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 103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 rde.ntpc.gov.twš物館節慶活動之行銷... ·...

17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TRANSCRIPT

  • 新北市政府 103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研究人員:馬元容

    研究期程:自 102 年 1 月 1 日-103 年 12 月 29 日

    博物館節慶活動之行銷策略研究-

    以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為例

  • II

    新北市政府 103 年度自行研究成果摘要

    計畫名稱 博物館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新北

    市考古生活節活節為例

    期程 103.1.1-103.12.29

    經費 無

    緣起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十三行博物館成立 11 年以

    來,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的改

    變, 以及文化上「新博物館學」的挑

    戰,必須有所改變因應,才能突破瓶

    頸,與國際接軌。於是在觀摩國外考古

    博物館的節慶活動後,於 2012 年首創

    全國第一個以考古為主題的節慶活

    動,形塑博物館特色,成功的增加參觀

    民眾,並促進地方民眾的認同,成為國

    內外博物館重耍的交通平台。

    二、研究目的:本文將以文獻研究、韓國日

    本 2個國外博物館節慶活動個案研究,

    以及十三行博物館舉辦 3年以來「新北

    市考古生活節」執行情形,說明博物館

    節慶活動行銷策略形成的過程,提供國

    內博物館舉辦節慶活動之建議。

  • III

    方法與過程 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研究法:蒐集節慶活動相

    關之文化理論和研究資料,歸納

    出成功的節慶活動元素,以做為

    規畫節慶活動之參考。

    (二) 個案分析法:以國外考古博物館

    節慶活動為案例,以參與觀察、

    資料蒐集等方式分析其源由、特

    色,以及成功模式。

    (三) 問卷調查:問卷回收整理編碼

    建檔後,使用 SPSS 於電腦系統

    中運算資料法: 使用 1. 頻率、

    百分比分析 2.交叉分析 3.卡方

    檢定,歸結調查結果。

    二、研究過程如下圖所示:

    博物館組織願景

    外在環境分析REST

    優劣勢質量分析SWOT

    形成策略

    確立節慶活動形式

    活動執行

    參考國外案例

    問卷調查統計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 IV

    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 研究發現:本篇在文獻研究、個案分

    析、觀眾問卷調查分析等,再回應到

    研究的目的,歸整以下結論:不同的

    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職業方面,

    對於節慶活動的整體滿意度和願意

    支付學習體驗活動預算皆有顯著之

    差異。

    (一) 參與節慶活動民眾以親子觀眾為

    主。

    (二) 逾九成五的民眾對此活動的舉辦

    感到滿意。

    (三) 「網路」為民眾得知活動消息的

    主要管道。

    (四) 參加原因主要為「活動內容吸引

    人」及「喜歡博物館活動」

    (五) 民眾對於具主題性和情境式的展

    示區域喜好度較高。

    (六) 民眾以接受「100 元以內之體驗

    活動預算」為最多。

    二、 研究建議:

    (一) 根據博物館屬性建立特色節慶活

    動。

    (二) 擴展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機

    會,建立夥伴關係,充實節慶活

    動。

    (三) 節慶活動行銷宣傳由近到遠,創

  • V

    造不同議題增加曝光率。

    (四) 建立節慶活動管理機制以維持活

    動品質。

    (五) 規劃節慶活動場地,應考慮博物

    館設備限制,提供觀眾合宜舒適

    的活動場域。

    (六) 善用社會人力資源,提升節慶活

    動服務品質。

    備註

  • VI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內容....................................................... 4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 6

    第二章博物館的挑戰與機會.............................................................................................................. 8

    第一節博物館面臨的議題..................................................... 8

    第二節以節慶作為博物館的行銷策略.......................................... 16

    第三節考古博物館節慶活動案例分享.......................................... 22

    第三章十三行博物館考古生活節.................................................................................................... 33

    第一節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舉辦緣由與歷屆回顧.................................. 33

    第二節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規劃及運作.......................................... 83

    第四章問卷調查統計分析.............................................................................................................. 102

    第一節調查背景與目的..................................................... 102

    第二節調查設計與方法..................................................... 104

    第三節樣本結構........................................................... 106

    第四節調查結果分析....................................................... 11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研究建議........................................................... 125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0

    附錄一、個案分析 1....................................................................................................................... 134

    韓國全谷史前博物館「漣川郡舊石器節」文宣品及活動照片.................................................. 135

    附錄二、個案分析 2....................................................................................................................... 139

    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第 6屆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文宣品及活動照片................ 140

    附錄三、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14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活動照片.......................................................................................................... 145

    附錄四、交叉表.............................................................................................................................. 149

    附表 1 不同屬性的民眾得知「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消息管道的分析........................... 150

    附表 2 不同屬性的民眾參加「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原因的分析................................... 152

    附表 3 不同屬性的民眾對「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各活動區域喜好程度分析

    .......................................................................................................................................................... 134

    附表 4 不同屬性的民眾對「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滿意度交叉分析............................... 154

    附表 5 不同屬性的民眾對參加「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願意支付學習體驗活

    動預算的交叉分析.......................................................................................................................... 155

  • VII

    附錄五、建議事項.......................................................................................................................... 157

    附錄六、問卷題目.......................................................................................................................... 162

  • VIII

    表目錄

    表 2-1 學者對於文化政策的演變與在不同面向的角色及觀點------------------9

    表 2-2十三行博物館的 SWOT分析----------------------------------------------------13

    表 3-1戲劇表演-------------------------------------------------------------------------- 36

    表 3-2 2012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考古博覽會---------------------------------------37

    表 3-3 2012「考古博物館的營運與推廣教育」工作坊--------------------------44

    表 3-4 2013「觸動人心:活化考古博物館工作坊」-----------------------------49

    表 3-5 2013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考古博覽會---------------------------------------50

    表 3-6 2014「博物館創新營運實務工作坊」--------------------------------------69

    表-7 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考古博覽會---------------------------------------- 71

    表 3-8 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原風美食街------------------------------------- 81

    表 3-9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標準作業流程說明------------------------------------ 88

    表 3-10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分工執掌表--------------------------------------------- 90

    表 3-11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責任分工表-------------------------------------------- 94

    表 3-12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單位參與意願表------------------------------------- 95

    表 3-13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參與單位設備確認表--------------------------------- 96

    表 3-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活動執行檢核表--------------------------------------- 98

    表 4-1 性別分佈------------------------------------------------------------------------ 106

    表 4-2 年齡分佈------------------------------------------------------------------------ 107

    表 4-3 教育程度分佈------------------------------------------------------------------ 108

    表 4-4 職業分佈------------------------------------------------------------------------ 109

    表 4-5 居住地點分佈------------------------------------------------------------------ 110

    表 4-6民眾願意接受的學習體驗活動預算分佈---------------------------------- 111

  • IX

    圖目錄

    圖 1-1研究步驟與流程---------------------------------------------7

    圖 2-1 受訪者參觀十三行博物館的主要原因分佈--------------------- 14

    圖 2-2與受訪者一起前來博物館的主要成員分佈--------------------- 15

    圖 3-1遺址教育推廣活動「交易-史前大探索」場地配置圖 ----------- 70

    圖 3-2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概念圖----------------------------------- 83

    圖 3-3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標準作業流程圖--------------------------- 87

    圖 3-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組織圖----------------------------------- 89

    圖 4-1 性別分佈-------------------------------------------------106

    圖 4-2 年齡分佈-------------------------------------------------107

    圖 4-3 教育程度分佈---------------------------------------------108

    圖 4-4 職業分佈-------------------------------------------------109

    圖 4-5 居住地點分佈---------------------------------------------110

    圖 4-6 學習體驗活動預算分佈-------------------------------------111

    圖 4-7 民眾得知「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的消息管道--------------112

    圖 4-8 吸引民眾參加「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的原因-------------115

    圖 4-9 民眾最喜歡「2014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的項目----------------116

    圖 4-10民眾對「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的整體滿意程度 -----------118

  •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以下簡稱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起因

    於 1990 年十三行遺址的搶救發掘事件。當時政府計劃興建污水處理

    廠,廠址即位於遺址所在地上,考古學者大力呼籲搶救遺址,獲得社

    會大眾熱烈的迴響,因而促成保留遺址部分面積,指定為臺閩地區第

    二級古蹟,並在 1992 年奉行政院核定,由臺北縣政府負責籌設十三

    行博物館,以保存展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為主要任務。

    隨著 2003 年開館,十三行博物館受到學者和民眾重視,第一年

    參觀人數就創下 73 萬人次的紀錄,博物館努力積極作為,期許能成

    為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且為北臺灣考古博物館的重要基地,同

    時為了因應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以及文化觀光活動日益頻繁的

    需求,將博物館從平面靜態的展示館轉型為充滿動能、永續發展的水

    岸社區生態博物館,透過凝聚八里社區居民歷史記憶及認同感,整合

    八里特有的文化、海岸、景觀、產業、山景等自然文化遊憩資源,形

    塑八里特色,提昇八里休閒品質,八里左岸已成為北臺灣重要的遊憩

    觀光景點之一。民國 96 年為了因應臺北縣升格為準直轄市,博物館

    更提昇視野,以推展公眾考古、發揚族群文化,與國際接軌,為本館

    發展願景。

    十三行博物館開館成立已來,今年已經邁入第 11年,這 10年來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很大的變化,乃至博物館面臨新的議題

    和挑戰,田潔菁(2008)1在其研究文章中將博物館的角色和功能隨

    著時代的演進而改變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傳統博物館以蒐藏、研

    究、展示與教育功能為主,強調博物館應該具有什麼內容與功能的定

    1田潔菁,2008,《臺灣與英國地方博物館政策探究》,博物館學季刊,22(4):77-89

  • 2

    義,轉而與日常生活的實踐緊密結合的概念,賦予博物館更寬廣的價

    值與意義。博物館以保存、維護並為未來世代著想的傳統立意,已開

    始考量到博物館在增加社區價值和促進文化觀光的角色(DCMS,

    1999)。」。

    英國博物館學會(Museums Association)曾草擬一份「建立 21

    世紀卓越博物館的宣言」。該宣言明確的指出,在社會經濟衝擊下,

    廣義的博物館是科學與藝術普及教育或終身學習的中心,是公民與社

    區的空間(museums as civic and community spaces),是社會變遷

    與促進文化理解的機構(museums as agents for social change and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典藏人類文化遺產的博

    物館是創造力的觸媒(museum as catalysts for creativity),是

    旅遊與觀光的關鍵夥伴(museum as key partners in travel and

    tourism),也是文化研究與創新(research and renovation)事業

    中重要的一環。事實上,博物館也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中心

    (museums as centre for bio-cultural diversity)。在前述新角

    色之下,將博物館視為一個能動主體(agency)的文化研究更方興未

    艾(王嵩山,2011)。

    博物館要滿足如此多元角色的功能,本身就是很大的一項挑戰,

    同時博物館本身也面臨館舍老舊、預算逐年刪減、典藏空間不足,以

    及參觀民眾下滑等問題,博物館必需要有新的作為,才能挽救頹勢。

    對於博物館而言,相較於其他問題,「增加參觀人數」是在短時

    間內比較容易達到改善的項目,經由內部會議討論後,認為以「節慶

    活動」做為行銷策略,最可能在短時間聚集最多人潮。然而,以「節

    慶之名」進行宣傳的活動實在是太多了,如何能顧及博物館的特色和

    節慶的優勢,在眾多博物館的活動中脫穎而出,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

    呢?於是在吳館長和館員的努力下,輪流至自韓國全谷博物館「漣川

    郡舊石器節」、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

    觀摩學習,於 2011 年在十三行博物館舉辦臺灣首度以「考古」為主

  • 3

    題的節慶活動-「新北市考古生活節」,並在國內外博物館和學術、社

    區單位和民眾的支持下,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每年 2 天的活動,

    參與的單位超過 50 個,且遍及國內外和臺灣北、中、南,和東部,

    人數超過上萬人,民眾的反應一年比一年熱烈,「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儼然已成為十三行博物館的重要節慶活動。

    作者於第一屆考古生活節籌備期間成為此項活動的主要工作成

    員,並連續 2年擔任本項活動承辦人員,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希望能透

    過本篇論文紀錄考古生活節從無到有的形成過程以及執行成果,並試

    圖從文獻資料和學術研究,整理出一個可供參考的節慶活動運作模

    式,佐以參與觀眾的問卷調查分析,提供一個客觀的活動評量,並作

    為日後考古生活節改進的參考。同時也希望能利用十三行博物館舉辦

    節慶活動的經驗,發展一套屬於在地的論述,以與國際接軌。

  • 4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內容

    本論文研究是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為主題,從主客觀環境分

    析博物館的優勢、劣勢和經營成效,並探討博物館如何以新北市考古

    生活節做為年度重要活動,詳述其決策形成的過程。

    以節慶活動做為振興博物館的行銷策略果真有效嗎?本論文擬

    從節慶與博物館的關係,節慶理論和相關文獻以及「韓國漣川全谷里

    舊石器節」、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

    國外古考博物館節慶活動之案例,分析 2國外考古博物館如何以考古

    為節慶元素活動吸引人潮,增加博物館參觀人數,形塑博物館館特色,

    並透過節慶活動,帶動公眾考古,讓民眾對於出土文物和過往的歷史

    文化產生情感連結和對博物館的認同,並以行動支持保護文化遺址和

    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個案研究的部份,因作者未參加韓國漣川郡舊石器時代活動,

    而以參訪同仁提供的簡報和照片為研究資料,非田野調查第一手資料,

    受限於觀察者的觀點和喜好,在研究內容上可能不夠全面;而在作者

    參訪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時,雖然

    有第一手資料,然受限於語言的關係,研究內容深度可能不足。然而

    目前 2個博物館在國內相關研究和翻譯的資料很少,此篇論文的個案

    研究或許可提供對考古博物館和節慶活動有興趣的朋友一個研究的

    方向。

    在問卷調查的部份,本論文以十三行博物館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為

    實際案例,敘述 2012年至 2014年連續 3年活動辦理情形,並以參與

    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的觀眾為樣本,發出 1,200 份問卷調查,根

    據 1,029份有效問卷,分析觀眾對於參與節慶活動的宣傳管道、參與

    動機、各區體驗活動的喜好程度、活動滿意度以及付費意願,透過統

    計分析及回饋意見等,瞭解實際活動執行情形。

  • 5

    最後,本論文想探討新北市立考古生活節是否達到當初博物館預

    設的目標?以節慶作為行銷策略的方向是否正確?檢視還有那些因

    素和改進方式是可以提供博物館和學術研究做為參考,最終目的是檢

    視博物館的改變能否與時俱進,回應民眾對博物館的期待。

  • 6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

    本篇論文兼採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包括以巨觀的外在

    環境分析(PEST)現今博物館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以微觀的優勢

    能量分析(SWOT)十三行博物館內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把各

    種因素相互參照起來加以分析,對於博物館所處的環境進行全面、系

    統性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說明為何制定以「節慶活動」為相應的發

    展戰略和對策,然後以「節慶」理論、文獻研究和國外案例為輔助,

    做為支持這項決策的依據;在量化研究方面以 2014 新北市考古生活

    節所做的問卷調查為基礎,於節慶舉辦日發送 1,200份問卷調查,回

    收 1,029 份有效問卷。在信心水準 95%的情況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99%。問卷回收整理編碼 建檔後,使用 SPSS 於電腦系統中運算資

    料法: 使用 1. 頻率、百分比分析 2.交叉分析 3.卡方檢定,歸結調

    查結果。從數據資料檢視其活動成效,驗證十三行博物館以節慶活動

    為行銷策略的方向是否正確。

  • 7

    圖 1-1研究步驟與流程

    博物館組織 願景

    外在環境分析

    REST

    優劣勢質量分析

    SWOT

    形成策略

    確立節慶活動形式

    活動執行

    參考國外案例

    問卷調查統計

    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 8

    第二章博物館的挑戰與機會

    第一節博物館面臨的議題

    西方博物館的發展,是將博物館由少數皇室貴族階層的私人收藏

    開放為全民共享的公共化、民主化、社區化的過程,為國家與社會長

    時間經營積累的文化成果。臺灣在 1990 年代後,受到社區博物館理

    念影響,發展出各式小型博物館,博物館與社區關係密不可分,以

    2003年成立的十三行博物館為例,就是在 1990年本土運動風潮和文

    化資產保存觀念萌芽期,催促中央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積極作為下的

    具體成果。

    社區博物館或地方文化館的議題在 21 世紀成為全球化的新浪

    潮,其主要內涵在於民眾參與館舍經營以達到公民近用(access)文

    化的目的,館藏以社區及地方文物為主以保存地方生活特色,並教育

    社會大眾將文化與民眾生活結合;博物館、地方和社區建立互動關

    係,扮演關懷民眾的角色。地方博物館除了具有教育與休閒的功能,

    更兼負活絡社區及地方文化傳承的使命,地方博物館逐漸成為文化及

    地方發展的新興力量,被視為促進社區及政經發展的重要機制(田潔

    菁,2008)。

    在文化政策方面,田潔菁在《臺灣與英國地方博物館政策探究》

    一文整理各學者對於文化政策的演變與文化在經濟、社會等面向的角

    色及觀點。

  • 9

    表 2-1 學者對於文化政策的演變與在不同面向的角色及觀點

    觀點 經濟 社會 國家

    McGuigan(2001) 指 出

    文化的主流論述

    市場論述 公民論述 國家論述

    Betteron(2001) 提 出

    文化再造的層面

    經濟 社會 地方實體

    Evans(2005)將再造

    過程分為不同的文化

    活動

    文化導向

    的再造

    文化的再造 文化與再造

    LGA(2000)提出文化再

    造扮演的角色

    催化劑 要角 驅動者

    (田潔菁整理)

    在政治方面,博物館則以文化機構的立場,施行國家認同

    ( identity),博物館基於社會經濟學的平等原則( equity

    argument),學者 Baumol &Bowen (1966)認為政府應補助文化以促

    進文化公民權,增進社會福利。張譽騰先生在《從博物館公辦民營談

    博物館法的立法精神》一文中,則進一步認為博物館是一種多目標、

    多功能、全方位式的教育文化機構,基於其服務社會整體福祉的宗

    旨,稅賦上的優惠,博物館自不應以營利為目標,因此世界各國博物

    館還沒有聽說有賺錢的,故政府對博物館事業的補助責無旁貸,文化

    的事業宜乎「由下而上」,對於社會教育的責任更是責無旁貸。

    在經濟方面,近年來博物館在經濟發展或社會運動均發揮影響

    力,博物館成為地方發展的催化劑,在地方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博物館並成為都市是否發展的新指標。博物館做為文化觀光的媒介,

    同時也與許多經濟活動相關,如都市更新、就業機會等,創造經濟價

  • 10

    值。文建會(2004)亦強調地方博物館與產業的經濟連結關係,不在

    於文化產品的直接銷售行為,而是以文化建設創造文化氛圍進而帶動

    觀光旅遊及周邊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繁榮。

    在社會方面,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Darbel 與 Schnapper

    (1990)提出文化消費與階級、教育程度的關係,指出參觀博物館是

    屬於菁英文化活動,因此對於少數族群而言,要如何獲得近用的權

    力,藉由族群或階級結構的改變以達到公民權的目的,成為博物館重

    視的課題。

    在科技方面,1980 年代新博物館學興起,重新思索和反省「博

    物館究竟為何與為誰存在?」,博物館的焦點於是由「物件導向」

    (object-oriented)轉為「觀眾導向」(visitor-oriented),觀眾成

    為博物館決策需考慮的重要環節,這項革命性的觀念,顛覆了博物館

    以往「展品不可踫觸」的傳統觀念,再加上科技力量的推波助瀾,改

    變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方式,和行銷宣傳手法,使民

    眾近用(access)博物館的方式將更容易親近(accessible)。

    根據林國平《博物館科技應用前瞻分析—從 Horizon Report 談

    起》一文,得知上有六項關鍵性的科技,包括行動裝置、雲端運算、

    地理資訊(Geo-everything)、個人網頁、語意感知應用、聰明物件,

    有些已運用於博物館實務,有些科技則可能是博物館未來將採用的,

    目前應用模式大致分為線上(on-line)與現場(on-site)兩大類,

    其結果是無線網路的普及化、民眾可隨時隨地使用資訊的通訊裝置、

    普遍存在且應用於商品與個人追蹤的 RFID 標籤及電子交易等。透過

    此論文的研究,讓博物館能掌握關鍵、未來趨勢和挑戰,運用科技詮

    釋豐富的文化知識體系,形成有趣的學習資源和智慧型的互動環境,

    開創博物館科技運用的新視野。

    因應社會變遷,博物館在二十世紀發生兩大改革運動,第一個改

    革運動使「傳統博物館」邁入「現代博物館」,在 1920年代左右德國

    德意志博物館嘗試改變博物館傳統、靜態的展示方式及展示媒體,開

  • 11

    始引進互動式、參與式的展示方式,其主要特徵為因應科技發展的事

    實,使用高科技的展示技術;整合多種學科的知識,發揮統合的教育

    功能;強調人本的觀念,尊重觀眾的需求。第二個改革運動使「博物

    館學」進入「新博物館學」,1970年代出現「新博物館學」的名詞,

    依據新博物館學理論成立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或「社區博

    物館」(Community Museum)在世界各地萌芽。(郭義復,2001)

    歸納地方博物館的價值,在於資源整合、凝聚向心力、增進社區

    生活品質、吸引遊客並增加經濟效益等。其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議

    題,博物館在地方發揮教育的力量,提昇民眾的文化資本並建立文化

    認同。此外,十三行博物館雖然不屬於文建會政策下扶植成立的地方

    文化館,然在很多方面仿沿用文建會的社區營造等概念,試圖賦予博

    物館各面向的功能(曾信傑,2001)。從中我們看到博物館的機會與

    挑戰。

    1987 年前臺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開始計劃興建全亞洲最大的

    「八里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污水廠),但這項計畫中的建設用地,

    意外的卻完全覆蓋了臺灣史前鐵器時代重要遺址,因而促成轟動全臺

    的「搶救十三行遺址」事件。其後由行政院指示在污水廠預定地內撥

    地興建「十三行遺址文物館」(即其後之十三行博物館),作為搶救出

    土文物保存、展示之場所。博物館由臺北縣政府負責規劃興建,並於

    2003年 4月 24日正式開館(林明美,2012)。

    博物館原僅定位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保存與展示中心,前館長

    林明美上任後,其後因考慮觀眾來源及營造特殊吸引力,因而提出以

    博物館為核心帶動地方發展與增加博物館內涵厚度的「水岸.社區.

    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並擴大定位為八里左岸生態博物館,增

    加環境生態、民眾參與、社區營造等營運目標,建立了十三行博物館

    的名氣,成功地吸引觀光客到訪。

    十三行博物館歷經高麗真代理館長和吳秀慈館長治理,博物館經

    營方向朝向建全管理制度與員工組織學習,注重展示空間和展示內容

  • 12

    品質的改善和提昇,對外加強與國外考古博物館、國內博物館的交流

    與合作,並建立與八里地區機關、學校等單位的夥伴關係,發揮博物

    館在地的影響力。然而,這十年來十三行博物館跟所有的博物館一樣

    在大環境上遇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的變革,以及新博物

    館學帶來顛覆性的新思維,博物館如何因應這些改變,順應時代的潮

    流,走出自已的經營之路呢?

    此外,每年研考單位及主管博物館業務的文化局,總是透過行政

    體系要博物館對未來提出短期和中長程計畫,每年議會都要質詢預算

    如何編列使用,這也迫使博物館館長、主管階級以及業務主辦同仁,

    經常要召開會議,一次又一次地檢視博物館本身的問題,而管理學的

    SWOT分析,就是最佳清點博物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方法。

  • 13

    表 2-2十三行博物館的 SWOT分析

    優勢 劣勢

    1.北臺灣第一座以考古為主題之博物

    館。

    2.位於觀音山下淡水河口,擁有獨特

    的地理景觀,以及豐富的歷史、人

    文、自然生態資源。

    3.為史前先民於大臺北盆地發展之起

    點。

    4.免費入館參觀政策,增加民眾參觀

    意願。

    5.組織階層扁平化,管理階層意見容

    易下達執行。

    1.考古學是一門較冷僻的科學,對

    於一般大眾,親和力不足。

    2.考古發掘之出土文物的質與量,

    不足以支撐博物館展示和滿足觀

    眾需求。

    3.地位偏遠,文通不便,人才流動

    頻繁,工作經驗較難累積。

    4.經費預算及員額編制不足。

    機會 威脅

    1.國小、國中及高中教科書都有十三

    行文化的介紹,博物館可作為史前

    文化教材之延伸學習。

    2.終身學習風氣帶來教育推廣新契

    機。

    3.臺北港逐年開發,博物館周圍土地

    的擴大,以及未來淡江大橋開通,

    連結國定遺址大坌坑、十三行遺址

    等文化資產,和淡水河兩岸資源,

    突顯十三行博物館未來發展和重要

    性。

    1.生育力下降,學生客群減少。

    2.位於八里左岸觀光路線末端,較

    難將觀光客人潮吸引過來。

    3.淡水右岸交通便利、商業繁榮、

    文化資源及人才優渥,八里較難

    競爭。

  • 14

    總結以上的分析,十三行博物館沒有豐富的藏品,和眾多的研究

    人力,於傳統博物館的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面向,只能

    全力發展教育和展示功能,結合考古博物館的特色,和座落於八里左

    岸的觀光景點,以及分析受訪者參觀十三行博物館的主要原因,以「旅

    遊/觀光」及「家庭/朋友聚會」,最多,其次為「校外參訪」,與受訪

    者一起前來博物館的主要成員為「親戚家人」、其次為「朋友」、「老

    師/同學」之屬性(馬元容,2014) 2,與現場人員對參觀博物館的民

    眾觀察相吻合:十三行博物館的觀眾群假日以親子觀眾為主,平日來

    館則以學校校外教學團體居多,因此將考古博物館定位營造成為一個

    可以親近的、快樂學習的 3E(教育 Education、娛樂 Entertainment、

    充實 Enrich)場域,並以推展公眾考古、發揚族群文化、強化國際接

    軌,做為發展目標。

    最後,博物館發現,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是在博物館所有活動中,

    最能夠在短時間內同時達到以上目標的節慶活動,因而將考古生活節

    列為十三行博物館每年主要的重大活動。

    圖 2-1 受訪者參觀十三行博物館的主要原因分佈

    2馬元容,2014,《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參觀遊客滿意度問卷調查報告》,103年 2月 26 日至 5

    月 31 日

  • 15

    25.7%

    6.3%4.3%

    41.0%

    22.8%

    (1)親戚家人

    (2)朋友

    (3)老師/同學

    (4)旅行團

    (5)獨自前來

    圖 2-2與受訪者一起前來博物館的主要成員分佈

  • 16

    第二節以節慶作為博物館的行銷策略 博物館將有形文化或無形文化資產,以新的元素、包裝,創意的

    方式呈現行銷,吸引觀眾認識博物館的藏品、設備和服務,對於博物

    館的價值和與意義產生認同,心甘情願購票入場,參觀體驗享受博物

    館提供的服務,才能達到博物館整體行銷的目的 (Kotler &

    Armstrong,2002)。但是要用什麼的行銷策略才能吸引觀眾進入博物

    館呢?

    這幾年博物館規模比較大的主題性節慶活動大概就屬「518國際

    博物館日」。這項活動最早是在 2009年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下簡

    稱文資局)為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3 「國際博物館日」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將每年的 5月 18日訂為「國際博物

    館日」活動,結合全世界博物館的力量,鼓勵民眾參觀、認識並親近

    博物館。由文資局透過行政系統發公文給中央、各縣市政府文化局請

    其所屬博物館配合,於「518國際博物館日」當日開放博物館,或是

    配合博物館日提供相關的優惠活動,以便共同在「518國際博物館日」

    聯合宣傳。最近這 2、3 年,文資局積極委託公關公司,今年更聯合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規劃執行,擴大宣傳,

    增加民眾參與層面。201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以「博物館

    百寶箱‧發現心臺灣」為主題,串聯 171間家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參

    與,民眾可免費參觀 115家館所博物館,參加各館所推出不同類型之

    DIY體驗活動或是博物館經典藏品的介紹講座。除此之外,還可透過

    博物館網路影像徵集活動「100個心感動」、「歡慶 518博物館文創市

    集」,及「博物館尋寶趣」等配合活動4,親近博物館、認識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參加今年 5 月 18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歡

    慶 518博物館文創市集」,當天參與的 31個單位包括公私立博物館、

    3資料引用自:http://www.518museumday.tw/ch/intro.aspx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成立於 1946年,是全球唯一由博物館界專業人士組成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自 1977 年起,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每年 5月 18 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並從 1992 年起開始

    訂出特定的主題。

    http://www.518museumday.tw/ch/intro.aspx

  • 17

    出版社、大學博物館所、還有博物館文化商店委託經營的廠商,各單

    位大多提供文創品、出版品等靜態的展示,雖然當天有博物館界重量

    級人物蒞臨活動現場,為參加活動的民眾簽名及合影留念,掀起活動

    高潮,不過文創市集的買氣並不十分熱絡,參與人數大約 700-800人

    左右。以文資局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的高度和影響力,舉辦這種全

    國性博物館的節慶活動,其實應該可以創造或反應博物館更多議題,

    或是更具創意的行銷方式,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參與。

    根據國外學術研究,「節慶」(Event)是一個有主題性、公開性、

    特殊儀式,透過特定的時間慶祝,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被列在「特別

    節慶」範疇(special events),一般以節慶稱之(吳淑鈴,2002)。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傳統的節慶活動與宗教信仰有關,

    法國人類學家 Emile Durkheim 指出”宗教有助於隔一定時期加強和

    鞏固集體的情感和意識,而這些對於一個社會集團的凝聚和人格的形

    成都是十分重要的”(Colin Renfrew & Paul Bahn,2004)。我們從

    許多遺址出土文物,發現不少帶有神秘色彩、超自然、非日常生活的

    儀式活動用品,雖然這些信仰系統在物質文化中很少表現出來,但考

    古學者根據遺址出現的一些現象:如公共祭拜行為所關注焦點的設

    施、建築中現實世界與神界的分野、神祇出現的肖像或神話、參拜的

    圖像與供奉的物品等,推測史前人類社會可能是通過一種反復出現的

    常規行為(儀示),規範一個社會的社會與經濟程序。

    歐洲城市歷年來的管理者都試圖利用希臘或羅馬的廣場活動來

    凝聚社會。中世紀的城市以節慶活動為中心,將各類宗教活動演變成

    為期數週的嘉年華會。工業革命後,民眾將中世紀的節慶活動轉變成

    工作之餘的休閒活動,新興的中產階級,不僅催生了新的文化地標,

    如博物館,歌劇院和音樂廳,且造就了新形式的文化節慶。工人階級

    不斷地增長也成為一個潛在市場,吸引了富裕廠商對於博物館、劇院

    和公共節慶等文化活動的贊助,節慶成為商品和服務展示工具,1851

    年於英國倫敦舉辦的大展覽(Great Exhibition),為後續的世界博

  • 18

    覽會開先啟先鋒。

    此外,歐洲近代,也把官方舉辦的節慶活動,當成除了博物館、

    圖書館和音樂廳以外提供給民眾的另一種文化福利。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後,人們厭倦戰爭,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這些因素都轉化為創造

    文化節慶發展的新動力,1947 年英國創立第一屆愛丁堡藝術節,集

    合全歐洲當代頂尖的藝術人士,進行戲劇、音樂、舞蹈和歌劇等表演,

    被視為世界節慶活動的典範,約在同時間創立的法國亞維農藝術節,

    提供了百花齊放的各種形式的戲劇演出以饗普羅大眾,紐約 Next

    Wave Festival(下一波藝術節)則成為帶動藝術潮流的先趨者。現

    今,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藉由節慶文化活動來達成其經濟

    社會、政治及文化目標。

    綜觀節慶活動的演變和發展,節慶活動作為推廣教育文化活動、

    行銷博物館、帶動經濟效益產業發展、凝聚地方共識等目的,都是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夠在短時間聚集眾人、聚焦於同一個議題(或

    主題),且讓大家同時參與一個事件,並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台,

    讓參與的單位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

    臺灣近 20年來的節慶活動發展,可從 1994年文建會展開「全國

    文藝季」,1995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說起,透過「文藝季」活動,

    有計畫地發掘與整合地方各種藝文資源,包括人才、財源和藝文類

    型,「輔導縣市辦理小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計畫」,配合各縣市文化資

    源,每年輔導若干縣市政府或文化中心、地方社團,整合地方文化、

    歷史、產業、觀光資源,舉辦小型國際性展演活動,藉以培養民眾對

    本土文化之認同與促進國際文化,例如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臺南縣

    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花蓮國際石雕藝術節等(蘇昭英,蔡季勳主編,

    1999)。這些政策攪動了整個臺灣社區鄰里的底層,帶動了地方政府、

    文化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參與,成為日後各縣市辦理藝術節的能

    量,使得舉辦節慶活動,蔚為全國風潮。1996 年後,在中央政府輔

    助下,節慶活動在全台各地百花齊放,「節慶活動」被視為活絡地方

  • 19

    文化、振興地方產業的契機。

    除了上述 3個節慶活動外,有些縣市的節慶活動已經延續辦理近

    20 年,如嘉義市「國際管樂節」(亞太管樂節)、新竹市「竹塹國際

    藝術玻璃藝術節」、新北市「鶯歌陶瓷嘉年華」等。有些地方政府直

    接介入民間暨有的傳統民俗節典活動,整合官方的資源擴大辦理,突

    顯為縣市的特色,如基隆市「雞籠中元祭」、臺中「大甲媽祖文化節」、

    新北市「平溪天燈節」等,這些民俗節慶活動先後都被指定為「國家

    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

    節慶活動的蓬勃發展,不僅是全球性的文化現象,也受到學術研

    究越來越多之關注。查閱臺灣碩博士論文,以「節慶」為關鍵詞,搜

    尋結果有 458筆,相關研究的論文不少,討論的面向亦十分廣泛,如

    從經營管理角度出發,包含運用其組織屬性、行銷策略、市場區隔、

    產品定位、等觀點切入分析節慶活動的成效;有從區域發展和地方效

    益分析,分析節慶活動為地方帶來的觀光效益;有從遊客行為分析,

    從參與者的角度,調查節慶活動對民眾帶來知覺的認知、態度的衝擊

    和行為的改變,或進行民眾滿意度、參與動機、體驗認知等調查;或

    對當地居民對節慶活動的認同感、居民的支持度與公民行為調查;或

    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文化政策對於節慶活動的影響、轉化或改變;有些

    研究援用國外的文化節慶活動案例,提供臺灣參考;有些從節慶活動

    的本質,提出反省和檢討,對於建構節慶提出建議。

    然而,在這些碩博士論文當中,真正與博物館有關的節慶研究,

    只有 4篇,分別為:林郁芳「節慶活動行銷之研究--以花蓮國際石雕

    藝術季為例」、劉純君「三義木雕節慶之遊客參與行為研究」、洪惠冠

    「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討─以新竹市玻璃藝術節為例」以及邱詩縈

    「地方政府舉辦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在所有

    博物館中舉辦節慶活動歷史最悠久為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館,以「鶯

    歌陶瓷嘉年華」作為關鍵字搜尋,有 3篇,分別為:蔡姿蓉「地方藝

    術節之行銷模式研究∼以〈鶯歌陶瓷嘉年華〉為例」、汪家源「公私夥

  • 20

    伴關係推動永續觀光發展之研究:以臺北縣鶯歌陶瓷嘉年華為個案探

    討」、許元國「鶯歌陶瓷嘉年華會觀光行銷之研究」,以及黃蕙娟於《育

    達學院學報》發表的《博物館大型節慶活動策略性行銷之分析-以

    2005年鶯歌陶瓷博物館嘉年華為例》,這些論文與一般研究節慶活動

    的論文相似,多以節慶活動為個案,政策行銷理論為基礎,探討該節

    慶活動的內涵、推動過程,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期望藉由節慶活動之

    舉辦,作為往後辦理之參考,期望能帶動區域振興、或形塑城市的特

    色。只有一篇以「公私夥伴關係模式」為學理依據,評估以公私夥伴

    關係推動節慶活動永續觀光發展的可行性。由上述的碩士論文分析發

    現,有關「博物館節慶行銷」的論文研究並不多,顯示這樣的研究主

    題仍方興未艾。

    2012 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結合天文科學和馬雅文化末日預言

    在同年 7月 12日舉辦「2012世界末日—浩劫與重生」特展,並一直

    延續此一話題到 12月 21日與民眾一起守護馬雅文化的重要地標「奇

    琴伊察神殿」,以戲劇性的手法展示馬雅神殿投影秀,成功地以節慶

    創造話題行銷博物館5。這個案例打破作者和許多人一貫的迷思,博

    物館的展示並非都是靜態的,也可以用戲劇式、情境式的方法「演」

    給大家觀看,讓民眾得以理解展示背後龐大的知識體系,而我們就在

    展示其中。

    或許對於博物館而言,以節慶做為行銷的方式,已超出博物館的

    本務,就組織動員規模而言,大型節慶活動是屬中央或是地方政府權

    責,事實上博物館習慣以展示做為「事件活動」宣傳,或是以配合傳

    統節日,舉辦應景式的節慶活動,也未嘗不好,且各個博物館屬性不

    同,不一定適合用節慶的方式行銷博物館,作者只是想提供博物館在

    例行性的行銷方式以外另一種思維,雖然十三行博物館的屬性不同於

    鶯歌陶博館、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為地方產業性質

    5節錄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2012/CatastropheAndRevival/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2012/CatastropheAndRevival/

  • 21

    的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仍努力尋求能夠結合本館特色和一新眾人耳

    目的行銷方式。這個過程,最後在舉辦「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後,獲

    得博物館、學界和民眾的支持和好評,並連續辦理了三屆,創下臺灣

    考古博物館第一個以節慶活動行銷成功的案例。

    雖然節慶活動可以吸引人潮,也可能帶來錢潮,但十三行博物館

    畢竟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是整個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博

    物館的展品取自於當地遺址內的遺物與遺留,與八里這塊土地和居

    民,有不可分割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當初政府徵收這塊

    土地,興建污水處理廠時,曾迫使原先住在污水處理廠和博物館土地

    的居民搬遷,有些居民後來還加入當時中央研究院臧振華先生和劉益

    昌先生的考古工作隊,進行十三行遺址搶救和挖掘的工作,見證文物

    出土的情形。作者在 2004 年曾以當時臺北縣各縣市的節慶活動為研

    究對象,完成「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論文,引

    用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概念,針對地方政府將「傳統節慶」轉變

    到「公共平台」之策略進行論述,多年後,以作者從事博物館的工作

    經驗看來,以節慶活動做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公共平台」,引進社

    區/社群參與最好的方式之一,透過博物館與社區/群良好的夥伴關

    係,讓居民瞭解腳底下這塊土地歷史、十三行文化在臺灣的重要性,

    以及維護文化資產是所有住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共同的責任。

  • 22

    第三節考古博物館節慶活動案例分享

    考古學是透過對各種物質遺留的研究、重建、描述與詮釋過去人

    類的行為及文化模式6。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它是人類長時間的觀察

    經驗和知識的累積,也是教育下一代的實體標本,從社會的觀點來

    看,它展現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不同文化適應環境的具體成果,博

    物館如何透過教育推廣展示的實踐,引導後人「鑑古知今」是一項挑

    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屈慧麗副研究員認為:在考古展示與教育相

    關活動應該將重點放在:考古學是一種「有趣的科學探索」這件事本

    身。因為觀眾是親手操作從經驗中學習,因此「史前人類生活方式、

    文化」固然是考古學研究的主題內容,但它仍是「有趣的科學探索」

    的對象,研究出來的成果永遠都是「階段性的」。所以展示與教育應

    提供機會讓學子、大眾能夠認識、了解或部分參與到某個考古遺址的

    發掘、現象分析、整理古物、推論、復原與成果呈現的整個過程。從

    其中體會到「有趣的科學探索」與享受部分「可靠發現」的喜悅與成

    就感,雖然並非如學者全程參與考古學的整個正式探索工作(屈慧

    麗,2014)。

    在博物館的活動當中,以學習體驗活動最能達到以上的需求,又

    根據不同年齡習的需求,需要設計多元的學習教案,為此,十三行博

    物館經常需要觀摩國、內各個博物館的教育推廣活動,甚至請教跨領

    域的專業人員和機構。另外,為使教育推廣活動品質提升,以便跟進

    國際博物館水準,十三行博物館每年亦舉辦不同主題的國際交流研討

    會,邀請國外考古博物館發表論文,難得有這麼多的單位齊聚一堂,

    如果每個單位都能展示各館的教育推廣活動,大家就更能瞭解教育推

    6 Conrad Phillip Lottak,2005,P.2。

  • 23

    廣活動實際執行成效了,在館內同仁的討論和共識下,奠定了以「新

    北市考古生活節」的活動雛型。

    以下的二個案例是十三行博物館王佩鈴、陳韻如 2位同仁於 2014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參加韓國全谷史前博物館「漣川郡舊石器

    節」7,以及作者於 2013 年 11 月 1 日至 2 日受邀到日本參加兵庫縣

    立考古博物館「第 6屆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活動,回國後在館

    務會議提供資料與照片與同仁分享,作者試圖整理並還原當時與會同

    仁的心得感想所做的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 2個知名的考古博物館節慶活動中,十三行博

    物館是唯一代表中華民國的教育推廣單位,甚至連中國大陸都沒有代

    表參加,而且十三行博物館的教育推廣活動受到當地許多民眾的喜

    愛,參與民眾經常要大排長龍。因為教育推廣成效良好,十三行博物

    館年年獲得主辦單位邀約,使得我們這小小的博物館在國際交流研討

    會中,頗受到韓國及日本 2大博物館的推崇,連大陸許多知名的考古

    博物館到臺灣參訪,也經常指名要參觀十三行博物館,對博物館本身

    的形象提升十分有助益,也擴展了的十三行博物館的國際交流網絡。

    7 原本應該在韓國 5 月 5日兒童節當週辦理,因為韓國 4 月 16日發生世越號船難事件,活動延

    後至 10月 31日至 12日舉辦。

  • 24

    (一)韓國全谷史前博物館「漣川郡舊石器節」

    全谷里史前遺址位於韓國漣川郡的全谷里,距離首爾市有一個半

    小時的車程。全谷史前遺址於 1978 年被發掘,沿著漢灘江周圍的玄

    武岩高原附近,有許多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跡。根據相關的年代考

    證,較低層的玄武岩可追溯到五十萬年以前。這些遺跡都顯示了舊石

    器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及製造石器的情形。

    最早的考古挖掘始於 1979 年的 2 月,該址並於 1979 年 10 月核

    定為第 268號古跡。從那時開始至 2010年間,共有 17次的考古挖掘,

    並發現了許多不同的石器。整體來說,在此處所挖掘出來屬於阿舍利

    (Acheulian) 8文化類型的手斧和切刀都與歐洲和非洲的阿舍利文化

    非常類似,這是第一次在東亞出土的類似文物,因此受到了國際考古

    學界的重視。全谷遺址對於朝鮮半島和東南亞有關舊石器時代文化的

    研究,提供了很關鍵性的資源。

    全谷里史前博物館的興建計劃於 2004 年定案,經過了七年的籌

    備,其中包括了邀請世界級的設計師參加國際設計競賽,以及開館前

    的預展,最後耗資 500億韓幣(約 4千 3百萬美元)的全谷里先史博

    物館,於 2011 年 4 月正式開幕。這所博物館建築造型奇特,由法國

    的一間公司設計,外形象一條巨龍盤旋在空中,裡面的結構象洞一樣

    也是圓圓的,博物館內提供了許多互動式的導覽以提高參訪人員的興

    趣,並透過不同深度的考古體驗活動,讓民眾有機會更瞭解韓國的史

    前遺址和文化。

    全谷里史前遺址最引以為傲的是擁有 20 年歷史的節慶活動,它

    8資料引用《自然》雜誌網頁 http://www.natureasia.com/zh-tw/nature/highlights/31419/

    已知最早的石器是從大塊石頭上以粗糙的方式鑿下來的簡單石片,被稱為“奧爾德沃”傳統(文

    化)。之後是比較先進的“阿舍利”文化,其代表是葉子形狀的雙面工具,或稱為“手斧”。“阿

    舍利”被認為是直立人的特徵技術。“阿舍利”文化出現的時間仍不清楚,因為時間在 140 萬年

    以上、年代比較確定的地點很少。在肯尼亞 West Turkana 的 Kokiselei 考古點(“奧爾德沃”

    和“阿舍利”工具都在這裡發現了)進行的一項新的地層學研究,發掘出了世界上最老的“阿舍

    利”石器,距今已有 176萬年,比以前已知最早的“阿舍利”石器記錄早 35萬年。

    http://www.natureasia.com/zh-tw/nature/highlights/31419/

  • 25

    是世界第一個舊石器文化活動,也是目前世界第二大舊石器慶典,於

    1993 年開始由京畿道漣川郡主辦,漣川郡全谷里舊石器節促進委員

    會辦理,由漢陽大學裴基同教授籌辦,時間大都選在韓國兒童節 5月

    5日同一週辦理,主要目標是遺址之保存與應用及兒童之遺址教育,

    它同時也是韓國第一個公眾考古的活動,每年都在全谷里史前遺跡地

    及全谷邑一帶,以「全谷里內的氣息」為主題,每年更換不同的標語,

    透過舊石器時代文化與史前文化教育、遊戲、體驗等學習同樂的場

    所。慶典中有經由理論與實習舊石器文化的體驗學校,還有從遊戲中

    熟悉舊石器文化的史前時代體驗公園、能自然感受漣川文化的農耕生

    活文化體驗等,是以體驗為中心的家族參與型慶典活動(詳如附錄 1)。

    活動內容包括:

    一、廣場活動:臉部彩繪、氣球藝術、你我都是原始人(扮裝體驗)、

    非洲遺物展、舊石器印章蒐集。

    二、漣川廣場:漣川廣場服務中心與地方文化展、漣川舊石器機智問

    答(Golden Bell)。

    三、小規模體驗館:農耕生活文化體驗、漣川農特產品販售區、兒童

    充氣遊樂區。

    四、公演廣場:兒童主題公演、主舞臺公演。

    五、體驗廣場:世界舊石器體驗村、舊石器療癒露營、舊石器烤肉體

    驗、狩獵原始動物、迷你動物園、舊石器遊行、舊石器表演。

    十三行博物館活動攤位就位在世界舊石器體驗村,2014 年共有

    英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中華民國及韓國的博物館等

    7 個國家參,這是本館第 4 次參加「漣川郡舊石器節」,教育推廣項

    目有排灣族頭冠 DIY、文物涼扇 DIY、六角拼圖等。通常在節慶活動

    的前一天為遺址教育工作坊,由各國博物館代表上台介紹自己所屬的

    博物館。節慶活動當天晚上舉辦盛大的開幕式,節目最後由具知名度

    名的偶像歌手壓軸演出,吸引數千名追星族們前來觀看。贊助單位包

  • 26

    括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農林水産部、行政安全府部、京畿道、國觀

    光公社、京畿觀光公社、慶熙大學校、漢陽大學校等,動用相當於臺

    灣縣市政府的力量和大約新合臺幣 2,000多萬經費支援,主辦單位甚

    至還調派軍隊維護秩序,以及會說外言的軍人支援國外教育推廣攤位

    翻譯工作,當成漣川郡地區的大型節慶活動舉辦。

    「漣川郡舊石器節」活動有幾項特色值得學習:

    1、運用角色扮演與民眾互動

    主辦單位僱用一群演員扮演原始人在活動場地遊走、和民眾一起

    搭茅草屋、玩拼圖..等,讓參與者彷若通過時光隧道回到舊石器

    時代,對活動留下深刻的印象。

    2、民眾透過遊戲方式體驗舊石器生活

    民眾可實際體驗用石刀切割生豬肉、用原始技術製作陶器、用石

    斧砍伐木頭、穿載原始人服裝、射箭、烤肉、合力搬運大型石器...

    等,讓參與者更瞭鮮史前時代人類生活方式。

    3、邀請不同國家合作觀摩

    主辦單位每年從世界各地邀請知名考古博物館及考古學家參與,

    帶來不同國家在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和發現,藉由工作坊和體驗活

    動相互觀摩和交流,不僅提升了研究人員的視野,也豐富了活動

    的內容和可看性。

    4、運用志工資源,提升服務品質

    辦單位運用慶熙大學校、漢陽大學校的學生人力,一方面讓他們

    有機會接觸國際文化交流事務,一方面減輕主辦單位接待人力的

    負擔,是人力資源運用極佳的範例。

    5、結合社區資源,擴大活動效益

    主辦單位邀請了偶像歌手、漣川農特產品等單位參與,滿足了每

    年「漣川郡舊石器節」3 天數萬名參與民眾的視覺和味覺需求,

  • 27

    並提供餐飲和購物的服務,擴大參與層面及活動效益。

    6、多元即時行銷管道

    主辦單位除了在平面媒體、網路和手機行動裝置上行銷「漣川郡

    舊石器節」,活動中最吸睛的原始人也在節慶活動前和活動期間,

    舉起標語牌出現在人潮眾多的機場、客運站、捷運站。在實體和

    網站多元管道行銷下,讓人想要忘記當時正在舉辦「漣川郡舊石

    器節」活動也難。

  • 28

    (二)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第 6 屆考古博古代體驗·

    秋祭典」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於 2007年(平成 16年)成立,位於日本兵

    庫縣加古郡播磨町大中。兵庫縣內的考古遺址佔日本數量第一,在考

    古遺址的發掘也是日本首屈一指,早期播磨地方的加古川兩岸是史前

    人類居住的區域,在舊石器文化開始,便已留下許多的遺跡,此外也

    有古墳前期的繩文( Jomo Era 前 14000–400)與

    彌生( Yayoi Era 前 400–250)時期的豐富遺留,而位

    於加古川泛濫源的東端的大中遺址,是西元 1962(昭和 37)年 6 月,

    由播磨中學的 3個學生在無意間發現的,經專家學者的歷史考據,大

    中遺址是從彌生時代中期到古墳時代中期的代表遺址,在這裡所發掘

    的器物除了土器外,還有鐵器的出現。此外在日本奈良時期是播磨國

    的所在地,當時是驛站的必經之路,來往的歷史中,遺留下多樣的遺

    跡文物,還發現了大量的中國所製青銅古鏡碎片,也證明了日本與中

    國交流的證據,考古工作所挖掘的文化層十分豐富(劉世龍,2009)。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甲斐昭光先生於 2014 年來臺灣參加本館舉

    辦「創新營運工作坊」時,曾用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的視覺標誌簡要

    說明其博物館的角色和定位,視覺標誌一隻手掌向下,代表向下深耕

    挖掘,一隻手掌向上,隱含了傳遞過去的知識於未來,博物館介於過

    去和未來中間,以整合相關考古遺址的發掘調查、研究、收藏、展示

    與體驗,為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第六屆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是由「古代體驗·秋祭典」執

    行委員會主辨,兵庫縣及兵庫縣教育委員會、播磨町、播磨町教育委

    員會贊助,兵庫縣城市規劃技術中心埋藏文化財調查部、兵庫縣考古

    樂俱樂部合辦。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舉辦「考古博古代體驗·秋

    祭典」,起因於博物館籌備開館時跟全國各地博物館商借文物,在博

    物館舉辦開幕展時邀請所有借展單位來參觀,既然難得有這麼多博物

    館來到兵庫縣,僅僅只是為了博物館開幕,實在有點可惜,因此主辦

  • 29

    單位構想出舉辦「體驗古代人生活」的節慶活動,邀請各博物館一起

    設攤展示考古博物館如何活用歷史遺跡、遺物著手教育推廣工作。這

    樣的想法獲得許多博物館的支持,連續舉辦了七屆。以 2013年為例,

    參加的博物館有南部的沖繩縣到九洲北部岩手縣,以及包括福島縣、

    宮城縣、三重縣、大阪府、和歌手縣、鳥取縣、福岡縣、熊本縣、鹿

    兒島縣等博物館、美術館、文化財資料館、體驗館、學習館、教育委

    員會、史跡公園、大學 26個單位一起共襄盛舉(參考附錄 2)。

    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於 2012 年十三行博物館舉辦第一屆考

    古生活節起至今,每年都派員出席參加,並帶來許多受歡迎的教育推

    廣活動,他們在考古展示所展現的創意和對於教育推廣活動認真的態

    度,常令我們博物館員十分感動。基於和十三行博物館合作的情誼,

    日本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於 2013 年邀請十三行博物館參加「第六屆

    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對於十三行博物館而言,這真是莫大的殊

    榮,因為這是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第一次有國外的博物館參加他們的

    節慶活動。2013年參加「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活動成員有十三

    行博物館吳秀慈館長、游貞華組長及作者,本館在研討會上發表「新

    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的教育體驗活動」並參與「第 6屆全國考古博古

    代體驗大會」,提供「原住民族服飾試穿」、「手工串珠」等活動。藉

    由參與活動,蒐集日本各專業考古博物館最新展演資訊與技術,學習

    對方成功的因素與創意,並提高本館國際能見度。2014 年本館由岳

    彩坤秘書、彭佳鴻研究助理代表參加。

    「考古博古代體驗·秋祭典」活動由 2 大區活動整合而成,兵庫

    縣立考古博物館負責考古教育攤位,大中遺址公園則由兵庫縣地區各

    單位及學校負責籌辦。博物館區的 31 個考古教育攤位,包括古代繪

    畫教室、古代編織、製作陶器、古法打製鐵器、淘金、煮鹽、磨製勾

    玉、貝殼、射箭、鑽木取火,古銅鏡項鍊、陶笛製作、平安時代服飾、

    紡輪、石斧砍樹、古代穴居體驗等,參與的遊客透過動手實作,近距

    離接觸了考古與傳統生活,認識各項歷史文化元素,也藉此機會增加

  • 30

    參與單位的曝光度,達到行銷宣傳的效益。

    大中遺址公園約有 50 個攤位,以「社區營造」的概念,跨機關

    合作,成功與在地歷史、文化、社群、學校和市集連結。主辦單位運

    用傳統儀式、戲劇表演、場地佈置、物品展示、活動元素等營造懷舊

    氣氛,並超脫觀光、經濟效益的思考,該活動成了當地居民和學生期

    盼的年度盛事,因此得以持續舉辦。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及「古代體驗·秋祭典」活動有下列特色值

    得學習:

    1、以「資源共享」概念,促成博物館間的合作

    日本博物館間的合作及流通值得我們學習,不論是兵庫縣立考古

    博物館成立之初向各博物館商借展品,或是在節慶活動籌備期間

    邀約,以及活動前一天以研討會形式討論各個博物館在典藏、研

    究、教育推廣等共同的議題,由主辦單位推派有經驗的博物館分

    享各館的解決方式和應對經經驗,提升博物館專業,都可看出日

    本博物館間長期積累的情誼和默契,這種「資源共享」的概念,

    在競爭激烈的博物館界實屬難得。

    2、節慶前置工作規劃用心細緻,讓參與單位倍感貼心

    主辦單位於事前的規劃十分細膩周全,於活動前安排所有參與單位

    進駐同一家館店,並利用時機宣達節慶活動共同配合事項,包括

    集合時間、交通接駁方式、歡迎宴地點、出發及返回時間。到了

    節慶活動會場,每個參與單位都可以領到工具箱、工具清單,以

    及節慶活動這 2 的行程表,結束後各單位自行把工具箱分門別類

    歸位,即有效率又環保,讓參與單位感到十分貼心。

    3、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鼓勵參與單位良性競爭

    考古教育攤位半數以上需付費參加,金額介於日幣 50~800元,

    參加的民眾十分踴躍,有些受歡迎的攤位過了中午,材料包就已

    經全數銷售一空。收取費用不值能篩選出對活動真正有興趣、有

  • 31

    意願參加的民眾,避免工作人員體能與材料的過度消耗,也能篩

    選出對活動真正有興趣、有意願參加的民眾,同時也能鼓勵參加

    的單位良性競爭,符合公平原則。

    4、博物館展示設計以教育為導向,增加兒童及親子觀眾參與感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是一個以教育為導向的博物館,其常設展規

    劃時就設定在以親子家庭與兒童教育為主,因此館內有許多展示

    都是以動手做(hand's on)或用腦思考(mind's on)性質的互

    動展示學習,或是用兒童常用的遊戲方式理解展示內容,方便兒

    童或父母教導小朋友操作。這些體驗學習展示及活動設計看似簡

    單,其實背後運藏了許多巧思,特別是要把考古學術性的研究和

    發現,轉化成簡單易懂、方便操作實踐,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借

    鏡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可節省並啟發博物館許多創

    新的想法。

    5、開放博物館文物整理作業室,讓民眾更親近博物館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為使民眾更瞭解博物館工作,於博物館開館期

    間,每日定時開放 2 次文物整理作業室,讓民眾透過落地窗瞭解

    遺址出土文物整理收藏的過程。這在博物館界是十分罕見的情

    形,因為博物館通常會把最好最美的一面呈現在眾人面前,文物

    整理作業室通常是最凌亂不堪的場景,然而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

    願意把文物整理作業情形在公眾面前展示,也顯示了他們對遺址

    挖掘出土文物或是商借文物負責的態度。文物整理作業手續通常

    非常繁複,需經過清洗、丈量、紀錄、紋飾形狀比對、分類、接

    合修復、電子儀器檢測、繪圖、保裝、收藏等過程,才能以最好

    的狀態出現在展場。這期間要需要動用許多人力,因此有些志工

    是協助博物館來做文物整理的。我們詢問館員,是否有人力不足

    的情形?館員說能進來協助做文物整理工作,被志工認為是件十

    分榮譽的事,需要經過相當的訓練和經驗、耐心和細心才能勝任。

    我們在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看到許多志工在展場、體驗室、文物

  • 32

    整理作業室、節慶活動攤位,認真、熱情、專注工作的身影,這

    些志工人很多是來自社區民眾,相信是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以開

    放負責的態度,展現了公共博物館為大家共有共享,才有這麼多

    志工願意花這麼多心力親近博物館。

  • 33

    第三章十三行博物館考古生活節

    第一節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舉辦緣由與歷屆回顧

    十三行博物館在分析檢討博物館面臨的問題後,又參考韓國及日

    本等先進國家考古博物館在節慶活動的成功案例,決定推出大型節慶

    活動「新北市考古生活節」,以突破博物館瓶頸,有利博物館業務推

    展。

    根據 Philip Kotler對行銷所下定義:「行銷是一種社會性和管

    理性的過程,個人和群體可以經由此過程,透過彼此創造,提供及自

    由交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其需要與慾望。」。因此,我們

    希望「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在戶外的場地設施上能夠滿足目標觀眾的

    基本需要,提供一個讓觀眾感覺親切、舒適的環境,並安排一些可以

    和家人、同儕共同增進情感的活動或學習,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到受重

    視、被尊重,並依照個人的能力自行透過活動,得到自我完成、自我

    實現、自我創造的機會。因此我們把民眾參與的方式設計成闖關遊戲

    送贈品的方式,鼓勵民眾以體驗學習方式,善用聽覺、視覺、觸覺、

    嗅覺、味覺,完成體驗活動。

    以上是對於節慶活動策略的定位和定調,如果博物館能夠落實這

    些原理原則,使得目標觀眾對活動的滿意度高,並對博物館的形象和

    價值產生認同,進而喜歡博物館,將有助於博物館的長期經營。

    為強化博物館教育功能、突破考古學術刻板印象,以還原考古學

    研究過去人類生活樣貌的核心概念,採用寓教於樂的體驗方式培育八

    里社區學童持續參與博物館活動,落實十三行在地化的連結,並拓增

    國內外考古人類學專業領域之交流。

  • 34

    新北市立考古生活節從 2012 年起至 2014 今年已經連續辦理 3

    年,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和特色,以下將細數歷屆考古生活節的活動

    內容及參與人數。

    (一)2012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eye 上考古

    第一屆的新北市考古生活節以「eye上考古」為主題,希望能藉

    由節慶活動,推廣「公眾考古」,打開博物館的界牆向社區開放,讓

    考古專業人員走向戶外,教育民眾認識考古,宣揚保存文化遺址的重

    要性,讓民眾走入博物館,經由遺址出土文物瞭解這塊土地的歷史,

    以及人類為適應環境,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累積了前人與眾人的智

    慧與經驗,才能存活於這塊土地上;而千年後的我們,如何保護這些

    珍貴、脆弱的先人文化遺產,再將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傳承給下一代?

    特別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許多文化資產遭到工程的摧毀和破壞,

    博物館更需要結合公眾的力量,共同捍衛我們和社區共有的文化資

    產。

    「2012新北市考古生活節」包含 4個主要活動:1.左岸藝術節

    暨社區營造、2.考古博覽會、考古工作坊、3.九週年館慶、4.遺址踏

    查, 詳細說明及參與人數如下:

    1.左岸藝術節暨社區營造戲劇表演

    活動日期:101年 2月 23日至 4月 28日

    活動地點:本館、八里地區 5所中小學

    活動天數/人數:共 24天,共 7,483人

    活動簡介:

    為將藝術深耕社區,並結合十三行博物館節慶活動以擴大藝文推

  • 35

    廣效益,101 年左岸藝術節以考古生活節為包裝一併進行,主要

    以專業藝術表演、社區戲劇培訓暨發表、校園戲劇展演 3大主軸

    進行。專業藝術表演包含由國內知名劇團帶來的戲劇表演、結合

    活動當時本館正展出的「邦查(Pangcah)的聚會─阿美族樂器特

    展」而推出的阿美族音樂表演,以及人型裝置藝術、行動雕像、

    小丑默劇、魔術、氣球秀、中國戲法等為主的街角藝術表演。社

    區戲劇培訓時間自 2月 23日至 4月 20日為期 9週,由專業表演

    藝術教師,帶領八里地區的居民,分為兒童組及成人組,進行肢

    體探索、劇本討論、排練,而於考古生活節時在戶外舞臺發表,

    演繹八里在地故事,此外,亦邀請八里愛心教養院院生及志工演

    出音樂劇。校園戲劇展演則主動將專業劇團邀請至八里地區 5所

    國中小學進行演出,讓八里地區的學生不必至遠地即有欣賞藝文

    演出的機會。

  • 36

    表 3-1戲劇表演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活動地點 人數

    4月 10日 蘋果劇團—《大力士》 八里國中 345人

    4月 10日 沙丁龐克劇團—《馬穆與精靈》 八里國小 164人

    4月 17日 偶偶偶劇團—《紙藝創遊》 長坑國小 89人

    4月 18日 台北木偶劇團—《龍宮密寶》 米倉國小 159人

    4月 19日

    逗點兒童劇團—《尋找快樂的咩咩

    羊》

    大崁國小 194人

    4月 21日 蘋果劇團—《博物館歷險記》 陽光廣場 1,407 人

    4月 21日

    社區戲劇表演(成人組)—《懷舊八

    里》

    陽光廣場 508 人

    4月 21日

    社區戲劇表演(兒童組)—《展望八

    里》

    陽光廣場 508 人

    4月 21日 旮亙樂團—《來自部落的樂音》 陽光廣場 600 人

    4月 22日 八里愛心教養院—《喜妞與厭仔》 入口廣場 569 人

    4月 22日 九歌兒童劇團—《吉兒與小凱》 演講廳 170 人

    4月 28日 特技空間—《魔幻光影 極限震撼》 演講廳 170 人

    4月 20-4月 28日 街角藝術表演,共 13場次

    陽光廣場、

    入口廣場

    2,600 人

  • 37

    2.考古博覽會

    活動日期:101年 4月 20日至 4月 22日

    活動地點:陽光廣場、演講廳

    活動天數/人數:共 3天,共 17,182人

    活動簡介:

    為向民眾推廣考古文化內涵,促進國內外考古相關單位交流,特

    別舉辦「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考古博覽會暨考古工作坊」,邀請

    國內外考古相關博物館、學術機構及新北市在地學校等設立推廣

    服務站,計有 7大主題區,56個服務站共同推廣考古教育、博物

    館特色及八里在地生活概念,推出生火技術、石器製作、勾玉磨

    製、拓印、電腦考古遊戲、樹皮布製作、陶器彩繪、挖沙淘寶、

    遺址踏查等相關教育體驗活動。4月 20日開幕當天,結合八地區

    國中小課程安排,由教師帶領 1,500多名在地學生至會場進行考

    古戶外教學,讓學生在悠閒自然的戶外環境中,認識國內外博物

    館,體驗史前生活與技藝。4月 21日並舉辦考古工作坊,邀請日

    本、韓國、中國等 10 個國內外考古機構,分享彼此於博物館營

    運與遺址教育推廣的經驗(詳如表 3-2)。

    表 3-2 2012新北市考古生活節-考古博覽會

    分區 邀請單位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分場

    考古世界

    財團法人樹谷

    文化基金會考

    古中心

    以牙還牙

    考古學家會從遺址中殘餘的骨骼、牙

    齒,去知道先民捕殺或畜養哪些動物。

    這個關卡將教你如何透過動物牙齒的

    結構去辨別牠的食性。

    隨到隨玩

    樹谷生活科學

    館 神奇鑽孔器

    出土物品中有不少石器都有圓形的穿

    孔,這些穿孔是如何製成的?這個關卡隨到隨玩

  • 38

    分區 邀請單位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分場

    將教你在石器上穿孔的方法,還可以實

    際操作喔!

    西安半坡博物

    1、石器捆綁

    2、糧食加工

    3、彩陶繪畫

    4、陶塤吹奏

    1. 石器捆綁——模擬石器工具製作

    2. 糧食加工——用石磨盤演示穀物

    去殼

    3. 彩陶繪畫——在素陶器上繪製圖

    4. 陶塤吹奏(演奏者:劉三虎)

    4/20(五)提供

    項目 2與項目

    4,可隨時體驗

    韓國全谷里博

    物館 小小原始人

    穿著原始人的服飾,站在全谷里遺址的

    背景圖片前,手拿石斧、石錛等石器工

    具,拍下屬於你的小小原始人照片喔!

    隨到隨玩

    日本宮崎縣立

    西都原考古博

    物館

    勾玉磨製

    勾玉是日本古墳時期常見的飾品。我們

    將帶領參與的民眾利用滑石(talc),磨

    製出美麗的勾玉飾品。

    30分鐘/6位/場

    日本兵庫縣立

    考古博物館

    1.日本生火

    技術体験

    2.古代船

    paper craft

    1. 日本生火技術体験

    2. 古代船 paper craft

    1.生火:30 分鐘

    (實際 5 分鐘)

    /10位/場

    2.船:30 分鐘

    /30位

    國立臺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

    史前工藝大

    車拼

    1. 史前玉器鑽孔演示(演示及體驗)

    2. 動手捏小陶罐(DIY)

    3. 小石斧鑰匙圈(DIY)

    4. 動手拼陶罐(體驗及趣味)

    4/20(五)提供

    項目 1與項目

    4,可隨時體驗

    史前技藝

    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

    互相砥礪˙

    磨石器 石鋤、石斧、石刀等的石器製作

    90 分鐘/20位/

    場次:

    10:00-11:30

    13:30-15:00

    15:00-16:30

    國立臺灣歷史

    博物館 走進歷史

    以本館 24史版印畫為基礎,以大富翁

    闖關遊戲方式進行

    1、24 史版印畫

    拓印:隨到隨

    玩。上、下午各

    200份,印完為

    止。

    2、大富翁闖關

  • 39

    分區 邀請單位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分場

    遊戲:30 分鐘

    /15位/場。

    樹皮製作示範 透過樹皮達人展示製作如何利用樹皮

    製做出衣服

    90 分鐘/不限人

    數參觀/場

    場次:

    10:00-11:30

    15:00-16:30

    宜蘭縣立蘭陽

    博物館 取絲大自然

    利用[黃槿樹]操作取纖維之技法。該纖

    維稱為[黃槿繩],是史前人類常用的繩

    子材料

    60分鐘/8位/場

    國定遺址 1.陶偶翻模

    2.紡錘體驗

    1.十三行遺址出土可愛的陶偶和陶

    豬,上面有漂亮的紋飾。如今你也可以

    親自製作屬於你自己的陶偶或陶豬,用

    各式自然、隨手可得的物品,為你的陶

    偶或陶豬畫上美麗的紋飾,使它成為獨

    一無二、最特別的禮物。

    2.考古遺物中有一種東西叫「紡錘」,

    它的造型很簡單,有的像算珠、有的像

    鼓、有的呈梯形。人們利用紡錘製成

    線,如今你也可親身體驗紡錘製線的過

    程,了解其中的奧妙與辛苦。

    1.陶偶翻模:30

    分鐘/6位/場

    2.紡錘體驗:隨

    到隨玩

    植物染 簡易的植物染體驗,品味原始藝術之美 60 分鐘/20位/

    考古遊樂

    挖沙淘寶 想成為考古學家嗎?從沙推中找出寶

    藏吧!

    60 分鐘/20位/

    張新福(八里

    民間考古人

    士)

    出水文物展

    示與解說

    林口文史工作者張新福,十多年來在林

    口、八里交界的潮間帶撿拾古文物,意

    外發現許多動物化石、陶器,以及舊石

    器時代的石器,獲得知名學者重視,也

    可能改寫臺灣的考古史喔!

    隨到隨玩

    『豆』陣來考古 – 考古耐

    力大考驗

    體驗考古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耐心及細

    心。在活動中細心地將豆子分類及有耐

    心地用筷子夾豆入試管內。

    60 分鐘/20位/

    考古套圈圈 將各式文物(小禮物)排列在地上,將套

    到的文物(小禮物)帶回家 隨到隨玩

  • 40

    分區 邀請單位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分場

    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

    考古寶藏

    關卡一─解

    讀 map碼

    關卡二─考

    古 Bingo

    Bingo

    依循本攤位所提供的藏寶圖找到暨南

    大學人類所的通關信物「彩虹之眼」,

    再將通關信物拿回本攤位晉級下一個

    關卡。隨即,本攤位將會準備數種不同

    的史前遺物圖片,並擺置於九宮格內,

    待小小考古學家隨機從籤筒中抽出指

    定籤數現代遺物的圖片,若能同時對照

    出古今遺物的相同用途並達成

    Bingo,即可得到考古寶藏!

    60 分鐘/10位/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

    所)

    1.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

    器—遺物與

    用途配對遊

    2. 有 Bone

    徵答—人骨

    知識有獎徵

    答活動

    1.關主將準備各種遺物及功能圖片之

    小板子,遊戲者需將遺物圖片和附有說

    明的功能圖片相搭配,找出各種史前工

    具的用途,讓遊戲者可透過此遊戲,了

    解考古遺物的類型及其功能

    2.關主將提問人骨部位或功能之相關

    問題,遊戲者回答問題則可獲得獎勵,

    藉由此互動遊戲,讓遊戲者能更為了解

    人類骨骼的各種知識

    隨到隨玩

    史前生活

    體驗區

    檳榔葉餐具製作 學習原始人善用植物的任何部份,增加

    生活的便利性

    60 分鐘/10位/

    綁網墜體驗

    自古以來,捕魚是八里地區居民最常見

    的生計活動。利用石膏及漁網,我們將

    帶領遊客體驗史前人綁網墬的過程與

    樂趣喔。

    60 分鐘/20位/

    金米脫殼 利用石頭與石頭的間隙,將米粒去殼。 隨到隨玩

    搗麻糬 簡單的捶打將米食呈現出不同的口

    感,自己動手搗麻糬,Q還不 Q呢!!

    60 分鐘/10位/

    搭屋體驗 原始的居住,簡易的搭建,動手替自己

    築起屋 隨到隨玩

    數位考古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暨

    研究所)

    3D 總動員

    透過 3D掃瞄的技術,把各種現實中的

    考古遺物如動物骨骼、陶器、石器等,

    轉換成電腦中的 3D 模型。比起攝影技

    術,3D掃瞄讓使用者與數位資料之間

    有更佳的互動關係,在攤位上,我們可

    以讓參與者選擇現場的器物進行掃瞄

    示範。

    隨到隨玩

  • 41

    分區 邀請單位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分場

    中研院史語所

    考古組

    1.數位解古

    2.考古小遊

    1.展示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所設計

    製作之考古主題式科普網頁。藉由兩位

    主要人物:石爺爺及阿泰以生動活潑的

    對話內容,以及互動方式,將史語所的

    考古成果以主題的方式介紹予民眾。

    2.展示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所設計

    開發之考古相關線上遊戲,以寓教於樂

    之方式將史語所考古資料藉由遊戲介

    紹予普羅大眾。

    隨到隨玩

    文化生活

    鶯歌陶瓷博物

    館 捏泥巴

    由陶藝家現場示範指導,讓大家體驗手

    捏陶土的樂趣,並可利用簡單的印模加

    上圖案創造各種變化,樂趣無窮。

    60 分鐘/12位/

    黃金博物館 黃金磁鐵

    十三行遺址出土了 20多件金飾,都是

    打成圓形或長方形的金箔,包覆在其它

    物件或缝綴在衣飾上做為飾品。本活動

    由參與者將黃金黏土揉製成圓形,利用

    各種工具自行創作圖紋或印記,背面再

    貼上磁鐵後,即完成獨一無二的金土磁

    鐵。

    30分鐘/8位/場

    淡水古蹟博物

    舢舨船 DIY

    活動

    舢舨船為清末時期淡水河漁民捕撈漁

    獲所使用的工具,其色調為紅、綠、藍

    及白色線條,船頭兩側還畫著「魚眼」,

    古人認為這樣能看見海中魚群的走

    向,以利捕撈漁獲。此次的「舢舨船

    DIY活動」,即是透過民眾自己動手摺

    紙的體驗來了解淡水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