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授課教師 ______ 指導 人際關係與溝通. 2 chapter 3 知覺與溝通 摘 要 案例導讀...

36
1 授授授授 ______ 授授 人人人人人人人

Upload: herbert-owen

Post on 21-Jan-2016

25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授課教師 ______ 指導

人際關係與溝通人際關係與溝通

2

ChapterChapter

3

知覺與溝通知覺與溝通摘 要案例導讀

第一節 知覺與溝通關係第二節 自我知覺與人際知覺第三節 影響知覺的因素第四節 如何改善知覺與溝通?

4

第一節 知覺與溝通關係第一節 知覺與溝通關係

一、知覺的意涵與重要性(一 ) 知覺的意義

(二 ) —知覺的重要性

知覺為什麼重要呢?它至少有三個理由

只有將訊息重新選擇、組織、詮釋與協商後,訊息才對我們產生意義,此一過程即稱為知覺( perception )。社會知覺( social perception)或稱社會認知( social cognition),主要意指個人對某些社會刺激,包括:人、事、物之認識、瞭解或判斷。

※即使知覺不正確,都可能影響其後的行為。

5

一、知覺的意涵與重要性(一 ) 知覺的意義

(二 ) —知覺的重要性

知覺為什麼重要呢?它至少有三個理由

1. 出現在溝通的每個階段

2. 對於認知的正確性探討

3. 瞭解知覺與溝通的互動

6

二、知覺歷程( 一 ) 選擇(二 ) 組織

(三 ) 詮釋

(四 ) 協商

1. 刺激的強度2. 重複的刺激3. 偏好4. 需求5. 動機

※當我們聽他人談論棒球賽時,棒球選手會注意打擊的技巧,但一般人則較注意自己偶像的表現。

7

二、知覺歷程(一 ) 選擇(二 ) 組織

(三 ) 詮釋

(四 ) 協商

1. 接近性2. 相似性3. 類推性4. 連接性5. 單純性

8

二、知覺歷程(一 ) 選擇(二 ) 組織

(三 ) 詮釋

(四 ) 協商

1. 交情深淺2. 過去經驗3. 態度4. 期望5. 資訊6. 關係滿意度

※這是女同志的指標或純精神的感情流露?

9

二、知覺歷程(一 ) 選擇(二 ) 組織

(三 ) 詮釋

(四 ) 協商

知覺並非孤立的活動,許多感受也發生在兩人間或一群人中;他們不僅彼此影響知覺,也想達成共識的知覺。有關此一過程,我們稱之為協商( negotiation)。

※知覺並非孤立的活動,許多感受也發生在兩人間或一群人中。

10

三、知覺與溝通關係 每個人所掌握的訊息知覺可能零碎不全,甚至並不正確。顯然的,錯誤的知覺必然影響到有效的溝通。

當我們知覺到不同的訊息時,並非僅是單純的用感官去記錄刺激。我們是透過大腦對訊息的接收,並賦與它們獨特的意義。

11

第二節 自我知覺與人際知覺第二節 自我知覺與人際知覺

一、自我知覺的面向( 一 ) 自我概念(二 ) 自我印象

(三 ) 自尊

意指個人對於自身屬性所抱持的主要信念之總和。

※自我是成長過程中透過各種角色表現而日益形成的。

12

一、自我知覺的面向(一 ) 自我概念(二 ) 自我印象是指對自我概念的知覺。在自我印象中,有兩項明顯的因素會影響到人際互動或溝通行為表現:

(三 ) 自尊

1. 自我實現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當某人對另一人給予好的或壞的評斷、貼上好的或壞的標籤後,另一人即接受此標籤,其溝通行為表現果真被某人所言中。

13

一、自我知覺的面向(一 ) 自我概念(二 ) 自我印象是指對自我概念的知覺。

在自我印象中,有兩項明顯的因素會影響到人際互動或溝通行為表現:

(三 ) 自尊

2. 過濾訊息( Filtering message):通常,我們會選擇能強化自我印象的訊息,而迴避與自我知覺衝突的訊息。

14

一、自我知覺的面向(一 ) 自我概念(二 ) 自我印象

(三 ) 自尊

指個人對於自我正面與負面的評價,亦即我們不僅關心自己像什麼,也在乎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特質。

※自尊與溝通行為間具有密切關係。

15

二、社會知覺的要素(一 ) 個人生理外表

(二 ) 情境生活腳本(三 ) 行為證據線索

人們常會根據生理外表,而對他人直接驟然判斷。

※人們常根據生理外表,而對他人直接驟然判斷。

16

二、社會知覺的要素(一 ) 個人生理外表

( 二 ) 情境生活腳本(三 ) 行為證據線索

人們對某些情境類型也常抱持某些預設想法,亦即所謂的「腳本」( scripts)。

17

二、社會知覺的要素(一 ) 個人生理外表

(二 ) 情境生活腳本( 三 ) 行為證據線索

人們是從行為中獲得意義,而這又是藉由將它歸類為可辨識、不同與有意義的單位而加以區分。

18

三、知覺傾向:歸因偏誤(一 ) 自利歸因

(二 ) 強調他人缺點(三 ) 知覺顯著性(四 ) 先入為主(五 ) 偽共識效應

意指將某人的成功歸因於內在、個人特質的因素,而將失敗歸咎於外在、社會情境的因素。

19

三、知覺傾向:歸因偏誤(一 ) 自利歸因

( 二 ) 強調他人缺點(三 ) 知覺顯著性(四 ) 先入為主(五 ) 偽共識效應

較諸正面的印象,我們傾向留意他人的負面印象。

20

三、知覺傾向:歸因偏誤(一 ) 自利歸因

(二 ) 強調他人缺點( 三 ) 知覺顯著性(四 ) 先入為主(五 ) 偽共識效應

我們容易被顯而易見的事件所影響,也相當容易瞭解此種知覺的錯誤。

21

三、知覺傾向:歸因偏誤(一 ) 自利歸因

(二 ) 強調他人缺點(三 ) 知覺顯著性( 四 ) 先入為主(五 ) 偽共識效應

當我們對他人形成評價後,常傾向緊抓不放且調整矛盾的訊息以符合原先的評價。

22

三、知覺傾向:歸因偏誤(一 ) 自利歸因

(二 ) 強調他人缺點(三 ) 知覺顯著性(四 ) 先入為主( 五 ) 偽共識效應

人們常會誇大或高估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與他人真正相同的程度,稱為「偽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譬如說,自己考試作弊的人會覺得校園中有很多人與他一樣,但沒有作弊者則可能估計校園中考試作弊的人很少。

※他人並非總是以我們的方式思考與感覺。

23

第三節 影響知覺的因素第三節 影響知覺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一 ) 感官(二 ) 年齡(三 ) 健康(四 ) 疲勞(五 ) 飢餓(六 ) 生理循環(七 ) 心理挑戰

※每天,我們的身體均有各種改變,持續的進行著。

24

二、認知能力(一 ) 認知複雜度

(二 ) 他人導向

(三 ) 自我

意指構念的數目、抽象程度,以及知覺範圍的廣泛度。

25

二、認知能力(一 ) 認知複雜度

(二 ) 他人導向

(三 ) 自我

是將他人看作單一、有區別的個體,但與社會角色或根據所屬團體所做的一般化判斷無關。

26

二、認知能力(一 ) 認知複雜度

(二 ) 他人導向

(三 ) 自我

我們知覺的是我們自己,而我們的選擇性知覺,以及組織與詮釋現象也受到許多自我概念的影響。

※個人會不自覺的將知覺中的許多條件,組合在一起並進行推論。

27

三、社會角色(一 ) 性別角色

(二 ) 職業角色

生物性別是指男性與女性的生物性特徵,社會性別則指涉男子氣概與女性特質或男人與女人的社會建構面向。

28

三、社會角色(一 ) 性別角色

(二 ) 職業角色 即使在同樣的職業環境下,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也可能影響到他們的知覺。

※老師投注許多時間在其工作上,是故,大多數的老師均非常重視所教的科目。

29

四、文化因素每一個文化均有其世界觀,這些不同文化觀點

可讓我們對於自己與對方的文化有所瞭解與學習。譬如說,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常帶有負面價值。它被解讀為敵意、拒絕溝通、害羞、焦慮或彼此不合。

30

第四節 如何改善知覺與溝通?第四節 如何改善知覺與溝通?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透過不完整的個人資訊組織與詮釋特定刺激,致使我們的知覺往往是有限、主觀且偏頗的。

※某人覺得俗氣的外套,另一個人卻覺得雅緻。

31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讀心的危險在於:我們可能誤解他人,卻無法檢視自己的知覺正確度。

32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基本歸因偏誤包括:對他人負面行為的過度評價而低估外在因素,以及低估自己錯誤與失敗的內在因素卻高估外在因素。

33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獲取他人資訊的最好方法是與對方直接互動,風能有較清楚的認識。

34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只有接受錯誤的可能性與知覺未必是真相,才有動機進一步的尋求證明。

35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若是他人行為事實並非我們原先預設的,則應修正自己對他人的知覺。

36

一、瞭解知覺的有限性二、避免猜測他人心意三、預防基本歸因偏誤四、檢視更多知覺資訊五、主動質疑知覺真實六、接受知覺因時而異七、利用口語查驗知覺

利用知覺查驗,確實可減少對他人非語言線索的誤解與降低對方的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