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漫漫求索路代代晚报人 -...

1
李思家 教育记者 讲好每一个故事 做鲜活的校园新闻 2020年,是春城晚报成立的第四 十个年头。一直以来,春城晚报教育新 闻都领跑全城媒体,每年升学季、寒暑 假、开学季,都推出了大量最权威、最全 面的新闻报道。而这些教育节点,也是 教育新闻部记者们最繁忙的时候。他 们陪伴学生、家长、老师,见证了每一个 成长的重要时刻,也第一时间将最新发 布的教育政策、最新鲜的校园新闻呈现 给读者。 教育新闻部 90 后记者李思家进入 春城晚报只有5年时间,但她已经采写 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昆滇教育新闻,对于 每一个重要的教育时间节点她早已铭 记于心。从2014年进入报社,她就一直 工作在教育新闻一线,熟读每一个教育 政策,倾听学生、家长、老师的心声,写 出最贴近、最易懂的教育新闻报道。 2019年高考,“轮椅姑娘”徐瑞阳的 故事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在高考现场 采访的李思家最先对徐瑞阳父母进行 了采访,并且在全城媒体中最早发布了 新闻报道。不到24小时,该篇新闻在春 城晚报-开屏新闻客户端上的点击量就 达到了3.76万。随后,李思家还对徐瑞 阳进行了多篇跟踪采访报道,徐瑞阳的 故事鼓励了许多读者,也成为了今年高 考中最感人的故事。 而教育新闻关注的,不单只有高 考。李思家说:“教育关乎民生,作为教 育记者,每年最忙碌的便是升学季。虽 然自己不是家长,但比家长还要操心。 小学划片、小升初、中考、高考,不仅要 及时准确地发布每年招生政策,也要守 候在每一个现场挖掘出亮点和故事。” 升学季之外,教育记者也要深入校 园和家庭,采写教育动态,讲好校园故 事。在李思家看来,记者这个职业虽然 辛苦,但能让人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 也能在春城晚报这个平台上不断学习、 成长,见到更广阔的世界。2019年3 月,李思家还赴北京参与了2019全国 两会报道。 2020年,春城晚报迎来40岁生日, 李思家也将开启在春城晚报工作的第 六个年头。“全媒体时代有机遇也有挑 战,作为一名 90 后记者,我会多思考、多 观察,用心讲好每一个教育故事,做更 加鲜活的校园新闻,把春城晚报教育新 闻做得更加出彩!” 本报记者 杨露 提到新媒体小编,许多人可能会想 到这些关键词:一个字:“快”;两个字: “选题”“角度”;三个字:“10W+”“再改 改”……而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 备四件套—电脑、充电宝、数据线,还 有一个随时在线、高速运转的脑子。对 此,从业6年的90后新媒体小编猫恩泊 有许多自己的见解。 作为一枚小编,24 小时值班,3 班 倒,作息时间不规律,都是时常发生的 事,但每天做着看似枯燥的工作,小猫 也甘之如饴。“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 的新闻,奇葩的、暖心的、震撼的……有 时,这些稿件会给我一些惊喜,还能刷 新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小猫热爱新闻,他的个人微博关注 了500多个号,手机里也装了10多个新 闻 App,每天刷推送、刷新闻,将热点和 大事件都牢牢掌握,这一切已经成为了 他的习惯。小猫打趣说,自己都变成了 一个彻头彻尾的“手机党”。 “在新媒体报道中,想做到速度和 质量俱存,首先得提高编辑自身的能 力,发布速度要快,对新闻的理解要 准。”小猫认为,编辑需要有自己的鉴别 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发散思维,同时 又不太过于天马行空,能够将报道进行 整合或是做延伸阅读,既能丰富新闻内 容,也能提升用户的阅读感受。 小猫也给大家分享了一些他的经 验:在新媒体报道中,标题很重要,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文章能否在众多同质化 报道中脱颖而出。编辑对新闻内容的 理解视角、报道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标 题的质量。 “曾经有一次对云彩的报道中,许多 媒体标题都用‘昆明的云彩太美啦’ ‘美翻 了’ ‘太震撼了’等词,而我用了一个小清 新的标题‘昆明云彩那么美,是你踏着七 彩祥云来娶我了吗’,在大家内容雷同的 情况下,这个标题一出,效果很好,也迅速 地收获了‘10W+’。”小猫自豪地说。 在小猫眼中,传统媒体行业和新媒 体行业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新媒体 有着新的产品形态、媒介渠道、表现形 式,但两者都是坚持一脉相承的新闻 观,都对内容有着严格的标准,都承担 着新闻宣传的使命。未来,他也会继续 做好小编之职,为春城晚报添彩! 本报记者 马雯 猫恩泊 新媒体编辑 10W+的背后 是小编的“快准新” 江洋,本报摄影记者,用一台相机记 录着昆明大街小巷的市井生活,你我他 都有可能入过他的镜头,在《春城晚报》 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近两年,他不再 满足“专一职业”,把新闻摄影当作“速 写”,用“速写”呈现新闻,为典型的“斜杆 青年”。从 2001 年入职以来,江洋在《春 城晚报》这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上书写自 己的青春,而这个平台又反哺着他们,让 他们在肥沃的土地里开出各色的花朵。 设计专业出身的江洋发现,新闻摄 影跟设计图纸不一样,只要时间在走,永 远有新闻发生,永远也需要拍摄。2001 年,他成为一名春城晚报摄影记者。那 时,拍照的工具是胶片相机,拍出底片, 在暗房中冲洗,用放大机变成照片,交予 总编室,再用平板扫描仪扫出电子版,才 可将新闻摄影呈现在报刊上。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江洋拿着 摄影装备活跃于新闻现场。宜良泥石 流现场,他拍下小女孩的脸,让读者记 住了一滴眼泪;2010 年 3 月 28 日,西南 三省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文山州丘北县 一面部干裂的小女孩正在滴不出水的 水龙头下面喝水……江洋觉得,好的新 闻摄影,一定要带有情感价值,而不是 简单地当一个“监控探头”。 近两年,江洋作为春城晚报-开屏新 闻摄影记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慢 下来”,去拍最爱的纪实摄影。在他眼 里,那是“记录”、是“证据”,纪实摄影师, 是“时代的记录者”。江洋说,他所要做 的,就是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把画面定 格,让更多人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 江洋还捡起已经丢了 20 多年的画 笔,“一些舆论监督的新闻,它们的新闻 照片是不好拍的,那其实是可以用新闻 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的。例如未成年人 犯罪,可以画一个戴手铐的漫画,或者 画一个牢狱中的罪犯。” 除了颇具意味的新闻漫画,江洋还会 在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举办的各种活动 现场为市民画漫画头像,且免费送出。他 笔下的人们,正如他相机中记录的一样, 生动、鲜活、真实,散发着蓬勃生机。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我们能留住 这个时代的痕迹,记录自己生活的小城市 中小人物的故事,我觉得已经是人生最大 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在春城晚报得到最 大的确幸。”江洋说。 本报记者 朱婉琪 “在新媒体时代做记者,很过 瘾!”现任春城晚报小记者部主任的 曾沛云说。 1999年,曾沛云成为了春城晚报的 一名记者。从一开始作为一名民生新 闻记者,到 2008 年转岗做编辑,再到 2018 年成为小记者部的主任,20 年过 去,她见证了春城晚报从纸质版面到电 子版再到做“两微一端”、媒介融合的整 个过程。 “非典期间小懒猴无处收容”、甲醛 问题、家暴问题、儿童心理研究、米线生 产标准出台、下水道排水问题……曾沛 云曾写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报道,给她印 象最深的,除却民生新闻,便是一些突 发新闻报道。 2016 年 8 月 20 日,曾沛云采写了 题目为《“砰!”昆明大树营突响枪声警 察突袭围捕持枪凶徒》的一篇报道,该 报道登上春城晚报客户端 (时 名 CW) 后,24小时之内点击量就达到了 3.08万。她到现在都还清晰记得当时 采访这个轰动一时的突发事件的情景: “当时刚好我家住在事发地附近,就连 忙赶了过去,目击的市民尚在现场,十 分踊跃,让我拿到了第一手‘热乎乎’的 素材。”这篇报道作为春城晚报的独家、 首发,给了曾沛云强烈荣誉感和自豪 感,同时也让她第一次最真切地感受到 “新媒体的力量”。 2000年出头,那时春城晚报的热线 还是 4100000 (现在是 64100000) ,报社 有人24小时值守在一间办公室,专门接 热线,每天能记录到上百条线索。曾沛 云除了跑口,也接热线,将线索一个个记 录下来,形成策划,做话题、做系列报道。 “那时,白天报社几乎没有多少人, 记者们都在外面跑采访。因为电脑还 没普及,记者们都是手写稿件,一张张 稿纸写得密密麻麻。” 现在,科技发展了,记者采写也越 来越方便。曾沛云给年轻人们提了一 点建议:“全力以赴!对于再不起眼的 新闻,记者也要尽量到现场求实查证! 同时还要警惕—眼睛看到的不一定 是真相。” 转变角色,顺应时代,继往开来,这 是老记者们的胸襟。春城晚报新老交 替,前赴后继! 本报记者 马雯 杨质高,2004年进入晚报工作。他 话不多,但在突发新闻面前,他总不惧 危险冲锋在第一线,敏锐冷静地挖掘鲜 为人知的新闻故事,发回大量一线鲜活 的报道。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脚践行, 用笔弘扬。” 2014 年 8 月 3 日,鲁甸发生 6.5 级 强烈地震后,首批特派记者下午5点从 昆明出发,当晚10点多赶到鲁甸县城 后,便马不停蹄开始工作。杨质高便 是其中一员—在县医院采访伤员后 写稿传往报社,晚上11点多又赶往震 中龙头山镇。在黑暗中,杨质高不记 得道路是从哪里断开、走了多远,他只 记得经过了好几个塌方路段,一路险 象环生。到达骡马口加油站时,已是 凌晨2点多,杨质高和蓝天救援队队员 遇到请求救援的村民们,经过几个小 时努力,大家从废墟中挖出一个16岁 的女孩,不幸的是女孩已离开人世。 “作为记者,我到灾区是为了采写新 闻,但面对遭遇灾难的人,伸出援手是 最基本的。”杨质高说。 在采访中,杨质高得知一名大学生 因救邻居不幸遇难,他便不顾路途遥远 危险连夜采访。12日,杨质高返回昆 明休整。18日,他又自愿再次进入鲁 —这次是为了寻访灾区大学生,给 “全国晚报助学行动”提供信息,让学子 们得到帮助并顺利进入大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闻 工作者不但要努力发现和宣传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自身 在采访报道中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刚从鲁甸地震灾区回来不久 的杨质高说。“用脚践行,用笔弘扬。” 是他的信念,也是春城晚报每一位记 者的信念。 灾害发生时,总有晚报记者不惧危 险冲锋在第一线,以最快速度把新闻传 递出来;在每一个新闻现场,总有晚报 记者不辞辛苦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 刘嘉 杨露,2019 年 7 月进入春城晚报, 成为一名公益记者,先后参与到阳光助 学、“益”起过中秋、“中国好少年”、“针 心针意”等公益活动中。在此之前,她 仅仅是在新闻上看过公益的报道,知道 春城晚报有在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2019年2月,还在上大四的杨露来 到春城晚报实习。实习期间,她接触到 了不同面貌的人,也看到了报社老师为 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所做出的努力。 她还记得,她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云南 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从中看到了很多 发生在身边的温暖人心的故事,那是她 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新闻是有温度的。 “阳光学子”助学行动是她入职后负 责的第一个公益活动,这个活动需要从 全省范围内征集 100 名身处逆境却积极 向上的“阳光学子”,以每人资助 5000 元 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梦。那段时 间,接电话、取快递、整理报名材料、根据 报名材料寻访学生成了她每天的日常, 这是她觉得 22 年来度过的最忙碌且充 实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不 会累一样,很多时候忙完手头的工作回 到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但第二天一 觉醒来又充满了干劲,我知道我们在做 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与此同时,还有 很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联系春城晚报, 表示愿意资助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最 终在春城晚报与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 下,共有141名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在 资助金的发放仪式上,看着“阳光学子” 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杨露也觉得特 别欣慰,“同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知道 他们的求学路有多么不容易。” 在此后,“益”起过中秋、暖冬行动 等公益活动中,杨露和其他同事一起面 向社会征集爱心,为山区留守儿童送去 中秋礼物,冬天为他们编织过冬帽子、 围巾、手套,在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温 暖的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 传递出来的温暖。 杨露觉得,春城晚报就像一个公益 聚集地,将所有的爱心力量都汇集在一 起,再发散到各个需要的地方。杨露 说,来报社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自己 对晚报总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晚报是 一个有温度的媒体,而她的目标是做一 个有温度的新闻人。 本报记者 熊波 实习生 费丹艺 杨露 公益记者 从听见到看见 再到亲自参与 2005年3月份,柏立诚正式成为春 城晚报一名记者,从业 10 多年来,回忆 起采访经历,有苦、有累也有被怀疑过, 同时也自豪过。 他说,当一篇监督报道让拥有公权 力的人得到处理时,其实内心是复杂 的。记得在 2009 年 7 月 11 日调查报道 《庭审争执惹怒法官 律师被铐篮球架 暴晒40分钟》,一名律师因没有顺从法 官的意愿,法官竟叫法警用手铐把律师 铐在法院篮球架上晒太阳 40 分钟左右。 报道一出,全国范围引起轩然大 波,引发全国律师界对执业地位的思 考,云南高院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并 将当事法官清除出法官队伍。 2010年7月中旬,柏立诚接到线索 称昆明宜良干部要求村民为坟墓刷绿 漆,他到现场深入调查走访,用了 3 天时 间,弄清事情真相,并及时做出报道,当 地政府部门随即介入,并进行了整改。 柏立诚说,在所有的调查报道中,他 印象最深的还是《餐具安全》和《兽药之 乱》暗访调查报道,两个题材都涉及重大 民生和食品安全,民众关注度非常高。 消毒餐具上餐桌,跟我们每一个人 都有关系,他连续花了近 1 个月时间,暗 访昆明各大洗碗厂,餐具洗碗消毒令人 担忧,消毒餐具报道后,引起省市主要 领导批示:责成相关主管部门查处,执 法部门为了规范餐具清洗、消毒,关停 一批洗碗厂,并专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 行业标准。 柏立诚清楚地记得,2016 年 6 月 7 日,兽药之乱这组监督报道,他历时一 个多月,对昆明兽药及兽用疫苗市场深 入调查,发现违禁、三无兽药被堂而皇 之摆上门面,国家免费疫苗被高价出 售,出售疫苗和兽药的商户,很多属于 无证经营。 这些调查报道,因为触犯到某些企 业或者个人利益,有人甚至组织数十名 彪形大汉到报社讨说法,柏立诚也受到 过威胁,但有报社做坚强的后盾,并没 有向这些人低头。 柏立诚感叹道,当职能部门对那些 不讲法律、道德良心的企业作出处理 后,自己又感到很欣慰,所有的付出都 是值得的。他所做的这些调查、监督报 道,都获得了云南省新闻一等奖。 本报记者 夏体雷 A16-17 2019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二 主编 郑福荣 沈长佑 责编 赵伦 美编 罗星杰 校对 石春林 江洋 摄影记者、插画师 按下“暂停键” 做时代的记录者 曾沛云 小记者部主任 传播媒介改变 新闻热爱不变 杨质高 时政记者 用脚践行 用笔弘扬 柏立诚 调查记者 所有的付出 都是值得的 40年来,春城晚报一直与时 俱进。从传统纸媒到全媒体 矩阵,晚报不断迭代升级。 而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改变, 晚报探寻真相、为民服务的 初心始终没变。为了履行主 流媒体的责任,一代代晚报 人付出他们的激情与青春。 一篇报道、一张图片、一幅漫 画、一篇副刊文章……背后 是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面孔。 他们坚守在不同岗位,既是 社会的参与者、记录者,也是 推动者。正是每一位晚报人 的坚守,“做有温度的新闻” 理念才得以延续。 下面,与大家分享几位晚报 人的故事,或许你会对晚报 有另一种形式的了解。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面孔 漫漫求索路代代晚报人 - yunnan.cnccwb.yunnan.cn/images/2019-12/31/A16/20191231A16_pdf.pdf · 的,就是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把画面定 格,让更多人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

李思家教育记者

讲好每一个故事做鲜活的校园新闻

2020年,是春城晚报成立的第四十个年头。一直以来,春城晚报教育新闻都领跑全城媒体,每年升学季、寒暑假、开学季,都推出了大量最权威、最全面的新闻报道。而这些教育节点,也是教育新闻部记者们最繁忙的时候。他们陪伴学生、家长、老师,见证了每一个成长的重要时刻,也第一时间将最新发布的教育政策、最新鲜的校园新闻呈现给读者。

教育新闻部90后记者李思家进入春城晚报只有5年时间,但她已经采写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昆滇教育新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教育时间节点她早已铭记于心。从2014年进入报社,她就一直工作在教育新闻一线,熟读每一个教育政策,倾听学生、家长、老师的心声,写出最贴近、最易懂的教育新闻报道。

2019年高考,“轮椅姑娘”徐瑞阳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在高考现场采访的李思家最先对徐瑞阳父母进行了采访,并且在全城媒体中最早发布了新闻报道。不到24小时,该篇新闻在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客户端上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76万。随后,李思家还对徐瑞阳进行了多篇跟踪采访报道,徐瑞阳的故事鼓励了许多读者,也成为了今年高考中最感人的故事。

而教育新闻关注的,不单只有高考。李思家说:“教育关乎民生,作为教育记者,每年最忙碌的便是升学季。虽然自己不是家长,但比家长还要操心。小学划片、小升初、中考、高考,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布每年招生政策,也要守候在每一个现场挖掘出亮点和故事。”

升学季之外,教育记者也要深入校园和家庭,采写教育动态,讲好校园故事。在李思家看来,记者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能让人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也能在春城晚报这个平台上不断学习、成长,见到更广阔的世界。2019 年 3月,李思家还赴北京参与了2019全国两会报道。

2020年,春城晚报迎来40岁生日,李思家也将开启在春城晚报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全媒体时代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会多思考、多观察,用心讲好每一个教育故事,做更加鲜活的校园新闻,把春城晚报教育新闻做得更加出彩!” 本报记者 杨露

提到新媒体小编,许多人可能会想到这些关键词:一个字:“快”;两个字:

“选题”“角度”;三个字:“10W+”“再改改”……而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备四件套——电脑、充电宝、数据线,还有一个随时在线、高速运转的脑子。对此,从业6年的90后新媒体小编猫恩泊有许多自己的见解。

作为一枚小编,24小时值班,3班倒,作息时间不规律,都是时常发生的事,但每天做着看似枯燥的工作,小猫也甘之如饴。“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奇葩的、暖心的、震撼的……有时,这些稿件会给我一些惊喜,还能刷新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小猫热爱新闻,他的个人微博关注了500多个号,手机里也装了10多个新闻App,每天刷推送、刷新闻,将热点和大事件都牢牢掌握,这一切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小猫打趣说,自己都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手机党”。

“在新媒体报道中,想做到速度和质量俱存,首先得提高编辑自身的能力,发布速度要快,对新闻的理解要准。”小猫认为,编辑需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发散思维,同时又不太过于天马行空,能够将报道进行整合或是做延伸阅读,既能丰富新闻内容,也能提升用户的阅读感受。

小猫也给大家分享了一些他的经验:在新媒体报道中,标题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能否在众多同质化报道中脱颖而出。编辑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视角、报道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标题的质量。

“曾经有一次对云彩的报道中,许多媒体标题都用‘昆明的云彩太美啦’‘美翻了’‘太震撼了’等词,而我用了一个小清新的标题‘昆明云彩那么美,是你踏着七彩祥云来娶我了吗’,在大家内容雷同的情况下,这个标题一出,效果很好,也迅速地收获了‘10W+’。”小猫自豪地说。

在小猫眼中,传统媒体行业和新媒体行业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新媒体有着新的产品形态、媒介渠道、表现形式,但两者都是坚持一脉相承的新闻观,都对内容有着严格的标准,都承担着新闻宣传的使命。未来,他也会继续做好小编之职,为春城晚报添彩!

本报记者 马雯

猫恩泊新媒体编辑

10W+的背后是小编的“快准新”

江洋,本报摄影记者,用一台相机记录着昆明大街小巷的市井生活,你我他都有可能入过他的镜头,在《春城晚报》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近两年,他不再满足“专一职业”,把新闻摄影当作“速写”,用“速写”呈现新闻,为典型的“斜杆青年”。从2001年入职以来,江洋在《春城晚报》这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上书写自己的青春,而这个平台又反哺着他们,让他们在肥沃的土地里开出各色的花朵。

设计专业出身的江洋发现,新闻摄影跟设计图纸不一样,只要时间在走,永远有新闻发生,永远也需要拍摄。2001年,他成为一名春城晚报摄影记者。那时,拍照的工具是胶片相机,拍出底片,在暗房中冲洗,用放大机变成照片,交予总编室,再用平板扫描仪扫出电子版,才可将新闻摄影呈现在报刊上。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江洋拿着摄影装备活跃于新闻现场。宜良泥石流现场,他拍下小女孩的脸,让读者记住了一滴眼泪;2010年3月28日,西南三省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文山州丘北县一面部干裂的小女孩正在滴不出水的水龙头下面喝水……江洋觉得,好的新闻摄影,一定要带有情感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当一个“监控探头”。

近两年,江洋作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摄影记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慢下来”,去拍最爱的纪实摄影。在他眼里,那是“记录”、是“证据”,纪实摄影师,是“时代的记录者”。江洋说,他所要做的,就是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把画面定格,让更多人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

江洋还捡起已经丢了20多年的画笔,“一些舆论监督的新闻,它们的新闻照片是不好拍的,那其实是可以用新闻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的。例如未成年人犯罪,可以画一个戴手铐的漫画,或者画一个牢狱中的罪犯。”

除了颇具意味的新闻漫画,江洋还会在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举办的各种活动现场为市民画漫画头像,且免费送出。他笔下的人们,正如他相机中记录的一样,生动、鲜活、真实,散发着蓬勃生机。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我们能留住这个时代的痕迹,记录自己生活的小城市中小人物的故事,我觉得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在春城晚报得到最大的确幸。”江洋说。 本报记者 朱婉琪

“ 在新媒体时代做记者,很过瘾!”现任春城晚报小记者部主任的曾沛云说。

1999年,曾沛云成为了春城晚报的一名记者。从一开始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到 2008 年转岗做编辑,再到2018年成为小记者部的主任,20年过去,她见证了春城晚报从纸质版面到电子版再到做“两微一端”、媒介融合的整个过程。

“非典期间小懒猴无处收容”、甲醛问题、家暴问题、儿童心理研究、米线生产标准出台、下水道排水问题……曾沛云曾写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报道,给她印象最深的,除却民生新闻,便是一些突发新闻报道。

2016年 8月 20日,曾沛云采写了题目为《“砰!”昆明大树营突响枪声 警察突袭围捕持枪凶徒》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登上春城晚报客户端(时名 CW)后 ,24 小 时 之 内 点 击 量 就 达 到 了3.08万。她到现在都还清晰记得当时采访这个轰动一时的突发事件的情景:

“当时刚好我家住在事发地附近,就连忙赶了过去,目击的市民尚在现场,十分踊跃,让我拿到了第一手‘热乎乎’的素材。”这篇报道作为春城晚报的独家、首发,给了曾沛云强烈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她第一次最真切地感受到

“新媒体的力量”。2000年出头,那时春城晚报的热线

还是4100000(现在是64100000),报社有人24小时值守在一间办公室,专门接热线,每天能记录到上百条线索。曾沛云除了跑口,也接热线,将线索一个个记录下来,形成策划,做话题、做系列报道。

“那时,白天报社几乎没有多少人,记者们都在外面跑采访。因为电脑还没普及,记者们都是手写稿件,一张张稿纸写得密密麻麻。”

现在,科技发展了,记者采写也越来越方便。曾沛云给年轻人们提了一点建议:“全力以赴!对于再不起眼的新闻,记者也要尽量到现场求实查证!同时还要警惕——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转变角色,顺应时代,继往开来,这是老记者们的胸襟。春城晚报新老交替,前赴后继! 本报记者 马雯

杨质高,2004年进入晚报工作。他话不多,但在突发新闻面前,他总不惧危险冲锋在第一线,敏锐冷静地挖掘鲜为人知的新闻故事,发回大量一线鲜活的报道。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脚践行,用笔弘扬。”

2014年 8月 3日,鲁甸发生6.5级强烈地震后,首批特派记者下午5点从昆明出发,当晚10点多赶到鲁甸县城后,便马不停蹄开始工作。杨质高便是其中一员——在县医院采访伤员后写稿传往报社,晚上11点多又赶往震中龙头山镇。在黑暗中,杨质高不记得道路是从哪里断开、走了多远,他只记得经过了好几个塌方路段,一路险象环生。到达骡马口加油站时,已是凌晨2点多,杨质高和蓝天救援队队员遇到请求救援的村民们,经过几个小时努力,大家从废墟中挖出一个16岁的女孩,不幸的是女孩已离开人世。

“作为记者,我到灾区是为了采写新闻,但面对遭遇灾难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基本的。”杨质高说。

在采访中,杨质高得知一名大学生因救邻居不幸遇难,他便不顾路途遥远危险连夜采访。12日,杨质高返回昆明休整。18日,他又自愿再次进入鲁甸——这次是为了寻访灾区大学生,给

“全国晚报助学行动”提供信息,让学子们得到帮助并顺利进入大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努力发现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自身在采访报道中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从鲁甸地震灾区回来不久的杨质高说。“用脚践行,用笔弘扬。”是他的信念,也是春城晚报每一位记者的信念。

灾害发生时,总有晚报记者不惧危险冲锋在第一线,以最快速度把新闻传递出来;在每一个新闻现场,总有晚报记者不辞辛苦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 刘嘉

杨露,2019年7月进入春城晚报,成为一名公益记者,先后参与到阳光助学、“益”起过中秋、“中国好少年”、“针心针意”等公益活动中。在此之前,她仅仅是在新闻上看过公益的报道,知道春城晚报有在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2019年2月,还在上大四的杨露来到春城晚报实习。实习期间,她接触到了不同面貌的人,也看到了报社老师为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所做出的努力。她还记得,她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云南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从中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温暖人心的故事,那是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新闻是有温度的。

“阳光学子”助学行动是她入职后负责的第一个公益活动,这个活动需要从全省范围内征集100名身处逆境却积极向上的“阳光学子”,以每人资助5000元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梦。那段时间,接电话、取快递、整理报名材料、根据报名材料寻访学生成了她每天的日常,这是她觉得22年来度过的最忙碌且充实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不会累一样,很多时候忙完手头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但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充满了干劲,我知道我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联系春城晚报,表示愿意资助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最终在春城晚报与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下,共有141名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在资助金的发放仪式上,看着“阳光学子”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杨露也觉得特别欣慰,“同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知道他们的求学路有多么不容易。”

在此后,“益”起过中秋、暖冬行动等公益活动中,杨露和其他同事一起面向社会征集爱心,为山区留守儿童送去中秋礼物,冬天为他们编织过冬帽子、围巾、手套,在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温暖的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传递出来的温暖。

杨露觉得,春城晚报就像一个公益聚集地,将所有的爱心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再发散到各个需要的地方。杨露说,来报社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自己对晚报总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晚报是一个有温度的媒体,而她的目标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

本报记者 熊波 实习生 费丹艺

杨露公益记者

从听见到看见再到亲自参与

2005年3月份,柏立诚正式成为春城晚报一名记者,从业10多年来,回忆起采访经历,有苦、有累也有被怀疑过,同时也自豪过。

他说,当一篇监督报道让拥有公权力的人得到处理时,其实内心是复杂的。记得在2009年7月11日调查报道《庭审争执惹怒法官 律师被铐篮球架暴晒40分钟 》,一名律师因没有顺从法官的意愿,法官竟叫法警用手铐把律师铐在法院篮球架上晒太阳40分钟左右。

报道一出,全国范围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全国律师界对执业地位的思考,云南高院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并将当事法官清除出法官队伍。

2010年7月中旬,柏立诚接到线索称昆明宜良干部要求村民为坟墓刷绿漆,他到现场深入调查走访,用了3天时间,弄清事情真相,并及时做出报道,当地政府部门随即介入,并进行了整改。

柏立诚说,在所有的调查报道中,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餐具安全》和《兽药之乱》暗访调查报道,两个题材都涉及重大民生和食品安全,民众关注度非常高。

消毒餐具上餐桌,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他连续花了近1个月时间,暗访昆明各大洗碗厂,餐具洗碗消毒令人担忧,消毒餐具报道后,引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责成相关主管部门查处,执法部门为了规范餐具清洗、消毒,关停一批洗碗厂,并专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

柏立诚清楚地记得,2016年6月7日,兽药之乱这组监督报道,他历时一个多月,对昆明兽药及兽用疫苗市场深入调查,发现违禁、三无兽药被堂而皇之摆上门面,国家免费疫苗被高价出售,出售疫苗和兽药的商户,很多属于无证经营。

这些调查报道,因为触犯到某些企业或者个人利益,有人甚至组织数十名彪形大汉到报社讨说法,柏立诚也受到过威胁,但有报社做坚强的后盾,并没有向这些人低头。

柏立诚感叹道,当职能部门对那些不讲法律、道德良心的企业作出处理后,自己又感到很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所做的这些调查、监督报道,都获得了云南省新闻一等奖。

本报记者 夏体雷

A16-17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主编郑福荣沈长佑 责编赵伦 美编罗星杰 校对石春林

面孔

江洋摄影记者、插画师

按下“暂停键”做时代的记录者

曾沛云小记者部主任

传播媒介改变新闻热爱不变

杨质高时政记者

用脚践行用笔弘扬

柏立诚调查记者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漫漫求索路

代代晚报人

40年来,春城晚报一直与时

俱进。从传统纸媒到全媒体

矩阵,晚报不断迭代升级。

而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改变,

晚报探寻真相、为民服务的

初心始终没变。为了履行主

流媒体的责任,一代代晚报

人付出他们的激情与青春。

一篇报道、一张图片、一幅漫

画、一篇副刊文章……背后

是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面孔。

他们坚守在不同岗位,既是

社会的参与者、记录者,也是

推动者。正是每一位晚报人

的坚守,“做有温度的新闻”

理念才得以延续。

下面,与大家分享几位晚报

人的故事,或许你会对晚报

有另一种形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