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img.wehdz.gov.cn/hiwcmwehdz/201412/201412180329045.pdf ·...

Download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img.wehdz.gov.cn/HIWCMwehdz/201412/201412180329045.pdf · 规划期是2011年至2020年。 2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 (一)发展基础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Sep-2019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 O 一二年三月

  • 目 录

    前 言 .................................................. 1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 .................................... 2

    (一)发展基础 ......................................... 2

    (二)外部环境 ......................................... 5

    二、指导思想与愿景目标 ....................................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发展原则 ......................................... 8

    (三)愿景目标 ......................................... 9

    三、致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 ................. 12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高端发展光电产业 .............. 12

    1.光通信 ............................................. 12

    2.激光 ............................................... 14

    3.光电显示 ........................................... 15

    4.半导体照明 ......................................... 16

    5.光伏太阳能 ......................................... 17

    (二)致力建设产业集群,壮大光电关联产业 .............. 18

    6.消费电子 ........................................... 18

    7.集成电路 ........................................... 18

    (三)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培育新兴光电产业 .............. 19

    8.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 ............................. 19

    9.物联网 ............................................. 20

    10.新一代移动通信 .................................... 21

    11.云计算 ............................................ 22

    四、加快发展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产业 ..... 23

  • (一)聚焦光谷生物城,加速发展生物产业 ................ 23

    12.生物制药 .......................................... 23

    13.化学药制剂 ........................................ 24

    14.中药及植物药 ...................................... 24

    15.医疗器械 .......................................... 25

    16.医药服务外包 ...................................... 26

    17.生物农业 .......................................... 26

    18.生物质能 .......................................... 27

    19.生物信息 .......................................... 27

    20.生物制造 .......................................... 28

    (二)推动产业模式创新,跨越发展环保节能产业 .......... 29

    21.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 .............................. 29

    22.大气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 30

    2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30

    24.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 31

    25.新型环境友好材料 .................................. 32

    26.环保节能服务 ...................................... 32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 ........ 33

    27.数控机床 .......................................... 33

    28.清洁能源装备 ...................................... 34

    29.智能电网 .......................................... 35

    30.装备用电子系统及核心模块 .......................... 36

    五、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 37

    (一)推动业态创新融合,提升发展信息服务业 ............ 37

    31.软件与服务外包 .................................... 37

    32.动漫创意 .......................................... 38

  • 33.移动互联网 ........................................ 38

    (二)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 39

    34.研发设计 .......................................... 39

    35.科技中介服务 ...................................... 40

    (三)把握消费升级机遇,培育新兴城市服务业 ............ 41

    36.现代物流 .......................................... 41

    37.教育培训 .......................................... 42

    38.健康管理 .......................................... 42

    39.科技会展旅游 ...................................... 43

    六、大力实施“131”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 45

    (一)突出光电技术创新,全面支撑国家战略 .............. 45

    (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 49

    (三)加强应用需求对接,倡导新兴商业模式 .............. 53

    七、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 55

    (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 55

    (二)加快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办公 .............. 58

    (三)发挥联动辐射作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 63

    八、环境优化与保障措施 ................................... 66

    (一)集聚创新资源,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 66

    (二)打造创业特区,推动企业创业成长 .................. 68

    (三)打造金融特区,全面优化投融资环境 ................ 69

    (四)打造人才特区,汇聚培育高端人才 .................. 71

    (五)打造政策特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71

    (六)提升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 73

  • 1

    前 言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是国

    务院批复建设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

    密集区和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中

    国光谷”区域品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要求,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就是要发挥创新资

    源优势,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

    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

    型企业;就是要不断增强新兴产业的生成能力,打造新产业生成中心;

    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建设全球光电

    子产业中心;就是要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带动武汉“1+8”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最终发展成为推动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依据国家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等

    中长期规划,在与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充分衔接的

    基础上,编制本产业规划。本产业规划的规划范围是 518平方公里。

    规划期是 2011年至 2020年。

  • 2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东湖示范区是我国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以光通信、

    激光、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占

    据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东湖示范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 28%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10 年完成企业总收入 2918 亿元,完成工业

    总产值 2503亿元,已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显著,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东湖示范区

    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光纤光

    缆、光电器件、激光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 50%,其中,光

    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 25%。烽火科技公

    司是我国光通信领域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长飞公司是全球第二

    大光纤光缆生产企业,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是我国激光领域

    的领军企业。消费电子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台

    式电脑和游戏机研发生产基地。集成电路产业蓄势待发;光伏太阳能、

    生物质能、风电装备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

    信息及应用服务、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产

    业的发展初见成效。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光谷生物城加速

    建设,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

    入驻,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环保产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

    强竞争力,初步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

    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形成了较好基础。在现代服务业领域,

    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

    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2010年,东

    湖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超过 33.9%,在同类园区中保持

  • 3

    领先,具有较强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资源密集,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武汉市是我国排名靠前

    的科教资源密集城市,东湖示范区是国家高新区中第二大智力资源密

    集区。集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42家高校,

    有邮科院、中科院病毒所、水生所、709 所、701 所、717 所等 56 家

    科研院所,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 30 多

    家,企业研发机构 400多家。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我国在光

    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区内有技术转移中心、共性技术服务平

    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服务机构,有 21 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

    60位两院院士和 20 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有 12人入选中央“千人计

    划”。东湖示范区诞生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第

    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区内企业主导制定了国家标

    准 7项,在光通信领域提出 4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

    国际标准零的突破;自主研发的光电子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

    号”奔月上得到应用;移动道路测量系统为青藏铁路信息化建设做出了

    贡献;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 49 项专利的红光

    高清视盘机(NVD),并实现产业化;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台 71英寸 LCOS

    激光显示器。

    企业创业活跃,产业生成能力不断加强。东湖示范区企业创业活

    跃,近三年来,年均新增企业 2300 家以上,占当年企业总数的 15%

    以上,平均每年都有 600家以上的创业企业得以存续发展。大量企业

    创业为内生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区内集聚了 200多家高成长性企业,

    亿元以上企业数目迅速增长,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崛起。东湖示范区在

    创业孵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率先探索,形成良好的企业创业成长环

    境。区内已经形成了以东湖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

    九峰创新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综合孵化器与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企业

  • 4

    孵化成长服务体系。东湖示范区率先探索了“四级跳”的科技成果转

    化模式,即“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

    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区内加

    速器建设不断加快,围绕光电子、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面向高成长

    性企业的专业性加速器。不断涌现的创业企业、浓郁的创业文化和良

    好的创业成长环境为东湖示范区产业实现内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撑。

    基础条件优越,产业承载能力十分突出。东湖示范区拥有优越的

    区位交通条件、较强的市场辐射能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武汉市有“九

    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

    信等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北京、上海、广

    州、重庆进入以武汉为中心的四小时交通圈。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商业

    重地,是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在国家统筹发展和促进中部崛

    起的宏观背景下,武汉市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东湖示范区有优质的

    生态环境,高度契合高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能够充分激发创

    业者和科技人员的激情和灵感,对研发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

    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东湖示范区规划面积由

    224 平方公里扩大到 518 平方公里,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产

    业承载能力。东湖示范区还拥有相对较低的综合成本优势。区位、交

    通、生态、空间等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供了天然的基础。

    “武汉 中国光谷”国际知名,特色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增强。东

    湖示范区坚持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国内最具知名度和影响

    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湖示范区打造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

    “光博会”和“华创会”两大会展品牌,成功跻身于美国阿纳海姆光

    通信展、德国慕尼黑激光展、日本千叶国际光电子展等世界顶级光电

  • 5

    子博览会之列。东湖示范区拥有武汉国家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

    地、武汉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武汉国家信息安

    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武汉国

    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

    较强的竞争力。“武汉 中国光谷”已经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

    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区域品牌,这对吸引特色产业资源、选商引

    资、市场推广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相比,东湖示范区还存

    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总体规模需要

    进一步扩张,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大企业数量仍然不足,与建设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地位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投资性产品比例较大,直接面向消费者并拥有自主品牌的消费类产品

    比较少,区域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三

    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区域优势技术的产

    业化和规模化能力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不够活跃;四是资源要素与产

    业发展需求有差距,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具有全球视野、能够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仍然不足;五是产

    业空间需要进一步梳理和优化,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产业空间利用模

    式,城市功能发展不足以满足企业和人才的需要;此外,东湖示范区

    产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区域文化等深层次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

    愿望不够强烈。

    (二)外部环境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进行,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将进

    一步重构,全球高科技园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两型社会建

  • 6

    设、武汉市转型发展对东湖示范区提出了新的要求。东湖示范区产业

    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外部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全球竞争焦点,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重

    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

    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成为 IT 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生物、新

    能源、环保等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围绕人才、技

    术、标准等的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进一步重构,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力度逐步加大,以人才为核心的软件产业和信

    息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热点。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

    展,研发业务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其研发中心在全国科教资源密集

    区进行战略布局。东湖示范区可凭借其丰富的创新资源,积极应对全

    球竞争,把握在全球科技经济分工中的新地位,全面融入全球创新链

    和高端产业链。

    我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战略

    选择。未来十年,是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低

    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是我国在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部署。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

    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东湖示范区在多个领域具备产业优势或创新

    优势。东湖示范区必须依托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以原始创

    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抢占高技术产业竞争制高点。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加

    快。武汉“1+8”城市圈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

    进行。推动“两中心两基地”建设、打造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是武汉未

    来十年的主要任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 7

    产业结构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产业空间从分散布局向集聚发

    展转变。以研发设计、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现代服

    务业前景广阔。发展原创型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这与东湖示范区的

    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东湖示范区必须在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配置区域产业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

    高新区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更加紧

    密。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

    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新时期,高新区

    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城市功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高

    新区将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产业、科技、社会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的普遍趋势。作为产业模块化的必然

    结果,专业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于 518平方

    公里的东湖示范区来说,必须把不断强化城市功能,坚持人与城市、

    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宜于创新、宜于创业、

    宜于居住的科技新城。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更

    加突出。区域竞争加剧了对优质产业资源的争夺。北京中关村是全国

    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次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北京、上海、广州、深

    圳等为代表的领先区域的差距大大缩小,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

    西部高新区发展日益加快。一批新兴高新区依靠超前布局、聚集资源

    和政策创新驱动在若干新兴细分产业领域已经占据了竞争优势。地方

    政府的魄力、决心和各类资源投入力度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加重

    要。这就要求省市和示范区政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加快推

    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加快引进高端产业资源。

  • 8

    二、指导思想与愿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部崛起战略

    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和

    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

    优势和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

    融合发展和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形成市场自动挖掘机制,加

    快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龙头企业

    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和空间专业化发展,培育光谷创新

    文化,示范带动区域发展,努力建设国家新技术创造中心、新产业生

    成中心、新制度创新中心和新文化培育中心,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

    使东湖示范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

    驱动发展的典范。

    (二)发展原则

    在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跨越发展;

    光电引领,融合发展;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专业集聚,联动发展”

    的发展原则,具体如下:

    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发挥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引进和配置全球

    资本、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进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

    以创新引领产业,以创新拓展市场,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区

    域实现跨越发展。

    光电引领,融合发展。进一步突出光电子产业在东湖示范区产业

    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动示范区产业的整

  • 9

    体发展。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交叉创新,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内

    部的融合发展,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促进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产业集群。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整合能力、能够带动一批配套企业的龙

    头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中的关键作用,着

    眼于整个区域产业链的完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与中

    小企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企业生态群落。

    专业集聚,联动发展。遵循空间专业化的原则,加快推进以专业

    园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产业高地、技术高地

    和功能高地;充分发挥东湖示范区的人才、科技、教育优势和在区域

    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拓展“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武汉“1+8”

    城市圈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快速发展。

    (三)愿景目标

    未来十年,东湖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

    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

    “131”产业架构。

    到 2020 年,东湖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突破 30000 亿元,进入全球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第一梯队,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高新技术产

    业竞争、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和经济分工地位的核心载体之一,成为

    率先发展、辐射中部、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经济引擎和新兴产

    业生成中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光电子产业中心:依托区域光电子领域的基础性优势,着力

    引进、高效调配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产业资源,以原始创新

    为依托,全力支持光电子产业前沿创新,以重大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

  • 10

    展,引领世界光电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

    电子产业中心。

    新兴产业发展试验区: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

    模式创新,涌现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原创型的革命性技术和能够改变

    世界的新模式,成为原创型新兴产业的生成中心。根据新技术、新业

    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形成市场自动挖掘机制,探索政

    府引导促进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验和示范。

    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率先进行低碳经济实践,围绕“131”产

    业格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

    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直接支撑作用的环保节能产业;同时,在区

    内率先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减少能源消

    耗,探索“两型”园区发展模式。

    企业创业发展核心区:以促进高端创业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创业

    源头。针对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建立符合产业规律、服务

    能力完善、综合孵化器与专业孵化器相结合、孵化器与加速器高效对

    接的企业创业和加速成长服务体系,成为区域科技企业创业成长的最

    佳栖息地。

    到 2015 年,东湖示范区将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

    进整合全社会产业资源,预计总投资 3000亿元,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发展目标:企业总收入超过 10000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 30%

    左右;工业总产值实现 7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超过 36%;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 6700亿元;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 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 2600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

    15%。

    自主创新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

    6%;企业每年专利申请超过 10000 件,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达到 50%;

  • 11

    每万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授权数达到 30 件;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100

    家;建成 1-2个国家实验室。

    企业培育目标:科技型企业总量超过 15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

    2000家;企业收入过 1000亿元的企业 1-2家,过 500亿元的企业 3-5

    家,过 100 亿元的企业 20 家以上,过 10 亿元的企业 200 家,1 亿元

    以上的企业 800家;上市企业超过 80 家。

    集约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到 0.5吨标准煤以下;产

    业用地产出率 200亿元/平方公里。

  • 12

    三、致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

    依托国家光电实验室等优势资源,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

    以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以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规模发展,提

    升发展光通信和激光产业,加快发展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太

    阳能产业,大力发展消费电子、集成电路产业,积极培育地球空间信

    息及应用服务、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促进

    光电子信息服务业态发展,将东湖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技

    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到 2015 年,东湖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

    现企业总收入 5000 亿元。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高端发展光电产业

    1.光通信

    以智慧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面向电信运营商基础网

    络、光纤接入、城域网建设,巩固并提高光纤光缆市场份额,重点向

    产业链上游关键技术、材料、核心器件以及下游城域网、接入网设备

    领域延伸。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700亿元。

    (1)光纤光缆

    发展目标:以加快光纤预制棒国产化进程为突破口,努力解决光

    纤预制棒、光纤预制棒拉伸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问题,进一步稳固和扩

    大全球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快前沿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光纤光缆研发生产的全球领

    先地位。

    发展重点:加快全光正交频分复用、传感光纤等领域研发,加快

    发展 FTTx 用新型单模光纤产品,发展各种掺稀土光纤、能量传输光

    纤、POF 塑料光纤、浅海光缆、骨架式带缆、塑料光缆、油井光缆、

    矿用光缆及 OPGW 光缆等特种光缆。努力突破 G.657 光纤、气吹用微

  • 13

    型光缆等新型光纤光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新型光纤

    套管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发展策略:依托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与国外

    先进技术的合作,扩大光纤预制棒等关键原材料和器件的本地生产,

    占领产业链高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艺路线进一步提升产业

    化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高光纤光缆领域的品牌效应和全球影响力,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龙头企业新产品创制的研发投入,通过促进

    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在光纤光缆领域的应用,提升企业的差异化

    竞争能力,开拓光纤光缆领域的新兴应用和市场。

    (2)光器件

    发展目标:加快组织一批光器件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大幅度提

    高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实现高端

    光器件的国产化,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成为我国高端光器件研发生

    产核心区。

    发展重点:面向城域网、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发展的需求,重点

    发展光子系统、光集成器件和光无源器件等。重点发展用于通信骨干

    网络、各类光纤接入、传感网络的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远距离、

    高速率和热插拔的光模块、AWG、FBG、PLC、拉曼放大器等技术和产

    品,突破光子集成的核心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针对全光网络的发展

    方向,开发用于 AON 和 DWDM 中的集成开关矩阵、滤波器、波长变换

    器、新型光纤、OADM和 OXC、高速光传输、复用器、高性能的探测器

    和可调激光器阵列以及集成阵列波导器件、光纤传感器等关键器件。

    发展策略:重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龙头企

    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核心技术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光

    器件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形成由本地企业掌控的核心专利群。改

    善光器件制造的工艺技术,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可靠性、小型化和稳

  • 14

    定性,改变目前依靠成本优势和逐步弱化的价格优势竞争的格局。积

    极拓展光器件在数码消费电子、DVD 系统、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照

    明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以低功耗光器件为代表的“绿色光电”相

    关技术产业化。

    (3)光通信系统设备

    发展目标:面向 3G、4G、LTE、FTTx、NGB 等新兴技术与产业,

    开发适应新兴领域需求的传输设备,形成基于自身设备的一体化解决

    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将东湖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

    光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研发、制造以及应用基地。

    发展重点:发展以光纤接入(FTTx)、分组传送网络(PTN)、光

    传送网(OTN)、全光网(AON)、IP 多媒体子系统(IMS)为重点的相

    关传输系统设备。

    发展策略:加快区内龙头企业改制步伐,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光通

    信系统领域的整合;通过资产重组和项目整合,重点培植一批上规模

    的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重点引进国内外光通信系统设备

    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区内企业在光通信系统领域的研发水平提

    升和产能扩张。支持企业拓展非传统客户,发展金融、电力、交通等

    企业专用通信网络系统。加快推进东湖示范区“智慧小区”示范工程,

    推动区域内企业与运营商、房地产开发商合的合作,支持区内企业参

    与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

    2.激光

    发展目标:继续巩固激光领域的产业优势,积极切入高端激光设

    备及系统市场。以激光器研发和生产为核心,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激

    光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激光产业链,建成国际先进的激光

    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200亿元。

    发展重点:工业激光器领域重点发展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光纤

  • 15

    激光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紫外激光器等。激光加工设备领域

    重点发展基于高功率激光器的激光切割、焊接、毛化、热处理、再制

    造等设备和基于中小功率激光器的精细和微纳激光加工设备,如调

    阻、划线、精密切割和焊接等。重点发展单频激光器、紧凑型高重复

    频率、高峰值功率激光器,积极推进激光测距、激光制导、激光雷达、

    激光精密测量等领域的设备研发,不断挖掘激光新兴应用领域。促进

    大型成套激光装备技术研发和生产,支持激光加工服业专业化发展。

    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激光行业协会(激光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

    搭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大学和院所之间开展技

    术交流、项目合作、市场开发等,推进大功率激光器的国家(行业)

    标准制订;推动激光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重点引进一批国际高精尖水

    平的激光产业项目,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外大企业进行技术对接;积极

    推动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

    亚、南亚和西亚等区域市场。面向激光焊接、切割等高端市场开发相

    应产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现高端差异化发展。支持企业拓

    展下游应用领域,拓展运营服务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在国内外搭建激

    光加工服务平台,提供加工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

    3.光电显示

    发展目标:紧抓智能终端设备高速发展的机遇,努力扩大中小尺

    寸 TFT-LCD产业规模,进入大尺寸 TFT-LCD制造领域,大力培育 OLED、

    LCOS 激光显示、3D 显示、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加快新兴

    显示技术产业化,建成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先导区。到 2015 年,企业

    总收入达到 5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适用于手机用面板、数字相机屏幕、汽车相

    关平面显示器、便携式导航设备、数字相框和中尺寸显示器等市场的

    技术与产品。完善 TFT-LCD生产线和关键元器件的本地配套,重点推

  • 16

    进 OLED核心和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加快 OLED在中小尺寸新兴领域的

    应用。突破半导体激光光源、消相干等关键配套技术,加快 LCOS 激

    光显示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强超高亮度发光管(UHB-LED)技术研究及

    产业化。

    发展策略:重点支持一批大型光电项目,加快引进高世代液晶生

    产线,开展技术引进与合作,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引进面板及背光模

    组、触摸屏、彩色滤光片、化学品、驱动 IC 等上游关键材料和元器

    件,打造完整产业链。以中小尺寸为切入点,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三原色有机发光材料、全彩显示面板及驱动电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和本地产业化,吸引国内外 OLED龙头企业入驻,承接国内外 LTPS(低

    温多晶硅)中小尺寸低世代(3.5G或 4.5G)生产线。构建产学研共同

    参与、紧密合作的 LCOS 激光显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攻克晶体

    材料加工、半导体激光器、消相干等关键技术。

    4.半导体照明

    发展目标:紧抓 LED 市场大规模扩张的机遇,以 LED芯片技术为

    核心,加强产业配套建设,积极构建从 LED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

    的完善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内技术领先、规模先进的 LED 产业聚集地,

    实现产业链整体跨越。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500亿元。

    发展重点:面向半导体照明领域未来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大功率

    LED 芯片制造、功率型 LED 封装、LED 路灯系统设计等半导体照明领

    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衬底及外延、芯片、封装以及 LED背光源、景观、

    路灯、室内灯等半导体照明产品,积极开拓 LED民用照明市场。

    发展策略:整合财政资金,超常规支持 LED产业发展,加强各类

    专项对 LED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 MOCVD设备的补贴支持。实施重

    点企业推进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鼓

    励自主研发、吸引海外归国人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引导校企进行

  • 17

    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突破核心技术,支持重点企业承担国家技术攻关

    项目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引进一批封装和下游应用企业,构建完

    善的 LED产业链。实施精品 LED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政府采购支持力

    度,加强应用示范。加快推进 LED产业园建设。

    5.光伏太阳能

    发展目标:以光伏产业为切入点,在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太阳能

    高温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多种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太阳能建筑一

    体化(BITV)等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发展成为全国光伏太阳能

    先进技术研发、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应用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

    入达到 5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积极发展聚光电池、

    染料敏化电池、有机化合物电池等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发展 BIPV 技

    术等系统集成技术和产品、组件材料配套产品、BIPV构件和系统集成

    应用元器件(如逆变器等),积极发展系统集成工程设计和服务。研

    究发展高温蓄热技术,进行光热发电技术储备。鼓励发展太阳能光热

    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发展策略:坚持产业提升和市场拓展同步发展,形成以光伏产业

    为主导、以光热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在光伏

    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大力

    扶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具有独特性的光伏企业,持续提高

    其技术竞争力,培育一批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光热发电领域和太

    阳能热利用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技术人才。推动政

    企联合,建设国家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中

    心,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光伏技术标准制定;加强产学研建设,加快新

    型光伏技术转化速度;积极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设和示范应

    用。

  • 18

    (二)致力建设产业集群,壮大光电关联产业

    6.消费电子

    发展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吸引企业在东湖示范区设立

    营销总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研发中心、智能移动终端研发生产基地,

    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电子产业集群。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

    达到 20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台式电脑(含一体机)、数码相机、打印机、

    游戏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三网融合智能接入设备、网络电

    视、3D电视及相关配套产品,以及与云计算、物联网相关的关键技术

    及软硬件系统平台的研发生产。培育发展数字家庭技术、产品和系统。

    发展策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全力做好企业服务,迅速做大产

    业规模,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环境完善,以产业规模推动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形成大产业、大区域的发展格局。消

    除出口环节瓶颈,提高消费电子产品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充分发挥湖北省数字家庭产业联盟的作用,结合本地已有的红光高

    清、家庭多媒体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打造国家级的

    数字家庭产业示范区。依托武汉云计算产业联盟,面向需求跨越布局,

    打造中国最大的云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集成电路

    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以 IC设计为龙头,以 IC制

    造为基础,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关设备、关键材料、

    IP 与设计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努力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 IC 设

    计和生产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150 亿元,形成每月 30

    万片的芯片生产能力。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 IC设计,包括移动通信 IC、存储 IC、消费

  • 19

    类 IC、电源与 LED 照明驱动和控制 IC、数字视音频与显示驱动控制

    IC、汽车电子 IC、光通信系统配套 IC 产品,特别是相变式存储、高

    清音视频解码等下一代 IC等。芯片制造重点发展 12英寸、65-45(含

    40)-32 纳米及以下芯片制造等。封装测试重点发展 BGA、CSP、SIP

    等高端封装。

    发展策略:重点推进新芯公司扩产升级,做大规模;在逻辑与混

    合信号 IC、电源 IC 与功率器件等领域,再引进 1-2 家国内外大型芯

    片制造企业设立芯片制造厂。着力培育本土 IC 设计企业,鼓励本地

    大型电子整机企业成立独立的 IC设计公司;支持 IC设计企业赴海内

    外上市,积极引进国际知名 IC 设计公司或 IDM 企业到区内设立研发

    中心。在做大芯片制造与 IC 设计业的基础上,引进数家大型国内外

    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若干家设备、材料、IP与设计服务等相关

    配套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重点围绕通信、消费

    电子、汽车电子等本地优势领域,鼓励本地 IC 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与电子

    整机行业的联动发展。

    (三)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培育新兴光电产业

    8.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

    发展目标:围绕位置信息在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物联网应用感

    知环节的基础性应用,充分发挥武汉在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领域

    的技术积累,构建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

    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

    全球一流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到 2015 年,

    企业总收入达到 200亿元。

    发展重点: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重点发展 GNSS 芯片、遥感数据

  • 20

    获取与处理、星载一体化、数据获取平台、数据处理软件等;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发展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息集成、数据解决方案等;智

    能导航系统发展导航芯片、导航定位、导航数据库、导航地图等;发

    展空间信息系统集成、测绘仪器与装备研制等;大力发展面向国土、

    卫生、物流、电信等公共和行业服务应用,以及基于位置的大众化应

    用服务。

    发展策略:以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加快地

    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行业企业集聚发

    展,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上市,促动全行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武

    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力促现有技术的民用化和

    产业化。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重点面

    向移动互联网各类商务、个人和特殊行业应用需求,联合电信运营商、

    增值服务提供商和智能终端制造商,提供功能完善、获取便捷的智能

    位置云服务,探索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服务带动相关设备

    销售等新型运营模式,快速拓展市场,形成品牌效应。

    9.物联网

    发展目标: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

    面向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智慧城市总体解决方案,面向

    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把武汉建成我国智

    慧城市应用示范高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50 亿元。

    发展重点:加快促进光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加强

    RFID、光纤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及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重点突破智慧城市多功能决策演示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基

    础设施智能传感监测系统、城市公共服务与应急系统以及城市社区与

    民生服务等重大关键技术。通过重点示范,在全市形成基于海量信息

    和智能处理的新的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形态。

  • 21

    发展策略: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抓紧实施智能交通、智

    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城管等智慧城市八大示范应用工程,采取政

    府首购物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推动区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在

    城市决策平台、智能交通、城市公共服务与应急系统以及城市社区与

    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推动企业在光与无线融合传感、物联网接入与组网、物联网信息的数

    据库构建、数据挖掘、信息资源管理、智能决策与运营服务等方面重

    点突破,形成一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鼓励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联合搭

    建物联网运营平台。组建“智慧城市联盟”,充分发挥东湖示范区物

    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支

    持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10.新一代移动通信

    发展目标:依托国家级移动通信工程中心与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

    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健全移动通信产业链,成为我国研发体系完备、

    技术水平先进的下一代移动通信与网络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企业

    总收入超过 100亿元。

    发展重点:从系统设备切入,重点发展 3G 通信设备及天馈系统

    以及核心网、接入网与室内覆盖系统,并向上游射频 IC 等关键器件

    延伸,配套发展终端与网络检测设备、无线协议和软件产品。发展智

    能手机、电池、模具、元器件以及终端应用软件等。重点推进 4G 系

    统和技术的前瞻性研发,以及无线技术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

    居、移动安防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延伸。

    发展策略:聚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与移动通信终端与配件,大力

    引进设备、手机、配套元器件等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着力扶持区内

    优势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供应链集聚、

    股权合作、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带动移动通信产业链各环节的整体

  • 22

    发展;瞄准 3G应用和 4G研发,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各方

    面共同参与制定技术及行业标准,引导企业成立或参加相关的产业和

    技术联盟。

    11.云计算

    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突破云计算关键技术,促进云计

    算技术应用,加强云计算运营网络安全管理,创新企业商业模式,争

    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云计算中心。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30亿

    元。

    发展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

    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云服务业务,以小云、私云和近云为切入

    点,逐步向大云、公云和远云拓展。突破虚拟技术、云平台、云存储、

    云安全、云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发展云连云平台、信息服务运营平

    台、云制造与模具云端系统等云服务。

    发展策略:进一步做好国家战略对接,争取成为国家云计算创新

    发展试点城市。支持区内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

    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转变;推

    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服务转型。组织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

    提供商、相关硬件厂商、科研院所和用户联合成立“武汉云计算产业

    联盟”。依托产业联盟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区

    内机构参与国家云计算标准制定。支持在政务、教育、交通、医疗卫

    生、城市管理、国土规划、工业制造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建成一批

    行业示范应用云计算平台。

  • 23

    四、加快发展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产业

    (一)聚焦光谷生物城,加速发展生物产业

    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和医疗服务

    优势,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与生物产业的融合发展,自主培育和外部

    引进相结合,突破性发展生物制药、医药服务外包、化学药制剂、中

    药及植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农业和生物质能,超前

    布局生物信息与生物制造,形成涵盖产品研发、技术转让、中介服务、

    高端制造、商业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等不同环节的产业链,努

    力发展成为全国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和产

    业基地。到 2015年,生物产业总收入实现 800亿元。

    12.生物制药

    发展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技

    术药品为核心,培育和形成一批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具有国

    际影响力的生物制药研发和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5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研制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药品、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

    支持诊断试剂向方便、快捷、精确方向发展;支持创新型小分子药物、

    基因治疗药物、长效蛋白药物、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等产品的发展。

    发展策略:大力推进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

    与合作,推动诊断试剂领域重大突破,进一步扩大疫苗市场份额。依

    托武汉生物制品所和武汉病毒所的创新优势,重点吸引国内疫苗领域

    龙头企业落户,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利用武汉、湖北省的医院

    终端市场资源,引入国外龙头在区内设立生产基地,发展面向高端市

    场的分子诊断试剂产业。在小分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方面,吸引海

  • 24

    外留学生带项目入区创业,鼓励本地科研机构研发团队自主创业,搭

    建国内外技术合作平台,布局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管线。

    13.化学药制剂

    发展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药物新品种、新剂型

    的开发,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新药创制中心和新制剂研究生产基地。

    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150亿元。

    发展重点:以特色药的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继续发展抗感

    染药、抗老年性疾病新药及计划生育用药,加大力度突破心脑血管、

    抗肿瘤药等领域。针对重大常见疾病的防治需求,重点加快与国家基

    本药物制度建设相关的药物大品种改造,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

    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发展策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并依

    托制造优势拓展销售领域,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关注国际药品专利

    动态,对即将过期的专利药物进行仿制和改进。推动区内企业加强制

    剂生产的软硬件管理,进一步升级产品结构,推进企业开展 FDA认证,

    促进企业加大出口。加强对跨国公司招商,吸引国际第二梯队制药企

    业及有意在中国投资扩产的第一梯队企业落户东湖示范区。

    14.中药及植物药

    发展目标:发挥区域中药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现代制药技术与

    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争取成为国内领先的中药及植物药创新与产业化

    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1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重点培育植物提取

    物和植物药。积极开发中药生产新工艺,大力推进重大中药创新成果

    的系列化开发与产业化;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

    剂技术,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重视在预防、保健等领域的新

    药开发与产业化。

  • 25

    发展策略:充分挖掘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

    物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的融合,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传

    统中药,力求在剂型、产品标准上达到领先水平。实施国际化战略,

    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加快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与国

    外标准的对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引导区内企业创新营销理念,加

    大名优中成药的市场推广,依托区内中药龙头企业,在保持现有产品

    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向保健品和消费品领域拓展。

    15.医疗器械

    发展目标:发挥东湖示范区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

    势,积极向医疗器械领域延伸,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

    医疗设备、数字医疗设备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到 2015 年,企业

    总收入实现 50亿元。

    发展重点:突破新一代激光医疗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泌尿外

    科、眼科、皮肤科、心血管科的激光医疗设备。推进新材料、新器件、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光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临

    床和监护诊断仪器以及实时成像设备,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

    感器、医用 LED光源、生物芯片、红外成像及相关部件等的开发。加

    快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

    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国家激光医疗器械产业联盟的作用,依托区

    内龙头企业,组织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新一代激光医疗设备核心技

    术形成重大突破,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激光治疗仪、光子

    嫩肤仪、激光美容仪、大功率 CO2激光治疗仪、数字红外乳腺检查系

    统、数字医学影像工作站、数字式脑血氧监测系统、肿瘤定量病理细

    胞学早期诊断试剂及设备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瞄准我国中小城市

    和基层地区的医疗机构市场和家庭医疗器械市场,大力发展面向中低

    端的医疗器械产品,迅速做大产业规模。

  • 26

    16.医药服务外包

    发展目标:依托区域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临床医疗资源,鼓励企

    业主动承接国际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外包和服务外包,加快融入全球

    产业链,把东湖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基

    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50 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临床前及临床服务外包产业,组织推进 GCP

    技术资质认证工作。重点建设符合欧盟和美国 cGMP 标准的化学药口

    服固体制剂中试及生产车间、高端专利过期药仿创平台。推动医药服

    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强化先导发现、动物模型、药效试验、毒理试

    验等服务功能,逐步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链。

    发展策略:以提升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推动区内企

    业大力开展模式创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充分利用留学生对接国

    际项目的渠道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吸引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留学

    生归国创办 CRO企业,提升东湖示范区 CRO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医院、

    实验室的设施和人才优势,促进生物医药外包企业、科研机构、制药

    企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引进一批国内外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企业,迅速

    提升全区生物医药研发能力。

    17.生物农业

    发展目标:积极发挥东湖示范区农业生物技术科研优势,加速生

    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研发-生产-推广体系,努力

    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动物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全球知名的动植物良种

    选育中心和动物生物制品研发中心。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200

    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农作物高技术育种、试管苗以及基于胚胎工

    程和基因工程的畜禽新品种繁育等现代种业。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生

    物农药和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兽药和新制剂。重点发展功能性食

  • 27

    品配料和微生态制剂等高端生物技术产品。加快推进现代微生物肥

    料、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的产业化。

    发展策略:推动区内生物农业企业重组并购,发挥企业间战略协

    同和资源互补优势,打造技、工、贸一体化大型龙头企业。大力整合

    区域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

    病毒所等科研机构的平台支撑作用,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

    合作,缩短研发周期,加快推进科技项目产业化进程。着力推进科研

    成果和企业产品应用示范,利用周边地区的农业资源积极开展产业化

    试点和产品推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湖北省生物农业的发展。

    18.生物质能

    发展目标:依托东湖示范区在生物质能研发和装备制造领域的优

    势,积极向生物质能投资运营环节延伸,将东湖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内

    重要的生物质能装备研发产业化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到 2015 年,

    企业总收入实现 1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电厂的建设、投资、运营及电厂用

    燃料;突破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气化生成液体燃料等产业化

    制备技术,发展新型生物能源系列产品;积极发展沼气利用相关设备

    的制造和大中型沼气利用项目的工程设计、施工和技术服务等。

    发展策略:针对生物质能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充分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做大规模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

    应用与示范,加快把技术推向市场。组建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资源,促进相关行业

    技术标准(特别是新技术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与中粮集团

    等国内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的油料作物生产路线。

    19.生物信息

    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信息产

  • 28

    业链,成为我国新崛起的生物信息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

    入实现 30亿元。

    发展重点:拓展生物信息技术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促

    进武汉在大规模基因表达谱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等前沿领域

    的科研步伐,加快新药研发进程。推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相关

    衍生产业的发展。建设中部地区生物信息服务体系,提供集存储、计

    算、培训、咨询分析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发展策略:加快推进“核酸和蛋白质平台”和“千万亿次、万万

    亿次超算中心”等项目,建设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

    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以国内生物信息龙

    头企业为主要目标,加大企业和项目引进力度,形成完整的生物信息

    服务产业链。依托武汉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优势,积极引导生

    物信息服务链条向武汉科研院所拓展。

    20.生物制造

    发展目标:依托湖北省农业资源和武汉地区技术基础,加快生物

    催化、生物转化、生物炼制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我国生物制造

    领域的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30亿元。

    发展重点:着重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技术水平,改造提升工

    业酶、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围绕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

    大力发展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制剂和高

    效生物催化剂重大产品。不断改进与完善生物加工处理技术,推广应

    用于纺织、造纸、冶金等领域的制造工艺。

    发展策略:以生物催化、转化、炼制等技术为切入点,积极促进

    区内企业与大学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大学院所共建技术中

    心,以技术创新抢占生物制造制高点,全面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跟进

    国内外生物制造技术信息,挖掘可能的机遇,超前布局,培育未来增

  • 29

    长点。

    (二)推动产业模式创新,跨越发展环保节能产业

    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需求,强化政府引导,以总承包和投资运营

    为引领,坚持制造和服务并举,努力推进产品与技术高端化,重点发

    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处

    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环保节能

    服务业等领域,努力发展成为领先全国并在世界有较大影响的环保节

    能产业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800亿元。

    21.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

    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完整产业链,力争成为

    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研发及产业化基

    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200亿元。

    发展重点:优先发展冶金废水、电力废水、化工废水、印染废水

    等工业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装备和技术。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污泥、

    淤泥处理技术与装备、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系统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

    装备。加快发展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去除处置技术及设备,以及景

    观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等。

    发展策略:以除氨产业基地(水体富营养化减肥研发中心)等特

    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

    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环保节能产业集聚区。以培育完整产业链

    为目标,逐步形成包括污水处理设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及相关配

    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

    程”、“六湖连通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水专项建设,建

    立样板工程和示范项目,打造水污染治理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依

    托区域科研机构,鼓励校企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

  • 30

    化;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筛选区内具有发展前景的成长企业,进

    行大力扶持,打造世界级龙头企业。

    22.大气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发展目标:把握大气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升级换代的机

    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脱硝、脱盐、减碳等一批关键技术

    创新和应用示范,力争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200亿元。

    发展重点:进一步做大脱硫关键设备制造、烟气脱硫环保节能系

    列产品产业化、高效袋式除尘器产业化、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铵制

    备技术等脱硫领域的产业规模;大力培育发展脱硝、除尘等领域的技

    术和产品,加快推进脱盐、减碳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发展策略:重点开发气体循环利用技术,引导区内龙头企业,发

    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

    业有机气体净化技术和设备,实现大气污染治理副产品的再利用。着

    力开发新型减碳技术,以“武汉脱硫环保产业基地”、“国家工业烟气

    除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

    心”为依托,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

    获、分离、封装与贮存、利用的技术和装备。

    2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突破为动力,

    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具有全国竞争力的

    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150亿。

    发展重点:优先发展工业固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包括钢渣处理

    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粉煤灰处理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等。重点推进

    垃圾焚烧发电、电子废弃物处理等城市固体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的技

    术和装备。积极发展污染土修复的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业固废物

  • 31

    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等。

    发展策略:建立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再生资源回

    收与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以华中科技大学的微生物蛋白质回收技术为

    基础,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废弃物回收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投资运营领域,充分开拓国内钢渣处理

    回收利用市场,逐步将业务拓展到全国。鼓励骨干企业进行业务拓展,

    支持骨干企业向高炉渣、粉煤灰渣、铁尘泥、赤泥、碱渣、电石渣等

    其它工业固废处理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积极开展城市污染土修

    复、建筑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的试点。

    24.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发展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导向,实现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突

    破,建设国家环境在线监测设备制造中心,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设备生产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50亿元。

    发展重点:优先发展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软件的研发和碳监测技术

    与装备,重点发展废水自动采样监测、烟气在线连续监测、环境空气

    质量连续监测、废水在线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与仪器设备;大力发

    展智能化的三维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

    发展策略:大力扶持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软件的研究和开发,率先

    抢占市场;打造国家环境在线监测设备的设计制造中心;以国际环保

    产业园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在东湖示范区建

    立办公中心、研发中心、制造加工中心,发展总部经济,获得规模效

    益,进而取得集约效应;在东湖示范区形成环保仪器产业基地,使武

    汉成为中部乃至国家环境监测设备的设计制造中心;培育有机污染物

    监测龙头企业,全力支持节能减排监测仪器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推

    进,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监测仪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相关配套

  • 32

    企业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5.新型环境友好材料

    发展目标: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生物可降解材料、新型建

    筑材料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友好型材料

    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1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定制型工业品缓冲内衬包装制品、食品饮品

    容器等生物可降解技术、产品及相应配套机械设备的制造;发展新型

    保温材料、新型混凝土等建筑节能材料。

    发展策略:以消除“白色污染”环保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

    业基地为依托,以生物质可降解材料为重点,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开

    发工业化成套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以东湖示范区为创新研发基地,在

    周边布局生物质原料基地,逐步形成生物质可降解材料产业集群和技

    术创新集群。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面向国际大公司,积极融入其全

    球供应链体系。以“建筑材料研发与制造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武

    汉建材院的技术优势与资金优势,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节能建

    材产业集群。

    26.环保节能服务

    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业务模式创新为动力,壮大一

    批具有较高总承包能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节能服务基

    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50 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发展电机节能服务、建

    筑节能服务、照明节能服务、输配电节能服务;为工矿企业、商业机

    构、党政机关等机构提供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监测、

    信息咨询等服务。围绕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

    咨询服务,重点发展技术产品交易链服务、原料和产品绿色供应链服

    务、产业链耦合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服务、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

  • 33

    服务。大力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将东湖示范区打造成为辐射

    我国中部地区的环境类权益的价值发现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

    发展策略:以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为支撑,做强环境工程承包服

    务,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

    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引导企业树立“资质”就是市场的观念,

    大力鼓励开发区环保企业申报开展环境服务业的相关资质。支持节能

    服务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做优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积极推行特

    许经营模式,促进运营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托武汉光

    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大力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围绕 CDM项目、

    能源合同管理大力发展新兴环境咨询服务业。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

    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以光机电一体

    化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清洁能源

    装备、智能电网和装备用电子系统及核心模块,大力发展成套设备与

    系统,积极拓展装备服务领域,全面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创

    新与产业化基地。到 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1100亿元。

    27.数控机床

    发展目标:坚持以高端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将东湖示范区打

    造成以中高档数控系统、重型与超重型机床为特色的国际知名的机床

    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到 2015年,实现企业总收入 15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具有现场总线控制的中高档数控装置、伺服

    驱动装置和伺服电机、主轴驱动装置和主轴电机、力矩电机等;发展

    重型和超重型机床(包括重型车床、镗床、铣床、齿轮加工机床及多

    轴高精工具磨床等)、普及型(经济型)数控机床以及数控成形装备

    等。大力发展设备成套、旧机床升级改造、机床再制造相关领域的研

  • 34

    发、设计、系统集成等服务领域。

    发展策略:推动数控技术与系统创新突破,提高数控机床发展水

    平。推进数控系统、激光器与激光加工和激光测量及其它特种加工设

    备相结合,并形成产业链。重视用户工艺研究,实现工艺与装备紧密

    结合,为用户提供材料、工艺参数、装备匹配系统解决方案。依托东

    湖示范区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端功能部件和数控刀、

    辅具。积极打造中部数控机床研发、制造、服务中心,发挥中心城市

    的辐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28.清洁能源装备

    发展目标:形成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功能和较强的风力发电服

    务能力,发展以核电服务业为核心的、覆盖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

    全过程的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努力发展成为国内

    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

    入达到 400亿元。

    发展重点:风力发电领域重点发展风电齿轮增速箱、发电机、控

    制系统、大型结构件、塔筒及零部件等核心零部件,以及风电产品设

    计、风电场设计、风电技术咨询服务等服务。核电领域重点发展核电

    站运行服务、核技术检测服务、核电控制仪器仪表等。电气装备领域

    重点发展 600MW超临界机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300MW大型循环

    流化床锅炉特种锅炉等,以及 200MW以下各类型火电(水电)机组电

    站工程勘测、设计、制造、土建、安装、调试、总承包等领域。大力

    发展全流程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捉和纯化等清洁煤燃烧技术和设

    备。

    发展策略:加快风电机组核心技术引进吸引再创新,迅速提高东

    湖示范区风电核心零部件制造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形成风电技术创

    新和服务高地。大力扶持本地核电企业,积极支持本地企业与中广核、

  • 35

    中核集团的合作,提高区内企业核电服务能力和水平,并逐步将核电

    服务业拓展至全国范围。推动区内企业与跨国公司重组嫁接,加大跨

    国公司引进力度,支持其将直供锅炉产品模式拓展为锅炉岛工程服

    务。依托区内龙头企业打造发电装备配套产业群,向水泵、阀门、电

    站自动化控制等辅机设备制造领域积极延伸,实现集群发展。依托华

    中科技大学的研发优势,充分发挥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全

    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和中试示范系统建设,建设

    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清洁煤创新和产业高地。

    29.智能电网

    发展目标:利用现有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优

    势,在智能输变电、智能电表、新型储能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使东

    湖示范区成为智能电网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重要研发中心和生产

    基地。到 2015年,实现企业总收入 10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超高压变压器、智能变压器、电子式互感器、

    特高压电网电力光纤光缆等智能输变电设备。利用已建成智能电站技

    术优势,加速推进智能电站建设。加快发展智能电表及其核心芯片、

    智能高压开关等配电设备,形成制造、安装、检修、管理等全程服务

    体系。重视电动汽车电池、飞轮储能设备、空气压缩蓄能装备、超级

    电容器等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技术和设备发展。

    发展策略:以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南瑞集团(武汉)、烽火富

    华、中元华电等研究机构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对象,加快培育一批

    行业领军企业和单位。联合各方力量,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共

    同参与的创新体系,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智能

    输变电、配电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争取在核心技术和设备领域取得突

    破。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公共交通补助等方式,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

    电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发展。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促进

  • 36

    光器件、光系统设备、光纤传感器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推动光电

    子产业与智能电网产业的融合发展。

    30.装备用电子系统及核心模块

    发展目标:实现汽车电子领域若干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大

    幅提升产业规模及研发实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船建造

    出口基地、船舶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

    地。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400亿元。

    发展重点:以中档产品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汽车影音娱乐及视频

    导航系统、智能化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产品、汽车半导

    体设备、汽车动力电池等为主要内容的汽车电子产业。优先发展船舶

    大功率电力电子电源产品,综合船桥系统,船舶数字化监控、指挥、

    导航系统等船用电子设备。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船、高速船、豪华游艇、

    工程船等高性能船舶,以及海上石油大型工程作业装置、海上石油大

    型生产装置、海洋石油重要特种设备的关键配套产品。

    发展策略:整合区域创新与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装备用电子类关

    键系统和核心模块;加强与周边汽车产业区的联动与合作,采用自主

    创新与外部引入(以与本地互补性产业为引入重点)相结合,以实现

    产业规模跨越式发展,提升汽车电子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汽车电子与

    物联网等其它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培育并扩大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

    群,促进本地汽车企业与汽车电子企业之间、本地汽车、汽车电子企

    业与周边相关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区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军

    民结合,做强游艇,做大高速船,发展特种船,提升功能和档次,支

    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进单点系泊系统、

    海洋工程海事系统及上部模块生产系统等 FPSO 的关键配套设备的产

    业化。

  • 37

    五、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探索发展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

    机制。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引领,大力扶持一批拥有原创技术、商业运

    营较成功的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面向研发设计、软件及服务

    外包、动漫创意、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科技中介服务、教育培训、

    健康管理服务、科技会展旅游等领域,建设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的战略高地。力争到 2015年,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 2000亿元。

    (一)推动业态创新融合,提升发展信息服务业

    31.软件与服务外包

    发展目标:发挥东湖示范区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进软件、系

    统集成、服务外包的互相促进和融合,努力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

    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到 2015 年,区内企业总收

    入达到 900亿元。

    发展重点:软件业重点围绕基础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行业应用

    及信息化服务领域,巩固扩大数据库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制造业信

    息化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优势,重点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等研究,

    加快发展系统集成、三网融合软件信息服务以及针对钢铁、化工、汽

    车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业重点扩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

    流程外包和研发服务外包的产业规模;大力推动金融后台服务、物流

    外包和多语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快速发展离岸外包市场。

    发展策略:扩大软件基地规模,引进一批欧美印度国际软件巨头、

    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离岸外包和金

    融后台服务。选择一批制造业试点企业,与区内软件企业对接,推动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引入企业能力对标发展机制,参考国内外最佳做

    法大范围促进软件企业能力提升。实施软件及服务外包“千百十”工

  • 38

    程。加快建设软件开发、软件评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并委托给第三方

    公司经营;建立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共用平台数据库,争取人力资源使

    用效益最大化。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激发本地高端软件行业人才的

    积极性;培养实用性基础人才,通过定制、委托培养、专项课程设置

    等方式为软件及外包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32.动漫创意

    发展目标: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以动漫、网络及手机游戏等

    为切入点,争取发展成为我国新兴的创意产业基地之一。到 2015年,

    企业总收入实现 100亿元。

    发展重点: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数

    字艺术、数字新媒体等创意产业。

    发展策略:促进动漫创意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创新,加强数

    字文化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

    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多方面拓展动漫领域的融资和宣传推广渠道,

    突破动漫产业融资和商业运营的难题,加大力度建设动漫公共技术服

    务平台,以培育优秀动漫形象为重点,积极开发动漫、游戏、衍生品

    等产业,鼓励动漫游戏企业参与国际外包。做强制作环节,引导和支

    持企业逐渐向原创故事、脚本策划及编剧、产品运营推广、衍生产品

    开发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优势企业以承接国内外重大项目和制作

    分包为切入点,在数字艺术若干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和知识产

    权。抓住互联网和广电融合的产业发展机遇,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推

    动数字新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拥有原创作品、商业运

    营较成功的企业做强做大,同时从全球引进一批数字创意名企、名师

    进驻东湖示范区。

    33.移动互联网

    发展目标:抓住三网融合带动的机遇,培育中小企业与引进龙头

  • 39

    企业相结合,努力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企业总收入实现 200亿元。

    发展重点:依托现有 3G 技术研发、移动增值服务等基础,力争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标准研发、移动多媒体内容生成、移动互联网平

    台建设等方面形成突破,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手机浏

    览器、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视频、移动搜索、无线

    定位、手机社区、移动商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发展策略: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对移动互联网发展

    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移动互联网专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

    业。设立专项基金,通过风险补贴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和产业资本投

    资移动互联网领域。成立光谷移动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推动产业集

    群式发展。支持一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商

    业模式创新,加快产业化进程。吸引国内外移动互联网龙头企业、高

    端人才和风险资本进入东湖示范区。加快“无线光谷”建设,大力推

    动移动互联网在东湖示范区的试点应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