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族群與認同的地方基礎 -...

58
第五章 族群與認同的地方基礎 「如果摩洛哥少女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泰國拳比賽,亞洲人在倫敦跳著西 方流行舞,愛爾蘭炸圈麵包(Bagels)和中國糕餅在英國生產,印度人在紐 約慶祝懺悔的星期二狂歡節(mardi gras ),墨西哥女學生穿著希臘寬袍 Togas)模仿鄧肯跳舞,我們該如何評論?如果布魯克(Peter Brook)把印 度神話摩訶婆羅達帶到舞台上,或者姆努希金(Ariane Mnouchkine)在巴黎 太陽劇院(Théàtre Soleil)用日本歌舞伎的風格來導演莎士比亞的戲劇,我 們該如何解釋?」(Beck, 2001: 124)。全球化的世紀代表著族群文化的融合、 交流甚至改造。台灣在全球化浪潮的席捲下,正面臨著新一波的考驗。星巴 克、麥當勞,到處林立。耐吉、微軟,處處皆是。要分辨身在何處,相似的 旅館、餐廳與便利商店外貌失去了辨識功能。同樣地,在許多知名的原住民 部落或社區裡,為迎接觀光客,所有的小米皆製成共同的產品酒,所有的 豬肉都強調是山豬以石版烤出,而所有的原住民青少年都以制式的歌聲與舞 蹈,歡迎著觀光客的來臨。疑惑的是原住民青少年經常穿著他族傳統服飾, 唱跳著非本族歌曲與舞蹈,如同觀光客將原住民族不同的祭典皆歸納為自我 認知的豐年祭。新生代原住民青少年生活在我族與他族彼此建構的想像世界 裡,也面臨到祖先們從未遭遇到的困境,在現代環境裡背負著傳統的使命。 如果原住民青少年脫去傳統服飾,染著一頭金髮,操著流利國語,出現 在台北街頭,又有誰能在芸芸眾生中辨識出他的身分。如果場景轉到原鄉部 落,語言回到族群母語,信仰將他們凝聚,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之前的辨識困 境。族群認同主要蘊含了一種歸屬感,其基礎在於對真實或可能之家園的依 附,以及文化遺產、信仰體系、政治歷史、語言、特有的神話、習俗、禮儀、 飲食、運動、文學、藝術或建築風格(Brooker, 2004: 140)。探索地方,並不 只是在對空間賦於情感與記憶,而是擴及到所有事物( A Place for Everything);段義孚要我們思考,人類如何用地方來建造我們的身分或認同 感?(蔡文川2004: 45, 54)族群、認同與地方,在真實的世界與想像的族 群中維繫著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的命運。尤其是台灣原住民族代代相傳至今已 93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Oct-2019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第五章 族群與認同的地方基礎

    「如果摩洛哥少女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泰國拳比賽,亞洲人在倫敦跳著西

    方流行舞,愛爾蘭炸圈麵包(Bagels)和中國糕餅在英國生產,印度人在紐

    約慶祝懺悔的星期二狂歡節(mardi gras),墨西哥女學生穿著希臘寬袍

    (Togas)模仿鄧肯跳舞,我們該如何評論?如果布魯克(Peter Brook)把印

    度神話摩訶婆羅達帶到舞台上,或者姆努希金(Ariane Mnouchkine)在巴黎

    太陽劇院(Théàtre Soleil)用日本歌舞伎的風格來導演莎士比亞的戲劇,我

    們該如何解釋?」(Beck, 2001: 124)。全球化的世紀代表著族群文化的融合、

    交流甚至改造。台灣在全球化浪潮的席捲下,正面臨著新一波的考驗。星巴

    克、麥當勞,到處林立。耐吉、微軟,處處皆是。要分辨身在何處,相似的

    旅館、餐廳與便利商店外貌失去了辨識功能。同樣地,在許多知名的原住民

    部落或社區裡,為迎接觀光客,所有的小米皆製成共同的產品—酒,所有的

    豬肉都強調是山豬以石版烤出,而所有的原住民青少年都以制式的歌聲與舞

    蹈,歡迎著觀光客的來臨。疑惑的是原住民青少年經常穿著他族傳統服飾,

    唱跳著非本族歌曲與舞蹈,如同觀光客將原住民族不同的祭典皆歸納為自我

    認知的豐年祭。新生代原住民青少年生活在我族與他族彼此建構的想像世界

    裡,也面臨到祖先們從未遭遇到的困境,在現代環境裡背負著傳統的使命。

    如果原住民青少年脫去傳統服飾,染著一頭金髮,操著流利國語,出現

    在台北街頭,又有誰能在芸芸眾生中辨識出他的身分。如果場景轉到原鄉部

    落,語言回到族群母語,信仰將他們凝聚,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之前的辨識困

    境。族群認同主要蘊含了一種歸屬感,其基礎在於對真實或可能之家園的依

    附,以及文化遺產、信仰體系、政治歷史、語言、特有的神話、習俗、禮儀、

    飲食、運動、文學、藝術或建築風格(Brooker, 2004: 140)。探索地方,並不

    只 是 在 對 空 間 賦 於 情 感 與 記 憶 , 而 是 擴 及 到 所 有 事 物 ( A Place for

    Everything);段義孚要我們思考,人類如何用地方來建造我們的身分或認同

    感?(蔡文川,2004: 45, 54)族群、認同與地方,在真實的世界與想像的族

    群中維繫著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的命運。尤其是台灣原住民族代代相傳至今已

    93

  • 數百年,但是許多奇特的景象只投射在這一代的原住民青少年身上。當「國

    語」變成原住民族各族族語後,當原鄉部落在競相建設卻逐漸失去原來風貌

    時,新生代的原住民青少年們如何在原鄉與離鄉後的地方,傳承自我族群文

    化到永續,或許母語與宗教將是扮演著永續傳承的關鍵力量。

    第一節 母語環境

    「當我們探尋集體之間文化的最顯著差別究竟表現在哪個方面時,

    答案既不是食物、服飾或居住環境,也不是親屬關係之類的東西,

    而是語言」

    ………(Tuan, 2006:142)

    很少有人和他者完全「相同」,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不太一樣。我們頂多

    能說,某些群體共享某些事物,因此誰能算是某個群體一員,或者排除在外,

    將取決於選擇哪些事物當成重要的(Crang, 1998: 60)。語言可謂是判別身分

    的一項重要指標,是一種符號,是一個認同的象徵。藉由不同語言的建構與

    使用,國家有所區別,族群有所劃分,生活有所依據。對沒有文字記錄的某

    些族群而言,語言就是傳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大遷移、戰爭、結盟、末世預

    言等故事的媒介;語言是他們禮儀的主要機制;語言是將他們的古代神話、

    傳說,將他們對精神世界的信仰,傳予後世子孫的工具;語言是表達他們社

    會關係網路的載體;語言也持續不斷將他們和山川物象的互動,記下註腳

    (Crystal, 2001: 119)。語言負責族群耆老傳達對子孫的期望,但是孩子們卻

    逐漸地接收不到,因為耆老逝去、母語死亡,族群裡的新生代開始了迷惘。

    語言是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由於語言是簡便的辨識特

    徵,族群(或民族)的成員往往會使用自己的語言來象徵其族群的排他性,並

    滿足心理上的集體需求(施正鋒,1998: 52)。我們可以透過語言來傳遞情感,

    表達愛意,甚至創造生命。詩人與小說家藉由語言來形塑無機物環境,彷彿

    陡峭的岩石有著自我的尊嚴矗立在那兒,潺潺的流水也好像輕聲細語地呼喚

    著你過去。當世間生命體共同維繫命運時,語言就是最好的工具。但是,一

    94

  • 個無法溝通的語言是沒有生存的價值,因為失去了說話對象,行使場域。台

    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就彷彿一場生存遊戲,在他族的觀點中尋求狹縫活下去。

    本研究受訪者絕大多數都願意學習族群母語(圖 5-1-1),只是跟誰學?學到

    了跟誰說?在哪裡說?說的是正確的母語嗎?許多的問號都等待著原住民青

    少年的解答。

    (人)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圖 5-1-1 本研究各族原住民青少年願意學習族語人數分布圖

    我說的是 (原住民的) 母語嗎?

    凡是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如漢語、英語、南島語),今日無論其地理分布

    多廣大遼闊,在當初還沒有擴散(dispersal)之前,這一群語言一定有一個

    共同的起源地,我們可以管這個叫做「原始居留地」或「祖居地」(homeland)。

    愈早分裂的語言距今年代愈久遠,彼此之間的歧異也愈大;愈晚分裂的語言,

    彼此之間的差異也就愈小。同時,愈早分裂的語言距離祖居地愈接近;愈到

    後期的擴散,距離祖居地也就愈遠(李壬癸,1997: 90)。原住民青少年的父

    母親因為謀生、求學已經離開祖居地,而新生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有的連原鄉

    部落在哪裡都不知悉。在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甚至英語的包圍下,原住

    民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母語能力可以說是差異不大,因為他們離開祖居地越來

    95

  • 越遠,國語已經成為溝通的工具,國語句型加原住民母語單字就是自創的新

    母語。

    筆者在與泰雅族、魯凱族與布農族青少年受訪者的部分訪談中出現:「等

    一下,我要去a vi」、「vu vu 現在在幹嘛」、「Sai Ki Hai Mu Ha Sin」。文中a vi

    是泰雅語睡覺的意思,vu vu是指 “阿公” (魯凱族青少年以閩南發音的祖父稱

    謂),另Sai Ki Hai Mu Ha Sin 是布農語我要吃飯的意思。這些看似奇怪的語

    言,充斥在這一代原住民青少年的真實生活中,他們以「借字」 (loan words)

    的方式1,主動地開發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在優勢漢族語言環境下,喪失母

    語學習環境的原住民青少年,只好創造屬於自己的原住民族語言,如國原語

    (國語加原住民母語) ,台原語 (台語加原住民母語) ,甚至是國台原語 (國

    語、台語加原住民母語) 等,這些嶄新的創意都是新生代原住民青少年在主

    流環境下的妥協產物。

    在日常生活的世界裡,當語言組態改變時,對原住民青少年自身閱讀與

    書寫母語能力而言,並非刻不容緩而需要強化之事,因為國原語的交叉運用,

    因應現今社會的日常生活所需已綽綽有餘。但未來隨著老一輩族人凋零後的

    部落環境改變,以及這些青少年原住民對自我族群認同的調整,卻會決定著

    珍貴南島文化的延續與否。此外,他族想像下的教育體制,更阻斷了原住民

    青少年學習母語的途徑。教育部頒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將原住民語

    與閩南語、客家語2並列為 “三種” 鄉土語言,讓學生任選一種修習。此種誤

    將不同的各類原住民語混為 “想像的同類”(表 5-1-1),並與其它相對單純的

    閩南語、客家語之間建立 “想像的差異”,因而簡化了真實世界並制定出很不

    易執行的語言政策。用漢人思考的方式,不難發展出其它的問題,例如在原

    住民族不同族群間聯姻比例日漸增高的真實環境中,所謂的 “母語” 對新世

    代原住民而言,究竟指的是父親族群的語言? 抑或是母親族群的語言? 還

    是要再追溯上一代的族群背景,才能決定呢?

    1 語言之間有相似的語詞和語意,未必就是真正有親屬關係。語言長久互相接觸,就會互相

    影響。如果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借用一些詞彙,這種借用的詞彙,並非來自母語,就叫

    做「借字」(loan words)。如現代漢語的「幽默」是借自英語的 humor(李壬癸,1997:154)。 2 民國 94 年及 95 年舉辦的客家語言認證,分成四縣、海陸、饒平、大埔、詔安五種試卷,

    但內容卻是大同小異。相形之下,諸多形同陌路異言的原住民語言要複雜許多。

    96

  • 表 5-1-1 “原住民語" 的 “組成"

    賽考利克 01 賽夏語 1 賽夏語 泰雅

    澤敖利 02 雅美語 2 雅美語

    都克達雅 03 邵語 3 邵語

    多達 04 噶瑪蘭語 4 噶瑪蘭語

    05 卑南語 5 A.知本卑南語

    1.泰雅

    賽德克

    太魯閣 6 B.南王卑南語

    北鄒 4 個方言 7 C.初鹿卑南語

    卡那卡那富 8 D.建和卑南語

    06 布農語 9 A.卓群布農語

    2.鄒

    南鄒

    沙阿魯阿 10 B.卡群布農語

    霧台 11 C.丹群布農語

    大武 12 D.巒群布農語

    霧台支群

    大南 13 E.郡群布農語

    萬山 07 鄒語 14 A.阿里山鄒語

    茂林 15 B.卡那卡那富鄒語

    16 C.沙阿魯阿鄒語

    3.魯凱

    下三社支群

    多納 08 排灣語 17 A.東排灣語(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

    卓社群 18 B.北排灣語(三地門、瑪家)

    卡社群 19 C.中排灣語(泰武、來義)

    巒社群 20 D.南排灣語(春日、獅子、牡丹、滿州)

    北部

    丹社群 09 魯凱語 21 A.霧台魯凱語

    22 B.東魯凱語(東興)

    23 C.多納魯凱語

    4.布農

    南部

    郡社群

    24 D.萬山魯凱語

    東南支 25 E.茂林魯凱語 F.大武魯凱語* 5.排灣

    西北支 10 泰雅語 26 A.賽考利克泰雅語

    南王方言 27 B.澤敖利泰雅語

    28 C.汶水泰雅語

    6.卑南

    其他各村

    29 D.萬大泰雅語 E.四季泰雅語*

    北部方言 11 賽德克語 30 A.德路固 (太魯閣) 語

    31 B.道澤語

    7.賽夏

    南部方言 32 C.德克達雅語

    撒奇萊雅 12 阿美語 33 A.奇萊阿美語(撒奇萊雅語)

    北部方言 34 B.北部阿美語(新城、花蓮、吉安、壽豐)

    馬太安方言 35 C.中部阿美語(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

    中部方言 36 D.海岸阿美語(長濱、成功、東河)

    8.阿美

    南部方言 37 E.馬蘭阿美語(富里、關山、鹿野、卑南、台東)

    9.雅美 38 F.恆春阿美語(滿州、牡丹、池上、太麻里)

    說明:左表為語言學家李壬癸對臺灣原住民語言的分類;右表為臺灣第一屆(2001)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的語言別,共計 12 族 38 種語別。第二、三屆則增加為 40 種語言(表中附有*註記者),第四屆再增加為 13 族(太魯閣族),41 種語別(太魯閣語)。

    資料來源:李台元 (2003),第 9、23 頁以及行政院原民會語言科。

    97

  • R-4(前文文本中曾提及)族群身分是魯凱族,父親是魯凱族,母親是排

    灣族。在父母為不同原住民族聯姻的前提下,R-4 在不同的求學階段,使用

    不同的族語參加母語演講比賽。國小是以排灣族母語演講,因為居住環境在

    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部落以排灣族人居多,R-4 以自身熟悉的族語參加比

    賽。國中時 R-4 體認自己的族群身分是魯凱族,因此改以魯凱母語參加演講

    比賽。雖然 R-4 遊走於兩個原住民族族語之間,不過相同的是她的講稿都是

    外祖母與外祖父先以母語錄音,再交由 R-4 背誦或以注音符號拼寫出母語的

    聲音。PA-7 父親是排灣族、母親是魯凱族。母親會講排灣語,但是不會魯凱

    語(表 5-1-2)。母親曾回到好茶部落尋根過,找到媽媽的姑媽,但是 PA-7

    母親不會講魯凱語,所以兩人以國語交談,不知道這是否算是國語運動的好

    處。PA-7 雖然是之前文本中自稱的排魯族,但是她沒有學習雙重母語的困

    擾,因為媽媽自小就生活在排灣族的環境,雖然族群身分是魯凱族,但是 PA-7

    的母親對排灣族的文化與語言非常熟悉,甚至遷居至目前的居住地—瑞芳,

    因為附近多數阿美族集居之故,使得 PA-7 母親的阿美語溝通能力都優於自

    身的族群語言。PA-7 母親的語言學習能力受制於生活環境的影響,也間接地

    解決了 PA-7 的母語學習抉擇難題。許多的個案已凸顯出原住民青少年學習

    母語的窘境與複雜性,更遑論政府已認定台灣原住民族有 13 族 41 種語別,

    已遠遠超過現今台灣人民所使用與知悉的所有語言。

    表 5-1-2 PA-7 自評其家人母語能力表

    父親 母親 3 3 ? ? 排灣語 4 4 ? ? 1 1 1 1 魯凱語 1 1 1 1 2 2 ? ? 阿美語 3 3 3 ? 5 5 5 5 國 語 5 5 5 5 2 2 ? ? 台 語 3 3 ? ? 聽 說 讀 寫 聽 說 讀 寫 2 2 1 1 排灣語 3 3 ? ? 1 1 1 1 魯凱語 1 1 1 1 2 2 ? ? 阿美語 2 2 ? ? 5 5 5 5 國 語 5 5 5 5 2 2 ? ? 台 語 2 2 ? ?

    自己 哥哥 等級 5 表示 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完全會,等級 4 表示語言能力聽、說、讀、寫會很多,等級 3 表示語言能力聽、說、讀、寫一般,等級 2 表示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只會一點,等級 1 表示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完全不會,?表示無法判別。

    98

  • 儘管原住民青少年普遍認同:語言是族群認同的最好證明,擁有自己族

    群的語言,將有助於自己族群身分的認同。然而,反映在台灣推動原住民母

    語認證活動中,自民國 90 年開始,參與認證人數及通過率皆有逐年下降的趨

    勢 (表 5-1-3),顯示原住民青少年對其本身的母語能力應有相當的困擾。根

    據本研究調查顯示,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在其母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表現

    皆不盡理想,不但隨著年齡層的降低而母語能力有下降之趨勢3(圖 5-1-2),

    且多數原住民青少年自認其族語能力遠低於其父執輩們(圖 5-1-3)。目前原

    住民各族群青少年對其母語的使用情形,多偏向於說與聽兩方面,而多半聽

    母語的能力又大於說母語的能力。另在讀寫母語方面,因受限傳統文化及語

    言傳承方式,各族群的這兩項使用熟悉度皆偏低。當然,這與原住民的文化

    中沒有文字的特色是有關的,成為對讀寫皆相對困難的肇因之一。

    本文研究調查發現,父母為原住民族同族聯姻下的子女,其母語能力優

    於其他方式聯姻者(圖 5-1-4),而聽母語的能力大於說,更大於讀與寫的事

    實再一次地被證明。以母語能力聽與說的方面而言,父母為同族聯姻者優於

    不同族與原漢者,而各原住民族以達悟族表現最優,其次是太魯閣族與排灣

    族,令人擔心的是賽夏族與卑南族即使是父母同族聯姻者,其母語能力在聽

    與說的方面仍然遠低於其他各族4。同樣的,各族在母語能力讀與寫的方面普

    遍低落,當然這與原住民族沒有文字有關,但是在政府公部門行政院原民會

    以及私部門如教會與各族耆老暨有心人士努力之下,目前原住民青少年以羅

    馬拼音方式在閱讀與書寫方面,已比以往進步許多,不過,就保存與永續原

    住民族文化與語言而言,仍有極大的空間必須努力。

    3 以族群人數相對較多的阿美、泰雅、排灣與布農族而言,隨著年齡層的降低而原住民青少

    年母語能力下降。但是,就相對族群人數較少的卑南、太魯閣與達悟等族來說,因為受制

    於各學年度就學人數之故,因此於圖 5-1-2 中出現折線凸出之處。 4 圖 5-1-4 中關於卑南族青少年其祖父母為不同族聯姻者,母語能力特別突出之故,是因受

    訪樣本總計 27 人,扣除未回答者 5 人,同族聯姻者 14 人,原漢聯姻者 7 人,因此祖父母不同族聯姻者只能呈現一人資料。同樣的太魯閣族青少年其外祖父母為不同族聯姻者,母

    語能力表現特別傑出之故,仍是因為受訪樣本為一人資料(太魯閣受訪青少年總計 100 人,其外祖父母為同族聯姻者 62 人,原漢聯姻者 13 人,未回答者 24 人)。

    99

  • 表 5-1-3 民國 90 年至 93 年「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成果一覽表

    90 年 91 年 92 年 93 年 報名人數

    通過人數

    通過率(

    ﹪)

    報名人數

    通過人數

    通過率(

    ﹪)

    報名人數

    通過人數

    通過率(﹪)

    報名人數

    通過人數

    通過率(

    ﹪)

    阿美語 1,344 993 73.9 1,126 878 78.0 734 483 65.8 329 201 61.1

    泰雅語 151 119 78.8 175 133 76.0 157 85 54.1 87 48 55.2 排灣語 348 220 63.2 471 250 53.1 219 131 59.8 115 58 50.4 布農語 553 439 79.4 417 290 69.5 211 111 52.6 145 89 61.4 卑南語 64 51 79.7 35 25 71.4 43 27 62.8 19 12 63.2 魯凱語 121 83 68.6 111 78 70.3 63 43 68.3 52 30 57.7

    鄒 語 91 62 68.1 57 33 57.9 28 19 67.9 19 8 42.1 賽夏語 182 115 63.2 7 3 42.6 9 1 11.1 13 6 46.2 雅美語 54 43 79.6 25 15 60.0 29 19 65.5 27 12 44.4 邵 語 4 1 25.0 7 0 0.0 4 2 50.0 1 0 0.0 噶瑪 蘭語 21 20 95.2 9 7 77.8 9 7 77.8 0 0 0.0

    賽德 克語 23 11 47.8 153 104 68.0 111 63 56.8 18 9 50.0

    太魯 閣語 0 0 0.0 0 0 0.0 0 0 0.0 86 53 61.6

    累計 2,956 2,157 72.9 2,593 1,816 70.0 1,617 991 61.3 911 526 57.7

    承辦 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年度

    族 別 等

    附記:報名及通過人數係包含薦舉、書面審查及口筆試方式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00

  • 1

    2

    3

    4

    5

    88 89 90 91 92 93 94

    8 8 9 2

    阿美族 泰雅族

    排灣族 魯凱族

    布農族 卑南族

    鄒 族 達悟族

    賽夏族 邵 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1

    2

    3

    4

    5

    88 89 90 91 92 93 94

    1

    2

    3

    4

    5

    88 89 90 91 92 93 94

    1

    2

    3

    4

    5

    88 89 90 91 92 93 94

    【說明】 圖中等級表示原住民青少

    年在聽、說、讀、寫原住

    民母語的能力。 等級 5 表示 完 全 會 等級 4 表示 會 很 多 等級 3 表示 一 般 等級 2 表示 只會一點 等級 1 表示 完全不會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2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年齡層與母語能力比較圖

    101

  • 青少年父

    母祖父祖母外祖父

    外祖母

    1

    2

    3

    4

    5

    阿美族(462)

    泰雅族(354)

    排灣族(362)

    魯凱族(48)

    布農族(225)

    卑南族(27)

    鄒 族(23)

    達悟族(14)

    賽夏族(23)

    邵 族(1)

    噶瑪蘭族(2)

    太魯閣族(100)

    1

    2

    3

    4

    5

    阿美族(462)

    泰雅族(354)

    排灣族(362)

    魯凱族(48)

    布農族(225)

    卑南族(27)

    鄒 族(23)

    達悟族(14)

    賽夏族(23)

    邵 族(1)

    噶瑪蘭族(2)

    太魯閣族(100)

    1

    2

    3

    4

    5

    阿美族(462)

    泰雅族(354)

    排灣族(362)

    魯凱族(48)

    布農族(225)

    卑南族(27)

    鄒 族(23)

    達悟族(14)

    賽夏族(23)

    邵 族(1)

    噶瑪蘭族(2)

    太魯閣族(100)

    1

    2

    3

    4

    5

    阿美族(462)

    泰雅族(354)

    排灣族(362)

    魯凱族(48)

    布農族(225)

    卑南族(27)

    鄒 族(23)

    達悟族(14)

    賽夏族(23)

    邵 族(1)

    噶瑪蘭族(2)

    太魯閣族(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中等級 5 表示 完全會聽、說、讀、寫原住民母語,等級 4 表示會很多聽、說、讀、寫原

    住民母語,等級 3 表示一般聽、說、讀、寫原住民母語,等級 2 表示只會一點聽、說、讀、

    寫原住民母語,等級 1 表示完全不會聽、說、讀、寫原住民母語。

    圖 5-1-3 原住民青少年與其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之母語能力比較圖

    102

  • 1

    2

    3

    4

    5

     

     

    1

    2

    3

    4

    5

     

     

    聽 說

    父 母 同族 原漢 不同族

    1

    2

    3

    4

    5

     

     

    1

    2

    3

    4

    5

     

     

    讀 寫

    1

    2

    3

    4

    5

     

     

    1

    2

    3

    4

    5

     

     

    聽 說

    祖 父 母 同族 原漢 不同族

    1

    2

    3

    4

    5

     

     

    1

    2

    3

    4

    5

     

     

    讀 寫

    103

  • 1

    2

    3

    4

    5

     

     

    1

    2

    3

    4

    5

     

     

    聽 說

    外祖父母 同族 原漢 不同族

    1

    2

    3

    4

    5

     

     

    1

    2

    3

    4

    5

     

     

    讀 寫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4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

    聯姻情形與其母語能力比較圖

    那裡可以用我的 (原住民) 母語?

    原住民離開原鄉已是事實,原住民族族語能力低落亦是事實。圖 5-1-5 是日

    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言語研究室所繪製的台灣高砂族言語分布圖,圖 5-1-6 是轉

    繪自中研院台灣南島語言空間資料查訊系統的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分布圖,圖

    5-1-7 是轉繪自原民會便於原住民學子升學選擇族語認證而規範之族語分布圖,

    圖 5-1-8 至 5-1-12 是本研究調查各族原住民青少年自我認知的語言能力分布

    圖。圖 5-1-5 與圖 5-1-6 皆以實際語言使用者作為佐證,證明南島語族的語言使

    用空間。圖 5-1-7 乃公部門的認定,而圖 5-1-8 至 5-1-12 的地圖展現則說明了之

    前文本所闡述的事實,原住民青少年逐漸脫離原鄉部落,原住民青少年普遍自我

    認知的母語低落。

    104

  • 資料來源: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南天,1996)

    圖 5-1-5 日治時期台灣高砂族言語分布圖

    105

  • 資料來源:轉繪自台灣南島語空間資料查詢系統(http://webgis.sinica.edu.tw/twnlanguage/viewer.htm)

    圖 5-1-6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分布圖

    106

    http://webgis.sinica.edu.tw/twnlanguage/viewer.htm

  • 資料來源:轉繪自 96 年度第 2 次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簡章(台灣

    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 編印,2007)

    圖 5-1-7 台灣原住民 14 族族語分布圖

    107

  •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8 阿美族母語能力分布圖

    108

  •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9 泰雅族母語能力分布圖

    109

  •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10 排灣族母語能力分布圖

    110

  •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11 布農族母語能力分布圖

    111

  • 資料來源:本研究問卷統計所得

    圖 5-1-12 邵族等八族母語能力分布圖

    112

  • 就母體人數較多的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與布農族而言,雖然青少年離開

    部落,或是從未回到部落,不過在相對其他原住民族人數為優勢的前提下,仍有

    自認母語流利的人生活在原鄉。AM-8 就是一個例證,她是阿美族,父親與祖父

    母都是漢人,母親與外祖父母都是阿美族。AM-8 出生後父母即離異,她說對父

    親那邊的人沒有任何印象,也沒有往來。AM-8 的母親與外祖父皆已過世,她是

    由外祖母從小帶大,她自小就生活在平地原住民鄉鎮的部落裡(台東縣東河鄉北

    源村)。民國 96 年的母語認證考試,AM-8 榮獲海岸阿美語的認證考試榜首5,

    總分滿分 100 分(聽力 60 分、口說 40 分)。AM-5 也是一位阿美族青少年,父

    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族群身份與AM-8 一樣,不同的是AM-5 在彰化出生後,

    就一直生活在台北縣板橋市。AM-5 母親的原鄉部落在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村,

    她對母親的部落只有過年過節時的意象。當AM-5 決定報考 96 年母語認證考試

    時,曾打電話問母親要考那一種方言別,而母親的答覆竟然是大港口村靠海,就

    考海岸阿美語好了,如此的邏輯思考還被矇中。因為AM-5 拿原民會發的CD給母

    親聽,也確認要考的就是海岸阿美語。不過,放榜的母語認證成績很差,AM-5

    的聽力只有 24 分,口說 2 分(圖 5-1-13),而這 2 分的由來是同班阿美母語較好

    的同學敎她,跟著主考官重複唸最後一句,至少有 2 分。姑且不論AM-5 分數的

    高低,她與AM-8 有太多的相似,甚至AM-5 的母親與外祖母都母語流利的前提

    下,她卻從小失去母語學習的機會,失去與族人相處的地方,更失去了這次母語

    認證通過後升學加分的良機。

    圖 5-1-13 AM-8 與 AM-5 的母語認證成績單

    5 96 學年度原住民學生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應考海岸阿美語的人數有 1152 人,合格人數 839 人,

    合格比例 72.80%,平均分數 69.43。

    113

  • B-6 祖孫三代都是布農族,從小就生活在山地鄉部落(南投縣信義鄉新鄉

    村)。訪談中 B-6 提及所讀的新鄉國小,在母語教學上會特別注意方言別的不同,

    正因為當地有足夠巒群布農語的使用人,因此促成 B-6 可以生活並學習到自我族

    群母語的機會,B-6 父母在家裡會以母語溝通,並在外人面前以母語交代事情。

    96 年母語認證考試 B-6 的聽力 60 分(滿分)、口說 26 分,總分 86 分,她自認

    是一張不錯的成績單,至少在同儕中表現算是優異的。R-1 全家都是魯凱族,從

    小就住在高雄市,不過 R-1 靠著宗教信仰完成對母語學習的動機。R-1 在高雄市

    前鎮區做禮拜,教會的傳道人也是魯凱族。在教會中,她學到羅馬拼音,並從聖

    經、詩歌與證道中,認識自我族群的文化與語言。訪談中 R-1 提及還有參加高雄

    市魯凱同鄉會,該會每年國曆十月都會在前鎮區舉辦豐年祭。R-1 雖然很少回到

    部落,但是憑藉著強烈的自我族群意識,以及信仰與族人團體的幫忙,即使是一

    位都市原住民青少年,R-1 仍在母語認證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聽力 57 分,口

    說 25 分,總分 82 分)。B-6 與 R-1 雖然是不同的原住民族,一位住在原鄉,一

    位住在都市,但是生活在都市的 R-1 仍背負著族群使命彌補了失去在原鄉學習的

    機會。

    相對已是族群人數少的魯凱族而言,賽夏族、鄒族、卑南族與達悟族,這些

    族群人數更少的原住民族,同樣面臨到上述原鄉人口與母語流失的危機。尤其是

    賽夏族,同一族群竟區分成山地原住民(新竹縣五峰鄉)與平地原住民(苗栗縣

    南庄鄉),又加上泰雅族與客家人環繞居住環境,因此賽夏族除了容易與泰雅族、

    客家人聯姻外,更直接影響著賽夏族青少年的母語學習(圖 5-1-14)。前述文本

    中提及的 SA-3 即為一例,筆者在訪談中請其以賽夏母語簡單自我介紹時,她答

    覆浮上腦海的語言都是客家話。SA-4 是一名祖孫三代都是賽夏族的青少年,住

    在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在天時(全家都是賽夏族)、地利(生活在原鄉部落)

    之下,SA-4 參加的 96 年母語認證成績卻不及格,聽力 48 分,口說 7 分,總分

    55 分。究其原因,SA-4 的母語能力低落歸咎於人不和。因為訪談中 SA-4 自承

    其國語最好,客家語其次,賽夏語聽只會一點點,而母語說、讀與寫方面,如同

    台語般完全都不會。SA-4 說父親的客家語聽說都非常流利比賽夏母語更好,而

    母親的賽夏語聽的方面非常流利優於客家語,說的方面則兩者都會很多。當然,

    國語對父母而言,則聽說讀寫都是流利的程度。SA-4 的情形正解釋著目前賽夏

    族青少年面臨的危機,母語能力在原住民族各族中表現低落(表 5-1-4)。當然優

    勢環境下的語言主導了賽夏族青少年的思緒,但是更多的其他優勢語言(客家

    114

  • 語、閩南語)干擾著原住民青少年的學習。而達悟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

    族,但是在封閉性的島嶼,不方便的交通以及獨立又單純的族群因素引導下,達

    悟族青少年的母語能力在 96 年第一屆認證考試中以平均分數 78.8 分獨占鰲頭,

    留下傳承永續的証明。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地區部落調查成果(行政院原民會 編印,2006)暨筆者實察

    圖 5-1-14 賽夏族與泰雅族生活領域分布圖

    表 5-1-4 96 學年度原住民學生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成績

    族語 應考人數 合格人數 合格比例% 平均分數

    雅 美 語 85 75 88.20 78.80 布 農 語 1103 914 82.90 76.11 泰 雅 語 1383 1124 81.30 76.38 魯 凱 語 214 175 81.20 74.27 鄒 語 103 81 78.60 73.98 排 灣 語 1608 1257 78.20 71.48 賽德克語 240 187 77.90 74.95 太魯閣語 534 415 77.70 73.48 阿 美 語 2927 2136 73.00 70.04 卑 南 語 213 153 71.80 69.86 噶瑪蘭語 20 14 70.00 71.45 賽 夏 語 80 44 55.00 60.50 邵 語 11 5 45.50 55.18 總 計 8521 6580 77.22 72.61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

    115

  • 因為每種語言都被建構為具有獨特包裝 (wrappings) 模式的可理解場域

    (intelligible field) (Poster, 1990: 13),語言會進一步標示著使用該語言之族群的領

    域:

    因此,當日常生活與社會再生產的細節展現在當地之時,族群語言的範 圍便意味著其地方的範圍 (或他們可以確定與參與的方案 [projects]); 同時,族群的地方界限也意味著其語言的界限 (或者他們可以學到的文 字及其它語言要素)。 ………(Pred, 1984: 285)

    語言所構成之語言場域的現象,在離開原鄉的原住民就學學生身上特別明

    顯。

    「剛來學校報到時,遇到太魯閣族的,我們都會用母語交談,回到村子裡,

    比較多人講母語,比較可以學到母語…」,一位太魯閣族受訪者 TR-6 表示在學

    校尋找可以溝通的對象,但學習母語的機會卻有限。不過回到從小出生、居住、

    就學的地方萬榮村,當地幾乎都是太魯閣族,使用族語的機會因為回到熟悉的部

    落又再度活躍了起來。

    「本來在山裡我都是大聲講話,笑的很大聲。但是來到這裡 (按:指目前就

    讀的技術學院專科部),因為平地生都覺得我笑的很誇張,所以我都不太敢笑

    了…」。一位排灣族受訪者 PA-5 因求學環境的影響,對以往的開朗個性開始產生

    質疑,並且阻礙了原有母語使用的機會。PA-5 從幼稚園、小學到國中都是在台

    東縣大武鄉就讀,她說生活的部落大鳥村是一個排灣族聚集的地方。從小在族人

    圍繞的世界裡生活,直到北上就學改變了生活環境,更改變了原來原住民爽朗的

    性情。五年的外出求學,讓她回到部落時,以前的同儕都說她變得好安靜。

    「國中有些老師會說原住民都不認真,愛玩,叫我們去學習那些成績好的同

    學。…常常被打的都是原住民,男生打屁股,女生打手。…」。一位賽夏族受訪

    者 SA-2(前文提及)表達成績是學習的主要動機,同時也阻礙了學習族群文化

    的機會。她的談話也透露出現今原住民青少年在優勢民族(漢族)主導下,過著

    受人誤解與污名化的學習環境。

    「姊姊的母語能力比我差,但她會看,因為她比較早離開村子去讀台東女

    中…」,一位阿美族受訪者 AM-7 敘述遠離部落環境,而失去練習母語的機會,

    但漢人教育體系對文字的重視卻也培養書寫母語的能力。AM-7 的妹妹也離開部

    落來到台北就讀高中,為了求取知識,姐妹三人陸續離開原鄉。AM-7 目前雖然

    116

  • 自認母語聽說能力優於離鄉許久的姊姊,但是 AM-7 自己也離開家鄉五年了,未

    來她希望當一名護士,可是部落沒有工作機會,因此她的母語能力會一直優於姊

    姊嗎?或許創造出一處工作、求學與生活都使用族語的地方,是原住民青少年的

    夢想。

    「…爸爸以前是職業軍人,哥哥從小就跟爸爸媽媽離開部落,常接觸平地

    人,所以台語很好,但母語非常不行,還要靠我翻譯…」,一位排灣族公主 PA-5

    因久居家鄉而具備母語基本能力。但也有因無法接近語言場域的例子,如一位排

    灣族受訪者 PA-6 因不會母語問題而被外婆劃分為非我族類,「…外婆都說母語,

    姊姊常去找她,所以比較會聽,我都不會,外婆說我是平地人…」。PA-5 與 PA-6

    都是排灣族,兩人都住在原鄉排灣族部落,兩人都是號稱血緣純正的原住民,兩

    人都有原住民傳統名字,但是都說村裡的人都直接叫漢名。PA-5 與 PA-6 有著太

    多的相似,但是自許對母語的學習與期許,仍將兩人分成兩個排灣族的個體,分

    別影響著同一個原住民族未來的命運。

    即使同為原住民卻也會因語言的阻礙而出現族群的隔閡,「…只有村子裡面

    的人才會叫我的原住民名字,同儕之間我們都說國語…」,一位會用注音符號拼

    出其原住民傳統名字的魯凱族受訪者 R-3(前文提及),表示即使身處部落環境,

    年輕一輩的交談語言仍是漢人語系,不意間成為「沒有語言可以置身權力與知識

    關係之外」(Rose, 1993:72) 的例證。

    語言是溝通的基礎,也是自我認同的橋樑。在全球的尺度下,受全球化潮流

    引領的所謂國際語言已成為世界上優勢民族的代名詞之時,另一方面,在台灣的

    尺度下,本土語言的地位性 (positionality) 也迫使少數人的原住民不得不服從多

    數,採用多數人講與聽的語言。

    受訪者 AM-1,父親與祖父母皆是阿美族,母親與外祖父是閩南人,外祖母

    是客家人 (受訪者對漢人族群再進一步的區分)。AM-1 全家都住在北縣蘆洲,國

    小與國中皆在蘆洲完成學業,求學期間班上只有她一人是原住民。她的母語能力

    很差,反而在國中參加台語演講得到第二名。一位身份被認定是阿美族的原住

    民,在生活與求學環境影響下,沒有機會學習族語,因此使用優勢族群的語言才

    是最好的溝通方式。現實環境仍將無情地主導新世紀的語言市場,而沒有多少空

    間可以適時創造出少數弱勢民族的語言契機。

    117

  • 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迷思

    「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十九條明定:「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

    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因此,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即規定自九十學年度開始,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應就閩南語、客

    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而國中則依學生意願自由選習。

    這種依他族(漢族)思考模式下的母語教學,將所有的原住民族族語一同與閩南

    語、客家語同等地位思考,不知道是提升了原住民族語言的價值,還是故意忽略

    了原住民族族語的歧異性。其次對原住民青少年而言,每星期一次,每次一堂母

    語課,對母語有幫助嗎?漢人(他族)教育觀點下如此的 “美意” 是否就能挽回

    即將消失的原住民母語呢?

    受訪者 AM-3(前文提及),全家皆為阿美族,目前住在北縣樹林。她的母

    語能力只會聽一點,而不會說。她的妹妹在母語聽說讀寫方面都比她強。AM-3

    的說法是,自己讀國小時並未開設母語教學的課程,而妹妹就讀時則有母語教學

    的課程,所以有時 AM-3 父母以母語交談不想讓孩子們聽到時,必須靠妹妹翻譯

    才能知道父母在說些什麼。受訪者 AM-4(前文提及)在訪談中亦提及到在國小

    就讀期間沒有開母語教學,但現在有。從她現在正就讀同一所國小的堂弟妹口中

    得知,母語教學一星期一次,每次一堂課,堂弟妹說母語教學對認識自己的族群

    有幫助。

    直覺上,如果就學習動機與目的而言,雖然學習時間少,但畢竟開啟了學習

    原住民母語的管道,對一直深處於漢化環境的原住民青少年而言,並非不是件好

    事。然而,就如同遲至 20 世紀最後十年,地理學者才清楚所有的地方既是獨特

    (unique) 又是差異化的 (differentiated) (Katz, 2003),對地方的化約會導致走向理

    論或實踐的死胡同,教育學者單純的母語教育理念,一旦放入真實世界的地理/

    地方時,也會在地理/地方所鑲嵌的論述之中變形甚至扭曲6。

    易言之,在區域發展差距與原住民實際生活區域等因素影響下,開設原住民

    母語教學本身就是個難題。在都會地區,可能選擇原住民母語學習的人數就不

    多,一但開成,教授那一族母語也是個問題。如同在原鄉部落,因為能找到可以

    6 例如黃美金 (1998: 93-94) 所論及「行政單位、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配合」或張建成、湯仁燕

    (1998)的「教育實務芻議」,均為化約後的地理世界之例子。

    118

  • 傳授族群母語的教師不容易,能上到自己族群語言課程的誠屬幸運。即便在原住

    民的部落中,某些部落因為是兩種以上原住民族群混居,要教那一族母語,則須

    視族群人數優勢、生活環境趨勢與實際授課族群教師來決定。有時新世代原住民

    面臨的母語困境是想學學不到,學到了用不到。因為學到的可能是別族語言,或

    總算學到了自己族群的母語,但下課後要跟誰說,放學後可以和誰對話則是另外

    的問題;易言之,即找不到學習及使用母語的場域,是原住民母語傳承上極為困

    難的課題。

    受訪者 PA-3,全家除外祖父是卑南族入贅外,其父母與祖父母、外祖母皆

    是排灣族。PA-3 因父母工作的關係而在台中縣出生,四歲時回到故鄉台東縣太

    麻里鄉。小學四年級時曾參加學校舉辦的母語比賽,由其排灣族老師幫忙寫出國

    語的講稿(她說老師也不太會說排灣族母語),再由母親以母語唸出,自己用國

    語注音標記來完成這次的母語比賽。偶爾舉辦的原住民母語比賽,還必須依賴國

    語來完成,不得不令人感嘆國語運動推行之 “成功”。

    目前住在台東縣海端鄉的受訪者 B-4(前文提及),全家皆為布農族。國小

    就讀海端鄉崁頂村崁頂國小的紅石分校,全班 16 人,13 位布農族,1 位阿美族,

    2 位平地人。B-4 曾代表紅石分校參加布農母語比賽,由當地布農神父幫忙發音

    校正。B-4 說就讀國小期間,每週三下午約有 2 小時的母語教學,是由基督教的

    牧師幫忙上課。在台灣原住民發展史上,宗教信仰往往在族群傳承中發揮某種力

    量。教會的母語證道、羅馬拼音版的聖經與無私奉獻的神職人員,都是維繫族群

    延續的關鍵要素之一,也是 B-4 自認母語還不錯的原因。

    回顧台灣開發四百年史,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以及國民政府遷台。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台灣原始主人(原住民)一直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而

    其於台灣社會中的權力位置,也由 1620 年代以前的台灣唯一主人地位到 1930

    年代「霧社事件」發生後的完全失去主人地位(謝世忠,1987: 14-25)。台灣原

    住民長時期在外來墾殖者脅迫之下,面對的不只是主導地位喪失,更是自我族群

    文化、語言的消失。從「新港文」、漢字、日文,再回到「國語運動」,台灣原住

    民在缺乏擁有自我族群文字的事實下,一直被迫學習他族語言與文化,直至民國

    70 年代政府解嚴,語言政策開放,原住民社會運動興起,台灣原住民族才終於

    開始享有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文化(表 5-1-5)。

    台灣光復後的語言制策,實際上主導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所有族群的命運。

    119

  • 不論是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或是原住民,大家都要統一說著共同的語言~國

    語。這對身為多數族群人口的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而言,已威脅到其原有母語的

    使用,更何況台灣少數民族中的原住民族,更面臨到原住民族母語的死亡。台灣

    原住民語言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原住民族各族語言使用低落更是發生在年輕一

    輩族人身上顯著的危機(汪明輝、浦忠勇,1995;賴阿忠,1995;盧慧真,1996;

    陳慧萍,1998;陳春美,2000;劉秋雲,2003)。黃宣範、張宗智(1994: 11)曾

    針對花蓮新社以及台北地區的噶瑪蘭人使用噶瑪蘭語的情形,以問卷調查。研究

    結果顯示,兩地受訪者會噶瑪蘭語的比例都高過 93%(新社 93%,台北 96.8%)。

    不過,受訪者的下一代會噶瑪蘭語的比例就相差懸殊,花蓮新社受訪者下一代會

    母語的還有 85.7%,但是台北受訪者的下一代就只剩下 11.1%。當新一代的原住

    民青少年失去母語使用的環境,並且習慣以「國原語」(國語句型為主,原住民

    母語單字為輔)為主要溝通工具時,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確實已面臨到再思考的

    情境。

    政策與行政的配合、語言教材的編寫和語言師資的來源是決定語言教學成敗

    的三個重要因素(黃美金,1998: 79)。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在這三方面卻都面臨

    嚴重挑戰,尤其是台灣原住民族各族語言相當分歧,要編寫教材確實不易。早期

    台灣各地原住民族在基督教、天主教、部落耆老與學校的通力合作下,編出各自

    為政的母語教材。遲至今日,行政院原民會主動邀請專家學者與各族長老合力編

    撰各族的語言教材,但是因台灣原住民族語別相當複雜,因此迄今尚未見到母語

    教材的成效。而缺乏族語教材教具的前提下,台灣原住民青少年仍有其因應之

    道,如前文敘述的受訪者 PA-3 以國語注音符號來學習族語,或是受訪者 R-4 以

    漢字寫出他所認知的魯凱母語。這些原住民青少年母語學的確實用心良苦,不過

    他們的母語發音與語調,也將遠離老一輩族人的認知。

    至於要培養原住民母語師資更是困難,依高淑芳(2006)的調查結果得知,

    在其填報資料的原住民國中中有 70%(31 所)未辦理族語教學,已經辦理族語教學

    的國中(13 所)其教學方式也都是每週一次。而填報資料的原住民國小有 39% (96

    所)未辦理族語教學,即使已辦理的國小中,其辦理方式也是以每週一次最多

    (73%)。另外在辦理族語教學的國民中小學裡,以教授泰雅語最多,其次是布農

    語、排灣語和阿美語。原住民國小教授的語言種類較為分歧,達 13 種,原住民

    國中教授的族語則限於 5 種。無法辦理族語教學的原因有很多,不過缺乏師資是

    120

  • 主因,而台灣原住民族已分成十三族的前提下,如此的母語教學,形成了原住民

    青少年獨特的學習方式,經常是學著他族語言,跳著他族舞蹈。受訪者 B-1 是住

    在花蓮的布農族,因為學校阿美族同學比較多,而且只有找到會教阿美語的老

    師,所以 B-1 必須調適自己的族群心情,暫時先扮演成一名講阿美族語的布農人。

    關於政策主導母語學習,更使得原住民青少年陷入族群認同危機。以民國

    96 學年度要實施的母語認證升學加分政策為例,使得原住民青少年族群身分引

    起變更風潮,因為以自己熟悉的母語而非自己的族群身分來認證,通過後的升學

    加分高達 35%是非常誘人的。但是以原核定招生名額外加 2%為限的政策,更導

    致許多原住民青少年放棄學習母語,或放棄母語認證的機會,因為他們覺得與其

    爭奪 2%的渺小機會,不如與他者(漢人)競爭 98%的名額。

    「語言文字載有一個民族的記憶和圖像,乃一民族歷史、文化生命之所繫,

    更是民族認同的基礎;……語言文字的不平等,在一定意義上說,也顯示了政治、

    經濟和文化上的不平等。」(孫大川,2000:7)。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在其母語學習

    上,本就屬於弱勢,在優勢民族環繞下的環境生存,在他者(漢族)想像的教學

    方法中學習,因此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必須調適自我的族群身分、母語系統以及部

    落性格。台灣第一屆原住民學子母語認證升學加分測驗成績已於 2007 年 4 月 11

    日公佈,這份成績所揭露的更是現今台灣原住民學子母語學習的困境,看似高比

    例的通過率(77.22%),但是原民會也承認只要先熟讀模擬題就會過關。再來看

    似平均高分的成績(72.61 分),遠超過及格分數 60 分,不過,總分 100 分中聽

    力佔 60 分,說佔 40 分,誠如前文受訪者TR-2 的敘述「只要把模擬考題背熟,

    聽拿到 60 分就好了,不會說也沒關係」7。如此的母語認證到底證明什麼?證明

    了台灣原住民青少年仍有超過標準值的母語會話能力,還是證明了原住民青少年

    母語聽的能力大於說的事實8。台灣原住民族母語的保存,不容許時間的流逝,

    但是缺乏一處盡情揮灑原住民族母語的空間,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原民會發給考生人手一冊的基本詞彙、生活會話百句、模擬試題

    及練習題亦幫助考生瞭解考試題型,考生只要能反覆練習這些族語試題及練習題,熟練題庫中

    的每個題型與練習句,就能輕鬆通過考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b)。 8 此次測驗成績,其中聽力測驗成績(佔總分 60%)平均值為 51.99 分,而口說測驗成績(佔總

    分 40%)平均值為 20.62 分,結果顯示一般考生聽力高於口說能力(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b)。

    121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第 2 次辦理「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

    力證明考試」,於 97 年 1 月 31 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放榜,並由行

    政院原民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 Icyang‧Parod 親臨點榜及表揚成績優異之考

    生。本次考試合格人數為 9,753 人,合格率高達 76.6%(總分 100 分,合格分數

    為 60 分)。作者服務之學校此次共有 188 名原住民青少年報考,其中 57 人缺考,

    131 人實考中合格人數為 110 人,合格率 84%。不過,合格成績中仍是以聽力的

    平均值(聽力總分為 60 分)遠大於口說成績(口說總分為 40 分)。前述 131 人

    中曾填寫本研究問卷者有 87 人,抽樣比例約 66.41%,與本文各年度入學者抽樣

    比例相似。作者將 87 人的母語認證成績以圖 5-1-15 展示,透過其父母、祖父母

    與外祖父母聯姻情形及居住地的特徵所現,可得知原住民青少年母語聽力成績偏

    高者,其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多為同族聯姻者。尤其是聽力滿分者,父母為

    同族聯姻者的比例為 75%,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為同族聯姻的比例分別是 73.91%

    與 95.24%,而三代皆同族的比例則是 76.19%。此現象明顯說明原住民青少年生

    活在同族聯姻的環境下,仍可以創造出優勢之母語聽的能力。另外依原住民生活

    地區區分,也明顯發現到母語聽力滿分者以居住在山地鄉者最多,佔 41.66%;

    其次為生活在平地原住民鄉鎮者,佔 33.33%;最低者為一般鄉鎮市者,佔 25%。

    至於母語口說能力,仍是呈現低落表現,一般原住民青少年認證成績皆不盡理

    想。或許兩次的原住民學子升學母語認證考試成績已反應出新世代原民青少年的

    心聲,聽的懂母語但是說不出口,即使說出母語也面臨到族人聽不懂的窘境。

    TR-7 是一位自稱全家都是太魯閣族,但是戶籍上卻登記為泰雅族的青少

    年。她說沒有更換為太魯閣族的原因竟是父親說更換太麻煩,這又是一個國家政

    策下造成的另類原住民族,族群身分登記的與自我認同的不同。TR-7 是在原鄉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出生,不過 6.7 歲時搬到桃園直到現在。TR-7 求學期間都

    在都市就讀,雖然她驕傲地自稱是血緣純正的原住民,但是脫離部落、離開族人

    的生活環境,使得這位正港原住民卻說著不純熟的族語,且在第二次原住民學子

    母語認證中獲得了驗證(聽力 21 分,口說 15 分)。B-8 住在台東縣延平鄉永康

    村,布農族,從小父母離異,由阿媽帶大。雖然隔代教養在台灣社會已是趨勢,

    且造成孩童教育銜接上的困擾,但不可否認的是隔代間的朝夕相處,也使得母語

    122

  • 延續了生命。B-8 參加第二次母語認證考試,她報考的是郡群布農母語。問及為

    何知道要考郡群布農語,她回答之前社區的阿公(母語老師)在敎母語時即說過,

    可見推動母語教學的重要性,由適當的人在適當的地方,營造母語學習的環境,

    對保存台灣南島語族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 B-8 這次的考試成績總分 95 分,也

    呼應了母語環境的價值必須重視。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青少年在母語能力上,確實明顯低於其父母、祖父母與外

    祖父母。原住民青少年的母語能力明顯表現出聽與說優於讀與寫,而聽母語的能

    力更勝於口說,這項結果與原民會的測驗結果是相似的。「我比較會聽」已是眼

    前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的心聲,「我會說母語」更是原住民青少年在認同自我族群

    時的重要依據。受訪者 AM-9 祖孫三代都是阿美族,國小與國中皆在台東市就

    讀,AM-9 說大哥很早就出社會,一直在北部工作,所以山地話都不會講,反而

    台語比較好。而二哥一直待在台東,母語好到可以跟老人溝通。從 AM-9 的言談

    中發現到能用母語跟老人說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現在的原住民青少年已經很難

    跟部落裡的耆老對話,有時老人聽不懂原住民青少年所說的母語,原住民青少年

    也不懂老人的話語,有時老人會取笑不會說母語的原住民青少年就不是山地人。

    SA-5 就是一位不會聽與說的賽夏族青少年,自小就住在阿里山的鄒族部落裡,

    SA-5 說回到五峰(新竹縣五峰鄉)就有回到家的感覺,今年(訪談時間是 2006

    年 12 月)賽夏族十年大祭時(矮靈祭),回到爸爸出生的地方,她才覺得自己像

    一個賽夏族。不過,有點感傷的是 SA-5 說自己的賽夏母語很差,但是在大祭祭

    典時她聽到許多族人交談的語言是客家話,SA-5 又陷入到族群語言的迷思,身

    為賽夏族應該要說賽夏語嗎?有族人聽的懂嗎?還是學大家都懂的語言比較重

    要。台灣原住民青少年身處新世紀,在日常生活用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

    與全球接軌語言(英語)環繞下,一直找不到自我族群語言學習與使用的機會。

    台灣實施原住民母語教學至今,才數年光景。若要論其成效,恐待更多時間

    證明。不過,母語教學面臨的困境卻是日漸增多。誰可以教母語?教的母語用的

    到嗎?學的是自己的母語嗎?學到了那裡派上用場?有時因父母工作場所的變

    動而轉學頻繁,母語教學中斷,使用場域消失。有時為求得更好的求學環境,遠

    離原鄉部落,反而失去原本學習母語的機會。有時因不同族群生活領域的重疊,

    123

  • 而被迫學到的是當地原住民中之優勢族群語言。

    因此,僅管台灣的原住民語在全球上千種南島語言中,因為極可能是世界古

    南島民族的發源地,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在學者眼中,這些珍貴的

    臺 灣 原 住 民 語 言 卻 面 臨 死 亡 , 或 者 某 些 正 處 於 可 能 瀕 危 (potentially

    endangered)、瀕危 (endangered) 與彌留 (moribund) 狀態9。根據黃宣範 (2004:

    428, 450) 1992 年的調查,台灣的語言以原住民語流失最為嚴重,在族群通婚與

    遷移都會居住等因素影響下,黃宣範預估在百年之後 (第六代),使用原住民語

    言的人口將僅剩下三千人左右。民國 86 年底,行政院原民會對臺灣原住民族的

    家庭主要使用語言調查亦顯示,除布農族約略有半數 (53.67%) 的家庭在家中使

    用母語外,其餘台灣各原住民族在家中使用母語的比例皆不到一半 (李台元,

    2003: 18)。

    其實用漢人思維來臆度,新世代原住民在新世紀要學許多語言,除了國語、

    原住民母語,再加上民間溝通的閩南語、追上國際潮流的英語,所有的語言都強

    調是生活重心,所有的語言都是人生學習的過程。但這些學習的壓力對原住民新

    世代可能的影響又是如何呢?這些語言所建構的世界是否又是一個具體而微的

    原住民版之 “全球地方感” (global sense of place),為原住民新世代直接帶來更為

    沉重的學習壓力?

    9 渥姆(Stephen Wurm)將語言存亡分為五種等級:(1) 可能瀕危的 (potentially endangered) 語

    言,指於社會、經濟兩方面,皆處於不利的地位,承受強勢語言施加的沉重壓力,下一代的說

    話人已經開始變少;(2) 瀕危的 (endangered) 語言:下一代已經很少人或甚至沒人在學了,最年輕的流利說話人,也已是青年;(3) 嚴重瀕危的 (seriously endangered) 語言:最年輕的流利說話人,年紀至少也有五十歲了;(4) 彌留的 (moribund) 語言:只剩屈指可數的幾位流利說話人,大部分都已是耄耋之年;(5) 滅亡的 (extinct) 語言:再也沒有說話人了。見 Crystal (2001:72)。

    124

  • 表 5-1-5 原住民族母語相關事件發展表

    時期 原住民母語相關事件 時間表

    荷西

    明鄭

    清領

    日治

    民國

    新港文

    賜姓政策

    皇民化政策

    國語運動 山地人民生活改進

    運動辦法

    台灣原住民權利 促進會(原權會)

    政府解嚴 雙語教學

    原住民族教育法 21 條

    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

    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

    展六年計畫

    原住民語言巢

    九年一貫課程

    原住民族母語認證

    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

    原住民專屬頻道正式

    開播

    原住民電視台開播 母語加分政策

    母語加分政策

    十七世紀以前 台灣各原住民族自由地使用其族群母語 1624-1662 荷蘭傳教士教導西拉雅族使用拼音系統, 留下語言紀錄 1662-1683 大多數原住民仍自由地使用其族群母語

    1683-1895 外來政策與外來語言已開始影響到台灣原住

    民族的語言環境

    1895-1945 日語與原住民母語已開始交錯使用

    1945- 台灣原住民族母語面臨流失的開始

    1947 國民政府正式在台灣頒訂國語運動方針

    1951 推行國語,改進衣著、飲食、居住、日常生活、

    改革習俗習慣等六大目標

    1984 主張台灣原住民有權使用及發展自己語言、文字以及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之自由;有權

    用族語受教育、進行訴訟

    1987 政府開始開放語言政策

    1993 教育部正式宣布實施雙語教育(指國台語,未包含其他族群語言)

    1998 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

    1998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語

    言及文化

    1999 由原民會提出,振興內容主要是建立原住民族

    語言符號系統,編撰語言辭典語言教材,培養

    語言師資,推展語言教學與傳播等

    2001.07 台北市政府在全市十二個區推動「原住民語言巢」政策

    2001.09 國民小學開始實施鄉土語言教育課程,國小一至六年級,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

    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

    2001.12 台灣首次舉辦原住民母語認證,共有十二個族群的 37 種母語類別被納入認證範圍

    2004.10 將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各族語言一律平等,並以各種資源環境補助弱勢語言

    2005.05 台北市與台北電台辦理的原住民專屬頻道 (FM93.1 及 AM1134)正式開播,這是全國第

    一個原住民專屬空中頻道

    2005.07 原住民各族群母語開始藉由有線電視媒體傳播

    2007.03 96 學年度實施原住民學生通過族群語言能力認

    證者,才可獲得升學加分優惠

    2007.12 第二屆原住民學生通過族群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本研究整理而成

    125

  • 與父母的關係 與三代的關係

    與祖父母的關係 與居住地的關係

    與外祖父母的關係

    圖 5-1-15 原住民青少年參加 96 年第 2次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

    試成績分析圖

    126

  • 第二節 宗教信仰環境

    Isia kilistu tastu luman kata

    在 耶 穌 裡 我 們 是 一 家 人

    -------------------------------------------------

    Isia kilistu tastu luman kata

    在 耶 穌 裡 我 們 是 一 家 人

    Isia kilistu tastu luman kata

    在 耶 穌 裡 我 們 是 一 家 人

    Isia kilistu tastu luman kata

    在 耶 穌 裡 我 們 是 一 家 人

    Sau sia habas sau habas

    從 今 直 到 永 遠

    Isia kilistu tastu luman kata

    在 耶 穌 裡 我 們 是 一 家 人

    這是一首布農母語的聖詩,卻是許多不同原住民族族群青少年熟悉的詩歌。

    藉由基督與天主的信仰,許多的原住民青少年進入到神的殿堂。在教會中,原住

    民青少年彼此相識、互動,並進而透過教會組織形成綿密網絡。借用安德森

    (Anderson, 2006: 19)的宗教共同體(religious community)一說,不同種族的人相

    遇,雖然其語言不同、血緣不同、膚色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教信仰相同,藉由共

    同擁有的神聖經典來彼此溝通。台灣原住民在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與天主教)

    主導下,無論是信仰力量、語言傳承或是生活習性,皆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教

    會經常是原住民各族族人聚會交友的場所,詩歌與讀經經常是母語傳遞的媒介,

    教義經常是改變族群生活的力量。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在牧師或神父的引導下,透

    過禱告來聯繫家族,藉由主日學來學習新的資訊。宗教信仰已打破原住民族各族

    之 間 的 藩 籬 , 創 造 新 的 宗 教 領 土 , 亦 如 安 德 森 所 說 的 信 仰 的 領 土 化

    (territorialization of faiths) (Anderson, 2006: 23)。

    台灣原住民宗教信仰大多數是以基督與天主教為主(丁立偉等,2005: 5;台

    灣原住民族資源資訊網),早期教會進入原住民部落除了傳遞福音外,發放生活

    127

  • 用品也是主要的任務。當然在維護原住民文化及語言方面,教會的努力是有目共

    睹的。表 5-2-1 即可看出基督教長老教會其信徒比例,就母體總人口而言,原住

    民信徒佔相當高的比例,此外以原住民族族語傳教,更是原住民地區教會的目

    標。荷蘭傳教士教導西拉雅族人學習新港文,使得台灣原住民族首次將母語轉換

    成文字,保留了珍貴紀錄一百多年。教會在原住民部落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教會

    空間除了扮演心靈交會外,更是部落中活動、發展、生活的主要場所。托兒所、

    儲蓄互助社、課業輔導中心、醫療所、青年/婦女/老人活動中心、社區發展協會

    (丁立偉、詹嫦慧,2005: 426)。當然相關活動與組織的多寡大小,需視當地部

    落規模與教友人數而定。台灣絕大多數原住民青少年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比例

    遠超過其他宗教,信仰基督教的約佔 52.4%,天主教的約佔 21.6%,兩者相加已

    近七成五的比例。各原住民族族群在信仰上,絕大多數皆以基督教為信仰中心,

    尤其是基督教在魯凱與達悟族的信仰人數上最高,有七成五以上;而布農與太魯

    閣族居次也有六成多,另外泰雅、排灣約五成四左右。賽夏族因為生活環境之故,

    受制於鄰近客家族群的影響,所以信仰佛教的人較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人多些,還

    有的賽夏青少年跟隨著父母選擇回到自己祖靈的信仰(圖 5-2-1)。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圖 5-2-1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宗教信仰分佈人數圖

    128

  • 表 5-2-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003 年各中區會教勢統計總表

    禮拜人數(依禮拜用語分) 中區會名稱 信徒總數

    手語 日語 台語 客語 英語 原住民母語 華語

    母語 混用 場次

    東部中會 4,798 1,515 661 154 37七基中會 17,017 5,881 873 261 81台北中會 20,222 24 5,871 741 110 73新竹中會 7,609 2,094 101 70 962 163 48客家區會 1,881 32 137 475 12台中中會 14,832 3,952 288 16 48彰化中會 8,712 3,459 176 0 43嘉義中會 11,569 4,782 8 60 111 77台南中會 23,123 7,465 399 56 69高雄中會 15,803 7,164 205 25 79壽山中會 17,814 42 28 7,038 360 0 82屏東中會 9,849 2,688 50 25 149 36平地合計 153,229 66 28 51,909 191 70 0 4,887 1,520 685太魯閣中會 6,108 629 30 448 18阿美中會 6,403 1,363 120 75 31東美中會 4,348 614 176 15西美中會 4,118 643 340 412 20排灣中會 8,973 2,120 273 1,342 58泰雅爾中會 11,598 1,050 128 1,044 48布農中會 4,488 962 95 387 31中布中會 5,972 1,044 296 300 18南布中會 3,622 1,545 0 19東部排灣中會 3,105 326 640 26鄒族區會 626 48 2達悟區會 864 91 164 6魯凱區會 2,485 169 155 6比努悠瑪雅呢區會 430 95 3塞德克區會 1,243 272 60 10原住民合計 64,383 0 0 0 0 0 10,827 1,282 5,346 311

    總計 217,612 66 28 51,909 191 70 10,827 6,169 6,866 996註 1:2003 年底全國人口 22,604,550 人,年增率 0.37%,本宗信徒佔 0.96%

    註 2:原住民禮拜用語包含太魯閣語、阿美語、排灣語、泰雅語、布農語、鄒語、達悟語、魯凱語、

    卑南語、賽德克語等 10 種。本宗禮拜用語共有 16 種。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資源資訊網

    http://acts.pct.org.tw/stat/2003/2003%E6%95%99%E5%8B%A2%E7%B5%B1%E8%A8%88%

    E5%88%86%E6%9E%90.pdf

    129

    http://acts.pct.org.tw/stat/2003/2003%E6%95%99%E5%8B%A2%E7%B5%B1%E8%A8%88%E5%88%86%E6%9E%90.pdfhttp://acts.pct.org.tw/stat/2003/2003%E6%95%99%E5%8B%A2%E7%B5%B1%E8%A8%88%E5%88%86%E6%9E%90.pdf

  • 台灣地理學界對原住民(族)與宗教信仰間的研究,著墨不多。蔡主恩(1986,

    1995)分別提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擴展研究」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地理

    分布及其土地使用之研究」的碩博士論文,可謂地理學界中關於基督教與原住民

    間的重要參考資料。盧聖真(1997)以時間地理學的概念,勾勒出桃園縣復興鄉

    三光村的泰雅族人,在宗教變遷中基督宗教傳播過程及與環境變動間的辯證關

    係。張峻嘉(1998a)以台灣光復後,學術界對原住民族(以政府核定的九族為

    主)的宗教研究的統計分析做一回顧,另同年又發表以空間傳播的觀點,來描述

    阿里山鄉鄒族部落中的三個基督教派(天主教、長老會、真耶穌教會)空間傳播

    的途徑,及一個因宗教而聚集強化的部落—新山部落(茶山村一鄰)(張峻嘉,

    1998b)。蔡迪清(1999)以三棧部落(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屬太魯閣族)為個

    案,探究集團移住與宗教變遷,在部落居民面臨環境災害而採取行動時所造成的

    影響。陳怡如(2000)說明傳統的東埔社布農人(南投縣信義鄉)之信仰是由傳

    統的生命禮儀與歲時儀祭所組成的,這和其生活及信念息息相關的特質至光復後

    開始改變。布農人的社會至光復後開始接受西方所傳入的基督長老教,其間的轉

    變則與生態環境及生活狀況的改變緊密相關。地理學界進入到 21 世紀至今,已

    連續六年未見有關原住民族與宗教信仰間的研究,殊為可惜。尤其是台灣原住民

    (族)以基督與天主的信仰為生活重心,更甚者,教會在原住民族的文化、語言

    傳承扮演著關鍵角色時。關心原住民族與教會間的發展,關注原住民青少年與教

    會間的聯繫,應是地理學在新世紀的重要研究課題。

    基督與天主的力量

    「平埔蕃他們大都信仰耶穌教,性情與行為比漢人更加優秀,可能是宗教的

    感化作用所致」(伊能嘉矩,1996: 80)。教會與台灣原住民族之間已有數百年的

    情誼,在神職人員的帶領下,原住民表現得更加虔誠與信仰堅定。原住民代代相

    傳至今,其信仰精神也綿延至今。在祖父母、外祖父母與父母的帶領下,原住民

    青少年依然接受著基督與天主的信念,如同認同自我族群身分般,繼續地傳承耶

    穌精神下去。圖 5-2-2 明顯看出原住民青少年其祖孫三代的信仰比例,不論是祖

    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與自己本身,皆有相當高的比例信仰著基督教,其次是天

    主教。換言之,基督教與天主教在部落扎根已深,原住民青少年對族群的認知,

    對部落的認識,對族群文化的探討,對族群母語的學習,甚至對自我的未來,都

    130

  • 將交到基督與天主的手上,而教會在各地的組織與結構更將扮演著維繫著原住民

    青少年延續生命的力量。

    0%

    20%

    40%

    60%

    80%

    100%

    青少年 父母相同信仰 祖父母相同信仰 外祖父母相同信仰

    其他

    道教

    回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圖 5-2-2 原住民青少年與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之宗教信仰比例

    本研究調查顯示,原住民青少年信仰絕大多數是由傳承而來,由祖父母、外

    祖父母與父母的信仰而來(表 5-2-2,表 5-2-3,表 5-2-4)。B-4 全家皆為布農族,

    她信仰天主教,與祖母、父親、姐姐一樣。信仰天主教的原因是「有一次祖母受

    傷時,天主教的神父有來看她和照顧她,所以祖母叫姐姐跟我信天主教」。TR-4

    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都信仰基督教,她除了擁有原住民傳統名字外,還有聖

    名。TR-4 雖然小一時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離開原鄉部落(花蓮縣秀林鄉)到

    花蓮市居住,但是全家仍會回到村中參加禮拜。有的原住民青少年即使離開家

    鄉,也會找到鄰近教會,尋找到心靈的寄託。而藉由教會組織,聯繫到不同原住

    民族青少年共聚一堂,形成另一種教會體制下的〝原住民〞泛稱。

    圖 5-2-3 顯示本研究調查對象各族原住民青少年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

    宗教信仰比例關係,很明顯地絕大多數的原住民族其主要信仰仍是基督教與天主

    教。以父或母的族群身分而言,其族群屬於原住民族者,則信仰基督與天主的比

    例遠高於其他宗教,唯一比較獨特的是卑南族,信仰佛教者人數多於基督教,而

    賽夏族更是沒有信仰者最多。當然,若父親或母親是漢人時,則信仰佛教的比例

    就高於其他宗教。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族群與其宗教信仰間的關係亦如同上述,

    131

  • 仍是基督教為主,天主教次之。阿美族青少年父執輩們,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者

    人數在伯仲之間,而其他各族都是信仰基督教為主,尤其是布農族與魯凱族信仰

    基督教者比例更高達六、七成以上。不過,卑南族與賽夏族仍是例外。

    父親

    母親

    太魯閣族

    噶瑪蘭族

    賽夏族

    達悟族

    卑南族

    泰雅族

    阿美族

    布農族

    魯凱族

    排灣族

    圖 5-2-3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之宗教信仰比例圖

    132

  • 祖父

    賽夏族

    達悟族

    卑南族

    布農族

    魯凱族

    排灣族

    泰雅族

    阿美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祖母

    圖 5-2-3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之宗教信仰比例圖(續)

    133

  • 外祖父

    外祖母

    太魯閣族

    達悟族

    卑南族

    布農族

    魯凱族

    排灣族

    泰雅族

    阿美族

    賽夏族

    噶瑪蘭族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圖 5-2-3 各族原住民青少年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之宗教信仰比例圖(續)

    新世代原住民青少年除了承接父母、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宗教信仰外,更容

    易藉由相同信仰彼此結合,互相扶持,並且對同儕(尤其是家中成員沒有任何信

    仰的原住民同學)更發揮了教義的影響,帶領著進入到神的世界。PU-2 是個自

    認為非常驕傲的原住民,因為她是血源純正的卑南族,這對卑南族而言已相當不

    容易。PU-2 的父親與祖父母雖是卑南族身分,但是 PU-2 說他們的信仰是佛教,

    拿香拜拜。PU-2 母親與外祖父母也是卑南族,不過信仰基督教。雖然血緣純正

    的族群身分讓她自傲,但是父母不同的信仰也讓她選擇當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直到北上求學來到這所技術學院,遇到 B-7(一位虔誠信仰基督教的布農族同學)

    引領著她接觸上帝福音的開始。

    134

  • 表 5-2-2 原住民青少年父母之宗教信仰

    無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道教 其它 不知道

    信仰人數 102 15 35 23 0 13 2 6 196父親人數% 52.0 7.7 17.9 11.7 0.0 6.6 1.0 3.1 100.0母親人數% 67.5 12.7 4.8 6.7 0.0 12.7 4.5 11.3 12.7佔總人數% 6.6 1.0 2.3 1.5 0.0 0.8 0.1 0.4 12.7信仰人數 11 48 24 10 0 0 4 4 1父親人數% 10.9 47.5 23.8 9.9 0.0 0.0 4.0 4.0 100母親人數% 7.3 40.7 3.3 2.9 0.0 0.0 9.1 7.5 6.6佔總人數% 0.7 3.1 1.6 0.6 0.0 0.0 0.3 0.3 6.6信仰人數 14 29 567 46 2 7 4 9 6父親人數% 2.1 4.3 83.6 6.8 0.3 1.0 0.6 1.3 100.0母親人數% 9.3 24.6 77.9 13.5 100.0 6.9 9.1 17.0 44.1佔總人數% 0.9 1.9 36.8 3.0 0.1 0.5 0.3 0.6 44.1信仰人數 9 15 59 238 0 6 3 3 3父親人數% 2.7 4.5 17.7 71.5 0.0 1.8 0.9 0.9 100.0母親人數% 6.0 12.7 8.1 69.8 0.0 5.9 6.8 5.7 21.6佔總人數% 0.6 1.0 3.8 15.5 0.0 0.4 0.2 0.2 21.6信仰人數 0 0 0 0 0 1 0 0 1父親人數% 0.0 0.0 0.0 0.0 0.0 100.0 0.0 0.0 100.0母親人數% 0.0 0.0 0.0 0.0 0.0 1.0 0.0 0.0 0.1佔總人數% 0.0 0.0 0.0 0.0 0.0 0.1 0.0 0.0 0.1信仰人數 2 1 18 11 0 67 1 5 105父親人數% 1.9 1.0 17.1 10.5 0.0 63.8 1.0 4.8 100.0母親人數% 1.3 0.8 2.5 3.2 0.0 65.7 2.3 9.4 6.8佔總人數% 0.1 0.1 1.2 0.7 0.0 4.4 0.1 0.3 6.8信仰人數 1 1 8 1 0 2 30 0父親人數% 2.3 2.3 18.6 2.3 0.0 4.7 69.8 0.0 100.0母親人數% 0.7 0.8 1.1 0.3 0.0 2.0 68.2 0.0 2.8佔總人數% 0.1 0.1 0.5 0.1 0.0 0.1 1.9 0.0 2.8信仰人數 12 9 17 12 0 6 0 26 82父親人數% 14.6 11.0 20.7 14.6 0.0 7.3 0.0 31.7 100.0母親人數% 7.9 7.6 2.3 3.5 0.0 5.9 0.0 49.1 5.3佔總人數% 0.8 0.6 1.1 0.8 0.0 0.4 0.0 1.7 5.3信仰人數 151 118 728 341 2 102 44 53 1,539父親人數% 9.8 7.7 47.3 22.2 0.1 6.6 2.9 3.4 100.0母親人數%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佔總人數% 9.8 7.7 47.3 22.2 0.1 6.6 2.9 3.4 100.0

    母親的宗教信仰

    Total

    Total

    01

    78

    33

    43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135

  • 表 5-2-3 原住民青少年祖父母之宗教信仰

    無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道教 其它 不知道

    信仰人數 42 4 13 5 0 1 2 3祖父人數% 60.0 5.7 18.6 7.1 0.0 1.4 2.9 4.3 100.0祖母人數% 75.0 4.3 2.2 1.5 0.0 1.3 5.0 1.8 5.1佔總人數% 3.1 0.3 1.0 0.4 0.0 0.1 0.1 0.2 5.1信仰人數 2 76 8 4 0 1 0 3祖父人數% 2.1 80.9 8.5 4.3 0.0 1.1 0.0 3.2 100.0祖母人數% 3.6 80.9 1.3 1.2 0.0 1.3 0.0 1.8 6.9佔總人數% 0.1 5.6 0.6 0.3 0.0 0.1 0.0 0.2 6.9信仰人數 5 3 533 7 0 1 0 9 5祖父人數% 0.9 0.5 95.5 1.3 0.0 0.2 0.0 1.6 100.0祖母人數% 8.9 3.2 88.5 2.1 0.0 1.3 0.0 5.5 40.8佔總人數% 0.4 0.2 39.0 0.5 0.0 0.1 0.0 0.7 40.8信仰人數 3 1 8 287 0 0 0 2 3祖父人數% 1.0 0.3 2.7 95.3 0.0 0.0 0.0 0.7 100.0祖母人數% 5.4 1.1 1.3 86.4 0.0 0.0 0.0 1.2 22.0佔總人數% 0.2 0.1 0.6 21.0 0.0 0.0 0.0 0.1 22.0信仰人數 0 0 0 0 1 0 0 0 1祖父人數% 0.0 0.0 0.0 0.0 100.0 0.0 0.0 0.0 100.0祖母人數% 0.0 0.0 0.0 0.0 50.0 0.0 0.0 0.0 0.1佔總人數% 0.0 0.0 0.0 0.0 0.1 0.0 0.0 0.0 0.1信仰人數 1 1 3 1 1 68 0 3祖父人數% 1.3 1.3 3.8 1.3 1.3 87.2 0.0 3.8 100.0祖母人數% 1.8 1.1 0.5 0.3 50.0 87.2 0.0 1.8 5.7佔總人數% 0.1 0.1 0.2 0.1 0.1 5.0 0.0 0.2 5.7信仰人數 0 0 0 0 0 1 35 0祖父人數% 0.0 0.0 0.0 0.0 0.0 2.8 97.2 0.0 100.0祖母人數% 0.0 0.0 0.0 0.0 0.0 1.3 87.5 0.0 2.6佔總人數% 0.0 0.0 0.0 0.0 0.0 0.1 2.6 0.0 2.6信仰人數 3 9 37 28 0 6 3 143 229祖父人數% 1.3 3.9 16.2 12.2 0.0 2.6 1.3 62.4 100.0祖母人數% 5.4 9.6 6.1 8.4 0.0 7.7 7.5 87.7 16.8佔總人數% 0.2 0.7 2.7 2.0 0.0 0.4 0.2 10.5 16.8信仰人數 56 94 602 332 2 78 40 163 1,367祖父人數% 4.1 6.9 44.0 24.3 0.1 5.7 2.9 11.9 100.0祖母人數%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佔總人數% 4.1 6.9 44.0 24.3 0.1 5.7 2.9 11.9 100.0

    Total

    祖母的宗教信仰 Total

    70

    94

    58

    01

    78

    36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136

  • 表 5-2-4 原住民青少年外祖父母之宗教信仰

    無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道教 其它 不知道

    信仰人數 32 3 12 5 0 3 1 3 59外祖父人數% 54.2 5.1 20.3 8.5 0.0 5.1 1.7 5.1 100.0外祖母人數% 71.1 2.9 2.0 1.5 0.0 3.5 2.6 1.9 4.3佔總人數% 2.3 0.2 0.9 0.4 0.0 0.2 0.1 0.2 4.3信仰人數 1 86 6 3 0 0 2 3 1外祖父人數% 1.0 85.1 5.9 3.0 0.0 0.0 2.0 3.0 100.0外祖母人數% 2.2 84.3 1.0 0.9 0.0 0.0 5.3 1.9 7.4佔總人數% 0.1 6.3 0.4 0.2 0.0 0.0 0.1 0.2 7.4信仰人數 2 0 528 6 0 0 4 11 551外祖父人數% 0.4 0.0 95.8 1.1 0.0 0.0 0.7 2.0 100.0外祖母人數% 4.4 0.0 88.0 1.8 0.0 0.0 10.5 7.1 40.4佔總人數% 0.1 0.0 38.7 0.4 0.0 0.0 0.3 0.8 40.4信仰人數 2 0 9 286 0 1 0 4 302外祖父人數% 0.7 0.0 3.0 94.7 0.0 0.3 0.0 1.3 100.0外祖母人數% 4.4 0.0 1.5 85.4 0.0 1.2 0.0 2.6 22.1佔總人數% 0.1 0.0 0.7 21.0 0.0 0.1 0.0 0.3 22.1信仰人數 0 0 0 0 2 0 0 0外祖父人數% 0.0 0.0 0.0 0.0 100.0 0.0 0.0 0.0 100.0外祖母人數% 0.0 0.0 0.0 0.0 100.0 0.0 0.0 0.0 0.1佔總人數% 0.0 0.0 0.0 0.0 0.1 0.0 0.0 0.0 0.1信仰人數 1 4 1 1 0 75 1 2外祖父人數% 1.2 4.7 1.2 1.2 0.0 88.2 1.2 2.4 100.0外祖母人數% 2.2 3.9 0.2 0.3 0.0 87.2 2.6 1.3 6.2佔總人數% 0.1 0.3 0.1 0.1 0.0 5.5 1.0 0.1 6.2信仰人數 1 0 0 0 0 0 25 0外祖父人數% 3.8 0.0 0.0 0.0 0.0 0.0 96.2 0.0 100.0外祖母人數% 2.2 0.0 0.0 0.0 0.0 0.0 65.8 0.0 1.9佔總人數% 0.1 0.0 0.0 0.0 0.0 0.0 1.8 0.0 1.9信仰人數 6 9 44 34 0 7 5 133 238外祖父人數% 2.5 3.8 18.5 14.3 0.0 2.9 2.1 55.9 100.0外祖母人數% 13.3 8.8 7.3 10.1 0.0 8.1 13.2 85.3 17.4佔總人數% 0.4 0.7 3.2 2.5 0.0 0.5 0.4 9.8 17.4信仰人數 45 102 600 335 2 86 38 156 1,364外祖父人數% 3.3 7.5 44.0 24.6 0.1 6.3 2.8 11.4 100.0外祖母人數%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佔總人數% 3.3 7.5 44.0 24.6 0.1 6.3 2.8 11.4 100.0

    外祖母的宗教信仰Total

    Total

    01

    2

    85

    26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所得

    137

  • B-5(前文文本中曾提及)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她每天早上一睡醒、

    三餐以及就寢前都會禱告。在訪談中,她曾以方言(一種無法辨識的語音,以快

    速的發音表達一種訊息,B-5 說在聖經中有註明方言的時機)為我祈禱,從方言

    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真誠。B-5 北上求學後,專二時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同校的另一

    名原住民 B-7,兩人彼此原本不相識,但是閒聊中得知 B-7 要到台北大安區的教

    會做禮拜,問她是否願意同往。B-5 一口答應,不但隨著同學前往,更從此固定

    每週六到此教會聚會,連續至今有三年之久。B-5 還影響同班另一名排灣族同學

    接受基督的洗禮,此外與 B-7、PU-2 更分別負責在學校帶團契(小組聚會)。B-5

    負責每週四在宿舍的聚會,B-7 負責每週一在學校教室的活動,PU-2 負責每週

    三帶領詩歌