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土地篇 -  ·...

31
卷一 土地篇 北投區是臺北市內相當特殊的區位,面積廣闊,地形變化豐富,有多條河流 流經區內,且因造山運動及火山噴發歷程而造就本區多種特殊物產及產業,包括 硫磺、溫泉、石材、瓷器等。本卷分別就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自然生態及地名 四章,探討北投自然環境與人地互動面向。 第一章 地理位置 北投區位於臺北市的最北部,面積 56.8216 平方公里,居臺北市 12 區之第 二位。其位置經緯度為:極東湖山里七星山標高 1,109 高地側,東經 121°34'18", 北緯 25°11'34";極西關渡里關渡河口,東經 121°27'10",北緯 25°06'59";極南 洲美里基隆河口,東經 121°30'00",北緯 25°05'45";極北湖田里竹子湖,東經 121°32'51",北緯 25°12'33"。 1 行政區界之四至,東自鹿角坑馬槽溪以南、經中山樓、陽明路一部分、松溪 之一段、過翠峰橋後再順沿磺溪中心線一線以下,至承德路六段跨雙溪橋附近橡 皮壩中間之雙溪河中心線,與臺北市士林區為界;西以淡水河中間線沿中央北路 四段底接小坪頂山與新北市淡水為界;南以淡水河中心線轉基隆河中心線與士林 區為界;北以西起下菁礐、頂菁礐、向天山、面天山、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北 上沿面天古道、至大屯山主峰,與新北市淡水為界,再以大屯山、小觀音山、竹 篙山、竹子山前峰與新北市三芝及金山為界。 2 1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臺北市北投區區務統計要覽》(2008 年版),頁 52 1/25000 地形圖判讀。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卷一 土地篇

    北投區是臺北市內相當特殊的區位,面積廣闊,地形變化豐富,有多條河流

    流經區內,且因造山運動及火山噴發歷程而造就本區多種特殊物產及產業,包括

    硫磺、溫泉、石材、瓷器等。本卷分別就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自然生態及地名

    四章,探討北投自然環境與人地互動面向。

    第一章 地理位置

    北投區位於臺北市的最北部,面積 56.8216 平方公里,居臺北市 12 區之第

    二位。其位置經緯度為:極東湖山里七星山標高 1,109 高地側,東經 121°34'18",

    北緯 25°11'34";極西關渡里關渡河口,東經 121°27'10",北緯 25°06'59";極南

    洲美里基隆河口,東經 121°30'00",北緯 25°05'45";極北湖田里竹子湖,東經

    121°32'51",北緯 25°12'33"。1

    行政區界之四至,東自鹿角坑馬槽溪以南、經中山樓、陽明路一部分、松溪

    之一段、過翠峰橋後再順沿磺溪中心線一線以下,至承德路六段跨雙溪橋附近橡

    皮壩中間之雙溪河中心線,與臺北市士林區為界;西以淡水河中間線沿中央北路

    四段底接小坪頂山與新北市淡水為界;南以淡水河中心線轉基隆河中心線與士林

    區為界;北以西起下菁礐、頂菁礐、向天山、面天山、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北

    上沿面天古道、至大屯山主峰,與新北市淡水為界,再以大屯山、小觀音山、竹

    篙山、竹子山前峰與新北市三芝及金山為界。2

                                                           1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臺北市北投區區務統計要覽》(2008 年版),頁 5。 2 由 1/25000 地形圖判讀。

    1

  •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氣候

    北投區的氣候在平原地帶與大屯山區有明顯的差異,並受緯度、水陸分布、

    季風、特殊天氣系統、高度、地形等因素影響,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氣候全年

    受季風所控制。每年 5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受西南季風影響,天氣較熱,午後多雷

    陣雨,雲量稍少、日照率略高,為氣候較佳之季節。10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受強

    烈東北季風影響,風力較強,常陰雨連綿、低溫重濕、雲霧籠罩。

    北投平地氣候與臺北市區近似,屬冬暖夏熱,四季多雨的溫暖濕潤氣候,惟

    年均溫稍低。雨量主要集中於夏季,降雨來源以颱風、熱雷雨為主,地形氣候與

    季風性雨等次之。3

    大屯山區屬涼季長、熱季短的夏暖冬涼型氣候,因其地位當東北信風帶內,

    冬季因當東北季風之衝,氣溫甚低;夏季因高度的關係,氣溫低於臺北盆地。大

    屯山區之氣溫,每年 4 月開始上昇,5 月至 9 月最高,到 10 月即行低降,12 月

    至翌年 3 月最低。表 1-1 為 1981 至 2010 年臺北市與陽明山區月均溫之比較:

    表 1-1 臺北市與陽明山月均溫比較(統計期間:1981-2010 年) 單位:℃

    氣象站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年均溫

    臺北 16.1 16.5 18.5 21.9 25.2 27.7 29.6 29.2 27.4 24.5 21.5 17.9 23

    竹子湖 11.8 12.5 14.7 18.0 21.0 23.3 24.8 24.6 22.7 19.8 16.8 13.3 18.6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

    2011.03.21。

    又因大屯山區全年降水量遠較年蒸發量為大,降至地面後形成逕流,造就豐

    富水資源。表 1-2 與表 1-3 為民國 97 年至 99 年大屯山區與臺北地區平地年雨量

    的比較,大屯山區年雨量均為平地雨量的一倍以上。

                                                           3 李鹿苹,〈陽明山區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因素〉,《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 譯館,1984 年),頁 95。

    2

  •  

    表 1-2 竹子湖氣象站 2008-2010 年雨量 單位:公厘 月份

    年度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合計

    2008 313 429.7 113 214.6 281.2 206.8 385 21.3 1832 366.7 488.6 162.1 4814

    2009 228 127.6 203.5 109.9 20 280.5 38.8 587.9 478.8 774.1 404 150.1 3403.2

    2010 224.5 232.2 54.3 176.7 166.7 455.1 19.7 464.3 452.5 1319.4 280.9 224.2 4070.5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dailyPrecipitation/dP.htm,2011.03.21。

    表 1-3 臺北氣象站 2008-2010 年雨量 單位:公厘 月份

    年度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合計

    2008 85.8 163.7 127.9 153 319.1 361.2 236.4 281.3 957.1 88.1 155.9 39.7 2969.2

    2009 36.1 32.8 192 120.7 24.7 276.8 140.9 321.3 210.5 196 53.7 63.7 1669.2

    2010 105.3 232.6 66.5 112.5 183.9 419.6 89.1 388.5 144.2 345.4 127.3 63.4 2278.3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dailyPrecipitation/dP.htm,2011.03.21。 第二節 地形與地質

    北投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的臺

    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在南北長約 10 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 1 千公尺以上

    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是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

    大屯火山群主要由安山岩質之數座錐形與鐘形火山所構成,著名的火山體包

    括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大屯山、面天山等火山。

    大屯火山群周圍分布許多平坦面構成的臺地,這些平坦面的形成原因,一為

    直接由熔岩流造成,一為經侵蝕或埋積作用所形成。位於臺北市區範圍的臺地包

    括嶺頭一帶臺地、永福臺地、山仔后臺地、鵝尾崙旁太平尾臺地、山豬湖盆地、

    冷水坑北方七星山東麓小臺地、冷水坑南側小臺地等。4

    陽明山區西南的北投溪谷區,自大屯山以下,以迄與臺北盆地相接處,包括

    3 列大小溪谷,以最北一列溪谷範圍最大,居陽明山至北投公路一線的北側,上

    接湖底,下連復興崗;左側緊鄰公路線一帶,山逼溪邊,幾無隙地,硫氣孔散布

    甚多,對面中正山下則階地層次分明,十八份(泉源)一帶則為熔岩臺地。復興

                                                           4 鄧國雄、石再添,《臺北市發展史(一)》〈第二章自然環境 第二節地形〉(臺北:臺北市 文獻委員會,1981 年),頁 247-255。

    3

  •  

    崗上部為一高達 300 公尺的懸崖,南麓則甚平坦。復興崗西北之小坪頂海拔 200

    公尺,為一小平臺。第二列溪谷為七星公園一帶,上起頂北投,下至新北投捷運

    站,地面狹窄,硫磺泉遍布。第三列溪谷最小,居土地公埔之東,地面較為開展。

    平原主要位於南方及東南方,由石頭厝以下,地勢漸趨低平。關渡山嘴屹立淡水

    河東岸,為臺北盆地與淡水河岸地區之天然分界。5

    大屯火山群活動期間,大屯火山南向延伸之熔岩流形成海拔約 52 公尺之關

    渡山嘴,與觀音山之熔岩流相接,在關渡形成峽門,扼塞臺北盆地之西北一角,

    其時發生海侵,海水沿基隆河及關渡附近侵入臺北盆地,形成「松山期臺北鹹水

    湖」。此時之湖水面與今關渡山嘴海拔面相等。嗣經水流切割,形成關渡隘口,

    湖水退出盆地,湖底逐漸乾涸,河流出現,基隆河及淡水河繼續沖積而形成今日

    之關渡平原。關渡宮背後的山丘又稱為「靈山」,這塊高地呈狹長的三角形,宛

    如是由大屯山系所延伸出來的象鼻,因此在面向淡水河的部分,於風水上又被稱

    為「象鼻穴」,隔淡水河與對岸八里、五股的獅子頭相望。6

    地質構造上,北投地區地層包括火山岩流、凝灰角礫岩、五指山層及木山層。

    大屯山區為臺灣火山岩分布最廣的區域,依噴發次序,可分為安山岩和集塊

    岩兩種,前者為富於流動性的鹽基性熔岩流,先期噴發,造成今日所見之火山裙

    野和斜坡臺地;後者為富於黏著性之酸性熔岩流,噴發較遲,形成錐狀火山或鐘

    狀火山,構成大屯火山群。凝灰角礫岩分布於火山周緣,為火山碎屑之堆積,由

    安山岩碎塊及凝灰岩、泥砂等夾雜混合構成。

    五指山層屬臺灣西北部漸新世地層。臺北地區最古老地層的五指山層位於貴

    子坑,約形成於 3,000 萬年前至 2,400 萬年前,其中蘊藏的黏土礦(高嶺土,俗

    稱北投土),可作為製造陶瓷的原料,因此北投自日據時期即成為重要的陶瓷業

    集中地。

    木山層屬臺灣北部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野柳群地層,岩性以黑灰色頁岩

    或炭質頁岩和砂岩與頁岩所成互層最為常見,與下層五指山層間以一厚層黑頁岩

    或粗粒石英砂岩作為分界判識依據。北投地區木山層主要分布地為唭哩岸地區,

    以軍艦岩為著名地標,為 2,000 多萬年前形成,其中堅硬的砂岩層於清代即開始

                                                           5 李鹿苹,〈陽明山區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因素〉,《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 譯館,1984 年),頁 95。 6 徐偉斌,《關渡自然導覽》(臺北:玉山社,2002 年),頁 21。

    4

  •  

    開採利用,稱為「唭哩岸石」,曾用於臺北城城牆之上。

    關渡平原區內的地質均屬於現代沖積層,關渡山嘴則全為火成集塊岩構成。

    關渡平原西北緣有金山斷層通過,金山斷層被認為是新莊斷層的延伸,自金

    山、中角延伸至關渡,大致成東北─西南走向,經關渡後繼續向西南接上山腳斷

    層及新莊斷層。7

    圖 1-1 軍艦岩

    蕭景文攝

    圖 1-2 貴子坑地層

    蕭景文攝

    圖 1-3 東華公園也看得到沉積岩地層 蕭景文攝

    圖 1-4 竹子湖東南方的山與梯田

    圖片來源:臺灣國立公園協會編,《臺灣國立公園寫

    真帖》,1939 年。

    第三節 山川

    北投地區山川主要為大屯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包括七星山等 11 座主峰,以

    七星山 1,190 公尺最高,其次是竹子山 1,101 公尺,大屯山 1,090 公尺,小觀音

                                                           7 何金鑄,〈大屯山區之聚落〉,《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一集(1973 年 10 月), 頁 148-149;石再添等,1981,頁 275;王鑫,〈關渡的地形景觀〉,收於《關渡生命》(臺 北市野鳥學會編著,臺中:晨星出版,1994 年),頁 29-32;臺北市政府防災資料。

    5

  •  

    山 1,072 公尺,面天山 977 公尺,磺嘴山 912 公尺,大尖後山 882.4 公尺,菜公

    坑山 832 公尺,紗帽山 643 公尺,觀音山 611.5 公尺,丁火朽山 471.6 公尺。

    大屯火山群主要火山均分布於崁腳斷層西北側,十餘座錐狀火山體排列呈東

    北─西南走向,最西一列為竹子山線,包括竹子山、小觀音山、大屯山、面天山、

    觀音山及寄生的蔡公坑、烘爐二山;中為新莊斷層線上的七星山、草山;最東一

    列為磺嘴山、大尖後山、丁火朽山等。8

    圖 1-5 紗帽山

    圖片來源:仲摩照久編,《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第 15 卷臺灣篇》(1931),頁 32。

    火山群諸峰中,七星山是最高主峰,噴發時間也最遲,因此,火山錐的外形

    最標準,但其噴火口原形已不完整。由於山頂附近有 7 個圓頂小山峰,因此被稱

    為七星山。七星山周圍多硫氣孔、溫泉、熱水變質帶與斷層等,尤以東側的大油

    坑與馬槽地區最集中,西側也有小油坑噴氣孔、溫泉、熱水變質帶。其寄生火山

    紗帽山也具有完整的錐形外觀。硫氣孔和爆裂口附近,常見硫磺存在,為火山後

    期作用之產物,亦為北投地區重要礦產資源。

    大屯山地熱區位大屯山群之中央部份,沿金山斷層在 18 公里長、3 公里寬

    之範圍內,溫泉地理分布主要集中於大磺嘴、馬槽、死磺子坪及金山等 4 個溫泉

    群集區內。溫泉溫度在 40 ℃ 至 98 ℃ 之間,依其化學成分可分為:酸性硫酸

    鹽氯化物泉,酸性硫酸鹽泉及弱酸性至中性碳酸氫鹽泉;噴氣孔之溫度在 98 ℃

    至 100 ℃ 之間,噴出物以蒸氣為主。溫泉露頭位置包括地熱谷、硫磺谷、龍鳳

    谷、頂北投、鼎筆橋、小隱潭、陽明山、竹子湖、小油坑、中山樓、冷水坑、鹿

                                                           8 林朝棨,《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年), 頁 251-255。

    6

  •  

    角坑、馬槽、七股、大油坑、大油坑溪、陽明路、八煙(新北市)、四磺子坪(新

    北市)、焿子坪(新北市)、金山(新北市)、大埔(新北市)。9

    圖 1-6 七星山腹的硫氣孔 圖片來源:《臺灣國立公園寫真帖》 

     

    圖 1-7 北投溫泉之二瀧 圖片來源:《北投溫泉誌》 

    圖 1-8 北投溫泉源頭之一

    圖片來源:《臺灣國立公園寫真帖》 

    第四節 水系

    火山彙的水文,一般多湖泊、溫泉、湧泉,大屯火山彙大小湧泉隨處可見,

    亦為臺北地區許多河流的發源。大屯火山以七星山、大屯山為中心,向四面八方

    傾斜,發源於此的水流隨著溪河成放射狀流向山麓,成為山麓地區的重要水資

                                                           9 臺北市產業發展局,臺北市溫泉資源網,http://hotspring.taipei.gov.tw/ths/intro1_3.html,2011 年 2 月 1 日查閱。

    7

  •  

    源,也是主要河川的源頭。由於各溪流的源頭海拔高而流路短,因此河床坡度陡

    急,常見峽谷、瀑布地形,如七星山東南方冷水坑附近的絹絲瀑布,北投山腳的

    不動瀑布等。10

    北投地區主要河川包括磺港溪、水磨坑溪及貴子坑溪,均發源於大屯山區。

    磺港溪源頭為發源自大屯山南峰的粗坑溪,流經粗坑,至復興公園北側,與

    發源自十八份地區的無尾崙坑溪、風溪、炭窯坑溪,在硫磺谷合流的磺港溪會合,

    成為磺港溪主流,又在七星公園與發源於地熱谷的北投溪合流後,南流至中八仙

    注入基隆河。

    水磨坑溪發源於大屯山系面天山之西南側山麓地帶,主支流長度共約 2,500

    公尺。貴子坑溪一支與水磨坑溪在秀山路以下整治合流為貴水二溪大排,沿中央

    北路南流注入基隆河。主流則西向流入關渡平原,再分流為貴子坑溪與水磨坑

    溪,流經關渡自然公園,最後合流為中港河,由關渡港注入淡水河,河口建有中

    港河碼頭。

    此外,尚有南磺溪流經竹子湖,過頂北投後稱為磺溪,流經行義路東側溪谷

    進入士林區,成為士林與北投區界之一段。11

    圖 1-9 貴子坑溪上游與水磨坑溪匯合處

    戴寶村攝

    圖 1-10 貴子坑溪中游河段

    戴寶村攝

                                                           10 王鑫,《臺灣的地形景觀》,頁 154。 11 由 1/25000 地形圖判讀。

    8

  •  

    圖 1-11 北投士林交界處的磺溪及溪畔步道 蕭景文攝

    圖 1-12 中港河碼頭的船隻 戴寶村攝

    圖 1-13 洲美地區以基隆河與士林社子島分界,遠方為淡水河與觀音山

    蕭景文攝

    第五節 水利設施

    北投地區主要溪流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溪水用於灌溉的年代甚早,從平埔族

    與漢人在嗄嘮別庄的相關地契中,經常可見「番仔溝」,即指流經此地的水磨坑

    溪之部分水道,也是主要灌溉用水,在契約中多見相關之敘述,如「併帶小圳一

    條,以通灣灣坑溝水灌溉」、「併帶水磨坑坡圳水灌溉充足」、「併帶大坑水通

    流灌溉充足」等,可見北投地區只需修築小型陂圳,水源即不虞匱乏。12

                                                           12 陳允芳,〈北投傳統人文景點研究〉,頁 44。

    9

  •  

    根據七星農田水利會 1980 年代紀錄所屬埤圳明細,北投地區的灌溉圳道包

    括:

    1、水磨坑圳:水源來自湧泉,圳路長度 6,000 公尺,灌溉面積 185 公頃。

    為清代嘉慶年間所開闢。

    2、貴子坑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400 公尺,灌溉面積 2 公頃。

    3、白茫坪上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560 公尺,灌溉面積 10 公頃。

    4、白茫坪下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240 公尺,灌溉面積 1 公頃。

    5、竹子林坪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200 公尺,灌溉面積 1 公頃。

    6、大埔腳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500 公尺,灌溉面積 6 公頃。

    7、公司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300 公尺,灌溉面積 2 公頃。

    8、鐵路腳圳:水源來自貴子坑溪,圳路長度 640 公尺,灌溉面積 37 公頃。

    9、塭港圳:水源來自基隆河,圳路長度 1,000 公尺,灌溉面積 44 公頃。

    10、水汴頭圳:水源來自粗坑,圳路長度 200 公尺,灌溉面積 12 公頃。

    11、山腳一圳:水源來自粗坑,圳路長度 800 公尺,灌溉面積 7 公頃。

    12、山腳二圳:水源來自粗坑,圳路長度 800 公尺,灌溉面積 10 公頃。

    13、四泉圳:水源來自磺港溪,圳路長度 540 公尺,灌溉面積 1 公頃。

    14、楓子埔圳:水源來自磺港溪,圳路長度 500 公尺,灌溉面積 6 公頃。

    15、磺水上圳:水源來自磺港溪,圳路長度 3,000 公尺,灌溉面積 29 公頃。

    16、磺水下圳: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開闢。水源來自磺港溪,圳路長度 2,000

    公尺,灌溉面積 54 公頃。

    17、十八份圳:水源來自十八份坑,圳路長度 2,000 公尺,灌溉面積 29 公

    頃。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開闢。

    18、十八挖圳:水源來自十八份坑,圳路長度 2,000 公尺,灌溉面積 24 公

    頃。為清代咸豐年間所開闢。

    19、唭里岸一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1,000 公尺,灌溉面積 53 公頃。

    20、唭里岸二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1,200 公尺,灌溉面積 15 公頃。

    21、半嶺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560 公尺,灌溉面積 17 公頃。

    22、唭里岸三圳:水源來自湧泉,圳路長度 1,200 公尺,灌溉面積 12 公頃。

    23、八仙圳:水源來自磺溪、基隆河,圳路長度 3,000 公尺;八仙圳西支線:

    水源來自磺溪、基隆河,圳路長度 1,700 公尺;八仙圳東支線:

    10

  •  

    水源來自磺溪、基隆河,圳路長度 1,300 公尺;灌溉面積總共

    290 公頃。

    24、石牌大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4,000 公尺,灌溉面積 114 公頃。

    25、石牌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4,000 公尺,灌溉面積 113 公頃。

    26、清水圳:水源來自湧泉,圳路長度 3,800 公尺,灌溉面積 59 公頃。

    27、石牌新圳:水源來自磺溪,圳路長度 2,400 公尺,灌溉面積 28 公頃。13

    圖 1-14 水利設施之一:十八份水池與圳道

    蕭景文攝

    圖 1-15 水利設施之二:中港河畔的埤塘

    戴寶村攝

                                                           13 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編纂委員會,《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1987 年),頁 7-9。

    11

  •  

    第三章 自然生態

    第一節 生態環境與景觀資源

    壹、大屯火山群的自然景觀

    大屯火山群的特殊地質景觀,既是一天然的地質學教室,也蘊含豐富的觀光

    資源,包括火山、火山口、爆裂口、火口湖、堰塞湖、斷層、瀑布等,均清晰可

    見。此外,還有地底下的熱水、硫氣,經過斷層、裂隙冒出地面後,形成溫泉、

    噴氣孔等後火山活動的特殊地質景觀。

    大屯火山群也是多種稀有植物全球唯一的生長地,包括臺灣水韭、臺灣島

    槐、大屯杜鵑、中原杜鵑、四照花等,全球僅產於本區,並擁有堪稱是「活化石」

    的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包括雙扇蕨、昆欄樹,見證地球的演化。

    大屯火山群於民國 91 年(2002)獲選為全國世界遺產中的自然遺產潛力點

    之一,其以具有豐富的地景、生態,人文資源,在規劃與管理上,也具有生物多

    樣性,永續發展等普世價值,符合自然遺產的認定標準而獲提名。14

    貳、貴子坑地質景觀

    貴子坑地區以擁有臺灣北部最古老地層五指山層著稱,過去長期大量開採白

    瓷土,經民國 66 年的薇拉颱風侵襲造成嚴重土石流災害後禁止採土。民國 83

    年開設為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五指山層主要是由白色粗粒或礫質石英砂岩組成,夾有灰色頁岩及灰黑色煤

    層或炭質頁岩,沉積年代為距今 3,000 萬年前至 2,400 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沉

    積完成之後的五指山層,其上又陸續堆積數千公尺厚的較年輕地層。在距今約

    500 萬年前的上新世以後,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逐漸向西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

    靠近擠壓,臺灣造山運動開始,使得原呈水平沉積的五指山層受擠壓而產生褶皺

    (背斜),在褶皺的前下方並且伴隨產生一條逆衝斷層―金山斷層,使五指山層

    向上逆衝,並與西側斷層下盤的年輕地層南庄層或桂竹林層接觸。露出地表的地

    層露頭經長時間侵蝕作用,使背斜頂部五指山層以上之地層剝除殆盡。距今約

    80 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劇烈噴發,一部分火山灰及角礫向下方流動,並堆積於                                                       14 黃光瀛主編,《大屯火山群》(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2 年),頁 1-21。

    12

  •  

    受侵蝕後出露的五指山層背斜頂部,形成上覆的凝灰角礫岩。

    在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北側的山壁的地質露頭,可清楚觀察地層、岩

    性、褶皺、斷層構造等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史的地質構造景觀。15

    圖 1-16 貴子坑現在開闢為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游智勝攝

    叁、地熱谷

    地熱谷位於大屯火山群地熱帶的西南端,舊稱北投溪溫泉或地獄谷,當地人

    又稱「磺水頭」,是北投溪的源頭。北投溪則為北投石生成地。

    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可能為一蒸氣爆裂口遺跡,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有

    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口水溫達 98℃,其他部分溫度約 60〜70℃。窪地

    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流出,形成一溫泉小溪,即為

    北投溪。此處溫泉屬酸性硫化物泉,俗稱「青磺」。16

    地熱谷終年蒸氣瀰漫,光影變幻有如仙境的意象,在日據時期為臺灣八景十

    二勝之一,有「磺泉玉霧」的美稱。17

                                                           15 黃鑑水,〈貴子坑水土保持戶外教學園區―見證臺灣的造山運動〉,《地質》26 卷 3 期(2007 年 9 月),頁 54-59。 16 莊文星,〈珍惜臺灣之寶:北投石及其家族〉,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地貌多面向臺灣火 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網站 http://digimuse.nmns.edu.tw/taiwanlandform/north/page09.html,2011 年 3 月 10 日查閱。 17 洪德仁,《戀戀北投溫泉》(臺北:玉山社,1997 年),頁 24。

    13

  •  

     

    圖 1-17 地熱谷

    蕭景文攝

    肆、大磺嘴

    又稱硫磺谷,位於大屯火山群南端,為一爆裂口地形,呈東西向延伸之盆谷,

    其西端隔一狹窄鞍部(分水嶺)與東側之龍鳳谷(雙重溪爆裂口)相鄰,鞍部附

    近即為惇敘工商及遊客服務站所在。

    此地是清康熙 36 年(1697)郁永河採硫之處。谷內熱氣滾滾,白煙繚繞,

    郁永河對此地有生動的描述:「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

    間…。風至,硫氣更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

    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

    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日

    據時代德記礦業公司也曾在此地開採硫磺及硫化鐵。

    大磺嘴盆谷內的噴氣口和溫泉相當發達,谷內設有多處溫泉集水區,此處溫

    泉即新北投各旅社溫泉之泉源,由水管輸出。過去一度曾有枯竭現象,後經人工

    鑿氣井 30 餘口引出蒸氣加熱地表水而成溫泉,屬酸性硫酸鹽泉,俗稱「白磺」。

    龍鳳谷也是一爆裂口地形,也有噴氣口和溫泉分布,但範圍和湧出量都不如

    硫磺谷。18

                                                           18 宋聖榮,〈大屯火山地質踏青〉,《臺灣博物》61 期(1999 年 3 月),頁 44;郁永河,《裨海紀 遊》〈卷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年),頁 25;洪德仁,《北投采風》,頁 13-14。

    14

  •  

     

    圖 1-18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郁永河採硫記念碑 

     

    伍、燕子步道

    北投地區在清明節過後,端午節前是燕子飛來的季節,燕子築巢於民宅屋簷

    下,忙碌穿梭、餵食雛鳥,形成人燕和諧共存的「燕子步道」。

    民國 91 年春,北投區公所結合有意願守護燕子巢的商家,共同展開燕子步

    道規劃,在鳥巢下設置一塊擋板以解決鳥糞的問題,參與的店家均貼有「愛燕之

    家」的標誌。

    目前北投約有 10 條燕子步道,包括中正街、光明路、清江路、中央北路、

    中央南路、知行路、中和街、石牌路、振華街、西安街等,幾乎都是北投早期繁

    榮發展的老街,商家認為燕子會帶來福氣,而且巢數愈多愈興旺。此外,燕子是

    環境良好的指標,因為每一個燕巢一年可以捕食 8 萬隻蚊蠅,進而減少殺蟲劑使

    用,所以有燕子的地方代表城市愈健康。捷運北投站光明路出口廣場上設有燕子

    步道鋪面,周邊並設立燕子生態解說牌。19

                                                           19 〈臺北街頭巷尾:中央南路―燕子步道 啁啾低吟〉,《臺北畫刊》438 期(2004 年 7 月),頁 6-7;北投文化基金會。

    15

  •  

    圖 1-19 捷運北投站廣場的燕子鋪面

    蕭景文攝

    第二節 河川整治

    壹、淡水河整治

    淡水河三大支流加上塭子川在關渡隘口匯流,常發生壅水現象,造成關渡、

    社子、五股、蘆洲地區淹水,因此北投淡水河整治主要為改善關渡隘口計畫。

    民國 51 年,鑑於水災不斷,行政院成立了臺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

    在美國防洪顧問團的協助下,著手規劃防洪工程。關渡淡水河口拓寬工程於「臺

    北地區防洪治本計畫第一期實施工程」中進行,民國 53 年 7 月開工,民國 55

    年 6 月第三階段全部完工,炸開五股洲後地區的獅子頭,將原本寬 450 公尺的寬

    度拓寬為 550 公尺,以增加排洪能力,並於民國 57 年重修關渡堤防,64 年完成

    洲美防潮堤。20

    貳、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整治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自民國 69 年起進行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河道防洪整治工

    作,共投資 5 億 5 千餘萬元,於民國 71 年 1 月完成下游河道整治,5 月完成中

    上游河道整治工程。21

                                                           20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果報告》(2008 年),頁 8、101-102;徐偉 斌,《關渡自然導覽》,頁 154-155。 21 〈貴子坑水磨坑溪河道整治工程昨完工 有助士林北投地區排水防洪 實施計劃採砂可產生 新生地〉,《聯合報》1982 年 5 月 7 日,7 版。

    16

  •  

    貴子坑溪、水磨坑溪上游整治工程以防洪為考量,採用階段式固床工(跌水

    工),以和緩坡度,降低水流量,安全導出流水並濬深河床,拓寬河道,構築「漿

    砌卵石護岸」,在河床坡降較陡處,構築階段式陡洩槽,並設「齒狀消能塊」及

    「靜水池」,以降低水流沖擊力。22

    民國 90 年 9 月 5 日水磨坑溪上游因豪雨造成土石流災變後,臺北市政府建

    設局再進行水磨坑溪中青礐地區溪溝拓寬、增設護岸配合固床工等工程。23

    中下游整治工程乃為暢通二溪下游瓶頸,將洪流直接排入基隆河,使中下游

    農業區不受積水與砂土掩埋,造成農業損失,24將秀山里以下合流的貴水二溪,

    採水泥固化河道作法,與基隆河相接。

    另外,西向分流入關渡自然公園的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水質長年受到都市

    工業及家庭廢水、油汙及垃圾汙染,嚴重影響關渡濕地生態。25

    圖 1-20 貴子坑溪上游整治的「跌水工」

    及齒狀消能塊 游智勝攝

    圖 1-21 貴子坑溪中游河段以水泥固床整治 戴寶村攝

                                                           22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解說摺頁,2005 年 11 月。 23 鍾弘遠,〈臺北市水磨坑溪土石流災害整治探討〉,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http://twgeoref.2002.moeacgs.gov.tw/storage/Temp9212/02.pdf。 24 〈貴子坑水磨坑溪河道整治工程昨完工 有助士林北投地區排水防洪 實施計劃採砂可產生 新生地〉,《聯合報》1982 年 5 月 7 日,7 版。 25 陳志豪,〈排汙無效 威脅關渡濕地 舊貴子坑溪排汙未發揮 園方決組巡守隊保護〉,《聯合 報》2005 年 7 月 1 日,北市文教 C1 版。

    17

  •  

    叁、野溪整治

    臺北市政府為防止豪雨造成山坡地溪溝洪水氾濫成災而進行野溪整治,北投

    地區的竹子湖水土保持綜合處理,為極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包括竹子湖溪和陽

    明溪及其支流的整治,不僅解決土石流的問題,並將生態景觀、農業經濟互相結

    合,使竹子湖從崩塌的河溝地,成功轉變成為景觀親水步道。

    竹子湖地區歷經象神、桃芝、納莉颱風造成竹子湖溪及陽明溪溪岸沖毀,產

    業道路邊坡崩塌,農地流失等巨大災害,整治目標主要在改善坡地水土保持功能

    及控制溪流方向,有效排放洪水,並考量當地花卉農業農田灌溉水路通暢的需

    求,整治方式採生態工程,包括農溝護岸採自然塊石堆疊,並採用當地特有的原

    形安山岩,塊石之間的孔隙有利植物附著成長,同時提供生物棲息場所,再以砌

    石固床工減緩溝水流速,以渡槽方式架設排水路等。26

    第三節 環境保育工作

    壹、陽明山生態保育

    陽明山原名草山,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為我國最具完整火山特性之火山群

    彙地區,經行政院指示內政部規劃為國家公園,於民國 74 年 9 月正式成立兼具

    保育、研究功能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以保存自然生態景觀資源,並減少人為對動

    物、植物生存環境的干擾。

    陽明山國家公園面積有 11,455 公頃,海拔高度從 200 公尺到 1,120 公尺的土

    地上,分布有高草原、矮草原、暖溫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雨林與水生植物群落

    等多樣林相,其中孕育種類豐富的動植物,植物種類多達 1,200 種,其中有臺灣

    水韭、大屯杜鵑、中原杜鵑、鐘萼木、島槐、八角蓮、四照花等獨特稀有植物,

    極富學術研究價值。野生動物包括 110 種鳥類、160 種蝴蝶、21 種以上的兩棲類、

    40 餘種爬蟲類和 18 種哺乳類動物。園內規劃有竹子山鹿角坑溪天然闊葉林生態

    保護區,及磺嘴山、大尖後山天然植物群落保護區,及生長國寶級植物臺灣水韭

    的夢幻湖生態保護區。27

                                                           26 謝佩君,〈溪溝整治有成 竹子湖變身臺北後花園〉,《臺北畫刊》464 期(2006 年 9 月),頁 34-35。 27 游登良總編輯,《臺灣國家公園史》,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02 年;魏宏晉,《臺灣的國家公 園》,臺北:遠足,2002 年。

    18

  •  

    貳、貴子坑水土保持

    貴子坑歷經民國 66 年薇拉颱風造成的嚴重土石流災害,自民國 69 年起陸續

    進行溪流整治工程、採土區坡面穩定工程、岩坡植生綠化工程及崩塌地處理等水

    土保持工程。採土區治理工程由建設局負責辦理,於民國 72 年 8 並月完工,規

    劃整治得 1 萬 2 千坪新生地,於民國 83 年開闢為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圖 1-22 貴子坑教學園區

    戴寶村攝

    為整治貴子坑採土區而採行的水土保持工程工法包括:1、整坡工程:將採

    土跡地整理成 125、110、100 三個大平臺,並將邊坡整理成 45∘坡度,每 5 公

    尺高一階之斜坡,以穩定坡面。2、坡面處理及植生:在整理出的 45∘斜坡上構

    築水泥格子樑,再將一包包的「客土包」堆放於格子樑框內,土包內放入土壤及

    肥料,並於土包上栽植草類,使斜坡可被草覆蓋。3、排水設施:在每一階斜坡

    上設置「橫向截水溝」攔截逕流,並以「集水井」匯集銜接「縱向洩槽」流至平

    臺上的「沉砂池」,再安全排放至貴子坑溪及水磨坑溪。4、擋土及防落石處理:

    園區東北角陡峭採掘面跡地坡腳分別設置「加勁擋土牆」及「鋼筋混凝土擋土

    牆」,並在擋土牆上設置「防落石柵」,攔阻落下之塊石。5、植生工程:採土

    區整坡後之裸露坡面,除格樑客土包植生方法外,並重新鋪設植生客土包及間植

    綠化植物。由於土質酸性高,園區內種植樹木的植穴須加大加深,並以石灰中和

    19

  •  

    酸性,再填入良質土壤及肥料。28

    叁、關渡自然保留區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角的關渡平原,在 1694 年 4 月發生的大地震中陷落成為

    臺北大湖湖床,海水沿基隆河及關渡附近侵入臺北盆地,形成「松山期臺北鹹水

    湖」,嗣經水流切割,形成關渡隘口,湖水退出盆地,基隆河及淡水河繼續沖積

    而形成今日之關渡平原,自清代即為臺北盆地的農業重地。但 1950 年代後,水

    田農地逐漸廢耕,堤防外的農田遂成為沼澤地。

    關渡沼澤區由於淡水河與基隆河在此匯集,加上位於感潮區內,帶來大量泥

    沙與有機物沉積,形成特殊的河口生態體系,包含草生地、沙洲及紅樹林等複雜

    的棲地,其中孕育有豐富的物種,約有 154 種植物、450 種昆蟲、15 種螃蟹、8

    種蝦類、29 種魚類、7 種兩棲動物、12 種爬蟲類、9 種哺乳類,鳥類更約有 185

    種。

    關渡濕地的紅樹林組成樹種為水筆仔,由於其胎生的特性,可隨潮汐漂流生

    長繁衍於海河口交界處,關渡紅樹林的急遽擴張,使原有的蘆葦、茳茳鹹草生長

    面積快速減少甚至消失,也對鳥類生態造成影響。

    關渡濕地歷經民國 60 年代廢土濫倒,違章建築林立,甚至鳥類遭到捕殺,

    濕地生態嚴重破壞。民國 70 年,臺北市政府接受包括臺北市野鳥學會等愛鳥人

    士的建議,展開籌設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的研究,民國 72 年臺北市政府指定 117

    公頃範圍作為水鳥生態保育區,民國 75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根據文化資產保

    存法,指定堤防以南的 55 公頃草澤地為關渡自然保留區。堤防以北 50 公頃範圍

    規劃為關渡自然公園,於民國 90 年開始營運。29

                                                           28 〈既可除洪害又可增景觀 北投貴子坑溪水磨坑溪上游治理完工〉,《聯合報》1983 年 8 月 17 日,6 版;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解說摺頁,2005 年 11 月。 29 方偉達,《生態瞬間》(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年),頁 25-35;徐偉斌,《關渡自然導覽》, 頁 106-147;臺北市野鳥學會編著,《關渡生命》,頁 244-306;薛美莉,《消失中的濕地森林― 記臺灣的紅樹林》(南投: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995 年),頁 23-26、35。

    20

  •  

    圖 1-23 關渡平原(楊樹錚攝於民國 46 年 12 月 1 日)

    圖片來源:張明德提供

    21

  •  

    第四章 地名

    北投區各里之下的舊地名及沿革分述如下:

    壹、頂北投大字區域

    頂北投之名源於其位於北投之北方高處,涵蓋今開明、中和、中庸、秀山、

    泉源、湖山等 6 里。日據時期頂北投大字區域又分 3 小字,分別為山腳(開明、

    中和、中庸、秀山里)、十八份(泉源里)、紗帽山(湖山里)。

    一、開明里

    1、山腳:位於大屯山南麓故名,其地產柑橘與砂土。

    2、鳳梨宅:指今復興三路 210 巷無極宮東方約 150 公尺的山崗上,以昔日

    盛產鳳梨並建有屋舍而得名。

    3、粗坑:今大屯國小一帶。為有石礫的小溪流。

    4、永春寮:指今大屯國小東方 300 公尺處,拓墾之初搭建有草寮,且居民

    多為福建永春籍,故名。

    5、吳氏祠堂:位於北投復興路四段,北投觀光果園附近。臺北吳姓宗親在

    1953 年組成宗親會,宗祠原位於今天南京東路三段上,1970 年吳姓宗長鑒於南

    京東路一帶發展甚快,因而有將宗祠遷建他處之議,1978 年由執事族人在頂北

    投舊地名小粗坑附近半山腰上擇地 5,800 多坪,1997 年 3 月 27 日舉行落成開祠。

    二、中和里

    1、牛埔:放養牛隻的埔地。位於中和街慈航寺一帶。

    2、中埔:指相對位置位於中間的平地。

    3、中崙:指相對位置位於中間的小丘。

    4、山腳:因位於大屯山南麓故名,其地產柑橘與砂土。

    三、秀山里

    1、大水堀:位於秀山路貴子坑東方的大水池。

    2、番婆崙:應為昔日住有平埔女性長者的山崙。

    3、大崎:最大的起伏陡坡。其西北方有第二個陡坡,即命名為「二崎」,

    以繼其東南方的「大崎」之後命名的序列性地名。

    22

  •  

    4、二崎:意「第二個坡」,為繼其東南方的「大崎」之後命名的序列性地

    名。

    5、三層崎:意「第三個坡」,為繼其東南方的「大崎」、「二崎」之後命

    名的序列性地名。為平埔族「頂社」所在。

    6、土堀仔:意「土坑」,同「土窟仔」。

    7、水空仔:有水湧出的孔穴。

    8、水磨坑:位於秀山路貴子坑東北方,因昔日設有利用水力轉動的磨,用

    以磨土製造瓷器而得名。

    9、牛車路:牛車行駛的道路。

    10、牛埔:放養牛隻的埔地。

    11、牛埔腳:位於牛埔的山腳之地。

    12、水瀧瀧瀑布:位於貴子坑上游,臺語發音為「水洞洞」,今名為不動瀑

    布。

    13、老鼠醫院:昔日治療鼠疫等傳染病的地方,位於現今秀山圖書館、消防

    隊。據聞是前 818 國軍醫院的舊址。

    四、泉源里

    1、十八份:意同十八股。此地於清治時代拓墾之初,為泉州人詹、王、陳、

    吳等人組成 18 股承墾平埔族土地耕作,故名。其地山名十八份山,標高 649.3

    公尺,今又名中正山。

    2、頂湖:位於東昇路北端,意為相對位置為上方的谷間凹地。

    3、嶺頭:山脊的前端。

    4、嶺腳:山脊的下端。

    5、大磺嘴:即今硫磺谷爆裂口。大磺嘴地形上近於一東西向延伸之盆谷,

    其西端隔一狹窄鞍部與龍鳳谷相鄰。

    五、大屯里

    1、菁礐:指有以染料植物大菁提煉藍靛的坑池所在地。大屯山區有三個聚

    落設有菁礐,依位置高低分別命名為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中菁礐位於今清

    天宮一帶,頂菁礐位於中菁礐上方約 500 公尺,下菁礐則位於中菁礐下方西側。

    2、安溪寮:中菁礐地區,以清天宮為界,以東地區為安溪人建屋居住之處。

    3、同安厝:中菁礐地區,以清天宮為界,以西地區為同安人建屋居住之處。

    23

  •  

    六、湖山里

    1、七星墩:即今七星山火山口緣的小山峰。

    2、十股:由十人合股開墾之地。

    3、十六股:由十六人合股開墾之地。

    4、粗坑:多石的溪谷。

    5、湖底:今湖山國小一帶,此地位於小盆地底部,故名。

    6、小油坑:出產磺油(硫磺)的谷地。其規模相對於其東方的大油坑為小,

    故名。

    貳、竹仔湖大字區域

    今湖田里範圍。位於北投區之西北端,大屯山與七星山間的山間小平地,又

    因竹林茂密,故稱竹子湖。

    一、湖田里

    1、竹子湖:為小觀音山及七星山火山熔岩流的堰塞作用,構成東西兩個竹

    子湖盆地,曾積水成湖,今湖水皆已外洩,露出湖底平原,為砂質凝灰岩層的堆

    積,地形平坦。清乾隆年間即有泉州安溪高、曹二姓於此拓墾。日據時期為臺灣

    蓬萊米的發源地。

    2、馬槽:在陽金公路馬槽橋一帶,因溪谷狀似馬槽而得名。當地多溫泉,

    但地層不穩,常發生崩塌。

    3、百六砌:為跨北投區頂湖、新北市三芝區及淡水區範圍的區域,此地有

    一陡坡,為方便行走而鋪設便道,因用一段段筆筒樹幹簡單鋪設,共 162 階,故

    於清代稱「百六砌」,日據時期誤植為「百六戞」,近年則再被誤寫為「巴拉卡」。

    附近的二子山,當地人稱為「百六戞山」,為日據時期登山者所命名,沿用至今。

    4、鹿角坑:此溪發源於竹子山區,受金山斷層影響,崖高谷深,河流坡度

    陡峭,常在岩石間形成一處處湍急的小水瀑,陡險異常,其流域縱橫交錯,形如

    鹿角,因而得名。

    5、大嶺:即今之擎天崗陽明山牧場,源於 1920 年由當時士林街長潘光楷受

    臺北州政府委託創設「大嶺牧場」,太平洋戰爭期間荒廢,至 1953 年才由陽明

    山管理局農會等 7 個單位組織陽明山牧場管理委員會,並由陽明山管理局農會負

    責經營,接受農民寄養耕牛。1985 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陽明山牧場劃

    24

  •  

    為擎天崗草原特別景觀區之內。

    6、磺仔:昔稱煮硫磺之地為磺仔,即今竹子湖測候所一帶。

    7、栳寮湖:栳寮為昔日熬製樟腦的寮舍,指設有栳寮的平坦凹地,位於磺

    嘴山腳,淡基古道上土地公祠一帶。

    叁、北投大字區域

    以平埔族內北投社社址而得名,包含今大同、溫泉、中央、中心、清江、奇

    岩、八仙、長安、林泉、中庸、光明等里。

    一、大同里

    1、頂店:指今大同街(中央南路 2 段以南)、豐年路(和平路 2 段以東)

    一帶而言,位於北淡古道,清代時設有店鋪,為昔日北投商業及行政中心。明治

    44 年(1911)北投庄役場初成立時,即暫設於此地的陳錦隆號宗祠內。

    2、學仔內:大同街 34 巷 19 號,北投國小左後方,為一三合院土埆厝,清

    代曾有私採硫磺而發生興訟事件,官方派員調查,曾駐在此處。

    3、下田寮:指今十信商工一帶,昔為農田農舍所在。

    4、竹圍仔:指今北投捷運站後方,及中央南路 1 段 130 巷及大業路 6 巷一

    帶。

    5、社內後:指今中央南路 2 段、和平路 2 段及大同街 3 條路街交會地帶,

    因其地位在番社下社之後方。

    6、番子溝:平埔聚落所在的溪溝,即水磨坑溪。水磨坑溪為清代嗄嘮別社

    與北投漢人聚落界線,又從溪頭至溪尾、由山上至山下分別為頂社、中社、下社

    等平埔族社,因此水磨坑溪又有番仔溝之稱。

    二、溫泉里

    1、三仙間:即瀧乃湯溫泉,因入浴費用為 3 錢故名。溫泉位於北投溪的小

    瀑布旁故名。

    25

  •  

    圖 1-24 北投公園內的小瀑布

    蕭景文攝

    圖 1-25 瀧乃湯溫泉浴室

    蕭景文攝

    三、中央里

    1、下店:今中正街,一名中街仔,位居淡北古道,與頂店同為清代北投最

    早興起之街市,清代及日據時代商店林立。北淡線鐵路竣工通車後,北投設站,

    此地更形重要,臺北德記洋行曾於此設事務所,辦理硫磺產銷事務。

    2、店仔口:今中正街與中央南路 1 段交叉口,此地為清代及日據初期北投

    地區農產品及魚肉市場。日據時期大正 8 年(1919)日人成立北投市場後,交易

    才遷入市場內。

    四、中心里

    1、新北投:在新北投公園一帶,因日據 1916 年設立新北投火車站而得名。

    2、磺田仔:中和街磺田路一帶之舊地名。

    五、林泉里

    1、楓仔埔:今新民路一帶山坡,其地昔日多生楓樹故名。

    六、清江里

    1、大籬笆:今清江路中段慈后宮一帶,其地住宅昔日多圍以竹籬而得名。

    2、仁記內:今大籬笆北方清江路 121 號,亦稱陳姓祖厝之一,「仁記」係

    祖厝之名。

    3、瓦厝內:北投陳姓祖厝之一,位於清江路南端、三合街 2 段交叉處,為

    1867 年(同治 6 年)陳金江所建,其外號為「貓江」,故亦有「貓江宅」之稱。

    因清江路開闢,左護龍大部分被拆毀。

    4、豬屠:北投市場至磺港溪一帶之舊地名,應為昔日宰殺豬隻的豬灶,日

    據時期有畜魂碑舊蹟,為北投百景之一。

    26

  •  

    5、牛稠內:為清江國小至昔日育英中學一帶之舊地名。

    6、五崁仔:為中央南路一段北投市場翡翠綠水果店一帶之舊地名。

    7、土地公埔仔:位於今清江路南端與磺港溪交叉口忠義新村一帶。

    8、頂土壟間:為清代碾米廠所在,位於今北投路文昌宮北端,位於下土壟

    間之北。

    七、奇岩里

    1、頂公舘:指今奇岩派出所一帶。為昔日磺腦局公舘所在。

    2、下公舘:指今奇岩新村一帶。又因其地曾有牛稠飼養牛隻,故又名牛稠

    內。

    3、踣死猴:指威靈頓山莊一帶。據聞當地常有猴子摔死而得其名。

    八、八仙里

    1、八仙:清代基隆河畔關渡平原上散布 8 個以竹為籬的小聚落,其地因濱

    臨河川,居民出入多以船隻為交通工具,人戲稱「八仙過海」,故名八仙。

    2、下土壟間:以清代有舊式碾米廠而得名,位於頂土壟間之南。

     圖 1-26 下八仙基隆河岸小船 

    戴寶村攝

    九、長安里

    1、七虎球場:位於今臺北富邦銀行後,磺港溪加蓋至長安公園為止之直排

    輪運動場及停車場東側的公廁旁。此地曾是帶動臺灣籃球風氣的基地,現已荒廢

    成當地住戶停車的地方。

    2、赤牛稠:薇閣國小一帶旁。

    3、磺港後:指今新北投捷運站及北投公園一帶,因位於磺港溪之東,故名。

    27

  •  

    圖 1-27 七虎球場現僅存看臺臺階及一座廢棄籃球架等遺跡 蕭景文攝

    肆、嗄嘮別大字區域

    原為平埔族嗄嘮別社社址,包含今智仁、文化、豐年、稻香、一德、關渡、

    桃源等里。

    一、智仁里

    1、頂社:又稱三層崎,位於今貴子坑休閒活動區附近。

    2、中社:為平埔族社址之一,其址在今智仁里及政戰學校北面一帶,昭和

    9 年(1934)日本政府在此徵收土地,並將貴子坑溪東移,闢建一廣達 70 公頃

    之跑馬場。於民國 42 年(1953)改建為政工幹校,即現國防大學政治作戰管理

    學院。

    二、文化里

    1、坪埔:在文化里婦聯三村一帶,以拓墾之初為平坦荒埔而得名。日據時

    期徵收為跑馬場用地。

    三、豐年里

    1、下社:為平埔族社址之一,址在豐年里和平路 2 段以西,其地有保德宮,

    供奉「番仔王爺」。

    2、田心仔:指農田中的聚落,位於今豐年里捷運線以北。

    四、稻香里

    1、石頭厝:在今稻香里致遠新村一帶,以其地有以石材建築,並圍以石牆

    的房子而得名。

    2、大埤:位於稻香公園附近,昔有一水埤故名。

    28

  •  

    五、一德里

    1、港仔尾:今捷運忠義站一帶,因地處貴子坑溪尾端而得名。

    2、仙窟:即嗄嘮別山(忠義山)圓仔湯嶺,相傳有神仙在此掘土做湯圓販

    賣,年久日深而成一巨穴,後且成一埤池。

    3、公司埤:今桃源國中大門口一帶,乾隆初年泉州人陳姓率族人遷至此地,

    向原住民承墾土地,族人合力開鑿大埤灌溉田園,以名公司埤。

    4、頂茄苳腳、下茄苳腳:嗄嘮別昔日多生茄苳樹,頂茄苳腳位於今關渡國

    小一帶,下茄苳腳位於今捷運關渡站一帶。

    5、土虱洞:桃源國中右側,以當地人口稠密,像土虱鑽洞而得名。

    6、蚵仔坪:志仁商工一帶,現今已蓋大樓,據聞是清代「賣蚵」的集散地。

    六、關渡里

    1、關渡:廣義的關渡地區係指大度路以至關渡岬角的範圍。關渡之名由西

    班牙語 Casidor 音譯而來,為西班牙人稱淡水港之名。此地位居淡水河口,交通

    便利,康熙年間已有開發,乾隆年間已成庄。現除關渡宮外,尚有三將軍廟、玉

    女宮、黃帝神宮、渡船頭土地公廟,成為一觀光廟群。

    2、店仔尾:指今大度路 3 段 301 巷前段,此巷係昔日嗄嘮別通往關渡宮唯

    一之通道,關渡在清代約有 10 崁半的商店街,店仔尾一帶處其尾端故名。

    七、桃源里

    1、牛路巷:在中央北路 3 段土地公廟之邊巷,可直通到桃源國小後面公墓

    區,舊稱「土地公旗」,據說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土地公廟都會插旗告知今日

    為吃素日。

    伍、唭哩岸大字區域

    為平埔族語之譯音字,指海灣之意,此地為昔日舊淡水河向北突出的彎曲地

    帶,形似一海灣,可能因地形而命名。唭哩岸為臺北盆地最早有漢人拓墾的村落

    之一,包含今永和、永明、吉利、立農、東華、尊賢、吉慶等里。

    一、永和里

    1、磺溪:指今永和里行義路變電所一帶,因居磺溪畔而得名。磺溪因溪水

    中含有硫磺質而得名。

    2、磺溪頭:指今永和里五福宮一帶,因其地相對位置為磺溪前端而得名。

    29

  •  

    3、菁仔園:指今永和里行義路大自然世界社區,昔因種植藍染作物大菁而

    得名。

    二、立農里

    1、頂街、下街:立農街在立農國小以東部分,因地勢較高,稱之為頂街,

    以西部分稱下街。

    2、竹仔巷:今立農街 257 巷,昔日路旁植有大麻竹故名。

    三、東華里

    1、垃圾市場:市場原位於現今石牌至唭哩岸站中間,因規劃為捷運路線,

    而移現址,專供職業婦女下班後採買用,約定俗成更名為「黃昏市場」。

    陸、石牌大字區域

    原為平埔族人居地,清雍正、乾隆年間漢人來此拓墾,與平埔族人時起衝突,

    乾隆 17 年(1752)淡水同知曾曰瑛立碑以劃分原漢土地界線,故名石碑,後因

    訛傳而為石牌。包含今榮華、裕民、榮光、建民、石牌、文林、振華、福興等里。

    一、榮華里

    1、頂湳子、下湳子:湳指潮濕泥濘之地,昔日榮華里範圍多泥濘濕地,其

    位於南側明德國小一帶,稱頂湳子,磺溪公園西面一帶,稱下湳子。

    2、番社:位於今捷運石牌站一帶,為今捷運線、建民路、自強街、致遠路

    所圍中間地帶,昔日為平埔族人居處,清代漢人在此設有公館收租。

    二、建民里

    1、軟橋:即今磺溪上溝通士林、北投的石牌橋,昔日是座木橋,橋身軟,

    人車行走其上會晃動,故名。

    柒、洲尾

    即今洲美里範圍。原稱洲尾,因其位於基隆河下游沙洲浮島相對位置的尾端

    而得名。東以雙溪舊河道與建民里為界,西、南兩面以基隆河與士林區為界,北

    以雙溪舊河道與吉慶里、立賢里、八仙里為界。

    1、頂龍舟厝、下龍舟厝:放置龍舟的房屋。洲美位於基隆河下游,河道寬

    敞,昔為端午節龍舟競賽的地方,有兩處擺放龍舟的地方,位居上游段的稱頂龍

    30

  •  

    舟厝,位於下游的稱為下龍舟厝。30

    圖 1-28 洲美屈原宮 戴寶村攝

    圖 1-29 洲美的稻田 蕭景文攝

       

                                                           30 湯熙勇主編,《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年),頁 107-113; 黃雯娟主持,《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研究》(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2008 年),頁 34-6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