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36
A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會議報導 國內外㈻術會議 2006 7 四川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海峽兩岸「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 第五屆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 中國詩學學術研討會 重寫文化:歐洲的臺灣學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 8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 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 世紀中國北方社會‧民族‧邊疆國際學術研 討會 經典傳統和現代的交會──現代生活中經典運用國 際學術研討會 中山人文思想與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宋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首屆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第八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西學與清代文化國際研討會 第十屆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 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 2006 9 唐宋社會變遷討論會 轉型期的敦煌學──繼承與發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 討會 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 藝術管理研討會 (第三屆)臺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日臺灣文學研究者交流會議 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 廣東道觀歷史研討會 宗教、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研討會──海峽兩岸圖書館交 流研討會 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 記憶與書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 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典範與創意學術研討會 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 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 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6 10 第二屆「客家祭典與文化」苗栗學學術研討會 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 屆國際佛教教育 文化研討會 年臺灣密宗學術研討會 年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說故事:敘事者‧序列‧場域國際研討會 全國聲韻學教師教學研討會暨工作坊 年華人民間信仰國際學術會議──關公信仰 與現代社會 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 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2006 11 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苦悶與蛻變: 年代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 術研討會 東西方哲學之概念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年臺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 BIBLID 0253-2875(2006)254 pp.59-94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Oct-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國內外㈻術會議

2006年 7月

四川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海峽兩岸「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

第五屆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

中國詩學學術研討會

重寫文化:歐洲的臺灣學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 8月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

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

─ 世紀中國北方社會‧民族‧邊疆國際學術研

討會

經典傳統和現代的交會──現代生活中經典運用國

際學術研討會

中山人文思想與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宋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首屆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第八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西學與清代文化國際研討會

第十屆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

第 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

2006年 9月

唐宋社會變遷討論會

轉型期的敦煌學──繼承與發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

討會

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

藝術管理研討會

(第三屆)臺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日臺灣文學研究者交流會議

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 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

廣東道觀歷史研討會

宗教、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研討會──海峽兩岸圖書館交

流研討會

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

記憶與書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

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典範與創意學術研討會

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

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

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6年 10月

第二屆「客家祭典與文化」苗栗學學術研討會

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 屆國際佛教教育

文化研討會

年臺灣密宗學術研討會

年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說故事:敘事者‧序列‧場域國際研討會

全國聲韻學教師教學研討會暨工作坊

年華人民間信仰國際學術會議──關公信仰

與現代社會

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

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2006年 11月

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苦悶與蛻變: 、 年代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

術研討會

東西方哲學之概念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年臺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

BIBLID 0253-2875(2006)25:4 pp.59-94

Page 2: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四川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7.14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

陳 致 晚清四川的科舉世家與經學傳統

許振興 經學與世變──晚清四川尊經書院的見證

盧鳴東 劉沅禮學中的儒道關係

曾聖益 以理明禮:劉沅《三禮恆解》之理學政教思想

(鄭秀卿)

海峽兩岸「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

廣西桂林‧ 2006.7.15

國立國父紀念館、民革廣西孫中山研究會主辦

陳順珍 文化參與分享──謝康教授的歷史比較研究

觀點

壽思華 從孫中山振興實業到基本實現工業化

劉阿榮 「和諧社會」的向度與路徑:「國家/社

會」的觀點

譚肇毅 孫中山北伐在桂林

黃 城 孫中山互助思想與和諧安定社會體系的營造

廖有為 做好公僕回報社會

李酉潭 孫中山先生平等精義之分析

周 群 弘揚孫中山民生史觀精華──建設社會主義

和諧小康社會

唐彥博 從中山先生和諧社會思想探討中國和諧社會

之建構

莫小莎 孫中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對北部灣經濟

區開發的啟迪

張月娟 從「中山人文思想」探索校園霸凌現象的解

決之道

黎 琳 孫文學說的當代意義

鍾文博 孫中山民族思想與社會和諧的實踐

潘小玉 論孫中山法治思想

林國章 從文化復興到振興文化產業──孫中山大同

思想在臺灣的實踐舉例

孫俊傑 孫中山的民主憲政思想與「訓政」時期的國

民黨政治

劉碧蓉 日據時代的臺灣政商關係研究──以臺灣鴉

片為例

馬銘德 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係

(劉碧蓉)

第五屆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

香港‧ 2006.7.19-22

香港城市大學主辦,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

言學系承辦

呂必松 二合的生成機制和組合漢語

陳珊珊 日本明治時代中國語教科書和常用詞研究

Grace Wu 電子郵件在中文教學的應用

陳姮良 數位學習科技在華語文教育上的實施與應用

Henry Ru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甘瑞瑗 「國別化」的漢語教材編撰的幾點思考:以

韓國為例

陳菊詠 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環境下的對外漢語課堂教

學──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

進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實踐和體驗

甯 夷 淺談電腦在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傅 由 注意規律在多媒體視聽教學中的運用

沈 葒 教學初

胡京坪 多媒體技術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

鄭錦全 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

張 猛 漢語現代遠端教育的理論和應用

賈益民、熊玉珍 中文多媒體教材研製策略──《中

文》多媒體光碟和《網上學中文》的設計、

開發和應用研究

趙雪梅 數位化漢語教學模式淺析

蔣以亮 現代教育技術與中級口語教學模式初探

李白堅 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

李 艾 多媒體技術在海外漢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啟示

吳惠萍 數位化遊戲評量融入兒童華語文教學

劉愛菊、許潔萍 基於學習心理過程的漢語單字音聲調

數位化教學設計

陳群秀 一個現代漢語語義知識庫平臺的建造和應用

Page 3: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魯洲、張綺翼 淺談高級漢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模式

陳淑貞、謝家浩 縱橫輸入法與對外漢語教學

馬春林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文化知識課中的應用

陳衛恒、曾光平 面向漢語文教學現代化的形音輸入法

宋 雲 多媒體技術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

靳光瑾、陳曉 漢字屬性資料庫建設

王曉淩 以中國經典動畫片為教學資源的中級視聽說

課程

亢世勇、劉海潤、李衍妮 中小學生語言偏誤語料庫

的應用

肖 莉 全球化背景下對外漢語多媒體強化教學模式

初探

劉春梅 關於建設用於CCAI的中華文化多媒體素材庫

的構想

徐品香 多媒體網路技術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石定栩、張小衡、盛玉麒、王棟、郝俊強 繁體版中

文教學資源庫的理論與實踐

許宏鑒、蘇芸 多媒體輔助對外漢字課堂教學研究

史豔嵐 基於主流報紙動態流通語料庫的對外漢語報

刊新聞資源庫初步建設

Emile Kroeger, Sun Maosong A Chinese Character Lookup

System Based on Morphological Similarity

張寶林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的標注問題

吳文超、吳燕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riteria for

Success in Implementing a Web-based Lan-

guage Education Platform

張若瑩 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對外漢語教學QA系統資

源庫建設

張小衡 An Authoring Tool for Web-Based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an-

guage Learning

Jing Wang A Study of the Use of Online Collaborative

Critiquing Method in Improving Chinese Writing

程 佳 網上漢語初級語音教學課件開發與應用研究

梁志華 中文網路教學的開發與嘗試

馮錫煒、賈傳熒、楊家軒 Web 方式漢語教學資源的

交流與共用

唐燕兒 東南亞漢語教師遠端教育教與學模式及媒體

選擇探索

李 斌 開放、共用、協作、成長──利用 P2P 技術

構築互聯網漢語教學資源平臺

謝天蔚 博客、維基、網播與中文教學

趙冬梅 網路輔助漢語課堂教學的實踐與評價

藺 蓀 綜合型電腦輔助實用文學習系統

周曉軍 對外漢語遠端教學場景設計與 VRML實現

劉長征 ESP、CSP 與面向大企業的對外漢語教學

Ping Ping Zhu Lincoln An Experiment in a Blended

Model of L2 Chinese Reading Classes

劉松、砂岡和子、浦野義賴 具備誤用資料統計功能

的 WEB中文作文批改支援系統

季 瑾 基於語料庫的商務漢語詞語表及等級大綱構

建的嘗試與思考

馬姝婷、宋繼華 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分析

劉曉海 數位化對外漢語教學學習者評價系統研究

汪業宏、徐娟 遠端對外漢語教學學習支援服務評價系

統指標體系

呂 軍 基於語音識別的漢語發音自動評分系統的設

計與實現

王添淼 語言教學中網路協作學習評價研究

齊忠琪 論網路環境下漢語水平自我測試系統的構建

徐娟、劉曉海 對外漢語教學網路課件學習目標的編寫

董政、徐娟 遠端對外漢語教學支撐平臺評價指標體系

楊 翼 基於課件的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結構設計

梁 源 中華大典的構建和字形檔

姚鴻濱 《漢字工具箱》與識字寫字教學

Mark 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路版課程的討論

許德寶 多媒體教學:理由與方法,歷史、現狀、未來

(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詩學學術研討會

南京‧ 2006.7.23-26

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

究所承辦

徐興無 釋「文無隱言」

高華平 〈天問〉寫作年代和地點推測

張思齊 從〈九章〉看《楚辭》的哀歌性質

孫克強 王鵬運詞學思想論略

Page 4: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卞孝萱 錢(鍾書)冒(效魯)詩案:兼論〈圍城〉

董斜川

俞士玲 李清照生平的考訂

金程宇 韓琮單題詩的考辨

劉重喜 杜甫「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的解讀

路成文 唐宋牡丹詩詞主題嬗變的研究

王育紅 中國古宮詞含義的考辨

郭建勳 漢樂府古辭《長安有狹斜行》到南朝《三婦

豔》演變的考察

陳廣宏 鮑照詩風及其文學史意義的重新解讀

於浴賢 從擬古詩的繁榮看六朝詩學精神

胡可先 唐華清宮與華清宮詩

丁放、袁行霈 楊氏兄妹與盛唐詩壇

王 昊 雅正與尊情──元好問詞學思想的內在張力

及其意蘊

胡傳志 宋遼金文學關係論

王秀春 論北宋嘉祐詩壇

羅時進 明清之際江南幾個詩歌流派的關係

胡曉明 自主精神、生活世界與多元傳統

張伯偉 中國文學批評的抒情性傳統

陳尚君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校訂釋例

辛更儒 楊萬里《誠齋詩集》所及交遊人物考

鞏本棟 論明人整理宋集的成績

莫礪鋒 紀昀評點本《蘇文忠公詩文集》

蔣 寅 湖北省圖書館藏抄本《九誥堂全集》為依據

左 江 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

徐雁平 清代東南書院與詩壇

許 結 祭歌與樂教:論「禮」對西元前詩賦文學的

干預及其消解

張 強 樂府沿革與采詩及其政教統緒

徐寶餘 中古音樂新聲與文學新變

黃志浩 漢魏詩歌與「漢音」「魏響」

孫尚勇 建安詩歌與樂府關係新論

徐國榮 「高言」考釋:兼論清談與漢末古詩

曹 虹 遺民詩境中的「劉遺民」

董乃斌 重讀經典之王維篇

戴偉華 兩漢的「詩歌」與「詩」:再論五言詩的起

敖雪剛 試論兩漢七言詩

孫立堯 四言詩虛字中心說

童 強 論嵇康的四言詩

鄔國平 梁武帝與鍾嶸《詩品》

郝潤華、馬婧 宋代彙編體詩話與《詩林廣記》體例的

形成

葛雲波 《樂府群玉》在選本批評樣式上的突破與創新

卞東波 謝枋得《注解章泉澗泉二先生唐詩選》與唐

宋詩學

鄭利華 李東陽詩學旨義探析:明成化、弘治之際文

學指向轉換的一個側面

楊連民 錢謙益與袁中道的交遊考

張宏生 關於《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的研究

張寅彭 試論清代詩學側重「質實」的立場

徐有富 論金聖歎對詩的解析

吳正嵐 金聖歎的詩歌不「無故寫景」說的內涵和淵源

沙先一 清初詞人鄒祗謨生平與著述考論

陳水雲 雲間派接受唐宋詞之「進路」:以陳子龍、

蔣平階、宋征輿為例

(南京大學)

重寫文化:歐洲的臺灣學觀點國際學術研討

臺北‧ 2006.7.30-8.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Edward Vickers 臺灣博物館的再書寫

Mark Harrison 書寫臺灣的國家狀態:語言、政治與歷

Paul-Fran ois Tremlett 再儀式死亡:臺北的世俗主義

與死亡景觀

施芳瓏 重寫宗教:臺灣宗教研究之轉譯、脈絡與位

置的問題

Henning Kl ter 再寫臺語

Ann Heylen 再寫臺灣史

Scott Simon 在臺灣書寫原住民族

Felix Schoeber 重寫臺灣當代藝術史:世俗性、普世

性、國際性

(簡秀靜)

Page 5: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

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8.2-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Norman Yoffee Periphery and Center in Mesopotamia

an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李伯謙 晚商時期中國青銅文化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

關係

陳芳妹 論風格轉變的社會動力與域外交流──殷都

工藝風格的形成

向桃初 湘江流域青銅文明的歷程

周廣明、樊昌生 荒服之地的考古學觀察──以吳城

文化為例

彭明瀚 江西新干大洋洲陶器的類型研究──兼談該

遺址的年代

張 敏 殷商時期的長江下游

宮希成 淮河中游地區商代文化遺存

方 輝 從考古發現談商王朝對東土的經略

袁 靖、荊志淳 河南安陽殷墟與山東滕州前掌大遺址

出土動物骨骼的比較研究

宋建忠 論晉中地區的商文化

徐天進 殷墟時期的關中西部──近年寶雞地區考古

調查所獲的幾點思考

張天恩 晚商時期陜西地區考古學文化與殷墟商文化

的關係

劉 緒 商文化在北方的進退

許 傑 Southern Influence in the Northern Zone: Evi-

dence from Bronze Vessels of the Anyang Pe-

riod(北方地區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所見南方

影響)

黃銘崇 畜牧民與農耕民之間──「清澗──石樓文

化」與商文明

唐際根、荊志淳 陶器所見殷都安陽與周邊的交流

孫 華 關於殷虛布局的新認識

李永迪 解構「周邊」與「中心」:世界體系理論、

扭角羚牛、原始瓷、大理石與殷的對外關係

陳伯禎 由地表調查的初步成果看新石器時代至商代

成都平原的社會發展

黃翠梅 「中心」歷史與「邊緣」記憶──商代玉器

的不同表現模式與多元內涵

張昌平 商、西周時期帶鈴青銅容器及其南傳

陳光祖 西北岡 1001 號大墓玉器的成分分析及其來源

問題

吳曉筠 商周之際的車馬埋葬

(吳政上)

─ 世紀中國北方社會‧民族‧邊疆國際

學術研討會

長春‧ 2006.8.4-6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主辦

三崎良章 從朝鮮出土的4-5世紀壁畫墓室畫像人物頭

部分析看漢與非漢

王子今、劉華祝 漢代北邊的「關市」

王永平 崔浩之南朝情結及其與南士之交往考析

王彥輝、李煥青 匈奴「甌脫」問題研究與北方少數民

族「斡魯朵」習俗辨析

田靜、史黨社 公元 4-5 世紀的鄂爾多斯游牧社會

朱子彥 論漢魏之際羌胡化的涼州軍事集團

宋 超 兩漢之際漢匈關係考略──以江統《徙戎

論》為中心

李 輝 試論北朝時期的「開倉賑恤」措施

李 憑 于什門事件與魏燕之爭

李俊方 漢晉護烏桓校尉職官性質演變探析

李德山 再論高句麗民族的起源

沈 剛 北魏鎮將問題探討

周偉洲 公元前 2世紀至公元 6世紀新疆地區的民族及

其變遷

孟 聚 從誡子書看魏晉士人之心態

尚永琪 3-6 世紀的佛教邑義與北方村落及地方政權之

關係

邵正坤 論北朝時期的擬制親屬──以繼親、收養、

結義為中心

侯旭東 北魏申洪之墓志考

施光明 論 4-6 世紀北方社會的發展軌跡

胡寶國 漢晉時期的大姓、名士及其地域分布

殷 憲 從北魏《王禮斑妻輿》磚、《王斑》殘磚說

Page 6: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太和遼東政治圈

張旭華 前燕、前秦、南燕九品中正制度拾零

張雲華 北朝家妓考述

張銘洽 談秦代對上郡的經略

張鶴泉 西魏、北周軍事征討制度試探

陳 爽 略論北朝的鄉村武裝

陳文豪 漢代的漢胡通婚

景蜀慧 漢末鄴下文士游宴中的談論與玄學清談之發展

程有為 魏晉南北朝胡人的南下與中原社會變遷

黃留珠 劉秀北邊防務政策析評

廖伯源 論漢代徙置邊疆民族於塞內之政策

臧知非 「偃武修文」與邊防的萎縮:東漢民族問題

的政治分析

劉 軍 北魏宗師、宗正考述

劉國石 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關

係的異同──兼論王氏高句麗並非高句麗的

繼承者

薛海波 試論公元 4世紀前期華北地區的漢族流民塢壁

韓雪松 略論北魏與後燕的關係及後燕對北魏發展的

影響

羅 新 論拓跋鮮卑之得名

嚴耀中 4至 6 世紀中國北方「滅佛」與僧人尚武

(陳文豪)

經典傳統和現代的交會──現代生活中經典

運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8.8-9

人間衛視、輔仁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

慈惠法師 佛教的人間性格

謝清俊 文化、經典與數位化

張宗月 媒體與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推廣

溫金海 香港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推廣經驗

王財貴 改革世界語文教育重鑄當代人類文明

劉孝聽 大陸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推廣經驗

鍾積成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推廣經驗

龐 琳 新加坡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推廣經驗

許錟輝 研經與讀經

楊晉龍 兒童讀經法效益研究:誦讀與聽讀的初步分析

蔡根祥 樂教精神的闡釋──樂以教和論

彭 林 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談經典誦讀與禮樂

教化

張錫輝 經典詮釋與技藝──論「游於藝」對經典教

育之啟迪

黎斯華 從讀經到兒童性情的開發──以《論語》為

中心

曾昭旭 經典誦讀與身心修養的詮釋循環

陳可勇 論性情教育與經典誦讀的配合

周錫 《易經》之釋讀及其現代意義

鄭卜五 孔子《春秋》之教的社會意義

(陳明城)

中山人文思想與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8.16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功文文教基

金會主辦

蔡雪泥 提升中小學人文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張瑞濱 從服務的人生觀論中小學教育問題

隋杜卿、匡秀蘭 中山民權初步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之

研究

李酉潭、何文馨 從中山民主與人權思想探究中小學民

主教育

林國章 大同社會理想融入臺灣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

的理論與實際

陳澄波 論泛珠三角經濟圈崛起關鍵在工業化互動互促

郭世清 從「殘碁」論宋遼澶淵之盟外交對奕──兼

論中山民族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之可行性

劉孝紋 從六十四卦起渙圖論國運昌盛之道

闕瀅芬 從中山道統思想論現代生命教育

彭立忠 中山先生論學與志節的思想在中小學教育的

應用

孫劍秋、何淑蘋 試論編輯「二十世紀孫中山研究論著

目錄」之價值與方法

潘小玉 論孫中山法治思想

朱浤源、熊美惠 從中山思想談高中生的生活教育

王浩博、陳景美 高職「三民主義」與「公民與社會」

教材政治社會化之比較

張月娟 從中山人文思想談校園霸凌現象的解決之道

Page 7: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孫劍秋、鄭淳恭、吳怡欣 中山人文思想實施現況──

以中小學教育為主的調查結果評析

馬曉珍 孫中山與桂林

張火木 從中山生命哲學探討現階段中小學推動生命

教育之目標與策略

宋新民 從孫中山人文思想論中小學的人格教育

孫劍秋、卓享億、陳音秀 臺北市多媒體資源中心語

文領域教材資源探究──兼論編寫中山人文

思想數位教材的觀點與方法

白中琫 從中山男女平權思想探討中小學性別教育

莫小莎 孫中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對北部灣經濟

區開發的啟迪

壽思華 從孫中山振興實業到基本實現工業化

陳海雄、楊百川 海事職校教育何去何從

陳蓉蓉 從孫中山人生哲學論中小學全人教育

(劉碧蓉)

宋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四川成都‧ 2006.8.16-19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王水照、慈波 宋代:中國文章學的成立

曾棗莊 論宋啟

龔鵬程 論宋文化的定位與爭議

謝桃坊 論宋詞的藝術特徵

嚴 傑 文賦在宋代成熟之原因

劉成國 「荊公體」別解

朱 剛 「太學體」及其周邊諸問題

祝尚書 論宋代的經義

王兆鵬 談宋代的「潤筆」

吳洪澤 試論宋人的年譜觀

趙義山 論宋元「小唱」之名同實異

李 貴 天聖尊韓與宋調成型

連心達 宋代士大夫文人的反「俗」心結

王德明 頌揚精神的回歸──論宋代文學批評家對

「承平氣象」的推崇

王 永 試論金室南渡後散文理論的「平易」與「奇

古」之爭

譚新紅 名人品題──宋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之一

張高評 博觀約取與宋詩之學唐變唐──梅迪奇效應

與宋刊唐詩選集

王友勝 論《宋詩拾遺》的文獻價值

呂肖奐 硯屏始作考兼及幾首硯屏詩

唐春生 翰林學士與宋代詩歌略論

伍曉蔓 北宋末臨川詩人群體考述

林湘華 從「成體之文」到「成體之詩」──古文運

動對江西詩派的典範效應

許紅霞 從南宋詩僧詩文集的刊刻流傳情況看南宋詩

僧與日本五山詩僧的密切關係

李曉玨 宋人筆記《永康倡女》男女性愛的文化分析

劉衛林 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宋刊劉夢得文集流傳概略

池澤滋子 晁迥研究

劉德清 范仲淹與晏殊

段莉萍 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試論

宋祁的詩歌創作及其影響

洪本健 略論《歐陽文忠公集‧居士集》作品繫年的

成就與不足

王 嵐 《〈宋詩紀事〉補正》歐陽修詩分析

張蜀蕙 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修、

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志的書寫與閱讀

保刈佳昭 蘇軾歌詠朝雲的詩和詞

楊景琦 蘇軾對蘇過寫作的啟示與影響──以詩歌寫

作為例

林繼中 蘇軾的兩難選擇

孫 民 蘇軾的士大夫特質

詹杭倫 蘇軾文藝審美理論六題

周裕鍇 宋僧惠洪交遊人物考舉隅

施懿超 汪藻及其四六文研究

三野豐浩 略論《瀛奎律髓》所收錄的陸游作品

陳煒舜 高元之及其楚辭學考述

李 更 《全宋詩》劉克莊補正及相關問題

漆永祥 「一樣心事的為誰」──宋人詠王昭君詩論

劉尚榮 韻文何必入詩集

胡昭曦 遂州希晝與「宋初九僧」希晝──大足石刻

宋碑《書嚴遜記》辨析

李裕民 烏臺詩案新探

劉 琳 從《全宋文》的「全」看其學術價值

方 健 宋文淵海、學林大觀──寫在《全宋文》即

Page 8: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將刊行之際

張邦煒、盧俊勇 黃庭堅梓州路遺跡考述

潘美月 宋代藏書家對圖書文獻之搜集、整理與利用

盧仁龍 四庫全書斷代文獻分析與評述──以宋代文

獻為例

連心豪 宋代儒士對譜牒學的貢獻

程民生 宋初和平統一戰略及實踐

黃潔瓊 試論北宋樞密使權勢的衰退

何忠禮 宋代作為責授官的團練副使及其俸祿考

苗書梅 宋代的「使院」、「州院」試析

劉復生 宋儒的井田議

葛金芳 從南宋義役看江南鄉村治理秩序之重建

陳國燦 論南宋時期的市民階層

陳曉蘭 南宋四明科舉略考

喻學忠 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風述論

程尼娜 金朝西北部契丹等遊牧民族的部族、 制度

研究

李幼平 見存大晟鐘述略

馬泓波 宋代植樹護林的法律規定及其社會意義

張 劍 家族與地域風習之關係

許懷林 筠州劉氏──冰清玉剛的家族

鄭芳祥 李綱《迂論》「君臣關係」議題探析

鄭雅文 從理學盛行下的婦女地位──談李清照、朱

淑真婚姻生活中的女權意識

王智勇 從吳玠死因之爭談史料的發掘與解讀

游 彪 《宋史‧王德傳》辨正

蔡東洲 張栻後代辨析

王瑞來 《朝野類要》編者趙升考

尹 波 江萬里事跡輯考

李華瑞 文天祥與南宋末年宰執之關係考

何德山 馬端臨生卒年考略

湯恩佳 儒教是宋代文化的主體

鍾肇鵬 儒學精神鑄就民族英雄──文天祥

吳 光 《宋元學案》成書經過、編著人員與版本存

佚考

賈大泉 包容並蓄的蘇氏蜀學

周桂鈿 評蘇東坡議賈誼

董洪利 《孟子註疏》與孫奭《孟子》學

李文澤 傳承與創新的撞擊:宋代小學的多元化發展

楊世文 範式轉移:宋儒新經學形態之確立

吳國武 從經傳文本的選擇看北宋時期的經學新變

顧永新 北宋國子監校定群經考

舒大剛 試論「蜀石經」的鐫刻與《十三經》的結集

劉平中 孟蜀石經雜考

郭 齊 《全宋文》與宋代思想家研究

施議對 太極詞學──排列組合與數位解碼

王小紅 宋代《尚書》學文獻概況及特點

張尚英 近百年來大陸地區宋代《春秋》學研究述評

樂愛國 宋儒對自然知識的重視與研究

劉 方 宋代人格美學思想興盛的思想場域與文化功能

朴永煥 歐陽修與禪宗

葛煥禮 劉敞的《春秋》學

金生楊 邵雍學術源流略論

朱漢民 周敦頤《易》學的宋學精神

粟品孝 四川學者與周敦頤「理學開山」地位的建構

李 申 張載「為天地立心」本義

李冬梅 簡論鄭樵對《詩序》的辨駁及影響

蔡方鹿 當代中國的朱子學研究活動與未來課題

陳 忻 論南宋心學領袖陸象山的政治思想及其實踐

李王英 魏了翁的重民思想

黃錦君 宋末釋道璨交遊略述

黃開國 宋翔鳳經學微言的核心

王 勇 宋夏宗教文化交流述論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

首屆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國際學術研

討會

北海道‧ 2006.8.23-25

北海道大學中國文化論講座、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

等研究院、國科會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研究計畫主辦

鄭吉雄 論易道主剛

楊秀芳 從詞族觀點論「天行健」的意義

近藤浩之 「神明」之思想──以《易》傳為中心

沈婉霖 從甲骨、金文辭例重看《易經》〈屯〉卦之

意象

三浦秀一 16 世紀陽明學與老莊思想的邂逅──以朱

得之《莊子通義》為線索

林啟屏 儒家思想中的知行觀──以孟子、象山、陽

明為例

Page 9: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佐藤鍊太郎 「心外無法」的系譜──禪學、心學、陽

明學和武道

松江崇 略談《六度集經》語言的口語性──以疑問

代詞系統為例

羅 因 漢譯說一切有部兩種佛傳中對於佛陀的不同

詮釋

弓巾和順 鄭玄和《論語鄭氏注》

水上雅晴 明經博士家的《論語》詮釋──以清原宣

賢為例

魏培泉 《關尹子》非先秦作品之語言證據

佐藤將之 荀子思想中的「變化」與「禮樂」及其在

「非語言」統治中的角色

徐富昌 論簡帛典籍中的異文問題

名 嘉則 二程子的經學

劉文清 惠棟《九經古義》之解經觀念──「經之義

存乎訓」探微

王家泠 魏晉南北朝「神明」觀念的變遷──從「聖

人體無」到「神明成佛」

田村將 劉逢祿經世思想之再研究──以「通三統」

說為中心

松本武晃 《春秋胡傳》在日本的接受

(蔡明順)

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南投‧ 2006.8.24-2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辦

檜山幸夫 臺灣總督府檔案所見的日本官僚制

徐國章 談「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以「罰金

及笞刑處例之存廢」一章為例

李文環 日治時期旗山街(本街)之發展及其動力

栗原純 日本統治下臺灣同化政策──共婚法的成立

過程

芹澤良子 日治時期癩病政策的發展──以公、私立

機構的交流中心之考察

蘇睿弼 建構臺灣近代產業建築研究的基礎──以

「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

1937-1942」為例

陳信安 臺灣日治時期官舍建築發展歷程之研究──

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與「專賣局公文

類纂」為例

東山京子 臺灣總督府和其檔案群

蕭明治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的整理與利用

溫國良 日治時期(1905-1917)臺灣廟產處分之探究

陳文添 八田與一的在臺經歷與興建嘉南大圳問題

張怡敏 日治時代臺灣租佃事業經營之研究──以大

安產業株式會社(1930-1945)為個案

高淑媛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米價騰貴問題

黃武達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史料價值

之考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第八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廣州‧ 2006.8.24-29

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廣州中山大學中國文學

系主辦

朱崇科 (被)「延異」的本土現代性──論陳瑞獻

小說與詩歌的本土意義

莊初升 從知三讀如端組看粵北土話、湘南土話、桂

北平話與早期贛語的歷史關係

李煒、盧燕麗 清代「小琉球」 、「大琉球」考

李榮明 傳統的轉義:五四現代性論述中的語境置換

戚世雋 鄧志謨「爭奇」系列作品的文體研究──兼

論古代戲劇與小說的文體分野

郭冰茹 「個人」話語的執著堅守者──陳翔鶴論

董上德 司馬相如故事與古代知識分子的「自我實現」

問題──以明代的司馬相如故事為例

劉街生 漢語中的 VO得 C 式動補結構

楊澤生 《上博五》劄記三則

陳 希 中國新詩的象徵主義期待視野

劉衛國 「巴爾扎克難題」與中國左翼文學批評中的

世界觀論述

田 煒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卷讀後瑣記

白建忠 「五色圈點」考論──以楊慎批點《文心雕

龍》中的「五色圈點」為例

谷向偉 河南林州方言的「V 上來」和「V 上來了」

──兼論現代漢語可能運算式「VC了」的來

商豔濤 金文「 」字補議

Page 10: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麻愛民 《尚書》、《逸周書》新證九則

禤健聰 上博楚簡釋字三則

孫菊芬 副詞「難道」的形成

蔡振念 沈從文小說中寫實與浪漫的頡頏

劉文強 論《左傳》中的美女

廖宏昌 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

之爭與紀昀的思維

張屏生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詞典》的定音原則

簡宗修 唐代佛教宗派性質之再檢討

楊濟襄 漢代古學在晚清公羊學的復甦──論孔廣森

《公羊通義》的治經路線

王國安 李魁賢詩歌藝術特徵

周敏華 〈昔者君老〉、〈內豊〉與〈季康子問於孔

子〉簡之重編

謝明輝 儒家思想「內聖外王」之現代新詮

蔡翔任 儒家「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現象與物

之身之統合

周美華 皮錫瑞《經學歷史》所言國朝經師紹承漢學

二事商兌

丁孝明 孔子君子儒學的建構意涵

洪靖婷 王船山《宋論‧太祖卷》思想微探

林育璿 方東樹《漢學商兌》對戴震之批評

劉乙樺 從儒家踐形身體觀論孟子內聖外王的價值意涵

(李素琪)

西學與清代文化國際研討會

北京‧ 2006.8.24-26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

安允兒 王徵與丁若鏞──16至 18世紀中韓兩位實學

家對西洋奇器的研究與製造

曹 雯 清代早期中俄交涉裏的在華傳教士的影響

陳 瑋 乾隆朝服務宮廷的西方傳教士

川尻文彥 晚清的西學與明治日本

崔維孝 方濟會石鐸祿神父《初會問答》芻議

房建昌 鴉片戰爭後西方秘密結社共濟會的傳入中國

及組織的發展

馮錦榮 The Royal Patronage and Astronomical Instru-

ment Making in Qing Court (1644-1796)

高王淩 劉松齡,最後的耶穌會士

耿 昇 西方人對中國開封猶太人的調查始末

龔纓晏 康熙「1692年寬容赦令」與浙江

郭 蕾 清代十三行藝術

郭秋萍 鐫刻在哈爾濱城市中的西方文化

郭雙林 晚清駐外使領與中國現代知識體系的建構

何 瑜 西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胡志宏 西方漢學家對清史感興趣的原因

華林甫 英國國家檔案館庋藏近代中文輿圖敘錄

黃愛平 從清代檔案看雍正乾隆時期福建地區的傳教

與禁教

黃興濤 清代西方美學觀念和知識在華傳播考論

賈建飛 19 世紀西方的新疆研究及其與清代西北史地

學的關係

江曉原 歐洲天文學在清代社會中的影響

姜義華 清末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西學淵源

闞紅柳 以史證教和以史駁教

李 帆 西學視角下的戴震義理學──以章太炎、劉

師培、梁啟超、胡適對戴震義理學的解說為

核心

李長森 澳門土生葡人與中國近代外文報刊

李華川 清朝中前期國人對法國的認知

李紀祥 近代觀與西學觀──魏源研究的多元面向與

反思

李金強 西學搖籃──清季香港雙語精英的誕生

李景屏 傳教士、天文曆法與清前期欽天監

李天綱 人文主義:明清經學與耶穌會神學

李志軍 西學東漸的策略選擇及歷史進程

梁景和 西方文化與 19 世紀後期中國文化精英的婚姻

劉 賢 陳垣清末醫學文章述論

劉鳳雲 從《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看康乾時期的對

外政策

劉桂生 「列傳」觀念的歷史演變與西方史學對中國

史學的影響

劉仲華 雷學淇及其古代天文學研究

羅見今 從清代無窮級數發展的歷程看西學的影響

馬金華 近代西方財政理論在清末中國的傳播及影響

毛瑞方 陳垣對清代西學的研究

牛貫傑 清初的「曆獄」與「排教」

Page 11: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漆永祥 從《漢學師承記》看西學對乾嘉考據學的影響

沈定平 西洋銅版畫在清宮廷的流傳及其影響

孫 江 作為他者的「洋教」──關於基督教與晚清

社會關係的闡釋

孫若怡 精緻文化與乾隆時期

湯開建 清朝前期西洋鐘錶的仿製與生產

汪學群 康有為《孟子微》發微──兼論以西學補充

印證

王 棟 環球化、區域化及其超越「西方與非西方」

模式:從嶺南檔案(1888-1952)沈思中美文化

相遇

王記錄 錢大昕的西學觀及其影響

王俊義 莊存與復興今文經學起因於「與和珅對立」

說辨析──兼論對海外中國學研究成果的吸

收與借鑒

王日根 西學與清代中國形象的變遷片論

王天根 嚴復與近代學科

王先明 晚清「中體西用」論的再思考

王憲明 兩個法國人三個中國人與 18世紀法國兩種中

國觀的形成

王曉朝 從明清天主教文獻看中國近現代理性思維方

式的生成

王曉秋 牆內開花牆外香──晚清漢譯西書在日本的

影響

王揚宗 益智書會與晚清的科學教育

魏白蒂 初探清末民初美國基督會在南京活動與金陵

大學的創起

吳伯婭 從新出版的清宮檔案看乾隆年間的西學東漸

吳春梅 西學東漸與晚清女學的興起

吳莉葦 17 世紀歐洲流傳的與耶穌會士相關之中國地

圖敘論

吳義雄 謝衛樓與晚清西學輸入

吳蘊豪 曆算無經與引進西法

夏明方 18 世紀中國的現代性建構──「中國中心

觀」主導下的清史研究反思

熊月之 理解的困難與表達的偏差──晚清中國對美

國總統制的解讀

許紀霖 政治美德與國民共同體──梁啟超自由民族

主義思想研究

許明龍 關於馮秉正的《中國通史》中的清史部分

楊雨蕾 西學初傳朝鮮──在華西方傳教士與朝鮮燕

行使臣交往的歷史考察

於建勝 狄考文與登州文會館述論

余新忠 晚清「衛生」概念演變探略

俞祖華 晚清西方傳教士對儒學的認識

查時杰 從再造到沒落──開封猶太教會堂在明清兩

朝的歷史(1644-1860)

湛曉白 清代中前期經學與西學關係問題研究述評

張大慶 傳教士與近代西方外科學的傳入:以合信的

〈西醫略論〉為例

張西平 〈耶穌會在亞洲〉(Jesu itas na sia)檔案

文獻與清史研究

張先清 多明我會傳教士與清初華南地方史書寫

張昭軍 「先入之見」與「自以為是」──清前期來

華傳教士對程朱理學的跨文化詮釋

章 清 「西學門徑」之辨與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

鄭錦揚 西樂與清樂:西學與中國文化關係的一個有

機組成部分

周 武 從中西之學到新舊之學

周積明 晚清續經世文編與晚清西學

鄒振環 《泰西新史攬要》:「世紀史」的新內容與

新形式

(中國人民大學)

第十屆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8.25-26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

主辦

John Wills The South China Sea Is Not A Mediterra-

nean: Implications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方真真 中國、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絲綢貿易(1657-

1686)

古鴻廷 華族海外移民及其商業活動

朱德蘭 日本特種行業在臺海拓展兩岸市場的個案研

究(1895-1945)

吳蕙芳 飄洋過海:中國雜字書的域外流傳

李若文 嘉慶年間海盜與閩臺貿易之關聯

張彬村 荷蘭東印度公司時代的華人商業勢力發展

Page 12: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陳宗仁 晚明福建船引制度的興廢

陳政宏 一脈相承:臺灣筏技術之創新與特性

陳國棟 嘉慶年間的廈門行商

陳鴻瑜 早期環馬來半島週鄰港市國家及其文明之緣起

湯熙勇 華人與日僑在夏威夷(1850-1914)──近代

東亞國家移民太平洋島嶼方式的比較

劉序楓 「華夷變態」的世界:清初東亞海域海上交

通史研究

鄭永常 從蕃客到華商:中國遠程海貿商人研究

Roderich Ptak(普塔克) Around Hainan: Ports and

Commodities (from Song to Early Ming)

伍 躍 日明關係中的勘合問題

村上衛 閩粵沿海民與清朝:以鴉片戰爭前的鴉片貿

易為中心

曲金良 元初海運與膠萊運河──世界最早海洋運河

工程的開鑿與運營(1280-1285)

李金明 明中葉漳州月港的興起與福建的海外移民

黃純豔 宋朝對占城和交趾的政策──以朝貢貿易為

中心

戴鞍鋼 近代上海口岸貿易與周邊地區交通郵電業的

架構

(中央研究院)

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

北京‧ 2006.8.26-2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

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主辦

朱宗震 民國初年革命黨人教條主義的思維模式

李朝津 民初有關共和制度的爭論:省思中國首次民

主實驗

楊天宏 政黨建置與民初政治走向:從「革命軍起、

革命黨消」口號的提出論起

李學智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國慶活動

楊天石 蔣介石日記與蔣介石研究

劉敬忠、潘榮 馮玉祥與護國戰爭:兼析其在《我的生

活》中有關自述

劉家峰 從助手到領袖:1910年代的中國基督徒

孫 江 土匪政治:從檔案史料看民國初期華北的土匪

張華騰 多角視野下的北京政府:1912-1915 年北京政

府述評

汪朝光 北京政治的常態和異態:有關黎元洪與段祺

瑞府院之爭的研究

朱 英 民國時期省議會與省長之間的衝突:以江蘇

省議會彈劾省長案為例

森時彥 1910年代的中國市場與日本棉紡織工業

吳景平、鄒曉昇 上海銀行公會成立初期的組織制度和

運作

陳謙平 民國初期英國在華企業制度的建立:以企業

註冊和英商公會為例

廖大偉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民主政治的創試

臧運祜 辛亥獨立各省軍政府的約法之研析

王續添 地方主義聯邦主義與新國家建構中的制度選擇

章 清 民國初年的思想界

吳炳守 民國初期梁啟超中堅政治論與研究系知識分

子之形成

陳廷湘 清政府處理辛亥鐵路事件的失誤與失敗:以

四川保路運動為重點的研究

王奇生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

為視點

石川楨浩 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華

山為例

左雙文 朦朧的不確定的救國理念:二十一條交涉期

間新式知識精英的初步反應

森紀子 從牛肉市場看 1910年代的青島

王 川 民初西藏拉薩漢人社會生活研究

黃天華 國家建構與邊疆政治:基於 1917-1918 年康藏

糾紛的考察

孫承會 1910年代河南治安組織的成立及其性格

左玉河 從函夏苑到研究所:民初專業研究機構之創設

王東傑 學術中心與邊緣互動中的典範融會:四川大

學歷史學科的發展

蔡朝暉 《申報》廣告與五四時期上海社會認同與商

人心態

孫彩霞 護法軍政府改組的幾個問題

胡 成 合作中的反抗:華人社群與外人市政當局

許冠亭 國民外交協會與巴黎和會、五四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Page 13: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第 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

Slovenia‧ 2006.8.31-9.3

Sponso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frican Stu-

dies Faculty of Arts,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Peter Sandby-thomas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Party:

Analysing the CCP's Use of Stability

Mario Esteb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Vladimir Portyakov China s Development Outlook

Alexandre Lomanov Politics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Taru Salmenkari Village Elections and Community Poli-

tics

Ond ej Ku era The Legal Amendments in PRC and ROC

(Implications to the Theory of Democratization)

Elena Barabantseva From the Language of Class to the

Rhetoric of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the

Notion of Nationality Question in China s Offi-

cial Discourse on Modernisation

Alberto Camarena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hina s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rita Siika Emergence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

ful Coexistence into th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ctise

Britta Gruenig, Li-Choy Cho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United Na-

tions- Taking Stock of Thirty-Five Years of

Participation

Chun-Yi Le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terac-

tion with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1987-2004

Natalia Davydova Implications of Membership in the

WTO for China

Valeria Zanier The Opin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on

WTO

Tuuli Koivu The Challenge of Choosing an Optimal Ex-

change Rate Regime for China

Ursula Eysin China s New Left in Search of Identity in

a Global Modernity

Olga Borokh Chinese Economic Discussions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H. Tulio C. Rubio-rodr guez China: Back to the Past

KIM Byung-cheol Social Capital and the Coping Strat-

egy of Unemployed Households in Urban China

Liu Kai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na's Rural Industri-

alisation: A Case Study

Elena Bazhenov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RC

Tim Wright State Capac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losing the Pits and Reducing Coal Production

Genia Kostka, Boya Shen Rural Fiscal Reform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bt-

A Case Study of Henan

Li Minghuan Life in a State-owned Farm When State's

Support System Is Fragmented

Andrey Ostrovskiy Housing Problems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by

Materials of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RC)

Outi Luova Managing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of

China's Korean Minority Loc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

fecture

Hsu Jui-ying Traditional Method and New Technology:

Migrants Job-Searching Channels in Kunshan,

Jiangsu

Martina Bofulin Qingtian Online: The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Wolfgang Schwabe Going Through Emotions-Emo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iye(內業)Chapter

of the (管子)

Tiziana Lippiello Self-cultiv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

ques: Towards the Xian Cult of Qin and Han

Times

Albert Galvany Against the Rule of Rectitude: Deformed

Bodies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Page 14: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Yvonne Schulz Zinda Two Modern Approaches to Li: Jin

Yuelin's Lun Dao and Feng Youlan s Xin lixue

Rune Svarverud Autonomy of the Chinese Individual

Jana S. Ro ker Zhang Dongsun's(張東蓀 1886 - 1973)

Pluralistic Epistemology(多元認識論)

Tom De Rauw Liang Wudi(梁武帝), Chinese A oka

or Shrewd Politician?

Jana Benicka Chan Buddhism and Huayan: Five Posi-

tions (wu wei) Theory of Dongshan Liangjie

Bart Dessein Jizang, Sanlun, and Vaibhasika Philosophy

Christian Soffel Discussions on Daotong and Daoxue in

the Late 13th Century

Leslie De Vries The Diagram of the Supreme Ultimate

and Wenbu Medicine

Marc Winter The Struggle for Confucian Discourse Be-

fore the Opium War: Fang Dongshu and His

Criticism of Dai Zhen

Ann Heirman Where Is the Probationer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Nunneries?

Silke Geffcken Why Another Collection of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Wim De Reu Pottery Wheels and Related Artisan Tool

Metaphors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Barbara Hendrischke Divination and Prognostics in the

Taiping Jing

Chi Chi-chang(紀志昌)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Ning Fo 佞佛 (Ingratiating Oneself with

Buddha)

Xiaobing Wang-riese Ancestral Rites of the Shang and

Zhou Rulers

Roel Sterckx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 in Warring

States and Han China

Du an V vra The Action of Invisible Sage: Making Or-

der in Wang Bi's and Guo Xiang s Thought

Radoslav Pu i (拉多薩夫普西奇) 玄女與老子宇宙

模型

Chloe Starr Reading Scripture as Text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Fredrik F llman Hermeneutical Conflict? Reading 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or Stranden s The Bible in China, 1900-2000: Litera-

ture for Religious, Ethical, Everyday or Literary

Purposes?

Lars Peter Laamann Chanting the Scriptures, Expelling

the Ghosts : Sacred Texts in Popular Christian

Ritual, 1770-1890

Mirjana Pavlovi Confrontation of Passive and Active

Princip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in Lao She's

Fiction

Lena Henningsen Heirs of the Dragon or Heirs of the

Wolf? Imitative Creativ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Roman Shapiro Yu Hua s Novels: A Trilogy of Fate

Kamila Hladikova The Power of Language in Han Sha-

ogong s Maqiao Dictionary

Barbara Leonesi Translating Drama: the Chinese Ver-

sion of the Enrico IV by Luigi Pirandello

(1867-1936)

Magdalena Rytinov Xu Zhimo - The Poet between

Two Worlds: Western and Chinese Aspects of

His Poetry and Various Problems of Their

Translation (into Czech Language)

Nicolai Volland Beyond Cultures: Translation, Language,

and the State in the Early PRC

Anna Maria Paoluzzi Bashing Intellectuals or Intellectual

Bashing? Satire and Its Purpose in Three Short

Stories from Taiwan

Quah Sy Ren Performing Chineseness in Gao Xingjian's

Theatre: A Transcultural Response to Contem-

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Connie Ho-yee Kwong Approaching Modernism: Reflec-

tions on the Criticism on the Shanghai New

Sensationism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1985-

2005)

Michael Schimmelpfennig Blunt or Hidden: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Different Ways of Remonstrance in

Traditional China

V ronique Alexandre Journeau Sounds, Images and Rh-

ymes in Sikong Tu s Poetical Art

Marie Bizais Collapsing Western Distinctions in Literary

Page 15: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Style: An Investigation Into Liu Xie s Concepts

in the

Ulrike Middendorf Reading Emotions in the Odes: Exe-

gesis of the Kongzi Shi Lun and the Mao/Zheng

Commentaries in Comparison

Matthias Richter Textual Fluidity vs. Textual Identity:

The Case of Laozi 8 and Its Manuscript

Counterparts

Ho Che Wah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Chengbi Tongbian (承敝通變)Found in the

Preface to the Shiji

Li Yun-Chung The Southern Tang Poet Li Jianxun and

His Obsession with Flowers

Antje Richter Early Medieval Notions of Epistolarity

林明昌(Eric Lin) 孔子鼓瑟不彈琴考──由琴瑟興

替論儒道音樂美學

Roland Altenburger Moral and the City: the World of

Shi Chengjin s (1660) Vernacular Stories

Barbara Bisetto Fictionalization and Vernacularization in

the Late Ming: A Perspective from the Work

Lien Zhuan Yanyi

Alison Hardi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Ruan Dacheng s

Spring Lantern Riddles

Miriam Castorina Guo Liancheng and His Journey to

Italy

Alexander C. Y. Huang Locating China and the West :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Late-Qing Travelogue

and Translation

LI Jinjia Tcheng-Ki-Tong, A Cultural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Eyup Saritas, Hasan Bilgin The Chile Tribe According

to Chinese Sources

Piero Corradini Sinicized Foreign Rulers in Medieval

China

Cynthia Brokaw Popular Publishing and the Book Cul-

ture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Glen Dudbridge Collaboration and Its Apologists in Ten-

th-Century China

Mathieu Torck Chinese Sailors' Food Suppli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Scurvy in Premodern China:

Round-up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2002

- 2006)

Elisabeth Kaske The Sale of Official Titles and War Fi-

na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Ulrich Theobald War Financing in 18th Century China

- An Enterprise Without Controlling Depart-

ment

Nanny Kim The Art of Circumventing Regulations: How

the Management of Underfunded Copper Trans-

ports to the Metropolitan Mints Yet Remained

an Avenue of Official Promotion

Thomas Hirzel Mint Metal Procurement for Jiangsu and

Zhejiang: An Inquiry into the Central Govern-

ment s Expectations and the Provinces' Strateg-

ies of Implementation

Federica Ferlanti Revolu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e

Genesis of the Communist State, 1931-1934

Beverley Hooper An Uphill Task : China and the Soviet

Specialists in the 1950s

Thomas Kampen The CCP and Its Two Resolutions on

Party History

Wang Juan Cultur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Shanghai

Tabloid Press, 1897-1911

Karin Betz The Dirty Chinese: Hygiene as an Issue of

Acculturation for Chinese in Meiji Japan

Federica Casalin Early Economic Writings in XIX Cen-

tury China: the Maoyi Tongzhi and the Zhifu

Xinshu

Mike Shi-chi Lan Chinese Memories of War, Japanese

Colonial Legacy, and the Problematic Taiwanese

Identity in Chinese Nation-formation, 1945-1947

Bryna Goodman Appealing to the Public: Newspap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motion in 1920s China

Toby Alexander Lincoln Everyday Practice of Everyday

People: Subalter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Events

in Republican Shanghai

Xavier Paules Making Distinction: High-Class Opium

Houses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1930s

Marjorie Dryburgh Life Histories and National Narra-

tives: Remembering Occupied Manchuria in

Page 16: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Post-war China

Ksenia Markina Lettered-words in Modern Chinese:

Foreigners or Fellow Citizens?

Mateja Petrov i Context and Meaning: Different Func-

tions of Discourse Particle Le in Chinese

Marita Ljungqvist Arin A Relevance-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Particle Ba in Mandarin Chinese

Lihi Yariv-laor Chinese as a Subjective-Prominent Lan-

guage

Jennifer Gross The Lifecycle of Quotes

Kazuyuki Inoue The Reflexivisation System in Archaic

Chinese

Daniel Zoltan Kadar Writing Chinese (Im)politeness: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 of Politeness and Im-

politeness from Orthographic/Semiotic Perspec-

tives

Wolfgang Behr How to Keep a Secret Secret in Classical

Chinese

Henrieta Hatalova Chinese and Slovak Process of Cre-

ation of Popular Phraseology- Demostrated on

Examples of Paremias with Motifs of Six Do-

mestic Animals

Mette Thun 1000 Characters, 2000 Words and No More

Cute Dialogues: the EU-sponsored Kaimen-pro-

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Sun Lam Lear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Cultural

Context

Hu Xiaoling, Liu Chuanping A Study of Acquisition of

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L2 Chinese by

English and Korean-speaking Learners

Lucie Olivova Ignaz Sichelbarth, A Jesuit Painter of

Qianlong

Helen Persson Early Textiles from Central Asia: Stein

Collection at the V&A

Nata a Vampelj Suhadolnik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Ceiling of the Buqianqiu

Tomb from Luoyang

Gy rgyi Fajcs k Garden of Pleasures Chinese Lacqu-

ers in Hungary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1736-1796 (Lacquer Cabinet in Esterhazy Palace

at Fert d)

Walburga Maria Wiesheu Wars and Walls in Urban De-

velopment in Early China

Isabella Falaschi Tragedy Without Guilt? The Question

of Beiju in the Yuan Theatre

Chang Bi-yu Tradition and Identity: The Nationalisation

of Xiqu in Taiwan

Nora Frisch Advertising and China s Modern View of

Tradition

Sarah Dauncey Disabled But Not Useless : Represent-

ing Disa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Mitja Podreka Hacktivism in China

Jeroen De Kloet Chinese Cinematic Pollutions

Julian Ward Revisiting Little Soldier Zhang Ga: A New

Look at Chinese Film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Louise Williams Is This the Modern World? (Post)Mod-

ernism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Urban

Cinema

Song Hwee Lim Fear Eats the Soul: Of Ghosts and

Other Queer Sightings in Tsai Ming-liang s

Cinema

Andy Chiu Sexing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Engage-

ment of Han-Chinese Confucian / Buddhist /

Daoist Legal Theory and Gender Politics

Helena Pik-wan Wong, Wan-chaw Shae Negotiating Gen-

der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Marianne Hester Transnational and Global Impacts on

Domestic Violence Policy Development

Yi Jo-Lan From Ordinary Martyrs to Worthy Mothers:

The Expanding Paradigm of Female Virtue in

Ming-Qing Dynastic Histories

Dusica Ristivojevi They are Just Like the Generations

Past : Imag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Missionary Periodical Woman s Work in China

(1884-86)

Derek Hird Men and Masculi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Nicola Spakowski Political Women s Autobiographies

Between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Subjec-

tive Experience

Page 17: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Rui Shen Gender and Genre: The Politics of Style in

Chinese Women's Autobiographical Fiction

Maria Jaschok, Shui Jingjun Alternative Transforma-

tive Spac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Women s History: A Catholic Convent, Ameri-

can Women Religious, Chinese Catechists and

Shouzhen Guniang (Celibate Women) in Kaifeng

City

Julia Ston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Hong Kong: The

Berlin Foundling Home for Girls (Mid-19th

Century to 1921)

Cecilia Milwertz, Wang Fengxian Foreign Development

NGOs and Their Natural Partners in China-

Creating a Broad-based Transformative Coali-

tion?

Anna Boermel No Wasting and Empty Nesters : Old

Age in Beijing

Serena Zuccheri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Rise of a New Youth Culture, Xin Xin Renlei

(New Humanity) and Neo-tribalism in Urban

China

Anna Lora-wainwright Soci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

ding of Oesophagus and Stomach Cancer in Ru-

ral Sichuan

Lauri Paltemaa, Juha A. Vuori How Cheap Is Talk?-

Soft-Repression and Counter-Strategies Against

It in the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s of the

80s

Maja Veseli Negotiating Ethnic Identity on the Cam-

pus: The Impact of Minority Educational Poli-

cies on Students Lives

Unn M lfrid H. Rolandsen Developing a Responsible In-

dividual Through Spare Time Activities

Mette Thun The Transn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

ese Lineage and Temple Institu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Lena Springer The Chinese Identity of Immigrated

TCM-Doctors in Austria and the Unsolved Pro-

fessional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Maggi W. H. Leung From Bamboo Networks to Tr-

ansnational Hi-tech Linkages: Overseas Chinese

as Ag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C

Valentina Pedone As a Rice Plant in a Wheat Field :

Elaborating the Chinese Youth Identity Overseas

James St. Andre The Concept of Chineseness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 the Writing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Paris Chi-chuen Lau Between Sex and Death: Zhang

Xianliang s Trauma and Memory

Lin Pei-yin Memory, History, and Identity: Representa-

tions of the February 28th Incident in Contem-

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Mike Shi-chi Lan Re-creating Memories of Taiwan in

China, 1942-1945

Agnes Schick-chen Chinese Legal Culture, the Rule of

Law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Nicolae Cristian Statu Walk in the Forest of Scholars:

A Structural Reading of Chapters 88 and 30

from the Hanshu

Dagmar Borchard On the Road to Modernity: A Short

History of Marriage Law in the PRC

Flora Sapio Network-based Forms of Law Violation: the

Case of Xiamen

Rebecca Parry The Challenges of Corporate Rescue,

Lessons from Europe

Jonas Grimheden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Judicial

Reform

Eva Sternfel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Sector in

China and the Impacts for the Environment

Eduard B. Vermeer The Rise and Fall of a Man-made

Lake: Lianhu 300-2000 A.D.

Oliver Hensengerth China s Foreign Relations and

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he Cases of the Tumen

and the Mekong

Dong Wang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Lingnan Univer-

sity, 1888-1951): Globalization and Beyond the

Paradigm of The West vs. the Others

Page 18: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Selena Pjevi The Image of China in Serbian Culture

Anna Busquets China in Spain in XVIIth Century: the

Tratados of Friar Domingo Fern ndez de Na-

varrete

Kim Kwok Enterprising Culture: New Economic Activi-

ties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ia

Marta Persiani The Names Shangdi, Tian and Tianzhu

in Some Early Chinese Convert s Texts

Nicolas Standaert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Chinese and

Christian Funeral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Helena Motoh The Naturalness of the Other- Philo-

soph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Eight-

eenth Century Europe

Paolo De Troia Notes on Africa: European Sources of

17th Century Aleni's Description of African

Countries

李海亮(Li Hailiang) 儒學儒教的「孝」與基督教倫

理的「孝」之比較

張鳳麟(William Cheung) 從「父親三部曲」──

《推手》、《囍宴》、《飲食男女》分析李

安電影中「父權」和「家庭」的觀念

王婷(Wang Ting) 名人文化興起:中國面臨又一次

文化革命?

(漢學研究中心)

唐宋社會變遷討論會

臺北‧ 2006.9.4-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研院唐宋社會變遷

主題計畫主辦

近藤一成 從地域文化看唐宋變革──浙西湖州的個

妹尾達彥 韓愈與長安──九世紀的轉型

陳尚君 《舊五代史》重輯的回顧與思考

張勞芳 唐代京兆秩序的管理與破壞

劉淑芬 唐宋時期的功德墳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

的討論

黃清連 唐末五代淮南地方武力試論

林煌達 唐宋州府孔目官職位之演變

黃寬重 創制與轉型──五代巡檢初探

梁庚堯 從坊市到鄉村──唐宋牙人活動空間的擴大

劉靜貞 北宋前期墓誌書寫中歷史形象的借用與形塑

方震華 堯舜三代與貞觀故事──君臣典範在唐宋時

期的轉變

(吳政上)

轉型期的敦煌學──繼承與發展敦煌學國際

學術研討會

南京‧ 2006.9.7-11

南京師範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臺

灣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聯合主辦

趙和平 武則天為已逝父母寫經發願文及相關敦煌寫

卷綜合研究

洛合俊典 敦煌寫本和日本古寫經中的玄應撰《一切

經音義》

梁麗玲 敦煌寫本《十夢經》初探

玄幸子 關於兩種《佛說八陽神咒經》

衣川賢次 以敦煌寫經校訂《大正藏》芻議

汪 娟 敦煌寫本《法華七禮文》殘本考釋

竺沙雅章 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版刻漢文大藏經本

朱 雷 敦煌寫本《廬山遠公話》中之惠遠緣起及《涅

磐經》之信仰

赤尾榮慶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大穀探險隊帶來寫本介紹

劉曼春 繼續研究敦煌莫高窟《寶雨經變》

榮新江 追尋最後的寶藏──李盛鐸舊藏敦煌文獻調

查記

波波娃 唐高宗天訓與中國政治傳統

許建平 敦煌寫經籍卷的學術價值

束錫紅 英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與吐蕃早期文化

馬 德 敦煌吐蕃文獻的新論

李正宇 重新認識 8至 11 世紀的敦煌佛教

依 空 敦煌佛教願文探微

郝春文 再論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結社

鄭阿財 傳播、詮釋與接受──敦煌文獻與石窟《觀

音經》之考察

方廣錩 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新發現四件中國早

期印刷品

張湧泉 俄藏敦 18974號等十餘件字書碎片綴合研究

Page 19: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克拉拉 哈薩克斯坦的佛教──現代和當代

劉 屹 道教仙人「子明」論考

萬 毅 敦煌本《昇玄內教經》與南朝末期道教的「三

一」新論

黃正建 試論唐人的喪葬擇日──以敦煌文書為中心

周西波 敦煌文獻中之逐盜求失物方術略考

馮培紅 關於歸義軍節度觀察使官印問題的一些補充

吳麗娛 試論敦煌書儀中的官場起居儀

楊寶玉 張議潮束身歸闕後與沙州人士的往來

楊秀清 P.3518〈張保山邈真贊〉劄記

孫繼民、陳瑞青 分藏異國的宋代鄜延經略安撫司檔案

劉進寶 x.2419號〈欠柴人名目〉中的徭役與賦役蠲

鄧文寬 跋敦煌文獻中的兩次日食記錄

金瀅坤 論唐五代宋元的社條與鄉約

鄭炳林 晚唐五代敦煌社會風氣之胡風胡化

柴劍虹 轉型期敦煌文學研究的新課題

張鴻勳、張榛 移植與變異:日本《酒茶論》與敦煌

《茶酒論》的比較研究

梅維恒 歐亞鳥類對話作品的比較

朱鳳玉 敦煌蒙書《古賢集》與中晚唐代詠史詩

董志翹 輯注本《啟顏錄》商補

張先堂 淨土教宗師法照的文學創作及其對唐代文學

的貢獻

林仁昱 論敦煌聯章歌曲列舉事項的方法

荒見泰史、桂弘 轉型期的變文研究──以日本變文

研究的特徵為中心探討

蔡忠霖 敦煌俗字中的繁華現象試析

王三慶 《解釋歌義壹備》新探

陳國燦 略論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中的史學斷代問題

正博 英藏 S.9478《地志殘片》淺析

黃 征 江蘇與敦煌學──人物篇(1908-2006)

陳 明 「好熱細藥」:于闐醫藥文化 沈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9.9

國立國父紀念館、財團法人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

基金會主辦

王曉波 李友邦在抗戰期間的遠識和預見

高純淑、張瑞成 李友邦與臺灣光復運動

卞鳳奎 從外交史料館所藏史料看李友邦的抗日活動

李功勤 不能被歷史遺忘的人物──李友邦將軍

(劉碧蓉)

藝術管理研討會

臺北‧ 2006.9.9

臺北市藝術管理學會主辦

柯基良 藝術管理與行銷的作為

方芷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功能角色之探討

陳啟昕 表演藝術產業之通路策略研究

黃俊閎 博物館的藝術授權策略:資源基礎觀點的分析

吳振岳 論紀念功能之公共藝術與場所精神之和諧與

衝突──以埔里愛蘭橋之228紀念碑「圓而不

圓」為例

賴鼎陞 論博物館數位化展示設計與管理之新趨勢:

以故宮「宋徽宗的御花園」巡迴展覽為例

陳建勳 從產學合作觀點探討博物館商品開發組織之

溝通研究──以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為例

莊奇洛、陳尚盈 以參考點引導訊息處理檢視Yahoo拍

賣近五年玉器──明清件賣家之商品呈現

呂弘暉 藝術管理研究所實習制度之建構

徐水仙 視覺藝術領域的國際規範

(臺北市藝術管理學會)

(第三屆)臺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

臺北‧ 2006.9-10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國家臺

灣文學館主辦

鄭良偉 母語文學 t 母語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徐煥昇 母語文學在母語教材中的運用以〈苗栗縣客

語教材〉為例

張學謙、鄭良偉 雙語讀寫 kah語文教育:母語 kah第

二語言互相幫贊 sa -th n 方法

吳國禎 臺語教育當中「歌謠」一詞的誤用與檢討

李勤岸 平埔族主體性論述 重建:論陳雷長篇小說

Page 20: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鄉史補記》

Hiro Justin Ota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Hawaii, Japan

and Taiwan

多田惠 日本的語文教育模式

賴麗品、涂淑琪、張學謙、戴煜德 運用批判讀寫方

法進行母語教育

林怡禎 十年漫步永遠的故鄉──論陳雷臺語小說的

養分與蛻變

蔣為文 20 世紀初臺灣 h m越南羅馬字運動 比較

丁鳳珍 臺文雜誌《T i- an-j》(臺灣字) 臺灣母語

教育主張 探討

潘科元 蔡培火《十項管見》(Ch p-h ng ko n ki n)

語詞運用對現時臺語文 啟示

Henning Kl ter Politics of Multilingualism: Is Europe

Comparable to Taiwan

Ann Heylen 蔡培火與殖民地臺灣的羅馬字運動

L Siok-h ng 臺語烹調動詞 義素分析

楊允言、劉杰岳、陳鄭弘堯、陳柏中 附加詞類訊息

臺語語詞搭配 t 教學上 應用

T n Nga- T i L ng kap Thi ng-b t H -t ng l i

Th m-th T i-o n-L ng G -gi n Th - a kap

G -gi n Th i-t

施淑惠 n 日語連語 觀點來探討臺灣閩南語語法

研究──「述賓構造」&動詞間 移行關係

何信翰 「主導」 觀念 kap伊 t 臺語詩研究頂 ko n

運用

張屏生 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

武洛地區為例

梁瓊芳 i 大眾傳播 角度探討《臺文通訊》雜誌 90

年代以來對臺語文學 重要性

蔡瑋芬 戰後臺語文學運動 論述開展

陳金泉 母語教育如何結合家庭和整個社會層面,最

後形成全民運動之思考

蔡慶川 國小母語教學之現況報告

廖淑鳳 臺語教學方法之探討

鄭文海 從九年一貫之觀點,看國中母語必修之迫切性

莊霈涵 母語教育應提前從幼稚園開始(兼論課程之

設計)

(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

臺日臺灣文學研究者交流會議

臺南‧ 2006.9.10-12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

橋本恭子 試論南方外地文學的樹立──以在臺日本

人的「鄉土主義」為中心

林巾力 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

觀〉

魏偉莉 美學的起源:知識、權力與象徵暴力──論

50 年代末以「臺大外文系」為中心的現代主

義美學再生產

中村元哉 戰後臺灣的文化論戰與殷海光──從和南

京國民政府時期(1930-40 年代)的文化論戰

相較來看

廖淑芳 全球化文化生產中的故事、地方感及其傳播

模式試析

和泉司 錯綜複雜的「內」與「外」:以 40年代的臺

灣文壇中的「蓮霧之庭」與龍瑛宗為中心

李育霖 變向他者:臺灣日本語文學中的翻譯書寫及

其主體歷史

陳永鑫 一個臺灣小鎮的日本時代──彰化縣溪湖鎮

的日本經驗

許菁娟 統戰之中的文學現象──對柏楊事件的考察

高橋一聰 關於「中國文藝協會」的一個考察──以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為中心

趙慶華 相聚、離開、沉默、流浪──從「空間視

域」的衍變閱讀蘇偉貞的「眷村四部曲」

(鄭淑真)

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9.15-16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程元敏 兩漢《洪範五行傳》作者索隱

李偉泰 《史》、《漢》論贊比較八則

周鳳五 試說《季康子問於孔子》的榮駕鵝

夏含夷 A New Reading of the Shi Jing Poem Da Wu

on the Basi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Page 21: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盧錦堂 屈故館長翼鵬先生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在抗戰

時期所蒐購我國東南淪陷區之古籍最精品

林慶彰 屈萬里先生考辨偽書的貢獻

楊晉龍 屈翼鵬先生與臺灣的《詩經》研究

齊益壽 從析疑賦詩到語默殊勢──試論陶淵明移居

南村後的交游及交游詩

潘美月 宋刻唐人文集的流傳及其價值

朱曉海 先秦兩漢六朝用扇考拾零

王國良 《新唐書‧藝文志》考論

張光裕 新見〈秦子戈〉二器跋

顧史考 上博竹書〈三德〉篇新解

林素清 楚簡文字叢釋

邱德修 《上博(五)‧三德》「弦望齊」釋考

黃沛榮 韓國漢文《易》著的文獻價值

何澤恆 《易‧坤‧六二》爻義重探

蔡哲茂 殷卜辭「肩凡有疾」解

葉國良 論《儀禮》非孔子手定之完書

陳鴻森 清代學者疑年考──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

碑傳綜表》訂訛

張蓓蓓 從《史通》看中古史學

朱鴻林 申時行的經筵講章

柯慶明 「書」、「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

研究

劉文強 鄭莊公三論

蔣秋華 吳汝綸的尚書研究

(林倉盟)

第 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

美國西雅圖‧ 2006.9.15-17

Sponsored b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Yang, Liujin A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i-

mal Name Pronunciations among the Nisu Yi

of China

Aldridge, Edith The Emergence of Wh-indefinites in

Chinese

Gaca, Maciej Amazing Story of Wo Renbo- Written

Scripts of Southern China and Ethnic Indentity

Yue, Kun Attention and Mandarin Syntax

Dai, Zhaoming The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Modality Particles

Evans, Jonathan How Do You Analyze A Two Tone

System- When Both Tones Are High?

Shirai, Satoko Functions of the Modality Suffix -a Inn

Drapa

Huang, Chenglong Relative Clauses in the Puxi Variety

of Qiang

Yeh, Jui-chuan On the Excessive Construction in Man-

darin Chinese

Yu, Dominic Relative Clauses and the Noun Phrase in

Cantonese

Dede, Keith The Reported Speech Particle in the Xining

Dialect

Lin, You-Jing From Directional to Past Imperfect: A

Case from rGyalrong

Sung, Kai-lin Tonal Harmony in Chinese Raps

Ikeda, Takumi Some Historical Records on the Lyuzu

Language in Southwest China

Hsiao, Yuchau E. and Sung, Kai-lin A Corpus Study

of Classic Chinese Poetry

Hansson, Inga-Lill Evidentiality in Akha

Gong, Hwangcherng A Hypothesis of the Influences of

Pre-initial Consonan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rhymes from Old Chinese to Middle Chinese

Pelkey, Jamin Muji Uncorked: A First Tasting of the

Dialects, Distinctives, and Distribution

Dempsey, Jakob Intra-/ Inter-divisional Double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C

Hayashi, Norihiko Youle Jino Adjectives

Ferlus, Michel What Were the Four Divisions of the

Middle Chinese

Lama, Ziwo Where Did the Dog Go : A Continuing

Chew Over the Labiovelars of Northern Yi

Phua, Chiew Pheng Alternations of Voiced and Voice-

less Initials in Old Chinese: A Cognitive Ap-

proach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

nology

Lidz, Liberty A Synopsis of Yongning Na (Mosuo)

Page 22: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Jeon, Kwang Jin Phonological Change of Old Chinese

(LFK System): Dissimilation

Hu, Suhua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Nuosu Yi

Language

Jeon, Kwang Jin Phonological Change of Old Chinese

(LFKSystem): Dissimilation

DeLancey, Scott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Kurtoep

Verb

Brewer, Warren Mapping Taiwanese Goose

Doty, Christopher Relativization in Kurtoep: Preliminary

Notes

Branner, David Prager A Sound Change in Progress in

Some F ji n M nn n Dialects

Mazaudon, Martine Tone and Voice Quality in TGTM

(Tamangan) Languages

Jiang, Ping Consonant Alternation in Fuzhou Chinese

Michailovsky, Boyd Sources of Vowel Alternation in

Kiranti Verbs

Chang, Jung-Im Development of the -m Coda and the

Closed-Mouth Final in the Yong an Dialect

Spoken in Fujian Province

Plaisier, Heleen Lepcha and Its Next of Kin

Chan, Marjorie K. M. Liu Yi Chuan Shu (柳毅傳書):

A Cantonese Opera, Its Language, Script Ver-

sions, and Stage Performances

Taguchi, Yoshihisa *r and the Cluster Initials in Proto-

Hmong-Mien

Chen, Yi-Hsiu The Pragmatic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aiwan Southern Min「死」

Lowes, Gwendolyn Comparative Notes on Tibeto-Bur-

man Copulas

Lin, I Chen Processing of Taiwanese Tone Sandhi: The

Gating Paradigm

Matisoff, James A. Stable Roots in Sino-Tibetan/Tibe-

to-Burman

Chen, Yawen A Study on the Use of Taiwanese Clas-

sifiers by Different Generations

Sun, Hongkai Pronominalization in Tibeto-Burman

Cheng, Ying and Chen, Yawen A Study on the Seman-

tics and Compounding of Southern Min Ch ng 前

Caplow, Nancy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ress in Proto-

Tibetan

Chiang, Min-hua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Hai咍/Tan

覃/Han寒 and Tai泰/Tan 談/Huan桓 Rhymes

in Gan and Hakka

Hartmann, John A Reg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ai Toponyms

Sung, Kuo-ming A Four-Tone Autosegmental Analysis

on Tone Sandhi in Lhasa Tibetan

Cheng, Hsiaofeng On the Dangshe Hekou Division 3

words in Hakka and Min

Luo, Yongxian Some Sino-Tai Correspondences in Old

Chinese *-a-(魚)Finals

Willis, Christina Who is Doing What to Whom?- A

Case Study of Coding Strategies in Darma

Yeh, Chiou-shing An Optima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Reduplication Tone Sandhi in Hai-lu Hakka

Khanittanan, Wilaiwan Tao Te Ching Influence in Tai

Languages: Evidence for a Taoist Legacy

Huziwara, Keisuke Come and Go in Cak

Tung, chung-szu The Relationship among Yao, She, and

Hakka through Phonetic Analyses

Feng, Ying 漢語借詞對水語構詞方式的影響(Borrow-

ing Words from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ord

Formation of Shui Language)

Wu, Chinwei The Morpho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Four-

Syllabic Reduplicants in Jingpo (Kachin) Dia-

lect: An Optimality-Theoretical Approach

Liu, Hsiao-Chien The Euphemism of Death in Hakka,

Mandarin, and English

Tumtavitikul, Apiluck Thai Intonation in Four Emotions

Dai, Qingxia The Negative Category of Jingpo Language

Wu, Anqi Historical Strata of Colloquial and Literary

Words in Wenzhou Speech

Sawada, Hideo -prefixation on Verbs and Auxiliaries

in Lhaovo (Maru) Language: Non-derivational

Use

Hasnain, Muhammad Balti Proverbs- Compiled by G.

H. Hasni

Watkins, Justin The SOAS Wa Dictionary Project: Lexi-

Page 23: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cography for a Divided Language

Malla, Kamal Prakash A Tale of the Tail: Classical

Newari and Proto-Tibeto-Burman

Solnit, David Notes on Pa-O Phonology

Kato, Atsuhiko Valence-changing Particles in Pwo Ka-

ren

Sarmah, Priyankoo An Acoustic Study of Mizo Tones

and Morpho-tonology

Deng, Lin Stratified Tonal Changes in Shaoguan Dialect

of Northern Guangdong

Peterson, David A. Aspects of Mru Phonetics and Pho-

nology

Shen, Hong Chongqing Yanzi

Coupe, Alec Diachronic Sources of Converb Morphology

in Ao

Hsu, Fu-mei Predicate Ellipsis in Old Chinese

Dockum, Rikker Convergences in Khumi and Marma

Morphosyntax

Zhang, linsheng On the Topic Marker Zhe in the Old

Chinese

Hsiao, Suying Language Contact and Lexical Competi-

tion: Chinese Impact on Mongolian Negations

Fu, Jingqi The Word Orders of the Bai Language I

Xing, Janet Semantic Extension of Color Terms

in Chinese

Xu, Shixuan The Tujia Lexicon and Language Contact

I Lu, Mingchang An OT and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English Loanwords in Mandarin: Cases of Coda

Adaptation

Kiryu, Kazuyuki An Analysis of A Verbal Suffix Ch i

in Meche

I Tang, Chihsia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aphorical

Explorations of English Slang with Food Names

and Comparisions with Chinese Semantically-

corresponding Counterparts

Alves, Mark A Report on the Loanword Situation in Vi-

etnamese

Luo, Jiape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Corre-

sponding Patterns of the Sound System Among

Chinese Varieties

Gage, William Residual Chinese Loans in Vietnamese

(張櫻馨)

廣東道觀歷史研討會

香港‧ 2006.9.16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王承文 九龍城侯王廟之研究

黎志添 廣州三元宮的歷史──清代廣東全真道的發

展與地方官員的關係

志賀市子 「仙館」與近代嶺南道教

夏志前 雲泉仙館與近代嶺南的呂祖信仰

游子安 善業弘開的梅州贊化宮──從廣東到泰國道

堂研究

吳 真 廣代內道場道士與廣東道教

馬健行 南中國道觀與廟宇──香港蓬瀛仙館與九龍

城侯王廟之研究

鍾 東 從碑刻資料看廣東道觀歷史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

臺北‧ 2006.9.16-17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George Ritzer Outsourcing: Globalization and Beyond

George Marcus Collaborative Imaginaries in Globalizing

Systems

Allen Chun On the Geopolitics of Identity

Paul James Cultures of Time and Space: Constituting

Social Being

Chua Beng Huat Public Housing and the Making of a

State

Stephen Chan The Pragmatic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lan-

ning as Complex Processe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Nick Stanley Out-door Ethnographic Museums, Tourism

and Nation 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 and Tai-

wan

Page 24: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Ned Rossiter Organised Networks, New Institutions and

the Legacy of Form

Samuel Weber Networks, Netwar and Narratives

Michael M.J. Fischer Emergent Forms of (Un)Natural

Life

(司黛蕊)

印尼雅加達‧ 2006.9.19-22

Sponsored by Atma Jaya University, Jakarta, Indo-

nesia

Paul Jen-kuei Li Some Problems in the Kavalan Pho-

nology

Chalermchai Chaichompoo Phonological Description of

Nor Lae Palaung

Uri Tadmor Are there Clusters and Diphthongs in Ma-

lay?

Zaharani Ahmad The Phonology of Nasal Final Prefix

men-in Malay

Li-May Sung and Cheng-chuen Kuo Comparative Con-

structions in Amis and Kavalan

Sung Kai-lin The Language Choice Behavior of Paiwan

People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Sumittra Suraratdecha Thai-English Codeswitching: A

Hawai'i Case Study

Theraphan L-Thongkum & Chommanad Intajamornrak

Tonal Evolution Caused by Language Contact:

A Case Study of the T'in Language of Nan

Province, Northern Thailand

Ajid Che Kob Variations in Melanau: Phonology and

Lexical

Paul Sidwell Creaky Voice Systems among the Mon-

Khmer Languages: Towards Historical Explan-

ation

Djatmika Pragmatic Intricacy of Javanese Figurative

Speech: Too Hard to Understand?

Vincent Taohsun Chang Sentence Topic, Discourse To-

pic, or Cognitive Topic? Topic Revisited from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Svetlana F. Chlenova A First Look at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West Damar or Damar Batumerah,

A Language of Eastern Indonesia

David Gil Distinctly Mesolectal Properties in Malay /

Indonesian Dialects

Rochayah Machali Arabic Loanwords in Present-Day Ja-

vanese: Linguistic Syncretism as Evidence of

Cultural Syncretism

Mark T. Miller West Coast Bajau: Syntactically Erga-

tive or Symmetrical Voice?

Ky i Gh ng Maang and George Bedell Relative Claus-

es in K'cho

Jan Wohlgemuth Loan Verbs in Southeast Asia

Madhumita Barbora The Mising Verb Phrase

Michael C. Ewing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Shift in Eastern Indonesia

Yeshayahu Shen, David Gil Language, Thought and the

Hybrid Animacy;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Hy-

brids in Hebrew, Indonesian and Minangkabau

Richard McGinn Lexical Licensing at the Interface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in Rejang

Francisco Perlas Dumanig, Rodney C. Jubilado A De-

scriptive Analysis of Surigaonon Language

Rungpat Roengpitya, Kimiko Tsukada, and Yukari Hirata

The Effects of Vowel Length and Place of Ar-

ticulation of the Following Stop on Formant

Frequencies in Thai Vowels

Tanmoy Bhattacharya, Nguyen Chi Duy Khuong Rela-

tive Clause in Vietnamese as a Nominal De-

pendency Relation

Thomas J. Conners Morphosyntactic Simplification in

Tengger Javanese Morphosyntax

Nelleke Goudswaard Demonstratives in Begak (Ida'an)

Kiyoko Takahashi Grammaticalization Paths of the Thai

Verb day 3: A Corpus-Based Study

Bahren Umar Siregar Epistemic Modality and Evidenti-

ality

Khazriyati Salehuddin, Heather Winskel Malay Numeral

Classifiers: Sketching its Conceptual Represen-

Page 25: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tation from a Native Speaker's Perspective

Hien Pham Constructions of Spatial Situations in Viet-

namese

Wolfram Schaffar Grammaticalisation in Burmese:

Nominalisation, Focus and Case Particles in

Historical and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Antonia Soriente Is Penan Benalui a Kenyah Language?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guages of Some

Hunter-Gatherer Populations in Borneo

Betty Litamahuputty The Use of Pa in Ternate Malay

(Indonesia)

Catharina Williams-van Klinken Lexicalisation of Emo-

tion and Character in Tetun Dili

Ruben Stoel Fataluku as a Tone Language

Yusrita Yanti The Major Pronouns of the Minangkabau

Language

Jufrizal, I Wayan Arka Voice in Mentawai: A Note on

Its Typological Position in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Indonesia

Natchanan Yaowapat, Amara Prasithrathsint Reduced Re-

lative Clauses in Thai and Vietnamese

Katubi Different Language, Different Greeting: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r Ethnic

Groups in Alor, East Nusa Tenggara

Heather Winskel The Expression of Temporal Relations

by Thai and English Children and Adults

Yusrita Yanti, Bambang Kaswanti Purwo Emotive Ne-

gative Particles in Minangkabau

(張櫻馨)

宗教、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壢‧ 2006.9.22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

Bawa Jian The Office of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

eral to Organize the 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王潤華 王維與敦煌經變畫中的山水意象

蘇慶華 兒童讀經運動在馬來西亞:以「馬來西亞兒

童導讀推廣中心」、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及馬

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為例

李焯然 文學、宗教與終極關懷:明代傳奇《五倫全

備記》的宗教主題

Sze-Kar Wan(溫司卡) 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 Covenant and Civil Society: A Biblical

Perspective

陳啟文 宗教的象徵:以《佛說阿彌陀經》之與會聖

眾為例

蔡源林 馬來西亞華人對伊斯蘭國教化的抗拒與調適,

1980s-1990s

Philip Clart The Image of Jesus in Modern Chinese Re-

ligious Movements: Tao-Yuan and I-Kuan Tao

賴賢宗 禪與意境美學

胡順萍 佛法之「出世」與「入世」的相融性──以

《阿含經》為主要探討資料

丁 敏 佛教大小乘經典中「神通與幻術」的敘事特色

梁秉賦 瑞獸、聖人、王者:經傳與讖緯中的神話

鍾雲鶯 一貫道對「格物致知」之詮釋及其所呈現的

宗教意義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研討會──海峽兩岸圖

書館交流研討會

臺北‧ 2006.9.21

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組委會主辦,臺北市立

圖書館總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

心承辦

柯皓仁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電子館藏建置

陳遠煥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

吳哲夫 臺灣古籍的保存與利用現況

林慶彰 古籍保存與中國文化研究

彭 慰 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楊時榮 書磚另種揭法研究──燥揭法

(漢學研究中心)

Page 26: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

臺北‧ 2006.9.22-2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林 澐 花東子卜辭所見人物研究

黃天樹 殷墟甲骨文驗辭中的氣象紀錄

李宗焜 殷商史人物誌──卜辭中的「望乘」

小南一郎 酒尊 儀禮

蔡哲茂 釋殷卜辭中的「 」字

黃銘崇 商人祭祀用的親屬稱謂及其意義

黃錫全 古文字與貨幣史──新見古文字材料與古代

貨幣研究中之疑難問題舉要

季旭昇 《交交鳴鳥》新詮

沈寶春 論先秦「匕」的發展與「匕」銘

朱鳳瀚 西周金文中的「取 」與相關諸問題

李學勤 伯 青銅器與西周典祀

張光裕 西周士百父 銘所見史事試釋

李家浩 攻敔王姑義 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

吳振武 新見十八年塚子韓矰戈研究

陳昭容 從青銅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

劉彬徽 楚國曆法的建正問題辨證

陳 偉 楚公族的祖先系統──以禱祠簡冊為線索

林素清 說憖

沈 培 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

「移祟」說

劉樂賢 從出土文獻看「史記‧日者列傳」

李建民 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

為中心

周鳳五 上博五〈姑成家父〉重探

袁國華 楚簡聲化現象探究舉隅

顏世鉉 從「形訛」、「通假」看古代史料的校讀

(吳政上)

記憶與書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

馬來西亞加影市(Kajang)‧ 2006.9.23-24

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

徐 岱 從紀實到虛構──當代中國小說個案批評

陳思和 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精神的傳承與介面

賴芳伶 儒而近墨:新論周作人

陳 強 胡適的語文觀與 30年代的反動

陳器文 比歷史更真實──臺灣原住民文學的「我

說」書寫

黃琦旺 晦義和顯義:論李金髮的詩語言

張惠思 人生況味與蒼涼心境:試論楊絳的散文〈我

們仨〉

王曉明 「大時代」裏的「現代文學」

伍燕翎 論汪曾祺的「筆記體」敘事

梁靖芬 〈聖經〉對沈從文作品的敘事手法與抒情性

的影響

梅家玲 孩童,還是青年?──教育小說與 20年代青

春/啟蒙論述的折變

陳湘琳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的建構與消解

林春美 1930年代上海:穆時英的迷惑與游離

林姵吟 記憶「中國」: 李永平作品中的文化想象與

中國性

黃 妃 王安憶小說〈上種紅菱下種藕〉的自然時間

迴圈

蘇燕婷 不復存在的城市/記憶:論董啟章的〈永盛

街興衰史〉

吳美韻 關於嚴歌苓小說〈扶桑〉的探討

(新紀元學院)

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

嘉義‧ 2006.9.29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巴利學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宗教

學研究所主辦

楊郁文 人間佛陀最早期教導

黃國清 南傳《論事》大眾部派與《法華經》義理的

關連

歐崇敬 起信論哲學的創造轉化呈現

呂凱文 從兩類《薩遮尼乾子經》論兩種佛教典範理

解「他者宗教」的詮釋學問題

關則富 所言念身即非念身是名念身

越建東 早期佛教四禪公式之再審視

溫宗 從巴利經文檢視對應的《雜阿含經》經文

賀厚格(Holger Hoke) Considerations for Compiling a

Page 27: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Dictionary of a Dead Language

Ven. Analayo 巴利經典的口耳相傳的背誦傳統

黃柏棋 Jainism and Buddhism in Interaction

劉宇光 經院佛學的辯證:其內在動力及張力

蔡奇林 雜阿含「無我相經」勘正──兼評水野弘元

的「無我二諦說」

蕭貞貞 漢譯《阿含經》有關「平等」的闡述

(南華大學)

第一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

彰化‧ 2006.9.29-30

彰化師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主辦

丁崑健 日治時期虎尾街的興起

王子今 秦漢帝國執政集團的海洋意識與沿海控制

王志文 以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平埔族的屬地──

以臺北淡水河畔社子沙洲為例

白璧玲 清代四川城鎮體系之建立

吳育臻 國家機器與臺中地區的「米糖相剋」問題

(1895-1954)

吳昌廉 漢居延縣所轄「里」初探

李文環 漁塭變軍港──萬丹港之歷史地理研究

李炫逸 歷史時期臺北盆地交通型態變遷與聚落發展

過程之研究

辛德勇 《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

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

周振鶴 中國歷史政治地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林聖欽 日治時代臺南鹽分地帶的糖業發展與貧窮問

題的分析

侯甬堅 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動向評述

范毅軍 走進時光隧道:GIS與時空資訊之整合

張火木 金門僑鄉歷史地理特質之研究(1912-2006)

許淑娟 日治時代旗山地區的行政區演變與區域整合

郭維雄 明清時期華北移民城鎮興起的初步考察

陳文豪 試論中國陪都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陳識仁 統萬城研究概況及城名來源試釋

曾坤木 走大水與輪水番──以屏東高樹水利灌溉與

聚落消長之關係為研究對象

黃雯娟 國家、環境與邊區社會的建構──宜蘭三星

地區的個案研究

楊南郡 從古道看臺灣的歷史文化

詹宗祐 試論中國中古時期的伐木與伐木工人

廖幼華 漢唐間黔西北交通與行政建置之關係

廖伯源 東漢西北邊界之內移

蔡泰彬 論證〈明代御製黃河萬里圖〉繪製於清聖祖

時期

賴福順 臺灣歷史地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薛雅惠 日治時代臺灣牛墟之分布與區位分析

(陳文豪)

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9.29-30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

劉益昌 舊社研究的意義

郭素秋 史前時代的日月潭 Lalu島

詹素娟 社群與文化──誰是小雞籠社

伊萬‧納威 臺灣原住民族部落考

Utux Lbak(沈孝英)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之成立

及發展過程與其最終目標

趙一先 通往自治之路:從部落會議到賽夏族民族議會

帖喇‧尤道 太魯閣族自治的緣起與發展

海樹兒‧犮剌拉菲 布農民族議會推動的回顧與展望

石明雄 鄒族民族議會之沿革

石慶龍 追逐另一隻白鹿──邵族民族議會

謝永泉 達悟族對民族議會的組織運作與發展──從

Iraarly部落會議成立談起

戴小明 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建設的發展──《國務院

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

干規定》解讀

周 勇 薩米議會:民族自治的機構、程式與功能的

制度研究

Maria Lundberg Human Rights and Language Law in

the Autonomy Framework of PRC

常本照樹 Autonomy of Ainu People under Japanese

Constitution

Peter Kulchyski Three Models of Indigenous Governance

in Northern Canada

浦忠勝 原住民族自治之法建構──原住民族自治法

案版本比較

Page 28: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張培倫 民族自治與社會統合

陳其南 民族自治與社區營造

金惠雯 學習型部落的組織營造與部落發展:從社會

資本的觀點看南投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

發展歷程

鄭晃二 霧社事件論對賽德克自治之衝擊──霧社紀

念碑空間解構

洪國治 都會區原住民組織的運作與傳統祭典的舉辦

宋賢明 部落營造幾顆星?──從部落營造工作談部

落需求的詮釋

伊凡‧諾幹 部落領域、主權與治理──評「原住民族

自治制度研究規劃委託研究報告」泰雅族自

治研究部分

陳俊男 從部落到民族──阿美族自治研究報告之評

汪明輝 鄒族的自治規劃

孔岳中 從「南鄒族kanakanavu」的現實情況評析「泛

鄒族」邁向自治的可能性

鍾興華 排灣族的自治規劃──從Qinalang(部落)說

杜 傳 談魯凱族自治

陳 勝 魯凱族自治體制之研究與規劃

瑪拉歐斯 雅美族的自治規劃

顏國昌 評「原住民族(布農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

規劃」文

張清龍 賽夏族自治的構想與規劃

巴努‧佳巴暮暮 邵族邁向自治之路的背景與理想──

兼評論張興傑等著《原住民自治制度之研究

與規劃》之邵族部分

何明輝 政府裏的原住民族自治樣貌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典範與創意學術研討會

臺南‧ 2006.9.30

成功大學文學院主辦

仇小屏 論譬喻表出的形態

王偉勇 兩宋豪放詞之典範與突破──以蘇辛雜體詞

為例

林伯欣 創意造言與典範轉移:東亞現代水墨的視線

交錯

林幸慧 京劇的典範與變異:上海京劇與北京原生京

劇的抗衡──以 1867至 1899年代為例

林湘華 「程嬰杵臼立孤難,伯夷叔齊採薇瘦」──

黃庭堅建立「多重用典」的江西典範

張高評 〈明妃曲〉之唱和與宋詩之遺妍開發──典

範挑戰與創意研發

張清榮 白蛇故事的原型與「蛻變」

許東海 山嶽潛移與君國向背──唐賦山嶽書寫的典

範融鑄及其創意取向

陳昌明 以現代散文創變明代「小品文」為例

黃忠天 《周易》美學與創意啟發

廖宏昌 二馮尊杜變杜的理論思維

劉昭明 引物連列、直斥昏君佞臣──蘇軾〈荔支

歎〉的典範與創意

蔡榮婷 從《景德傳燈錄》的流傳看宋元禪宗文學的

創意與超越

蕭瓊瑞 臺灣雕塑的兩次典範轉移──以黃土水和楊

英風為例

賴俊雄 論典範的不可共量性:孔恩與卡維爾

應鳳凰 大陸導演對臺灣文學經典的「改」與「編」

──比較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小說與電影

(史欣儀)

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

高雄‧ 2006.9.30-10.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

金會承辦

顧超光 探討傳統眷村的藝文活動──以消失的眷村

地景為範圍

吳秀媛 桃竹苗客家人遷徙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李乾朗 高雄幾座古建築的建築分析

侯淑姿 高雄縣傳統工藝保存現況初探

林永昌 光復初期(1945-1949)高雄地區內臺歌仔戲演

出風貌──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觀察

對象

吳騰達 高雄縣的金獅陣

呂弘暉 高雄市民俗傳統表演團體與歌劇團的營運分析

謝宜文 六堆地區客家八音與鍾雲輝客家八音團之研究

Page 29: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林清財 頭社歌與頭社系歌謠──淺井惠倫紀錄的平

埔歌謠

邱一峰 高雄皮影戲之現況調查及探討

石光生 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的蛻變──以錦飛鳳

為例

吳明德 高雄永安劉清田「天然木偶劇團」的演藝生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

臺南‧ 2006.9.30-10.1

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財團法人文學臺灣基金會承

林鎮山 我所知道的東方白和《浪淘沙》

余昭玟 論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中的山林意象

藍建春 在臺灣土地上書寫臺灣人歷史──論鍾肇政

《臺灣人三部曲》的典律化過程

謝慧賢 From Taiwan to Canada: Negotiating Diaspora

Space and Identity in Tungfang Po s Writings

史 峻 後殖民反思──東方白《尾巴》及《古早》

的主題,形式和功能

申惠豐 說故事──論《浪淘沙》的敘事型態及其意

歐宗智 《浪淘沙》主要人物結構及其身分認同

三木直大 試論《孤燈》──李喬小說的歷史敘述與

文學虛構

許素蘭 臺灣,我的母親──李喬《寒夜三部曲》裡

孤兒意識的消解與故鄉意象的浮現

(國家臺灣文學館)

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

臺中‧ 2006.9.30-10.2

國家臺灣文學館、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

季 季 入厝

藍建春 女性當自強:從《澀果》論季季小說中不幸

的女性命運

賴香吟 參差錯落的景致:季季早期創作週邊

李 昂 春膳

彭瑞金 走過暗夜,走到天光?──李昂的女性書寫

行跡圖

王鈺婷 歷史的細語──論《自傳 小說》、《看得

見的鬼》中庶民文化與鄉野傳奇的運用

陳 燁 《封印赤城》──終生的創作志業

楊 翠 泥沼之河──陳燁作品中的歷史意識

張靜茹 重繪心靈地圖:陳燁《半臉女兒》的生命史

書寫

陳 雪 小說的城堡

張瑛姿 解構男聲/重構女生──試論陳雪《橋上的

孩子》、《陳春天》再現女性生命文本的書

寫策略

謝肇禎 瘋狂切片──論《陳春天》的傷痛經驗

鍾文音 重返凝凍的光陰──長篇小說的馬拉松賽跑

王惠珍 逆流而下,逆流而上:試論鍾文音的飄流意象

林宛青 再造自身:論鍾文音作品中的母女關係

陳玉慧 我為何寫作?

陳明柔 遠走到他方──《海神家族》中的離散語境

沈芳序 愛的探問‧靈魂的對話:試論陳玉慧散文作

品之演變(1987-2006)

廖玉蕙 文學創作的理由

侯作珍 從消費社會看女性生活散文的價值:以廖玉

蕙散文為例

申惠豐 生活的絮語,靈韻的追尋:論廖玉蕙散文美學

周芬伶 用肉身,孤獨高歌

李欣倫 「真實女人,小說人生」讀周芬伶散文《汝

色》

陳佳琦 跨越散文,編織小說──試以周芬伶的《妹

妹向左轉》為起點

利格拉樂‧阿 飛舞的羽毛

黃心雅 原鄉/土地/身體/記憶當代原住民女性之

遊徙詩學與認同政治──以安莎杜娃與阿

為例

趙慶華 「抵抗」,力量的根源──利格拉樂‧阿

的認同書寫

蓉 子 詩中的感情世界

潘麗珠 蓉子詩歌聲情析論──以《眾樹歌唱──蓉

子山水人文詩粹》為例

陳沛淇 智慧的觀照──論蓉子詩作中女性主體的建

杜潘芳格 杜潘芳格紅嬰仔的詩

Page 30: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洪淑苓 杜潘芳格詩中的小宇宙

劉維瑛 母親的舌頭──論杜潘芳格的身分辯證

利玉芳 乾杯!臺灣

莫 渝 砌牆或卸磚──重讀利玉芳的幾首詩

劉志宏 由女性「荒野地帶」的經驗書寫看利玉芳詩

創作

朵 思 詩與精神醫學

鄭慧如 論朵思《曦日》的時間意象

蔣美華 靜展翅翼‧黎明回航──朵思《曦日》長詩

的「女性書寫」

江文瑜 女教授/教獸隨手記

林于弘 江文瑜詩作的主題意涵與書寫策略

魏偉莉 歷史雄辯‧庶民女聲──論江文瑜「阿媽的

料理」系列詩作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

第二屆「客家祭典與文化」苗栗學學術研討會

苗栗‧ 2006.10.13

聯合大學、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社會文化研究

所、客家語文研究所、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道卡斯文

史工作室主辦,聯合大學苗栗學研究中心、客家學院、

創新育成中心承辦

高小倩、吳桂陽 神聖空間的現代性意涵的探討──

以貓裏庄廟為例

劉煥雲、張民光 客家「公廳」與「阿公婆牌」之研究

黃有志、鄧文龍 從頭份斗燈文化節成年禮析論客家成

年禮的創新發展

邱德修 客家牢禮探源

劉美容 從客家祭儀展演論客家文化之保存──以苗

栗通霄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為例

吳靜宜 從姓名註記方式論客家婦女生前死後的社會

地位──以苗栗縣通宵鎮李氏族譜為例

劉芳佑 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典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

陳水木 族群定位與概念迷失──以通霄宗教、語言

為例

徐翠真 末代秀才的書房──以詞宗李祥甫為研究

徐雨薇 從客家諺語看客家祭儀禮俗精神

李易書 從祭祖儀式分析客家祭祀中的遠古類詞

劉相宜 客家守護神與地方神明信仰之探究──以苗

栗市三山國王廟為例

(聯合大學苗栗學研究中心)

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 屆國際佛

教教育文化研討會

臺北‧ 2006.10.13-15

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主

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承辦

張 弓 儒佛互化華梵相彰──試析曉雲法師教育思

想之 CHINDIA 式建構

蔡明田 曉雲法師之教育思想

劉宇光 一行禪師對越南佛教的影響

黎孟達(Le Manh That) 中越佛教的過去、現在與

未來

釋心德(Rev. Thich Tam Duc) 法華經的哲學

Werner Knobl 梵之美與真理之形塑──梵語裡brhman

字被忽略掉的一個意義層面

A. W. Barber Yuan-lin Thought and Buddhist Studies

郭靜云 初探禪宗思想對蘇菲哲學的影響

釋仁隱 參研曉公恩師的「禪畫與園林思想」

陳清香 從華岡到永明寺時期的曉雲法師

賴賢宗 天台止觀通明禪之研究

陳仁眷 華梵人文教育的時代意義──以曉雲法師文

化、藝術之貢獻為中心

胡健財 虛雲和尚立足於《楞嚴經》對禪法之開示

王惠雯 佛教語言文化與佛學研究

張家禎 天台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會通──智顗對儒家

思想的批判與融會

戴愛蓮 太虛大師對越南佛教的影響

李玉珍 雲水不住:曉雲法師建立的比丘尼典範

曹志成 寂護對外道宗的批判──以「中觀莊嚴論」

為線索

黃柏棋 佛陀對婆羅門祭祀思想之批判

張玉玲 Beyond Words, Accents, and Rhetoric: Ven.

Hiu-Wan s Ways of Communicating

曹郁美 法雨潤人華──從「蓮華」之譬喻體解曉雲

導師的創校精神

(李宗明)

Page 31: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年臺灣密宗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10.22

中國真佛宗密教總會、輔仁大學宗教交流中心主辦

鄭志明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生命

護持

蕭登福 六朝道教上清派修持法門試論

余永湧 北斗星君崇拜的生命修持觀

劉易齋 襌淨不二契入「活在當下」的修持意涵

釋聖玄法師 論臺灣當前觀音信仰的宗教性別象徵

譚偉倫 密宗道的師長瑜伽與真佛宗的研究

蓮旺金剛上師 真佛密法修持上的道顯密會通初論

(輔仁大學)

年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雲林‧ 2006.10.27-28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主辦

勞思光 文化之獨白、旁白與對白──漢學研究之回

顧與前膽

李 勇 利用海峽兩岸高校圖書館館藏優勢與技術優

勢建立古典詩詞格律資源庫的構想

何志華 中國古籍索引編纂之源起與發展──論《先

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在檢索以外的另類功

蔡輝振 工具書數位應用之研究

王三慶 敦煌文獻中的行城文及其相關問題

朱鳳玉 敦煌白話詩中的學郎詩與打油詩析論

齋藤智寬 伯希和 2462 《玄言新記明老部》初探──

《老子》的義疏學

程毅中 敦煌俗文學與古代小說

淺野裕一 上海楚簡《君子為禮》與孔子素王說

末永高康 孟子性善說試探──以《孟子‧盡心下》

第二十五章為線索

佐野大介 儒家相關文獻中「孝」與「諫爭」之間的

關係

藤井倫明 理學工夫論之本質──從凡夫到聖人

林安梧 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

論的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與中國

哲學研究為例

王霄冰 「永」字古義與中國早期的直線式時間觀念

吳進安 儒墨相非之本質問題探討

李哲賢 荀子之人性論研究在美國

Robson The Magic Word: Did Chinese Buddhists Believe

in Their Spells?

施維禮 大道不稱──由工具比喻論《莊子》中

「道」、「物」之際

王晴薇 天台智顗的四念處觀

劉寧慧 臺灣公藏古籍叢書現存情況與聯合總目之編製

林葉蓮 〈豳風‧東山〉之「伊威在室」、「熠燿宵

行」

柯萬成 試從唐代律令文獻探討韓愈諫迎佛骨事件

王美秀 顏之推的宗教信仰與身分建構之關聯

翁聖峰 賴和的儒學與儒教析論

陳慶元 陳衍《石遺室書錄》研究

劉煥雲 儒家倫理思想之特色與現代社會公平正義之

實踐

徐秀慧 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1925-1949)──

中、日、臺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臺灣光

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的再現

(林韋伶)

說故事:敘事者‧序列‧場域國際研討會

臺中‧ 2006.10.27-28

臺灣敘事學學會、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

陳其南 「臺灣身分」的追尋

翁嘉聲 古代希臘小說與旁經使徒行傳

簡政珍 現代詩意象敘述的語調

林志明 多元敘事線索的必要:攝影史之敘事方式初探

余文堂 元、明兩朝漢文典籍與圖籍中對「德國」的

敘述

宋德熹 狎妓敘事的先驅:孫棨《北里志》所見晚唐

社會

張嘉驊 看不見的在場:解讀《瞬間收藏家》中的一

場畫展

林佳珍 聖瓊貝爾思(St. John Perse)的「詩之啟悟」

Page 32: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與中國意象

白永瑞 中國的天下觀與東亞論述

薛燕玲 日本殖民地臺灣美術的地域觀點

向 陽 臺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

大木康 嚴嵩‧王世貞‧《金瓶梅》:圍繞作者的敘事

林淑媛 宗教敘事與瘋狂論述:《濟公傳》的分析

阮忠仁 佛教的無記形上學問題之話語:以箭喻經的

獨白為例

林正珍 旱溪媽祖「遶境」儀式「展演」的跨文化視野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敘事的特性:以干寶《搜神記》

為例

盧建榮 黎東方的敘述史學

王俊三 國族想像與戀物癖:康拉德《諾思多謀》中

的政經論述

江政寬 敘事史學的再思考

(黃純怡)

全國聲韻學教師教學研討會暨工作坊(第

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高雄‧ 2006.10.27-28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陳新雄 聲韻學的功效

李正芬 試從《經典釋文》諸家反切論脣音聲母的時

空差異

張淑萍 章系字在方言中的舌根讀音──演變途徑的

探究

陳秀琪 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

洪惟仁 中古入聲在北京話的衍化

徐貴榮 卓蘭饒平客話語音特點──兼談客話 ian和 ien

韻的標音爭議

耿志堅 聲韻學教學活動設計

蔡根祥 聲韻學在國文教學上之應用研究

林慶勳 等韻圖教學經驗談

林蕙珊 長汀客家話的連讀變調現象

歐淑珍 聲韻學理論與中介語研究:以英語字重音習

得為例

賴文英 客語聲調演變的層次問題初探──古次濁聲

母與全濁上聲母

王松木 金針如何度與人?──論聲韻學之課程設計

與教材教法

宋韻珊 試論聲韻學理論與實務教學之結合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年華人民間信仰國際學術會議──關

公信仰與現代社會

臺北‧ 2006.10.28-29

臺灣宗教學會主辦

胡小偉 關公信仰:民間托經與全民道德神

張志江 關公信仰的宗教形態分析

朱浤源 「關公」在政治思想上的地位

高致華 日本關帝信仰

王見川 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兼談

「文衡聖帝」的由來

游子安 善書中的關公

林榮澤 現代一貫道的關公信仰

張家麟 宗教儀式變遷認同與宗教發展──以扶鸞儀

式為焦點

孟繁仁 「關公文化」與現代文明社會

Barend J. ter Haar The Rise of the Guan Yu Cult:

The Daoist Connection

Jonathan H. X. Lee Guangong Temple in America—

From Celestial Stranger to Common Culture

(1850-2006)

張崑振 從清代官祀體系看關帝廟的人格神特徵

洪淑苓 關公民間造型研究

(臺灣宗教學會)

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

高雄‧ 2006.10.28-29

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灣華語文教學

學會主辦

李明懿 現代漢語定式語的定義與分類研究

曹逢甫、陳菘霖 漢語動詞「生」的基本語義概念及語

義發展

李永貞 華語近義名詞詞義辨析與教學──以「看

法」類詞群為例

范美媛 對外華語近義詞教學法研究──以幾本常見

Page 33: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教材為例

蔡美智 華語近義詞學習難點與教學策略初探

朱 勇 漢日同形詞對比研究二十年

吳佩晏、鄭縈 從「依」、「據」與「依據」談華語

近義詞教學

辛晃全、余智娟 淺談漢語委婉語在華語教學中的呈

現──詞彙分級表為討論依據

許長謨 華語語彙詞義成分在TCSL的分析與應用──

從「我們去吃麥當勞」談起

魏廷冀 漢語的動詞刪略句:焦點及句式分析

巫宜靜 「覺得」與 feel的對比分析

周靜琬 正體字與簡化字轉換之學習策略

張瑞香 華語文寓教於樂學作文教材教法研究──以

印尼泗水 Petra大學中文系為例

李嘉真 對外華語新聞閱讀教材教法研究──以社會

新聞導語為例

方虹婷、郭芳君、洪芸琳 短期華裔班課程的發展要

項與實施──以淡江大學華裔青年語文研習

營為例

王俊仁 十個月的驚奇:一個中文閱讀學習者成功大

躍進的歷程與啟示

邱湘雲 華語、閩南語和客家話語序倒置現象探討

柯俞 從漢語「好」、「是」、「對」探討會話中

的言語反饋現象

姚 蘭 後教學法時代之聽力教學理論與施行

張群、蕭景峻 華語特列結構的探索──以「V+來+V+

去」格式為例

陳雅琳 「上下/前後/左右」在概數使用上的對外

教學語法設計

陳蓓婷 淺析「請」、「拜託」、「麻煩」、「勞駕」

之言談使用差異

陳蓓婷、馬玉鳳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淺談漢泰

生肖文化及其相關詞語

陳燕秋 隱喻性認知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

杜明德 語言與文化之間──亞瑟‧史密斯(Arthur

H. Smith)《中國人的性格》(

)中語言現象探討

黃琡華 淺談新聞教學與教材設計

許志榮、方瑾 有「禮」可以走遍天下嗎?──由禮

貌原則分析 BBS的批評言論

吳曉枚 「還好」的語法意義及言談功能研究

鄭 君、郭雅婷 淺談漢語慣用語中顏色詞的文化象徵

及教學策略

廖埻棓、王楚蓁 Blog於華語教學上之應用

陳懷萱 華語中高級聽力教學之教材設計及課程規劃

陳 品 密集式海外兒童華語課程之教材編寫與教學

設計──以多元智能為核心的兒童華語文繪

本教學

陳立元 華語師資培訓班語音正音的行動研究

李利津 目標導向的華語師訓推廣課程模式

黃苕冠 大學附設語言中心華語教師對課程設置之看

法研究

李希奇 逢甲大學華語文師資培育班的源起與發展

(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臺北‧ 2006.10.29-30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

科大衛 Kindred Relations, Ethnicity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徐正光 臺灣客家的地方社會與族群認同

蕭新煌、林開忠 東南亞客家認同的侷限

劉宏、張慧梅 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的建

構:二戰後新馬客家人與潮州人社群之比較

研究

黃子堅 巴色教會與沙巴客家特質的認同

廖赤陽 有關日本的客家問題的著述:中國觀、漢族

觀與華僑觀交錯的譜系

邱彥貴 臺灣客家人口:一世紀(1905-2004)調查統計

的初步檢討

古學斌 否見政府/再現 ( 重建 ) 村落:中國大陸梅

縣客家地區一個社區自發組織形成的例子

Sharon A. Carsten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a Hakka

Village

湯錦台 美國大紐約地區的臺灣客家人

蘇慶華 「河婆雙寶」:劉伯奎與張肯堂──馬來西

亞客家研究的先驅人物

黃賢強 張煜南的南洋社會圖像歷史書寫與文化記

劉勁峰 從對抗到寬容:江西銅鼓縣族群互動的田野

Page 34: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考察

莊雅仲 客家發聲:從隱形人策略到承認的政治

簡美玲、盧彥杰、莊英章 親屬稱謂比較觀點下北臺

灣客家的移民與地方化

羅肇錦 客家話 hu→f的深層解讀

范文芳 客話書寫之歷史回顧

洪馨蘭 當「客家」作為終身學習教育的課題:美濃

新學習運動中客家地方知識的再現

吳中杰、范鳴珠 國姓鄉的語言接觸現象試析

施正鋒 客家研究的反思

張維安 臺灣客家企業:族群經濟觀點的分析

丘昌泰、周錦宏 臺灣客家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社會經

濟──以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與頭屋

鳴鳳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羅烈師 在歷史街區崛起:一間客家社區咖啡廳的故事

曾純純 從「孺人」到「女子入譜」:客家女性在族

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

連瑞枝 客家婦女口述歷史初探

施雅軒 臺灣客家區域的生態分析──以竹苗地區為

廖 軍 贛臺客家採茶戲之社會文化比較

房學嘉 比較視野下的客家文化:以粵臺客家建築文

化為重點分析

高怡萍 從民間信仰與傳說看粵東客家的地方化過程

黃儀冠 臺灣電影中的客家族群與文化意象

林秀幸 界線、認同和真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

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高雄‧ 2006.11.10-12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李 剛 道教的身體觀

唐大潮 試析《性命圭旨》的「三教觀」

徐希平 略論道教對李白杜甫思想創作影響的積極意義

李麗涼 黃元吉的仙道超越思想:以《樂育堂語錄》

為主的研究

劉國梁 道符中蘊涵的丹道原理及思維方式舉要

華 軍 即超越而流行的的生命觀──傅金銓仙道思

想研究

劉文剛 蘇軾的道教修煉

劉 屹 從「九仙」到「十仙」──六世紀北方道教

仙道理論的建構與特色

劉昭瑞 早期道教文獻中的「牽三詩」與王嘉

吳光正 20世紀大陸地區「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述評

劉 紅 儀式環境中的道教音樂

詹杭倫 唐人仙道賦論析

郭 武 隋唐「孝道」九論

倪彩霞 梅山教與道教關係論略

丁孝明 道教「一氣化三清」說淵源考辨

王更生 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論與道教的胎息工夫

李志明、白以文 從身心學的觀點看內丹學小周天的身

心現象

蔡振念 李白求仙學道的心路歷程

鄭燦山 鍾呂丹法對於陰陽觀念的實踐及其意義

蕭登福 試論道佛兩教的地獄教主──道教太乙救苦

天尊與地藏菩薩

龔顯宗 從道教三品看宋濂學劉基

橫手裕 明初道士何道全的思想

陳耀庭 關於道教科儀的當代化問題

李遠國 論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信仰

吳永猛 法教請壇儀式的丹道修煉之探討

林其錟 中國道教與和諧世界

沈武義 超度祖靈薦拔親魂科儀

鄭志明 易經六十四卦的生死關懷

張繼禹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松本浩一 宋代的水陸齋與黃籙齋

出祥伸 道教養生法在日本的流傳

林中明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何婉麗 The First Women Renunciants Community in

Taiwanese Daoism—A Case Study of Gaoxiong

Daode Yuan

虞萬里 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

張興發 千峰派丹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社會價值

黃崇法 全真科儀道樂如何傳入臺灣及其發展過程

呂宜珍 道教建醮文化在視覺藝術上之應用──以玄

天上帝廟建醮活動為例

劉玉才 齊地早期方僊信仰的文化考察

張超然 東晉時期上清經派的司命系統──以《茅君

Page 35: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內傳》為中心

林安梧 《醇言》、《道德經》與「儒道同源互補」

──以《醇言》前五章為核心展開的一些思

周西波 從無名氏《清靜經註》看道教徒對唐宋小說

的繼承與改造

Terry Kleeman(祁泰履) 早期道教的授籙儀式及其

演變

楊 莉 「女官之家」:唐代女道士的宮觀生活

黃海德 唐代道教哲學之思想淵源探論

王 崗 作為聖傳的小說,以刊刻藝文傳道

李豐楙 丹道、科儀與道教文化

張智雄 張天師符籙與臺灣道壇的受籙

李金鴦 臺灣道教喪葬科儀探析

Esposito Monica(莫尼卡) 道藏輯要及其編纂的歷史

丸山宏 陸修靜「太上同玄靈寶授度儀」初探

吳彰裕 二十八星宿的信仰體系

(李素琪)

苦悶與蛻變: 、 年代臺灣文學與思潮

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中‧ 2006.11.11-12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許達然 60、70年代臺灣社會和文學

應鳳凰 文藝雜誌、作家群落與 60年代臺灣文學生產

場域

須文蔚 60、70年代文學評論、傳播與社會

葉雅玲 60 年代《皇冠》與臺灣文壇及社會──以張

愛玲及瓊瑤為考察中心

阮美慧 詩的力學:70 年代《笠》的詩作精神及其語

言表現

楊宗翰 李英豪與臺灣新詩評論的首度轉型

許建崑 孤絕與再生──從白先勇筆下到曹瑞原鏡頭

下的《孽子》

蔡明諺 新詩論戰之後:論 60年代初期的現代詩

李友煌 從空框中逃走的裸像:現代主義的雙重耽溺

──以朱沈冬的詩與畫為例

張瑞芬 顏元叔與吳魯芹散文在 70年代的意義

許達然 70年代臺灣短篇小說裡主體性的尋求

林鎮山 魂兮歸來──從〈貓牠們的祖母〉到〈夜行

貨車〉論陳映真的「苦悶與蛻變」

阮桃園 仰角──從《人間》雜誌第 37 期析論:報導

的角度與結果

洪銘水 60 年代臺灣原住民微弱的聲音及其文化意涵

──以陳英雄《旋風酋長》為例

朱雙一 從個人叛逆到集體反抗:60、70年代臺灣文學

主潮的更疊──當代臺灣多元文化思潮的視

廖振富 論葉榮鐘 60年代散文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岡崎郁子 從劉大任《浮游群落》來探討 60年代臺灣

青年之思想與行動

黎湘萍 60 年代文學場域與「現代」之迷戀──以

《現代文學》和《笠》為討論中心

陳潔儀 「邊緣」內外:探討 60 年代港臺形塑「本

土」文學經驗的異同──從殖民地文化空間

看香港小說

(黃淑滿)

東西方哲學之概念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2006.11.17-19

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

傅佩榮 人性與善的關係

劉笑敢 再論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問題

Brook Ziporyn Alternatives to Two-tiered Metaphysics:

Zhuangzi, Xunzi, Tiantai

陳榮灼 《不增不減經》之「如來藏」與懷德海之「上

帝」的對比

陳榮華 從海德格的「在世界的存有」論儒家的天人

合一

李瑞全 道德規範根源之證成:析論儒家,休謨,康

德與西方當代倫理學家之理論

林維杰 西方倫理學與宋明解經傳統的概念對話

俞懿嫻 東、西方哲學形上學概念之互動──《易

經》與懷德海的感通形上學

林永強 東西形而上學的結合與創造的可能性:西田

幾多郎的純粹經驗論

陳榮波 易經與海德格美學比較

黃俊傑 Four Bodies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Page 36: 國內外㈻術會議 - 漢學研究中心ccs.ncl.edu.tw/Newsletter_100/59.pdf · MarkHuckvale 最新語調技術:識別、測量與調控 張 普 面向國際大型企業職工的漢語培訓模式與網

A

漢學研究通訊 : (總 期)民國 年 月

會 議 報 導

Types and Issues

Rolf Elberfeld How to Do Transformations with Wor-

ds? Comparing Philosophical Textual Pragma-

tic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ans-Georg Moeller Unorthodox Ethics: Zhuangzi and

Postmodernism

Philip J. Ivanhoe Feelings, Reasons, Families, and Fri-

ends: Kongzi and Aristotle as Virtue Ethicists

魏家豪 in Terms of Relativism and Absolu-

tism: An Exercise in Compar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施維禮 由變形(Deformation)論《莊子》「天」、

「人」之分與 Adorno「自然」、「文明」之

蔡偉鼎 一種開放的經典承傳模式──以 20 世紀華語

界之老子研究作為詮釋學案例

冀劍制 中國哲學自我知識與西方認知科學的互動:

以良知為例

潘玉愛 中晚明儒學與當代西方的公、私觀

林遠澤 論儒家人格倫理學與道德發展理論的責任倫

理學奠基

Kuno Lorenz The Changing Role of Emptiness from

Madhyamika to Yogacara in Terms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何建興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 A Buddhist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心識與自證知

林鎮國 Truth and Method in the Samdhinirmocana Sutra

Tom J. F. Tillemans Reason, Irrationality and Weak-

ness of the Will (akrasia) in Buddhism

顏永春 不即不離──高達美與佛教思想初探

何乏筆 從基督工夫的批判到哲學工夫的重建──論

傅柯的主體系譜學

杜保瑞 當代中國哲學界對傳統西方形上學問題的新

發展與再檢討

蔣海怒 「本體」觀念的誤讀與重建

(賴盈滿)

年臺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

臺北‧ 2006.11.20-21

淡江大學中文系、長崎大學環境科學部、環中國海

學會主辦

牧野英二 日本 近代化 〈 蒙〉 意義

課題── 「 蒙」 定義 手

要旨

韓瑞錫 韓 近代化 西洋哲學 受容

意義

李明輝 Kants Philosophie in Modernen China(康德哲

學在現代中國)

李瑞全 On Kant's Formulation of the Autonomy and

Kingdom of Ends

袁保新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

井上義彥 西田幾多郎 哲 特質

佐佐木健 三木清 哲 現代的意義──西 哲

出 格 中心

町田三郎 木下韋痷 問

楊祖漢 論羅整菴的「理一分殊」說及其對韓儒的影響

藤井倫明 朱子學的諸相──「理」之解釋為考察中

菅原潤 環境問題 受 日本 哲 研究

課題

針生清人 近代日本 果 哲 者 役割──

井上 了 場合

連清吉 中 古代 的環境哲

佐久間正 日本環境思想史 再構築

高柏園 論牟宗三先生判教模式

佐藤將之 從漢學到哲學,文獻到思想史:近一百年

日本學者的〈中庸〉研究

陳德和 先秦道家哲學的詮釋與發展──以 20 世紀的

臺灣為例

蔡仁厚 牟宗三先生對西方哲學的消化與創新

(駱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