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恒光与圭山彝族舞踊会 - jjjcb.cn ·...

1
王雨亭写给儿子的临别赠言 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 ■任建玲 米缸的故事 ■吴钱妹 7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 周刊 责任编辑:赵美宁 电话:(010)59598083 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承 足迹 家风 语曰:“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 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 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 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 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 不在民也。 — 《盐 铁 论 · 疾 贪》(西 汉 · 桓 宽) ■译文 俗话说:“贿赂的风气向下面流 散,好像江河奔腾而下,水源不枯竭, 水流不停止。”今天大江大河流入大 海,大海都接受了,却要小溪不接受地 面上的那点积水,是不可能的。若为政 者不廉洁,想要百官都廉洁,是不可能 的。想要影子端正,先得使投影的标杆 端正,想要下属廉洁,首先上级要做到 自身廉洁。所以贪婪卑鄙的弊病在上层 的表率而不在下层,需要教训的是为政 者,而不是老百姓。 ■解读 《盐 铁 论》 是 西 汉 桓 宽 根 据 著 名 的 “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 书 。 本 段 话 出 自 《盐 铁 论》 中 的 《疾 贪》,为贤良与大夫就贪鄙问题所做的 辩论,阐释的观点是:想要政治清明、 干部清正,首先要为政者以身作则、以 上率下。 正人先正己。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曾说:“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 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作为为政 者,如果想下官廉洁,就必须率先做到 廉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上级 本身行得不正、做得不端,即便屡次要 求下属,下属也不会服从。 “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 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 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领导干部特别 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 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领 导干部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要常照镜 子、正衣冠,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清白做 人、干净做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带动党风政风民风不断向好。 (张 岩) 记忆 传家宝 · 石成金 # # 官箴 读书心法 (下) 欲影正者端其表 读书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于急遽。譬如善 走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 力有余而筋骨不疲;若倚恃着气力强健,走过百 里之外,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 行矣!读书者往往读出病来,皆由于此。予自六 岁至十六岁,读书十年,因贱性愚拙,随读随 忘,自恨空疏无成,乃发愤苦读。未几时,即患 病年余,竟至危笃,费尽调养医治,始得痊可, 书反由此而弃去,岂不可惜?后之急遽用功者, 当以予为鉴也。 读书原只为明白这个道理,须要句句体到自 己身心,日用上力行,方为实在有益。若图涉猎该 博,专供谈论,固非所宜;若借此以骗科名取富贵 的,一得出头,便置书中道理于肚外,更是大错。 读书读到身体困倦时,可将两肩上下前后, 用力扭转数十遍,则周身血脉流通,精神爽快, 不生诸病,修养家所谓“辘轳双关”是也。凡看 书以及作一切事,但觉体倦,俱当为之,又能祛 一切寒邪。 或绝早,或黄昏,看书看不甚明,必待天 明,或点灯才看书,则不伤眼目。若于昏暗时就 强着眼力看书,定大损于目。或未老而昏,或成 近视,皆由于此。 读书或完或歇,但无事时就将两目垂闭,养 我精神。若欲再看书或做事,不妨再睁开,则目 力不伤,到老不昏。不可以神光施于无用之地。 每日到晚来灯下读书,固大有精进之功,然 亦止可更余。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因之而捐耗, 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或勉强复又用 功,气弱者疾病生焉。但人若子时不睡,则血不 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为害 不小。 读书人每日事务虽忙,必阅时艺四五篇,令 文机常在心目间,受益甚多。 于临考时读书最忌贪多,选上好文章二三十 篇,熟玩其神机,场中自是得力。 积书不在乎多,只要能读,若读而至于精 熟,斯为贵矣!予每见世有一等人,家藏万卷, 未曾看十余页,即收置几柜间,以为观玩之具 耳。亦有新整,手未触而目未睹者,反不如贫寒 之士,将数十文钱买一书来家,手不释卷,从始 至末,熟读精思,书义尽为己有。由此观之,岂 贵于积书之多耶? — 摘 自 《传 家 宝 全 集》(清 · 石 成 金) 布满皱纹的脸,不再直挺的腰板……母亲 真的老了。但她还是会时不时对我们兄弟姐妹 唠叨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我们儿时那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个穷乡僻 壤,生活十分艰辛。自从生下我们几个孩子, 母亲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搞好。她坚 信:“地不生,天不落,要靠自己辛苦做。”母 亲也总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们。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整天在地里转、屋里转,忙得像只陀螺, 除非生病卧床,不然她是不会休息的。母亲晚 年还坚持下地种菜、上山砍柴。我曾多次要她 放下家里的活计,跟我到城里生活,但她总是 说:“城里生活我不习惯,呆在水泥楼里,像 关在笼里一样,过不得。”这实际是母亲的托 辞,她是怕增加我的负担。偶尔进城住上一两 天,母亲总惦记着家里的猪和鸡是否喂了食, 地里的油菜麦子是否施肥松土了。 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印象中,她的 衣裤常常是有补丁的。我读初中时,也是穿补 丁衣、补丁裤。有时我不愿穿,母亲就对我 说:“补丁没关系,只要穿得干净就行了。”母 亲 60岁那年,我们准备为她办酒席庆贺,她 坚决不同意:“莫浪费!莫浪费!”最后,妻子 买布料给她做了件新衣服当礼物。 “别人的东西莫要。”这是母亲常说的话。 记得那年我还不到 5岁,因经济困难,我们经 常饭也吃不饱,更别说有好菜吃了。有一天, 小伙伴德建家杀了只鸡招待客人,我正好在他 家玩,德建的母亲见我怎么都不肯离去,便夹 了块鸡肉给我。后来这事被母亲知道了,她用 竹梢子狠狠把我抽了一顿,打得我腿上布满血 痕。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事后,母亲对我说: “这一次打你,是要让你记住,自己的东西才是 自己的,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吃,贪吃没出息。” 昔日有孟母断机教子,而母亲以自己朴素的方 式训儿:做人要有骨气、有气节,自立自强。 母亲是穷苦出身,但她人穷志不穷。有一 次,别人家的一只鸭子混进了我家的鸭群,当 时有邻居说干脆把这只鸭子杀掉打打牙祭,母 亲不同意,硬是抱着鸭子到院子里挨家挨户地 问。院子的人都说没有丢,她又到对门院子 问,终于找到了失主。母亲说:“人家的东西不 过年,自己的东西万万年。”虽然缺吃少穿,我们 兄弟姐妹再也没有拿过人家的东西。后来有一 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放学路过一户人家屋后,正 是李子成熟的时候,那黄黄的李子实在令我们 发馋。于是有人提出去偷摘,可当我双手摸着 那棵李树欲往上爬时,耳边突然响起母亲的话, “别人的东西莫要”,我便咽下口水,走开了。 当天晚上,那户人家请来村干部挨家挨户找偷 李子的贼。母亲着急地问:“我的崽偷了么?” 那人说:“偷李子的人我认得,你的崽没偷。” 母亲笑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是自豪的笑容。 岁月沧桑,白发已悄悄爬上了母亲的双 鬓,母亲真的老了。但在我眼里,母亲似一棵 顽强的大树,生活的枝枝叶叶从未将她压倒, 她始终葱郁。 母亲的家教 ■肖功勋 “在我们广袤美丽的中华国土上,居住着 各种民族,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 们……我们从今天起,兄弟们要携着手前进, 走 上 我 们 民 族 复 兴 的 道 路 。” 1946 年 5 月 , 伴 随着这段激动人心的开场白,圭山彝族舞踊会 在昆明拉开帷幕。新颖活泼的歌舞节目,打破 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沉闷气氛。舞踊会 的30余名演员全部来自离昆明100多公里外 的 路 南 县 (今 石 林 县) 圭 山 一 带 。 在 他 们 当 中,有一位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的青年格外引 人注目,他就是时年 21岁的彝族撒尼人毕恒 光。除了是演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 者,毕恒光还有一个身份:中共党员。 1945 年 ,“ 反 对 内 战 , 争 取 民 主 ” 的 “ 一 · 一”运动爆发后,昆明 43所大中学校成立 学生联合会。当时就读于昆明国立西南中山高 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毕恒光,被选为中山高工参 加学联的代表参与组织工作,由于在一系列活 动中的突出表现,毕恒光于 1945年 12月被批 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二 · 一”运动后,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 狂地寻找一切机会镇压进步势力,白色恐怖下 的昆明形势异常严峻。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农 村据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里应外合夺取 全国胜利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工委已着手将工 作重点从城市秘密斗争转变为到农村建立根据 地。同时,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条件 薄弱,城市人到这里工作语言不通、难以适应 等问题,党组织正考虑在城里开展“认识山 区、认识少数民族”的宣传。然而,利用什么形 式才能既不暴露党的组织,又达到宣传党的方 针、动员群众的目的?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受“一二 · 一”运动中文艺宣传的启发, 结合斗争的实际需要,1946年4月中旬,毕 恒光向党组织提出了组织圭山少数民族民间歌 舞到昆明演出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省 工委的认可,并安排毕恒光等人到路南县挑选 演员、排练节目。演出还得到了昆明文化界的 中共党员、民主人士的支持,由王季、李广 田、费孝通、闻一多、楚图南等组成了阵容强 大的艺术顾问团。彝族爱国进步将领张冲出面 邀集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赞助,并借用国民党 省党部礼堂作为演出场地。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毕恒光信心满满、 干劲十足,他和同伴不辞辛劳,走遍村寨挑选 演员,随后在东海子村进行排练。经过近一个 月的精心准备,5月19日圭山彝族舞踊会在 西南联大预演,经顾问团的指导改进后于 5月 24日在马市口国民党省党部礼堂进行正式演 出。演出的 30多个节目大部分是彝族传统歌 舞,以“中华民族本是一家人”为主题贯穿起 来,乐器是演员平时用的,服装是演员日常穿 的,大三弦与短笛齐奏……一台从大山深处走 出来的“原生态”歌舞表演,让在场观众感到 新奇和激动,掌声和赞叹声不断。 演出反响很大,但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节 目中有反映抓兵打内战使农民妻离子散的内 容,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认为演出是共产党指 使的,便下令停止公演,限演出团在两天内搬 出。毕恒光等人立即找到张冲,请他出面斡 旋。在张冲的据理力争下,国民党省党部书记 长勉强同意继续演出,但他要向演员们训一次 话。5月27日,这位书记长大摇大摆来“训 话”,演员们只有少数人能听懂汉语,“训话”还 得由毕恒光翻译。然而,聪明的毕恒光并没有 按照讲话内容翻译,他用撒尼语翻译的是大家 如何和国民党斗争取得胜利的经过。后来,演 出继续进行,场场爆满。原计划到5月31日的 公演,因各界人士要求,又续演到6月3日。 全程参与演出的毕恒光像一颗耀眼的“明 星”,同时也成为了国民党拉拢的对象。国民 党当局派人以重金相许,约演出团到香港演 出,被毕恒光严词拒绝。后国民党以让毕恒光 当国大代表为诱饵,要他带着演员到南京演 出,并承诺:“只要去了就有重酬”。毕恒光淡 淡地回道:“我还年轻,需要读书,南京我们 不去了。” 圭山彝族舞踊会的成功演出,有力地宣传 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为实现和平呐 喊,在昆明宣传了少数民族文化。“这次演出 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我们的戏还没有演完,千 百万人民争取民主的大剧才刚刚开始。让我们 从此握着手,紧紧地握着手,在光明的道路上 迎接我们的共同幸福。”数千名青年怀揣着一 颗颗火热的心,走出校门,投入到新的斗争 中。1946年秋,毕恒光也按组织安排回家乡 做武装斗争准备,并负责路南县党组织的领导 工作。他以圭山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白天 在学校教学,晚上或假日则外出宣传革命思 想、动员群众。由于毕恒光等人的努力,不到 1年时间,圭山地区就建立起星罗棋布的武装 工作点和联络网。到1947年底,圭山地区党 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达 300多人。 1948年8月14日,毕恒光到路南县城策 动国民党新兵大队士兵起义时,不幸被捕,并 被秘密押送到昆明关押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 利诱、严刑拷打,毕恒光始终坚贞不屈,宁死 也不透露党的机密。在狱中,他心中牵挂的仍 然是革命工作,他曾给妻子写信道:“我活着 出来见你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回顾二十 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是满意的。我已经毫无 保留地把我的一切都贡献给革命,直到贡献我 的生命。我深深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成党组 织交给我的任务,当主力从边境打回圭山的时 候,没有一支像样的队伍去迎接他们。” 1949年1月22日,毕恒光在昆明西郊虹 山英勇就义,牺牲时不到 25岁。 在毕恒光牺牲38年后,同学和战友向克勤 在缅怀他的文章中称其为“撒尼人民之魂”。 2009 年 新 中 国 成 立 60 周 年 之 际 ,毕 恒 光 被 评 选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 石林大地上,有他走过的足迹;大三弦的 乐曲里,有他跳动的身影。他生前没有子女, 死后没有可供凭吊的坟墓。但他既是“彝族撒 尼魂”,更是众多为梦想无私奉献的革命者的 缩影。 (作者单位:云南省石林县纪委监委) 毕恒光与圭山彝族舞踊会 ■陈云 毕恒光像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 口古铜色陶质米缸,高61厘米,腹围167.7 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7厘米;鼓腹、 曲径、圆口、竖条花纹。历经90多年的岁 月洗礼,米缸已然陈旧斑驳,外面还留下了 一条狭长的裂痕。它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 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的见证。 故事要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当 时,敌人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极 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1927年 9月 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 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村里的老百 姓不知道来了什么兵,以为是军阀来了,便 四处东躲西藏。 工农革命军进村时一个老乡也找不到。 这时,部队已经断粮,战士们又累又饿,疲 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 村子西头传来了炊事员兴奋的叫喊声,“班 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原来在一间 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 缸,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 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 到瘦得皮包骨头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 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 得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 先填饱肚子。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 批评了炊事班班长,严肃申明革命纪律,并 责令部队务必照价赔偿。因为没有那么多银 元,部队临走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 并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待部队离开后,米缸的主人陈娇枝回到 家里,发现家里半缸的米没有了,米缸里塞 了一床棉絮和一封信,信上写着:“老乡对 不起,我们到你家时找不到人,吃了米缸的 米,留下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从 此,这口米缸成了陈家的传家宝。新中国成 立后,陈家生活条件好了,添了新家具,唯 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 了个缝,陈娇枝用桐油掺石灰补了补还在 用。1969年,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 山革命博物馆。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 律的动人故事,在甘家村世代流传下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纪委监委) 图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的米缸。 方寸寄怀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旅菲华侨王雨亭写给回国抗战的儿子王唯真 的临别赠言。它是爱国华侨积极参加祖国抗 战历史的见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王 雨 亭(1892 年 —1967 年),福 建 泉 州 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1912年加入 同 盟 会 。 1936 年 创 办 中 华 影 片 公 司 ,放 映 进 步 电 影 。 1937 年 在 菲 律 宾 创 办《前 驱 日 报》, 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7年负责菲律宾华侨 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并募款支援抗战。他 参与介绍了 200 多名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 路军、新四军,并筹募款项和药品支援八路军、 新四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 立后,历任国家侨委委员,全国侨联秘书长等。 这是1939年6月4日王雨亭与儿子王唯 真在香港分别时,写给儿子的临别赠言。王 唯真当时年仅16岁,他回国参加抗战,投 奔八路军,途经香港。王唯真从小受到父亲 爱国思想的熏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局 势危急,这位爱国少年心系祖国安危,多次 恳求父亲允许自己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 10月,在父亲王雨亭的陪同下,王唯真从菲律 宾 踏 上 归 国 征 程 。 因 为 广 州 沦 陷 ,直 到 1939 年6月,他才从香港重新启程踏上去延安的 路途。在香港分别时,父亲写下这封家书。 从简短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出,身为父亲 的王雨亭虽然对儿子有浓厚的“舐犊之爱”, 但是国难当头,他毅然鼓励儿子奔赴前线,完 成儿子心中报效祖国的夙愿,也是他自己的 毕生心愿,“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 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同时作为父 亲,对于儿子奔赴前线内心也充满担忧,临行 前嘱咐儿子:“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 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 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 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句 嘱咐同时也表达出他对儿子参加的民族解放 事业充满期待,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 简短朴实的家信,王雨亭的深明大义和赤诚 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和钦佩。 1939年 8月,王唯真到达西安,进入安 吴堡青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安排到 青干校的“青年剧团”工作。1940年10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1月,被组织安 排到新华社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49年北 京解放后,父子再次团聚。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 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 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 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 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 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 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 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 王雨亭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5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王雨亭写给儿子的临别赠言——

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任建玲

米缸的故事■吴钱妹

7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 周刊责任编辑:赵美宁电话:(010)59598083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承

足迹家风

语曰:“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

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

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

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

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

不在民也。

——《盐铁论·疾贪》(西汉·桓宽)

■译文

俗话说:“贿赂的风气向下面流

散,好像江河奔腾而下,水源不枯竭,

水流不停止。”今天大江大河流入大

海,大海都接受了,却要小溪不接受地

面上的那点积水,是不可能的。若为政

者不廉洁,想要百官都廉洁,是不可能

的。想要影子端正,先得使投影的标杆

端正,想要下属廉洁,首先上级要做到

自身廉洁。所以贪婪卑鄙的弊病在上层

的表率而不在下层,需要教训的是为政

者,而不是老百姓。

■解读

《盐铁论》 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

“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

书。本段话出自 《盐铁论》 中的 《疾

贪》,为贤良与大夫就贪鄙问题所做的

辩论,阐释的观点是:想要政治清明、

干部清正,首先要为政者以身作则、以

上率下。

正人先正己。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曾说:“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

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作为为政

者,如果想下官廉洁,就必须率先做到

廉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上级

本身行得不正、做得不端,即便屡次要

求下属,下属也不会服从。

“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

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

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领导干部特别

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

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领

导干部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要常照镜

子、正衣冠,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清白做

人、干净做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带动党风政风民风不断向好。 (张岩)

记忆

传家宝·石成金##

官箴

读书心法(下)

欲影正者端其表

读书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于急遽。譬如善

走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

力有余而筋骨不疲;若倚恃着气力强健,走过百

里之外,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

行矣!读书者往往读出病来,皆由于此。予自六

岁至十六岁,读书十年,因贱性愚拙,随读随

忘,自恨空疏无成,乃发愤苦读。未几时,即患

病年余,竟至危笃,费尽调养医治,始得痊可,

书反由此而弃去,岂不可惜?后之急遽用功者,

当以予为鉴也。

读书原只为明白这个道理,须要句句体到自

己身心,日用上力行,方为实在有益。若图涉猎该

博,专供谈论,固非所宜;若借此以骗科名取富贵

的,一得出头,便置书中道理于肚外,更是大错。

读书读到身体困倦时,可将两肩上下前后,

用力扭转数十遍,则周身血脉流通,精神爽快,

不生诸病,修养家所谓“辘轳双关”是也。凡看

书以及作一切事,但觉体倦,俱当为之,又能祛

一切寒邪。

或绝早,或黄昏,看书看不甚明,必待天

明,或点灯才看书,则不伤眼目。若于昏暗时就

强着眼力看书,定大损于目。或未老而昏,或成

近视,皆由于此。

读书或完或歇,但无事时就将两目垂闭,养

我精神。若欲再看书或做事,不妨再睁开,则目

力不伤,到老不昏。不可以神光施于无用之地。

每日到晚来灯下读书,固大有精进之功,然

亦止可更余。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因之而捐耗,

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或勉强复又用

功,气弱者疾病生焉。但人若子时不睡,则血不

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为害

不小。

读书人每日事务虽忙,必阅时艺四五篇,令

文机常在心目间,受益甚多。

于临考时读书最忌贪多,选上好文章二三十

篇,熟玩其神机,场中自是得力。

积书不在乎多,只要能读,若读而至于精

熟,斯为贵矣!予每见世有一等人,家藏万卷,

未曾看十余页,即收置几柜间,以为观玩之具

耳。亦有新整,手未触而目未睹者,反不如贫寒

之士,将数十文钱买一书来家,手不释卷,从始

至末,熟读精思,书义尽为己有。由此观之,岂

贵于积书之多耶?

——摘自《传家宝全集》(清·石成金)布满皱纹的脸,不再直挺的腰板……母亲

真的老了。但她还是会时不时对我们兄弟姐妹

唠叨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我们儿时那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个穷乡僻

壤,生活十分艰辛。自从生下我们几个孩子,

母亲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搞好。她坚

信:“地不生,天不落,要靠自己辛苦做。”母

亲也总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们。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整天在地里转、屋里转,忙得像只陀螺,

除非生病卧床,不然她是不会休息的。母亲晚

年还坚持下地种菜、上山砍柴。我曾多次要她

放下家里的活计,跟我到城里生活,但她总是

说:“城里生活我不习惯,呆在水泥楼里,像

关在笼里一样,过不得。”这实际是母亲的托

辞,她是怕增加我的负担。偶尔进城住上一两

天,母亲总惦记着家里的猪和鸡是否喂了食,

地里的油菜麦子是否施肥松土了。

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印象中,她的

衣裤常常是有补丁的。我读初中时,也是穿补

丁衣、补丁裤。有时我不愿穿,母亲就对我

说:“补丁没关系,只要穿得干净就行了。”母

亲 60岁那年,我们准备为她办酒席庆贺,她

坚决不同意:“莫浪费!莫浪费!”最后,妻子

买布料给她做了件新衣服当礼物。

“别人的东西莫要。”这是母亲常说的话。

记得那年我还不到5岁,因经济困难,我们经

常饭也吃不饱,更别说有好菜吃了。有一天,

小伙伴德建家杀了只鸡招待客人,我正好在他

家玩,德建的母亲见我怎么都不肯离去,便夹

了块鸡肉给我。后来这事被母亲知道了,她用

竹梢子狠狠把我抽了一顿,打得我腿上布满血

痕。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事后,母亲对我说:

“这一次打你,是要让你记住,自己的东西才是

自己的,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吃,贪吃没出息。”

昔日有孟母断机教子,而母亲以自己朴素的方

式训儿:做人要有骨气、有气节,自立自强。

母亲是穷苦出身,但她人穷志不穷。有一

次,别人家的一只鸭子混进了我家的鸭群,当

时有邻居说干脆把这只鸭子杀掉打打牙祭,母

亲不同意,硬是抱着鸭子到院子里挨家挨户地

问。院子的人都说没有丢,她又到对门院子

问,终于找到了失主。母亲说:“人家的东西不

过年,自己的东西万万年。”虽然缺吃少穿,我们

兄弟姐妹再也没有拿过人家的东西。后来有一

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放学路过一户人家屋后,正

是李子成熟的时候,那黄黄的李子实在令我们

发馋。于是有人提出去偷摘,可当我双手摸着

那棵李树欲往上爬时,耳边突然响起母亲的话,

“别人的东西莫要”,我便咽下口水,走开了。

当天晚上,那户人家请来村干部挨家挨户找偷

李子的贼。母亲着急地问:“我的崽偷了么?”

那人说:“偷李子的人我认得,你的崽没偷。”

母亲笑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是自豪的笑容。

岁月沧桑,白发已悄悄爬上了母亲的双

鬓,母亲真的老了。但在我眼里,母亲似一棵

顽强的大树,生活的枝枝叶叶从未将她压倒,

她始终葱郁。

母亲的家教■肖功勋

“在我们广袤美丽的中华国土上,居住着

各种民族,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

们……我们从今天起,兄弟们要携着手前进,

走上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1946年 5月,伴

随着这段激动人心的开场白,圭山彝族舞踊会

在昆明拉开帷幕。新颖活泼的歌舞节目,打破

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沉闷气氛。舞踊会

的 30余名演员全部来自离昆明 100多公里外

的路南县 (今石林县) 圭山一带。在他们当

中,有一位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的青年格外引

人注目,他就是时年 21岁的彝族撒尼人毕恒

光。除了是演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

者,毕恒光还有一个身份:中共党员。

1945年,“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

二·一”运动爆发后,昆明43所大中学校成立

学生联合会。当时就读于昆明国立西南中山高

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毕恒光,被选为中山高工参

加学联的代表参与组织工作,由于在一系列活

动中的突出表现,毕恒光于1945年 12月被批

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二·一”运动后,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

狂地寻找一切机会镇压进步势力,白色恐怖下

的昆明形势异常严峻。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农

村据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里应外合夺取

全国胜利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工委已着手将工

作重点从城市秘密斗争转变为到农村建立根据

地。同时,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条件

薄弱,城市人到这里工作语言不通、难以适应

等问题,党组织正考虑在城里开展“认识山

区、认识少数民族”的宣传。然而,利用什么形

式才能既不暴露党的组织,又达到宣传党的方

针、动员群众的目的?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受“一二·一”运动中文艺宣传的启发,

结合斗争的实际需要,1946年 4月中旬,毕

恒光向党组织提出了组织圭山少数民族民间歌

舞到昆明演出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省

工委的认可,并安排毕恒光等人到路南县挑选

演员、排练节目。演出还得到了昆明文化界的

中共党员、民主人士的支持,由王季、李广

田、费孝通、闻一多、楚图南等组成了阵容强

大的艺术顾问团。彝族爱国进步将领张冲出面

邀集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赞助,并借用国民党

省党部礼堂作为演出场地。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毕恒光信心满满、

干劲十足,他和同伴不辞辛劳,走遍村寨挑选

演员,随后在东海子村进行排练。经过近一个

月的精心准备,5月 19日圭山彝族舞踊会在

西南联大预演,经顾问团的指导改进后于5月

24日在马市口国民党省党部礼堂进行正式演

出。演出的 30多个节目大部分是彝族传统歌

舞,以“中华民族本是一家人”为主题贯穿起

来,乐器是演员平时用的,服装是演员日常穿

的,大三弦与短笛齐奏……一台从大山深处走

出来的“原生态”歌舞表演,让在场观众感到

新奇和激动,掌声和赞叹声不断。

演出反响很大,但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节

目中有反映抓兵打内战使农民妻离子散的内

容,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认为演出是共产党指

使的,便下令停止公演,限演出团在两天内搬

出。毕恒光等人立即找到张冲,请他出面斡

旋。在张冲的据理力争下,国民党省党部书记

长勉强同意继续演出,但他要向演员们训一次

话。5 月 27 日,这位书记长大摇大摆来“训

话”,演员们只有少数人能听懂汉语,“训话”还

得由毕恒光翻译。然而,聪明的毕恒光并没有

按照讲话内容翻译,他用撒尼语翻译的是大家

如何和国民党斗争取得胜利的经过。后来,演

出继续进行,场场爆满。原计划到5月 31日的

公演,因各界人士要求,又续演到6月3日。

全程参与演出的毕恒光像一颗耀眼的“明

星”,同时也成为了国民党拉拢的对象。国民

党当局派人以重金相许,约演出团到香港演

出,被毕恒光严词拒绝。后国民党以让毕恒光

当国大代表为诱饵,要他带着演员到南京演

出,并承诺:“只要去了就有重酬”。毕恒光淡

淡地回道:“我还年轻,需要读书,南京我们

不去了。”

圭山彝族舞踊会的成功演出,有力地宣传

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为实现和平呐

喊,在昆明宣传了少数民族文化。“这次演出

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我们的戏还没有演完,千

百万人民争取民主的大剧才刚刚开始。让我们

从此握着手,紧紧地握着手,在光明的道路上

迎接我们的共同幸福。”数千名青年怀揣着一

颗颗火热的心,走出校门,投入到新的斗争

中。1946年秋,毕恒光也按组织安排回家乡

做武装斗争准备,并负责路南县党组织的领导

工作。他以圭山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白天

在学校教学,晚上或假日则外出宣传革命思

想、动员群众。由于毕恒光等人的努力,不到

1年时间,圭山地区就建立起星罗棋布的武装

工作点和联络网。到 1947年底,圭山地区党

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达300多人。

1948年 8月 14日,毕恒光到路南县城策

动国民党新兵大队士兵起义时,不幸被捕,并

被秘密押送到昆明关押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

利诱、严刑拷打,毕恒光始终坚贞不屈,宁死

也不透露党的机密。在狱中,他心中牵挂的仍

然是革命工作,他曾给妻子写信道:“我活着

出来见你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回顾二十

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是满意的。我已经毫无

保留地把我的一切都贡献给革命,直到贡献我

的生命。我深深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成党组

织交给我的任务,当主力从边境打回圭山的时

候,没有一支像样的队伍去迎接他们。”

1949年 1月 22日,毕恒光在昆明西郊虹

山英勇就义,牺牲时不到25岁。

在毕恒光牺牲38年后,同学和战友向克勤

在缅怀他的文章中称其为“撒尼人民之魂”。

2009年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之际,毕恒光被评

选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

石林大地上,有他走过的足迹;大三弦的

乐曲里,有他跳动的身影。他生前没有子女,

死后没有可供凭吊的坟墓。但他既是“彝族撒

尼魂”,更是众多为梦想无私奉献的革命者的

缩影。

(作者单位:云南省石林县纪委监委)

毕恒光与圭山彝族舞踊会■陈云

毕恒光像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

口古铜色陶质米缸,高 61厘米,腹围 167.7

厘米,口径 36 厘米,底径 27 厘米;鼓腹、

曲径、圆口、竖条花纹。历经 90多年的岁

月洗礼,米缸已然陈旧斑驳,外面还留下了

一条狭长的裂痕。它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

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的见证。

故事要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当

时,敌人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极

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1927年 9月

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

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村里的老百

姓不知道来了什么兵,以为是军阀来了,便

四处东躲西藏。

工农革命军进村时一个老乡也找不到。

这时,部队已经断粮,战士们又累又饿,疲

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

村子西头传来了炊事员兴奋的叫喊声,“班

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原来在一间

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

缸,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

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

到瘦得皮包骨头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

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

得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

先填饱肚子。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

批评了炊事班班长,严肃申明革命纪律,并

责令部队务必照价赔偿。因为没有那么多银

元,部队临走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

并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待部队离开后,米缸的主人陈娇枝回到

家里,发现家里半缸的米没有了,米缸里塞

了一床棉絮和一封信,信上写着:“老乡对

不起,我们到你家时找不到人,吃了米缸的

米,留下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从

此,这口米缸成了陈家的传家宝。新中国成

立后,陈家生活条件好了,添了新家具,唯

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

了个缝,陈娇枝用桐油掺石灰补了补还在

用。1969年,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

山革命博物馆。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

律的动人故事,在甘家村世代流传下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纪委监委)

图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的米缸。

方寸寄怀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

旅菲华侨王雨亭写给回国抗战的儿子王唯真

的临别赠言。它是爱国华侨积极参加祖国抗

战历史的见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王雨亭(1892 年—1967 年),福建泉州

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1912年加入

同盟会。1936年创办中华影片公司,放映进

步电影。1937年在菲律宾创办《前驱日报》,

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7年负责菲律宾华侨

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并募款支援抗战。他

参与介绍了200多名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

路军、新四军,并筹募款项和药品支援八路军、

新四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

立后,历任国家侨委委员,全国侨联秘书长等。

这是1939年 6月 4日王雨亭与儿子王唯

真在香港分别时,写给儿子的临别赠言。王

唯真当时年仅 16岁,他回国参加抗战,投

奔八路军,途经香港。王唯真从小受到父亲

爱国思想的熏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局

势危急,这位爱国少年心系祖国安危,多次

恳求父亲允许自己回国参加抗战。1938 年

10月,在父亲王雨亭的陪同下,王唯真从菲律

宾踏上归国征程。因为广州沦陷,直到 1939

年 6月,他才从香港重新启程踏上去延安的

路途。在香港分别时,父亲写下这封家书。

从简短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出,身为父亲

的王雨亭虽然对儿子有浓厚的“舐犊之爱”,

但是国难当头,他毅然鼓励儿子奔赴前线,完

成儿子心中报效祖国的夙愿,也是他自己的

毕生心愿,“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

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同时作为父

亲,对于儿子奔赴前线内心也充满担忧,临行

前嘱咐儿子:“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

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

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

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句

嘱咐同时也表达出他对儿子参加的民族解放

事业充满期待,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

简短朴实的家信,王雨亭的深明大义和赤诚

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和钦佩。

1939年 8月,王唯真到达西安,进入安

吴堡青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安排到

青干校的“青年剧团”工作。1940年 10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 11月,被组织安

排到新华社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49年北

京解放后,父子再次团聚。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

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

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

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 矣 , 真 儿 ! 但 愿 你 虚 心 学 习 ,

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

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

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

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

王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