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75
靜照法師 撰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了慧法師 撰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淨土宗網站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 電話:02-27580689 (2004 年 11 月 版本)

Upload: amitabha

Post on 11-Mar-2016

2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靜照法師 撰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彌 陀 本 願 義 疏了慧法師 撰

無 量 壽 經 大 意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淨土宗網站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 22弄 41號

電話02-27580689

(2004年 11月 版本)

目 錄 一

目 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 一

彌陀本願義疏 ------------------------------------------------------------------------------ 四三

無量壽經大意 -------------------------------------------------------------------------- 一一七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雙》《觀無量壽經》具說阿彌陀四十八願矣僕願樂極樂之人常

恐其不必然故學習想觀之義結緣念佛之人庚寅歲【冠註】一條院

御 宇 正 曆 元 年(西元九九

年)秋淹留河洛時之已久絕談論遂作《四十八願釋》目廣意願云

今釋為二一者總論二者別

「總」者論始終也

法藏比丘於何地而發此願者內證難知或可初心深悲眾生淨佛國

土《大品》(《大論》三十八)云「各有初發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大師(《止觀》六之二)云「菩薩入假有三類情入似入真入」

即其義也若初心時勇猛心至果成時不違昔願能得若干功德國土於

理無違故發願言「設我得佛」蓋初心不決定矣然云初心退者剋階位

不必一向退其退轉不果遂者非今所論

或可真位乃發此願善知機根妙鑒時方行願相應巧修方便故

得若干功德莊嚴不違本願

初心之亦有此能而時機不定如闇中株或中或不中置而不論

然云「若我成佛」者消文有三一者謙敬之辭二者隨機自行決

定他或不定故三者所願國土畢竟清淨我成佛國設有濁者「不

取正覺」之言耳

菩薩求菩提如渴念水何故一言而說「不取正覺」況是四十八願乎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釋曰不是法身菩薩獨是應佛正覺若不爾者般若善巧誰亦不求

荷負眾生重濁而修淨土業因行願有力願心勇猛猶如勇士盟以身命

復次水流歸海法爾不停行願不退自然正覺他之惡業終不能遮

誓以濟他故說此言

大悲利物原其究竟何故但說「無三惡趣」不言人天二乘及小

菩薩功德莊嚴尚恨其少豈無香積佛等殊勝淨土耶

釋曰阿彌陀佛普攝眾機不捨凡下欲令皆生既知九品往生請

莫嫌其小耳又四十八願宜知旨趣但說決定不減之限不言其無廣博嚴

淨故云「天眼下至照百千那由他」「乃至十念得生」亦云「普等三昧

一生補處」等具如十六觀釋然是一國或得相知境界展轉應優劣

賢聖次位有退不退何故極樂一向不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釋曰或有一人從初發心直趣極樂亦不共次位階降極樂不退其

義明矣

遊樂歡娛是菩薩障何緣極樂不離菩薩

釋曰彼土人民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水鳥樹林管絃歌舞皆作

妙法自治貪愛

若爾徒有樂事非有樂心此亦不然深心所欲適意為樂常聞妙法

如何不樂若爾應唯宣說妙法何故復須五絃之樂

此亦不然依因宿因入法門故復次五絃向惡聖所呵責五絃助

道聖亦不棄如退法性要具五緣復次五絃妙樂聞者歡喜同居淨

土善愛潤生若得生已不受生著

他師云彼此受用土《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心地觀經》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五

「報身八萬四千相好」耶忽云同居

釋曰應先反質《觀經》云「華座八萬四千葉」《心地觀》云「初

地百葉蓮臺」何意亦云初地受用身然凡夫往生本願炳然莫乖醫師

而信病心

《心地觀經》且分勝劣不遮同居土復現八萬四千彼佛願力既知

如是耶不以煩惱如彼和須密多女耶

釋曰密多在於穢土冥即不知後即得道莫以彼淨土顯益例

而敢疑善惡殊途北轅不南密多之事自是一途莫以染心徒自分別

復如何知彼佛世尊有緣此方

釋曰初發誓願緣惡世故故願所治多似娑婆

十念之善娑婆亦能願言「十方」何猶娑婆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目 錄 一

目 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 一

彌陀本願義疏 ------------------------------------------------------------------------------ 四三

無量壽經大意 -------------------------------------------------------------------------- 一一七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雙》《觀無量壽經》具說阿彌陀四十八願矣僕願樂極樂之人常

恐其不必然故學習想觀之義結緣念佛之人庚寅歲【冠註】一條院

御 宇 正 曆 元 年(西元九九

年)秋淹留河洛時之已久絕談論遂作《四十八願釋》目廣意願云

今釋為二一者總論二者別

「總」者論始終也

法藏比丘於何地而發此願者內證難知或可初心深悲眾生淨佛國

土《大品》(《大論》三十八)云「各有初發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大師(《止觀》六之二)云「菩薩入假有三類情入似入真入」

即其義也若初心時勇猛心至果成時不違昔願能得若干功德國土於

理無違故發願言「設我得佛」蓋初心不決定矣然云初心退者剋階位

不必一向退其退轉不果遂者非今所論

或可真位乃發此願善知機根妙鑒時方行願相應巧修方便故

得若干功德莊嚴不違本願

初心之亦有此能而時機不定如闇中株或中或不中置而不論

然云「若我成佛」者消文有三一者謙敬之辭二者隨機自行決

定他或不定故三者所願國土畢竟清淨我成佛國設有濁者「不

取正覺」之言耳

菩薩求菩提如渴念水何故一言而說「不取正覺」況是四十八願乎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釋曰不是法身菩薩獨是應佛正覺若不爾者般若善巧誰亦不求

荷負眾生重濁而修淨土業因行願有力願心勇猛猶如勇士盟以身命

復次水流歸海法爾不停行願不退自然正覺他之惡業終不能遮

誓以濟他故說此言

大悲利物原其究竟何故但說「無三惡趣」不言人天二乘及小

菩薩功德莊嚴尚恨其少豈無香積佛等殊勝淨土耶

釋曰阿彌陀佛普攝眾機不捨凡下欲令皆生既知九品往生請

莫嫌其小耳又四十八願宜知旨趣但說決定不減之限不言其無廣博嚴

淨故云「天眼下至照百千那由他」「乃至十念得生」亦云「普等三昧

一生補處」等具如十六觀釋然是一國或得相知境界展轉應優劣

賢聖次位有退不退何故極樂一向不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釋曰或有一人從初發心直趣極樂亦不共次位階降極樂不退其

義明矣

遊樂歡娛是菩薩障何緣極樂不離菩薩

釋曰彼土人民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水鳥樹林管絃歌舞皆作

妙法自治貪愛

若爾徒有樂事非有樂心此亦不然深心所欲適意為樂常聞妙法

如何不樂若爾應唯宣說妙法何故復須五絃之樂

此亦不然依因宿因入法門故復次五絃向惡聖所呵責五絃助

道聖亦不棄如退法性要具五緣復次五絃妙樂聞者歡喜同居淨

土善愛潤生若得生已不受生著

他師云彼此受用土《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心地觀經》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五

「報身八萬四千相好」耶忽云同居

釋曰應先反質《觀經》云「華座八萬四千葉」《心地觀》云「初

地百葉蓮臺」何意亦云初地受用身然凡夫往生本願炳然莫乖醫師

而信病心

《心地觀經》且分勝劣不遮同居土復現八萬四千彼佛願力既知

如是耶不以煩惱如彼和須密多女耶

釋曰密多在於穢土冥即不知後即得道莫以彼淨土顯益例

而敢疑善惡殊途北轅不南密多之事自是一途莫以染心徒自分別

復如何知彼佛世尊有緣此方

釋曰初發誓願緣惡世故故願所治多似娑婆

十念之善娑婆亦能願言「十方」何猶娑婆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雙》《觀無量壽經》具說阿彌陀四十八願矣僕願樂極樂之人常

恐其不必然故學習想觀之義結緣念佛之人庚寅歲【冠註】一條院

御 宇 正 曆 元 年(西元九九

年)秋淹留河洛時之已久絕談論遂作《四十八願釋》目廣意願云

今釋為二一者總論二者別

「總」者論始終也

法藏比丘於何地而發此願者內證難知或可初心深悲眾生淨佛國

土《大品》(《大論》三十八)云「各有初發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大師(《止觀》六之二)云「菩薩入假有三類情入似入真入」

即其義也若初心時勇猛心至果成時不違昔願能得若干功德國土於

理無違故發願言「設我得佛」蓋初心不決定矣然云初心退者剋階位

不必一向退其退轉不果遂者非今所論

或可真位乃發此願善知機根妙鑒時方行願相應巧修方便故

得若干功德莊嚴不違本願

初心之亦有此能而時機不定如闇中株或中或不中置而不論

然云「若我成佛」者消文有三一者謙敬之辭二者隨機自行決

定他或不定故三者所願國土畢竟清淨我成佛國設有濁者「不

取正覺」之言耳

菩薩求菩提如渴念水何故一言而說「不取正覺」況是四十八願乎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釋曰不是法身菩薩獨是應佛正覺若不爾者般若善巧誰亦不求

荷負眾生重濁而修淨土業因行願有力願心勇猛猶如勇士盟以身命

復次水流歸海法爾不停行願不退自然正覺他之惡業終不能遮

誓以濟他故說此言

大悲利物原其究竟何故但說「無三惡趣」不言人天二乘及小

菩薩功德莊嚴尚恨其少豈無香積佛等殊勝淨土耶

釋曰阿彌陀佛普攝眾機不捨凡下欲令皆生既知九品往生請

莫嫌其小耳又四十八願宜知旨趣但說決定不減之限不言其無廣博嚴

淨故云「天眼下至照百千那由他」「乃至十念得生」亦云「普等三昧

一生補處」等具如十六觀釋然是一國或得相知境界展轉應優劣

賢聖次位有退不退何故極樂一向不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釋曰或有一人從初發心直趣極樂亦不共次位階降極樂不退其

義明矣

遊樂歡娛是菩薩障何緣極樂不離菩薩

釋曰彼土人民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水鳥樹林管絃歌舞皆作

妙法自治貪愛

若爾徒有樂事非有樂心此亦不然深心所欲適意為樂常聞妙法

如何不樂若爾應唯宣說妙法何故復須五絃之樂

此亦不然依因宿因入法門故復次五絃向惡聖所呵責五絃助

道聖亦不棄如退法性要具五緣復次五絃妙樂聞者歡喜同居淨

土善愛潤生若得生已不受生著

他師云彼此受用土《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心地觀經》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五

「報身八萬四千相好」耶忽云同居

釋曰應先反質《觀經》云「華座八萬四千葉」《心地觀》云「初

地百葉蓮臺」何意亦云初地受用身然凡夫往生本願炳然莫乖醫師

而信病心

《心地觀經》且分勝劣不遮同居土復現八萬四千彼佛願力既知

如是耶不以煩惱如彼和須密多女耶

釋曰密多在於穢土冥即不知後即得道莫以彼淨土顯益例

而敢疑善惡殊途北轅不南密多之事自是一途莫以染心徒自分別

復如何知彼佛世尊有緣此方

釋曰初發誓願緣惡世故故願所治多似娑婆

十念之善娑婆亦能願言「十方」何猶娑婆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大師(《止觀》六之二)云「菩薩入假有三類情入似入真入」

即其義也若初心時勇猛心至果成時不違昔願能得若干功德國土於

理無違故發願言「設我得佛」蓋初心不決定矣然云初心退者剋階位

不必一向退其退轉不果遂者非今所論

或可真位乃發此願善知機根妙鑒時方行願相應巧修方便故

得若干功德莊嚴不違本願

初心之亦有此能而時機不定如闇中株或中或不中置而不論

然云「若我成佛」者消文有三一者謙敬之辭二者隨機自行決

定他或不定故三者所願國土畢竟清淨我成佛國設有濁者「不

取正覺」之言耳

菩薩求菩提如渴念水何故一言而說「不取正覺」況是四十八願乎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釋曰不是法身菩薩獨是應佛正覺若不爾者般若善巧誰亦不求

荷負眾生重濁而修淨土業因行願有力願心勇猛猶如勇士盟以身命

復次水流歸海法爾不停行願不退自然正覺他之惡業終不能遮

誓以濟他故說此言

大悲利物原其究竟何故但說「無三惡趣」不言人天二乘及小

菩薩功德莊嚴尚恨其少豈無香積佛等殊勝淨土耶

釋曰阿彌陀佛普攝眾機不捨凡下欲令皆生既知九品往生請

莫嫌其小耳又四十八願宜知旨趣但說決定不減之限不言其無廣博嚴

淨故云「天眼下至照百千那由他」「乃至十念得生」亦云「普等三昧

一生補處」等具如十六觀釋然是一國或得相知境界展轉應優劣

賢聖次位有退不退何故極樂一向不退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釋曰或有一人從初發心直趣極樂亦不共次位階降極樂不退其

義明矣

遊樂歡娛是菩薩障何緣極樂不離菩薩

釋曰彼土人民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水鳥樹林管絃歌舞皆作

妙法自治貪愛

若爾徒有樂事非有樂心此亦不然深心所欲適意為樂常聞妙法

如何不樂若爾應唯宣說妙法何故復須五絃之樂

此亦不然依因宿因入法門故復次五絃向惡聖所呵責五絃助

道聖亦不棄如退法性要具五緣復次五絃妙樂聞者歡喜同居淨

土善愛潤生若得生已不受生著

他師云彼此受用土《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心地觀經》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五

「報身八萬四千相好」耶忽云同居

釋曰應先反質《觀經》云「華座八萬四千葉」《心地觀》云「初

地百葉蓮臺」何意亦云初地受用身然凡夫往生本願炳然莫乖醫師

而信病心

《心地觀經》且分勝劣不遮同居土復現八萬四千彼佛願力既知

如是耶不以煩惱如彼和須密多女耶

釋曰密多在於穢土冥即不知後即得道莫以彼淨土顯益例

而敢疑善惡殊途北轅不南密多之事自是一途莫以染心徒自分別

復如何知彼佛世尊有緣此方

釋曰初發誓願緣惡世故故願所治多似娑婆

十念之善娑婆亦能願言「十方」何猶娑婆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釋曰或有一人從初發心直趣極樂亦不共次位階降極樂不退其

義明矣

遊樂歡娛是菩薩障何緣極樂不離菩薩

釋曰彼土人民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水鳥樹林管絃歌舞皆作

妙法自治貪愛

若爾徒有樂事非有樂心此亦不然深心所欲適意為樂常聞妙法

如何不樂若爾應唯宣說妙法何故復須五絃之樂

此亦不然依因宿因入法門故復次五絃向惡聖所呵責五絃助

道聖亦不棄如退法性要具五緣復次五絃妙樂聞者歡喜同居淨

土善愛潤生若得生已不受生著

他師云彼此受用土《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心地觀經》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五

「報身八萬四千相好」耶忽云同居

釋曰應先反質《觀經》云「華座八萬四千葉」《心地觀》云「初

地百葉蓮臺」何意亦云初地受用身然凡夫往生本願炳然莫乖醫師

而信病心

《心地觀經》且分勝劣不遮同居土復現八萬四千彼佛願力既知

如是耶不以煩惱如彼和須密多女耶

釋曰密多在於穢土冥即不知後即得道莫以彼淨土顯益例

而敢疑善惡殊途北轅不南密多之事自是一途莫以染心徒自分別

復如何知彼佛世尊有緣此方

釋曰初發誓願緣惡世故故願所治多似娑婆

十念之善娑婆亦能願言「十方」何猶娑婆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六

釋曰十方亦廣此有何失世界漫漫諸佛亦多不妨各各有緣多國

土篤自行莫數他寶

總論竟

「別」者別數四十八願也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釋曰先須悲愍三惡趣父母於病子慈悲偏重

自修持戒布施智慧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七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世國土清淨亦須他生不更惡趣過去無常樂事如

夢未來苦事果報可怖要以安樂而為後生然後乃得心亦然

愍諸眾生著有漏樂不知後世

菩薩自修前三福無一念退迴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悉真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離苦亦須妙色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八

愍諸眾生容不端嚴心懷憂想

菩薩自修安忍內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兩端嚴亦須眾人皆然若有好醜則有恥辱一人不得

志歡燕失其好

愍諸眾生形貌不同更相輕笑

菩薩自修等視眾生如一子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九

第五令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具外相亦須內照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功德

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愍諸眾生不識宿命但著現境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能知宿罪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六令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

釋曰不止宿生亦知未來

愍諸眾生不見粗色迷於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

滅不見中陰魂獨逝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七令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明了十方音聲

愍諸眾生不聞十方諸佛所說散亂竅聲自自弊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著妙聲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一

第八見他心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曰明了色聲亦了他心

愍諸眾生互不相知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不捨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九令得神足願 神通如意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二

釋曰亦須自在往反

愍諸眾生足不離地不到遠界

菩薩自修攝心一境離嬾墮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報得五通天人何別

答既許有天人亦有報得別

第十不貪計身願 離諸妄想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具勝知見須伏貪計

愍諸眾生深著我見由此能造生死惡業

菩薩自修畢竟空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三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曰已伏貪見須至滅度

愍諸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

菩薩自修不退眾善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光無邊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威德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四

愍諸眾生不見希有事

菩薩自修不誑眾生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壽無量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盛長時佛世

愍諸眾生諸恐厭怠感佛時少

菩薩自修請佛住世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五

第十四聲聞無量願 聲聞無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曰佛久住世應多聖眾多見賢聖自然趣善此中文略應言「三

千大千界眾生皆得緣覺共於百千劫」

愍諸眾生多近惡友唯用其言深著五欲如火益薪

菩薩自修不著妙境恭敬同學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五人壽無量願 眷屬長壽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六

釋曰多遇聖眾必須久視

愍諸眾生朝會夕離

菩薩自修不殺生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先殺生者不止奪其生命亦令恩愛別離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 離諸不善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曰久視聖眾令人自恥

愍諸眾生內多惡心外多惡名多所覆藏

菩薩自修發露罪過不說他惡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七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揚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釋曰天人安樂亦無惡名若不流聞十方則無人往生若謂稱名

以為小善往生之業亦不堅成故十方佛歎其功德釋迦一代多讚說之

例知十方三世亦爾《經》云「東方亦有」「乃至六方」

愍諸眾生不知勝行

菩薩自修歡喜讚歎他修功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八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曰雖云稱名語猶杳隱須說涯分令知決定

愍諸眾生不多植善根行願難成

菩薩自修法界畢竟無諸魔事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觀經》說「五逆往生」引一類往生以勸其心此說決定誓願不取

不定者

第十九臨終現前願 聖眾來迎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聞稱名皆得往生然命終時心多顛倒弘誓大悲不得晏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一九

然故與大眾現其人前

愍諸眾生臨終顛倒

菩薩自修悲一切病死悶絕為投身命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 繫念定生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臨終現前而未知繫念必意別既云「十念往生」知不必

兼修

愍諸眾生行願眾不遂

菩薩自修不虛他求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

第二十一滿大人相願 具足諸相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少善人亦得果遂而諸妙相皆得成滿

愍諸眾生不具妙相

菩薩自修卅二相業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與真金色及無好醜何別

答所緣別或具不具別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一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釋曰不止利諸眾生亦須益菩薩

愍諸菩薩不至極地

菩薩自修不為一人惜其功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大經》云「譬如師子王殺香象盡其力殺兔亦盡其力」

「自在所化」文有二意一者即是能化之化如言菩薩所行即是菩

薩行意云自在所化是總餘句是別二者自在所化即是化身意云

此句說身餘句是行或共為一意

「遊諸佛國」文有二意一者從於他方遊諸佛國由本願故雖至

極樂不至補處二者從法身地遊諸佛國《法華》前後隱密顯了亦可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二

知之更有義講者知之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令自土得他土益既云「承佛」初心亦得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佛及聞十方法

菩薩自修念念觀十方諸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四供養如意願 供養無量有花有香有飲食

有燈明有衣服有精舍云云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三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至十方佛國必須供養如意

愍諸眾生欲植善根而力不及

菩薩自修內外布施無所顧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曰無量供養不如說法

愍諸眾生唯離穢語或說法者不得義味

菩薩自修四無礙辯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四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曰一切智智須依殊勝身即是法身或是生身不可破壞

愍諸眾生危脆無常

菩薩自修佛性常住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七嚴淨無量願 萬物殊妙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五

釋曰不止身體須嚴萬物無量劫見厭倦又若國少人民則不豐饒

愍諸眾生居污穢地萬物不嚴淨國土貧乏皆不足見

菩薩自修福慧莊嚴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二十八令見道樹願 見道場樹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見佛功德樹

愍諸眾生離諸聖路

菩薩自修供養聖路及念念不離般若佛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四百萬里是十萬由旬《觀經》說寶樹八千由旬又說佛身六十萬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六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斯皆是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須和會今說菩薩少

功德者為限

第二十九辯才智慧願 得辯才智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慧者不取正覺」

釋曰見功德樹亦樂深妙智

愍諸眾生不解文義而失利益

菩薩自修讀誦思惟諸佛經法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七

第三十慧辯無量願 智辯無窮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曰若得辯慧嫌其有限

愍諸眾生慧辯滯礙

菩薩自修一實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一土如明鏡願 徹見十方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辯說亦須現見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八

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墻外

菩薩自修法界無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二薰香十方願 妙香合成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曰土如明鏡亦須馨香土池宮殿樓觀花樓皆凡香即是雜寶以

虛空之香即是香風風香吹而彌遠水香流而漸過寶殿樓觀照曜起氣

草木樹林森聳吐芬遇其香者身輕心和忽與深法相應

愍諸眾生但聞弊臭香起貪瞋癡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二九

菩薩自修一實戒香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三光明柔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聞國土香亦須解佛光明

愍諸眾生受廉弊觸

菩薩自修柔和善順以與眾生而發此願上說香熏十方因論十方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得法忍總持

愍諸眾生深著人法不持善法

菩薩自修讀誦受持妙經神咒冥熏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五不復女像願 聞名轉女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曰總說十方別論女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一

愍諸女人多諸惡慮多羞恥一生苦樂亦由他人於一切事不得

自在欲捨身心亦不能捨

菩薩自修無貪愛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聞名梵行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但愍女人多慮亦須愍一切多欲

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

菩薩自修離諸染想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1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二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聞名受敬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

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雖復聞名而不致敬則無深益

愍諸眾生不懃善利

菩薩自修親近善友及奉仕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上之三願皆應言「除不致敬」者有此願故不說「除」言下之諸

願願聞我名字者例亦爾此願意通故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三

第三十八應法妙服願 衣服隨念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勝利須說自土勝緣不懃於善由之資生隨念即至

以勸其心

愍諸眾生貧無衣服為服飾故勤勞三業退諸善品

菩薩自修勝慚愧衣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問何故不願自然飲食

答極樂國土所有之事何必一切是願願四十八安樂之事無量或

是舉一知諸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四

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常受快樂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曰自然快樂一切如意若著快樂即菩提

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生樂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

菩薩自修無著正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隨意照見願 見諸佛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唯自土快樂須見他土嚴淨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五

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

菩薩自修心淨即佛土淨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土如明鏡照見十方穢土今於此中照見十方淨土不可足下而見眾

聖功德莊嚴或彼總此別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聞名具根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曰既論十方功德嚴淨因愍十方根缺醜陋

愍諸眾生發起菩提諸根闇昧或根不具

菩薩自修具足無減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六

第四十二解說三昧願 亦名定慧俱行願

亦 名 聞 名 得 定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具根須具勝行

愍諸眾生無勝妙定

菩薩自修一行三昧動即靜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聞名貴家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七

釋曰亦須種姓具足

愍諸眾生生下種姓由此不得果報自在

菩薩自修謙下諸人恭敬師長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聞名具德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具德本

愍諸眾生不趣菩提或雖修行眾德不具

菩薩自修因修一度具諸度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八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亦名不離諸佛願

亦名聞名見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曰自具功德亦可見佛

愍諸眾生永別諸佛大悲面

菩薩自修清淨心常一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六自然聞法願 隨意聞法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三九

釋曰不止值佛聞法亦須自然聞法

愍諸眾生離諸海法或求深理而不能得

菩薩自修常思惟智慧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聞名不退此願有二意一聞彼佛名為此界

得 不 退 二 聞 彼 名 即 生 彼 土 得 不 退 云 云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不止一國聞法亦令他土增進

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

菩薩自修常懃精進如救頭燃以與眾生而發此願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

第四十八得諸地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曰亦須地地增進

愍諸菩薩經歷多劫

菩薩自修念念流入中道法界以與眾生而發此願十方如斯況

極樂乎自餘之願隨應然爾

別釋畢皆辨來意及明所緣修行見者可知且依教道作如此說

論其實道一心一切之修一行一切之行

彌陀佛弘誓不誑眾生願我顯明普利法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 四一

四十八願釋 靜照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三

彌陀本願義疏

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本願有總有別總舉二二別分六八總統萬行別釋一行矣

今此大經有「大意」有「釋名」有「文段」焉

第一「大意」者明珊提金輪之發心述法藏菩薩之誓願月支活人

草活於死者雪山靈茗草漏金玉精六八之本誓活無明醉倫一乘之名號

漏無作醍醐焉玉義壁止之一字者費金錢萬倍之酒值東翔雲氣之五色者

施草樹五露之甘味焉三論二藏之教相者亙於諸教分差百即百生之行門

者攝於萬機成益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四四

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花臺彌陀之

悲母者彼喚釋迦之慈父者此遣稱名引萬機信心彰一實受得三法忍

豈容指遠劫乎--是略釋其大意畢

第二「釋其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佛」者西

國正語此言為覺始本一時之覺體也「說」者正明口說傍指身說

「無量壽」者彼佛名號也即以本願為經題目又兼光明義「經」者

常也常者指法體常恆之德也「卷」者借漢土三聖弘典之卷也「上」

者對下之詞也此經兩軸也本云上末云下故云「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是則略釋其名義畢

第三「入文解釋」者始自「我聞如是」下至「願樂欲聞」以來明

其〈序分〉二從「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至「我今為汝略說之耳」以來

《彌陀本願義疏》 四五

明其〈正宗分〉三從「佛語彌勒」下至「靡不歡喜」以來明其〈流通分〉

矣以上一師所判畢

又一師曰始自「我聞如是」下至「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以來正明其

〈序分〉次從「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下至「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以

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下至「靡不歡喜」以來

正明其〈流通分〉焉此所判好矣--以上大意等三門畢

又就〈正宗分〉中亦有三分一從「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

具說之」以來正明其〈序分〉二從「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以來正明其〈正宗分〉三從「我建超世願」下至「當雨珍妙花」以來

正明其本願〈流通分〉矣

今正釋本願--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六

序云「佛告比丘」「佛」者正指世自在王佛

問云彼世自在王佛者報為當化耶

答曰世自在佛始終應同八相具足化身以何得知諸佛剎土有五種

別一化土亦名穢剎亦名忍土是具足八相劣化身之所居二世界種

是勝化身之所居三世界海報身之所居四世界性諸佛法身之所居

五華藏界毘盧遮那如來之所居也此五種佛之中化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世自在王佛若言化身法藏比丘隨於化佛發心修行師範既化

身弟子豈報耶

答曰凡佛有具足三身之道理若有其道理者此難不可來所以者何

其三身中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若論報身有始

修行必於化佛所發心修行也然則報化二身師範者必是化佛例如《悲

《彌陀本願義疏》 四七

華經》說明「無諍念王與寶海梵志二人發心者遇寶藏佛教化念王者

期淨土成佛梵志者願忍土成佛」是雖師範一佛於一佛所而發心其發

心趣是異念王既期淨土成佛故報身寶海梵志願忍土成佛故是化身

問云若如所引《悲華經》本號彼安樂國為尊善無垢教主號尊音

彼佛入涅槃轉世界名彌陀光明佛號不可思議功德彼佛涅槃後有佛出

世名寶光明轉世界號善堅如是展轉國名「安樂」念王成佛號「無

量壽」彼佛涅槃後念王子觀音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彼佛涅槃後勢至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若依彼說者定知彌

陀即是化身也

答汝勿致此疑「涅槃」言者通「報化」二身也報身涅槃者

智體常住名之為涅槃若有弟子依報佛教化究竟大悟號涅槃弟子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四八

若悟究竟師弟更無別無二故化導緣即息且號為涅槃報佛補處者指

「印可」為「補處」全非師滅付囑弟子化佛涅槃者入滅也無常也

補處者有為無常補處也況如《觀音授記經》舉二種見一者是見佛入

滅之機是即疑心往生之類不信佛智等之人生蓮胎是約外相蓮花即雜

行往生之類所生也依內相云宮殿但於一種蓮約內外二見名蓮花云

宮殿四生之中胎生者蓮花之內相也經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

今言「邊地」者何者乎就此有二種邊地一者穢土邊地即遠王城處

名邊地亦無佛法處言邊地遠王宮難也無佛法難也故田舍名邊地

八難處云邊地今例彼等處九品蓮胎之間不見佛而生「佛入滅」之念

不聞法而生「佛法滅」之念故約無見佛聞法之緣指彼蓮臺云邊地

或人云「於極樂世界有九品土隨業之淺深所生」此義不然言極

《彌陀本願義疏》 四九

樂有九品土者何經何論說乎正依三經總無其說若廣論「華嚴」「真

言」者毘盧遮那所傳也於釋迦一代教有已結集未結集或收天上

或收龍藏或留具巖或入仙崛或文殊結集或迦葉結集或阿難之結集

何經說極樂世界有九品差別乎或人疑迦才師云「往生見土亦有萬別」

加之《觀念法門》云「或得三萬六萬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云云會云彼迦才師釋者約雜行往生之人依疑心處蓮

胎機之果報一往指蓮內為土之邊又《觀念法門》且約念數之多少分上

中下土非云有九品但彼極樂世界十三觀之中第二第三觀所明土也

彼《觀音授記經》所說深厚善根眾生念佛往生之眾生也當知見入滅者

疑惑者也故《禮讚》釋「疑多邊地久」見不入滅正行往生之者是無

雜疑二過故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五

問云淨土門意數返多少云何

答曰上古之人智慧深道心厚器量強猶以不過七萬十萬矧末

世無智慧淺道心多六萬中三萬以上縱於末世雖為上根人言過十

萬八七六萬無有是處

問云若重數遍人可用念珠乎

答曰上根上智人無餘念間斷不及用念珠一向愚者尤可用念珠

其念珠形外道平形弟子念珠圓形也

問曰法藏於何位發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頓教發超位發此願也

問云比丘本願既經云「緣致滿足無量大願」然今何限四十八願乎

答曰於願有廣有略無量廣六八略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一

問云四十八願者表何事乎

答曰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者十界十波羅蜜四大因果之開

合也所謂十界一界令持四十十界四百百界四千千界四萬也十波

羅蜜之中一波羅蜜令持八十波羅蜜八十百波羅蜜八百千波羅蜜八千

合因果四千也故成八萬四千也又以四大表之一波羅蜜令持四大十波

羅蜜四十大百度四百大千度四千大也凡八萬四千法藏皆收此四十八

願也

其四十八願者釋云四十八願中有三段初二願者〈序分〉自「悉

皆金色願」至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正宗分〉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流通分〉也

又願願皆有三段初「設我得佛」一句四字者一願〈序分〉其中間者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2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二

〈正宗分〉終「不取正覺」一句四字者其一願〈流通分〉也其〈序〉舉

所期得果〈正宗〉明眾生拔苦與樂益〈流通〉立菩薩大誓言焉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三

第一無三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此是期淨土之成佛報佛之菩提也何以得知化佛者唱穢土之成道

然穢土無「無三惡趣」土既無三惡道者即是淨土故《悲華經》說乃

往過去名尊善無垢時之相云「尊音如來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

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統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

生等純一化生亦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乃至又彼經說今安樂土相云「彼

世界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無量無邊」乃至

當知彼土即報土矣頌曰

極樂界中無三惡亦無二乘女人名

純諸菩薩大乘眾當知彼國實報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五四

第二不更惡趣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睹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土有穢土其穢土眾生更三惡

道淨土眾生不更惡道捨其更惡道之濁穢土取不更惡道之清淨剎為其

本願發此願故知極樂者是報土彌陀亦是報佛也頌曰

極樂世界人天眾不更惡趣住不退

舊住新往大乘眾見佛聞法常快樂

第三悉皆金色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五五

釋云譬如明鏡雖塵積曇其性無曇故巾其塵其拂垢之時明相現

巾煩惱罪濁之塵去無明癡愛之垢法性真如之真金色形大悲實相之光現

也頌曰

極樂人天大海眾因順餘方人天名

其相黃金微妙色悟性體相身膚現

第四無有好醜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淨者報佛報土也

即純諸菩薩境界更無形色不同相矣穢者化佛化土也即具有六道四生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六

故而有形色好醜之不同捨彼好醜不同之穢土取無有好醜之報土發此

願焉頌曰

捨彼好醜雜穢土無有好醜真報土

極樂人天諸大眾形色一類純菩薩

第五通識宿命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

事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中有淨有穢化佛化土之眾生猶不

知一生之事何況二生三生前事乎生報土見報佛之眾生者不闇於三明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七

明於六通十通懸鏡照臨然見彼淨土發此願焉頌曰

忍土眾生不識宿何況具足通三世

淨土菩薩識三世萬億宿業悉通達

第六必得天眼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

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然彼穢土之眾生者肉眼猶不明況天眼乎然天眼有二種一

世天眼即有漏之天眼是三界中之果報二無漏天眼即出世之菩薩所

感得之性相圓滿之果報也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五八

等覺菩薩名人天非是三界人天類

所得天眼非有漏即是真如聖天眼

第七自得天耳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凡天耳有二種一忍土人天所得天耳者有漏之天耳更不聞

出世之事二淨土之菩薩所得天耳者淨穢共並聞十方同時聽即是無

漏之天耳也頌曰

安樂報土諸聖眾皆得無漏天耳通

大小十方諸音聲同時同聽皆受持

《彌陀本願義疏》 五九

第八得見他心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他心智者知下智念慮不知上智心念然安樂報土

之聖眾者上知見諸佛之心念下覺悟三惡之苦心於大小凡聖之心念莫

不覺悟焉頌曰

性海人天諸聖眾見覺凡聖他心智

非是有漏五神通即是無漏大悲智

第九神足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六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三界有漏之神通者起之時得自在不起之時失通如彼目連尊

者起神通之時一念之頃匝四天下百千匝不起通之時為外道竹杖所

害彼安樂國聖眾之神通不然是不退之神足即豎遍大之上下橫亙大之

四域焉頌曰

世界海中諸聖眾自然身備神足通

非是有漏退神通常住不退性神通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一

第十無貪著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比丘所覩見諸佛土之中化身所居之穢土眾生者貪著現生有漏

之身為菩提慳身命為世事施珍財為名利不慳身財焉然安樂報土之人

天海眾不貪著身命凡夫計者共其著也無念寂靜安樂之智不開發故

也頌曰

西方極樂聖人天不著身命住無念

自行化他兩滿足隨願得度十方界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二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亦必至滅度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釋云今就此願有二種義一者「定聚」者除邪定不定二種

正定聚之「定」者即不退之故生彼國者住等覺以上之念不退不至有

為之滅度願也二者「滅度」者非是有為無常之滅度滅度者但是怛然

常住之義也「滅」者自行之自寂也「度」者化他之滿足也然一師

云「指佛稱﹃兩足尊﹄者自行化他之兩滿足故」云云是不可順化佛

土之人之滅度焉頌曰

舊住新往諸菩薩必住定聚真滅度

自行圓滿化他足正覺滿月光獨澄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三

第十二光明普照願

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者不取正覺」

釋云以前十一願皆明「所化菩薩」之證今此願者舉「能化如來」

報之功德焉凡言「報」者西天云為「盧舍那」此翻云「光明」《小

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即知

「阿彌陀」者梵語也「光明」者漢語也其所照「十方」者可知大

之十方矣頌曰

光明普照十方界即是報身佛相光

化佛更無普照義何況不斷照十方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六四

第十三佛壽無量願

經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願同明彌陀報佛之功德焉《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知梵語多含也今兼二種義

「阿彌陀」者梵語也此翻「光明」翻「無量壽」也是故十二十三

兩願者正是彌陀報佛之明證況《大經》「十二光」《觀經》「光明遍

照」《小經》「光明無量」文以銘肝落淚數行也頌曰

彼佛壽命無際限人天聖眾亦復然

是故往生彼國者不聞生老病死名

《彌陀本願義疏》 六五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

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二百一十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今此願明彼淨穢二土之二乘

焉今彼「國中聲聞」者指大乘極位菩薩也凡諸佛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

是名教內二者身說是名教外聞彼口說音聲之教證果之人名聲聞十信

聲聞十住聲聞十行聲聞十迴向聲聞十聖乃至聲聞佛果故知「國中聲聞」

者指報身所化大菩薩焉諸天人民者因順餘方故立其名更不類穢土之

人民豈聲聞獨覺同化佛所化聲聞乎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之外舉

國中聲聞若不指大乘之薩埵是何聲聞人乎次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者

正是化佛所化之小乘之二乘也《小經》所說聲聞無數弟子以之例可知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六

智者應知焉頌曰

聞聲得道名聲聞非是小乘愚二乘

三千界中小二乘不知界外有淨土

第十五聖眾壽命無量願(就所化也)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第十三願明佛壽之長遠今此願明所化壽命之長遠同《小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頌曰

彼佛壽命無數劫聖眾人天壽命同

念彼本願往生者證得無生住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六七

第十六遠離不善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化土有報土其化土具有六道故有

諸不善名體擇捨其有一切不善諸佛穢土擇取無諸不善報德淨土發此願也

頌曰

化佛出世諸濁剎盈滿一切不善事

本願所成真報土遠離六道不善名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六八

正覺」

釋云就此願有二意一就佛解二就眾解

一就「佛」解者若我成佛必使十方諸佛稱讚佛果功德佛果者

覺也一切菩薩為得其覺發心修行十方諸佛皆同心莫不讚歎其性其相

故極覺言被讚歎矣

二就「眾」解者於稱彌陀本願名號之行者十方諸佛同心言可讚歎

之《悲華經》云「願我成阿耨菩提已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名字」

此合前義即此《經》願成就文同之《小經》六方證誠亦以同之

第二義凡諸佛本心皆令眾生出離矣然十十萬萬易出離者念佛也

故歸彌陀本願而念佛即是稱諸佛意故諸佛同心讚歎念佛行者矣頌曰

諸佛本心一法身是故同讚本覺心

亦讚稱名諸佛者稱名易故皆出離

《彌陀本願義疏》 六九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云見此願始終總無稱名之證何云「念佛往生願」乎

答曰「乃至十念」豈非念佛乎

問云夫念三寶云「三念」念六法云「六念」念十戒云「十念」

或亦經云「如一念之頃」此一念者即時節之一念也此念若延可云三

念之頃五念十念之頃何以知稱名十念耶

答曰《觀念法門》《往生禮讚》等云「稱名十念」其文分明私

不及明釋

問云彼釋彌不審何云「稱名十念」乎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七

答曰此願之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故知是名號十念

問云稱名云十念義尤可然但稱名念佛易修行易往生何除五

逆誹謗正法案此道理此教若權教者尤可除權教不能轉定業故若

言實教者何不轉之耶

答曰光明院一家之意教相分明所謂立二藏二教攝一代聖教故

二藏中收菩薩藏又就菩薩藏有漸有頓漸頓二教中言頓教攝知是

實教也

問云可「實有漸權有頓」耶否

答云頓一向限實漸一向限權

問云實頓可有斷惑義耶

答云此問不可來實教頓教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絕無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一

分道理

問云二藏中菩薩藏二教中頓教者立三法輪可定諸教說時耶否

答曰雖不見四部八卷中依菩提三藏案道理必可立三法輪定諸

教說時

問云若立三法輪者今此三經攝何法輪耶

答曰既云實之頓也當歸本法輪之攝也何以故阿難有三種一

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拔陀此云「喜賢」持

「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於一人

隨德立三名其中前二阿難共攝聲聞藏第三喜海是此教能聽之人

然如來說法之時者四十九年也如彼《十二遊經》說如來成道一年不

說法從如來卅一歲始說法終二十五年奉事故《般若》以前經無能聽

之義也既《大經》《觀經》共告阿難說之若如是者阿難奉事者雖有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3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二

自《般若》中間此經說時者叵定但倩尋如來遊化之時節轉定業權教之

力所不堪既轉五逆謗法等之重罪令得無生忍之深益況阿闍世發菩提

心列《法華》之座隨《涅槃》之砌闍王之逆罪其相最委細故《法

華》同時之說也次論三經前後《大經》序《觀經》正《小經》流通

也以何得知《大經》說法藏發心因位之相知是〈序分〉也《觀經》

說願成就果後之相知是〈正宗〉也《小經》說本願所成之身土及捨雜

行取正行定其行以後有諸佛之證誠故知是〈流通〉也

問云既言轉定業是實教者何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耶若言

除重罪者汝何言轉定業故言是實教耶

答云此當教之肝心今此六八願之中一一願「設我得佛」之一句

一願〈序分〉也其中間〈正宗〉也「不取正覺」之一句〈流通〉也

然餘四十七之願皆「不取正覺」之後更無有一字何十八願獨〈流通〉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三

之後有別之言乎此有二義一非法藏比丘誓言釋迦為「抑止門」

且置之語也二法藏且為抑止置之也當知不置「不取正覺」之中故知

實攝也故《觀經》攝已造業之「五逆」猶抑止未造業之「謗法」經文

分明也上天竺漢家日域現證滿目滿耳耶

問云第十八願既為本願中王何此不說「來迎」耶

答十八願一向說行門至十九願別說來迎之功德其相如後說焉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凡夫難解難入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七四

第十九聖眾來迎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釋云上願說往生之正業此願說聖眾來迎之相貌

問曰此願既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成就三輩文舉諸行知十

八願不說來迎說念佛一行故念佛者萬行中其一行也修諸功德之願下

說來迎念佛之來迎在萬行之中故也何言念佛之來迎耶

答云或人云「發菩提心者非餘菩提心但往生門隔時之菩提心也

修諸功德者非餘善但彌陀名號攝彌陀內證外用功德故也欲往生者

發菩提心也修彼名號者修諸功德也」私云此願說諸行者十八願從

初發心至臨終舉修念佛人相此十九願根性多途始或有期娑婆之得道

《彌陀本願義疏》 七五

人或有前修諸行捨後歸念佛人說捨其本所修之業歸念佛往生人之相也

以何得知以願成就之文分三輩為令易知此之道理也上輩說「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行又說「一向專念」之行然言中輩雖不能行作沙門是即捨

上輩出家之功德勸進修行之一門雖然猶勸一向專念之行又中輩所說

諸行皆總以至下輩云雖不能作諸功德者指中輩所說齋戒造塔等諸善

例如如來始說阿含等小乘後捨彼小乘說權乘復閣權乘說空乘而復後

休空乘說法華又如法華先說三車後說白牛攝萬機此亦爾先說上輩行

作沙門大行而後捨上輩之業勸中輩諸善又後捨萬行取念佛一行與三

心令具足也

問曰今前說餘行後說念佛其理可然今此文中云「乃至十念」

云「乃至一念」何一文中有念數多少不同乎

答曰此從上盡一形至臨終一念從多向少義其相如別紙釋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六

問云今此「至誠心」者指《觀經》所說「三心隨一」歟

答曰凡三心者念佛行者之安心十八願云「至心」者至誠心也

故可云至心可云誠心《觀經疏》云「至者真誠者實」此可云

真心可云實心但是同讀之字可殷勤之時重於二字例如云「善哉

善哉諦聽諦聽」略上之時唱一字故十八願「至心」下輩「至誠心」

《觀經》「至誠心」《小經》「一心」是一體也又本願中「信樂」

下輩文「信樂」《觀經》「深心」《小經》「不亂」皆是一體所以

何者《觀經疏》釋「深心」云「深信之心」乃至云「一者決定深

信二者決定深信」「信樂」與「深信」是一體又《小經》「一心不

亂」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雖加種種疑難念佛信心不亂故本願中「欲

生」下輩「願生其國」《觀經》「迴向發願心」《小經》「三發願」

是亦一體凡迴向發願心者但「願生心」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七

問云《大經》三輩《觀經》九品本是開合異也然《觀經》所說之

三心者見被諸行之機何以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

往生」者安心「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起行也心行並說故

當知萬行共具三心可往生故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

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答曰今三心者但偏被念佛之機以何得知如問端云「三輩九品

開合之異」也者先以之可知捨上中兩輩之諸行成念佛之一機後說

三心可知三心者在念佛之行至九品之文舉二類之機也「發三種心」

者念佛之機也「必定」之言尤有憑「當得往生」者雜行之機也「當」

之言是不定也其不定者用迴向之時成往生之因不用迴向之時不

成往生之因如別紙釋三輩既有二類九品豈無二類乎但九品之中說三

心者勸諸行之人為令入念佛凡具三心者捨諸行歸念佛當知《疏》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七八

文具三心者歸念佛歸念佛者行必成此散善之前之定善歸入三心具

足念佛可遂往生者也

問云就所言三心第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其真實者不改

不動不廢之義也身子之證第六住猶退菩薩行自非斷惑之菩薩難具

真實五濁五苦之凡夫何具真實言往生者凡夫往生有名無實為之

答曰誠如疑難真實若凡夫之真實者何凡夫可遂往生耶且以道理

會之往生淨土法門者本是不似餘教之道理但憑佛本願所施利他真實也

法藏菩薩之五劫思惟悉真實永劫修行皆至誠迴彼思惟之本願所修萬行之

真實至誠施我等彼本願真實之至誠歸真實之願心故云真實心然真實

者本願之真實也所歸心者行者之心也其真實若行者真實者無有

是處本願中至心者真也然其至者本願之至也本願之真也下輩

之至誠與《觀經》之至誠亦以如是《小經》一心一者專之義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七九

不改義也然能化之至誠能化之一心至心之心與一心之心是所化之

心能所合云至心云至誠心云一心耳

第二「深心」者《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釋》

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當知信自深廣佛智出之本願故深者

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之心也本願之中信樂信深廣之本願下輩之中

若聞深法不生疑惑聞本願深廣無疑惑之心信樂《觀經》深心如是

《小經》不亂信樂深廣之佛智心不亂然深者能化之深也心者所化

之信心也故能所合云深心也

第三「回向發願心」者回向之義通能所先「欲生我國」者欲

生者所化之心也我國者佛五劫之思惟永劫之修行回施念佛行者也

故龍樹釋云「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乃至蓋其意也然憑能

化回向之本願回向所化之心故能所合云回向發願心翻內之三心施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八

外之義為名號翻外之稱名播內名三心但安心之三心起行之稱名

一而非一內外異故二而非二心行一體故又以前雜行有二種行體之

雜行與雜修之雜行也若此雜行言具三心者無有是處又三心有二義

行具之三心智具之三心是也然就三經有十四種之來迎第十九願

三輩九品《小經》是也此皆就念佛行者也經云諸法皆有六相圓融之

義是故彌陀佛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萬行緣起是「同相」

六根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不缺一身上會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

「壞相」此六相為六事總別一對同異一對成壞一對合為一之時

六者三也此六相各具六相故名號有六事三對三十六義功德喻之屋

舍舍是「總相」棟梁椽柱等為「別相」諸法材木但一緣起是「同相」

棟梁等各限其分互不如相是「異相」材木一缺家不成諸材木共會是「成

相」諸具皆柱棟住自位是「壞相」也此德必然而具故名號喻屋舍具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一

三十六義也

問云彌陀名號若具如是無上功德者一念發信心稱一念以後可

有心退耶否

答曰豈先不言耶外凡十信喻輕毛易改六住之菩薩退其位況

五濁之凡夫住不退位耶是必往生以後可住不退之位也但相續不退

可勵者也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二

第二十植善遂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釋云是指二生三生往生所以何者既第十八願說「往生之正行」

十九願明「聖眾來迎」重不及說正行明來迎但是今生念佛者若信心

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之往生其本願念佛不唐捐順次還人界云「必

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猶不可等閑念佛臨終值惡緣猶

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人耶

問云既云「植諸德本」全不云「一向專念」何於念佛之行云指

二生三生之外諸行往生乎

答云今言「植諸德本」者全非指諸餘之雜行念佛具三十六義之諸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三

德故指「念佛」云「植諸德本」矣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信心微小念佛者

不遂一生往生者二生定得生極樂

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身或云「具九十七之大相無量小相」

或云「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四智圓明受法樂前佛後佛體皆同」

或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無增減為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何報佛報土之聖眾具足三十二相乎

答云是非云定報佛報土之相因順餘方故云具三十二相是彼佛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八四

聖眾實非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似同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者人中王

安養界諸聖眾豈以人中之果報為望乎頌曰

安養界之諸聖眾因順餘方三十二

實言彼國真相好無量相好皆具足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經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五

釋云此《經》舉萬二千大比丘眾了云「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舉普

賢妙德慈氏菩薩等三菩薩云「斯賢劫中一切菩薩」云「又賢

護等十六正士」次下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與今願云「修習普賢之

德」一同而無異若他方佛土之菩薩來生極樂世界預彌陀如來之授記

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者正覺也以何得知如此《經》初說言「於

無量世界現成等覺」云「現成等覺」者非等妙二覺之中等覺即「等

正覺」之「等覺」也既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說上天下天等之

八相之化儀來生極樂世界者皆悉可備此德

問云言「他方佛土」者有淨土有穢土他方淨土之菩薩者為助

如來之行化來蒙授記他方化佛穢土之菩薩者詣淨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

薩蒙授記又於補處有二種一者化佛之補處例如釋尊補處之彌勒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六

二者報佛之補處即以「印可」為補處即今願補處者即印可之補處也

頌曰

一切化佛唱入滅一生補處涅槃後

化佛補處即彌勒彌陀補處即印可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

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釋云極樂舊住新往諸聖眾不云其遠近遍至大千十方諸佛國延

二種供養二種供養者內事之供養以法味供養也二者外事之供養

《彌陀本願義疏》 八七

即四事及百味供養也頌曰

內事供養最為尊外事供養亦殊勝

二種供養亦隨意二種但是菩提因

第二十四供物如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

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釋云法藏比丘所覩見諸佛剎土之中有佛穢土其化佛所化之土

六趣雜居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人天之二類者善趣生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八八

其善趣者之中有供佛施僧之志者雖有志無供物者將徒其志設雖有

供物亦少是有一一者亦少就無身心不安也彼報之淨剎者萬物自然

涌出一事而無不足若不如意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極樂無為諸薩埵每時供養億諸佛

四事百味諸供物如意隨願常涌出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聖眾皆是得忍大悟之薩埵也口音轉唱一切智

六根演說無礙法時而無不說法四威儀皆是說法也頌曰

安樂人天諸聖眾每時演說一切智

《彌陀本願義疏》 八九

口音相好四儀等常說諸法實相儀

第二十六得金剛身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釋云「那羅延」者西國正音也此翻云「極大力士」今所言者

非指有漏那羅延即名無漏金剛心菩薩之極位為金剛那羅延身是也生彼

國者必住正受金剛心之位令彼得生之人至一生補處之覺位故名金剛

那羅延身若不然者豈生無為涅槃界之人得受有漏那羅延身乎矣頌曰

若人得生極樂界無漏金剛那羅延

如彼等覺金剛位是名金剛那羅延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九

第二十七萬物光麗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

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

正覺」

釋云凡三界有為果報者財物隨時貧福因業好醜不等求緣亦不

足然彼國永劫修因萬善所成故萬物極微其類叵稱為令得此益發

是願也頌曰

念佛往生一切眾所得萬物形色妙

縱有逮得天眼者不能明了辨其數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一

第二十八知見寶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釋云「道場樹」者道者菩提也場者得菩提處之名也

問云彌陀成正覺已經十劫誰人得道之場乎

答曰彌陀成正覺以來經十劫者其義勿論也但約依彼佛教化往

生彼國者說道場也

問云知見彼寶樹之機小功德者約何物名耶

答曰少功德者即雜善也

問云以何得知「少功德即雜善」況雜業往生者明知見道場樹乎

答曰既云「國中菩薩」了言「乃至少功德」者國中菩薩者舊住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4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二

新往共本願念佛往生臨終得忍之人少功德者自非雜業以何說少

《小經》「少善根」可思合者也但雜行往生者雖有花合之障障盡預

花開益之時必可知見之也

問云其寶樹既云卅二萬里者何正報高依報低有何所以耶

答曰卅二萬里者彼國之里也更非娑婆之里也頌曰

寶樹高顯三十二非指娑婆穢國里

即指彼國稱量里見者乃得無生忍

第二十九必得辯才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三

慧者不取正覺」

釋云經法有三種一者色之經法即多羅葉梵本及翻譯書寫之卷

軸此先令得眼根之益次通口意之二業二者言語之經法只唱口業

後通意業三者實相之經法是覺知分之經法但彼國有後之二種說法耳

諷誦持說而得無礙辯才焉頌曰

二種經法常在彼聖眾諷誦持說悟

不借世天辯才智自辯自才常誦說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九四

第三十辯才無窮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釋云舉先得無礙辯才明不備世天之力今亦明彼辯才無限量也矣

頌曰

已得辯才無限量三賢十聖難測量

眾生得生極樂界必得辯才無限量

第三十一得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九五

釋云彼國既報土故誓如因陀羅網互出無盡乍坐睹十方淨土

如明鏡見面像矣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自界他方便無礙

第三十二雜物薰香願

經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

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

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道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云聚窟州在西方界中彼有大樹與机木相似窟林芳其香聞數百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六

里名「返魂樹」也至老者聞此香忽還若疾病者更成強壯之身此

是有漏之返魂樹香之德況於彼無漏實相之海一切萬物其香聞之者皆

修諸佛已證之行即昇諸法實相之臺也頌曰

反魂樹香聞有益眾病悉除老成少

何況安樂依報香聞者自然修佛行

第三十三光觸滅罪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

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天有甘露服者長生地有甘酒飲者除愁山雪觸春山流深

《彌陀本願義疏》 九七

水槿花向朝日色忽萎然彌陀永劫修行之萬善遍照一念稱名之行者

身心柔軟超人中天上之思量實體圓明入諸佛悟入之真門焉頌曰

十方無量諸眾生蒙佛光明觸其身

身心柔軟過人天即除滅無量惡業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

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釋云此有二義

一者聞名字即得忍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九八

問云聞彌陀名字真得忍者十方世界何類不得忍乎

答曰聞者即聞持也聞持者起信也聞而持持而信者必可得

益也例如因「似我」之咒青蟲成蜂偃蓋在玉泉飲之者長生況聞

報佛難思之名號而不得益乎

二者聞而信信而行者臨終乘臺之時即證悟無生法忍也

問云何物乘臺得忍

答曰有三義一眾生有魄有魂魂乘臺二眾生皆有三性其中

依他乘臺三自性即依念受生解第三義正義也

問云今言無生者何教何地無生耶

答曰就此有二意一者借漸教後分之次位初住無生生報土得忍

故二者無別位但大悟之無生凡斷無明證中道之菩薩居報土者漸

教之意也若言有斷惑之義者無有是處矣頌曰

《彌陀本願義疏》 九九

若聞彌陀佛名號自然得悟無生忍

若得即悟無生智即同佛位無差別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云今見此願意變成男子之願更不說女人往生何云「女

人往生」之願乎

答曰凡言男女者限一生之形相敢非不變之相謂其魂引者小乘

及漸教初分之義也依他性受後生者後分之意也自性引後果者頓教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

義也三義共魂無男女之相依他無男女之相自性無男女之形男

女同捨此身生彼國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不成女像豈非女人往生乎

《觀經》韋提等往生豈非此願願成就耶頌曰

若有女人能念佛往生極樂定無礙

臨終一念生彼時只令必成黃金體

第三十六聞名常修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十方世界有淨有穢此指穢土菩薩故云壽終也此等聞彌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本願之名字順於願意念佛得生彼國之後可修梵行梵行者淨行也

如云「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等也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還來本土化群類

第三十七人天恭敬願

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

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二

釋云若一佛所居之國限三千大千世界者是化佛化土聲聞藏之說

相也今言十方者即大十方也大十方者報佛所作之處也

釋云「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者蓋此之心也彌陀名

號普流行十方世界之時其人天聞之「我等人天曠劫希聞得彌陀名號

乘此佛本願生西方淨土入法性真如之大海」是時也五體投地悲喜

交流修念佛行修菩薩行者念佛也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斯願身投地踊躍歡喜歸命禮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釋云衣服有六種一者法衣即柔和忍辱之衣是也佛菩薩境界

此衣為最二者俗諦之衣三者非情自然衣即一切草木等自然生得

之皮以為衣服四者畜生自然衣以自然生得之毛為衣服五者天上

自然衣六者人中所作衣也然彼極樂世界有二種衣忍辱法衣與自然

事衣是也頌曰

彼國人天妙衣服無有裁縫擣染濯

但有往昔修行因今成自然微妙衣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四

第三十九自然漏盡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釋云於「漏」有二種一者「有漏」即三界中之漏盡此漏名漏

盡比丘也二者「無漏」即約界外盡界內漏盡之癡惑是也是分喻也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除非正覺無漏人

《彌陀本願義疏》 一五

第四十普見十方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

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若穢土眾生者雖竹紙不見其外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深隔故

肉眼之所見皆以如是彼國聖眾悉是自然得無漏天眼故隔於寶樹莫

不見十方矣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大小巨細皆得見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六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

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淨土之意或立聖道淨土二教或云成佛往生二門若於彌

陀本願言有成佛之言者無聖道淨土差別無成佛往生殊異然《安樂

集》立二身二土更無二身三土等之教相此之義云何通釋矣

答曰今言成佛者敢非「濁世八相」等之成佛即隔時之成佛往生

以後之得果何以故凡彌陀本願三經大意者如云「一發心以後誓畢

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但就《安樂集》而今言立二身二土者

此事更叵得意今對娑婆極樂二土對釋迦彌陀二佛者釋迦穢土之

教主彌陀安樂之能化因此穢土釋迦之勸生彼淨土彌陀之國也此自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七

娑婆至極樂之教相也凡論佛身者娑婆所厭之處極樂所欣之處所

期者三身也故云「證法性常樂」云「長時起行果極菩提」皆

是所期者法身也若不期法性真如諸法實相者魔事也是非佛法是非

大乘也若言是非魔事佛法也大乘之者必可禮三身故云「法性真如

海」法性真如海者即法身也「坐時即得無生忍」者證法身理也故

禮法報應三身也「諸根缺陋」者有二義一者非有漏之諸根若

人稱彌陀名號期無生者終是具足實相諸根者也二者稱彌陀名號期

往生者終生彼實相報土全非根缺之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即是也頌曰

若人聞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時

不斷煩惱淨諸根具足實相身諸根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八

第四十二不失定意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

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名」者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彌陀名號定現身得三昧

散臨終得三昧今言「逮」者獲也「得」者證也「清淨」者無

染無惑之義也「解脫」者無生忍也得忍之後雖遊歷諸佛之國供養

無量億如來住不動定意後而不失不動三昧也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若聞彌陀願名號

供養無量諸世尊不失不動三昧定

《彌陀本願義疏》 一九

第四十三心得尊貴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

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聞彌陀名號信行者可往生極樂何云「生尊貴家」乎

答曰修行彌陀本願者有二種往生一者順次往生(是即本願正意

也)二者二生往生(是復宿善往生也)若人聞彌陀名號乍修行因

人中天上執心深故不遂順次往生者或生天上梵王帝釋家自其家遂往

生或生人中長者居士婆羅門家乃至生金銀銅鐵勝帝王家彼自自在

遂往生極樂之願望也故生尊貴家者指彼等善根之家也頌曰

若人不遂往生者即生尊貴得福財

第二生必得正念決定往生得大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

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起信修行歡喜踊躍修習德本往生

以後行而無不修善而無不得故具足修功德本也

問云若然者修萬行豈非雜行耶若言雜行者何第十八願廢一切

諸行但以念佛為本願耶

答曰就此有二義一者菩薩行者大乘之行然念佛即二藏中菩薩藏

二教中頓教二者德本者名號也即所歸萬德具足三十六義故也頌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歡喜修大行

具足德本是大願三十六義圓融故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一

第四十五常見諸佛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釋云「普等三昧」者正受三昧也正受三昧者名見佛若人得正

受三昧見十方諸佛如晴夜見星焉頌曰

他方國土菩薩眾聞名逮得普三昧

若得正受三昧者常見十方一切佛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5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二

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

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他方菩薩得忍見佛利益此願明自國菩薩聞法利益

問云《法華經》云「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矣然彼國菩薩隨

願聞法者聞何法得何益耶

答曰彼因聞法功德當來可成菩提此必晝夜六時聽聞圓頓之法音

證得無漏之勝益焉頌曰

極樂國中諸莊嚴水鳥樹林常說法

其法圓頓實相義聞者自然諸根淨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三

第四十七住不退轉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前願明國中菩薩聞法之益今此願明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金

剛不退之證位焉頌曰

他方菩薩聞名號即至金剛不退位

聞法利益日增進還施化他慈悲門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四

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釋云問此願者四十八願終也何不舉自國聖眾得益舉他方菩薩得

益耶

答曰他國者有淨土有穢土或淨土菩薩得自在神力者至極樂

世界聞彌陀名號祕本國勝位弘極樂之聞法利益或穢土菩薩樂生安

樂悟聞法不思議之功德凡他方者所化之國也舉他方利益以為功德

問云見《大經》上卷末說「六根清徹益」之處見寶樹者證得三

法忍今此願何明他方菩薩聞名號得三法忍此云何通釋

答曰彼明寶樹形說之道理此明教主化他之功德也

問云三法忍者何者乎

答曰經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是也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五

就此有二義

一云《觀經》上品上生文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

法忍」云云今以彼經案此經明信彌陀五智稱名號者更不得彼益臨終

乘金臺之時得無生忍釋「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此不信五智修雜行者

至彼之時花合譬如處胎內住宮殿然疑盡障滅後見寶樹聞妙法得

忍也若依此義是依漸教後分之意判此者音響忍者初二三地柔順

忍者四五六地無生忍者七八九地

二依實義言之者縱言「坐時即得無生」為弘彼國依正之德明重

每聞法得益之功德也「音響忍」者聞彌陀宣唱之深法悟無生忍故立

此名焉「柔順忍」者蒙光觸者聞說法悟無生忍故立此稱焉「無生

法忍」者悟法身究竟之理也色法始不生本有之色也空法始不生本有之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一六

空悟此理故名無生法忍指一心之性相名為忍智是於無生之一忍

立三忍之稱也

「我建超世願」等之十一行偈者本願之流通也其義如別紙釋也頌

極樂世界常威儀依正二報皆說法

見色聞法得無忍音響柔順無生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七

無量壽經大意

望西樓沙門 了慧 述

祖師《大經釋》(《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中大開五意初「大

意」云

釋迦捨無勝淨土出此穢土本說淨土之教勸進眾生為令

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穢土出彼淨土引導穢土眾生為令生淨土是

則諸佛出淨土出穢土本意也

今案此釋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故此《經》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

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序分

又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流通

〈序分〉中標「真實之利」〈流通文〉說「無上大利」斯乃〈正宗〉所

說「稱名往生」之功德也故〈正宗〉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一九

上輩文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全同

下輩文云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是為釋迦出於穢土之本懷也

又阿彌陀如來出世本懷唯在「稱名念佛往生」故願文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為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也

淨穢雖異皆令穢土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以為二尊「隨自本懷」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

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是故釋迦廣說諸行往生

如三輩說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其國取

是為釋迦「隨他本懷」又第十九本願文云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不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略

此願中餘行來迎以為彌陀「隨他本懷」

以此義故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眾生往生淨土總為本

而已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一

1問釋尊隨自隨他之說在付囑文其義顯著彌陀隨自隨他義未

見其文

答六八願是彌陀說也而本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為生因行餘

善不然斯乃專顯彌陀隨自本意也雖然「念佛來迎願」中傍發「助念來

迎」「諸行來迎」之願只是且對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之一機故云隨他願

也《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上本願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明「助念往生」

「諸行往生」

第十八願「但念佛」者是隨自也「來迎願」中助念諸行是隨他

也彌陀願願有隨自他故釋迦說亦有隨自他二尊一致更無相違故

云說如淨等也時會聽眾聞本願時總解「萬行往生」之義然而未解「隨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二

自他意」故至三輩聞「一向專念」一音隨類各解廢立等義故《大經釋》

(《全集》一七二頁)云

今三輩文有「但念佛」義有「助念佛」義亦有「但諸行

往生」義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依未解了二尊佛意懷疑惑心終至〈流通〉正解隨自隨他之意廢於隨他

萬行歸於隨自念佛故《大經釋》云

上逗機緣且雖說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準本願故至於

〈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也助行廢之況但諸行哉

至〈流通〉廢餘行之後一向唯說隨自念佛乃至法滅百歲時留念佛隨自

往生《大經釋》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三

然今復舉百年之時但念佛往生意勸今時但念佛往生也

然則二尊出世隨自本懷但是在念佛故釋迦發遣隨自唯是念佛一行彌

陀來迎隨自但是稱名一行而已以此義故此《經》大意「稱名念佛之一

行」也〈流通〉所說「我以慈悲哀愍」等者

是〈序分〉所說「無盡大悲」是也

2問隨自隨他義出在何文

答出在《選擇》(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全集》九七頁)

如彼文云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

永不閉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四

《觀經》既爾《大經》亦爾故《大經釋》(《全集》一七三頁)云

此經三輩中說助念及諸行後〈流通〉中廢之唯明念佛

其次第似《觀經》觀中先廣逗機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

之業明諸行往生其次佛以此法付囑文云「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等乃至此已如此今《經》亦如此」

故以《觀經》可知今《經》又以釋迦教可知彌陀願謂於萬行往生之

中別發稱名生因本願此豈非廢於餘行哉此之廢立豈非隨自乎既云「彌

陀本願釋尊付囑在此」等當知隨自隨他之意通二佛矣

3問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之中何攝

答分段者《經》中或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或明「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五

大師判云「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明知「變易」

4若「變易」者《悲華》《授記》二經同說「彌陀入滅觀音成道」

大師亦判「後入涅槃」其義無妨嘉祥《觀經疏》云「壽雖無量必終

訖」既彼土分段生也當知分段

答如一邊難變易無漏他力他攝實報土也謂論土則四十八願酬因

之土言教主亦淨土成佛之彌陀故如《小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能化所化無大生滅非分段明也但至一邊難者

為念佛機雖永常住為餘行機暫現滅故非是分段死此生彼只是報

身隨機一德也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

〈玄義分〉云「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明知

報身有入不入二德斯乃非凡所測應仰信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6: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六

5難云〈玄義分〉云「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明知地前地上如次分段變易如嘉祥云「三賢住

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唯佛土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是生滅無常」以上《仁

王經疏》而彼土中多有凡夫及以三賢能居眾生既分

段所居淨土豈唯變易若爾可通變易何云唯報哉

答豈前不言他力他攝報土也所以者何地前五乘託他力故齊

入報土雖生報土其體猶是有漏凡夫雖是有漏乘他力故備變易德

是故極樂永異自力自攝報土《群疑論》第一云「不可唯依《維摩經》說

「究竟淨心十地之位心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伏現行惑依藉

他力得生西方云心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凌空何妨未

得通人依得通人亦凌空也」同上之文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七

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有無漏淨心有有相淨心有無相淨心

有伏思見現淨心有斷無明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也是故名

為他力報土是以雖不修五通因依他力故第五門至

第 九 願備四八相雖分段體依

他力故第十

五願壽命無量雖不斷惑依他力故第十

六願無諸不善如此一切總而

言之他力願者於不堪機誓與增上之勝德故名為「他力他攝不思議願」

而已

6問彼土凡夫有漏五蘊有何證哉

答且如下輩及邊地者即其證也謂花合間有三種障花開已後

有不定障邊地眾生亦有乃至不修善苦《大經》下云「五百歲中不見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7: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八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已上金鎖

譬可思之若是變易無漏體者豈有

如此眼耳身等質礙色耶當知彼土凡夫皆是分段有漏五蘊體也況案道

理實生實滅見生火中所修願行或疑惑中所行微善必定有漏此有漏

因所感報果豈是無漏但是因果有漏眾生入變易者偏是彌陀願力攝

凡之大術也例如《佛地經》會受用

土攝中有聲聞眾同論判云「或復如來神

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

暫永雖殊他力全同是故感師引為例證實是乍聲聞身眼見報身耳聞

其說豈非如來他力加被不可思議乎而雖見聞受用境界其聲聞身全是

小聖非報身機今亦如是乍凡夫身眼見報身彌陀耳聞彌陀說法豈

非彌陀本願他力不思議乎而雖見聞變易勝境其凡夫身全是分段非變易

身況未斷惑豈是變易之當體乎如《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

《無量壽經大意》 一二九

可思議」初四字者顯凡夫體次四字者顯變易德後四字者顯佛他

力其義應知變易德者非啻見聞報土境界亦即身得通相心無惑現

或備金色或無好醜或壽命無量或住定聚如是等德皆是他力變易勝

相取要言之約地前機雖是分段據他力益變易勝報是故名為他力

他攝報土也又諸凡夫到彼國已見生火消及進佛前亦是彌陀他力攝

凡之本意也故彼凡夫五蘊當體唯是有漏斷惑之後色心俱轉成變

易體餘品准知

7問若爾與彼感師體穢相淨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全異彼依相宗隔歷義門判唯識旨故無直生佛所變土此依

性宗融通極理有融即義雖地前直生彌陀所變報土而直受用佛所變依正

故〈玄義〉云「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8: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

同受用故言通也」即其義也

8問諸善即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是真善妙有功德法華玄九云云生死即

空故名真生死即假

故名善生死

即 中 故 名 妙依回向蓋成無漏例如天台人天小善願智所制成佛因今何猶

是有漏善哉

答能修凡心既是有漏所修善何成無漏夫善體不局具眾德故

隨行者心乃

至成佛業成不普依機回願各成一因有漏局情成有漏惡

無漏淨心成無漏善於中餘果且隨機情各感花報故報非一大菩提

果剋善實體唯是果報故唯一乘然則諸善皆有近趣人天遠趣佛果

無量眾德《法事讚》上釋「舍利功德」云「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

遠則淨土無生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慧心云「念佛修善為業因往

生淨土為花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眾生為本懷」若爾不可云依回向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一

一向可成無漏業也況無漏業無感報能故諸論俱舍

對法名「非黑非白無異熟

業」若言迴向成無漏者全不可感彼土果報《群疑論》五云「無漏之業不

能感報體雖清淨非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亦彼土無有有漏

五蘊眾生者今以何為別願他力超世規模亦與自力攝報土有何別乎凡厥

自力他力者一代大途諸教通規於中自力因分所測他力因分所不

窺也〈玄義分〉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

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二力勝劣以之應知又《唯識論》二云「前來且

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同《疏》云「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識起或大願力或法威力」

《了義燈》云「前據自力故作是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云

若定等力則不決定」意云若據自力不粗相識緣細相境若他力引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69: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二

所粗緣細論二其證二力勝劣在文可知准此思之自力報土粗相凡

夫不可往生土細機粗不相順故此理可測他力報土粗凡猶生乘佛

願故佛力絕思誰敢測者故《 莊嚴》說「極難信法」《註論》亦釋「焉

可思議」大師判云「賢聖弗測」此言實哉又他受用化他為本自力報

土唯化地上其益至狹況是岸上大悲未究他力報土通他凡聖其

益至廣況兼常沒如來大悲悉無所殘化他勝劣天地水火誰不信入

以是義故據彼土中有凡夫義名為「超世法」也

9問欣淨緣序分

義 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所

言「勝因」對何劣因哉

答所對劣法如《論註》釋又《觀經》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

丘願力所成」案此文意一一本願皆於下位誓與上德名勝因歟謂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三

彌陀是初地佛故可坐百葉今依別願正坐八萬四千葉座此當第四地佛

座也為顯此義說願力所成是「攝國土」之願力也准此釋者餘諸佛

無「不捨光」然今佛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常光依「佛光無邊」願力

也又依《心地觀經》說者他受用身必有入滅今無量壽「壽命延長難

可量」者是依「佛壽無量」無量之

無量也願力也又餘佛無「諸佛讚歎名號」之德

此彌陀被為十方恒沙諸佛證讚名號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依「諸佛咨嗟」願

力也攝法身等勝因既爾攝眾生願亦復如是或諸凡夫直入報土

備變易德是依「攝凡下機」願力或諸菩薩越自分德蒙過分益皆依

「攝取上機」願力或諸聲聞直入報土迴心向大是依「聲聞無數」願

力如是一切一一本願

准之可釋此皆於下施上別願增上緣也是故總名增上勝因蒙

彼上德之劣體多在彼土故名他力他攝報土總而言之「攝國土願」能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0: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四

化所化住處勝因也「攝法身願」能化如來益遍十方化盡未來際之勝因

也「攝眾生願」所化眾生速出生死證大菩提花果二報之勝因也第十本願

通二報故

10 問彼土凡夫斷無明惑進地上時為捨分段質礙色否若言捨

雖是分段依佛願力壽命無量何捨色報若不捨者既是分段質礙色

報入變易時必須捨報例如彼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妙樂

如何

答如一邊難不可捨報但斷無明進地上時轉地前有漏質礙之粗

色體修得地上變易無礙之妙色也例如相宗增壽變易但彼界內定變易

此則界外斷惑變易故非全同又《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

《無量壽經大意》 一三五

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今於此譬隨義轉用如彼

團鐵性雖同依團鉢異沉浮全異浮則工匠治力轉團令鉢故也彼土增

進亦復如是分段變易色質雖同依斷未斷二死永別變易身則佛力

加被轉分段色令妙故也是故轉捨而非報捨《法事讚》云「到彼花

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願」依佛願力令斷無明依

斷證故令分段色轉增殊勝

無量壽經大意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1: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彌陀本願義疏 一三六

釋慧淨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七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一卷又稱《阿彌陀四十八願釋》簡稱《四

十八願釋》收於日本《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作者日本

之靜照法師(~一三)早於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一百多年

與源信上人(九四二~一一七)同時代其事蹟不詳據《續本朝往生傳》

第三十三則寂昭法師入宋之時為母修八講以靜照為講師據《日本記

略》後篇九九五年四月宋朝源清法師送來五部新書並乞作評受朝廷

之命與源信覺運等共為《佛國莊嚴論》作評之任又據《僧綱補任》

一年五月說教之賞敘「法橋上人」位此書自序中有「庚寅之歲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2: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附錄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 一三八

正歷元年」之語可知此書撰於公元九九年(正歷元年)

此書內容分為「總論」與「別釋」二段

「總論」者解釋彌陀發願之果位或說在於初心或說屬於真位又

論彌陀之佛身佛土又釋彌陀發願所救之眾生以娑婆惡世為最有緣

「別釋」者解釋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先標願名再略釋願文之大意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三九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署名「沙門源空記之」然古來多認為係法然上人(源空)三世以下弟子假法

然之名而作由於本書對了解四十八願略有參考之處故加以分段標點而

刊行之

本書內容先置「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接著簡述彌陀本願有總

有別「總」即是四弘誓願「別」即是四十八願又「總」者統攝諸善萬行

「別」者唯獨念佛一行

次解釋《大經》之「大意釋名文段」之三科

「大意」者略釋彌陀本願名號即是醍醐妙藥能起死回生斷眾生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3: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附錄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 一四

無明百即百生普攝萬機並說「超世本願是凡夫往生之直路稱名念

佛是運載道俗之寶車」

「釋名」者略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八字

「文段」(入文解釋)者區分《大經》序正流通之文段又說〈正

宗分〉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而以四十八願之文段為正宗分而四

十八願正宗分之前段「佛告比丘汝今可說」下至「當具說之」為本願序分

後段之四誓偈為本願流通分

本願序分之中論彌陀之報身並否認極樂有九品之土最後說明四十

八願及其一一願各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解釋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先標願名並舉願文接著略釋願文之大意

每願之後皆以七言四句之偈頌作結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一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無量壽經大意》一卷日本之了慧法師(一二四三~一三三)撰收

於《淨土宗全書續》第四冊(舊第十七冊)

了慧法師亦名「道光」號望西樓蓮華堂十一歲登比叡山師事尊慧法

師廣學顯密諸宗尤精《法華經》及圓頓戒為當時少數博學廣識之人

後深歸淨土宗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三十二歲時

將散在各處之法然上人法語編纂成書名為《和燈語錄》《漢語燈錄》(皆收

入《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三十四歲師事良忠上人成為法然上人三代以下

弟子曾編撰法然聖光良忠三代傳記四十二歲時為伏見天皇授戒於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4: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二

貴族間布教頗著功勳後醍醐天皇賜以「廣濟和尚」之和尚位著作頗豐

八十八歲往生

了慧法師曾撰述《無量壽經鈔》七卷收於《淨土宗全書》第十四冊

又另作此《大意》一卷年代不明其撰述《無量壽經鈔》亦曾先釋《大經》

之大意然現在此卷《大意》與彼不同是引用法然上人《大經釋》(見《法

然上人全集》第一二三頁)所開五意之中最初「大意」之文承其意旨而略

述自己的見解

強調二佛(釋尊彌陀)出世之本懷乃在於淨土教以為《大經》之大意

以《大經》〈序分〉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helliphellip惠

以真實之利」及〈流通分〉所言「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經文為「教證」以

附錄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 一四三

此顯示釋尊出於穢土之本懷並舉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顯示

彌陀出於淨土之本懷欲令穢土之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正是二尊之本懷這

也是「隨自」之本懷若以「隨他」而言二尊同樣總以萬行往生為本懷

而詳細說明念佛諸行之不同性質及其目的

次說安樂世界是實報土並細辨分段變易(分段指三界中有限低劣之果

報變易是超越三界自由殊勝之果報)有漏無漏自力他力自攝他攝而

主張彌陀淨土是「變易無漏之他力他攝之報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
Page 75: 四十八願釋-靜照法師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 《彌陀本願義疏》
  • 目錄頁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13
  • 彌陀本願義疏13
  • 無量壽經大意13
  • 【附錄】13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解題13
    • 《彌陀本願義疏》解題13
    • 《無量壽經大意》解題13
      • 迴向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