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294
20188. 3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生 物 科 学 专 业

生 命 科 学 系 2018.8. 30

Page 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

Page 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

Page 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1B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理论学时 36 学时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一)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同时也是其它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综合应用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可掌握基础

化学理论和熟悉元素的性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二)目标和任务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础

理论和元素的性质,以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分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鉴定物质的

化学成分以及测定有关成分含量的方法及原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

致的工作作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科学方向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以讲授为主,并同时开设专门的实

验课程。本课程综合应用了多门有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可掌握基础化学理论和熟悉元素的性质,

再突出量的概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将为后续的有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打下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气体与溶液(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及溶液的相关性质。

2、教学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了解溶胶的性质,掌握胶团结构概念和胶体带电的原因,了解胶团的扩散双电层结构,了解电动电

势及其与溶胶稳定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想气体方程式的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概念和应用;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胶团结构和影响溶胶稳定性和聚沉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概念和计算;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1 气体

1.2 溶液

1.3 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方面的知识。

2、教学要求: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热;了解反应进度概念;掌

握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有关计算;吉布斯能和利用△G 判断化学

反应方向;Van’t-Hoff 等温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热力学的四个状态函数;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

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

2、教学难点: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教学内容】

2.1 热力学常用术语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热化学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Page 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

第三章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方面的知识。

2、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掌握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标准平衡常数

和吉布斯能变;熟悉多重平衡;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掌握化学反应速率

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反应机理概念,掌握有效碰撞理论,了解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活化能、

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

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熟悉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了

解活化过度状态理论的要点;了解催化作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能变;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

计算;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

2、教学难点:Van’t-Hoff 方程、标准平衡常数及其有关计算;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

3.1 化学平衡

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3.3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3.4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 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自学)

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8 催化剂对速率影响

第四章 解离平衡(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解离平衡相关知识。

2、教学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

的因素;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强电解质溶液的特点、活度、活度系数及离子强度的概念;了

解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掌握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

积原理;掌握溶度积 Ksp 和溶解度 S 的定量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及应用。

Page 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解离平衡原理;酸碱质子理论;溶度积常数的意义;溶度积规则

2、教学难点:解离平衡;溶度积规则

【教学内容】

4.1 酸碱理论

4.2 弱酸与弱碱的解离平衡

4.3 强电解溶液

4.4 缓冲溶液

4.5 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章 氧化还原平衡(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及原电池的构造。

2、教学要求: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氧化数规则;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

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熟练掌握 Nernst 方程,并能熟练的运

用 Nernst 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原电池电动势 Eθ 与电池反应△Gθ 的关系,掌握标准电动势与氧化

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 K 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氧化数的概念和电池符号;Nernst 方程的应用;电极电势的应用

2、教学难点:Nernst 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

5.1 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5.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5.3 电极电势

5.4 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六章 原子结构(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教学要求: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波函数 ψ 与原子轨道,几

率与几率密度及其表示法,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

Page 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

及合理组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排布的特例。

【教学内容】

6.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6.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七章 分子结构(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结构基础知识。

2、教学要求:掌握离子键及其特性、离子键理论要点,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与离子晶

体的晶格能;掌握共价键及其特征、共价键理论(VB 法);掌握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掌握价层电子

对互斥理论;掌握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了解偶极矩、分子的极化和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物

理性质的影响,了解各类晶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2、教学难点: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空间构型

【教学内容】

7.1 离子键

7.2 共价键

7.3 杂化轨道理论

7.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5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7.6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Page 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

2、教学要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了解决定配位数的因素;掌握配位化合物键价

理论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配合物的命名和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配合物的命名

【教学内容】

8.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8.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8.3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4 2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 2

第六章 原子结构 2 2

第七章 分子结构 4 2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 2 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学生应该在修完高中化学后学习该门课程。讲授时以多媒体为主,配以适当的板书,同时采用课堂

教学与相关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从而达到充分理解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一)推荐教材

Page 1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

南京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8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南京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王运,胡先文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3.黄月君,曹延华编,《无机及分析化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1、考核方式:平时考察+闭卷考试

2、成绩评定建议:平时考察与闭卷考试各占总成绩 40%和 6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刘中华 审订人:李 新

Page 1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3B

中文名称:植物生物学

英文名称:Plant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48

总 学 分: 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1. 课程性质:《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

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教育中的引导课程,它与后期开设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生态学、植物生理学、资源植物学等课程都有密切关系,属于必修课程。植物生物学是从植物细胞、

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等不同层次,有机地阐述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和进化规律的一

门课程。

2. 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植物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3. 课程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

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

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

课程打好基础,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具备运用植

物学术语对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简单描述的能力,具备借助工具书和植物检索表识别常见植物

的能力,具有运用植物生物学的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和有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通

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

(二)课外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植物的名称、分类地位以及用途。了解并

Page 1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

掌握植物的认知方法。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教学要求: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界和植物的定义,了解植物作用、植

物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发展简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界和植物的定义,植物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界和植物的定义

【教学内容】

1.1 生物的分界和植物的定义

1.2 植物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1.3 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

1.4 植物生物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1.5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增殖方式,植物组织类

型和细胞结构特征。侧重讲授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线粒体和质体等重要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

和功能,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胞类型及特征,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层次及化学成分;分生组织的类型及特点;成

熟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2、教学难点:质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层次及化学成分;胞间连

丝和纹孔;分生组织的类型及特点;成熟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Page 1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学内容】

2.1 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2.1.1 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2.1.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1.2.1 原生质体

2.1.2.2 细胞壁

2.1.2.3 后含物

2.2 植物细胞的增殖

2.2.1 细胞周期的含义

2.2.2 无丝分裂

2.2.3 有丝分裂

2.2.4 减数分裂

2.3 植物细胞生长与分化

2.3.1 植物细胞的生长

2.3.2 植物细胞的分化

2.3.3 植物细胞的细胞的全能性

2.3.4 植物细胞的死亡

2.4 植物组织

2.4.1 组织与器官的概念

2.4.2 植物组织的类型

2.4.2.1 分生组织

2.4.2.2 成熟组织

2.4.2.3 复合组织

第三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0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的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种子、根、茎、叶形态和结构特征,理解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功能

的统一性。侧重讲授种子的结构,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结构特征,单子叶植物营养器官的特点。

了解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特点,了解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联系,理解营养器官结构在长期演

化过程中对功能的适应性,树立进化的观点。

Page 1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的特点;根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分枝类型; 双

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

的特点;根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2、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类型和幼苗形成; 根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单叶、复叶、叶序、叶镶

嵌的概念;单子叶植物的叶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3.1 种子与幼苗

3.1.1 种子的基本结构

3.1.2 种子的基本类型

3.1.3 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

3.2 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2.1 根和根系

3.2.2 根的初生结构和初生生长

3.2.3 根的次生结构和次生生长

3.2.4 根瘤和菌根

3.2.5 根的变态

3.3 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3.1 茎与茎的形态

3.3.2 茎的初生结构与初生生长

3.3.3 茎的次生结构与初生生长

3.3.4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3.3.5 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3.3.6 茎的变态

3.4 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4.1 叶与叶的形态

3.4.2 叶的结构

3.4.3 叶的形态结构对不同生境的关系

3.4.4 叶的衰老与脱落

3.4.5 叶的变态

Page 1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

第四章 植物的繁殖(8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的繁殖器官的结构与繁殖过程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结构、雄蕊和雌蕊的发育,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胚、

胚乳、种子和果实的发育和形成,果实的种类和结构特征。侧重讲授植物生殖和生活史类型,雌、

雄配子体的结构特征及演化,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生物

学意义,花各部分演化趋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子房的位置类型;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极其演化;受精作用——双受精的过

程及生物学意义;果实的形成与结构;果实的类型。

2、教学难点:子房的位置类型;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极其演化;被子植物的生殖结构与发

育;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

【教学内容】

4.1 繁殖的类型

4.1.1 营养繁殖

4.1.2 无性生殖

4.1.3 有性生殖

4.1.4 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4.2 花的结构、形态、功能

4.2.1 花与花的结构

4.2.2 花序与花序的类型

4.2.3 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极其演化

4.3 被子植物的生殖结构与发育

4.3.1 雄蕊的结构与雄配子形成

4.3.2 雌蕊的结构与雌配子形成

4.4 传粉与受精

4.4.1 传粉

4.4.2 受精

4.5 种子的形成

4.5.1 胚的发育

4.5.2 胚乳的发育

Page 1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

4.5.3 种皮的形成

4.6 果实

4.6.1 果实的结构与形成

4.6.2 果实的类型

4.6.3 种子和果实的传播

4.7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4.7.1 被子植物生活史

4.7.2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两个基本阶段

4.7.3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特点

第五章 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和命名(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2、教学要求:要求同学掌握植物多样性概念,植物分类和命名的原则,植物命名法规的基本

内容,植物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维管植物等各类群的基本概念,通过到校园或者舜帝陵公园进

行植物种类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植物多样性有具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植物命名法的基本要求;植

物界基本类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植物界基本类群的特征

【教学内容】

5.1 植物多样性的定义

5.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5.1.2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5.2 植物的分类与植物命名法

5.2.1 人为分类

5.2.2 自然分类

5.2.3 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5.2.4 植物命名法的基本要求

5.3 植物界的类群

5.3.1 藻类植物

Page 1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

5.3.2 苔藓类植物

5.3.3 蕨类植物

5.3.4 种子类植物

注:本章教学完毕后进行 2 学时现场实践教学,领学生到舜帝陵或其它公园等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的

场所,进行植物类群识别的实践教学,认识各大类群特点及植物多样性,了解各类植物的用途。具

体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也可放在本章之前,目的是给学生感性认识。 详细内容可参照本大纲第十二

章内容进行。

第六章 原核藻类生物(0.5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部分具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2、教学要求:要求同学掌握原核生物独立成界的基本理论,侧重讲授蓝藻门的主要特征,代

表植物的形态特征,蓝藻门的经济价值和演化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核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2、教学难点:原核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教学内容】

6.1 原核生物和原核藻类

6.1.1 原核生物

6.1.2 原核藻类

6.2 蓝藻门

6.2.1 蓝藻主要特征

6.2.2 蓝藻的分类和代表种

6.2.3 蓝藻的经济价值

6.2.4 蓝藻的分布及水华

第七章 真核藻类(1.5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真核藻类的特征及部分真核藻类类型

Page 1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

2、教学要求:要求同学掌握真核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各门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

的生活史及经济利用价值,测重讲授绿藻门植物的多样性,生活史类型及作为进化主干的演化地位。

介绍藻类植物现代研究成果和进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藻类主要特征,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

2、教学难点: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

【教学内容】

7.1 真核藻类概述

7.1.1 藻类主要特征

7.1.2 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分门依据

7.2 绿藻门

7.2.1 绿藻门主要特征

7.2.2 代表种类及生活史

7.2.3 绿藻门在植物界的演化地位及其经济价值

7.3 红藻门

7.3.1 主要特征

7.3.2 代表种类及生活史

7.3.3 其它常见种类

7.4 褐藻门

7.4.1 主要特征

7.4.2 代表种类及生活史

7.4.3 其它常见种类

7.5 真核藻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经济价值

7.5.1 初级生产者

7.5.2 赤潮和水华

7.5.3 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

7.5.4 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

第八章 苔藓植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认识苔藓类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种类

Page 1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

2、教学要求:要求同学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常见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史通

过学习地钱、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让

学生理解苔藓植物作为植物界系统演化盲枝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藓纲,苔纲

2、教学难点:地钱的生活史;葫芦藓的生活史

【教学内容】

8.1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8.1.1 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8.1.2 苔藓植物的生殖器官

8.1.3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8.1.4 苔藓植物的分布与生境

8.2 苔藓植物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8.2.1 苔纲

8.2.2 藓纲

8.3 苔藓植物在植物界的演化地位及其在自然界的生态学意义

8.4 苔藓植物的经济利用

第九章 蕨类植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蕨类植物的特征与代表种类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经济

价值。并讲授作为植物界进化主干的蕨类植物繁盛和衰落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使学生了解生物

与环境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9.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9.1.1 蕨类植物的孢子体

Page 2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

9.1.2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

9.1.3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9.1.4 蕨类植物的生境与分布

9.2 蕨类植物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9.2.1 石松亚门

9.2.2 楔叶亚门

9.2.3 真蕨亚门

9.3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十章 裸子植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知裸子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纲的特征及种类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简要了解生活史、

经济价值。侧重讲授苏铁纲、银杏纲和松柏纲的常见种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松杉纲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教学内容】

10.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0.1.1 孢子体发达

10.1.2 具有裸露的胚珠

10.1.3 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10.1.4 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10.1.5 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10.1.6 具有多胚现象

10.2 裸子植物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10.2.1 苏铁钢

10.2.2 银杏纲

10.2.3 松杉纲

10.2.4 买麻藤纲

10.3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Page 2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10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被子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原则及演化趋向、被子植物的分类依

据。掌握花程式的书写,能够借助检索表对植物进行初步的鉴定。掌握 15 个重要科的主要特征、识

别依据和代表植物,了解 7 个常见科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了解花图式,了解系统演化两大学派

的主要观点及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与代表植物

2、教学难点: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教学内容】

11.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1.1.1 具有真正的花

11.1.2 具雌蕊和果实

11.1.3 具双受精现象

11.1.4 孢子体进一步发达

11.1.5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11.2 花程式、花图式和检索表

11.2.1 花程式和花图式

11.2.2 花程式的书写方法

11.2.3 花图式

11.2.4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注:留出 1 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并尝试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11.3 被子植物的分类

11.3.1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 毛茛科 桑科 锦葵科 葫芦科 杨柳科 十字花科

蔷薇科 芸香科 伞形科 唇形科 菊科 壳斗科 石竹科 大戟科 葡萄科

茄科)

11.3.2 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 百合科 莎草科 棕榈科 兰科)

11.4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Page 2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

11.4.1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两大学派

(一)假花学说

(二)真花学说

11.4.2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假花学说)

(二)哈钦松系统(真花学说)

(三)塔赫他间系统(真花学说)

(四)克郎奎斯特系统(真花学说

注:可在本章进行过程中进行 2 学时的课外实践,重点在于对常见植物进行识别,并复习上次实践

课程中植物的器官特征描述。具体实践时间也可自行安排在本章之前,详细教学内容可参见本大纲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课内植物实践(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知常见植物的器官及特征描述,熟记常见植物的名称

2、教学要求:要求课外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常见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植物的名称、分

类地位以及用途。了解并掌握植物的认知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的特征描述、常见植物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植物的特征描述、常见植物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教学内容】

12.1 植物器官识别与描述

12.1.1 茎的特征观察

12.1.2 叶的特征观察

12.1.3 花的特征观察

12.1.4 种子与果实的特征观察

12.2 常见植物的描述与认知

12.2.1 乔木的特征与代表植物

12.2.2 灌木的特征与代表植物

12.2.3 草本的特征与代表植物

Page 2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

12.2.4 藤本的特征与代表植物

12.2.5 其它植物的特征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4 4

第三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和发育 10 10

第四章 植物的繁殖 8 2 10

利用 2 学时进行现场

实践教学,进行植物

营养器官的形态观察

第五章 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的

分类和命名 2 2

第六章 原核藻类 0.5 0.5

第七章 真核藻类 1.5 1.5

第八章 苔藓植物 2 2

第九章 蕨类植物 2 2

第十章 裸子植物 2 2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 10 2 12

进行 2 学时现场实践

教学,认识各大类群

特点及植物多样性

合计 44 4 48

六、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植物生物学》课内实践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 小计

Page 2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

第十二章 植物器官识别与描述 0.5 1.5 2

第十二章 常见植物的描述与认知 0.5 1.5 2

合计 1 3 4

八、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力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课堂

讲授 90%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尽可能合理多样,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讲授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教

学内容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性;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4 学时的

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并随堂安排的课堂讨论和练习,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力求通过课堂讲解、

课外作业、学生实验等方式,并配合野外植物形态和分类教学实习,使学生能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的

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分析和解释生产实际和野外实习中有关植物生物学的一般问题,提高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教材:周云龙,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参 考 书:

1.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杨世杰,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 年

3. Alison M. Smith [英]著,瞿礼嘉译,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2 年

4.肖娅萍;田先华,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科学出版社,2011 年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成绩由二部分构成:卷面占成绩 80-90%、平时成绩 20%-1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讨论的表现+课程小论文+作业)。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崔东亚 审订人:李新

Page 2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5B

中文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45(理论学时 45)

总 学 分:3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学习无机

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并能初步运用基础知识综合解析有机反应、有机合成中的某些问题,了解有机化学的最新成果,以

及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对于主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构型和构象等立体化学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熟悉常见的

各种类型的异构现象。能够初步认识和分析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初

步了解几类重要的和典型的有机反应历程以及反应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键参数、有机反应的基本

类型、有机化学的主要官能团及官能团分类;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培

养学生热爱有机化学的情感态度,明确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重要作用。

2、教学要求: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等概念的涵义、有机化合物

的分类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研究程序和方法;理解并掌握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键参数、有机

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学的主要官能团及官能团分类。

Page 2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价键理论的要点、共价键的键参数、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2、教学难点:价键理论的要点。

【教学内容】

1.1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价键理论、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 饱和脂肪烃(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杂化理论、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和 σ 键

的特征、烷烃、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构象等概念、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取代;理解烷烃

的分子结构特点、烷烃的化学性质和各种氢原子的相对活泼性;能力方面使学生学会认识烷烃类物

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其主要用途,珍惜现有自然资源,增强安全意识。

2、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杂化理论、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和 σ 键的特征、烷烃、

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构象等概念的涵义、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取代;理解烷烃的分子结

构特点、烷烃的化学性质和各种氢原子的相对活泼性;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其主要用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烷烃的命名方法;烷烃的化学性质及杂化理论、甲烷的分子结构。

2、教学难点:烷烃的分子结构、构象。

【教学内容】

2.1 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命名

2.3 烷烃的结构

2.4 乙烷和丁烷的构象

2.5 物理性质

Page 2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

2.6 化学性质

第三章 不饱和脂肪烃(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 sp、sp2 和 sp

3 杂化碳原子的特点、形成 π 键的条件以及 π

键的特性、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化、离域键、定域 π 键、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等概念的涵义;掌

握系统命名方法以及次序规则的要点、掌握不饱和脂肪烃的化学性质;能力方面使学生认识不饱和

烃类物质并学会利用其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各类不饱和烃类物质的利用价值,及

相关化学产品的创造性应用。

2、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 sp、sp2 和 sp

3 杂化碳原子的特点、形成 π 键的条件以及 π 键的特性、

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化、离域键、定域 π 键、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系统命名

方法以及次序规则的要点、掌握不饱和脂肪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系统命名方法以及次序规则、不饱和脂肪烃的化学性质、共轭效应。

2、教学难点:共轭效应、烯烃、炔烃、二烯烃的结构。

【教学内容】

3.1 烯烃

3.1.1 乙烯的结构

3.1.2 命名和异构

3.1.3 物理性质

3.1.4 化学性质

3.2 炔烃

3.2.1 乙炔的结构

3.2.2 命名和异构

3.2.3 物理性质

3.2.4 化学性质

3.3 双烯烃

3.3.1 1,3–丁二烯的结构

3.3.2 1,3–丁二烯的化学性质

第四章 环烃(6 学时)

Page 2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脂环烃和芳香烃的命名、脂环烃和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单环

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历程、取代基的定位规律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理解

并掌握环的张力、环已烷椅式构象及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定位基团的电子效应(诱导、共轭);

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知环烃类物质,特别是芳香烃类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懂得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再利用含有环烃类物质的资源时,注意适度。

2、教学要求:掌握脂环烃和芳香烃的命名、脂环烃和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

反应及其历程、取代基的定位规律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环的张力、

环已烷椅式构象及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定位基团的电子效应(诱导、共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定位规律。

2、教学难点: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定位基的电子效应。

【教学内容】

4.1 脂环烃

4.1.1 脂环烃的结构

4.1.2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4.1.3 脂环烃的化学性质

4.2 单环芳烃

4.2.1 苯的结构

4.2.2 物理性质

4.2.3 化学性质

4.2.4 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4.2.5 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4.2.6 定位规律与电子效应

4.3 稠环芳烃

4.3.1 萘的化学性质及萘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4.3.2 蒽和菲

第五章 旋光异构(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手性、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掌握 Fischer 投

Page 2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

影规则及与投影式的转化;了解 D、L 法标记的由来、掌握用 R、S 法标记旋光性化合物构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手性、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Fischer 投影规则。

2、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分子是否是手性分子及其构型的命名。

【教学内容】

5.1 偏振光和旋光活性

5.2 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5.3 分子的对称性、手性与、旋光活性

5.4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5.5 构型的表示方法、命名

5.6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5.7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现象

第六章 卤代烃(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亲核取代反

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以及 SN l 和 SN2 反应的涵义及其历程、E l和 E 2反应的涵义和消除反应的取向、

烃基不同而卤素相同的卤代烃的化学反应活性、并能够从结构上给以解释;理解亲核取代反应的立

体化学、消除反应历程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方面使学生学会通过卤代烃制

备其它类有机化合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学要求: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

以及 SN l 和 SN2 反应的涵义及其历程、E l和 E 2 反应的涵义和消除反应的取向、烃基不同而卤素相

同的卤代烃的化学反应活性、并能够从结构上给以解释;理解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消除反应

历程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卤代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其中的立体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6.1 命名

6.2 物理性质

6.3 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的反应

Page 3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9

6.4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6.5 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较

6.6 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6.7 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关系

6.8 多卤代烃的性质

第七章 光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应用;了解紫外光谱应用。

【教学内容】

7.1 电磁波

7.2 红外光谱

7.3 核磁共振谱

7.4 紫外光谱

第八章 醇、酚、醚(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掌握醇、酚、醚的命名方法、用分子间力(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解释

低级醇的沸点比相应的烃类和卤代烃高并能与水混溶的原因、用电子效应来解释烷氧负离子的碱度

和醇的酸度顺序、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理解从电负性的角度来解释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

的原因;能力目标方面学会对醇、酚等物质命名,知道各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教学要求:掌握醇、酚、醚的命名方法、用分子间力(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解释低级醇的沸点

比相应的烃类和卤代烃高并能与水混溶的原因、用电子效应来解释烷氧负离子的碱度和醇的酸度顺

序、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理解从电负性的角度来解释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醇、酚、醚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醇、酚、醚的化学性质、从电负性的角度来解释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

【教学内容】

8.1 醇

8.1.1 命名

Page 3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0

8.1.2 物理性质

8.1.3 化学性质:与无机酸的反应;脱水反应;氧化或脱氢

8.2 酚

8.2.1 命名

8.2.2 物理性质

8.2.3 化学性质:酸性,酚醚的生成,氧化,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8.3 醚

8.3.1 命名

8.3.2 物理性质

8.3.3 化学性质

第九章 醛、酮、醌(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醛、酮、醌的命名方法、亲核加成反应和亲核试剂等概念的

涵义、亲核加成的反应历程、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及其所表现的特殊性质;、能够运用原

子轨道理论和元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方面学会对醛、酮等物质命名,知道

各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教学要求:掌握醛、酮、醌的命名方法、亲核加成反应和亲核试剂等概念的涵义、亲核加成

的反应历程、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及其所表现的特殊性质;、能够运用原子轨道理论和元

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醛、酮、醌的命名;醛、酮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的反应历程。

【教学内容】

9.1 醛和酮

9.1.1 命名

9.1.2 物理性质

9.1.3 化学性质:羰基上的加成反应,氧化,还原,烃基上的反应

9.1.4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

9.2 醌(自学)

9.2.1 命名与结构

Page 3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1

9.2.2 对苯醌的化学性质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5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掌握羧酸中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掌握羧酸的系统命名规

则和常见羧酸的俗名名称、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及其活性大小;能够运用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能力方面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羧酸及其衍生物

类物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教学要求:掌握羧酸中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掌握羧酸的系统命名规则和常见羧酸的俗名

名称、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及其活性大小;能够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解释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

10.1 羧酸

10.1.1 命名

10.1.2 物理性质

10.1.3 化学性质:酸性,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

10.1.4 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

10.2 羧酸的衍生物

10.2.1 命名

10.2.2 物理性质

10.2.3 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酯缩合反应,酰胺的酸碱性

10.2.4 碳酸的衍生物:光气、尿素、胍

第十一章 取代酸(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掌握取代酸的命名方法和常见取代酸的俗名名称、掌握取代

基的性质对羧酸酸性的影响,并能运用电子效应解释其原因、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产生互变异构现象

的原因;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Page 3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2

2、教学要求:掌握取代酸的命名方法和常见取代酸的俗名名称、掌握取代基的性质对羧酸酸性

的影响,并能运用电子效应解释其原因、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产生互变异构现象的原因、掌握乙酰乙

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取代基的化学性质及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1.1 醇酸

11.1.1 物理性质

11.1.2 化学性质:酸性,α-羟基酸的氧化,α-羟基酸的分解反应,失水反应

11.2 酚酸:水杨酸

11.3 羰基酸

11.3.1 乙醛酸

11.3.2 丙酮酸

11.3.3 乙酰乙酸乙酯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命名方法、掌握硝基化合物和胺的

化学性质;能够运用诱导效应、共效应解释硝基使苯环上氯原子的亲核取代活性增加和使酚羟基的

酸性增强的原因,以及胺的取代物的酸碱性变化;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2、教学要求:掌握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命名方法、掌握硝基化合物和胺的化学性质;能够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硝基使苯环上氯原子的亲核取代活性增加和使酚羟基的酸性增强的原

因,以及胺的取代物的酸碱性变化;了解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2.1 硝基化合物

12.1.1 物理性质

12.1.2 化学性质

Page 3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3

12.2 胺

12.2.1 结构与命名

12.2.2 物理性质

12.2.3 化学性质

12.3 偶氮化合物及染料

12.3.1 物质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12.3.2 染料和指示剂举例

第十三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含 S、P 原子的成键特征;掌握简单含硫含磷化合物的命名、

掌握重要的硫化合物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一些有机农药的发展及与环境的

关系。

2、教学要求:理解含 S、P 原子的成键特征;掌握简单含硫含磷化合物的命名、掌握重要的硫

化合物化学性质;了解一些有机农药的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13.1 S、P 原子的成键特征

13.2 含硫有机物

13.3 含磷有机物

13.4 有机磷农药简介

第十四章 碳水化合物(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单糖的结构和各种表达式(费歇尔投影式、哈沃斯式、椅式

构像、α、β 构型)、葡萄糖的结构和构型、单糖的重要性质:氧化,还原,与苯肼的反应,差向异

构化,形成缩醛等;理解二糖和多糖的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糖的生物学意义和

用途。

2、教学要求:掌握单糖的结构和各种表达式(费歇尔投影式、哈沃斯式、椅式构像、α、β 构

型)、葡萄糖的结构和构型、单糖的重要性质:氧化,还原,与苯肼的反应,差向异构化,形成缩

醛等;理解二糖和多糖的结构;了解糖的生物学意义和用途。

Page 3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单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单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4.1 单糖

14.1.1 单糖的构型

14.1.2 单糖的环形结构

14.1.3 物理性质

14.1.4 化学性质

14.2 糖苷、二糖和多糖

第十五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自学)

第十六章 类脂化合物(自学)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五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呋喃、

吡咯、噻吩、吲哚),六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吡啶、嘧啶、喹啉、嘌呤)。能力目标使学生能

够对以往接触过的杂环化合物归类。

2、教学要求:了解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五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呋喃、吡咯、噻吩、

吲哚),六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吡啶、嘧啶、喹啉、嘌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五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呋喃、吡咯、噻吩、吲哚),

六元杂环化合物(重点掌握吡啶、嘧啶、喹啉、嘌呤)。

2、教学难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

17.1 分类和命名

17.2 几种重要环系的结构和性质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Page 3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5

总学时:45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作

业题量)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绪 论 2 2

第二章 饱和脂肪烃 4 3 1

第三章 不饱和脂肪烃 6 4 2

第四章 环烃 6 4 2

第五章 旋光异构

第六章 卤代烃 4 3 1

第七章 光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

第八章 醇、酚、醚 6 4 2

第九章 醛、酮、醌 6 4 2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5 3 2

第十一章 取代酸 2 2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 2 2

第十三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十四章 碳水化合物

第十五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第十六章 类脂化合物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 2 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汪小兰主编.《有机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高鸿宾主编.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邢其毅主编. 《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3.尹冬冬主编.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Page 3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6

4.徐寿昌主编. 《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钱旭红主编.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有机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1

6.陈光旭主编. 《有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建议闭卷考试、平时考查两种方式分别占 60%、40%。

制 订:生命科学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3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7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7B

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核心必修课程

总 学 时:45 学时(讲授 41 学时,习题讨论 4 学时)

总 学 分:3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继

续自学打下基础。它以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为基础。微生物学是微生

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科深入结合点,具有广泛应用,也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

域之一。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核心、必修课。通过

学习该课程后,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继续自学打下基础。要

使学生掌握原核、真核、病毒等各类微生物及营养、代谢、生长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微生物

的基本技能;传染与免疫的关系;在工农医及科研中的应用等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

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具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2、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每次课后要求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教师需要及时批改 1/3,

并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及微生物应用(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3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8

本章介绍微生物学绪论及微生物在工农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学生对微生物、微生物学

及微生物的应用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以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教学要求

掌握有关概念、微生物分类地位及特点;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中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学

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概念、微生物分类地位及特点。

2、教学难点

应用。

【教学内容】

1.1 绪论

1.2 微生物的应用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等,以期学生对原核微生物有一个

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概念;各种原核微生物特征;革兰氏染色方法和机制;。理解形态大小;细胞壁组成与结

构;细胞质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菌落特征。了解糖被;鞭毛菌毛;芽孢;繁殖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革兰氏染色方法和机制;各种原核微生物特征。

2、教学难点

革兰氏染色机制;细胞壁组成与结构。

【教学内容】

2.1 细菌

2.2 放线菌

2.3 其他原核微生物

Page 4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39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酵母菌、霉菌及其它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理论,以期学生对真核微生物有一个系统的认

知。

2、教学要求

掌握真核微生物及其特点类群;相关概念;各类真核微生物特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异

同。理解酵母霉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了解各类真核微生物生活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微生物及其特点类群;各类微生物特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异同。

2、教学难点

酵母霉菌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

3.1 酵母菌

3.2 霉菌

3.3 其它真核微生物

第四章 病毒(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病毒特征结构、增殖、分离纯化、亚病毒等,以期学生对病毒及亚病毒有一个系统的

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病毒特征;病毒结构;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核酸合成;一步生长曲线;亚病毒及其所属

的概念特点。理解病毒化学组成;吸附;侵入;脱壳;装配;释放;病毒的分离与纯化。了解病毒

形态大小;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的测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病毒特征;病毒结构;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亚病毒及其所属的概念特点。

Page 4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0

2、教学难点

病毒结构;一步生长曲线;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教学内容】

4.1 病毒的形态结构

4.2 病毒增殖

4.3 亚病毒

4.4 病毒的分离测定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微生物的营养组成、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营养类型等,以期学生对微生物营养有一个系

统的认知,并能在实践中利用。

2、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天然培养基;合

成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理解无机盐;半固体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主动运输;膜泡运输。了解化学

成分及其分析;液体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分析培养基;扩散;促进扩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各个营养类型的特点。

2、教学难点

能源;生长因子;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主动运输。

【教学内容】

5.1 营养组成

5.2 培养基

5.3 营养类型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4 学时)

Page 4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分解与合成、产能与耗能及代谢调节等,以期学生对微生物代谢

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代谢;发酵;呼吸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细胞物质的合成;其它耗能反应;酶活性调节;

变构调节;修饰调节;次级代谢。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CO2 的固

定;生物固氮;糖类的合成;同工酶调节;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了解氨

的氧化;硫的氧化;铁的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三羧酸循环;肽聚糖的合成;氨基酸的合成;核

苷酸的合成。;诱导;阻遏;次级代谢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代谢;发酵;呼吸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细胞物质的合成;其它耗能反应;酶活性调节;变

构调节;修饰调节。

2、教学难点

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CO2 的固定;生物固氮;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

【教学内容】

6.1 分解与产能代谢

6.2 合成与耗能代谢

6.3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生长及群体生长规律、微生物生长控制等,以期学生对微生物

生长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2、教学要求

掌握掌握接种操作;纯培养的获得方法;菌种保藏;微生物生长的测定;计数法;群体生长规

律;干热灭菌;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巴斯德消毒。理解无菌技术;稀释倒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单细胞(孢子)挑取法;选择培养分离法;群体生长;重量法;连续培养;同步培养;

抗微生物剂;消毒剂;防腐剂;化疗剂;过滤除菌。了解二元培养物;菌种衰退;菌种的复壮;个

Page 4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2

体生长;生理指标法;环境对生长的影响;辐射灭菌;高渗抑菌;干燥抑菌;超声波灭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接种操作;纯培养的获得方法;菌种保藏;微生物生长的测定;计数法;群体生长规律;干热

灭菌;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巴氏消毒。

2、教学难点

纯培养的获得方法;计数法;群体生长规律;高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

【教学内容】

7.1 微生物纯培养

7.2 生长及群体生长规律

7.3 生长因素及控制

第八章 传染与免疫(7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传染、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等,以期学生对传染与免疫有一个系统

的认知,以便在生活中预防传染、提高免疫力。

2、教学要求

掌握传染免疫相关概念;毒力;外毒素;内毒素;感染的结果;抗原的性质;抗体结构特点;

补体系统;干扰素;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作用;细胞免疫

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理解侵袭力;侵入途径;抗原的分类;抗体种类;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

溶菌酶;吞噬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淋巴因子;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了解寄主免疫力;环境因素;病原体抗原;抗体形成的机制;表面屏障;局部屏障;共生菌群;β

溶解素;C 反应蛋白;炎症反应;干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应用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传染免疫相关概念;毒力;外毒素;内毒素;抗原的性质;抗体结构特点;补体系统;干扰素;

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教学难点

毒力;内毒素;补体系统;吞噬作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教学内容】

Page 4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3

8.1 传染

8.2 抗原与抗体

8.3 寄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8.4 寄主的特异性免疫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45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

第一章

1.1

1.2

绪论及应用

绪论

微生物的应用

2 2 作业

3

第二章

2.1

2.2

2.3

原核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其他原核微生物

6 6 9

第三章

3.1

3.2

3.3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

霉菌

其它真核微生物

6 6 9

第四章

4.1

4.2

4.3

4.4

病毒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增殖

亚病毒

病毒的分离测定

6 4 2 6

第五章

5.1

5.2

5.3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组成

培养基

营养类型

6 6 9

第六章

6.1

微生物的代谢

分解与产能代谢 4 4 6

Page 4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4

6.2

6.3

合成与耗能代谢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7.1

7.2

7.3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纯培养

生长及群体生长规律

生长因素及控制

6 6 9

第八章

8.1

8.2

8.3

8.4

传染与免疫

传染

抗原与抗体

寄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寄主的特异性免疫

9 7 2 9

合计 45 41 4 60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

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相接合。教学方法以探索-发现、讨论-合作等为主。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建议教材:

微生物学(第 8 版),沈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第二版),蔡信之,北京:高教出版社,03,8

2.微生物学,黄秀梨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5

3.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由平时考察 30%、期中考查 30%、期末考试 40%三大部分组成。

平时考察包括出勤 20%、作业 50%、讨论 30% 3 种。期中考查为开卷,期末考试为闭卷。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张琪林 审订人:李 新

Page 4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5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9B

中文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核心必修课程

总 学 时:60 学时

总 学 分:4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细胞学、生物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

习植物生理、人体及动物生理、遗传学等相关课程和继续自学打下基础。它以化学、细胞学及生物

学为基础,又是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基础。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核心、

必修。通过学习该课程后,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植物生

理、人体及动物生理、遗传学等相关课程和继续自学打下基础。要使学生掌握糖、脂、蛋白质、核

酸、酶和辅酶的结构、性质、生物学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蛋白质、核酸的分析技术。糖、

脂、蛋白质和核酸在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过程中二氧化碳、水和 ATP 的生成。物质代

谢的相互联系及调节控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具备生物化

学实验技能,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答疑等手段。

2、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每次课后要求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教师需要及时批改 1/3,

并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及糖类(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4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6

本章介绍糖类的概念、种类、生理功能、结构、性质等,以期学生对糖类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

认识;另外介绍立体异构和次级键的基本理论,以期学生熟练掌握,有利于后继内容的理解记忆。

2、教学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生理功能:单糖的结构、性质;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的结构、性质:了解糖蛋白及蛋白聚糖的结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糖类概念、链式结构、环式结构、构型标记、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链式结构、环式结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0.绪论

1.1 糖类概述

一、概念(重点)

二、生理功能(重点)

三、元素组成和通式(掌握)

四、分类(掌握)

1.2 旋光异构有关概念(熟悉)

一、(同分)异构(熟悉)

二、旋光异构(掌握)

三、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立体专一的(熟悉)

四、非共价相互作用(熟悉)

1.3 单糖的结构

一、链状结构(重点)

二、D/L 系列(重点)

三、环状结构(重点、难点)

四、单糖的构象(熟悉)

1.4 单糖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了解)

二、化学性质(重点、难点)

1.5 寡糖和多糖

Page 4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7

一、寡糖(掌握)

二、多糖(掌握)

三、杂多糖(了解)

第二章 脂类(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脂质尤其是脂肪概念、种类、生理功能、结构、性质等,以期学生对脂质有一个系统

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脂肪概念;生理功能;脂肪酸的种类:天然脂肪酸的结构特点;必需脂肪酸概念与种类:

脂肪的理化性质;磷脂的结构;胆固醇结构特点。熟悉脂蛋白种类与功能。了解其它脂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脂质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脂肪酸结构特点;必需脂肪酸;脂肪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

脂肪理化性质;自由基连锁反应。

【教学内容】

2.1 概述及脂肪酸

一、概念(掌握)、功能(重点)

二、天然脂肪酸结构特点(重点)

2.2 三酰甘油(脂肪)

一、甘油取代物的构型(熟悉)

二、理化性质(重点、难点)

三、脂质过氧化作用(熟悉、难点)

2.3 类脂

一、磷脂(熟悉)

二、类固醇 (熟悉)

第三章 蛋白质(12 学时)

Page 4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8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概念、种类、生理功能、结构、性质以及分离纯化等,以期学生对

氨基酸和蛋白质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并能在实践中利用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氨基酸的定义、结构通式、分类;氨基酸的两性解离、重要化学性质、分配层析及离子交

换层析的原理、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层次:肽及肽键等相关概念;蛋白质测序策略;末端鉴定;

二硫键断裂;多肽链的断裂:二硫键位置的确定、稳定构象的作用力;酰胺平面:α 螺旋;β 折叠;

β 转角;四级结构有关概念;一级解构和功能的关系;三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蛋

白质的两性解离;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含量测定原理。熟悉蛋白质功能多样性、超二级结构;

结构域;球状蛋白质结构特征、胶体性质;沉淀方法;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各种分离纯化方法;

纯度鉴定。了解其它氨基酸分析分离方法、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和大小、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的

性质及分离、短肽序列测定、短肽在肽链中位置的确定、二面角;拉氏构象图;纤维状蛋白质;球

状蛋白质分类:四级结构优越性、蛋白质的分子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概念;通式;两性解离;氨基参与的反应;一级结构测定策略;末端测定;二硫键断裂;多肽

链的断裂;α 螺旋;β 折叠;β 转角;球状蛋白质结构特征;蛋白质的变性;α 螺旋;二面角;拉氏

构象图;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沉淀方法;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

2、教学难点

两性解离;氨基参与的反应;末端测定;多肽链的断裂;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3.1 氨基酸及其性质

一、氨基酸(重点、掌握)

二、氨基酸的性质(掌握)

三、氨基酸的分析分离(掌握)

3.2 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一、肽(重点)

二、通论(掌握)

三、一级结构的测定(熟悉)

四、肽链人工合成

Page 5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9

3.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一、三维结构概述(熟悉)

二、二级结构(重、难点)

三、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熟悉)

3.4 三级结构与四级结构

一、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掌握)

二、球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特征(重点)

三、四级结构(重点、难点)

四、变性(熟悉)

五、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熟悉)

3.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一、表征(掌握)

二、分离、纯化与测定(熟悉)

第四章 酶及其动力学(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酶的概念、本质、分类、活力测定、环境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作用机制、活性

调节等,以期学生对酶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2、教学要求

掌握概念;和化学催化剂不同之处;酶本质、组成;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物等概念;酶

专一性;活力测定;反应速度及其测定;米氏方程;抑制作用的类型;抑制类型鉴别;温度对酶促

反应的影响;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活性部位特点;别构调控;酶原激

活;共价修饰;维生素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熟悉和化学催化剂相同之处;专一性机理;分离

与纯化;核酶、抗体酶、同工酶概念;中间络合物学说;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底物形变和诱导契

合: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多元催化与协同效应。了解习惯命名法;国际系统命名

法:国际系统分类法与编号;化学酶工程;生物酶工程;反应级数;常见重要抑制剂;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酶专一性;活力测定;米氏方程;抑制作用的类型;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pH 对酶促反应的

影响;活性部位特点;别构调控;共价修饰。

Page 5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0

2、教学难点

专一性机理;米氏方程推导;抑制类型鉴别;别构调控;共价修饰。

【教学内容】

4.1 酶通论

一、酶的概念及酶作用的特点(掌握)

二、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掌握)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了解)

四、酶作用的专一性(重点、难点)

五、酶活力测定及分离纯化(掌握)

六、核酶、抗体酶、同工酶(熟悉)

七、酶工程简介(了解)

4.2 酶的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熟悉)

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重点难点、熟悉)

三、温度、pH 值、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重点、掌握)

4.3 酶的作用机制

一、有关概念(重点)

二、活性部位特点(掌握)

三、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熟悉)

四、酶活性的调节控制(掌握)

第五章 核酸的理化性质(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核酸的性质、变性、复性等,以期学生对核酸性质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注:核酸及其结

构的内容与分子生物学重复,本课程略去,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其到分子生物学中好好学习。

2、教学要求

掌握核酸的酶促降解;两性解离;紫外吸收;变性与复性:分子杂交。了解核酸的酸解离、碱

解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Page 5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1

紫外吸收;变性与复性。

2、教学难点

变性与复性。

【教学内容】

5.1 核酸的性质

一、酸水解(了解)

二、碱水解(了解)

三、酶水解(掌握)

四、核酸的酸碱性质(了解)

五、核酸的紫外吸收(熟悉)

5.2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一、核酸的的变性(重点、难点)

二、核酸的复性(退火)(重点、难点)

三、分子杂交(掌握)

第六章 生物氧化(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新陈代谢概念、机制、研究方法、功能以及生物氧化过程中水/ATP 的生成机制等,以

期学生对代谢及生物氧化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对后继各种代谢的理解记忆。

2、教学要求

掌握代谢有关概念;代谢中常见反应机制;高能化合物;二氧化碳的生成;呼吸链概念;呼吸

链组成与顺序;电子传递过程;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熟悉有

机质代谢概况;呼吸链抑制剂;胞质中 NADH 进入线粒体机制;自由能。了解代谢研究方法;二氧

化碳的生成分类:多酚氧化;混合功能氧化;抗氰呼吸。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氧化磷酸化

2、教学难点

电子传递过程、氧化磷酸化

【教学内容】

Page 5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2

6.1 代谢总论

一、有关概念(掌握)

二、代谢中常见反应机制(掌握)

三、代谢研究方法(了解)

四、代谢功能(熟悉)

五、有机质代谢概况(熟悉)

六、高能化合物(掌握)

七、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掌握)

6.2 水的生成——呼吸链

一、呼吸链概念(重点)

二、呼吸链组成与顺序(掌握)

三、电子传递过程(重点、难点)

四、呼吸链抑制剂(熟悉)

6.3ATP 的生成

一、概述(掌握)

二、底物水平磷酸化(掌握)

三、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重点难点 )

6.4 其他氧化方式

一、多酚氧化酶体系(了解)

二、混合功能氧化酶(了解)

三、过氧化物酶体系(了解)

四、抗氰呼吸(了解)

第七章 糖代谢(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作用、乙醛酸循环以及糖原代谢等,以

期学生对糖代谢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糖酵解概念、过程、能量计算、生理功能;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反应机制、能量

计算、生理功能、糖异生作用;糖原的生物学意义。熟悉糖酵解调节;丙酮酸去路;三羧酸循环调

Page 5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3

节;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降解;糖原代谢的调控;糖原代谢的调控。了解乙醛酸途径;常见其它

单糖进入糖代谢的途径;了解乙醛酸途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酵解过程、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过程、各途径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

酵解过程、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过程。

【教学内容】

7.1 糖酵解

一、概述 (掌握)

二、过程 (重点、难点)

三、能量计算 (掌握)

四、丙酮酸去路 (熟悉)

五、调节(熟悉)

六、常见其它单糖进入糖代谢的途径生理功能 (了解)

7.2 柠檬酸循环

一、丙酮酸氧化脱羧 (重点、难点)

二、三羧酸循环反应机制 (重点、难点)

三、能量计算 (掌握)

四、生理功能(重点)

五、调节 (熟悉)

六、TCA 的回补(掌握)

七、TCA 特点(掌握)

7.3 磷酸戊糖途径

一、概念 (掌握)

二、过程 (熟悉)

三、特点、意义(熟悉)

7.4 糖异生及乙醛酸途径

一、糖异生作用 (重点)

二、乙醛酸途径(循环)(了解)

7.5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

Page 5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4

一、糖原的生物学意义 (掌握)

二、糖原的合成(熟悉)

二、糖原的降解 (熟悉)

四、糖原代谢的调控 (熟悉)

第八章 脂类代谢(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脂肪的各种氧化方式、合成方式、酮体的生成与利用等,以期学生对脂肪代谢有一个

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甘油的氧化;脂肪酸的完全氧化: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熟悉酮体的生成与利用;甘油的来

源。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脂肪合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脂肪酸的氧化、从头合成途径。

2、教学难点

β 氧化、酮体生成与利用。

【教学内容】

8.1 脂肪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消化吸收与运输 (了解)

二、甘油的氧化 (掌握)

三、饱和脂肪酸的完全氧化 (重点 难点)

四、不饱和及奇数脂肪酸的氧化 (了解)

五、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 (了解)

六、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熟悉)

8.2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概述 (了解)

二、脂肪酸的来源 (重点、难点)

三、甘油的来源 (熟悉)

四、脂肪合成 (了解)

Page 5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5

第九章 氨基酸代谢(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前二者代谢产物的进一步分解途径、氨基酸的一

般合成方式等,以期学生对氨基酸代谢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氨基酸的脱氨作用;氨基酸的脱羧作用;氨的代谢;碳架代谢;常见合成代谢方式。熟悉

氨基酸一碳单位代谢。了解合成代谢分类;重要氨基酸的合成;活性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脱氨作用;氨的代谢;碳架代谢。

2、教学难点

氨的代谢。

【教学内容】

9.1 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一、脱氨基作用(重点)

二、氨基酸的脱羧作用(掌握)

三、氨的代谢(重点 难点)

四、α 酮酸(碳架)的代谢(重点)

五、其他重要代谢(胺、一碳单位、生物活性物质)(了解)

9.2 氨基酸的一般合成代谢

一、一般合成代谢(掌握)

二、合成代谢分类(了解)

三、重要氨基酸的合成 (了解)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核苷酸的分解与合成,以期学生对核苷酸代谢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注:核酸的生物合成内

容与分子生物学重复,本课程略去,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其到分子生物学中好好学习。

Page 5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6

2、教学要求

掌握核酸酶促降解;核苷酸降解。熟悉嘌吟碱的分解;嘧啶碱的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嘧

啶核苷酸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核苷三磷酸的合成。了解核酸化学降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各种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教学内容】

10.1 分解代谢

一、核苷酸酶促降解(掌握)

二、嘌呤的分解(熟悉)

三、嘧啶碱的分解(了解)

10.2 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熟悉)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熟悉)

三、脱氧核苷酸的合成(熟悉)

四、核苷三磷酸的合成(熟悉)

第十一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种主要成员的作用、合成过程、以及运输和抑制作用,以期学生

对蛋白质生物合成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 mRNA 与遗传密码;tRNA 与氨基酸转运;rRNA 与核糖体;翻译辅助因子;氨基酸的活

化;翻译起始;核糖体循环;翻译终止与释放。熟悉翻译后加工;信号肽定向机制;导肽定向机制。

了解翻译抑制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Page 5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7

RNA 在翻译中的作用、原核生物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密码、原核生物翻译过程、共运输机制。

【教学内容】

11.1 翻译体系

一 mRNA 与遗传密码(重点)

二、tRNA 与氨基酸转运(掌握)

三、rRNA 与核糖体(掌握)

四、翻译辅助因子(掌握)

11.2 翻译机制

一、概述(掌握)

二、原核生物翻译过程(掌握)

三、真核生物翻译特点(掌握)

四、翻译后加工(熟悉)

五、翻译抑制剂(了解)

第十二章 代谢关系与调控(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三大代谢的关系、四大物质代谢的关系、代谢要略、代谢调控等,以期学生对新陈代

谢及其调控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

2、教学要求

掌握物、能、信息三大代谢关系;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网络);代谢的基本要略;前馈与反馈;产

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酶的共价修饰与连续激活;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熟悉分解与合成

的的单向性;ATP 与 NADPH 的作用;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细胞结构对酶的调控作用;真核

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传导系统。了解蛋白质的定位控制;门空离子通道与

神经信号的传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代谢网络、反馈、共价修饰、原核生物基因表达。

2、教学难点

Page 5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8

代谢网络、基因表达。

【教学内容】

12.1 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

一、物、能、信息三大代谢关系(掌握)

二、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网络)(重点 难点)

三、代谢的基本要略(掌握)

12.2 酶活性调节

一、别构调节(熟悉)

二、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掌握)

三、酶的共价修饰与连续激活(重点)

12.3 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控制

一、区域化(熟悉)

二、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熟悉)

12.4 酶含量调节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重点、难点)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熟悉)

12.5 整体水平调节

一、神经信号的传导(了解)

二、激素信号传导系统(熟悉)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60 学分:4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

第一章

0.

1.1

1.2

1.3

1.4

1.5

绪论及糖类

绪论

糖类概述

异构有关概念

单糖的结构

单糖的性质

寡糖和多糖

4 4 作业

6

Page 6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59

第二章

2.1

2.2

2.3

脂类

概述及脂肪酸

三酰甘油(脂肪)

类脂

2 2 3

第三章

3.1

3.2

3.3

3.4

3.5

蛋白质

氨基酸及其性质

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与四级结构

蛋白质纯化和表征

12 12 18

第四章

4.1

4.2

4.3

酶及其动力学

酶通论

酶的动力学

酶的作用机制

8 6 2 9

第五章

5.1

5.2

核酸理化性质

核酸的性质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2 2 3

第六章

6.1

6.2

6.3

6.4

生物氧化

代谢总论

水的生成

ATP 的生成

其他氧化方式

6 6 9

第七章

7.1

7.2

7.3

7.4

7.5

糖类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及乙醛酸途径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

6 6 9

第八章

8.1

8.2

脂类代谢

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合成代谢

4 4 6

Page 6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0

第九章

9.1

9.2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一般分解代谢

氨基酸一般合成代谢

4 4 6

第十章

10.1

10.2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分解代谢

核苷酸合成代谢

2 2 3

第十一章

11.1

11.2

蛋白质合成

翻译体系

翻译机制

4 4 6

第十二章

12.1

12.2

12.3

12.4

12.5

代谢关系调控

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

酶活性调节

细胞区域化调节

酶含量调节

整体水平调节

6 4 2 6

合计 60 56 4 8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

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相接合。教学方法以探索-发现、讨论-合作等为主。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建议教材:

生物化学,第四版,朱圣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

参考书目:

1.基础生物化学,郭蔼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现代生物化学,黄熙泰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3.生物高分子,法内斯托克,邵正中译,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由平时考察 30%、期中考查 30%、期末考试 40%三大部分组成。

平时考察包括出勤 20%、作业 50%、讨论 30% 3 种。期中考查为开卷,期末考试为闭卷。

Page 6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1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张琪林 审订人:李 新

Page 6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2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11B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总学分:4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高中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专业课。它是研究动物界中的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规

律的科学。本课程以动物各类群为对象,主要研究其生态习性、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的组织、器官

和系统的结构、生理,生殖生理,以及各类群的分类、主要的种类,与人类的关系,各类群的进化

和发展等。

1.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阐述动物的基本结构和生理的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各类群

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解剖方法和操作程序,了解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以及身体结

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应以

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三级,即掌握、理解、了解。

1、掌握——最高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如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各门动物的分类情况、各门中

常见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等一定要求达到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从各门、各纲的代表动物入

手,对其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生理特性、生殖特点等进行详细的讲解,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

学生真正明确掌握其特征、特点。

2、理解——一般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如各门、各纲动物的系统发展、寄生虫适应寄生生活的

特性、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防治措施等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

结,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弄清其中的规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解决常见的问题。

3、了解——较低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如动物的发展简史、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通过教师的

Page 6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3

指导和学生的预习,学生课下就能够通过看书学习得以掌握。只是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或自学,

也可通过提问等方式来巩固相应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 学时)

教学重点:

1、动物生物学的概念。

2、动物生物学的分类及动物的命名。

教学难点:

动物的命名及双名法。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一、动物生物学的定义;

二、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三、动物生物学的主要分科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动物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一、研究动物生物学的目的;

二、研究动物生物学的任务;

三、研究动物生物学的方法:描述法、比较法、综合研究法。

第三节 动物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国外动物生物学的发展;

二、我国动物生物学的发展。

第四节 动物界的分类及动物的命名

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依据;

二、现行分类系统和分类等级;

三、物种的概念;

四、动物的命名——双名法和三名法;

五、动物的分门。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Page 6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4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动物细胞(1 学时)

教学重点:

1.动物细胞的结构;

2.动植物细胞的重要区别。

教学难点:动物细胞的结构。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机能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基本结构、细胞机能、细胞的整体性。

第二节 动物细胞增殖的概述

一、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概念;

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2 学时)

教学重点: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2. 各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

教学难点:鞭毛的亚显微结构、疟原虫的生活史、草履虫的接合生殖等。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Page 6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5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概述

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原生动物的分类:分成 4 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第二节 鞭毛纲

一、代表动物——绿眼虫 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等。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据营养方式,分两亚纲:植鞭亚纲和动鞭亚纲

第三节 肉足纲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据伪足不同分成两亚纲:根足亚纲和辐足亚纲。

第四节 孢子纲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第五节 纤毛纲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接合生殖的特点。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三、纤毛纲的分目及常见种类:

第六节 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分布

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七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原生动物的起源;

二、原生动物的各纲间的演化。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Page 6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6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学时)

教学重点:

一、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二、动物个体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高等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及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概述

一、组织 组织的出现意义及分类:上皮、结缔、肌肉、神经等组织的位置、机能、特点、类

型、机能。

二、器官、系统: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和种类;

三、动物有机体的统一性:

第二节 动物的繁殖和个体发育

一、繁殖的概念和意义

二、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方式

三、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个体发育分胚前、胚胎、胚后发育;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受精、

卵裂、囊胚期、原肠期、中胚层真体腔形成、胚层分化;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区别;无

变态发育和变态发育。

第三节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一、个体发育;

二、系统发育;

三、生物发生律及其对了解动物类群间关系的意义。

第四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学说。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Page 6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7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五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1 学时)

教学重点: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胚胎发育中的胚层逆转现象和水沟系等。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多孔动物的原始性特征。

二、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一、分类:据骨骼的特点分为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和八放海绵纲。

二、分类地位:侧生动物。

第三节 多孔动物的经济价值。

训练设计方案: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相结合;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

识,培养综合能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六章 腔肠动物门(2 学时)

(附:栉水母动物门)

教学重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明确腔肠动物的演化地位。

教学难点: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海月水母、绿海葵的结构。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水螅

一、生活习性;

二、外部形态;

三、结构与机能;

四、生殖发育及再生。

Page 6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8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据其形态特点及世代交替性况分三纲:。

一、水螅纲 水螅纲的代表动物、一般特征及重要种类;

二、钵水母纲 钵水母纲的代表动物、一般特征及重要种类;

三、珊瑚纲 珊瑚纲的代表动物、一般特征及重要种类。

第四节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益方面;

二、有害方面。

第五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腔肠动物的起源;

二、现存多纲的演化

附:栉水母动物门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2 学时)

教学重点: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及吸虫和绦虫适应寄生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吸虫和绦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一、生活习性;

二、形态结构;

三、内部构造及生理机能;

四、生殖发育。

第三节 分类概述 据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消化系统的有无等分成三个纲。

Page 7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69

一、涡虫纲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二、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吸虫纲主要特征;吸虫纲动物适应寄

生生活的特征;吸虫纲的分类:日本血吸虫

三、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绦虫纲的主要特征;绦虫纲的常

见种类。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一、扁形动物的起源 两个学说:爬行栉水母学说和浮浪幼虫学说。

二、扁形动物的演化。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 线形动物门(原腔动物)(2 学时)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教学难点: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线虫(纲)动物门代表动物——人蛔虫

一、人蛔虫的形态结构:

二、人蛔虫的内部结构:

三、人蛔虫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分类概述

一、线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几种常见的寄生线虫: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鞭虫等。

第三节 腹毛动物门

一、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腹毛动物门的演化意义。

第四节 轮虫动物门

Page 7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0

一、轮虫的外部形态。

二、轮虫的内部结构。

三、轮虫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三、寄生现象的起源及寄主更换的意义

四、防治寄生虫的一般原则: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3 学时)

教学重点: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课堂讲授内容: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一、环毛蚓生活习性及适应于土内穴居生活的特征

二、形态特征

三、内部结构

四、生殖发育。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一、多毛纲 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沙蚕;常见种类。

二、寡毛纲 主要特征;分类。

三、蛭 纲 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日本医蛭;常见种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经济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Page 7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1

第五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环节动物的起源。

二、环节动物门各纲间的演化。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4 学时)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无齿蚌的结构。

课堂讲授内容:

一、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无齿蚌

一、无齿蚌的生活习性

二、无齿蚌的外形特征

三、无齿蚌的内部结构

四、无齿蚌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分类概述 软体动物门分成 5 个纲

一、双神经纲 主要特征及常见的种类。

二、掘足纲 (管壳纲) 主要特征及常见的种类。

三、腹足纲 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圆田螺;常见种类。

四、瓣鳃纲 主要特征及常见的种类。

五、头足纲 主要特征;代表动物——金乌贼;常见种类。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Page 7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2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6 学时)

教学重点: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3.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异律分节、具分节的附肢、具外骨骼及蜕皮现象、肌肉系统的特点、具混合体腔和开发式循环、

具发达的神经和感官、个体发育。

第二节 分类概述

本门分成三亚门(有鳃亚门,有螯亚门,气管亚门)七个纲。

一、三叶虫纲;

二、原气管纲。

第三节 甲壳纲

一、代表动物——对虾 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

二、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三、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

第四节 肢口纲

一、肢口纲主要特征;

二、肢口纲经济价值。

第五节 蛛形纲

一、代表动物—圆蛛 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二、蛛形纲经济意义

三、蛛形纲主要特征

Page 7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3

四、蛛形纲分类: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五、蛛形纲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有益方面。

第六节 多足纲

一、多足纲的主要特征

二、多足纲的分类 三纲:唇足纲、倍足纲、综合纲。

三、多足纲与人类的关系:

第七节 昆虫纲

一、昆虫纲动物的识别特征;

二、昆虫纲代表动物——东亚飞蝗 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生殖和发育

三、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个体发育、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四、昆虫纲的分类:分类依据;昆虫分成两个纲(无翅亚纲、 有翅亚纲)34 个目。常见的目

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

五、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八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附毛颚动物、须腕动物)(2 学时)

教学重点

1、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海盘车的形态结构及个体发育。

教学难点:

1、海盘车的形态结构及个体发育。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海盘车

Page 7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4

一、海盘车外形特点;

二、海盘车内部结构;

三、海盘车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依据体形,棘皮动物门分为两个亚门(有柄亚门、游移亚门)5

个纲(海百合纲,海星纲,海参纲,蛇尾纲,海胆纲)。

一、海百合纲:主要特征、常见的种类。

二、海星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

三、蛇尾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

四、海胆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

五、海参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

第四节 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关于棘皮动物的祖先的传说

二、棘皮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附:毛颚动物门

附:须腕动物门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1 学时)

教学重点: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柱头虫的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柱头虫

一、柱头虫的外形特点;

二、柱头虫的内部结构及机能特点;

三、柱头虫的生殖和发育。

Page 7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5

第二节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第四节 半索动物的起源。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四章 无脊椎动物总结(1 学时)

教学重点:各门动物间的组织结构。无脊椎动物系统演化树。

教学难点:无脊椎动物系统演化树。

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一、单细胞阶段 即原生动物;

二、多细胞阶段 包括:体制、体节、胚层、骨骼和体壁、体腔、肌肉、营养和消化、呼吸、

循环、排泄系统、激素和调节、神经、感官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生理机能的比较

一、单细胞阶段

二、多细胞阶段

第三节 无脊椎动物生殖、发育的比较

一、单细胞阶段

二、多细胞阶段

训练设计方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板书板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课外练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机动,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前沿知识,培养综合能

力。

自学指导方案:

Page 7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6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五章 脊索动物门(1 学时)

教学难点:

逆行变态、肾管构造、文昌鱼的胚胎发育

教学重点:

①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②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及特征;

③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及特征;

④脊索动物的起源于演化。

课堂讲授内容: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及特征;

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及特征;

脊索动物的起源于演化。

训练设计方案:

①说明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②以海鞘为例说明何谓逆行变态?

③理解并叙述脊索动物起源的棘皮动物说。

④简述脊索动物主要的演化历程。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六章 圆口纲(1 学时)

教学重点: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鳃囊和鳃笼

课堂讲授内容:

七鳃鳗的形态结构;

Page 7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7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起源与演化。

训练设计方案:

①理解说明圆口纲为何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纲。

②总结七鳃鳗消化、呼吸及神经系统特点。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七章 鱼纲(4 学时)

教学重点:

①硬骨鱼类的代表与特征;

②软骨鱼类的代表与特征;

③鱼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鳞片的类型与构造、鱼类鳃的比较、鳔的气体调节机理、单循环、肾透压的调节、侧线器官、

洄游、总鳍鱼的特征是难点。

课堂讲授内容:

硬骨鱼类的代表与特征;

软骨鱼类的代表与特征;

鱼纲的主要特征;

鳞片的类型与构造、鱼类鳃的比较、鳔的气体调节机理、单循环、肾透压的调节、侧线器官、

洄游、总鳍鱼的特征是难点。

理解说明鱼类是最适应于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

比较软骨鱼与硬骨鱼的主要特征。

鱼类骨骼系统的特点。

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

鱼类的洄游类型。

总鳍鱼类的主要特征。

训练设计方案:

①理解说明鱼类是最适应于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

②总结比较软骨鱼与硬骨鱼的主要特征。

Page 7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8

③总结鱼类骨骼系统的特点。

④总结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

⑤理解分析鱼类的洄游类型。

⑥总结总鳍鱼类的主要特征。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八章 两栖纲(3 学时)

教学重点:

①黑斑蛙的形态结构;

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③两栖纲常见代表;

教学难点:

理解何谓两栖类、两栖类的呼吸、不完全双循环及两栖类的变态过程。

堂讲授内容:

黑斑蛙的形态结构;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常见代表;

何谓两栖类、两栖类的呼吸、不完全双循环及两栖类的变态过程。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理解说明两栖类到陆地上生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不完善性。

两栖类的变态过程。

训练设计方案:

①总结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②理解说明两栖类到陆地上生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不完善性。

③以青蛙为例简述两栖类的变态过程。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十九章 爬行纲(2 学时)

Page 8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79

教学重点:

①石龙子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③常见的爬行纲动物;

教学难点:

羊膜卵的构造及生物学意义、次生硬腭、胸廓、西蒙龙的特征。

课堂讲授内容: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常见的爬行动物,了解其起源和演化。石

龙子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羊膜卵的构造及生物学意义、次生硬腭、胸廓、西蒙龙的特征

训练设计方案:

①理解说明爬行动物是如何适应于陆生生活的。

②理解说明羊膜卵的构造及其生物学意义。

③总结西蒙龙的主要特征。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章 鸟纲(4 学时)

教学重点:

①家鸽的外形及内部构造;

②鸟纲的主要特征;

③鸟纲的分类及常见代表;

④鸟类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难点:

骨骼系统、肺的构造及双重呼吸、完全双循环、始祖鸟的构造。

课堂讲授内容:

家鸽的外形及内部构造;

鸟纲的主要特征;

鸟纲的分类及常见代表;

鸟纲的分类及常见代表;

鸟类的起源与演化;

Page 8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0

骨骼系统、肺的构造及双重呼吸、完全双循环、始祖鸟的构造。

鸟类是如何适应于飞翔生活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意义及其特征。

鸟类的生态类群?

训练设计方案:

①总结鸟类是如何适应于飞翔生活的?

②总结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③总结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意义及其特征。

④总结鸟类有哪些生态类群?

⑤总结鸟类的繁殖过程。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4 学时)

教学重点:

①家兔的外形与内部构造;

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③哺乳纲的分类及代表;

教学难点:

家兔的躯体结构。

课堂讲授内容:

家兔的外形与内部构造;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纲的分类及代表;

异形齿、反刍过程、喉的组成、吞咽反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及胎盘

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

恒温、胎生哺乳对动物的生存意义

皮肤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类型。

消化系统的主要特征。

肾的结构、功能及泌尿过程。

Page 8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1

神经系统的主要特征。

哺乳类三亚纲的主要特征,例举重要代表动物。

训练设计方案:

①总结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

②恒温、胎生哺乳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

③总结皮肤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类型。

④总结消化系统的主要特征。

⑤试述肾的结构、功能及泌尿过程。

⑥总结神经系统的主要特征。

⑦总结哺乳类三亚纲的主要特征,例举重要代表动物。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二章 动物地理学概述(0.5 学时)

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概念与含义;

②动物的分布;

③世界及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

教学难点:

但地带性分布与垂直性分布、动物地理群是难点。

课堂讲授内容:

生物圈概念与含义;

动物的分布;

世界及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

训练设计方案:

①何谓生物圈?

②熟悉并理解世界及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Page 8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2

第二十三章 动物生态学概述(1.5 学时)

课堂讲授内容:

教学重点:

①个体生态学(生态因子);

②种群生态学;

③群落生态学;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难点:

种群的增长及数量调节、群落的演替、生态位、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态金字塔是难点。

个体生态学(生态因子);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种群的增长及数量调节、群落的演替、生态位、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态金字塔是难点。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增长的特性及种群数量变动及调节。

训练设计方案:

①何谓种群,并总结种群的主要特征。

②总结种群增长的特性及种群数量变动及调节的基本内容。

③何谓群落,有何特性?

④何谓生态系统,并总结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⑤理解生态位、生态金字塔、营养级、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含义。

自学指导方案:

阅读 指定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及现刊的相关内容。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成绩由二部分构成:卷面占成绩 80-90%、平时成绩 20%-1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讨论的表现+作业)。

五、学时分配

Page 8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3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题

量 备注 讲

第一章 绪论 1 0

第二章 动物细胞 1 1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2 2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 1

第五章 多孔动物门 1 1

第六章 腔肠动物门 2 2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2 2

第八章 线形动物门 2 2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3 2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4 3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6 5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 2 1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1 0

第十四章 无脊椎动物总结 1 2

第十五章 脊索动物门 1 2

第十六章 圆口纲 1 1

第十七章 鱼纲 4 4

第十八章 两栖纲 3 4

第十九章 爬行纲 2 5

第二十章 鸟纲 4 4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 4 4

合计 48 48

六、主要参考书目及教学网站

1.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 郑光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一版

2.动物生物学教程 左仰贤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3.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黄诗笺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4. 无脊椎动物学 江静波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Page 8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4

5. 动物学教程 徐敬明等 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6. 动物学 华东师大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杨安峰.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丁汉波.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9. http://www.blueanimalbio.com/蓝色动物网站

10. http://dwx.gzhu.edu.cn/ 广州大学动物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11. http://202.114.65.51/dwswx/ 武汉大学动物生物学教学网站

12.http://www.zaomj.8u8.com/ 中学生物教学网

13.http://www.bioon.net/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14.http://www.labahua.com/edu0057/index059.html 生物教学-教案,试题,课件,论文,教学资源大全

15.http://cheni.0086e.net/qiu/ 动物分类网站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李景栓 审订人:李新

Page 8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5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13B

中文名称:细胞生物学

英文名称:Cell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48

总 学 分: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前沿学科。

作为四大基础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综合运用

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全面系统地研究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科

学。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依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可深入

了解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分化、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的

许多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通

过该课程的学习是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能较深入地了解细胞生物学,并为进一步学

习生命科学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建立细胞生物学的知识脉络和体系,使学生能够从细胞的角

度去理解生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细胞的形

态结构、功能与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理解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分化、

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基本生命活动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探求生命

现象的内在规律、同时具备研究生命科学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课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当前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总趋势和热点领

域的研究方向,同时简略地介绍了现在国际与国内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学术刊物、教学用书与学术团

Page 8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6

体等。回顾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简史,重点阐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

作用。分析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介绍近十年来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相关的诺贝尔奖获

奖情况。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及细胞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掌握

对细胞生物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关键事件;了解细胞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掌握细胞,细胞学,

细胞学说,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等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细胞学说

2、教学难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1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1.2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从多个角度去认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重点介绍细胞的

共同特征:具有质膜、核糖体、遗传系统和酶系统。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共同特征;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的区别;掌握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真、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2、教学难点:真、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2.1 细胞的基本概念

2.2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古核细胞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首先介绍了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的基

础,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则是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基础。此外还介绍了荧光显微镜、相差显

Page 8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7

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简要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细胞组分分析方法,如超速离心

技术、细胞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细胞培养技术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

也是当今细胞工程乃至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本章扼要介绍了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特点以及

与之相关的技术。

2、教学要求: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初步了解,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细

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实验课了解和掌握光学显

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方法及维护常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仪器使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

2、教学难点:电镜制样及分子杂交技术

【教学内容】

3.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3.2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3.3 细胞工程技术

第四章 细胞质膜(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的研究,

说明流动性和不对称性是细胞膜的基本特性。以红细胞为材料,探讨了细胞膜骨架的主要成分

及其生物学功能。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细胞膜的各个相关概念;掌握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

膜的特征;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理解红细胞膜蛋白和膜骨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生物膜的特征

2、教学难点:红细胞膜蛋白和膜骨架

【教学内容】

4.1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4.2 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

4.3 膜骨架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4 学时)

Page 8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8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主要有

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途径的分类、特点、作用

机制以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要求: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特点;熟练掌握离子泵的类型、特点;掌握协同转

运的特点、过程;掌握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的特点、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机理;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协同转运的过程

【教学内容】

5.1 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5.2 离子泵和协同转运

5.3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线粒体的氧化还原作用,把多糖、蛋白质、脂类物质彻底氧化成 ATP,给细胞

和机体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所以可称之为细胞动力站。线粒体基质中的 TCA 循环是细胞代谢的中

心环节和生物转换的枢纽。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是各种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途径。叶绿

体通过光合电子传递链和光反应中心进行光合作用。

2、教学要求:掌握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理解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半自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2、教学难点: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

6.1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6.2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6.3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Page 9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89

第七章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的附着是根据信号肽假说进行的,其所合成的蛋白质是分

泌性蛋白。高尔基体对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收集、加工、化学修饰、浓缩、包装、膜泡运输,完

成细胞的分泌活动。强调了溶酶体在细胞中的消化功能和细胞防御功能,而溶酶体的异常和某些酶

的缺失又会造成一系列生物学病变。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在多种分选信号序列的指导下,通过不同

的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信号假说,内质网的功能,高尔基复合体的形

态结构与功能,溶酶体的功能;掌握内质网,溶酶体的形态结构与类型;了解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结

构与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7.1 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与功能

7.2 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

7.3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膜泡运输

第八章 细胞信号转导(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生物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配体-受体的相互识别结合引起信

息传递过程,产生某些第二信使物质 cAMP、cGMP、IP3、DAG 等,从而把细胞表面的信息传达到

细胞内部。引起细胞产生全面、深刻、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信息传递的各条途径相互联接、协调、

制约,调节生物机体的全面活动。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受体,配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第一信使以及第二信使的概念;

掌握受体的基本类型,G蛋白的类型和分子组成,G蛋白的作用机制;掌握cAMP信号系统,双信使

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2、教学难点: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的通路

Page 9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0

【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8.3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九章 细胞骨架(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

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质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

纤维。各从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组装及生物学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作比较,加深学生

对细胞骨架的认识。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微管和微丝的功

能;了解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装配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骨架的狭义及广义概念;细胞骨架各成分性质、结构与功能

2、教学难点:细胞骨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9.1 微丝与细胞运动

9.2 微管及其功能

9.3 中间丝

第十章 细胞核和染色体(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组分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其中包括染色质的结构组成

与装配,染色体的浓缩、包装,核基质与核体的组成。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核被膜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掌握染色质的结构组成与装配,染色体的

形态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核膜及核孔复合体;染色体的空间结构

Page 9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1

2、教学难点:核孔复合体与核仁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0.1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10.2 染色质

10.3 染色体

10.4 核仁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来实现的。

本章重点介绍了细胞周期和减数分裂的特点。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中涉及到的 MPF、周期蛋白与

CDK 激酶的特点作了详细的讲解。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自的过程以及区别;理解细胞周期不同时相在

形态上和生物化学上的变化;掌握细胞周期的调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种调控因子的作用

2、教学难点:细胞周期调控的机理

【教学内容】

11.1 细胞周期概述

11.2 细胞分裂

11.3 细胞周期的调控

第十二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细胞衰老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生命活动现象。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其结构发生一

系列的深刻变化。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本章重点了细胞衰老

结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细胞凋亡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细胞衰老的学说;了解研究

细胞衰老和死亡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9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2

1、教学重点: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机理

【教学内容】

12.1 程序性细胞死亡

12.2 细胞衰老

第十三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化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一类是管家基因;

另一类是组织特异性基因。细胞癌变是细胞分化领域的一个特殊问题。本章详细介绍了细胞分化的

分子机制、细胞分化的特点以及癌细胞的基本特点。对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作了简要叙述。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决定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

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了解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了解细胞分化和癌细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转录水平的基因调控

【教学内容】

13.1 细胞分化

13.2 癌细胞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1 绪论 2 2

2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2

3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4 4

4 细胞质膜 4 4

5 物质的跨膜运输 4 4

6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 4 4

Page 9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3

和叶绿体

7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

分选与膜泡运输 6 6

8 细胞信号转导 4 4

9 细胞骨架 4 4

10 细胞核与染色体 4 4

11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4 4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4 4

13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2 2

合计 48 48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

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教材:

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参考书:

1、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汪琨仁、薛绍白、柳惠图,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凌云、薛绍白、柳惠图,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考试卷面占总成绩 60%。

平时考查占 40%。平时考查包括考勤 20%+期中考试 40%+作业和笔记 4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王玲丽 审订人:李新

Page 9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4

《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15B

中文名称:遗传学

英文名称:Ge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总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生

物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必修课。

通过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上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遗传传递规律、生物变

异机制等;在思想上从遗传物质的水平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统一性及生物进化理论,进一步树立辩

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能力上具有对性状遗传的基本分析能力;进行杂交试验的基本设计能力;

对连锁基因定位的分析计算能力;对人类遗传病与传染病的发生机制的解释能力,对群体中某基因

频率的预测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需要先修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等课程。采

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方式教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9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5

本章介绍遗传学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2、教学要求:

掌握遗传学的定义;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

实践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1 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2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1.3 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

2、教学要求:

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和减数分裂的意义;了解染色体

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理解核型分析;生物的染色体周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染色体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2、教学难点:染色体的一级结构。

【教学内容】

2.1 染色体

2.1.1 染色体化学组成和结构

2.1.2 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

2.1.3 核型分析

2.2 染色体传递——减数分裂

2.2.1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

2.2.2 减数分裂的意义

2.2.3 生物的染色体周史。

第三章 孟德尔氏遗传分析(6 学时)

Page 9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6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标题五号黑体,内容五号宋体,下同)

本章介绍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细胞学基础;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名词概念;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细胞学基础;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应

用;了解二项式、好适度检验的应用;理解分离现象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

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名词概念、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实质、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细胞

学基础及应用。

2、教学难点:二项式应用、好适度检验、基因互作。

【教学内容】

4.1 分离定律遗传分析

4.1.1 相关概念

4.1.2 分离定律、分离比及理论解释

4.1.3 分离规律的验证

4.1.4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4.2 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分析

4.2.1 自由组合定律

4.2.2 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4.2.3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4.2.4 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4.2.5 多对基因杂种的遗传

4.3 概率与统计原理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4.3.1 概率及其应用

4.3.2 二项式的应用

4.3.3 卡平方检验

4.4 孟德尔定律的应用

4.5 基因互作及与环境的关系

4.5.1 等位基因之间的作用

4.5.2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作用

Page 9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7

4.5.3 基因表达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连锁遗传分析(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类型;性连锁遗传的规律及应用; 基因连锁与交换的表现与机

理;重组率的测定

2、教学要求:

掌握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类型;性连锁遗传的规律及应用;基因连锁与交换的表现与机理;

重组率的测定;基因定位方法;基因链锁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剂量补偿效应和人类基因定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交换值、重组值及其测定,基因定位方法

2、教学难点:三点测交

【教学内容】

5.1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5.1.1 性染色体

5.1.2 性别决定的类别

5.2 性连锁遗传分析

5.2.1 人类的伴 X 显性遗传

5.2.2 人类的伴 X 隐性遗传

5.2.3 人类的伴 Y 遗传

5.3 剂量补偿效应

5.3.1 Barr 小体

5.3.2 剂量补偿效应

5.3.3 Lyon 假说

5.4 连锁与交换

5.4.1 完全连锁

5.4.2 不完全连锁

5.4.3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5.5 重组值及其测定

5.5.1 重组值的概念

Page 9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8

5.5.2 重组值的测定

5.6 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

5.6.1 基因定位的概念和方法

5.6.2 基因直线排列定律

5.6.3 染色体作图

5.6.4 遗传干涉

第五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 C 值悖理和 N 值悖理的概念;真菌类四分子分析与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 C 值悖理和 N 值悖理的概念;真菌类四分子分析与作图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真核生物基

因组序列;同源重组与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理解有丝分裂交换与基因定位、体细胞融合与

基因定位的原理与方法;真核生物的基因删除、扩增与重排。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C 值悖理和 N 值悖理的概念;真菌类四分子分析与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真菌类四分子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6.1 真核生物基因组

6.1.1 C 值悖理

6.1.2 N 值悖理

6.1.3 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

6.2 真菌类四分子分析与作图

6.2.1 顺序四分子分析

6.2.2 着丝粒作图

6.2.3 两个连锁基因作图

6.2.4 非顺序四分子分析

6.3 同源重组与基因转变

6.3.1 重组模型

6.3.2 基因转变及其的分子机制

Page 10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99

第七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菌遗传基础、细菌的结合及重组过程、中断杂交试验作图;性导、转化、转导作图

和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筛选

2、教学要求:

掌握细菌遗传基础、细菌的结合及重组过程、中断杂交试验作图;了解性导、转化、转导作

图和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筛选;理解细菌是遗传试验的好材料及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遗传基础、细菌的结合及重组过程、中断杂交试验作图。

2、教学难点:细菌的结合及重组过程、中断杂交试验作图、性导、转化、转导作图

【教学内容】

7.1 细菌的遗传基础

7.1.1 细菌染色体

7.1.2 F 质粒

7.1.3 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筛选

7.2 细菌结合与染色体作图

7.2.1 细菌的结合

7.2.2 F 质粒转移

7.2.3 遗传重组的特点

7.3 中断杂交试验与重组作图

7.3.1 中断杂交试验

7.3.2 时间单位法作图

7.3.3 重组作图

7.4 性导、转化与转导

7.4.1 性导

7.4.2 转化

7.4.3 转导

第八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4 学时)

Page 10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噬菌体的基因组;噬菌体的重组测验;互补测验与缺失作图的原理

2、教学要求:

掌握噬菌体的基因组;噬菌体的重组测验;互补测验与缺失作图的原理;了解噬菌体的突变

型与增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噬菌体的重组测验;互补测验与缺失作图的原理。

2、教学难点:噬菌体的重组测验;互补测验与缺失作图的原理。

【教学内容】

8.1 噬菌体的基因组、增殖与突变型。

8.1.1 噬菌体的基因组

8.1.2 噬菌体的增殖

8.1.3 噬菌体的突变型

8.2 噬菌体的重组测验

8.2.1 T2 噬菌体的重组测验

8.2.2 T4 噬菌体的重组测验——基因精细结构分析

8.3 互补测验与顺反子

8.3.1 互补试验

8.3.2 顺反试验与顺反子

8.4 缺失作图

8.4.1 原理

8.4.2 方法

第九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数量性状的概念、特征、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的遗传学效应;杂种优势理论;数量

性状的遗传参数;遗传力的计算;数量性状的应用

2、教学要求:

Page 10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1

掌握数量性状的概念、特征、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的遗传学效应;杂种优势理论;了解数量

性状的遗传参数;遗传力的计算;数量性状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数量性状的概念、特征、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遗传学效应和杂种优势理论

2、教学难点:掌握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及近交系数计算。

【教学内容】

9.1 数量性状的特征

9.1.1 相关概念

9.1.2 数量性状遗传机理——多基因假说

9.1.3 数量性状分布的理论推断

9.1.4 数量性状的特征——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9.2 数量性状统计方法

9.2.1 平均数

9.2.2 方差

9.2.3 遗传力

9.3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9.3.1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概念

9.3.2 亲缘系数与近交系数

9.3.3 近亲繁殖遗传学效应——自交和回交

9.3.4 杂种优势理论

第十章 核外遗传分析——细胞质遗传(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性质、特点、与核遗传的区别;母性影响的特点

2、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性质、特点、与核遗传的区别;母性影响的特点;了解细胞质遗传与母性影

响的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与母性影响的特点,掌握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的遗传表现,

2、教学难点:母性影响的特点与雄性不育

Page 10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2

【教学内容】

10.1 细胞质遗传的性质和特点

10.1.1 性质

10.1.1.1 叶绿体基因

10.1.1.2 线粒体基因

10.1.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0.2 细胞质遗传的实例

10.2.1 草履虫放毒型遗传

10.2.2 真菌类缓慢生长型的遗传

10.2.3 植物花斑叶的遗传

10.2.4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0.3 母性影响

第十一章 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胞学行为、遗传效应;染色体组的概念;整倍体与非

整倍体变异的遗传学效应;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染色体变异的诱发;人类染色体变异疾病。

2、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胞学行为、遗传效应;染色体组的概念;整倍体与非整倍

体变异的遗传学效应;了解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染色体变异的诱发;人类染色体变异疾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行为、遗传效应;染色体组的概念;整倍体与

非整倍体变异的遗传学效应。

2、教学难点: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行为、遗传效应;染色体组的概念、整倍

体与非整倍体的遗传学效应;染色体变异的应用。

【教学内容】

12.1 染色体结构变异

12.1.1 缺失类别、细胞学特征、遗传效应

12.1.2 重复类别、细胞学特征、遗传效应

12.1.3 倒位类别、细胞学特征、遗传效应

Page 10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3

12.1.4 易位类别、细胞学特征、遗传效应

12.1.5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

12.2 染色体数目变异

12.2.1 染色体组

12.2.2 整倍体

12.2.3 非整倍体

12.3 染色体变异的应用

12.3.1 基因定位

12.3.2 生物进化

第十二章 基因突变与 DNA 损伤修复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效应、特征;DNA 损伤的修复;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的检测。

2、教学要求:

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效应、特征;DNA 损伤的修复;了解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基因

突变的检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效应、特征;DNA 损伤的修复。

2、教学难点: DNA 损伤的修复。

【教学内容】

13.1 基因突变的效应

13.1.1 基因突变的类型

13.1.2 基因突变的效应

13.1.3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3.2 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

13.2.1 碱基类似物

13.2.2 碱基改变

13.2.3 碱基损伤

Page 10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4

13.2.4 物理诱变因素

13.2.5 动态突变

13.2.6 自发突变

13.3 DNA 损伤的修复

13.3.1 光复活修复

13.3.2 切除修复

13.3.3 重组修复

13.3.4 SOS 修复

13.4 突变的检测

13.4.1 营养缺陷型检出

13.4.2 果蝇突变检出

13.4.3 植物突变检出

第十三章 群体与进化遗传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遗传平衡定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物种形成

的机制。

2、教学要求:

掌握遗传平衡定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了解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物种形成的机

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7.1 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平衡

17.1.1 群体的遗传结构

17.1.2 遗传平衡定律

17.2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17.2.1 突变

Page 10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5

17.2.2 自然选择

17.2.3 迁移

17.2.4 遗传漂变

四、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遗传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绪 论 2 2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4 3 1

第四章 孟德尔氏遗传分析 6 5 1

第五章 连锁遗传分析 6 5 1

第六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2 2

第七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4 3.5 0.5

第八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4 3.5 0.5

第九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4 3 1

第十章 核外遗传分析——细

胞质遗传 4 4

第十一章 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

析 4 3 1

第十二章 基因突变与 DNA 损

伤修复 4 4

第十三章 群体与进化遗传分析 4 4

合计 48 42 6

八、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理论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幻灯片使学生直

观了解国遗传变异现象及规律。课外自学要求(包含作业要求):要求阅读遗传学方面的论文、论著及

相关参考书。

九、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戴灼华、王亚馥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Page 10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6

参考书目:

1.刘祖洞、江绍慧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年

2.赵刚,彭惠民主编,遗传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 年

3.杨业华编,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 孙乃恩等编著,分子遗传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5.余其兴,赵刚主编,人类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6.朱军主编,《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7.赵寿元,乔守怡主编. 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8.周希澄等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

十、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课程考核为:闭卷考试

试卷成绩占 80%-90%,作业、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占 10%-2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杨青珍 审订人:李新

Page 10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7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17B

中文名称:分子生物学

英文名称: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 48

总学分: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

相互关系的学科。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正在深刻地影响各个传统生物科学领域,如组织学、细

胞学、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及生理学和进化论等学科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系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生物科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在培养

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科研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在分子水平上掌握细胞的功能并认识生命的本质,从分子水平上真

正理解生物世界的奥秘。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涉及面广,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多媒体辅助+实验和讨论。

2、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验环节。

3、重要实验操作流程可辅以课堂演示或视频的形式。

4、课程理论性强,可以安排学生排练一些科学小品,加深理解。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理解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内容及展望。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

Page 10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8

一个宏观上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教学难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1 引 言

1.1.1 创世说与进化论

1.1.2 细胞学说

1.1.3 经典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

1.1.4 DNA 的发现

1.2 分子生物学简史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3.1 DNA 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

1.3.2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1.3.3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

1.3.4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1.4 分子生物学展望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染色体、DNA 的结构、DNA 的复制;掌握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

特点;掌握 DNA 的修复和 DNA 的转座。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染色体、DNA 的结构、DNA 的复制、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

复制特点、DNA 的修复和 DNA 的转座。这些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必须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染色体、DNA 的结构、DNA 的复制;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2、教学难点:DNA 的修复和 DNA 的转座

【教学内容】

2.1 染色体

2.1.1 染色体概述

2.1.2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蛋白质、DNA、染色质和核小体

Page 11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9

2.1.3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简炼 存在转录单元 具有重叠基因)

2.2 DNA 的结构

2.2.1 DNA 的一级结构

2.2.2 DNA 的二级结构

2.2.3 DNA 的高级结构

2.3 DNA 的复制

2.3.1 DNA 的半保留复制机理

2.3.2 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

2.3.3 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2.4 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2.4.1 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2.4.2 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2.4.3 DNA 复制的调控

2.5 DNA 的修复

2.5.1 错配修复

2.5.2 碱基切除修复

2.5.3 核苷酸切除修复

2.5.4 DNA 的直接修复

2.6 DNA 的转座

2.6.1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2.6.2 转座作用的机制

2.6.3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2.6.4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第三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8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 RNA 的转录、启动子与转录起始、原核与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比较、

终止和抗终止;理解内含子的剪接、编辑及化学修饰。

2、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从 DNA 到 RNA 的信息传递过程与相关知识。包括 RNA 的转录、启

动子与转录起始、原核与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比较、终止和抗终止、内含子的剪接、编辑及化学

修饰等节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掌握。

Page 11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0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RNA 的转录、启动子与转录起始、原核与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比较、终止

和抗终止

2、教学难点:原核与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比较、终止和抗终止

【教学内容】

3.1 RNA 的转录

3.1.1 转录的基本过程

3.1.2 转录机器的主要成分

3.2 启动子与转录起始

3.2.1 启动子区的基本结构

3.2.2 启动子区的识别

3.2.3 酶与启动子区的结合

3.2.4 –10 区和–35 区的最佳间距

3.2.5 增强子及其功能

3.2.6 真核生物启动子对转录的影响

3.3 原核与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比较

3.3.1 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

3.3.2 真核生物 mRNA 的特征

3.4 终止和抗终止

3.4.1 不依赖于 ρ 因子的终止

3.4.2 依赖于 ρ 因子的终止

3.4.3 抗终止

3.5 内含子的剪接、编辑及化学修饰

3.5.1 RNA 中的内含子

3.5.2 RNA 的剪接

3.5.3 RNA 的编辑和化学修饰

第四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下)(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遗传密码、tRNA 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2、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从 RNA 到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与相关知识。包括遗传密码、tRNA、

Page 11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1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2、教学难点: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教学内容】

4.1 遗传密码——三联子

4.1.1 三联子密码及其破译

4.1.2 遗传密码的性质

4.2 tRNA

4.2.1 tRNA 的 L 形三级结构

4.2.2 tRNA 的功能

4.2.3 tRNA 的种类

4.3 核糖体

4.3.1 rRNA

4.3.2 核糖体的功能

4.4 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4.4.1 氨基酸的活化

4.4.2 翻译的起始

4.4.3 肽链的延伸

4.4.4 肽链的终止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掌握 DNA 操作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和 RNA 基本操作技术。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重组 DNA 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DNA

操作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和双向电泳技术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核酸凝胶电泳、细菌转化、PCR 技术、RNA 基本操作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

2、教学难点:RNA 基本操作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

【教学内容】

5.1 重组 DNA 技术史话

Page 11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2

5.2 DNA 基本操作技术

5.2.1 核酸凝胶电泳

5.2.2 细菌转化

5.2.3 PCR 技术

5.2.4 实时定量 PCR 技术

5.2.5 基因组 DNA 文库的构建

5.3 RNA 基本操作技术

5.3.1 总 RNA 的提取

5.3.2 mRNA 的纯化

5.3.3 cDNA 的合成

5.3.4 cDNA 文库的构建

5.4 基因克隆技术

5.4.1 DNA 片段的产生与分离

5.4.2 重组体 DNA 分子的构建

5.4.3 RACE 技术

5.5 双向电泳技术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下)(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基因表达研究技术;理解基因敲除技术;掌握蛋白质及 RNA 相互作用技

术。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基因功能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包括基因表达研究

技术、基因敲除技术、蛋白质及 RNA 相互作用技术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本章关键在于理解各研

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其过程和操作,为相关的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蛋白质及 RNA 相互作用技术

2、教学难点:蛋白质及 RNA 相互作用技术

【教学内容】

6.1 基因表达研究技术

6.1.1 转录组测序

6.1.2 RNA 的选择性剪接技术

Page 11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3

6.1.3 原位杂交技术

6.1.4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6.2 基因敲除技术

6.2.1 基本原理

6.2.2 高等动物基因敲除技术

6.3 蛋白质及 RNA 相互作用技术

6.3.1 酵母单杂交系统

6.3.2 酵母双杂交系统

6.3.3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6.3.4 RNA 干涉技术及其应用

6.4 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

6.4.1 噬菌体展示技术

6.4.2 蛋白质免疫印迹

第七章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8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色氨酸操纵子与负

控阻遏系统;了解其他操纵子和转录后调控。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方法与调控机理。内容包括原核基因

表达调控总论、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遏系统、其他操纵子和转录后

调控等部分。本章为教学难点之一。要求掌握第一、二、三节内容,其余作为一般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

遏系统

2、教学难点: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遏系统

【教学内容】

7.1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

7.1.1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7.1.2 弱化子对基因活性的影响

7.1.3 降解物对基因活性的调节

7.1.4 细菌的应急反应

Page 11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4

7.2 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

7.2.1 操纵子模型及其影响因子

7.2.2 Lac 操纵子的本底水平表达

7.2.3 大肠杆菌对乳糖的反应

7.2.4 葡萄糖对 lac 操纵子的影响

7.2.5 阻遏物 lac I 基因产物及功能

7.2.6 cAMP 与代谢物激活蛋白

7.2.7 lac 操纵子 DNA 的调控区域——P、O 区

7.2.8 lac 操纵子中的其他问题

7.3 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遏系统

7.3.1 trp 操纵子的阻遏系统

7.3.2 弱化子与前导肽

7.4 其他操纵子

7.4.1 半乳糖操纵子

7.4.2 阿拉伯糖操纵子

7.4.3 阻遏蛋白 LexA 的降解与细菌中的 SOS 应答

7.4.4 多启动子调控的操纵子

7.5 转录后调控

7.5.1 翻译起始的调控

7.5.2 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影响

7.5.3 重叠基因对翻译的影响

7.5.4 多聚(A)对翻译的影响

7.5.5 翻译的阻遏

7.5.6 魔斑核苷酸水平对翻译的影响

第八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真核基因的转录;了解反式作用因子、

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主要模式和其他水平上的基因调控。

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方法与调控机理。内容包括真核生物

的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真核基因的转录、反式作用因子、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主要模式和其他水

Page 11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5

平上的基因调控等。这些是教学内容中难度最高的一章,也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第一、二节要求掌握,后三节作为了解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

2、教学难点:真核基因的转录

【教学内容】

8.1 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

8.1.1 基因家族

8.1.2 真核基因的断裂结构

8.1.3 真核生物 DNA 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8.1.4 DNA 甲基化与基因活性的调控

8.2 真核基因的转录

8.2.1 启动子

8.2.2 转录模板

8.2.3 RNA 聚合酶 II

8.2.4 RNA 聚合酶 II 基础转录所需的蛋白质因子

8.2.5 增强子及其对转录的影响

8.3 反式作用因子

8.3.1 DNA 识别或结合域

8.3.2 转录活化结构域

8.4 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主要模式

8.4.1 激素及其影响

8.4.2 热激蛋白诱导的基因表达

8.5 其他水平上的基因调控

8.5.1 RNA 的加工成熟

8.5.2 翻译水平的调控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

各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Page 11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6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6 6

第三章 从 DNA 到 RNA 8 8

第四章 从 mRNA 到蛋白质 6 6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上) 4 4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下) 4 4

第七章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10 8 2

第八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8 6 2

合计 48 44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先修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课程教学方式:课堂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

时捕捉科学发展动态。平时随堂留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教材:朱玉贤、李毅等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参考教材:朱玉贤、李毅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阎隆飞、张玉麟主编,《分子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曹建斌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核:闭卷期末考试 40 %,期中考试占 2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科学小品、

课堂提问等)占 40 %。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曹建斌 审订人:李新

Page 11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7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1B

中文名称:植物生理学

英文名称:Plant phys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选修)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3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 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并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密切相

关。其中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思想内容。本课程对大学生生物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生物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

识,牢固掌握植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学生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

素质高、适应性强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了解植物在一般环境条件下生

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能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较灵活的运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等。

2、教学要求:了解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植物水分生理的一般规律及其对调控植物生长

发育、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

Page 11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8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水势,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根系吸水的机理。

2、教学难点:自由能、化学势、水势的基本概念,植物细胞的水势,气孔蒸腾。

【教学内容】

1.1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1.2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1.3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4 蒸腾作用

1.5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6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对矿质元素

的吸收、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2、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掌握植物吸收、利用矿质营养的一般规

律及其对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作物的缺素诊断,进行合理施肥的指标。

2、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

【教学内容】

2.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3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2.5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2.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12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19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的机制、光呼吸、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2、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作用规律及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叶素体和光合色素,C3 途径,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光能利用率。

2、教学难点: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教学内容】

3.1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2 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

3.3 光合作用的机制

3.4 光呼吸

3.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6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呼吸作用概念及生理意义、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

化、呼吸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和利用、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与农

业生产。

2、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对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外界条件对

呼吸速率的影响。

2、教学难点: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教学内容】

4.1 呼吸作用概念及生理意义

4.2 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4.3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4.4 呼吸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和利用

4.5 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4.6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Page 12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0

4.7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韧皮部装载、韧皮部卸出、韧皮部

运输的机理、同化产物的分布。

2、教学要求:了解韧皮部运输机理,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

2、教学难点:韧皮部装载和卸出。

【教学内容】

5.1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5.2 韧皮部装载

5.3 韧皮部卸出

5.4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5.5 同化产物的分布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生长素类、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乙烯、脱落酸、其它植物生长

物质、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2、教学要求:了解各类植物生长物质,掌握植物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的生理效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植

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6.1 生长素类

6.2 赤霉素类

6.3 细胞分裂素类

Page 12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1

6.4 乙烯

6.5 脱落酸

6.6 其它植物生长物质

6.7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种子萌发生理、细胞生长生理、植物营养器官生长、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植物的运动。

2、教学要求:了解种子的寿命、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生理钟;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光敏色素的发现性质、向性运动、感性运动;掌

握根和地上部的相关性、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细胞分化的生理;营养器

官的生长;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2、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细胞伸长的生理;植物生长大周期;根和地上部分的

相关性;光敏色素的性质。

【教学内容】

7.1 种子萌发生理

7.2 细胞生长生理

7.3 植物营养器官生长

7.4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7.5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7.6 植物的运动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植物幼年期、成花诱导、花原基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受精生理。

2、教学要求:了解幼年期的特征、提早成熟、花原基的形成、花器官原基的形成、影响花器官

形成的条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自交不亲和性;理解花粉的成分、寿命和贮存、外界条件对

Page 12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2

授粉的影响、受精后雌蕊的代谢变化;掌握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幼年期及其特征、影响花器官形成的条件、花粉的寿命与贮藏;外界条件对授粉

的影响;受精后雌蕊的代谢变化。

2、教学难点:幼年期、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教学内容】

8.1 幼年期

8.2 成花诱导

8.3 花原基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8.4 受精生理

第九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种子成熟、果实成熟生理、植物休眠的生理、植物衰老的生理、植物器官

的脱落。

2、教学要求:了解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果实成熟时植物激素的变化、植物

衰老的条件和原因、脱落与植物激素;理解其他生理变化、果实的生长、植物衰老时的生理变化、

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掌握主要有机物的变化、呼吸跃变、肉质果实成熟时的变化、种子休眠的

原因和破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主要有机物的变化、呼吸跃变、肉质果实成熟时的变化、种子休眠的原因、环境

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影响、植物衰老的原因、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

【教学内容】

9.1 种子成熟生理

9.2 果实成熟生理

9.3 植物休眠的生理

9.4 植物衰老的生理

9.5 植物器官的脱落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2 学时)

Page 12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抗性生理通论、植物的抗冻性、植物的抗旱性。

2、教学要求:掌握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植物的抗冻性,植物的抗旱性,提高

作物抗逆性的途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植物的抗冻性,植物的抗旱性,提高作物

抗逆性的途径。

2、教学难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和代谢特点,逆境蛋白。

【教学内容】

10.1 抗性生理通论

10.2 植物的抗冻性

10.3 植物的抗旱性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讨论 课外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4 4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2 2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4 4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4 4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2 2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 4 4

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4 4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4 4

第九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2 2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2 2

合计 32 3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Page 12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潘瑞炽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 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2. 武维华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3. 曾广文、蒋德安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1

4. 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5. 曹仪植、宋占午.《植物生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8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建议期末开卷考查、平时考查两种方式分别占 70%、30%。

制 订:生命科学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12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5

《发酵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3B

中文名称:发酵工程原理

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Principles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3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一)性质

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学科。发酵工程作

为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支撑技术体系,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

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催化工程和人工智能控制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密切交融,上述学科的发展拓宽

了发酵工程学的研究领域。

(二)目标及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以及课内讨论,使学生获得发酵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本

领域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

中关键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发酵工程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和掌握运用微生物

发酵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发酵过程的规律及不同发酵操作方式的特点和应

用,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

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1 学时)

Page 12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6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发酵工程的定义、内容、发展史、特点等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发酵工程的定义、发展史、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理解发酵工程

的内容;掌握工业发酵的类型与工艺流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发酵工程原理的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发酵工程研究内容与典型发酵一般工艺流程

【教学内容】

1.1 发酵工程定义及发展史

1.2 发酵工程的特点

1.3 发酵工程工艺流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第二章 发酵过程的生物学基础(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2、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营养及生长模式;理解并掌握环境对微生物影响及

微生物代谢调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生

2、教学难点:微生物代谢调控

【教学内容】

1.1 发酵过程与微生物

1.2 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1.3 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

1.4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过量产生

第三章 发酵过程的生物化学基础(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理解微生物发酵的化学基础。

2、教学要求:了解四大营养物质代谢;理解并掌握微生物次级代谢特点及熟悉常见发酵产品的

Page 12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7

发酵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次级代谢

2、教学难点:微生物次级代谢

【教学内容】

1.1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1.2 常见发酵产品的发酵机制

第四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并掌握制备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培养基制备要求;理解并掌握培养基制备中原料处理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基制备中原料处理技术

2、教学难点:淀粉,糖蜜原料的处理及非粮食物质转化

【教学内容】

1.1 原料

1.2 原料的预处理

1.3 淀粉的水解糖的制备

1.4 糖蜜原料的处理

1.5 非粮食生物质的转化

1.6 前体物质、促进剂

第五章 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

2、教学要求:了解了解发酵工业污染的防治策略及培养基、设备、管道的灭菌;理解发酵工业

的无菌处理的相关概念;掌握湿热灭菌原理及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湿热灭菌原理

2、教学难点:湿热灭菌原理相关计算

Page 12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8

【教学内容】

1.1 培养基灭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1.2 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

1.3 培养基灭菌的工程设计

第六章 空气除菌的工艺及设备(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除菌的工艺及设备。

2、教学要求:了解空气除菌意义;理解并掌握空气除菌方法、原理和流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介质过滤除菌的机理

2、教学难点:介质过滤除菌的机理

【教学内容】

1.1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和发酵工业对空气无菌程度的要求

1.2 空气除菌的方法

1.3 介质过滤除菌的机理

1.4 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

1.5 介质过滤除菌的设备及计算

第七章 生产菌种的扩大养与保藏(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制备原理并掌握种子扩大技术。

2、教学要求:理解种子制备的原理与技术及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掌握种子扩大培养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子扩大培养技术

2、教学难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教学内容】

1.1 种子的制备过程

1.2 种子质量的控制

1.3 生产发酵罐的无菌接种

1.4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Page 13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29

第八章 发酵过程用的微生物及扩大培养(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发酵常用微生物并掌握培养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发酵过程特点及规律;理解并掌握发酵工艺的主要参数及发酵过程的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发酵过程优化

2、教学难点:发酵过程特点及规律

【教学内容】

1.1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1.2 发酵工艺的控制

1.3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1.4 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

1.5 发酵动力学

1.6 发酵过程优化

第九章 厌氧发酵设备(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啤酒发酵工艺。

2、教学要求:熟悉掌握酒精和啤酒发酵的设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酒精发酵设备及技术

2、教学难点:酒精发酵设备及技术

【教学内容】

1.1 酒精发酵设备及计算

1.2 啤酒发酵设备及计算

第十章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工业发酵染菌的危害并掌握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2、教学要求:了解工业发酵染菌的危害;理解并掌握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及发酵染菌的

Page 13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0

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发酵染菌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2、教学难点:发酵染菌的原因分析

【教学内容】

1.1 工业发酵染菌的危害

1.2 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1.3 发酵染菌率和染菌原因的分析

1.4 发酵染菌的防治

1.5 噬菌体感染和处理方法

第十一章 产物的提取与精制(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的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方法。

2、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的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常见的产物提取技术及机理

2、教学难点:几种常见的产物提取技术及机理

【教学内容】

1.1 概论

1.2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1.3 沉淀法

1.4 吸附法

1.5 离子交换法

1.6 膜分离过程

1.7 萃取

第十二章 固定化细胞发酵(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细胞固定化技术。

2、教学要求:了解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理解并掌握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Page 13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固定化细胞反应器

【教学内容】

1.1 概述

1.2 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1.3 固定化细胞的形状及性质

1.4 固定化细胞反应器

1.5 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第十三章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常见工程菌的发酵。

2、教学要求:了解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理解并掌握工程菌的培养及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工程菌培养

2、教学难点: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

【教学内容】

1.1 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

1.2 工程菌的培养

1.3 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

1.4 培养装置与产物的提取

第十四章 固态发酵(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该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固态发酵技术。

2、教学要求:了解固态发酵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固态发酵反应器及固态发酵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固态发酵反应器原理

2、教学难点:固态发酵反应器理论

【教学内容】

Page 13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2

1.1 概述

1.2 固态发酵的分类

1.3 固态发酵反应器

1.4 固态发酵的应用

1.5 固态发酵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发酵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发酵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2

第三章 发酵过程的生物化学基础 2

第四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 4

第五章 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 1

第六章 空气除菌的工艺及设备 3

第七章 生产菌种扩大培养与保藏 3

第八章 发酵过程微生物扩大培养 2

第九章 厌氧发酵设备 2

第十章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 2

第十一章 产物的提取与精制 4

第十二章 固定化细胞发酵 2

第十三章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2

第十四章 固态发酵 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学生应该在修完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后学习该门课程。讲授时应以多媒体

为主,同时结合学生讨论及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Page 13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3

(一)推荐教材

陈坚,堵国成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5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张嗣良编,《发酵工程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

2、陈坚主编,《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1、考核方式:平时考察+开卷考试

2、成绩评定建议:平时考察与最后开卷考试各占总成绩的 5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刘中华 审订人:李 新

Page 13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4

《中条山资源植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4B

中文名称:中条山资源植物学

英文名称:Resources Botany of Zhongtiao Mountai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32(其中课内讲课 26,课内实验 6)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 生物化学 有机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1. 课程性质:《中条山资源植物学》是研究运城中条山脉中资源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分布

及资源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性质、提取、加工及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包括食用、药用、工

业用和环保植物资源。它同植物生物学、植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边缘科学。

2. 课程目标: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艺加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开辟新的途径。

3. 课程任务:本门课程是根据当前教改精神,教学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从事于开发

利用植物资源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论课的基本要求:

《中条山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需要有相关的化学、植物

生物学等的知识储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资源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资源植物

学的意义,掌握资源植物的概念、主要资源植物的分类归属、形态特征、分布规律、资源特点、有

效成分开发利用途径;理解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基本原理,扩大学生的视野。

2、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中条山资源植物学》实验是资源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把课堂教学中讲授的

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材料的观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使

学生掌握各类植物资源的特点、资源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及有效成分

提取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Page 13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5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本中条山,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2、教学要求:通过绪论的教学,理解植物资源学的定义;掌握植物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划分和分类系统。了解植物资源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学习植物资源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条山介绍、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2、教学难点: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教学内容】

1.1 山西中条山介绍

1.2 中条山中的植物资源概述

1.3 资源植物学的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1.4 资源植物学的研究概况和发展历史

1.5 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第二章 食用植物资源(10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中条山中丰富的食用型野生植物资源

2、教学要求:了解中条山中常见的淀粉植物资源、食用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资源的主要种

类以及饮料植物的发展趋势、野菜的开发价值和意义。了解蛋白质植物资源、食用香料植物、色素

植物资源及蜜源植物资源和饲用植物资源;了解食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淀粉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资源,植物色素的概念及种类,维生素

植物资源。

2、教学难点:植物色素的概念及种类,维生素植物资源

【教学内容】

2.1 淀粉植物资源

2.1.1 淀粉简介

Page 13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6

2.1.2 主要淀粉植物

(蕨,壳斗科植物,苦荞麦 ,薯蓣,葛 根,芋,小麦,大麦)

2.1.3 淀粉的现代加工工艺

2.2 蛋白质植物资源

2.2.1 植物蛋白质简介

2.2.2 主要蛋白质植物

(大豆,花生,小麦,大麦,绿豆,其它豆类)

2.2.3 蛋白质的提取加工工艺

2.3 食用油脂植物

2.3.1 油脂植物简介

2.3.2 主要油脂植物

(香榧,榛,文冠果,翅果油树,胡桃楸,大豆,花生,向日葵,油菜,核桃)

2.3.3 油脂的加工提取工艺

2.4 维生素植物资源

2.4.1 维生素简介

2.4.2 重要的维生素植物资源

(金樱子,刺梨,沙棘,猕猴桃,君迁子,山楂)

2.4.3 维生素的提取工艺

2.5 饮料植物资源

2.5.1 饮料植物的主要成分、发展趋势及类型

2.5.2 重要的饮料植物

(北五味子,刺果,茶藨子,山葡萄,沙棘,蓝靛果,枣,酸枣,梨,苹果,桃,葡萄)

2.5.3 饮料的加工工艺

2.6 食用香料植物、色素植物及甜味剂植物资源

2.6.1 食用香料植物、色素植物及甜味剂简介

2.6.2 食用香料植物资源与利用前景

2.6.3 色素植物资源与利用前景

2.6.4 甜味剂植物资源与利用前景

2.7 野菜植物资源

2.7.1 野菜的开发价值和意义

2.7.2 野菜的开发特点

Page 13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7

2.7.3 常见的野菜种类

(蒲公英,荠菜,马齿苋,落葵,蕨菜,辽东楤木,榆钱,香椿,槐花)

2.8 蜜源植物资源和饲用植物资源

2.8.1 蜜源植物资源

2.8.2 主要蜜粉源植物

(刺槐,枣树,紫花苜蓿,胡枝子,椴树,荆条,毛茛)

2.8.3 饲用植物资源

2.8.4 主要饲用植物

(苜蓿、早熟禾、马唐、狗牙根、牛筋草)

第三章 药用植物资源(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具有特殊功能的植物资源

2、教学要求:掌握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中草药资源的主要种类。了解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

的提取方法、植物农药资源和有毒植物资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2、教学难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教学内容】

3.1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

3.1.1 药用植物概述

3.1.2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

(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皂苷,萜类和挥发油,其它有效成分)

3.1.3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3.2 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

3.2.1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3.2.2 中草药资源

3.2.3 植物农药资源

3.2.4 有毒植物资源

3.3 重要的药用植物的部位

3.3.1 根

Page 13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8

3.3.2 茎

3.3.3 花

3.3.4 果

3.3.5 种子

3.3.6 叶

第四章 工业植物资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部分具有工业价值的植物

2、教学要求:掌握纤维植物、树胶及树脂类植物资源特点及代表种类、能源及生物(植物)

质能源的概念、能源植物的分类、代表种类及开发能源植物的意义。了解鞣质(单宁)植物资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树胶及树脂类植物资源;能源植物的分类;能源植物代表种类

2、教学难点:树胶及树脂类植物资源;能源植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

4.1 传统工业植物资源

4.1.1 纤维植物

4.1.2 油脂及芳香油植物资源

4.1.3 鞣质(单宁)植物资源

4.1.4 树胶及树脂类植物资源

4.2 能源植物资源

4.2.1 能源及生物(植物)质能源

4.2.2 能源植物的分类

1、富含碳氢化合物,即类似石油成分(烃类)的能源植物

2、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能源植物

3、富含油脂的能源植物

4.2.3 开发能源植物的意义

4.2.4 能源植物代表种类

1、 续随子 (千金子) 大戟科

2、绿玉树 大戟科大戟属

3、麻疯树 大戟科麻风树属

Page 14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39

4、文冠果 无患子科 文冠果属

第五章 环保植物资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具有生态恢复的植物

2、教学要求:掌握观赏植物、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植物、重要的抗污染植物、环境监测植物

的代表种类。了解观赏植物的分类、植物受害症状和抗污性标准以及植物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观赏植物的代表种类,植物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及重要种类,环境监测植

2、教学难点:观赏植物的分类,植物受害症状和抗污性标准,环境监测植物

【教学内容】

5.1 观赏植物资源

5.1.1 观赏植物的分类

5.1.2 观赏植物的代表种类

5.1.3 观赏植物的应用

5.2 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植物资源

5.2.1 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植物概念

5.2.1 代表种类

1、狗牙根 禾本科狗牙根属

2、胡枝子 豆科胡枝子属

3、沙地柏 柏科圆柏属

4、柽柳 柽柳科柽柳属

5、香根草 禾本科香根草属

5.3 抗污染植物和环境监测植物

5.3.1 主要污染源

5.3.2 植物受害症状和抗污性标准

5.3.3 植物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及重要种类

1、侧柏(扁柏、香柏) 柏科侧柏属

Page 14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0

2、海桐 海桐花科海桐花属

3、夹竹桃 夹竹桃科夹竹桃属

4、玉兰 木兰科木兰属

5、女贞 木犀科女贞属

6、银杏 银杏科银杏属

7、珍珠梅 蔷薇科 珍珠梅属

5.3.4 环境监测植物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中条山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

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绪 论 2 2

第二章 食用植物资源 10 10

第三章 药用植物资源 6 6

第四章 工业植物资源 4 4

第五章 环保植物资源 4 4

合计 26 26

六、课内实验与学时分配

《中条山资源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类型

所需主要仪

器设备

必做/

选做

是否为开

放实验 备注

1 荞麦粗粮蛋糕的制

作 3 基础类

烤箱 选做 是

2 重要药用植物的识

别 2 基础类

无 选做 是

Page 14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1

3 校园环保植物资源

调查 4 基础类

无 选做 是

4 野果果汁的制作 3 基础类 榨汁机 选做 是

5 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3 基础类 离心机 选做 是

6 植物甜味剂的提取

和测定

3 基础类

离心机 选做 是

课内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

实验一 荞麦粗粮蛋糕的制作

实验内容: 通过在蛋糕配方中加入荞麦,设计两种不同的配方,根据粗粮蛋糕的制作工艺流程

和过程, 制作出营养口味俱佳的粗粮蛋糕。

实验要求:通过实验初步掌握粗粮蛋糕的配方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了解淀粉植物资源的开

发利用途径,加深对荞麦这种药粮同源植物的理解。

实验二 重要药用植物的识别

实验内容:观察常见的重要药用植物(药用部位)15-20 种,观察药材或饮片性状特点(形态、

质地、颜色等);搞清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和主要药用成分。

实验要求:本实验以对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认知为主,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常用的重要中药材及

中药饮片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对药用植物的理解。

实验三 校园环保植物资源调查

实验内容: 观察校园内环境中环保植物的类群生长情况;观察观赏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种类;观

察抗污染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种类;通过查阅资料对校园的环保植物的种类、分类地位和环保价值做

总结。

实验要求:通过观察校园内环保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级生长情况特点,对校园的常见环保植物(主

要为观赏植物和抗污染植物)有基本的感性认识,掌握环保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及环保价值。

实验四 野果果汁的制作

实验内容: 以野山楂等野果为原料,通过两种不同的配方,根据果汁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制

Page 14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2

作出野果果汁。

实验要求:掌握野果果汁制作的要领及关键步骤,掌握果汁风味的调节方法。

实验五 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实验内容: 以马铃薯或甘薯等为原料,利用多糖和水生成胶体溶液的原理,采用过虑和沉降等

方法提取淀粉。

实验要求:掌握淀粉提取和水解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实验六 植物甜味剂的提取和测定

实验内容: 以甘草或罗汉果等为原料,进行甜味剂提取操作。

实验要求:掌握植物甜味剂(糖类)提取的原理和技术。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力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尽可能多结合实际;充

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课堂讲授 90%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并开展课堂

讨论的形式。除介绍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外,重点放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资源植物上。

课外教学共 6 学时,开选择设 2-3 个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开设了野生资源植

物综合加工、利用的内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以后开发利用资源打下基

础。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1、王慷林,李莲芳,资源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14

2、赵建成,生物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3、刘胜祥,植物资源学(第二版),武汉出版社,1997

4、何明勋,资源植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王磐基,生物资源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理论成绩 60%,报告成绩 40%。

理论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或考勤等)占 20%、卷面成绩占 80%两部分构成。

实验课成绩:平时成绩占 50%(作业、课堂表现或考勤等)、报告成绩(占 50%)两部分构成。

Page 14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3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崔东亚 审订人:李新

Page 14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5B

中文名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英文名称:Plant Tissue Culture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

总 学 时:32 学时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植物组织培养在理论上是研究细胞学、

遗传学、育种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学等学科的重要手段;在生产上在农学、园艺学、林业和次生代

谢产物工程等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基本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基本设备,较系统地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各项基本操作技术;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为将来从事植物组织培养

及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各项技术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脱毒快繁技术。所以教学中,在讲述清楚组

织培养各项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技术。同时使学生掌握

植物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和花粉培养及胚培养等的基本理论、培养方法和应用,并了解对

人工种子的制作,体细胞杂交,突变体的诱导和选择等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组织培

养的基本技术,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14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5

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发展历史和在生产中的主要应用。

2、教学要求:

(1)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愈伤组织、脱分化、外植体、细胞全能性等概念,植物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2)领会: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3)简单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史。

(4)综合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2、教学难点: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

【教学内容】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1.1.1 概念

1.1.2 理论依据:细胞全能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史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

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条件及技术(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设备,培养基基本成分及其制备;了解组织培养

的几种培养方法和培养的环境条件。

2、教学要求:

(1)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基、仪器及植物材料的灭菌方法。

(2)领会:组织培养实验室的组成,培养基的种类。

(3)简单应用:组织培养的培养方法有那些,影响组织培养的环境条件。

(4)综合应用:培养基的制备,如何进行无菌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基本成分及其制备,无菌培养的条件和技术。

2、教学难点: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基本成分及其制备,无菌培养的条件和技术。

【教学内容】

Page 14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6

2.1 实验室及基本设备

2.1.1 一个标准的组织培养实验室的组成

2.1.2 基本设备

2.2 培养基

2.2.1 培养基成分:

2.2.2 培养基种类:(1)诱导培养基 (2)分化培养基 (3)生根培养基

2.2.3 培养基的制备:(1)母液的配制 (2)培养基的配制

2.3 无菌培养

2.3.1 培养基与仪器消毒

2.3.2.植物材料的消毒灭菌

2.3.3 无菌操作

2.4 培养方法

2.4.1 固体培养

2.4.2 液体培养

2.5 培养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 细胞培养(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及细胞培养的优越性,掌握单细胞分离和培

养的方法,并且掌握悬浮培养的一般技术,了解细胞培养的应用。同时掌握人工种子

的概念及制备技术。

2、教学要求:

(1)识记:平板培养、看护培养、微室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分批培

养、半连续培养、连续培养、细胞植板率、人工种子等概念。分离单细胞的方法。

(2)领会:细胞培养的优越性,悬浮培养中细胞生长的计量如何计算,测定培养细胞活力

的方法。

(3)简单应用:培养基的选择和调整,培养基的振荡方式,影响单细胞培养的因子有那些,

人工种子的贮藏与萌发。

(4)综合应用:悬浮培养的一般技术,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有那些,单细胞培养的

培养方法,细胞培养的应用有那些方面,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

Page 14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7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悬浮培养的方法,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

2、教学难点: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悬浮培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

3.1 植物细胞培养

3.1.1 单细胞的培养

3.1.2 细胞的悬浮培养:

3.1.3 影响细胞培养的因素

3.2 细胞生长和活力的测定

3.2.1 悬浮培养中细胞生长的测定

3.2.2 培养细胞活力的测定

3.3 细胞培养的应用

3.3.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

3.3.2 突变体选择

3.3.3 诱导多倍体

3.4 人工种子

3.4.1 人工种子的概念及意义

3.4.2 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

2.4.3 人工种子的贮藏与萌发

第四章 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原生质体的概念及其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了解影响原生

质体培养的因素。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掌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及其融合过程,并

掌握融合细胞的筛选和细胞杂种鉴定的方法。

2、教学要求:

(1)识记:平板培养、看护培养、微室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分批培

养、半连续培养、连续培养、细胞植板率、人工种子等概念。分离单细胞的方法。

(2)领会:细胞培养的优越性,悬浮培养中细胞生长的计量如何计算,测定培养细胞活力

Page 14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8

的方法。

(3)简单应用:培养基的选择和调整,培养基的振荡方式,影响单细胞培养的因子有那些,

人工种子的贮藏与萌发。

(4)综合应用:悬浮培养的一般技术,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有那些,单细胞培养的

培养方法,细胞培养的应用有那些方面,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原尘质体融合的方法,

2、教学难点: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原尘质体融合的方法,细

胞杂种的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4.1 原生质体的培养

4.1.1 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4.1.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

4.1.3 原生质体的培养

4.1.4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

4.2 体细胞杂交

4.2.1 体细胞杂交的概念与试验程序

4.1.2 原生质体的融合

4.3 融合细胞的筛选

4.3.1 设计选择程序

4.3.2 筛选的方法

(1)一步法 (2)两步法 (3)标记法

4.4 杂种细胞的鉴定

4.5 外源 DNA 的摄入

第五章 突变体的诱导和选择(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突变体的诱导方法,了解突变体的选择方法和筛选程序

2、教学要求:

Page 15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49

(1)识记:突变体筛选的概念,诱发突变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2)领会:变异的类型有那些,影响变异的因子。

(3)简单应用:离体筛选突变体的优越性,影响离体筛选的因素。

(4)综合应用:突变体的选择方法,突变体筛选程序有那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突变体的诱导,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2、教学难点:突变体的诱导,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教学内容】

5.1 突变体筛选的概念

5.2 变异的类型

(1).良农作物的品质 (2).抗病突变体 (3).抗除草剂突变体 (4).抗逆突变体

5.3 变异的来源

(1).离体培养细胞的自发突变

(2).人工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的物理方法,诱发突变的化学方法

5.4 突变体的选择方法

(1).直接选择法 (2).富集选择法

5.5 突变体筛选程序

(1).预处理 (2).预培养 (3).反馈诱发突变 (4).高抗、高产细胞株的筛选 (5).细胞增殖

与器官形成 (6).突变株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第六章 无性系快速繁殖(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植物无性繁殖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掌握植物快速无性繁殖的一般

方法。

2、教学要求:

(1)识记:材料的灭菌方法。

(2)领会:培养前材料的选择,材料污染的防止,材料褐变的防止。

(3)简单应用:快速无性繁殖的途径,快速繁殖的实例。

(4)综合应用:提高繁殖速度的方法,影响试管苗生根的因素,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技术和措

施。

Page 15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0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快速无性繁殖的途径,离体无性繁殖的程序和关键技术

2、教学难点:快速无性繁殖的途径,离体无性繁殖的程序和关键技术

【教学内容】

6.1 植物离体快繁的应用

6.2 快速繁殖的特点

6.2.1 培养材料经济

6.2.2 培养条件人为控制

6.2.3 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6.2.4 管理方便,有利于自动化控制

6.3 快速无性繁殖的途径

6.3.1 无菌短枝型

6.3.2 丛生芽增殖型

6.3.3 器官发生型

6.3.4 胚状体发生型

6.3.5 原球茎型

6.4 离体无性繁殖的程序和关键技术

6.4.1 无菌母株的建立

6.4.2 继代芽的增殖

6.4.3 生根培养

6.4.4 试管苗的锻炼和移栽

6.5 快速繁殖的实例

第七章 植物脱毒培养(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植物病毒的侵染途径及危害,掌握脱除植物病毒的原理与方法。

2、教学要求:

(1)识记:热处理和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影响脱毒效果的因素。

(2)领会:植物病毒的危害及培养无病毒植物的意义,病毒的侵染途径,脱毒培养的其他方

法。

Page 15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1

(3)简单应用:无毒原种苗的繁殖,无病原种的保存。

(4)综合应用:无病毒植株的鉴定,热处理和茎尖培养脱毒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脱除植物病毒的类型、原理与方法,无病毒植株的鉴定方法

2、教学难点:脱除植物病毒的类型、原理与方法,无病毒植株的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7.1 植物病毒的危害及培养无病毒植物的意义

7.2 病毒的侵染途径

7.3 脱除植物病毒的原理及方法

7.3.1 茎尖培养脱毒

7.3.2 通过热处理脱毒:

7.3.3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

7.3.4 微体嫁接脱毒

7.3.5 珠心胚培养脱毒

7.4 无病毒植株的鉴定

7.5 无病原种的快速繁殖

7.6 无毒原种苗的繁殖

三、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1.5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作业)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2 1

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

条件及技术 4 9 2

第三章 植物的细胞培养 4 2

第四章 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

胞杂交 4 2

第五章 突变体的诱导和选择 3 2

Page 15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2

四、课

验与学时分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类型

所需主要仪

器设备

必做/

选做

是否为开

放实验 备注

1 MS 培养基母液及培

养基的配制

3 验证性 电子天平 必做 否

2 洗涤与灭菌 3 验证性 高压蒸汽灭

菌锅 必做 否

3 外植体的分离和灭菌 3 验证性 超净工作台 必做 否

4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3 验证性 超净工作台 必做 否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一)大纲的应用范围和教学策略:

(1)本大纲适应于生物科学专业。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应安排在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微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之后开设。

(2)本课程力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课堂讲授 90%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尽可能合理多样,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

方式,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讲授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

动。力求通过课堂讲解、课外作业、学生实验等方式,并配合分类教学实习,使学生能较扎实地掌

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分析和解释生产实际中有关微生物学的一般问题,提高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紧贴生产实践,注重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可操作性。

(3)教学中应突出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

(4)教学中应突出本课程技术性强的特点,大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5)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试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无性系快速繁殖 4 3 2

第七章 植物脱毒培养 6 1

总计 20 12 12

Page 15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3

(6)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新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植物组织培养》王蒂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 李浚明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二)参考书目

[1] 程文广.名优花卉组织培养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 杨增海.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3] 李浚明编译.植物组织培养教程.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4] 潘瑞炽等.植物组织培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胡道芬等.植物花培育种进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 中科院上海植生研究所编.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 许智宏等.植物生物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 颜敬昌等.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 曹孜义等.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教程.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 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1] 陈振光.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2] 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3] 孙敬兰.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4] 顾淑荣.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5] 陈英.植物细胞培养与遗传操作.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6] 许智宏.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遗传操作.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 姜元龄.植物细胞培养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8] J.Reinert,M.M.Yeoman. 植物细胞和组织实验手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9]

林顺权.植物细胞工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0] 莽克强.农业生物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1] 韦立三.花卉组织培养.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一)考核方式:考查

Page 15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4

(二)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由实验成绩(40%)、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40%)组合

而成,采用百分计分制。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出勤、作业、课堂笔记、讨论、课堂表现等进行考核,

实验成绩通过出勤、实验报告、实验效果、操作等进行考核。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刘 缙 审订人:李 新

Page 15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5B

中文名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Plant Cell and Tissue Culture Experiment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22;实验学时 10)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植物种苗繁殖、生物育种、生物化工、生物制

药等方面都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基础。课程建立在植物及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基础上,传

授生物技术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是与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

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实验课程,为生物科学专业拓展选修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植物组

织培养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教学中有很重的比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

具有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操作技术,为学生就业作铺垫。

2. 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1)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要求,学会实验室卫生灭菌方法。

(2)掌握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熟练掌握固体培养基的制备与高压灭菌技术。

(3)熟练掌握选材、预处理、无菌接种、诱导培养、炼苗栽培等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植物的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等离体培养方式。学习植物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

技术。

(5)学习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能利用脱毒技术培养花卉和农作物。

(6)具备一定植物种苗培养工厂化生产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实验一 MS 培养基母液及培养基的配制(3 学时)

Page 15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6

【实验类型】

验证型

【目的与要求】

学会配制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成分等培养基母液;通过 MS 母液的配制,掌握

配制培养基母液的基本技能。学会配制用 MS 培养基母液配置培养基;通过 MS 培养基的配制,掌

握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技能。

【内容提要】

(一)MS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1.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按照培养基配方的用量,把各种化合物扩大 10 倍,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后各放入烧杯中,加蒸

馏水约 30-40 ml 溶解,然后混合按顺序定容于 1000ml 容量瓶中,转移到储液瓶中,贴上标签注明

化合物名称(或编号),浓缩倍数,配制日期和配制者姓名。

2.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按照培养基配方用量,把各种化合物扩大 100 倍,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后各放入烧杯中,加蒸馏

水约 50 ml 溶解,然后混合按顺序定容于 100ml 容量瓶中,转移到储液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化合物

名称(或编号),浓缩倍数,配制日期和配制者姓名。

3.铁盐母液的配制

按照培养基配方的用量,把各种化合物扩大 200 倍,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后各放入烧杯中,加蒸

馏水约 400ml 溶解,然后混合定容于 1000ml 容量瓶中,转移到储液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化合物名称

(或编号),浓缩倍数,配制日期和配制者姓名。

4.有机物成分的配制

按照培养基配方的用量,把各种化合物扩大 200 倍,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后各放入烧杯中,加蒸

馏水约 80ml 溶解,然后混合定容于 1000ml 容量瓶中,转移到储液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化合物名称

(或编号),浓缩倍数,配制日期和配制者姓名。

5. 贮存

母液最好在 2~4℃的冰箱中贮存,特别是有机类物质,贮存时间不宜过长,无机盐母液最好在

一个月内用完,如发现有霉菌和沉淀产生,就不能再使用。

(二)MS 培养基的配制

1.母液吸取量的计算

配制培养基的升数

Page 15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7

母液吸取量= 母液体积×——————————

母液浓缩倍数

2.配制培养基(配制 MS 培养基 1000 ml)

(1)本次实验要求制作培养基数量

(2)据制作要求计算培养基各种母液的用量

(3)按顺序用量筒或移液管提取母液,放入有一定蒸馏水的烧杯中

(4)培养基的熬制与分装

(5)定容:准确定容至所需升数。

(6)调整 pH 值。

(7)培养基分装。

3. 扎瓶口包装:分装好的培养瓶用封口膜封口。并贴上标签,注明培养基的名称和配制时间。

4.用具清理和洗涤。

5.高压蒸汽灭菌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移液管、标签、铅笔、量筒、烧杯、容量瓶、广口瓶、培养瓶、玻棒、电炉、PH 试纸、电子天

平、托盘天平等用具。

硝酸铵、硝酸钾、EDTA、硫酸亚铁、甘氨酸、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醇等药品、琼脂、蔗糖、

0.1mol/L 的 NaOH、0.1mol/L 的 HCL 蒸馏水等。

实验二 洗涤与灭菌(3 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玻璃器皿及金属器皿的洗涤和灭菌方法。

【内容提要】

(一)洗涤

1.玻璃器皿的洗涤

(1)新购置的玻璃器皿的洗涤

(2)已用过玻璃器皿

(3)对一些不宜刷洗的玻璃器皿

Page 15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8

(4)对带有凡士林,石蜡,或胶布的器皿

(二)金属器皿

新购置金属器皿因其上有润滑油或防绣油,用蘸有四氯化碳(CCl4)布擦去油脂,再用湿布擦

净,干燥备用。

二、灭菌

(一)器皿和用具常用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二)无菌室灭菌(接种室、培养室)

用新洁尔灭擦抺工作台,70%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

薰蒸用甲醛、高锰酸钾提前 1-3 天薰蒸密封房间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试管刷,镊子,酒精棉,试管架,牛皮纸,麻绳,高压蒸汽灭菌锅。

洗洁精,1%稀盐酸,硫酸-重铬酸钾洗液,四氯化碳。

实验三 外植体的分离和灭菌(3 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目的与要求】

外植体的获得可为下一步的接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实验,掌握外植体的选择,植物外植体表

面灭菌技术。

【内容提要】

1.母株的选取

2.外植体的选择

3.外植体的灭菌

自来水冲洗→酒精浸泡数秒钟→无菌水冲洗 2~3 次→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10~15 分钟→无菌水

冲洗 3 次。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剪刀,解剖刀,镊子,烧杯,培养皿,量筒,大叶黄杨茎段

肥皂、洗衣粉,70%酒精,2%次氯酸钠溶液,无菌水

Page 16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9

实验四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3 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学习和操作,掌握外植体接种技术和培养条件设定。

【内容提要】

1. 接种:茎段放到培养基上。

(1)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或培养瓶拿成斜角,使瓶口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灼烧数秒钟。

(2)用灼烧过的冷却的镊子取外植体材料转接到试管或培养瓶中,轻轻插入培养基表面。

(3)接种完毕后,将瓶口在火焰上转动灼烧,封口。

(4)操作期间应经常用 70% 酒精擦拭工作台和双手;接种器械应反复在 95% 酒精中浸泡和火焰

上灼烧灭菌。注意: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或咳嗽等。

(5)接种结束后,清理和关闭超净工作台,并用 70% 酒精擦拭工作台面。

2.培养条件的设定

光照,温度,湿度等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超净工作台、手术弯剪、镊子、培养皿、烧杯。大叶黄杨茎段、培养基、75%酒精、无菌水等。

五、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必做/

选做

是否为开

放实验 备注

1 MS 培养基母液及培养基

的配制

3 验证性 必做 否

2 洗涤与灭菌 3 验证性 必做 否

3 外植体的分离和灭菌 3 验证性 必做 否

4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3 验证性 必做 否

六、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Page 16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0

(一)实验室名称:植物生理与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酸度计、电磁炉、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

七、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王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 龚一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孙敬兰.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顾淑荣.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陈英.植物细胞培养与遗传操作.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姜元龄.植物细胞培养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该实验为非独立设课,考核方式为考查。具体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实验出勤情况 20% +

实验报告 40% +实验的预习与操作技能、实验效果 4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刘 缙 审订人:李 新

Page 16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1

《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6B

中文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总学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指导人类可持

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本科学生必

修的专业主干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

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通过该课程学习后让学

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

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

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

全、管理自然环境。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

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

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

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

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

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掌握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

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Page 16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2

绪 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引入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对生态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和生态学各组成模块进行概述性介绍,使

学生对生态学学科的形成背景、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等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对于在生态学发展史中有过重大贡献的近代、现代中外

生态学家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0.1 生态学的定义

0.2 生态学历史、对象与范围

0.3 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

0.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 1 章 生物与环境(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基本了解环境因子的范围、认识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以及生物对生态因

子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2、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物与环境因子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因子、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2、教学难点: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与耐受性定律

【教学内容】

1.1 生态因子

1.1.1 环境、生态因子及其类别

Page 16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3

1.1.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2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

1.2.1 生物对环境适应

1.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第 2 章 能量环境(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生物与光照、生物与温度之间的生态关系。

2、教学要求:

①了解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光照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光质、光强、光周期的不同作用)

以及生物对光照的适应;

②了解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方式以及生物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

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照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光照的适应;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方式以及

生物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方式

2、教学难点:生物对光照的适应;生物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内容】

2.1 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2.1.1 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2.1.2 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2.2 生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2.2.1 温度的分布特征与生态意义

2.2.2 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第 3 章 物质环境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生物与大气、生物与火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

2、教学要求:

Page 16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4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①应该了解地球水的分布状况及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水分对生

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②了解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生态作

用,掌握生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方式;③了解大气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大气因子对生物的作用

方式以及生物对大气因子的适应类型;④了解火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对水和土壤的适应

2、教学难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

【教学内容】

3.1 生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3.1.1 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3.1.2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3.2 生物与土壤及其它生态因子

3.2.1 生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3.2.2 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

3.2.3 生物与火的生态关系

3.2.4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第 4 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引入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以及有关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揭示生物种群

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数量变化的调控机制。了解有关种群调节假说的基本内容。

2、教学要求: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以及有关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增长模型,尤其是指数模型和逻辑斯谛模型

2、教学难点:指数模型和逻辑斯谛模型

【教学内容】

4.1 种群及种群的结构

4.1.1 种群的概念

4.1.2 种群的结构参数

Page 16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5

4.2 种群动态

4.2.1 生命表与种群动态参数

4.2.2 种群动态的模型研究

4.2.3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 5 章 生活史对策(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的重点为生物的生活史对策。学生应掌握 r 和 K 对策的基本概念,掌握 r-、K-选择生物

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特征。

2、教学要求:

掌握 r 和 K 对策的基本概念,掌握 r-、K-选择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的能量分配与权衡、r-选择和 K-选择、C-S-R 对策

2、教学难点:r-选择和 K-选择

【教学内容】

5.1 资源的获取与配置

5.1.1 资源的获取

5.1.2 资源的配置与取舍

5.2 生活史对策

5.2.1 r 和 K 对策

5.2.2 C、S 和 R 对策

5.3 生活史与适应对策

第 6 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 2 种重要的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性别关系)、3 种重要的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捕

食和寄生)和生态位理论;介绍他感作用及其意义。

2、教学要求:

掌握 2 种重要的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性别关系)、3 种重要的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捕食和

Page 16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6

寄生)、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密度效应、高斯假说、种间竞争、生态位理论、捕食作用

2、教学难点:Lotka-Volterra 模型的种间竞争模型、生态位理论

【教学内容】

6.1 种内关系

6.1.1 密度效应

6.1.2 性别生态学

6.1.3 他感作用

6.1.4 集群生活

6.2 种间关系

6.2.1 种间竞争

6.2.2 捕食作用

6.2.3 寄生作用

第 7 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群落的基本特征,其中群落的种类构成后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的重点内

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构成后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教学内容】

7.1 生物群落的概念

7.1.1 生物群落的概念

7.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7.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Page 16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7

7.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7.2.3 种的多样性

7.2.4 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7.2.5 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的学说

7.3 群落的结构

7.3.1 群落的结构单元

7.3.2 群落的垂直结构

7.3.3 群落的水平结构

7.3.4 群落的时间结构

7.3.5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7.4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的结构的要素

7.4.1 生物因素

7.4.2 干扰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7.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第 8 章 群落的动态(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演替的类型和几种典型的演替系列(旱生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演替的类型和几种典型的演替系列(旱生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演替的类型、演替系列

2、教学难点:演替的类型、演替系列

【教学内容】

8.1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8.2 生物群落的演替

8.2.1 演替的概念

8.2.2 群落演替的类型

8.2.3 演替系列

Page 16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8

8.2.4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8.2.5 演替方向

8.2.6 演替顶级理论

第 9 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

金字塔、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教学难点: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9.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9.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9.2.1 非生物环境

9.2.2 生产者

9.2.3 消费者

9.2.4 分解者

9.3 食物链和食物网

9.4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9.5 生态效率

9.6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 10 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17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9

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的有关内容,生态系

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要求:

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的有关内容,了解生态

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个体水平、食物链水平和生

态系统水平上的能流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影响分解速率和特点

2、教学难点: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影响分解速率和特点

【教学内容】

10.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0.1.1 初级生产的相关概念

10.1.2 初级生产的测定

10.1.3 初级生产的影响因素

10.1.4 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0.2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10.2.1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0.2.2 次级生产过程与测定

10.2.3 陆地和海洋中动物的次级生产量

10.3 生态系统的分解

10.3.1 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的概念

10.3.2 分解过程与生物

10.3.3 影响物质分解的因素

10.4 能量流动

10.4.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0.4.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及模型

第 11 章 应用生态学(讨论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课下时间对应用生态学的自学,对目前全球及我国的主要生态学问题、应用生态学主

Page 17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0

要涉及的领域,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等进行课堂讨论。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课下时间对应用生态学的自学,应了解目前全球及我国的主要生态学问题、应用生态

学主要涉及的领域,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等。通过课堂讨论应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功能。

【讨论重点与难点】

1、讨论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

2、讨论难点: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

【讨论内容】

11.1 生态系统服务

11.2 生态系统管理

第 12 章 分子生态学(讨论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课下对分子生态学的自学,就目前分子生物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生物对

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机制,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解决种群水平上的生物学问题展开课堂课

堂讨论。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课下对分子生态学的自学,应了解目前分子生物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重

点了解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机制,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解决种群水平上的生物学问

题。通过课堂讨论应掌握生物机体在逆境胁迫下分子水平的变化。

【讨论重点与难点】

1、讨论重点:生物机体在逆境胁迫下分子水平的变化

2、讨论难点:生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

【讨论内容】

12.1 生物对逆境胁迫水平的分子水平适应

12.2 生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生态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Page 17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1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绪论 2 2

第 1 章 生物与环境 2 2

第 2 章 能量环境 2 2

第 3 章 物质环境 2 2

第 4 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4 4

第 5 章 生活史对策 2 2

第 6 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4 4

第 7 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4 4

第 8 章 群落的动态 2 2

第 9 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2 2

第 10 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 2

第 11 章 应用生态学 2 2

第 12 章 分子生态学 2 2

合计 32H 28H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

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参考教

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实习和野外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

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戈 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博主编,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1.

Page 17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2

4、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Odum, E.P. 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1.

7、Robert Ricklefs 著,孙儒泳等翻译,生态学(第五版,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Manuel C., Molles,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Charles J. Krebs, Ecology (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出勤 10%,课后作业 10%,课程论文 10%,期末考查(闭卷)成绩 7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关正君 审订人:李新

Page 17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3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7B

中文名称:免疫学

英文名称:Immun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 学 时:理论课 32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免疫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生物科学中发展最

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

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免疫学的教学目

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

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

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绪论部分的介绍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责任感。

2、教学要求:

Page 17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4

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的特点;掌握 Burnet 克隆选择学

说的基本内容;熟悉 T、B 淋巴细胞、APC、NK 细胞的功能。明确免疫的实质,免疫系统的

组成。了解免疫学发展史及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免疫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的概念,免疫应答的特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2、教学难点:免疫的概念 Burnet 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 1 节 免疫学的由来和发展

1.1.1介绍疾病的传染与免疫

1. 1.2免疫学发展简史

1.1.3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

1.1.4免疫学的近代发展

第2节 免疫学概念要览

1.2.1自然免疫与获得免疫

1.2.2免疫应答

1.2.3免疫学应用实践

1.2.4展望

第二章 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 (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的学习希望学生对免疫系统有全面的认识。

2、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分类,熟悉免疫器官的作用、淋巴细胞的归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类

2、教学难点: 淋巴细胞的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教学内容】

第 1 节 免疫器官和组织

Page 17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5

2.1.1、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

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

腔上囊(法氏囊)是 B 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1、骨 髓

2、胸 腺

2.1.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1.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 2 节 免疫细胞

执行固有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DC、NK、NKT、γδT、B1、中性粒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等。

2.2.1、吞噬细胞

2.2.2、树突状细胞

2.2.3、自然杀伤细胞

2.2.4、NKT细胞

2.2.5、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 3 节 免疫相关分子

2.3.1、白细胞分化抗原

2.3.2、粘附分子

第三章 抗 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抗原部分的学习,希望增强学生对抗原的认识,正确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抗原决定的概念和抗原的分类;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熟悉抗原的特异性;抗

原的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17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6

1、教学重点:抗原的分类、抗原的交叉反应

2、教学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抗原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3.1.1、抗原的概念

3.1.2、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 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的性能;

2、免疫反应性 指与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第 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2.1、异物性

3.2.2、理化性状

第 3 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3.3.1、抗原的特异性

3.3.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第 4 节 抗原的种类

3.4.1、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 Hh 细胞参与分类

3.4.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3.4.3、超抗原和免疫佐剂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学习能通晓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Page 17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7

2、教学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教学内容】

第 1 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4.1.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4.1.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结构域)

第 2 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4.2.1、 抗体异质性:指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异的总和。

4.2.2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第 3 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3.1、IgV 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4.3.2、IgC 区的功能

(一)激活补体

(二)结合 Fc 受体

(三)穿过胎盘和黏膜 : 人 IgG 穿过胎盘;SIgA 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

(四) 具有免疫原性

第 4 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4.4.1、IgG

4.4.2、IgM

4.4.3、IgA

4.4.4、IgE

4.4.5、IgD

第 5 节 人工制备的抗体 (选讲自学)

4.5.1、多克隆抗体

4.5.2、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4.5.3、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17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8

1、教学目标:

通过补体系统的学习通晓其作用机理,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补体系统的成分;熟悉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了解补体受体的种类和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补体系统的成分

2、教学难点:补体的活化途径

【教学内容】

第 1 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5.1.1、补体分子的组分

5.1.2、补体的理化性质

第 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5.2.1、经典激活途径

5.2.2、旁路激活途径

5.2.3、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5.2.4、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第 3 节 补体受体及其功能

5.3.1、CR1(CD35)

5.3.2、CR2(CD21)

CR2 是 B 细胞上的 EB 病毒受体,推测与二次抗体应答有关。

5.3.3、CR3(CD11b/CD18)

CR3 与吞噬功能密切相关,亦称为 iC3b 受体。

5.3.4、CR4(gp150/95,CD11c/CD18)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高度表达受体,与吞噬功能有关。

第 4 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Page 18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79

5.4.1、细胞毒素及溶菌杀菌作用

5.4.2、调理作用

5.4.3、免疫粘附作用

5.4.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5.4.5、炎症介质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细胞因子的学习通晓细胞因子的作用机理,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熟悉细胞因子的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因子的种类

2、教学难点:细胞因子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来源

6.1.1、细胞因子的定义:

6.1.2、细胞因子的研究历程

6.1.3、细胞因子的种类

6.1.4、细胞因子的来源

第 2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细胞因子的种类很多,每种细胞因子都有各自独特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但它

们也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主要包括: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性和分泌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第 3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CK 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广泛而复杂,不同 CK 其功能既有特殊性,又有重叠性、协同性与拮抗性,

本节仅简述 CK 的免疫学作用。

6.3.1、刺激造血细胞增生分化

6.3.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Page 18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0

6.3.3、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6.3.4、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6.3.5、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调节

第 4 节 细胞因子受体(选讲自学)

细胞因子受体是细胞因子结合的蛋白质,一般以跨膜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

膜上,有的也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第 5 节 细胞因子的应用 (选讲自学)

6.5.1、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如自身免疫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肿瘤等。

6.5.2、作为免疫增强剂及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IL-2,IL-6,IL-7,L-12,IL-18,IFN-α、β、γ 等。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学习希望学生能通晓其作用机理,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 MHC 的概念、功能,熟悉 HLA 的基因结构、HLA 抗原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及 MHC

限制性;了解 HLA 与抗原肽的结合特点、HLA 复合体遗传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补体系统的成分

2、教学难点: 补体的活化途径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概述

7.1.1、MHC 的概念

7.1.2、MHC 的功能

第 2 节 MHC 分子结构

7.2.1、HLA 的基因结构、

7.2.2、HLA 抗原的结构与分布特点

第 3 节 MHC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7.3.1、MHC 限制性

7.3.2、HLA 与抗原肽的结合特点、

Page 18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1

第 4 节 MHC 的多肽性与抗原递呈

7.4.1、HLA 复合体遗传特征

7.4.2、MHC 与 APC 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抗原递呈细胞和抗原递呈(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和抗原递呈的学习希望学生通晓其作用机理,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掌握重要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 细胞)的作

用和特点,掌握抗原递呈细胞对外原性抗原的递呈过程(主要通过 MHC II 类分子途径)和内源性

抗原的递呈过程(主要通过 MHC I 类分子途径提呈),熟悉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重要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 细胞)的作用和特点;抗原递

呈细胞对外原性抗原的递呈过程和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

2、教学难点: 抗原递呈细胞对外原性抗原的递呈过程和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抗原的交叉

提呈现象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抗原递呈细胞

8.1.1、抗原递呈细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

8.1.2、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分类,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的主要特性与功能;

第 2 节 抗原递呈

8.2.1、 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递呈的基本过程;

8.2.2 抗原的交叉递呈方式,抗原递呈的生理意义。

Page 18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2

第九章 固有免疫 (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对固有免疫的学习希望学生通晓其作用机理,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掌握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

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熟悉固有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育。了解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作

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2、教学难点: 固有免疫的应答过程。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机体的屏障

11.1.1、固有免疫的屏障的类型

11.1.2、固有免疫屏障的作用机理

第 2 节 参与机体先天免疫的细胞

11.2.1、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类型

11.2.2、参与固有免疫细胞的作用机理

第 3 节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选讲解读)

第十章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对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学习希望学生通晓其作用机理,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 T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掌握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抗原识别阶段;T 细胞活化、增殖、

分化阶段; 效应细胞产生及效应阶段),掌握 T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理论,掌握巨噬细胞与 Th 细

胞的相互作用,掌握 TC 细胞的效应机制,熟悉 T 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T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教学难点: T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理论,掌握巨噬细胞与 Th 细胞的相互作用。

Page 18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3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概述

12.1.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类型、

12.1.2、免疫应答的特点、发生场所及基本过程;

第 2 节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2.2.1、CD4+T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活化、增殖与分化的全过程,

12.2.2、效应性 Th1、Th2 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的特点;

12.2.3、CD8+T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活化、增殖与分化,

12.2.4、效应性 CD8+T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及杀伤特点;

第 3 节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的活化过程

12.3.1、T 细胞活化的基本条件

12.3.2、T 细胞活化的过程

第 4 节 效应 T 细胞的作用(选讲)

12.4.1、效应 T 细胞的种类

12.4.2、效应 T 细胞的作用

第十一章 B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对 B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学习希望学生通晓其作用机理,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要求:

掌握 B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掌握 B 细胞对 TD—Ag 的应答过程及 B 细胞对

TD-Ag 和 TI-Ag 应答的特点,掌握 B 细胞和 T 细胞的相互作用,掌握抗体产生的规律

和研究的意义,熟悉 B 细胞活化后信号传导与 T 细胞信号传导的异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B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B 细胞对 TD—Ag 的应答过程及 B 细胞对 TD-Ag 和

TI-Ag 应答过程及特点。

Page 18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4

2、教学难点:

B 细胞对 TD—Ag、TD-Ag 和 TI-Ag 应答过程及特点。

【教学内容】

第 1 节 B 细胞及其表面膜蛋白分子

11.1.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11.1.2、辅助受体

11.1.3、协同刺激分子

11.1.4、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11.1.5、其他表面分子

第 2 节 B 细胞的激活、分化和增殖

11.2.1、B 细胞在淋巴结生发中心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11.2.2、Ig 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

第 3 节 B 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11.3.1、B2 细胞对 TD 抗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11.3.2、B1 细胞对 TI 抗原应答。

第 4 节 免疫辅助细胞在 B 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选讲解读)

第 5 节 体液免疫反应的一般规律(选讲解读)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免疫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

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

题课等

第一章 绪论 2 1.5 0.5

Page 18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5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采用主动参与教、探究—发现、以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建议教材:

1、于善谦 王洪海等,《免疫学导论》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5 月。

参考书目:

2、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 4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8 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 1 版,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实验成绩 30%;理论成绩 7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堂参与)20%,期未成绩:

80%

制 订:生命科学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王 霞 审订人:李 新

第二章 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

4 3.5 0.5

第三章 抗原 2 1.5 0.5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 1.5 0.5

第五章 补体系统 3 1.5 0.5

第六章 细胞因子 3 1.5 0.5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3 1.5 0.5

第八章 抗原递呈细胞和抗原递呈 3 1.5 0.5

第九章 固有免疫 3 1.5 0.5

第十章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 1.5 0.5

第十一章 B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 1.5 0.5

Page 18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6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生物统计学

英文名称:Biostatistics

课程编码:091028B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总学时:32

总学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动物学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

学科。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也提供如何正确地整理、分析

数据,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正确进行

试验设计;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基本的生物统计方法;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能独立进行试验

结果的统计分析;通过学习,达到“基本概念清晰,基本方法熟练,基本原理了解,基本运算正确”

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统计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的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培

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实例讲解法进行讲授,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进

行本课程学习。教学方法主要有:(1)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认真讲授,让学生真正掌握。(2)自学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

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通过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的效果。(3)习题及作业 由于本门课程重点在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因此在每种统计分析和

试验设计方法讲授以后,都要布置相应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老

Page 18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7

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评。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 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对统计学的内涵给予详细阐述,能通过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对统计学有一个更

深层次的了解。

2、教学要求: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作用;了解生物

统计学的发展;掌握统计学常用的术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及其含义;生物统计学发展史。

2、教学难点:几个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

1.1 生物统计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1.1 提供试验或调查设计的方法

1.1.2 提供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1.2 生物统计常用术语

1.2.1 总体与样本

1.2.2 参数与统计量

1.2.3 准确性与精确性

1.2.4 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1.3 统计学发展概况

第2章 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通过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进而掌握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学会不同

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方法。

2、教学要求:熟悉资料的分类及各种资料的特点;掌握连续性数量性状资料的整理与分组方法

及其步骤。

Page 18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8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资料的分类及各种资料的特点,连续性资料的整理与分组方法及其步骤。

2、教学难点:连续性数量性状资料的整理与分组方法及其步骤

【教学内容】

2.1 资料的分类

2.1.1 数量性状资料

2.1.2 质量性状资料

2.1.3 等级资料

2.2 资料的检查核对与整理方法

2.3 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

2.3.1 统计表

2.3.2 统计图

第3章 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学会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的计算及应用。

2、教学要求:了解平均数的分类、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算术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标准差

和变异系数的意义、计算及性质;掌握加权法计算平均数、标准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标准差;变异系数。

2、教学难点:变异系数的意义、作用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3.1 平均数

3.1.1 算术平均数

3.1.2 中位数

3.1.3 几何平均数

3.1.4 众数

3.1.5 调和平均数

3.2 标准差

3.2.1 标准差的意义

3.2.2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Page 19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89

3.3 变异系数

第4章 常用概率分布(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通过对随机事件、统计规律的了解进而掌握其运算规律,能通过两

种概率分布原理详细阐述其应用范围,能对几个理论分布及抽样分布的概念、性质详细阐述及利用

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2、教学要求:熟悉常用的正态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掌握正态总体样本平均数及

方差的抽样分布;了解参数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正态分布、卡方分布、t 分布及抽样分布。

2、教学难点:对抽样分布的理解。

【教学内容】

4.1 事件与概率

4.2 概率分布

4.2.1 随机变量

4.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4.2.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4.3 正态分布

4.3.1 正态分布的定义及其特征

4.3.2 标准正态分布

4.3.3 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

4.4 二项分布

4.4.1 伯努利试验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4.4.2 二项分布的定义及其特征

4.4.3 二项分布的概率计算及其应用条件

4.4.4 二项分布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4.5 波松分布

4.6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与标准误

4.7 t 分布

Page 19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0

第5章 t 检验(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对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了解详细阐述一尾测验与两尾测验的区

别以及两类错误的概念,学会降低两类错误概率的措施,学会平均数和百分数假设检验的方法,能

通过 t 检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其意义。

2、教学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步骤;熟悉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相伴概率、两

类错误、检验功效等基本概念;掌握 SPSS 软件操作及结果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步骤。

2、教学难点: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相伴概率、两类错误、检验功效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5.1 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5.1.1 假设检验的意义

5.1.2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5.1.3 显著水平与两种类型的错误

5.1.4 两尾检验与一尾检验

5.1.5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5.2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5.3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5.3.1 非配对设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5.3.2 配对设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5.4 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

5.5 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6章 方差分析(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阐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能以

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基本假定学会数据转换方法。

2、教学要求:掌握单向分类资料作方差分析的方法;掌握双向交叉分类无重复、有重复资料作

方差分析的方法;了解多重比较的方法;掌握 SPSS 软件操作及结果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19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1

1、教学重点:单向分类资料作方差分析的方法;双向交叉分类无重复、有重复、双向嵌套资料

作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2、教学难点:平方和的剖分,均方及均方的期望;对两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中交互作用的

理解。

【教学内容】

6.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6.1.1 线性模型与基本假定

6.1.2 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

6.1.3 期望均方

6.1.4 F 分布与 F 检验

6.1.5 多重比较

6.2 单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6.3 两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6.4 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与期望均方

6.5 数据转换

第7章 卡方检验(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学会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

检验的方法。

2、教学要求:掌握卡方检验的适用条件和计算公式;掌握适合性检验与独立性检验的原理和方

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卡方适合性检验与独立性检验的应用。

2、教学难点:检验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

6.1 2 统计量与

2 分布

6.1.1 统计数2的意义

6.1.2 2分布

6.1.3 2的连续性矫正

6.2 适合性检验

Page 19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2

6.2.1 适合性检验的意义

6.2.2 适合性检验的方法

6.2.3 资料分布类型的适合性检验

6.3 独立性检验

6.3.1 独立性检验的意义

6.3.2 独立性检验的方法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根据表格格式按章节简要填写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作业题量等。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 业

题量

注 讲

第一章 绪 论 2 2 3

第二章 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 4 5

第三章 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4 4 5

第四章 常用概率分布 6 6 8

第五章 t 检验 5 0.5 0.5 6 15

第六章 方差分析 5 0.5 0.5 6 5

第七章 卡方检验 4 4 3

合计 30 1 1 32 4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

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学相关方法,

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自学及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巩固。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明道绪主编,《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8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明道绪主编,《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2、杜荣骞主编,《生物统计学》(第 4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Page 19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3

3、张勤,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

4、李春喜主编,《生物统计学》(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3,6

5、郭春华主编,《常用统计软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2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由三项组成,分别为期末成绩 60%,平时成绩 30%(包括

10%作业,20%期中测验),出勤 10%。

制 订:生命科学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孙奴奴 审订人:李新

Page 19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4

《生物显微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29B

中文名称:生物显微技术

英文名称:biological microscopy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

总 学 时:30 学时 理论学时:20; 实验学时:10

总 学 分: 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检验与检测方向)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生物显微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光学显微镜切片标本制作的专门技术。本

课程为研究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作物栽培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生物显微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制作植物显微石蜡切片,使用光学显微镜、切片

机及其附属用具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适应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石蜡切片

的基本操作过程和方法,可以对一些常见的当地植物材料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并借助

显微镜的观察,来识别和区分常见的植物。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进行

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 1 章 绪论(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生物制片的目的,生物制片的类型。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制片的目的,掌握生物制片的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19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5

1、教学重点:生物制片的类型;切片法的过程

2、教学难点:几种非切片法的区分

【教学内容】

1.1 生物制片的目的

1.2 生物制片的类型

1.2.1 临时制片

1.2.2 永久制片

1.2.2.1 切片法

1.2.2.2 非切片法

第 2 章 材料的采集、分割与麻醉(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材料采集、分割的方法,动物材料麻醉或处死的方法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材料采集、分割的方法,了解动物材料麻醉或处死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材料采集、分割的方法

2、教学难点:植物材料分割的方法

【教学内容】

2.1 植物材料的采集与分割

2.1.1 材料的采集

2.1.2 材料的分割

2.2 动物的麻醉与材料的割取

第 3 章 固定与固定液(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介绍固定的目的与原理,固定液的种类及常见的固定液,固定液应具备的条件;固定液的作用。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固定的目的与原理;掌握固定液的种类及常见的固定液;掌握固定液应具备的条

Page 19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6

件;了解固定液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固定液的种类及常见的固定液

2、教学难点:混合固定液;固定液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内容】

3.1 固定的目的与原理

3.1.1 固定的目的

3.1.2 固定的原理

3.2 固定液的种类与性能

3.2.1 单纯固定液

3.2.1.1 甲醛

3.2.1.2 乙醇

3.2.1.3 醋酸

3.2.1.4 铬酸

3.2.1.5 重铬酸钾

3.2.2 混合固定液

3.2.2.1 卡诺氏固定液

3.2.2.2 FAA 固定液

3.3 固定液的作用与选择

3.3.1 固定液的作用

3.3.2 固定液的选择

第 4 章 冲洗、脱水与透明(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介绍脱水与透明的目的,冲洗的方法;介绍脱水的方法,透明的方法。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脱水与透明的目的;了解冲洗的方法;掌握脱水和透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脱水的方法与透明的方法

2、教学难点:脱水剂及其脱水法

Page 19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7

【教学内容】

4.1 冲洗

4.1.1 水冲洗法

4.1.2 酒精洗涤法

4.2 脱水

4.2.1 脱水的目的

4.2.2 脱水剂及其脱水法

4.3 透明

4.3.1 透明的目的

4.3.2 透明剂的种类

第 5 章 透入与包埋(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介绍包埋剂与包埋用具,石蜡透入的方法,包埋的操作过程。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包埋剂与包埋用具;掌握石蜡透入的方法;掌握包埋的操作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石蜡透入的方法;包埋的操作过程

2、教学难点:包埋的操作过程

【教学内容】

5.1 透入

5.1.1 包埋剂与包埋用具

5.1.2 石蜡透入法

5.2 包埋

5.2.1 包埋的操作过程

5.2.2 包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第 6 章 切片与贴片(讲授 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19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8

主要介绍切片机与切片刀,切片的方法,贴片的操作过程。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切片机与切片刀;掌握切片的方法;掌握贴片的操作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切片的方法;贴片的操作过程。

2、教学难点:切片的方法。

【教学内容】

6.1 切片

6.1.1 石蜡块的固着与修整

6.1.2 切片机与切片刀

6.1.3 切片的方法

6.1.4 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6.2 贴片

6.2.1 贴片的概念

6.2.2 用具

6.2.3 粘帖的方法

6.2.4 切片脱落的原因

第 7 章 染料与染色(讲授 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染料必须具备的条件,染料的分类,染色的方法。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染料必须具备的条件;掌握染料的分类;掌握染色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染料的分类;染色的方法。

2、教学难点:染色的理论

【教学内容】

7.1 染料

7.1.1 染料必须具备的条件

Page 20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199

4.1.2 染料的分类

7.2 染色

7.2.1 染色的理论

7.2.2 染色的方法

第 8 章 封藏(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封藏剂应具备的条件,封藏剂的类型,封藏的方法。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封藏剂应具备的条件;了解封藏剂的类型;掌握封藏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封藏剂应具备的条件;封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封藏的方法

【教学内容】

8.1 封藏剂

8.1.1 封藏剂应具备的条件

8.1.2 封藏剂

8.2 封藏方法

8.2.1 封藏的方法

8.2.2 清洗和贴标签

第 9 章 其他制片方法(讲授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冰冻切片法的应用,冰冻切片法的制片方法,整体制片的方法、类型。

2、教学要求:

了解冰冻切片法的应用;掌握冰冻切片法的制片方法;掌握整体制片的方法、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冰冻切片法的制片方法

2、教学难点:冰冻切片法的制片方法

Page 20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0

【教学内容】

9.1 冰冻切片法

9.1.1 概念

9.1.2 仪器及用具

9.1.3 制片方法

9.1.4 冰冻切片的应用

9.2 整体制片法

9.2.1 暂时和半永久性制片法

9.2.2 永久性整体制片法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生物显微技术》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 1 章 一般方法概述 2 2

第 2 章 材料的采集、分割与麻醉 2 2

第 3 章 固定与固定液 2 2

第 4 章 冲洗、脱水与透明 4 2 2

第 5 章 透入与包埋 2 3

第 6 章 切片与贴片 3 2

第 7 章 染料与染色 3 2

第 8 章 封藏 2 1

第 9 章 其他制片方法 2

合计 20 10

六、课内实验与学时分配

《生物显微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类型

所需主要仪

器设备

必做/

选做

是否为开

放实验 备注

1 非切片法制片—— 3 验证性 生物显微镜 选做 否

Page 20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1

解离法、涂片法、压片法

2 石蜡切片法(一)

材料的采集、固定 3 验证性 生物显微镜 选做

3 石蜡切片法(二)

冲洗、脱水与透明 2 验证性 生物显微镜 必做

4 石蜡切片法(三)

浸蜡、包埋 3 验证性 烘箱 必做

5 石蜡切片法(四)

切片、贴片 2 验证性 石蜡切片机 必做

6 石蜡切片法(五)

染色、封藏 3 验证性 生物显微镜 必做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力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编排,

即材料的采集、固定、冲洗、脱水、透明、透入、包埋、切片、贴片、染色、封藏,除介绍石蜡切

片的操作过程外,还介绍各步骤的注意事项以及生物制片的一般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重视理论联

系实际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先通过课堂讲授,然后以石蜡切片的制作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

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参考书目:

1、王庆亚主编,《生物显微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和平主编,《植物显微技术》李科学出版社,2010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出勤 10%,实验操作 20%,综合实验报告 30%,期末考查(开卷)成绩 4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关正君 审订人:李新

Page 20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2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1029B

课程名称:生物显微技术

英文名称:biological microscopy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10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1

开设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是光学显微镜切片标本制作的专门技术。它是生物教学和科研必不

可少的基础课和技术课。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石蜡切片的基本操作过程和方法,可以对一些常见的当地植

物材料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并借助显微镜的观察,来识别和区分常见的植物。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并熟悉石蜡切片的具体操作步骤,并能把这些技术应用

到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打下初步的基

础。

三、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生物切片技术的各项操作技能。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 1 非切片法制片—解离法、涂片法、压片法(3 学时)(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性

【目的与要求】

掌握非切片法制片中的解离法、涂片法、压片法的方法与操作过程。

【内容提要】

解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如铬酸、硝酸等的作用,将细胞之间的连接部分,即胞间层的物质(果

Page 20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3

胶质等)分解,使细胞彼此分离,获得单个完整的细胞,用于观察不同组织中细胞的形态。

涂片法适用于单细胞、小型的群体藻类,组织疏松或易于分离的植物组织,如花粉囊中的花粉

母细胞,根瘤组织,血细胞,细菌,染色体等。将生物组织的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后再经

不同处理而作成制片,或再用另一片载玻片盖在上面用力压碎。

压片法将动、植物材料如根尖、花药、水螅、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等压碎在载玻片上的一种非切

片制片法。在压碎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加一些液体,否则就粘在一起分散不开。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

实验 2~6 石蜡切片法(15 学时)(部分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性

【目的与要求】

理解石蜡切片法各主要步骤的基本原理。

掌握各种试剂的配制和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

掌握石蜡切片法的具体操作技术。

熟悉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内容提要】

石蜡切片法(一)取材、固定

石蜡切片法(二)冲洗、脱水与透明

石蜡切片法(三)浸蜡、包埋

石蜡切片法(四)切片、贴片

石蜡切片法(五)染色、封藏

【实验试剂和用具】

蒸馏水,95%乙醇(化学纯),纯乙醇,冰醋酸,甲醛,叔丁醇,二甲苯,丁香油,石蜡48-50℃,

石蜡56-58℃,明胶,石炭酸(苯酚),甘油,粘贴剂,番红、固绿等各种染料,树胶(封藏剂)。

天平、大小烧杯、大小量筒、大铝锅、电炉、大标本缸、温箱、冰箱、大小培养皿、针筒、显

微镜、切片机、磨刀机、载玻片1.5mm、盖玻片、滴管、试剂瓶,漏斗、滤纸、染色缸,蜡管、小

瓷杯(小酒杯)、小纸盒(蜡盒)、大盆、标签、铅笔、记号笔、毛笔、酒精灯、解剖针、镊子、

展片台、剪刀、解剖刀、单面刀片、双面刀片等。

Page 20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4

【实验程序】

准备工作→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修蜡块→粘蜡块→切片→镜检→

展片和粘片→脱蜡→复水→染色→镜检→透明→封片→清片、贴标签

石蜡切片法综合实验的时间安排

时间 实验内容 备注

第一天

(选做)

完成实验准备工作(清洗物具、配制试剂),采集材料并固

定,折蜡盒等

材料固定于FAA中

约一天或更长

第二天 8点:开始冲洗,约3h;脱水(叔丁醇法),需5h以上;晚

上温箱56度中浸蜡24h左右

至浸蜡前不能间

断,可2-4人一组

第三天 8点:继续浸蜡(换蜡2-3次),需3h左右;然后包埋 包埋完以前不能

间断

第三天 8点:修蜡块→切片→贴片,干燥2-3h,保存 贴片后需干燥2-3h

第四天 8-10点:脱蜡、复水;10点入番红染色至2点后,或在番红

中过夜

材料可在番红中

过夜

第五天 8-8:30:番红→固绿→镜检;镜检→透明→封片约30分钟 不能间断。

第 六 天

(选做)

清片、贴标签

五、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类型

必做/

选做

是否为开

放实验 备注

1 非切片法制片——

解离法、涂片法、压片法 3 验证性 选做 否

2 石蜡切片法(一)

材料的采集、固定 3 验证性 选做 否

3 石蜡切片法(二)

冲洗、脱水与透明 3 验证性 必做 否

4 石蜡切片法(三)

浸蜡、包埋 3 验证性 必做 否

5 石蜡切片法(四) 3 验证性 必做 否

Page 20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5

切片、贴片

6 石蜡切片法(五)

染色、封藏 3 验证性 必做 否

六、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名称:生物显微技术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 石蜡切片机 烘箱 水浴锅

七、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目:

1、王庆亚主编,《生物显微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和平主编,《植物显微技术》李科学出版社,2010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考核方法为考查,成绩为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成绩主要包括:出勤 10%,实验操作

20%,综合实验报告 3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关正君 审订人:李新

Page 20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6

《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30C

中文名称:生物学专业英语

英文名称:Specialized English In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总 学 时: 32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生物学专业英语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生

物学词汇和相应的读写能力。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

程等课程均有密切的关系。该课程的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需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课

程如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知识的储备,教学对象已经具备大

学英语四级或三级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该课程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学的英语书刊和文

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生物学科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功课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1000—1200个生物学专业英语的常用词,能顺利阅读和

正确理解本科专业的书刊和文献。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50-70词左右,理解的准确率达70%以上;

掌握科技英语的常用语法结构,英译汉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英语单词;译文达意,能在半小时内写

出120个词的短文;基本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讲座,并基本具备用英语作简短发言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Unit on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Biology Today

Lesson 1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Biology Today (2.5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生物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能够完成相关的听、说、读、写的任务。

2、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学专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Page 20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7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 重点掌握内容

Words:

famine n.饥荒;depletion n.放空,耗尽;vex n. 害苦,使烦恼;strain n.使紧张,滥

用;plight n.困境,苦境;impoverish n.使贫苦,弄穷;perish vt.毁灭,死亡;obesity n.

肥胖,肥胖症;

Idioms and Expressions

be acquainted with 熟悉,认识;tend to 趋向于,有….趋势;in turn 反过来又;stem

from 源于;take an example; take example for 举例,示范;bleed ….into 渗入;along with

伴随着;be committed to 致力于;attempt to 试图,努力,着手;embark on 从事;wash

away 冲走,洗刷掉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While these problems tend to have multiple roots, their biological bases may yields to

biological solutions, and these solutions, in turn, will help ease the associated pressures on

society.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它们的生物学基础可以用生物学方法来解决,而

这些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将有助于减轻对社会的压力。

In studying the living world, you are embarking on adventure of discovery that will not

only excite your imagination and enrich your appreci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but will

provide a basis on which you can contribute intelligently to the difficult choices society must

make in the future.在研究生物世界过程中,你正从事着冒险的探索,它不仅激发你的创

造力,丰富你对自然界的鉴别能力,而且为你将来对人类错综复杂社会作出理智的贡献

打下基础。

Unit Two Origin of Living Things and Evolution

Lesson 3 The Origin of Organic Molecules(2.5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20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8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有机分子的起源,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primitive a.原始的,早期的;volcanism n.火山作用;ample a. 充分的,宽大的;harness

vt .治理,利用;devoid a.缺乏,没有;flux n.流量,通量;bombard vt.轰击,碰撞;polymer

n.聚合物,多聚物

Idioms and Expressions

refer to sth. as 称某物为; devoid of 缺乏,没有;somewhat 稍微,一点; on this point;

because of;living organisms;the first step;solar radiation;volcanic eruptions;radioactive

decay;be shielded from;in the upper atmosphere;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covalent bonds;

chemical energy;repeat the process;convert into;derive from;building blocks;under

condition;similar to;on the early earth;by production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Our atmosphere has since changed as living organisms began to harness the energy in

sunlight to split water molecules and form complex carbon molecules, giving off gaseous

oxygen molecules in the process.自从生物开始利用太阳能分裂水分子,形成复杂的碳分

子,并在这过程中释放气态氧分子,从此我们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

On earth today, we are shielded from the effects of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by a layer

of ozone gas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imagine the enormous

flux of ultraviolet energy to which the early earth’s surface must have been exposed.今天,在

地球上我们受到大气上层的臭氧层保护,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而早期地球表面

直接暴露在强大的紫外线能流通量下,这是特别难以想象的。

Page 21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09

Unit Three Biology of Animals

Lesson 5 The Animal Kingdom(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动物界,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conspicuous a.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protozoa n.原生动物;phyla, phylum 门;

locomotion n.移动,行动,运动;contractile a.可收缩的,会收缩的;reptile n.爬行动物;

intestine n.肠

Glossary

分类学术语:kingdom 界、phyla(phylum)门、纲(Class)、目 (Order)、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

photosynthetic 光合作用的;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fresh water 淡水; cell wall

细胞壁

2.理解内容Notes to the Text

Two phyla, arthropoda-a gigantic group that includes crustaceans, spiders, and insects-and

chordate-our own phylum, which includes the vertebrates-dominate animal life on the land.生

物分类上的两个庞大类群-节肢动物门,包括甲壳纲动物、蜘蛛纲和昆虫纲的一个庞大

类群-以及脊索动物门-我们人类本身所属的门,即脊椎动物-在陆地动物种类上占了优势

地位。

The ability of animals to move-and to move more rapidly and in more complex ways

Page 21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0

than the member of other kingdoms-is perpaps their most striking characteristic, one tha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lexibility of their cells.

动物能运动的本性-甚至比其他生物王国的成员的运动速度更快,运动方式更复杂-

也许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这是与它们细胞的柔韧性有关。

Unit 4 Biology of Plants

Lesson 9 The Plant Body(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植物界,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 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mammoth 巨大的,庞大的;fern 蕨类植物;stiff 硬的,不易弯曲的;taproot 直根,

主根;radicle 胚根;dermal 皮肤的,表皮的;sieve 筛子;gritty 含砂的;坚忍不拔的;

shrub 灌木;starch 淀粉;

Glossary

sexual reproduction 有性繁殖;internal fertilization 体内授精;die back 枯萎;fine lateral

root 细的侧根;adventitious root 不定根;aerial root 气生根;primary wall 初生壁;secondary

wall 次生壁;cross section 横截面

2.理解内容Notes to the Text

The three main tissues systems in a mature vascular plant include the dermal tissue

system, which, like skin, protects the plant from water loss and injury to internal tissues; the

ground tissue system, which provides support and stores starch; and the vascular tissue system,

Page 21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1

which conducts fluids and help strengthen the roots, stems, and leaves.成熟的维管束植物的

三个主要组织系统包括:表皮组织系统,该系统像皮肤那样防止植物水分的流失,保护

内部组织免受损害;基础组织系统,该系统对植物支撑并贮藏淀粉;维管束组织系统,

该系统使流体在植物体内流动,帮助增强根、茎、叶的生长。

Collenchyma tissue is tougher than parenchyma because individual collenchyma cells

often have a cylindrical shape and thick primary walls, and they connect end to end in long,

stringy fibers such as those just beneath the epidermis of a celery stalk. 厚角组织比薄壁组

织坚韧强硬得多,这是由于单个厚角组织细胞常常具有圆柱形的、厚的初生壁,它们头

尾连结成很长的丝状纤维,正如芹草茎皮下的纤维那样。

Unit 5 Cells and Development Biology

Lesson 13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ells(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细胞的一般特征,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 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gossamer n. 蛛丝,游丝;a. 薄弱的,轻飘飘的;eyelash n.睫毛;blimp n.飞船;hull

n.船体,壳体;porous a.多孔的;propeller n.螺旋桨;spinning a.旋转;flagella n.鞭毛;

honeycomb 蜂巢;descent 降落,世系,血统;descendant 后代

Glossary

prokaryotic 原核的;eukaryotic 真核的;mitochondria 线粒体;nuclear region 核区;

nuclear membrane 核膜;cytoplasm 细胞质;organelle 细胞器;reproduction 繁殖;cell wall

Page 21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2

细胞壁;microscope 显微镜;slice 切片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Most cells derive all their power from the kind of organelles called mitochondria,

whereas plant cells contain a second kind of bacteria-like powerhouse, chloroplasts, in

addition to their mitochondria.大多数细胞从那些称为线粒体的细胞器中得到能量,而植物

细胞除了线粒体外,还含有第二类像细菌那样的能源库,即叶绿体。

Many of these organelles are created by the membranes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which close off compartments within which different activities take place.许多细胞器是由细

胞质内的内质网膜产生的,它使产生不同活动的各个室相互隔绝。

Unit 6 Ecology

Lesson 17 Ecology and the Levels of Organization(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生态学,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amass v. 积聚,储蓄;whereabouts n. 所在地方;parasitize v.寄生于,寄生感染;tick n.

扁虱;squirrel n.松鼠;sibling n.同类的其他个体;hierarchy n.层次;swamp n.沼泽,湿

地;sparse a.稀少,稀疏的;sear v. 使枯萎;tier v.成递升排列;

Glossary

plant breeding 植物育种;genetic engineering 遗传工程;populations 种群;communities

群落;ecosystems 生态系统;biosphere 生物圈;pollinate 授粉

Page 21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3

2.理解内容Notes to the Text

That is what the Hohokam did when they channeled water to the desert, and it is what

modern plant scientists seek to do with plant breeding and genetic engineering.这就是霍霍坎

人在开渠引水到沙漠时所做的一切的原因,也是当代植物学家寻求用作物育种和遗传工

程去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原因。

So numerous are each organism’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at biologists organize ecology, the science of interactions, into a hierarchy of

four levels: populations, communities; ecosystems, and the biosphere. 每一种生物跟其他生

物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如此之多,因此生物学家把生态学这门关于生物相互作用的

科学分为四个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Unit 7 Experiments in Biology

Lesson 21 Sampling(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样方,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submultiple n. 约数,因数;moth n.飞蛾;caterpillar n.毛毛虫;feasible a.可行的;

interval n.间隔;diagonal a.对角线的;acknowledge v.承认,确认;haphazard n.偶然性,

任意性;temptation n.引诱,诱惑;ingenuity n.灵活性;coordinates n.坐标;laborious a.

费力的,艰苦的;statistical a.统计的;clover n.三叶草,苜蓿;instance n.场合,情况;

Glossary

Page 21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4

sample 样本;average,mean 平均数;variance 变异数;方差;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random sampling 随机取样;regular sampling 常规取

样;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取样;field population 田间种群;

Idioms and Expressions

too…to…; as far as possible; mark off; correspond to; come to rest; to some extent;

depend on; in natural surroundings; measure off; double back; take into account;

straight-forward; time-consuming; a large number of; short-cut; intersection; by analogy with;

practical aspect;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previous section; playing field;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The reasons for doing so are usually either that the whole population is too large to

measure, or that the process necessitates destroying the animals so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population can be examined.这样取样的原因通常是整个种群太大了,很难对其进行全面

测量,另外一个原因是取样过程只要求消灭一小部分能被检查到的动物。

If leaf size is thought to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or independent variable

controll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number of caterpillars per leaf,”, the sample would still be

20 units, each of 1 leaf, but in each sample the leaves would be a different size.如果叶子的大

小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或是控制因变量“每片叶毛虫数量”的自变量,那么,

样本可能仍然是 20 个单位,一片叶子代表一个单位,但在每一样本,叶片的大小会不

一样。

Unit 8 Pest Control

Lesson 25 Life Histories of Insects(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昆虫的生活史,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Page 21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5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projection n.发射,突出部分;dorsal a. 脊部的,背部;predator n. 掠夺者,肉食动

物,捕食;exoskeleton n.外骨骼;vein n.翅脉,血管;juvenile a.青少年的,年少的;

grasshopper n.蚱蜢,蝗虫;habitat n.栖息地;vulnerable a.脆弱的,易受攻击的;parasite

n.寄生虫,食客;cocoon n.茧;gland n.腺体;thorax n.胸,胸腔;abdomen 腹部

Glossary

zygote 受精卵;hatch 孵化;young insect 幼虫;adult 成虫;ecdysis 蜕皮;instar 龄;

simple metamorphosis 简单变态或不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phosis 完全变态;

pupa/chrysalis 蛹/茧;nymph 若虫;gill 鳃;larva 幼虫; chewing mouthpart 咀嚼式口器;

sucking mouthpart 刺吸式口器;juvenile hormone 保幼激素;molting hormone/ecdysone

蜕皮激素;ocellus 单眼;compound eye 复眼;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More than 90% of the insects, however, including the members of all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uccessful orders, display completed metamorphosis, in which the juvenile stages and

adults often live in distinct habitats, have different habits, and are usually extremely different

in form.但是,90%以上的昆虫,包括所有最大和最成功的目的种类,都是完全变态的,

它们的幼龄阶段和成虫阶段往往生活在性质不同的环境,都有不同的习性,而且在形态

上都有极大的差异。

Molting hormone, or ecdysone, if released from a gland in the thorax when that gland

has been stimulated by brain hormone, which in turn is produced by neurosecretory cells and

released into the blood.蜕皮激素是胸部的腺体受到脑激素刺激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而脑

激素是由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并释放进入血液中去的。

Unit 9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sson 29 Carbon Dioxide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 (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环境保护,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Page 21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6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disproportionate a.不对称的;gasoline n. 汽油;infrared a.红外线的;disastrous a.灾

难性的;inundate v.淹没,泛滥;populous a.人口稠密的;irrigation n. 灌溉,冲洗;halt v.

使停止;air-conditioning n.空调;denude v.剥光;implement v.贯彻,执行;informed a.

知情的,见多识广的;

Glossary

the 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groundwater reserves 地下水储量;global warming 全球

变暖;renewable energy 可再生能源;wind pow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Scientists predicts that sometime between the year 2025 and 2075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ill be twice what they were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科学

家预测,在 2025-2075 年间的某个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是工业革命前二氧化

碳水平的两倍。

This may seem like a small increase, but its effects could be truly disastrous: Ice at the

poles would melt; sea levels could rise, inundating many of the world’ most populous

cities-New York, Los Angeles, London, Stockholm, Hong Kong, Tokyo, and others.这看起来

温度增加很小,但它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地球两极的冰将会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

淹没许多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如纽约、洛杉矶、伦敦、斯德哥尔摩、香港、东京以

及其他城市。

Unit 10 Microbiology

Lesson 33 Virus and Its Nature (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Page 21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7

本章介绍微生物,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strand n.线,绳,股;abandon v. 放弃,抛弃;invasion n.入侵;postulate n.假定;

Glossary

nucleic acid 核酸;protein coat 蛋白衣壳;ribosome 核糖体;enzyme 酶;genome 基

因组,染色体组;lysis 细胞溶解;rupture 破裂;virus particles 病毒颗粒;virulent virus

烈性病毒,毒性病毒;temperate virus 温和病毒;nucleotide sequence 核苷酸序列;capsid

衣壳;envelope 包膜;prions 阮病毒;agent 病原体;metabolism 代谢;immunization 免

疫;antibiotics 抗生素;biological control 生物防治;

2.理解内容Notes to the Text

In light of their chemical nature and total inability to exist independently from other

organisms, earlier theories that viruses represent a kind of halfway house between life and

nonlife have now largely been abandoned.根据它们的化学本质以及离开其他生物完全不

能独立存在的这样的性质,早期认为病毒是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类生物代表的理论,

现在已被放弃了。

In general, viruss posses only these nucleotide 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enzyme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them to replicate their own nucleic acids, capsids, and envelops, and

thus make possible the invasion of new host cells.总的来说,病毒仅仅具有那些与酶有关的

核苷酸序列,这些酶是病毒复制自己的核酸、衣壳以及囊壳所必需的,这就使得病毒入

侵新的寄主细胞成为可能。

Unit 11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Lesson37 General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Enzymes(2 学时)

Page 21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8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equilibrium n. 平衡; trigger v.引发,引起;contiguous a. 相邻的,近邻的;

electrophoretical a.电泳的;allosteric a.变构的;trivial name 俗名;

Glossary

enzyme 酶;catalyze 催化;catalyst 催化剂;starting materials 起始反应物;substrate

底物;products 产物;rate 反应速率;per unit time 单位时间;equilibrium constant 平衡

常数;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热力学性质;apoenzyme 脱辅基酶蛋白;cofactor 辅酶;

prosthetic group 辅基;oxidase 氧化酶;cytochrome 细胞色素;heme 血红素;strong acid

强酸;weak acid 弱酸;holoenzyme 全酶;forward reaction 正向反应;reverse reaction 逆

反应;glucose oxidase 葡萄糖氧化酶;galactose 半乳糖;active site 活性中心;substrate

binding site 底物结合位点;tertiary structure 三级结构;side chain 侧链;isoenzyme/isozyme

同工酶;allosteric effect 变构效应;allosteric site 变构位点;affinity 亲和性;oxidoreductase

氧化还原酶;dehydrogenase 脱氢酶;aldolase 醛缩酶;electrovalent bond 离子键;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电子传递链;

2.理解内容Notes to the Text

In biological systems, a catalyst is necessary because at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f the

human body reactions would not occur at a rate sufficient to support rapid muscular activity,

nerve impulse generation, and all the other processes required to support life.在生物系统,催

化剂是必要的。因为在人体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不会出现足以支持肌肉快速活动、神

经冲动的产生,以及支持生命所需的其他过程的反应速度。

This specificity reside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on the enzyme surface called the substrate

Page 22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19

binding site, which is a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chemical groups on the enzyme surface that

is specially formulated to bind a specific substrate.这种专一性存在于酶表面的一个特别区,

称为反应物连接点。这是化学基团在专门形成来连接特定底物的酶表面的一个特别排

列。

Unit 12 Genetics

Lesson 40 Mendelian Genetics(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孟德尔遗传学,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purple a.紫色的;deceptive a.欺骗性的;numerical a.数字的;monk n. 修道士;peasant

n. 农夫,农民;monastery n. 修道院;certificate n. 证书;abbot n. 男修道院院长;

irrevocable a.不能取消的,不可挽回的;versus prep.与….相对;reciprocal a.相应的,对

等的,彼此相反的;customary a.习惯的;latent a.潜在的,隐藏的;terminology n. 术语;

geneticist n.遗传学家;

Glossary

heredity遗传;variety品种,多样性; hybrid 杂种;inherited trait 遗传性状;true-breeding

纯种的;garden pea 豌豆;sexual organs 性器官;bisexual 雌雄同体的,两性的;anther

花药;carpel 心皮;self-fertilization 自体受精;pollen 花粉;self-pollination 自花授粉;

quantitative 定量的,数量的;dominant 显性的;recessive 隐性的;heterozygous 杂合子

的;homozygous 纯合子的;allele 等位基因;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

nucleotide 核苷酸;chromosome 染色体;locus 座位;genotype 基因型;phenotype 表型;

physical appearance 外貌;true-breeding 纯种;stamen 雄性花蕊

Page 22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0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Science was yong then, and it was not obvious that the numbers were important. They

were. They almost always are.那时,遗传学这门科学还年轻,数量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

其实数量不但在过去重要,而且几乎总是重要的。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for the entire sample, the 3:1 ratio Mendel observed in the F2

generation was really a disguised 1:2:1 ratio, with one-quarter true-breeding dominant

individuals to one-half not-ture-breeding dominant individuals to one-quarter true-breeding

recessive individuals.这个结果表明,对于整个样本,孟德尔在 F2 代所观察到的 3:1 这个

比例确实是一个被伪装掩盖了的 1:2:1 比例,即四分之一纯种的显性个体比二分子一非

纯种显性个体比四分之一纯种隐性个体。

Unit 13 Genetic Engineering

Lesson 44 Genetic Engineering in Plants(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植物基因工程,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novel a. 新颖的,新奇的;confer v. 赋予;outfit v. 配备;herbicide n.除草剂;spray

v. 喷洒,喷雾;frost n. 霜冻;tuber n.块根,块茎;nodule n. 瘤,节结;tolerance n.忍

受力;supplement n. 补充

Glossary

toxin gene 毒素基因;bacillus thuringiensiszz 苏云金芽孢杆菌;tobacco hornworm 烟

草天蛾;petunia 矮牵牛花;ice crystal 冰晶;early frost 早霜;deletion 删除,缺失;

Page 22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1

nonleguminous crop 非豆科作物;leguminous 豆科作物的,豆类的;root nodule 根瘤;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固氮菌;tissue culture 组织培养;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In a single generation, a plant geneticist can introduce into a species the extreme

expression of a trait or a completely novel trait that might have taken hundreds of generations

to develop through standard breeding approaches.植物学家能够在单一世代把一个特征的

表达或者一个完全显著的特征导入到一个植物品种中去,而这一过程如果用常规育种方

法则需要经过几百代才能做到。

They also hope to engineer nonleguminous crop species that can form root nodules filled

with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plus dozens of other plant species with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insects, diseases, and herbicides, increased nutritional value, and increased tolerance to harsh

environment.他们也希望通过遗传工程技术使非豆科作物种能够形成充满固氮菌的根

瘤,同时也希望通过遗传工程技术产生一些其他作物品种,能够增强抗虫、抗病、抗除

草剂的能力,增强营养价值,增强对恶劣环境的忍受能力。

Unit 14 The News on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sson 48 Yuan Seeks to Feed World(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优良品质,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听、说、读、

写。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专业词汇

2、教学难点:重点句型及段落。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内容

New Words

sorghum n.高粱;peanut n.花生;partially adv.部分地;estimate v.估计;tangible a.切

Page 22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2

实的;premier n.总理;allocate v.拨款;分配;encouragement n.鼓励,奖励;popularization

n.普及;recipient n. 获得者;lean a. 瘦的;tan v.晒成棕褐色;inappropriate a.不适宜的;

unprecedented a.空前的;precedented a.有先例的;famine n.饥荒;heretical a.异端的,异

教的;persecutor n.迫害;superior a. 优越的,出众的;retort v.反驳;academician n.院士;

mah-jong n. 麻将;arthritis n. 关节炎;pursue v.追击,从事;lingering a.缠绵,逗留;refined

a.精致的;affordable a.供应得起的,可供应的,经济实惠的;

2.理解内容 Notes to the Text

I saw rice plants as tall as Chinese sorghum, each ear of rice as big as a broom and each

drop of rice as huge as a peanut. I could rest in the shadow of the rice with some friends.我梦

想稻株像中国高粱那样高,每一串稻穗像扫把那样大,每一粒稻谷像花生那样巨大。我

和一些朋友似乎可以在水稻的阴影下休息。

To begin his research on hybridization, Yuan had to find a male sterile rice. For a dozen

days, he combed through the flowering rice fields with the scorching sun above his head and

the muddy field around his feed. He finally found the rice plant he was looking for, but at he

cost of chronic stomach-ache.为了开始他的杂交研究,袁先生必须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的水

稻。连续十多天,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巴,在扬花的水稻田里寻找。终于,他找到了

他所需的稻株,但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得了慢性胃病。

In an underdeveloped world, increasing rice output is no doubt a primary concern, while

peopl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ften prefer a more refined rice.在一个欠发达世界里,增加水

稻产量无疑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在发达国家里,人们常常喜欢更优质的水稻。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生物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Unit 1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Biology

Today

2.5 2 0.5

Unit 2 Origin of Living Things and 2.5 2 0.5

Page 22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3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有 14 个单元和 14 篇课文组成,课程内容涵盖生物学一级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植物

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内容;注重加强学生在

以上领域对生物学词汇的熟悉;并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每单元包括主讲课文和阅读文选

两部分。每周 2 学时,共 16 学时。

本课程力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力求深入浅出,

形象生动;并安排 2 学时的课堂讨论,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 采用主动参与教、

探究—发现、以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建议教材:

Evolution

Unit 3 Biology of Animals 2 1.5 0.5

Unit 4 Biology of Plants 4 3.5 0.5

Unit 5 Cells and Development

Biology

2 1.5 0.5

Unit 6 Ecology 2 1.5 0.5

Unit 7 Experiments in Biology 3 1.5 0.5

Unit 8 Pest control 2 1.5 0.5

Unit 9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1.5 0.5

Unit

10

Microbiology 2 1.5 0.5

Unit

11

Biochemistry 2 1.5 0.5

Unit

12

Genetics 2 1.5 0.5

Unit

13

Genetic Engineering 2 1.5 0.5

Unit

14

The News on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1.5 0.5

Page 22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4

《生物学专业英语》张润杰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1、生物专业英语》蒋悟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生物学专业英语基础》W R Picker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堂参与):40%,期未成绩:60%

制 订:生命科学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王 霞 审订人:李 新

Page 22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5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33B

中文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英文名称:Anatomical Physiology of Man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总 学 时:32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综合了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方面内容,为后

续相关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

置,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使学生了解了解该学科在人体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

知识和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中学生物教学能力和从师素质,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

本素质和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及防治疾病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正确掌握组织、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知识,及其所涉及的疾病的相关知识。

2、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学习的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

课的学习。在学习解剖学部分时应安排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学习生理学部分应安排做

部分实验,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以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必须是课堂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

讲授、辅导答疑、案例分析、活体观察、模型演示、标本观察、讨论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Page 22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6

2、教学要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人体生理机能

的稳态调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近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2、教学难点: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教学内容】

1.1 解剖学和生理学概念

1.2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1.3 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第二章 组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组成器官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分类和功能有所了解,能运用相关知识

解释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人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

大基本组织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四大基本组织结构及功能。

2、教学难点:四大基本组织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2.1 上皮组织

2.2 结缔组织

2.3 肌肉组织

2.4 神经组织

第三章 运动系统(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运动和骨、肌肉间联系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

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骨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掌握人体全身骨的划分概况;了解骨骼肌形态分类、

构造。

Page 22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7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骨的结构特征;全身骨的划分概况。

2、教学难点:骨的结构特征。

【教学内容】

3.1 骨骼

3.2 全身骨的分布和特征

3.3 骨骼肌

第四章 神经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人体神经控制器官运动以及神经分布有所了解,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

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掌握突触结构和传递;掌握脊髓和脑的结构

特征;了解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脊髓和脑的结构特征;突触结构和传递。

2、教学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脊髓和脑的结构特征。

【教学内容】

4.1 神经的兴奋和传导

4.2 突触结构和传递

4.3 脊髓和脑的结构特征

4.4 自主神经的功能

第五章 感觉器官(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眼看清物体的机制、耳的功能以及皮肤感受外界刺激的机制有所了解,

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眼感光功能和成像调节;掌握前庭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了解皮肤感受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感光功能和成像调节;前庭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前庭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

Page 22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8

【教学内容】

5.1 视觉器官

5.2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

5.3 皮肤感受器

第六章 血液(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血液组成及相关疾病发生的联系、血型测定原理等有所熟悉,能运

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血液的主要成分和理化特性;掌握白细胞生理功能;掌握血型分类和测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白细胞生理功能;血型分类和测定。

2、教学难点:血型测定。

【教学内容】

6.1. 血液主要成分

6.2 血液理化特性

6.3 白细胞生理功能

6.4 血液凝固

6.5 血型

第七章 循环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心脏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等有所了解,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

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掌握心脏结构、生理特性;理解血管分类、血压的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结构和生理特性。

2、教学难点:心脏生理特性。

【教学内容】

7.1 体循环和肺循环

7.2 心脏

Page 23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29

7.3 心动周期

7.4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7.5 血压的形成

第八章 呼吸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体呼吸运动的进行、相关疾病发生等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

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掌握呼吸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2、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发生。

【教学内容】

8.1 呼吸器官

8.2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

8.3 呼吸气体交换

8.4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第九章 消化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消化吸收过程以及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等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

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掌握消化腺的分类、功能;掌握各部位器官消化、吸

收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各部位器官消化、吸收的特点。

2、教学难点: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9.1 消化系统的组成

9.2 消化管的形态结构

9.3 消化

Page 23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0

9.4 吸收

第十章 泌尿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尿液形成以及相关泌尿系统疾病等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

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肾的构造;理解尿的生成过程;了解排尿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肾的构造;尿的生成过程。

2、教学难点:尿的生成过程;排尿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

10.1 肾构造

10.2 尿生成过程

10.3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造

10.4 排尿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激素种类以及相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

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激素种类和特征:掌握下丘脑-垂体-靶腺的联系:掌握胰岛、肾上腺、甲状

腺等腺体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胰岛、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的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下丘脑-垂体-靶腺的联系。

【教学内容】

11.1 激素种类和特征

11.2 下丘脑和垂体

11.3 胰岛

11.4 肾上腺

11.5 甲状腺

Page 23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1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3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人类生殖发育等有所熟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或疾病。

2、教学要求:掌握生殖系统构造;了解有性生殖过程;了解着床、妊娠、分娩和授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殖系统构造。

2、教学难点:有性生殖过程。

【教学内容】

12.1 生殖系统构造

12.2 受精过程

12.3 受精卵发育

12.4 着床、妊娠、分娩和授乳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学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作

业题量)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一章 绪论 1 1 1

第二章 组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2 2

第三章 运动系统 2 2 1

第四章 神经系统 3 2 1 3

第五章 感觉器官 3 3 2

第六章 血液 3 3 3

第七章 循环系统 3 3 2

第八章 呼吸系统 3 2 1 2

第九章 消化系统 3 3 4

第十章 泌尿系统 3 3 2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3 3 3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3 2 1 1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生命活动)规律的科

Page 23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2

学。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生理学为重点。

2、采用 PPT 课件、模型、板书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另不同程度

采取课后研讨、习题练习等方式扩充知识点、巩固学习内容。

3、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工程中,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讲解深奥的技术原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郭青龙,李卫东,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艾洪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王维络,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导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组合而成,采用百分计分

制。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出勤、作业、课堂笔记、讨论、课堂表现等进行考核。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曹发昊 审订人:李新

Page 23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3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

英文名称:Life scienc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编码:091039B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32(其中理论 28,课内讨论 4)

课程总学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与生命现象中的规律相结合,探

讨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

气氛。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复杂的过程,既有涉及思想领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又有涉

及实际应用的文化,如,中医文化。生命科学教育是以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中很多生命现象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象有着相似之处,如,生命现象中存在“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与传统文化中

的“牺牲奉献”不谋而合。因此通过对生命现象进行剖析,结合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诠释传统文化

中的某些现象,也能较为生动的理解生命规律。

本课程根据国家教改的精神而设定,服务于生物学科教学,可以将机械的、单一的生物教学与

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生物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现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

掌握学科知识,将理论知识和技术社会实践相结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物自然关系,提高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健康的人生观,使得大学生物教学良性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论课的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需要有相关

的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等的知识储备。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现象中的一些

重要现象,通过现象解析传统文化中的部分优良传统,是学生不仅能够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

也对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学习兴趣。

2、讨论课的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中设置 4 学时的讨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讨论内容,

Page 23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4

每次可将要讨论的内容分为 2 部分,第 1 部分为正常理论教学,为 1 学时,教师负责理论内容的讲

述;第 2 部分为讨论部分,为 1 学时,由教师根据第 1 部分内容提出讨论方向。讨论生命活动中一

些现象,通过现象寻找传统文化中相似的“基因”,通过讨论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针对生活

中的夸大宣传进行辨析,利用生命科学规律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安排

讨论的章节,不要过于拘泥本大纲中规定的章节。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重新审视生命活动的规律

2、教学要求:了解生命个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现象都是为了让个体以最优的方

式进行生长。传统文化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优良传统可以帮助个人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

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两种之间是有着相似的现象,可以透过生命活动规律来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

现象进行比对,可以更好的理解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命个体是个有机体、传统文化也是有机整体。

2、教学难点: 生命个体是个有机体

【教学内容】

1.1 生命是有机整体

1.2 传统文化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1.3 生命现象与传统文化

1.4 如何学好本课程

第二章 珍爱生命与机体防护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

2、教学要求:了解生命机体的各种防护基质,从中理解生命的伟大。从社会群体中理解个体在

群体中的地位,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有存在的价值。与人交流尊重他人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机体的防护机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Page 23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5

2、教学难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教学内容】

2.1 个体防护

2.1.1 物理保护

2.1.2 被动免疫

2.1.3 主动免疫

2.1.4 机体修复

2.2 珍爱生命

2.2.1 生命的价值

2.2.2 生命个体在社会群体的中意义

2.3 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

2.3.1 和为贵

2.3.2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2.3.3 “仁民而爱物”

第三章 机体协作与团队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教学要求:了解生命个体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探讨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团队成员的作用与团队的发展

2、教学难点:团队成员个人的发展与团队的发展

【教学内容】

3.1 器官功能

3.1.1 动物器官之间关系

3.1.2 植物器官之间的关系

3.2 团队协作

3.2.1 孙子兵法—齐之以武

刚性的规章制度、充满弹性的人才管理机制与考核体系、领导作用

3.2.2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3 班级团队建设(讨论)

Page 23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6

第四章 奉献与牺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理解机体的奉献与牺牲

2、教学要求:了解受伤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理解生命个体在成长中的细胞或器官“自发的”

抉择。透过传统文化中的为国为民奉献或牺牲的伟人,理解国家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奉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程序性死亡、动物受伤自救、伟人的奉献与牺牲

2、教学难点: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奉献

【教学内容】

4.1 细胞程序性死亡

4.1.1 程序性死亡案例

4.1.2 程序性死亡的意义

4.2 壁虎断尾自救

4.3 伟人为了更广大群众的奉献牺牲精神

4.3.1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4.3.2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4.3.3 钱学森—--两弹一星

4.3.4 优秀工作者----焦裕禄 孔繁森 王进喜

4.3.5 千千万万的工作者

4.4 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奉献

4.5 个人的前半生是否做了应有的工作(讨论)

4.5.1 好公民、儿女、兄弟姐妹、学生、舍友

4.5.2 文明、礼貌、节约、

4.5.3 优秀集体、班委、队员

第五章 疾病与中医文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中医的伟大

2、教学要求:理解中国中医理论是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医家修养的思维方式、

Page 23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7

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西医的引入冲击着中医

的发展,如何理解和解释几千年的中医文化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医文化、中西医的冲突、中医理论的未来发展

2、教学难点:中医文化

【教学内容】

5.1 疾病

5.1.1 疾病发生是复杂体系

5.1.2 疾病的治愈是身体自身求生本能

5.1.3 药物或手术是疾病治疗的辅助工具

5.2 中医文化

5.2.1 中医是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医的连贯性、传承性、评价标准一致性

5.2.2 中医具有服务于现实的实用性-----现实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不是讲究精确概念的辩证法,也不是否定的辩证法

5.2.3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

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2.4 中医是一套“经验体系”---几千年经验所归纳和构造的这一整套体系

5.3 中医与西医的冲突

5.3.1 中医维---基于直觉,概括而形成的归纳思维

1.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2. 主张阴阳平衡

3. 强调仁义之术,不主张采取对抗和灭杀甚至毁灭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身体

4. 中医文化是利用几千年的人体直接试药、理疗等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中医文化

5.3.2 西医思维----基于假设,证明而形成的推理思维

1. 假设正常人行为的正确,依附现在物理、化学技术的进步,给药予以调整

2. 基于解剖生理学的发现,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发展出针对具体病患的药理学和治疗

3. 科技的进步使得检查日益完善,提高了临床检查手段。

5.4 中医的未来发展

5.4.1 中医的优势

1. 经典药方经过千百年锤炼-----只要诊断正确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Page 23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8

2. 辨证施药----属于个性治疗针对性强

5.4.2 西医的优势

1. 对疾病认识深入-----解剖到位病理变化清楚

2. 评价标准统一------治疗方法一致

3. 科研发展迅速-----加速西医的进步

5.4.3 中国有两套治疗体系是国人的幸运

1. 屠呦呦与青蒿素

2. 中医治疗可以有所发展

第六章 生命调节与规划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认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2、教学要求:了解人体生命活动存在自主调节,体温调节、酸碱调节、激素调节、生长调节、

消化调节等等,生命对自己都有较好的规划,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计划进行生命活动。传统文化中同

样存在重视规划,重视因果关系的文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等。理解这些都是在强调调节的重要性,通过自我状态调节使得机体达到最佳状况,通过修

养调节使得有用之躯逐步称为家国的栋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命的身体调节、个人修养调节

2、教学难点:个人修养调节

【教学内容】

6.1 生命的身体调节

6.1.1 体温调节

6.1.2 激素调节

6.1.3 生长调节

6.1.4 消化调节

6.2 个人修养调节

6.2.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2.2 珍惜时间-----《明日歌》

6.3 我们的成长计划(讨论)

Page 24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39

第七章 遗传变异与近亲结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认识到有些传统婚姻文化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2、教学要求:了解遗传与变异的产生原因,认识到优良的特性可以遗传,同时某些疾病也是

可以遗传的。理解杂交是减少有害遗传的最佳手段,认识到“远源婚配”是减少遗传疾病的“两权相害

取其轻的道理”。通过实例解析,认识到有些传统婚姻文化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杂交优势、遗传疾病与预防

2、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遗传疾病与预防

【教学内容】

7.1 遗传与变异

7.1.1 遗传的原因

7.1.2 变异的原因

7.2 杂交的优势

7.3 遗传疾病与解决策略

7.3.1 常见遗传疾病

7.3.2 远源婚配----人口质量

7.4 古代的婚配

7.4.1 西方皇室的婚配模式分析

7.4.2 《红楼梦》中的婚配分析

7.4.3 中国古代常见的婚配方式

7.5 身边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近亲结婚(讨论)

第八章 进化与适应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认识到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2、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然选择过程中,会淘汰到那些适应能力较差

的个体。同样理解人类的进步伴随着各种竞争,先进的技术淘汰旧的技术,优秀的淘汰劣质过时的。

同时理解到竞争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如,环保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律原则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24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0

1、教学重点:生物的趋利避害、进化论、自然适应原则

2、教学难点:自然适应原则

【教学内容】

8.1 生物的趋利避害

8.1.1 动物的趋利避害实例

8.1.2 植物的趋利避害实例

8.2 达尔文进化论与生存竞争

8.2.1 适者生存

8.2.2 “老大徒伤悲”与生存竞争

8.3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适应法则

8.3.1 长信宫灯与传统环保文化

8.3.2 涸泽而渔与持续发则原则

8.3.3 揠苗助长与遵守发展规律原则

8.4 讨论----我们真的“懂厉害知进退”吗?

九、节约与创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劳动创造价值

2、教学要求: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物质,但同时营养过剩同样也会造成身体的

伤害,够用原则是健康体魄形成的重要原则。同样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各种资源,但资源的有限性

与人类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创造与节约是缓解矛盾的唯一手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的营养与营养过剩危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劳动创造价值

2、教学难点:生物的营养与营养过剩危害

【教学内容】

9.1 生物的够用原则

9.1.1 生物营养

9.1.2 营养过剩的危害

9.2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9.2.1 动物资源

9.2.2 植物资源

Page 24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1

9.2.3 生态资源的脆弱

9.3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与节约意识

9.3.1 古诗中的资源短缺

《悯农》、《蚕妇》、《陶者》、《江上渔者》

9.3.2 创造与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守株待兔》、《观刈麦》、《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

9.4 讨论---今天我浪费了吗?

十、学习与成长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认识到青中年时期是最辉煌的时期

2、教学要求:了解人成长的经历,认识到青中年时期是最辉煌的时期。要理解到为这个时期

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准备。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是青年人在未来干出一番事业的必修

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的发育过程、中青年时代是创造的时代、时刻学习成长才能成为未来的栋梁。

2、教学难点:人的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

10.1 人的发育过程

10.1.1 儿童

10.1.2 少年

10.1.3 青年和中年

10.1.4 老年

10.2 为青年人和中年人自豪

10.2.1 年华最美的年代

10.2.2 体格最优的年代(体力-免疫力)

10.2.3 学习能力最强的年代

10.2.4 创造价值的年代(国家自豪的年代)

10.3 为青年自豪

10.3.1 从《少年中国说》说起

Page 24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2

10.3.2 为成才必备--“时刻准备着”

“孟母三迁”、“老大徒伤悲”、“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三人行必有我师”

10.4 进步要讲究方法

10.4.1 从“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说起

10.4.2 明代朱熹的学习方法的论述

10.4.3 古文中的学习方法

1. 温故知新 2. 学思并重 3. 循序渐进

4. 由博返约 5. 长善救失 6. 教学相长

第十一章 生活中夸大的宣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正确认识保健产品的价值

2、教学要求:了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或借助传统文化或科技手段,存在一些夸大宣传的产

品。要求能够利用生物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正确认识这些产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素、珍奥核酸、人参、灵芝、冬虫夏草

2、教学难点:酵素、核酸、人参、灵芝、冬虫夏草

【教学内容】

11.1 酵素

11.1.1 酵素概念的产生

11.1.2 酵素的宣传

11.1.3 酵素的本质

11.2 珍奥核酸

11.2.1 珍奥核酸的来源

11.2.2 珍奥核酸的宣传

11.2.3 人体代谢核酸的过程

11.3 人参

11.3.1 传统文化中的人参

11.3.2 人参的功效

11.3.3 人们心目的千年人参

11.4 灵芝

Page 24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3

11.4.1 传统文化中的灵芝

11.4.2 灵芝的功效

11.4.3 人们心目的千年灵芝

11.5 冬虫夏草

11.5.1 传统文化中的冬虫夏草

11.5.2 冬虫夏草的功效

11.5.3 人们心目的冬虫夏草

11.6 讨论生活的其它产品的宣传

第十二章 转基因生物的是与非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

2、教学要求:了解当传统文化与新的观点冲突时,正确恰当的认识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是一

味的固守传统或全盘接受新事物,更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是用正确的思维加合理的判断给出解决方

案,一味的回避或认可或否定都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转基因生物的过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2、教学难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教学内容】

12.1 转基因生物的由来

12.2 转基因与自然基因交流(转基因加速了生物之间的自然的基因交流)

12.2 转基因的过程

12.2 自然基因的交流

12.2 基因交流的加速

12.3 转基因的优点

1. 抗旱 2. 抗虫 3. 抗盐碱 4. 抗病 5. 疫苗

12.4 转基因的争论

1. 有毒 2. 破坏自然平衡 3. 贪婪使得资源短缺

12.5 我们的做法

1. 严格的管控 2. 严厉的惩罚 3. 道德的约束

12.6 讨论转基因生物

Page 24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4

第十三章 抗生素的是与非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正确抗生素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和使用上局限性

2、教学要求:了解近现代文化中抗生素的价值,认识到抗生物其实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

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物,以及甚至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

化合物。这些抗生素的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正确认识现代文化中的抗生素给人类

带来的幸福和使用上的不足或危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抗生素的来源、抗生素的种类、抗生素的抑菌机理、抗生物的局限

2、教学难点:抗生素的种类

【教学内容】

13.1 抗生物的来源

13.2 抗生素的种类

13.2.1 糖的衍生物

13.2.2 多肽类抗生素

13.2.3 大环内酯抗生素

13.2.4 嘌呤类抗生素

13.3 抗生素的治病机理

13.3.1 抑制细胞壁的功能

13.3.2 抑制细胞膜的功能

13.3.3 抑制代谢

13.4 抗生素的滥用与使用的局限

第十四章 发酵与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合理评价发酵食品

2、教学要求:了解传统熏肉、酱菜的种类及制作过程,合理评价这些食品与现代营养学之间

的矛盾,正确认识这些食品与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Page 24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5

1、教学重点:熏肉制作过程、酱菜制作过程、现代营养学与熏肉和酱菜

2、教学难点:现代营养学与熏肉和酱菜之间的冲突

【教学内容】

14.1 熏肉制作过程

14.1.1 南方熏肉

14.1.2 熏肉的风味

14.2 酱菜制作过程

14.2.1 咸菜的制作

14.2.2 腌制调料的制作

1. 酱油 2. 醋 3. 面酱

14.2.3 肉类发酵食品

14.3 现代营养学与饮食

14.3.1 何为营养

14.3.2 添加剂与食品

14.3.3 酱菜类食品的营养

第十五章 酿酒与酒文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理解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要求:了解酒的生产流程,知道酒的香型及代表,了解酒本身的营养价值,理解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酒的生产流程、酒的种类、酒文化

2、教学难点:酒的生产流程

【教学内容】

15.1 酒的生产流程

15.1.1 制曲

15.1 .2 发酵

15.1.3 蒸馏

15.1.4 陈酿

15.1.5 勾兑

Page 24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6

15.1.6 包装出厂

15.2 酒的种类

1. 清香型 2. 酱香型 3. 浓香型 4. 米香型

15.3 酒的营养与酒的文化

15.3 酒的成分与营养

15.3 酒的文化

15.4 讨论身边的酒文化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

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 习题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珍爱生命与机体防护 2 1

第三章 机体协作与团队管理 2 (1) 1

第四章 奉献与牺牲 1 (1) 1

第五章 疾病与中医文化 2 1

第六章 生命调节与规划 2 (1) 1

第七章 遗传变异与近亲结婚 2 1

第八章 进化与适应 2 (1) 1

第九章 节约与创造 2 (1) 1

第十章 学习与成长 2 1

第十一章 生活中夸大的宣传 1 (1) 1

第十二章 转基因生物的是与非 1 (1) 1

第十三章 抗生素的是与非 2 1

第十四章 发酵与饮食文化 2 1

第十五章 酿酒与酒文化 1 (1) 1

合计 28 4 1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Page 24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7

本课程要求对先修生物科学相关的课程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合理诠释常

见的生命科学现象。重新审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期望能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找到传统文化

的影子。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简要明了阐述生命现象,同时也能采用“头脑风暴”的

方法,激发学生无限想象力。课堂讲授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

际,注重应用性;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实时安排 4 个学时的讨论,针

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本课程暂无相应的教材,可根据下列学习资料中选择参考:

1.钟安环、简明生物学史话、第 1 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黄诗笺、现代生命科学概论、第 1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过常宝、高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第 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5.叶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 1 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年

6.袁行霈、中国民俗文化、第 1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年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开卷考试。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卷面占成绩 60%、报告成绩 30%,平时成

绩 1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含出勤 5%,上课表现 5%。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崔东亚 审订人:李新

Page 24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8

《中学生物教学论》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1C

中文名称:中学生物教学论

英文名称:Biological Teaching Theory for Middle School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必修)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2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研究中学生物科学教学理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

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生物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生物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

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为学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主

要帮助师范生客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

就业指导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地位、内涵、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意义;能力

目标使学生具备学好本课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紧迫地认识到课改新形势对中

学生物教师提出的前所未有高要求。

2、教学要求:能够简述本课程的地位、内涵、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意义。 认识到课改新

形势对中学生物教师提出的前所未有高要求。 掌握学好本课程的建议。

Page 25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9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难点:如何真正的站在教师的角度学好这一门课程。

【教学内容】

1.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含义及内容

2. 中学生物学教师任务与岗位要求

3. 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4. 对本课程学习的建议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科学教育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科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

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能力目标使学生对《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初、

高中)有一定程度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及地位,以自己

坚守生物学教师岗位为骄傲。

2、教学要求: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科学教育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科学课程,

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过程中所

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对《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初、高中)有一定程度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

【教学内容】

1.1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1.1.1 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1.2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1.1.3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1.2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1.2.1 国家课程标准

1.2.2 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2.3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Page 25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0

1.3 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1.3.1 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1.3.2 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1.3.3 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1.3.4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科学素养(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要求: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举例说明自然科学的不同维度。 描述一个具有

科学素养的人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自然科学的不同维度;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特征。

2、教学难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自然科学的不同维度。

【教学内容】

2.1 关于自然科学

2.2 科学素养与生物学素养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相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要求:概述教育心理学上的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学上的涵义。建构主义理论的知

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教学内容】

3.1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3.2 构建主义理论和教育改革

3.3 概念转变理论

第四章 教学基本技能(8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几种基本教学技能及其应用目的。掌握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

Page 25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1

应用原则和要点;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充分认

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教学要求:了解几种基本教学技能及其应用目的。掌握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能够在试讲中或课堂上运用基本教学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2、教学难点:基本教学技能在试讲中或课堂上的运用。

【教学内容】

4.1 教师的教姿教态

4.2 教学语言技能

4.3 导入技能

4.4 讲解技能

4.5 板书技能

4.6 提问技能

4.7 变化技能

4.8 强化技能

4.9 演示技能

4.10 结束技能

4.11 课堂组织技能

第五章 教学策略(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STS 教学策略。了解

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STS 教学策略应用现状。了解并掌握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STS 教学策略含义、原则和方法;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实施上述教学策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具有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及时代发展的态度。

2、教学要求:了解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STS 教学策略。了解概念图策略、合

作学习、探究性学习、STS 教学策略应用现状。了解并掌握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STS 教学策略含义、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Page 25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2

2、教学难点:各种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内容】

5.1 概念图策略

5.1.1 概念图及其理论

5.1.2 概念图特征

5.1.3 概念图制作

5.1.4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5.2 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5.2.1 合作学习的含义

5.2.2 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5.2.3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5.3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5.3.1 探究学习的含义

5.3.2 探究形式

5.3.3 探究技能

5.3.4 探究式学习案例

5.4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5.4.1 STS 的定义和活动特性

5.4.2 STS 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5.4.3 我国的 STS 教育

5.4.4 STS 教学模块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直观教学的意义及优势,了解直观教具的种类特点及直观教

具的使用方法;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演示直观教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充分

教师作为帮助者的重要性。

2、教学要求:了解直观教学的意义及优势,了解直观教具的种类特点及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

能够正确演示直观教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直观教学和直观教具的种类特点。

Page 25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3

2、教学难点: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6.1 生物课的直观教学与常用直观教具

6.1.1 直观教学的优势

6.1.2 直观教具的种类特点

6.1.3 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

6.1.4 直观教具的选择

6.2 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

6.2.1 简易生物教具应具备的特点

6.2.2 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原则

6.2.3 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自学)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教学。

2、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说明生物实验的作用和类型,了解生物实验的现状,熟悉实验应做

的一般准备和组织学生实验的基本策略,明确演示实验的作用、类型和注意的环节,能适时、恰当

的做教学中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生物学实验的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实验教学的准备和组织实施策略。

【教学内容】

8.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

8.2 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

8.3 实验教学

第九章 生物教师的备课(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概述备课的意义和依据;能力目标使学生会备课;情感态度

Page 25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4

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备课的长期性及重要性。

2、教学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提出四条以上了解学生的具体途径。能够从多角度具体分

析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一节内容。说出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备课及

书写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学生的具体途径、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难点:教案撰写、备好一节课。

【教学内容】

9.1 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9.2 备课的内容及程序

9.3 练好教师基本功,争做教坛新奇葩

9.4 教案的编写与范例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评价类型;区分效标参照评价和

常模参照评价的主要不同点;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依据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主要步骤和常见试题的一

般命题原则编拟一份单元测验试卷;根据阅卷的一般原则对实习单位或任教单位的实际阅卷工作提

出建议。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或手工的方法进行试题分析和测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

生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教学评价态度。

2、教学要求:简述四种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评价类型;区分效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

价的主要不同点。依据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主要步骤和常见试题的一般命题原则编拟一份单元测验

试卷;根据阅卷的一般原则对实习单位或任教单位的实际阅卷工作提出建议。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

或手工的方法进行试题分析和测验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常见的主观型试题和客观型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法。

实作评价的意义和具体操作,特别是检核表的制作。

2、教学难点:体现新课标评价理论的试题编制。

【教学内容】

10.1 生物教育评价概述

10.2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

Page 25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5

10.3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

10.4 实作评价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 2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讨论 课外 小计

绪论 绪论 2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2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科学素养 自学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相关的学习与

教学理论 自学

第四章 教学基本技能 8

第五章 教学策略 2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1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自学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1

第九章 生物学实验教师的备课 2 2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 2

合计 20 2

六、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实践环节一览表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 10) 学分:2

序号 内容项目 目的要求 学时分配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实践一 教姿教态训练 明确良好教态要求 1 第 3 周 实践

实践二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明确良好教学语言要求 1 第 4 周 实践

实践三 教学技能训练 初步运用教学基本技能 4 第 8、9 周 实践

实践四 微格教学 综合运用教学基本技能 4 第 24、15 周 实践

合计 10

Page 25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6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推荐教材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胡继飞.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美珍.中学生物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汪忠.新编生物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建议闭卷考试、实践成绩、平时考核分别占 50%、30%、20%。

制 订:生命科学系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25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7

《中学生物教学论》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1C

中文名称:中学生物教学论

英文名称:Biological Teaching Theory for Middle School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必修)

总 学 时:32(实践学时 10)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研究中学生物科学教学理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

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生物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生物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

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为学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主

要帮助师范生客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

就业指导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践一 教姿教态训练(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姿教态体态、教态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能力目标使

学生具备良好教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态度,克服心理障碍。

2、教学要求:了解教师的教姿教态体态、教态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明确良好教态的基础。具备

良好教态的基本教学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熟悉关于教师教姿教态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具备良好教师教态的基本技能。

Page 25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8

【教学内容】

1.1 教师的教姿教态体态分别指什么?

1.2 教态的主要原则及具体要求

1.3 良好教态的基础

1.4 良好教态的基本构成

实践二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解释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

在试讲中或课堂上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语言技能。

2、教学要求:能够解释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语言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内容】

2.1 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2.2 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目的

2.3 教学语言的构成

2.4 应用原则与要点

实践三 教学技能训练(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有目的、较好的应用教学基本技能。

2、教学要求:要初步有目的的应用教学基本技能,为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

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学生从事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的熟练应用。

【教学内容】

3.1 学习本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应用:

3.2 使用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掌握上课、评课的基本方法;模拟教学、课堂教学评价、课堂练

Page 26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59

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体现本课程的学习重在参与,亲身体验;

3.3 发展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四 微格教学(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

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2、教学要求:具备培养学生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

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应用:学会教学设计,学会编制教案,学会课

堂教学基本技能,掌握备课、上课、评课的基本方法,模拟教学、课堂教学评价、课堂练习、案例

分析等等学习方式均体现了本课程的学习重在参与,亲身体验;从实践中体会学习中的合作、体验、

探究对于教学的意义,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发展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实践环节一览表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 10) 学分:2

序号 内容项目 目的要求 学时

分配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实践一 教姿教态训练 明确良好教态要求 1 第 3 周 实践

实践二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明确良好教学语言要求 1 第 4 周 实践

实践三 教学技能训练 初步运用教学基本技能 4 第 8、9 周 实践

实践四 微格教学 综合运用教学基本技能 4 第 24、15 周 实践

合计 10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实践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Page 26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0

(一)推荐教材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胡继飞.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美珍.中学生物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汪忠.新编生物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建议闭卷考试、实践成绩、平时考核分别占 50%、30%、20%。

制 订:生命科学系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26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1

《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102C

中文名称: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

英文名称: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课程类别:教师职业教育必修课

总 学 时:48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师范方向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

一个重要环节,属于教师教育必修课。本课程在专业课和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

训练中学生物教学技能的运用原则和灵活发挥。通过《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理论部分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原则;通过《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训练部分的学习和训

练,初步掌握教学中备课技能、授课技能、教态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技能、多媒体技

能等的运用。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毕业成为一

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教学采用讲授+讨论+课堂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加强课堂训练。

四、课堂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 1 章 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学习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中的位置、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

2、教学要求:

Page 26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2

了解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中的位置和教学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理解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

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1 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中的位置

1.2 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1.3 教学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

第 2 章 备课技能(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学目标:

学习教学中备课的重要性和教学中的备课技能。

2、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中的备课技能;理解教学中备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中的备课原则。

2、教学难点:教学中的备课技能。

【教学内容】

2.1 教学中备课的重要性

2.2 教学中备课的原则

第 3 章 教态技能(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学习课堂教学中教态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中对教态的要求。

2、教学要求:

理解课堂教学中教态的重要性;掌握课堂教学中对教态的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中对教态的要求。

Page 26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3

2、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对教态的要求。

【教学内容】

3.1 课堂教学中教态的重要性

3.2 课堂教学中对教态的要求

3.3 教态训练:通过登讲台展示教态,要求每个学生的教态合格。

第 4 章 语言技能(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学习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原则。

2、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掌握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原则。

2、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原则。

【教学内容】

4.1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

4.2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原则

4.3 语言训练:通过登讲台展示语言,要求每个人的语言基本符合要求。

第 5 章 板书、板图和多媒体技能(1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学目标

学习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运用方法。

2、 教学要求

了解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重要性;掌握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运用方

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运用方法。

2、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运用方法。

【教学内容】

Page 26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4

5.1 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重要性

5.2 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和多媒体的运用方法

5.3 板书与板图训练:通过登讲台展示板书与板图,要求每个人的板书与板图大小、布局合

理。

第 6 章 授课技能(2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学目标

学习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各种授课方法的运用原则和课堂教学中的讲课

技巧。

2、 教学要求

了解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重要性;掌握课堂教学中各种授课方法的运用原则;了解课堂教学

中讲课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运用原则和讲课的技巧。

2、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运用原则和讲课的技巧。

【教学内容】

6.1 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重要性

6.2 课堂教学中授课方法的运用原则

6.3 课堂教学中讲课技巧

6.4 授课训练:通过登讲台授课的综合训练,要求每个人选择的授课方法正确,讲课达到要求。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训练、讨论、

习题等

第 1 章 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2 2

第 2 章 备课技能 2 2

第 3 章 教态技能 4 2 2

第 4 章 语言技能 4 2 2

第 5 章 板书与板图与多媒体技能 12 4 8

Page 26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5

第 6 章 授课技能 24 4 20

合计 48 16 3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训练、讨论、共同评价的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刘恩山编, 《中学生物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议建议

1、考核方式:考试。

2、 成绩评议:最终成绩=考勤 10%)+课堂训练(30%)+课堂讨论(10%)+期末考试(50%)。

制定: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马沛勤 审定人:李新

Page 26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6

《现代生物科学前沿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05C

中文名称:现代生物科学前沿与应用

英文名称:The Head-edge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science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时

总学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 21 世纪,生命科学代表着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生物技术产业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本门课程旨

在通过介绍生命科学中的最新及前沿知识,使学生对当代生命科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二)教学任务及目的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工业革命、生物信

息学、基因工程、发育分子生物学以及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反映了现代生命科

学中一些理论、观念、学术思想的更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

趋势。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对当今的生命科学领域具

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对其中的前言内容有所了解。本课程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切入,重

点讲解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同时讲解了生

物医学方面的癌基因的进展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

和重要进展具有一定的认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 1 章 绪论

Page 26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7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生命,为什么学习生命科学以及如何学习,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生命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生命的本质特征

【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生命

1.2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1.3 学什么及其如何学

1.4 生命科学研究简介

第2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工业的掘起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含义和意义。掌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了解现在人

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以及对其他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4 张图

教学难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遗传图和物理图

【教学内容】

2.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及其意义

2.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2.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作图

2.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

2.5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信息处理

2.6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

2.7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8 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了基因组工业的崛起

2.9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带动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3章 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26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8

掌握转基因动植物含义及操作技术原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意义和在基因治疗技术及生物制药

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操作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基因工程的操作

【教学内容】

3.1 转基因植物

3.2 转基因动物

3.3 克隆动物及其意义

3.4 基因治疗

3.5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第4章 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细胞工程的含义,掌握细胞工程的技术,了解细胞工程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难点:动物细胞工程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4.1 细胞工程的简介及其发展史

4.2 动物细胞工程

4.3 植物细胞工程

4.4 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第5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掌握 DNA 芯片、蛋白质芯片原理及应用。了解基因表达连续分

析技术、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RNA 干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芯片技术和展示技术

教学难点: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Page 27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69

【教学内容】

5.1 DNA 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5.2 蛋白质芯片技术原理及应用

5.3 基因表达连续分析技术

5.4 DNA shuffling 技术

5.5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5.6 遗传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5.7 RNA 干扰技术的研究

第6章 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治疗和肿瘤抗原的含义,通过概念了解癌症发生分子生物学机制

和治疗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癌基因及其诱发

教学难点:细胞转化和抑癌基因

【教学内容】

6.1 细胞转化

6.2 癌基因

6.3 抑癌基因

6.4 癌变理论

6.5 肿瘤抗原

6.6 肿瘤治疗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等

第 1 章 绪论 2

第 2 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

组工业的掘起 4

第 3 章 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6

第 4 章 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6

Page 27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0

第 5 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 8

第 6 章 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6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张自立,彭永康著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 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周延清编著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年

安利国主编 细胞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许煜泉,白林泉,黄显清编 基因工程原理、方法和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资料分析查阅、论文写作两种方式分别占 40%、60%

制 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王传旭 审订人:李新

Page 27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1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07C

中文名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英文名称:Interpretation of biology curricular standard in middle school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选修)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3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学专业知识、生物教学论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是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或本科进修生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本

课程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为基础,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物教学论等相

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分析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生物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理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编制的思路和体系的能力,能够深刻理

解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教学模块,正确理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理解和正确使用评价机制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简介(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简述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项目由来、研制过程、比较研

究;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生物课程标准》和过去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程标准》的优点。

2、教学要求:简述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项目由来、研制过程、比较研究;帮助学生认识到

《生物课程标准》和过去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使学生了解《生物课程标准》的优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课程标准》和过去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

2、教学难点:如何真正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

Page 27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2

【教学内容】

1.1 项目由来

1.2 研制过程

1.3 比较研究

1.4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简介

1.5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生物教育家对《生物课程标准》评价

第二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新课程背景下

对教师各个方面要求与以往的不同。

2、教学要求:使学生深入理解《标准》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标准》关于“提高学生

科学素养”的理念、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标准》关于“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

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的选择及实施方法,

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

2、教学难点:如何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如何理解及贯彻《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

素养”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贯彻落实,“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的理解贯彻落实。

【教学内容】

2.1 《生物课程标准》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2 《生物课程标准》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2.3 《生物课程标准》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2.4 《生物课程标准》关于“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

第三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设计思路(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介绍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2、教学要求: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Page 27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3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3.1 课程宗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2 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3.3 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3.4 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生物科学的进步

3.5 初中、高中整体设计

第四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帮助生物学教育学生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使学生认识新高中生物课

程的主要特点。

2、教学要求: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新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4.1 充分体现基础性

4.2 注意课程的选择性

4.3 新课程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4.4 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平衡

4.5 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4.6 充分考虑到《标准》的可行性

第五章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

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了解教材的品种、教材编写

的指导思想,简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选择和使用教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2、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应当达到的基本

Page 27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4

标准,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了解教材的品种、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

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教材内容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教

材内容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 STS 的思想,教材内容选择要突破“以学科为

中心”的观念束缚,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掌握探究性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

2、教学难点: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选择教材内容时标准的贯彻落实

如何突破“以知识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

【教学内容】

5.1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5.2 教材的品种

5.3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5.4 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

5.5 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5.6 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5.7 教材内容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5.8 教材内容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 STS 的思想

5.9 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5.10 内容的选择要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束缚,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5.11 应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作为教材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 《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实际问题(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攻坚克难的精神。

2、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标准》实施中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具备提请和帮助有关部

门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标准》提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教师还需要讲课吗?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教学活动,易造成两极分化?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克服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教

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Page 27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5

【教学内容】

6.1 班额过大问题

6.2 师资水平问题

6.3 是课程资源问题

6.4 与国家课程配套的适量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

6.5 科学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标准和体系问题

6.6 《标准》知识点要求少,要求低,会降低教学质量?

6.7 《标准》提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讲课吗?

6.8 科学深究一定要遵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的过程吗?

6.9 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教学活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吗?

6.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6.11 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

第七章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时如何充分利用有效

资源,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时如何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

时如何落实《生物课程标准》开创 STS 教育新局面。

2、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时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时如何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时如何落实《生

物课程标准》开创 STS 教育新局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的落实,教学策略的运用及课程标准的实施。

2、教学难点:如何切实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在落实课程标准时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

7.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7.2 善于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7.3 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7.4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7.5 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Page 27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6

7.6 深挖利用隐性资源

7.7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7.8 落实《生物课程标准》开创 STS 教育新局面

第八章 《课程标准》与实验教学(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简述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简述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热爱生物学实验教学工

作,充分体会到实验教学不可替代性。

2、教学要求:简述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学会自制教具、标本和简易模型;学会在生物

实验室营造浓厚的生物课氛围;能够建设好生态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落实《课程标准》。

2、教学难点:如何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落实《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8.1 简述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8.2 学会自制教具、标本和简易模型

8.3 在生物实验室营造浓厚的生物课氛围

8.4 建设好生态园

第九章 《课程标准》实施的案例分析与拓展(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课程标准》实施的具体操作情况。

2、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课程标准》实施的具体操作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

2、教学难点: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探究酸雨的危害”案例的具体评析和拓展

案例拓展 1: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的影响

案例拓展 2:探究洗涤剂对池塘富营养化的影响

Page 27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7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 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讨论 课外 小计

第一章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简介 2

第二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4 2

第三章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2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主要特点 2

第五章 《课程标准》与教材 6

第六章 《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 3 1

第七章 《课程标准》的实施 3 1

第八章 《课程标准》与实验教学 2

第九章 《课程标准》实施的案例分析与拓

展 4

合计 28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皓兮.《中学生物教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期末考查论文、平时考查两种方式分别占 60%、40%。

制 订:生命科学系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27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8

《生物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13C

中文名称:生物微格教学

英文名称:Biology Microteaching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选修)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3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微格教学是生物科学师范生本科教育中一门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也是整个师范教育中从理论到

实践的重要桥梁。它作为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让师范生和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教学理论、

视觉理论和技术基础等几个方面,针对某一问题给予强化训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在校师

范生把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微格教学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过程,微格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相关的各种教学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解读中学生物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基本方法,

并针对不同的微格教学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今后的实习和教学

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微格教学概论(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微格教学的历史、生物微格课堂教学技能的概念及分类、微

格教学设计意义;掌握微格教学的定义、价值及基本特点;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生物微格课堂教学

的基本技能,掌握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熟悉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律、自我约束的特质。

2、教学要求:了解微格教学的历史、生物微格课堂教学技能的概念及分类、微格教学设计意义;

掌握微格教学的定义、价值及基本特点;具备生物微格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微格教学设计的

Page 28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79

基本要素、基本方法,熟悉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格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基本特点, 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生物微格课堂

教学技能的概念及分类,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生物微格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微格教学设计的

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1 微格教学的历史、定义、价值、基本特点及基本流程

1.2 生物微格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概念、分类

1.3 微格教学设计的意义、基本要素、基本方法

1.4 微格教学案例编写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 微格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8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培训学生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使其具备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2、教学要求:深入了解 10 类微格课堂教学技能;熟练掌握 10 类微格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10 类微格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解、训练。

2、教学难点: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2.1 教学语言技能

2.2 教学导入技能

2.3 课堂讲解技能

2.4 课堂提问技能

2.5 课堂结束技能

2.6 教态变化技能

2.7 教学板书技能

2.8 教学演示技能

2.9 组织教学技能

2.10 教学反馈技能

Page 28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0

第三章 微格课堂教学评价(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原则以及方法;能力目标使学生

初步具备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具有公平、公正、客观的评

价态度。

2、教学要求:了解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原则以及方法;初步具备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基

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微格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初步具备生物微格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2、教学难点:初步具备生物微格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3.1 微格教学评价的定义、意义、原则

3.2 微格教学评价的方法

3.3 微格教学评价的实践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生物微格教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 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讨论 实践 小计

第一章 微格教学概论 2

第二章 微格课题教学技能训练 28

第三章 微格课题教学评价 2

合计 4 28 3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课堂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有关的教

案编写、教学评价等内容,在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查看相关的的实践内容,增

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引进摄像机、电视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微格实验

室相关的先进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效度。

(2)实践教学

Page 28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1

实践操作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进行使学生对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基本

步骤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初步形成对生物教学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生物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1.独立完成微格教学案例的编写

2.根据微格教学案例 扮演教师角色,完成对微格教学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

3.对各项教学技能实践的内容、过程等进行评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1. 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玉秋.《中学语文实践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技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模拟教学实践主要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价,辅以小

部分的个体评价;个体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模拟实践中的表现,在课程结束时,一次性

调整。

成绩评定及构成:平时教学实践及作业:70%,期末考查论文:30%。

制 订:生命科学系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科学与检验检测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

Page 28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2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1014C

中文名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指导

英文名称: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选修)

总 学 时:32(理论学时 32)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是生物科学师范生本科教育中一门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它作为一个门针

对性很强的指导性课程,使申请教师资格考试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

能力两个方面,获得针对某一问题给予相应指导,解决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问题,为申请教师资格考

试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其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能够系统地具备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具有先进

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

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同时,使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的能力,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理解中学生生理、

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

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Page 28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3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学要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的要

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

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依据国家实施素

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

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

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教育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2、教学难点: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

1.1 教育观

1.2 学生观

1.3 教师观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生权利保护。

2、教学要求: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相关内容;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

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有

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

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教学难点: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了;依据国家教育

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

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Page 285: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4

【教学内容】

2.1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2.2 教师权利和义务

2.3 学生权利保护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教师职业道德、师职业行为。

2、教学要求: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

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分析评价教育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

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2、教学难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

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学内容】

3.1 教师职业道德

3.2 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 文化素养(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外文学史上

重要的作家作品、艺术鉴赏知识。

2、教学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一定

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外文学史

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Page 286: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5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外传统文化、重大事件、代表人物、文学作品、艺术鉴赏等。

【教学内容】

4.1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4.2 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4.3 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4.4 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4.5 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4.6 艺术鉴赏知识

第五章 基本能力(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2、教学要求: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

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根据教育

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

理、论证,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图表、

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掌握

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具有布局谋篇,

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5.1 信息处理能力

5.2 逻辑思维能力

5.3 阅读理解能力

5.4 写作能力

Page 287: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6

第二部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关于教育、义务教育的

特点、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研究的基本

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

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

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

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

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理解义务教育的

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

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义务教育、教育目的理论、教育研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关于教育起源、发展与人的关系。

【教学内容】

6.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6.2 关于教育

6.3 义务教育的特点

6.4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6.5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中学课程(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目标、课程

Page 288: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7

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

状况。

2、教学要求: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

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掌握基本的课程类

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2、教学难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教学内容】

7.1 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7.2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7.3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7.4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八章 中学教学(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教学的意义,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

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

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教学工作的

基本环节及要求;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我国当前教学改

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2、教学要求: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

规律,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

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Page 289: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8

2、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8.1 教学的意义,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8.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8.3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及要求;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8.4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九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感觉知觉的特性、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记忆的分类,

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皮亚

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功能,动机理论,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

机的方法、学习迁移的分类,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

移理论,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行

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2、教学要求: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

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了解思维的

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了解学习动机的功

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

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

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注意、记忆、思维,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理论。

2、教学难点:思维、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理论。

【教学内容】

9.1 感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

9.2 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记忆的分类,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

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9.3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4 学习动机的功能,动机理论,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Page 290: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89

9.5 学习迁移的分类,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

理论,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9.6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9.7 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第十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情绪的分类,情绪理论;中学生

的情绪特点,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人

格的特征,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性心理的特点。

2、教学要求: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

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掌握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

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

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

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情绪特点、人格特征。

2、教学难点:关于中学生情绪、人格、心理的分析。

【教学内容】

10.1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10.2 情绪的分类,情绪理论

10.3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10.4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

10.5 人格的特征,人格的结构

10.6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0.7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性心理的特点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2 学时)

Page 291: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9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

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2、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

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2、教学难点: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

11.1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2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十二章 中学德育(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

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

生观教育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

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

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

育实际中的问题;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2、教学要求: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熟

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

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

及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品德结构、道德发展理论、德育教育。

2、教学难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德育教育。

Page 292: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91

【教学内容】

12.1 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2.2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

12.3 德育的主要内容

12.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12.5 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12.6 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第十三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2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班集体的发展阶段、课堂管理、课堂纪律、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课外活动组织和管、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

成长心理。

2、教学要求: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

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

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

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

法。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

机构联系的方式等。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

康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堂管理、课堂纪律、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家校联系。

2、教学难点:教师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

13.1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3.2 课堂管理

13.3 课堂纪律

13.4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3.5 课外活动组织和管

Page 293: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92

13.6 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13.7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13.8 教师成长心理。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指导》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讨论 习题 课外 小计

第一部分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 2 2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2 2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 4

第四章 文化素养 4 4

第五章 基本能力 4 4

第二部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 2

第七章 中学课程 2 2

第八章 中学教学 2 2

第九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2 2

第十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2 2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2 2

第十二章 中学德育 2 2

第十三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2 2

合计 32 32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主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

生的课后复习、讨论、自习等相结合。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1. 李永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2.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中学,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Page 294: 2018 8. 30zyjs.ycu.edu.cn/upload/20181104054549625.pdf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4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6 4 第四章 解离平衡 6 6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293

期末考查总结、平时考查两种方式分别占 70%、30%。

制 订:生命科学系系(院、部) 教研室:生物教研室

执笔人:郭艳茹 审订人: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