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48
第第第第第第 《》

Upload: ferdinand-joshua

Post on 30-Dec-2015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一章. 《 诗经 》 的编集. 《 诗经 》. 《 诗经 》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诗经 》 原本叫 《 诗 》 ,共有诗歌 305 首 . 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 《 诗经 》 。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 《 诗经 》 ,因此又称 《 毛诗 》 。 《 诗经 》 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第一节 《 诗经 》 的编集. 1: 献诗说 《 国语 》 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 ……” 。公卿列士献诗的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和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一章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

Page 2: 第一章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 305 首 . 因此又

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

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Page 3: 第一章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 1: 献诗说 《国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

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公卿列士献诗的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和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2: 采诗说 《孟子》、《左传》都记载了采诗的活动。进行采诗工作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3: 巫、史奉命创作乐歌用于宗庙祭祀和燕飨等仪式中。

Page 4: 第一章

4: 关于删诗说 大量论据说明,孔子未曾将“古者《诗》三

千余篇删至今本的 305 篇。 作者认为,最后的删选编定当是周王朝的乐

官。

Page 5: 第一章

第二节 《诗经》的流传 一 : 《诗经》的流传 1: 《诗经》初称为《诗》,战国后期始称为“经”。 2: 汉代鲁、齐、韩、毛四家诗。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

家,在汉代成为官学,又称为“今文三家”或“三家诗”。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3: 东汉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

4: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

5: 南宋朱熹《诗集传》为宋学之大成。

Page 6: 第一章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Page 7: 第一章

第一节 《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 1: 六诗 2: 六义 3: 四始 4: 四诗

Page 8: 第一章

1: 六诗 六诗:风、雅、颂是由于用于宗庙祭祀、朝会燕飨、

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三种音乐风格,再由三种音乐形成三种诗体。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

风、雅、颂:用途的分类当是根本的,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

风:本义是乐调。国风,地方土乐。 雅:是正的意思,朝廷正乐为雅乐。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Page 9: 第一章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 15 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

5 组国风并不是 15 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郑等的乐歌,共 160 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Page 10: 第一章

赋、比、兴 “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Page 11: 第一章

2: “ 四始六义”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

列首位的诗。 “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Page 12: 第一章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Page 13: 第一章

第一节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

“ 史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史诗”应具备七个要素: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

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比较,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重点学习《生民》、《公刘》两篇作品。

Page 14: 第一章

《生民》原文及译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yuán) 。 初生周人的祖先,就叫做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 (yīn)克祀,以弗 (祓 " 的假借 ) 无子。

怎样出生这个人,先行祭祀注重礼仪,以求消除不育之灾。

Page 15: 第一章

履帝武敏 (通 "拇“ )歆,攸 yōu介 (通祄 xie )攸止 (通祉 zhǐ )

践踏天帝足迹身心有感,独自居处注意休息。

载震 (通“娠 ) 载夙 (通“肃” ) ,载生载育,

妊娠之后严肃又恭敬,又生儿子又养育, 时维后稷。 这个婴儿叫后稷。

Page 16: 第一章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怀孕足月时间够,头胎生下很顺当。 不坼( chè)不副 (pì) ,无菑 (zāi同 "灾“ )

无害,以赫厥灵。产门衣胞均不裂,无灾无害人平安,真是上天

大显灵异。 上帝不宁,下康禋祀,居然生子。 天帝很安宁,安享祭祀,安然生下儿子。

Page 17: 第一章

诞置 (zhì) 之隘巷,牛羊腓 (féi)字之。将他丢在小巷里,牛羊庇护乳养他

不死。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将他丢在树木间,巧遇伐木又过关。

Page 18: 第一章

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将他丢在寒冰里,鸟翼覆盖温暖他。鸟乃去矣,后稷呱 (ɡū)矣。木鸟飞开时,后稷哇哇哭。实覃 (tán)实訏 (xū) ,厥声载路。哭声又长且又大,声音充满道路上。

Page 19: 第一章

诞实匍匐,克岐 qí克嶷 yí ,以就口食。 后稷刚刚会爬行,就能有识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

艺之荏( rěn)菽,荏菽旆( pèi)旆。他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质量好。

Page 20: 第一章

禾役穟穟( suì) ,麻麦幪(měng)幪,瓜瓞( dié)唪唪( běng) 。

禾穗饱满又美好,麻麦茂密长得高,木瓜小瓜硕果累累。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后稷他来种庄稼,方法确实有独创。

Page 21: 第一章

茀( fú)厥丰草,种之黄茂。拔除杂草一把把,种下一片好庄稼。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yòu)。禾苗出芽已含苞,禾苗由短又长高。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禾茎挺拔穗又多,籽粒饱满沉甸甸,禾穗众多产量好。

即有邰 tái)家室。来到有邰把屋造。   

Page 22: 第一章

诞降嘉种,维秬( jù)维秠 (pī),维穈(mén)维芑 (qǐ) 。

上天降下嘉谷种,有的是秬,有的是秠,有的是穈,有的是芑。

恒之秬( jù)秠 (pī) ,是获是亩。满地都是秬和秠,收割完毕亩产高,

Page 23: 第一章

恒之穈mén芑 qǐ ,是任是负,以归肇祀。遍地都是穈和芑,又挑又背真是忙,归来祭

祀表谢意。 诞我祀如何?我们如何来祭祀? 或舂或揄( yóu),或簸或蹂。 有的舂米有的舀粮,有的搓米有的扬糠。

Page 24: 第一章

释之叟叟,烝 (通蒸 ) 之浮浮。

淘米嗖嗖响,蒸饭热气扬。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出主意、细思量,烧艾取脂把神祭。

Page 25: 第一章

取羝( dī)以軷 bá ,载燔 fán 载烈,以兴嗣岁。

取来公羊剥去皮,又是烧又是烤,祈求来年丰收好上好。

卬 yǎng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 祭祀用品上盛在木盘,木盘瓦镫全都装满,香气开始屋中升。

Page 26: 第一章

上帝居歆,胡臭亶 dǎn 时,后稷肇祀, 天帝降临安心来享受,祭品味香确实好 , 后稷开始来祭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祈求免罪又免灾,这种祭礼现在还一样。

Page 27: 第一章

《生民》赏析 《生民》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古老史诗 它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反映了周人是一个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诗中写后稷的灵异及丰功伟绩,实际上是对自己民族勤劳、智慧的歌颂,从中也可以看到周人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确实是非常熟悉和充满深厚感情的。

全诗结构严密,语汇丰富,富有气势,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Page 28: 第一章

《生民》内容分析 1. 作为史诗,《生民》所写内容本带有传说的性质。根

据《史记》记载,后稷约生于“在陶唐虞夏之际”,而此后因混乱而失传,又因为当时缺乏史书记载,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除主要梗概外,难免增饰与想象。所以说,这其中有史的成分,也有神话的成分,而突出表现出口传文学的特征。

 2. 后稷以前周人所处的是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后稷之后周人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因此,此诗反映着周人的文明发展史,也反映着中华民族早期历史发展的进程(史前阶段各部族发展不平衡,周氏族反映了西部炎帝族中一支的发展状况)。

Page 29: 第一章

3. 周族是农业民族。《生民》一诗对后稷的灵异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对周民族在农业生产上不平凡创造的评价。这同诗的三、四、五、六章全写后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贡献、描写农业生产的热烈愉快场面是一致的。

 4. 从第八章可以看出,本诗是祭祀天帝时所用的。因为后稷是周族的始祖,所以诗中主要说后稷的事迹与功业。周人对后稷的祭祀不是开始于周人建国之后,而应在此前,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诗中有些句子、有些段落,可能也是自远古相传,至周建国后,在旧有祭歌及传说的基础上进行重写。

Page 30: 第一章

第二节 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历史价值:记载了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并记载了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情况,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记载了解我们的祖先。

文学价值:周民族史诗代表了公元前 11世纪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具备了史诗的要素; 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 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 讲究修辞技巧。

Page 31: 第一章

第四章 农事诗 第一节 农事诗的含义及研究动态重点 :农事诗的含义 《诗经》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

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Page 32: 第一章

第二节 农业祭祀诗 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族,长期的农业生活(自然的条件、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寄希望于幻想世界中的天神先祖的庇护与恩赐。

农业祭祀诗的价值 : 记录了周人为企求农业丰收而进行的宗教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礼制;

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以及丰收的景象; 象征性地躬耕颉田等活动,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

的重视。

Page 33: 第一章

第三节 农业生活诗 《豳风 .七月》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从描写内容看,可能是周王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

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代言体诗。 艺术价值:艺术地再现当时的生活。《七月》节令物候与农事结合来写。

形象的“片段”引发思考。 重点学习《七月》、《良耜》两篇作品。

Page 34: 第一章

《豳风 ·七月》赏析

Page 35: 第一章

《豳风 ·七月》是《诗经 · 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当作于西周初期。

《七月》反映了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诗人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Page 36: 第一章

首章原文及译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留心观察大火星,九月天凉给家人添加衣服。 一之日觱[ bì]发,二之日栗[ lì]烈, 十一月发布闭塞命令,十二月天寒地冻寒风嗦嗦, 无衣无褐[ hè ], 何以卒岁? 假如无棉衣无粗布衣,怎么度过这冷寒冷的冬天? 三之日于耜[ sì ],四之日举趾[ zhǐ ]。 一月之时开始修农具,二月之时抬脚下地去耕田。 同我妇子,馌[ yè ]彼南亩,田畯至喜。 同我的妻子子女一起,送饭到田间一起共同食用, 田官看见了很是欢喜。

Page 37: 第一章

首章写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

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Page 38: 第一章

《七月》的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cānɡɡēnɡ] 。 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 女执懿[ yì]筐,遵彼微行[ hánɡ],爰[ yuán]求柔桑。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 春日迟迟,采蘩[ fán]祁祁[ qí] 。 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 女心伤悲,殆[ dài]及公子同归。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Page 39: 第一章

《七月》的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huán  wěi ]。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qiānɡ ]。 三月里修桑条,拿起斧和斨, 以伐远扬,猗[ yī ]彼女桑。 太长的枝儿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 七月鸣鵙[ jú ],八月载[ zǎi ]绩[ jì]。 七月里伯劳还在嚷,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载玄[ xuán ]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chán

ɡ ]。 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得给那公

子做衣裳。

Page 40: 第一章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 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首章“田畯至喜”,只是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

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

Page 41: 第一章

《七月》的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四月秀葽 [yǎo ] ,五月鸣蜩 [tiáo ] 。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知了叫不歇。 八月其获,十月陨 [yǔn ]萚 [zé ] 。 八月里收谷,十月落树叶。 一之日于貉 [mà通“祃” ]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冬月里打貉子,还得捉狐狸,要给公子做皮衣。 二之日其同,载 [zǎi ]缵 [zuǎn ]武功。 腊月里大伙又聚齐,打猎习武艺。 言私其豵 [zōnɡ ] ,献豜 [jiān ] 于公。 小个儿野猪给自己,大个儿野猪献公爷。

Page 42: 第一章

《七月》的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五月斯螽 [zhōnɡ ] 动股,六月莎 [shā ]鸡振羽。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七月蛐蛐儿在野地,八月里在屋檐底,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门口叫,十月床下移。 穹 [qiónɡ ]窒 [zhì ]熏鼠,塞向墐 [qín ]户。 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 嗟 [jiē ]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Page 43: 第一章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

“秀葽 [yāo ]” 、“鸣蜩 [tiáo] ” ,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

《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Page 44: 第一章

《七月》的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六月食郁【 yù 】及薁【 yù 】,七月亨【 hēnɡ 】葵及菽【 shū 】。

六月里吃山楂樱桃,七月里煮葵菜豆角。 八月剥【 bāo 】枣,十月获稻。 八月里打枣,十月里煮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做成甜酒叫冻醪,老人家喝了精神饱。 七月食【 shí 】瓜,八月断壶, 七月里把瓜儿采,八月里把葫芦摘。 九月叔苴【 jū 】,采荼【 tú 】薪樗【 chū 】 .食【 sì 】我农夫。

九月里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咱农夫把嘴餬起来。

Page 45: 第一章

《七月》的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九月筑场圃【 pǔ 】,十月纳禾稼。 九月垫好打谷场,十月谷上仓。 黍【 shǔ 】稷【 jì 】重【 zhònɡ 】穋【 lù 】,禾麻菽【 shū 】麦。嗟我农夫!

早谷晚谷黄米高粱,芝麻豆麦满满装。咱们这些泥腿郎! 我稼既同,上入执【 zhí 】宫功。 地里庄稼才收起,城里差事又要当。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táo 】, 白天割得茅草多,夜里打得草索长, 亟【 jí 】其乘【 chénɡ 】屋,其始播百谷。 赶紧盖好房,耕田撒种又要忙。

Page 46: 第一章

《七月》的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二之日凿【 záo 】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十二月打冰冲冲响,正月抬冰窖里藏, 四之日其蚤【 zǎo 】,献羔祭韭。 二月取冰来上祭,献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肃霜,十月涤【 dí 】场。 九月里下霜,十月里扫场。 朋酒斯飨【 xiǎnɡ 】,曰杀羔羊。 捧上两樽酒,杀上一只羊。 跻【 jī 】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登上公子的厅堂,举起酒杯,祝公子长寿。

Page 47: 第一章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 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

六、七月里他们“食郁及薁 [yù ào ]”(即“郁李” ) “ 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

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最后一章即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的盛况

一般论者认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怎么有条件有资格“跻 [jī]彼公堂,称彼兕觥 [sìgōng)]”?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Page 48: 第一章

诗经《豳风 ·七月》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 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

诗意浓郁。 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

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