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山」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會議紀錄】...1...

24
1 【「蟾蜍山」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會議紀錄】 一、時間:中華民國 104 12 24 日(星期四)下午 2 0 二、地點:臺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 四段 113 13 號) 三、主持人:辛委員晚教 記錄:張釋 四、出席委員: 李委員乾朗 薛委員琴 林委員會承 五、出席單位意見 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文化景觀之劃定,本校完全尊重委員之意見。 2)本校在此提出建議:文資法第三條文化景觀之定義,係指神話、傳說、 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故 其劃設範圍應回歸其基本定義、立法精神,釐清文化保存之標的及目的。 3)以本次劃設的軍事聚落來說,該聚落區見證中美協防歷史,係附屬於歷 史的衍生生活區域,而主體駐軍生活活動區並未畫設;而現存之歷史農業 區則是存在於今日基隆路週邊的台大農場,所以應回歸法令定義,將基隆 路周邊的台大農場一併劃入。另生態區部分,蟾蜍山東半山麓,含大專用 地、保護區及墓地則排除在外。希望文化景觀範圍劃定上對於生態完整性、 歷史主體性以及景觀上的維護應予以尊重,以確保日後的保存價值與真實 意義。 2. 國立臺灣大學: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May-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蟾蜍山」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會議紀錄】

一、時間: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24 日(星期四)下午 2 時 0 分

二、地點:臺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

四段 113 巷 13 號)

三、主持人:辛委員晚教 記錄:張釋

四、出席委員: 李委員乾朗

薛委員琴

林委員會承

五、出席單位意見

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文化景觀之劃定,本校完全尊重委員之意見。

2)本校在此提出建議:文資法第三條文化景觀之定義,係指神話、傳說、

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故

其劃設範圍應回歸其基本定義、立法精神,釐清文化保存之標的及目的。

3)以本次劃設的軍事聚落來說,該聚落區見證中美協防歷史,係附屬於歷

史的衍生生活區域,而主體駐軍生活活動區並未畫設;而現存之歷史農業

區則是存在於今日基隆路週邊的台大農場,所以應回歸法令定義,將基隆

路周邊的台大農場一併劃入。另生態區部分,蟾蜍山東半山麓,含大專用

地、保護區及墓地則排除在外。希望文化景觀範圍劃定上對於生態完整性、

歷史主體性以及景觀上的維護應予以尊重,以確保日後的保存價值與真實

意義。

2. 國立臺灣大學:

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一次通知台大辦理現勘時,即已整合校內的意見,在

第二次會勘時,已收集校內昆蟲系等系所意見。本次範圍的劃定,本校表

達支持。

3. 國防部軍備局北部工營處:

本處尊重使用單位的意見,並將配合使用單位意見辦理後續。

4.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本案保存範圍土地權屬台灣科技大學,建物係早期安置原眷戶之眷村,依

現行規定須將建物騰空點還土地管理機關,惟現況已登錄為文化景觀範圍,

故本局將現況封存後;另請台灣科技大學儘速辦理點收作業,俾利後續管

用合一及活化之目的。

5. 空軍作戰指揮部:

1)本部公館營區屬「臺北市蟾蜍山重要軍事設施管制區」,已依國家安全

法第 5 條公告劃定,同條第 3 項規定「第 1 項之管制區,為軍事所必需

者,得實施限建、禁建;其範圍,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及有關機關規定之。」

同條第 2 項亦規定「人民入出前項管制區,應向該管機關申請許可。」違

反者依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可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2)貴局欲將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如與「臺北市蟾蜍山重要軍事設施管

制區」重疊,相關事項不得牴觸國家安全法等規定,建請貴局妥為規劃。

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本所經管臺北市大安區辛亥段五小段345-1、249-1及興隆段三小段821-3地號,都市計畫編定為道路用地,現況為道路、駁坎使用及空軍作戰指揮

部圍牆範圍內,為符合管用合一,建請貴府辦理撥用,以利後續之保存與

維護。

7. 內政部警政署:

1)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範圍涉及本署經管土地(臺北市文山區興隆段 3 小

段 1、1-42、1-4、1-23、820、821)及本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以下稱保

七總隊)、警察通訊所、民防指揮管制所等機關 1-8 地號駐地。 2)本署及所屬機關(保七總隊、警察通訊所),皆建議不納入文化景觀保存

範圍原因如下:

3

(1)倘若本署及所屬機關經管土地納入文化景觀保存範圍,大批遊客湧

入該範圍參觀、旅遊時,將影響機關駐地安全。 (2)保七總隊所屬機關廳舍老舊亟需修繕整建,倘劃入該文化園區,修

繕等工作勢必經過貴單位同意後方可辦哩,有延宕修復期程之虞。 3)建議不納入。

8.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通訊所:

內政部警政署為本所上級單位,本所意見以內政部警政主意見相同。

9. 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

1)本總隊使用權管之土地及建物(臺北市文山區萬盛街 15號),緊鄰經濟

部 104年 8月 26日經地字第 10404604170號公告訂定之「山崩與地滑地

質敏感區(L001臺北市)」範圍,應不宜開發,本總隊亦無任何開發計畫。

2)本總隊所權管建物皆為一、二樓水泥磚造,樓頂須覆蓋鐵皮防水之簡陋

房舍,礙於地質條件無法擴建,謹堪現駐人員辦公使用,難認具有歷史或

觀賞價值,且該等建物缺漏處若無即時修繕補強,實難符合基本使用需求,

未來本案文化景觀相關保存維護法令規定,恐將對保存範圍內建物修繕之

時效造成延宕,不利本總隊使用維護,甚至面臨另覓駐地之窘境。

3)綜上,本總隊不同意所經管之建物及土地,被納入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

範圍。

10. 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

本所不同意所經管之建物及土地,被納入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範圍。

11. 臺北市文山區公所:

萬盛里是否被劃入蟾蜍山文化景觀範圍?不知道是否有影響到萬盛里 33

號、萬盛街口的聚落?

六、民眾意見:

1. 陳○○ 沒有「保存原則」的文化景觀只是一個空殼,北市文化局應參考文化部調查研究

報告之內容,於1/13(三)文資大會審議時,提出保存原則送審。

根據【聚落文化基礎資源調查 以臺北市蟾蜍山聚落為例】 保存原則,

4

7-6-3 保存總體原則 278 頁

7-6-4 軍事次分區保存原則 279 頁

7-6-5 歷史農業次分區保存原則 279 頁

7-6-6 生態次分區保存原則 279 頁

7-6-7 聚落次分區保存原則 283 頁

7-6-3 保存總體原則

1. 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與再發展應在「生態-軍事-農業-聚落」之框架與「生

態聚落」之概念下維護整體風貌之真實性與完整性,範圍內包含生態區域、軍事

區域以及聚落區域,各自賦予適當之自主管理或維護機制,讓整體文化景觀持續

展現保存活力。

2. 生態聚落重視居民的社會生活,並強調與環境共處之永續生活方式。因此,

聚落區域採動態保存方式,建立適當居住機制,且在社會公平及維持社會永續性

的前提下,保障現住戶之居住使用權,同時考量引入新居住者與使用者之機會。

在聚落實質環境上,建物修繕與能源系統維護,亦需在生態聚落的永續概念下執

行。

3. 生態區域依據物種與林相完整度分為「核心生態保護區」、「親山生態保護

區」與「墳場生態區」,應持續與生態研究單位合作,以物種保育與棲地維護為

原則,分別制定管理規範,有條件開放生態調查,並加強整合相關生態研究及物

種棲地保育。

4.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轄之聚落區域,建議朝煥民新村再利用、聚落動態保存

以及學校推動生態聚落教育之目標為規劃考量,在相關權益關係人之參與下,研

擬建立「教育-生態-社區」共生之合作機制。

5. 文化景觀之不僅著重有形文化資產,同時應重視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

6. 整體景觀風貌應建立審議機制,依據建築類型與各別狀況,設立以使用者為

出發點的修復與營建規範。

7. 蟾蜍山文化景觀為持續性之景觀,各階段保存過程應包含權益關係人之參與,

包含地方政府部門、土地管理機關、社區領袖(耆老、居民代表等)、公民團體、

相關NGO、專家等。

7-6-4 軍事次分區保存原則

1. 軍事區域保護:以尊重各單位之獨立運作為原則。

2. 警政署民防管制所極可能於十年內搬遷至新址,由於該區域之廢棄坑道與防

空洞為另類生態熱點,諸多洞穴昆蟲與蝙蝠活動於其中。建議屆時將該區納入生

態保護範圍,舊建築群以再利用為原則,並考慮納入瑠公圳復原規劃。

7-6-5 歷史農業次分區保存原則

5

1. 昆蟲館與昆蟲部建築維持現有使用。

2. 區域內閒置建物建議在「教育-生態-社區」共生之概念下,由臺科大師生

再利用。

7-6-6 生態次分區保存原則

生態區域分為核心保護區、親山生態區與墳場生態區,範圍如圖 3。而根據生態

特色,親山生態區內又包含北區草生地緩衝區、原生草地復育區、溪流生態復育

區與動物廊道保留區,如圖 4,此外,聚落區域的西側由於具有老樹群,亦建議

劃設聚落

生態保護區。

1. 核心保護區:涵蓋蟾蜍山和內埔山山頂原始林一帶,提供周邊環境生物生命

源源不絕的來源與最後的庇護所(生態避難所)。為維持其生物種源庫,此區域

應嚴格限制人為干擾,然可開放生態研究。

2. 親山生態區:為核心保護區外和聚落、墳場間的森林或草生地,現存的喬木

和片斷化森林,是本區地景生態中重要的生物廊道和物種擴散區域。親山生態區

目前為哺乳類白鼻心、鼬獾等或爬蟲蛇類的活動路徑。此區域得以開放部分生態

觀察路徑。

(1) 北區草生地緩衝區:保留較多的草生地景觀,提供僅能在森林邊緣棲息的邊

際物種棲息環境。

(2) 原生草生地緩衝區:鑲嵌性的墳墓間,保留裸地、草生地和小型積水,提供

非森林性生物以及原生草生蘭棲息環境。

(3) 溪流生態復育區:區內少數的小型伏流和水域,提供兩棲類棲息環境。

(4) 動物廊道保留區:連接蟾蜍山的核心生態區,向東延伸至芳蘭山、內埔山、

福州山等山區,提供野生動物(如白鼻心、山羌)遷移、活動的廊道。(詳細內

容可參看第四章:蟾蜍山聚落的自然環境資源調查成果)

(5) 聚落生態保留區:中低度干擾的人造環境,營造原始林與人為環境之間緩衝

過渡的空間。

3. 墳場生態區:是亞洲民族獨具的低干擾棲地異質區,每年一次的清明掃墓和

敬祖活動,在鑲嵌性的間雜墳墓間,保留非森林性生物所需的裸地、草生地和小

型積水,對於僅能在森林邊緣棲息的邊際物種相當重要,以本區的貝式虎甲蟲(俗

稱帶路蟲)而言,墳墓間的黃土裸露區,是其地棲幼蟲唯一的生存環境,直接影

響族群的存亡。同時一年一度的祭祀,也提供了大量的腐生性生物食物來源,加

上野狗的餵食,殘存腐敗的食物,是本區分解者得以延續族群的關鍵,包括糞金

龜、埋葬蟲等生態清道夫,是建構完整生態系的一環。此區域得以不干擾生態為

原則維持既有使用,並以不興建納骨塔為原則。可對照圖 1、圖 2。

7-6-7 聚落次分區保存原則

6

1. 聚落生活動態保存:在保障現住戶之居住使用權之原則下,建立蟾蜍山聚落

區域居住機制,考量引入新居住者或使用者之可能,在社會永續與動態保存概念

下,維續聚落之生活紋理及居住意義。此外,為了回應生態聚落價值中的在地生

產並保有永續的社區經濟,聚落區域內允許設置合作式社區經濟體。

2. 空軍眷村煥民新村:由於煥民新村已處於閒置狀態,為利後續保存與再利用

之可能,在正式的保存維護計畫實行前,建議優先導入保溫計畫,在「教育-生

態-社區」共生之概念下,配合文化局文化景觀登錄後依法提擬的保存維護計畫,

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共擬執行機制。

3. 具有歷史價值之建築之保存:範圍內之建物形式各有差異,空軍眷村煥民新

村與日式建築部分,修復過程應確保其獨特性,包含建築型態、結構、材料、細

部形式等。

4. 特殊建築類型保存:具有建築特殊性之建物,包含獨棟型、連棟型、生態型

等具有山城聚落自力營建特質之建築物,應維持其自力營建之建築風貌。

5. 街道及水路紋理的保存復育:建議復原部分瑠公圳水道。聚落區域內部維持

巷道空間序列、既有生活路徑、街面線,避免未經審議之擴增建。

6. 意義空間之保存:保存相關社區公共空間,以維續聚落區域之生活紋理。同

時,保障社區公共性人物之居住權益,維持或建立社區內部社會關係網絡,以利

未來保存區域內之事務推動。

7. 無形文化之保存:如聚落發展文史記錄、生活地景記憶記錄、社區組織維續、

眷村飲食文化傳承、臺灣新電影時期場景等,而後續聚落空間的再利用計畫中應

加入此類資產之傳承與重現。同時,重視地方人才培育以及文化傳承,持續累積

在地經驗並傳承保存操作能力。

8. 整體景觀風貌之維護:若有興建需求,平地地區建物不得高於12 公尺或三層

樓,山坡地區則以不超過兩層樓為原則,坡度越高或越陡則房屋高度越低,以維

持山城聚落風貌及生態聚落強調的建築的人性尺度。此外,農改時期拆遷後之閒

置空地建議循其農改脈絡進行樸門農業實驗。

9. 實質空間管控:蟾蜍山文化景觀大部分區域為山坡地,保存與再發展應著重

環境保護與防災,包含公共設施、公共空間與基礎設施之維護,適當配置消防疏

散空間與消防設施於聚落區域。建物部分亦需考量災害防範,建立消防、污水處

理等系統。此外,位處坡度大於55 度之建物可考量拆除之必要,然而,若該建

物符合前述保存元素(歷史特殊性、建築特殊性、公共空間等),並經大地測量

確認地質安全性,則列入保存項目。

10. 聚落生態特質維護:

(1) 建議加入國際性生態聚落網絡(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著手開

始生態聚落的教育與實踐計畫,例如可作為雨水回收、綠屋頂、生態廁所等生態

工法示範點。

(2) 維持低度干擾的人造環境,提供農耕區與園藝景觀區作為多樣性種之棲地,

7

給予邊際物種及農業生物之緩衝區:維持聚落內植生豐富的自然共生景觀,並減

少水泥化,以砌石、枯枝落葉和泥沙等自然素材建構(或使其自然形成)溝渠與

蓄水池等水生環境。營造原始林與人為環境之間的緩衝空間。藉由生態工法提昇

土地涵養及保水,以維繫景觀和生態多樣性:維持低度干擾的人造環境,提供農

耕區與園藝景觀區作為多樣性種之棲地,給予邊際物種及農業生物之緩衝區,中

低度干擾的人造環境如聚落內木造建築、塊狀菜圃、閒置廢耕地與老樹小生境,

在在都是人類與自然諧和共生的景觀,許多物種也已適應此類人為的棲地。以八

哥為例,僅能在人類老聚落周邊的疏林環境繁殖,多數農藝生物也僅能在此類持

續擾動的環境生存。這些環境同時亦是親近原生林生物最適合的過渡交界區,能

夠對親山文化有不同的視覺體驗,包括賞鳥、賞蝶等等。農耕區或園藝景觀區對

地景環境提供多樣性的棲地,同時給予邊際物種和農業生物一個緩衝區。

(3) 藉由生態工法提昇土地涵養及保水,以為續景觀和生態多樣性:

聚落區域的水資源提供十分關鍵,不論是溝渠、蓄水池和小型的積水,都是森林

生態和農業生態裡最重要的一環,如何改變現有水泥化的溝渠在不失水土保持作

用的原則下,兼顧景觀和生態多樣性,以砌石和植栽或枯倒木建構小型的生態池,

或劃設沉砂池為非清淤區,使自然的枯枝落葉和泥沙形成小型蓄水池,對於區域

的兩棲類有著重要的生存關鍵,目前區內的保育類臺北樹蛙便是在此種形式保留

下來。

2. 林○○ 臺北市盆地南緣的蟾蜍山聚落,兩年前因其中列管空軍眷村「煥民新村」,在眷

戶安置後、面臨權屬移轉過程的拆留爭議而引起關注。在這個備受爭議的聚落中,

卻擁有著無數珍貴的文化資產,如清領時期進入臺北盆地的公館古道,提供大臺

北地區穩定水源的瑠公圳設施;日本殖民時期,見證了臺灣農業現代化農試所、

蠶改場等官方機構;戰後空指部民防司令部的部署,因應大量軍人進駐的空軍眷

村「煥民新村」,以及依附山而發展的自力營造戶等。有別於傳統聚落,蟾蜍山

聚落因不同歷史階段與任務,疊置出獨特的建築群風貌,而居民的記憶,則因不

同階段的發展,也有不同的串聯。綜合上述所言,蟾蜍山作為文化景觀,包含生

態、軍事以及聚落區域,生態區域由在軍事區域的保護下,具有完整生態系,聚

落區域則具有獨特的山城聚落風貌,呈現臺北多元歷史變遷。

瑠公圳(圖1.聚落區-4)

原蟾蜍山聚落前緣的河溝,乃瑠公圳第一幹線流經的水域,民國四五十年代時,

流經聚落前方的瑠公圳不僅水量豐沛且清澈見底,小河淌水的景象是許多中年人

共通的兒時記憶。在公共基礎設施尚未普及的時期,蟾蜍山聚落裡的住戶一開始

是到瑠公圳取水回家使用,即便戰後,因國家對公共建設挹注有限,就算有自來

水的供應,也大多止於平地處,且以公家單位宿舍優先給水,使得居住在山上的

8

居民,大多必須自備水桶走到山下的煥民新村或古道口取水,而當時的取水處也

是蟾蜍山居民們聚集聊天的場所。直至今日,當年在水圳洗衣、取水、游泳、釣

魚的鮮活印象仍停留在許多蟾蜍山住戶的回憶裡。

瑠公圳的闢建亦提供聚落以及大臺北重要的生活與灌溉水源,日本殖民時期,

因瑠公圳流經蟾蜍山山腳,日本政府便於此處成立農業試驗所,並命名該區為「富

田町」,造就了試驗所、農田、聚落、水圳共存的景象,也奠定了現今聚落周圍

的道路系統。在1960年代後,臺北農田灌溉需求大幅減少,1980年,聚落前的水

圳被馬路所覆蓋,但與路同寬的水圳仍然在柏油路下方流淌。

綜合上述所言,由於流經聚落前方之瑠公圳為重要歷史紋理,與臺灣農業發展

息息相關,並為當前聚落居民之共同記憶, 符合文資法 5 4 條第 2 條第 1 項

所規定之內容:「文化景觀之登錄,依下列基準為之:一、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

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因此建議文化局應將過去之圳道,亦即目前羅斯福路四

段 119 巷之部分路段,劃入文化景觀範圍內,且現今該路段的車流量較少,或

許在未來規劃中,能夠將該路段,被馬路覆蓋之區域打開,重現居民記憶中之場

景。

日治農試所/蠶改場宿舍群 (圖1.聚落區-1)

日本領臺後,為了提高臺灣農業之生產力,隨即在臺北城內設立農事試驗場。

1903年,總督府將臺灣北中南三處農試場合併為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由農商

課長橫山、小笠原秀太郎等四人選定臺北廳大加蚋堡頂內埔庄一帶(現今臺科大、

民族國中、空軍作戰司令部與臺電臺北營運處),作為新設的農事試驗場基地,

以利辦理農、畜產增殖改良和以及後來增設之養蠶試驗工作。起初,日人在規劃

農試場時,依照功能需求共劃分五個農場與一牧場,並在現今蟾蜍山腳下(空軍

作戰司令部一帶),設置數個日式屋舍、教室、倉庫等房舍,作為教學與實務之

用;至日治中期,農試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農試所改隸屬臺灣總督

府中央研究所,開始掌管全臺農業業務。官方建築群,取代大片農場,成為農業

研發與行政機關,數位日籍農技人員就近住宿於蟾蜍山下富田社區及其周邊,古

道左側是畜產科屋舍所在地。戰後,日人離開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農試所與蠶試

所,並易名為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民國三十八年,

國民政府遷臺,跟隨國民政府大批的政治移民來到臺灣,有不少軍公教眷屬直接

佔用當時日人留下來的宿舍。

基於這樣的社會條件,早期的農試所的員工人數過多,宿舍不敷眷屬使用,且當

時政府財政資源不足,無力提供大量居住單位,於是居住者紛紛自行加蓋或營造

來滿足自身住的需求。如今,蟾蜍山聚落及其周遭早已不見日治時期農試所等主

要官方建築,且聚落中大部分農試所宿舍皆已拆除,目前僅存20多間宿舍,但仍

有多位重要的農試所員工至今依舊居住於,是臺灣農業在殖民至戰後時期之中少

9

數的見證, 符合文資法 54條第 2 條第 1 項:「文化景觀之登錄,依下列基準

為之:一、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

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四、具罕見性。」之

規定,因此建議文化局應將農試所、蠶改場剩餘之建物,列入文化景觀範圍內,

得以保存僅剩的文化資產。

軍事地景:民防司令部、空軍作戰指揮部(圖1.軍事區)

根據文化部調查指出,國民政府遷臺後,一來考量蟾蜍山位於臺北盆地南緣之

戰略位置,二來延續日治時期之山洞,便將「空軍作戰指揮部」設置於蟾蜍山腳

下,充分運用蟾蜍山之山勢以及地理位置,成為全臺最重要的空軍基地。1950

年「國防部防空司令部」設立後,加強了蟾蜍山洞內通往圓山總機之聯絡線路,

初步形成了民防通訊(圓山)與軍防通信(蟾蜍山)的防空通信,一南一北與大

直圓山要塞區形成守護臺海領空的防禦體系。但1953年韓戰結束後,中共自蘇聯

獲得的大量噴射機開始往南部署,臺海空優頓時告急,原「防空司令部」遂於當

年改組為「空軍作戰司令部」以求結合攻、防作戰於一體,而原先由民防(圓山)

與軍防(蟾蜍山)構成的「二元防空通信體制」已無法滿足當時需求,遂在軍方

的強勢推動下爭取美援,由美軍十三航空隊在附近成立「臺北通訊站」,就近協

助我國軍於1954至1958年間將防空通信設施集中於蟾蜍山坑道內,並設立「聯合

作戰中心」(Joint Operation Center, JOC)以發揮統合戰力,遂行聯合防空作

戰,是當時蔣中正極為重視的國防建設,這也使得「蟾蜍山指揮所」逐步取代圓

山,成為兼軍防民防於一身的臺海防空中樞,肩負著彙整全臺雷達、監控臺海領

空、指揮空軍作戰、統籌防空火力的重要使命。

此外,1955年以前,總統府的疏散地點也坐落在蟾蜍山,並曾命「臺灣省農業

試驗所」遷讓蟾蜍山洞外3間宿舍作為總統府、府秘書長、副秘書長等之疏散辦

公室,直到後來考量到蟾蜍山地區停車場地不足,才在陽明營房建立之後轉移疏

散計劃地點,足見蟾蜍山軍事地位之重要性。除了以積極防空(軍防)為主的空

軍作戰司令部外,早期負責疏散、偽裝、掩蔽、救護等被動減低空襲損害的「民

防司令部」亦落腳於蟾蜍山麓(現為警政署警察電信所),使得蟾蜍山聚落不僅

有空軍作戰司令部的軍人居住,亦有民防司令部以及後期警備總部等不同單位的

軍人棲身於此。為了因應軍人居住需求,便於蟾蜍山興建煥民新村,早期稱克難

乙、丙村,且早年為了防空需求,在緊鄰眷村的坡地上亦設有防砲連、彈藥庫、

戰壕等軍事設施,古道西側山上則建有許多防空洞,讓蟾蜍山成了一個地上有眷

村與防砲單位、山頂有通信載坡臺、地下有空軍作戰指揮中樞的「立體式」軍事

要塞。煥民新村以及蟾蜍山聚落見證了當初十三航空隊以及國軍空軍的協防歷史,

也紀錄了1950年代底層勞動與駐防美軍在日常生活上互動與共生意義。至今,十

三航空隊已不復存在,剩下電力公司外圍圍牆以及部分散落於臺大校內之建築,

僅有煥民新村以及依附的自力營造聚落倖存下來,而煥民新村的三十九棟建築群

10

為目前臺北市現存最早、最完整、且整體平面形制最獨特的空軍眷村,見證了這

段戰後少為人知的協防關係, 符合文資法 54 條第 2 條第 1 項:「文化景觀

之登錄,依下列基準為之:一、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

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四、具罕見性。」此外,該區域廢棄山洞亦為生態熱點,諸多洞穴昆蟲與蝙蝠棲

息於其中,而警政署營區未來極可能搬遷,所以建議文化局將空軍作戰指揮部劃

入文化景觀範圍。

自力營造

日治時期,蟾蜍山「富田町」作為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於蟾蜍山設置數

間日式屋舍、教室、倉庫等房舍,作為教學與實作之用,至戰後,雖然日人離開

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蟾蜍山一帶農業相關單位,但在農試所等機構工作之臺籍人

士仍在蟾蜍山居住,而國民政府遷臺,也帶來了大批的政治移民,有不少軍公教

眷屬直接佔用當時日人留下來的宿舍。然而早期的農試所的員工人數過多,宿舍

不敷眷屬使用,且當時政府財政資源不足,無力提供大量居住單位,於是居住者

紛紛自行加蓋或營造來滿足自身住的需求,成為第一批定居在蟾蜍山之移民。

而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大撤退,首都遷至臺北,臺北成為重要的政治與軍事

樞紐,再加上之後臺海情勢緊張、韓戰爆發後美國開始協防臺灣等重大政策,使

得50年代初期,蟾蜍山指揮成為兼軍防民防於一身的臺海防空中樞,為了因應大

批軍人進駐,煥民新村前身-克難村便由此而生,但仍然無法滿足跟隨國民政府

來臺的大批軍人,再加上反攻大陸遙遙無期,使得大批軍人紛紛在臺灣成家立業,

而軍階較低者之老兵從軍中退伍後,仍然選擇眷村周圍的房子定居下來,成家立

業勢必面對居住空間不足之窘境。在當時的情況下,只得加蓋房子來因應,而軍

中講求先來後到的輩份,從大陸來臺的老兵不同於一般的義務役士兵,且長期又

以軍隊為家,故在軍中形成特殊的地位(譬如老士官長在軍隊中的地位勝過菜鳥

上尉),在講求人情義氣的軍隊文化裡,長官對於老兵的某些作為,基本上只要

不是犯法的前提下,往往都是睜之眼閉之眼,因此當時有部分的老兵就是透過軍

隊的人力資源,協助修繕或擴建住屋,這也確立了蟾蜍山聚落第二波移民。至60

年代,因臺灣經濟結構的轉變,使得部分從鄉村來臺北的移民紛紛在臺北各處落

腳,並透過自力營造的方式搭建家屋,這也使得蟾蜍山出現了第三種族群。

由此可看出,公家宿舍還是自行營建的住屋,皆為了改善居住品質,不約而同

地透過自力營造系統,在個別或是邀請周邊鄰居集體改建、擴建與修建,以個別

住屋為單元向上或朝外擴張,並隨著所處的地形地勢彈性調整,形成不論是獨立

或是連棟本身住屋,皆有著多樣化的建築形式,甚至出現臺灣極為少見之上下戶

交疊建築樣式,建築材料也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有所變化,使得聚落中呈現多元的

建築景觀。

11

綜合上述所言,有別於傳統聚落,蟾蜍山聚落因不同歷史階段與任務,在列管

眷村周邊繁衍出有機錯落的非列管/非正式眷村,是臺灣少數列管眷村與自力營

造眷村同時並存並保留之景觀。而這些自力營造形成的非正式聚落,是臺北戰後

都市發展及都市變遷中,不容忽視的空間形態及集體經驗,也是都市歷史中不應

被遺忘的章節。

依據符合文資法 5 4 條第 2 條第 1 項:「文化景觀之登錄,依下列基準為之:

一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

史、文化 、藝術或科學價值。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四、具罕見性。」蟾蜍

山聚落符合該法之敘述,因此建議文化局應將非列管眷村、列管眷村、日式宿舍

劃入文化景觀範圍內。

生態

蟾蜍山聚落位於臺北南緣生態廊道,在保護區與軍事管制區的保護下,林帶完

整性高,生態資源特別豐富,提供區域多元物種棲地的珍貴生物種類來源,尤其

對於臺北西南角的生態保存而言,蟾蜍山具有極關鍵的地位,除了為連接南港山

系、新店雪山山系的生態廊道,對於僅隔基隆路相望的觀音山與河濱,更是臺北

市河濱生態重要的生態廊道連接點。

從2010年與2015年的生態調查可知,蟾蜍山區域不管鳥類、哺乳類、兩棲類、

爬蟲類、蜻蜓、蝴蝶等類別物種都十分豐富,其中鳥類便包含諸多特有種、特有

亞種的保育類,與鄰近的寶藏巖以及河濱公園相比,無論鳥種或在數量上皆屬第

一,多樣性指數亦最高。在今年3月7日以及4月7日,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更攝影到

在交界處活動的公山羌,山羌是生性膽小易受驚擾的物種,本區受周遭都會區開

發與墳墓的干擾,棲地片斷化嚴重,加上貓狗的高頻度干擾,理應不會在本區出

沒,是否為透過廊道自其他森林進入本區,抑或自核心區前來覓食尚無法確認,

但可顯示本區的核心生態區可能是極重要的避難所。除了生態調查的統計資料,

當地居民的訪談紀錄也顯示了蟾蜍山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在地居民很多人都擁

有,曾經與動物相遇的回憶,如看見白鼻心偷偷來吃貓飼料,夏日夜晚隨處可見

的螢火蟲,常常從蟾蜍山上空飛過的臺灣藍鵲,甚至有貓頭鷹誤闖居民家裡,再

飛出去等經驗,由這些敘述可見該處生態之豐富性,是臺北市區少數能感受到自

然野趣的地方。

由上述可得知,蟾蜍山的空軍與警政署等單位不但造就了蟾蜍山區域的軍事景

館、更保護了此處生態的完整性與樣貌,亦包容了聚落的生成,沿山而建的有機

聚落,維持低度干擾的人造環境,亦提供農耕區與園藝區作為多樣性物種之棲地,

成為邊際物種與農業生物的生態緩衝區,形塑了人類與自然諧和共生的景觀,扮

演了生態過渡到都市的緩衝角色,使蟾蜍山聚落成為當前的生態聚落的範型。

3. ○○○○○

12

蟾蜍山的特殊性

見證中美協防的山城眷村 (圖1「聚落區-2」、「聚落區-3」、「軍事區」)蟾蜍

山的「空軍作戰指揮部」、「民防司令部」是當年美軍協防台灣的重點,也是

韓戰至今,臺海空防的核心。緊鄰的「煥民新村」則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年代

最久遠的空軍眷村,見證了「美軍十三航空隊」與「1950年代臺海空戰」的歷史。

與一般平地眷村不同,「煥民新村」沿等高線而建,區位分散具有多元建築形式,

是台灣少有的「山城眷村」。而當年許多沒配到眷舍的外省籍軍人也在蟾蜍山自

力造屋,形成目前台灣少見,由列管眷村與自立營造眷村共存的特殊現象,宛如

一個寶藏巖(自立營造的非列管眷村)包著一個四四南村(列管眷村),是居民

與山共存的具體呈現。

台灣農業現代化的發源地 (圖1「聚落區-1」、「歷史農業區」)

蟾蜍山的「農業試驗所」與「蠶業改良場」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濫觴,尤其蠶業

與稻米的改良,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蟾蜍山聚落的日治農試所宿舍群,與

周遭的台大昆蟲館、前漁業合作發展協會是目前台北市少數留存,能見證當年「工

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歷史遺產。

公館古道與瑠公圳 (圖1「聚落區-4」、「聚落區-5」)

蟾蜍山一帶為「公館」地名的起源。該處的隘口地形為清領時期,進出台北盆地

的交通要道。不僅新店景美地區的居民得透過「公館古道」往返(古道目前仍保

留完整),瑠公圳自碧潭引水後,亦在蟾蜍山山麓一分為三,流進台北盆地。其

中「瑠公圳第一幹線」便流經聚落前方,從前洗衣、釣魚、戲水是居民的共通回

憶,宛如兒歌歌詞「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寫照。

台灣新電影與藝術工作者的搖籃 (圖1「聚落區」)

蟾蜍山曾是張菲、費玉清、畫家鄭在東、林鉅、作家張萬康、須文蔚的居住地,

而93歲的水墨畫家楊年耀更選擇蟾蜍山作為安居創作之地。蟾蜍山獨特的聚落風

貌,吸引了侯孝賢以此作為《尼羅河女兒》、《好男好女》等多部台灣新電影的

重要場景。侯導亦提出在蟾蜍山舉辦「金馬電影學院」的構想,以作為優秀電影

工作者的搖籃。

都市裡的生態聚落 (圖1「生態區」)

蟾蜍山除了獨特的山城景觀外,也因緊鄰空軍作戰指揮部,人為干擾較少, 在

長期低強度的使用下,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2010年被選為「臺北市生

態廊道的優先示範區」,是臺北「生態城市」規畫中重要的一環。而2015年的文

化部研究計畫也在蟾蜍山拍到山羌、白鼻心的珍貴畫面,是台北南緣重要的生態

棲地。

13

文化景觀範圍應依「生態-軍事-聚落」劃定

依照「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規定,文化景觀的認定標準為「一、表現

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

藝術或科學價值。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四、具罕見性。」,依照蟾蜍山具有

之「生態-軍事-聚落」文化景觀元素進行分析(如下表),聚落所擁有之歷史

疊層(瑠公圳、古道、日治宿舍、煥民新村、自立營造眷村)皆符合文化景觀之

認定標準。而緊鄰之「空軍作戰指揮部」與「前民防司令部」則見證了美援與臺

海空戰的歷史,具有時代與歷史意義。好蟾蜍工作室建議,文化景觀範圍宜依文

化部研究報告,進行「生態-軍事-聚落」之景觀元素劃定,以維護蟾蜍山整體

風貌之真實性與完整性(詳見圖1)。

訴求

1)文化景觀範圍應包含「聚落-生態-軍事」

根據文化部2015年的調查研究報告,蟾蜍山除了聚落區所擁有的豐富歷史疊層

(瑠公圳、古道、日治宿舍、煥民新村、自立營造眷村)外,尚有獨特的生態與

軍事地景,宜依文化部的建議進行整體劃定,以維護蟾蜍山整體風貌之真實性與

完整性。

2)除了「範圍」還要有「保存原則」

沒有「保存原則」的文化景觀只是一個空殼,北市文化局應參考文化部調查研究

報告之內容(如下),於1/13(三)文資大會審議時,提出保存原則送審。

3)肯定台科大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12月初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上,明確承諾臺科大南基地(聚落

區)將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這與文化景觀允許低密度使用的方向吻

合,期待台科校方支持文化景觀劃定,發揮學校在設計與建築上之優勢,在「教

育-生態-社區」共生的概念下,創造多贏。

保存總體原則

1. 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與再發展應在「生態-軍事-農業-聚落」之框架與「生 態

聚落」之概念下維護整體風貌之真實性與完整性,範圍內包含生態區域、 軍事區

域以及聚落區域,各自賦予適當之自主管理或維護機制,讓整體文化 景觀持續展

現保存活力。

2. 生態聚落重視居民的社會生活,並強調與環境共處之永續生活方式。因此, 聚

落區域採動態保存方式,建立適當居住機制,且在社會公平及維持社會永 續性的

前提下,保障現住戶之居住使用權,同時考量引入新居住者與使用者 之機會。在

聚落實質環境上,建物修繕與能源系統維護,亦需在生態聚落的 永續概念下執

行。

14

3. 生態區域依據物種與林相完整度分為「核心生態保護區」、「親山生態保護

區」與「墳場生態區」,應持續與生態研究單位合作,以物種保育與棲地維護為 原

則,分別制定管理規範,有條件開放生態調查,並加強整合相關生態研究 及物種

棲地保育。

4.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轄之聚落區域,建議朝煥民新村再利用、聚落動態保存

以及學校推動生態聚落教育之目標為規劃考量,在相關權益關係人之參與下, 研

擬建立「教育-生態-社區」共生之合作機制。

5.文化景觀之不僅著重有形文化資產,同時應重視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

6.整體景觀風貌應建立審議機制,依據建築類型與各別狀況,設立以使用者為

出發點的修復與營建規範。

7. 蟾蜍山文化景觀為持續性之景觀,各階段保存過程應包含權益關係人之參與,

包含地方政府部門、土地管理機關、社區領袖(耆老、居民代表等)、公民 團體、

相關NGO、專家等。

附件為蟾蜍山文化景觀元素對照表,以及「文化部」蟾蜍山聚落文化資源基礎調

查,2015」文化景觀範圍說明(詳附件)。

4. 陳○○ 我們小時候有唱一首兒歌,就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每次唱到這

首歌時,好像是為我們這裡量身訂做的。每一句歌詞我都可以在這座山、這片土

地,找到它的腳印。小時候我們常常在前面這個瑠公圳裡面抓魚 抓蝦,甚至於

天氣熱,就在裡面游泳,大人們水圳洗衣、挑擔取水這是一個美好的記憶。而後

讀書得時候才知道 原來我們家這邊,來頭還不小,是瑠公圳流進台北盆地的第

一站,提供我們社區以及大臺北重要的生活與灌溉水 源,日本殖民時期,因瑠

公圳流經蟾蜍山山腳,日本政府便於此處成立農業試驗所,並命名該區為「富田

町」, 造就了試驗所、農田、聚落、水圳共存的景象。這完全符合文化景觀規

定的要「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紀 念性、代表性跟時代意義」的部份,

我建議要把社區前方的瑠公圳畫進文化景觀的範圍裡。

除了瑠公圳,我們小時候在家裡有時候會闖入一些迷路的貓頭鷹和蝙蝠,平常

也會看到白鼻心跟老鷹。一直到現 在,這樣的情景仍出現在我兒子的童年之中,

這樣跟自然的互動在大台地區是很難得的。 後來才知道蟾蜍山聚落 是臺北生態

廊道的優先示範區,在保護區與軍事管制區的保護下,林帶完整性高,生態資源

特別豐富,對於臺北 西南角的生態保存而言,蟾蜍山具有極關鍵的地位,不管

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蜻蜓、蝴蝶等類別物 種都十分豐富。我希望

我的孩子能跟我以前一樣有接觸自然的機會,既然文化景觀一直在強調人與自然

的互動,應該也要把山上的生態包含進來,這樣才會完整。

15

5. 康○○ 我們很少在台灣的聚落研究看到一個,因為軍事的保護,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

生態伴隨衍生一個狀態, 所以這樣子的生態聚落,在我們現在觀察全世界整個

聚落發展的意義上,也有它特殊的條件跟地位。 舉一個例子台北市在做生態研

究的時候,特別提到一個概念較生態廊道,這個生態廊道,尤其在台北 南緣,

從我們現在了解,從客家園區一直到現在可能我們從嘉禾新村一路繞到寶藏巖,

沿著新店溪, 再接過來,就是台北盆地南緣的蟾蜍山,這個生態廊道研究過程

當中,我們還發現了白鼻心、山羌的 足跡。文化當中,比較從娛樂事業我們看

到有張菲、費玉清從這裡長大的。從作家張萬康,今天也在場,我們看到侯孝賢

侯導也曾經在這邊拍片,最重要的畫家鄭在東也曾經在這邊租賃過,所以以我們

看到這些無形文化的重要議題。我其實很想順便提一下,在台北下一個階段年金

得主就是謝海盟,她要寫的就跟蟾蜍山以及這個已經被淹埋掉的瑠公圳有非常大

的關係,聽說侯孝賢侯導其實對於這樣一個改變的過程也非常有興趣,所以種種

跡象,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這樣的文化切面是非常豐富以及重要的。

不是只有台北市重視蟾蜍山的文化資產,中央文化部委託我們花了一年的研究

時間,上個月(2015/8 月)做出了這份有關蟾蜍山的文化資產報告,因為他們發

現在台灣的聚落研究,比較少針對這種都是 聚落有一種研究的方法。所以我們

這一次比較從一個都是聚落的角度,提出一個跟傳統聚落研究不同 的視野跟研

究方法。

如果我們再回溯一下當年,你在民國38 年之後,一年之間進入台北市有多少人,

有多少人正式進入了政府幫居民安排的這些住宅,假使各位想想看當時,沒有

住宅的人,它如果形成了一種叫做社會問 題的話,我們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會有

多高,其實是這些人靠著自力救濟,自立造屋的方式,在幫政府解決問題,如果

不是當時這樣的一個方式,其實我們會看到戰後更多的動盪跟不安,那反過回來,

你 現在去追討他們不當得利,甚至指責他們好像是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去霸佔,

而指責他們好像是完全 是為了私利,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其實是不盡合理的。

所以我們現在在討論它需要過程去處理,那我 還是舉寶藏巖為例但是寶藏巖的

經營,目前原來的所謂的跟這邊類似的,所謂違建戶其實後來是開始 付租金,

但台北市政府也安排了一個比較合乎他們經濟弱勢而提出的一種租金想像,那這

種東西其實絕對可以在未來慢慢可以討論的,如果說純粹只為了一時行政便利,

就立即進行訴訟或是很強硬的手段,那個後面的妥協也好,談判也好,可能更多

種溝通的過程,全部都會被忽略掉。

1)文化景觀的劃定範圍,本身與警政署的管理不會有相衝突,而警政署預計可能

再五、六年內將遷出此地。另外,範圍劃定不會對建物修繕造成影響。

16

2)劃定的範圍是一個長遠的計畫,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警政署所轄的地區仍保有

許多生態(蝙蝠洞)、歷史(防空洞、摩斯密碼)。

3)蟾蜍山為整個台北南區的種源區(sink),希望未來國防部能配合文化景觀稍將

規定鬆綁,開放相關人員進入進行「生態研究」。例如:在日治時期曾有紀錄顯

示蟾蜍山中有野蘭花,但是由於規定,至今學者仍不得進入,希望能適切開放。

6. 王○○ 當年在我父親這一代從大陸過來在作戰司令部這邊工作,為了就近工作,我父

親在軍方同意下,在蟾蜍山就地取材蓋房子,過程中軍中同袍還一起來幫忙,跑

到福和橋下,取拾鵝卵石,自力建造山上的防土牆,成為這邊普遍 的特色,雖

然我父親這一代沒有建築的專業背景,但經過幾十年的考驗地震、颱風、大雨的

自然考驗,其防土牆 皆無位置錯位以及坍塌的現象過。而這個過程其實列管的

煥民新村也是一樣,本來只有小小一間房子,後來不夠也是往山上延伸,這些都

是家人一點一滴的心血慢慢完成的。

我們這邊跟一般平地眷村不同,房子是延著山坡等高線蓋的,而且很難得是這

裡還看的到在列管的眷村(煥民新村)周邊繁衍出非列管眷村的樣子,是臺灣少

數列管眷村與自力營造眷村同時並存並保留之景觀,像是一個寶藏巌包著一個四

四南村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一個在台北市來講非常非常具有特殊性,對我們來講

是有紀念性的地方。

這樣一專一瓦,與山共存的過程,符合文化景觀規定的要「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

「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 性之歷史,以及具有時代意義」的部份,我建議要

把煥民新村跟自立營造眷村的部份劃入文化景觀範圍裡面。我只能說我住在這邊

五十幾年,我不知道怎麼跟自然互動,因為他已經很自然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了,就這樣一路走來就是這個樣子,我不知道這個互動算不算互動,因為他已經

融入在我們生活之中了!

7. 甘○○ 蟾蜍山這邊,因為它是在台北盆地的最南端,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軍事跟

交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其實像羅斯福路,還沒開通以前,新店、景美地區

的人,要進入台北市,那時候還沒有台北市,進入到台北盆地,都是走我們廣場

旁邊的古道。現在也還在,那蟾蜍山它也是瑠公圳流進台北盆地的第一站,所以

日本人來台灣的時候,就把這個地方選作,那時候唯一一個「農業試驗所」的所

在地,對整個台灣農業現代化,其實有個很重要的發展。那後來戰後,美軍來協

防台灣之後,這邊變成一個指揮台海領空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指揮所。所以後

17

來也衍生出一個現在看起來,很獨特的一個山城眷村。我們是覺得說,這樣的一

個地方,因為早期軍事管制,它被保存了下來,那在台北市很少有一個地方,可

能不到2 公頃,它就同時有清朝,有日本時代,有戰後自力營造歷史軌跡。其實

它就像一個時光機一樣,我們可以從這邊看到整個台北市幾百年來的發展,我們

是覺得很不容易。

8. 余○○ 從台北市拐一個彎就進到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聚落。然態很好,常常我在這邊工

作,還跟居民不是很熟的時候,居民就會主動和我打招呼。就是在台北市很有人

情味,很少有這種人情存在。他們還說他們就是夜不閉戶,在台北市也非常少見。

然後像我們通常的時候,可能會傳遞一些東西,我們就會到人家家裡借放或是再

去拿,就是很少在台北市裡面,可以跟鄰居,這麼有感情的互動。

9. 王○○ 我們明白學校也需要教學空間,但文化景觀也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能動,你還是

可以做使用,只是不要蓋大樓把整 個地區的特色給破壞掉了。長遠來看,結合

這邊既有的特色,把房子進一步活化,對學校的聲譽也有幫助。今年 12 月初,

教育部長 吳思華吳 在立法院針對「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做出回應,表示臺科

大承諾原南基地部分將 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利用,學校的主祕也在

電視節目上表示「台科大並沒有要興建大樓的打算,而是 把當地的房子按照它

們的現況要設法把他活用活化,」如果這已經是既定的方向,學校應該要主動來

支持文化景 觀的劃定而不是去反對才對。而且蟾蜍山這一塊校地因為安置問題

已經卡了十幾年沒辦法來使用,平常只能用來 放貨櫃屋跟停車場,劃成文化景

觀對學校來說也是一個解套的辦法。

10. 梁○○

台科大主任 黃慶東 黃秘書 今年九月在村民大會節目中有提到:「台科大目前

為止,我們並沒有要興建大樓的 打算,而是把當地的房子按照它們的現況要設

法把他活用活化。」

12/2 號,教育部長在立法院針對「蟾蜍山文化景觀保存」做出回應,表示「臺

科大承諾原南基地部分將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利用,對文化景 觀範

圍認定並無定見」。

若是校方並沒有要大規模的開發,那跟文化景觀的理念並無衝突,而且學校常

18

提到自己很重視文化保存,那應該要以行動來支持文化景觀的劃定。而文化部所

建議的範圍包含「軍事、歷史、農業、文化、生態」總體的範圍,唯有將範圍劃

完整,才有本錢營造出日後更多元、更豐富的社區轉型和社區教學方案。

其次蟾蜍山居民十分樂意推派代表,進一步針對「蟾蜍山文化景觀區」與「台

灣科技大學」合作,以活化「蟾蜍山文化景觀區」 為目標,不但保有當地的特

色硬體建物外,更急需保存傳統眷村特有文化的軟體精神,並利用在地資源,共

同研發轉型出具有代表當地特有,特色的教學計畫。

借助「台灣科技大學」的社團或課程,與居民互助合作與共同舉辦活動,不但

消弭兩方的對立關係,藉此打破校 方與居民疏離距離。也能給予學校學生實作

的舞台發揮,更可以融入當地居民,共同開創新合作方案,學生可以從跟居民相

處中,在這特別的校園區,學習到書本上沒有的的人際關係、倫理教育、自然生

態保育等多元的教學,以上條件皆符合校方的「真實存在」理念。以互助互惠、

相輔相成的相互教學,進而融合成一體,形成新型態的「文化景觀教學社區」。

「學以致用」我相信在台科大是不二法則,往後台灣將會面臨許多類似相似像

「蟾蜍山聚落」的老社區轉型的問題,保存和開發並不一定會相互衝突。 今天

「蟾蜍山文化景觀區」,居民們若能與「台灣科技大學」共同攜手合作,作為學

校推動永續發展的基地,發展再生能源、綠建築、建築設計、服務設計等面象,

若這些方向能成功, 在台灣會是史上第一例,我們真心期待與校方合作的新契

機!

11. 張○○

我居住在這裡,搬過來時就是周遭隔壁都是眷村,我的孩子全都在這裡出生,

小孩們全都跟眷村小孩一塊兒長大,從小就玩在一起。民國50 年左右的時候,

當時沒有電視,難得有一台電視的時候,有人家裡買電視了,小孩子全都跑去那

家看,若我家有電視,其他家沒有時,全部就跑來我家看。跟眷村全部全玩在一

起,感情很好,打成一片。

12. 曾○○

今年5 月的時候,有一個協調就是劃定範圍的會議,其實台科大還是在會議中,

是希望將蟾蜍山廣場這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劃出所謂的文化景觀範圍。那學校

劃出這個景觀範圍,還是有它學校校舍的考量,那樣的考量覺得很弔詭的是,就

是這範圍內,其實就包括了「煥民新村」,見證了整個國防跟歷史,撤退來台之

後的一段見證,以及更早期 的日治時期的這些「農試所」、「農改場宿舍」,

19

它有它的歷史脈絡的重要性,那卻是要把這一排比較重要的地方,把它消弭或是

劃出,所謂的文化景觀範圍,那如果未來依照這邊的土地限制,就 是前面比較

平的地方,可以有大樓的興建,那如果未來這裡真的興建了, 其實我不太清楚,

前面一排高樓,那後面的文化景觀到底意義何在?

文化景觀它其實並沒有像歷史建物一樣,限制那麼高,所以它有它的使用彈性。

它是一個低密度開發,你要符合地方紋理,依據計劃書規定去操作的。那實際上

我們為何朝向更有想像力的作法,如何透過想像力的作法,讓居民或是讓這些已

經閒置40 多棟的空宿舍,可以來再利用。因為台科大當時民國 89 年的安置協

議,還沒有在達成之下,其實都是計畫,限制了它無法整體開發,那無法開發的

情況之下,作為貨櫃屋堆放,或是停車場,何不直接可以更彈性有想像力去利用

它。

13. 林○○

我是好蟾蜍工作室的林鼎傑,也是蟾蜍山文化資產的提報人。剛剛委員提到的文

化景觀的定義以及被劃入所產生的影響我們也很關注,大家可以翻開手邊資料第

二頁,可以看到一個表格,依照「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規定,文化景

觀的認定標準為「一、表現人類與自然互 動具有文化意義。二、具紀念性、代

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三、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四、具

罕見性。」,依照蟾蜍山具有之「生態-軍事-聚落-農業」文化景觀元素進行分析,

聚落所擁有之歷史疊層(瑠公圳、古道、日治宿舍、煥民新村、自立營造 眷村)

皆符合文化景觀之認定標準。另外文化景觀只是一個框架,裡面還是可以有聚落、

歷史建築、古蹟等其他類型的文化資產,本身並不衝突。

蟾蜍山除了眷村的部份,他也是台灣農業現代化中扮演很關鍵的角色。今天也在

現場的胡伯伯,他從民國37年就在農業試驗所工作,當年他發現台灣的洋菇都從

國外進口,於是花了五塊美金請去美國留學的同事幫他寄了洋菇的菌種回來,他

在培育成功之後便開始在台灣四處推廣給農友來種植,讓洋菇變成外銷出口的產

品替台灣賺了很多的外匯。

另外台科大今年已多次在媒體上表示願意在蟾蜍山進行低密度的開發,而教育部

長也在十二月初承諾蟾蜍山南基地(聚落區)將進行低樓板、低密度的使用,我

們給予高度的肯定。像現在大家可以看到的蟾蜍山廣場就有一些台科大的同學在

這邊練習做建築設計,我們很期待將來文化景觀劃定後,台科校方跟社區一起合

作,朝「生態-教學-社區」的方向來邁進。

提供蟾蜍山文化景觀元素的對照表等圖資,給文資委員與大會審查作為參考(詳

20

附件)。

14. 林○○

我們是這2年來同時參與在社區、保存議題的台科大學生,我們在參與的過程中,

不斷不斷地在思考,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不論是居民與聚落紋理還是台科大,對

於彼此都充滿著限制。這些限制包含著台科大要面對的安置協議,訴訟及空屋存

續的議題。而居民面對的,有被遷離的不確定性,過往記憶的消逝,還是未來校

地使用與居民生活的衝突與干擾。

但我們也不斷地去看到,學校與聚落生活,對彼此豐富的可能性!回到台科學生,

我們完全理解台科大校地狹小不足的問題,但我們作為台科的一份子,我們有我

們想像的高等教育,而蟾蜍山此時此刻對台科學生充滿學習的可能性,在地視野、

對社會複雜性的理解、協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公共參與的討論與行動、人與人之

間的互動,我們絕對可以了解這些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這些面向較缺乏

資源的科技大學。

我們在這邊與好蟾蜍工作室與社區長輩們也同時表達,我們深深感謝台科大校方

在這2年與學生持續嘗試對話的努力。

期許未來有更完善的機制,可以讓校方、學生、社區及公民團體,在一個平台上

持續討論。

15. 施○○

在繁忙的台北市裡,已有多年不曾看到蝸牛?已有多少年不再看到螢火蟲?已有多

少日子不再有白鼻心?而這些小時候到處可見的昆蟲、動物們,在現今熱腦的台

北市區裡,也只剩下蟾蜍山還看的到!可曾想過早晨走路出門,一不小心踩到蝸

牛?可曾晚上乘涼的時候看到點點星光的螢火蟲在飛舞?可曾家裡面跑進了白鼻

心來吃晚餐?現在台北市已經不再有這些小時候的珍貴回憶了!目前也只剩下蟾

蜍山這邊還有這些珍貴的物種,蟾蜍山的房屋聚落、型態與九份的金瓜石有相同

類似之處,在地的人文、物種,也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如果將整個聚落拆除,

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當地的居民,非常捨不得,台北市最後的公園,最後綠

地被拆除掉,這邊的生態是非常完整的,與台科大也可以相互共存,學校方面也

可以針對這些物種與學生、住家、居民去做非常好的利用。懇請文化局將這塊土

地保留為文化資產!懇請文化局將蟾蜍山聚落納入文化景觀範圍!因為如此豐富

的生態環境消失掉,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21

16. 黃○○

1)台大昆蟲館是台北帝大時期最早的一棟建築,與台大總區的一號館歷史相屬,

此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棟建築物。而昆蟲館旁邊的前漁協使用之建築(現為台科大

所有),也是日據時期總督府為表揚昆蟲講座教授素木得一引進天敵防治介殼蟲

成功,而特撥五萬日元所建造之日式洋風建築,當初是標本館,也是目前農試所

遷到台中後,於台北僅存的一棟建築,具有見證台灣農業發展的歷史意義,我強

烈建議納入文化景觀範圍內。

2)台北未被列入已開發城市,因為綠地太少

3)台灣目前積極發展觀光,缺的不是水泥叢林、高樓大廈,而是文化景觀

17. 張○○

1)去年(2014)夏天,文化局將蟾蜍山聚落列入「文化景觀」,這個做法是對的。

唯有確定「文化景觀」,這片山城、別具巧思的老房舍,居民與動植物之人文、

自然狀況方得以保護,而免於受台科大校方的「刁難」。

2)對「老公館」居民來說,台科大本來叫「技術學院」,連公車站牌都寫技術學

院。叫學院,顧名思義就是小學校,如今得到蟾蜍山─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心態

要對!一個小小的學校能多擁有一塊地,要珍惜,不能心想多一片地,學校就可

以蓋大樓!是要壯大成什麼樣呢?已拆的空屋足以規劃利用。

3)台科大甚至控告獨居老人鄭燕,不但不近人情,也違反安置承諾,心態不誠懇。

4)蟾蜍山聚落與寶藏巖可互為犄角,成為公館地區兩顆人文珍珠。蟾蜍山的特色

是居民仍在,人如何利用自然與調和,有「人」的氣味,以及自然綠地的範圍更

大,這些特色應盡量維護下來。

5)瑠公圳將有一段的復原計畫,蟾蜍山前亦有瑠公圳之一小段,可通盤規劃!

感謝

18.酆○○

為文化景觀整體評估全部保留文化景觀的完整性,才是最好的方法。

19.朱○○

強烈要求市府主管文化事務的單位能以歷史的、文化的價值,宏觀此文化地景的

保存,勿掉入破碎的、討價還價式的交代。此文化景觀如同是近代的縮影,是上

好了瞭解台北歷史的模型與切入點。這是一項主政者價值的選擇,市民在看,歷

22

史在看。

我不是這邊的居民,我是住在辛亥隧道那邊四十幾年的台北市的市民,我要說的

是,雖然剛剛林委員把這個文化景觀說的如此不值得,可是這些年確實我只要有

國外的朋友,尤其中國大陸的朋友,我一定是跟他們約在芳蘭山,從自來水廠開

始走,先是芳蘭大厝、空軍退舍,我現在講的雖然有些超出範圍,可是我這個經

驗是想提醒在場的台科大的校方和學生,退舍跟他們看過溫州街、青田街那些很

漂亮的日本式房子是不同的,一樣是49年國民黨政府來,一邊是國民黨高官住的,

一邊是單身的士官伯伯們住在那邊,我覺得光這一點說明,就會讓他們知道,原

來兩百萬大軍來其實各式的人種都有。至於芳蘭山只剩下義芳居跟現在擺爛中的

芳蘭大厝,我會說這個是很想提醒台科大不要重蹈覆轍犯下台大犯的錯誤。因為

我自己是台大校友可以說的比較重的話,因為當初民國74年把義芳居一夕把它鏟

平變成現在的男七舍,那這些都不可能再恢復,我覺得真的是很對不起陳家的祖

先,人家是捐地興學,結果非常非常粗糙的把它變成現在這個樣貌,所以我非常

不希望台科大會犯台大曾經犯過的錯誤,在面對這個文化景觀的時候。

然後我們繼續走,時間太短我們飛速的走,走過農試所,一路走來紛紛都有故事

可以說,就到了煥民新村這麼美麗的山城,最後走到公館圓環這邊這是瑠公圳第

一幹線分辨的地方,有上面的一個小廟可以當做一個標記,因為先民都有這個習

慣把廟蓋在臨水的地方,很清楚的標示出來,這段歷史的步道對我帶著朋友來的

時候,簡直像是一個清明上河圖,好像是一個捲軸,一個可以說明了近代的歷史

的種種。所以我很希望文資委員跟文化局的同仁能夠英勇堅定的,在面對這個案

子的時候能夠據守歷史、文化的這樣的歷程,不要很破碎的很零落的去討價還價

式的,你要留三動我拆兩棟,有三棟可以對你們交代了吧,不要用這樣的態度,

應該站在歷史跟文化的高度來捍衛這個文化景觀。

20. 李○○

委員還有相關的政府機關的代表以及文史工作者以及我最辛苦以及忐忑不安的

學府里里民大家好,我是大安區學府里的里長,我要說的是於私我從出生到現在

在這邊住了六十幾年,那於公的我應該說我是眷村第二代,因為長輩走了差不多

了,我從民89年做煥民新村自治會的會長,民國96年我更上一層樓做了大安區學

府里的里長。所以於公的部份我大概將近十五、六年跟公部門的接觸。

我今天要說的是,剛剛就像老師講的你文化景觀有一些條文上的限制,可是我覺

得人是活的,條文是死的,現在的歷史變遷演變得這麼多,那我可以講說我們也

許沒有什麼神話,可是我們歷史的脈絡是大家都見證到的,尤其是我在這邊住了

23

六十幾年,小時候我們民族國中是養蠶場,放學大家都是養蠶那個畫面歷歷在目,

每個人都有那個經驗,那現在農業社會養蠶都不見了,現在小孩子很可憐養蠶寶

寶都要去用買的,還有以前十三航空隊,我們這邊很多長輩很高壽的當初都在十

三航空隊,美軍在的時候他們都在這邊,他們講出這個歷史都是娓娓道來,再來

就是我們119巷也是瑠公圳還有我們蟾蜍山,太多的文化景觀跟我們歷史的脈絡。

我覺得景觀都是生活在我們所有學府里的居民上面。那我講一個比較重要,就是

羅斯福路四段157巷口到萬勝街口,那個大安跟文山區的交界處有一個很大的山

丘,那等於說是城市中的一個山丘,就像剛剛那個教授講的你也不可能把它鏟平,

可是上面有很多的寶貝,小朋友可以有一些生態的體驗,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些已經在蟾蜍山住了一甲子的里民他們沒有什麼神話,可是歷

史的脈絡來講對這個地方是非常的重要的。

21. 謝○○

蟾蜍山的歷史建築,橫跨了清代的郭錫瑠,日據時代的,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後

的中美協防,如此歷史縱深,並非廢墟中的寥寥幾棟歷史建築能夠留存,然而我

們市政府的主事者們,似乎仍對「地景」、「文化景觀」的概念非常陌生,認為

全區保留只是浪費了開發機會。

近日市政府才有活化新生南路下方「瑠公圳」的規劃,然而那條水路是日據時代

的特一號大圳「堀川」,真正的瑠公圳在煥民新村前經過,市政府與其花大錢,

還會影響交通的去挖出並非瑠公圳的堀川,卻忽略真正的瑠公圳,這不是很荒謬

嗎?

22. 李○○

我對整個蟾蜍山的氣氛,我覺得印象深刻,這麼多種不一樣的時間背景,不一樣

的歷史背景,不一樣的身分背景,聚集在一個地方,然後用這樣子很樸實,很符

合就是地方特色的方式活生下來,我覺得這是台灣很大的居會」

蟾蜍山聚落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其居民因應周圍環境的互動建造聚落,其內在

文化淵源是台灣眷村的特色。希望可以將蟾蜍山聚落完整保留,以期能保護文化

與歷史。

23. 黃○○

建請公館古道應納入文化景觀區內,房舍應納入古蹟、歷史建築審議。

24

24. 楊○○

緣起蟾蜍山

「道德不孤必有鄰」亦即:眾人集居區要有共同、共榮的心理。古人有云:擇鄰而

居且敦親睦鄰能成就一方清泰。孟母三遷的故事即是凸顯選擇鄰居的重要性。學

府里眷村遷出,政府評定將本居列為文化研究發展計劃,同時將蟾蜍山農試所的

空地規劃整理成簡易花園,經國有財產署體恤關懷原有居住的里民生活艱困,減

免五年土地稅租,真是政清民安。

本區學府里里長李淳淋女士及國立台灣大學師生經常在此主辦各項活動及競賽,

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旅遊、攝影、演講、烤肉及營火晚會等等活動;本區

民族國中陳碧媛校長在此整建兩座球場,於每晚開放提供本區青少年運動,不但

促進里民封復休閒活動且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鍛練強健體魄。119巷22號的「剛好

事業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團隊繪製了蟾蜍山鳥瞰圖,景象描寫淋漓盡致非常動人,

充分展現蟾蜍山的靜穆莊嚴。臺北市榮民服務處鄭有諒處長(書額懸牌),鼓勵並

協助推動「蟾蜍山文化走廊」且派該處服務組組長朱小姐遍訪榮家,經常細心關

照噓寒問暖,發揮服務榮民的精神,令人實感敬佩。另有熱心呼應「蟾蜍山文化

走廊」設置的你名人士陳小姐提供鞦韆乙座,方便遊客休憩使用,此舉值得嘉許。

近年來台灣社會風氣由於各宗教及公益團體的帶動,社會人士及退休人員多能犧

牲奉獻投入社會服務,這是非常好的現象,而今各方更應團結一致,發揚台灣的

優勢(例如:交通建設、醫療保健、社會福利、人文藝術等等),以我們原有豐富

的文化底蘊發展更高層次的文化水平及文創產業。

準此:

臺北市中國畫學會前理事長、前中國美術協會秘書長、湖北書畫院特約院士、湖

北省書畫研究顧問、蘭州大學特約教授等職~楊○○先生為響應文化研究需要,

定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2-3號為「蟾蜍山文化走廊」以傳統書畫

藝術文物為展現,提供遊客觀賞交流充實文化內涵,感染文化氣息,提升國民品

質,促進全民和諧共享。

七、結論: 本次公聽會廣徵之相關所有人、管理人及民眾意見後續將提送臺北市文化資產

審議委員會審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