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里,美能得到最好体现 ·...

1
· 》。 》。 40 , ”, ”。 :“ ”, 》, :“ ”。 30 。“ ”,“ 。” —— 》:“ , , ?” ”, 8 》。 21 19 19 —— 38 ,“ 。” ,“ 。” 。” ?《 ,“ 。” ,“ 。” ,“ ”。 》《 ”。 19 30 ”。 ,“ ”。 》, 19 。“ 。” ,“ 。” ,“ 。” 14 21 19 ,“ 。” 30 1950 1 1 :“ 。” :“ 。” 1950 1949 1950 1 1 11 :“ 。” 1 12 :“ 。” 1950 1 ”, ”。 1950 2 ,‘ 。’ 。”“ 。” BOOKS 8 · · 2019 5 25 www.jfdaily.com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序言在诗歌里,美能得到最好体现■ 汪剑钊

    为了留下一种可能■ 鲍鹏山

    大三时, 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叫《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的书,是日本中江兆民写的,因为他被查出患了绝症,只能活一年半了,于是下决心,用这最后的一年半时间写本书,书名就叫《一年有半》。一年半以后,人没死,就接着写,书名就叫《续一年有半》。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来到世上,要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

    大学毕业,去青海工作,宿舍的隔壁是学校的档案室。一天,经过档案室门口,看见档案员,一个 40多岁的女员工,在里面整理档案,拐进去和她说说话。看到有一份档案放在一边,注明销毁。我问为什么,她说:死去的职工,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多少年后就销毁档案。

    我惊讶:那就是说,关于他的一切记录都销毁了?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了?

    她说:是。我震惊: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

    以这样抹杀他?档案员平平淡淡地说: 都这样

    呀!每个人都这样呀。古辞有 “市朝人易, 千岁墓平”,

    “古诗十九首”有“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一切物理性的东西,最终都归于虚无。

    庄子有一个词:物化。物化的意思就是,凡是物,都会化。

    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其实,他是惧的。他写了那么多诗文,为什么?因为他怕他被湮没了。

    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其实根本不是要跟任安说什么,他是要告诉后人:他这样参透生死的人为什么选择接受“最下腐刑极矣”的惩罚,苟延残喘以著太史公书。他念念不忘孔子的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曹丕收集“建安七子”的文字,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让它们传留下去。他是一个温暖的人。

    他自己,做了皇帝了,还要“通夜不暝”以写作,以致 30多岁就满头白发一脸憔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寄身于翰墨, 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他也是一个焦虑恐惧之人。他也恐惧被抹杀。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的,他说得对,写作,可以抗拒抹杀。是无须其他方式,唯文字即可以完成的抗拒。

    说到底,写作,是要为渺小的个体生命留下证据。

    龚自珍 《题红禅室诗尾》:“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女儿心?”

    千秋之后,因文心通。龚自珍说,可能。这“可能”,到底

    是能,还是不能?写作, 也就是为了留下一种可

    能。有了可能,就不会心如死灰。

    《鲍鹏山作品典藏系列》鲍鹏山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生活在古典但拥有超前的现代意识

    普希金诗歌传进中国很早。 上世纪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里介绍了 8名外国诗人,其中就有普希金。普希金的小说《大尉的女儿》也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俄国文学作品之一,当时书名译作《俄国情史》。

    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上,我们可以随处感受普希金的影子, 在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也都能发现普希金的中国传人。 可以说,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普希金这个名字已经与关于俄罗斯的民族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提及那一片广袤的土地就会极其自然地想到普希金。

    在今天的读书会上,我想要解答一下这几个问题:历史的脚步已经踏进 21世纪,19世纪的普希金还能给我们以什么启示?除了文学史的意义,普希金及其作品还有什么现代性的意义?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阅读普希金,或者说普希金的诗歌在什么层面上与我们当代的生活发生关系?

    普希金是生活在 19 世纪中期的诗人,对今天又有什么意义?首先,是普希金对美的敏感,他认为诗人当然负有审美的使命。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艺术化的。 借用王尔德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生活模仿艺术,他的一生都活得非常艺术, 他对美的敏感让他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而且,他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个。

    第二,普希金具有一种公民意识,始终没有忘掉自己作为公民的道德使命。 他总是把自己同情的天平放在小人物这一端。 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小人物和多余人,开创了这个传统。诗人崇尚公平、正义等理念,并且把它们提到了信仰的高度, 反对沙皇暴政。 他在坚持这些理念时,对小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第三,是普希金的人道主义理想、博大的爱心。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抒写爱情的,也有更广义的爱———对普通大众的爱、对人类和自然的爱。在我看来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吸取的精髓。

    普希金因为意外事件, 年仅 38岁就过世了。但他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他毕生都在肯定生命的价值。他的最后一首诗是《哦,不,我并不厌倦生活》强调了这一点。即使在诗歌里他经常写到忧伤,但他的忧伤是有亮度的,是明亮的忧伤。他可能失望,但不绝望;他可能沮丧,但对生活抱有理想主义的情怀。这一点非常贴近当代人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普希金生活在古典,但拥有超前的现代意识。

    这种自信来自他对语言的信任

    《我为自己建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在这首诗里,诗人非常自信地宣称,“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她的每一种语言都会念叨我的名字,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子孙,还是芬兰人,野蛮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草原的朋友。我将长久地受到人民的爱戴,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曾经用竖琴唤醒了美好的情感,并呼吁对逝者给予宽宥。”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他对自己语言的信任。

    他给自己写过一个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普希金;他写诗、恋爱,懒散而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善事,却有一颗善心,上帝作证,他是一个好人。”我在翻译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在这些文字里他把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展现给我们。

    这里, 我想说一点普希金创作的特点,他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对比、推进。比如,说某个人歌唱得好, 普希金不会说你唱得太好了,真棒,他说“你忧伤的歌声十分奇妙,可是,我恋人的话语比丽拉温柔的歌声更奇妙。” 前句描述了歌手丽拉的歌声如何迷人、 如何缠绵,就像夜晚的晚风, 接下来他又赞美自己的女朋友,说她比丽拉唱得还好,一步步推进,这是普希金经常用的创作手法。

    我不再为玫瑰感到惋惜我喜欢串成串的葡萄

    诗人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诗句表达出来, 普希金是如何表达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的呢?《我再也不会有什么期待》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范例, 他说,“我再也不会有什么期

    待,我再也不会爱什么幻想;唯有痛苦还伴随着我,那是心灵空虚的果实。在残酷命运的风暴下,我鲜艳的花冠已经枯萎;我孤独而忧伤地生活,我等待:末日是否已来临?就这样,忍受着暮秋的寒意, 仿佛听到冬天风暴的呼啸,如同一片弥留的树叶,独自在光秃秃的树枝上战栗。” 诗人在这首诗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人读了以后难以忘记的细节。这孤独犹如秋天最后一片树叶, 独自在光秃秃的树上战栗。这样一种孤独寂寞,不用太多的强调,意象本身就可以告诉我们、感染我们。

    普希金写诗非常注意意象的营造。他是塑造意象的高手,比如说他赞美女友,他不会用玫瑰,而是选择了葡萄,“我不再为玫瑰感到惋惜,它们伴随轻盈的春天枯萎;我喜欢串成串的葡萄,它们在山坡的藤蔓上成熟。这是肥沃的谷地的美景,这是金色秋天的欣喜,椭圆的葡萄,晶莹的葡萄,仿佛少女的一根根手指。”诗歌中将少女的手指比作葡萄, 这种借用,不仅让读者觉得少女本身的美会有所唤醒,而且葡萄叠加到少女手指上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美感,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诗人要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重新命名,同时还让我们熟悉的语言焕发新意。葡萄、少女、手指都是我们平常很熟悉的语言,诗人巧妙的地方是通过自己的组合,让熟悉的词语在不寻常的环境或者非常组合下产生某种新意,这也是普希金给我们的文学遗产。

    诗歌想象的过程由一个个瞬间构成

    普希金本人是思想上的贵族叛逆者,他的作品则是文学艺术形式的叛逆之作,“他第一次把真正的历史主义引进了俄国文学”。 他的 《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著名诗篇,热情歌颂自由和

    民主,批判俄国的专制和黑暗。拜伦对普希金的影响巨大。 更重要的是,普

    希金把外来文化的影响消化了,形成自己身体里的血液。他接受了英国文学、法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这些东西, 重新在俄语中创造了自己的东西,为自己国家的语言做出了贡献。所以说,普希金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19世纪 30年代初, 普希金的诗歌才华达到巅峰状态, 整个俄国文学界都视他为自己的导师,著名文学家维亚泽姆斯基也称普希金为“诗人圈中的领袖和巨人”。

    普希金非常优秀,这么优秀的诗人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例,他的优秀是有土壤的。普希金的时代不是一颗孤独的太阳,跟他一起闪耀的还有茹柯夫斯基、巴拉廷斯基、丘特切夫等诗人。比如,巴拉廷斯基就是跟普希金同时代的优秀诗人。他在《有时,一座奇异的城市》一诗里写道,“有时,一座奇异的城市自飞驰的云团里集聚而成,但只要一阵风轻轻触及,顷刻间,它就消失无影”。他讲的是灵感来临的状态。当灵感来的时候,形象、词汇或者句子都像石头一样向你冲来。 诗歌想象的过程也是如此,它由一个个瞬间构成。中国读者对巴拉廷斯基不是特别熟悉,但他非常优秀,他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点像唐代诗人中的王维或白居易。

    普希金时代形成了两个诗歌集团

    普希金时代形成了两个诗歌集团。 一个是普希金诗歌圈,受普希金影响的一批诗人,像莱蒙托夫、德尔维克和巴拉廷斯基等等。去年,我刚出了一本《俄罗斯黄金时代诗选》,在翻译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19世纪的俄罗斯诗坛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野。 普希金的诗歌圈子大部分可以称之为豪放派, 而另一个诗歌圈类似中国的婉约派。

    普希金诗歌圈里的诗人,大部分都很有英雄意识。其中的一个代表诗人是雷列耶夫,可以说他写诗其实并不是以诗歌为主要目的,有时候诗歌是他的工具或者手段。 他强调说我不是诗人,而是一个公民。“监狱在我是一种荣誉,而不是惩处,我为正义的事业而深陷囹圄,这些锁链让我感到羞耻,我身戴镣铐是为了我的祖国。”这是一种为了国家,哪怕牺牲个人都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

    而丘特切夫,则代表了当时俄罗斯诗坛的婉约派。在我看来,如果把普希金看作俄罗斯的李白,那么,丘特切夫可以说是俄罗斯的杜甫。普希金的诗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个性非常张扬。而丘特切夫非常严谨,就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雕琢自己的语言。

    丘特切夫一派的诗人有很强的纯艺术的倾向,他们抒写爱情、大自然,带有很强的唯美主义色彩。比如,“一片黄叶在葱绿的树木中掠过;在金色的田野上,镰刀结束了劳作。”这样柔美的景象描写, 把秋天的感受写出来了。我特别喜欢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我也喜爱一片片灰色的云朵,我也喜爱在空中疾速旋转的叶子,还有徐徐拂动的淡白色阳光,仿佛临终的美人唇际露出的一丝笑意。” 诗句写出了秋天垂暮的美,这种美带有凄凉的意境,把秋天的落寞表达了出来。

    今天读书会,我介绍了普希金和跟他同时代的诗人,最后我想借用高尔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来总结。高尔基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借用他的这句话,我想说,诗应该是美的归宿,即在诗歌里美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本报记者 黄玮 整理)

    第 14 场“名家讲经典”读书活动不久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为现场读者介绍了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以及俄罗斯黄金时代的诗歌。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 、小说家,同时也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今天,时光的脚步已经踏进 21 世纪,19 世纪的普希金还能给我们以什么启示?除了文学史的意义,普希金及其作品还有什么现代性的意义?汪剑钊认为,“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普希金这个名字已经与关于俄罗斯的民族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提及那一片广袤的土地,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普希金。”

    普希金 资料图片

    上海市场终于稳住了

    30日,毛泽东由莫斯科电询陈云资本家资金短缺无力购买国债一事,如何解决。陈云毫不客气,指出资本家的困难是因为前日投机蚀本, 咎由自取,对他们不能迁就让步。

    1950年 1 月 1 日陈云回复毛:“情况确实,原因是上海工商业家在去年十月十五日后的全国物价大波动中,估计过头,贪心太大,借高利贷买货而不肯卖货。从十一月二十五日起,物价稳而且降,出乎他们意外,于是又急于抛货还债,但愈抛愈贱,愈不易脱手,以致许多厂商周转不灵。 为解决他们的困难,已于十二月八日先拨华东五百亿元,大部用作收购上海工厂的商品,小部用作贷款, 并准备续拨一千亿元。” 电报又说:“上海工商界的叫喊带有哭穷想少买公债的企图, 他们认为公债不可抵制,但一是希望少派,二是希望以合理价格收兑黄金。我们决定满足其第二种希望,并严重注意不使银根紧。现在除奢侈行业外,厂商均大有转机,原因是内地原料去沪,华中、华南销路已开,西南解放后,情况必更好。”

    1950 年第一次发行公债, 在各地政府的督促下, 取得了超额的成功。这使新中国的金融工作获得一个新思路,也解决了国家财政的燃眉之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国家又发行过几期公债,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陈云在新中国经济建设规划上,又提出重大决策: 全国财政经济必须统

    一。以前的战争年代,各解放区都是各自为政,自办财政,解决军政经费。中央手里不管钱,各解放区贫富不均,有的财大气粗,有的则捉襟见肘。解放初期,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需要粮食和资金支援,中央就要动员各解放区同心协力。上海的粮食储备一直是陈云最关注的问题,必须保证上海有足够的存粮,才能稳定上海的物价。 鉴于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两次物价暴涨的教训,1950年 1月起, 陈云就未雨绸缪,要求各地向上海输送粮食。

    1 月 11 日陈云决定调四川的粮食到上海,致电饶漱石、曾山:“四川的四亿斤大米二月初即可启运, 但四川刚解放,干部少, 华东要派人组织运输并在宜昌建仓。上海和华东是缺粮地区,以多屯粮为上策。务请抽调大批干部去川运粮,统一组织全长江航运。 在宜昌建仓换船下江,亦需由你们抽人去组织。”

    1月 12日陈云电告饶漱石:“我担心的仍是接济华东粮棉问题。 除由东北、华东运粮济沪外, 想从四川再运三四亿斤,昨已电商由华东抽人组织东运,并于宜昌建仓。 此外拟购进大量外棉供应华东。总之,要估计到今年由物资供不应求而来的

    物价上涨。”1950 年 1 月份,陈云都在为向上海

    调米, 保证上海的粮食储备呕心沥血,这又是一场全国性的战役。由于这次提前动手,春节后的第一个“红盘”,投机商本来想兴风作浪,但在政府充足的粮食储备面前,终于未敢轻举妄动。上海的市场终于稳住了,以后再未发生大规模的波动。

    经过这一番粮食大调动,陈云更加感到全国财政统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过去各解放区的分散经营,中央也不了解各地政府的“家底”。很多地方搞本位主义,打埋伏,中央调钱调粮也很困难。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不上交中央,而军队和各城市接收的旧人员都要中央拨款开支,中央除了印钞票还有什么办法? 为此,1950年 2月, 陈云在全国财经会议开幕式上做了《财经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觉性》的讲话,他严厉地说:

    “关键的问题是收支机关脱节, 收入主要在省县两级,中央收不到东西,支出主要靠发行货币, 继续下去将天下大乱。我们的对策是实行财经统一。财经统一也有困难,但是小困难,不统一是大困难。因

    为全局不乱,尚可照顾局部,如全局波动,后果严重。现在仍然处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环境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希望我们垮台,去年对上海封锁,现在又进行轰炸。 国内也有不满分子和观望分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把钱弄到香港或美国,又向政府要投资要借款。上海资本家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他们要在经济上同我们较量。许多善意的人对我们的经济十分担心。老百姓对我们拥护,但关心物价能否稳定,还会不会饿死人。 为了战胜暂时的财政困难,必须尽可能地集中财力物力, 统一使用,只要这样做, 完全可以办成几件大事。不应把眼光放得很小,凌乱地去办若干无计划的事。 做财经工作的同志要提高自觉性, 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全国大范围来看。比较富裕的地区要克服困难,多挑担子。各地财经领导同志不应打埋伏,以多报少,否则,财政的账无法算清,造成浪费。我们的标准不但是不贪污,而且是不浪费。 所谓对国家物力财力用得恰当,就是把迟用和早用、多用和少用、先用和后用、 缓用和急用的问题解决好。”“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财经工作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要小心谨慎,力求少犯错,不犯大的错误。”

    通过这些措施,陈云把各地的财政收入统一归到中央,使国库增加了大量的收入。中央掌控了海关、税务、盐业、粮食、煤炭、邮电、铁路等要害部门,实行了统一领导。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陈云办了一批专业贸易公司,实行国家专营。如盐业公司、铜矿公司,以及猪鬃、油脂、皮毛、有色金属、渔业、林业等二十几个公司,这些国营贸易公司统一了全国的经营,便于规划和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收入。

    (四十八) 连 载

    ############################################################################$%%%%%%%%%%%%%%%%%%%%%%%%%%%%%%%%%%%%%%%%%%%%%%%%%&%%%%%%%%%%%%%%%%%%%%%%%%%%%%%%%%%%%%%%%%%%%%%%%%%%%%%%%%%%%%%%%%%%%%%%%%%%%%&%

    %%%%%%%%%%%%%%%%%%%%%%%%%%%%%%%%%%%%%%%%%%%%%%%%&

    刘统 著

    BOOKS8 读书·连载·广告2019年 5月 25日 星期六

    www.jfdaily.com

    编辑:黄玮 执行编辑:柳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