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3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 蔡怡玟 2 摘要 旅行的記憶與記錄,包括了時間、景觀與個人經驗及其真實和虛構間的記述與回憶。 而文學則是以文體的方式,在文本中呈現旅行中之人生歷程與經驗。如此,旅行文本既 是行動的表述,亦是文學的另一種體現。而旅行中所經歷之各種人事物,其不僅僅是一 種對他者記述的種種,同時亦包含了自我對自身的瞭解、想像、回歸、回憶與重整等過 程。因此,本課程主要藉由跨領域(旅行、文學與地理)學習的課程引導,引領學生探 索旅行的意義;同時也透過旅行的自我實踐與探索,讓學生重新瞭解自己與再認識自己; 再者,藉由課程中理論探討與旅行文本之閱讀,除可以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旅行中種種對 於他者、他方的凝視或想像外,另外亦可再觸發其對於地方、空間或文化的理論與實踐 有多所的認識和瞭解。 從上,綜合本課程之主要設計理念,在本課堂中主要會是以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探 索為主,同時在課程中也會以文學文本、影片賞析、風景與圖像、自我思辯、對話、書 寫及實踐,來讓同學們嘗試走出生活圈,並透過自身之體驗來探索自身。 關鍵字:旅行、文學與地理、通識教育、自主學習、創新教學、自我探索 1 本課程曾榮獲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創新課程教學獎助計畫】補助,此外本文部分 內容亦出自於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補助計畫結案報告》暨《通識創新課程 教學獎助計畫結案報告》,過程中並誠摯感謝曾修習此門課之同學,同時亦感謝柯子倚助教於課堂中相 關教學行政庶務的協助!!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約聘教師暨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Aug-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1

蔡怡玟2

摘要

旅行的記憶與記錄,包括了時間、景觀與個人經驗及其真實和虛構間的記述與回憶。

而文學則是以文體的方式,在文本中呈現旅行中之人生歷程與經驗。如此,旅行文本既

是行動的表述,亦是文學的另一種體現。而旅行中所經歷之各種人事物,其不僅僅是一

種對他者記述的種種,同時亦包含了自我對自身的瞭解、想像、回歸、回憶與重整等過

程。因此,本課程主要藉由跨領域(旅行、文學與地理)學習的課程引導,引領學生探

索旅行的意義;同時也透過旅行的自我實踐與探索,讓學生重新瞭解自己與再認識自己;

再者,藉由課程中理論探討與旅行文本之閱讀,除可以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旅行中種種對

於他者、他方的凝視或想像外,另外亦可再觸發其對於地方、空間或文化的理論與實踐

有多所的認識和瞭解。

從上,綜合本課程之主要設計理念,在本課堂中主要會是以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探

索為主,同時在課程中也會以文學文本、影片賞析、風景與圖像、自我思辯、對話、書

寫及實踐,來讓同學們嘗試走出生活圈,並透過自身之體驗來探索自身。

關鍵字:旅行、文學與地理、通識教育、自主學習、創新教學、自我探索

1 本課程曾榮獲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創新課程教學獎助計畫】補助,此外本文部分

內容亦出自於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補助計畫結案報告》暨《通識創新課程

教學獎助計畫結案報告》,過程中並誠摯感謝曾修習此門課之同學,同時亦感謝柯子倚助教於課堂中相

關教學行政庶務的協助!!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約聘教師暨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Page 2: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前言

旅行的記憶與記錄,包括了時間、景觀與個人經驗及其真實和虛構間的記述與回憶。

而文學則是以文體的方式,在文本中呈現旅行中之人生歷程與經驗。如此,旅行文本既

是行動的表述,亦是文學的另一種體現。而旅行中所經歷之各種人事物,其不僅僅是一

種對他者記述的種種,同時亦包含了自我對自身的瞭解、想像、回歸、回憶與重整等過

程。

而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說過:「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Calvino, I.

著,王志弘譯,1993:42)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的五感知覺實是會深深地影響我們對

該地旅行意象的建構,然而這些旅行意象的形成,有時會與我們在旅行出發前所對於旅

行目的地的認知或想像,產生了些許差距。而正也因為旅行是個負數,我們才會正視這

些差異,進而去反思或是思考旅行過程中種種的表象所帶給我們較為深層的思考或是比

較。

此外,旅行的意義又是何在?是逃離?抑或是歸返?在旅行移動的過程中或說是在

遊歷的過程中,其應不僅僅只是一種空間的移動,同時應也可以說是種心的「移動」。只

是這個「心」的移動是逃離還是歸返,也只有旅者自身,親身走過一回,才會知曉。於

此,我們或可說,藉由旅行的跨境,我們尋求的不只是一種空間的移動,它應也可以說

是一種在追尋存在樣態的安適與歸返。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Bachelard, G. 著,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云:「迴盪帶來存在的轉變」。也因此,藉由旅行,筆者在課

程中除既定的教學進度外,另外所設計的活動、作業及講座安排就會是一連串以不同的

旅行文本形式(如:按圖索驥、敍事或是強調內心成長突破、自我探索或反思式的)等

圖像或文字記錄,來完成此門課的「旅行、文學與地理」之旅。而就開設這堂課的整體

目的而言,筆者無非不是希冀利用實作、體驗及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之學習理念,

來開啟學生對於旅行的想像及對旅行真義的思考、體悟和探討。

課程實踐與分享

此門課主要的教學理念與目的主要是希冀同學們能以自身最熟悉的五感體驗為出

發,來以五感知覺-眼、耳、鼻、舌、身的感官體驗來描述自身之旅行經驗,因為一般

我們通常大都會以視覺或味覺意象為旅行期間主要的表述或講述的對象(亦即旅行過程

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又或吃到了什麼),至於其它五感的體驗或許當下的我們曾悸動過,

也或許我們記得,但實際上卻鮮少用言語細細深深地表述。另外,旅行的目的和意義究

竟為何?到底它是一種從眾的行為?又或其亦是一種對於自我的重新/從心的探索?

而一個人的旅行又和他人在一起的旅行有何不同?同時,敢於嘗試自己一個人的旅行又

Page 3: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代表何種意義?於此,筆者在本課程初始之時,就請欲修課的同學準備以打開“心”

(open your heart)之方式,來進行這一場人地之間的旅行意義之探索、互動和學習。而

如下筆者就以開設此門課之「教學理念與目標」及「課程設計、執行方式與教學策略」

和「修課學生分析與學習成效」分別說明之。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教學理念

1.透過自我探索與自我實踐,嘗試與自我對話、激發潛能和認識自己。

2.從生活中學習,並嘗試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試著與自己相處。

3.透過深度閱讀,進行自我思辯,並從中發現自己,順性、適性而為。

(二)教學目標

1.藉由課程安排,進而讓學生閱讀、討論旅行與書寫間之自我與他者和人與地間之

真實、虛擬和想像的可能。

2.藉由課程安排,培養學生思考在旅行過程中,其對於空間之移動、地方與文化之

差異或是在觀光凝視下等之相關議題。

3.透過對於旅行的反思,和對於地方的書寫,瞭解自身在旅行的過程中,實亦是一

種屬己與異己的辯證過程,同時也期許學生透過此一辯證過程,可以更加明瞭自

身所在和完成探究自我的可能。

二、課程設計、執行方式與教學策略

﹙一﹚課程設計與執行方式

本課程主要設計,是希冀同學們可以藉由跨領域(旅行、文學與地理)的引導學習,

進而去思索旅行的意義。同時,透過課程活動設計對於旅行的自我實踐與探索,也或可

讓同學重新檢視自己、瞭解自己和再認識自己。此外,本課程也希望同學們可以進一步

地藉由課程中關於旅行種種的理論探討和旅行文本間之閱讀、討論,和同儕們一起分享

及討論旅行中種種對於他者、他方的凝視或想像。進一步地,亦再觸發其之間對於地方、

空間或文化等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和瞭解。

從上之課程主要設計理念,本課程在課堂中主要是以「旅行」為觸發器,而後再藉

由「旅行」讓學生與自己進行一場探索、學習和對話的機會。此外,在課程中筆者也安

排了一系列關於旅行文本(如:文學作品、影片、風景與圖像等)的討論與凝視,同時

也藉此希冀可以引發同學們去思考旅行途中種種的自我思辯、對話、書寫及實踐等可能。

另外,課程中種種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也是希冀同學們可以藉由「旅行」的體驗,嘗試走

出生活圈去探索自我。如下亦是本課程主要執行之方式:

Page 4: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採用「經典閱讀」的教學方式,主要上課用書,如:《空間詩學》(Bachelard, G. 著,

龔卓軍、王靜慧譯)、《觀光客的凝視 3.0》(Urry, J. 與 Larsen, J. 著,黃宛瑜譯)、

《看不見的城市》(Calvino, I. 著,王志弘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Gilbert,

E. 著,何佩樺譯)、《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記遊』》(郁永河 原著,楊龢

之 譯注)及《轉山—邊境的流浪者》(謝旺霖 著)等書來引領同學透過深度閱讀

與經典進行對話,同時在過程中並亦透過書寫、描繪對照自身之旅行體驗,藉以

引發學生對於自身所為何來和自身/置身之所在有一體悟和更進一步地認識。

2.採用「行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其課程活動有「旅行與書寫」、「旅行、風景與圖

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和「旅行、自我與書寫」等設計,來強調以自身之生

活場域出發並拓及未知之生活或環境領域的做中學及學中做(doing by learning)

的行動學習。此外,如此課堂活動設計,亦是希冀同學可以透過自身之旅行體驗

與實踐,引發自身對於旅行過程中種種逃離與歸返的可能有較深一層次地反思、

體悟與自我對話。如此,同學亦或可更進一步檢視自身之人我關係,並獲得較為

圓融之生命發展。

Page 5: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表 1 教學活動流程與時間分配表

節次 教 學 重 點 時 間

一 課程介紹(含自主學習的說明、方法、操作方式及其可使用之資源或資訊等內容)(活動一:課堂初始-關於旅行的意義)

2 小時

二 旅行的意義(含自主學習的精神及旅行過程中其自我探索的可能) 2 小時

三 旅行中的反省與觀察:旅行與書寫(含自主學習的具體成功實例說明)

2 小時

四 文學中的敍事:旅行、風景與圖像(活動二) 2 小時

五 旅行、自我與他者 2 小時

六 他者與自我的辯證-討論書與電影:《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I 2 小時

七 他者與自我的辯證-討論書與電影:《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II 2 小時

八 他者與自我的辯證-旅行中的逃離與歸返(活動四:講座安排) 2 小時

九 期中報告:一個人的自助旅行(活動三) 2 小時

十 旅行、記憶與書寫 2 小時

十一 旅行、空間、地方與文化 I 2 小時

十二 旅行、空間、地方與文化 II 2 小時

十三 紀實與虛構之間:空間詩學 I 2 小時

十四 紀實與虛構之間:空間詩學 II(校外教學)(活動五:三峽微旅行與公益旅行)

2 小時

十五 紀實與虛構:郁永河與《裨海紀遊》(活動六) 2 小時

十六 紀實與虛構:馬可波羅與《看不見的城市》(活動七) 2 小時

十七 旅行、自我、回歸與重整:謝旺霖與《轉山》(活動八) 2 小時

十八 期末:旅行、自我與書寫報告(活動九) 2 小時

資料來源:本研究提供

註:表中之活動順序是為附錄之活動順序。

Page 6: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二)教學策略

1.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主學習

在課程中的講授,力求教材多元,授課方式適時以單元方式進行調整,如:多媒

體教學、課堂問答、討論、課後省思、書寫記錄、描繪與自我體驗、實踐及同儕

回饋等。

2.以生活場域及未知場域為學習場所

本課程希冀可以引導同學習得學習事實上還有很多面向的可能。同時,在課堂中

亦希冀引領同學們瞭解知識殿堂之積累,亦有很多是來自於生活智慧的誘發和觸

媒。

3.由先進、同儕或是自身之經驗出發

本課程希冀可以使同學由同理心出發來看待自身或他者生活中或生命中所出現

之事由和狀況,同時並藉由他者或是自身之經驗得以反芻或回饋到自身或是以分

享之方式助人。

三、修課學生分析與學習成效

本課程主要開設在 105 學年度第 2 學期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實際修課人數為 56

人,課程向度是以「倫理判斷與生命涵養」為主。如下針對當學期修課學生之「院別分

布」、「年級分布」、「學習態度」、「程度差異」及「課程執行後之學習成效」說明之。

(一) 院別分布

圖 1 修課學生所屬之院別分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9.6%

26.8%17.8%

17.8%

1.7%

14.6% 1.7%

人文學院

商學院

社會科學院

公共事務學院

法學院

電機資訊學院

工學院 (其它學校)

Page 7: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二)年級分布

24%

54%

14%

8%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圖 2 修課學生所屬之年級分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學習態度

本堂課修習的同學,大都因對旅行的嚮往、或對文學的興趣,又或因本堂課在學期

之初,筆者已開宗明義的說明,課堂重點是放在藉由旅行或閱讀旅行文本來探索自我,

因此本堂課大致上同學的學習態度都不錯。而若就學院而言,也或許電機資訊學院的同

學平常在學院中的學習,較無法接觸人文方面的課程,因此本課程若以各學院的平均學

習態度來看,電機資訊學院同學的學習態度保持著非常高度的興趣,而至於人文學院、

商學院、社會科學院、公共事務學院及法學院的同學,可能就會因不同修課同學的動機,

而有了學習態度上的個別差異。而若是以修課的年級而論,似乎不分哪一年級,若是循

序漸進地按照課堂活動或是期中、期末作業所引導的思考方向前進,其最後都會將「旅

行」視為一種自我學習或探索自身的工具,同時其認真說來在這當中也是一種自我修煉

的過程。

(四)程度差異

本堂課在修習同學的程度差異上,大致上可以從理論論述的理解、學習動機和自我

探索三部分來說明:

1.理論論述的理解:若以學院而分,大致上社會科學院的同學與人文學院同學(尤

其是中文系的同學),在作業中通常會夾敍夾議的敍述旅行期間的風景並和一些

旅行論述的理論和自我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這實也是課程冀盼的結果),筆者

猜測這或許跟學科的養成或是跟學系原本的訓練有關。而至於商學院、公共事務

學院、法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的同學,在作業中若是有論及關於旅行的理論論述

Page 8: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或是嘗試在文本中與旅行論述進行對話,大多是因其對理論的個別興趣,但大體

上而言,本堂課修課的同學都是因對「旅行」的種種面向著迷,而願意嘗試討論

或接受較為形而上且關於旅行的論述討論。

2.學習動機:本堂課一開始就吸引不少有興趣的同學前來修課,其主要是因大部分

的同學對於旅行本質或意義的探索很有興趣,或是自身已曾經有類似的經驗(如:

放逐自我或一個人的旅行等經驗)。此外,亦有部分同學是因“旅行文學”而來,其

是想藉由文學文本中對於旅行的探索來探索旅行的意義或追尋、探索自己。

3.自我探索:本堂課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明此堂課是藉由旅行的觸角來探索自我,

也因此在本堂課中如此探索自我是不分年級和不分系院的,因為從大部分同學們

的種種作業分享和回饋表示:大學生活除了忙碌的課業生活或社團活動、打工之

外,另外也有很多時候是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和擇選,而有些同學甚至會困

惑不知為何而學?為何而戰?同時其又偶而想沉澱自己或尋找自己卻又苦無機

會,或是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另外,也有部分修課同學表示當初對

於修習此門課是因為對於放逐自我或一個人的旅行又或是藉由旅行獨行、自我對

話等修課動機相當著迷。再者,筆者也於自己多年的授課中經驗發現,一般而言

東方的教育體制較不擅於教人自我對話(或是自我對話是自己的事,實不算是教

育的一環),但是大學生活在眾多課業、俗事紛擾中,也似乎唯有透過自我對話,

才能讓自身較為清明…而此時期的學生正往往最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引導他們的

渠道或力量,不管是在課業上或是人生道路上都是。也因此,“自我探索”成為此

門課最重要、最重要的初衷。而至於在學習程度的差異上,若是針對此點,也就

無異了。

(五)課程執行後之學習成效

人-地關係一直是地理學所主要探索之課題。而在旅行過程中,旅行的文本實屬一

種空間移動的敍事,而此等文本可以是按圖索驥的敍事、也可以是紀實與虛構間的層層

疊疊,更也可以是心靈風景與圖像和夾雜著在行旅過程中其自我與他者的辯證。因此本

堂課筆者主要依循著此一課題,將探索旅行的要義,運用至課程設計方面,同時並將此

一探索導引至地理學之於人地關係的探照上,同時課程中亦溯及文學中之敍事、紀實與

虛構間的探討,更而甚者亦進一步地去思考旅行過程中之空間、地方與文化等問題,又

或是將之結合學生們自身之旅行經驗,進一步地探究自我與他者的辯證、融合關係。而

如此課程設計,筆者主要是希冀同學們能在課堂中,除習得地理學或觀光領域中所主要

探索空間之移動所帶來種種層面的探討外,另外也希冀學生們可以就「旅行」或「一個

人的旅行」來作為個人探索旅行意義的可能。也因此此門課的設計,雖是以眾多的旅行

文本或理論探索為本,但是最終所希冀盼望的還是學生們可以透過課程設計和作業、活

Page 9: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9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動導引,來藉以探索自身、察覺自己和找尋自己。因此也或可說,此門課的設計應是一

種身體力行來看待旅行真義為何的一門課程。

而大抵說來,這堂課筆者實是希冀學生們可以好好的藉由旅行來探索自身與自我對

話,因為在大學生活中現實課業的生活或說是自身也存在著高度自我要求的同學們,有

時往往是生活在眾人的期待中,或說有時生活在群體裡不免也要迎合他人或是配合他人,

又或者大學生活往往是尋求人生定位的朦懂期,「我要什麼?或是我該如何前行?」也

因此,不論是感情、課業、社團、家庭等問題,是否可以從“心”而發的選擇或是隨波逐

流?於是,“旅行”成為筆者課堂上想要引導學生從而去思考和與自己對話的媒介…

因為,旅行正是一種空間與人心的雙向移動和敍事,藉由在旅行過程中,人與景或

物不斷地跨境和交流,同時也帶動著人心不斷地與外在的景物或內在的自身對話。而此

等他者與自我辯證的過程,正是「旅行」讓人驚心動魄卻也另人著迷之處。而在我們大

學的教學場域中,全人教育的實踐或可幫助同學們在面對朦懂的未知或未來時,找到一

絲絲的線索或探索的可能。也因此本課程的設計,筆者實是嘗試在作業設計(尤其是期

中、期末作業)中引領同學們去尋求自身與開啟與自我對話的契機。(也或可說它是種自

主學習或自我開發的機會)也因此,在此堂課的“旅行”不再只是旅者去尋求對他者、

他方的凝視,同時亦是一場反身觀己與自我凝視的開端之旅。另外,旅行的型式也或可

開啟我們對旅行意義不同的尋求與想像,因此在本課程中筆者亦藉由不同旅行的文本,

例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裨海紀遊》、《看不見的城市》及《轉山》等文本介紹

或藉由小組分享、討論,來讓同學們知曉旅行目的和初始不是只有唯一。此外,筆者也

在校外體驗中,嘗試以「三峽在地微旅行」和「公益旅行」為主軸,來讓同學體認不同

旅行主軸的意義和路線。

從上,本課程的最後,筆者藉由三本不同型式的旅行文本(《裨海紀遊》、《看不見的

城市》及《轉山》)課堂小組的分享,除讓同學們可以藉由彼此相互討論、觀摩欣賞學習

外,另外也可以藉由此引導學生去思考在不同旅行文本下所欲探討旅行的意義。同時,

關於文本間所欲探討的旅行的意義,其還可能包括讀者本身對於文本的理解和詮釋。而

如此就像胡錦媛(1996)在〈繞著地球跑〉中所說的旅行文本般「讀者實是一種神話」,

而這種神話「可以說是一種獻祭或救贖的過程,(因為)透過作品使得閱讀的善男信女得

到一種滿足。」而這種滿足剛好又回到閱讀者身上,其亦可能是一種思考、真實與想像

間的再現,又也可能是一種讀者與自我再次相遇對話之基石。於此,本堂課若說有什麼

學習成效,應該是師生間事實上也在此堂課進行了一場自我對話之旅吧!

Page 10: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表 2「旅行、文學與地理」課程量化評鑑

基本資料

性別: 男:15/.33 女:30/0

年級: 大一:11/.24 大二:

26/.58 大三:4/.09 大四:4/.09

大五:

0/0

研究所:

0/0

修習別: 初修:45/1 重修第

一次:0/0 重修第一次以上:0/0

意見項目內容

非常

同意

(5)

同意

(4)

普通

(3)

不同

(2)

非常

不同

(1)

單項

人數

(*) (1) (2) (3) (4) (5) / /

二、 對教師教學的一般意見

教學態度

1.老師教學認真,準備充份 26/.58 17/.38 2/.04 0/0 0/0 45 4.53 .59

2.老師教學時很有熱忱 25/.56 15/.33 5/.11 0/0 0/0 45 4.44 .69

3.老師「很少無故缺課並且未

補課」 24/.53 15/.33 5/.11 1/.02 0/0 45 4.38 .78

4.老師樂於回答學生問題 24/.53 18/.4 3/.07 0/0 0/0 45 4.47 .63

*5.老師不重視學生的學習狀

況 1/.02 2/.04 8/.18 15/.33 19/.42 45 4.09 1

授課內容準備

6.教學內容有組織性 20/.44 20/.44 4/.09 1/.02 0/0 45 4.31 .73

7.教材難易適中 20/.44 19/.42 6/.13 0/0 0/0 45 4.31 .7

8.教材內容豐富 22/.49 19/.42 4/.09 0/0 0/0 45 4.4 .65

9.教材份量適中 19/.42 19/.42 6/.13 0/0 1/.02 45 4.22 .85

教學方法

*10.老師授課條理不清楚 2/.04 3/.07 5/.11 20/.44 15/.33 45 3.96 1.07

11.老師上課方式能做適度變

化與調整 19/.42 19/.42 7/.16 0/0 0/0 45 4.27 .72

12.老師的教學方法能引發學

生學習興趣 20/.44 19/.42 6/.13 0/0 0/0 45 4.31 .7

13.老師上課能鼓勵學生,營

造學習氣氛 22/.49 17/.38 6/.13 0/0 0/0 45 4.36 .71

課程成績評量

14.老師評量的方式恰當 19/.42 23/.51 3/.07 0/0 0/0 45 4.36 .61

15.老師評分的標準合理 19/.42 22/.49 4/.09 0/0 0/0 45 4.33 .64

16.老師公平評量每位學生 20/.44 20/.44 4/.09 1/.02 0/0 45 4.31 .73

Page 11: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三、 對教師教學的整體意見

1.老師的教學能增進我的專業

能力 17/.38 18/.4 10/.22 0/0 0/0 45 4.16 .77

2.老師的教學能增進我的視野

廣度 21/.47 21/.47 3/.07 0/0 0/0 45 4.4 .62

3.我願意推薦其他同學修這門

課 21/.47 19/.42 5/.11 0/0 0/0 45 4.36 .68

(*)反向題計分 總平均: 4.31 .74

四、 學生自評

1.我上課認真聽講及參與 14/.31 21/.47 9/.2 1/.02 0/0 45 4.07 .78

2.我上課做筆記 11/.24 16/.36 16/.36 2/.04 0/0 45 3.8 .87

3.我有問題會積極請教老師 12/.27 16/.36 14/.31 3/.07 0/0 45 3.82 .91

4.我有問題會查更多資料以求

瞭解 15/.33 17/.38 13/.29 0/0 0/0 45 4.04 .8

5.我能理解老師所教的課程內

容 18/.4 24/.53 3/.07 0/0 0/0 45 4.33 .6

6.我認真填答本問卷 22/.49 18/.4 5/.11 0/0 0/0 45 4.38 .68

總平均: 4.07 .8

資料來源:國立臺北大學教務處(2017)

註:本課程之調查結果,填答樣本數:50;無效樣本數:5。

表 3「旅行、文學與地理」課程質化評鑑

1

一開始就是因為對旅行很有興趣,所以選了這堂課,老師帶給我一種不同

的旅行觀點,因為對我來說,其實我在旅行中最在意的其實是陪我去的

人,對於地點的認識其實略顯不足,但因為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旅行,

也嘗試了一個人旅行,而且我很喜歡老師帶我們去公益旅行那次,可以認

識更多三峽小店,覺得很有趣,謝謝老師的用心!

2 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導,而且還有淨溪這樣的課外活動,我個人是覺得很不錯,

希望老師繼續保有教學熱忱,讓有緣的學弟妹受惠~~

3 很喜歡這堂課

4 老師講的很詳細,但是因為可能是我們經驗不夠,所以覺得很深奧。

資料來源:國立臺北大學教務處(2017)

Page 12: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3 期末_課程「自主管理學習單」(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13: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4 期末_課程「自主管理學習單」(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14: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5 期末學生課程回饋_自辧(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15: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6 期末學生課程回饋_自辧(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16: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課程後的反思

一、創新教學課程對教師自身的成長

(一)本課程以學生自主學習(或說是自我探索、自我開發)為主,也因此筆者在

課堂中的焦點是聚焦在如何引領學生從旅行中去自我探索及開發自我。同

時,如此的課堂設計,亦是筆者第一次的嘗試,也因而筆者也從中一再地學

習和調整如何從教材的擇選和活動設計去引導學生開發自我和探索自我。

(二)本堂課筆者透過學生種種的作業看到不同學生間的成長故事及生命(活)經

驗,同時也經由這些作業,筆者也從而瞭解學生在此階段求學時期所可能遭

遇的困擾(不管是生活經驗上或是求學及感情面向上等)。而如此作業分享,

對於筆者而言,亦是一種生命(活)經驗的學習和師生間信任感的建立,同

時筆者也藉此反思自身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來看待學生目前所正經歷或發

生的一切。在此,筆者非常謝謝學生種種作業分享的信任和自我揭露,因為

透過這些作業的種種分享和感動,實也讓此堂課充滿著師生間對彼此生命

間的信任和默契的可能和實踐。

(三)此門課筆者從學生作業及回饋中發現,我們實是可以以如此的作業設計來幫

助學生在此階段去檢視自我、瞭解自我、探索自我甚或是開發自我。而如此

幫助同學探索自我、檢視自我甚或開發自我的過程,對於筆者而言亦正如同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在文中所說的「當妳前往世界幫助自己,最後卻

免不了幫上……每一個人」(Gilbert, E. 著,何佩樺譯,2010:330)因為,

透過同學們眾多對於在此堂課獲得的一些幫助或影響,實也是筆者在此堂

課所樂見、開心和感動的。同時,如此課程設計回到開課之原初,也幫助了

筆者看到關於開設此門課程的影響力及此種課程運行的可行性。甚至到了

最後,筆者也從課程中檢視了自我、反思了自我、更看見了自我,於此教學

相長也讓自己動容。

二、課程未來改進方向

(一)本學期有些同學反映期中、期末作業似乎雷同?事實上,筆者在設計期中作

業時,主要是希冀同學們可以藉由自身的五感,由心而發「慢慢」地去體驗

在旅行過程中的種種。而至於期末作業的設計,則是希冀同學們可以總合這

學期所學,結合理論或圖或文夾敍夾議地去整合自身的旅行經驗。然而,或

許是筆者在學期開始之時,未將期中、期末作業的精神主軸清楚區分地告訴

同學,也因此在期末作業中,發現有些同學似乎是不知或不太清楚如何著手

進行,或是有些同學亦因時間不夠多來不及醞釀,而與期中作業草率的結合

Page 17: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完成。如此,也或許筆者在日後可將此兩份作業上在時間繳交上作些彈性地

設計或調整。

(二)“一個人的自助旅行”作業在學期中進行,有些同學反映時間太過匆促來不及

完成,或是在學期間實在找不出時間來進行原本較有想法之一個人的旅行

計畫。也因此,此等作業設計筆者亦深思是否日後可將之設計成一學期的計

畫,又或是採延後評分的方式(例如:將評分放在寒假或暑假即將結束時(亦

即開學前))。又或是學生若希冀可以以較長之時間來實踐一個人的自助旅

行時,也許之後或可與校方研擬其個人分數是否可延後評分的可能性。

(三)本學期筆者在課堂課的設計,因顧及若在課程中置入太多關於旅行的論述,

不知是否整堂課下來會過於沉悶或枯燥,因而筆者在課堂的設計上多以文

本為始,再溯及一些關於旅行等論述的討論,但是在期末學生回饋調查時,

有些同學則認為在課堂中有關文學、敍事等理論或是現代旅行文選等可再

增加介紹。於此,筆者在將來開設此門課程時,也或許可再做調整。另外,

在旅行文本的擇選上,或許也可再針對單一作者的作品或脈絡思考作一較

為深度和脈絡化的介紹。

(四)本學期筆者在講座講者的篩選上略嫌不足,導致原本所設定的講題和內容,

有點偏差,同時同學在講座聆聽的學習成效上也顯得未達成當初所欲設定

的目標。因此,之後在課堂中若欲安排講座,筆者應會在講者的選定及篩選

上多做工夫。此外,在講座的議題安排上也或可再多增加一些有關旅行其它

面向等的議題(如:旅行文學、公益旅行、微旅行的探索等),讓講座可以

發揮更多工且更多元的功效,同時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會更顯多元。

(五)課堂中引領同學的分享及活動設計可先想些不同的法子或方式讓不同系所的

同學「破冰」,同時活動進行可再活潑些、順暢些。

(六)本學期期末為期三週三種不同的旅行文本-《裨海記遊》、《看不見的城市》

及《轉山》的分組討論與分享,原本筆者的課程設計是請同學融合文本中的

內容後,或可以以戲劇或短片、微電影等方式交叉呈現,然而或許因此門課

是通識課程,同時在此旅行文本分組討論後,本課程也還有期末作業需繳

交…因而使得原本筆者所預設可能以戲劇、短片或微電影的方式,來呈現的

報告方式,均無一組以如此方式呈現。也因此,之後若欲再開設此門課程,

筆者可能會以限定或擇一或擇二兩種方式的調整進行將報告做完美呈現。

Page 18: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暫結語

本堂課筆者在課程設計上,總計有:兩次個人旅行體驗與反思活動(期中活動:一

個人的自助旅行及期末作業:旅行、自我與書寫)、四次課堂小組分享活動(旅行、風景

與圖像、紀實與虛構:郁永河與《裨海紀遊》、旅行、自我、回歸與重整:謝旺霖與《轉

山》及紀實與虛構:馬可波羅與《看不見的城市》)、一次講座活動(「五月.旅人書室」

負責人 連嘉裕講座:從旅行中的逃離與歸返再到創業之路)及一次微旅行及公益旅行

體驗(三峽微旅行與公益旅行)。整體而言,以上活動設計,筆者無非不是希冀利用實

作、體驗及做中學之學習,來引導學生從思考之導引和現象之探究與旅行經驗之觀察和

旅行手繪/作創意等作業來啟發學生。

而旅行可說是種上了癮的藥,我們可以藉由對於旅行途中種種的風景描繪,來端看、

凝視或詮釋一地或他方之(文化)景觀特色。同時,我們亦可以藉由對於旅行過程中種

種的書寫,來瞭解自身文化和他者的異同。再者,我們也或可藉由此一過程,逐一檢視

自我、探索自我或更瞭解自我,於是透過旅行我們可以探照自己或是照見他方。而此門

課之設立,筆者本著《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在文中所說的「當妳前往世界幫助自己,

最後卻免不了幫上……每一個人」(Gilbert, E. 著,何佩樺譯,2010:330)的初衷,希

望繼續探照和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Bachelard, G.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Calvino, I. 著,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Gilbert, E. 著,何佩樺譯,2010,《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台北:馬可孛羅。

Urry, J. 與 Larsen, J. 著,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 3.0》。台北:書林。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上):當代 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1):24-

28。

郁永河 原著,楊龢之 譯注,2004,《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記遊』》。台北:圓神。

國立臺北大學教務處,2017,http://www.ntpu.edu.tw/admin/a7/news.php

謝旺霖,2008,《轉山—邊境的流浪者》。台北:遠流。

Page 19: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19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附錄

(一)活動一:課堂初始─關於旅行的意義

1.活動內容與學習單

課程的第一堂課,除了介紹課程將來會上的內容以外,老師發放小紙條,請同學

們寫下自己所認為的旅行意義,老師再統一收齊後,同學隨機抽選一張,分享彼

此對於旅行的意義。

2.活動成果

圖 7 旅行的意義課堂分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0: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二)活動二:課堂活動─旅行、風景與圖像

1.活動內容與學習單

準備一張你/妳覺得最有意義或是影響蠻大或深遠的相片、海報、明信片等圖像來

班上進行分享活動。

2.活動情形

圖 8 同學在課堂隨機分組後,開始進行自身的旅行經驗分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1: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三)活動三:期中活動─一個人的自助旅行

1.活動內容

期中活動:一個人的自助旅行

拓:一個人的自助旅行,會想去哪裡?

跋:開始自助旅行後,請用心看、傾心聽還有用心去感受……

啟:自己的心窗打開了嗎?

程:有什麼想對自己說的話?

以上的一個人的自助旅行,請就自己一個人吧!!同時,出門旅行時,除非必要請關

閉手機及任何智慧型的通訊器材。愈簡單、愈放鬆、愈好。

到了目的地,請記得做下列事情:

1.找一個地方,坐下來,寫一封信或寫一張明信片給自己,同時並寄給自己。

2.在這個地方,找些最美的角落,拍照下來,多拍幾個角落、多拍幾張,但就是請

勿自拍。

3.在這個地方,找一棵樹下或是一個可以沉澱自己的地方坐下來,拿起你的筆…準

備畫畫,畫你/妳眼前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聞到的、皮膚所感觸到

的。

4.再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感受這個地方的風、雲、雨、霧等大自然的變化。

5.最後,再找一個地方…總結這次一個人自助旅行的心得,並親手寫下約 800~1,000

字的感想。

最後的最後,請把以上 1~5 小題的作業,結集成冊,做成一本旅遊手記或是旅遊手

工書,交給老師,當成期中作業。

p.s. 再提醒大家一次,請自己一個人勇敢的去旅行!

繳交此份作業時間 4/17 (五),逾時不候!!

Page 22: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活動成果

圖 9 同學作品(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3: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10 同學作品(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4: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11 同學作品(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5: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四)活動四:「五月.旅人書室」負責人連嘉裕講座:從旅行中的逃離與歸返再到

創業之路

1.活動內容

本課程在期中之後請到了「五月.旅人書室」的創辦人-連嘉裕小姐,來講述其

「從旅行中的逃離與歸返再到創業之路」的心路歷程,連嘉裕小姐是香港人(2015

年於香港浸會大學新媒體及影視創作系畢業,曾為旅遊撰稿員、旅遊節目剪接師、

香港圖文作家等,也曾出版《香港手作小旅行》,同時也在多本香港報章雜誌上連

載漫畫專欄)。她熱愛一個人旅遊,曾一個人到日本、泰國、馬來西亞、韓國、臺

灣、中國等地旅遊,常常一個人背著行囊,拎著一只皮箱就在不同國度走跳了起

來,然而就在一次意外的臺灣環島之旅或說探尋自身之旅後,也讓她興起了在臺

灣創業之路,她說「旅行是一種生活態度」。而此場演講,連嘉裕小姐也邀請和她

一起創辦「五月.旅人書室」的合作夥伴 Carol 一起現身說法。在演講過程中,

Carol 以自家位在南港的老屋,從改建再到走上文創和青年旅館開設之路說起,

在分享過程中 Carol 亦說起關於一些旅人書屋與旅人相遇之動人的故事。

2.活動成果

圖 12 同學的演講心得暨學習單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6: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五)活動五:三峽微旅行與公益旅行

1.活動內容與學習單

(1)參訪行程

時間:中華民國 106 年 5 月 06 日星期六

09:00~10:00 甘樂文創創業歷程經驗分享

10:30~12:00 三峽老街訪趣‧微旅行

12:00~13:30 午餐休息(自理)

13:30~15:30 回饋地方做公益:淨灘‧三峽河

(2)學習單

「旅行」或說也是種心靈風景,透過不同的旅行目的和過程,不僅探照自己、同

時也與他人或他方相會。請寫下或拍照或描繪或側錄,今日的「心靈風景」……

(3)未參與同學之替代方案

請設計一天三峽在地的微旅行(含文化深耕或公益面向)A4(2~3 頁)

4.活動情形

圖 13 拜訪甘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7: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14 三峽老街訪趣‧微旅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15「甘樂」小草 書屋未來的基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16 公益旅行‧三峽河淨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8: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17「三峽微旅行與公益旅行」替代作業─自行規劃公益旅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29: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29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六)活動六:課堂活動─紀實與虛構:郁永河與《裨海紀遊》

1.活動內容及學習單

負責《裨海記遊》分享的小組同學,請任選一段或數段,按圖所驥,古今對照,

或自然、或人文、又或采風民俗、奇人異事。(報告中,一定要有地圖。)

以上,報告各組 10 mins. 以 ppt 呈現,又或也可以以戲劇或短片、微電影等方式

交叉呈現。

2.活動情形

圖 18 同學們在課堂中介紹《裨海記遊》

及作者郁永河當時寫作的背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0: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七)活動七:紀實與虛構─馬可波羅與《看不見的城市》

1.課堂活動學習單

負責《看不見的城市》分享的小組同學,請就文本中”所謂的”看不見與自身的

旅遊經驗融合、對話,或實或虛。(報告時,可以是一整組的旅遊經驗的融合,或

是整組討論後的某一人或某些人的旅遊文本。同時,對照文本,若覺地理位置相

對重要,則就附地圖說明。)

以上,報告各組 10 mins. 以 ppt 呈現,又或也可以以戲劇或短片、微電影等方式

交叉呈現。

2.活動情形

圖 19 同學們在課堂中介紹《看不見的

城市》,同時並以實際例子來詮釋書中所

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1: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3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八)活動八:課堂活動─旅行、自我、回歸與重整:謝旺霖與《轉山》

1.活動內容及學習單

負責《轉山》分享的小組同學,請任選一段或數段,最讓整組敬佩或訝異又或深

深反思的文本,同時並試著想像如果你/妳是作者,遇到當下處境會如何應變或

處理。(報告中,對照文本,若覺地理位置相對重要,則就附地圖說明。)

以上,報告各組 10 mins. 以 ppt 呈現,又或也可以以戲劇或短片、微電影等方式

交叉呈現。

2.活動情形

圖 20 閱讀《轉山》後的分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2: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九)活動九:期末作業─旅行、自我與書寫

1.活動內容及學習單

6/19(一)期末作業:旅行、自我與書寫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你的腳下!」又其在《湖

濱散記》(Walden)裡云:「很久以前我丟了一條獵犬、一匹棗紅馬和一隻斑鳩,至

今我還在尋找牠們。我曾對很多旅人說起牠們,描述牠們的足跡,以及牠們會對怎

樣的呼喚作出回應。我遇見過一兩個人,他們說自己聽到過獵犬的吠聲和嗒嗒的馬

蹄聲,甚至還看見斑鳩隱没於雲端。他們焦急地尋找著,好像是自己弄丟的一樣。」

於是,我們透過旅行遇見他方,同時亦偶遇自己……

請結合自身的旅行經驗和這學期所聽、所聞、所看,參考這學期課堂中所主要介紹

的旅行文本(紀實或是虛構又或是著重在他者與自我辨證上),擇一或綜合結合應用

在自身的旅行經驗上,製作出一本屬於自身的旅行文本。

1.作品型式不拘 (可以是一般 A4 報告、手工書、地圖褶頁、繪本、音樂創作、攝影

集或電子地圖等)

2.作品主要內容放在探索他方與自我或自身的面向上;一般報告頁數請控制在 8~10

頁;手工書、繪本等頁數不限。

3.請在作品中標明系級、班級、姓名和學號

4.同時,另附一段作業心得。

報告繳交時間: 2017/6/19 (上課時間繳交;逾時不候!!)

Page 33: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3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2.活動成果

圖 21 同學期末作品(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4: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22 同學期末作品(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23 同學期末作品(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5: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3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24 同學期末作品(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25 同學期末作品(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6: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圖 26 同學期末作品(六)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age 37: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 看「自主學習與創新 ......從「旅行、文學與地理」的通識課程設計看「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

3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圖 27 同學期末作品(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28 同學期末作品(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