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4
1 《iCAP 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職能導向課程設計專欄文章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文 / 賴廣瑜,工研院產業學院特聘講師 本文刊登於《iCAP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2014年12月10日 培訓機構在準備職能導向課程認證提案時,都會遇到「如何說明評 量方法有效性?」與「證明個別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問題。 這個疑惑來自職能導向課程認證對於學習成效的要求與業界習慣 作法的差異,訓練課程最常用來證明學習成效的方法,包括:填寫學習 滿意度問卷、撰寫學習心得報告、撰寫課後行動計畫,以及採用小組討 論成果。 在逐一說明上述方法無法直接證明學習效果的原因之前,先釐清什 麼是學習評量? 以職能為基礎的學習評量其目的是「識別能力」,確認學習者能夠 表現出工作場所要求的能力水準,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辨別學習者具備 能力,能夠執行工作中的一項任務、一項技能,或一種職務的技能與知 識,並且達到要求的水準。因此在學習過程需要蒐集學習成果證據,證 明學習者能否達到能力要求水準。 然而,學習評量不是到評量時才設計評量方法,應是在確定職能標 準和課程設計階段,就完成評量方式的設計。學習評量也經常在教學過 程與實施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蒐集完成學習成果與驗證能力。 接下來逐一說明四種常被誤解可以證明學習成效,卻無法有效證明 學習效果的原因:

Upload: -echo-lai

Post on 19-Jul-2015

99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1 《iCAP 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職能導向課程設計專欄文章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文 / 賴廣瑜,工研院產業學院特聘講師

本文刊登於《iCAP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2014年12月10日

培訓機構在準備職能導向課程認證提案時,都會遇到「如何說明評

量方法有效性?」與「證明『個別』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問題。

這個疑惑來自職能導向課程認證對於學習成效的要求與業界習慣

作法的差異,訓練課程最常用來證明學習成效的方法,包括:填寫學習

滿意度問卷、撰寫學習心得報告、撰寫課後行動計畫,以及採用小組討

論成果。

在逐一說明上述方法無法直接證明學習效果的原因之前,先釐清什

麼是學習評量?

以職能為基礎的學習評量其目的是「識別能力」,確認學習者能夠

表現出工作場所要求的能力水準,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辨別學習者具備

能力,能夠執行工作中的一項任務、一項技能,或一種職務的技能與知

識,並且達到要求的水準。因此在學習過程需要蒐集學習成果證據,證

明學習者能否達到能力要求水準。

然而,學習評量不是到評量時才設計評量方法,應是在確定職能標

準和課程設計階段,就完成評量方式的設計。學習評量也經常在教學過

程與實施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蒐集完成學習成果與驗證能力。

接下來逐一說明四種常被誤解可以證明學習成效,卻無法有效證明

學習效果的原因:

Page 2: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2 《iCAP 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職能導向課程設計專欄文章

一、學習滿意度問卷,並非評量學員能力

學習滿意度問卷常見的內容是詢問學習者對於講師專業程度、課程

規劃、講授能力、教材內容,以及辦課單位課程服務的滿意程度,或是

請學員自我評估學習內容是否和工作有關,能否在工作中應用的意見。

前述內容是學習者評價講師與辦課單位的能力,並非評估評量學習

者的能力,即使有自我評估學習內容和工作的關聯及應用關係,也無法

直接或間接證明學習者透過課程學會什麼,因此不適合做為學習評量的

方法與證明學習者有學會的證據。

二、撰寫學習心得報告,無法證明學員能力

學習心得報告是課程之後學習者的自我陳述,在報告中要表達出學

習收穫,學習內容和生活工作的關聯,心得與反思。學習心得報告可以

看出學習者想法的轉變,卻無法證明具備了從事一項工作的能力或知識

技能,因此以學習心得報告作為學習成果與證明能力的力道不足。

三、課後行動計畫,是好工具,不是好證據

課後行動計畫用於課程之後行為改變的評估,可以協助學習者將訓

練所學移轉至工作上,還能用來判斷學習者是否產生行為的改變。

課後行動計畫的內容包括:1) 學習者將從事的特定方案、或要解

決的問題、或要達成的目標,2) 需要哪些設備和資源,得以應用所學,

3) 還有時程表,列出特定的日期及時間,方便主管(或講師、輔導員)

與學習者討論應用至工作的進展。

Page 3: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3 《iCAP 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職能導向課程設計專欄文章

課後行動計畫是一項很好的學習評量工具,卻不是證明學習成果的

證據。學習成果的證據應該是行動計畫中要從事特定方案、解決問題與

達成目標的結果。例如:講師培訓課程的課後行動計畫是要在一個月內

完成一份教案,二個月內進行一次試教,學習評量的成果證據包括教

案、學員對於試教內容的回饋意見、講師(或人資人員)扮演觀察員的觀

察紀錄和回饋意見表,以及試教錄影帶等。

課後行動計畫不是學習評量的終點,應該是個起點,後續追蹤與評

估學習者在工作中的應用與展現。

四、小組討論成果,無法證明『個別』的學習成效

職能導向課程認證要求證明『個別』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很多訓練

機構與講師就回應現在很重視合作學習,課程中透過合作與互助的活

動,增進同儕學習及交流的機會。

的確,合作互助會讓學習成效加分! 運用品質改善課程為例,說明

如何兼顧『個別』與團體的學習效果。如果品質改善課程的學習目標是

提出指定個案的品質改善作法,在提出品質改善作法前,學習者要先辨

認出品質問題,提出需要改善的項目,進而判斷可能的解決方案,再選

擇合適的改善作法。為集思廣益,學習過程中會有小組討論與合作提案。

這類型的課程設計可以兼顧『個別』與團體的學習成效,在辨認品

質問題及提出要改善項目方面,可運用個人學習單的方式要求學習者提

出問題與指定數量的改善項目。完成後再進入團體的小組討論,達到同

儕交流與相互學習的效果。而提出品質問題及需要改善項目的個人學習

單,就可以做為證明『個別』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證據,並且符合職場工

作上的要求與該課程的學習目標。

Page 4: 學習成效評量的四大誤解

4 《iCAP 職能發展應用平台電子報》職能導向課程設計專欄文章

學習成效評量不是為了評量而評量,除了能夠證明培訓單位課程規

劃與辦理的績效外,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習者證明自己學得會,學的內容

用得到,還能夠表現出差異,見證自己的能力水準,對於從事現在或未

來的工作更有自信。

下期預告:如何設計學習評量方法、評量工具與蒐集學習成果證據。

關於作者:賴廣瑜

現職工研院產業學院特聘講師,從事職能發展、教學設計、團隊引導

工作。廣邀至企業與學校授課分享,同時擔任勞動部職能導向認證課

程講師、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諮詢輔導顧問、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共同

核心職能講師等。

部落格:http://echostudio.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