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社會需求,不斷向前演進 - ftifoundation.org (fall 2016 - chin).pdf ·...

10
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董事 傅棣怡 傅德蔭基金快將成立十週年了!此 時此刻,讓我們稍息靜省 當日訂定 基金使命時,我們的願望是廣邀不同範疇的 申請者,對任何一方都不存偏見,唯盼聚焦 大中華地區──那是傅氏家族幾個世代以來 的發原地。 成立以來,本會堅守使命,資助了 超過一百八十個有意義的項目。 這並非説我們沒有犯错,正如所有事情 首次嘗試總是受過經驗的教訓。但我要 對不熟悉本會運作的朋友説,這裡所有 撥款都得先經過正式的申請程序,總幹 事初步篩選和查核申請者資格 ,再 在委 思考未來十年: 回應社會需求,不斷向前演進 樂善濟世 歷代留芳 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 香港 新界 葵涌 大連排道 132 T LP132 二樓 2B +852 2520 0004 www.ftifoundation.org | [email protected] 董事 傅厚澤 ( 主席) | 黃匡源 ( 副主席) 傅棣章 | 鍾嘉年 | 韋智理 傅棣怡 | 鄧一山 委員 吳方 | Jane Fu 秘書 曾福怡 2016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Oct-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董事 傅棣怡

傅德蔭基金快將成立十週年了!此

時此刻,讓我們稍息靜省,當日訂定

基金使命時,我們的願望是廣邀不同範疇的

申請者,對任何一方都不存偏見,唯盼聚焦

大中華地區──那是傅氏家族幾個世代以來

的發原地。

成立以來,本會堅守使命,資助了

超過一百八十個有意義的項目。

這並非説我們沒有犯错,正如所有事情

首次嘗試總是受過經驗的教訓。但我要

對不熟悉本會運作的朋友説,這裡所有

撥款都得先經過正式的申請程序,總幹

事初步篩選和查核申請者資格 ,再 在委

思考未來十年:

回應社會需求,不斷向前演進

樂善濟世

歷代留芳

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

香港 新界 葵涌 大連排道 132 號 T LP132 二樓 2B 室

+852 2520 0004

www.ftifoundation.org | [email protected]

董事

傅厚澤 (主席) | 黃匡源 (副主席)

傅棣章 | 鍾嘉年 | 韋智理

傅棣怡 | 鄧一山

委員 吳方 | Jane Fu

秘書 曾福怡

2016

秋 季

1

員會季度會議上嚴格審批。面對有限資

源,本會深信這程序能助我們在眾多值

得考量的項目中,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過去,這程序經過修訂改良,未來亦會

繼續力臻至善。

至今,超過四分之三撥款投入到社

會福利、教育和醫療相關範疇。這

表面看來的偏重,並非一早預設的

結果,卻是委員會對過去十年來社

會上最大需求的理解和回應。

期間天災不斷,我們於是不得不偶爾破

例,偏離原定的地域焦點,為世界各地

的災民提供緊急援助。

今年是地緣政治動盪的一年,歐洲、中

東、美國都被波及,當然還有近在咫尺

的家──香港。

當聳動的新聞標題不斷爭奪眼球,

我看到非政府機構也從未鬆懈,日

復一日地努力耕耘,甚至在我們看

不到的艱難境況中工作。令我尤其

激動的,是竟然有那麼多熱心人想

出許許多多創新方案,來回應人、

甚至是動物的需要,復興文化承傳、

又或者潔淨空氣等等,實在不勝枚

舉。

這正在提醒我們,無數人的生活尚待改

善,很多工作尚待開展。更值得一提的

是,本會本身的面貌也正在經歷改變,

迎進更多參與者,冀在慈善領域上集合

更多創見與資源,携手拓展更遼闊的合

作空間。

毫無疑問,二零一六年將成為饒有

意思的新基礎,以訂定我們未來十

年的焦點。本會一直以來的目標,

是與我們所處身服務的社會一同演

進。

過去我們承然是較「傳統」的模式,根

據申請者提交的計劃批核資助;可是今

年啟動的「避風堂」項目已經見證了這

種演進。八層樓高的工業大廈改建為能

夠容納非政府和商業機構共用的多功能

空間。這一項目背後的理念在於利用商

業機構的營運為慈善機構提供租金補貼,

從而協助後者面對嚴峻的租金形勢。如

欲知該項目詳情,請到本會網址查看

(www.ftifoundation.org)。倘若該項

目取得成功,我們日後或會以此藍本來

運作更多有特定目標的項目。

2

2

1

If an adult was accused of child abuse thirty-seven years ago, he would claim that the lashing scars on a child’s arm as “something trivial”; thirty-seven years on, Against Child Abuse (ACA) hopes to bring forth an understanding that child abuse is not as simple as leaving lashing scars on arms.

三十七年前,倘若有大人被指虐兒,

他準會指着孩子臂上一條條藤條印說

「好閒啫」;三十七年後,香港防止

虐待兒童會希望人們明白,虐兒不單

只是臂上的藤條印。

該會總幹事何愛珠博士說,目前是虐

兒情況最複雜的十年,「必須及早介

入,並倡議制度和法律上的保護」。

一九七八年,一個女孩獨自步入觀塘警署,

看起來就像一片單薄的影子。只得四十磅的

她骨瘦嶙峋,身上多處骨折,一幅頭髮被扯

下,從外表完全看不出已經十歲了。這是一

樁嚴重的虐待兒童事件,當年一石擊起千重

浪,包括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的成立。那以

後,防止虐待兒童會和香港兒童,一起經歷

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虐兒情況最複雜的十年

--訪問防止虐待兒童會

撰文:蘇美智

3

第一個十年:藤條痕是「閒事」

何愛珠說:「一九七九至八九年是我們的第一

個十年,那時本地兒童面對最多的,是身體虐

待。即使我們捉住家長,說在他的孩子身上數

到十數條藤條痕,他也會說『好閒啫』。」有

關虐兒,那是一個混沌的年代。對不少人來說,

兒童權利這四個字非常陌生,正確觀念有待開

拓。而對初成立的防止虐待兒童會來說,這也

是建立系統和專業合作的開創階段。

第二個十年:修例令性虐待個案浮面

到了第二個十年,即是一九八九至九九年,身

體虐待漸漸得到香港社會的重視,期間有兩個

重要里程:一九九零年,法庭取締苔刑;兩年

後,學校禁止體罰。但何愛珠指出,與此同時,

兒童遭受性虐待的個案從每年零零丁丁的單位

數字,一下子飇升幾百倍──說穿了,是法例

改變令很多原本被埋沒的受害人,一一浮出水

面。

「那以前,性虐待個案必須具備人證物

證,方能告上法庭,一點不容易,而且

過程也對受虐兒童造成很大創傷。他們

感到,即使說出來也沒有人可以幫助,

自然不願意開口。」

但是轉機終於到來。先是一九九四年香港加入

接受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約制;然後到了

一九九五年,政府修訂刑事訴訟及提交證據的

程序,接受以錄影方式收集兒童口供,並在法

庭內提供兒童友善環境,讓受害人在社工陪同

下,透過閉路電視作供。為了配合社會趨勢,

這十年間防止虐待兒童會也把服務重心移到協

助性虐待受害者的工作上。

第三個十年:預防獨留兒童

到了第三個十年,即一九九九到二零零九年間,

本港發生了多樁涉及獨留兒童的傷亡事故。作

為回應,防止虐待兒童會推出更多預防計劃,

銳意提早介入,甚至向懷孕中的準媽媽提供家

居安全的訊息。這項工作也為家庭未來的正向

管教投下種子,有助推動兒童權利。

「我們向父母解釋兒童權利,告訴他

們,這不是教導孩子向父母爭權,而

是尊重小朋友作為人類之一,有自己

的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和受保

護權。」

邁入第四個十年:情況愈來愈複雜

由二零零九年至今,是防止虐待兒童會的第四

個十年,也是何愛珠口中最複雜的十年。網上

世界和現實之間的界限愈來愈含糊,對保護兒

童帶來新挑戰。社會矛盾和民生困難日益嚴峻,

大人不快樂,仰仗大人鼻息的兒童處於弱勢,

情況更是堪虞。而虐偶和虐老個案增加,對於

在家中目擊的孩童,同樣造成影響。

此期間虐兒個案持續上升。以二零一五年為例,

政府紀錄的新虐兒個案共有八百七十四個,比

十年前上升一成半;然而,何愛珠認為數字只

是冰山一角,因為更多虐兒個案未被記錄,尤

其是精神虐待──這概念本身難以定義,也未被

社會廣泛認知。

4

社會福利署這樣定義「精神虐待」:危害或損

害兒童情緒或智能發展的重複行為及態度模式

或極端事件。例如羞辱、驚嚇、孤立、剝削或

利誘、漠視兒童的情緒反應,向兒童傳遞其沒

有價值、有缺點、無人喜愛的訊息。這些行為

會即時或長遠損害兒童的行為、認知、情感或

生理功能。

文字雖然寫得仔細,但在家庭環境當中,精神

虐待往往難以辨識。何愛珠坦言:「即使在一

群專家之間,譬如兒科醫生、社工、校長老師、

以至警方等等,對於個別個案應否納入精神虐

待範疇,也有分歧。」

現代孩子的資源:太多抑或太少?

太多資源、太少空間,也是現今香港孩子面對

的問題。「社會看來很富足,但是沒有為孩子

留白。他們的時間被無止境的學習任務填塞,

缺乏心理成長的機會,不能放鬆自己、整理自

己,更遑論遊戲。

「遊戲其實屬於孩子的發展權利,非常

重要。至於其他兒童權利如參與權,更

受到嚴重剝削。」

可是,同一天空下,另一些孩子卻陷入令人難

以想像的貧困。政府統計顯示,本港共有 132

萬貧困人士,幾乎每五人就有一個活在貧窮線

以下。「我們在屯門和竹園等低收入地區設立

中心,那兒很多家庭都住板間房,父母甚少帶

孩子離開居住的區域,為的是省下交通費。」

困境中的家長倘若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孩子

便受 罪。換轉角度來看,支援家長,就 是支援

孩童。這也是防虐待兒童會在葵涌設立新中心

的目的。該區正是全港低收入家庭的第三大集

中地。

「葵涌中心」加強支援家長

今年年初,傅德蔭基金把葵涌一幢八層高廠廈

改建完成,當中一半空間撥給非政府機構使用。

這是基金會銳意發展的新慈善模式,而防止虐

待兒童會便是首批租客之一。

「葵涌的新──中心的設計只有很少間

隔,刻意留下較大空間,讓家長可以好

好鬆弛。中心包括閒情角和遊戲角等,

前者有快樂廚房,讓親子無煙煮食,輕

鬆入廚;後者有遊戲治療元素,我們會

觀察孩子,把觀察告訴他們的爸爸媽

媽。」何愛珠說,中心自六月中運作以

來,已經漸漸成為區內家長的聚腳地。

「我們希望到來的家長感到有人接受自

己。他們每朝送孩子上學後,可以在這

裡尋回屬於一些自己的時間,面對自己,

從而了解自己的情緒,甚至組成家長網

絡互相支持。」

支援家長,就是支援孩子。

5

3

2

1

「我們也希望他們明白,小朋友並不是

一個個問題。家長要摒棄非理性的想法,

學習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並且發現小

朋友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同行倡議

早在一九八六年,防止虐待兒童會就在屯門中

心建立了家長互助網絡。何愛珠形容計劃非常

成功,很多媽媽成員後來都當上義工加入服務,

陸續有第二代家庭成員參與。當中部份更隨何

愛珠到不同場合發聲,加入保護兒童的倡議者

行列。

那些倡議項目包括:家庭內外全面禁止體罰;

向幼兒家長提供早期預防服務;向高危組群提

供有系統的家長教育及支援服務;設立法定

「性罪犯查核機制」;設立嚴重虐兒檢討機制;

全面定期檢視香港保護兒童法例、政策及服務;

設立有關保護兒童的中央資料庫,以及兒童事

務委員會等獨立機制,確保兒童的聲音和意見

獲得尊重 。

「對於保護兒童,倡議工作很重要,政

府不能無藍圖、無目標、無策劃、無資

源。」何愛珠說:「我們也希望大家明

白,在兒童身上的投資做得好的話,能

為社會省下很多用來做補救工夫的資源。

保護兒童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須要整個

社區介入。」

放晴護兒坊

放晴護兒坊(Child Abuse Treatment

Corner)自二零一三年起受傅德蔭基金

資助,計劃分兩部份:治療小組和新手

父母探訪。治療小組應用認知行為治療,

與曾經體罰孩子或面對管教困難的家長,

一起探討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家長會

學習情緒,了解什麼事情最容易惹怒自

己,並且理清由事發到動手之間,自己

會出現的連串反應。

「我只是發泄情緒」

某回,治療小組來到第六、七節,有家長成員

有感而發:「現在我盡量忍住不打孩子,忍不

住便離開⋯⋯我有一個感覺,打仔可能只是發泄

我自己的情緒而已,根本不是為了他。」計劃

社工黃敏琪記得,當那家長說完,別的家長都

面有難色,彷彿被說中不敢觸碰的什麼。她對

這個情景印象深刻,因為那是家長在小組一路

走來的感悟。

這當中包括重新檢視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固有看

法。譬如有家長投訴孩子早上不願起床、做功

課又拖拖拉拉,「分明與我作對」。社工便在

禪食和音樂,助家長接通自己

6

3

2

組裡引領討論:這樣的結論背後有實證嗎?孩

子的行為可有別的原因?會不會只是因為他很

累?

「一般人傾向放大不合適的行為本身,

但我們認為,孩子每個行為都是有原因

的。為什麼他們面對功課時會拖拖拉拉?

背後那原因處理了嗎?要讓小朋友感到,

爸爸媽媽嘗試理解他們,並且無條件接

受他們,才是正面的管教方式。」計劃

社工鄭慧玲說:「很多時候,家長有了

新視點,改變對孩子的看法後,對他們

的行為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發揮同行者概念

小組成員也能發揮影響力。曾經有家長說:

「孩子不打教不好」,組裡另一個家長隨即回

應:「我從他小時候打到現在六年級,他懂還

手了,還懂得離家出走呢。打是沒用的。」所

以社工有時會刻意把不同年齡層的父母放入同

一組,互相啟發,發揮同行者概念。

治療小組成員有從中心的不同服務單位轉介來

的,也有從學校招募的。學校老師會推薦遇到

管教問題、或曾經進行體罰的家長。另外,學

校也轉介受過體罰,或因家庭造成情緒困擾的

小朋友,加入專為兒童而設的治療小組。

有些小朋友甫入組就展現破壞力,動輒威嚇

「信不信我打你?」如此容易訴諸暴力,不難

想像他平日過的日子。對於這些心靈受傷的小

孩,社工除了教他們認識情緒外,也會協助他

們重建自尊感。譬如每一節之後,孩子都要欣

賞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要懂得欣賞同學。

「吓?怎麼你們不罵人的?」

「很多孩子回家就被打,被最親密的人用最難

聽的話辱罵,他們自覺沒用,缺乏信心,對人

存有敵意。對於加入這個組,他們也有很多不

知所措和不安全感──是我有問題所以要參加小

組嗎?社工會罵我嗎?」黃敏琪說:「記得一

個三、四年級的小孩在小組裡很驚訝地說:

『吓?怎麼你們不罵人?』這麼多年了,基本

上都沒有人讚過他,這挺教人心酸。」那小子

最初在組裡滿懷敵意,後來卻主動提出下年要

當班長,是黃敏琪其中一個深刻的個案。

除了治療小組,放晴護兒坊去年中還增

加了「新生樂家庭探訪計劃」,組織有

育兒經驗的義工探訪懷孕廿四周或以上

的準媽媽,以及嬰兒未足一歲的家庭等。

計劃社工黃惠婷指出,孩子的出現對新

手爸媽是很大的轉變,除了產前產後的

荷爾蒙水平影響情緒外,家庭生活模式

和夫婦間的相處也要重新調適。義工的

探訪希望能帶來安撫作用,也在新生命

來臨之初,分享正面管教方式,種下快

樂家庭的種子。

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在虐兒問題上亦如是。

孩子的捕夢網裡,藏着各種奇思妙想。

擁有夢想,也是自尊感一種。

7

獲贊助之項目 歡迎註冊慈善機構申請本基金,詳情請瀏覽網頁:

www.ftifoundation.org

2016 年 3 月至 2016 年 9 月

1.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

究中心

手語雙語聾健共融教育新里程

本項目旨在探討如何解決本港聾生

因在口語主導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

成長而長期面對的種種困難,並研

究如何以最佳方式讓有聽力損失的

學生和健聽學生都能從融合教育體

系中受益。此項目建基於手語及聾

人研究中心於 2006 年起在一間主

流幼稚園和一間主流小學試行的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理念,

以手語及口語同時作為教學語言,

消除了聾生在課堂中的溝通障礙,

並孕育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共融課

室及校園環境,讓聾健學生可以在

雙語的環境中一同學習,並在語言、

社交和學業上都能受益。自 2014

年 8 月,傅德蔭基金的資助使手語

及聾人研究中心可以繼續在伙伴學

校中鞏固這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從

而使之成為一個可供本地和海外教

育工作者參考,最終令更多聾健社

群受惠的教育方案。

2. 肺積塵互助會

肺積塵長者家居復康及個案管理計劃

肺塵埃沉著病是由於吸入粉塵而引

致的慢性肺疾病,不能根治,其特

徵在於炎症、咳嗽,和肺部纖維化。

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建築工人需長

時間接觸石棉,因而面對巨大的職

業風險。由於導致呼吸困難,這疾

病限制了個人的活動能力和日常生

活。不僅患者會失業,更要承受極

大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晚期,家庭成

員亦同樣直接受壓。幸運的是,基

於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有助改善身

體功能和自我照顧能力,而情緒和

精神支持對於漫長康復過程中的患

者也是至關重要的。此項目為期三

年,為患者提供病例評估和管理、

康復計劃包括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

與及義工支援,支持肺塵埃沉著病

老年患者及其家屬克服健康惡化、

壓力和依賴的問題。

3. Child’s Dream Foundation

Karen Refugee Committee

Education Entity (KRCEE)

Mae Pa, Mae Sot, Tak Province, Thailand

Child’s Dream Foundation (CD)資助

社區組織 “KRCEE” 在泰緬交界的七

個難民營,為難民提供教育。他

們支援這裡的十一所學校,和兩

間在緬甸的預科學校。高等教育

在緬甸東部差不多是不存在的,

要開展也極困難;既然難民在泰

國境內也沒有機會得到高等程度

教育,因此,KRCEE 便填補了這個

空隙。本計劃除了資助這些學校

的經常開支,更協助 KRCEE 將上

述的高等教育項目過渡至緬甸境

內。在過去幾年,緬甸政府已逐

步走向民主。雖然沒有簽署和平

協定,但已同意停火,政治局勢

較過去十年穩定。局勢開始好轉,

使得一些難民回歸緬甸,因此,

難民營在將來可能會減少。

8

--8-

4. 關懷愛滋基金有限公司

「青少年戀愛關係及性健康教育項

「關懷愛滋」深信全面性健康教育

的重要性,性健康教育除了提供準

確的性健康知識外,亦需要培育價

值觀反思。因此,性健康教育除了

教導避免性行為的負面後果,更要

建立正面的性態度。此計劃為期兩

年,將制作兩則性健康教育短片在

社交媒體推廣,及向青少年社群提

供 870 個性健康測試名額,包括愛

滋病病毒及梅毒抗體快速測試和淋

病及非淋病性尿道炎測試。此外,

將培訓 20 名青少年朋輩性健康領

袖,每名領袖將向其 45 名友人傳

遞準確的性健康知識、推廣性健康

檢查及正面的性健康文化。

5. 巴迪基金會

開啟澳門新一代成長之門

12 至 15 歲是人生中的一個特別階

段。他們擁有利他的精神、敏銳的

正義感和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社會奉

獻的意願。在 15 歲的時候,他們

的思想特點是要確定生活模式。通

過這兩年項目,青年人帶領著青少

年學習一系列有意義和富趣味的教

材,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樂觀面

對生活的態度及對道德概念的理解,

例如以毅力和誠信為本,定立崇高

的目標和在遇到困難時仍存希望。

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導師會陪伴

他們認識社區的需要,並計劃、執

行及反思他們所設計的服務項目和

幫助他們發展成為社區的積極參與

者。此項目在澳門與七所當地學校

共同合作,惠及超過 1,300 名青少

年及 100 名青年導師。

6. 醫護行者有限公司

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健康項目

在職低收入人士及其家庭成員往往

受生計、財政負擔或難以使用公共

醫療服務等困擾,面對很多預防疾

病和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等問題。在

過去的試驗階段,此項目為葵青區

在職的低收入人士及其家庭成員進

行了具體的健康問題分析,同時提

供了有用的服務。建基於此,這兩

年的項目會繼續推動不同醫護學科

的專業義工團隊,直接向他們提供

健康評估及以家庭為本的會診、疼

痛治療、精神健康服務,與及為有

需要人士補貼醫療費用。此外,更

建立同行者健康互助系統,倡導健

康生活方式的習慣和維持健康改善

的成效。

9

7. 監護者早期教育中心

電腦設備提昇計劃

本計劃旨在提昇監護者早期教育中

心的科技資源,藉著傅德蔭基金的

贊助,中心更換了十五台陳舊及過

時的電腦及顯視屏,大大改善我們

的工作效率。同時,購買了八部

iPad 給予中心的特殊教育老師、職

業治療師及言語治療師在個別及班

組訓練時使用,以配合每名兒童的

個別發展需要,有效地促進有特殊

學習需要兒童的學習。中心約有

65%的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

部份兒童甚至沒有語言能力。iPad

擁有各式各樣畫面豐富討好的

APPS 程式,治療師及老師不僅可

用來獎勵兒童,更可作為他們與自

閉兒童溝通的另一種工具。這些

iPad 有助提昇中心每年服務的五百

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學習能力。

8.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護慰天使

「護慰天使」是一個致力支援喪

親家庭、臨終病人家屬,及向社

區人士宣揚愛惜生命、無懼死亡、

積極人生訊息的服務。服務內容

包括:(1) 協助家屬辦理殯葬事宜

並安排受訓義工陪伴整個治喪程

序;(2) 為有需要喪親者及臨終病

人家屬提供情緒支援;及 (3) 培訓

熱心社區人士成為義工以協助喪

親及病人家屬過渡哀傷期,並重

新展開新生活。以上所有服務都

沒有任何地區、宗教、年齡及種

族限制。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