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融...

1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已 备案博物馆达 5535 家,比上 年增加 181 家;接待观众 12.27 亿人次,比上年增加 1 亿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 各大博物馆全年举办展览 2.86 万个。什么样的展览让 你心动?哪些好展览让人回 味? 2019 年度“全国博物馆 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评选 结果在“5 ·18 国际博物馆 日”当天揭晓。从众多展览 中评选出好展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 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 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 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 “感”。正如一千个读者便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 展者,便有一千个独立视 角。那什么样的展览才是好 展览?有学者认为,一个好 的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 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 与解读。同时,展览一定不 仅仅是“一级品”的堆砌,也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还要 能启发心智。 这些观点正在成为共 识,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要求 打量一下新出炉的“十大精 品陈列”。 古代历史是占比最大的 传统展览,最需要学术支 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2019 年才对外开放,考古人 在这里的考古已经进行了 60 年,它的基本陈列是几代人 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盘龙城 遗址博物院的“江汉泱泱商 邑煌煌”和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的“平天下:秦的统一”等, 都是建立在数十年充分考古和国内外学者细致研究基础 上、有示范意义的展览。 苏州博物馆的“画屏:传统与未来”则是另一种有学 术支撑的原创展览。画屏,是中国古代生活中一种有特 殊位置的存在,从建筑、器物到绘画,随处可见。它多面 立体的艺术特点又决定了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当代 艺术互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包含画屏形象的画 作以及与画屏有关的当代作品,同时放在展厅中,古今对 话,背后是学者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博物馆人员多年的 筹备,匠心与情趣都令人赞叹。 这样的展览会越来越多。 2019 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全国各大 博物馆举办了许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展览。由于地 域、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差异,各个博物馆办展的水 平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策展人都愿意借鉴先进的陈列 技术,尽量采取科学的布展方式,用富有情怀的方案设计 和对文物最充分的内涵阐释来面对观众。贵州省博物馆 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从 广袤田野的记录开始,利用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相互阐释, 落脚于多彩贵州的当代表达,完整展现了文明互鉴的中 国实践,让人印象深刻。承德博物馆的“‘和合承德’清盛 世民族团结展”,将展览内容作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延 伸,以断代叙事的体例,讲叙了清朝对促进民族团结与维 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这次评选,艺术类、自然历史类和科学技术类的比重 都有所提升。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安吉馆基本陈列”、 重庆工业博物馆的“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景 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 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的“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都显示了评选范 围的多样性。 南京博物院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场。这让人 想起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长曾昭燏。她是我国最早赴欧洲 学习博物馆学的学者,为了借鉴先进经验,曾在上世纪 30 年代遍游德国各大城市的各类博物馆。1933 年,在蔡元 培的倡议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蔡元培亲任第 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曾昭燏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 作。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但 1936 年动工 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 50 年代初也仅建成人文馆。不 过南博一直以“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 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为立院宗旨,新中国成立后的 10 余年间,曾昭燏就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 “中国 历代陶瓷展” “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 “南唐二陵出土 文物展览”等影响深远的专题展览。从 1997 年的第一届 “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评选到今天,这 20 多年是中国博 物馆事业最好的发展时期,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 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为我们奉献了无数好展览,小 而言之,这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 务,大而言之,它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大多数博物馆的常设展已经正常开放,一些临时展 览为了满足观众继续延期,更多新展览陆续推出。去博 物馆看展览的日子慢慢回来了。 一个好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 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与解读。 安吉龙山 107 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 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 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整个墓园 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包括 隍壕在内,总面积达 3.5 万平方米。 2016 10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 了为期 3 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主墓、 外围陪葬墓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整个墓园。 主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 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 15 米,所用土石 方量 2 万多立方米。整体气势恢宏,工程量 巨大,堪称“东方土石金字塔”。 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墓道边壁 发现了立柱、横撑木及竹篱笆痕迹,为江南大 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关键性证据。从墓 葬堆筑和隍壕挖掘的体积推算,当时挖掘、搬 运土方将近 4 万立方米,护坡石材千余立 方米。其构筑规模、用材量、用工量在其他低 等级墓葬的千余倍之上。 主墓北侧发现一个长条形器物坑,坑内密 集摆放陶瓷器,其中原始陶瓷器成组集中在西 段,带盖印纹陶器整齐排列在 中、东段,个别陶罐内尚存牛 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陶 瓷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 346 件随葬品包括陶瓷 器和玉石器两大类,几乎均 为陶瓷器。主墓除 225 件陶 瓷器外,还在独木棺内外发 现大量玉石器,包括绿松石、 玉、玛瑙、萤石、水晶等,玉 簪、绿松石组合髻及成串管 珠组成的冠饰和服饰最为精 美。位于头部的冠饰由绿松石管、珠和玛瑙 珠穿缀成发髻,玉笄仍插于髻中,对称的步摇 一应俱全。绿松石珠中有的仅半粒芝麻大小, 却每粒均有穿孔,工艺高超。 多数墓葬共存一定数量的泥质或夹砂陶 盆、越式鼎、三足盘、汝钉足壶等,显示出越文化 特点。越式鼎、三足盘大小递减,受中原列鼎制 度影响。主墓及个别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 淮地区特点的仿铜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园范 围内的非越文化因素。 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 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 整齐、结构独特。它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 度研究的空白,弥补了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 越国早期历史,对研究越国的历史文化和疆 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图为安吉龙山 107 号主墓随葬品陶瓷器 组合。 东周越国“土石金字塔” 田正标 秦始皇帝陵的布局一直是大家关心 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 2011 年开始,对 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展开详细的考 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勘探面积 50 余万平方 米。发现 9 座大型墓葬,自东向西一字排 开。其中靠近陵园的 4 座墓葬为中字形,稍 远的 5 座为甲字形。这是目前秦陵地区发 现的规模最大、布局规划最清楚的一组高等 级墓葬。 为了明确其内涵、性质与年代,探寻与秦 始皇帝陵的关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 2013 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 了持续性考古发掘。根据墓葬所处位置、形 制及出土物来看,一号墓时代应在秦统一之 后,属于秦代墓葬。墓葬采用壕沟及自然河 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墓主与秦始皇 关系密切。 一号墓是目前考古发 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 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 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 白,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收获。 一号墓的发掘,为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国古代 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秦汉时期陵 墓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是中 国古代国家制度从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从封国走向帝国的重要考古资料证明。 一号墓出土的许多器物改变了我们以 往的很多认识。“乐府”铭文,为秦陵地区发 现的第二例。铁甲,为秦代首次发现。金属 质地的乐舞百戏俑、骑马俑、马、猎犬等多为 首次面世,开创了以小型乐舞百戏和动物等 生活气息深厚的组合俑来随葬的先例,为我 们展示了除秦兵马俑之外的另一个丰富多 彩的世界,是研究秦代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 习俗的珍贵资料。 之前我们在战国时期的湖北江陵望山 2 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人骑骆驼铜灯。铜灯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方是灯盘和灯柱,下部 是方座。方座上骆驼四脚站立,昂首垂尾,驼 峰中坐一人,两腿夹住骆驼,两手举着灯柱, 造型别致,制作精巧。这说明楚国对骆驼已 经有所认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也曾看到交河故城出土的一对骆驼金饰。 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出土的金、 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 驼,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文化交 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汉代以后,尤其是 唐朝,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的骆驼便成为唐三 彩最常表现的主题。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图为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陵区出土的 金骆驼。 金、银骆驼的文物价值 蒋文孝 为更好诠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 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作为今 年“5 · 18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 部分,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 基史为主题的特展。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九 鼎八簋、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文 物齐聚南京,亮相南京博物院的“融 · 合:从春 秋到秦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 容”特展。 特展由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 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 文物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8 家文博 机构共同策划,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 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 250 件组文物,向观 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 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 展览的内容设计、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 陈刚认为,从春秋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形 成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气 质。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人,群星 璀璨,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发展。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风起云涌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兼 容并包;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荆楚 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多元文化基础上, 中华文化迎来一次大融合。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书同 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博采众长,用一系列 巩固统一的政策弥合了不同地域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沿革中, 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汉朝于公元 202 年始,经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 宣中兴”,经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 之隆”,东、西两汉绵延 400 年,奠定了多元一 统汉民族的稳固基业,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 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 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 合、丝路通途”等 4 个单元,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展示了春秋 到秦汉的历史面貌。 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组文物的设定,都是 围绕着“多元与包容”的主题展开。走进南 京博物院特展馆 3 11 号展厅,首先映入眼 帘的是 4 个大展柜,展柜中摆放了同时期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等代 表性文物,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化的多 样性。 展厅中,两件珍贵的秦兵马俑引得观众 纷纷驻足,时隔 2000 多年,站在秦兵马俑前仍 能感受到秦军雄壮而威严的气势。兵马俑坑 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步兵、骑 兵、车兵陶俑,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陶俑面部特征 看,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 族成员,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为人熟知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剑陈列在 展厅一侧。端详此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 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 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 差自做其元用”,意为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 最好的武器。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其 在今河南、山东等地的发现可能与诸侯会盟 时吴王赠授有关。 亮相特展的“王子午”鼎是已知春秋中晚 期最具楚国风格的铜鼎。从器内壁及底部的 14 84 字鸟篆铭文看,此鼎为王子午自铸, 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后人。鼎侈口,束 腰,平底,兽首蹄足,器表饰浅浮雕蟠螭纹、窃 曲纹和垂鳞纹,器身的 6 条龙形怪兽为失蜡法 铸成,昂首卷尾,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 值。其鸟篆铭文书体纤秀俊美,有明确的人 名和纪年,是研究楚文化的宝贵资料,其精美 合度的造型、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 饰,不仅体现了主人显赫的地位,也昭示着楚 国饮马黄河的雄浑气魄。 40 厘米、高 24 厘米的错银铜双翼神 兽,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展厅 中十分引人注意。神兽通体错银,身躯为卷 云纹,背部为对称鸟纹,兽翼为长羽纹;神兽 曲颈昂首,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 神兽底部所铸 13 字铭文:“十四祀,左使库, 啬夫孙固,工隰,冢”,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 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其属中山国的身份。中 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十二诸侯强国 中唯一由游牧民族 —鲜虞族建立起来的 国家,牧业与农业并重,手工业尤其发达。 其 铜、玉、陶、金、银、骨、石 等 制 品 在 数 量、造 型和工艺上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其出土 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 十分精湛。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展览以“春秋 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关注交流与融 合,展示古代中国齐楚、秦晋、燕赵、吴越、巴 蜀、北方草原等多元并包的文化基因,展现了 思想激荡、群雄并起到华夏一统的历史进程 中,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多元包容、和谐 共生的精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 鉴而发展。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从优 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动力,或许是对“致 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的最好 诠释。 南京博物院的特展现场。 跪射武士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人首蛇身玉饰,河南博物院藏。 “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供图: 崔小英 (南 京 博 物 院) 制图: 蔡华伟 解读“融 · 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2020 5 30 日 星期六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0.6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8 8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解读“融 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5/30/08/rmrb2020053008.pdf · 苏州博物馆的“画屏:传统与未来”则是另一种有学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已

备案博物馆达 5535 家,比上

年 增 加 181 家 ;接 待 观 众

12.27 亿人次,比上年增加 1亿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

各 大 博 物 馆 全 年 举 办 展 览

2.86 万个。什么样的展览让

你心动?哪些好展览让人回

味?2019 年度“全国博物馆

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评选

结 果 在“5·18 国 际 博 物 馆

日”当天揭晓。从众多展览

中评选出好展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

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

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

向 ,有 所“ 看 ”之 后 必 有 所

“感”。正如一千个读者便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

展 者 ,便 有 一 千 个 独 立 视

角。那什么样的展览才是好

展览?有学者认为,一个好

的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

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

与解读。同时,展览一定不

仅仅是“一级品”的堆砌,也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还要

能启发心智。

这 些 观 点 正 在 成 为 共

识,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要求

打量一下新出炉的“十大精

品陈列”。

古代历史是占比最大的

传 统 展 览 ,最 需 要 学 术 支

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2019 年才对外开放,考古人

在这里的考古已经进行了 60年,它的基本陈列是几代人

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盘龙城

遗址博物院的“江汉泱泱 商

邑煌煌”和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的“平天下:秦的统一”等,

都是建立在数十年充分考古和国内外学者细致研究基础

上、有示范意义的展览。

苏州博物馆的“画屏:传统与未来”则是另一种有学

术支撑的原创展览。画屏,是中国古代生活中一种有特

殊位置的存在,从建筑、器物到绘画,随处可见。它多面

立体的艺术特点又决定了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当代

艺术互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包含画屏形象的画

作以及与画屏有关的当代作品,同时放在展厅中,古今对

话,背后是学者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博物馆人员多年的

筹备,匠心与情趣都令人赞叹。

这样的展览会越来越多。

2019 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全国各大

博物馆举办了许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展览。由于地

域、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差异,各个博物馆办展的水

平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策展人都愿意借鉴先进的陈列

技术,尽量采取科学的布展方式,用富有情怀的方案设计

和对文物最充分的内涵阐释来面对观众。贵州省博物馆

的“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从

广袤田野的记录开始,利用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相互阐释,

落脚于多彩贵州的当代表达,完整展现了文明互鉴的中

国实践,让人印象深刻。承德博物馆的“‘和合承德’清盛

世民族团结展”,将展览内容作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延

伸,以断代叙事的体例,讲叙了清朝对促进民族团结与维

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这次评选,艺术类、自然历史类和科学技术类的比重

都有所提升。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安吉馆基本陈列”、

重庆工业博物馆的“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景

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

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的“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都显示了评选范

围的多样性。

南京博物院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场。这让人

想起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长曾昭燏。她是我国最早赴欧洲

学习博物馆学的学者,为了借鉴先进经验,曾在上世纪 30年代遍游德国各大城市的各类博物馆。1933 年,在蔡元

培的倡议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蔡元培亲任第

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曾昭燏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

作。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但 1936 年动工

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 50 年代初也仅建成人文馆。不

过南博一直以“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

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为立院宗旨,新中国成立后的 10余年间,曾昭燏就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中国

历代陶瓷展”“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南唐二陵出土

文物展览”等影响深远的专题展览。从 1997 年的第一届

“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评选到今天,这 20 多年是中国博

物馆事业最好的发展时期,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

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为我们奉献了无数好展览,小

而言之,这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

务,大而言之,它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大多数博物馆的常设展已经正常开放,一些临时展

览为了满足观众继续延期,更多新展览陆续推出。去博

物馆看展览的日子慢慢回来了。

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

杨雪梅

一个好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与解读。

安吉龙山 107 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

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

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整个墓园

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包括

隍壕在内,总面积达 3.5 万平方米。

2016 年 10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

了为期 3 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主墓、

外围陪葬墓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整个墓园。

主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

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 15 米,所用土石

方量 2 万多立方米。整体气势恢宏,工程量

巨大,堪称“东方土石金字塔”。

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墓道边壁

发现了立柱、横撑木及竹篱笆痕迹,为江南大

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关键性证据。从墓

葬堆筑和隍壕挖掘的体积推算,当时挖掘、搬

运 土 方 将 近 4 万 立 方 米 ,护 坡 石 材 千 余 立

方米。其构筑规模、用材量、用工量在其他低

等级墓葬的千余倍之上。

主墓北侧发现一个长条形器物坑,坑内密

集摆放陶瓷器,其中原始陶瓷器成组集中在西

段,带盖印纹陶器整齐排列在

中、东段,个别陶罐内尚存牛

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陶

瓷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

346 件随葬品包括陶瓷

器和玉石器两大类,几乎均

为陶瓷器。主墓除 225 件陶

瓷器外,还在独木棺内外发

现大量玉石器,包括绿松石、

玉 、玛 瑙 、萤 石 、水 晶 等 ,玉

簪、绿松石组合髻及成串管

珠组成的冠饰和服饰最为精

美。位于头部的冠饰由绿松石管、珠和玛瑙

珠穿缀成发髻,玉笄仍插于髻中,对称的步摇

一应俱全。绿松石珠中有的仅半粒芝麻大小,

却每粒均有穿孔,工艺高超。

多数墓葬共存一定数量的泥质或夹砂陶

盆、越式鼎、三足盘、汝钉足壶等,显示出越文化

特点。越式鼎、三足盘大小递减,受中原列鼎制

度影响。主墓及个别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

淮地区特点的仿铜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园范

围内的非越文化因素。

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

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

整齐、结构独特。它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

度研究的空白,弥补了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

越国早期历史,对研究越国的历史文化和疆

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为安吉龙山 107号 主 墓 随 葬 品 陶 瓷 器

组合。

东周越国“土石金字塔”田正标

秦 始 皇 帝 陵 的 布 局 一 直 是 大 家 关 心

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 2011 年开始,对

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展开详细的考

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勘探面积 50 余万平方

米。发现 9 座大型墓葬,自东向西一字排

开。其中靠近陵园的 4 座墓葬为中字形,稍

远的 5 座为甲字形。这是目前秦陵地区发

现的规模最大、布局规划最清楚的一组高等

级墓葬。

为了明确其内涵、性质与年代,探寻与秦

始皇帝陵的关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 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

了持续性考古发掘。根据墓葬所处位置、形

制及出土物来看,一号墓时代应在秦统一之

后,属于秦代墓葬。墓葬采用壕沟及自然河

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墓主与秦始皇

关系密切。

一号墓是目前考古发

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

高 、保 存 最 完 好 的 大 型 墓

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

白,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收获。

一号墓的发掘,为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国古代

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秦汉时期陵

墓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是中

国古代国家制度从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从封国走向帝国的重要考古资料证明。

一号墓出土的许多器物改变了我们以

往的很多认识。“乐府”铭文,为秦陵地区发

现的第二例。铁甲,为秦代首次发现。金属

质地的乐舞百戏俑、骑马俑、马、猎犬等多为

首次面世,开创了以小型乐舞百戏和动物等

生活气息深厚的组合俑来随葬的先例,为我

们展示了除秦兵马俑之外的另一个丰富多

彩的世界,是研究秦代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

习俗的珍贵资料。

之前我们在战国时期的湖北江陵望山 2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人骑骆驼铜灯。铜灯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方是灯盘和灯柱,下部

是方座。方座上骆驼四脚站立,昂首垂尾,驼

峰中坐一人,两腿夹住骆驼,两手举着灯柱,

造型别致,制作精巧。这说明楚国对骆驼已

经有所认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也曾看到交河故城出土的一对骆驼金饰。

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出土的金、

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

驼,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文化交

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汉代以后,尤其是

唐朝,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的骆驼便成为唐三

彩最常表现的主题。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图为秦始皇帝陵外城西侧陵区出土的

金骆驼。

金、银骆驼的文物价值蒋文孝

为更好诠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

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作为今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

部分,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

基史为主题的特展。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九

鼎八簋、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文

物齐聚南京,亮相南京博物院的“融·合:从春

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

容”特展。

特展由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

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

文物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8 家文博

机构共同策划,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

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 250 件组文物,向观

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

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

展览的内容设计、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

陈刚认为,从春秋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形

成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气

质。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人,群星

璀璨,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发展。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风起云涌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兼

容并包;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荆楚

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多元文化基础上,

中华文化迎来一次大融合。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书同

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博采众长,用一系列

巩固统一的政策弥合了不同地域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沿革中,

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汉朝于公元

前 202 年始,经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

宣中兴”,经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

之隆”,东、西两汉绵延 400 年,奠定了多元一

统汉民族的稳固基业,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

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

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

合、丝路通途”等 4 个单元,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展示了春秋

到秦汉的历史面貌。

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组文物的设定,都是

围绕着“多元与包容”的主题展开。走进南

京博物院特展馆 3 层 11 号展厅,首先映入眼

帘的是 4 个大展柜,展柜中摆放了同时期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等代

表性文物,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化的多

样性。

展厅中,两件珍贵的秦兵马俑引得观众

纷纷驻足,时隔 2000 多年,站在秦兵马俑前仍

能感受到秦军雄壮而威严的气势。兵马俑坑

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步兵、骑

兵、车兵陶俑,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陶俑面部特征

看,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

族成员,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为人熟知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剑陈列在

展厅一侧。端详此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

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

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

差自做其元用”,意为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

最好的武器。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其

在今河南、山东等地的发现可能与诸侯会盟

时吴王赠授有关。

亮相特展的“王子午”鼎是已知春秋中晚

期最具楚国风格的铜鼎。从器内壁及底部的

14 行 84 字鸟篆铭文看,此鼎为王子午自铸,

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后人。鼎侈口,束

腰,平底,兽首蹄足,器表饰浅浮雕蟠螭纹、窃

曲纹和垂鳞纹,器身的 6 条龙形怪兽为失蜡法

铸成,昂首卷尾,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

值。其鸟篆铭文书体纤秀俊美,有明确的人

名和纪年,是研究楚文化的宝贵资料,其精美

合度的造型、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

饰,不仅体现了主人显赫的地位,也昭示着楚

国饮马黄河的雄浑气魄。

长 40 厘 米 、高 24 厘 米 的 错 银 铜 双 翼 神

兽,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展厅

中十分引人注意。神兽通体错银,身躯为卷

云纹,背部为对称鸟纹,兽翼为长羽纹;神兽

曲颈昂首,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

神兽底部所铸 13 字铭文:“十四祀,左使库,

啬夫孙固,工隰,冢”,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

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其属中山国的身份。中

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十二诸侯强国

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

国 家 ,牧 业 与 农 业 并 重 ,手 工 业 尤 其 发 达 。

其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制品在数量、造

型和工艺上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其出土

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

十分精湛。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展览以“春秋

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关注交流与融

合,展示古代中国齐楚、秦晋、燕赵、吴越、巴

蜀、北方草原等多元并包的文化基因,展现了

思想激荡、群雄并起到华夏一统的历史进程

中,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多元包容、和谐

共生的精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

鉴而发展。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从优

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动力,或许是对“致

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的最好

诠释。

图①:南京博物院的特展现场。

图②:跪射武士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图③:人首蛇身玉饰,河南博物院藏。

图④:“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供图:崔小英(南京博物院)

制图:蔡华伟

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李 瑞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2020年 5月 30日 星期六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0.6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