公益组织。”

明珠救援行动时间轴2015 年 4 月 25 日 14 点 11 分,尼泊尔发生里氏 8.1 级地震,

明珠救援投入医疗人员 20 人(含当地雇员)携带价值约 50 万

元人民币的急救、通讯装备以及价值约 120 万元人民币的医疗

药物等应急物资奔赴加德满都,作为巴德岗灾区灾后第一支深

入的医疗救援力量,提供 1450 小时医疗服务,覆盖 8500 人次,

直接诊治 500 余人。

2016 年 4 月 17 日 7 时,厄瓜多尔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

明珠救援奔赴现场,实施历时 12 天的紧急医疗救援行动,结

合当地雇员提供 21 人次展开 3990 小时的救援活动,联合中国

扶贫基金会救灾支出约 16 万美元,巡诊约 2600 人次,直接惠

及厄瓜多尔灾民 2 万人次。并作为唯一的国际非政府机构纳入

了由该国内政部长指挥的政府内部救灾体系,并于该国卫生部,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建立了紧密合作。

2016 年 5 月明珠救援设立了有当地雇员运营的南美州区域

协调办公室,并受厄瓜多尔内政部委托,与多家国际机构合作

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因地震伤残的灾民免费假肢援助项目。

2016 年 7 月明珠救援考察缅甸缅北,开展了针对缅北边

境地区战乱难民儿童的医疗救助项目。正在建立中的固定医疗

营地及移动医疗救助站,计划常年开展医疗卫生宣教、义诊筛

查、规范化疫苗注射、及当地医务人员培训等援助服务,旨在

降低缅北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

2016 年 9 月,明珠救援一行 50 余人的医疗团队奔赴甘孜

地区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的石渠县,在草原上建立了帐篷医

院,正式开启计划为期 10 年的甘孜藏区包虫病患救助项目。

明珠救援与 301 医院及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生组成公共卫生专家

委员会,将常年派往医生驻扎藏区,针对甘孜州包虫病患者进

行手术治疗,随诊管理,医疗扶贫等长期援助,截至目前已实

际救助 3000 余人。

2016 年 10 月 4 日 登陆加勒比岛国海地的飓风“马修”

对海地造成重创,约 1000 人遇难,130 万人受灾,其中 75

万人迫切需要紧急医疗援助并爆发霍乱疫。明珠救援立刻启

动相应,调集南美协调处人员评估灾情,北京明珠救援总部

派出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医生及行动部团队四人于 10 月

12 日赶往海地灾区。目前明珠救援海地工作组结合当地雇员

20 余人次,已发放防疫药品覆盖 2000 余人,并计划在海地

开展为期 3 个月霍乱疫情防治援助项目。

截止至发稿之日,明珠救援的前线医生和北京的后方指

挥部的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灾援助一线。

薛雨(右二)在离开厄瓜多尔地震重灾区前与并肩作战的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的官员在指挥部合影留念。

特别策划SPECIAL APPROACH 光华校友Jan.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