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9月26 日 星期六 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 wenshichangde...

1
2015 2015 9 9 26 26 星期六 星期六 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 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 责任编辑 蔡德东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 2 文史常德 WENSHICHANGDE 本版由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协办 图一: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是 除新疆之外的第二大维吾尔族人聚集地。 图二: 临澧博物馆的宋玉像。 图三: 柳叶湖畔的刘禹锡塑像。 图四: 古德禅院。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图三 图三 图四 图四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包容包涵常德人 符乐农 皇木关村是普通的南方村落,位于常德 市与德山之间的沅水河北边,它的名字来源 自然与沅水里的故事分不开。 汹涌的沅水从贵州出发,穿过崇山峻 岭,一路披荆斩棘,为什么一到德山就变得 温驯了呢?这是因为常德地势平坦,没有落 差,涨水季节,洪水泗流,于是人们便筑堤防 护,但每年都被如野马奔腾的洪水给破坏, 造成决堤。明朝时,曾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 灾难,政府大修水利,就在常德城和德山的 中间修了一个抵挡洪水的水利设施 —矶 头。听老人们说修矶头时非常艰难,丢下的 巨石瞬间被冲走,后来请个道士施法,在水 下埋了个金鸭子来祭祀水神,才成功修建。 矶头形状恰如公鸡的头,故当地人们就叫它 鸡头,和它本相连的水面恰似鸡身,人们就 叫它乌鸡港。 矶头用长方形的条石砌成,呈弧形,有 十多米长,就像一把利剑插在江心,不管上游 的沅水多么的狂妄恣肆,遇到矶头后顿时偃 旗息鼓,在矶头的怀里绕一个大圈,形成一个 大漩涡,再绕过矶头来一个回旋,两个回合以 后,它突然失去了魔力,变成一头温驯的小 羊。从此以后,下游的百姓才免去水害,真正 的安居乐业,乌鸡港附近地势平坦,土地肥 沃,人们陆陆续续从其它地方迁来定居下 来,于是形成了自然的村落—皇木关村。 那皇木关村的名字咋来的呢?我国地 名中以皇木命名的有很多,如:四川有个皇 木镇,湖北有个皇木谷,这些地名的形成都 与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 —“皇木采 办”有关。什么木才能冠以“皇木”的美誉 呢?走进故宫,展现在眼前的那些富丽堂皇 的雕梁画栋,窗棂几案,精美绝伦的陈设器 皿,都是用的一种现在濒临绝迹的木材金丝楠。可以肯定,楠木就是皇木一种。而 楠木主要产于我国西南部深山里,由于树干 高大笔直,木质细密,而且具有不翘不裂,经 久耐用,不腐不蛀,散发幽香的特性,更不可 思议的是木材表面在阳光下会金光闪闪,金 丝浮现。 楠木的名声是怎么声名远播的呢?据 史书记载;宋代时,楠木因山洪暴发,从山里 冲出,于是用于建造明堂,《宋史》记载宋徽 宗大观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 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从 此,宫中开始用楠木建造宫殿和精美的楠木 家具,到了明代,楠木备受皇家喜爱。明洪 武时将盛产楠木的永善县新田乡方圆百里 的楠木林封为“官林”,楠木就有了另一个别 称“皇木”,禁止百姓采伐楠木,并下令派遣 大量官员到南方采集用来修缮皇宫。 听老人们说,一群朝廷官员沿沅江逆流 而上,来到沅江上游的洪江一个叫红椿坪的 地方,发现这里出产一种木头,香气浓郁,木 质鲜红且细腻坚硬,纹理细密瑰丽,精美异 常,如虎皮纹、凤纹、霞光、云海、波涛、山峰 等,有祥瑞之相,且质地温润柔和,新切面黄 褐色带绿色,光泽强,最奇特的是在光照下 质地晶莹通透或半通透,发出丝丝金光,来 采集木材的人一眼就认出,这就是他们踏破 铁鞋无觅处的金丝楠啊! 这些大臣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大量砍 伐,可是在深山老林,沅水上游狭窄,水流 湍急,木头怎样才能运到皇宫呢?正在他们 抓耳挠腮时,当地的山民出了一个绝妙主意: 在每根木头上刻上官印,顺水漂流,假借大自 然的力量,让它自己走出大山。大臣听了,心 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木头,千年不 腐。不管漂到哪里,漂多久,都不是问题。于 是,这些木头自行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浩浩 荡荡,势不可挡。大学士杨荣《圣德瑞应赋》 亦记有此事:“乃肇置北京,……初命需材西 蜀,得大木于山谷间,运输之所难致,已而山 川效灵,默佑显相,弗假人力,其木自行”。可 到了常德,却停止了脚步,横七竖八,静静地 躺在矶头怀里,不再往下漂了。 矶头附近突然漂来这么多木头,村民们 奔走相告,纷纷下河打捞。捞上来一看,是 平时没见过的木头,且每根木头上都刻有一 个奇怪的“印记”。人们正在惊诧疑惑之际, 有地方官员来传命令:严禁打捞刻有“官印” 的木头,捞回家了的必须速速上交,违令者 斩。迫于官府的命令,村人只得交出木头,有 几个胆儿大的不信邪,偷偷私藏几根,结果被 查出,真的被杀头,人头还被挂在城墙上示 众,吓得村民只得乖乖从命。自此,政府就派 人在此拦截上游流下来的皇木,在这里将一 根根散落的金丝楠木头扎成木排,再从洞庭 湖沿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皇宫。 从此这里成为皇宫用木的必选之地,官 府在这里设了一个木材检查关卡,负责查扣 偷运皇木的船只,并征收其它过往货船的税 赋。据说还定了一个剥削别人的规定:凡是 木材路过此地除检查收税外,还要一百根另 外抽税一根,不管大小,由一数到一百的最 后一根就拿出来。这就是“皇木关”的由 来。乾隆以后,用作皇木的楠木几乎被朝廷 采集殆尽,皇木关作为封建帝王施展皇威 的关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皇木关”作 为村落的名字,被列入地方户籍典籍,一直 保留下来。后来在破四旧时,更名为“先锋 村”,以种植无核蜜橘和蔬菜为主。1981年, 政府统一下令又恢复了它古老的名字。 皇木关,不老的传说 熊光明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 (上接 1 版) 据1991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这 支维吾尔族现分布于常德、桃源、汉寿、澧县、 津市等多处地方,总人口达6447人。我国著 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即出于这一支。 一支从新疆来的回维部队,数十代在这 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不能不说明常德这块 热土宜于人居,而且也不能不说明常德确实 存在着一种包容包涵的博大精神。 常德还是土家族群居最多的地区之 一。土家族族称的演变,正好是土著居民对 外包容的直接说明,它是常德包容包涵精神 的一个范例。 据《常德地区民族志》载:土家族是我国 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定 居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地带,俗有“一脚踏四 省”之称。常德石门一带的土家族自称为“毕 药卡”或“毕基卡”、“七里卡”、“七里军民”,其 意为“一家人”。而土家作为族称,却出现较 晚。宋代史籍将居住荆楚洞庭一带的土家族 称为“南北江诸蛮”之一。自宋代开始,为了 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将这些土家人称为“土 人”、“土丁”或“土兵”。明初,大批汉人迁入 土家地区,为了区别,则用汉语称他们为“土 家”或“土户”,而称汉人为“客家”或“客户”。 直到民国时期刊行的《咸丰县志》,才将“土 家”一词用文字形式确定下来。民国时期,国 民党政府不承认土家的民族成分。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多次进行 调查,遂于 1956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 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自此,土家 族成了我国 56个民族中的一员。据全国第 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常德的土家族人数达35 万多人,几乎占全市总人数的7%。可想而 知,他们在民族相融并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 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常德这块热土地上,现居住着31个民 族,她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相融 并绿,茁壮成长。 多彩的文 多彩的文 化大交流 化大交流 绽放 绽放 着兼收 着兼收并蓄的丰硕成果 并蓄的丰硕成果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 财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它具有民族 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 统。常德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在其长期的民 族相融并绿的过程中,也将多种多样的文化 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诞生了诸多 享誉华夏乃至世界的伟大文化成果。《楚辞》、 《竹枝词》、佛教(南禅)等,无一不是其中的瑰 宝。 1、楚文化与屈原、宋玉。 楚文化是以《楚辞》作为代表而著称的。 《楚辞》和《诗经》并称为我国诗歌的两大源 头。“楚开文字之始者屈子”(贺奇《楚辞·九歌 注》)是不是他在朝做左徒、三闾大夫时将《楚 辞》成果推向了高潮甚至是顶峰的呢?不! 恰恰是在他被贬后“行吟泽畔”之时。 常德,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铿锵的名 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我国古 典诗歌中的杰出作品。文中有涉及常德的句 子多处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 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从 字面上来看,“沅湘”是指“沅”、“湘”二水,而 从《楚辞》研究大家汉王逸和宋朱熹的习惯称 谓上来看,“沅湘”系指“三湘”之一的“沅湘” 之地—武陵郡即今常德。 屈原《九 歌》更 是 他 为 常 德(沅 湘 楚 人) 所写的祭祀乐歌。《九歌》是《楚辞》的又一重 要作品。它的写作年代和地点,历来没有大 的争论,都确定是他晚年被放逐到沅湘的作 品。 此外,屈原的《涉江》:“朝发枉渚兮,夕 宿辰阳”,证明了他早上从德山的“枉渚”出 发,晚上宿于“辰阳”(今辰溪)的“行吟”轨 迹;屈原的《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是他自沉汨罗江之前,目睹沅湘之水滚滚疾 流,而感慨“修路幽散”,道路之遥远;屈原的 《惜往日》:“临沅湘之去渊兮,遂自忍而沉 流。”表明他身临沅湘之玄深渊,而“自忍沉 流”的愁苦心情;屈原的《悲回风》:“故荼荠 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感慨苦的荼荠和 甜的荼荠“不同亩”而生,而幽幽的沅芷澧兰 却能独自发出芬“芳”。等等,无一不说明屈 原在常德这块土地上徘徊、“行吟”。有专家 说,屈原的作品极善于吸收民间文化的精 华。从上述诸篇中可以看出,常德的一草一 木,一渚一流,都成了他描写和抒发情感的对 象,更何况《九歌》又是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 胚胎中滋生出来的呢? —常德接纳了屈 原,而屈原则以他丰厚的楚文化的经典擦亮 着常德。 宋玉,又一位《楚辞》的代表人物。清同 治《安福县志》注载:宋玉,战国楚国鄢(今湖 北宜城)人,曾为顷襄王大夫。《汉书·艺文志》 录其作品《九辨》、《风赋》、《高唐赋》等十六 篇,是继屈原之后的楚辞大家,后世并称为 “屈宋”。传说宋玉死于临澧,临澧有宋玉墓、 宋玉庙和看花山等,历代志书均有记载。“宋 玉庙,在县东二十里,历塑宋玉像祀之。”同治 (《安福县志》)。又《临澧历代诗词选》载: “据 考证,临澧既是宋玉的作品创作地,又是他的 归宿之地。宋玉在临澧生活了47年,至今留 有宋玉城、宋玉墓、宋玉庙、九辨书院、看花 山、放舟湖遗迹群。”一代楚辞大家客居常德 临澧如此长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归宿 之地,留下的文化遗产又是如此之多,这件事 的本身就说明:常德成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 地! 2、竹枝词文化与刘禹锡。 刘禹锡是继屈原、宋玉之后,又一位谪居 常德的大诗人。805年他参与王叔文“永贞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常德)司马,9 年 后奉召回京。十年时间对于一个谪官来说, 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而他并没有被仕途不顺 所压倒,他学起了屈原,扎扎实实做起了学 问。 《新唐书·本传》载: “(朗)州接夜郎诸夷, 风俗甚陋,家善巫鬼,每词,歌《竹枝》,鼓吹裴 回,其声伧伫。”因此,刘禹锡深深爱上了《竹 枝词》这一文学形式。他把北方文化(中原音 律)与南方竹枝词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 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文人《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 (《竹枝词》二首之一)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沅澧风光。他的《竹 枝词》成了唐代诗歌的一个创新品种。《新唐 书·本传》记载了刘禹锡的这一历史功绩: “禹 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 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 陵夷俚悉歌之。” 十年间刘禹锡在常德创作诗文200多 篇,占其一生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 3、佛教(南禅)文化与宣鉴、惟俨、师远。 常德的 佛 教 据 杨 嗣 昌《梁 山 游 记》记 载 : “吾郡宗门唱道自德山始,而其后钦山、药 山、苏溪、大龙之属,法席云兴,梁山(太阳 山)其一也。”而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轶祀 考》载:阳山东侧观音寺,为“晋白鹿和尚 建”。据以上两说推断,常德的佛教应始于 晋而盛于唐宋。常德的佛教属于南方禅 宗。关于禅宗,苏渊雷在《禅宗史略》中有过 介绍,他说:我国的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 年(67)由外传入,至隋唐产生天台、华严、唯 识、禅宗、净土、密宗具有中国特色的六大宗 派。禅宗,创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和五代。 它的形成、发展、演化以及所体现的佛教思 想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光 辉的一页。常德的佛教为什么在唐、宋季会 大畅宗风呢?究其原因,也在于她以海样的 胸怀,引进了不少关键人物来主持法席。其 中德山的宣鉴、药山的惟俨、阳山的师远等, 皆是其中的翘楚。 宣 鉴(782-865),俗 姓 周 ,四 川 简 阳 人 , 少小出家,大、小乘诸经皆通。他到德山来主 持法度,既是“佛理相融”的结果,也是常德 “见贤若渴”的必然。本来,他担经出川,是要 向南禅“见性成佛”说来挑战的,不料到澧州 龙潭寺后,与其主持崇信禅师一番对答,他豁 然顿悟,反而成了南禅崇信禅师的嗣法弟 子。咸通年间,朗州刺史薛廷望修复“古德禅 院”(今乾明寺的前身),四处寻访高僧来做主 持。闻知宣鉴大师避居太浮山石室,不肯出 山。便多次登门恳请,都被婉辞。于是,他设 计以走私食盐的“罪名”派人将其“请”下山 来。宣鉴治法甚严,常以棒戒律徒,故以“德 山棒”之称,与临济宗义玄禅师的“喝教”共同 构成宗门接引学人的一大特色,故禅宗有“德 山棒,临济喝”之谓。咸通六年(865)宣鉴圆 寂,唐懿宗赐谥“见性禅师”。 惟 俨(751-834),俗 姓 韩 ,祖 籍 绛 州(今 山西新绛县),天宝十年出生于南康(今江西 赣州)。17 岁出家,师从石头、马祖。唐贞元 初(785),驻锡澧州药山。《祖棠集》载:“师 初住时,就村公乞牛栏为僧堂。住未多时, 近有二十来人。忽然有一僧来请他为院 主,渐渐近有四五十人。”此后 50 多年,惟 俨在药山弘法,一时“海众云会”。《澧州药 山故惟俨禅师碑铭》记载了当时盛况:“游 方求益之徒如教之在此,后数多,而僧徒葺 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唐代著 名哲学家、时任朗州刺史的李翱等都曾到 药山造访问道。 惟俨勤谨传法,门下高僧倍出,其中最具 影响者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等。昙 晟得惟俨真传后出锡潭州(长沙)云岩山,卒 谥“无住大师”。嗣法弟子洞山良价,传曹山 本寂。此二师秉承惟俨、昙晟一脉相承的禅 风,创立“曹洞宗”,与沩仰、临济、云门、法眼 并称为禅宗五家。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尊惟 俨为祖师,举药山为祖庭。曹洞一支,宗门大 弘。朝鲜新罗王朝后期,不少新罗僧人投惟 俨法孙参禅问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永平道 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 世纪初,“曹洞 宗”传入越南。至今,国际佛学界前往药山寻 根谒祖者不乏其人。 师远,俗姓鲁,四川合川(今重庆)人。因 主持梁山(太阳山)廓庵,故称梁山廓庵师远 禅师。 师远系临济宗五祖法演的法孙。他 不仅悉心接待前来梁山学道的学子,而且 在长期修行悟道中,系统总结出了一套由 修行开悟而入世度众的心路历程,并用图 画和文字将其过程和各个阶段的体验生 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十牛图颂 并 序》。 《十牛图颂并序》将“牛”喻为“心牛”。修 行悟道好比是驯服“心牛”。“十牛”,意为修行 悟道、驯服“心牛”而成佛的十个阶段,即:寻 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 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十牛图颂并序》体现着包容天下、普渡 众生的最高佛的境界,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 心铭》、唐释玄觉的《证道歌》、《坐禅仪》合称 《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不仅国内广为 流行,而且远播韩国、日本,成为国际佛学的 一部经典。 风物 风物 常宜放眼量 常宜放眼量 现代常 现代常 德人的风 德人的风这 是 一 个 真 实 的 故 事 ,它 曾 登 载 在 2014 年 7 月 5 日的《潇湘晨报》上: 2014 年 6 月 20 日 晚 8 点 半 钟 ,临 澧 县 朝 阳街。12岁的学生小乔(化名)和伙伴们打 完篮球,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焦急的妈妈 马艳(化名)正等着孩子回家吃饭,可是接到 了孩子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哭泣声:“撞人了, 撞到了一个老爷爷。” 孩子被摔得鼻青脸肿,吓得浑身发抖。 一位好心的女人见状,赶紧把手机递给他,他 告诉了妈妈这件可怕的事情。 被撞的老爷爷67岁,是临澧县一位退休老干 部。本来他与子女在长沙居住,但这两天回了老 家与战友聚会。吃过晚饭后正在路上散步。不 料被撞,他倒在地上,嘴角开始流起血来。 一位闻声赶过来的好心人叶祥发赶紧叫 120将老人送往县中医院进行抢救。孩子和 那位好心的女人也同时赶到了县中医院。不 久,120将老人转送到了常德市人民医院。 晚11点钟,老人的子女陆续赶到了常德,可 是老人已经不治身亡了。 很快,在别人的带领下,马艳和孩子的外 公找到了殡仪馆,她泪如雨下,哭诉着要向老 人的子女赔罪。可是,老人的子女对她说的 第一句话是:“你要先照看好孩子,孩子不要 受影响。” 马艳在老人灵前守了一天一夜,她哭着 说: “孩子的爸爸早就去世了。我就是把房子 卖了,也要给你们补偿。”这一天一夜,老人的 子女忙着办理丧事。老人出殡了,老人的子 女走了,他们不要马艳一分钱的补偿,他们留 给马艳的还是那句话: “你要照看好孩子!” 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肇事者必须担 责,这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情。可是,老人的子女想到的却是年龄尚小 的孩子。老人既已矣,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啊,他不能因此而蒙上阴影,以至毁了他的一 生。所以,马艳说: “我要等孩子长大了,把这 一切都告诉他,让他永远都记住好人!” 杨绍军,鼎城区丹洲乡人。一个普普通 通的农民,靠跑客运积攒了一点并不多的 钱。1994年,他义务赡养的10位五保老人相 继高寿去世,他的眼光转到了国家的“希望工 程”上。他看到,一些孤儿失去了父母,衣食 无着,更谈不上读书和健康成长,他觉得自己 要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于是决定:筹办孤儿 院。前期工程需要300多万元,他将自己的 积蓄全部拿出,然后采取“打借条”的办法四 处筹款。1996年3月1日,在市政府和民政 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孤儿院在丹洲镇上正式 开院,取名为“常德市阳光孤儿院”,占地 12 亩多,综合大楼、寝室、学习室、娱乐室、医务 室、运动场、餐厅、澡堂,一应俱全。为了帮助 孩子们健康成长,他聘请老师、医生等40多 名工作人员,按照正规学校的管理办法培养 孩子。14年来,杨绍军靠自营的两个小型经 济实体的收益,供给孤儿院 3000 多万元,收 养来自全国和本省老、少、边、贫、灾区的孤儿 526名,其中抚养成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达 300多名,有的研究生毕业,有的在部队任中 校军官,有的在美国工作……他们同样以感 恩的心情回报社会。20余年,杨绍军的阳光 孤儿院义养的孤儿常年保持在300余人,孤 儿从叫杨爸爸,至到改口叫杨爷爷,这里始终 让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 家。杨绍军本人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 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创办的“阳光孤 儿院”,被国家民政部誉为“神州第一院”。 有人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 价值取向往往会迷惘甚至会转向,唯利是图甚 至见利忘义都会成为一种新时尚。而常德人 却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地域经 济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经济。请进来,走出 去,相融相谐,互利互惠,应该成为一种新常 态。今天在常德这块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有温州、河南、福建、湖北等 9 个商会注册, 人数达 5000 多名。恒安纸业、中联重科、万达华 侨城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沅澧大地上扎根成长, 和常德人民共同演奏着经济社会的时代强音!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Sep-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5 年9月26 日 星期六 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 WENSHICHANGDE …cdrb.cdyee.com/images/2015-09/26/A02/CDRB20150926A02.pdf · 图三:柳叶湖畔的刘禹锡塑像。 图四:古德禅院。

20152015年年 99月月 2626日日 星期六星期六 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农历乙未年八月十四

责任编辑 蔡德东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 2文史常德WENSHICHANGDE

本版由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协办

图一: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是除新疆之外的第二大维吾尔族人聚集地。

图二:临澧博物馆的宋玉像。图三:柳叶湖畔的刘禹锡塑像。图四:古德禅院。

图一图一

图二图二

图三图三

图四图四

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包容包涵常德人□符乐农

皇木关村是普通的南方村落,位于常德市与德山之间的沅水河北边,它的名字来源自然与沅水里的故事分不开。

汹涌的沅水从贵州出发,穿过崇山峻岭,一路披荆斩棘,为什么一到德山就变得温驯了呢?这是因为常德地势平坦,没有落差,涨水季节,洪水泗流,于是人们便筑堤防护,但每年都被如野马奔腾的洪水给破坏,造成决堤。明朝时,曾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灾难,政府大修水利,就在常德城和德山的中间修了一个抵挡洪水的水利设施——矶头。听老人们说修矶头时非常艰难,丢下的巨石瞬间被冲走,后来请个道士施法,在水下埋了个金鸭子来祭祀水神,才成功修建。矶头形状恰如公鸡的头,故当地人们就叫它鸡头,和它本相连的水面恰似鸡身,人们就叫它乌鸡港。

矶头用长方形的条石砌成,呈弧形,有十多米长,就像一把利剑插在江心,不管上游的沅水多么的狂妄恣肆,遇到矶头后顿时偃旗息鼓,在矶头的怀里绕一个大圈,形成一个大漩涡,再绕过矶头来一个回旋,两个回合以后,它突然失去了魔力,变成一头温驯的小羊。从此以后,下游的百姓才免去水害,真正的安居乐业,乌鸡港附近地势平坦,土地肥

沃,人们陆陆续续从其它地方迁来定居下来,于是形成了自然的村落——皇木关村。

那皇木关村的名字咋来的呢?我国地名中以皇木命名的有很多,如:四川有个皇木镇,湖北有个皇木谷,这些地名的形成都与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皇木采办”有关。什么木才能冠以“皇木”的美誉呢?走进故宫,展现在眼前的那些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窗棂几案,精美绝伦的陈设器皿,都是用的一种现在濒临绝迹的木材——金丝楠。可以肯定,楠木就是皇木一种。而楠木主要产于我国西南部深山里,由于树干高大笔直,木质细密,而且具有不翘不裂,经久耐用,不腐不蛀,散发幽香的特性,更不可思议的是木材表面在阳光下会金光闪闪,金丝浮现。

楠木的名声是怎么声名远播的呢?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楠木因山洪暴发,从山里

冲出,于是用于建造明堂,《宋史》记载宋徽宗大观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从此,宫中开始用楠木建造宫殿和精美的楠木家具,到了明代,楠木备受皇家喜爱。明洪武时将盛产楠木的永善县新田乡方圆百里的楠木林封为“官林”,楠木就有了另一个别称“皇木”,禁止百姓采伐楠木,并下令派遣大量官员到南方采集用来修缮皇宫。

听老人们说,一群朝廷官员沿沅江逆流而上,来到沅江上游的洪江一个叫红椿坪的地方,发现这里出产一种木头,香气浓郁,木质鲜红且细腻坚硬,纹理细密瑰丽,精美异常,如虎皮纹、凤纹、霞光、云海、波涛、山峰等,有祥瑞之相,且质地温润柔和,新切面黄褐色带绿色,光泽强,最奇特的是在光照下质地晶莹通透或半通透,发出丝丝金光,来采集木材的人一眼就认出,这就是他们踏破

铁鞋无觅处的金丝楠啊!这些大臣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大量砍

伐 ,可是在深山老林,沅水上游狭窄,水流湍急,木头怎样才能运到皇宫呢?正在他们抓耳挠腮时,当地的山民出了一个绝妙主意:在每根木头上刻上官印,顺水漂流,假借大自然的力量,让它自己走出大山。大臣听了,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木头,千年不腐。不管漂到哪里,漂多久,都不是问题。于是,这些木头自行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大学士杨荣《圣德瑞应赋》亦记有此事:“乃肇置北京,……初命需材西蜀,得大木于山谷间,运输之所难致,已而山川效灵,默佑显相,弗假人力,其木自行”。可到了常德,却停止了脚步,横七竖八,静静地躺在矶头怀里,不再往下漂了。

矶头附近突然漂来这么多木头,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下河打捞。捞上来一看,是

平时没见过的木头,且每根木头上都刻有一个奇怪的“印记”。人们正在惊诧疑惑之际,有地方官员来传命令:严禁打捞刻有“官印”的木头,捞回家了的必须速速上交,违令者斩。迫于官府的命令,村人只得交出木头,有几个胆儿大的不信邪,偷偷私藏几根,结果被查出,真的被杀头,人头还被挂在城墙上示众,吓得村民只得乖乖从命。自此,政府就派人在此拦截上游流下来的皇木,在这里将一根根散落的金丝楠木头扎成木排,再从洞庭湖沿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皇宫。

从此这里成为皇宫用木的必选之地,官府在这里设了一个木材检查关卡,负责查扣偷运皇木的船只,并征收其它过往货船的税赋。据说还定了一个剥削别人的规定:凡是木材路过此地除检查收税外,还要一百根另外抽税一根,不管大小,由一数到一百的最后一根就拿出来。这就是“皇木关”的由来。乾隆以后,用作皇木的楠木几乎被朝廷采集殆尽,皇木关作为封建帝王施展皇威的关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皇木关”作为村落的名字,被列入地方户籍典籍,一直保留下来。后来在破四旧时,更名为“先锋村”,以种植无核蜜橘和蔬菜为主。1981 年,政府统一下令又恢复了它古老的名字。

皇木关,不老的传说□熊光明

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地名传说

(上接 1版)据 1991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这

支维吾尔族现分布于常德、桃源、汉寿、澧县、津市等多处地方,总人口达 6447 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即出于这一支。

一支从新疆来的回维部队,数十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不能不说明常德这块热土宜于人居,而且也不能不说明常德确实存在着一种包容包涵的博大精神。

常 德 还 是 土 家 族 群 居 最 多的地区之一。土家族族称的演变,正好是土著居民对外包容的直接说明,它是常德包容包涵精神的一个范例。

据《常德地区民族志》载:土家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地带,俗有“一脚踏四省”之称。常德石门一带的土家族自称为“毕药卡”或“毕基卡”、“七里卡”、“七里军民”,其意为“一家人”。而土家作为族称,却出现较晚。宋代史籍将居住荆楚洞庭一带的土家族称为“南北江诸蛮”之一。自宋代开始,为了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将这些土家人称为“土人”、“土丁”或“土兵”。明初,大批汉人迁入土家地区,为了区别,则用汉语称他们为“土家”或“土户”,而称汉人为“客家”或“客户”。直到民国时期刊行的《咸丰县志》,才将“土家”一词用文字形式确定下来。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土家的民族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多次进行调查,遂于 1956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自此,土家族成了我国 56 个民族中的一员。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常德的土家族人数达 35万多人,几乎占全市总人数的 7%。可想而知,他们在民族相融并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常德这块热土地上,现居住着 31 个民族,她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相融并绿,茁壮成长。

二二、、多彩的文多彩的文化大交流化大交流,,绽放绽放着兼收着兼收并蓄的丰硕成果并蓄的丰硕成果。。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财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它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常德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在其长期的民族相融并绿的过程中,也将多种多样的文化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诞生了诸多享誉华夏乃至世界的伟大文化成果。《楚辞》、

《竹枝词》、佛教(南禅)等,无一不是其中的瑰宝。

1、楚文化与屈原、宋玉。楚文化是以《楚辞》作为代表而著称的。

《楚辞》和《诗经》并称为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开文字之始者屈子”(贺奇《楚辞·九歌注》)是不是他在朝做左徒、三闾大夫时将《楚辞》成果推向了高潮甚至是顶峰的呢?不!恰恰是在他被贬后“行吟泽畔”之时。

常德,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铿锵的名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杰出作品。文中有涉及常德的句子多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从字面上来看,“沅湘”是指“沅”、“湘”二水,而从《楚辞》研究大家汉王逸和宋朱熹的习惯称谓上来看,“沅湘”系指“三湘”之一的“沅湘”之地——武陵郡即今常德。

屈原《九歌》更是他为常德(沅湘楚人)所写的祭祀乐歌。《九歌》是《楚辞》的又一重要作品。它的写作年代和地点,历来没有大的争论,都确定是他晚年被放逐到沅湘的作品。

此外,屈原的《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证明了他早上从德山的“枉渚”出发,晚上宿于“辰阳”(今辰溪)的“行吟”轨迹;屈原的《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是他自沉汨罗江之前,目睹沅湘之水滚滚疾流,而感慨“修路幽散”,道路之遥远;屈原的

《惜往日》:“临沅湘之去渊兮,遂自忍而沉流。”表明他身临沅湘之玄深渊,而“自忍沉流”的愁苦心情;屈原的《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感慨苦的荼荠和甜的荼荠“不同亩”而生,而幽幽的沅芷澧兰却能独自发出芬“芳”。等等,无一不说明屈原在常德这块土地上徘徊、“行吟”。有专家说,屈原的作品极善于吸收民间文化的精华。从上述诸篇中可以看出,常德的一草一木,一渚一流,都成了他描写和抒发情感的对

象,更何况《九歌》又是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胚胎中滋生出来的呢?——常德接纳了屈原,而屈原则以他丰厚的楚文化的经典擦亮着常德。

宋玉,又一位《楚辞》的代表人物。清同治《安福县志》注载:宋玉,战国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人,曾为顷襄王大夫。《汉书·艺文志》录其作品《九辨》、《风赋》、《高唐赋》等十六篇,是继屈原之后的楚辞大家,后世并称为

“屈宋”。传说宋玉死于临澧,临澧有宋玉墓、宋玉庙和看花山等,历代志书均有记载。“宋玉庙,在县东二十里,历塑宋玉像祀之。”同治

(《安福县志》)。又《临澧历代诗词选》载:“据考证,临澧既是宋玉的作品创作地,又是他的归宿之地。宋玉在临澧生活了 47年,至今留有宋玉城、宋玉墓、宋玉庙、九辨书院、看花山、放舟湖遗迹群。”一代楚辞大家客居常德临澧如此长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留下的文化遗产又是如此之多,这件事的本身就说明:常德成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2、竹枝词文化与刘禹锡。刘禹锡是继屈原、宋玉之后,又一位谪居

常德的大诗人。805 年他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常德)司马,9 年后奉召回京。十年时间对于一个谪官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而他并没有被仕途不顺所压倒,他学起了屈原,扎扎实实做起了学问。

《新唐书·本传》载:“(朗)州接夜郎诸夷,风俗甚陋,家善巫鬼,每词,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因此,刘禹锡深深爱上了《竹枝词》这一文学形式。他把北方文化(中原音律)与南方竹枝词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文人《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竹枝词》二首之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沅澧风光。他的《竹

枝词》成了唐代诗歌的一个创新品种。《新唐书·本传》记载了刘禹锡的这一历史功绩:“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

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十年间刘禹锡在常德创作诗文 200 多篇,占其一生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

3、佛教(南禅)文化与宣鉴、惟俨、师远。常德的佛教据杨嗣昌《梁山游记》记载:

“吾郡宗门唱道自德山始,而其后钦山、药山、苏溪、大龙之属,法席云兴,梁山(太阳山)其一也。”而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轶祀考》载:阳山东侧观音寺,为“晋白鹿和尚建”。据以上两说推断,常德的佛教应始于晋 而 盛 于 唐 宋 。 常 德 的 佛 教 属 于 南 方 禅宗。关于禅宗,苏渊雷在《禅宗史略》中有过介绍,他说:我国的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由外传入,至隋唐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具有中国特色的六大宗派。禅宗,创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和五代。它的形成、发展、演化以及所体现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常德的佛教为什么在唐、宋季会大畅宗风呢?究其原因,也在于她以海样的胸怀,引进了不少关键人物来主持法席。其中德山的宣鉴、药山的惟俨、阳山的师远等,皆是其中的翘楚。

宣鉴(782-865),俗姓周,四川简阳人,少小出家,大、小乘诸经皆通。他到德山来主持法度,既是“佛理相融”的结果,也是常德

“见贤若渴”的必然。本来,他担经出川,是要向南禅“见性成佛”说来挑战的,不料到澧州龙潭寺后,与其主持崇信禅师一番对答,他豁然顿悟,反而成了南禅崇信禅师的嗣法弟子。咸通年间,朗州刺史薛廷望修复“古德禅院”(今乾明寺的前身),四处寻访高僧来做主持。闻知宣鉴大师避居太浮山石室,不肯出山。便多次登门恳请,都被婉辞。于是,他设计以走私食盐的“罪名”派人将其“请”下山来。宣鉴治法甚严,常以棒戒律徒,故以“德山棒”之称,与临济宗义玄禅师的“喝教”共同构成宗门接引学人的一大特色,故禅宗有“德山棒,临济喝”之谓。咸通六年(865)宣鉴圆寂,唐懿宗赐谥“见性禅师”。

惟俨(751-834),俗姓韩,祖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天宝十年出生于南康(今江西赣州)。17 岁出家,师从石头、马祖。唐贞元

初(785),驻锡澧州药山。《祖棠集》载:“师初住时,就村公乞牛栏为僧堂。住未多时,近 有 二 十 来 人 。 忽 然 有 一 僧 来 请 他 为 院主,渐渐近有四五十人。”此后 50 多年,惟俨在药山弘法,一时“海众云会”。《澧州药山故惟俨禅师碑铭》记载了当时盛况:“游方求益之徒如教之在此,后数多,而僧徒葺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唐代著名哲学家、时任朗州刺史的李翱等都曾到药山造访问道。

惟俨勤谨传法,门下高僧倍出,其中最具影响者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等。昙晟得惟俨真传后出锡潭州(长沙)云岩山,卒谥“无住大师”。嗣法弟子洞山良价,传曹山本寂。此二师秉承惟俨、昙晟一脉相承的禅风,创立“曹洞宗”,与沩仰、临济、云门、法眼并称为禅宗五家。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尊惟俨为祖师,举药山为祖庭。曹洞一支,宗门大弘。朝鲜新罗王朝后期,不少新罗僧人投惟俨法孙参禅问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 世纪初,“曹洞宗”传入越南。至今,国际佛学界前往药山寻根谒祖者不乏其人。

师远,俗姓鲁,四川合川(今重庆)人。因主持梁山(太阳山)廓庵,故称梁山廓庵师远禅师。

师 远 系 临 济 宗 五 祖 法 演 的 法 孙 。 他不仅悉心接待前来梁山学道的学子,而且在长期修行悟道中,系统总结出了一套由修行开悟而入世度众的心路历程,并用图画 和 文 字 将 其 过 程 和 各 个 阶 段 的 体 验 生动 地 表 现 出 来 ,这 就 是 著 名 的《十 牛 图 颂并序》。

《十牛图颂并序》将“牛”喻为“心牛”。修行悟道好比是驯服“心牛”。“十牛”,意为修行悟道、驯服“心牛”而成佛的十个阶段,即: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十牛图颂并序》体现着包容天下、普渡众生的最高佛的境界,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唐释玄觉的《证道歌》、《坐禅仪》合称

《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不仅国内广为流行,而且远播韩国、日本,成为国际佛学的一部经典。

三三、、风物风物常宜放眼量常宜放眼量::现代常现代常德人的风德人的风采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曾登载在 2014年 7月 5日的《潇湘晨报》上:

2014 年 6 月 20 日晚 8 点半钟,临澧县朝阳街。12 岁的学生小乔(化名)和伙伴们打完篮球,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焦急的妈妈马艳(化名)正等着孩子回家吃饭,可是接到了孩子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哭泣声:“撞人了,撞到了一个老爷爷。”

孩子被摔得鼻青脸肿,吓得浑身发抖。一位好心的女人见状,赶紧把手机递给他,他告诉了妈妈这件可怕的事情。

被撞的老爷爷67岁,是临澧县一位退休老干部。本来他与子女在长沙居住,但这两天回了老家与战友聚会。吃过晚饭后正在路上散步。不料被撞,他倒在地上,嘴角开始流起血来。

一位闻声赶过来的好心人叶祥发赶紧叫120 将老人送往县中医院进行抢救。孩子和那位好心的女人也同时赶到了县中医院。不久,120 将老人转送到了常德市人民医院。晚 11 点钟,老人的子女陆续赶到了常德,可是老人已经不治身亡了。

很快,在别人的带领下,马艳和孩子的外公找到了殡仪馆,她泪如雨下,哭诉着要向老人的子女赔罪。可是,老人的子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先照看好孩子,孩子不要受影响。”

马艳在老人灵前守了一天一夜,她哭着说:“孩子的爸爸早就去世了。我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给你们补偿。”这一天一夜,老人的子女忙着办理丧事。老人出殡了,老人的子女走了,他们不要马艳一分钱的补偿,他们留给马艳的还是那句话:“你要照看好孩子!”

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肇事者必须担责,这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老人的子女想到的却是年龄尚小的孩子。老人既已矣,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啊,他不能因此而蒙上阴影,以至毁了他的一生。所以,马艳说:“我要等孩子长大了,把这一切都告诉他,让他永远都记住好人!”

杨绍军,鼎城区丹洲乡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靠跑客运积攒了一点并不多的钱。1994年,他义务赡养的 10位五保老人相继高寿去世,他的眼光转到了国家的“希望工程”上。他看到,一些孤儿失去了父母,衣食无着,更谈不上读书和健康成长,他觉得自己要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于是决定:筹办孤儿院。前期工程需要 300 多万元,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然后采取“打借条”的办法四处筹款。1996 年 3 月 1 日,在市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孤儿院在丹洲镇上正式开院,取名为“常德市阳光孤儿院”,占地 12亩多,综合大楼、寝室、学习室、娱乐室、医务室、运动场、餐厅、澡堂,一应俱全。为了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他聘请老师、医生等 40 多名工作人员,按照正规学校的管理办法培养孩子。14 年来,杨绍军靠自营的两个小型经济实体的收益,供给孤儿院 3000 多万元,收养来自全国和本省老、少、边、贫、灾区的孤儿526 名,其中抚养成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达300 多名,有的研究生毕业,有的在部队任中校军官,有的在美国工作……他们同样以感恩的心情回报社会。20 余年,杨绍军的阳光孤儿院义养的孤儿常年保持在 300 余人,孤儿从叫杨爸爸,至到改口叫杨爷爷,这里始终让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杨绍军本人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创办的“阳光孤儿院”,被国家民政部誉为“神州第一院”。

有人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会迷惘甚至会转向,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都会成为一种新时尚。而常德人却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地域经济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经济。请进来,走出去,相融相谐,互利互惠,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今天在常德这块 1.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温州、河南、福建、湖北等9个商会注册,人数达5000多名。恒安纸业、中联重科、万达华侨城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沅澧大地上扎根成长,和常德人民共同演奏着经济社会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