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11
973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 【摘要】 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显著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影 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自2007年《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 识》(以下简称共识) [1] 颁布以来,临床医生逐渐增加了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营养风险管理的意识, 但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和认识误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 据和国际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对旧版《共识》进行修订,并更名为《卒中患者吞咽障 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本共识的 推荐意见分级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表1) [2] 【关键词】 吞咽障碍;卒中;营养;评价;治疗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中国专家组 作者单位 100050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 王拥军 yongjunwang1962@ gmail.com 赵性泉 [email protected] 王少石 [email protected] 1 基本概念 吞咽障碍(dysphagia):是指吞咽过程的 异常。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将食物或 液体从口腔安全送至胃内而没有误吸,也包括 口准备阶段的异常,例如咀嚼和舌运动异常等。 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是指现存 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 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该定义所强调的营养 风险是指与营养因素有关的出现不良临床结局 (比如并发症、住院日等)的风险,而不是出现营 养不良的风险。该概念2002年由欧洲学者提出。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我国肠内肠外 营养学会的定义是: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 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 局发生不良影响,包括营养不足和肥胖。美国 肠内肠外营养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 对营养不良的定义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 ·指南与共识· 表1 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2009年3月) [2] 推荐意见 证据级别 描述 A 1a 同质性 * RCT的系统综述 1b 单一的RCT(可信区间较窄) 1c “全或无”(未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死亡或部分死亡,治疗后部分死亡或全部存活) B 2a 同质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 2b 单一的队列研究(包括低质量RCT,如随访率<80%) 3a 同质性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 3b 单独的病例对照研究 C 4 病例系列(和低质量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 D 5 没有严格评价的专家意见,或完全基于生理学和基础研究 注:同质性 * :指包括在一个系统综述中的各项研究,其结果的方向和程度一致;RCT:随机对照研究,由Bob Phillips,Chris Ball, Dave Sackett,Doug Badenoch,Sharon Straus,Brian Haynes,Martin Dawes1998年制作。2009年3月由Jeremy Howick更新 注意:使用者可增加一个“-”来表明不能提供一个肯定结论的水平,包括:一个单个结果,但可信限宽;或者:同质性有问 题的系统综述。因此这些证据是非结论性的,因此只能给予D级推荐 推荐级别:A:同1级研究一致;B:同2或3级研究一致,或者来自于1级研究的推导;C:同4级研究一致,或者来自2或3级研究 的推导;D:同5级证据,或者任何水平的研究的结果,但这些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或无法得出肯定结论 guide.medlive.cn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19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3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版)

【摘要】 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显著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影

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自2007年《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

识》(以下简称共识)[1]颁布以来,临床医生逐渐增加了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营养风险管理的意识,

但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和认识误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

据和国际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对旧版《共识》进行修订,并更名为《卒中患者吞咽障

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本共识的

推荐意见分级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表1)[2]。

【关键词】 吞咽障碍;卒中;营养;评价;治疗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中国专家组

作者单位

100050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

王拥军

y o n g j u n w a n g 1 9 6 2 @gmail.com赵性泉

[email protected]王少石

[email protected] 基本概念

吞咽障碍(dysphagia):是指吞咽过程的

异常。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将食物或

液体从口腔安全送至胃内而没有误吸,也包括

口准备阶段的异常,例如咀嚼和舌运动异常等。

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是指现存

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

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该定义所强调的营养

风险是指与营养因素有关的出现不良临床结局

(比如并发症、住院日等)的风险,而不是出现营

养不良的风险。该概念2002年由欧洲学者提出。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我国肠内肠外

营养学会的定义是: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

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

局发生不良影响,包括营养不足和肥胖。美国

肠内肠外营养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

对营养不良的定义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

·指南与共识·

表1 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2009年3月)[2]

推荐意见 证据级别 描述

A 1a 同质性*RCT的系统综述

1b 单一的RCT(可信区间较窄)

1c “全或无”(未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死亡或部分死亡,治疗后部分死亡或全部存活)

B 2a 同质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

2b 单一的队列研究(包括低质量RCT,如随访率<80%)

3a 同质性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

3b 单独的病例对照研究

C 4 病例系列(和低质量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

D 5 没有严格评价的专家意见,或完全基于生理学和基础研究

注:同质性*:指包括在一个系统综述中的各项研究,其结果的方向和程度一致;RCT:随机对照研究,由Bob Phillips,Chris Ball,Dave Sackett,Doug Badenoch,Sharon Straus,Brian Haynes,Martin Dawes1998年制作。2009年3月由Jeremy Howick更新注意:使用者可增加一个“-”来表明不能提供一个肯定结论的水平,包括:一个单个结果,但可信限宽;或者:同质性有问题的系统综述。因此这些证据是非结论性的,因此只能给予D级推荐推荐级别:A:同1级研究一致;B:同2或3级研究一致,或者来自于1级研究的推导;C:同4级研究一致,或者来自2或3级研究的推导;D:同5级证据,或者任何水平的研究的结果,但这些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或无法得出肯定结论

guide.medlive.cn

Page 2: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4 Chin J Stroke, Dec 2013, Vol 8, No.12

性营养状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营养过剩或

者营养不足,导致机体成分改变以及功能减低,

伴或不伴炎症活动[3]。

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通常指蛋白

质能量营养不良,指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

吸收障碍,造成特异性的营养缺乏症状。

营养风险筛查(nu t r i t i o n a l r i s k

screening):是临床医护人员用来判断患者是

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营养评定和制订营养

治疗计划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营养评定(nutritional assessment):由

营养专业人员对患者的营养代谢、机体功能等

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用于制订营养治疗计划,

考虑适应证和可能的副作用。

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

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ONS)、肠内营养(entera l

nutr it 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 l

nutrition,PN)。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根

据组成不同分为大分子聚合物(整蛋白)型和

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根据给予

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

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

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

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

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所有营养素完

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2 卒中后营养不良和吞咽障碍的患病率、危

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卒中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危群体,由于评

价手段和评估时机各异,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

率为6.1%~62%[4]。卒中患者入院时约5%患者

存在营养不良,14%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5]。

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高龄,机体

高分解状态,脑干、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神经

内分泌和胃肠动力学异常等均是卒中患者发生

营养不良的风险的重要原因[6]。营养不良者的并

发症发生率(肺炎及肺部感染、褥疮、胃肠道出

血、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显著高于营养

正常者。卒中后伴发的营养不良可以增加患者

各种感染的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是

导致卒中后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7]。研究表明

营养状态与卒中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相关[8]。

急 性 卒 中后 吞 咽 障 碍 的 发 生 率 达

37%~78%[9]。尽管部分患者吞咽困难可在卒中

后1个月内恢复,但是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将明

显增加患者误吸及肺炎的风险,减少经口进食

的量,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增加

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预后[10]。卒中后吞咽

障碍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1]。

共识1 吞咽困难及营养不良是卒中患者

常见的并发症(1b级证据),显著增加卒中患者

不良预后风险(A类推荐,1a级证据)。

3 卒中后吞咽障碍筛查、评估及治疗

3.1 吞咽障碍筛查及评估 筛查,从根本上说,

不同于全面的临床评估,后者要求检查吞咽困

难的症状体征,并以制订治疗方案为目的。筛

查是一项以通过或失败的方法,发现那些要

求进一步全面吞咽功能评估或者请其他专业

人员和(或)医疗服务的个体[12]。筛查要求简单、

准确、可靠、安全、经济,有高敏感性,阴性预

测值,低似然比[13],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吞

咽困难筛查方法。

吞咽障碍筛查往往是由饮水试验和一些

提示误吸的危险因素所构成。有多种方法见于

文献报道,例如可以由未经吞咽相关知识培训

的临床医生完成的改进的Mann吞咽能力评估

(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guide.medlive.cn

Page 3: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5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ability,MMASA)[13]。其他还有需要由经过培

训的人员完成的筛查,例如Gugging吞咽筛选

(Gugging swallow screen)[14]、多伦多床旁

吞咽筛查试验(Toronto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ing test,TOR-BSST)(敏感性91.3%,

阴性预测值93.3%)[15]、床旁吞咽评估(bedside

swallowing assessment)[16]、Burke吞咽困难

筛选试验/3盎司饮水试验(Burke dysphagia

screening test/3-oz water swallow)[17]、

50 ml饮水测试(50 ml drinking test)[18]等。

床旁吞咽筛查具有较好的评定者间信度和预

测效度[19]。一个近期的系统综述表明有4个筛

选流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是

仍需要进一步对这些筛选路径的花费效益比、

对死亡率、住院日等指标的影响进行阐明[20]。另

外一个系统综述给出文献当中提到的42项预

测误吸的指标或流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及可

信区间,这些项目均是以仪器评估作为标准,可

供临床参考应用[21]。目前,饮水试验是最多应用

的较为有效的方法[22]。吞咽筛查应该有以证据

为基础的工具。

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可降低肺炎风险,降低

致死性并发症[23]。一项研究纳入146例急性卒

中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试验组(n=58)

接受早期筛查和口腔护理,院内对照和院外对

照各58例和30例,结果发现试验组的肺炎发生

率(7%)显著低于院内对照组(28%,P<0.01)

和院外对照组(27%,P<0.05),提示早期吞咽

障碍筛查可降低肺炎发生的风险[24]。来自美国

Paul Coverdell国家卒中登记的数据显示未

进行吞咽困难筛查的患者,其在院期间的肺炎

发生率要高于通过筛查的患者[23],这些结果提

示对所有患者进行筛查可降低肺炎总体发生率,

所有卒中患者在进食或饮水之前应该常规进行

吞咽困难的筛查[25]。吞咽困难筛查是医疗卫生

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要求的初级卒中中心的必

备条件[26]。尽管2010年联合全美医疗机构评审

委员会由于缺乏有证据支持的好的筛选方法而

将吞咽筛选撤出,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筛选。目

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选择有效特异的筛选方

法[27]。

如果筛查结果显示患者无吞咽异常,方可

进食水。如果筛查结果异常,应进一步请专

业人员进行全面专业评估,包括临床床旁评

估(clinical bedside assessment,CBA)以及

仪器评估。2个系统综述验证了床旁评估的敏

感度和特异度[28-29]。目前尚缺乏统一或标准化

的床旁评估方法。但通常床旁评估[28]应该包

括:①吞咽困难的相关主诉;②吞咽器官的感

觉、运动、反射、结构的体格检查;③试验性吞

咽:令患者吞咽不同量及黏度的食物,通常包

括水、稠糊状、固体这三种黏度的食物,观察

吞咽过程。

由于床旁评估存在局限性,仪器评估可帮

助进一步明确诊断[30]。改良的吞钡试验,也称

为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评估(videofluoroscopy

swallow study,VFSS),可以动态地、全面

地评估口、咽和食管上部吞咽功能,能明确患

者是否发生误吸及其原因,是吞咽困难评估的

金标准。纤维光学内镜吞咽评估(fiberoptic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

FEES)是采用柔软鼻内镜经鼻腔及腭帆上方

进入咽部进行吞咽评估。FEES价格便宜、便于

携带、检查结果可靠,可作为吞钡试验的替代

方法,在检测喉穿透、误吸和滞留方面,该方法

同吞钡试验同样有效[31]。专业人员可根据患者

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共识2 卒中患者在进食或饮水前应常规

进行吞咽障碍筛查(A类推荐,1a级证据)。筛

查结果异常的患者,应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

进一步全面评估(B类推荐,2a级证据)。

3.2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吞咽障碍的治

疗不仅能改善个体的进食状况,也能改善营养,

预防并发症例如肺炎[32-33]。

guide.medlive.cn

Page 4: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6 Chin J Stroke, Dec 2013, Vol 8, No.12

治疗方法包括食物质量与性状的改进、改

变体位与姿势的代偿性方法以及吞咽障碍的康

复治疗技术等。

食物改进是指改变食物或液体的结构或

者黏度,是吞咽障碍的基础治疗[34]。电视透视

检查证实,食物改进对患者个体来说有效,可

以改善患者个体的吞咽效率,是卒中后吞咽障

碍的标准处理方法[35]。食物改进最常见的是将

固体食物改成泥状或糊状,固体食物经过机械

处理使其柔软,质地更趋于一致,不容易松散,

从而降低吞咽难度[34]。卒中后大部分吞咽障碍

患者最容易误吸的是稀液体,将稀液内加入增

稠剂以增加黏度,可减少误吸,增加营养内容

的摄入量。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下颌下降与

液体增稠至蜂蜜样黏度,二者对肺炎的预防并

无差异[36]。尚无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将增稠液体

作为吞咽障碍治疗策略之一。注意在结构改变

的食物中强化可能丢失了的营养成分,尽量使

食物能引起患者食欲。

代偿性方法是指头或身体姿势的调整。包

括转头、低头、交互吞咽等方法,虽然不能改

善吞咽功能,但可减少误吸和增加食物摄入量。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适合的姿势和帮助进食

需要的特殊工具。没有数据表明姿势调整有效,

也有研究表明该方法不如更主动的康复方法有

效[32]。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是以改善吞咽生理为

目标的锻炼方法,每种方法都可针对某个吞咽

器官功能异常而改善其功能[37],降低并发症[38]。

例如舌骨上肌群的力量训练对增加环咽肌打

开程度、喉前伸幅度及减少误吸有明显效果[39]。

另外一项队列研究显示舌肌训练对所有患者都

有效[40]。

一个纳入33项研究、6779例患者的系统综

述结果表明,针灸和行为干预(包括吞咽锻炼、

饮食改进、环境改变、姿势改变)可改善吞咽障

碍[33]。尽管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证实冷刺激

和生物反馈方法对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有效,但

在临床上经常采用这些方法来治疗咽期吞咽启

动延迟[41]。有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提示经颅直

流电刺激较假性刺激能改善吞咽功能[42],目前

现有的关于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研究结果尚

无一致性结论,例如口腔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

困难无明显疗效[43]。

共识3 经全面评估确认存在吞咽障碍的

患者应给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治疗(A类推荐,

1b级证据)。针灸、吞咽康复、饮食改进、姿势改

变等可改善吞咽功能(A类推荐,1b级证据)。

4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营养筛查(nutrition screening):明确

一个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的风险,

以确定是否需要一个详细营养评估[3]。营养筛

查能发现营养风险的患者,具有营养风险者会

出现住院日延长,并发症增加以及死亡率增加。

有文献报道由各种营养筛查工具发现的营养不

良患者住院日延长[44],并发症增加[45],死亡率风

险增加[46]。2003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

要求有资质的医院在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营养

筛查[47]。

常用的营养筛查工具如下:

(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tool 2002,NRS-2002):适用

于对成人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2003年欧洲

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

推荐用于临床[48]。当NRS-2002总评分≥3分时

即为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请营养师进行营养评

估,决定是否给予和给予何种营养支持。

(2)主观全面评定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该方法适用于发现那些已

经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主要依靠主观分析来

判断。ASPEN推荐使用该筛查方法。

(3)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guide.medlive.cn

Page 5: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7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适用于

对社区人群的营养筛查,主要用于功能受损所

致的营养不良。该方法被英国营养师协会及皇

家护士及注册护士学院批准应用。

(4)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该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营养筛查,该量表是接受

效度评估并认为有效的少数工具之一。

目前尚没有针对卒中患者专门的营养筛查

工具。

如果患者存在营养风险,需要请营养师进

行更准确的营养评估。营养评估是指一个全面

方法来诊断营养问题,应用一系列指标:药物、

营养、就医史,体格检查,人体测量及实验室

资料[3],以便确定营养不良的原因,根据评定结

果制订干预计划。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诊断

卒中后营养不良的金标准,也没有特异性的应

用于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工具[49]。目前有

多项针对卒中人群的营养不良与预后及并发症

相关关系的研究,其使用人体测量学及生化学

指标来综合评定营养状态[50-51]。人体测量学指

标包括: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

和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BMI是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可

靠指标,且最为简单、实用,但不适用于水肿患

者。BMI=体重(kg)/身高(m2),BMI<18.5

提示存在慢性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对于卧床

的卒中患者来说,测定BMI则比较困难,可通过

TSF和AMC的测定推算机体脂肪及肌肉总量。

AMC可用于评价肌蛋白储存和消耗状况。生化

的实验室指标可以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

和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如果这些指标

低于参考人群的正常参考范围,通常认为存在

营养不良。

共识4 卒中患者在入院后可利用营养筛

查工具进行营养筛查,必要时每周进行重复筛

查,监测是否具有营养风险(B类推荐,2b级证

据)。

共识5 营养筛查结果提示存在营养风险

的患者,应进一步请营养师给予全面营养评估,

以便提出营养干预措施。营养评定的方法可参

考饮食病史、人体测量学及生化指标等(B类推

荐,2b级证据)。

5 卒中患者营养支持途径、时机及能量计算

5.1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营养支持途径分为:

EN(通过胃肠道途径)和PN(通过外周或中

心静脉途径)。其中EN分为:ONS和管饲喂养

(tube feeding,TF),适用于有肠道功能且血

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ASPEN(2009)指出,如

果患者入院时不存在营养不良,入院7 d后,如

果肠内营养不能达到目标量,可给予补充性肠

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PN)[52]。ESPSN(2006)指出,如果患者入院

时即存在营养不良,肠内营养开始2 d后如果达

不到目标量,即给予SPN[53]。TPN仅适用于胃

肠道无功能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5.1.1 管饲喂养 对于因昏迷、认知功能障碍或

吞咽障碍不能经口摄食的患者,应予以管饲喂

养。可以经口摄食的患者,但每日能量摄入不足

目标量的60%,亦应给予管饲。对于吞咽障碍

的患者来说,如果患者采取食物性状改进和代

偿性方法,能够减少误吸并保证足够量的营养

摄入,则可以经口进食,否则就需要管饲喂养。

管 饲 喂 养 包 括 两 种 方 法 :鼻 饲 管

(nasogastric tubes,NG)或者经皮胃镜下胃造

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NG放置快速,技术难度不高,相关的

死亡率罕见,但需要定期更换。长期放置常见

的并发症有:可能误置于气管内、食管炎、管道

摩擦或压迫导致的黏膜溃疡等。PEG从美观角

度来讲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可长期使用。PEG

是有创操作,需要通过外科方法和内镜来完

guide.medlive.cn

Page 6: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8 Chin J Stroke, Dec 2013, Vol 8, No.12

成,技术相关的死亡率是0~2.5%,常见并发症

有轻度的皮肤感染、导管堵塞和漏、胃出血、严

重的腹壁感染和胃瘘等。一项大的荟萃分析报

道方法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为9.4%,死亡率为

0.53%[54]。两种管饲喂养的方法都没有减少卒

中后的误吸风险[55]。

喂养还是普通膳食(feed or ordinary

diet,FOOD)试验比较了PEG与NG两种管饲

途径的卒中转归。试验中321例入院30 d内伴吞

咽障碍患者分别接受PEG和NG给予的早期管

饲喂养。研究结果显示:PEG可以使死亡的绝

对危险增加1.0%(P=0.9),死亡或不良转归的

危险增加7.8%(P=0.05)[56]。该试验认为,急

性卒中发生后2~3周内营养支持者中鼻胃管组

比PEG组转归更好。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

在管饲营养需要2周以上或者不能耐受鼻饲营

养2次以上者可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考虑

给予PEG[57]。有研究显示,卒中患者PEG肠内

营养在减少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及消化道

出血等并发症方面优于鼻胃管喂养[58]。一项系

统综述表明对于卒中患者,PEG和鼻饲在病死

率和死亡及致残联合指标上无差异,但前者治

疗失败率、胃肠道出血率较低,营养物质输送

量大,白蛋白水平高。另一个系统综述提到,两

个小样本量的研究(49例)显示PEG较NG营养

能降低死亡率、改善营养摄入[59]。对于卒中后

吞咽障碍持续15 d以上或者预期需要肠内营养

4周以上的患者,可以考虑PEG[25],实施前需要

与相关医护、家属及患者充分协商[60]。

共识6 不推荐对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早

期应用PEG(A类推荐,1a级证据),如果需要长

期(>4周)肠内营养,可酌情考虑PEG喂养(A

类推荐,1b级证据)。

5.1.2 口服营养补充 由于相当数量的卒中患

者入院时即已存在营养不良,因此,对营养状

况恶化但无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可能从口服营

养补充中获益。一项共纳入31个随机对照试验

(2464例住院和社区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系

统评价显示,经口补充蛋白能量可降低老年患

者的病死率及缩短住院时间[61]。

为了研究常规口服营养补充是否能改善急

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FOOD试验选择入院

30 d内无吞咽障碍的患者共4023例,随机分为

营养组(2016例)和对照组(2007例),两组在

相同饮食的基础上,每日给予口服营养补充

剂(360 ml,6.276 kJ/ml能量,含22.5 g蛋白

质)。结果显示,口服营养补充能使死亡的绝对

危险降低0.7%(95%可信区间:-1.4~2.7),但

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62]。试验不支持对未经选

择、入院时营养状况良好的卒中患者实施常规

营养补充。然而,FOOD试验中有9%的患者存

在基线营养不良,口服营养补充能否使该部分

患者获益,FOOD试验并未对此做出进一步分

析。因此,对无营养不良的急性卒中患者给予

常规口服营养补充剂是否可以改善预后,目前

尚无肯定结论。

共识7 对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无吞咽障碍

的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口服营养补充(A类推荐,

1b级证据)。对存在营养不良且无吞咽困难者,

口服营养补充可能会改善预后(B类推荐,2b级

证据)。

5.2 肠内营养的时机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来

确定卒中后营养支持的适宜时机。FOOD试

验比较了早期管饲营养(1周内)与非管饲(至

少1周内不接受任何管饲措施)对卒中结局的

影响,试验将来自15个国家、83家医院的859

例入院1周内伴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管饲

组(429例,进行早期管饲)和非管饲组(430例,

至少1周内不接受任何管饲措施)。6个月后结

果显示:早期管饲(1周内)使死亡风险绝对降

低5.8%(95%可信区间:-0.8~12.5,P=0.09);

不良转归[死亡或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5]风险降低1.2%

(95%可信区间:-4.2~6.6,P=0.7)[56]。王少石

guide.medlive.cn

Page 7: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79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等[24]的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改

善急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减少营养不良的发

生率及病死率。考虑到部分卒中患者入院时就

可能已经存在营养不良,或者在住院期间营养

状况会继续恶化,故早期(24~48 h内)提供

合适的营养可能会把营养不良及其后果降至最

低。一项近期的系统综述显示急性或亚急性卒

中患者早期(7 d内)及晚期(7 d以上)给予肠内

营养、液体补充及营养补充在临床结局如死亡

及致残联合指标上无差异,但营养补充者的能

量及蛋白摄入增加,褥疮发生率降低[33]。对于

重症患者实施早期营养支持(48 h内),可显著

降低患者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提高存活率。

ESPEN指南推荐: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胃肠

功能存在的患者应尽早(24 h内)给予肠内营

养[63];ASPEN指南推荐:肠内营养应在入院

24~48 h开始[52]。

脑-肠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调节通路,称

为脑-肠轴(brain-gut axis,BAG)[64]。脑-

肠轴在调节胃肠的运动、分泌、血液和水及电

解质转运上都有重要作用。卒中后,脑-肠轴

功能受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及肠黏膜屏障破坏。

卒中后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可影

响营养物质的摄入与吸收。急性卒中患者可参

考欧洲重症医学会对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

所推荐的急性胃肠损伤评估[65],给予不同的营

养治疗,如急性胃肠损伤-Ⅰ(自限性的胃肠道

功能改变,胃肠道功能损害或衰竭的风险增加)

的患者应在24~48 h内予肠内营养。

共识8 目前尚无足够高级别证据证明卒

中后7 d内开始肠内营养较7 d后开始能改善临

床结局(A类推荐,1a级证据),但仍推荐包括

重症患者在内的卒中患者应在入院24~48 h开

始肠内营养(B类推荐,2b级证据)。

5.3 肠外营养 由于肠外营养时肠黏膜缺乏营

养素刺激,出现血供减少、黏膜萎缩,导致肠道

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屏障受损,因此,当卒中后

患者如果胃肠功能能够耐受时,应首选肠内营

养。只有在有严重胃肠功能障碍,无法使用胃

肠途径进行喂养或单用肠内营养短期内无法

达到目标量,才给予TPN或SPN。

5.4 卒中患者能量和营养需求量 卒中患者急

性期的应激性变化剧烈,此时能量供给或基本

底物比例不恰当可能会加重机体的代谢紊乱或

脏器功能障碍,并导致不良结局。世界卫生组

织于1985年建议以Schofield公式计算基础代

谢值(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但BMR

个体差异较大,且国人的此值偏高。目前认为

能量供应量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接或间接测热

法,但临床上能够作为常规检测的医院很少,

与之相比,公式法相对简单,便于计算。

常规最低液体摄入量为1500 ml/d,应根据

患者胃肠道及心肾功能酌情调整。轻症非卧床

患者能量供给25~35 kcal·kg-1·d-1,重症急性

应激期患者能量供给20~25 kcal·kg-1·d-1。对

于无并发症的患者,蛋白摄入至少1 g·kg-1·d-1,

分解代谢叠加的情况下应将蛋白摄入量增至

1.2~1.5 g·kg-1·d-1[66]。脂肪量一般不超过

35%总能量摄入,且饱和脂肪酸<10%,多不饱

和脂肪酸6%~11%[67],膳食纤维摄入应尽可能

接近到25~30 g/d。

地中海饮食(Mediterranean diet)是泛

指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

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以蔬菜水果、鱼类、杂粮、

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其饮食结构中

富含高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和抗氧化营

养素,能显著降低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患者的

卒中发生率和致死性事件的发生[68]。推荐肠内

营养配方可具备地中海饮食特征:如高单不饱

和脂肪酸、低饱和脂肪酸,富含多种膳食纤维

等。理想的配方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

症,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糖

尿病患者,有条件时可选用糖尿病适用型肠内

营养制剂;需要限制液体入量的患者,推荐使用

guide.medlive.cn

Page 8: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80 Chin J Stroke, Dec 2013, Vol 8, No.12

高能量密度配方。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对卒中患者进行蛋

白补充及矿物质的补充。

共识9 地中海饮食可预防卒中的发生(B

类推荐,2a级证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

况,个体化地给予适宜的能量和营养配方。推

荐选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配方

(D类推荐,5级证据)。

6 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泻、腹胀、

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肠内营养最

危险的并发症是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此外,

喂养量不足或过量,还会导致营养不良不能及

时纠正,或再喂养综合征。最后,喂养管的堵

塞、脱落等与护理不当有关[69]。

避免管饲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耐受的方法

包括:①严格控制肠内营养起始速度,建议

10~20 ml/h起始,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速

度;②没有严格禁忌的患者,可以将头部抬高

30°~45°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③选择管

径较细的NG,可减少膈肌刺激;④严重低蛋白

血症的患者存在肠壁水肿,导致开始输注时出

现腹泻,可根据临床情况纠正低蛋白血症的同

时给予肠内营养;⑤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⑥防止喂养液污染;⑦对实施管饲的危重症患

者,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控制速度;⑧控

制血糖可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⑨遵循浓度

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

并注意保持适宜温度;⑩推荐乳糖不耐受的患

者使用无乳糖配方,避免使用含短链碳水化合

物的制剂[69]。

每4~6 h监测胃残余量,可以帮助发现患

者是否存在误吸风险。胃残余量大于200 ml

的患者,可使用促胃动力药;大于500 ml的患者,

应暂停喂养。对有误吸风险的患者,推荐使用

空肠喂养,并同时给予胃肠减压。对于便秘患

者,推荐使用含膳食纤维的配方[69]。

共识10 尽管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但

长期实践经验提示,规范的肠内营养操作可以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D类推荐,5级证据)。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

识讨论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名):

丁里、王拥军、王少石、王柠、王小珊、王伊

龙、王丽娟、王国平、王宝军、王春雪、牛晓媛、

冯加纯、朱遂强、刘春风、安中平、李海峰、李

焰生、杨晓苏、沈雪丽、张猛、张婧、张小宁、张

杰文、陈伟、罗本燕、周东、郑天衡、赵钢、赵性

泉、胡波、胡兴越、段淑荣、贺茂林、徐运、徐安

定、郭力、唐吉友、彭斌、董可辉、董强、曾进胜、

樊东升、潘速跃、薛蓉、瞿浩

参考文献

1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组. 中国卒中患者营

养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428-429. 2 杨兴华, 詹斯延. 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及评价[J]. 中国

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09, 1:247-250. 3 Teitelbaum D, Guenter P, Howell WH, et al. Definition

of terms, style, and conventions used in A.S.P.E.N.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J]. Nutr Clin Pract, 2005, 20:281-285.

4 Corrigan ML, Escuro AA, Celestin J, et al. Nutrition in the stroke patient[J]. Nutr Clin Pract, 2011, 26:242-252.

5 Mosselman MJ, Kruitwagen CL, Schuurmans MJ, et al. Malnutrition and risk of mal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Prevalence during hospital stay[J]. J Neurosci Nurs, 2013, 45:194-204.

6 Snoek SA, Verstege MI, Boeckxstaens GE, et al.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as a regulator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J].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4:637-651.

7 Hutchinson E, Wilson N. Acute stroke, 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J]. Br J Community Nurs, 2013, Suppl:S26-S29.

8 National Alliance for Infusion Therapy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and Board of Directors. Disease-related malnutrition and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a significant problem with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J]. Nutr Clin Pract, 2010, 25:548-554.

9 Martino R, Foley N, Bhogal S, et al. Dysphagia

guide.medlive.cn

Page 9: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81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46:366-369.25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edelines Network(SIG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ysphagia[EB/OL]. [2010-07](2013-08-01). http://www.sign.ac.uk/guidelines/fulltext/119/index.html.

26 Joint Commission:Strok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mplementation Guide. 2nd ed[EB/OL]. [2008-10](2013-08-01). ht tp://www.jointcommission.org/assets/1/18/stroke_pm_implementation_guide_ver_2a.pdf.

27 Donovan NJ, Daniels SK, Edmiaston J, e t a l . Dysphagia screening:state of the art:invit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from the State-of-the-Art Nursing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12[J]. Stroke, 2013, 44:e24-31.

28 Perry L, Love CP. Screening for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 Dysphagia, 2001, 16:7-18.

29 Mar t ino R, Pron G, Diamant N. Screening for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in st roke:insuff icient evidence for guidelines[J]. Dysphagia, 2000, 15:19-30.

30 Leder SB, Espinosa JF. Aspiration risk after acute st roke:comparison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J]. Dysphagia, 2002, 17:214-218.

31 Aviv JE.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utcome study of endoscopy versus modified barium swallow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 Laryngoscope, 2000, 110:563-574.

32 Sura L, Madhavan A, Carnaby G, et al. Dysphagia i n t h e e ld e r ly : m a n a ge m e n t a n d nu t r i t i o n a l considerations[J]. Clin Interv Aging, 2012, 7:287-298.

33 G e e g a n a g e C , B e av a n J , E l l e n d e r S , e t a l . Interventions for 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EB/OL]. [2012-10-17](2013-08-01). ht 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0323.pub2/abstract;jsessionid=A59F7BBF86D48A6F4B63D8235296B529.f04t03.

34 Garcia JM, Chambers E 4th. Managing dysphagia through diet modif ications[J]. Am J Nurs, 2010, 110:26-33.

35 Cook IJ, Kahrilas PJ.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management of oropha r y ngea l dysphag ia[J ]. Gastroenterology, 1999, 116:455-478.

36 Robbins J, Gensler G, Hind J, et al. Comparison of 2 interventions for liquid aspiration on pneumonia incidence: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08, 148:509-518.

37 赵性泉, 张婧.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 2009:225.

38 Crary MA, Carnaby GD, Lagorio LA, et al. Func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outcomes from an exercise-based

after stroke:incidence, 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 Stroke, 2005, 36:2756-2763.

10 Smithard DG, Smeeton NC, Wolfe CD.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troke:does dysphagia matter?[J]. Age Ageing, 2007, 36:90-94.

11 Foley NC, Martin RE, Salter KL, et al.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phagia and malnutrition following stroke[J]. J Rehabil Med, 2009, 41:707-713.

12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s for the profession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EB/OL]. [2004-09](2013-08-01). http://www.asha.org/policy/PP2004-00191.

13 Antonios N, Carnaby-Mann G, Crary M, et al. Analysis of a physician tool for evaluating dysphagia on an inpatient st roke unit:the Modif 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J]. J St roke Cerebrovasc Dis, 2010, 19:49-57.

14 Trapl M, Enderle P, Nowotny M, et al. Dysphagia bedside screening for acute-st roke patients:the 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J ]. St roke, 2007, 38:2948-2952.

15 Martino R, Silver F, Teasell R, et al. Toronto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ing test (TOR BSST):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J]. Stroke, 2009, 40:555-561.

16 Smithard DG, O'Neill PA, England RE,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ysphagia following a stroke[J]. Dysphagia, 1997, 12:188-193.

17 DePippo KL, Holas MA, Reding MJ. The Burke dysphagia screening test:Validation of its us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4, 75:1284-1286.

18 Gottlieb D, Kipnis M, Sister E,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50 ml 3 drinking test for evaluation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 Disabil Rehabil, 1996, 18:529-532.

19 Massey R , Jed l icka D. T he Massey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J]. J Neurosci Nurs, 2002, 34:252-253, 257-260.

20 Schepp SK, Ti r schwel l DL, Mi l le r R M,et a l . Swallowing screens after acute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 Stroke, 2012, 43:869-871.

21 Daniels SK, Anderson JA, Willson PC. Valid items for screening dysphag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 Stroke, 2012, 43:892-897.

22 Jauch EC, Saver JL, Adams HP J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3, 44:870-947.

23 Lakshminarayan K, Tsai AW, Tong X, et al. Utility of dysphagia screening results in predicting poststroke pneumonia[J]. Stroke, 2010, 41:2849-2854.

24 王少石, 郑天衡, 陈真理, 等.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

急性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J].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guide.medlive.cn

Page 10: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82 Chin J Stroke, Dec 2013, Vol 8, No.12

dysphagia therapy:A pilot investigation of the McNeill dysphagia therapy program[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93:1173-1178.

39 Shaker R, Easterling C, Kern M, et al. Rehabilitation of swallowing by exercise in tube-fed patients with pharyngeal dysphagia secondary to abnormal UES opening[J]. Gastroenterology, 2002, 122:1314-1321.

40 Robbins J, Kays SA, Gangnon RE, et al. The effects of lingual exercis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7, 88:150-158.

41 Logemann JA. The dysphagia diagnostic procedure as a treatment efficacy trial[J]. Clin Commun Disord, 1993, 3(4):1-10.

42 Kumar S, Wagner CW, Franyne C, et al. Noninvasive brain st imulat ion may improve st roke-related dysphagia:a pilot study[J]. Stroke, 2011, 42:1035-1040.

43 Power ML, Fraser CH, Hobson A, et al. Evaluating oral stimul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after stroke[J]. Dysphagia, 2006, 21:49-55.

44 Amaral TF, Antunes A, Cabral S,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ree nutritional screening tools in a Portuguese oncology centre[J]. J Hum Nutr Diet, 2008, 21:575-583.

45 Ozkalkanli MY, Ozkalkanli DT, Katircioglu K, et al. Comparison of tools for nutrition assessment and screening for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ications in orthopedic surgery[J]. Nutr Clin Pract, 2009, 24:274-280.

46 Henderson S, Moore N, Lee E , e t a l . Do the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 and Birmingham nutrition r isk (BNR) score predict mortality in older hospitalized patients?[J]. BMC Geriatr, 2008, 8:26.

47 Mueller C, Compher C, Ellen DM, et al. A.S.P.E.N. clinical guidelines:Clinical Guidelines Nutrition Screening,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Adult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1, 35:16-24.

48 Kondr up J, Al l ison SP, El ia M, et a l . 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 Clin Nutr, 2003, 22:415-421.

49 Nightingale JM, Walsh N, Bullock ME, et al. Three simple methods of detecting malnutrition on medical wards[J]. J R Soc Med, 1996, 89:144-148.

50 Cho YM, Choi IS, Bian RX, et al. Serum albumin at admission for prediction of functional outcome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J]. Neurol Sci, 2008, 29:445-449.

51 Yoo SH, Kim JS, Kwon SU, et al. Undernutrition as a predictor of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Arch Neurol, 2008, 65:39-43.

52 McClave SA, Martindale RG, Vanek VW,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J]. JPEN, 2009, 33:277-316.

53 Singer P, Berger MM, Van den Berghe G,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intensive care[J]. Clin Nutr, 2009, 28:387-400.

54 Wollman B, D'agostino HB, Walus-Wigle JR, et al. Radiologic,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gastrostomy:an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Radiology, 1995, 197:699-704.

55 Finucane TE, Bynum JP. Use of tube feeding to prevent aspiration pneumonia[J]. Lancet, 1996, 348:1421-1424.

56 Dennis MS, Lewis SC, Warlow C, et al. 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r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 (FOOD):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5, 365:764-772.

57 Panos MZ, Reilly H, Moran A, et al. Percutaneous e n d o s c o p i c g a s t r o s t o m y i n a g e n e r a l hospital:prospect ive evaluat ion of indicat ions, outcome, and randomised comparison of two tube designs[J]. Gut, 1994, 35:1551-1556.

58 秦延京, 李巍然, 吴东宇, 等.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胃造瘘与鼻饲肠内营养效果比较[J]. 中国卒中杂志, 2011, 6:684-688.

59 Bath PM, Bath FJ, Smithard DG. Interventions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EB/OL]. [1999-10-25](2013-08-01). ht 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0323/abstract.

60 Nicholson FB, Kor man MG, R ichardson MA.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 rostomy:a review of indic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 15:21-25.

61 Milne AC, Potter J, Avenell A. Protein and energy supplementation in elderly people at r isk f rom malnutrition[EB/OL]. [2009-04-15](2013-08-0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3288.pub3/abstract.

62 Dennis MS, Lewis SC, Warlow C, et al. Routine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for stroke patients in hospital (FOOD):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5, 365:755-763.

63 Kreymann KG, Berger MM, Deutz NE,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Intensive care[J]. Clin Nutr, 2006, 25:210-223.

64 Mertz HR. Overview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dysfunct ion of the brain-gut axis[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03, 32:463-476.

65 Reintam Blaser A, Malbrain ML, Starkopf J, et al. Gast rointest inal funct 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SICM Working Group on Abdominal Problem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384-394.

guide.medlive.cn

Page 11: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 专家共识(2013版)pic1.cmt.com.cn/newspic/files/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 ·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983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2月 第8卷 第12期

66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15, 56-60.6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im summary of

conclusions and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on total fat & fatty acids[EB/OL]. [2008-10-16] (2013-08-01). http://www.who.int/nutrition/topics/FFA_interim_recommendations/en/.

68 Sofi F, Abbate R, Gensini, et al. Accruing evidence on benefits of adherence to the Mediterranean diet on health: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Clin Nutr, 2010, 92:1189-1196.

69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临床营养

护理指南——肠内营养部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11:4-30.(收稿日期:2013-11-10)

北京和睦家医院是和睦家医疗集团旗下的医疗机构之一。除北京外,和睦家医疗集团在中国多个城

市设有医疗机构,包括上海、广州、无锡和天津。作为首家按照国际化医疗服务理念与标准创建的综合医

疗机构,北京和睦家医院同时拥有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和美国病

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双认证。

北京和睦家医院拥有一支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的国际医生团队。作为一家综合性医疗机

构,北京和睦家医院拥有全科(家庭医学科)、外科、儿科、口腔科、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

并设立心理健康中心。辅助科室包括药房、放射及影像科、检验科及血库。

北京和睦家医院招聘

医生类

职位:神经内科医师

1.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十年以上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经验

3.英语交流能力强

4.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操守

5.具有优秀的沟通技能和服务意识

职位:神经外科医师

1.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十年以上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经验

3.英语交流能力强

4.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操守

5.具有优秀的沟通技能和服务意识

薪酬福利:

1.有竞争力的薪水

2.绩效奖金

3.完善的福利计划

4.带薪休假

5.在职培训(根据岗位需求可能有前往台湾或新加坡培训的机会)

6.每年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申请方式:

请发送您的中英文简历到相应的人力资源顾问邮箱

北京和睦家医院神经科医生职位:[email protected]

guide.med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