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mcadventist.orghkmcadventist.org/web/upload/file/1497931030.docx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安息日學研究指引

高級學課

加拉太書中的福音

卡爾‧科薩特 著 

梁永強 譯

2017年第三季(7-9月)

目 錄

導言

1 保羅:外邦的使徒6月24-30日

2 保羅的權威與福音 7月1-7日

3 福音的合一7月8-14日

4 唯獨因信稱義 7月15-21日

5 《舊約》中的信心 7月22-28日

6 應許之重要 7月29日-8月4日

7 信心之路8月5-11日

8 從奴僕到後嗣 8月12-18日

9 使徒保羅的懇勸 8月19-25日

10 兩約8月26-9月1日

11 基督裡的自由9月2-8日

12 靠聖靈而活 9月9-15日

13 福音與教會 9月16-22日

14 只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9月23-29日

馬丁‧路德與加拉太書

基督教界現今正準備慶祝宗教改革運動五百周年,在聖靈的帶領下,馬丁‧路德為過去千千萬萬、被迷信和傳統掩蓋數世紀的人,帶來了至關重要的《聖經》真理。有人可能會說,五百年前新教之所以誕生,正是得益於加拉太書(以及羅馬書)!

馬丁‧路德恰恰是在研究加拉太書時,首次被因信稱義的大好訊息所觸動,這一偉大的真理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使數百萬人從神學與教會的錯謬中獲得了釋放。路德研讀此書後得著的信息,使整個世界大大的改變了。

距離馬丁‧路德時代數個世紀之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也應當感激加拉太書。透過研究這卷書,E. J. 瓦格納(Waggoner)和A. T. 鐘斯(Jones)幫助復臨教會在19世紀8、90年代重新發現了因信稱義的真理。

加拉太書為何會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基礎?為什麼這卷書觸動了許多、像馬丁‧路德這樣的人的內心例如?加拉太書不同於《聖經》中任何一卷書,該書談及了許多對基督徒至關重要的主題。保羅在加拉太書中談到了自由與律法在救贖中的角色,我們在基督裡的狀況,聖靈主導之生活的本質,以及那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一個有罪的人該如何做,才能在聖潔、公義的上帝面前稱義?正是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馬丁‧路德才會義無反顧的踏上了真理之路。

當然,其它的經卷,例如羅馬書也討論相同的議題,但加拉太書卻非常獨特。該書的論述不僅更為簡潔明瞭,而且其豐富的主題是以有力的、充滿熱情的牧者口吻娓娓道來,使讀者不禁受到聖靈的感動,即使今天的讀者也不例外。

儘管保羅的這封書信是對我們親自講話,不過,如果我們熟悉保羅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如何蒙聖靈的帶領寫作,會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該書內容。

許多學者認為加拉太書或許是保羅最早的書信,該書寫於西元49年,在著名的耶路撒冷會議之後不久(徒15章)。因此這卷書或許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文獻。根據使徒行傳和加拉太書清晰的論述,我們發現早期教會對救恩的本質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尤其是對於外邦人的事上。某些猶太派基督徒認為外邦人單單接受耶穌是不夠的。外邦人還必須要受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徒15:1)。難怪,當保羅在加拉太建立了由外邦人組成的教會之後,這些猶太派基督徒便趕往那裡,「進行整頓」。

保羅聽說之後立刻做出了強烈的回應。他意識到這些假的福音——靠信心和行為賺取救恩——乃是在破壞基督的工作。於是保羅寫了加拉太書,旨在捍衛福音。保羅用最強烈的言辭,揭發了這一假道純粹就是律法主義。

本季的研經指引邀請我們與使徒保羅一起,經歷他懇勸加拉太信徒忠於基督的心路歷程。與此同時,我們也有機會深思自己對於真理的理解,這真理曾使得馬丁‧路德最終與羅馬教廷決裂,並恢復了《聖經》中的福音。

作者簡介:卡爾‧科薩特博士(Carl Cosaert, PhD),目前為華盛頓州瓦拉瓦拉大學《聖經》研究院教授,專研《新約》和早期教會史。

第一課*6月24-30日

保羅:外邦的使徒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徒6:9-15; 9:1-9;撒上16:7;太7:1;徒 11:19-21;15:1-5。

存心節:「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上帝,說:『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

我們並不難理解大數人掃羅(悔改之後稱為使徒保羅)和他所做之事。作為一名虔誠的猶太人,他所接受的教育乃是強調律法的重要性,並盼望以色列國早日脫離羅馬的轄制,因此,每每想到有人宣稱他們素來盼望的彌賽亞,像罪不容誅的罪犯一樣被釘了十字架,掃羅便義憤填膺。

難怪他堅持認為耶穌的門徒非但違背了律法書,還攔阻了上帝光復以色列國的大計。基督徒宣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就是彌賽亞,而且已從死裡復活。然而,在掃羅看來,這些宣稱無異於徹底的叛教。他無法容忍這些「無稽之談」,定意除滅抱有此種觀點的基督徒。掃羅決定為上帝發熱心,親自從以色列國斬除此種信仰。因此,他第一次出現在《聖經》中便是同一群迫害同胞——這些同胞相信耶穌為彌賽亞——的暴徒在一起。

然而,上帝對掃羅有截然不同的計畫,這些計畫是掃羅本人難以預料的:做為一個個猶太人,他不僅要宣揚耶穌為彌賽亞,還要將福音傳向外邦!

*研究本週學課,為7月1日安息日做預備。

星期日 6月25日

迫害基督徒

大數人掃羅第一次出現在使徒行傳時,是謀害司提反之人的同夥(徒 7:58), 後來掃羅展開了對耶路撒冷教會的逼迫(徒 8:1-5)。彼得、司提反、腓利以及保羅在使徒行傳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他們參與了將福音傳入外邦的幾次重要事件。司提反有重大的影響力,因為他的講論和殉道明顯對大數人掃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提反自己是精通希臘語的猶太人,也是最初的七執事之一(徒6:3-6)。根據使徒行傳的論述,有講希臘話的猶太人來住在耶路撒冷(徒6:9),他們針對司提反講述的耶穌與司提反展開了激辯。很有可能大數人掃羅也在辯論之人的行列。

閱讀徒6:9-15,他們為何事控訴司提反?這些控訴讓你想起了什麼?(見太26:59-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對司提反的講論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敵意,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司提反並沒有將猶太人的律法和聖殿(猶太教的核心,宗教與民族認可的寶貴象徵)置於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激怒了猶太人。再者,猶太人視為寶貴的事物司提反不但不予以重視,反而大力宣揚耶穌——被釘並復活的彌賽亞——為猶太人信仰的真正核心。

難怪司提反激怒了身為法利賽人的掃羅(腓3:3-6)。法利賽人是猶太教派中最恪守律法的教派。掃羅看出上帝對於以色列國的應許尚未實現(但第2章;亞8:23;賽40-55);他或許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上帝實現預言中的應許──具體方法包括清除以色列中腐敗因子,即消滅那些宣稱耶穌為彌賽亞的人。

掃羅堅信自己在為上帝大發熱心,於是竭力要置他認為犯錯的人於死地。在我們為信仰發熱心的同時,如何學習抑制狂熱之情,並意識到有時我們或許做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 6月26日

掃羅悔改

「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 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儘管掃羅對初期教會的逼迫起初並不明顯(在處死司提反時,他只是負責看守衣物);但很快便越發強烈(見徒8:1-3;9:1-2,13-14,21;22:3-5)。路加用多個詞彙形容掃羅就像一頭兇殘的野獸,又像一名充滿暴行的士兵,一心除滅他的對手。例如,在徒8:3,路加使用了「殘害」一詞,在希臘文《舊約》中(詩80:13),這個詞用來描寫野豬失控的、毀滅性的行為。掃羅討伐基督徒一事絕非表面功夫,而是做了周密的計畫,旨在剷除基督教。

請查閱關於掃羅悔改的三段論述(徒9:1-18,22:6-21,26:12-19)。在這次經歷中,上帝的恩典扮演著什麼角色?換言之,掃羅是否配領受上帝的恩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看來,掃羅的悔改簡直不可思議(因此,許多人初次聽到掃羅的悔改時,會持有懷疑的態度)。

掃羅唯一配得的乃是刑罰,但上帝的恩典卻臨到了這名狂熱的猶太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掃羅的悔改並非是憑空發生的,也不是被迫的。

掃羅並非無神論者。他是一名虔誠的信徒,可惜他嚴重誤解了上帝。耶穌對掃羅說:「你用腳踢刺是難的」(徒26:14)這表明聖靈在宣佈掃羅的罪。在古時,「刺」是指一根佈滿尖刺的棍子,當牛拒絕耕地時,用來驅策牲口。掃羅一度拒絕了上帝的驅策,而最終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透過與復活的耶穌奇蹟般的相遇,他選擇不再「踢刺」。

思考你自己的悔改經歷。或許並不像掃羅一樣充滿戲劇性(大部分人都不是),但你以何種相似的方式領受了上帝的恩惠?為何我們切不可忘記在基督裡的賜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6月27日

掃羅在大馬士革

掃羅在通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耶穌之後,眼睛便失明了。主吩咐他往一個名叫猶大的人家裡去,在那裡等待一個名叫亞拿尼亞的人。毫無疑問,掃羅肉體的瞎眼乃是一個有力的提醒,說明他屬靈的盲目更為嚴重,以至於做出逼迫耶穌門徒的事。

耶穌的這次顯現改變了一切。掃羅一直以為自己是為主發熱心,豈不知卻是大錯特錯。他不但沒有為上帝工作,反而一直在抵擋上帝。進了大馬士革之後,掃羅完全變了一個人,不再是離開耶路撒冷時、那個高傲而狂熱的法利賽人。掃羅沒有吃也沒有喝,在大馬士革用了三天的時間禁食禱告,並默想事情的經過。

閱讀徒9:10-14。設想亞拿尼亞的心路歷程:如今,逼迫人的掃羅不僅信了耶穌,又成了上帝親自揀選的使徒保羅,要將福音傳向外邦。(見徒26:16-18)

難怪亞拿尼亞有些猶疑。甚至在保羅悔改之後的三年裡,耶路撒冷教會一直沒有堅定地接納他(徒9:26-30);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在保羅剛剛悔改時,大馬士革信徒的心中著實充滿了疑問和擔憂。

請注意,主在異象中將這個驚人的、出乎意料的消息告訴了亞拿尼亞;若不藉著異象,亞拿尼亞簡直無法相信有關掃羅的消息是真實的——猶太信徒的仇敵如今竟成了他們當中的一員。

掃羅本來從耶路撒冷「領了祭司長的權柄和命令」,要徹底剷除基督教(徒26:12);然而,上帝——至高的權柄——對掃羅有截然不同的計畫。主要差派掃羅將福音傳向外邦。相對悔改的掃羅而言,這一消息更令亞拿尼亞和其他猶太的信徒感到震驚。

掃羅曾經竭力攔阻基督教的傳播,如今,上帝要使用他將福音傳向更廣的地方,遠遠超乎了猶太信徒的想像。

閱讀撒上16:7;太7:1以及林前4:5。這些經文對我們有何教導?為何要謹慎看待他人的屬靈經歷?在評斷他人的時候,你犯過什麼錯誤?你從中學得了什麼教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三 6月28日

福音傳向外邦

第一所外邦的教會成立於何處?哪件事的發生引領信徒來到了這裡?(徒11:19-21; 26)。這使你想起了《舊約》中的哪段歷史?(見但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提反殉道之後,耶路撒冷的信徒大遭逼迫,這使得大批的猶太信徒向北逃亡,來到了距離耶路撒冷300英里的安提阿。作為羅馬敘利亞省的首都,安提阿的重要性僅次於羅馬城和亞歷山大港。據估計,該城人口約有五十萬,是座融合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都市。因此,這裡不僅是建立教會(教會中有眾多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理想地點,也可以作為早期教會向世界佈道的視窗和根據地。

安提阿發生了什麼事,不但令巴拿巴來到這裡,還決定邀請保羅前來?《聖經》如何描述那裡的教會?(徒11:20-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按年代整理出保羅生平事蹟十分困難,保羅悔改後曾訪問耶路撒冷(徒 9:26-30),巴拿巴邀請保羅來安提阿時,距離那一次似乎已有五年。保羅這些年在做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根據加1:21的論述;保羅或許在敘利亞和基利家境內傳揚福音。有人稱,或許就是在這個時期,保羅被家人剝奪了應有的繼承權(腓3:8)並遭受了林後11:23-28的各樣苦難。安提阿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下興旺發展。徒13:1的記述說明,這座具有世界性的都市,其種族與文化多元的特徵很快也要體現在教會中。(巴拿巴來自賽普勒斯;路求來自古利奈,保羅來自西里西亞,西面大概是來自非洲,還有其他悔改的外邦人。)如今,聖靈要以安提阿教會為基地,將福音傳給更多的外邦人,將福音傳到敘利亞和猶大以外的地區。

再次閱讀徒11:19-26。我們能從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安提阿教會學得什麼?今日教會可以效法安提阿教會的哪些優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四 6月29日

教會內部的矛盾

當然,人無完人。好景不長,初期教會中便產生了矛盾。

當時,並非所有新近加入基督教的人都欣然接納外邦人加入教會。分歧的焦點並不在向外邦人佈道,而在於哪些外邦人可以蒙准加入教會。有人認為單單相信耶穌還不足以作為基督徒決定性的標記;他們聲稱,信仰必須要輔以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他們宣稱,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外邦人必須要受割禮。(見徒10:1-11,18,透過彼得向哥尼流傳道一事以及眾人做出的反應,我們便可以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分歧略知一二)。

耶路撒冷專門派人去指導腓利在撒瑪利亞人中間的工作(徒8:14),以及在安提阿向外邦人傳道的工作(徒11:22);這或許表明有些人擔心非猶太人加入基督教。然而,透過彼得為哥尼流(一個未受割禮的羅馬長官)施洗一事,我們清楚地看到早期信徒在外邦人加入教會一事上存在分歧。偶爾有幾個外邦人,例如哥尼流加入教會或許已經使得某些人感到不適,而保羅卻刻意催促教會為外邦人敞開大門,唯獨以信靠耶穌為基礎,於是,某些人故意要破壞保羅的傳道工作。

在安提阿,從猶太下來的幾名信徒如何妨礙保羅為外邦基督徒所做的工作? (徒15: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割禮一事,儘管耶路撒冷會議(徒15章)最終站在了保羅一邊,但反對保羅的勢力並未止息。約在7年之後,也就是保羅最後一次訪問耶路撒冷時,仍有許多人對保羅所傳的福音持懷疑態度。事實上,保羅去聖殿時險些喪命,因為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高喊:「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徒21:28;也見21:20,21)。

設想自己就是這些擔心保羅之講論的猶太信徒,為什麼他們的擔心和敵對似乎合乎情理?我們從中能學得哪些教訓?我們個人先入為主的成見,以及對於文化和宗教的觀念,如何會使我們誤入歧途?我們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不論自己是否是出於好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五6月30日

進修資料:關於個人的悔改與教會的關係,閱讀懷愛倫著作《教會證言》卷3〈個人的獨立〉,原文第430-434頁。有關保羅生平初期的地圖以及他悔改的相關注釋,見《基督復臨安息會聖經注釋》卷6,原文226-234頁。

「保羅過去是以熱心維護猶太宗教和堅決逼迫耶穌門徒聞名的。他那行事勇敢,思想獨立,不屈不撓的特長,以及他的天才和訓練使他幾乎能以勝任任何工作。他能用非常清晰的口才辯論,並用尖刻的譏諷使他的對手啞口無言。如今猶太人眼見這個在他們看來非常有希望的青年,竟與他從前逼迫的人聯合一起,並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

「一員大將在戰場上被殺,對於他的軍隊固然是無可彌補的損失,可是他的陣亡並不至於使仇敵加添什麼力量。但當一個卓越的人參加對方的陣營時,這不單要使他在本軍失去他的貢獻,而也要使他所參加的軍隊得到一種明顯的優勢。大數城的掃羅在往大馬士革去的路上很容易被主擊打而死,如此就可以大大減少逼迫教會之權勢的實力。但上帝的美意不單不傷害掃羅的性命,而且還使他悔改,使仇敵隊伍中的一員猛將轉過來參加基督的陣營。保羅是一個口若懸河的演說家,又是一個嚴厲苛刻的批評家。他強勁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勇氣,正是早期教會所需要的才幹。」—懷愛倫著,《使徒行述》原文第124頁。

討論問題:

1. 保羅最大的仇敵竟然是相信耶穌的猶太同胞,我們從中學得了什麼教訓?

2. 你如何既能擁護宗教原則,與此同時,又能確保自己沒有對抗上帝?

總結:掃羅在將到大馬士革的路上與復活的耶穌相遇,這一次的經歷成了早期教會歷史以及掃羅人生的轉捩點。上帝改變了這位昔日迫害教會的掃羅,使他成了被揀選的使徒,將福音傳向了外邦。然而,保羅所宣導的,外邦人唯獨憑著信靠耶穌而加入教會的觀點,教會內部的很多人始終難以接受——這清楚說明先入為主與偏見會大大攔阻聖工的發展。

第二課*7月 1-7日

保羅的權威與福音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彼後3:15;16;加第1章;腓1:1;加5:12。

存心節:「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 1:10)

某所大學的學生們在校園裡設立了一個聚會中心,每一個人——不論種族,性別,社會地位,或者宗教信仰,他們都歡迎加入。設想如果多年之後,這些學生重返校園,發現其他學生重新設計了這個聚會中心。這裡不再是一個多元化社交的大房間,也不再是為了促進團結。而是被設計成了一個個小房間,而且要滿足了種族,性別等不同的條件才允許進入房間。負責重新設計的學生或許會辯稱此種改動的權威是來自多個世紀之前的慣例。

當保羅寫信給加拉太教會時,他所面對的處境與此相仿。有一些假教師質疑保羅所傳外邦人加入教會的條件(不必受割禮),而這些教師宣稱,外邦人在加入教會之前必須受割禮。

保羅看出這樣的觀點乃是在攻擊福音的本質。因此保羅做出了回應,寫了加拉太書。

*研究本週學課,為7月8日安息日做準備。

星期日7月2日

保羅——書信作者

閱讀彼後3:15,16。這段經文說明早期教會如何看待保羅的著作?關於默示如何運作,這兩節經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寫信給加拉太教會時,他並不是要寫一篇文學巨作。相反,在聖靈的帶領下,保羅是針對一些與自己和加拉太信徒相關的具體事宜。

在使徒保羅的服事中,像加拉太書信這樣的信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外邦的佈道士,保羅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教會。儘管他會盡力回訪這些教會,卻又無法長期留在某一個教會。為了補足自己無法親自拜訪,保羅會給這些教會寫一些書信,以便給他們一些指導。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它地方的教會也會傳看保羅的書信(西4:16)。儘管保羅的某些書信已經丟失,但《新約》中署有保羅名字的書信至少還保留了13封。透過彼得對於保羅之著作的論述,我們看出保羅的書信被視為《聖經》的一部分。這說明在早期教會的歷史中,保羅的事工獲得了很高的權威。

一度有基督徒認為保羅書信的格式十分獨特——是一種由聖靈建構的特殊格式,以便含納上帝默示的話語。然而,這種認識隨著一項發現而發生了改變。牛津大學兩位年輕的學者——伯納德‧葛籣菲爾和亞瑟‧亨特——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大約五十萬片古代的紙莎草紙(早在基督出生前、和之後的幾百年之間,人們就將紙莎草當做書寫材料,在上面寫作)。他們不但發現了《新約》最古老的抄本,而且還發現了發票、納稅申報單、收據,以及私人信件。

更令人驚訝的是,保羅書信的基本格式在他的時代十分普遍。這種格式包括 (1)稱呼,同時會提及寫信人和收信人,然後會進行問候;(2)感恩的話;(3)信的主要內容,最後(4)結語。

簡而言之;保羅的書信也是仿效了同時代的基本格式,透過同時代人熟悉的方法和風格與他們溝通。

倘若在今日寫作《聖經》,你認為上帝會使用什麼媒介,格式及風格寫給今日的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 7月3日

保羅的呼籲

儘管保羅的書信通常會遵循古書信的基本格式,但加拉太書有很多獨特的特徵,這是保羅的其它書信所不具備的。找出這些區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保羅所面對的處境。

請將保羅在加1:1;2的問候與弗1:1;腓1:1;以及帖後1:1的問候進行對照。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問候語與其它書信有哪些相似與不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其它書信開頭的問候相比,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問候篇幅很長,而且他漸而論述自己作為使徒的權威。照字面意義來講,「使徒」一詞的意思是「蒙差遣」或「信使」。在《新約》中,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使徒是指耶穌最初所揀選的12個門徒,以及其他蒙基督派遣為他做見證的人。(加1:19;林前15:7)保羅聲稱自己就屬於後者。

保羅之所以極力否認自己使徒的身分是出於任何人,這說明加拉太教會中有人試圖推翻他使徒的權威。為什麼?如我們所見,教會中有些人不喜歡保羅所傳的信息:得救乃是單憑對基督的信心,而不是靠行為賺取救恩。他們感覺保羅所傳的福音乃是在破壞順從。這些生事之人十分狡猾。他們知道保羅所傳福音信息的根基與他使徒權威的來源息息相關(約3:34);於是他們決定極力攻擊保羅的權威。

然而,他們並沒有直接否認保羅使徒的身分,僅僅是認為他的身分並不重要。他們可能宣稱保羅並不是耶穌最初揀選的門徒之一;因此,保羅的權威並不是從上帝來的,而是從人來的——或許是從安提阿教會的領袖而來,因為是這些領袖任命保羅和巴拿巴擔任佈道士(徒13:1-3)。或許有人認為保羅的權柄是從亞拿尼亞,也就是為保羅施洗的亞拿尼亞而來(徒9:10-18)。依照他們的觀點,保羅僅僅是從安提阿或者大馬士革而來的使者——僅此而已!因此,他們認為保羅所傳的道僅僅代表他個人的觀點,並非上帝的聖言。

保羅意識到了這些指控的危險,立刻捍衛上帝賦予他的使徒的職分。

如今在教會範圍內,《聖經》的權威正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哪些挑戰?我們如何能意識到這些挑戰?更重要的是,這些挑戰(如果有的話)如何會影響你對於《聖經》之權威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7月 4日

保羅所傳的福音

除了捍衛自己使徒的身分之外,保羅在加拉太書信開頭的問候中還強調了什麼?請將加1:3-5與弗1:2;腓1:2;西1:2進行對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書信有一個獨特的特徵:在問候中常常會提及「恩惠」與「平安」二字。同時使用這兩個是為了改變希臘和猶太世界最典型的問候。希臘作者會寫「問候」(chairein);保羅寫「恩惠」讀音與希臘文(charis)相似。此外,保羅又添加了一個猶太人問候的典型詞彙「平安」。

同時使用這兩個字絕不僅僅是客套話。相反,這兩個字基本上是在描述保羅所傳的福音資訊。(事實上,保羅使用這兩個字的次數超過了《新約》的任何一位作者)這恩惠和平安並非從保羅而來,而是從天上的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而來。

保羅在加 1:1-6提到了福音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儘管書信開頭的問候篇幅很小,沒有空間講述福音的本質,保羅卻用短短的篇幅熟練的表述了福音的本質。福音所依附的核心真理是什麼?保羅說,並不是我們與律法保持一致,這乃是保羅的仇敵極力宣揚的教義。相反的,福音乃是完全信靠基督藉著十字架上的犧牲,以及從死裡復活而為我們成就的一切。基督的犧牲與復活所成就的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成就的。基督打敗了罪惡與死亡的權勢,將跟從他的人從邪惡的勢力下釋放出來,不再被惡勢力所奴役、恐嚇。

當保羅思想上帝藉著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恩惠與平安之時,他在第5節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頌贊之聲。

請依照保羅在加1:1-5的內容;寫下你對於福音的種種理解。在安息日時,將寫下的內容帶到課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三7月 5日

沒有別的福音

在保羅書信的開頭,問候之後通常是什麼?加拉太書有何不同?請將加1:6與羅1:8;林前 1:4;腓1:3;帖前1:2進行對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儘管保羅寫信的重點是針對教會的各種挑戰和問題,但他依然照著素常的習慣,在開篇的問候結束之後,為了讀者的信心而向上帝獻上祈禱與感恩。他在寫哥林多書信時也是如此,哥林多的信徒有各種可疑的行為(對照林前1:4與5:1)。加拉太教會的狀況令人苦惱,保羅省略了感恩部分,直入主題。

保羅使用了哪些有力的詞彙,以此表明他對加拉太教會的深切關注?閱讀加1:6-9;5: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在譴責加拉太人時並未猶豫。簡言之,保羅責備他們背叛了基督的恩召。事實上,第6節所說的「離開」常常用來描述士兵不再忠於自己的國家,逃離了軍隊。從屬靈上講,保羅是指加拉太人成了叛徒,已經轉離了他們的上帝。

加拉太人如何背叛了上帝?他們「去從別的福音」。保羅並不是指還有其它的福音,而是指教會中有人教導僅僅信靠基督是不夠的(徒 15:1-5)在他們看來仿佛還有另一種福音。保羅對於此種歪曲福音的行為十分惱火,他希望凡是傳揚不同福音的人都受到上帝的咒詛!(加1:8)保羅十分強調這一點,甚至連說了兩次(加1:9)。

現今有一種傾向——即使是在我們教會(某些地方)——強調經驗重於教義。有人聲稱,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經驗和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不論經驗多麼重要,保羅如何教導我們正確教義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四 7月6日

保羅所傳之福音的源頭

加拉太的鬧事者宣稱保羅的福音乃是受他欲望的驅使,而其真正的目的乃是博得他人的贊同。倘若保羅僅僅是為了討人的喜歡,他書信的內容會有何不同?思考加1:6-9;11-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為什麼不要求外邦的信徒受割禮?保羅的仇敵宣稱保羅企圖不惜一切代價,降低悔改加入教會的門檻。也有人認為,保羅事先知道外邦人對割禮持反對態度,所以就不要求他們受割禮。他們認為保羅是想討好外邦人。在回應這些指控時,保羅在第8及第9節使用了嚴詞。

倘若保羅果真是為了博得他人的贊同,他自然也不會如此回答。

保羅為什麼說試圖討好別人的人不能成為基督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在第11、12節說明他所傳的福音和權威乃是直接從上帝而來的,此後,他在13-24節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4節記述了保羅的自傳,悔改前(13;14節);悔改時(15;16節);悔改後(16-24節)。保羅對個人經歷的論述使得人無法聲稱他的福音是從人領受的,而非從上帝領受的。保羅絕不會坐視不管,絕不會容許人譭謗他不容置疑的蒙召歷程。他清楚自己的經歷,也知道蒙召要宣揚的內容,他不計任何代價也要如此行。

你對於自己在基督裡的蒙召有多麼確定?你如何確定上帝呼召你去做什麼?與此同時,即使你確定了自己的蒙召,為什麼還必須學習聆聽他人的勸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五 7月 7日

進修資料:「在每個教會裡幾乎都有猶太人。對於這些信徒,猶太教師發現了現成的方法,讓他們在教會中獲得立足之處。然而,以《聖經》中的論點來看,他們不可能推翻保羅所宣講的教義。因此,他們決定不擇手段抵消保羅的影響,削弱他的權威。他們聲稱保羅並不是耶穌的門徒,也沒有接受過耶穌的委任;然而他卻宣講與使徒彼得、雅各,以及其他使徒截然相反的教義……」

「當保羅看到邪惡的勢力快速蔓延破壞教會時,他的內心十分不安。於是保羅立刻給加拉太人寫信,揭露這些教師的假道理,並且十分嚴厲地譴責那些偏離信仰之人。──懷愛倫著,《保羅傳》原文第188-189頁。

討論問題:

1. 在課上閱讀你對於福音的理解。我們能從彼此的理解中學得什麼?

2. 保羅在問候加拉太人時,他宣稱耶穌的犧牲是為了特別的原因。是什麼原因?這對我們今天的人又意味著什麼?

3. 在加1:14保羅說他為祖宗的遺傳極其熱心。這裡的「遺傳」可能是指法利賽人口頭的遺傳。在我們的信仰中遺傳占什麼位置(如果有的話)?關於遺傳的問題,保羅的經歷對今日的我們有什麼警告?

4. 為什麼保羅對於那些與他信仰和行為不同的人似乎「無法容忍」?再次閱讀保羅所寫那些對福音持不同觀點之事。在我們今日的教會,如何看待那些持有這類強烈、立場毫不妥協之人?

總結:加拉太的假教師試圖藉由宣稱保羅使徒的身分,和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上帝而來,以此破壞保羅的事工。保羅在寫給加拉太書信的開頭幾節就直面這兩個方面的控訴。他放膽宣稱獲得救恩只有一種方法,同時描述了他悔改的經歷,以此證明他的蒙召以及所傳的福音都是從上帝來的。

第三課*7月8-14日

福音的合一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加2:1-14;林前 1:10-13;創17:1-21;約 8:31-36;西3:11。

存心節:「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2)

新教改革家約翰‧喀爾文認為,分裂與不團結乃是魔鬼攻擊教會的重要手段,喀爾文警告信徒要像避免瘟疫一樣遠避分裂。

但是合一要以犧牲真理為代價嗎?設想,如果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會議受審時,打著合一的幌子收回自己對於因信得救的觀點將會如何。「倘若宗教改革家僅僅讓了一步,撒但和他的全軍就必得勝了。但由於他堅定不移的忠心,教會終於獲得了釋放,一個新的,更美好的時代已經開始了。」──懷愛倫著,《善惡之爭》原文第166頁。

在加 2:1-14,我們發現儘管有人企圖破壞眾使徒的合一,但使徒保羅還是竭盡全力維持合一。儘管保羅如此注重合一,但他卻拒絕以犧牲福音之真理為代價。雖然合一之中也包括著差異,但在此過程中,福音永遠不能讓步。

*研究本週學課,為7月15日安息日做準備。

星期日 7月9日

團結合一的重要性

閱讀林前1:10—13。透過這段經文,保羅如何說明教會團結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駁了人們對他的第一個控告——他所傳的福音並非來自上帝——之後,保羅在加 2:1,2開始進入另一個對他的控告。加拉太教會的假教師聲稱保羅的福音與彼得和其他使徒的教訓不一致。他們說保羅是叛教者。

在回應這一控告時,保羅重述了他悔改後至少十四年的耶路撒冷之旅。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這次旅行的時間,但知道在古時這樣的旅程絕非易事。如果他經陸路從安提阿到耶路撒冷,約480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三周的時間,並且要經歷各種艱難和危險。但儘管有這樣的困難,保羅仍義無反顧地前去,不是因為使徒們的召喚,而是出於聖靈的催促。到了耶路撒冷之後,他把他的福音向使徒們講述。

他為什麼這麼做?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教訓有什麼疑惑。他自然不需要他們的保證和認可。畢竟;他已經傳揚同樣的福音有14年了。儘管他不需要他們的許可或批准,他仍然非常重視其他使徒的支持與鼓勵。

因此,這樣的控告不僅僅是在攻擊保羅和教會,也是在破壞眾使徒的團結。維持使徒的團結十分重要,因為保羅在外邦建立的教會與耶路撒冷母教會的分裂,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如果外邦的信徒與猶太的信徒沒有來往,那麼「基督就被分裂了,保羅在外邦的福音工作上付出的一切精力,以及希望付出的精力將受到挫敗。」──F. F. 佈魯斯著,《加拉太書信》(密歇根州,大急流域:威廉B. 伊爾德曼斯出版社,1982年出版)原文第111頁。

有哪些問題威脅著今日教會的團結?更重要的是,在我們明確這些問題之後,該如何處理?哪些問題比團結本身更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7月 10日

割禮與假弟兄

為什麼割禮成了保羅與某些猶太基督徒之間爭論的焦點?(見創17:1-22;加2:3-5;5:2,6;徒 15:1,5。)為什麼不難理解有人認為外邦人也需要受割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割禮乃是上帝與猶太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儘管割禮僅僅是對亞伯拉罕後裔中男性的要求,但每一個人都受邀與上帝建立立約的關係。割禮是在創世記第17章賜予亞伯拉罕的。當時,亞伯拉罕已經做了一次錯誤嘗試──企圖從妻子的埃及使女夏甲得了一個兒子,以促成上帝實現其應許。

割禮是一個恰當的立約記號。它是一個提醒,說明人類完美的計畫也永遠無法成就上帝的應許。外在的割禮象徵著內心的割禮(申10:16;30:6;耶4:4;羅2:29)。割禮代表割除我們對自我的信靠,而當忠心依靠上帝。

然而,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割禮已經變成了種族與宗教身分的重要記號——偏離了初衷。約在耶穌降生前150年,某些極端的愛國分子,他們不僅強迫巴勒斯坦地區未受割禮的猶太人接受割禮,而且還強行要求周圍所有在他們管轄範圍內的男人統統受割禮。甚至有人認為割禮就是得救的通行證。從下面的古詩句便可見一斑:「受割禮的男人不會下地獄。」──C. E. B.克蘭菲爾德著,《羅馬書信的重點評注》(愛丁堡:T. & T. 克拉克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出版。)原文第172頁。

不要認為這些人對保羅的反對是割禮本身。保羅反對的是外邦人必須受割禮的堅持。假教師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有關割禮的,也是關於救恩的。救恩要麼是唯獨藉著信靠基督而得,要麼是靠人順從的行為賺得。

或許割禮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問題。然而,今日的教會有哪些相似的問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 7月11日

求同存異

閱讀加 2:1-10。保羅說有「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私下窺探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要叫我們作奴僕。」(加2:4)基督徒要從哪裡獲得自由?閱讀約8:31-36;羅6:6,7;8:2,3;加3:23-25;4:7,8;來2:14,15。我們如何親自經歷此種自由的現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保羅來講,自由——基督徒經歷的一種描述——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在《新約》中,保羅使用這個詞的頻率最高。在加拉太書中多次出現了自由一詞。然而,對於基督徒來講,自由意味著在基督裡的自由。這是毫無攔阻地獻身於上帝的機會。自由包括不再受罪惡本性的轄制(羅6章),從律法的定罪下得以自由(羅8:1;2),以及從死亡的權勢下得自由(林前15:55)。

眾使徒「反倒看見了主托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托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加2:7)關於教會中的合一和差異,這節經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眾使徒承認上帝呼召保羅傳福音給外邦人,就像主呼召彼得傳福音給猶太人一樣。在這兩個例證中福音不變,但他們宣講福音的方式要因人而異。「福音會帶來合一,這也是基督徒彼此團結並求同存異的基礎。」──詹姆斯D. G. 鄧恩著,《加拉太書》(皮博迪;麻省:亨德里克森出版社,1993年出版。)原文第106頁。

對於各種傳道和見證的方式,我們該持怎麼樣的開放態度,以便出離我們的「舒適圈」?有沒有令你感到不適的佈道方式?若有,是什麼?為什麼它令你感到不適?我們如何知道某個新方法是好是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三 7月12日

安提阿的對質 (加2:11-13)

保羅訪問耶路撒冷之後不久,彼得訪問了敘利亞的安提阿。這是第一個外邦教會,也是使徒行傳中保羅佈道活動的基地。彼得到了安提阿,最初他無拘束地與外邦基督徒一起用餐,但後來從雅各那裡來了一批猶太籍的基督徒,彼得因怕他們有看法,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做法。

為什麼彼得本該有更好的理解?(對照加2:11-13;徒10:28)他的反應說明根深蒂固的文化和遺傳對我們的生活有何種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誤認為彼得和同他在一起的猶太人不再遵守《舊約》中關於潔淨和不潔淨食物的律例。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如果彼得和所有猶太籍基督徒都放棄了猶太人的飲食律法,在教會裡肯定會掀起軒然大波,並會留下某種記錄。但沒有這樣的記錄。更有可能的爭端是與外邦人同桌吃飯的問題。許多猶太人視外邦人為不潔淨的。一些人的習慣做法是盡可能避免與外邦人進行社交接觸。

在這個問題上,彼得自己也有過掙扎。是上帝的異象幫助他認清了這個問題。彼得進入羅馬百夫長哥尼流的家以後對他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上帝已經指示我,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徒10:28)儘管他明白這些道理,他還是害怕冒犯自己的同胞,於是依舊照著先前的慣例去行。顯然,這說明文化和遺傳在彼得的生活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但保羅在加2:13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彼得舉動的性質,保羅說彼得「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對於上帝的僕人來講,這樣的用詞十分強烈。

為什麼人這麼容易偽善?(或許是因為我們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卻喜歡對別人吹毛求疵?)你自己的生活中有哪種偽善行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發現它並予以根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四 7月13日

保羅的擔憂 (加2:14)

安提阿的局勢的確十分緊張:保羅和彼得兩位教會領袖公開發生了衝突。保羅不留情面地要求彼得說明他這樣做的理由。

保羅公開對峙彼得的理由是什麼?(加2:11-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保羅看來,問題不在彼得決定與耶路撒冷的來客一同吃飯。畢竟那符合待客的古老傳統。問題在於「福音的真理」,不只是和誰吃飯的問題。彼得的做法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講,有悖於整個福音信息。

閱讀加3:28和西3:11。這些經文中的真理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保羅強烈的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在耶路撒冷會見彼得及其它使徒期間,他們得出了共同的結論:外邦人能夠享受在基督裡的一切福分,無須受割禮。然而,彼得的舉動違背了他們達成的共識。本來猶太籍的基督徒和外邦的基督徒已公開交往,現在又分開聚會了。這將導致日後教會的分裂。

照保羅的觀點,彼得的行為表明外邦的基督徒充其量算是二流的信徒。保羅認為彼得的行為會對外邦人造成巨大的壓力,讓他們覺得若不受割禮就無法像猶太人一樣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特權。因此保羅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2:14),「像猶太人」更準確的翻譯是「猶太化」。這個詞的常用表達是指「採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用來指那些想要參加猶太會堂的聚會和其它禮俗的外邦人。這也是為什麼保羅稱為假弟兄的加拉太仇敵常被認為是「尊奉猶太教習俗之人」。

更糟糕的是,不但彼得裝假,巴拿巴也效學彼得裝假。他本該有更好的認識。這充分說明了「同伴的壓力」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如何學習保護自己不被身邊的人引入錯誤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五 7月14日

進修資料:關於教會中的求同存異,閱讀懷愛倫著,《給作家和編輯的勉言》原文第45,47頁;《資訊選粹》卷一,原文第75頁,「關於早期言論的解釋」;《傳道良助》原文第117-119頁,「機警」以及《懷愛倫文稿》第三卷原文第1092,1093頁。

「即使是最優秀的人,如果依靠自己,也會犯下嚴重的錯誤。人所擔負的責任越多,他指揮和管理的權力越大。如果他不步步為營地追隨主的道路,那麼他所犯腐蝕他人思想的錯誤也就越為嚴重。在安提阿,彼得沒有堅持剛直不阿的原則,保羅不得不針鋒相對地抵制他的錯誤影響。這件事記在《聖經》上是為了讓別人得到幫助,也是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一個嚴肅的警告,要他們堅持原則,剛直不阿。」──懷愛倫注釋,《SDA聖經注釋》卷6,原文第1108頁。

討論問題:

1. 幾乎沒有人喜歡對峙,但也有萬不得已的時候。教會在什麼情況下要譴責罪惡,處分不肯接受糾正的人?

2. 隨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全球的發展,信徒之間存在多元化的差異也越來越普遍。教會可採取哪些步驟,避免因差異而破壞團結呢?我們如何學會接納甚至欣賞彼此間文化與傳統的多樣性,而同時又保持團結呢?

3. 在不同的文化中傳播福音時,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什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如何學會辨別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可以放棄的?

總結:猶太籍的基督徒堅持認為,外邦人必須受割禮,才能成為基督真正的門徒,這給早期教會的團結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不讓教會因這個問題而分為兩派,使徒們雖然持有不同的意見,仍通力合作,確保基督教會的統一,並忠於福音的真理。

第四課 *7月 15-21日

唯獨因信稱義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加2:15-21;弗2:12;腓3:9;羅3:10-20;創15:5;6;羅3:8。

存心節:「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 2:20)

正如我們上週所學,保羅在安提阿公開與彼得對質,譴責彼得言行不一。彼得決定不再與過去的異教徒同桌吃飯,意味著他們最多只是次等基督徒。他的舉動暗示,如果他們真的要成為上帝家庭的成員,充分享受共進飲食的福氣,就得先接受割禮。

保羅實際上對彼得說了什麼?在本週的課程中,我們將學習事情的大致經過。本段經文包含了《新約》中一些最為深奧,意義最為豐富的詞語,這一點非常重要。這裡初次向我們介紹了幾個詞彙與術語,而它們乃是理解福音以及加拉太書信其餘部分的基礎。這些詞彙包括:稱義、義、行律法、信心,不僅僅是信,而是信耶穌。

保羅使用的這些詞彙是什麼意思?這些術語如何向我們說明救贖的計畫?

*研究本週學課,為7月22日安息日做準備。

星期日 7月16日

「稱義」的問題 (加2:15,16)

保羅在加 2:15寫道,「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你認為他想說明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要根據上下文來理解保羅的話。為了說服猶太的基督徒接受他的觀點,保羅先從這些人所贊同的觀點說起——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傳統上的差異。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受託保管上帝的律法。他們享受與主立約之關係的諸多恩惠。固然,外邦人是罪人。上帝的律法並不約束他們的行為。他們也在應許之約以外(弗2:12;羅2:14)。雖然外邦人被視為「罪人」,然而保羅在第2章16節中警告猶太的基督徒,他們屬靈的特權並不能使得他們更討上帝的喜悅,因為沒有人是因「行律法」而稱義。

保羅在加2:16,17使用了「稱義」四次。 他所說的「稱義」是什麼意思?思考出23:7和申25: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稱義是一個動詞,也是保羅使用的關鍵字。在《新約》中稱義共出現了39次,其中27次出現在保羅的書信當中。他在加拉太書裡使用了8次,其中加2:16,17節使用了4次。稱義是法律用語,常用於法庭,代表法官宣判某個人無罪。該詞是定罪的反義詞。此外,由於公正和義在希臘文中是同一個字,稱義也是指被算為義。因此,稱義不單單是指人得到寬恕或赦免,也是確定地宣佈某人為義人。

然而,對於某些猶太的信徒而言,稱義也是關聯性的。它涉及到人與上帝及其聖約的關係。稱義還意味著人被算為上帝聖約之團體,即亞伯拉罕大家庭中的一員。

閱讀加2:15-17。這裡保羅在對你說什麼,你如何將這些話應用在自己的基督徒經驗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 7月17日

因行律法

保羅在加2:16三次說到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他所說的「因行律法」是什麼意思?這些經文(加2:16;17;3:2;5;10;羅3:20;28)如何助我們理解保羅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理解行律法的含義之前,首先要明白保羅所說的律法是什麼?在保羅的書信中,律法(希臘文為nomos)一詞共出現過121次。它的含義不同,包括上帝對其子民的旨意,摩西五經,整本《舊約》,或某一條普遍的原則。然而,保羅主要是指上帝藉摩西賜予祂子民的全部命令。

因此,行律法可能是指上帝藉摩西所賜命令的全部要求——道德律法或儀文律法。保羅認為不論人如何努力遵守上帝的律法,人的順從都不足以使上帝稱我們為義,因為上帝的律法要求人在思想和行動上保持絕對的誠實,而且並非是在某些時刻,而是始終如此,也並非某一條命令,而是全部命令。

儘管行律法一詞並未出現在《舊約》以及保羅著作以外的其它新約經卷中,但是在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卻堅定了這一概念。耶穌時代有一個猶太人團體,人們稱之為愛色尼派,這些古卷是由他們所寫。儘管是用希伯來文寫成,但其中一卷卻包含著「行律法」一詞。該卷的標題(Miqsat Ma’as Ha-Torah)可以翻譯為「重要的行律法之舉」。書中論述了一系列有關《聖經》律法的內容,其中包括如何防止防止聖物被沾汙,猶太人如何與外邦人有別。在該書的末了,作者寫道倘若能這樣行律法,「就能在上帝面前稱義」。這位作者與保羅的觀點不同,他所呈現的乃是,人稱義並不是因著信,而是基於行為。

在你的經驗中,你是否能很好地遵守上帝的律法?是否真的感覺自己守得十分不錯,及至可以信靠守律法的行為在上帝面前稱義?(見羅3:10-20)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請說出原因——你的回答如何幫助你理解保羅此處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 7月18日

稱義的基礎

「並且得以在他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上帝而來的義。」(腓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以為猶太籍的基督徒認為信靠基督不重要。畢竟,他們都是耶穌的門徒,信靠耶穌。然而,他們的行為表明自己認為單憑信心是不夠的,必須加上順從,似乎順從是稱義本身的一個補充。他們或許主張稱義既需要信心,也需要行為。保羅不斷將信靠基督和遵行律法進行對比,這說明他堅決反對這種二者都需要的概念。信心,唯獨信心是稱義的基礎。

同樣,對保羅來講,信心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與耶穌分不開。事實上,加2:16兩次出現「信基督」,其含義要比字面意義深刻得多,原文譯為「信」或者耶穌的「信實」。字面譯文表達了保羅將我們行律法的行為與基督憑藉他的信實為我們所成就的功勞進行鮮明的對照。

切記,信心本身並不是對稱義的補充,彷佛信心擁有什麼功勞一樣。信心是我們握住基督和他為我們所成就之功勞的方法。人稱義不是根據我們的信心,而是根據基督對我們的信實,而這信實是我們可憑信心而得的。

基督成就了每一個人沒有辦到的事情。只有他在一切事上忠於上帝。我們的希望寄託在基督的信實,而不是我們自己的信實。這便是點燃宗教改革運動的偉大而重要的真理,這一真理留存至今,早在多個世紀之前,馬丁路德就開始傳揚這真理了。

加2:16早期的敘利亞譯文更準確地傳達了保羅的意思:「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

閱讀羅3:22,26;加3:22;弗3:12和腓3:9。這些經文以及以上所讀如何能幫助我們理解基督的信實,他對上帝完全的順從這些奇妙真理乃是我們得救唯一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三 7月19日

信心的順從

保羅清楚說明信心絕對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我們憑信心握住基督裡的應許。然而,信心究竟是什麼?它包括什麼?

關於信心的起源,以下經文對我們有何教導?創15:5,6;約3:14-16;林後 5:14,15;加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經》中真實的信心始終是對上帝的一種回應。信心並不是人類在某一日按照上帝的要求而決心持有的感覺或態度。相反,真信心源於一顆感激和敬愛上帝恩慈的心。所以《聖經》論到信心時,始終緊隨著上帝主動採取的行動。例如亞伯拉罕,信心是他對上帝給予他奇妙應許的回應(創15:5,6)。在《新約》中,保羅說,信心根植於我們對於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就之事的認識。

既然信心是對上帝的回應,那麼此種回應應該包括什麼?思考下列經文對信心之性質的論述。約8:32,36;徒10:43;羅1:5,8;6:17;來11:6;雅2: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人將信心定義為「相信」。這樣的定義存在爭議,因為希臘文的「信」僅僅是動詞「相信」的名詞形式。如果僅僅是用信心的另一個詞性來解釋其意義,好比什麼都沒有解釋。

仔細研究《聖經》發現,信心不只是對上帝的認識,還要認同並接受這種知識。因此,我們對上帝正確的認識就十分關鍵。一旦誤解了上帝的品格,就很難擁有信心。然而,我們單從理智上贊同福音是不夠的。因為「鬼魔也信」。真正的信心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羅1:5,保羅寫道「信服真道」。保羅並不是指順從等於信心,而是指真信心會影響人的整個生活,不僅僅是人的思想。信心包括獻身於救主耶穌基督,而非一系列的規則。信心不僅與我們相信什麼有關,同時還包括我們如何行,如何生活,以及信靠的對象。

星期四 7月20日

難道信基督是叫人犯罪嗎?

保羅遭受的主要指控之一乃是:單憑信心稱義的福音會促使人去犯罪(見羅3:8;6:1)。無疑地,控告保羅的人推論,人若不必靠遵守律法而蒙上帝悅納,為什麼還要規範自己的生活呢?路德也曾面對類似的指責。

保羅如何回應「單靠信心稱義會促使人犯罪」的控訴?加2:17;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用最為嚴厲的措辭回答對手的指控:「斷乎不可!」雖然人歸向基督之後仍有可能陷入罪中,但責任一定不在基督。人若違背律法,就是犯法的人。

保羅如何描寫他與耶穌基督的聯合?他的回答如何反駁了對手的反對?加2:19-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發現對手的理由荒謬可笑。憑著信心接受基督並非無關緊要。它不是一場虛假的屬天遊戲,上帝一方面稱人為義,另一方面人的生活卻沒有真正的變化。相反,憑信心接受基督極為重要,需要人與基督完全聯合,與他同死同復活。從屬靈意義上說,保羅說我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從前根深蒂固的自私之生活已經畫上了句話(羅6:5-14),與過去一刀兩斷。我們成了新造的人(林後5:17)。我們得到了在基督裡新的生命。復活的基督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日愈像他。

因此,信靠基督不能作為犯罪的藉口。反之,它要求我們與基督建立一種更深,更豐富的關係,比從前以律法為基礎的宗教更深。

你如何理解單靠信心而不靠行律法得救的概念?你是否有所害怕,擔心這樣的概念可能為犯罪帶來藉口?或者你是否欣賞此概念?你的回答如何反映了自己對於得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五 7月21日

進修資料:「上帝的子民中有關因信稱義的錯誤理解,其危險性一再地展現在我面前。多年以來顯示給我的是,撒但在「因信稱義」這一點上,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混亂人的思想。上帝的律法被大篇幅的詳細論述,對會眾講解。但卻缺乏耶穌基督及基督與律法關係的知識,正像該隱的祭物所缺乏的一樣。因為真假摻雜混亂的救恩理論,因為傳道人以一種錯誤的工作方式去接近人心,我看到許多人被引到了遠離信心的地步。多少年來,催促我心靈的主題就是『義是基督給與的』……」。

「再沒有什麼內容更需要熱切地強調、一再地重複、並在所有的人心中加深印象了,那就是『墮落的人類絕不可能憑自己最大努力的好行為去建立功德,賺取救恩』。救恩唯獨因信耶穌基督而來。」──懷愛倫著,《信心與行為》原文第18,19頁。

「律法要求公義。罪人欠律法的公義是他所無法償還的。他獲得公義的唯一方法是藉著信心。因著信,他把基督的功勞帶到上帝面前。上帝將他兒子的順從算在罪人的頭上。上帝悅納基督的義代替人的失敗。他接受、赦免悔改相信的罪人,並稱他為義,待他如義人,愛他如愛他的兒子。」──懷愛倫著,《信息選粹》卷1,原文第367頁。

討論問題:

1. 懷愛倫在上述的第一段引文中指出,沒有任何主題比因信稱義更值得強調。在班級中討論她的論述是否適用於今日,正如她一百多年以前寫作的時候一樣。如果適合,為什麼?

2. 思考宗教改革運動和馬丁路德。雖然時代、地點、環境不同,為什麼保羅在這裡提出的真理如此重要,可以解救無數人脫離羅馬屬靈的束縛。

總結:彼得在安提阿的舉動表明,異教徒若不先受割禮就不能真正成為基督徒。保羅指出了這種錯誤的觀念。上帝並不是依據人的行為稱他為義,即使是人最好的行為也並不完全。罪人只有接受上帝在基督裡為我們所成就的,才能在他眼中得稱為義。

第五課 *7月22-28日

《舊約》中的信心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加3:1-14;羅1:2;4:3;創15:6;12:1-3;利17:11;林後 5:21。

存心節:「基督既為我們受(原文作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3:13)

有個小男孩作了一隻小船,全部刷滿了油漆,非常漂亮。有一天,有人偷了他的船,小男孩非常傷心。一天,當路過一家當鋪時,小男孩看到了他的船。他快樂的跑向店主說:「這是我的小船。」「不!」店主說,「它是我的,因為是我買的」。「沒錯,但它是我的,因為是我造的。」小男孩說。「如果你付給我兩美元,你就可以帶走。」店主說。然而,對於小男孩來講這是一大筆錢,因為他身無分文。不過,他決心要買回來;於是他去割草,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很快就賺夠了錢。

他跑到當鋪說:「我要我的船。」他付了錢,拿到了心愛的船。他把船托在胳膊上,擁抱親吻。他說:「親愛的小船,我愛你。你是我的。你兩次都是我的。是我造了你,也是我贖回了你。」

「我們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兩次都是上帝的。他創造了我們,可惜我們進入了魔鬼的當鋪店裡。於是耶穌來,用高價贖了我們,不是用金銀,而是用他的寶血。我們為主所造,又為主所贖買。」──威廉‧摩西‧廷德爾,《率直的例證》(密蘇里州,坎薩斯城:燈塔山出版社,1951年出版。)原文第 97頁。

*研究本週學課,為7月29日安息日做準備。

星期日 7月23日

無知的加拉太人

閱讀加3:1-5。總結保羅對他們所說的話。我們從哪種意義上會像他們一樣,本來最初的動機是好的,可惜成了律法主義,陷入了危險的屬靈陷阱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幾種現代譯本試圖捕捉加拉太書第3章1節「無知的加拉太人」的含義。事實上,保羅所使用的希臘文(anoetoi),其字面意義更為強烈——沒腦子。不僅如此,加拉太人的行為非常愚蠢,保羅甚至納悶是否有人對他們施了咒語。「誰又迷惑了你們呢?」保羅的用詞說明魔鬼乃是導致加拉太人此種狀態的元兇(林後4:4)。

令保羅困惑的是,加拉太人非常熟悉救恩乃是基於基督十字架,卻依然背叛了福音。他們不應忘記這一點。加3:1節的「活畫」在原文中是公佈或描繪的意思,用來指各類公告。保羅在講,十字架是他佈道的中心,加拉太的信徒實際上已經在心中看到了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3;2:2)。從某種意義上講,保羅說明加拉太人的行動表明他們正在轉離十字架。

隨後,保羅將加拉太信徒的現狀與當初信基督時的情形進行了對比。保羅透過反問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你們是如何領受了聖靈?當初是如何成了基督徒?」換言之,上帝為何賜下聖靈?是因你們自己的功勞嗎?斷乎不是!是因為他們相信基督所成就的福音。加拉太的信徒原來有良好的信仰基礎,為何現在卻認為要依靠自己的行為呢?

你曾否認為自己表現的很不錯了,認為自己是一名堅定的基督徒,既沒有這樣的錯誤,也沒有那樣的毛病……甚至認為自己足以得救了?這樣的想法有什麼不對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 7月24日

以《聖經》為基礎

迄今為止,在寫給加拉太的書信中,保羅根據自己與耶路撒冷使徒達成的共識 (加2:1-10),以及加拉太信徒的親身經驗(加3:1-5)來捍衛因信稱義的福音。從加3:6開始;保羅以《聖經》的見證為福音作最終的確認。事實上,加3:6-4:31是由層層遞進的經文為根據的。

保羅在加3:6-8 提到的「聖經」是什麼意思?思考加1:2;4:3;9: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要記得,當保羅寫加拉太書信時,還沒有《新約》。保羅提到的「聖經」是指《舊約》。保羅是最早的《新約》作者。馬可福音或許是四福音中最早的一卷,然而,這卷書大約是在保羅離世前後(西元65年)所寫—也就是在保羅寫加拉太書之後約15年才寫的。因此,保羅提到的「聖經」僅僅是指《舊約》。

《舊約》在保羅的教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並不認為《舊約》的經文已經失去效用,反而視之為上帝權威而活潑的聖言。在提後3:16,保羅寫道「《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這裡的「默示寫作theopneustos」。這個詞的前幾個字母theo是指「上帝」,後幾個字母是指「呼吸」。《聖經》乃是「上帝的呼吸」,預指上帝所默示的。保羅使用《聖經》來證明耶穌是應許的彌賽亞(羅1:2);為基督徒的生活給予指導(羅13:8-10);並且證明他教訓的有效性(加3:8;9)。

很難精確統計保羅在其著作中引用《舊約》經文的次數。除了最短的腓利門書和提多書,在保羅的書信中,《舊約》的經文隨處可見。

仔細認真閱讀加3:6-14。尋找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引用了哪些《舊約》的經文。這對於《舊約》的權威有何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時,你是否認為某段經文比其它經文是出於更多的默示?根據保羅在提後3:16的論述,這樣想法有何危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 7月25日

算為義

保羅為何首先以亞伯拉罕來為他的福音辯護(加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亞伯拉罕是猶太教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猶太民族的先祖,而且在保羅時代,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乃是真猶太人的模範。許多人不單相信亞伯拉罕最突出的品格是順從,而且認為上帝之所以稱他為義是因他的順從。畢竟,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受了割禮,甚至願意順從上帝的吩咐,將自己的兒子獻為燔祭。那是順從的表現。因此,保羅的對頭十分強調割禮的重要性。

然而,保羅在加拉太書中九次提到了亞伯拉罕,說明亞伯拉罕乃是信心的榜樣,而非靠著遵行律法賺取了功勞。   

思考保羅的對於創15:6的引用。「亞伯拉罕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這是什麼意思?(也見羅4:3-6; 8-11;22-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稱義是法律詞彙,「算」乃是指貿易領域的詞彙,意思是「歸於」或「算在」某人的賬上。這一詞不僅在加3:6用於亞伯拉罕,在其它11處也用在這位先祖身上。

根據保羅的比喻,那算在我們身上的乃是義。然而,上帝算我們為義的依據是什麼?當然不是順從,那乃是保羅的敵人所主張的。不論他們如何敬仰亞伯拉罕的順從,經上說亞伯拉罕是因著信而被算為義。

《聖經》十分清楚:亞伯拉罕的順從並非稱義的基礎;反之是稱義的結果。他的順從並不是為了獲得稱義,他之所以順從是因為他已經稱義了。稱義的結果便是順從,但稱義並非順從的結果。

  

為何稱義不是靠著你的任何行為,而是單憑基督的功勞?為何這被稱為至美的福音?如何將這真理變成自己的?換句話說,如何相信這真理並應用在自己身上,儘管你在過去甚至現在也難以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三 7月26日

《舊約》中的福音

「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加3:8)。保羅寫道福音不僅傳給了亞伯拉罕;而且是上帝傳給他的;所以,這一定是真福音。那麼,上帝在什麼時候把福音傳給了亞伯拉罕?保羅引用創12:3表明,他心中想著上帝在呼召亞伯拉罕時(創12:1-3)與他所立的約。

閱讀創12:1-3。關於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的性質,這段經文有何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的基礎是上帝對他的應許。上帝曾四次對亞伯拉罕說:「我必」。這應許非常奇妙,因為它們完全是單方面的。全都是上帝在做出承諾,而亞伯拉罕沒有承諾任何事情。這與大多數人想要與上帝建立的關係截然相反。我們往往承諾自己願意事奉主,但他也要對我們有所回報。那是律法主義。上帝並不要求亞伯拉罕做什麼承諾,只要憑信心接受主的應許。當然,這並不容易,亞伯拉罕必須學會完全信靠上帝,而非自己(見創22章)。因此,亞伯拉罕蒙召體現了福音的本質——因信得救。

有人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聖經》教導了兩種得救之法。他們宣稱,在舊約時代,得救是靠著遵行律法。然而由於效果不理想,上帝便廢除了律法,採用了因信得救之法。此種觀點已經大大地偏離了真理。正如保羅在加1:7所寫;只有一個福音。

在《舊約》中,你還能找到哪些單靠信心獲得救恩的例證?例如,利17:11;詩32:1-5;撒下12:1-13;亞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常聽人說「廉價的恩典」。然而,這純屬用詞不當。恩典並不廉價——它是白白賜予人的(至少對我們是如此)。然而,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透過好行為賺取救恩,或者認為可以用救恩做為一再犯罪的藉口、揮霍救恩,我們便是毀了救恩。在你個人的經驗中,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如何停止這樣的做法呢?

星期四 7月 27日

從咒詛中得贖(加3:9—14)

毫無疑問,讀到加3:10時,保羅的仇敵被這些大膽的言辭震驚了。他們想不到自己竟然處在咒詛之下。他們希望自己的順從能換來賜福。保羅卻毫不含糊地指出:「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

保羅在對照兩種截然相反的得救之法:因信得救和靠行為得救。申27,28章清楚地羅列了聖約所包含的福與禍。順從之人必蒙福,違命之人必受禍。這意味著如果人想靠順從律法而得上帝的悅納,就必須遵守全律法。我們無權選擇自己想要順從哪一條或哪幾條,也不能臆測上帝一定會忽略我們的某些過失。要麼全部順從,要麼便是完全不順從。

當然,這不僅對於外邦人是壞消息,對於那些抵擋保羅的律法主義者也是如此,因為我們「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不論我們如何努力做好,律法都可以定我們為違法之人。

基督如何拯救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見加3:13;林後 5: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用另一個比喻性的詞語來解釋上帝在基督裡為我們所成就的。「救贖」的意思是「贖買回來」,用來指為救人質或釋放奴隸而付的贖金。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不遵守律法的咒詛往往是死刑。為拯救我們所付的贖價堪稱巨大——上帝犧牲了獨生子的性命(約3:16)。耶穌救贖我們脫離了咒詛,承擔了我們的罪(林前6:20;7:23)。耶穌甘願忍受本屬於我們的咒詛,為我們承受罪惡全部的懲罰(林後5:21)。

保羅引用申21:23作為經文證據。根據猶太人的風俗,人在行刑之後如果被掛在木頭上就是受了上帝的咒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被視為咒詛的例證(徒5:30;彼前2:24)。

難怪十字架成了某些猶太人的絆腳石,他們無法理解彌賽亞竟然被上帝咒詛了。但這恰恰是上帝的計畫。的確,彌賽亞承受了咒詛,但這咒詛本不是他該承受的,而是我們該受的。

星期五 7月 28日

進修資料:「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放在我們的替身和保人基督身上了。為了救贖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祂被稱為有罪者。因此,亞當每個子孫的罪,這時都重重地壓在祂心上。上帝對罪惡的憤怒,對不法之事所顯出的憎惡,使祂的兒子心中驚恐不已。基督一生都在向墮落的世界宣講天父的憐憫和赦罪之愛的佳音。祂講論的主題,是罪魁得蒙救恩的喜訊。可是,如今祂既擔負著可怕的罪擔,就看不見天父慈愛的聖顏了。上帝在救主受最劇烈痛苦的時刻向祂掩面,使祂腸斷心碎,其傷痛是世人永不能充分明白的。祂心靈上的劇痛,使祂幾乎感覺不到肉體上的痛苦。」──懷愛倫著,《歷代願望》原文第753頁。

「這時路德便挺身而出,要為真理抗爭了。他常在講臺上發出誠懇嚴肅的警告。他向人說明罪惡的可憎性,並教訓他們,人類決不能靠自己的行為減輕自己的罪愆或逃避其刑罰。罪人唯有向上帝悔改,並篤信基督才能得救。基督的恩典是不能用銀錢購買的;它乃是白白給人的恩賜。他勸人不要買贖罪券,卻要憑著信心仰望釘十字架的救贖主。」──懷愛倫著,《善惡之爭》原文第129頁。

討論問題:

1. 即使在今日的教會,依然有人難以接受唯獨因信獲得救恩的道理,難以接受上帝的恩典是藉著基督拯救我們,而非我們的行為。人們為什麼在接受這一至關重要的真理時猶豫不決呢?

2. 保羅強烈譴責靠行為得救的神學錯誤。這如何能說明正確神學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教會,為何當人在我們中間散佈錯謬時,要堅守立場呢?

總結:基督徒生活從始至終都是單憑相信基督而得蒙拯救。亞伯拉罕信上帝的應許就被算為義。同樣,今天凡是擁有亞伯拉罕之信心的人,也能被稱為義。我們犯了罪卻沒有被定罪,唯一的原因便是耶穌藉由替我們死,償還了我們罪債。

第六課 *7月29日-8月4日

應許之重要

安息日下午

研究本週相關經文:加3:15-20;創9:11-17;太5:17-20;出16:22-26;創15:1-6。

存心節:「因為承受產業,若本乎律法,就不本乎應許;但上帝是憑著應許把產業賜給亞伯拉罕。」(加 3:18)

有人曾問某總統的高級顧問,「總統是否履行了競選時的所有諾言?」這位顧問回答說:「總統兌現了他計畫履行的全部諾言。」

有誰從未違背過自己的諾言?誰沒有違背過自己的諾言?誰沒有經歷過向你許諾的人並沒有兌現?

有時,人許下承諾,非常想履行諾言,卻沒有履行。還有人許諾的同時——口頭也好,白紙黑字也好——就清楚自己無法履行諾言,全是謊言。幸運的是,上帝的應許截然不同。他的話確定而且永遠不變。主耶和華說:「我已說出,也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做成。」(賽46:11)

本課,保羅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與430年後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的關係。我們該如何理解二者的關係?這對於傳福音有何意義?

*研究本週學課,為8月5日安息日做準備。

  

星期日 7月30日

律法與信心 (加3:15-18)

即便保羅的對手都承認亞伯拉罕生平的重要特徵是信心。保羅清楚他們依然會提出質疑:為何上帝在亞伯拉罕之後四個世紀向以色列人頒佈律法?頒佈律法有沒有廢除了先前的安排?

  

保羅把人的遺囑和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進行對比是為何?加3:15-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約和遺願通常是有所不同的。約一般是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達成的協議,通常稱為「合同」或「協議」。相比而言,遺囑是某一個人的聲明。《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從未將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譯為合同和條約(syntheke),卻譯為遺囑(diatheke)。為什麼?或許是因為譯者認識到上帝與亞伯拉罕的約並非二者之間的協議,不屬於相互制約的諾言。相反,上帝的約完全是基於自己的意願。沒有其它的可能。亞伯拉罕僅僅接受上帝的話就夠了。

保羅將遺囑和約的雙重意義結合起來,以便強調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的特性。像人的遺囑一樣,上帝的應許涉及特別的受益人——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創12:1-5;加3:16),還涉及繼承產業(創13:15;17:8;羅4:13;加3:29)。保羅認為最重要的是上帝應許的不變性。個人的遺囑一旦實施便無法改變,同樣,藉著摩西頒佈的律法也不能廢除上帝從前與亞伯拉罕立的約。上帝的約是一則應許(加3:16),他無論如何都不會違背自己的承諾(賽46:11;來6:18)。

將下列經文中的約替換為應許。這些經文中的約是什麼性質?將上帝的約理解為應許,是否會使經文的意義更為清晰?這對我們理解約的意義有什麼幫助?(創9:11-17;15:18;17:1-21)。這對於上帝的品格有什麼啟示?我們該如何信靠上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一 7月 31日

信心與律法(羅3:31)

保羅極力主張在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之中,信心應當為首。他一再強調不論是割禮或任何行律法的行為,也不是得救的先決條件,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2:16)‧此外,信徒典型的標誌不是行律法,而是信心(加3:7)。這種對行律法的一再否定引起了以下的問題:難道律法毫無價值嗎?難道上帝真的廢除了律法?

  

因為是因信得救,而非靠行律法得救,保羅有沒有說信心廢了律法?將羅3:31與羅7:7,12;8:3;太5:17-20進行對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在羅馬書第三章的論點與在加拉太書中有關信心和律法的論述一致。保羅意識到他的論述可能會使某些人認為他是在高舉信心,而丟棄了律法,於是反問「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嗎?」(羅3:31)保羅經常使用原文中的「廢」(katargeo)字,例如:廢掉(羅3:3;弗2:15);滅絕(羅6:6)和廢壞(林前6:13)。顯然,保羅若想宣導律法已隨著十字架而廢除,像今日某些人所強調的一樣,這豈不是絕好的機會。但他堅決否認此種觀點,而且強調他的福音乃為「堅固」律法。

「因信稱義的計畫顯明上帝要求並提供贖罪的犧牲,這乃是對他律法的重視。倘若因信稱義廢了律法,便無需基督的贖罪犧牲,拯救罪人離棄罪,從而使之與上帝和好了。」

「此外,真誠的信心本身就包括毫無保留地樂意過順從他律法的生活,實行他的旨意……真正的信心是以全心愛主為基礎的,它只能引人順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注釋》卷六,原文第510頁。

  

設想保羅的確主張信心廢除了守律法的義務。那麼,姦淫、偷盜和謀殺就不再算為罪了。如果你順從上帝的律法會免除多少痛苦和悲傷。如果不順從上帝的律法會招惹多少痛苦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 8月1日

律法的功用

保羅在加3:19-29多次提到「律法」。他主要是指什麼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認為第19節的等候表明這律法只是暫時性的,所以覺得本段所指的是儀文律法,因為儀文律法隨著十字架的應驗而廢止。雖然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卻不像是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的觀點。儘管儀文律法和道德律法原是為過犯添上的,但考慮到下面的問題,保羅心中似乎主要是講道德律法。

保羅說律法是外加的?是在什麼上面添加的,為什麼?與加3:19和羅5:13;20進行對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羅並未說律法是在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上外添的,好像是某份遺囑的補充,從而更正原來的條款。在西乃山頒佈律法之前,律法早已存在(見明日課程)。保羅想說,律法賜給以色列人是出於完全不同的目的,就是使百姓回歸上帝並叫一切因信來到他面前的人獲得恩典。律法向我們顯示罪的狀況,顯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