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3

Upload: yiu-wing-ying

Post on 06-Apr-2016

2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Page 2: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3

本團介紹目錄

P. 3 本團介紹 P.4-7 時事專題

P.8-11 集思廣益

P.12-14 蛇蛇豬台

P.15-21 活動回顧

P.22 義工快遞

P.23 蛇蛇豬活動推介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成立於1950年,幹事會由十多名熱心服務社會的同學組成,本團宗旨為幫助本地弱勢社群,多年來致力為有需要人士舉辦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本團團訓為「服務實踐,自我教育」,意為本團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伸出援手的同時,團員亦能從中吸取經驗和學習知識,可謂助人助己。

本屆為第六十四莊,我們本著三個目標,「 讓本地弱勢社群得到關心」,「讓香港大學學生了解本地弱勢社群的處境」,「讓香港大學學生了解共融的重要性」,為大家帶來不同的義工服務。請密切留意!

Page 3: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4 5

時事專題 時事專題

從本地農業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本地農業的重要性

在「新界東北」中,將會有約98公頃的農地(包括部份週邊荒地)被毀掉。問題是,香港蔬菜生產農地只剩下約292公頃。政府提出的「新界東北」以及一直以來的土地方針,似乎都是打算犧牲農田,去換取其他更具經濟回報的發展。而事實上,根據漁護署資料,60年代的香港有近14000公頃的農地;到了2009年,就銳減至約6000多公頃,而其中更有約4000多公頃遭發展商囤積及荒置。可是,我們認為本地農業絕對有生存的價值及空間。

首先,一個發達文明的城市需要具備自主發展的能力,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充足的糧食自給自足率正正是自主發展的必要條件,使該城市的發展不受制肘。可是,香港的自給自足率只有2.3%,換言之香港人日常享用的糧食有9成以上是靠外地輸入。反觀其他發達城市,例如常與香港作競爭力比較的上海,則有接近50%的自給自足率;而面積比香港小的新加坡都有5%。由此可見,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大城市,其自給自足率是不合理地低,而且有提高的必要。發展本地農業、活化農地正正可以提升香港的自給自足率,而且可以更有效地監管及確保食物安全及質素。同時由本地農業提供蔬菜給鄰近地區可以減低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更可以帶動社區交融。

前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下簡稱「新界東北」)由1998年的首次提出,經

歷2003年的擱置,又在2007年經政府重新提出;之後香港經歷「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菜園村」等事件,使社會愈來愈關注「新界東北」,爭論得如火如荼;在今年6月立法會財委會粗暴通過「新界東北」3億元的前期工程撥款,轟動一時,社會不滿情緒高漲。姑勿論過往種種事情的得失,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決定,因為九月下旬至十月即將舉行城規會的公眾諮詢會議,以及1200億元的主體計劃撥款申請。有見「新界東北」對香港未來土地發展影響深遠,我們將從本地農業的角度,再次討論「新界東北」。

Page 4: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6 7

時事專題 時事專題同時,其實本地農業一直以來都在不斷改善其農耕方式,及對待生態、社區的態度和其中的關係,以求在這個現代化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生存空間,使香港走進一個可持續及平衡的發展。首先,早在多年前香港已開始引入有機耕作,推翻以前舊式耕作不講求農地與生態平衡,而任意由農藥破壞農地的模式,改進成鼓勵農業跟生態環境互相配合。近年,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更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永續農業」,強調農場與社區的共融、建立城鄉互惠互利的關係。當中,社區農場會收集來自附近社區的豆腐渣、魚雜、咖啡茶渣等作為推肥的材料,然後再將農產品直接賣給附近的居民,形成一個互相配合的關係鏈,由農場幫社區轉廢為用,再由社區消費助農業發展。由此可見,這個「永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不只見於不損耗生態環境的資源,更在於建立一個與城市融合、協調的關係,消除衝突。另外,愈來愈多的農場會舉辦導賞團、農耕體驗,拉近城市與鄉村的關係,更讓城市人了解鄉村的獨特文化。

沒有犧牲農業的必要

說到這裡,正好引伸到第二點 — 到底以農地去興建房屋以及新發展區,是否唯一或最合適的方法去解決未來的人口增長及相應的房屋和就業需求呢?有不少人都提出「閒置的官地」和發展商囤積起的土地其實比「新界東北」中規劃作發展的土地更多的論點,去駁斥犧牲農地的必要性。 姚松炎教授曾就2012年發展局回覆立法會

的文件作分析,指出政府規劃的不妥當,以及「新界東北」是捨近圖遠的做法。首先,官地長年被空置,未有發展及善用,當中已規劃作住宅用地有超過2000公頃,加上「政府、機構及社區官地」、「休憩官地」、「商業官地」和「工業官地」,共有4000公頃。而新界東北發展規劃實質發展土地卻只有533公頃。另外,在工業幾乎式微的香港竟有1500公頃的土地被規劃成工業用途,當中空置的都有300公頃。

除此以外,香港不是沒有樓,只是沒有我們買得起的樓。政府要不斷興建公屋,又復建居屋,然後又在香港「搵地」,到底是去應付未來人口增長帶來的房屋需求,還是應付固有買不起私樓的大部份人口需要?有人指出地產商囤積起土地,例如,新鴻基坐擁接近1700萬平方呎「可供發展土地儲備」,而恒基亦有1,000萬平方呎。與其說農業阻礙房屋發展,使得下一代要住板間房,沒樓住,所以有犧牲農業的必要性;不如說地產霸權才是影響下一代居住條件最深遠的元素更合理。

總結而言,一個先進的城市不只有高樓大廈、商場,一個發達的城市不只有一把計算進步的尺,一個文明的城市不只有單一的生活價值、意義。我們認為正正為了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本地需要農業。同時,我們未見得農業不適合於香港生存,要被淘汰,亦不見得為了應付人口增長的問題,要首先犧牲農地。如果從「新界東北」去窺探政府的一個長遠目標,眼中的未來香港的面貌,您覺得是什麼?至少我們不願意看見香港由城鄉交融變成沒有「鄉郊山海」的香港。

Page 5: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8 9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

從土壤種出生活所需,從土壤生出社區關係

前言﹕新界東北的爭議揭示了香港潛在的糧食危機,本港能夠供應農作物的農場少之又少,根據本地社區農場負責人的粗略估算,本港的食物自給率僅達2.3%,遠低於內地其他城市自訂的政策指標,另一方面,新界東北的土地爭議亦讓我們反思都市的發展模式,重新思索土地於人類社會的意義。本節為大家介紹「社區支持型農業」這一個理念,並看看這個來自外國的概念如何在本港一社區農場發生。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理念

「社區支持型農業」指一種農業運作模式,重視農地與其身處的社區的關係,強調在地性,根據蘿賓.范恩 (Robyn Van En) 提出的定義,這種模式可以概括為「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支持型農業和無限的契機」,意即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耕作的風險及分享成果,由於務農一向是收入不穩定的行業,農産品容易受天氣因素影響,故此,消費者與農夫共同承擔耕作的風險,能夠讓農夫更安心種出高品質的菜果,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的方法有幾種,最基本的是社區人士以經濟方式入股支持農場的運作,然後會定期收到來自農場的農作物作回禮,農作物亦可根據社區內不同的人士的經濟狀況作分配,務求讓所有人,不論社經地位如何,都有能力和管道享用好的食物,社區人士甚至可以直接參與耕作過程,透過這些方法,鄰居能夠認識農夫,也能夠認識農夫所種的食物。「社區支持型農業」在不同國家、城市、地區有不同的模式,重要的是農場組織者能夠配合在地社區的需要,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本地的社區農場如何回應社區的需要。

Page 6: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0 11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香港的馬寶寶社區農場

有別於一般的有機農場,除了注重産出質量外,亦重視農場與社區的關係。農場位於粉嶺,毗鄰住宅區,設立農墟,為粉嶺的居民提供有機蔬菜,居民可直接到農場向農夫購買食材,這一種在地性可以省卻長途運輸的時間,確保食材新鮮,免除中介者的介入,提高農夫的收益。農場除了定期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鼓勵社區人士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概念之外,亦有在社區收集廚餘,每個月能消化兩噸廚餘,透過回收計劃,居民可以親自參與種植,甚至到場視察食物生産過程,農場負責人滿足地表示,農場初期向社區的茶餐廳、麵包店收集廚餘以製作肥料,後來農夫逐漸與茶餐廳的姐姐熟稔,姐姐甚至會幫忙把咖啡渣、茶包等上好的堆肥材料與其他廚餘分類,農夫會把親手種的菜帶到茶餐廳賣給姐姐,有一日,這個姐姐更親自來到這個農場買菜,看農夫如何耕作,因着這種連繫,共同的社區生活經驗增添了新的面向,有了這種新面向,社區才可逐步孕育獨有的生活形態。土地的用途不只規限於建築樓宇予人居住或作商業發展,而在於真接從土壤生産食物,更可以連繫一個社區裏的人。

主流以外的生活態度

農場負責人亦透露,農夫的生活植根於土地,更加重視家園與土地的連繫,並不如都市人一樣過着能夠隨意搬遷、無根的生活,農場有兩位從城市裏來的農夫,他們從耕作中學會謙卑,生活變得更簡單實在,他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生產的農作物對社區有直接貢獻,不是一小撮只為追求理想生活而犧牲他人福祉的人。很多人輕易把新界東北的爭議視為本地房屋用地與農業用地之爭,始終逃脫不了土地僅可用於興建樓宇的規限,若果政府突然宣佈大幅增加興建公屋,大概反對的聲音會變小,但是堆土機輾過的農田,家園及農民的生活,難道不值得珍惜?更何況農民守護的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家園,自己的生活,而是整個香港可以重新發展農業,尋覓主流以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最後堡壘。

Page 7: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2 13

蛇蛇豬台 蛇蛇豬台「蛇蛇豬台」是一個平台,讓同學們分享自己對香港社會的看法。這裡沒有話題的框架,沒有限定的議題,沒有指定的思路。只要同學對香港社會有什麼言之成理的想法,都可在這裡與會員們分享。我們期望讀者們在「蛇蛇豬台」上集思廣益,擴闊自己的思想空間。

《喜歡同性的就要做同志?》

康怡

在香港這個社會中,說起弱勢社群,你會想起誰呢? 貧窮人? 殘疾人士? 孤兒? 東北區居民? 被大財團欺壓的小商戶? 活在地產霸權下的小市民? … 同性戀者?

今天,我想告訴你,這個社會還有一群人,是社會所不認識、或是不認同、或是不承認的社群。就是後同性戀者。

後同性戀者(簡稱:後同)就是一群有同性戀傾向,而選擇脫離或不過同性戀生活的人。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為什麼有同性戀傾向不乾脆做一名同性戀者?是怕歧視?別人眼光?宗教規條?情路坎坷? 我們經常都接收著這樣的信息:「我們應要忠於自己的本性,想做就做,又不影響人,喜歡就喜歡,要敢去愛,要做自己,活出真我,這是自由,這是解放,這是進步,這是文明… 若是不順著本性去行,就是壓抑,就是封建,就是保守…」 是的,小敏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長大的。但請你讓我告訴你小敏的故事…

在小敏中一的時候,她初次發現自己喜歡同性,當年只有十一歲的她,完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應對。家庭、學校、教會等都甚少以至沒有提及「同性戀」,或是 「當你發現自己喜歡上同性應怎樣做」。小敏只能從互聯網學多一點點。

中三的小敏受著互聯網和收音機的同志節目影響,漸漸認同「要忠於自己,順著本性而行」的觀念,深信著 「同性戀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即使情路坎坷,內心充滿掙扎,想過放棄同志路但又毫無指導,小敏只能選擇信奉這套觀念,更認為「既然這是我的命,就勇敢地活下去吧!」

但是這沒有使小敏好過,不停地愛上不會喜歡她的女孩子,破壞著一段又一段的同性友誼…小敏每晚哭透累透而睡,想過自殺,想過自己是「十五年前爸媽所生的孽種」,是生來受罪的。雖然外面提倡著「愛無分性別」,但小敏內心深處,知道「我永遠也不可能給她那種只有男生才能給的東西」。至於「只有男生才能給的東西」具體上是什麼東西呢? 相信除了一個同時擁有他們的一半基因的小孩外,還有其他,否則這世界不用有性別,不用分男分女。男女有別,總有它的原因存在。即使小敏此刻沒法看透,但這想法就是從內心而來。

很想說,小敏的痛苦不是由歧視來的,跟別人眼光無關,是這傾向本身,就是會令人痛苦。 小敏以為沒有出路,直至跟耶穌有深入的交流,願意順服聖經,認真跟從耶穌,所有疑難才迎刃而解。小敏決定放棄同志路,逆著本性而行,現在終於可以建立純潔的同性友誼,內心的傷口都得到基督耶穌的醫治。現在的小敏過得很快樂,因有主在旁。

這裡不是想傳福音云云,但這就是真人真事。當不當

Page 8: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4 15

活動回顧蛇蛇豬台「同性戀者」,是一個選擇。後同的輔導服務是不應該被打壓、禁止的。

若是一名同性戀者生活過得好好,很喜愛他的同志生活,那當然他不需要做什麼來改變自己。若是一名同性戀者生活過得很痛苦,不想再與同性戀愛但又不能自拔,那解決的方法大概有兩個吧:改變自己對同性戀的想法;改變自己不再與同性戀愛。

現今的社會,大概同志團體們會認同前者的方法吧。應該接受自己,接納自己,忠於自己,還有這是同性戀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 但事實是,同性戀者是有另一條路可以選擇--- 就是改變自己不再與同性戀愛。也許外人會說這是「不人道」、「變態」、「拗直治療」… 但我相信,每個人,不論有沒有宗教背景,都有自由去選擇他想過的生活,包括過不過同志的生活。

然而,後同輔導服務在香港受著打壓、忽視、否認,更被污名為「拗直治療」,不承認後同的存在。若「性傾向歧視條例」通過,很可能「後同輔導服務」會大大受到限制。那時,後同還能有發聲的空間嗎?說好的自由呢?

你同以上的文章有何回應?你對其他議題有什麼看法?歡迎與我們分享!徵文詳情如下:內容:討論任何社會議題均可(如有關環保、弱勢社群和政治議題等等),惟必須與香港本地社會有關。字數:中文-不多於2000字;英文-不多於1500字格式:文字-Microsoft word document格式 (.doc, .docx)圖(如有)-Image File (.jpg)請傳送文章連同標題電郵至至[email protected]備註﹕本團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及編輯權利。

時事活動(一):「性性」相「識」近年本港有不少關於性工作者被欺壓,甚至慘遭遇害的新聞發生。可是,一直以來社會大眾對待性服務業,以及性工作的話題,都採取邊緣化、地下化等態度,鮮有主動關心她們,及正視問題。因此,是次活動以關注現今性工作者(以一樓一為主)的權益問題。承蒙青鳥及姐姐仔會的鼎力協助及配合,以及有一群熱心的同學積極參與及支持,一連串的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及完滿地完結。

參加者正在聆聽性工作者分享個人經驗,認識她們面對的壓力、欺壓及困境。

參加者正在接受義工訓練以準備落區探訪。

參加者正在落區探訪性工作者。學生能與她們溝通及親身接觸,以開放、持平的態度去了解她們。我們希望能藉此推動學生於日後繼續關心及幫助這些弱勢社群。

Page 9: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6 17

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時事活動(一):「性性」相「識」參加者感想:

余蒨蘅

原本期望透過活動能更了解性工作者,最後得出的反而是對自己了解更多。一直自以為開放包容,不帶歧視的自己漸漸被瓦解。發現了心中那些無形的框框和有色眼鏡。

抱著幾分好奇的心參加是次活動。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來到這陌生的地方。面對幾張陌生的臉,心中不禁將她們與概念裡的性工作者作比較。說到參加的原因,不敢說是想為什麼人提供甚麼幫助,因為都知道單憑一己之力也沒法改變甚麼。就純粹希望透過了解去消除對一個群體的疑問。

第一次的外訪,也是我第一次踏足「一樓一」的地方。縱然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說不緊張也定是騙人的。 回想起來,當時的膽怯,可能是源於心裡總覺得房裡的她和我是不一樣的。

其實想深一層,要是我們的相遇是在人來人往的街道,而非陰暗狹隘的房間,又有誰會看得出我倆之間的分別呢? 就是那道房門,將她隔絕在我的世界以外嗎? 經過一次訓練兩次外訪,接觸的經驗是有的,可是心中

的疑惑不但沒消除,反而對以往用來說服他人和自己的說法質疑起來。沒錯,這份工作,這條路,是她們的選擇,我絕對尊重。可是這真是唯一的選擇嗎?以工作的危險性和當中付出的代價換來的,值得嗎? 雖然聽過性工作

者對於自己工作的正面看法,可是她們不約而同地無法就自己的工作對家人坦白。雖說這只是一份工作,但說到底她們對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身分是感到自卑的。而我知道,自卑感不是她們想要的,是社會使得她們帶著自卑感,帶著怕被發現的恐懼生活。

對於這點我依然覺得是可憐的,並非同情這行業,而是為社會的種種枷鎖而傷悲。

我發現自己原來一直不自覺地帶著歧視的眼光看她們。對我來說,這一點是最衝擊的。這次上了一課,讓我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也對自己了解多了。 不想帶著這顆心去說幫助她們,因為感覺上我好像是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去憐憫較卑微的人,而事實上並不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帶著一顆純粹的心,一份由衷的熱誠,去為她們帶來溫暖。

感恩有這次機會。雖然帶著許多問號離去,但這只是人生路上的其中一站。

該慶幸這一站沒有給我答案,表示這並不是終點站,旅途要繼續走下去。

Page 10: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18 19

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星兒展藝力是次活動與屯門育智中心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的社會服務,讓自閉症兒童接觸黏土、水彩畫、拼畫並從中表達內心想法。在活動的第一天,駐中心社工賴姑娘還特地為義工簡介了與自閉症兒童相處的技巧。現時社會上大眾對自閉症的認識都十分匱乏,不少人認為他們只是拒絕與他人溝通、把自己關在房間中拒絕外出。

義工與參加者正在一起製作手工,鼓勵自閉症兒童透過藝術表達自己,過程中,義工亦能嘗試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小朋友以喜愛的東西作主題,用輕黏土捏出不同造

型,最後製成鎖匙扣。

完成活動後,作品已在香港 大 學 及 中 環 地 鐵 站 展出,希望能藉此引起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病患者的關注並支持他們。

星兒展藝力這次活動改變了不少義工的固有想法,他們都表示,自閉症兒童在活動中展現了他們活潑的一面;而義工們亦了解到他們的其中一些行為特質,如重複同一動作、難以理解抽象概念等。由此可見,通過親身的接觸確實能使社會大眾對弱勢社群有更確切的了解,從而消除歧見。

參加者感想:

Gwen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夠和自閉症兒童進行交流和接觸,希望通過自己小小力量給予他們幫助。但是由於一直缺乏機會,對他們的認識和了解只停留於表面,沒辦法給予他們實質性的幫助。這次通過參加星兒展藝力活動令我對自閉症兒童在性格、能力等方面有更深刻和直觀的認識。很高興在這次活動中認識到朗天和浩源兩位小朋友,浩源表現很開朗,會和我們分享他在學校生活上的事情;而朗天比較文靜,有時候喜歡拉類我們的手靜靜坐在一邊!雖然他們性格很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很喜歡吃薯條!所以我們在之後的輕黏土活動中一起完成了一個很可愛的薯條匙扣!希望我們能為他們帶來歡樂,亦希望他們能放開懷抱,多與身邊的人交流!

Page 11: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20 21

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貧窮生活體驗是次活動於六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舉行。參加者分別前往觀塘區、黃大仙區及深水埗區三個貧窮地區了解及體驗香港的貧窮問題。參加者需在有限的金錢下計劃他們的一日消費,如交通及膳食費等,並在區內拾荒,體驗低收入人士日常生活的困難及辛酸。

晚上本團邀請了曾是露宿者的義工文仔帶參加者前往深水類區幾個地方觀察,以親

身的經歷講述露宿者日常生活遇到問題,及政府對待露宿者的不公政策。晚上在通

州街公園露宿一晚,體驗在炎炎夏日露宿的苦況。

參加者在拾荒途中與其他以賣紙皮維生的婆婆聊天,親手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

隔天早上參加者分別探訪了四個低收入家庭,並送上親自設計內容的福袋以表關心。

貧窮生活體驗參加者感想﹕

陳俊康

貧窮對生活在小康之家的我來說尚有些距離,我一向也認為貧窮只是代表金錢上的缺乏。可是在這次體驗中,我卻開始意會到貧窮人口的世界和其他人有多不同:不管在衣、食、住、行中的別無他選,還是在政府政策和社會對他們的不公。這些也是外人難以理解及體會的。這次體驗令我明白到,解類貧窮問題必需從根本類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他們不能單靠物資的派發,改善地區就業、重新規劃地區才是解類跨代貧窮、人口架構單一和地區貧窮的上上之策。

李俊彥

是次的貧窮體驗令我見識到香港的貧窮人士生活是如此艱難的。他們不是不想脫貧,只不過是受制於環境及生活條件的局限,而這些局限並不是這麼容易去打破,社會應該回應他們的訴求,協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劉子俊

參與是次活動加深了我對香港露宿者的認識,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不幸的人,政府對他們都支援不足導致不斷要做露宿者。亦令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一群,不用露宿街頭及受人白眼。

Page 12: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22 23

蛇蛇豬活動推介義工快遞

活動名稱:「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賣物會主辦機構: 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

活動內容: 於賣物會的攤檔幫忙,其賣物對象包括公眾、病人及醫院職員。活動所得籌款將幫助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改善醫療設備及服務,令受助兒童得到更

完善的治療和便利的環境。

活動日期: 1/11/2014 (星期六) (賣物會)

30/10/2014,31/10/2014 (準備日)

報名方法:有興趣的同學歡迎Whatsapp或

致電67005709 (Harry)

綠·容‧融9月27-10月18日

認識精神病康復者,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他們對新生活的熱熾期待!

夜行者10月

體驗視障人士的世界。

無N中生有10月

認識N無人士,了解他們的處境及需要。

如欲了解更多詳情或最新資訊,請到

www.facebook.com/hkusussg

Page 13: 團訊2014 2015 年度第一期

網址﹕www.hkusussg.hkusu.hku.hk專頁﹕www.facebook.com/hkusussg電郵﹕[email protected]若你對本期團訊有任何意見,歡迎來郵提出。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