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反覆自殺行為之大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護理經驗患為例,以護理理論基礎確立行為的發生原因,...

7
光田醫學雜誌�� �� �� 103 一位反覆自殺行為之大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護理經驗 吳玉娟 1 劉麗芳 1 林忠男 2* 光田綜合醫院 護理部 1 腦神經外科 2 本文探討一位罹患大腦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64歲女性,經過多次住院接受腦立體定位切 片檢查、放射及化學治療以及在住院過程中引起身體心像改變、疾病本身之不確定感、恐懼感 及疾病本身導致人格改變與沮喪的特性,造成個案的社會角色功能改變,而出現反覆自殺的行 為,三番兩次以自殺方式企圖解脫所承受之壓力。作者藉由Gorden十一項健康型態評估,歸 納出患者有(1)潛在危險性自殺、(2)無望感、(3)情境性低自尊等三個主要的護理問題。進而以 Cardell, Horton-Deutsch理論為基礎,針對防範病患自殺提出(1)預防在院自殺,(2)協助改變其 認知想法並找出正向的因應措施,(3) 加強提昇家屬的照顧能力,以及(4) 提供相關的經濟補助 資訊並進一步轉介至專業進行心理諮商輔導等護理措施的介入,成功地阻止了其反覆自殺的行 為,個案持續追蹤已達四年,未再出現自殺行為,特此提出經驗報告,期盼能為照護此類病患 之護理人員參考。 關鍵字:大腦惡性淋巴瘤,自殺傾向,無望感,情境性低自尊 *通訊作者 收件日期:2007210日;接受日期:2007720個案報告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Feb-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103

一位反覆自殺行為之大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護理經驗

吳玉娟1 劉麗芳1 林忠男2*

光田綜合醫院 護理部1 腦神經外科2

摘 要本文探討一位罹患大腦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64歲女性,經過多次住院接受腦立體定位切

片檢查、放射及化學治療以及在住院過程中引起身體心像改變、疾病本身之不確定感、恐懼感

及疾病本身導致人格改變與沮喪的特性,造成個案的社會角色功能改變,而出現反覆自殺的行

為,三番兩次以自殺方式企圖解脫所承受之壓力。作者藉由Gorden十一項健康型態評估,歸

納出患者有(1)潛在危險性自殺、(2)無望感、(3)情境性低自尊等三個主要的護理問題。進而以

Cardell, Horton-Deutsch理論為基礎,針對防範病患自殺提出(1)預防在院自殺,(2)協助改變其

認知想法並找出正向的因應措施,(3)加強提昇家屬的照顧能力,以及(4)提供相關的經濟補助

資訊並進一步轉介至專業進行心理諮商輔導等護理措施的介入,成功地阻止了其反覆自殺的行

為,個案持續追蹤已達四年,未再出現自殺行為,特此提出經驗報告,期盼能為照護此類病患

之護理人員參考。

關鍵字:大腦惡性淋巴瘤,自殺傾向,無望感,情境性低自尊

*通訊作者

���收件日期:2007年2月10日;接受日期:2007年7月20日

個案報告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104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前 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9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之死亡人數占率超過二成六,連續

二十四年蟬聯榜首,平均每十四分又七秒,就有

一人死於癌症(1)。而癌症的病患,經過各種治療後,可能因失去某些器官或喪失其功能,導致

病患的身體心像(body image)遭受破壞改變如掉髮、嘴歪或疾病本身造成的行動障礙等而使得自

我概念(self concept)亦受到威脅。癌症病患常見的心理反應有無助感、焦慮、自尊受威脅、失去

控制、失落感、罪惡感,病患因失去自決權而產

生不確定感。有報告指出病患在確定診斷後,心

情恐懼沮喪者佔31%。有些病患因為不敢面對疾病,企圖逃避現實而有自殺的傾向 (2)。另者大腦淋巴癌本身就會產生人格性向的變化,及意志

沮喪的特性,使得這類病患更加容易造成自我了

斷的負面行為。Valent & Sander研究則認為護理人員對癌症病患自殺行為若缺乏認知,在預防其

自殺的工作上將會出現困難 (3)。因此對於此類個案的護理,除對疾病本身的認知及照顧個案身

體上的不適外,仍需顧及個案心理及其家庭層

面,使其能平和的面對事實,不再以為自殺就能

解決所有問題。並同時協助家屬提昇照顧能力,

讓她們有能力陪伴個案度過困難的階段。本文就

一位已出現反覆自殺行為的大腦淋巴癌的女性病

患為例,以護理理論基礎確立行為的發生原因,

並以積極的護理照護成功地治療了並預防其負面

的自殺行為。

病例報告

病患為51歲女性,入院時診斷為(1)多次自殺(2)B 細胞型大腦惡性淋巴瘤,入院日期91年11月27日,出院日期為91年12月07日,疾病發生過程為91.5.25家人發現個案常常嘆氣,心情

沮喪,很健忘,動作遲緩,左手無力,至門診

求診後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側大腦有一瀰

漫性腫瘤。91.06.17接受腦立體定位切片檢查證實為B細胞大腦惡性淋巴瘤。91.07.17腦部電腦斷層射影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轉腫瘤科進行第

一次化學治療。91.08.20家中割腕自殺送至急診未住院。91.09.04 第二次化學治療。91.09.23家中欲上吊自殺,家屬及時發現未送醫。91.10.6藥物過量住院治療。91.10.20第三次化學治療。91.11.13 第一次放射線治療。91.11.22 欲喝農藥自殺被其女兒發現。91.11.27 個案午睡至5點多未醒來,經先生發現服食由醫院開給之安眠藥

Rohynol 及Ativan 1mg 共約四、五十顆,緊急送至急診,於急診室做過胃灌洗後而入院觀察及治

療。

於護理個案期間,藉由觀察及會談法,並

依Gordon 十一項健康型態為個案做以下護理評估後,再依據北美護理診斷學會(North America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 ) 之理論,確立個案有下列問題,包括:1)潛在危險性自殺、2)無望感及、3)情境性低自尊。以下就各問題之護理目標、護理措施與評值

加以陳述。

(一)護理問題:�潛在危險性自殺-與疾病過程及

壓力有關

主客觀資料:

S:得這種病只是拖而已不如早點死死免得拖累歸家伙(台語)。

O:8/20家中割腕自殺送至急診未住院。9/23家中上吊自殺,家屬及時發現未送醫。

10/6安眠藥過量住院治療。11/22買農藥欲自殺被女兒發現。11/27安眠藥過量住院治療。

護理目標:

【1】、個案能表達自我內心的感受及困擾。【2】、住院期間個案沒有自殺的意念及行

吳玉娟 劉麗芳 林忠男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105

為。 【3】、個案於住院期間能說出紓解壓力的方

法至少二種。

  護理措施:

【1】、經由對個案進行環境介紹、詢問病史及自我介紹過程中,建立與個案間

的互信關係提供個案熟悉而安全的治療環

境。【2】、藉由護理個案時向其表達接納與關懷。【3】、檢查個案週遭環境如門窗、浴室及家屬攜入物品是否有危險物如

水果刀,應予隔離。【4】、發藥時,看完病吃完藥再離開。【5】、每15分鐘探視個案並其評估自殺意念。【6】、耐心傾聽並以同理心鼓勵引導個案說出事件的始末、

看法及了解其動機。【7】、試著讓個案分析事件的優缺點,找出其他解決之道。

【8】、了解問題的癥結與個案訂立不再自殺的口頭契約,如「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問

題,絕不再有自殺行為」,並請家屬也在

場。【9】、向家屬說明自殺行為的早期症狀及居家安全的維護,以協助預防個案自

殺行為再發生。【10】、引導個案說出負向的認知並糾正其想法。【11】、教導個案以聽音樂、運動、芳香療法、唸佛經、聆

聽佛經音樂,並提供書籍給予閱讀,(如

用心去活…),來紓解壓力。【12】、會診精神科醫師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

  評  值:

11 / 2個案表示我只是不想拖累大家也不要他們把我當小孩看待,凡事都不讓我

做。12/5個案向家屬及筆者表示以後不會再有自殺的行為。12/2個案表示女兒為她點薰衣草及芬多精的精油再加上聆聽佛經讓她

心情舒暢,有減壓的作用。

(二)護理問題:�無望感-與疾病的不確定感造成

未來失去生活目標

主客觀資料:

S : 得這種病是一天拖一天而已,醫也醫不好。我不能看著兒子娶妻生子是我一生最

大的遺憾。

O: 個案常常臥床、閉目,嘆息,被動接受護理人員給予的護理,對於詢問常以避開轉

頭來回應。

護理目標:�個案於住院期間能口頭表示對未

來有希望。

護理措施:

【1】、每天固定探視個案並表示接納其情緒表達。【2】、鼓勵個案下床活動。【3】、請個案女兒帶其外孫女來探訪,以激勵個案。【4】、建立希望,鼓勵兒子帶其女友來探視,並和個案討論結婚計劃。

【5】、請個案回憶生命中最快樂的事並做分享。【6】、請家中成員分享並告知個案其對他們的重要性。【7】、介紹支持團體如:張老師、醫院社工人員、慈濟義工團體

陪伴個案。

評  值:�

個案口頭告知幫兒子辦個風光的婚禮及

帶孫子是她未來的希望,有能力也想要和

慈濟的師姐一起做義工,和癌症患者分享

自己的心路歷程。

(三)護理問題:�情境性低自尊—社會功能角色改變,由決策者變成受命者

 ��主客觀資料:

S: 頭髮掉光光像尼姑很難看,怎麼出門見人,我都戴帽子,否則人家就問東問西

的。左手魁魁(台語),吃個飯還要我

先生幫忙,現在有什麼事都由他們決定也

不問我,都把我當廢人,什麼事都不讓我

做。

O: 個案在罹病前是家中的決策者,現在所有事都是其先生決定,包括病情也都是

一位反覆自殺行為之大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護理經驗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106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私下和醫生討論再由他轉達給個案。其

先生很關心個案的病情,日常活動都由

先生代為執行,但個案無法正向感受先

生對她的關心,在病床上都帶著帽子,

和病友沒有互動。

 ��護理目標:

【1】、能以言語表達對自我正向的感受與描述。【2】、提昇個案接受與應用支持系統的能力。

護理措施:

【1】、傾聽、不批評並以同理心感受個案的情緒。【2】、鼓勵個案表達自我感受及看法。【3】、執行治療或護理活動前詢問個案的意見,可請個案做決策,鼓勵

其參與治療計劃,並口頭給予正向肯定與

讚賞。【4】、 .引導並鼓勵個案參與病房活動,如:團體衛教,從中獲得成就感。

【5】、與案夫溝通在協助下讓個案自行完成日常活動,如:洗臉、吃飯、吃藥,以

發揮身體最大功能及讓個案覺得自己是個

有用的人。【6】、定時與個案會談,明白指出其進步之處及優 點並口頭給予肯定。【7】、請個案及先生說出個人內心感受,表達彼此間的關懷。【8】、與案夫協商出可接受有關個案病情的告知方式並和個案共

同討論,病情的進展及後續治療。

 ��評����值:

個案口頭表示得癌症使得她的左手活動

不便,但她還有右手,比起很多人還算幸

運,並在案夫的協助下可自行用餐、穿衣

及上廁所,個案也向主治醫師提出出院的

要求,主治醫師評估後也答應個案。

討��論

有關自殺行為的護理方面,筆者運用Cardell

, Horton-Dentch提出防範病患在院自殺的四個重點做為護理措施的基礎(4),在急性期筆者注意病房環境安全,並隨時密切觀察個案的言行

變化,並運用外在的支持團體如慈濟義工及家庭

的支持力量(孫女及兒子的女友),協助個案獲

得心靈上的支持,且利用個案最在意的事 � 完成兒子的終身大事,激起個案求生的希望。於會

談中並適時請家屬參與,以教導家屬提升照顧個

案的能力,及共同討論個案的問題,並尊重個案

的情緒反應,以肯定的態度接納她對事件的看

法。並運用Cardell, Horton-Dentch的理論給予積極護理,使得在護理過程中,得到個案的正向迴

饋,願意分享其內心感受,並持續追蹤四年,未

曾再出現自殺行為,個案也會定時回診。

大腦惡性淋巴瘤之臨床症狀有頭痛、記憶力

障礙、行為改變、人格異常其中以認知上的變

化最為顯著,如記憶力減退、沮喪、自殺行為

等這和其他腦瘤或癌症有明顯不同之處(5)。本個案發病之初為家人發現個案心情沮喪、常

嘆氣及記憶力障礙來院求診,從發病至今出現四

次的自殺行為,家人陳述說:「她以前是個很樂

觀的人,凡事也都不與人計較,生病後是變了個

樣」。此與Hochberg, Miller所提出大腦惡性淋巴瘤的症狀相類似,由此可知疾病徵狀本身即可

能造成個案人格改變而導致自殺行為。故積極鼓

勵病患接受醫療乃預防自殺行為之第一首要。此

外加上癌症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兩種因素影響下,

使得個案更容易發生反覆自殺的行為。在面對個

案時,常常被貼上「一個多次自殺未遂不想活的

人」的負面標籤,可能在急診處理後就返家,個

案未能真正得到妥善護理與問題的解決,因而一

再上演自殺的戲碼。由於醫療本身多著重於疾病

的治療上,往往忽略其他層面的問題,因此更可

能造成治療成功,個案卻因而自殺身亡的下場,

更加凸顯自殺護理的重要性。對於此類個案作者

認為除了「醫病」外,護理人員則須著重於「療

吳玉娟 劉麗芳 林忠男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107

心」,有時醫病也需要療心。作者認為面對反

覆自殺個案的護理時,護理人員更應深入了解

個案自殺的原因、看法及所罹患的疾病,敞開心

胸去除自我對自殺個案先入為主的負向觀念與情

緒,經常探視個案,在不催促的情況耐心聆聽,

和個案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並適度真誠的表達

關心。醫療團隊及家屬更應該攜手合作採取「三

不政策」,不批評、不指責、不忽視她的自殺

行為,才能防範悲劇的發生。而自殺行為的產生

有研究報告顯示當病患產生情緒困擾時,主要受

其認知模式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思考與不適當

的信念(6)。癌症病人生活中充滿負向情緒、無法感受正向情緒以及對自己生命無法給予肯

定,因此無法得到情緒及認知判斷的生活滿足,

因而出現自殺的行為(7)。亦有學者提出自殺行為的定義需具備下列二個條件:個人有結束

自己生命的意願且運用可致命的方式造成死亡。

臨床上照顧此類自殺個案需強調自殺意念的評

估,創造安全的治療環境,接受認知及藥物治

療(8)。因此本文運用Cardell, Horton-Deutsch的理論,針對防範病患在院自殺提出四個護理

重點:(一)專業人員應對自殺個案勤加的評

估、觀察、並設計治療性活動,將有助於減少

病患自殺的機率。(二)注重環境的安全:除

了移除硬體環境中病患可獲得的危險物品,護

理人員需密切的觀察病患的言行變化,必要時

採用一對一的照護或委請家屬陪伴(三)生物性

治療:藥物治療及電痙攣治療都有助於協助病患

減少自殺的意念,護理人員則需注意病患是否確

實服藥。(四)外在支持方面:包含病患的人際

關係、宗教以及經濟上的支持,也與病人是否採

取自殺行為息息相關成。國內有學者認為急性期

間,要嚴防病患再次自殺,臨床實務上醫護人員

應加以評估並篩選自殺高危險群的患者,尤其曾

經有自殺企圖、目前有自殺意念、計劃、最近有

重大壓力事件、幻覺妄想內容中涉及自裁、缺乏

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長

期病痛及抱怨好轉之日無期的患者更應加以注意

(6,9)。在護理自殺病患時為防止個案再出現自殺行

為,醫師應開立預防自裁的醫囑,於白板上註明

病人之床號及姓名,以提醒醫護工作人員注意,

每15分鐘觀察病患言行變化預防自我傷害,三班需評估病患自殺意念,並撰寫護理記錄,依循

行政系統報備並填寫意外事件報告單,並委請家

屬陪伴,協同照顧病人,每班作全面性的安全檢

查,將病人單位危險物品收藏起來,水果則由家

屬或工作人員代為切削,每日追蹤病患自殺意念

並主動與醫師討論(10)。由於疾病本身產生之人格異常,造成個案易

出現自殺行為,且癌症病患大多呈現負面情緒,

治療之複雜性及反覆的住院治療過程,因而導致

外觀的改變(如禿髮)使得個案更加的沮喪,如

此多重壓力下造成患者以自殺企圖尋求解脫,屬

於自殺意念之高危險群。筆者認為護理人員除急

性期的監測照護外,必須針對自殺行為加以預防

及評估,與個案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並

加強個案正向的認知,並教導家屬提昇對個案的

照護能力及預防知識,除此之外病患住院期間,

護理人員對病人的情緒反應將直接影響到照護的

品質,因此在臨床上照顧高危險群自殺的病患,

首先應坦然的檢視自己對自殺病患的看法,設法

去除心理的成見與負向的情緒,以健康積極的態

度與同理心去接納病患,才能與病患有良好的互

動,進而有效預防自殺悲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衛生署(2007年01月01日).九十四台灣地區人口主要死亡原因.行政院衛生署

網站.摘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一位反覆自殺行為之大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護理經驗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108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2. 黃淑玲:一位膀胱癌患者接受再造新膀胱的護理。榮總護理1996; 13:74- 8.

3. Valente SM , Saunders JM .Understanding oncology nurses`difficulyies caring for

suicidal people. Medical Law 2000; 19: 793–813.

4. Cardell R, Horton DS .Model for assessment of inpatient suicide potential.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994 ; 8: 366-372.

5. Hechberg FH, Miller DH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J. neurosurg. 1998; 68: 835- 53.

6. 陳玉婷:自殺行為的探討與自殺防治的護理諮商工作。長庚護理1999; 10 : 29-34.

7. DeAngelis LM, Yahalom J, Thaler HT, Kher U.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for primary CNS lymphoma J clin oncol 1992; 10, 635-643.

8. 馬景野:住院病人的自殺現象。臨床醫學1996; 37 : 254- 6.

9. 張華芬、戴幼平、張慧芬:如何解救自殺的病人。國防醫學1996; 33 :360- 3.

10. 楊政議:軍中自殺行為的探討及其護理。護理雜誌2001; 48:57-62.

吳玉娟 劉麗芳 林忠男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光田醫學雜誌 � �第�卷 � �第�期 ���� 109

Nursing Experience of a Malignant Brain Lymphoma with Repeated Suicide Behavior

Yu- Chuan Wu1, Li- Fang Liu1, and Chung- Nan Lin2*

Department of Nursing1, Neurosurgery2

Kuang-Tien General Hospital , Sal-Lu,Taichung, Taiwan

*Corresponding authorReceived:10 Feb 2007;Accepted:20 Jul 2007

Abstract

This report investigated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a 6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had malignant brain lymphoma and received brain biopsy follow by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 developed frustration and repeated suicide behavior due to long term therapeutic courses: body image alteration, fears of uncertainty, personality change as well as depression caused by diseased entity. Suicide tendency , hopeless and low self-esteem were three main nursing problems from 〝Gorden 〞Health Pattern Assessment. Through researches, the authors provided a 4 –point appropriate nursing regimen, which included:(1)preventing negative impulse such as suicide, depression and frustration, (2) increas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bout disease entity and its positive coping, (3) promoting family’s caring ability and (4)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financial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advise. The case recovered without suicide attempt ever since.

Key Words: Malignant brain lymphoma, Suicide tendency, Hopeless, Low self-esteem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