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神查?」-...

37
新北市政府 102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政府地政局 研究人員:董婉蓉 研究期程:民國 101 年 11 月至 102 年 10 月 「審查,神查?」- 論我國不動產登記人員之審查權限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Dec-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新 北 市 政 府 1 0 2 年 度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政府地政局

    研究人員:董婉蓉

    研究期程:民國 101 年 11 月至 102 年 10 月

    「審查,神查?」-

    論我國不動產登記人員之審查權限

  • 新 北 市 政 府 1 0 2 年 度 自 行 研 究 成 果 摘 要 表

    計 畫 名 稱 「審查,神查?」-論我國不動產登記人員之審查權限

    期 程 101 年 11 月至 102 年 10 月

    經 費 無

    緣起與目的

    我國現行不動產登記制度係兼採德國權利登記制與澳洲托崙斯

    登記制而形成一種新的權利登記制度,是登記具公信力及實質審

    查便成為我國不動產登記之主要特色。有鑑於現今不動產之價值

    高昂,權利義務關係錯縱複雜,一旦登記錯誤,便容易導致金額

    鉅大之賠償責任,惟依現行法令所規定之文面意義,實難分辨登

    記機關所應採行之審查方式究為「實質審查」或「形式審查」,

    學說及司法實務上亦採有不同見解,故於登記案件審查實務上,

    地政機關往往受限於人力不足或因人員流動頻繁導致專業能力

    未能完整傳承,而流於形式。爰期藉由本文之研究,探討行政規

    範、學術與司法見解對於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下賦予審查人員之

    權限,進而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制定可供審查人員以資遵循

    之準則,使不動產登記審查制度能有更為明確之定位,降低地政

    人員之流動率,並期在權責分明之原則下,使人民之財產權利獲

    得更為充分保障。

    方法與過程

    本文將採文獻回顧法及案例分析法,就相關行政法令、司法判決

    實務、書籍及學術論文等面向,蒐集與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登

    記審查方式有關議題之理論,加以分析整理,並就有關我國審查

    人員審查密度指摘出實務與制度上之矛盾,最後歸納出本研究結

    論,並針對現行作法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發現及

    建 議

    我國通說認為地政機關應採實質審查主義。是本文針對現行登記

    機關為實質審查時所面臨之課題,提出以下建議,期能做為建全

    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參考,進而減輕地政機關之行政壓力,亦可保

    障不動產交易安全:

    1. 提高不動產登記法令之法律位階。 2. 將審查人員權限明文規範,並建議以「法定審查」一詞取代

    實質審或形式審查。

    3. 專設不動產登記法庭。 4. 建立不動產登記專業代理人及簽證制度等輔助審查機制。

    備 註

  • 目錄

    壹、 緒論 ......................................... 1

    貳、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概述 ....................... 3

    一、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特點 ................... 3

    二、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效力 ................... 6

    參、 我國不動產登記審查制度 ...................... 10

    一、 不動產登記審查業務之特質 .................. 10

    二、 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 ........................ 11

    三、 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之概念與區別 ............ 18

    四、 我國通說認為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應採實質審查 . 24

    五、 我國不動產登記採實質審查方式面臨之困境 ..... 26

    肆、 結論與建議 .................................. 30

    參考文獻 ........................................ 33

     

  • 1  

    壹、 緒論

    我國現行不動產登記制度係兼採德國權利登記制與澳洲托崙斯

    登記制而形成一種新的權利登記制度,是登記具公信力及實質審查便

    成為我國不動產登記之主要特色。申言之,不動產物權登記具有絕對

    效力,加以登記簿公示,具有對世效力,其得喪變更之法律行為,一

    經登記,即對於權利義務雙方發生效力。故為使登記絕對效力所保護

    之登記簿上所記載之事項具有公信力,登記機關須進行審查工作,以

    使信賴登記表徵而取得權利之善意第三人得受到保障。

    有鑑於現今不動產之價值高昂,權利義務關係錯縱複雜,一旦登

    記錯誤,便容易導致金額鉅大之賠償責任。然依現行法令所規定之文

    面意義,實難分辨登記機關所應採行之審查方式究為「實質審查」或

    「形式審查」,學說及司法實務上亦採有不同見解,故於登記案件審

    查實務上,地政機關往往受限於人力不足或因人員流動頻繁導致專業

    能力未能完整傳承,而流於形式。又如土地登記規則等相關法令中明

    文規定得以切結之方式取代登記機關應為之實質審查模式,易造成理

    論上與實務上之落差。

    綜合上述問題,希藉由本文之研究,探討行政規範、學術與司法

    見解對於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下賦予審查人員之權限,進而提出相關

    建議,作為未來制定可供審查人員以資遵循之準則,使不動產登記審

  • 2  

    查制度能有更為明確之定位,降低地政人員之流動率,並期在權責分

    明之原則下,使人民之財產權利獲得更為充分保障。

    另考量保全不動產登記公信原則方法可分為預防性的積極作法

    及事後性的消極作法,本文僅針對如何健全土地登記制度此一事先之

    預防性措施予以探討不動產登記人員應有之審查權限,以期先一步避

    免登記與實際情形發生不符之狀況,故有關土地法第 68 條規定地政

    機關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所採取事後損害補償措施,衍生因審查方式不

    同如何界定登記機關因登記人員之遺漏錯誤致生損害賠償之相關求

    償權利義務責任,非屬本文研究對象。而本文將採文獻回顧法及案例

    分析法,就相關行政法令、司法判決實務、書籍及學術論文等面向,

    蒐集與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登記審查方式有關議題之理論,加以分

    析整理,並就有關我國審查人員審查密度指摘出實務與制度上之矛盾,

    最後歸納出本研究結論,並針對現行作法提出具體建議。

  • 3  

    貳、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概述

    一、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特點

    不動產登記1者,係國家依照法定程序,將所轄境內已辦竣地籍

    測量之公私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標示、權力關係及其異動情形,登載

    於地政機關掌管之特定登記簿冊,用以加強政府之管理,並保障人民

    產權之行為也。

    由於各國之歷史傳統、人文社會背景及政治體制互異,所採行之

    不動產登記制土未盡相同。目前各國之不動產登記制度,通說可主要

    區分為三種類型:法國契據登記制、德國權利登記制及澳洲托崙斯登

    記制度。前者係指不動產物權之變動,經當事人訂立契據,即已生效,

    但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登記機關依照契據所載內容予以登記之

    制度,除法國外,日本、義大利及西班牙等國家亦採行之;次者係採

    不動產之變動,非經登記不生效力,登記機關對於不動產權利之變動,

    須確實審查確定後,方予登記之制度,採此制度者有德國、瑞士、奧

    地利及荷蘭等國家;末者之基本精神與德國權利登記制大抵相同,不

    同之處係採任意登記、交付產權證書及設置賠償基金,以澳洲、英國、

    加拿大及菲律賓等國家採行之2。

    我國現行之不動產登記制度,係以民法、土地法及土地登記規則

                                                           1  李鴻毅(2001),《土地法論》,三民:台北,頁 199。 2  各國土地登記制度詳請參閱黃志偉(1975),《不動產登記理論與實務(上)》,永然:台北,頁 30-33。 

  • 4  

    等法令規定為主要基礎建構而成,參照民法第 758 條規定:「不動產

    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

    力。」是民法原則上係採登記生效主義,即以德國權利登記制度為其

    根本,另按土地法第 43 條所定:「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

    此具公信力之特點,則為德國權利登記制及澳洲托崙斯登記制度之特

    色,故學說上向來認為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係兼採德國權利登記制度

    及澳洲托崙斯登記制度之特點融合而成之一種新的權利登記制度3。

    特點如下分述: 

    (一) 土地權利採強制登記:參照土地法第 38 條及第 57 條規定,已

    依法辦理地籍測量之土地,即應辦理土地總登記。逾登記期限

    無人聲請登記之土地或經聲請而逾限未補繳證明文件者,經公

    告程序屆滿無人提出異議,即為國有土地之登記。同法第 72 條

    亦規定,土地總登記後,土地權利有移轉、分割、合併、設定、

    增減或消滅時,應為變更登記。另我國登記實務並不強制一切

    建物必須辦理所有權第一次登記4。

    (二) 採登記要件主義:凡因法律行為所生之不動產權利變動,非以

    書面向登記機關辦竣登記不生效力。但因繼承、強制執行、徵

    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

                                                           3  陳立夫(2007),〈土地登記之公信力及其保護對象之範圍〉,臺灣法學雜誌,第 93 期,頁 278-279。 4  溫豐文(2005),《土地法》,紅記:台中,頁 162。 

  • 5  

    物權者,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

    (三) 實質審查:登記機關對於登記申請案件,除須為形式上審查(如

    附繳文件是否齊備並依規定格式填載)外,尚須為實質上之審查

    (如證明文件是否真實、權利內容有無爭執)5。

    (四) 登記具公信力:依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意在保護善意

    之第三人,將登記事項賦與登記絕對真實之公信力,而不容於

    登記確定後有所變動,或予以推翻。

    (五) 登記簿之編制採物的編成主義:登記簿就登記機關轄區情形按

    鄉 (鎮、市、區) 或地段登記之,並應按地號或建號順序,採

    用活頁裝訂之,並於頁首附索引表。

    (六) 登記確定後發給權利書狀:不動產權利於登記完畢後,登記機

    關應即發給申請人權利書狀。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申請人於

    申請書記明免繕發權利書狀者,登記機關並應於登記簿其他登

    記事項欄內記明之,得免發給權利書狀:1.建物所有權第一次

    登記。2.共有物分割登記,於標示變更登記完畢者。3.公有土

    地權利登記。

    (七) 地政機關設置登記儲金: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

    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地政機關所收登記費,應提存

                                                           5  溫豐文(2005),《土地法》,紅記:台中,頁 154。 

  • 6  

    百分之十作為登記儲金,專備土地法第 68 條所定賠償之用。

    (八) 登記簿公開:我國以不動產登記為不動產物權之公示方法,任

    何人均得向登記機關申請發給登記簿之謄本或節本,以瞭解登

    記簿所登載事項,維護交易安全。

    (九) 登記時完成規定地價程序:土地所有權人聲請登記所有權時,

    應同時申報地價,該依本法所申報之地價,為法定地價。直轄

    市或縣(市)辦理地價申報完竣,應即編造地價冊及總歸戶冊,

    作為地價稅核課之依據。

    二、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效力

    茲因不動產價值甚鉅,其得喪變更對於人民財產權益影響重大,

    是不動產登記制度為不動產權利變動之公示方法,將確定不動產之權

    利狀態供人民自行查閱,以確保交易安全。

    按我國民法第 758 條、第 759 條及土地法第 43 條分別明定「不

    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

    生效力。前項行為,應以書面為之。」、「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

    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

    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

    由上述現行法令規定,大致可歸納我國不動產登記之效力有三: 1.

    公示力、2.推定力、3.公信力,茲分述如下:

  • 7  

    (一) 公示力

    所謂不動產登記的公示力,即是一種可以使得一般民眾可以方便

    了解任何土地真實權利狀態的效力,並能在不動產物權變動或債權關

    係成立(如信託關係或依民法規定成立債權約定關係)時,使得該變動

    有一得由外界輕易辨識之表徵,而使不動產的法律關係透明化,以維

    護交易秩序與安全,並避免善意第三人遭受損害6。民法第 758 條規

    定之設權登記及同法第 759 條規定之宣示登記即斯之謂。

    我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係將不動產之各項權利登載於登記簿上

    後,將登記簿公開給民眾查詢閱覽,且任何人均得向登記機關申請發

    給或閱覽登記簿之謄本或節本,或透過電子簽章方式在網路上取得登

    記資料,以達成登記公示之目的。

    (二) 推定力

    不動產登記之推定力,係指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其登記狀

    態之物權與真實物權一致之效力。亦即登記簿上之登記,通常均有實

    質或真實之權利為基礎,基於此種權利存在之概然性,自然應賦予登

    記之推定力7。依據登記之推定力,不動產物權之登記名義人於不動

    產物權上行使其權利,不須證明其權利。若有主張其係無權利者,反

    應負舉證責任。換言之,登記名義人得以登記之推定力對抗之。又登

                                                           6  楊松齡(2006),《實用土地法精義》,五南,台北,頁 190。 7  謝在全(2004),《民法物權論(上)》,三民,台北,頁 139。 

  • 8  

    記之推定力,不僅為登記名義人之利益而設,對其不利益亦得適用。

    例如登記為土地所有權人時,固得使用、收益、處分其所登記之土地,

    但土地上之擔負(如地價稅、工程受益費等),該登記名義人亦應負擔

    之8。

    我國民法第 759 條之 1第 1 項規定:「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

    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即為將登記之推定力明文化之依據。

    (三) 公信力

    所謂登記之公信力,乃不動產物權變動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則

    縱令其登記與實際權利不符,對於信賴此項登記之第三人,亦應予以

    保護,以維護交易安全。惟觀司法院民國 28 年院字第 1919 號解釋及

    民國 29 年院字第 1956 號解釋9,土地法所謂登記具有絕對效力之真

    義,係為已登記之第三人而設,而非對於原登記名義人而言,既須視

    權利所有人為原登記人或移轉登記人而有不同,亦須視權利來源之法

                                                           8 溫豐文(2005),《土地法》,紅記:台中,頁 154。 9  民國 28 年院字第 1919 號解釋:「土地法第 36 條(現為第 43 條)所謂登記有絕對效力,係為保

    護第三人起見,將登記事項賦予絕對真實之公信力,故第三人信賴登記,而取得土地權利時,不

    因登記原因之無效或撤銷,而被追奪,惟此項規定,並非於保護交易安全之必要限度以外剝奪真

    正之權利,如在第三人信賴登記,而取得土地權利之前,真正權利人仍得對於登記名義人主張登

    記原因之無效或撤銷,提起塗銷登記之訴...」及民國 29 年院字第 1956 號解釋:「...綜合土地法

    與其施行法之規定,而探求其一貫之法意,土地法第 36 條(現為第 43 條)所謂登記有絕對效力,

    係為保護第三人起見,將登記事項賦與絕對真實之公信力,真正權利人,在已有第三人取得權利

    之新登記後,雖得依土地法第 39 條(現為第 68 條)請求損害賠償,不得為塗銷登記之請求,而在

    未有第三人取得權利之新登記時,對於登記名義人,仍有塗銷登記請求權,自無疑義,院字第一

    九一九號解釋,無須變更。」 

  • 9  

    律關係是否適法與健全而有異,故登記效力所保護之對象,應僅以信

    賴登記之善意第三人為限,不包括其繼承人。最高法院 44 年台上 828

    號10及 63 年台上 1895 號判例

    11所採見解亦同。準此,我國土地法所稱

    絕對效力,似採相對公信主義說,即僅對於信賴登記簿上不動產權利

    而取得之善意第三人視該登記為正當,應認其有效。

    我國土地法第 43 條分別規定:「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

    民法第 759 條之 1第 2 項規定:「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

    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

    之不實而受影響。」乃不動產登記公信力之具體規定。

                                                           10 最高法院 44 年台上 828 號判例之理由略以:「...雖上訴人因蔡○○已將該房屋登記為其所有

    故予買受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但上訴人買受該房屋係在法院查封及蔡○○異議之訴第二審判

    決敗訴之後,依一般情形買受房屋須看明買賣標的及探詢來歷,乃上訴人明知該房屋已被查封竟

    予買受,顯有惡意,其所為登記自難認為信賴登記而為新登記應不受土地法第 43 條之保護,被

    上訴人訴請塗銷移轉登記及分割交付訟爭房屋自非無據。...」 11 63 年台上 1895 號判例之理由略以:「... 土地法第 43 條規定之絕對效力,係為保護善意第三

    者因信賴登記而設,夫妻如係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則以妻為登記名義人之不動產,除

    屬妻之原有財產或特有財產外,在善意第三者因信賴登記,自妻受讓取得不動產所有權以前,依

    民法第 1017 條第 2 項規定,應認為屬於夫之所有。...」

  • 10  

    參、 我國不動產登記審查制度

    承如前述,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係兼採德國權利登記制度及澳洲

    托崙斯登記制度之優點,融合成一種新的權利登記制度,此制度最大

    特色即是採行「實質審查」及「登記具公信力」。探究我國相關不動

    產登記法令中,並未就登記人員之審查權限為一明文規範,登記實務

    運作上遭遇諸多困難,致制度設計上應為「實質審查」卻與「形式審

    查」幾無差異。

    本文以下先說明不動產登記審查業務所具備之特質及我國不動

    產登記審查事項,再針對我國學說及實務上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之見

    解予以分析,進一步探討現行法制下我國通說採型審查方式之理由依

    據,以便在下一部分就我國現行賦予審查人員之審查權限提出建議。

    一、 不動產登記審查業務之特質

    登記機關為達不動產物權變動之公信原則,且為提高公示方法之

    信用,亦即藉不動產登記以達公示之效果,首須借重登記之審查工作,

    有所謂「不動產登記審查業務」具有下列特質12:

    (一) 一種確認行為:因登記機關為辦理不動產登記使達公示之效果,

    針對所有登記申請之案件,從事查察驗證的工作,故該審查行

    為屬於確認之行為。

                                                           12  康秋桂(2002),〈行政機關委託程序之研究-土地登記審查業務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37-38。 

  • 11  

    (二) 為構成要件之事實調度:登記機關須檢查所申請登記之內容,

    是否符合相關法令之規定,並須依據該項檢查結果,作出准、

    駁之行政處分,係屬作成行政處分之前所為之構成要件事實調

    查。

    (三) 屬強制性的行政檢查行為:登記案件之申請必須經過審查無誤

    後始可准予登記,且不動產權利之得喪變更,非經登記不生效

    力,故是一種強制性的行政檢查行為。

    (四) 專業檢查行為:因該項檢查必須具有相當的專業與技術始能加

    以認定或評估是否符合規定而准予登記,故是一種專業檢查。

    二、 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

    倘如有完善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應不致有損害真正權利人權益之

    可能,從而登記審查方式之嚴謹性,實為登記案件是否產生瑕疵之重

    要關鍵。依據現行不動產登記法令相關規定,登記機關審查事項中,

    應包含審查四要素及審查項目,以下茲就前述二者及不動產登記審查

    重點分述如下。

    (一) 審查四要素13

    1. 人:人為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主體,人有自然人與法人之分,

    而自然人中又有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及無行為能力人

                                                           13  蕭輔導總編輯(2011),《土地登記審查手冊》,內政部,頁 43。 

  • 12  

    之分,法人有社團法人、財團法人與依特別法成立法人之分,

    由於「人」之不同,其涉及之法令規定亦有差別,登記審查作

    業上首應注意「人」之要素。

    2. 時:發生登記原因之法律行為或法律事實,由於發生之時間不

    同,適用之法令亦有差別,新法令公布時應注意其法律行為之

    發生時期及適用之日期與內容。以繼承登記為例,繼承開始於

    臺灣光復之前、後者其法令適用即有差別。

    3. 事:指請求登記事項而言,依現行法令之規定,登記事項之種

    類為土地標示、所有權與他項權利,當事人請求登記之事項為

    何,登記審查作業時應先予查明,以便研析其適用之法令。

    4. 物:不動產登記應登記之物,雖僅包括土地與建物兩種,但由

    於土地利用上管理使用之法令規定致使「物」趨向於複雜,例

    如土地有都市計畫區與非都市計畫區之分,有耕地、非耕地之

    分,有國宅用地、非國宅用地之分,由於土地性質不同,其法

    令適用上亦有差別,故審查作業應先將土地性質予以掌握。

    (二) 審查項目14

    1. 管轄權之有無:請求登記之事項及請求登記之物是否屬於登記

    機關之管轄。

                                                           14  蕭輔導總編輯(2011),《土地登記審查手冊》,內政部,頁 43-46。 

  • 13  

    2. 申請書表格式及填寫是否完整:登記申請書表格式及填寫方法,

    現行法令皆有規定,申請人所提出者是否符合規定應予審查。

    3. 登記規費、罰鍰之複核:申請登記應繳納之登記規費及罰鍰,

    核算規費人員計算是否正確,審查人員應予複核。

    4. 繳(免)稅費證明文件之查核:申請登記案件檢附之繳(免)

    稅費證明文件是否齊全,其申請登記土地之標示與稅費證明文

    件之土地標示是否相符,並應注意查欠稅之情形與當期稅費開

    徵之日期。

    5. 權利書狀是否檢附:審查申請登記應檢附之權利書狀是否依規

    定檢附。

    6. 書表所填不動產標示及權利事項與登記簿記載之核對:登記申

    請書與登記原因證明文件所列之不動產標示及權利事項或範圍,

    應與登記簿之記載情形相符,審查人員應詳予核對。

    7. 登記簿有無限制登記:

    (1) 土地經法院、行政執行處或其他機關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

    假處分、破產登記或禁止處分登記後,未為塗銷前,登記機關

    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之新登記。

    (2) 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辦理清算註記登記之訴訟標的,除債務

    人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

  • 14  

    於清算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得依法院通知登記為債務

    人所有外,禁止移轉及設定負擔。

    8. 登記簿有無其他註記:應注意有關公告徵收、重劃差額地價未

    繳清、農舍興建滿 5 年始得移轉之註記、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

    地區取得供住宅用不動產所有權,於登記完畢後滿 3年始得移

    轉及於登記完畢後 3 年內,不得辦理土地權利移轉之預告登記

    及政府因實施土地重劃、區段徵收及依其他法律規定,公告禁

    止所有權移轉、變更、分割及設定負擔等之註記等。

    9. 登記義務人對土地權利處分權之有無:申請登記義務人對申請

    登記之土地有無處分權及處分權之行使是否符合規定,於審查

    時皆應予注意。

    10. 登記申請人行為能力之有無:登記申請能力準用民法行為能力

    之規定,登記申請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應予審查。

    11. 登記權利人權利能力之有無:人為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主體,

    登記申請書所載之權利人是否具有人格,即有無權利能力,應

    予審查。

    12. 登記義務人或當事人認諾意思之確定:對於登記義務人或當事

    人認諾意思之認定,應由登記義務人或當事人親自到場,或檢

    附戶政機關核發之印鑑證明,或登記原因證明文件經依法公證

  • 15  

    或認證,或經地政士依法簽證,或使用地政事務所設置之土地

    登記印鑑卡。

    13. 須承諾同意或簽註之有無:依法令規定須第三人承諾同意之事

    項或由申請人自行簽註之事項,其承諾同意或簽註之文件是否

    完備應予審核。

    14. 代理權限之審核:

    (1) 委託他人代理申辦土地登記,須附具委託書,如申請書已載明

    委任關係者,則毋庸另附委託書。

    (2) 外國公司在臺代理人申辦土地登記,證明其代理人資格應檢附

    公司登記主管機關核發之公司設立(變更)登記表、抄錄本或經

    公司登記主管機關核發之影本及認許證,無須另檢附經我國駐

    外館處驗證之授權書正本。

    (3) 申請土地登記案件,所檢具之相關資料,如有書寫錯誤或遺漏

    等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事由,經代理人具結,並由登記機關查

    核屬實,且無涉及權利義務等利害關係時,得由代理人逕行改

    正其內容,勿需要求申請人另行認章。

    15. 配合法令應附文件之有無:其他有關特別法上所規定土地登記

    應附之證明文件是否檢附齊全應予審查,如互惠證明文件、土

    地分區使用證明、建物使用執照、國宅主管機關核准文件等。

  • 16  

    (三) 不動產登記案件審查重點

    由上述內容可知,我國不動產登記審查項目繁雜,且適用法令規

    章相當繁複,除以形式審查外並應進行實質審查,對於各種權利異動

    之真實性、意思能力之有無、意思表示之真偽等,均應予已詳加審查。

    如審查之程序能有所依循,必能減少疏漏情事之發生,以下列舉出審

    查原則與重點15:

    1. 應依收件號數之次序為之:審查之先後次序影響申請人權益甚

    鉅,應按照土地登記規則第 55 條及第 61 條所定,須依收件號

    數先後及處理期限為之。

    2. 受理之登記機關須有管轄權:地政機關按土地法第 39 條及土地

    登記規則第 3 條規定,於轄區內設置登記機關,並劃分管轄區

    域,故於實質審查前,應先查對申請案件有無管轄權。

    3. 申請登記之不動產權利須無限制登記:登記簿上已有限制登記

    記載者,依法登記名義人不得再為移轉或設定負擔之處分。

    4. 申請人應具有行為能力: 申請人應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始能發

    生申請之效力。如申請人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應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申請人為法人者,除載明法人之名

    稱外,並應載明其代表人之姓名。另申請人及其代理人之資格,

                                                           15  參照許仁舉(2002),〈土地登記審查之重點〉,土地事務月刊,第 370 期,頁 4-7。 

  • 17  

    可由證明文件予以查證。

    5. 申請人應具有權利能力:申請登記之權利人應具備權利能力,

    始得作為不動產之權利主體而予以登記。

    6. 代理人須具有合法之代理權:須取得地政士資格者,始得充任

    土地登記代理人。

    7. 須查無依法不應登記者:當事人申請不動產登記,經審查結果,

    須與法律規定相符,始得核准登記。又法律規定應具備一定之

    要件,若無具備者,則依法不應登記。

    8. 當事人間須無私權爭執者:登記機關受理各類登記案件,如經

    審查結果,須當事人間無爭議,並與法令規定相符者,始得核

    定辦理登記。如當事人間有私權爭執者,應依規定予以駁回。

    9. 應繳納之稅賦已依法繳納完竣:依土地稅法規定,不動產移轉

    或出典時,除有規定免稅外,應繳納各種如土地增值稅、契稅、

    遺產稅或贈與稅等稅賦,始得辦理移轉變更登記。

    10. 依規定繳納登記規費及逾期罰鍰:申請不動產登記,除依法規

    定免納登記費外,應繳納登記費、書狀費或逾期申請之罰鍰。

    11. 其他應審查事項:如登記申請書是否符合程式、應檢附之文件

    是否齊全、申請書所載事項,與登記簿或其證明文件是否相符。

  • 18  

    三、 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之概念與區別

    不動產登記審查業務既為一具強制性之專業行政檢查行為,然於

    我國相關登記法令中,並未就審查權限有一明文規範究竟實質審查與

    形式審查之明確劃分。以下將就兩者之概念加以說明,並就學說及法

    界實務針對我國登記制度係採何種審查機制之見解予以探究。

    (一) 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

    所謂實質審查即地政機關於受理登記申請案件時,先依法定程序

    作程序上審查,再做權利內容真偽的實質審查16。登記人員負有實質

    上予以探究真正權利人之責任,則經審查探出其權利之得喪變動為事

    實時始予以登記。依此種審查認定其權利關係無誤所為之登記,法律

    上賦與有絕對之公示力及公信力,即便公示之物權並不存在,但為保

    護因信賴公示物權所為之交易,予以承認公示之物權確實存在。此種

    審查制度審查登記之結果往往會發生真正權利人之權利被剝奪之缺

    陷,為補救是項缺點,直接之辦法是提高審查人員之素質,即吸收知

    識及經驗豐富之優秀人員從事審查工作,以減少審查錯誤之發生17。

    另所謂形式審查係為契據登記制度之特色之一,其登記機關以當

    事人間就不動產權利變動之書面契據為登記對象,契據內容是否真實,

    有無瑕疵,登記機關未予審查,亦不負保證其無瑕疵之責任。因此登

                                                           16  溫豐文、鍾政恭(1994),〈論土地登記之實質審查〉,現代地政,第 156 期,頁 5。 17  陳向榮(1982),《土地建物登記精義》,三民:台北,頁 13。 

  • 19  

    記機關對於登記之申請,僅對申請登記之手續是否完備,即依照契據

    之內容,登載於土地登記簿上,至於契據上所載權利事項,實質上有

    無瑕疵,則不過問18。換句話說,只要申請人能夠提出所須之合法證

    明文件,審查人員不必審查該文件之真實性,登記機關便可據以辦理

    登記。

    從而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兩者之差異,在於就登記之聲請,是否

    與實體法上之權利關係一致,或就其實體法上之權利關係之效力如何

    等問題,對於登記官吏,賦予審查權限之點耳。實質審查主義與形式

    審查主義之差異,並不在登記官吏,就屬於實體法上之事項,有無審

    查權限之點。是故,僅有形式審查權限之登記官吏,亦得就屬於實體

    法上之事項,加以審查。例如,何種權利,可受理登記;何項不動產,

    可受理登記;或如何之變動,可受理登記等,雖係實體法上之問題,

    然形式審查注意之登記官吏,仍得審查其登記之聲請,是否已可登記

    之權利、不動產、或變動為標的19。

    此外,並非採行實質審查者即不必進行形式審查,應事先進行一

    般法制格式規範之形式審查後,再針對各審查要素之真實予以驗證。

    (二) 學說見解

    1. 認為我國登記制度係採實質審查者:

                                                           18  溫豐文(2005),《土地法》,紅記:台中,頁 123。 19  張龍文(1997),《民法物權實務研究:東亞法律叢書》,漢林,頁 43 

  • 20  

    (1) 李鴻毅學者謂:「依土地法所為之土地登記,採實質審查主義 ,

    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於接收申請、囑託或逕為登記案件後,

    應即派員依法審查其是否具有法律之預定條件,此項審查,乃

    基於公權力之行政行為,具有『行政司法』之性質,除須為形

    式審查外,並須為實質上之審查。」20。

    (2) 陳明燦學者認為:「台灣現行土地登記係屬『權利登記制』,一

    旦完竣後即生『公信力』以及『公示力』,....,本文認為,地

    政機關應迫使登記人員確實落實實質審查制度,但必須輔以相

    關誘因制度,例如提撥登記儲金若干比例以作為獎賞登記人員

    之用,應屬可行者,否則,從法治經濟分析觀點而言,地政機

    關勢必降低其登記之審查密度,而朝向『契據登記制』之『形

    式審查』,....」21。

    2. 另有主張我國登記制度係採形式審查者:

    (1) 溫豐文學者認為:「由於國內不動產交易頻繁,辦理土地登記權

    利變更案件與日俱增,登記機關基於人力上的限制,就形式審

    查業務本已不勝負荷,若落實於辨別證明文件真偽、關係人是

    否合意、權利有無瑕疵等實質權利內容,在執行上實有困難,

    因此主管機關似應對整體土地登記制度重新檢討,劃清權責範

                                                           20  李鴻毅(2001),《土地法論》,三民:台北,頁 250。 21  陳明燦(2006),〈台灣土地登更正登記與損害賠償之法制經濟分析〉,月旦財經法雜誌,第 5 期,頁 155。 

  • 21  

    圍,登記機關僅為登記案件是否合乎法定程序,所為之形式審

    查,對於實質權利之真偽,則由申請人逕赴法院公證後,地政

    機關即依法審查登記。登記案件若遇私權爭執時則由法院裁決,

    地政機關僅對於登記錯誤遺漏致受損害之權利人,負損害賠償

    責任。22」。

    (2) 謝哲勝學者認為:「實質審查固然有增加登記公信力的效用,但

    並非絕對的,而且所謂登記的公信力其實業旨在保護交易安全,

    並無保證登記的權利必然無瑕疵,...,然而,採形式審查也有

    優點,可以減少登記機關審查的負擔,因未登記機關並非法律

    專業人士(在台灣顯然不是),要求他們負責實質審查的工作,

    有時確實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形式審查時登記機關的權限很

    小,也比較不會有圖利的機會。如果採形式審查,因而不賦予

    登記公信力,交易相對人不當然要付出巨額的資訊搜集成本,

    因為市場會發展出產權保險制度,藉由支出保險費將權利瑕疵

    的風險由交易相對人移轉給保險公司承擔。」23。

    (3) 陳明燦學者亦提出:「然為因應土地權利種類及其關係之複雜與

    多元化,登記人員是否仍落實『實質審查』之真意,實已可疑;

    不惟如是,『登記生效要件主義』固為我國土地登記制度一大特

                                                           22  溫豐文、鍾政恭(1994),〈論土地登記之實質審查〉,現代地政,第 156 期,頁 8。 23  謝哲勝(2006),《土地法》,翰蘆,頁 160-161。 

  • 22  

    色,同樣地,於面對土地權利內容『瞬息萬變』時,改為『登

    記對抗要件主義』(屬『契據登記制』之呼聲,乃應運而生),

    此種具有『債權務權化』之效力者,實已成為我國現行土地登

    記制度之『變形』,對其現行土地登記制度之衝擊為何,主管機

    關似應及早妥為研究。」24。

    (三) 司法見解

    1. 司法實務認為我國登記制度應採實質審查者:

    (1) 行政法院 82 年度判字第 364 號裁判要旨:「法院之判決是否得

    當,登記機關固無權審查,但地政機關就登記事項既有實質審

    查之權,苟審查結果,認為確定判決不適於登記,仍非不得命

    申請人補正。」。

    (2) 最高行政法院 91 年度判字第 112 號判決:「按我國土地登記制

    度:地政機關對於登記之聲請,諸如聲請人之權利能力、行為

    能力、法律行為或事實,須為實質之審查認定,如有瑕疵,應

    即駁回或限期補正。是土地法第 56 條、第 75 條及土地登記規

    則第 49 條、第 50 條及第 51 條明定地政機關對申請登記案件有

    進行實質審查、補正及駁回之職權。又參照行政程序法第63條,

    行政機關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

                                                           24  陳明燦(2008),〈土地流抵契約登記與相關法律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4 期,頁228-229。 

  • 23  

    (3) 最高行政法院 92 年度判字第 59 號判決:「查我國土地登記之審

    查,依多數學者之意見,認我國對登記係採『實質審查』及『絕

    對效力』之基本精神,亦即兼取德國制及托倫斯制精神之特長。

    於採實質審查主義之情形下,就管轄權、登記能力、聲請人資

    格、權利能力、行為能力、處分權、代理權、表示之形式及內

    容均應審查,就土地總登記之審查除應審查申請書內各欄填寫

    是否齊全無誤外,尤應於土地權利之來歷、所繳各項證件審查

    其真偽。基於實質審查主義之精神,地政機關就私權存在之爭

    執,固無實體調查認定之權利,但就土地申辦登記之權利存否,

    仍得本於職權為實體之審查,而經審查之結果,如認有瑕疵而

    被駁回者,申請人依土地法第 56 條規定得向司法機關訴請確認

    其權利,如經裁判確認,得依裁判再行聲請登記。」。

    2. 另有主張我國登記制度係採形式審查者:

    (1) 最高法院 92 年度台上字第 29 號判決:「...地政機關辦理有關

    土地之各項權利登記,僅須就申請人所提出之文件為形式上審

    查,並無就權利得喪為實質審查之義務。...」。

    (2) 臺灣高等法院 95 年度重上國字第 7號民事判決:「...按地政機

    關在辦理不動產登記事項時,就不動產權利之得喪變更,雖無

    實質審查之權,惟因不動產登記關係人民權益甚鉅,且由於我

  • 24  

    國就不動產物權之得喪變更,係採登記主義,故地政機關辦理

    土地登記業務之人員為不動產登記時,自應本於其專業知識及

    技術,盡其職務上相當之注意義務,據以審查不動產登記申請

    之文件是否真實,而為准否登記之處分,故辦理土地登記業務

    之人員,在辦理不動產登記事項時自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

    務,否則即難謂無過失。...」。

    四、 我國通說認為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應採實質審查

    不動產登記種類繁多,在我國相關不動產登記法令中,均未見

    有就原則性或個案性之審查權限為一明文規範,故無從知悉審查人員

    在面對各類登記案件時,就係應採形式審查或實質審查方式予以審認,

    惟通說認為地政機關應採實質審查主義。其主要理由本文分析如下:

    (一) 就文義解釋上, 土地登記規第 57 條第 1 項第 2 款明文規定:「依

    法不應登記者」,反推即可得出乃採實質審查原則。

    (二) 就體系解釋上,土地法第 68 條第 1項前段明定:「因登記錯誤遺

    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依權責

    相符原則,可認為地政機關應有實質審查權限;另外,依照土地

    登記規則第 55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登記機關接收申請登記案件

    後,應即依法審查」,觀察我國相關條文,並無任依規範明確要

    求地政機關僅須為書面之形式審查,反觀部分條文 (如土地登記

  • 25  

    規第 57 條第 1項第 3 款規定:「登記之權利人、義務人或其與申

    請登記之法律關係有關之權利關係人間有爭執者。」,實務上地

    政機關於認定登記案件有無涉及私權爭執時,往往係因利害關係

    人出面聲明異議,從而就書面審查以外之方式得知卻可推導出有

    實質審查之義務。

    (三) 就合目的性解釋而言,土地法第 43 條明文規定:「依本法所為之

    登記,有絕對效力」,國家設置不動產登記制度之目的,主要是

    為了保障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與公信力,是地政機關依法應據

    登記原因證明文件予以實質審查,為詳實正確之登記。

    (四) 就歷史解釋而言,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立法例乃師承德國權利

    登記制與澳洲托崙斯登記制,兩者均可證立我國不動產登記係採

    取實質審查主義。

    (五) 就合憲性解釋而言,保障人民之財產權,乃我國憲法第 15 條所

    明定,在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下,地政機關對於人民申請不動產

    登記之事項,負有實質審查之權責,如地政機關受理登記案件時,

    僅就申請文件之書面資料予以檢視是否合乎格式,不就權利內容

    等作實質認定即施以登記者,將使登記之效力蕩然無存,嚴重影

    響我國保障不動產交易制度之安全性。

  • 26  

    五、 我國不動產登記採實質審查方式面臨之困境

    承上,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基本精神係採行實質審查,整體法規

    設計之框架,具有實質審查、登記公示、公信及登記機關因登記錯誤

    負有損害賠償責任等一連串之環環相扣之制度設計,用以維持我國不

    動產交易制度之安全。惟因不動產登記業務量日益遽增,導致審查人

    力缺乏,地政機關僅於執行形式審查部分已不堪負荷,如欲就實質權

    利內容加以審核,恐有實務執行困難。本文以下提出地政機關實務執

    行上,採行實質審查制度目前可能面臨之困境:

    (一) 不動產登記法令繁雜零散、位階不明確

    我國現行不動產登記主要依循法令除有土地法及土地登記規則

    外,尚散見於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之函釋及各縣市政府所發布

    之要點,如此情形造成法令繁瑣細散,審查人員於實務執行時,

    將易於疏漏不利審查作業之進行,亦造成人民無法明確知悉現行

    法令規範內容。

    (二) 相關法令未明確規範審查權限標準

    參照廖義男大法官於釋字第 600 號解釋之不同意見書提及:「多

    數意見雖已指出關於建築物(包含區分所有建築物)所有權之登

    記程序及其相關測量程序,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重要事項者,於

    土地法或其他相關法律未設明文,本諸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

  • 27  

    旨,尚有未周,應檢討改進,以法律明確規定為宜,...本席認

    為上開法令之規定,欠缺法律明文之授權、違反重要事項應由法

    律規定之法律保留原則、以及違反法律優位原則,應屬違憲。」,

    由此足見現行不動產登記相關法制規範並無遵守法律保留原

    則。

    (三) 地政機關無司法調查權限

    基於權力分立原則,行政機關並無司法調查權限。是審查人員就

    登記案件中,有關申請人之行為能力、當事人間法律關係有無瑕

    疵、意思表示真偽等內容,無法實質審查,僅能就書面文件予以

    客觀審視是否合乎法令,並無法就當事人相關權利加以主觀判斷,

    如地政機關涉足其中,將難逃脫干預人民私權之嫌疑。

    (四) 私權爭執之登記案件遽增

    近年來因不動產價值日益增高,不動產登記影響民眾身家財產權

    益甚鉅,故涉及不動產交易或權利劃分等私權爭執案件日漸增多,

    登記機關受理之相關行政救濟案件遽增,耗費龐大之行政成本,

    又如土地登記規則等相關法令中明文規定得以切結之方式取代

    登記機關應為之實質審查,更易造成權利爭端。

    (五) 證明文件種類繁雜難辨真偽

    不動產登記案件所應檢附之相關證明文件種類繁雜,雖登記機關

  • 28  

    均已與他機關建立跨機關查證資料機制,惟因不動產之價值甚鉅,

    誘引不法人士偽冒相關證明文件之情形日趨普遍,恐造成登記機

    關疏未注意而生登記錯誤之情事。

    (六) 債權物權化

    債權基於債之相對性,原則上僅能對特定人主張。惟按現行相關

    法令明定,部分的債權(如信託行為、分管契約),亦可將相關權

    利人之債權約定內容透過物權登記方式公示化,使其具有對抗一

    般不特定人的效力,挑戰不動產登記之公信力。

    (七) 早期地籍資料資料疏漏衍生問題

    臺灣日據時代後期採行登記對抗主義,不動產之得喪變更均以當

    事人合意契約即生效力,採行任意登記,光復後以土地權利憑證

    繳驗方式作為辦理土地總登記之依據,未對於全部土地為一次性

    總清理作業,即據以發給申請人權利書狀,無嚴謹落實土地總登

    記實質審查之要求,造成現行土地登記資料時因早期登記之謬誤

    而屢有更正之情事,加上內政部自民國 97 年起即命各縣市政府

    辦理地籍清理作業,其待清查辦理之不動產數量龐大,各地政機

    關均背負沉重之業務政策壓力,均面臨人力不足之窘境。

    (八) 登記機關人力不足、審查人員素質不一

    由於登記案件業務繁重,又如因登記人員之疏誤造成登記錯誤,

  • 29  

    導致利害關係人權益受損時,登記人員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是長

    期以來登記機關之審查人員流動率普遍偏高,且就登記機關立場

    而言,無法擁有完善傳承業務經驗之人力後援,造成新進人員無

    法在熟稔業務即倉促審理登記案件之窘境,且易造成僅為形式審

    查之困境。

                

  • 30  

    肆、 結論與建議

    由不動產登記實務觀之,我國登記制度因時代背景變遷,由日據

    時期後期帶有法國契據登記制度色彩,到光復後民法採以德國權利登

    記制,另土地法採行澳洲托崙斯登記制之設計,實可謂有具其獨特性,

    加以社經條件變遷,物權權利種類日益複雜及登記類型多元化之趨勢

    下,審查人員是否能徹底落實我國通說應採行實質審查主義之要求,

    仍有諸多值得檢討改進之空間,如我國仍欲維持現行不動產登記制度

    之作法,亦即承認登記後具公信、公示效力,即應設有相關配套措施,

    始有貫徹實行之可能。

    是本文僅就前述現行登記機關為實質審查時所面臨之課題,提出

    以下建議,期能做為建全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參考,進而減輕地政機關

    之行政壓力,亦可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

    一、 提高不動產登記法令之法律位階

    鑒於不動產登記法令繁雜零散、位階不明確等問題,內政部曾

    奉行政院 60 年 3月 5 日台 60 研展字第 188 號令,依據現行土

    地登記制度之精神,本諸革新便民之旨趣並兼顧臺灣地區社會

    經濟發展之需要,擬定「土地登記條例」草案,惟該條例最後

    並未經轉送立法院審議25,迄今仍未有一套完整的不動產登記法

                                                           25  尤重道(1982),〈略論土地登記制度〉,土地事務月刊,第 135 期,頁 17。 

  • 31  

    令供審查人員依循,建議應由相關主管機關邀集學者及實務執

    行者,加速催生不動產登記條例。

    二、 將審查人員權限明文規範,並建議以「法定審查」一詞取代實

    質審或形式審查

    不論學界或司法實務上,對於我國不動產登記究採實質審或形

    式審查看法不一,兩者亦均非為法律明文之用詞;另按土地登

    記規則第 55 條第 1項所稱「登記機關接收申請登記案件後,應

    即『依法審查』。...」,是如能將審查人員之權限明文,意即將

    審查事項、登記之法定要件及要式行為等明確規範於法律條文

    之依遵。

    三、 專設不動產登記法庭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兼採德國權利登記制,如能仿效該國制度,

    在各地方法院或各直轄市、縣(市)專設不動產登記法庭,由專

    責之法治人員專司不動產爭議案件,解決我國因採行權力分立

    制度而衍生地政機關無司法審判權限之問題,亦可加速相關爭

    議案件之辦理時效。

    四、 建立不動產登記專業代理人及簽證制度等輔助審查機制

    考量地政機關如須嚴格遵守實質審查制度,所須耗費之行政成

    本過高,實非各地政機關所能負荷。如能建立不動產登記專業

  • 32  

    代理人制度,明訂所有不動產登記案件均應經由國家核發考試

    及格證書之專業人士(如地政士)查驗核實部分項目後予以簽證,

    並制定相關審核不實之罰則,可將地政機關損害賠償責任之風

    險透過市場交易機制轉嫁於外,降低偽冒案件發生率,並分攤

    審查責任,進而減輕地政機關之行政成本。

  • 33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1. 李鴻毅(2001),《土地法論》,三民:台北。

    2. 陳向榮(1982),《土地建物登記精義》,三民:台北。

    3. 張龍文(1997),《民法物權實務研究:東亞法律叢書》,漢林出版

    社。

    4. 黃志偉(1975),《不動產登記理論與實務(上)》,永然:台北。

    5. 溫豐文(2005),《土地法》,紅記:台中。

    6. 楊松齡(2006),《實用土地法精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7. 謝哲勝(2006),《土地法》,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 蕭輔導總編輯(2011),《土地登記審查手冊》,內政部。

    二、 期刊

    1. 尤重道(1982),〈略論土地登記制度〉,土地事務月刊,第 135 期。

    2. 陳立夫(2007),〈土地登記之公信力及其保護對象之範圍〉,臺灣

    法學雜誌,第 93 期。

    3. 陳明燦(2006),〈台灣土地登更正登記與損害賠償之法制經濟分

    析〉,月旦財經法雜誌,第 5 期。

    4. 陳明燦(2008),〈土地流抵契約登記與相關法律問題〉,台灣本土

  • 34  

    法學雜誌,第 104 期。

    5. 許仁舉(2002),〈土地登記審查之重點〉,土地事務月刊,第 370

    期。

    6. 溫豐文、鍾政恭(1994),〈論土地登記之實質審查〉,現代地政,

    第 156 期。

    三、 論文

    1. 張淑娟(2011),「我國土地登記審查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康秋桂(2002),「行政機關委託程序之研究-土地登記審查業務

    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康芸馨(1993),「我國土地登記制度之公信力問題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 劉榮華(2010),「我國現行不動產登記效力之研究-以不動產登記

    名義人與真正權利人不一致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