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崇學 - hkedcity.net · 《慈烏夜啼》中,作者認為烏鴉半夜啼叫的聲音...

32
朱 崇學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Oct-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朱 崇學

早會帶領學生誦讀【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賢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燕詩 白居易

叟有愛子, 背叟逃去, 叟甚悲念之。 叟少年時, 亦嘗如是。 故作《 燕詩》 以諭之矣。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學生朗讀《燕詩》,感受、理解作品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思考下列問題︰

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雙燕愛子女之情?為什麼?

雙燕教導子女什麼技能?

為什麼雛燕沒有體念父母的關愛之情?是不是只有動物才會這樣薄情無義?

詩的最後「爾當反自思」一句,突出了哪一件與雙燕有關的事情?作者要雙燕反思什麼?

慈烏反哺(兒歌)

烏鴉烏鴉對我叫,烏

鴉真真孝。…

慈烏夜啼 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霑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

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比較兩首,討論以下問題︰

《慈烏夜啼》中,作者認為烏鴉半夜啼叫的聲音好像在告訴我們什麼?

作者以哪位古人比喻這隻夜啼的烏鴉?試說說這位古人的故事。

《燕詩》寫雛燕飛走,《慈烏夜啼》則寫烏鴉不肯飛走,詩人藉着兩種鳥的不同行為,各表達什麼含意?

你認為「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話較貼近哪一首詩所抒發的情懷?何以見得? (風樹之悲)

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

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論語‧為政》(論孝四則),並在課堂上討論下列各項︰

在《論語‧為政》論孝的四章中,談到了「無違(禮)父母之憂養與敬色難」,有人認為這代表了儒家孝道的四個層次,境界一層高於一層。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分析。

你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哪幾層?

試辨析以下詞語的不同含義:

(1)孝養、(2)孝敬、(3)孝順。

在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哪一項最容易做到?哪一項最難?試說明理由。

延伸閱讀:琦 君《母心似針插》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同意這種說法嗎?《母心似針插》中有哪些例子違反這句話的意思?你認為作者的意見是怎樣的?試說明之。

琦君在文中第二段,引述一位電台主持的話︰「父母親但願自己能活一百歲、兩百歲,不是貪戀人生,而是想能一直牽着兒孫的手,帶領他們平平安安地走完人生的道路。」

這表現了父母怎樣的心情?

延伸閱讀:陳耀南《父親節論慈孝》

從前清明、重陽那種「慎終追遠」的情思,在今天是否已蕩然無存了?試談談你對這兩個節日的印象。

「孝」和「慈」兩者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陳教授反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說法?

試說說你對文中「一個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也沒有感恩,沒有道義,對他人,對社會,又怎有真正的責任感?」一句的理解。這句話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孝道」精神的哪一方面的意義?

延伸活動

試找找自己讀過的、有關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作品(如孟郊《遊子吟》、朱自清《背影》、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等,說說作品中的父母和子女之間體現出的孝親關係。

傳統「二十四孝」的故事你認識多少個?試在圖書館查找一下。有人認為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對社會人倫秩序的維護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也有人指出它扭曲了孝道,並導致「愚忠」、「愚孝」現象的發生。試就此作一個專題探究。

二十四孝故事︰

孝感動天 卧冰求鯉 恣蚊飽血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討論: 對莊子「是魚之樂也」一語,惠子有什麼不同的

意見?這反映了他們認識事物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莊子認為單靠經驗去認知事物有什麼限制?惠子怎樣回應他?

莊子「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一句所指為何?為什麼惠子不說話了?

莊子和惠子認識事物的方式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物我相通的認識論

教師展示小寵物的照片或影片,讓學生觀察並與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寵物漂亮嗎?你覺得牠高興嗎?

你憑什麼知道的?你肯定自己知道嗎?這種認知方式跟認識黑板之為黑、粉筆之為白有什麼不同?

活動:

• 教師展示油畫「蒙羅麗莎」的照片,讓學生討論該畫為什麼又稱為「永遠的微笑」。在討論前先讓學生觀賞該畫的照片:張眼觀察兩分鐘,再閉眼存想蒙羅麗莎的形象兩分鐘,整個過程不可說話交談。

• 與學生討論:(1)直觀的作用和局限,(2)憑直觀來作科學探究是否一定無用的。

課後活動:

帶領學生到美術館,用直觀的方式賞玩美術作品。

講讀《庖丁解牛》,討論以下問題

庖丁學習解牛的歷程是怎樣的?他從中逐步學會了什麼?

為什麼庖丁認為他追求的是道,進乎技矣?又庖丁認為解牛和體道有什麼關係?

教師與學生總結上述討論,讓學生理解庖丁解牛時藉着感通消除主客對立,達於「渾忘物我」、「物我合一」的修養境界。而通過庖丁的體道過程,順著道的自然之性而行,也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延伸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被貶永州,平時心情是怎樣的?

西山有何特別之處?作者從遊覽西山的過程中得到什麼啟示?

在西山頂上,作者經歷了怎樣的美感經驗和心靈境界。

教師與學生分享賞覽景物時的類似經驗。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延伸閱讀:李白《月下獨酌》

李白對月和影的認識有沒有前後的不同?你認為他了解月和影嗎?又或者,李白是否認為月和影了解自己呢?

試比較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舉動和莊子知魚之樂的共通之處。

總結和探究: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受到莊子直覺體物,物我相通的思想影響,不少文學作品,尤其是遊記,或者山水詩、田園詩常表現出作者身處自然之中,與萬化同遊,物我兩相忘的境界。

學生尋找遊記,或者山水詩、田園詩,體會其中心物交融的美感體驗,並互相分享。

在下一次旅行、郊遊時,感受大自然之美,體驗心物交融的境界,並記錄自己的體會。

總結:組織文化單元的教學方式

組織篇章,加深認識

因應程度,靈活運用

比較異同,加強反思

結點成線,鞏固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