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規劃 教學環境 學生活動 生涯規劃 學術研究...

2
學生活動 生涯規劃 課程規劃 教學環境 1、大學部畢業學分128學分,包括:通識課程28分,專業必修科目27學分(中國通史、臺灣史、 世界文化史、史學理論與方法、史學名著導讀 和史學專題講座),專業選修科目73學分。 2、碩士班畢業學分30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36分,均包括論文、專業必修、專業選修等科 目,分別以中國史、臺灣史、世界史、史學史 等領域為主。 圖書 總圖書館的圖書文 獻庋藏豐富,中文方面 75 萬冊,西、日韓文 115萬冊。中文期刊逾 10 萬本,外文期刊逾27 萬本。另有教學地圖、 畫冊、微卷、光碟、電 子書、電子期刊和電子資料庫等,每年仍在增加 中。 教學設備 本系館有學生教室九間,裝有影視教學設備; 教師研究室二十七間;電腦教室及視聽教室各一 間。電腦教室中有個人教學電腦十部、掃描器及各 項軟體,並連接學校網路,提供同學查詢與下載各 項資料。 每間教室均附設大型彩色投射銀幕、數位講 桌。另有教學影帶及光碟片、數位攝影機等有助於 提升教學品質的設備。歷史文物館收藏臺灣文物, 不定期舉辦特展,提供同學參與實務的經驗。 學術研究 http://www.his.ncku.edu.tw 本系定期的學術活動包括:「史學專題講 座」、「專題演講」與「振芝講會」。「史學專題 講座」由系上聘請史學專家,發表與史學理論或歷 史研究發展相關的演講,以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 為目標。「專題演講」則聘請各領域研究有成的學 者,不定期的提供自己研究成果的演講,擴大學生 對研究成果的認識。「振芝講會」則為紀念本系吳 振芝教授而舉辦,定期由本系老師發表研究的成 果,或是學生報告研究心得,增進師生互動的機 會。 本系出版《成大歷史學報》學術刊物,刊載老 師們的研究成果。此外,研究生的刊物《史穗》、 大學生的刊物《跨史大》,提供學生研究成果的發 表園地。本系並與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交換刊 物,研究成績頗受史學界重視。為鼓勵學生出席研 討會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本系也適度提供學生補 助。申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及參加各項學術研討 會為本系教師經常性之學術研究活動,歷年來成果 豐碩。 本系定期 舉辦學生生涯 規劃的演講或 座談,除了鼓 勵學生修習輔 系或雙學位之 外,本系也積 極規劃對同學 就業或進修有益的活動,如邀請畢業系友返校與在 校同學座談,一面提供經驗,同時傳遞最新訊息。 目前本系結合文學院開設的「新聞學程」,學 生可以修新聞與歷史、影像與歷史、新聞評論、新 聞學概論、新聞寫作等相關課程,為日後從事新聞 工作預做準備。未來將規劃更多兼具理論與實用的 課程,並進行跨校系合作,如:臺南藝術大學的博 物館學研究所及成大的建築系、都計系、臺灣文學 所、藝術所……等,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本系畢業生出路非常多元,部分學生繼續攻讀 歷史,或相關學術領域,如:人類學、社會學、古 蹟維護、博物館學、藝術、教育等學門,將來從事 學術研究;也有不少同學修畢教育學程,在高中或 國中從事教職;有畢業生通過普考、特考或高考, 進入政府機關擔任公務員的比例也很高;有人從 商;有人從政;還有系友在出版界、新聞界、文化 界……等服務。 本系學生組織歷史系學會負責定期舉辦學術與 運動休閒活動,包括書展、古蹟巡禮、迎新宿營、 迎新晚會、送舊晚會、歷史週、系砂鍋、系郊遊、 歷史營、歷史公演、系電影、歌唱大賽、棋藝大 賽、慶生會等活動。系學會也帶隊參加全國「史學 盃」比賽,包括各類運動。另外學生的學術活動, 包括: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學術研討會、學人專題 演講等等,以充實學生生活。 2019 未來展望 本系整合型研究: 1、「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與解構」計畫:對 近一二十年學界的東亞相關研究有重新再審視 與思考的空間。以「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 與解構」為主題,試從「中心與邊陲」、「貧 富與榮枯」、「多角視野下的東亞」、「交流 與涵化」四個子題,解構背後所依循的不管是 意識上或法令規章的建置究竟為何。希冀根據 上述課題的究明,對東亞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 能夠有更深層清晰的洞察與勾勒,以掌握箇中 變動的歷史意義。 2、從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 出發,結合史學理 論、影視史學、口述歷史、博物館學(以歷史文 物館為主)等提出的教學與研究計畫。嘗試一方 面在理論上反省與回應當代歷史理論的發展與 學術實踐。另一方面,則嘗試探索歷史知識與 社會公眾的關係,並尋求更合適的歷史知識溝 通模式。此為一嘗試結合歷史理論與實務的實 驗型計畫。 3、科技在近代史發展扮演關鍵角色,但一向在人 文學科裡被忽略。成功大學以理工醫聞名,但 歷史系相關師資完整,出面籌組全台最具規 模、最全面的「歷史與科技社會」學程,提供 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對話介面,這更是 本系的特色之一。 國際合作: 1 、本系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廈門大學歷史 系、北京大學歷史系、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 華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及福建社會 科學研究院完成交流合作的簽約,目前積極進 行與歐洲和美國學界有更多的互動往來。 2、本系教授與日本大阪經濟大學日本經濟研究所 進行學術交流,除了不定期邀請該國學者來系 演講、座談之外,也推動實質合作,共同執行 學者論壇和研究計劃。目前正積極進行邀請國 外重要學者來系客座講學。 3 、推動系上教授出國訪問、講學及參加學術會 議。 國內學界與地方合作: 1、積極與國內各大學或學術機構合作,推動國內 學術研究的分工。 2、邀請國內重要學者來系開設講座、兼課或舉辦 系列活動。 3、地處府城,希望進一步與臺南市政府、國立臺 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各宗教團體 和文史工作者合作,編寫地方志或進行各種田 野調查、口述歷史等計劃,使本系成為南臺灣 研究的主要基地。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學生活動 生涯規劃 課程規劃 教學環境

1、大學部畢業學分128學分,包括:通識課程28學分,專業必修科目27學分(中國通史、臺灣史、世界文化史、史學理論與方法、史學名著導讀

和史學專題講座),專業選修科目73學分。

2、碩士班畢業學分30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36學分,均包括論文、專業必修、專業選修等科

目,分別以中國史、臺灣史、世界史、史學史

等領域為主。

圖書

總圖書館的圖書文

獻庋藏豐富,中文方面

逾75萬冊,西、日韓文逾115萬冊。中文期刊逾10萬本,外文期刊逾27萬本。另有教學地圖、

畫冊、微卷、光碟、電

子書、電子期刊和電子資料庫等,每年仍在增加

中。

教學設備

本系館有學生教室九間,裝有影視教學設備;

教師研究室二十七間;電腦教室及視聽教室各一

間。電腦教室中有個人教學電腦十部、掃描器及各

項軟體,並連接學校網路,提供同學查詢與下載各

項資料。

每間教室均附設大型彩色投射銀幕、數位講

桌。另有教學影帶及光碟片、數位攝影機等有助於

提升教學品質的設備。歷史文物館收藏臺灣文物,

不定期舉辦特展,提供同學參與實務的經驗。

學術研究

http://ww

w.his.ncku.edu.tw

歷史學系

本系定期的學術活動包括:「史學專題講

座」、「專題演講」與「振芝講會」。「史學專題

講座」由系上聘請史學專家,發表與史學理論或歷

史研究發展相關的演講,以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

為目標。「專題演講」則聘請各領域研究有成的學

者,不定期的提供自己研究成果的演講,擴大學生

對研究成果的認識。「振芝講會」則為紀念本系吳

振芝教授而舉辦,定期由本系老師發表研究的成

果,或是學生報告研究心得,增進師生互動的機

會。

本系出版《成大歷史學報》學術刊物,刊載老

師們的研究成果。此外,研究生的刊物《史穗》、

大學生的刊物《跨史大》,提供學生研究成果的發

表園地。本系並與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交換刊

物,研究成績頗受史學界重視。為鼓勵學生出席研

討會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本系也適度提供學生補

助。申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及參加各項學術研討

會為本系教師經常性之學術研究活動,歷年來成果

豐碩。

本系定期

舉辦學生生涯

規劃的演講或

座談,除了鼓

勵學生修習輔

系或雙學位之

外,本系也積

極規劃對同學

就業或進修有益的活動,如邀請畢業系友返校與在

校同學座談,一面提供經驗,同時傳遞最新訊息。

目前本系結合文學院開設的「新聞學程」,學

生可以修新聞與歷史、影像與歷史、新聞評論、新

聞學概論、新聞寫作等相關課程,為日後從事新聞

工作預做準備。未來將規劃更多兼具理論與實用的

課程,並進行跨校系合作,如:臺南藝術大學的博

物館學研究所及成大的建築系、都計系、臺灣文學

所、藝術所……等,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本系畢業生出路非常多元,部分學生繼續攻讀

歷史,或相關學術領域,如:人類學、社會學、古

蹟維護、博物館學、藝術、教育等學門,將來從事

學術研究;也有不少同學修畢教育學程,在高中或

國中從事教職;有畢業生通過普考、特考或高考,

進入政府機關擔任公務員的比例也很高;有人從

商;有人從政;還有系友在出版界、新聞界、文化

界……等服務。

本系學生組織歷史系學會負責定期舉辦學術與

運動休閒活動,包括書展、古蹟巡禮、迎新宿營、

迎新晚會、送舊晚會、歷史週、系砂鍋、系郊遊、

歷史營、歷史公演、系電影、歌唱大賽、棋藝大

賽、慶生會等活動。系學會也帶隊參加全國「史學

盃」比賽,包括各類運動。另外學生的學術活動,

包括: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學術研討會、學人專題

演講等等,以充實學生生活。

2019

未來展望

本系整合型研究:

1、「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與解構」計畫:對近一二十年學界的東亞相關研究有重新再審視

與思考的空間。以「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

與解構」為主題,試從「中心與邊陲」、「貧

富與榮枯」、「多角視野下的東亞」、「交流

與涵化」四個子題,解構背後所依循的不管是

意識上或法令規章的建置究竟為何。希冀根據

上述課題的究明,對東亞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

能夠有更深層清晰的洞察與勾勒,以掌握箇中

變動的歷史意義。

2、從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出發,結合史學理論、影視史學、口述歷史、博物館學(以歷史文物館為主)等提出的教學與研究計畫。嘗試一方面在理論上反省與回應當代歷史理論的發展與

學術實踐。另一方面,則嘗試探索歷史知識與

社會公眾的關係,並尋求更合適的歷史知識溝

通模式。此為一嘗試結合歷史理論與實務的實

驗型計畫。

3、科技在近代史發展扮演關鍵角色,但一向在人文學科裡被忽略。成功大學以理工醫聞名,但

歷史系相關師資完整,出面籌組全台最具規

模、最全面的「歷史與科技社會」學程,提供

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對話介面,這更是

本系的特色之一。

國際合作:

1、本系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廈門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

華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及福建社會

科學研究院完成交流合作的簽約,目前積極進

行與歐洲和美國學界有更多的互動往來。

2、本系教授與日本大阪經濟大學日本經濟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除了不定期邀請該國學者來系

演講、座談之外,也推動實質合作,共同執行

學者論壇和研究計劃。目前正積極進行邀請國

外重要學者來系客座講學。

3、推動系上教授出國訪問、講學及參加學術會議。

國內學界與地方合作:

1、積極與國內各大學或學術機構合作,推動國內學術研究的分工。

2、邀請國內重要學者來系開設講座、兼課或舉辦系列活動。

3、地處府城,希望進一步與臺南市政府、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各宗教團體

和文史工作者合作,編寫地方志或進行各種田

野調查、口述歷史等計劃,使本系成為南臺灣

研究的主要基地。

Department of History

國立成功大學

本系創立於民國五十八年,六十一年增設夜間

部。民國七十四年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包括中

文、歷史兩組。八十二年兩組各自獨立,歷史組改

名歷史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八十六年博士

班開始招生。因應社會變遷,夜間部於八十六年改

為進修推廣部,八十九年停止招生;九十二年起開

始招收夜間上課的碩士在職專班,九十九學年度因

階段性推廣教育任務完成,奉准停止招生。現有大

學部、碩士班和博士班。

本系坐落於府城臺南的國定古蹟成大文學院舊

館,原址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是全臺唯一擁

有獨立系館的歷史系。曾在1970年代與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合作,進行臺灣史研究,為國內各大學

臺灣史研究先驅。教學相長的史蹟勘考活動,蒐集

許多臺灣歷史文物,部分收藏於「成功大學歷史文

物館」,讓以歷史文物館為主的教學與活動亦成為

本系特色之一。

歷史文物館先後舉辦「大員紀事-十七世紀的

臺灣」、「歲月雕琢五條港-府城碑碣暨水仙宮木

雕展」、「史蹟勘考:碑與拓的故事」、「西方宗

教在臺灣」、「成大歷史系四十週年慶文物展」及

「臺灣史前物質文明」、「日治時期臺灣人在中國

大陸的革命活動」、「兩個文學家的世界葉石濤、

陳之藩」、風土‧風骨‧風格「西螺大橋推手―李

應鏜與他的時代」、「台灣研究先驅:陳奇祿院

士‧曹永和院士之學思生涯特展」、「遇見伊斯

蘭」等特展,提供中小學校外教學、社區人士等參

觀,提升了本土文化之探索與教育。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研究與教學領域多元。以

地理區域分類,涵蓋臺灣、中國、東北亞、東南

亞、中東,以及希臘、羅馬、英國、法國、愛爾蘭

等。中國史領域則分布在先秦、魏晉、宋元、明清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Tel:06-2757575 ext.52300 E

-mail:em

52300@em

ail.ncku.edu.tw

沿革與特色

歷史學系

教學目標

歷史系以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本能力、訓練

歷史研究的專業學術人才為教育宗旨。大學部的目

標以充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並培養學生的歷史

意識與人文精神,使其能掌握知識的性質,運用歷

史學的訓練,發展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進而啟發

個人潛力作為未來生活的資源。

研究所則以提昇及深化從事歷史研究的專業學

術人才、從事歷史教育的師資與文化產業的人才為

主要目標,包含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領域的歷

史專業人才,也間接培育其他相關學科人才,如博

物館、教育、文化、人事行政、文化產業等等。

文學院以及民國史。臺灣史,則以經濟、商業、藝術、文

學、文化、殖民史為焦點。從專史或議題的研究取

向而言,則涉及經濟史、社會史、宗教史(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思想史、藝術史、婦女史、影視史學、口述歷史、歷史教育、史學理論、

公眾史學、生態史、人與動物關係史、西洋史學

史,以及西洋科技史與醫療史等領域,均有完整的

課程與豐碩的研究成果。

此外,本系在世界史領域教學及研究亦有重要

表現,出版國內唯一的世界史學術期刊《西洋史期

刊》,共十三期;因應科技部優良期刊評鑑標準,

遂將本刊與《成大歷史學報》合併,以《成大歷史

學報》為名,每年出版兩號,並於2012年起收錄為「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

(THC1)

師資陣容

教授

王健文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先秦思想與社會

翁嘉聲 英國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希臘史、希臘思

想史、古代教會史、羅馬史

蕭瓊瑞 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臺灣美術

史、藝術史與藝術評論

陳玉女 日本九州大學史學博士/明代社會史、中國

佛教史

林德政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中國現代史、臺

灣史、兩岸關係史、口述歷史、方志研究、

國共人物與戰爭

副教授

蔡幸娟 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魏晉南北朝史、北朝

婦女研究、北朝女主政治研究

張勝柏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史學博士/生態史、愛

爾蘭史

顧 盼 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清史、明清經濟史

許守泯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蒙元史、遼金史

陳恒安 德國慕尼黑大學自然科學史學博士/生物科

學史、醫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生物哲學

陳計堯 英國牛津大學現代史學院博士/帝國主義與

殖民地社會(1500~1945)史、臺灣商業史

謝美娥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史、清代臺

灣史、臺灣經濟史

陳文松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臺灣近

代史、殖民政策史、區域文化史、教育社會

兼任教授

丁 煌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

化研究所研究/中國目錄學、道教史、宗教

學、隋唐五代史、中國民俗學

涂永清 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西洋中古史、西

洋近代史、西洋婦女史

吳密察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東亞

殖民地史比較研究、清代臺灣方志研究

劉靜貞 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宋代社會史、中國婦

女史、史學理論、歷史教育

陳梅卿 日本立教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臺灣史、臺

灣宗教史、日本文化史

鄭 梓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戰後臺灣政治發

展史、臺灣議會運動史、新聞與大眾傳播

學、新聞報導學、新聞評論學、臺灣近現代

史、近代臺海兩岸關係史、中國近代史料與

史學、影視史學

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史學博士/中越關係史、明

史、東南亞華人史、東南亞史、中國海貿史

王文霞 英國劍橋大學史學博士/英國政治社會史、

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經濟史、世界現代史

張力 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外交史、民國軍事史

兼任副教授

何培夫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史、臺

灣古蹟與文物、臺南市古蹟、臺灣碑碣史料

蘇梅芳 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中國近代

史、中國近代化研究

林長寬 英國亞伯丁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伊斯蘭研究、中東研究、阿拉伯研究

李鑑慧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博士╱歐洲近代

史、英國史、西洋史學史、人與動物關係史

江達智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上古史、中

國古代風俗史、中國古代生命禮俗史、中國

道教史

許宏彬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系博士 /醫療史、科技史、台灣史、STS研究

董 梵 美國耶魯大學史學博士/全球史、印尼史、東南亞史、伊斯蘭社會

助理教授

楊尹瑄 法國西巴黎南特爾大學藝術史博士╱西方近

現代文化史、西洋藝術史、法國十九世紀藝

術史及藝評

李啟彰 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研究所博士/日本近代史、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日本文化史、

東亞文化交流史究

宗呈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從考古發掘看古

代歷史、唐代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史

區曣中 英國倫敦大學科技史博士/科技史、科技哲

學、科技政策及科技傳播

榮譽教授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上古史

名譽教授

林瑞明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立教大學進

修/臺灣文學史、臺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

文學史

合聘教師

劉益昌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臺灣考古學

1、本國學生:本系研究所碩士與博士生可以領有獎助學金。除了獎學金之外,本系規劃教學助

教和研究助理等工作,由博士與碩士生擔任,

協助老師教學與研究之需要,也培養未來高等

教育之師資和研究人才。

2、外籍學生:本校提供就讀之外籍研究生免學、雜費及住宿費的福利,本系同時視實際情況補

助生活費。

獎助學金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22位:教授5位、副教授13位、助理教授4位,榮譽教授1位,名譽教授1位,合聘教師1位,兼任教師11位:教授9位、副教授2位。教師總共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