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强: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

1
3 7 责任编辑:王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少儿文艺 访 《小淑女》: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者: 在儿童文学领域,您不仅始终坚持在场的批评,及 时关注新人、新作,同时也对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有浓厚兴趣,出 版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 等著作,可以说,从史料发现、出版到现场评论,您的研究涵盖 了儿童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您是如何认识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的? 朱自强: 如果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它像成人文 学一样,拥有自身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这三个领域。 我本人对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十卷本《朱 自强学术文集》就汇集了这三个领域的学术成果(还包括语文 教育和儿童教育)。 我认为,儿童文学史研究与儿童文学批评两者是相互补 充、相互促进的。历史目光与当代意识结合在一起,才有学术的 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才有价值判断的定力。对一个当代作家,对 一部当下新作,如果将其放在一个历史的时空维度来考察,会 作出更为合适乃至准确的价值估量。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批评 的见识也会影响到对儿童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评价,比如,对 冰心的《寄小读者》,我会充分肯定它的文学史意义,但是,不会 像有些研究者那样,在当代还将其视为儿童散文创作的艺术范 型,也不会像有的研究者那样,在1990年代还将其视为“深沉 博大”的儿童文学的样本。 者: 如果说创作和批评是文学的两翼,那么您可以说 是两翼齐飞。在从事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您还推出了《会说 话的手》《花田小学的属鼠班》等原创作品。有人认为理论批评 的理性思维与创作所要求的自由、想象力之间存在某种矛盾, 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自强: 批评和创作属于不同的领域,正像你说的那样,这 两项工作可能会发生矛盾,席勒就曾经说,在他自己那里,“时 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我的诗”。不过,我 的感受也告诉我,理性和想象力并不总是必然矛盾、对立的,来 自丰富的艺术体验的理论,对于创作是有帮助的。在《中国儿童 文学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我曾说: “我认为,文学理论和批评 也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预言,文学理论和批 评应该运用‘心’的想象力,揭示出当下还不 是显在,但是不久将成为巨大问题的隐含状 态。”这句话表达的是我对批评家这一身份的 理解。我的《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和《新时 期儿童文学理论的误区》,在“儿童文学热热 闹闹,莺歌燕舞,形势一天比一天好”的情势 下,指出“新潮”潜藏的“误区”。《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中,对“困境”和“出路”的阐述,以及我在其他文章中提出的“分 化期”观点,都是我作为批评家,试图运用“‘心’的想象力”的一 种努力。 我的理论批评来自我的艺术感觉。我不希望人们所说的 “诗人死在批评家里面”这一情形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想证明批 评家的思想也可以是鲜活的。我想追求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 虽然文学艺术在发生之初,可能是感性的,但是,随着人类 心智的发展,今天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可能排除理性的介入,特 别是在作品的谋篇布局这一艺术结构的营造方面。举我自身的 创作为例作一下解释。《花田小学的属鼠班》里的《夏老师叫什 么名字》这个故事,写小学一年级男孩属鼠灰对夏老师油然而 生的情感。最初,属鼠灰只是与夏老师去开玩笑,第一次下课, 他跑到夏老师身边问,“老师,你是不是姓夏?”“我是姓夏。” “你是不是叫夏天?”“是,我是叫夏天,要不,今天怎么这么热 呢。”第二次,“老师,你是不是姓夏?”“我是姓夏。”“你是不 是叫夏(下)雨?”“是,我是叫夏(下)雨,一会下大雨,一会下 小雨,有时还下冰雹呢。”属鼠灰和同学们捂着脑袋,“快跑, 老师下冰雹了!”第三次,属鼠灰让夏老师“下”了雪。第四次, 属鼠灰对夏老师说,“老师,今天你叫什么,你猜不到。”他突 然把背在身后的右手举到夏老师面前,手里是一只癞蛤蟆。夏 老师吓得往后一跳,“今天你叫夏(吓)一跳。”夏老师老老实 实承认:“我是吓(夏)一跳。”第五次,要下课时,夏老师对大 家说,“你们猜猜今天我叫什么?我叫夏(下)课。你们老师来 上班了,明天起我就不给你们代课了,但欢迎你们有事到办公 室 找 我 。”说 完 ,下 课铃声响起,夏老师走出了教室。接下来结 尾的情节设计就与理性、逻辑思维有关了。按照故事的逻辑,属 鼠灰肯定会对夏老师依依不舍,但是,他会怎么做呢?我们为此 费了心思。最后想到,开了那么多次玩笑,属鼠灰并不知道夏 老师叫什么名字,于是写下了这样的结尾—“属鼠灰看着夏 老师的背影,心里一阵恋恋不舍。他突然想到,到现在,自己还 不知道夏老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属鼠灰站起来,飞快地朝夏 老师的背影追了过去。”这个结尾的处理,就有理性思维在起 着重要作用。逻辑不清、逻辑混乱的人,也许就想不到属鼠灰 问来问去,就是没有问夏老师的真实名字这件事。另外,这个 结尾的构思,也与我和左伟想把故事写得既有趣、又有益这一 创作理念有直接关系,与我们对某些浅薄搞笑的写作的不满 有关系。 绘本《会说话的手》的创 作灵感来自旅途。我在飞机 上看到从椅背前面伸到过道 里打斗的两个孩子的手。我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一个 绘本的创作素材,因为作为 绘本研究者,我知道绘本创 作 必须是“视觉的”!而在这 本表现“身体”的绘本的背 后,也有我的儿童教育理念 支撑。我在 2005 年撰写的一 篇儿童教育哲学的论文中就 提出,身体实践的生活对于 儿童教育是第一位的。 在《会说话的手》中,情 感、想象与理念结合的最有 力的一个例子是结尾的画 面:小狗虎头用手对“我”说,“抱抱我”。梅子涵教授曾说,因为 有这一情景设定,《会说话的手》“大”了起来。我理解他所说的 “大”是“厚重”的意思。我在我校的行远书院所上的核心通识 课《大学之道》,有一讲是“人与环境”,就涉及到人与自然沟 通的思想。我也知道在儿童的成长中,小动物的陪伴具有重要 的意义。但是,仅靠这些“观念”未必能生出“虎头也会用手说 话”这一创意。就在我写《会说话的手》的前几个月,我儿子捡 回来一只三个月大的流浪猫,我们给它取名叫克洛伊。那时, 克洛伊每天在我怀里,我用“手”爱抚它,它会扬起脸回头看着 我,像小羊一样,“咩”的叫一声,我感到就像叫 “妈妈”一样。克洛伊要我陪它玩儿,或是要我 给它拿好吃的,也会走到在电脑前正在写作的 我的身边,站起来用左前爪搭住我的右手臂, 我一转头看它,它就走开,意思是说,“来呀,来 玩啊”。如果没有我与克洛伊这样用“手”进行 交流和表达的情感生活,我很难想象我会凭空 想出绘本中虎头用“手”说话的这一情节。 者: 我注意到,近年来您多次提到关于 图画书的相关问题。在当下儿童文学出版领域, 图画书的主体是引进外国作品,原创的图画书 缺乏市场竞争力。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原创图 画书的整体水平? 朱自强: 原创图画书刚刚兴起,我认为,图 画书评论界发挥的作用很重要。图画书研究者、 评论者的鉴赏能力也有一个需要提高的问题。 从目前的某些图画书评奖包括评论中所体现的 图画书艺术评价标准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问题 值得重视。 第一点,对图画书的创作而言,必须重视创意性。我感到, 目前的某些图画书评奖中包括评论中所体现的图画书艺术评 价标准,对创意性是有所忽视的。 第二点,对给幼 儿 的 图 画 书 关 注 得 不 够 。创 作 给 幼 儿 的 图画书,是对儿童图画书艺术创作能力的严苛考验。衡量今 后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水平,幼儿绘本的创作水平是一个重 要的指标。 者: 多年前,您曾提出“快乐语文”的概念,并且主编过 “快乐语文读本”,强调语文阅读的趣味性、艺术性和教育价值 相结合。在当下,“趣味性”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大缺失。您认为 当下语文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朱自强: 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 谓一言难尽。不过,首要问题是要树立健全而有效的语文观、文 章观。目前,被普遍奉行的是“工具论”语文观,语文教学的许多 “少慢差费”的情况,其实与“工具论”语文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我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反思“工具论”语 文观的局限,在其对立面上,提出了“建构论”语文观。我所谓 的“建构论”语文观,不是像“工具论”语文观那样,只是把语 言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是把语言看作是人 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建构论”语文观对语言的功 能有着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认为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发 挥着传达信息(含“工具论”所说的“交际”功能)、认识世界、 表现心灵这三个功能。持着“建构论”语文观,我认为,语文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进而发 展健全心智世界的能力,获得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认识世 界、表现心灵的能力。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具有建构性、创 造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个人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 具有创造性的人。 我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得离开“工具 论”这条坑洼小路,走到“建构论”这条康庄大道上来。 者: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您从事儿童文学工作已 经有30余年,这当中心态有什么变化?当下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朱自强: 不论是此前还是今后的人生,儿童文学是命运给予 我的最大馈赠。因为在学术研究、翻译和创作这三个领域从事着 儿童文学事业,我不断实现着自我价 值,有效地以儿童文学为方法,解决 着自身的问题,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 题。毫不夸张地说,我所言说的儿童 文学,对于我而言,既是世界观,也是 方法论。此前如此,今后亦如此。 如果说心态有什么变化,那就是 更加重视儿童文学的实践性了。对儿 童文学学科的性质,我提出了两大属 性,即学术上的跨学科性和实践上的 应用性。今天,儿童文学越来越成为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语文教 育的需求,我相信,儿童文学在中国 社会的发展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而我本人,今后虽不能至, 但心向往之的,就是要做视野广阔、根 基深厚的有格局的学者,就是争取成 为立足于肥沃而广袤的儿童文学土地 上的教育家。 要论令少女和“少女心”们心心念念的vin- tage复古风,没有一本书能比法国儿童文学创始 人塞居尔夫人的《苏菲的烦恼》《小淑女》《苏菲的 假期》等作品更足。这不是故作格调,而是与生俱 —血统高贵的伯爵夫人在摇曳温暖的烛光 中,向承欢膝下的小孙孙、小孙女们回忆自己的童 年。而我们,是一群幸运的旁听者,得以躲在时空 的帘幕后面屏息倾听,同时通过左岸画家的妙笔 插画,管窥200多年前的恬淡光景和静好岁月。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并非没有苦难和阴 —生老病死、离合悲欢如阿波罗的战车从众 人头顶经过,眼泪、谎言、暴力、争执也冷不丁地游 荡进某颗脆弱的心。不过,回想起这些故事,印象 中仍然满满都是美好和爱。 爱,是这一系列故事的主题。母亲对女儿的疼 爱(却非溺爱),儿童对长辈的敬爱,孩子对伙伴的友 爱,位尊者对弱势者的关爱,正直者对公平纯洁的守 护之爱……如果要给“爱”加上注脚,大概是在《小淑女》里,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人 很容易就相信别人,无论是大人对孩子,还是孩子 对大人,真是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当苏菲解释她真的没有偷喝菲西尼夫人的红 酒时,尽管之前“劣迹斑斑”并且从表面上看似乎 “证据确凿”,可小伙伴们还是相信了她。当菲西尼 夫人嘲讽卡米耶偷吃梨子时,罗斯布尔夫人对卡 米耶的诚实是那么有信心,因此毫不犹豫地相信 她确实是无辜的。她隐约意识到,卡米耶之所以保 持缄默,是想保护谁—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信任 既保护了勇敢说话的女孩,也保护了她想保护的 人。这样的良性循环,会把孩子培养成有担当的 人,而当孩子长大成人走入社会,会发现勇于担当 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好品质。 除了依托与交付,信任的另一层含义,是独 立个体、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尊重。心理学家乔 伊斯曾说,关于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我出于 爱与了解信任你,相信你的决定与判断,相信如 果一些事情你没有说,那一定是有自己的苦衷, 而非刻意隐瞒;相信如果一些事情让人一时感觉 意外唐突,那应该是在与自己不同的经历中,形成 了自己的考虑与选择。更何况,君子和而不同,人 与人之间,哪怕再亲密的关系,原本就非无界。人 要是戳破间隔彼此的仅有的一层气泡,或许双方 都不太容易呼吸。 德·弗勒维尔夫人评价闯祸又赌气的苏菲:即 使现在易躁易怒,触犯了上帝,可日后仍然可能变 成很好的女孩。“我亲爱的孩子,悔过可以补偿很 多事情”。宽恕是一种高尚慈悲的品格,具有神奇 的力量。爱丽莎形容情绪失控时的苏菲,“如果您 能看看自己不久前发怒时的样子,说看上去像小 恶魔都不夸张”。小恶魔其实更需要爱,能软化强 撑坚硬的外壳的,只能是温煦的阳光,因此在继母 怒骂暴打之下仍然一身是刺的小苏菲,能在弗勒 维尔夫人的善言宽宥之下真心悔过, “您的仁慈深 深打动了我,我不奢求别的,只想请求得到您的宽 恕”,从而陷入深深的反思与自省:“怎么,我竟然 容忍自己被这么大的怒气控制?” 宽恕在玛格丽特身上,是另外一种体现。在她 与暴脾气苏菲的几次冲突中,小小年纪的她竟然 都能及时压制住恶意的苗头,原谅苏菲,主动道 歉,平息风波。而她心中的原生力量,是在意别人 的感受。 “当我哪天犯错误时,想到妈妈会伤心,这 样一定会立刻打住的。”同时,她也不想让心爱的 卡米耶、玛德莱娜和苏菲难过。情绪失控或做错事 以后,真正能让一个人发自肺腑追悔自责的,不是 事情本身糟糕的后果,也不是即将面临的种种惩 罚,而是他发现,在意的人伤了心。 节制,可谓内外兼修,既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更投影在人的一言、一行、一念上。像菲西尼夫人 那样珠光宝气过度打扮不可取,像小苏菲那样见 到好吃的就胡吃海塞也不可取,乡绅们的嘲讽以 及苏菲的消化不良给小读者上了一课。而面对胖 妇人的粗鲁蛮横,两位母亲在言行上的克制既是 雍容的风度、礼让的涵养,也是一种策略—为了 让可怜的小苏菲可以顺利被寄养在庄园,一时忍 耐又何妨? 节制,还体现在对情绪的自我管控上。窃以 为,现代社会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人们都心太 急。在这一点上,小苏菲倒是挺有历史前瞻性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想要什么,就立刻想得到。 当她焦躁地长吁短叹“明天到底什么时候才来” 时,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玛格丽特揶揄道:“等今 天过去以后呗”。多有哲理的童言!万物有时,万事 亦如此,与其在等待中蹉跎焚心,不如化执念为祈 愿,举重若轻,静待花开。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最动人的温暖。在母 亲受伤的巨变下,玛格丽特被卡米耶和玛德莱娜 从血泊中抱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分开;在家庭变 故的阴影中,苏菲得到了三个小姐妹的陪伴以及 不离不弃的关爱;德·弗勒维尔夫人和罗斯布尔夫 人相互陪伴,精心育儿,造福庄园;卡米耶得了天 花,善良的爱丽莎尽心守护……这样的相互陪伴, 让人慰藉,让人幸福,让人明白了爱与被爱。在一 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少不了高尚情操的陪伴、 诗书的陪伴、艺术的陪伴、大自然的陪伴,等等。 别忘了,还有自我的陪伴。独处是每个人一生的必 修课,独处的时光,是与自己对话、升华净化的好 时光。从小愿意花时间独处的孩子,一定内心丰 富、情感细腻充沛。 《小淑女》原著成书于 100 多年前,书中一些 科学知识早已被刷新,但同时,也有一些价值观是 不会囿于时空桎梏的。如真,如善,如美,如历久弥 新的诗。好的东西,正确的事,就该世代相传下去。 教育,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门系统的、需要悉心 钻研耕耘的科学。读着《小淑女》,会对未来产生期 许:要把下一代培养成怎样的人?既要对他负责, 又要让他明白人得对自己负责,还要教他学会对 他人负责;希望他永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希望他善良、丰 富、高贵。这也正是该书的启示之一—为什么有 些人并非贵族,却有贵族范儿;而有些人不是公 主,却有公主病。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所言,小孩子“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 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域外传真 朱自强 朱自强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 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也是方法论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Dec-2019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朱自强: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70619_Print.pdf责任编辑:王 杨 少儿文艺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37责任编辑:王 杨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少儿文艺

■访 谈

《小淑女》: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黄黄 橙橙

记 者:在儿童文学领域,您不仅始终坚持在场的批评,及

时关注新人、新作,同时也对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有浓厚兴趣,出

版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

等著作,可以说,从史料发现、出版到现场评论,您的研究涵盖

了儿童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您是如何认识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的?

朱自强:如果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它像成人文

学一样,拥有自身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这三个领域。

我本人对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十卷本《朱

自强学术文集》就汇集了这三个领域的学术成果(还包括语文

教育和儿童教育)。

我认为,儿童文学史研究与儿童文学批评两者是相互补

充、相互促进的。历史目光与当代意识结合在一起,才有学术的

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才有价值判断的定力。对一个当代作家,对

一部当下新作,如果将其放在一个历史的时空维度来考察,会

作出更为合适乃至准确的价值估量。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批评

的见识也会影响到对儿童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评价,比如,对

冰心的《寄小读者》,我会充分肯定它的文学史意义,但是,不会

像有些研究者那样,在当代还将其视为儿童散文创作的艺术范

型,也不会像有的研究者那样,在1990年代还将其视为“深沉

博大”的儿童文学的样本。

记 者:如果说创作和批评是文学的两翼,那么您可以说

是两翼齐飞。在从事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您还推出了《会说

话的手》《花田小学的属鼠班》等原创作品。有人认为理论批评

的理性思维与创作所要求的自由、想象力之间存在某种矛盾,

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自强:批评和创作属于不同的领域,正像你说的那样,这

两项工作可能会发生矛盾,席勒就曾经说,在他自己那里,“时

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我的诗”。不过,我

的感受也告诉我,理性和想象力并不总是必然矛盾、对立的,来

自丰富的艺术体验的理论,对于创作是有帮助的。在《中国儿童

文学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我曾说:“我认为,文学理论和批评

也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预言,文学理论和批

评应该运用‘心’的想象力,揭示出当下还不

是显在,但是不久将成为巨大问题的隐含状

态。”这句话表达的是我对批评家这一身份的

理解。我的《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和《新时

期儿童文学理论的误区》,在“儿童文学热热

闹闹,莺歌燕舞,形势一天比一天好”的情势

下,指出“新潮”潜藏的“误区”。《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中,对“困境”和“出路”的阐述,以及我在其他文章中提出的“分

化期”观点,都是我作为批评家,试图运用“‘心’的想象力”的一

种努力。

我的理论批评来自我的艺术感觉。我不希望人们所说的

“诗人死在批评家里面”这一情形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想证明批

评家的思想也可以是鲜活的。我想追求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

虽然文学艺术在发生之初,可能是感性的,但是,随着人类

心智的发展,今天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可能排除理性的介入,特

别是在作品的谋篇布局这一艺术结构的营造方面。举我自身的

创作为例作一下解释。《花田小学的属鼠班》里的《夏老师叫什

么名字》这个故事,写小学一年级男孩属鼠灰对夏老师油然而

生的情感。最初,属鼠灰只是与夏老师去开玩笑,第一次下课,

他跑到夏老师身边问,“老师,你是不是姓夏?”“我是姓夏。”

“你是不是叫夏天?”“是,我是叫夏天,要不,今天怎么这么热

呢。”第二次,“老师,你是不是姓夏?”“我是姓夏。”“你是不

是叫夏(下)雨?”“是,我是叫夏(下)雨,一会下大雨,一会下

小雨,有时还下冰雹呢。”属鼠灰和同学们捂着脑袋,“快跑,

老师下冰雹了!”第三次,属鼠灰让夏老师“下”了雪。第四次,

属鼠灰对夏老师说,“老师,今天你叫什么,你猜不到。”他突

然把背在身后的右手举到夏老师面前,手里是一只癞蛤蟆。夏

老师吓得往后一跳,“今天你叫夏(吓)一跳。”夏老师老老实

实承认:“我是吓(夏)一跳。”第五次,要下课时,夏老师对大

家说,“你们猜猜今天我叫什么?我叫夏(下)课。你们老师来

上班了,明天起我就不给你们代课了,但欢迎你们有事到办公

室找我。”说完,下课铃声响起,夏老师走出了教室。接下来结

尾的情节设计就与理性、逻辑思维有关了。按照故事的逻辑,属

鼠灰肯定会对夏老师依依不舍,但是,他会怎么做呢?我们为此

费了心思。最后想到,开了那么多次玩笑,属鼠灰并不知道夏

老师叫什么名字,于是写下了这样的结尾——“属鼠灰看着夏

老师的背影,心里一阵恋恋不舍。他突然想到,到现在,自己还

不知道夏老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属鼠灰站起来,飞快地朝夏

老师的背影追了过去。”这个结尾的处理,就有理性思维在起

着重要作用。逻辑不清、逻辑混乱的人,也许就想不到属鼠灰

问来问去,就是没有问夏老师的真实名字这件事。另外,这个

结尾的构思,也与我和左伟想把故事写得既有趣、又有益这一

创作理念有直接关系,与我们对某些浅薄搞笑的写作的不满

有关系。

绘本《会说话的手》的创

作灵感来自旅途。我在飞机

上看到从椅背前面伸到过道

里打斗的两个孩子的手。我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一个

绘本的创作素材,因为作为

绘本研究者,我知道绘本创

作必须是“视觉的”!而在这

本表现“身体”的绘本的背

后,也有我的儿童教育理念

支撑。我在2005年撰写的一

篇儿童教育哲学的论文中就

提出,身体实践的生活对于

儿童教育是第一位的。

在《会说话的手》中,情

感、想象与理念结合的最有

力的一个例子是结尾的画

面:小狗虎头用手对“我”说,“抱抱我”。梅子涵教授曾说,因为

有这一情景设定,《会说话的手》“大”了起来。我理解他所说的

“大”是“厚重”的意思。我在我校的行远书院所上的核心通识

课《大学之道》,有一讲是“人与环境”,就涉及到人与自然沟

通的思想。我也知道在儿童的成长中,小动物的陪伴具有重要

的意义。但是,仅靠这些“观念”未必能生出“虎头也会用手说

话”这一创意。就在我写《会说话的手》的前几个月,我儿子捡

回来一只三个月大的流浪猫,我们给它取名叫克洛伊。那时,

克洛伊每天在我怀里,我用“手”爱抚它,它会扬起脸回头看着

我,像小羊一样,“咩”的叫一声,我感到就像叫

“妈妈”一样。克洛伊要我陪它玩儿,或是要我

给它拿好吃的,也会走到在电脑前正在写作的

我的身边,站起来用左前爪搭住我的右手臂,

我一转头看它,它就走开,意思是说,“来呀,来

玩啊”。如果没有我与克洛伊这样用“手”进行

交流和表达的情感生活,我很难想象我会凭空

想出绘本中虎头用“手”说话的这一情节。

记 者:我注意到,近年来您多次提到关于

图画书的相关问题。在当下儿童文学出版领域,

图画书的主体是引进外国作品,原创的图画书

缺乏市场竞争力。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原创图

画书的整体水平?

朱自强:原创图画书刚刚兴起,我认为,图

画书评论界发挥的作用很重要。图画书研究者、

评论者的鉴赏能力也有一个需要提高的问题。

从目前的某些图画书评奖包括评论中所体现的

图画书艺术评价标准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问题

值得重视。

第一点,对图画书的创作而言,必须重视创意性。我感到,

目前的某些图画书评奖中包括评论中所体现的图画书艺术评

价标准,对创意性是有所忽视的。

第二点,对给幼儿的图画书关注得不够。创作给幼儿的

图画书,是对儿童图画书艺术创作能力的严苛考验。衡量今

后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水平,幼儿绘本的创作水平是一个重

要的指标。

记 者:多年前,您曾提出“快乐语文”的概念,并且主编过

“快乐语文读本”,强调语文阅读的趣味性、艺术性和教育价值

相结合。在当下,“趣味性”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大缺失。您认为

当下语文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朱自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

谓一言难尽。不过,首要问题是要树立健全而有效的语文观、文

章观。目前,被普遍奉行的是“工具论”语文观,语文教学的许多

“少慢差费”的情况,其实与“工具论”语文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我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反思“工具论”语

文观的局限,在其对立面上,提出了“建构论”语文观。我所谓

的“建构论”语文观,不是像“工具论”语文观那样,只是把语

言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是把语言看作是人

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建构论”语文观对语言的功

能有着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认为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发

挥着传达信息(含“工具论”所说的“交际”功能)、认识世界、

表现心灵这三个功能。持着“建构论”语文观,我认为,语文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进而发

展健全心智世界的能力,获得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认识世

界、表现心灵的能力。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具有建构性、创

造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个人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

具有创造性的人。

我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得离开“工具

论”这条坑洼小路,走到“建构论”这条康庄大道上来。

记 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您从事儿童文学工作已

经有30余年,这当中心态有什么变化?当下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朱自强:不论是此前还是今后的人生,儿童文学是命运给予

我的最大馈赠。因为在学术研究、翻译和创作这三个领域从事着

儿童文学事业,我不断实现着自我价

值,有效地以儿童文学为方法,解决

着自身的问题,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

题。毫不夸张地说,我所言说的儿童

文学,对于我而言,既是世界观,也是

方法论。此前如此,今后亦如此。

如果说心态有什么变化,那就是

更加重视儿童文学的实践性了。对儿

童文学学科的性质,我提出了两大属

性,即学术上的跨学科性和实践上的

应用性。今天,儿童文学越来越成为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语文教

育的需求,我相信,儿童文学在中国

社会的发展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而我本人,今后虽不能至,

但心向往之的,就是要做视野广阔、根

基深厚的有格局的学者,就是争取成

为立足于肥沃而广袤的儿童文学土地

上的教育家。

要论令少女和“少女心”们心心念念的vin-

tage复古风,没有一本书能比法国儿童文学创始

人塞居尔夫人的《苏菲的烦恼》《小淑女》《苏菲的

假期》等作品更足。这不是故作格调,而是与生俱

来——血统高贵的伯爵夫人在摇曳温暖的烛光

中,向承欢膝下的小孙孙、小孙女们回忆自己的童

年。而我们,是一群幸运的旁听者,得以躲在时空

的帘幕后面屏息倾听,同时通过左岸画家的妙笔

插画,管窥200多年前的恬淡光景和静好岁月。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并非没有苦难和阴

影——生老病死、离合悲欢如阿波罗的战车从众

人头顶经过,眼泪、谎言、暴力、争执也冷不丁地游

荡进某颗脆弱的心。不过,回想起这些故事,印象

中仍然满满都是美好和爱。

爱,是这一系列故事的主题。母亲对女儿的疼

爱(却非溺爱),儿童对长辈的敬爱,孩子对伙伴的友

爱,位尊者对弱势者的关爱,正直者对公平纯洁的守

护之爱……如果要给“爱”加上注脚,大概是——

信 任在《小淑女》里,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人

很容易就相信别人,无论是大人对孩子,还是孩子

对大人,真是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当苏菲解释她真的没有偷喝菲西尼夫人的红

酒时,尽管之前“劣迹斑斑”并且从表面上看似乎

“证据确凿”,可小伙伴们还是相信了她。当菲西尼

夫人嘲讽卡米耶偷吃梨子时,罗斯布尔夫人对卡

米耶的诚实是那么有信心,因此毫不犹豫地相信

她确实是无辜的。她隐约意识到,卡米耶之所以保

持缄默,是想保护谁——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信任

既保护了勇敢说话的女孩,也保护了她想保护的

人。这样的良性循环,会把孩子培养成有担当的

人,而当孩子长大成人走入社会,会发现勇于担当

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好品质。

除了依托与交付,信任的另一层含义,是独

立个体、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尊重。心理学家乔

伊斯曾说,关于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我出于

爱与了解信任你,相信你的决定与判断,相信如

果一些事情你没有说,那一定是有自己的苦衷,

而非刻意隐瞒;相信如果一些事情让人一时感觉

意外唐突,那应该是在与自己不同的经历中,形成

了自己的考虑与选择。更何况,君子和而不同,人

与人之间,哪怕再亲密的关系,原本就非无界。人

要是戳破间隔彼此的仅有的一层气泡,或许双方

都不太容易呼吸。

宽 宥德·弗勒维尔夫人评价闯祸又赌气的苏菲:即

使现在易躁易怒,触犯了上帝,可日后仍然可能变

成很好的女孩。“我亲爱的孩子,悔过可以补偿很

多事情”。宽恕是一种高尚慈悲的品格,具有神奇

的力量。爱丽莎形容情绪失控时的苏菲,“如果您

能看看自己不久前发怒时的样子,说看上去像小

恶魔都不夸张”。小恶魔其实更需要爱,能软化强

撑坚硬的外壳的,只能是温煦的阳光,因此在继母

怒骂暴打之下仍然一身是刺的小苏菲,能在弗勒

维尔夫人的善言宽宥之下真心悔过,“您的仁慈深

深打动了我,我不奢求别的,只想请求得到您的宽

恕”,从而陷入深深的反思与自省:“怎么,我竟然

容忍自己被这么大的怒气控制?”

宽恕在玛格丽特身上,是另外一种体现。在她

与暴脾气苏菲的几次冲突中,小小年纪的她竟然

都能及时压制住恶意的苗头,原谅苏菲,主动道

歉,平息风波。而她心中的原生力量,是在意别人

的感受。“当我哪天犯错误时,想到妈妈会伤心,这

样一定会立刻打住的。”同时,她也不想让心爱的

卡米耶、玛德莱娜和苏菲难过。情绪失控或做错事

以后,真正能让一个人发自肺腑追悔自责的,不是

事情本身糟糕的后果,也不是即将面临的种种惩

罚,而是他发现,在意的人伤了心。

节 制节制,可谓内外兼修,既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更投影在人的一言、一行、一念上。像菲西尼夫人

那样珠光宝气过度打扮不可取,像小苏菲那样见

到好吃的就胡吃海塞也不可取,乡绅们的嘲讽以

及苏菲的消化不良给小读者上了一课。而面对胖

妇人的粗鲁蛮横,两位母亲在言行上的克制既是

雍容的风度、礼让的涵养,也是一种策略——为了

让可怜的小苏菲可以顺利被寄养在庄园,一时忍

耐又何妨?

节制,还体现在对情绪的自我管控上。窃以

为,现代社会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人们都心太

急。在这一点上,小苏菲倒是挺有历史前瞻性——

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想要什么,就立刻想得到。

当她焦躁地长吁短叹“明天到底什么时候才来”

时,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玛格丽特揶揄道:“等今

天过去以后呗”。多有哲理的童言!万物有时,万事

亦如此,与其在等待中蹉跎焚心,不如化执念为祈

愿,举重若轻,静待花开。

陪 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最动人的温暖。在母

亲受伤的巨变下,玛格丽特被卡米耶和玛德莱娜

从血泊中抱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分开;在家庭变

故的阴影中,苏菲得到了三个小姐妹的陪伴以及

不离不弃的关爱;德·弗勒维尔夫人和罗斯布尔夫

人相互陪伴,精心育儿,造福庄园;卡米耶得了天

花,善良的爱丽莎尽心守护……这样的相互陪伴,

让人慰藉,让人幸福,让人明白了爱与被爱。在一

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少不了高尚情操的陪伴、

诗书的陪伴、艺术的陪伴、大自然的陪伴,等等。

别忘了,还有自我的陪伴。独处是每个人一生的必

修课,独处的时光,是与自己对话、升华净化的好

时光。从小愿意花时间独处的孩子,一定内心丰

富、情感细腻充沛。

教 育

《小淑女》原著成书于100多年前,书中一些

科学知识早已被刷新,但同时,也有一些价值观是

不会囿于时空桎梏的。如真,如善,如美,如历久弥

新的诗。好的东西,正确的事,就该世代相传下去。

教育,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门系统的、需要悉心

钻研耕耘的科学。读着《小淑女》,会对未来产生期

许:要把下一代培养成怎样的人?既要对他负责,

又要让他明白人得对自己负责,还要教他学会对

他人负责;希望他永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希望他善良、丰

富、高贵。这也正是该书的启示之一——为什么有

些人并非贵族,却有贵族范儿;而有些人不是公

主,却有公主病。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所言,小孩子“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

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域外传真

朱自强朱自强::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儿童文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也是方法论□□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行行 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