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講堂5

87
念念念念

Upload: jainfug

Post on 29-Jul-2015

6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三峽講堂5

念佛三昧

三峽講堂

Page 2: 三峽講堂5

念 佛 功 夫

• 靜坐中有十分,動態中才有一分;• 在動中有十分,睡眠中才有一分;• 睡眠中有十分,生病中才有一分;• 生病中有十分,臨命終只有一分。

Page 3: 三峽講堂5

修念佛三昧重在起行

Page 4: 三峽講堂5

念佛念佛性• 我們的佛性,好比聲音一樣。只要至誠

懇切地念一句阿彌陀佛,它就出來。• 好比桌子,我們敲一下,它的聲音就出

來。不敲,聲音不會出來。• 如果我們不念佛,佛性不出來。• 念佛見佛我們都可以做得到,只是

•不為也,非不能也!

Page 5: 三峽講堂5

師父的話:

• 聽正法難(聞)• 知法亦難(思)• 修法復難(修) 豎出法門• 證法更難(證)• 但是•念佛一定要求證 橫超法門

Page 6: 三峽講堂5

師父的話:

• 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求證三昧?• 徑中徑又徑!(方便中之大方便)• 五逆十惡乃至畜生、餓鬼、地獄• 十念一念皆能靠彌陀願力得救。• 是坐飛機不是用走路的。

Page 7: 三峽講堂5

勿妄自菲薄

大家不要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證得念佛三昧,相反的,要有信心,一定要證得念佛三昧!

用一句阿彌陀佛,把自己的佛性念出來。

Page 8: 三峽講堂5

修心不是修佛

修念佛三昧 不是修阿彌陀佛,是修自己

的心,自己的心現自性的阿彌陀佛!

Page 9: 三峽講堂5

修心不是修佛

會修念佛的人,只在一念。不懂得修念佛的人,天天念,卻只在十萬億以外去不了。

Page 10: 三峽講堂5

這一念如何修才能相應?

Page 11: 三峽講堂5

心蓮朵朵開 --九品往生

Page 12: 三峽講堂5

提 要

• 要體證到這個道理不難,可從念佛法門得到。

• 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要懂得利用優點

• 念佛要領:辟散之要,貴在音聲。

Page 13: 三峽講堂5

老 和 尚 開 示 師父佛七開示

Page 14: 三峽講堂5

發之於心還之於心

經上說,有兩種念佛,一種是觀想念佛,一種是持名念佛。

Page 15: 三峽講堂5

淨土宗初到中國的時候,多修觀想。善導和尚以後,就修持名念佛。

Page 16: 三峽講堂5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又根據經上,立四種念佛,除去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外,又立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Page 17: 三峽講堂5

觀像,就是看佛像。因為當時有一位菩薩用白疊,就是白細毛布畫的佛像,拿到山裡去修。

Page 18: 三峽講堂5

他看著佛像修,就得三昧,所以宗密大師又立觀像念佛。

Page 19: 三峽講堂5

這四種念佛,我們加以簡擇。觀想念佛要上根利智的人修,

根據《十六觀經》說,觀想不是胡想亂想的。

Page 20: 三峽講堂5

是觀報佛報土,觀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

Page 21: 三峽講堂5

紺目好像四大海水那麼大,佛的身量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那麼高。

Page 22: 三峽講堂5

所以說,是觀報佛報土,不是觀化佛。這唯有大菩薩可以修,不是凡夫可以修的。

Page 23: 三峽講堂5

《十六觀經》第十四、十五、十六觀就改變了,佛為利益末法時期眾生故,令觀丈六金身,就是化佛;

Page 24: 三峽講堂5

可是人臨命終時,為苦所逼,觀想不起來,所以釋迦世尊在十六觀的時候大開持名念佛。

Page 25: 三峽講堂5

縱然地獄相現,十稱佛號即得往生。持名念佛,地獄相現,持名即得往生,比觀報佛報土要輕易得多了。

Page 26: 三峽講堂5

再講實相念佛,凡夫不容易修。初學淨土念佛法門,難以入手,尤其說實相念佛。

Page 27: 三峽講堂5

經上說,要念到無所有,是名念佛;無所念,是名念佛。凡夫鈍根劣智,很容易偏空滯寂。

Page 28: 三峽講堂5

再簡擇觀像念佛,沒有持名念佛方便。持名念佛,隨時隨地皆可念,觀像,辦不到。

Page 29: 三峽講堂5

所以四種念佛裡頭,我們加以簡擇,最方便末法時期的眾生,是持名念佛。

Page 30: 三峽講堂5

所以善導和尚以後,諸大祖師把持名念佛,列為正修行,其餘的列為助行。

Page 31: 三峽講堂5

因為念佛法門,也修其他的,譬如說,拜大悲懺、淨土懺,那是淨土宗的懺,也可拜。

Page 32: 三峽講堂5

不過那是助行,不是正行。如果你分不清正、助,就顛倒了。

Page 33: 三峽講堂5

我們經過一番簡擇,在這四種念佛裡面,持名念佛最方便。

Page 34: 三峽講堂5

所以,古德講「行易而證深」,修行起來,非常簡易,證的果位特別深。

Page 35: 三峽講堂5

我們在四種念佛裡,既然經過簡擇知道持名為上,現在再講持名的內容。

Page 36: 三峽講堂5

持名不是叫你悠悠蕩蕩、飄飄浮浮持佛名號就是了,是要你一句佛號。

Page 37: 三峽講堂5

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這樣才能得到受用。

Page 38: 三峽講堂5

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我們也加一番簡擇。

Page 39: 三峽講堂5

雖然有四個要點,我們經過簡擇知道,只有兩個要點,就是「發之於心,還之於心」。

Page 40: 三峽講堂5

如果念佛,發之於心,還之於心,久久用功,可以得一心不亂。

Page 41: 三峽講堂5

發之於心,還之於心,我們再加簡擇,怎麼能發之於心?怎麼能還之於心?

Page 42: 三峽講堂5

要想發之於心,必須念得字字清楚。如果念得字字清楚,自然發之於心。

Page 43: 三峽講堂5

怎麼樣才能還之於心呢?要聽得字字分明。你只

要聽得字字分明,自然還之於心。

Page 44: 三峽講堂5

歸納起來,不過念得清楚、聽得明白。

Page 45: 三峽講堂5

現在我們再加以簡擇,念得清楚、聽得明白,這裡邊只要聽得明白,自然念得清楚。你聽明白了,自然念清楚嘛!

Page 46: 三峽講堂5

現在我們經過簡擇,知道他的重點,只在「聽得明白」。

Page 47: 三峽講堂5

所以大家七天打佛七,要用功,聽佛號聽得分明,字字分明。

Page 48: 三峽講堂5

初聽的時候,是心作佛,聽到純熟處,沒有能聽所聽,沒有能念,沒有所念,漸漸可會入一心。

Page 49: 三峽講堂5

沒有能聽所聽能念所念,自然達到一個境界,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Page 50: 三峽講堂5

沒有能聽所聽能念所念,自然達到一個境界,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Page 51: 三峽講堂5

念而無念,就是諸法實相。念是諸法,無念是實相。無念而念,就是實相諸法。

Page 52: 三峽講堂5

所以持名念佛,漸漸會到這個地步,謂之為證深。

Page 53: 三峽講堂5

再講到七天念佛了,大家每一支香靜聽佛號,靜坐的時候,心念心聽,聽得明白。

Page 54: 三峽講堂5

你一支香這麼作,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天念佛要是這麼作,不知不覺也就過去了。

Page 55: 三峽講堂5

你這樣念佛,聽佛號,沒有妄想。心中沒有妄想,自然輕鬆,久久念,可得到輕安。

Page 56: 三峽講堂5

縱然是初初下功夫用功,也可使自己的心寧靜。

Page 57: 三峽講堂5

最怕的是,你在佛七期間打妄想。妄想一起,心上加重負擔。你會感覺佛七念佛堂中不耐。

Page 58: 三峽講堂5

感覺念佛七天很苦,那你會造成一個結果,一天一天地挨過。苦還是小事,你不得受益。

Page 59: 三峽講堂5

如果你七天當中,有一支香念到心寧靜,就是往生的資源。

Page 60: 三峽講堂5

如果你每一支香,都心煩意亂,不得往生,阿彌陀佛雖然慈悲,垂手接引你,你不去啊!

Page 61: 三峽講堂5

所以大家要記住,要聽佛號。聽佛號,是對治妄想。妄想不起,佛號真切,就得往生。

Page 62: 三峽講堂5

我們再問,這個妄想由何而入?由六處而入,眼耳鼻舌身意。你的眼亂看,妄想就入了;

Page 63: 三峽講堂5

你的耳不聽佛號,亂聽其他的音樂、其他的聲音,妄想也就入了。

Page 64: 三峽講堂5

鼻聞香;舌愛說話;身亂動覺觸;意根起想。皆是生妄想之處。

Page 65: 三峽講堂5

如果你能夠都攝六根,自然淨念相繼。所以大家記住,一方面自己聽佛號堅定自己的心。

Page 66: 三峽講堂5

一方面都攝六根,消除自己的障礙緣。七天定得成就。

Page 67: 三峽講堂5

所以大家眼睛不可亂看;耳朵只聽佛號、聽法器,不聽其他的;

Page 68: 三峽講堂5

鼻聞栴檀香。嘴巴不可亂說話,這是最要緊的了,嘴一亂說話,一定動心;

Page 69: 三峽講堂5

身子不可亂覺觸;意根裡面不可亂想。如果你能這麼作,稱之為「是心作佛」,以加功用行故。

Page 70: 三峽講堂5

如果你念到自然處,念到無功用行,就「是心是佛」。

Page 71: 三峽講堂5

希望大家知道這個要領,用功。

現在開始念佛。

Page 72: 三峽講堂5

南無阿彌陀佛

Page 73: 三峽講堂5

善導和尚云: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

正行。

Page 74: 三峽講堂5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

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Page 75: 三峽講堂5

不可以少善根褔德因緣得生彼國

在佛教界有二個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單單念佛是少善根,

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種種的善

褔迴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念佛+餘行)大於(念佛)

Page 76: 三峽講堂5

第二種觀點:念佛就是多善根,

即使沒有其他修行,專依念佛,

也決定往生;其餘都是少善根,

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念佛+念佛)大於(念佛+餘行)

Page 77: 三峽講堂5

專雜得失

第一種觀點的人

一定會修種種的法門,來迴向求

生極樂世界 ,因為他認為這樣善

根褔德很多,所以經也誦、咒也

,這個法也修、那個佛也拜。

這正是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

Page 78: 三峽講堂5

第二種觀點的人

念佛是多善根多褔德,他

會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Page 79: 三峽講堂5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說: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Page 80: 三峽講堂5

答案很明顯

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當然是多善根多褔德; 雜行雜修.千中無一.自然是少善根少福德 。

Page 81: 三峽講堂5

行善持齋不念佛,有沒有把握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Page 82: 三峽講堂5

陳進興臨終十念念佛,求佛接引,能不能往生西方?他一生有沒有行善佈施持齋?

Page 83: 三峽講堂5

師父親筆所寫

少善根與多善根的說法

Page 84: 三峽講堂5
Page 85: 三峽講堂5

念佛三昧成功

專念彌陀名號

Page 86: 三峽講堂5

正行&助行不能顛倒

持念佛名.一心不亂

方是往生真因才是正行

Page 87: 三峽講堂5

願同念佛人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