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精神疾病 - 衛生福利部...認識精神疾病 清海醫院 簡世昌醫師 1070705

90
認識精神疾病 清海醫院 簡世昌醫師 107070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認識精神疾病

清海醫院

簡世昌醫師

1070705

正常與不正常(=疾病? )

• 二分法?

• 不正常一定是疾病嗎?

• 如何界定正常與疾病?

• 書本定義(functional…)

• 社會規範(生氣暴怒固執….)

• 道德倫理 (ex: 冷血無同理心….)

• 主觀意見 (我就是覺得他病了他以前不是這樣)

• 殺人傷人與精神疾病 ?

• 正常情緒反應與疾病 ?

• 個性問題與疾病 ?

何謂精神疾病?

• 壓力大? 受到刺激? 無法接受挫折?

• 心情不好?

• 失控? 暴走?

• 自傷自殺?

• 暴力殺人?

•主觀意識太強, 我說了算 !! ??• 醫師我有躁鬱症….(病人可背出診斷criteria) 假病人 ? 偽病 !!

• 醫師我失眠 我焦慮

• 醫師我喝酒錯了嗎 ? 喝酒是病嗎 ?

• 醫師我只用幾次K他命 吸毒就是病嗎

• 醫師難道我生氣就是病了嗎

何謂“精神”?

• 情感 Affect

• 行為 Behavior

• 認知 Cognition

• 驅力 Drive

• 知覺 Perception

一般疾病的概念

• 一個人手臂疼痛,是否有病?

• 因昨天去打了很久的球,是否有病?

• 超音波發現有腫瘤,是否有病?

精神疾病的概念

• 一個人肚子疼痛去部豐看診,檢查皆沒問題,但仍擔心自己肚子有問題,是否有病?

• 再去慈濟醫院看病,是否有病?

• 再去台中醫院看病,是否有病?

• 再去10家醫院看病,是否有病?

• 表示肚子中有妖怪在吃其腸胃,是否有病?

精神疾病 (診斷標準的精神)

• 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原發或次發

• 有意義的精神症狀

• 足夠的嚴重度• 影響個人或社會功能

• 持續足夠時間

精神疾病的概念

有病:

影響功能,功能退化

診斷準則符合

時間符合

………………

家屬認定

社會認定

文化認定

個人認定

一般疾病的檢查

• 生命徵象

• 理學檢查

• 抽血檢查

• 影像學檢查

• 神經學檢查

精神疾病的檢查

• 病史 (精神症狀,家族史,用藥,過去與現在的功能表現)

• 會談與觀察 (精神狀態: 態度,意識,情緒,思考言語,知覺,行為)

精神狀態- 外觀,態度,意識

• 意識

• 外觀

• 體重, 體重變化

• 衛生習慣, 衣著打扮

• 社交禮儀: 眼神接觸, 社交焦慮, 退化

• 態度• 敵視或防衛, 不信任. (做任何接觸前必定先表達幫助的, 善意的立場)

精神狀態- 情緒

• 情感

• 表現在外的情緒

• 情感表現是否符合言談, 外在情境

• 穩定度: 是否短時間內起伏過大

• 表現貧乏: 是否可能因藥物造成情感平淡

• 心情

• 主觀的感受

• 害怕, 焦慮, 憂鬱,

• 自大, 高亢, 激躁易怒

精神狀態- 思考, 言語

• 言語

• 言談量, 言談速度

• 思考

• 流暢性, 邏輯性, 現實感

• 內容: 妄想-無事實根據, 但信以為真

• 說話反應思考, 可以用問話來推測想法

精神狀態- 知覺, 行為

• 知覺• 幻覺

• 錯覺

• 行為• 活動量, 重複行為

• 聆聽狀, 自言自語, 注意力分散

• 怪異行為

• …

精神疾病成因

• 生理心理因素:遺傳,體質,個性

• 大腦中控制思想,知覺或是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失去平衡

• 環境壓力因素:長期壓力或急性巨大壓力可能導致體質易感者發病

•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病,是大腦生病了; 不是單純的心病

生理因素

環境因素心理因素

基因

神經發展

神經傳導介質

性格

因應方式

壓力事件

支持系統

精神疾病分類

•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及相關疾患

• 情感性疾患: 躁鬱症, 重鬱症

• 物質相關疾患

• 器質性精神病

• 焦慮疾患

• 源自於兒童及青少年期之疾患: 自閉症, 過動症

• 飲食相關疾患: 厭食症, 暴食症

• 身體化疾患

• 睡眠疾患

• 解離性疾患

精神疾病之診斷

• DSM-IV T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 五軸診斷 (舊制)

• Axis I:臨床疾患

• Axis II:人格疾患及智能不足

• Axis III:一般性醫學狀況

• Axis IV:心理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 Axis V:功能的整體評估(GAF Scale)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

• 嚴重影響功能,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

• 終生盛行率1%

• 發病年紀: 20~30 y/o

• 男女比例 = 1:1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 約翰奈許於1947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研究所就讀,但這名絕頂聰明但是個性偏激的傑出青年不但和同學無法相處,而且還從不上課,他心中只有發明出一個原創理論的念頭,他深信這是成功的唯一方法,終於他發現一個突破性的理論,推翻了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一百五十年來牢不可破的經濟理論,從些改變了他的一生,奈許也因此得到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計劃及教職..

• 但同時,奈許不知道,從研究所起,一直陪伴他的室友,原來是他的幻覺,現在情況更嚴重,包括有情治人員….

• 有時在街頭,會看到有個孤獨的身影,衣衫藍縷,身上發出異味,口中喃喃自語,甚至時而激動大聲叫罵,似乎在與大家所看不見的對象對罵,此時只見旁邊路過的行人,紛紛走避

思覺失調症—症狀

• 正向症狀:• 幻覺、妄想、怪異行為、思考鬆散、胡言亂語

• 負向症狀:• 情感平淡、漠不關心、社交退縮、少話、注意力缺損

• 認知功能缺損

思覺失調症—症狀

• 妄想:怪異或與脫離現實的想法• 被害妄想 (覺得有人陷害他、監視他)

• 關係妄想 (週邊發生的事情都跟他有關係)

• 自己的意志受到別人控制

• 別人可以看透他腦子所想的事等

• 上述這些症狀即便旁人有清楚而明確的相反證據來說明或解釋,也無法使患者放棄他原有的懷疑。

• 誇大情色忌妒宗教

思覺失調症—症狀

• 幻覺• 聽到、看到、聞到、觸覺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其中又以聽幻覺最常出現。通常所聽到的內容是針對患者所談,包含對患者的批評、命令、或嘲笑,甚或有指使患者傷害自己或別人的危險行為。

思覺失調症—症狀

• 混亂症狀:包括混亂且毫無意義的想法、語言和行為。患者可能出現:「我今天去上班,斑馬好多,應該關起來,我就可以升官了」的「思考鬆散」現象,或自創新詞,如:機器鳥(飛機)、活動布(窗簾)。

• 患者也可能出現重覆動作或儀式化的行為;更嚴重的情況會使人產生完全不說話、不動,或維持一個固定的姿勢很久的僵直狀態。

思覺失調症—症狀

• 負性症狀:所謂「負性」並不代表患者的態度,而是指缺乏一些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包括:表情平淡、缺乏動機、說話內容貧乏、及對生活的事務都沒有興趣。

• 有些患者在發病後,出現不想上學、上班,甚至連洗澡或換衣服等日常生活動作都需再三提醒才能執行的現象。也由於患者在表達情感方面會有困難,他們會經驗到一段時間的退縮或孤立。

思覺失調症—症狀(II)

• 前驅期:孤僻, 身體症狀, 強迫症狀, 不尋常的想法、知覺、或情感表現

• 急性期:思考障礙, 混亂言語, 被害、關係妄想, 幻聽幻視,

刻板行為

• 慢性期:情感平淡, 漠不關心, 少話, 社會退縮, 人格退化

思覺失調症—病因(I)

• 遺傳因子

父母一方患病, 子女得病機率為12%

父母雙方患病, 子女得病機率為40%

同卵雙胞胎, 一人得病, 另一人得病機率為47%

思覺失調症:遺傳因素

Population Prevalence(%)

General population 1

Nontwin sibling of a schizophrenia 8

Child with one schizophrenic parent 12

Dizygotic twin of a schizophrenic patient 12

Child of two schizophrenic parents 40

Monozygotic twin of a schizophrenic patient 47

思覺失調症—病因(II)

• 病理生理學因子

1. 多巴胺假說

2. 腦部結構異常

3. 腦部功能異常

4. 電學生理異常

5. 免疫學異常

6. 內分泌學異常

治療

• 藥物治療(抗精神藥物)有60%-70%者可達顯著療效,所以目前治療上以長期用藥物治療為主

• 有新型之抗精神藥物,可大量減少藥物之副作用

• 可以合併使用行為治療

電療

藥物治療之後呢?

• 當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狀已經大幅獲得改善時,仍舊在溝通、動機、獨立以及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上顯得極為困難。而且,由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發病常出現在謀求職業的重要時期(18-35歲),所以他們很可能無法完成其職業所需的相關訓練,結果就是許多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不僅有思考和情緒的問題,同時也缺乏社會和工作的技巧,及其經驗。

怎麼知道病人快要發病了?

• 跟穩定時不一樣

• 情緒起伏變大

• 受精神症狀影響的程度增加

• 行為反常

• 自我照顧變差

• …

情感性疾患—分類

• 躁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

• 重鬱症(單極性情感異常)

• 第二型雙極性情感疾患

• 低落性情感疾患

• 循環性情感疾患

躁鬱症

• 一生當中有1~1.5%得到此病

• 好發年紀20~30歲

• 男女比例1:1

新聞案例

•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 北市一名曾姓代課老師因躁鬱症發作瘋狂購屋,短短兩個月內就買了十二戶房子與一處停車位,曾妻要求建商退款遭拒向法院起訴。台北地院認定曾某購屋時,正處於嚴重躁鬱症狀態,買賣契約無效,判建商返還頭期款五百一十七萬元。建商不服上訴,昨遭台灣高等法院駁回。

• 判決指出,曾姓男子九十年起即因罹患俗稱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異常」長期於馬偕醫院就診,發作時會有情緒高亢、自我膨脹、過度購物等症狀。,認為建商上訴無理由予以駁回。

梵谷之死

•一八八九年,畫家梵谷畫下一朵朵看似憤怒卻又像在微笑的鳶尾花;同一年,他與友人高更大吵一架後,割下自己的右耳相送。不久,梵谷被送進精神病院,最後,他在麥田裡舉槍自殺。

• 有躁期也有鬱期

• 只有躁期

• 大部分先有鬱期

躁鬱症—症狀

• 躁期• 誇大, 睡眠減少, 多話, 飛躍意念, 活動增多, 無節制大採購, 輕率的性活動

• 鬱期• 憂鬱心情, 興趣喜樂減少, 食慾改變, 睡眠改變, 動作遲滯,無價值感,

自殺

躁症 (躁期)

• 情緒興奮高亢或躁動

• 活動量過份增加,精力旺盛,性需求增加

• 睡眠需求減少

• 好講話,滔滔不休,善辯

• 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或易受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話題

• 喜好從事危險性高的活動,過份慷慨,隨意花錢或盲目地投資

• 思考飛躍,千頭萬緒,同時有許多念頭在腦中湧現流竄

• 自我過度膨脹,自視過高,自許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妄想,虛妄且不切實際。

• 持續一個禮拜以上

情緒不穩定就是躁鬱症?

• 一般人的情緒是隨著外界環境而時時刻刻有著起伏變化,有高潮亦有低潮,並不是都維持在一定平穩的狀態,但其情緒之變動仍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並不會影響正常之人際關係、社會功能。但躁鬱症之患者則不然,其情緒變化已超乎常軌,而嚴重影響到患者本身、他人及工作。

怎麼知道病人快要發病了?

• 睡眠減少

• 話量變多

• 活動量變大

重鬱症

• 盛行率~6%

• 男女比例F:M = 2:1

重鬱症—症狀

• 憂鬱心情, 幾乎整天都是

• 興趣喜樂減少

• 食慾改變, 通常是胃口變差, 且有明顯體重減輕

• 睡眠改變, 通常是失眠

• 思考動作遲滯

• 易疲累

• 無價值感, 罪惡感

• 思考力及專注力減退

• 自殺

• 症狀持續2週以上

• 情緒低落,心情鬱悶,悲觀,消極;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缺少決心和勇氣,優柔寡斷;對自己的能力及將來毫無信心;行動遲緩,減少;常呆坐,有時整天睡在床上不動;變得沈默寡言,甚至無言,講話聲音很小,低沈;思考遲鈍,內容貧乏,簡單,缺少活力;帶有悲觀,消極,虛無,憂鬱的色彩。厲害時患者會產生「不如死了還好一點」的自殺念頭,甚至付諸於實現。胃口減低,食慾不振,排泄也可能異常;性慾減退,有時發生陽萎現象,女性則可能月經停止;身體疲乏不堪,四肢酸軟無力。

情感性疾患—病因

• 生物學方面

• 心理學方面

• 社會學方面

憂鬱症的病因(I)生物學方面

• 基因遺傳-憂鬱症患者親屬研究, 雙胞胎研究, 領養研究

• 神經傳導物質-5-HT(血清胺素)及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缺乏

• 神經內分泌異常-腎上腺, 甲狀腺, 及生長激素異常

憂鬱症的辨識訊號

•生理上的訊號• 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或頭痛,但在生理上卻檢查不出原因。

• 胃口顯著的改變﹙或體重顯著的增加或減少﹚。

• 睡眠型態改變(失眠、很早就醒過來或睡覺的時間比往常多)。

• 疲倦、缺乏精力、做事顯得慢吞吞(無精打采)。

•情緒上的訊號• 普遍感到空虛、悲傷、易怒、不安和焦慮。

• 臉上缺乏表情。

• 莫名的哭泣。

• 對其他人漠不關心。

•認知上的轉變• 有無望、無助、感到沒有價值、自責和悲觀的想法。

• 不適當或過度的罪惡感。

• 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思考缺乏組織。

• 容易遺忘。

• 無法做決定或採取行動。

• 重複死亡或自殺念頭。

•行為上的轉變• 對先前感興趣的活動(包括性)失去興趣或樂趣。

• 對個人的外表、衛生、家庭和應盡的責任漠不關心或予以忽視。

• 對平時可以完成的工作感到困難,不再能夠勝任。

• 從平日的活動或人群中退縮下來(寧願離群獨居)。

• 與人爭辯、敵視的次數增加。

因應技巧

• 鼓勵

• 傾聽和確認情緒

• 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環境

• 規劃有意義的活動

• 給予自我掌控的機會

• 警覺自殺訊號

• 特別當心假日及節慶

失智症

• 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

• 失智症大多是慢性進展惡化的病程

• 台灣地區目前老年人口失智盛行率• 65歲以上5%

• 65~85歲間每五年罹患率即加倍

• 65~69: 1.5%; 70~74: 3%; 75~79: 6%; 80~84: 12%

• 大於85歲至少20%以上有失智症

走失失智老夫妻見面不相識

走失失智老夫妻見面不相識

• 雲林古坑一對涂姓老夫妻,兩人都罹患老人失智症,出門走失,碰了面竟然相互認不出對方,九十三歲的老先生還向警方報案,說他發現一名年約八十歲迷路走失的老太太。面對員警詢問,老婦人無法詳細回答姓名、住處和電話號碼,只說她姓涂;沒想到一旁的涂老先生聽聞後,當面斥責老婦人亂說話,因為涂才是他的姓。員警帶領兩人四處查訪,才得知老先生和老太太根本就是一對夫妻。兩人被送回家之後又認出彼此,讓員警好氣又好笑,還好這起烏龍事件是以歡喜收場。

失智症

• 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老年期發生漸進性的智能退化,這種漸進性的智能喪失,足以妨害病患的社會及職業功能,並危及其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這種情況我們稱作老年失智症。

阿玆海默氏失智症之臨床評估

• 日常生活功能評估:

• 包括複雜的日常生活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簡稱IADL)及個人日常生活功能(Person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簡稱PADL)• 前者包括錢財處理、購買交易、乘坐交通工具、打電話、服用藥物及做家事能力等

• 後者包括穿衣、洗澡、如廁、飲食及個人衛生清潔能力等。另外還要評估患者的社交活動能力。

失智症之憂鬱症狀

• 發生頻率在40-50%之間。

• 多為輕度的憂鬱情緒,少數為重度憂鬱。

• 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相比較,血管性失智症患者有較多憂鬱症狀。

• 情緒障礙多半出現在早期輕度的失智症患者身上。

• 有時憂鬱情緒並不直接表現,反而以行為障礙,如不配合、唱反調、甚至鬧脾氣等來表現。

失智症之精神病症狀

•妄想 : 被偷妄想, 被害妄想 ,嫉妒妄想 ,被遺棄妄想

•幻覺: 視、聽幻覺(以視幻覺為主)

•錯認:• 錯認不存在的人在房子裏

• 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

• 錯認親人配偶是別人或偽裝者

• 錯認為電視上的事件是真實

• 錯認鏡中的自己的影像是別人

•重覆現象• 在剛開始出現只是重覆言語,也許是好幾天才問一次相同的問題,到了失智症中期,出現的頻率增加,往往前一分鐘已告知回答患者,但轉個身又問相同的問題, 使人煩不勝煩; 而重覆行為大約從失智症中期出現較多,如重覆買相同的東西,重覆做一些漫無目的的行為如重覆翻箱倒櫃,搬來搬去等。

•攻擊行為• 患者隨著病情變化,對於負面的感覺忍耐力低無法接受,再加上喪失是非判斷的能力,容易誤解別人意思,而發生言語及暴力之攻擊行為。

• 迷路:患者對家中地址、電話及尋求他人幫助之能力已喪失,容易出現外出不知如何返家的情形

• 漫遊:患者方向及地點之定向感逐漸喪失,容易在家裡及鄰近社區四處遊走。

• 病態收集行為:收集項目不一而足,包括有衛生紙、食物、垃圾、雨傘及廣告紙等。

• 睡眠障礙:日夜顛倒、白天嗜睡,晚上精神特別好。日落症候群:病患早上頭腦清醒到了下午近黃昏時則出現混亂激動不安。

• 貪食行為:患者會不停重覆吃東西,並容易忘記自己剛剛吃過東西的情形。

• 不適當性行為:包括在公共場所不穿衣服,或是不適當的觸摸他人身體部位。

• 避免的事項• 避免過度刺激: 如噪音、訪客

• 避免負面的態度及語氣

• 不要責罵或驚嚇到病患

• 不要直接修正病患行為,代之以正向的鼓勵• 避免對病患有過度期望

• 避免在病患面前耳語,爭辯

• 避免過度使用藥物及四肢約束病患

• 改善視力、聽力。

• 提供一個熟悉而穩重的環境。

• 維持一個很固定且有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作息。

• 認知訓練,鼓勵病患發揮其尚未退化的功能。

• 對於日落症候群合併日夜顛倒,則可以用光線治療,早、晚各一次,症狀可獲得改善。

• 懷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有時可安撫病患情緒,轉移其注意力。

行為精神症狀之處理原則

• 正確的態度• 幫忙照顧者去接受失智症診斷,要了解患者出現的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而是失智症疾病本身所導致的。

• 環境因素:如變更住處、變更照顧者、換新室友、環境過於吵雜。

• 身心需求未獲滿足:疼痛、搔癢、便秘、饑餓、口渴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身體不適或心理上的焦慮、挫折都可成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改變。視力或聽力障礙也可能引起行為異常。

行為精神症狀之處理-排除誘發因素• 下列為常見可能激發失智症患者出現行為精神症狀的原因:

• 環境因素:如變更住處、變更照顧者、換新室友、環境過於吵雜。

• 身心需求未獲滿足:疼痛、搔癢、便秘、饑餓、口渴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身體不適或心理上的焦慮、挫折都可成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改變。視力或聽力障礙也可能引起行為異常。

失智症的照顧

• 矯正視、聽力

• 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環境

• 固定且有結構性的生活作息表

• 給病人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的認知訓練

• 注意安全

• 不正面對質,不直接批評

• 適度的自主性,簡單化、單純化

失智症的照顧

• 多重指示引導並示範

• 不作新的學習,持續熟悉的技巧

• 協助處理金錢、購物

• 預防不恰當性行為

• 更衣

• 進食

自閉症

• 明顯的社交互動、人際關係障礙

• 語言和溝通上的障礙

• 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

• 3歲以前就發生

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

• 在使用多種非語言行為(如眼睛凝視、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來協助社會互動上有明顯障礙

• 不能發展出與其發展水準相稱的同儕關係

• 缺乏自發地尋求與他人分享快樂、興趣、或成就, (如: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炫耀、攜帶、或指給別人看)

• 缺乏社交或情緒相互作用(reciprocity)

•無法察言觀色, 無法以他人的角度思考

溝通上有質的障礙

• 口說語言的發展遲緩或完全缺乏(未伴隨企圖以另外的溝通方式如手勢或模仿來補償)

• 在語言能力足夠的個案,引發或維持與他人談話的能力有明顯障礙

• 刻板及重複的使用語句,或使用特異的字句(idiosyncratic

language)

• 缺乏與其發展水準相稱的多樣而自發性假扮遊戲或社會模仿遊戲

•語言的使用有障礙, 甚至完全沒有語言發展

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局限重複而刻板• 包含一或多種刻板所局限的興趣模式,興趣之強度或對象二者至少有一為異常

• 明顯無彈性地固著於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rituals)

• 刻板所重複的運動性作態身體動作(如:手掌或手指拍打或絞扭、或複雜的全身動作)

• 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份

•特殊興趣, 固著性高

預後

• 未經過適當的治療,60-75%預後不良,5-15%患者可工作,半數患者終生需安置於養護機構

• 國內宋維村醫師,醫院矯治年滿十二歲後再加以追蹤,8%有近乎正常的語言及社會適應能力,64%仍缺乏溝通及照顧自己的能力,需長期照顧。

• 90%有人際社會互動的困難,69%有行為上的問題,65-70%有溝通障礙,包括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困難。

預後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持續介入,對自閉症預後較好。

•病童五歲以前是否有語言發展;操作智商是否正常;在青春期之後若伴隨癲癇出現,都是決定個案預後的因素。

•會隨著個人年齡增加而能力進步、症狀減輕,但和同儕的差距增大,且自閉症患者之個別差異擴大。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呈現出孤僻、被動或被稱為怪人等類別。

處理技巧

• 試圖了解病人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滿足

• 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

• 使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輔助

器質性精神病

• 中樞神經系統:

感染, 腦傷, 腫瘤, 血管疾患(如中風)

神經退化性疾病

• 內分泌及代謝異常:

庫欣氏症, 甲狀腺疾患等

• 營養缺乏:維他命B12, 葉酸等

• 免疫系統:紅斑性狼瘡等

物質關聯疾患

• 物質使用疾患

物質濫用,物質依賴

• 物質誘發之疾患

物質中毒,物質戒斷

物質誘發之精神病性疾患

物質誘發之憂鬱性疾患、焦慮性疾患等等

物質誘發之精神病

• 酒精

• 安非他命, MDMA(快樂丸), 古柯鹼, PCP(天使塵)….

• 處方藥物

大眾對精神病病因的瞭解

30.4

77.2

24.5

8.8

2.0

54.9

32.4

13.9

29.4

35.3

23.5

20.6

37.2

8.9

46.1

55.9

74.5

24.5

0 20 40 60 80 100

遺傳

鬼魂或風水

軟弱

處事能力降低

生活壓力過大

頭腦生病

同意

大約同意

不同意

大眾對精神病病人照顧上的需求

16.6

17.8

9.8

17.6

34.3

43.1

42.2

36.6

15.7

30.4

11.8

31.4

41.2

45.6

74.5

52.0

53.9

25.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有能力獨立生活

有能力照顧自己

長期接受醫療

病情穩定可以做工作

病情穩定可以和鄰居生活

長期住院隔離

同意

大約同意

不同意

對精神疾病治療的迷思

• 藥會愈吃愈重, 沒辦法停藥?

• 精神疾病大多有復發的可能, 其中某些疾病會建議長期用藥

• 疾病嚴重度本來就有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 停藥可能會回復治療前的疾病狀態, 非停藥造成的負面影響

• 吃了藥會反應遲緩, 人變得呆呆的?

• 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已經很少副作用,且通常一天只需服用一至兩次

• 想開一點就好, 病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大腦生病了當然需要治療, 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慢性精神疾病的迷思—生病

• 我的家人都沒有精神疾病,所以我應該不會得精神疾病。

• 我會生病一定是某個原因造成的。

• 我又沒作壞事,怎會是我得這種病?

• 我是不是卡到陰的?

慢性精神疾病的迷思—治療

• 精神科的藥一吃就會上癮

• 藥物會傷身,會讓人越吃越糟糕

• 只要症狀改善,最好趕快停藥

• 應該要靠自己,不要靠藥物才對

• 只要吃藥就會好,其他的治療都沒有用

慢性精神疾病的迷思—預後

• 精神病永遠好不了。

• 精神病人出現暴力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

• 精神病人不應該結婚及生養小孩。

慢性精神疾病的迷思—社會

• 去看精神科的人都是瘋子

• 不能讓人家知道我在吃精神科的藥

• 精神病人就算犯罪也不會被判刑

• 精神病人不能讓老闆知道,否則會被解僱

• 精神病人不能擔任公務人員

• 慢性精神病人都可以申請殘障手冊

• 慢性精神病人都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

身心障礙證明—慢性精神病類

•慢性精神病患者係指由於罹患精神病,經必要適當醫療,未能痊癒且病情已經慢性化,導致職業功能、社交功能與日常生活適應上發生障礙,需要家庭、社會支持及照顧者。其範圍包括思覺失調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病、老年期及初老期精神病狀態、其他器質性精神病狀態、其他非器質性精神病狀態、源發於兒童期之精神病。

重大傷病卡—精神科• 符合以下診斷,而病情已經慢性化,經由專科醫師認定者方可申請:

• (一)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二)亞急性譫妄• (三)其他器質性精神病態• (四)思覺失調症• (五)情感性精神病• (六)妄想狀態• (七)源自兒童期之精神病• 酒精性精神疾病與藥物性精神疾病(因疾病治療所引起之案例除外),則不符合重大傷病範圍。

• 情感性精神疾病病情達慢性化,且臨床上已追蹤觀察達六個月以上,及病情影響患者之工作及社交功能時,方符合重大傷病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