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 ......•...

47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 2008 2008 9 9 19 19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Dec-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

    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

    20082008年年99月月1919日日

  • 1992 2003 2007

    有甚麼改變?

  • 「課程」是甚麼?「課程」是甚麼?

    ‧課程

    = 學科內容?

    課本選取

    教學策略

    內容增刪

    操練

    補課

    內容內容

    程 綱 要

    科 書

    試 範 圍

  • ‧‧課程課程 = = 學習經歷學習經歷

    以學生為中心

    學會學習 建構知識

    全人發展

    「課程」是甚麼?「課程」是甚麼?

  • 基本課程架構基本課程架構

    學習範疇

    共通能力價值觀

    與態度

  • 學習理論的轉變學習理論的轉變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重視「教」多於「學」: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重視「教」多於「學」:

    • 幫助學生很有系統地組織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行

    分析;

    • 行為主義、認知學派的看法:「知識」是「外在」的、

    「固定」的;

    • 「教」是傳授知識;「知識」與教師有關學系的知識相連;

    • 「教」是設法用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傳授知識/理念;

    • 「知識」被視為「客體」,學生須透過考試「重現」這些

    「知識」,以證明他們掌握這些知識。

  •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 」」

    • 知識是「內藏」的,學習者並不是簡單的抓住一些現成

    的知識就成;

    • 知識並非一個「產品」,而是學習者在建構知識過程中

    不斷改變和更新的 ;

    • 學習的重心放在學童上 ⎯ 他們怎樣建構知識;

    • 「教師」是一個知識促進者,而並非是一個知識傳達人

    • 「教」是豐富學生所建立的「框架」,這「框架」較諸他

    們所擁有的更強而有力。好的教學是要促進這「框架」的

    建立

    學習理論的轉變學習理論的轉變

  • 課程甚麼值得學習?

    學生

    怎樣學習?教師怎樣教?

    教學 評估

    新高中課程知識建構的條件

    怎麼知道學生已學會學習?

  • 新高中課程的評估方式新高中課程的評估方式

    ••

    教、學、評估相互配合教、學、評估相互配合

    ••

    藉評估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藉評估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

    ••

    注重形成性評估注重形成性評估

  • 近三十年史學發展的趨勢近三十年史學發展的趨勢

    郭少棠教授郭少棠教授::《《西方與跨文化之間:中國現代史研習的新路向西方與跨文化之間:中國現代史研習的新路向》》

    1. 1. 後現代文化的衝擊:後現代文化的衝擊:a.a. 知識不只關注真偽,同時重視詮釋,知識不只關注真偽,同時重視詮釋,

    去中心和多中心的理論去中心和多中心的理論

    b. b. 史學重敘述,以顯示詮釋,以微觀史學重敘述,以顯示詮釋,以微觀來顯示宏觀的現象來顯示宏觀的現象

    2. 2. 歷史史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和擴闊歷史史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和擴闊3. 3. 動態的史學:重視歷史的比較,互動、交流;動態的史學:重視歷史的比較,互動、交流;

    配合文化的環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趨勢配合文化的環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趨勢

    4.4.電腦科技對史學研究及教學的衝擊電腦科技對史學研究及教學的衝擊

  • 歷史教學的回應歷史教學的回應1. 重新審視史學求真的理想與現實重新審視史學求真的理想與現實2. 腳踏實地,重整教學的優先次序腳踏實地,重整教學的優先次序

    a. 史料記誦的地位愈來愈低史料記誦的地位愈來愈低b. 歷史教學的目標愈來愈側重方法的訓練歷史教學的目標愈來愈側重方法的訓練c. 考試和功課傾向提供資料而要求對資料的考試和功課傾向提供資料而要求對資料的

    推論推論

    郭少棠教授郭少棠教授::《《西方與跨文化之間:中國現代史研習的新路向西方與跨文化之間:中國現代史研習的新路向》

    d. 歷史課題的選取更多元化。以生活化為較歷史課題的選取更多元化。以生活化為較優先次序優先次序

    e. 提高學生興趣,以刺激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興趣,以刺激學生更主動地學習f.f. 增加學生把課題和現實生活相連,提高增加學生把課題和現實生活相連,提高 歷歷

    史教育的效益和社會價值史教育的效益和社會價值3.3.鼓勵學生小組學習或辯論,以深化對某種史鼓勵學生小組學習或辯論,以深化對某種史

    論的理解論的理解

  • 學習是

    教學是

    知識內容知識內容〈〈來源、理解、來源、理解、

    結構及性質結構及性質〉〉

    共通能力共通能力

    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社群學習社群

    直接傳授直接傳授 探究探究 共同建構共同建構

    成果 過程 共同建構

    學甚麼?

    〈課程〉

    怎樣學?

    〈教學法及評

    估〉

    新高中課程學與教的關係

  • 教學取向教學取向

    透過直接傳授式教學透過直接傳授式教學

    • 著重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

    • 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及技巧,提高學生的認知

    能力

    • 教師以語言講述為主要方法,將歷史概念深入淺出地

    向學生說明

    • 可以透過講述,清楚指出該課題的學習重點、內容大

    要、組織結構,以至學習方向等

    • 教師清晰而富感情的演繹,不但可澄清學生容易誤解

    的地方,亦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教師講授了基本史實及學習技巧

    的基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 教師透過規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和解

    疑,從而獲取新知識與掌握探究史事的能力

    教學取向教學取向

    例如: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多作例如: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多作 推理性、批判性、反思性的提推理性、批判性、反思性的提

    問,引發學生思考問,引發學生思考

  • 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教師講授了基本史實及學習技巧

    的基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 教師透過規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和解

    疑,從而獲取新知識與掌握探究史事的能力

    • 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能獨立地應用已學習過的知識

    及技能,嘗試去解決一些問題,故此這屬於引導學生

    進行探究歷史為主的學習模式

    教學取向教學取向

  • 搜集資料

    書刊、網上資料、圖片、 遺物……

    探究主題

    探究議題匯報

    得出結論,有論有據

    整理資料

    辨偽、歸納、分析

    、比較、綜合……

    各家意見

    教科書、老師、學

    者……

    探究式學習的流程探究式學習的流程

    取材自 Dr. Flora Kan, HKU

  • 共同建構式教學共同建構式教學

    • 共同建構式的學與教取向,以課堂為一學習社群,教師

    與學生都是知識的建構者。教師創設開放、平等的學習

    環境,組織學習社群

    教學取向教學取向

    例如: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多提例如: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多提 出問題或利用議題讓學生討論、出問題或利用議題讓學生討論、 辯論及評論辯論及評論

  • 共同建構式教學共同建構式教學

    • 共同建構式的學與教取向,以課堂為一學習社群,教師

    與學生都是知識的建構者。教師創設開放、平等的學習

    環境,組織學習社群

    • 實踐這種模式時,最常用的是小組討論。當學生參與小

    組討論時,他們能主動與朋輩及同學溝通,以及表達個

    人對史事的看法;同時,這也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審視別

    人的觀點,接受他人的挑戰與質詢。教師在整個過程當

    中,透過向不同小組清楚分派任務、提供合適的資料,

    並設定不同組員的角色,以促進學習。具備有效的溝通

    技巧及尊重他人,是小組討論取得豐富成果的關鍵

    教學取向教學取向

  • 試題的擬設試題的擬設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考查目的,應緊貼學習目

    標、預期學習成果

    ‧ 是試題的核心或主題

    包括知識/能力/價值取向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立意要體現考試目的、能力考查的主旨

    • 立意要準確,每題的考查目標應獨立、完整

    • 立意要突出重點,考查目標要有層次和相關性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是實踐考查目的之資料/

    歷史情境

    ‧ 讓學生利用學得的歷史

    知識、歷史概念來解答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根據立意的要求來剪裁、選擇相關的知識內容

    • 根據考生的生活經驗與理解程度設計情境

    • 情境不可以憑空臆造

    • 情境須有足夠的信息與一定深度,讓考生可根據

    所學解答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是試題的呈現形式

    ‧ 關係着立意實現的

    程度

  • 試題構成的要素試題構成的要素

    立意 設問情境

    • 圍繞立意、根據創設的情境來設問

    • 設問針對重點內容

    • 「設問語」必須準確、簡明 ,避免出現

    含義不清的設問

  • 舉例

    1. 製定一個「二元次擬題藍圖」

    評價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歷史探索

    方法知識史論知識史實知識

    閱讀:理解資料……

    闡述:詮釋資料,包括複述、描述、解

    釋、比較、說明、論述……

    評價:鑑別、評論……

  • 舉例

    1. 製定一個「二元次擬題藍圖」

    評價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歷史探索

    方法知識史論知識史實知識

    ‧ 識記鑑別

    ‧ 領會詮釋

    ‧ 分析綜合

    ‧ 評價辨析

  • 舉例

    1. 製定一個「二元次擬題藍圖」

    評價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歷史探索

    方法知識史論知識史實知識

    ‧ 資料搜集與處理

    ‧ 理解與解釋

    ‧ 分析

    ‧ 推理與推論

    ‧ 表達與溝通

  • 舉例

    1. 製定一個「二元次擬題藍圖」

    評價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歷史探索

    方法知識史論知識史實知識

    ‧ 記憶

    ‧ 闡釋

    ‧ 評價

    ‧ 知識轉移

  • 舉例

    2. 利用相關的資料,帶出考問的主題〈甲〉文字資料,

    如詩、詞、文學作品、

    史籍、官書、日記、筆記……等如:1999年高考歷史資料題,據下列資料說明安

    史之亂對唐朝之影響:

    杜甫《洗兵馬》節錄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

    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餧肉葡萄宮。

    ……

  • 舉例

    如:1999年高考歷史資料題,據下列資料說明安 史之亂對唐朝之影響:

    唐代戶口資料

    梁方仲《中國歷史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君主年號紀年 公元 戶數 口數

    〈玄宗〉天寶13年 754 9,619,254 52,880,488〈玄宗〉天寶14年 755 8,914,709 52,919,309〈肅宗〉乾元

    3年 760 1,933,174 16,990,386

    〈代宗〉廣德

    2年 764 2,933,125 19,920,386

    〈乙〉數據、圖表

  • 舉例

    〈丙〉圖像─意想圖、漫畫……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西漢武帝時太學意想圖

    a. 圖中講學的經學專家稱為什麼?

    b. 圖中的學生稱為什麼?c. 成績優異的學生可出任

    什麼官職?d. 圖中的場景出現於西漢

    哪一城市?

    〈2008 HKCEE中國歷史科試題〉

  • 舉例

    〈丙〉圖像─地圖

    試扼要說明上述兩項資料分別反映漢初何種危機?

    〈2000AL中國歷史科試題

    秦、漢初疆域比較圖 漢初分封諸侯王圖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 舉例

    〈丙〉圖像─圖片

    (1955年)

    周恩來代表中國在印尼 出席什麼會議?

    (1984年)

    中、英兩國代表簽署哪 一份文件?

    〈2008 HKCEE中國歷史科試題〉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中英聯合聲明中英聯合聲明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 舉例

    〈丙〉圖像─圖片

    (1993年)

    與辜振甫握手的人是誰?

    (1999年)

    出席這個儀式的中國國 家主席是誰?

    〈2008 HKCEE中國歷史科試題〉

    汪道涵汪道涵

    江澤民江澤民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因版權關係,本圖未能於網上發放

  • 舉例

    3. 運用適當提問用語,以達致考查的

    目的• 說明、分述、比較、綜合、析論、申論、引證……

    • 有言……。其說當否?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 ……試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析論

    • ……你較同意那一看法?試就有關史實抒發你的意見

    • 有言封建制度僅能於西周立國初期發揮一時之效,而

    非長治久安之策。試據此說,就西周推行封建與其衰

    亡之關係,申論己見。

    • ……《歷史科提問用語手冊》

    ,香港考試

    及評核局,2007

  • 史實、歷史事件

    主題、課題

    歷史概念

    見解、觀點

    知識結構

    改自Drake, S. & Burns, R.C.〈2004〉

  • ‧由於樣本試題現正進行修訂,仍未 定稿。本簡報將不會展示曾進行先 導計畫的試題及考生表現,以免教 師混淆。

    ‧教師如想了解先導計畫的試題內容 及考生表現,請參考研討會當天派 發的講義。

    舉例

  • 試卷評改試卷評改

  • 標準 分數

    能援引相關史實、就戰國時代及五四時期的背景析論戰國時代及五四

    時期重視國民的政治思想,兼顧兩面。答案完備,盡符題旨。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關之資料;議

    論具說服力,顯示考生具有批判性及分析性之判斷能力。

    10-15

    能就戰國時代及五四時期重視國民的政治思想的背景作一合理討論;

    史實大致準確。能掌握題旨。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料及/或重要遺漏;表達清晰,條理

    分明,對相關之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據之議論。

    8-9

    能就兩人的時代背景討論兩人重視國民的政治思想的因素,間有史實

    支持。對題旨了解一般。內容基本上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6-7

    能嘗試就兩人的時代背景討論,但泛論多而欠史實支持。答案一般,考生雖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過分著重史實之

    鋪陳。4-5

    僅能敘述兩人主張,未有就兩人的時代背景討論。了解題旨不足。內容夾雜重大之錯誤及/或與試題不相關之資料,表達

    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表現更為差劣,完全誤解題旨,毫無基本概念;內容完全不足及/或不

    切題。組織甚差,表現遠離水準。

    0-3

  • 考生表現考生表現

  • 在萬曆十三年,明太祖因為胡維庸一案而廢 相。

    而明末嚴嵩、光熹時的魏忠賢等,巴結宦官, 與宦官一起枉法誣賢。

    史實有誤

    ……劉少奇任總統一職……。

    戰國時代……各地出現霸主,互相攻伐,施行 霸政。

  • ……然而五四運動的發生,卻暴露了滿清政府的 無能,因而引起大批民眾不滿,他們對滿清的統 治完全失去信心,要求改革……

    ……回國後將這些新思想帶到中國,便引起以他 們為首作領導的五四運動,不斷示威、遊行,最 後以群眾力量成功迫清朝罷中國三人代表團及拒 簽凡爾賽條約……

    時序不明

    ……清末的五四運動是由下層人民中的知識份子 發起的……

    ……終致靖康之禍的發生……熙寧變法欲修正宋 室的弊處……

  • ‧‧考生對解答「資料題」之技巧不足,不少考考生對解答「資料題」之技巧不足,不少考 生無視「資料」提供之角度,而只據設問作生無視「資料」提供之角度,而只據設問作 答。答。

    ‧‧答案多流於表面,組織力較弱,少有援引相答案多流於表面,組織力較弱,少有援引相 關史實析論,答案欠全面。關史實析論,答案欠全面。

    ‧‧考生審題不清,或未有理解題問的重點,致考生審題不清,或未有理解題問的重點,致 答案偏離題旨之情況十分普遍。答案偏離題旨之情況十分普遍。

    ‧‧考生之基本歷史知識不足,致史實混淆,時考生之基本歷史知識不足,致史實混淆,時 序不明,錯漏屢見。序不明,錯漏屢見。

    總結

  • 建議

    1.1. 鼓勵學生建構穩固的歷史基礎知識鼓勵學生建構穩固的歷史基礎知識//概念;概念;

    2.2. 培養學生歷史探究意識、態度;培養學生歷史探究意識、態度;

    3.3.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4.4. 培養學生闡釋歷史、評價歷史的技能;培養學生闡釋歷史、評價歷史的技能;

  • 建議

    基礎知識札實、廣博,才能有效進行探究活動

    自主意識 問題意識 創新意識

    論從史出,不憑空臆斷

    主要有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等;

    學習過程包括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是對知識的吸 收、內化和應用外化的過程

  • 謝謝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學習評估��本科試題的擬設與試卷評改投影片編號 2「課程」是甚麼?投影片編號 4基本課程架構投影片編號 6投影片編號 7投影片編號 8新高中課程的評估方式投影片編號 10投影片編號 11投影片編號 12投影片編號 13投影片編號 14投影片編號 15��投影片編號 17投影片編號 18投影片編號 19投影片編號 20投影片編號 21投影片編號 22投影片編號 23投影片編號 24投影片編號 25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舉例投影片編號 37舉例投影片編號 39投影片編號 40投影片編號 41投影片編號 42投影片編號 43投影片編號 44投影片編號 45投影片編號 46投影片編號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