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inawa dance culture

17

Upload: tnua-ebook

Post on 24-Mar-2016

2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冬日的清晨,公園中,空氣異常冷冽,初露臉的陽光柔和地穿過樹葉之間的隙縫撒在地上,隨著輕風吹拂,地上的光影也輕巧地舞動起來。一片氤氳中,幾位長者在一旁握拳吐納,動作沈緩靜謐,只有口中不時吐出的白氣,才稍稍令人一窺其體內的熱流。

TRANSCRIPT

Page 1: Okinawa Dance Culture
Page 2: Okinawa Dance Culture

動文化

沖繩竹富島的民族誌

Page 3: Okinawa Dance Culture
Page 4: Okinawa Dance Culture

1

目次

舞意天道兼

006

第一章 舞蹈與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書寫

015

舞蹈的功能與象徵

016

動作的民族誌

024

尋回身體的人類學

029

舞蹈之為體現的知識

033

第二章

多重表徵中的琉球/沖繩

042

漢字文化圈的琉球書寫

051

日人的沖繩書寫

055

英文文獻中的琉球

068

台灣與沖繩

074

第三章

沖繩藝能、歷史與文化

078

︽おもろさうし︾與祭儀舞蹈

078

Page 5: Okinawa Dance Culture

2

御冠船踊與古典舞蹈

083

雜踊與民俗舞蹈

093

︽琉球之風︾:沖繩舞蹈的政治與認同象徵

095

藝能的「原」風景:八重山與竹富島

100

第四章 信仰、社會組織與空間觀

108

祖先神與氏子

111

泛靈信仰與世俗空間

114

御嶽信仰與神聖空間

120

越海而來之來訪神

130

空間與文化

137

第五章

歷史敘事、生命儀禮與時間觀

142

歌謠、舞蹈與歷史敘事 142

「世」與循環的時間觀

151

社會生活與舞蹈的時間觀

163

第六章

身體、自然世界、與社會分殊

171

Page 6: Okinawa Dance Culture

3

身體與自然世界

172

身體與社會索引

177

身體展演與社會分殊

184

「自然」的身體與舞蹈的付身

189

身體的管理與協商

193

第七章

種取祭:儀禮、文本與展演

202

文本

204

前台:種取祭的奉納藝能

215

後台

228

第八章

舞動與儀式化:動作的轉化與譬喻

234

儀式化行動

234

舞蹈和文化型態化的情感 244

儀式與舞蹈的互為文本

250

舞蹈與「自我的技巧」

256

第九章

「歌之國、舞之鄉」:文化表徵與展演

263

Page 7: Okinawa Dance Culture

4

海上之道與觀光之路

263

「うつぐみ」之心

272

一場以世界遺產為題的文化展演

279

海人、島人、家人

286

後記

曲盡回身處

293

附錄一

竹富島年中祭儀日程表

301

附錄二

種取祭道之藝能祭歌

302

附錄三

︿沖繩美麗的海、是世界的珍寶﹀

313

圖表與圖說內容及出處

315

彩色圖片

319

字彙對照表

327

附註

331

參考文獻

337

索引

355

Page 8: Okinawa Dance Culture

5

凡例

1.

沖繩語或日文的人名、地名、書名、組織名等專有名詞若有漢字,一律以漢字表

示,並於首次出現時加註引號(但不包括地名與人名)。

2.

沖繩語或日文的人名、地名、書名、組織名等專有名詞若無漢字,除少數例外,如

「卡帢嬉」、「庫以恰」、「禰浪」、「韻調」、「民紗」等之外,其餘保留假名

不做中文翻譯及表意,並在第一次出現時,註記羅馬拼音,但為了區隔沖繩語與日

文發音之別,前者加以斜體化。本書採用赫本式羅馬拼音(H

epburnSystem

),遵循

一般英語閱讀的準則,遇有長音節時用變音符號來標示(如:ō代表長音的o)。

一般習慣用語如Tokyo

則除外。

3.

本文中的書名、雜誌名、劇作名一律以中文書引號︽︾表示;篇名、舞作名及歌曲

名以︿﹀表示。

4.

凡遇日文慣用字與中文不同時,如「國/国」、「藝/芸」、「與/与」、「會/

会」、「學/学」等,在正文內繁體中文化,在日文參考書目中則維持其原型。

Page 9: Okinawa Dance Culture

6

舞意天道兼

冬日的清晨,公園中,空氣異常冷冽,初露臉的陽光柔和地穿過樹葉之間的隙縫撒

在地上,隨著輕風吹拂,地上的光影也輕巧地舞動起來。一片氤氳中,幾位長者在一旁

握拳吐納,動作沈緩靜謐,只有口中不時吐出的白氣,才稍稍令人一窺其體內的熱流。

盛夏的午後,東部海岸的村落,高溫讓四週的景物閃爍而流動,一群身著鮮艷繁複

的華服、頭戴繽紛冠飾的年輕男女,無畏於烈焰般的熱浪,井然有序地手牽著手圍著圓

圈和歌而舞,時而緩慢、時而激昂,形成一幅﹁歌呼踏蹄、踴躍跳浪﹂的景象

週末的夜晚,國家戲劇院內衣冠鬢影的觀賞者,魚貫等候就座,期待一場專業舞蹈

饗宴上場;一牆之隔的廣場上,一群中學生模樣的年輕人,腰上繫著紅帶,手執長棍隨

著老師的口令快步繞圈行進,他們的舉動並無礙一旁年紀相仿的街舞愛好者,後者時而

單手撐地、時而轉圈,旁若無人。不遠處,一群上班族男女,褪去了矜持的套裝,伴著

音響中傳來不知名的東歐民俗音樂,牽著手扭腰交叉腳步跳了起來。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上述的舞蹈景象經常映入你我的眼簾,舞動的身體,已經不

甘侷限於有限的舞蹈教室、舞廳,以及少數的人群,而脫逸到不同階層、不同角落,並

透過不同媒介流傳︵只消看看韓國流行偶像團體的表演和舞林大道比賽所掀起的熱潮,

Page 10: Okinawa Dance Culture

7

如何透過電子與數位媒體在當下的年輕族群間傳播︶。這些在社會中不同角落的舞蹈景

象,充分顯現台灣這個多元族群社會在全球化中的動態顯影,可說島嶼內部的人群組成

與外部的跨域連結,形塑了台灣當代的舞蹈風景。

儘管舞蹈活絡於社會的不同層面及不同群體間,然而舞蹈作為一種知識和學術的主

題,直到近年來在台灣卻相對並未形成顯著的實踐,舞蹈除了被視為與人交接的社會活

動、或是經年累月的技藝表現之外,是否也可能成為一種觀照身心的知識?一種,道?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它又該是什麼樣的知識?

由於自幼學舞的身心經驗︵趙綺芳 1994

︶、和及長時從人類學訓練中養成對社會

文化脈絡的敏感度、加上跨文化田野研究所帶來的反省,本書可說是筆者對於回答上述

問題的一個嘗試,筆者看待舞蹈為當代世界中知識的一種顯象,而這種知識有其獨特形

狀,必須透過個人在特定時空下其獨特的身體與世界的相遇,才能實踐及經驗。筆者認

為,這樣的知識,亦非無以名狀的主觀感受、抑或僅止於視覺感官中的流動影像,而是

人在所處思想及物質世界中,長期的一種感官和思想的精進,反映於技藝的入身及入

神。它是一種全人的整體性知識,而這種觀點,早在兩千三百年前先秦古籍中,即有共

鳴:

Page 11: Okinawa Dance Culture

8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跂,然想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

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

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

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棨

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

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

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

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

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

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內篇︾︿養生主﹀)

仔細分析庖丁解牛一段文字的內容,作者莊子對於解牛的技藝帶有尊重,這種技藝

既是身體的協調表現、亦是文化中一以貫之的整合性技能,可比諸於︽桑林︾之舞

︽經首︾之會。技藝精進啟動的是全人感官與認知的變化,感官、認知與技藝構成一個

互為連動的過程。白話一點地說,面對同樣的對象︵在這個例子裡是牛︶,實踐者的心

Page 12: Okinawa Dance Culture

9

理已經變化,道的原理擴展了庖丁技藝的視域,解牛但不只看到牛;看似同樣的技藝,

背後顯示出所憑藉不同的原則: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面對每每變化的感官經驗,庖丁以天理和心神因應,他的技藝之道:一種融

會貫通的知識與實踐,因此可以成為文惠君養生|一種生活原理|的借鏡。

筆者看待舞蹈的心態正如庖丁所言:吾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儘管無人能否

認舞蹈是一種具備相當技術門檻的表現,然而本書的內容,重點不在技藝的解釋,而是

其中所蘊含深刻知識的闡述。

上述庖丁解牛的寓言不但象徵性地提點出筆者對舞蹈的知識興趣,也相當程度貼合

了筆者研究中所使用知識工具的經驗:刀在庖丁的解牛技藝中是必備的工具;身為一個

研究者,筆者在知識探求上長年使用的這把刀,則是人類學的觀點取向與民族誌方法。

進一步探究,莊子庖丁解牛的寓言畢竟形成於兩千三百年前的古老中國社會,相對於當

今台灣已截然不同,作為類比當代台灣知識心靈雖有其寓言式的意趣,但卻也有不足之

處,最重要的差異或許在於世界觀的變化。反之,人類學則是不折不扣的一門現代科

學,它的形成和發展建立在面對文化差異的反省,促使人類學開花結果的歷史事實是地

理大發現後隨之而來的殖民主義,及其所開啟的對異文化人群行為與觀念的一種兼具功

利性和哲學性的思辨過程,這個過程堅固了人類學家所代表社會自我心靈的想像:理性

Page 13: Okinawa Dance Culture

10

的社會行動者。

在人類學家理性化異文化的趨向之下,不同人群的社會制度如宗教、政治、經濟、

道德與藝術等其現象及內涵,逐漸於西方世界中開展,然而對於舞蹈的知識興趣,卻遲

至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才逐漸形成氣候。雖說如此,一九三○年代左右人類學歷來的重要

概念,儼然成為人類學或民族學取向的舞蹈研究者初期最重要的理論槓桿,因此也成為

形塑全球化的舞蹈知識體系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為了要顯示這個當代舞蹈知識體系

的特性,在第一章中,筆者將要針對人類學的舞蹈研究進行一縱深的回顧,並藉以闡明

本書所立基的理論與核心概念。

本書的主要書寫對象,也受當代世界的情勢所牽動。這本書的主體是沖繩人民︱一

個和台灣不但有差異、而且有著特殊差異關係的文化群體︱的舞蹈,筆者自一九九三年

起,因著碩士論文的研究需要,踏上了沖繩的離島

,並且最終選擇在離台灣相當近的

八重山區域其中一個小島竹富島進行田野調查。在這個雖不遙遠但原本很陌生的區域,

筆者不久後就發現到兩件重要的事:首先,原來沖繩歷史與文化受到中國影響相當深

遠,至今仍見鑿痕,由於沖繩並無自己的文字,這段關係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就是以中文

寫成的沖繩歷史文獻,不管是出自中國官員之手也好、或是沖繩歷來知識分子也好,對

於具有閱讀古典中文能力的筆者而言,開啟了一扇通往古典沖繩世界︵中國慣稱為琉

Page 14: Okinawa Dance Culture

11

球︶的門窗。其次,一八七八年之後日本終結琉球王國並且將其﹁廢藩置縣﹂的決定性

歷史,則為沖繩帶來關鍵的現代化與國家化變革,其中反映在日本民俗學界對於沖繩文

化的整編,則可視為日本方面如何看待這個新他者之明證。因此在第二章中,筆者將整

理中文歷史文獻、以及日本民俗學的沖繩研究相關成果,耙梳可供了解沖繩現代經驗的

軌跡,也凸顯出沖繩人民強化不被書寫的本土文化,如宗教和藝能等,如何成為標舉族

群認同之必然。

本書的核心內容則是沖繩舞蹈的民族誌詮識與分析,即使筆者強調以人類學取向和

民族誌方法研究並書寫沖繩舞蹈,並不代表將其他領域︵例如歷史︶學者對於沖繩舞蹈

的書寫排除在外。事實上筆者向來認為交互參照不同形式的文本,對於舞蹈知識的建構

絕對有其必要,因此在第三章中,筆者將自中文史籍中的沖繩舞蹈描述出發,援引當代

沖繩舞蹈史學者的說法,描述沖繩舞蹈的型態與時期分類,並分析其傳播的背景和風格

演進,以為後續的民族誌書寫補足歷史厚度。

作為人類學獨特的知識顯像和實踐,民族誌︵ethnography

︶的方法論、修辭策

略、政治與道德反省等議題,早已成為一九八○年代以來人類學面對世界情勢變遷所誘

發的內部反省和知識本質辯論︵G

eertz 1973

;Marcus and Fischer 1986

;Clifford and

Marcus et al 1986

;Clifford 1988

︶。如同前述所言,相關議題也對當代舞蹈研究產生衝

Page 15: Okinawa Dance Culture

12

擊:從一種無異議的工具性引用、到看待舞蹈民族誌為一種受其研究對象影響而生成的

獨特知識文本,本書不但要彰顯舞蹈民族誌作為一種探討舞蹈實踐者和其文化之間的社

會文化過程的分析取向,更是一種立基於舞蹈獨特性的知識,是故如同所有的知識文本

一般,舞蹈民族誌的取向與風格包含了哲學與策略的思辨及選擇︵Sklar 1991

;Buckland

et al 1999︶。筆者看待這樣的選擇不單在於地區性的策略,更是舞蹈作為一種獨特實踐

的形式差異。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書的民族誌內容,為了凸顯本書以舞蹈為核心的知識主體,筆

者在每一章皆以竹富島代表性的一首舞曲或舞蹈型態為中心,描述該舞蹈的結構型態與

動作特色,接著剖析舞蹈或歌詞中的重要象徵,以導向竹富島社會文化面向之分析。簡

言之,這樣的書寫策略強調從舞蹈當中看文化,但卻也是為了顧及舞蹈作為一種以身體

為主要表現的本質意義,企求在語言無法完整地表述舞蹈的限制下,從個人到社會經驗

的擴展,希冀能盡量貼近舞蹈對人特有的意義,以免為了解釋社會制度和文化意義,稀

釋並犧牲竹富島民舞蹈的差異性經驗和價值。

在第四章中,筆者將以竹富島重要的經典舞曲︿しきた盆﹀︵Shikitabun

︶為首,

逐步漸進描繪竹富島民的起源傳說、信仰與空間觀;第五章則以八重山代表舞曲︿赤馬

節﹀︵Akam

ma

︶的傳說,導入八重山地區特有史觀和竹富島人的歷史意識,以分析被

Page 16: Okinawa Dance Culture

13

表演的歷史中特有的時間觀;在第六章中,筆者聚焦在探討身體觀與舞蹈的生成關係,

所舉的例是沖繩相當普遍的快板舞蹈卡恰嬉︵K

achiashi

︶,其中筆者特別關注的是,舞

蹈中階級化的身體,如何在舞者自我看待性別、年紀和階級的形象之過程中付諸協商。

整體而言,四、五、六三章不但架構起竹富島舞蹈的基本規則,相當程度也建構出舞蹈

中竹富島民的認同基礎。

在第七章,筆者將以島上最重要的年中儀禮﹁種取祭﹂︵Tanadui

︶為核心,說明

舞蹈在島民群體競合動態社會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八章筆者則是集中探討竹富島民

生活中儀式與舞蹈的關係,以了解象徵體系及文化範疇的基礎,並例證儀式動作與舞蹈

之間的關係,作為後續理解舞蹈在當代實踐中形式與意義轉化的基礎;第九章則是剖析

觀光、媒體傳播、與世界文化遺產等全球化運動,對竹富島文化和舞蹈的再生產效應,

以推進舞蹈的當代意義分析。簡言之,七、八、九章集中於動作的象徵分析、和作為一

種獨特意義體系的象徵再生產。

綜合這三大部份的論述,筆者希望能有意義地呈現出舞動︱身體︱文化三者之間的

形式關係與意義連結,如何在沖繩人當代的舞蹈實踐中,向世人表明一種整合性的感

官︱技藝︱知識整體,一種透過個人、卻又超越個人的道,如同荀子在二千三百年前的

領略:

Page 17: Okinawa Dance Culture

14

如何能夠知道舞蹈的意義?眼睛看不見自己、耳朵聽不見自己,然而,俯仰、

屈伸、進退、遲速、莫不清簡節制,盡筋骨之力,讓舞步配合鐘鼓俯仰會合的節

奏,而無有一人背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